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开放教育论文范文

2024-02-22

远程开放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对承载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运行的网络环境进行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国家开放大学网络体系结构进行规划。

关键词:国家开放大学:网络架构;云计算

一、引言

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即“一朵云,一条信息高速路,一个学习终端”,其中,一朵云是指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一条信息高速路是指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利用虚拟化、云存储技术,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建立海量优质资源快速集聚和存储的数据中心,利用标准化、开放接口集成或开发支撑交互学习、海量资源推送、资源共享的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平台,将海量优质资源应用以云服务的等方式推送到全国各地学习者,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等基础设施欠发达地区。作为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建设内容。建立覆盖全国的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是未来国家开放大学面向社会成员推送优质教育资源、提供高质量网上教学支持服务的首要保证,也是体现国家开放大学服务社会、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使用云计算技术建立的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其网络性能将会决定云计算的性能。本文在对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基础设施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联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卫星网等运营机构,以联盟或租用的方式建立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实现总部与分部、数据中心与节点的高速互联,不断提升国家开放大学网络服务水平,有效避免了各类远程教育机构网络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二、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网络建设需求与规划

国家开放大学物理办学网点覆盖全国城乡的特性决定了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建设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网络建设,而应该从实现国家开放大学各级机构之间网络高速互联、满足构建适应“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环境两个角度来设计整个网络架构。当然,作为办学实体机构的国家开放大学办学,普通高校校园网络所面临的网络带宽瓶颈、安全和管理问题以及多业务需求等也是网络规划必须吸取的经验。

1.国家开放大学网络需求分析

(1)国家开放大学网络需求分析

单纯从“实现国家开放大学各级机构之间网络高速互联”完成教育资源快速推送以及满足总部、分部和学院等内部办公和管理需要,在原有的卫星传输资源、互联网保证网上业务互通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运营商提供的基础网络建立总部至分部的虚拟专线网络,即可实现网络建设的目标(如图1所示)。

但是,国家开放大学未来“要为全社会提供非学历和学历继续教育,每年有3500万人次接受培训,450万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历继续教育学生在线学习”,因此国家开放大学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远非仅满足优质教育资源的推送和提升管理水平需要,而应该是建立一种能将资源方便快捷推送到分布广泛、层次不同的用户终端,同时还满足百万用户并发访问国家开放大学一站式远程教育云服务平台享受其提供的各种教育支持服务,这其中需要考虑多种综合因素,例如:如果学习者主要集中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中心授课,在基础网络方面可主要考虑CER-NET,如果也在家里登录平台访问教育资源,就必须考虑选择广电或电信网;此外,如果学生数量少且只集中在特定城市,可以考虑组建虚拟专网,但如果生源数量多、分布在全国各地且网上教学时间不统一、交互性强,这就需要考虑采用多种技术来建设网络。

按以上需求来规划网络(如图2所示),整个网络带宽(F)由总部链路(Fz)、分部链路(Fp)、教学点链路(Fs)带宽二部分共同确定,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按在同家开放大学总部部署一个面向全国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数据中心模式,如果每个学生访问云服务平台平均产生流量为120Kbps且百万用户并发在线计算,总部带宽将需要120Gbps,不难看出这种网络建设方式不但每年网络带宽租赁投人巨大,而且当海量、来自不同地区的用户频繁在线访问视频课程时,其网络OoS难以保证。因此,按大集中模式建立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服务平台网络环境在现实中不可行。

(2)使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石的网络承载环境

通常,业内如Google、百度、淘宝、Facebook、土豆网等大型网络平台面向海量用户提供服务时,一般都利用云计算技术通过建立多级网络架构、在用户边缘缓存内容以减少网络流量并分担计算能力等方式为用户提供高可靠、高体验的远程教育服务。云计算的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廉价等特点使得对于承载面向分布广泛、数量庞大、需求各异的用户提供学习支持与服务的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服务平台网络环境建设非常适合。因此,使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的网络承载环境能有效满足国家开放大学未来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需求——一方面基于云计算技术建立的网络支持环境可以作为一种基础设施,供任何远程教育办学单位使用,实现了云计算中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另外一方面,云计算中虚拟化、按需服务等概念使得原有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基础设施都能充分利用,并与新增基础设施一起通过统一的资源调度管理后对外集成服务,这其中包括对用户访问的管理、服务器管理虚拟化、逻辑上一个但物理上多个数据中心计算能力动态分配、网络负载均衡等关键技术(如图3所示)。

2.国家开放大学网络规划

为满足国家开放大学各项业务以及未来国家开放大学内部数据传输的要求,结合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及数据中心未来的发展需求,采用层次化网状结构设计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采用三层结构: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以合理利用并汇总现有网络链路、设备、人力资源,提高网络的整体服务质量,使网络利用效益最大化。考虑建立以三层结构为核心的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主要的出发点是借鉴业界普遍解决大规模网络应用部署的一般经验,充分利用CDN(内容分发)、P2P技术,将一些非实时的资源推送到离用户更近的汇聚节点上去,实现用户就近访问网络应用,避免都集中到核心节点来访问。

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将会是一个能承载各种业务应用的高速IP交换网络,考虑未来各种业务应用之间的安全需求,通过MPLS VPN虚拟专用网技术在广域网上的部署,为每种安全级别不同的业务分配一个MPLSVPN。VPN使用与专网相同的策略,在共享的基础设施上实现整个业务的互连。基于VPN运行的业务系统可以像在他们自己的专用网中一样,享受同样的安全性、优先级别、可靠性和可管理性。而广域网络是承载VPN的网络平台,或称作VPN服务网,它利用核心网络提供的服务,可以方便灵活地进行接人,能保证各业务系统网络的安

