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

2024-01-09

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通过走访和调查学生实习情况,就学生实习期间常见的能力不足方面进行总结,并结合实际教学及管理感受,简要说明了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旨在探讨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途径,为培养高素质医药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能力缺失;教学培养;医药人才

2012年8月15日至19日,笔者与护理系李翰卿老师一行来到柳州和来宾检查2010級学生的实习情况,共调查走访包括柳州市人民医院、来宾市人民医院和街道药店等共8处,检查实习生80余人次,主要涉及包括护理、助产、检验、影象、药学和药营等在内的6个专业学生。

一、学生实习中能力缺失的表现

在检查过程中,我们主要以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其解决途径。同时,我们也走访了医院负责实习管理的教师及相关领导,对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了了解。用人单位一致称赞学生在实习中表现优秀,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现就主要存在问题简述如下:

第一,学习能力不足,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理论学习欠缺。“有些同学理论基础知识薄弱,在医院中,对常见的药物不熟悉,对药物的药性不了解等。”(柳州市人民医院)“一部分同学理论知识不够熟悉,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技能知识不会用,学生应多学习理论等各方面的知识,为临床工作提供保障。”(区龙潭医院)“在学校教学中,有些理论知识不适合临床上的应用,老师应该确保知识的更新在实践中的应用。”(柳州医专一附院实习生)

第二,操作动手能力不足,常见的仪器操作不熟练,实验操作方法不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及操作的规范性,保证纪律,在老师正确的指导下完成。”(柳州市人民医院)“现代检验仪器操作不会,学校学习过程中先进仪器涉及较少。”(来宾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实习学生)

第三,学生的人际交流、为人处世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平时不爱说话,与老师的交流较少,就不能学到一些从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和经验。”(区龙潭医院)“一些学生胆量过小,见了老师和领导不敢与之打招呼,更难谈得上交流,和病人的接触也是一样,交流少,很多病人自然不理解医护人员。”(来宾市人民医院)

第四,实习前的思想准备不足。“学校和工作毕竟不一样,学生初到工作岗位上有些不适应,很多学生时代的习惯改变不了,累几天就向爸妈同学诉说苦衷,有的甚至向单位提出减少工作量,在遇到个人感情和情感问题时,一时很难解决,在工作中表现出消极的一面。”(广西区龙潭医院)

以上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表现的不足之处,涉及到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方面。

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反映我校学生在学校中还应加强课外活动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我们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学生才艺表演,很多才艺表演优秀的学生可被我们医院留下来”(区龙潭医院实习科)。

二、改进策略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传授本专业的知识是我们的基本责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正确地教育、指导学生加强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作为任课教师兼学生辅导员,笔者就在学生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提出两点看法:

1.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通过理论课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锻练文字组织、语言表达和交流沟通能力。

(1)明确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学什么东西,学有什么用等等,在茫然中自然放弃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在课程学习前,作为任课老师,笔者认为教师应对所教课程有着比较好的驾驭能力。在讲授课程内容之前,应该要明确课程的内容、教学大纲及课程性质等,要对学生讲明白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及今后对学生的作用。

如在天然药物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说明课程涉及的内容(天然药物的来源、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常见伪品、混淆品的区分)、课程性质及学习此课程的重要性,可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如现在很多同学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主要在医药销售企业、医药生产企业及医院药房等,在这过程中,大家都要直接接触到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如果本课程知识掌握不牢固,由于知识的缺乏而日后出现工作中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等,会直接给企业或者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者可导致病人的病情加重或者死亡。

教师通过身边的例子说明课程的重要性,可使学生有更好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要他学”到“他要学”的一个思想转变。从而便于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及培养自学能力,同时利于学生在工作前有个很好的思想准备。

(2)改变教学方法

现在教学当中普遍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抄,一节课下来就好像在听写一样。这种方法显然不利于教与学的互动,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来,“参与式”与“互动式”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可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教师通过课堂参与度和互动度,可观察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但有时这些能力必须通过课堂发言来挖掘。

据了解,我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如10级药学3班的学生,98%来自农村,农村生源相对较内向和自卑,尤其不善于在课堂上表现,课堂发言和回答问题时非常紧张,即使会也不愿主动站起来,听课被动。课堂沉默是“参与式”“互动式”教学的最大障碍,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需要一个逐渐接受、循序渐进的过程,攻克这一障碍也是能力培养的关键。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诱导启发学生,使之参与到教学当中来,让学生主动接触课本,主动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进行思考和学习。从根本上转变“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观念。如在上课之前,可试着让学生总结上次课所讲的一些重点内容等。

