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公共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07

区域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公共管理制度是公共管理工作的依据和保障,公共管理制度完善与否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同时,我国区域性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对公共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要求下,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刻不容缓。本文就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作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产生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从经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产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然而就我国当前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来看,依然存在体制不完善的问题,以至于公共管理职能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随着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区域间的矛盾也不断产生,迫切需要加快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与区域发展相匹配且行之有效的公共管理制度。

1.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公共管理是政府一项重要的职能,其目的就是解决社会公共矛盾,维护社会公共事业稳定发展。就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严重,在这种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下,区域矛盾也随着产生。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地理环境的限制、区域科技条件的限制等。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矛盾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基于这种情况,强化公共管理工作尤为重要。然而公共管理职能的高效发挥是建立在健全、完善的制度基础上的,由于现阶段我国区域公共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依旧存在法律不健全、各区域政府合作不紧密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区域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势在必行,只有加快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提高区域公共管理效率和质量[1]。

2.现阶段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公共管理就是运用协调和调节的手段解决区域以及区域内的经济、政治及社会其他领域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就目前来看,区域公共管理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2.1行政区行政

我国区域推行的是行政区行政体制,这种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行政化作为组织的目标以及权力的来源,虽然这种做法可以促进组织的高效运行,推动区域政府的有效沟通与合作,但是,由于我国各行政区的经济独立性非常强,这种独立性使得各区域政府非常看重管理权力,不愿意与其他政府分化独立管理经济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区域的合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的发展。

2.2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法律是区域公共管理工作的重要准则和依据。在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依据和要求进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区域公共管理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没有建立起与公共管理制度相匹配且行之有效的法律。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过程中缺乏法律依据,法律效力不强,从而使得公共管理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无法有效地落实下去,不利于区域公共事业的发展。

2.3合作机制的缺失

区域公共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区域政府,对于区域政府而言,他们在进行公共管理时,与其他主体缺乏合作意识。现阶段来看,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已经多元化发展,但是,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除政府之外的其他管理主体很难参与到公共管理工作中来,依然以政府为主,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公共管理效率。同时,由于各区域政府在对待区域公共管理问题时,缺乏合作意识,在处理矛盾问题时,不能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至于区域公共管理矛盾与问题被无限扩大,不利于各区域的共同发展。

2.4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区域公共管理中,评价是一种检验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区域公共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区域公共管理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许多区域政府依然把区域的GDP水平作为衡量业绩的唯一指标和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许多许多区域政府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而不择手段,进而出现浪费公共资源的情况。

3.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

3.1区域公共管理理念的创新

促进区域和谐、稳定发展是我国现阶段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目标。基于这一目标,在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过程中,政府应当积极转变公共管理理念。首先,树立区域公共管理的理念,结合实际,尽可能地减少从行政区角度进行行政管理的频率;其次,建立权利相对分散的多元化管理制度,解决管理权力单向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开展区域公共管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再者,要完善责任制度,将公共管理相关责任落实到人,从而更好地规范各责任主体的行为,促使其积极参与到公共管理中去,发挥责任主体应有的作用[2]。

3.2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创新

在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中,法律法规是该工作开展的依据和保障,只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推動区域公共管的有效开展,提高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首先,区域政府必须结合现行区域公共管理实际,对法律法规加以调整和完善,建立完善的法律规章;其次,结合区域发展需要,建立与区域公共管理相适应且行之有效的法律,从法律上明确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法律效力和作用,从而更好地落实公共管理职能[4]。

3.3创新区域合作机制

现行经济形势下,区域合作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不同的区域,其产业结构、文化也会有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给区域合作发展造成一定的困扰,而要想克服这些差异给区域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就必须建立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首先,从我国国情出发,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将中央、政府和市场这三个进行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有效连接起来,增强三者的合作,对区域实行开放式管理;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成立区域协调机构,协调区域矛盾,从而促进区域的更好发展[5]。

3.4创新评价机制

有效的评价有利于区域公共管理职能的高效发挥。因此,在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中,区域政府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工作人员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成绩以及工作成果进行有效、全面的评价,确保员工评价的公正、公平、合理,从而更好地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要增加公共管理评价机制的透明性,让民众参与到公共管理的评价中来,因为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是公共管理工作最好的见证者,让民众参与评价,有利于公共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6]。

4.结语

综上,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具有必然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区域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必然。创新区域公共管理制度,有利于公共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进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公共利益。在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政府应结合实际,建立与公共管理工作相匹配的制度,提高公共管理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凡桢.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J].人力资源管理,2017(11):126-127.

