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2023-03-16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药学专业毕业实习培养方案

1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21世纪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能参与国际药学发展的竞争,德、智、体、美、实践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药物分析、药物设计、药物合成、药物制剂、新药研发、药品营销、临床药学及教学、科研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1)完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实习时间目前,全国大多数的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中药专业毕业生均为宽口径、适应面广的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药物研发、生产、营销、使用和管理等环节的工作,从事的岗位大多为医院药剂科、药厂、医药公司、药检所(药监局)以及药物研究所等部门,但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招生人数的增加,全国各高校各专业人才竞争的加剧,使得各专业相互交叉就业,以往药学宽口径、适应面广的就业情况成为了影响药学就业发展的瓶颈,只有使药学专业的学生在学科知识上领先其他相关专业,才能使他们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目前药学专业学制四年分八个学期,第八学期进行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实习,实习时间较短,而实习时间对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尤为重要。

(2)发挥学生主动性、进行分类指导本科学生毕业大致有两个去向:一是走入社会,参加工作。这部分学生,学校推荐他们到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中进行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毕业实习,掌握更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入社会、步入工作做好准备;二是继续上学深造,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推荐他们毕业实习同学校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锻炼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传承经验。强化最后教育环节药学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备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能在药物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检验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药学多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药学本科学生需要以医药学前辈的知识体系为指导,以现代科技为手段满足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社会需求。所以在毕业实习这一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中,一定要坚持医药理论的指导,突出专业特色,切实达到毕业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2 培养方案

(1)毕业实习管理工作:严格实习管理、培养合格人才学生毕业实习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关键步骤,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药学专业的毕业实习是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实习的学生大部分.都要进入实验室及药厂开展工作。为了使相关单位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保证正常的秩序,必须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制度培训。首先,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从实习生进实验室开始,就要严格执行卫生值日工作,个人的实验用品及时整理登记。第二,贵重仪器使用前要登记.严禁私自打开查看,以保证贵重仪器免受人为损坏。第三,狠抓实验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管理使学生在实习岗位上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实习水平,作到对专业的专和精,将自己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2)毕业实习过程管理:学生在进入实习点之前,由各二级学院或系、部领导和实习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毕业实习动员。毕业实习动员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特点、组织纪律性教育。

(3)毕业实习目标管理:包括在毕业实习结束阶段的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工作和综合测评工作。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工作分两个层次进行,优秀论文的评选是在学生实习结束后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在系部进行评选,评选出系级优秀论文然后送交学校,学校再组织专家评选校级优秀论文,校级优秀论文约占20%的比例,学校和系部分别对获得校级、系级优秀论文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通过院校、系级优秀论文的评比工作,使药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有所提高。

综合测评工作是在实习点进行,由毕业实习带教教师评分,综合测评表由学校统一定制,综合测评表的一些测评指标对学生的毕业实习有指导作用,使学生更明确毕业实习的内容和目的。

3 结语

通过近几年的改革与探索,学院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所提高,深受社会各用人单位的好评。近三年来,虽然毕业生面临着扩招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然而学院中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达到85%以上。当然,面对当今社会对中药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及扩招的新形势,如何进一步提高中药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毕业实习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分类指导原则能够实现教学生产相结合和教学科研相结合两种模式相互补充,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但我们仍需要以与时俱进的工作态度,不断深入进行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成武,芮正祥.药学教学方法探讨[J].药学教育,1997,(3):25.

[2] 陈远存,邓树勇,吴汪,等.医学生毕业实习管理规范化建设之管见[J].广东医学院学报,1994,(4):380.