其次,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让学生自学并讨论章节的重点,教师最后在课堂上可根据重点提出相关的问题由学生来回答。这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较为普遍,如在中药学教学中常常要比较药性相似的药物、在天然药物学中要比较性状相似的药物,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对問题的点拨,可使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及形成自学能力。

再次,教师可让学生讲解课本内容。采取教师放手,把讲台让给学生,由学生分组或个人讲解课程的方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由于缺乏锻炼,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在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表述不清,有的学生只能照本宣科的读书,有的紧张得说不出话,更多的学生不敢发言。

如在天然药物学的教学中,笔者在每个学期都留给学生3~4学时,让学生单人或分组选择课本上的药物或者是鉴别方法进行讲解,最后总结出优缺点。这种方法可提高学生文字组织、语言表达和快速分析的能力。

(3)通过实验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当今大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动手能力是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者较为关注的问题。而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之更好的适应于今后的工作岗位。

目前我校正处于发展期,学校许多设备及实验条件限制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如天然药物鉴定技术课程,性状和显微鉴别是本课程的重点,但是由于实验场地、实验室中的设备等不完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实验课的开展。在实验课开展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严格课堂纪律、实验考核。部分学生对实验课比较放松,认为实验课就是到实验室转转,回来后抄录数据就可以了,所以有些学生或迟到或早退,甚至旷课,在实验室也存在聊天、上网等现象。而到交实习报告时(如天然药物学显微鉴定实验中),随便抄袭几组数据应付了事,这种实验教学根本起不到预期效果。教师只有通过纪律保证、严格考核,才能做到严格的管理,达到教学实验的目的。对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等要进行严格的批评教育,同时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实验原理、步骤和操作方法,同时应要求实验报告当堂完成,使每个学生都作到有备而来、完成而归。实验操作应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每一步骤、每一细节都要做到,实验结束时,按操作要求进行严格打分。

②实验过程教师应和蔼、可亲,对学生要有热心。实验中教师的爱心和鼓励是不可缺少的。在学生实验时,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随时进行指导,注意树立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对学生在实验中的问题要热心解答,对其不懂的知识点要详尽讲解。这样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用表扬的话语消除学生的胆怯,鼓励学生动手,激发学生的实验欲望,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2.课外活动中锻练、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大学课堂之外,有各种文体、社团、竞赛选拔、社会实践等活动等,给学生锻炼和培养能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然而,很多学生并未积极参与进去,而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对于自身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大学生必须尽量拓展自己的交往范围和活动空间,通过各种团体、组织的锻练,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设计能力、管理能力、沟通交际能力、为人处世能力等,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拓宽视野。

作为任课教师,也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各种实践中学到知识和能力。比如在中药学教学中,可让学生自行参观市区内的药店、医院药房、门诊药店等(最好让学生自行联系、前往)。并向每个学生布置记录20种中药和中成药(药物组成)的功效、应用、主治病症、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联系医院药店、到医院药店实习参观,也是为人处世能力的一种锻炼,对药物的了解和掌握更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强化。

然而,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由于害怕在课外活动中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不敢参加各种活动。我们应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不断锻炼自己,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虚心向他人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才不至于对涉足社会存在恐惧感。

以上仅是一些学生在实习期间及在学校中常见能力缺失的表现和个人在教学及管理中的一些感受想法,希望能对我校学生的培养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大学生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学校各管理者和任课教师的共同参与,努力探索,寻找切实有效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社会和工作。

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向教学研究型转型,是教学型高校的发展目标和模式选择。这种转型不仅是人才培养层次和学科水平的提升,更意味着学校在三项职能关系调整基础上的一系列适应变化,体现在制度建设、学科群构建和人才工作机制上,深层次地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迁,表现出学科分层、教师群体类型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主流文化变迁等特征。

[关键词]高校转型 价值取向 浙江林学院

[作者简介]华根球,浙江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浙江临安 311300)

大学转型是大学在明确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办学行为。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一般都确立了教学研究型的发展目标,具有相应的政策导向,把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放在突出的位置,并做好以下关键的调整工作:第一,调整学科结构,增设相关学科,促进学科之间交叉、结合和渗透;第二,调整职能重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由原来的以教学为主向教学与科研并重转变;第三,调整培养人才的层次结构,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通过这些调整,实现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的变迁。