[2]李兵龙.试分析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9):94-95.

[3]唐文.关于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问题分析[J].商,2016(35):95.

[4]魏允.关于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研讨[J].现代商业,2016(04):73-74.

[5]王祺龚.关于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分析[J].商,2015(46):93.

[6]赵秋兰,尹海凤.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路径探寻[J].人民论坛,2014(23):50-52.

作者简介:谢奇妙(1990-),女,四川南充人,学历本科,川北医学院。

区域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主要是分析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讲解了国内外对其的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发展趋势,望可以为有关人员提供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字:可达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发展趋向

1、前言

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同时也使得人们对城市内部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求随之而增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和应用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此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城市内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才能够有效推动到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2、基本内涵阐述

在国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通常是政府公共行政所提供的相关设施,可以为城镇居民提供到了一定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设施提供的主要机构不仅限于政府部门,同时还提供私营部门,社会企业等,一般三种机制提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1.政府中的公共部门直接提供到了相关的服务设施;2.政府补贴私营部门提供到了公共服务设施;3.私人服务和公共服务融资,但主要是由政府部门直接进行监督。我国的城市住宅区规划和设计规则中把公共服务设施定义为适应人口规模或住宅规模的所有设施的总和,可主要是为可以满足到了所有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并提供到了一个相应的软件和硬件服务。学术界普遍认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社会服务业的支持载体,它一般是指城市区域空间和公众在城市地区的教育,体育和商业等城市社会基础设施。交通版系统将可达权性的基本含义与个体在空间中移动的能力联系起来。一般来讲,可达性是指利用一种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一给定区位到达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当人群或企业到达的地方能够进行对自己比较重要的活动时,他们在此所获得的机会就是可达性力求概括的含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是社会公共产品中的类别。国内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主要由政府部门主要提供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概念并未在学术界统一。一般来说,在外国文学中,它通常是指具体规划概念和规划目标。依靠某些技术手段,它系统地安排,设计,结合和分配特定城市,城市地区和城市的住宅区或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资源。它是一个由公共服务,线路,地区和网络多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组成的多目标系统,符合公民的最大公共服务需求。

3、国外研究进展

可达性研究的主要模型有传统的引力模型、效用模型、活动模型、等时线模型等。其中,等时线模型也是该决策分析中的常用技术方法。等时线模型以时间地理为框架,用时间成本来衡量时空可达性。

以面向服务需求为核心建立等时线所反映的是某一类POI的整体可达性,而非局限于特定点,同时在可视化表达上具有优势,例如其形状、疏密变化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信息同时相较于分區统计图的可视化方法,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局变化特征,而相较于热力图,又能够更直观地量化研究对象的数值变化。

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影响因素分析是选择公共服务设施的分配模式。在规划和分配公共服务设施的前提下,Fierflyph研究了公共投资政策选择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配的影响,提出了公共服务设施投资的重要因素。Belerrkip等人研究了公共服务设施(如纳卡拉居民)在公共服务设施上的影响,如公园,文化和娱乐,发现使用集团特征和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有着一定的影响。OhnicArruthers等人按照1982年至1992年的影响进行了对美国城市公共服务开支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人口密度是城市化地区的空间扩展,行政部门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分配有很大影响,空间可访问性是公共服务资源空间分配中最有效的测量工具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瑞典学者已经开始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影响因素和可访问性测量等都展开了研究。Mitchel Langford(2008)使用两步移动搜索分析方法来研究交替人口对公共服务设施可行性影响的测量模型,并将加迪夫作为南部南部南部的实证领域。使用了一些在城市中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见性变化,结果表明,区域密度模型往往会显示低可访问性分数,但具体模型取决于本地因素,模型假设和方法。Rashed Al试图研究孟加拉国达卡市贫困城区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弱势城市穷人,无论是普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还是服务个人群体和身份,公共服务设施都可以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它们是否科学合理,为公众提供参考服务设施配置评估提供了有力的衡量标准。当前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逐步进入分配后效益研究阶段,可达性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多。当前我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快,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进入了稳定发展期,城市公共服务配置研究也进入了成熟发展的阶段。学术界已经开始探索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后续效应,并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评价进行研究。麦卡利斯特提出,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中心的设计中,规划师应当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建立公共服务设施的效率与公平评价指标。