全性。而MPIS VPN技术可以保证网络达到这种要求。同时,所有业务集中在一个网络中运行。便于网络备份方案的实施。

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的建设目标将围绕MPLSVPN服务网的概念来确定,以满足在单个IP的网络平台上运行的各个业务系统相互独立的需求,并且作为VPN的服务平台,应具有易操作、易管理、易维护、扩展性强并且经济高效的特点。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记交换)是一种基于MPLS技术的IPVPN,是在网络路由和交换设备上应用MPLS技术、简化核心路由器的路由选择方式,利用结合传统路由技术的标记交换实现的IP虚拟专用网络,满足多种灵活的业务需求。采用MPLS VPN技术可以把现有的IP网络分解成逻辑上隔离的网络,这种逻辑上隔离的网络的应用可以是千变万化的。MPLS是由Cisco创新的标记交换技术演变而来的IETF的标准协议,目前在国内广域网项目中使用广泛,技术成熟、协议开放。优化后的围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拓扑结构设计如图4所示。

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核心层是网络的高速交换主干,提供可靠、高效、容错和低延的技术核心,对整个网络的连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拓扑连接主要采用环式,网络节点部署全局负载均衡设备,实现透明访问和智能引导。采用最先进的RPR(Resilient Packet Ring)技术,这样可以保证骨干网络的安全,充分利用双数据中心的冗余备份保证网络出现意外时也能正常的运转。RPR弹性分组数据环技术集IP的智能化、以太网的经济性和光纤环网的高带宽效率、可靠性于一体,为宽带IP城域网运营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组网方案。RPR技术使得运营商在城域网内以低成本提供电信级的服务成为可能,在提供类似SDH级网络可靠性的同时降低了传送费用,并支持处理多业务传送。在路由协议方面,设计中采用现在比较流行的OSPF、BGP、MPLS VPN等路由协议,保证了网络的路由的优化和各个节点通信的安全。国家开放大学骨干网采用2.5G的RPR板连接三个主干节点,以保障了网络的主干的带宽,网络拓扑连接方式如图5所示。

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汇聚层负责对区域内流量进行汇接,14它是网络接人层和核心层的“中介”,就是在CDN接收各类音视频资源作为缓存的地方,以减轻核心层设备的负荷。该层拟按通行做法在国内选取6个区域中心为节点,实现接入网其他省级节点的汇聚和转接,并通过汇聚层传输系统传送至核心节点。接入网选取27个省中心为节点,实现本省范围内网络访问的就近接人。接入层是提供本地的运营商(联通,中国电信,广电等),客户终端的接人点,是CDN的边缘节点产生作用的地方——可以大大减少跨地的网络流量、提高网络QoS,作为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的末端,具有节点多分布区域广的特点。

采用三层架构并融合CDN技术设计整个网络,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核心层数据中心的访问压力,而且充分利用分布式负载均衡的优势实现用户就近访问边缘节点Cathe服务器中已有资源,同时还能充分利用P2P技术实现热点资源上下级节点及同层节点之间自动更新,提高带宽的利用率以及用户高访问量时访问网络的满意度。

三、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应用场景分析

视频应用将是未来网络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鉴于视频对网络时延、丢包给用户体验带来的决定性影响,必须对承载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服务平台的网络架构进行优化。作为国家开放大学网络节点的一部分,总部节点和分部节点通过网络组合成一个庞大的视频授课源。通过这个庞大的视频授课源,44个分部可以聘请一流师资建成辐射全国的远程授课中心。通过优化后的网络视频授课源可以将内容资源直播给终端学习者,数量、地点、时间没有任何限制,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学习者可以通过不同终端。如手机、互联网电视、电脑等在任何地方享受到开放大学系统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如图6),这为未来国家开放大学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终身教育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也为更广泛的教育机构从事远程教育提供了集成的技术支撑平台。

此外,由于三级网络的建立很容易在网络节点上增加视频会议设备实现全网点对点的视频服务,这使得未来国家开放大学一站式云服务平台不但可以集成来源广泛的优质教育资源,也为学习者参与提供教育资源提供了可能——一方面视频、资料、文字交流等内容均可即时存储,另一方面参与方式更加自由、灵活,不受地点和终端限制。

当然,视频应用还可以扩展,如实现基于视频的国家开放大学全网考试监考、基于学历教育的毕业生远程答辩、基于VoIP将分布广泛的专业教师聚合成网上虚拟教师团队为学习者提供有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等,这些都为国家开放大学服务全面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四、结束语

国家升放大学不足一所普通的大学,是一所依托信息技术、办学实体覆盖全国的新型巨型大学,其网络建设与普通高校网络建设相比,在复杂程度、技术难度等方面都无可比拟。尽管我们在研究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应用复杂度的基础上规划设计了国家开放大学网络体系,但仍需要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不断经受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Tom Nolle云计算中的网络架构问题[EB/OL]WWW searchcloudcomputing COIll cn/showcontent_28743htm.

[2]李长利,张四海高带宽高安全多应用——南开大学的万兆校园网建设U]中国教育网络,2005(3):39-41.

[3]袁亚兴,贾卓生CDN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s1):299-301.

[4]戴建东宽带IP城域网的规划和建设[J].江苏通信技术,2001(2):21-25.