一、制度建设与价值取向

学校转型首先表现为学校制度的变化,而学校的制度变迁反映了价值取向的变化。一切学校制度都是在一定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建立的,它本身蕴涵着一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规范,是一定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的实体化、具体化和操作化。学校制度作为规范大学内部人的活动的手段,是大学共同体内各种关系的集合,是影响大学发展的一种内生变量。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不仅反映在高校发展目标的转变,更具体地反映在学校三项职能内涵及职能关系上的变化上,体现在以院系调整为主要内容的组织结构调整上,形成纵向的校、院、系,横向的学科、研究所、研究中心、项目等,它们是一种纵横交错的矩阵结构,是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型的转化。从教学型的“基于专业的学校主导型的科层管理模式”向教学研究型的“基于学科的事业部制的管理模式”转化,管理重心要从“学校职能部门”逐渐下移至“二级学院”。

上述转化和下移的过程是渐进的转型过程。以浙江林学院为例,这种转型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1999—2003年为学校发展的第一阶段,其特征是“外延式发展”,重点在量的扩张,突出“规模”和“多科性”,从“以林为主”的单科性院校向“以林为特色”的多科性院校的转变,实现了万人大学目标。在这个发展阶段,学校主要推出三方面重要改革:在教学管理上,推行了学分制;在人事制度上,改革校内分配制度,实行“三年一轮”的中层岗位和职员聘任,在重要学术岗位实施学术岗位津贴和科研工作量津贴;在管理体制上,完成由教研室制向学科制管理的转型,实行“学校——学院——学科”二级机构三级管理的新体制,推出“三年一评”的校级重点学科评审制度。2003年至今,学校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其特征是“内涵式发展”,发展重心从“扩展规模”转到“提升水平”。在这个阶段,学科群的构建已基本完成,形成“重中之重——省级重点——校级重点——一般学科”等4个不同层次的学科体系,提出“确立一个理念,树立三种意识,打造六大工程”的发展思路。一个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观念兴校的理念,三种意识是指发展意识、特色意识、质量意识,六大工程就是人才工程、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管理工程、开放工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工程。这些制度和政策,特别是“学科制”、“重要学术岗位聘任”、“校级重点学科评审制度”、“科研工作量津贴”等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价值导向,在政策上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教学”、“研究”为中心引导,从“以本科教育为主”向“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引导,从“以传授知识或技能为主要任务”转向“强调科学研究,突出知识应用和社会服务”,从“以知识传授与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转向“以知识应用与社会服务为价值取向”。

二、学科群构建与目标取向

优化学科结构,对不同学科进行分层次地建设,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转型时期高校学科建设的首选策略。一般说来,学科等级划分的依据有两种:一是按照学科的规范化程度划分,即知识体系的专门化、规范化程度决定着规范学科、准规范学科、不规范学科的不同声望等级;二是按照学科的功能水平,即以学科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所在大学发展的价值大小衡量学科的地位。转型高校为了竞争资源,满足升格需要,主要依据后一种划分标准。也就是说,学科功能等级的建构主要取决于不同学科的基础、特点及其对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功能。

学校作为最高决策层,要根据各门学科对实现学校生存发展需要的价值大小,确定不同学科的社会地位。它秉持多年积淀而形成的办学理念对学科发展方向进行价值选择,并排出各门学科发展的重要性次序,对若干学科给予经费、人才和政策上的倾斜。学科(专业)作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最基层组织,在学校整体发展框架及竞争机制下,要根据学科发展逻辑及其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来确定研究方向,并由二级学院完成在学科专业建设的组织和协调任务。这就规定了学校、学院、学科在学科建设上的角色定位,形成了校内的目标导向、政策引导与竞争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机制。从某种意义说,高校的转型期就是学科群的构建期和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形成期。构建若干个学科群,每一个学科群由特色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基础学科组成,各学科有自己的学科定位,有主次之分,布局合理,是这一时期学科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学科分层、多学科协调发展、学科间价值取向多元化,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浙江林学院确立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把学校建成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要以做强特色为抓手,以基础学科为基石,以重点学科为核心,通过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着重培育农学、林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群。具体包括:以遗传、土壤、生理、生态和森林保护等学科为基础,森林培育为核心的林学学科群;以应用物理、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为基础,木材科学与技术为核心的材料与工程学科群;以生态、环境、艺术以及园林植物等学科为基础,城市规划与设计为核心的环境生态规划与设计学科群;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森林经理学为核心的资源信息管理学科群;以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化学等相关学科为基础,中药学、食品科学为核心的天然产物加工与利用学科群;以人文与社科类学科为基础,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为核心的农村经济发展学科群。为此,学校着重建设浙江省现代森林培育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木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繁育基地、省级林特业科技培训中心、省级区域