[3] 龙湘俊.毕业专题实习的组织与管理[J].药学教育,2001,(3):40.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药学 本科 毕业论文 管理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对中药学本科学生而言,毕业设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份“工作”,也是走出大学前接受的最后一次考核[1]。毕业设计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运用中药学理论知识、总结学习体会的过程,因此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知识与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作为指导和答辩老师曾多次参加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发现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有助于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水平的提高,促进中药学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论文写作不规范

要写出观点明确、结构严谨、格式规范、论述深刻的高质量的中药学专业论文,既要求作者具有较高的中医药专业理论基础,还应具备较好的文字写作基础、通晓中药专业论文的写作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阅读大量专业文献,掌握专业论文的基本写作技巧和格式,然后按照基本的专业论文写作格式应用到自己的论文上。如论文在题目、署名、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等方面都应按照专业要求写作。论文题目应选用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的主题和核心内容,如某论文题为“菟丝子的精制多糖”,题目虽然简明,但与论文研究内容脱节,实际研究的是以菟丝子精制多糖测定作为换算因子达到准确测定菟丝子多糖含量的目的,因此题目若修改为“菟丝子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更加合适。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的论述,是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摘录。有些论文摘要难以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并存在中英文摘要内容不相对应,英文表述不准确等现象。论文的正文中书写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论点不明确、全篇论文没有围绕论点深入展开、不用书面语言书写、计量单位前后不统一、图表选用不直观、形象等。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不规范,如缺少杂志的卷刊名和出版社的名称等。

(二)论文研究不规范

中药学专业的毕业设计往往以实验研究为主,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相关研究之前首先应查阅大量的文献,对现在的研究进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写好文献综述,然后确定实验的基本方法,继而进行预实验研究和实验研究,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目前学生查阅文献明显不足,文献综述往往是借用以往研究生或者指导教师的已有文献,因此文献综述不能反映最新研究进展。其次,具体到实验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所作研究的进展和方法没有明确的了解,对实验方法是只知其一,造成了实验缺乏创新性;或是采用已经落后的方法和指标,或是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结果前后的逻辑关系无法正确分析。如“采用薄层分析法测定黄芪中的黄芪甲苷的含量”,该方法已经落后,目前药典已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黄芪甲苷的含量;还有一些学生对实验数据不能采用正确的统计方法,不会正确使用正交设计进行研究等。另外,有些学生针对实验结果在讨论分析时,不能全面、整体地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片面、错误的实验结论来。

(三)论文内容并非全部自己开展

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并非完全是自己开展的实验内容,往往只进行了其中一部分研究工作,但把研究生的研究工作内容放进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在毕业答辩时对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无法回答,表现出对研究内容了解很少或对部分研究不清楚其研究目的和方法。

二、分析主要的原因

(一)就业压力导致学生思想不重视

长期以来我校一直非常重视后期教学工作,并建立严格的毕业生实习制度。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在大学最后一个学年第二学期开始,直到六月份毕业答辩时结束,实习单位多为学校、研究单位、检验机构、医药企业等,实习的最终目标是保证学生各项实际工作技能得到训练和检验,达到高等教育中药学专业本科的水平。近年来,由于国家就业政策发生变化,自主择业是现在的就业政策[2],但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往往需要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搜寻各种就业信息,参加各种招聘会,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同时,已签订工作协议或有意向就业的单位往往要求学生到单位实习,以考察他们的工作能力,造成这部分学生也不能在校正常学习,毕业设计需要在校外单位完成,而又由于这些单位对学生做毕业设计的认识重视不够,管理缺乏规范化,因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在毕业设计和就业压力前,孰重孰轻,学生选择了后者,毕业设计往往敷衍了事,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出现较明显的滑坡现象。总之, 毕业设计由于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本科生科研基本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由于高校大量扩招,学生数量大幅增多,导致生源质量有所下降。中药学专业本身既要学习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学习现代制药、化学研究等知识,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压力大,疲于应付各种考试,无暇思考如何开展科学研究。虽然我校为本科生开设了科研方法、文献、统计学等课程,也开展了学术节和大学生科研招标等活动,经常邀请院内外专家做各种学术讲座,但大多数学生并未形成良好的科研思维习惯。学生进入大四后,一方面要系统学习专业课,准备毕业综合考试;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压力增大,学生忙于考研和找工作,对毕业论文投入的精力大大减少,因此论文水平下降。