(编辑:金冉)

远程开放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四川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结构;教师整体素质;教育资源配置;学习型学校;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四川省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走过了恢复、发展和全面进步的历程。教师队伍数量、结构、素质、地位有了明显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队伍数量总体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培训体系不健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为此,必须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和终身发展的培养模式,形成联合培养教师的多元化格局,创建学习型学校,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和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同时要加强师德建设,制定教师专业标准。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及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四川省基础教育战线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30年,是四川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取得辉煌成绩、积累丰富经验的30年。30年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有效实施了“科教兴川,人才强省”的战略,四川教育取得了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初步建立起了适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教师教育制度日益完善,四川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进入科学发展的新时期。

一、四川省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四川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确立了“科教兴川,人才强省”的战略。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优化师资结构,调动全社会对基础教育事业的关注,推动了教师队伍的全面发展。

1 教师队伍数量稳步增长

经过30年发展,四川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规模在总量上初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需求,特别是在“十五”、“十一五”期间的跨越发展,使得教师队伍数量稳步增长。2007年四川省基础教育学校专任教师为623139人,比1978年增长18.71%。其中,普通中学教师269967人,增长66.86%;小学教师306149人,下降5.47%;幼儿园教师47023人,增长19.82%。1978年,四川省有幼儿园35306所,小学72563所,普通中学4605所,学校布点分散,效益较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四川省进行了中小学布局调整,采取适变规模办学,对一些学校进行撤并。到2007年,四川省有幼儿园8580所,占全国6.65%,居第4位;小学15834所,占全国4.95%,居第8位;初中4287所,占全国7.25%,居第2位;高中806所,占全国5.14%,居第3位。幼儿园、普通小学、中学的基础教育效益、质量有了较大发展。随着基础教育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教师队伍的活力逐步增强,中小学校生师比在当前水平上逐步趋向合理,教师队伍总体上趋于稳定。

2 教师队伍结构得到改善

四川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以适应新课程、教材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教师队伍城乡分布趋向合理,与城镇化进程同步协调发展,保证了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对师资的需求。

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明显改善。教师岗位设置实现了结构比例控制,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的状况得到了改变。在全省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相应教师总数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7年高中专任教师中的高级职称人数由1998年的5758人增加到18078人,增长2.14倍;初中专任教师中的高级职称人数由1998年的2256人增加到11730人,增长4.20倍;小学专任教师中的高级职称人数由1998年的36182人增加到131435人,增长2.63倍;幼儿园专任教师中的高级职称人数由2001年的30956人增加到47023人,增长0.5倍。教师队伍结构的改善,提高了教学质量,使普通高、初中升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大大提高。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合理。1998年,普通高中、初中、小学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教师的比例分别为80.76%、86.84%、60.35%,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四川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2007年普通高中、初中、小学教师中45岁以下教师的比例分别达到89.91%、86.84%、68.79%,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中45岁以下人员所占比例逐年提高。

3 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四川省所有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才能执教。到2006年,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新补充的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新补充的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新补充的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均达到了一定比例。全省高中专任教师2006年学历达标率为83%,比1990年提高35.59%;初中专任教师2006年学历达标率为95.37%,比1990年提高50.51%;小学专任教师2006年学历达标率为98.65%,比1990年提高26.06%;幼儿园专任教师2006年学历达标率为98.65%,比1990年提高26.06%。教师资格过渡工作的顺利完成,为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规范化、法制化、专业化奠定了基础。师德建设也得到进一步重视与加强。随着教师教育改革逐步深化,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全面启动,初步建立起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制。

随着教育观念不断转变,教师的业务水平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为四川省基础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十五”期间,四川省受教育部、人事部表彰的全国模范教师有110名,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有220名。四川省评选表彰了优秀青年教师标兵100名,四川省师德标兵100名,四川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000多名,四川省优秀班主任100名。四川省优秀校长200名。

4 教师地位和待遇逐渐改善

四川省既是一个人口大省,又是一个教育资源强省。2005年,四川省所辖县、市、区为181个,辖区面积48.5万平方公里,人口86421.1万人,国内生产总值7385.1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9.6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32.18亿元。伴随经济的增长,四川省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四川省政府通过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及经费筹措体制改革,努力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基础教育经费的投人体制。2007年,四川省教育投入208.6亿元,比2006年增长15.6%,其中60%投入到基础教育。同时,也加大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中小学教师工

资收入基本稳定,待遇逐步提高。1999年,四川省政府宣布民办教师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长期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公办、民办教师并存的状况总体上结束,为教师队伍建设走上良性循环轨道创造了条件。教师住房紧张的状况明显改善,全省城镇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已超过城镇居民平均水平。全社会尊师重教风气基本形成,教师职业逐渐成为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

5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制度化

1999年,四川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积极响应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号召,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按照“面向全体、突出重点、倾斜农村”的原则,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十一五”期间,着手实施四川省中小学素质能力建设“三大计划”(“四川省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四川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学科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技术、专业自主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四川省政府计划在全省内建立一支6000人左右的省级骨干教师队伍,一支6万人的市(州)级骨干教师队伍,一支9万人的县级骨干教师队伍,以及一支12万人的校级骨干教师队伍,为基础教育学校培养强大的中坚力量。全省初步建立了中小学校长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研究制定了《四川省中小学校长聘任管理办法(试行)》,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和校长聘任制,初步建立起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校长管理制度。“九五”期间,90%以上的校长接受了岗位培训,近60%的校长参加了提高培训,1000名骨干校长参加了高级研修。“十五”期间,四川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新任校长普遍接受了任职资格培训,持证上岗率保持在95%以上,校长培训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了专项培训资金的投入力度,在部门预算内设立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专项基金,多渠道筹措经费,为骨干教师培训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每年为每一所中小学赠送学习资料,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遴选或开发适合教师的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供基础教育教师远程学习。