科技创新中心、竹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木材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形成拥有1个省重中之重学科、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6个校级重点学科和29个一般学科的多层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学科注重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把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并形成学科、研究所或项目研究小组为组织形式的学术团体。校级重点学科则以硕士点培育为抓手,以提高学科层次为目标,教学科研并重。一般学科则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为主要任务。为强化学科建设,全校的70%以上科研经费、科研成果与科技服务集中于各重点学科。

三、教师群体结构变化与价值多元化趋势

高校教师从事的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按照他们的行为倾向,高校教师可大致分为以下类型:(1)科学献身型,他们注重学术研究,对组织关心较少,崇尚学术自由;(2)事业献身型,他们更加重视本单位发展;(3)流动型,他们更希望融入社会,寻找更能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满足自我实现需要;(4)生活型,他们容易接受纪律的约束,工作比较稳定。但是,这种个体的差异并不能简单称之为分层,只有当人们对对象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评价的等次时才会产生分层。

随着教学型学校向教学研究型转型,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教师群体的分层现象。在教学型院校,教师的主流群体是教学型的,研究力量较弱并且是个体的、自发的,课题小而分散。因此,教学型群体则成为强势群体,处于中心位置。在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型与教学型群体则较为均衡,或者说,更多的教师是教学、研究两者兼顾。在研究型大学,由于把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因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学术研究力量,他们以课题组、研究所和学科等学术团队为组织形式,以项目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以研究为主的学术群体成为学校的强势群体,处于某一领域的学术精英与一般教师在声望、权力和资源上存在地位差别,处于学校的中心位置,而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群体则相对弱势。

在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的初期,更多的教师是以教学为主的。他们把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视为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把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视为“副业”,把那些以科学研究为取向的教师视为“异类”。随着学校转型目标的确立,以及为实现转型而制定的政策、制度和措施的陆续出台,群体的结构慢慢会发生变化。那些倾向于“纯学术”研究的少数教师,希望通过参加一些国际会议融入国际学术圈子,成为“国际型学者”;一部分教师则以知识应用与社会服务为价值取向,逐步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从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一线中寻找课题,通过科技开发和决策咨询为社会服务,并获得研究资助,最后成为“地方级教授”;而更多的教师其活动范围仍局限于校园,成为地地道道的“校园教授”。这种群体结构的复杂化、类型的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高校转型期一个显著特征。这种变化开始时是模糊的、渐进的,但随着转型进程的不断推进会越来越明朗,不同群体教师的地位体验也由模糊变得清晰。其中,学科的核心人物(如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权威、价值取向和科研精神对群体心理的渗透和影响,无形中会增强学科凝聚力,增强其他成员的归属感和参与意识。而那些结构松散、凝聚力不大、人际关系比较淡漠的教学群体则逐渐被边缘化而处于弱势地位。

事实上,转型期高校的教师群体类型多样化、层次分化和主导价值取向的变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学校政策引导和自下而上的教师个体发展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转型期,为了提升教学科研队伍的素质,促进以追求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创新为价值取向的形成,学校要凭借良好的制度来激发教师潜能,推动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近年来,浙江林学院为了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支适应学校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迅速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顺利转型,制定了《浙江林学院人才工程实施纲要》,推出了“东湖学者”和讲座教授遴选及支持计划、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培养计划、教学名师和教学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等“八大计划”,探索了一条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造就一大批学术精英和教学名师,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人才基础。

四、结束语

转型是学校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它不仅意味着人才培养层次和学科水平的提升,更意味着学校在三项职能关系调整基础上的一系列适应变化。随着学科结构的调整、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以及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学科结构和教师群体结构必将发生显著变化,价值取向会呈现出多元化和主流文化变迁的趋势。学校由同质变为异质,从简单变为复杂,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不断增加,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相互交错,内部控制的规则逐渐增多,学校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将不断扩大,最终形成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所描绘的从“环节的社会(同质的社会)”向“复杂的社会”转变,其社会整合与控制方式从“机械性的团结”向“有机的团结”转变。在管理上,“以控制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开放为主”,规范因素大于功利因素,注重感染、激励等管理方式的运用,“管、逼、放”三种管理策略有机结合,使得转型进程作为一个整体在相互联系、持续互动的基础上推进,实现组织结构的多元互动。

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为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本文介绍了药用植物学课程改革围绕“四改”进行的探索,分别是改教学内容、改教学方法、改教学手段、改考核评价机制。结果是学生在学习主动性、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 课程改革 高职