(三)教师责任心有待提高

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研究思维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除了讲授基本知识外,要介绍研究进展,引导学生科研思路,要让学生对中药学发展创新有使命感,并看到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绩。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更加有兴趣、有热情,也可能从此就确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并终身为之奋斗。另一方面,直接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老师,要严格学生的管理,从立题、文献检索、综述撰写、实验研究、结果的分析到论文的成稿,应该全程给予指导。目前很多老师因为要从事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本身任务很繁忙,又缺乏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激励机制,指导学生毕业专题所计工作量很小,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因此没有拿出足够的时间辅导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

三、应采取的措施

(一)调整毕业论文的时间,提前进入毕业设计

学生毕业面临需要提前落实就业单位,出现了毕业论文与就业之间的冲突,毕业环节教学矛盾突出。而我校中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在第7学期中间阶段就已经基本完成专业课的学习,学习任务相对轻松。因此,在时间上,可将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由第8学期调整为7~8学期,拉长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时间跨度,但学时数不变,学生在第7学期利用原来的实习时间进行查阅资料,制订毕业论文方案,写开题报告等毕业论文前期工作,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在第8学期与毕业论文的实验工作交叉进行,避免了毕业设计与就业冲突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使学习与就业两不误,达到“双赢”。

(二)毕业论文课题方向进一步多样性

中药学本科毕业生今后就业的方向为学校、研究单位、医院、检验机构、医药企业等,本科学生今后能够从事科研的只是少数一部分,绝大多数在从事医药相关的生产质量管理和经营质量管理,因此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可以拓宽思路,没有必要千篇一律都是开展实验研究,如可以就医药经营单位如何加强GSP管理,药品生产企业如何加强GMP管理、如何提高制剂的一次合格率、如何对生产中相关制药设备进行验证等生产、经营管理相关方面进行研究。在选择毕业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方面,鼓励学生与就业意向单位相结合,直接选择有生产和经营管理经验的医药工作者作为指导教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又缩短了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时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本科教学的投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我校已经很重视本科教学的质量,多年来学校都保持了很严谨的学风。但在本科正常教学之外还可以开展一些相关学术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如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数量,开展大学生优秀论文的评选,增加中药学科普性的学术讲座,以期拓宽中药学本科生的思路,提高科研素质。

(四)激励指导教师,提高责任心

指导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是保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一方面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明确学生毕业论文是教学环节都一部分,要提高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增加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精力投入。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对指导教师工作有具体规范的要求,同时将指导学生与教师的工作量、职称评定、奖金发放等相结合,对于学生的毕业论文水平与指导教师的工作业绩相结合,促进提高教师积极性。

多年来我校中药学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药学专门人才,在医药生产、经营、科研等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药学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面临社会的发展变化,希望通过及时调整毕业设计相关教学管理,深化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中药学毕业论文的质量,促进中药学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中药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利文.对中西医结合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设想[J]. 中医教育,200625(1):50-52.

[2]孙政荣.大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18(4):558-559.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药学 毕业实践 影响因素 提高质量

毕业专题实践一直是药学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毕业专题实践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走向工作岗位适应社会搭起一座桥梁。中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实验学科,本科生毕业后多在医药企业从事生产研发工作,这就要求中药学专业毕业生能在毕业实践期间提高动手、独立思维和科研设计能力,缩短自己与医药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很好的融入社会开展工作。

1影响中药学专业毕业实践的主要因素

中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在三年半的理论课程学习后,进行半年毕业实践工作。毕业实践质量高低取决于毕业实践题目的选择,实践过程知识的运用和实验技能的提高,以及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目前影响中药学专业毕业实践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1学生不能很快进入角色,综合能力在毕业实践中没有得到充分提高

不少中药学专业本科生认为,毕业实践是一门时间较长的实验课,等老师制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而后照本宣科操作一下。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实践是对理论课程学习的综合运用,忽视了毕业实践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动手、独立思维及科研设计能力。