6 教师队伍管理不断完善

30年来,四川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的突破,适应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定信念、发展潜能大、后劲足、创新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起来,形成了多种层次和类型的骨干教师群体。特级教师制度进一步完善,遴选和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名师或教育教学专家。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四川省教师资格制度工作全面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轨道,依法治教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依法保护教师合法权益的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四川省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展开,全面推行了中小学教师聘任制,依法理顺教师和校长管理体制,做到用人与治事相结合,形成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的中小学师资和人事管理新模式。

7 教师工作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

由于重视立法,加强监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走上了全面依法治教轨道。1978年,全国几乎没有教育法律法规。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国人大、国务院、教育部加强了教育法制工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义务教育法》(1986)、《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教师法》(1993)、《教育法》(1995)等。国务院发布和批准了《教师资格条例》(1995)、《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1992)、《社会力量办学条例》(1997)、《(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等规章。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四川省义务教育条例》(1995)、《四川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条例》(1995)、《四川省社会力量办学条例》(1998)等配套法规,四川省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如今,依法治教的风气正在逐步形成,评估督导、表彰奖励制度业已建立。

二、四川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党中央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省各级政府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及基础教育战线全体教师的辛勤劳动,2007年四川省在134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了初级中等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的入学率大幅度提高,进入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的比例创出新高。基础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辛勤耕耘,为四川省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四川省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新的形势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四川省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教师队伍数量总体不足

四川省教育厅《2007年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四川省基础教育学校总数为30907所(其中普通中学5093所,职业初中16所,普通小学15834所,成人中学124所,成人小学1168所,幼儿园8580所,特殊教育学校88所,工读学校4所),教学点10012个;招生总数383.0345万人,在校学生总数为1374.4674万人:教职工总数为71.697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为61.8150万人;师生比是1:22.2,虽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3,但全省仍然有61个县缺编教师14195人。四川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的师生比大大低于全国师生比的平均水平,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四川省教育厅颁发的《四川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教师“十一五”培训计划》中的数据表明,四川省凉山、阿坝、甘孜三州的教师队伍整体规模基本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求。民族地区共有中学专任教师13123人,其中高中专任教师2833人,初中专任教师10290人;小学专任教师32530人,其中乡村教师27579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85%。学校总数9270所,专任教师总数为45991人。《四川省“两基”攻坚报告》指出:四川省民族地区要实现“普九”的目标,还需要教师20000人(主要是初中教师),现在民族地区教师缺口较大,民族地区教师队伍中,理科教师和英语、计算机教师紧缺,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为此,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教育厅从2005到2007年出台了一系列的培训政策和计划,使得教师培训的经费和编制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一批高校毕业生即将充实到中小学校,教师数量紧缺的情况将会得到缓解。

2 教师职称结构不尽合理

四川省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学段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合理,区域分布失衡,教师资源配

置亟待优化。教师补充渠道单一,适应教育改革要求的新的学校用人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紧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合理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是建立优良教师队伍的重要因素。基础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在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城乡之间中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相差较大。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四川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指出:全省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7.13%,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为3.2%,分别比城镇低8.72和12.39个百分点。四川省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中学教师职称高级和中级少,初级多。小学教师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高中教师中高级职称者占16%,中级职称者占39%;初中教师中高级职称者占3%,中级职称者占28%;小学教师中小学高级职称者占23%,小学一级职称者占56%。教师职称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导致基础教育教师学历的达标率低。《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实施意见》指出:我省现有中小学教师60万人,其中农村教师占70%以上。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91%,其中有专科以上学历者占47.8%;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1.98,其中,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24.21%;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2.85%。其中学历不达标的教师几乎都在农村。

3 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四川省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的业务素质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强,教师双语教学能力亟待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校长业务能力亟待增强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贫乏,对教学与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理论认识上还不够深入,亟待提高,同时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有待加强。2007年,四川普通中学代课教师4905人,其中城市代课教师967人,县镇代课教师2075人,农村代课教师1863人;小学代课教师23730人,其中农村小学代课教师19732人,县镇代课教师2454人,城市代课教师1542人;幼儿园代课教师3986人。2007年,四川省普通中学专任教师中研究生毕业者1009人,占全省普通中学专任教师的0.4%;本科毕业者132962人,占全省专任教师的50%。小学专任教师中研究生毕业者73人,占全省小学专任教师的0.02%;本科毕业者20478人,占全省专任教师的6.67%;专科毕业者168297人,占全省专任教师的55%。总体上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

4 师资培训体系不健全   四川省政府、四川省教育厅从2005年到2007年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在政策和制度上保证了教师培训的实施。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四川省基础教育师资多样化培训体系和培训的长效机制,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培训模式、培训观念已不能适应专职教师培训需求,无法满足教师培训多元化、个性化这一现实需要。应制定一个全面配套的实施策略,使教师有时间、有机会、有动力、有能力积极参加培训,让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师资培训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这是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四川省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出台了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训计划,部分省属师范院校也承担了由世界银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企业赞助、政府资助的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但对于长期工作在基础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来说这还是不足的。因此,校、县、市、省四级培训体系亟待形成,利用网络培训师资的工作也有待进一步开展。

5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四川省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公用经费城乡之间和地区间的差距仍然较大。2005年,农村初中学生生均预算事业费低于城镇205.5元,公用经费低于城镇28.4元;小学生均预算经费低于城镇230.5元,公用经费低于城镇92.1元,小学城乡之比达到1.79:1。在生均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图书购置、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方面,城乡之间差距也较大。全省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滞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紧缺。教师素质不高,专任教师数量不足问题比较突出。边远山区、民族地区校点分散,班额小,复式班大量存在。而这些地区的教师流失严重,代课教师大量存在,到目前为止全省还有2.9万名代课教师,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稳定,使得基础教育质量受到影响。