高职中药学专业的药用植物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与后续的专业课如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等课程衔接紧密。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但实际情况却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这种情况已不能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以此为宗旨,笔者学院对药用植物学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课程改革探索,课改主要围绕以下“四改”分别展开,主要包括:改教学内容,改教学方法,改教学手段,改考核评价机制。

一、改教学内容

结合企业岗位要求,同时结合目前高职学生“以碎片化学习”为主的学习特点,打破药用植物学原有的系统教学内容,改为“碎片化教学”。即将原有的系统课程体系“打碎”成“四大碎片”,每一个碎片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最终将整个课程分为以下四个项目:药用植物形态认知项目、药用植物显微认知项目、药用植物显微技能实训项目、药用植物基源鉴别实训项目。理论和实训的课时数比例为1:1.5。理论内容适当精简,实训课程结合企业岗位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職业道德与责任心。

二、改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开始。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代之以较为先进、更适合学生学习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等。如在药用植物形态认知项目教学中,讲到根与根茎如何区别时,教师可采用设定情景及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拿出何首乌、大黄、白芷、天麻、生姜等原药材让学生去探究并解决问题,教师进行难点解答。教师从传统的主讲角色转变成主导角色,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课角色变为主动学习角色。这样,在教师新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主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均逐渐提升。

三、改教学手段

传统的一支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早已不能满足现代高职学生对课堂的需求,简单的PPT也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现代的学生在课上或课下需要更多的视觉冲击和互动。因此各种教学媒介应运而生,有基于QQ平台的腾讯课堂,有基于微信平台的雨课堂以及各种APP软件。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新的教学媒介,给学生呈现更具吸引力、更有效果的教学手段。

四、改考核评价机制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发生变化,考核评价机制必然要随之改变。考核评价机制的改变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改变考核时间。可以随堂测试,利用蓝墨云班课等APP软件,教师每堂课都可以进行测试;同时结合每个项目进行单元测试和期末综合测试。其次,改变考核方式。可有传统笔试,也可进行移动终端测试及现场面对面考核,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机制。再次,改变考核内容。有传统理论考核,也有操作技能考核、实训结果考核、创新能力考核、职业素养考核等。例如,可以对学生进行“常用药用植物识别”考核,可以对学生徒手切片的技能进行考核,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制作成果、浸制标本制作成果的考核,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植物标本创意贴画考核等。通过改变考核评价机制,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都不同程度得到提升。

五、小结

通过以上“四改”的不断推进,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发生改变:学习主动性、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都得到提升,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提升。

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药临床药学;中药师;治疗满意度;医疗纠纷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就医过程中选择中医治疗的人越来越多。中药在临床治疗上的优势也在凸显,药品种类也在急剧上升,但是中西医理论对于药物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一些药物不能得到合理应用,进而导致临床治疗总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上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已经成为医院临床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优秀的中药师结合中药临床药学,充分发挥临床医生用药指导作用,提供合理用药建议,以减低临床中药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就针对80例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组4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中药临床药学为参考依据的治疗方式,分析中药临床药学及临床中药师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具体内容陈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这段时间我院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列为研究对象,按盲分法分为分析组40例和参照组40例。分析组患者40例中女患者21例,男患者19例,年龄在25~5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1.5±3.5)岁。参照组患者40例中女患者20例,男患者20例,年龄在24~6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2.0±3.7)岁。数据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比较。

1.2方法

参照组40例患者根据临床情况进行合理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如高血压并伴有心脏病患者可以进行炙甘草与生脉散加减治疗,连续治疗15天;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患者除了对症止咳平喘治疗外可进行热毒宁注射治疗(250毫升生理盐水对20毫升热毒宁),每日一次,连续治疗20天。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探讨组进行以中药临床药学为参考依据的治疗方式,具体内容包括:①中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采取对症治疗,改善患者原发症状。②根据医院的情况,以科室为单位进行用药编排,并且中药师与临床主管医生进行紧密合作,加强沟通,确保用药过程依据中药临床药学进行合理用药。中药师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寒热,湿凉等知识对药方药材进行检验,提升中药临床效果,对患者病史,病因,处方进行分析,药物相互作用等进行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③对药品质量进行监控,确保药品质量合格。对于同样的中药,产地不同,采摘时间不同,药效不同,中药师对药品质量要严格把关,确保中药药效的发挥,促进疾病治疗。④定期组织中药相关知识培训,针对中药药理药性进行讲解,针对药物相互作用,禁忌等内容进行培训,以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2-3]。

1.3观察指标

根据满意度量表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满意(90分以上),基本满意(75~90分),不满意(75分以下)。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用SPSS24.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差异比较P <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组和参照组两组治疗满意度对比

分析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P < 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分析组和参照组医疗纠纷事件对比

分析组40例患者无医疗纠纷,发生率为0.0%,参照组40例中有5例医疗纠纷发生,发生率为12.5%,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X2=4.1846,p=0.0407).