1.2毕业实践与学生就业方向不协调

由于实验经费和指导教师科研方向的限制,中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实践选题方向性较强。而学生就业后工作岗位各不相同,这使很多学生对毕业实践题目的兴趣和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时在毕业实践期间,许多未签约的学生忙于找工作。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很难集中到毕业实践中来,形成拼凑论文应付考核的局面。

1.3毕业实践的指导教师监管不到位

承担毕业实践指导的教师多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难有充足时间指导多名毕业实践学生。而对刚开始毕业实践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学习阶段,需要指导教师耐心、全面引导。这种学与教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学生毕业实践质量。

1.4毕业实践期间缺乏有效统一管理和定期考核

中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实践期间被分配到各个研究所,在整个实践期间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统一管理来控制学生毕业实践进程。同时在学生选题、实验、结题阶段缺乏定期考核制度,无法掌握毕业实践不同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困难,对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也缺乏有效监督。

1.5毕业实践成绩评定不够综合、客观

目前对中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评定多集中在指导教师评语和毕业论文水平两方面,而忽视对学生在毕业实践期间综合能力的评定。这种情况往往是导师题目大而空,学生真正能参与其中锻炼自己的部分微乎其微。

2结合中药学专业的特点有效提高毕业实践质量的探索

中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实验学科,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中学了多门专业课程。毕业实践过程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对这些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合应用有进一步了解,具备一定独立分析和解决生产、科研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导师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质量意识、强化毕业论文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毕业实践质量。

2.1充分发挥导师指导作用

2.1.1正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本科毕业生面对毕业实践这个全新学习阶段时,导师的正确指导对学生在毕业实践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有重要意义。首先导师应从自身科研经历和对医药企业生产、科研运行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毕业实践与将来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调动其参与毕业实践的积极性。

2.1.2结合中药学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需要合理选题

毕业实践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毕业生和医药企业等用人单位实际需求间搭起一座桥梁。实现这个目的,毕业实践选题至关重要。指导教师选题应紧密结合中药学专业实践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和医药企业对学生独立从事生产、科研能力的需求,选择涉及知识面广、深度适宜、可行性强的题目。切忌题目过大或专业性过强。立题后,应尽快指导学生进行全面药学文献检索,独立完成文献整理和开题报告撰写工作,了解题目背景、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同时指导学生制定完整实验方案。这部分工作的锻炼,对学生将来在医药企业从事新药研发工作很有意义。

2.1.3在毕业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监管作用

中药学专业毕业实践具体实验过程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较为全面,需要导师耐心指导。尤其在实验工作开始阶段,学生普遍感到理论知识与实验现象有很多矛盾。导师要指导学生将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升华提高,耐心解释反常现象,激发学生好奇心和研究兴趣。中期阶段,导师重点任务是帮助学生利用多种先进仪器设备,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解决问题,自主完善实验方案,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2.1.4在毕业实践末期指导学生撰写高质量毕业论文

毕业实践末期主要工作是实验数据整理和毕业论文撰写。本科生首次接触科研论文,对撰写的规范性、严谨性了解甚少。导师在这个阶段应让学生学习规范化论文模板,讲解科研论文撰写思路和写作要求,在写作过程中及时给予修改校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写作习惯。高质量毕业论文撰写,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2提高质量意识、强化毕业论文管理

2.2.1让毕业实践管理贯穿于实践全过程

毕业实践工作管理应贯穿毕业实践全过程。学校、学院、导师应共同努力建立起三重管理制度,管理过程中沟通很重要,避免管理脱节。就中药学专业来说,毕业实践的主要工作是在导师指导下在实验室进行,导师最了解学生考勤情况、实验态度、实验作风,应定期评比,奖惩结合,鼓励良性竞争。学院应定期与导师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实践情况和监督导师管理是否存在问题。学校应定期听取导师和学院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毕业实践环境,提供必须的实验仪器、设备等,保障实践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2.2.2强化质量意识,建立综合考核制度