三、加强四川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对策

面对巩固和扩大“两基”成果,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推进新的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等新情况新问题,四川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四川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总的指导思想

四川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师法》、《教育法》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以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和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探索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特点的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良好、数量适中、分布均衡、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二)四川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积极落实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区域均衡,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具体目标和任务如下:

1 精心打造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坚持经常化、制度化师德教育。要在教师队伍中形成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团结协作、勇于奉献的良好风尚,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人文素养,以及学生和社会对教师的满意度。

(2)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知识更新机制。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学历层次,到2010年,全省幼儿园教师中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比例将达到30%以上,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70%;小学教师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者的比例达到80%,新补充的小学教师全部达到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到10%左右,有条件的地区达到20%以上;初中教师

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到70%;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5%,新补充的高中教师必须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有条件的地区高中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的达到10%左右。

(3)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结构比例。到2010年。全省中小学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比例应分别达到50%和10%以上,其中,小学教师中具有中级和高级职称的比例应分别达到50%和2%以上;初中教师中具有中级和高级职称的比例应分别达到50%和15%以上;高中教师中具有中级和高级职称者的比例应分别达到50%和30%左右。

(4)学科带头人和骨干队伍建设要取得新的进展。要不断完善特级教师评选和管理制度,加大对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的培养,力争到2010年特级教师人数达到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5%左右。全面实施“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培养一批师德师风好、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骨干教师群体,培养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型”名师或教育教学专家。

2 积极建构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1)建立职前教育、在职教育、职后继续教育相衔接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应继续扩大教育硕士的培养规模,积极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校长攻读高层次学位,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

(2)推动高等师范院校探索教师有效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培养模式。要构建开放、多元、灵活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多样化、多层次、多序列的模块式课程资源,以全面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全方位满足基础教育发展的师资需求,使四川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逐步向主动、高效、持续服务型的教师教育转变。

(3)形成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大学、教育研究机构、中小学联合培养教师的多元化格局。要促进教师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积极探索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大学、教育研究机构、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联合培养教育硕士的新机制。

3 努力创建适应学习型教师团队

(1)坚持以有效学习为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动力,建设合作、和谐、创新、高效的学习型教师团队,打造以“学习与发展”为主题的教师学习团队。

(2)创建学习型学校,确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体学习理念,注重团队协作,员工自主管理,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交流、展示、分享的文化平台。

(3)在全省范围推进校本研修,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基础和主阵地,以教师和校长为主体,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和实践性研究,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育创新。

4 切实推进促进教师和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创新

(1)继续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制度建设。结合四川省实际,继续完善包括资格认定、培养培训、考核奖惩等在内的教师队伍管理体系,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依法管理和建设教师队伍。

(2)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人员使用效益。结合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按照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编制管理规程》的规定,根据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人数动态变化情况以及城市、县镇、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不同特点,保持合理的生师比,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要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和聘任制,完善校长任期目标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还要优化校长队伍结构,加大校长交流力度,鼓励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受聘。坚持中小学校长定期培训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大校长任职后培训力度,争取到2010年接受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培训的校长达到85%以上,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4)不断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要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聘用(任)制,依法理顺教师管理体制,做到用人与治事相结合,努力形成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的中小学教师管理新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校任教,促进教师队伍城乡交流和结构调整,保证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对教师的合理需求,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1)加强教师管理制度的创新。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教师社会保障机制,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执教。

(2)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努力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强化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评估。

(3)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师编制管理工作,全面推行教师岗位聘任制度,不断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和考核督察制度,建立教师工资保障和激励机制。

(4)制定教师专业标准,积极推行教师资格制度。进一步完善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配套政策,全面实施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把教师聘任制和教师资格制度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建立教师资格再认证制度的有效途径。

(5)建立教师对口交流制度,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优化配置城乡教师资源,促进农村薄弱学校发展;加强教师培训培养工作,努力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发展条件,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

(6)创新教师教育发展模式,加强教师培养与学历提升工作。构建灵活开放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理想教育。

(7)推进教师教育资源联盟建设,加强教师全员继续教育。构建教师教育资源联盟计划,实施新一轮教师分类继续教育培训,实施“教师教育学历学位提升计划”、“骨干教师成长计划”、“特级教师培训计划”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8)实施名校长工程建设计划,建设高素质的中小学管理队伍。切实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聘任制度,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度,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

(9)强化校本研修,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性工作体系。创建教师发展示范校计划,区域推进校本研修制度的创新,加强市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设计划。

(10)进一步构建教师生活保障制度,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依法维护教师各种权益。巩固和完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重视离退休教师的管理工作。

远程开放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 学校校风的概念

所谓校风, 简言之就是学校的风气。校风是经过学校全体成员长期努力而形成的一种行为风尚;是学校的灵魂, 是学校人格、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 是学校素质和品位的具体反应;是学校历史传统文化的基点, 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指向。

2 学校校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虽然学校校风的内容各异, 但其基本方面是共通的, 即都应包含学风、教风和工作作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彼此影响, 相互制约。可以说, 学风是校风建设的基础, 教风是校风建设的主导, 工作作风是校风建设的关键。

(1) 学风是校风建设的基础。所谓学风, 即求学、治学的风气。学风是校风建设的基础, 是学校精神文化长期积淀的精华。良好的学风不是哪一届或哪几届学生创建的, 它是一个长期积淀、不断优化和师生共同建设的结果。学风是一所学校校风的集中体现, 学风好, 表明校风正;校风正, 学风必然好。学风建设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大事。