3.讨论

中药临床药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患者为对象,研究中药在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合理性以及安全性的一门学科,是现代临床药学的分支。中药临床药学利用现代药学,药剂学原理对中药进行研究,并应用于临床,有了现代医学的明确性,科学性的指导,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对用药过程进行监管,科学合理的指导以确保用药安全,用药有效[4]。

中药品种繁多,药剂量不同,中药师需要及时收集药物相关信息,根据中药临床药学为指导建立药物信息库,以方便临床治疗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有效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工作,提升治疗效果。中药师与中药临床药学已经成为合理安全用药的重要构成元素,必要不可少的环节[5]。本次针对8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后发现,分析组患者在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上进行以中药临床药学为参考依据的治疗方式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7.5%,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参照组治疗满意度为77.5%,并且医疗纠纷分析組明显低于参照组。

总之,中药临床药学及临床中药师对于临床治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减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利于疾病治疗,建议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春霞. 中药临床药学及临床中药师的作用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 2016(10):120-121.

[2]陈熹, 王晓东, 倪建腾,等. 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药事, 2019, 033(005):594-600.

[3]杨清. 中药师应如何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J]. 养生保健指南, 2019, 000(043):259.

[4]褚香明. 临床药学及临床中药师的作用探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7(48):165-166.

[5]黄萍. 临床中药师在临床中药学中的作用[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2期):143-144.

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案例教学已在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基础和临床课程中广泛开展。相较于其他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可营造“模拟现场”的临证氛围,极大地提升了师生综合素质,引领了中医药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应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充分的论证酝酿为基础,并依据课程的难易程度有效遴选典型案例,同时加强案例资源库的构建,完善教学考评体系。

关键词:案例教学;中医药课程;应用;分析

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兰德尔(Christophet Columbue Langdell)教授于1870年首创[1],是在学习者掌握了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策划和引导下,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运用典型案例,使学习者置身特定的事件现场,通过集体合作与独立思考,着力提高分析、判别、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工作作风、沟通能力与协调精神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在西方欧美国家的高等院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日臻成熟,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引入我国[2]。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的优势日益为我国教育界认同。目前,在我国开展案例教學的领域也由最初的法学、管理学逐步拓展到英语、计算机、经济学等专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瑰宝,不仅蕴藏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深刻的哲学道理,更在促进我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和保健事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根植于我国古代哲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中的某些理论内容较为抽象、晦涩,学生单凭教师的常规讲授可能较难准确理解和把握。而案例教学的引入和广泛应用,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客观化,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营造了“模拟临证”的氛围,极大地锻炼和培养了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和综合运用水平[3],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中医药各学科开展案例教学的情况做简要的概括和分析。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刘会丽[4]依据大纲要求,将教学内容分为由目录导航的几个独立板块,将精心收集和仔细挑选的案例资料作为每个板块的核心部分。注重在“阴阳”、“六淫”、脏腑功能等较为重要而抽象的理论讲授中适时引入案例,有效解决了中医学习中“入门难”的问题,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丰富多彩;为了提高案例教学质量,需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实物模拟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中医思维模式。罗再琼[5]等依据学科及学情特点,实施《中医基础理论》分段式案例教学,在课程早期引入古今论述、名人轶事和典型医案,课程中期引入案例并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后期引入经过师生充分互动的案例讨论,激发了学习动力和热情,初步培养了中医综合运用能力。

杨爱萍[6]等在《中医诊断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随机抽取案例教学组(128人)和对照组(85人,采用传统教学)进行教学效果的比较。案例教学由教师精讲、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等环节构成,教师精讲以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原则。案例在课前1天发给学生,并附思考题,案例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注重信息采集、整理和师生互动,强调推理步骤和机制分析,将重点放在八纲、气血津液和脏腑辩证的理解、领会和运用上,总结概括阶段由教师指出案例中的关键点及讨论中存在的长处和不足。教学效果的评估采用期中考试成绩、平时小论文成绩和教学质量调查问卷形式进行。结果显示:案例教学组在期末成绩、病案分析、小论文成绩等指标上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整体评价上,在专业思想巩固、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接受的难易程度和趣味性方面上,案例教学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杜彩凤[7]等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引入误诊案例分析。案例的选择坚持“少而精”,以学生自主讨论在前,教师引导剖析在后为基本程序,强化学生对“三基”内容的扎实掌握,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其质疑性、批判性的精神,更加贴近了临床实际,有助于学生综合严谨辩证思维模式和逆向思考能力的构建和培养。