毕业实践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与考核制度的及时、公平、合理。毕业实践考核成绩应由开题报告、中期阶段性2次考核、毕业论文评定四部分成绩组成。中药学专业毕业实践过程中,应阶段性组织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相关专业专家组成评审团对学生开题报告的科学性、新颖性匿名评分;在毕业实践中期组织2次考核,对学生实验进度、阶段性成果、和实验过程中涉及的专业知识点和实验技能考察评分;学生毕业实践结束后,从毕业论文科学性、完整性、规范性三方面综合考察。

总之,充分重视中药学专业毕业实践质量的提高可为药学高校和医药企业等就业单位创造双赢局面,有利于学生很好的完成从上学到就业的转型,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姚志红,孙平华.药学本科毕业专题的实践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1):63-64.

[2]余伟.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2):66-67,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中药学;生药学;对比研究

中药和它的药理论,是中国传统医药学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华理论,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保藏着丰富的古代哲学思想和辨证法原则理论。跟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当下,中药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更新完善,展现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成绩。然而,当下中药的发展还有些偏离了传统理论轨道,中华中药学有逐步被以西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生药学所取而代之的的发展势头。但是,实际生药学与传统中药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理论体系。

1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对比

根据中药和生药的定义来讲,“中药”指中医根据中医学理论实施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药物。传统中药是有科学依据的、有其自然属性(性味、归经、升降 浮沉、形质等)的植物、动物、矿物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一系列。而“生药”是都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的统称,包括中药材以外的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

中医药学是五千年的历史的经验总结,是与西医西药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传统中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引领下,还有具体中医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是理论和实践的产物,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适用价值。中药的种植采收、炮制加工、配伍、调剂、制剂各环节都离不开 “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形质”,也就是中药性能的范畴。

生药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始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开始是19世纪初期叶德国学者正式使用pharm akognosie这一学科名字。这一名词使用是由希腊文“pharm akon”(药物)和“gnosis”(知识)连合而成,即“药物知识”。至于“生药学”这一名词是来自于日本学者大井玄洞的译著《生药学》。下山顺一郎于1890年出版了第一本《生药学》。我国学者赵黄于1905 年留学日本,1911年回国时带回“生药学”一词,并于1934年与徐伯筠合编了《现代本草——生药学》上篇。接着,叶三多于 1937 年撰写出了《生药学》下篇 。上下两篇《生药学》的内容主要阐述介绍国外书籍中收载的或供西医应用的生药,还开创了生药鉴定的近代理论和方法。

生药学的理论基础是许多学科理论结合的科学 ,其中有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植物化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和中医学等多个学科。核心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微观分析药物所含成分来分析研究药物,因为符合西药学理论所以更容易为西医所接受。所以说,生药学并不是以中医理论作指导,而更加依据于西方现代医学理论。

在20 世纪70和80年代之间,国外一些大学相继取消了“生药学”的课程教育,但是,我国的生药学发展没有出现这样情况,一贯保持发展时期。因为,中医中药核心具有有着使用天然药物的广阔市场和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随着分离和分析技术的不断开发进步,新技术逐渐应用于生药检验鉴定,这些都推动了我国生药学高速发展。但是,生药学不是中药学,它与传统中药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中药学是中国历史的总结,来自中国、发展在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理论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中药的产地、种植采收、传统炮制加工、调剂处方应付、传统中药鉴别、传统制剂等一系列。生药学是来自西方,用西方医学的科学理论来研究开发生药,主要研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合成一系列问题。

2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治疗疾病的方法不一样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是: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疗。中医医学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规律,阐述疾病的原因是因为人体内的阴阳失调所致,按照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诊断疾病的寒热虚实。病有阴阳,治病用的药一定有阴阳,中药的药性,“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升降浮沉等也都有阴阳归属。调理治疗疾病时,依据病证的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给出治疗方法,再根据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采用相应的药物,调理正阴阳失调状态,改善阴阳平衡,所以达到治愈疾病之效果。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所以,中华中药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诣在中医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养生一系列调理额。