学风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反映, 体现着学校的品味和格调。学风不仅是学生学习态度的综合反映, 也是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的综合反映。学风是衡量校风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 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 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地位。

(2) 教风是校风建设的主导。有学者对学风和教风的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相对于学生而言, 教师是相对稳定的、弱流动的校园文化主体, 故他们的治学、治教精神、态度、方法及做人原则等实际代表了学校文化主流, 并会对学生构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久而久之固化为学校之风气, 即学风。”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 抓学生的学风必须从抓教师的教风开始。教风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突出表现。教风是学风职员, 教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主导。

(3) 工作作风是校风建设的关键。工作作风是指管理主体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学习作风、生活作风等。工作作风建设在校风建设中居于关键地位, 而学校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又是关键中的关键。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就昂风气, 无非是党风、军风、民风、学风, 最重要的是党风。好的党风也要体现在教育中, 这样才能培养出好的学风。

3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校风的特征

与普通学校比较,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的校风建设有其个性特征:

(1) 开放性特征。相对于传统学校而言,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具有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从教育目的看, 现代远程教育以大众化教育为主, 目的是普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从教育对象看, 现代远程教育的对象广泛, 受众对象涉及各业;从教育方式看,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特征。现代化的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学校的种种限制和约束, 扩大了信息传播的区域, 增加了信息与知识呈现的种类和手段, 使教育走出课堂成为可能, 学习者自主学习是教学的基本方式;从教学资源看, 信息技术可以使教育资源达到共享, 教学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从教学管理看, 各具有灵活性。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环境, 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校风必须按照开放性的特征来建设。

(2) 职业性特征。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是面向职业人的教育, 学习者的特点是职业性。与传统学校教育对象比较,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的学习者具有以下特征:从学习者的构成看, 具有多角色、多重性特点, 相互之间存在年龄、工龄、职业、职务、学习基础、家庭环境、学习条件的方面的差异;从学习者的思想观念看, 学习者是抱着不同的目的来学习, 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具有复杂性。有的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 以充实自己的能量, 有的是为了取得文凭, 以满足社会对人才资格的需要, 有的是为了通过培训解决岗位问题, 还有的是为了增加文化生活等等;从学习者的所处环境看, 由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教育对象的社会性, 社会环境将对学习者产生潜移默化影响。这种职业性特征决定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的校风建设必须体现职业性特点。

(3) 虚拟化特征。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虽然也注重物态文化建设, 但与传统学校比较, 他所注重的不是高大的建筑和大面积的草坪, 而是利用网络搭建虚拟的“校园围墙”, 在虚拟的环境中凸现开放教育独特的学校风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渗透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的各个环节, 给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有力的支撑, 同时, 也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校风建设上,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不仅要注重作为实体存在的“现实学校”校风建设, 更要注重作为虚拟现实存在的“虚拟环境”的校风建设, 努力实现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的网络与现实校园环境的结合。

4 现代远程教育学校校风的功能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校风建设的个性特征, 使其具有了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特殊教育功能。

(1) 导向功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直接面向社会, 易接受新事物, 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世界观和道德观均有不稳定性。针对教育对象的分散性特征, 通过校风建设, 使群体成员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而同化, 引起情感的共鸣和同向, 给教育对象成长提供适宜的精神土壤, 引导学校主体的道德发展方向, 使学习者在良好校风的导向下, 科学选择社会信息, 自主接受先进思想, 沿着正确的人生方向逐步健康成长。

(2) 约束功能。良好的校风都有着明确的是非、美丑、善恶标准, 总是体现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方针的普遍要求与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执著的办学追求, 反映出全体师生共同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舆论导向, 形成无形而巨大的动力, 使群体成员不得不尽快地清除自身道德现状和环境的反差, 对群体成员道德品质的养成和发展方向产生规范作用, 从而形成群体约束。

(3) 凝聚功能。良好的校风, 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凝聚力、向心力之所在。校风具有维系巩固群体的作用, 对建立高度和谐、信任友谊、情感交融的群体关系, 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起凝聚促进作用。

(4) 激励功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良好校风一旦形成, 便是一种无声的命令, 有形的榜样, 使师生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在一个治学态度严谨求实、学习空气浓厚热烈、教学秩序有条不紊、人际关系协调融洽的环境里, 师生员工必然精神振奋, 心情愉快, 集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将成为群体前进不息的一种动力, 能激励教师积极性、事业心、创造性、自觉性、责任感的充分发挥, 为培养学生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严谨治学、提高质量;能激励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 勤奋刻苦、一丝不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立志成才。

(5) 实效功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的校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校风直接影响师生的言行, 直接面对社会的评判。校风对学习者影响, 将对学校的社会效应、办学效能和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6) 后续功能。学校校风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是学校文化的历史积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办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积极地、主动地培育起良好的校风, 并使良好的校风保持连续性, 使良好的校风传统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良好的校风给群体成员的鼓舞力量是持久深远的, 无论在人生哪段历程中, 都可能保留着当年校风的深刻痕迹和美好回忆。即使环境变化迁移, 在优良校风的熏陶下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仍能长期保持, 以致影响人的一生。

总之, 学风是校风的重要体现, 事关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形象。学风建设要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教风是校风建设的主导, 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加强校风建设, 首先要抓住教风, 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来谋划、部署和展开。工作作风是校风建设的一项很总要内容, 同时又是推进校风建设的前提和保证。作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 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强化管理人员作风建设, 进一步转变作风, 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管理人员作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首要内容, 只有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干部以身作则, 作风过硬, 才能理直气壮地团结和带领师生员工建设优良校风, 携手并肩, 共同把学校办好。