秦莉花[8]等在《中药学》教学中应用案例导入法,紧紧围绕各章节涉及药物的功效和应用,导入从教材、论著和论文中精选出的典型古今案例,或依据案例在药物剂型、剂量、炮制、煎煮等方面延伸出用药安全性,或在课程尾声阶段以案例引出综合归纳。案例的呈现主要以三种方式为主,即教师在课堂适时引入、课前预先发给学生酝酿准备、鼓励学生自己制作“麻辣口味”的案例课件并在课上演示。运用案例倒入法对药物功效与应用进行归纳演绎的教学实践,在满意度及总体评价等指标上均达到91.6%以上。王君明[9]等将案例教学与PBL教学紧密结合用于《中药学》教学,注重通过问卷调研、分析总结等手段,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PBL在中药学案例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课堂教学流程为:中药学案例选取—讨论(分组)—小组代表陈述结果(含理由)—教师总结—调查与回访。案例选择紧扣大纲,依托临床,证型丰富。在药物选取的讨论中,教师通过“抓主证选主药,针对兼证选他药,综合统筹定取舍”的原则,适度引导学生加深对药物个性特征的认知,强化辩证思维,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收到了较为满意的课堂效果。

李玉民[10]在《方剂学》教学中提出采用病案式逆向教学法,主张以病案分析引出方剂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使其按照“播放主治病证—辩证诊断—治法引出—组方用药—方义分析”的全新顺序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病案式逆向教学法与中医临床医疗实践的程序相符,可使学生进入临床诊疗的模拟情境,既掌握了方剂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临证组方的综合运用能力,收到了绝大部分(91%以上)学生的赞成和欢迎。此种教学模式因具有“逆向”的特点,对学习者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及时做出必要的提示和复习,确保对案例做出正确的判断,以便将后续的方药分析引入正确的教学路径。孙丽英[11]等认为,方剂学案例教学具有整体性、真实性、目的性、启发性、主体性、实践性、多元化的特点,在案例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内容:①合理安排讨论环节,注意控制师生情绪和课堂节奏,达到热烈而不混乱的效果;②师生双方应领会和掌握案例中的全部事实,着重提出和强调关键性的问题;③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做出有理有据的综合判断;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案例的重点、难点和切入技巧进行详细指导,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禄颖[12]等认为在《内经》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可以将学习者引入“特定现场”,在深入角色和情境再现中,切实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在内经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应优先遴选与经文理论较为一致,且具有鲜明指向性的病案,重点放在临床思路的启发和用药的指导上,要突出典型性和代表性两个特征,且应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在病案分析环节,要指导学生领会理法方药的一脉相承,着力强调内经理论如何指导初学者理顺由辩证到诊断再到处方的临证思路,帮助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习惯。

靳红微[13]等将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法引入《温病学》教学中,在讲授总论部分的重难点内容时,引入病案作为辅佐,并适时通过内科杂病医案和温病医案的诊治过程比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温病不同于内伤杂病的几大特点;在讲授各论部分时,在每一种(类)温病结束时按由浅入深、从易至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引入3—6例病案,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论治技能和辨病识证技巧,从而提高诊疗的准确率和有效率,并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导入案例应以目的明确、突出实践和锻炼综合能力为原则和导向。郑秀丽[14]等提出构建“教—学”两用《温病学》案例库,在案例的收集、筛选、入库、分类、开放等方面严把“质量关”,通过数字化病案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使师生双方各取所需,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为中医药相关课程案例库的构建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案例教学已在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多门基础和临床课程中广泛开展。相对于传统讲授模式,案例教学在课堂实践中日益凸显出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1.案例教学可营造极强的现场感和临证氛围,使学生切实感受“实战模拟”的紧张感和跃跃欲试的兴奋感,迫不及待地尝试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案例中呈现出的实际问题,有助于锻炼思维、开阔眼界。纳入分析的案例往往都是精挑细选的典型代表,体现出较为完整的中医思辨过程和辩证思想的精髓,对于典型案例的深入解读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升中医“敏感度”,早日建立以理法方药为指导的辩证思维模式。

