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根式教案范文

2023-06-28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第1篇

1、在教学设计中,仍然存在着对学情分析不足,主要是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方面每节课设计的教学内容过多,经常一节课结束后还有不少内容没有完成,另一方面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复习工作做的不够,导致后续的新知识的学习遇到不少麻烦。如对二次根式的性质的应用时,考虑到以前已经学过,自以为学生不存在困难,就没有重点分析,结果导致不少学生在二次根式的化简过程中因此而出错。

2、九年级数学是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及时更新,有时对新老教材的区别关注不够,从而导致教学不到位。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中,老教材比较重视对具体数的化简,对字母的要求不高,一般都确保二次根式有意义,而新教材特别要求引导学生注意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推断字母取值范围的能力,教学反思《二次根式教学反思》。 刚开始对这一要求理解不到位,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也没有重视对典型错误的分析。

3、在促进学生探索求知和有效学习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这方面的引导。在本章中,其实有许多内容可以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如判断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选取有理化因式、选择不同的运算途径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和归纳。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我就直接告诉学生:加减运算时利用公式,乘除时利用公式和,结果大部分学生并不接受。若能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归纳出方法,学习的效果会提高很多,学习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硬化二次备课,立足教师、班级学生实情,实施差异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设计和课堂执行能力,使电子备课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化,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二、具体要求

1.教师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自己的班情、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自己教学的素养及风格,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增删改调,进行二次备课,形成可操作的、针对性较强的教案。

2.二次备课的数量分两种情况。针对不适合本班学情的环节要加以改动,对整个不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思路也可做修改,还可在原有的设计基础上增加自己的创新备课。常技科也要做二次备课,教学反思可以少一些。

3.课后反思

回顾教学成败,总结好办法,查找教学中的不足。课后反思要重视质量,能联系自己教学实际,针对性、借鉴性强,有说服力。每课时都要有教学反思。

4.教研组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组内教师学习交流二次备课的情况,不断提高二次备课的质量。

5.复习课

复习课的课型可分为知识梳理课、专项练习课、试卷讲评课。

复习时应做到:一是查漏补缺,二是归类指导,三是巧设不同层次练习,深化认知。每堂复习课都要确定一个主题,扣准一个核心,突出一个重点。有的放矢,注重实效。做到课课有教案,节节有训练。

6.加强集体备课,由各教研组组织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

7.加强备课检查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第3篇

1、填表

2、我国是最早发明火箭的国家,制作火箭模型、模拟火箭升空是青少年喜爱的一项科技活动,已知学校航模组设计制作的火箭的升空高度h(m)与飞行的时间t(s)的关系是h=-t2+26t+1,如果火箭在点火升空到最高点时打开降落伞,那么火箭点火后多少时间降落伞打开?这时该火箭的高度是多少?

3、美国圣路易斯市有一座巨大的拱门,这座拱门高和底宽都是192m的不锈钢拱门是美国开发西部的标志性建筑,如果把拱门看作一条抛物线,你能建立恰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写出这条抛物线对应的函数关系吗?试试看

4、一艘装有防汛器材的船,露出水面部分的宽为4m,高为0.75m,当水面距抛物线形拱桥的拱顶5m时,桥洞内水面宽为8m,要使该船顺利通过拱桥,水面距拱顶的高度至少多高?

5、把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沿y轴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沿x轴向左平移5个单位,所得的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2,0),写出原抛物线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6、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某年龄段的学生,30min内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与提出概念

1 的时间x之间满足函数关系:y=-0.1x2+2.6x+43(0《x《30),试判断何时学生接受概念的能力最强?什么时段学生接受概念的能力逐步降低?

7、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6cm,BC=6cm,动点P、Q分别从A、C出发,点P以3cm/s的速度向B移动,一直到点B为止,点Q以2cm/s的速度向点D移动

(1)试写出P、Q两点的距离y(cm)与P、Q两点的移动时间x(s)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经过多长时间P、Q两点之间的距离最小(注:算术平方根的值随着被开方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被开方数的减小而减小)?