摘要:所谓校风, 简言之就是学校的风气。校风为自己的学校定位, 也为自己的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而显示出重要的标志和特征。虽然学校校风的内容各异, 但其基本方面是共通的, 即都应包含学风、教风和工作作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彼此影响, 相互制约。可以说, 学风是校风建设的基础, 教风是校风建设的主导, 工作作风是校风建设的关键。与普通学校比较,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的校风建设有其开放性、职业性、虚拟化个性特征。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校风建设的个性特征, 使其具有了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特殊教育功能。

关键词:现代远程,学校,校风,特征,功能,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绿怡, 孙福万, 王淑娟.略论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内涵[J].中国远程教育, 2007 (11) .

[2] 郝桂荣, 孙永超.也谈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J].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5 (4) .

[3] 邓勇勤.努力构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

[4] 苍翠, 汤岩, 王巍.大学校风建设新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 (6) .

[5] 谢毅敏.略论高等学校校风的特征和功能[J].现代教育科学, 2002 (3) .

[6] 朱天利.论现代大学校风建设及其时代意义[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1) .

[7] 于帮存, 周玉娴.高校校风系统性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 2003 (3) .

[8] 张莲英.浅谈高校校风建设的几个问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3) .

远程开放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抓住课程的重点采用多种课堂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方式不能过于单一,这样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应该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 这样才能够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 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效果不明显,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以下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是处于学习的中心地位,是学习的中心,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由知识传播者的身份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也是这种教学模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学习的指导者, 这样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这样才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1]然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很多教师没有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仍然扮演知识传播者的角色,主要向学生灌输知识,缺乏师生间的互动,这样就无法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进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 教学方式单一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主要依托的是网络通信技术, 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在现阶段,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网络视屏课程学习相关知识, 没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3]学生虽然能够学到部分知识,但是不能够激起学生们学习的热情,这样教学效果自然比较低下。

1.3 教学测评活动不规范

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测评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通过有效的测评,一方面能够督促教师更好的履行教学职责, 另一方面可以检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现阶段对教学效果的测评主要是网上教学检查,让学生对相关课程的授课老师进行评价,没有进行实际的调查,这样收集的信息是片面的,是不规范的的,不能够反应出真实的教学效果。

2提高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2.1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高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措施就是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讨论相关的问题,及时的回复学生的问题。同时学生也可以主动提出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将问题通过邮件的形式发送到教师的邮箱, 教师通过学生的邮件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

2.2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一定要通过视频进行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建一个网络教学群,学生加入到教师创建的教学群,然后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群进行交流, 这样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还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样不仅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言,而且有些问题可以共同探讨,使得相关的问题能够得到更深入的探讨, 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和教学效果是极为有利的。 [2]因此,丰富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课堂教学形式是提高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

2.3 规范教学测评活动

对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效果的测评是一项重要内容,在测评的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教学测评活动, 只有这样才能够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首先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测评可以采用调查和学生测评的方式综合测评,不能够单面的进行测评。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 可以通过知识考试和平时表现的综合考核,进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够仅仅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来评价学习效果。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测评进行规范化, 才能够起到测评的效果和提高电大远程教育教学效果。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不久的将来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将更加的丰富多彩。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形式也将发生变化,只有明确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的问题采用解决措施加以解决, 才能够进一步的提高电大远程教育教学的效果,进而推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建设开放大学已经成为国家赋予电大系统的重要历史使命。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相对于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来说是不同的,教学方式特殊,并且面对的情况也较为复杂。为了达到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目的,需要提高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效果。本文就现阶段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对提高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效果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远程开放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国家开放大学武汉分部 (以下简称武汉分部) 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学生工作, 着力形成办学组织体系共同参与、科学合理的学生活动工作机制, 打造具有远程教育特色、富有影响力的活动品牌,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 培养优良品格,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兴趣发展和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对开放大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武汉分部近年来在学生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培育出了学生工作成果, 形成了一些典型特色案例。

一、搭建平台, 营造良好学习生态

(一) 精心策划, 建立学生自治组织

2007年, 武汉电大在全国电大开放教育学生中率先成立学生会, 这是成人教育学生工作领域的一次创新。目前, 武汉电大学生会历经11年发展, 历届学生会成员均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 选举结果在学校网站上进行公示。学生会的组建提高了学生参与民主决策的意识, 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成为学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2018年, 学生会刚刚举行了第五届换届大会, 一批批优秀学生聚集在开放教育的旗帜下, 把终身学习、敢为人先的武汉电大校园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二) 成立社团, 开展丰富校园活动

目前, 武汉分部学生组织中有法律协会、摄影协会、政研社、志愿者团队等多个学生社团,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由法学专业学生组建的法律协会自编自导组建的模拟法庭, 通过角色扮演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达到了很好的学以致用的效果;由摄影爱好者组建的“摄影协会”, 足迹踏遍武汉三镇的山山水水, 发现自然之美, 领略造物之胜, 宣传生态环保;全国道德模范、武汉分部优秀毕业生董明倡议组建了志愿者团队, 代号为“小明”“小志”, 武汉分部很多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奉献爱心, 服务社会, 扶贫帮困, 组织义务献血、学雷锋活动、引导行人文明过马路等等, 董明用她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为武汉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这些活动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悄然兴起, 蔚然成风, 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 充实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 锻炼了实践活动能力, 广大学生既脚踏实地, 学好专业知识, 又放眼世界, 胸怀远大理想。