4、国内研究进展

分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分配和发现现有分配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最佳配置提供到一定的参考。学术界主要研究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配的分类,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广州为例,高俊波和其他人通过使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社会生态学。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社会分化特征,在不同社会群体的住宅单位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持和可访问性存在了一定的差异,社区地位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应和可访问性完全一致。本文研究了杭州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现状,并发现杭州城市社区服务设施有一些问题,如社区建设和规划之间的断开,社区建设和管理,社区不满等,为此建议加强社区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李微通过对规划指标的对比分析和现状分析,分析了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指标和实际规划建设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划指标的分布相对较低,缺乏理念灯的问题,为此提出了一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从澄清项目、统筹规划、完善建设机制等的方面加强到了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当前我国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气候等的一些自然因素。

5、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趋向

5.1、加强公共服务空间规律分析

在过去,在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数据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但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一直是基于宏观的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公共服务设施可以被视为城市社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城市社会服务业的基本材料载体之一。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会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城市的发展进程。在未来,有必要专注于各种类型的共同服务设施中各种类型的共同服务设施的聚合影响。需要特定人口要求的空间来分析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所需的空间。尽管如此,在实践中,可以使用空间配置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在空间法认知的配置中不断深化。

5.2、公共服务设施绩效评价

为可以确保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整体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们必须与房地产的需求相结合建立和实施绩效评估体系。通过应用绩效评估系统,可以定期提供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判断和分析数量,质量和特定内容。还有必要通过问卷或社会访谈分析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需求,分析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需求,并调查当前的设施满意度,而不仅仅是目标配置方案,这将有助于不断改进和优化现有的配置系統,为当代居民提供到一个良好的公共服务空间,才可以满足到了人们在设施配置中的个性化需求。

6、结束语

由上可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过程中应当要具备科学合理性,其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力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为此有关人员应当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到相关措施,完善和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最终才能够确保到配置的科学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代兵. 大都市乡村公共服务可达性评价及空间治理启示--以上海市青浦区203个村居单元为例[J].  2021(2019-4):8-13.

[2] 谷晓坤, 庞林芳, 张正峰. 基于上海市青村镇公共设施可达性的镇域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研究[J].  2021(2014-7):71-75.

[3] 矫德阳, 原源, 江文亚. 城市更新中的教育设施均等化布局研究——以珠海市香洲城区为例[J].  2021(2016-21):63-66.

[4] 高军波, 余斌, 江海燕.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分异调查——以广州市为例[J].  2021(2011-8):55-61.

[5] 浩飞龙, 王士君, 谢栋灿,等. 基于互联网地图服务的长春市商业中心可达性分析[J].  2021(2017-2):68-75.

[6] 殷为华, 刘爽. 上海市养老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可达性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21, 36(6):7.

区域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区域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市场、社会组织,针对区域出现的公共问题,找出协调解决的办法,以期提高区域竞争力,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挑战。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早在2002年,部分城市就开始了公交一卡通的尝试,长三角城市协调会也多次提及公共交通一体化的政策措施。然而时至今日, 除有限区域的互通外,区域互通并没有实现。本文从区域治理的角度,探讨长三角公共交通一卡通互通的实现机制,为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理论提供实践支持。关键词 区域治理 区域公共产品 公共交通一卡通

文献标识码:A一、 长三角区域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

(一)公共产品。

萨缪尔森从消费的视角出发,给公共产品下了一个被公认为最为经典的定义:“公共产品是这样一些产品,无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割地散布到整个社会里”。这里包含界定公共产品的两个标准:非竞争性,即某人在享用一种产品时不会影响其他人对这种产品的享用,新增消费者不会造成成本的增加,即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所有的使用者不论付费与否都可从中获益”, 即在公共产品消费领域,不可能将那些未付费的人排除在外。在萨缪尔森的基础上,马斯格雷夫和奥斯特罗姆夫妇最终完善了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产品定义与特征,即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物品称为公共产品。

然而,现实中同时具备这两个标准的公共产品非常少,被称为纯公共产品。其他公共产品或者只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或者只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特征,被称为准公共产品。

(二)区域公共产品。

区域公共产品是基于区域内公共问题的出现而形成的,为解决一定地域内跨越单个管辖主体管辖范围的公共问题,形成的解决机制,称为区域公共产品。区域公共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一般特点,并由于其跨越不同的管辖层级和机构,而具有复杂性。