中华中药学研究的是“中药”,生药学研究的是“生药”,核心的区别在于“中药”有属性,在中医理论引领调理为主。“生药”是没有属性的,分析研究的是化学成分,不能服务于中医理论。

传统中药指出,各种药物都有本身的药性,所谓的“药性"是指与疗效有关的药物性质和性能的统一称呼,涵盖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升降沉浮、性味归。还有,中药的功效取决于中药材的药性、药物的形质和入药部位等。但是,生药学研究则是中药的功效取决于所含成分。这也是中药与生药的最根本不同。

3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对中药质量好坏鉴定不一样

中华中药学注重的是,中药材的质量与产地、栽培、加工、等级、规格有关,然而,生药学则更加重视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例如金银花,中华中药学认为金银花以花小无开口、 颜色黄白色、形丰满、质重者最好。因河南产的密银花最好,山东产的东银花用量最大。但是,生药学理论研究结果是,按照金银花中化学成分绿原酸含量的高低来衡量,灰毡毛忍冬好于正品金银花忍冬,有利于更好的提取绿原酸的原料。就种致病菌和病毒的抑制、杀灭功能也胜于济银花和密银花[2]。

4 当下中药学被生药学理论制约和发展轨道偏离

生药学引入中国以后,通过对中药的开发研究,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还逐渐与中药鉴定学结合密切。生药学的分析研究,给准确识别、鉴定中药基源的种类,调查、考证中药的资源起到了积极地推进动作用。然而,需要我们重视的是,生药学和中华中药学是两门完全不同的学科,各有各的不同的发展历史。当下生药学的研究成果很多都加入到中药工作中,会使人们出现误会,以为生药学就是中药学,中药学被生药学理论束缚,无法在原轨道上正常发展,而且被逐步取代。好像中药学唯有走成分研究的方法,才是现代化,偏离了中医药的传统理论。新药开发只研究其有效成分,没有按照君臣佐使的中医理论进行配伍。不然也不会说不清几种成分是有效的,判断标准没有按照中医理论。错误的认为不研究化学成分就不能称其为科学研究,论文如果不涉及生药学研究,好像就没有分量。这一现象,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研究受到了曲解,严重制约中医药理论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多考虑中医药的传统理论,从这方面去进行探讨研究生药学,更好的推动中药理论发展。

5结语

当下中药研究需要遵循中药自身的自然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研究药物的有效成分,还有有效成分单体的提取利用,这类分析研究并不能完全涵盖中药的全部功能。当下中药研究所面临的困扰和难题也是探索中药当下研究的新思路,尽量杜绝按照西药开发的模式研究开发中药。中药的发展一定跳出过去陈旧的研究思路,逆向思维,要与时俱进按照中医药基础理论来开发新的研究、探索中药治疗疾病的原理,走中华特色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黄璐琦 , 张瑞贤 , 曹春雨.我国生药学的历史回顾[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0 , 25(4):195.

[2] 童巧珍 ,周日宝, 贺友舜 ,等 .灰毡毛忍冬花蕾中绿原酸和咖啡酸的含量测定 [ 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 , 6(2):61.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为提高本院临床中药学的教学质量,在研究生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培训与锻炼。采用课堂教学与讲座相结合系统传授循证医学知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循证医学知识,教师带教过程中培养循证医学理念,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方式(PBL)与循证医学教学相结合,鼓励研究生撰写循证医学论文等教学方法,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但目前仍存在以下教学难点:国内缺乏优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资料,研究生的统计学功底普遍薄弱,研究生缺乏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循证医学有助于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关键词] 循证医学;临床中药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教学难点

The practice and discussion about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eaching in the clinical Chinese pharmacy