2.案例教学可极大地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是较高层次的教学模式,具有信息量大、实践性强、参与者众的特点,对师生双方综合素质的提升大有裨益。对教师而言:(1)可促使其博览群书,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教学,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案和规划,如案例引入、总结分析等,保证课程顺利实施;(2)可提高课堂现场的驾驭能力,包括对学生发言情况及情绪变化的掌握,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对课堂主题的把控等;(3)可提升教师“慧眼识英才”的能力。案例教学将学生变成课堂的主角,为其想象力、创造力及实践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学生洋洋洒洒的发言有助于教师成为“伯乐”,去发现才华横溢的“千里马”,达到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1)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及临床思辨水平,使其领会到中医对于疾病的诊治是环环相扣的统一整体;案例教学可锻炼学生在纷繁庞杂的信息中理顺疾病线索,可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施治的能力;(2)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表达中可充分展现自我、超越自我,在“面红耳赤”的争论中体会到学术中的“火药味”,在“同舟共济”的协作中体会到学习中的“人情味”,如此学生既学会了思辨与争论,又懂得了倾听与共享。

同时还应看到,案例教学在开展和实施中仍面临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与阻碍。

1.有限的课时与“无限”的精彩。案例教学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较多,且受到参与者水平影响较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还是以“三基”内容为主,案例教学应适度开展,切不可喧宾夺主,影响常规教学。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有效地实施案例教学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师生双方注重日常积累,具备较为丰富的知识和理论储备,才能在课堂实践中游刃有余。教师在开课前应认真准备,充分酝酿,谨慎取舍,尽量将最有代表性、最能激发学习动机与效能的案例引入教学,力争收到“授课一次,铭记一生”的效果。

2.案例教学开展的难度“因课而异”。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各临床课中,案例教学开展的难度对教师而言,会经历由难至易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则会经历由易至难的过程。在前期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因为涉及内容较少,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但对教师而言,为了阐释一个很小的概念,往往要费力挑选合适案例,而且难度还不能太大,以免造成学生因知识能力不足而出现理解困难的情况。在后期课程(如中医临床课)中,教师可以较为从容地挑选一些典型案例引入课堂,但经历了长期“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们,尽管学习了不少课程,但始终无法建立常規思辨体系,往往陷入“饱读诗书仍无从下手”的窘境。因此,在初期课程的讲授中,案例教学应有助于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兴趣;在后期的课程中,案例教学应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3.案例库构建及案例教学考评体系亟待完善。在目前的高等中医院校案例教学中,案例的来源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构建的案例库不够完善,而案例教学效果的考评也难以做到客观、公正,有的甚至流于形式。为此,应着力加强科别清晰、目标明确、疗效确切的临证案例的收集和整理,探索建立规范严谨的案例资源库。在考核方面,可尝试建立“专家—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综合考评模式,博采众长,广泛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建议,加强课程监管,切实保障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渗透了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领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已日益成为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高等中医教育中,应在注重夯实基础理论、加强临床实践的同时,适时适度开展案例教学,以此来有效弥补当前教育模式的不足[15],为今后的中医药教育教学做出有益的指导和尝试。

注:本文全部作者均来自: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临床中药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8-10.

[2]朱文.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24(10):39-40.

[3]徐世芬.案例教学法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概况与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0,16(3):107-109.

[4]刘会丽.案例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7):174-175.

[5]罗再琼,夏丽娜,马晖.分段式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的实践调查[J].中医教育,2013,3(6):39-40.

[6]杨爱萍,杜坚.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辩证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2):100-101.

[7]杜彩凤,赵勇,李晶,等.中医诊断学教学引入误诊案例分析的模式探讨[J].山西中医,2014,30(5):55-56.

[8]秦莉花,陈晓阳,李晟,等.应用案例导入法,提高中药学专业教学效果[J].长沙大学学报,2013,27(2):117-118.

[9]王君明,贾玉梅,崔瑛,等.基于PBL的中药学案例教学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2,9(6):145-147.

[10]李玉民.《方剂学》病案式逆向教学法运用效果初评价[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4):89-90.

[11]孙丽英,胡晓阳,陈宝忠,等.案例教学法在方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西部中医药,2012,25(12):37-39.

[12]禄颖,吴莹,贺娟.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内经》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中医,2012,28(2):59-60.

[13]靳红微,杨红霞,徐江红.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1,26(1):48-49.

[14]郑秀丽,杨宇,冯全生,等.《温病学》“教—学”两用案例库构建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0):134-135.

[15]李峰,张立君.构建中医临床思维教育模式[J].中医教育,2008,27(2):5-6.

上一篇:虚拟经济论文下一篇:精益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