(三)长三角公共交通一卡通。

“长三角公交一卡通”是“城际公交”的突破口,也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开端,从2002年开始,无锡与上海公交卡可以互刷,迈开了公交一体化的步伐,公交一卡通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公共交通一卡通是由一个集非接触式IC 卡芯片、射频模块技术、IC 卡机具研制生产和智能卡应用系统集成开发于一体的技术系统。其最广泛应用于长三角内沪宁杭各城市,包括公交、出租、地铁、轮渡、轻轨、路桥收费、停车、加油、小额消费等领域。公共交通一卡通是通过IC卡芯片技术实现区域内交通费用随时随地支付及结算功能,由于目前技术标准已基本固定,更多的人使用一卡通(除制作卡片本身的费用外)不会使成本增加,可以说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而且就一卡通这项公共服务的使用来看,所有的使用者不论付费与否都可以从中获益。因此,长三角区域公共交通一卡通是跨越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及其若干个县市不同层级政府及管辖区域的区域纯公共产品。二、长三角公共交通一卡通实施的现状分析

(一)长三角公共交通一卡通的实施。

早在 2002 年 10 月 1 日,上海和无锡两地的公交公司就率先推出“一卡两地刷” ,两地市民可以持本地交通卡在两地公共交通工具上刷卡。2003年7月,“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透出消息,今后长三角16市之间的公交IC卡将实现“一卡通”。

2006年在上海举行的《实行一卡通互通、促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课题研讨会上明确表示,公共交通卡不久后将全面实现长三角区域内“相互兼容”,届时,乘客只要手持交通卡潇洒一挥,便能在长三角城市交通中一路畅行无阻。2009年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浙江省交通厅和江苏省交通厅联合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道路运输一体化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到2012年,长三角将实现“三通”:联网售票一网通、道路客运一卡通以及96520运输服务热线接入一号通。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专门对公交“一卡通”设立课题组进行研究。目前,上海与昆山、阜阳、常熟、无锡已实现交通卡互通;上海卡能在苏州公交车上刷卡,并可在杭州部分出租车上使用;南京与扬州、马鞍山等互通;宁波、绍兴、台州等互通。

(二)实施中的困境。

目前虽然部分区域内实现了互通,也带来了明显的积极效应。区域内政府在公共交通互通方面一直有政策上的引导和实际的制度安排,但是整体效果还是不太理想。如,互通只表现在小的区域内,基本上大多在省内。不同行政区省市之间的互通比较少,不能满足较大多数人的交通出行需要;目前的一卡通在各地都由独立的交通卡系统运营企业提供,而且相对运行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各地一卡通的技术标准却是不同的,如果要实现区域内一卡通用的话,必然存在有些交通卡系统运营企业重建信息系统的问题,其中产生的经济费用负担不小。利益的协调和补偿是很重要的方面。三、 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

目前学术界倡导以政府的行政机制为主导,私营部门的竞争机制和第三部门的自制机制共同参与的多种方式并存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区域合作治理也强调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信任关系,而不是当前在外界压力和条约束缚情况之下的契约关系,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信赖,有效地缓和政府和市场之间争权夺利的恶性竞争关系,使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认识到彼此的重要性,加强三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信任。四、 长三角公共交通一卡通实施的路径及机制

(一)强调政府间合作的权威性。

从区域治理的维度分析,长三角公共交通一卡通的推进,首先应该由区域内各级政府主导,包括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日前,在浙江台州举行的长三角城市协调会第12次市长联席会全体会议上,明确长三角城市协调会成为国内第一个独立办公的区域合作组织,以强化其在市长联席会议闭会期间的协调功能和执行功能。长三角协调会已实现了办公室的专职集中办公,完善了工作推进平台。这是促进公共交通一卡通实施的一大步,意味着市长联席会议和交通部门形成的合作协议有了推进平台和专门的协调部门,着眼于区域的整理角度,而不会使各地政府单纯出于地方利益的考量,限于“囚徒困境”的泥沼。

作为一个独立办公的区域合作组织,其权威性和专业性是相当重要的。在区域公共产品提供中,各地的投资和收益往往是不对等的,这也是“一卡难通”的根源所在,权威性的区域合作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协调解决问题。

(二) 构建公平的利益协调机制。

公交一卡通业务的运营实体是各地公共交通一卡通公司,其以交易手续费、清算服务费以及卡片押金及预付金构成的沉淀资金带来的利息为三大主要收入来源。目前的现状是一卡通公司已在特大型城市实现盈利,政府层面要做的是独立的区域合作组织综合考虑各地公共交通卡已投入的成本和互联互通后获得的收益,建立一卡相通过程中的成本分担和补偿机制,或者通过筹集基金的形式建立参与地的合作。