XU Chang1 MA Zhijie1 ZHOU Li2 ZHONG Meng1 XIE Junda1 LI Jian3 ZHAO Kuijun1

1.TCM Pharmacy Department,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2.Cardiology Department,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3.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Clinical Chinese pharmac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difficulties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是指应用现有最为可靠的研究证据,结合医师的临床技能及既往经验,在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对患者做出的医疗决策与诊治方案[1]。自1992年Gordon Guyatt于JAMA杂志首次提出此概念始,循证医学迅速与临床各学科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在不断丰富与完善自身体系的同时,更促进了传统临床教育模式的转变[2]。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3]。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临床中药学的教学模式及内容尚处于摸索阶段[4]。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依托本科室课题背景及首都医科大学教学资源,在研究生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培训与锻炼,且硕果颇丰。现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中药学教学的方法、成果及难点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中药学的教学方法

1.1 课堂教学与讲座相结合系统传授循证医学知识

在临床中药学的常规教学中,带教老师将循证医学的概念、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理念融入教学内容中,通过系统地传授让医学生正确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再依靠本院循证医学中心及首都医科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针对循证医学的重点及难点定期开展专题讲座,通过专家的讲解及答疑使医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1.2 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循证医学知识

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以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新型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5]。带教老师通过微信群、QQ群等流行社交软件,将循证医学相关课件、文献、资料推送给研究生。这样不仅可以将带教过程中没讲到的、忽略的、重要的知识点在群组中详细讲解,还可以实时回答研究生在学习循证医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与不解之处。另外,这种线上学习交流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学生“羞于问、不敢问”的常见教学难题,还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

1.3 教师带教过程中培养循证医学理念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知识更新速度往往较慢,而医学及药学领域知识的更新速度却是极快的,如在教材还未介绍他汀类降脂药物在防治冠心病上的里程碑式突破时,在临床诊治冠心病的过程中就已形成强化降脂的理念[6]。所以,在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需让研究生亲身感受到医学、药学知识不断更新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再通过具体的循证医学案例使其掌握获取知识、辨别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1.4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方式(PBL)与循证医学教学相结合

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PBL)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学习”模式[7]。PBL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获取知识的机会,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与他人的交流方式。

在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中,将PBL教学与循证医学教学相结合,即“向研究生提出问题,并告知问题的解决手段(循证医学),让其自行寻找答案、甄别答案”的过程。这种模式的核心内容旨在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及实战能力。在此模式下训练的研究生不仅拥有严谨的临床思维,而且在查阅文献、分析总结、语言表达及科研写作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能力[8]。

1.5 鼓励研究生撰写循证医学论文

在就业压力日益加剧的今天,唯有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含金量才能于万千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而研究生在完成规定学习任务之余,发表论文无疑是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9]。因此,鼓励研究生对临床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循证医学研究,并撰写相关论文,不仅有助于其对循证医学知识、手段及理念的理解,更有助于丰富自身能力、提高自身含金量。

2 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中药学的教学成果

自本专业研究生入学一年以来,循证医学教学不仅激发了研究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知识;同时还提高了研究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一方面,循证医学教学可使研究生养成缜密且灵活的临床思维,促进其在今后的查房、医嘱审核、会诊及科研等工作中做出正确、先进的用药指导意见;另一方面,研究生通过循证医学研究会亲身感受到医学、药学知识海洋的广阔与多变,促使其养成孜孜好学、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对新一代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循证医学教学的同时也增强了带教老师的循证医学理念,不仅促进其在临床中药学的工作中做出科学的用药指导,还促进了循证医学及流行病学科研的开展。在进行循证医学教学的一年来,本教学点已于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循证医学论文2篇,分别为盐酸小檗碱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的Meta分析[10]及雷公藤多苷联合甘草酸单铵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11],不仅拓宽了盐酸小檗碱片及雷公藤多苷的应用范围,还为临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银屑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参考。

3 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中药学的教学难点

3.1 国内缺乏优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资料

循证医学的研究基石是通过双盲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以评价某种药物或疗法对某种疾病的疗效及毒副作用[12]。由此可见,循证医学重视证据,不迷信权威。现行医学各学科诊疗指南的证据主要来源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但由于人种、饮食结构、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这些指南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患者。然而,正规的临床试验所需样本量大、研究周期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还需避免商业利益对结果的影响。由于我国的循证医学概念引入较晚,现有的严格、正规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资料可谓凤毛麟角,尤其有关中药的临床报道仍以观察性研究为主,导致在进行中药的循证医学研究中,缺乏优质、具有代表性的临床原始资料。