8、某地要建造一个圆形水池,在水池中央垂直于水面安装一个装饰柱OA,O恰在水面中心,柱子顶端A处的喷头向外喷水,水流在各个方向上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路径落下,形状如图①,在如图②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水流喷出的高度y(m)与水平距离x的关系式满足 (1)求OA的高度;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第4篇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发展等基本史实。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电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电力的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化学工业和新材料发展。 【教学难点】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和影响的理解。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用电话联络远方的亲朋好友,在电灯下学习,坐汽车去上班,乘飞机出国„„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便利。你知道电灯、汽车和飞机是何时出现的吗?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电的应用

1.教师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

2.教师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讲授电力发明、发展过程,为学生学习本课积累感性认识,并提问:电力作为一种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哪些优点?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有哪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3.让学生阅读第19页的“人物扫描”,了解发明大王爱迪生。组织学生进行小型讲故事活动。“谈谈你所知道的爱迪生”,让学生尽己所知,畅谈爱迪生的感人事迹及其给我们带来的人生启示。 目标导学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教师介绍内燃机的发明,多媒体出示老式汽车的资料图片,第22页“知识拓展”中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T型汽车材料以及汽车发明前欧洲城乡利用马车做交通工具的资料。提问: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有哪些优越性?组织学生讨论,师生归纳:汽车有新型的动力;汽车体积小、速度快等。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亲身体验,讨论汽车的大量使用,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从中感悟科技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师生归纳:汽车给人类带来的积极影响。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3.让学生阅读第20页的“相关史事”的内容,观察“1903年莱特兄弟的试验飞机”。让学生思考:飞机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师生共同归纳。

目标导学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教师介绍科学家诺贝尔及其贡献。

2.师生归纳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课堂总结

电力的广泛使用,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汽车和飞机的问世,提高了社会生产能力,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同学们更应当学习爱迪生等科学家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发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争取为社会多作贡献。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第5篇

(成就篇,联系篇,启示篇,体验篇)

课时:第二课时

课型:拓展提升课

各位领导 、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讲课的框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说教材

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与确立。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强劲有力的支持。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这一切都是由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引起的,因此本课是学习资本主义经济史的关键内容。掌握好本节教材,对于学生整体把握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根本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学习目标

1、方法与能力:①方法:通过自主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要点,构建知识框架体系,学会归纳整理,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的正确性;通过分析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②能力: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观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用书面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运用逻辑方法对历史史实进行归纳、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综合所学知识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等。

2、知识目标: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带来环境破坏等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历史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注重环境的保护,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重点、难点:

重点:落实课标,培养能力; 难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

导入:直接导入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成就篇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止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主要标志:___________前提:___________兴起原因:条件:资本、劳动力、市场、理论基础: ___________开始国家: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1、新能源开发和利用:___________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新:______________

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________________

4、化学工业的建立:_________________时代特征:______________发明成果:动力能源:______________特点:科学与技术______结合,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不断加快影响:

1、生产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面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落实学生的基础,再次体会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逐步形成尊重

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构建知识体系,学会归纳整理。

二、联系篇

看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基础知识,积极何影响?它还带来了哪些不足,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联系篇”,一起来寻根究底。

1、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及认识?

知识延伸: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谈谈第二工业革命带来的问题及认识?

目的: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事件,认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环境的保护。

二、第二次工业对中国的影响,

知识延伸:材料一: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材料

二、19世纪晚期起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再加上海路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瓦解了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从而把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事件,辨别和使用读图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语言陈述表达能力等。

三、启示篇

两次科技革命的启示:(科技、国家、科学家、青少年)

1、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2、国家:要把科教兴国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改革科技教育体制,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3、科学家:求真、求实,不懈努力,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4、青少年: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崇尚科学意识。

目的: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探究能力,以史为鉴,解决历史问题、现实问题,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注重环境的保护,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体验篇

目的:根据新课标,河北省中考试题,能力提升试题,明确河北省中考试题导向,同时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观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用书面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运用逻辑方法对历史史实进行归纳、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综合所学知识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等。

上一篇:小班优秀教案下一篇:走月亮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