(三) 师生携手, 共同构建和谐校园

成人教育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社会阅历, 为增强广大学生的归属感, 增进师生情谊, 繁荣校园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精心组织了各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文体活动, 如东湖绿道健步走、师生羽毛球比赛、趣味运动会以及一年一度的迎新年元旦晚会等。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积淀, 这些活动逐渐常态化、机制化, 形成了品牌效应, 在师生间搭建了一条情感纽带, 也加深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逐渐形成,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城市精神也在他们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

(四) 走出校门,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读万卷书, 不如行万里路, 知行合一, 一以贯之。我们还开展了各具专业特色的校外实践活动, 如“师生湿地行”、“汉马”志愿者行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东湖景区实地导游社会实践等。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把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了校外, 既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是广大师生妙趣横生的第二课堂。

二、服务至上, 构建完善学支体系

(一) 耐心倾听, 定期组织师生座谈

教学相长, 相辅相成。武汉分部每学期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 本着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认真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支持服务、课程开设、学校发展等问题的意见建议, 对提到的问题马上办理、力求现场解决。比如, 上个星期, 我们学校刚刚召开了学生座谈会, 学生提到了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部分课程难度较大, 希望增加面授课时, 加强与教师的互动。二是部分专业网上资源不丰富, 希望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三是部分教材内容老化, 希望及时更新。四是部分课程考试形式单一、难度比较大, 希望考试形式灵活多样、能够提供有效的考前指导。通过师生座谈, 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了解了学生的所思所想, 形成了长效的工作机制, 培育了富有亲和力的校园文化。

(二) 扶弱济困,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开放教育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背景, 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对于学习困难学生,

我们会格外关注, 了解他们的真实诉求, 找准薄弱环节, 对于学生反映集中的英语、计算机等网考课程通过率不高的问题, 我们及时调整了授课时间和授课方式, 提高了学生通过率, 使学生满意度大提高。汉语言本科学员冯利江, 因身体残疾, 但学习愿望强烈, 为满足他上课的需求, 学校决定不计成本为他开课, 朱德琳老师利用休息时间为他一人量身打造上课内容, 不辞辛苦加班备课, 体现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三、建立制度, 激发良性竞争活力

(一) 创先争优, 打造长效激励机制

武汉分部历来十分重视奖学金评审工作, 除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国开奖学金外, 武汉分部还设立了武汉电大奖学金。每次的奖学金评审都是对学生学习、工作的一次巡礼和检阅, 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和为学生负责的原则, 我们科学制定标准, 规范评审程序, 公示评审结果。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发挥榜样的力量和示范作用, 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

为进一步推进开放大学校风、学风建设, 激励开放教育学生勤奋学习、学以致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具有开放教育特色的学生工作, 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武汉分部每年还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争当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活动, 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学生代表, 成为学校的一张张亮丽的名片。

(二) 以赛促学, 开展学习之星评选

武汉分部采用开放式学习模式, 面向社会全体成员, 以学习者为中心, 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面授辅导相结合, 为广大师生创造了一个自由、自主、全方位的教学环境。

为继续保持武汉分部网上教学良好发展势头, 不断提高教师网上教学与支持服务的能力, 促进学生网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武汉分部每学期针对学生开展网上学习之星评选活动。活动开展以来, 不论从师生参与人数还是网上发回帖数量、质量以及网上学习资源的发布形式上都有着质的飞跃, 在广大师生中有着较好的反响, 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对提高网上教学效果和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在国家开放大学网上教学检查中, 总部对武汉分部网上学习之星评选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 也作为优秀校园文化活动于2017年在国家开放大学网站上获得展播。

四、广泛宣传, 扩大学校辐射影响

(一) 榜样引领, “头雁效应”效果显著

近年来, 武汉分部涌现出一大批品学兼优、学以致用的优秀学生, 通过学习在

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现了人生价值。2017年12月28日, 长江日报以“让学习成为新风尚”为题连篇报道武汉分部近年来发展情况。其中, 有几个名字格外引人注目, 他们是“知识让残缺的生命更有尊严”的全国道德模范董明、“知识点燃乡村创业激情”的成功企业家余红梅、身残志坚的脑瘫大学生冯利江和年过花甲携妻带子一起读书的蒋虚怀。

这一个个名字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 也是一个个终身学习的榜样。他们用平凡的生活诠释了什么是“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教育理想, 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学习让生活更美好”的朴素真理。

(二) 协同联动, 讲好武汉分部学生故事

4月14日, 国家开放大学“我的学习故事”演讲比赛总决赛落下帷幕, 武汉分部学子蒋虚怀、江畅分获全国二等奖、三等奖。引外, 杨捷、江畅分获“最佳人气奖”第一、第三名, 学校因组织得力, 以总分第一获得“最佳组织奖”。

大赛历时八个月, 武汉分部对此次比赛高度重视, 从开始的选择题目、反复修改、到过程中的精心排练、组织初赛到后期的视频录制、专家指导, 多个部门全程参与、密切协作, 最终, 功夫不负有心人, 辛苦和努力换来了丰硕成果。

路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学生工作无小事, 我们始终抱持着一颗关爱学生的滚烫的心、一份炽热的情, 转化成工作中的细心、耐心、诚心、精心, 这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

摘要: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要求做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学生工作, 国家开放大学作为一所新型大学, 是高校继续教育学生工作的重要主体, 创新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内学生工作思路, 探索具有开放教育特色的学生工作模式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必由之路。本论文基于对该体系内学生工作的理论思考和经验探索, 提出一些实践中的做法。

上一篇:虚拟样机技术论文下一篇:vr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