3.2 研究生的统计学功底普遍薄弱

循证医学与统计学是紧密相连的,数据的筛选、方法的选择均离不开统计学基本原理[13,14]。在循证医学教学中,带教老师必须在阐述相关统计学知识后,方可讲授循证医学知识[15-17],表明现有的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与实际应用多有脱节,其所讲授的知识过于陈旧、繁杂,且应试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老套,导致研究生难以把握统计学的重点与难点,无法掌握实际科研工作中所需的数理统计知识。故应加快《医学统计学》课程改革,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增强研究生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3.3 研究生缺乏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限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研究生的主动性普遍较差,带教老师需向其布置具体的任务,交代具体的研究方法与软件,甚至还需对结果进行分析思考[18,19]。研究生大多不具备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及能力,仅满足于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导致离开教师及学校,研究生无法独立开展循证医学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带教老师一方面要向研究生传授具体的循证医学理论与知识,另一方面也要着重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研究生学习及科研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其学以致用。

4 展望

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中药学乃至各科临床教学中,对研究生的临床诊治、科学研究、人文关怀及个人发展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作为首都三甲教学医院,我们肩负着向社会输送高水平医学、药学人才的重任,而循证医学无疑是现代医学与药学的发展方向与诊疗理念。因此,于本硕士点内开展循证医学研究,贯彻循证医学理念,推动循证医学与临床中药学教育的融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深化对循证医学的教学,大胆尝试新型培养模式,同时望能给业界同仁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 Montori VM,Guyatt GH. What is evidence-based medicine[J].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2002,31(3):521-526.

[2] 方冠毅,刘宇军. 循证医学教育在医学生临床素质培养中的探讨[J]. 华夏医学,2009,22(3):521-522.

[3] 赵宇昊,唐燕,李书珍,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临床中药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12):1891-1892.

[4] 王建. 基于中药学专业《临床中药学》课程的教与学思考[J]. 中药与临床,2015,6(4):37-39.

[5] 刘涛,李冰. 发挥教育信息技术优势改造医学课程教学模式[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23(4):411-413.

[6] 康俊萍,吴嘉慧,李培璟. 心内科研究生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育的探讨[J]. 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46-48.

[7] 辛萍,王建,王忠宽,等.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是对未来教育的挑战[J]. 中国科技信息,2008,15(1):234-235.

[8] 田金徽,罗小峰,李琳,等. PBL在循证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4):392-395.

[9] 高小明,姜春梅,夏淑霞,等. 浅议临床中药学学科内涵建设[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1):139-140.

[10] 续畅,刘学龙,倪建腾,等. 盐酸小檗碱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的Meta分析[J]. 中国药房,2015,26(30):4232-4235.

[11] 续畅,赵奎君,吴真,等. 雷公藤多苷联合甘草酸单铵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J]. 中医药导报,2016, 22(2):101-104.

[12] Straus SE,McAlister FA. Evidence-based medicine:Acommentary on common criticisms[J]. CMAJ,2000,163(7):837-841.

[13] 陈晓阳,李晟,刘平安,等. 《临床中药学》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建议[J]. 中医药导报,2014,20(2):151-153.

[14] 李洁,张虹. 加强医院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10):1048-1049.

[15] 周蓓,吴燕春. 临床中药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38-139.

[16] 顾晓玲,朱江,陈丽华. 中医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工作初探[J]. 中国执业药师,2014,11(10):54-56.

[17] 王安香. 临床中药学与中药师作用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128-129.

[18] 胡小勤,曾学文. 提高《临床中药学》学科教师兴趣激发能力的方法[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3):61-63.

[19] 刘宇,张一昕,韩雪,等. 临床中药学案例分析教学法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8):113-114.

(收稿日期:2016-01-05)

上一篇:药学导论课论文下一篇:药学发展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