传统的行政区行政存在的弊端是地方政府出于利益博弈,导致共同提供的公共产品到最后谁都不提供,区域治理就是基于区域的策略,各行为体参与就需遵循区域合作组织的合作协议,从区域的出发,而不是各地自身利益出发。

(三)重视社会力量的价值。

长三角协调会已设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进程提供决策咨询,并将进一步调动企业和社会各类组织参与城市合作的积极性。社会力量在表达利益诉求,提供决策渠道的同时,还具有参与提供公共产品的功能,陈敬德在“政府问产权交易的分析框架及改革推进”一文中提出:应该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筹资系统,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区域公共产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的加入,增加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此外还应该重视公共品的私人提供,与公共提供相比,私人的慈善捐赠行为不仅是一种帕累托改进,而且还更加有利于公平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完善我国私人慈善捐赠的激励机制,把私人慈善捐赠提升到第二次分配层面上来。□参考文献:[1]张紧跟.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曼瑟尔·奥尔森.陈郁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3]张康之 沿着合作的向度思考意识形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6(8)[4]岳军.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分析.山东财经学院学报,2003[5]陈敬德.2005.政府问产权交易的分析框架及改革推进.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6]陈瑞莲 张紧跟.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新视角:区域行政.公共行政,2002(3).[7]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2010.5.[8]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2010.5

区域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的深入与高速发展,促使农村电商逐渐崛起。为了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速,提升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当前中国急需构建完善的农村电商生态体系。本文在梳理国内学者对于农村电商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的构建策略。研究发现,从内部结构、组织形态与服务上三方面出发,构建的农村电商生态体系,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的资金、人才和配套服务等问题,切实推进农村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现状;生态体系;构建研究

★基金项目: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學一般项目“农村电商O2O发展模式及发展规划研究——以盐城地区为例”(项目编号:2016SJD630128)的阶段性成果;盐城工学院2019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互联网+’农业的盐城市精准扶贫策略研究”(项目编号:301)的阶段性成果。

引言

近年来,国内学者从理论与实践等角度出发,加大了对农村电商发展的研究。关于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的文献资料,现已形成一定规模。张喜才在分析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问题基础上,结合农村电商全产业链发展思路,提出产业链环节纵向整合、构建农村电商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等可持续发展策略。何飚认为,农村电商在兴起的同时,还面临产业链终端物流协调机制与配送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何飚从物流整合、带动服务商发展和农村电商实体终端建设三方面,提出推进农村电商可持续性生态体系建设的建议。与何飚相似,郭征亚也从电商全产业链视角出发,分析当前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指出生态体系下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策略。杨冬海和王莲花等人结合商业生态体系理论,构建了农村电商生态圈的内部结构与组织形态,包括电商企业、物流企业、农户、合作社、虚拟组织、战略联盟等,进而提出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吴钦和彭浩等人从影响因素的特征角度,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联合特定案例进行应用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给出具体服务改进对策。虞华和陈法金等人基于盐城的第三次农业普查资料,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SWTO分析,结合成功案例,指出盐城农村电商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带动电商集群发展、优化农村经济新业态。文章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的构建策略。

随着互联网向农村地区的加速延伸,农村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与普及。这一方面扩充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促使农产品销量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另一方面,也为农村地区带来更为丰富的农资与物资,提高了消费便利性,推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可以说,农村电商的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提升了农村居民生活与消费水平(Qv,2017)。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电商巨头的推动下,农村电商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然而,农村电子商务尚未形成健全的产业链,发展呈现出的畸形特征也日渐明显。并且,农产品安全与质量问题,利益分配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Cao and Jiang et al,2016)。这些问题使得中国农村电商市场的整体流通效率较低,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现代物流不断完善态势下,立足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现状,构建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生态圈,对于建立农村新型流通模式、推进农村农产品与城市消费品双向流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并且,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的构建,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产业扶贫推进的新载体,可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

1、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分析

1.1 政府大力支持农村电商发展

中国农村电商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国家政府出台了诸多支持政策,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包括基础设施、金融、物流与市场环境等。与此同时,各部门均采取各项措施,大力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例如,团中央和商务部联合开展的“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农村青年运用电子商务创业就业。“电商扶贫工程”是为了培育农村电商环境。“快递向西、向下服务拓展工程”是为了进一步健全城乡快递服务网络,加强农村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Ni and Yu et al,2017)。“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的目的在于增加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促进农村电商发展。

1.2 电商巨头积极进驻农村市场

近几年,城市电商市场日渐饱和,为了保持自身快速发展,各大电商巨头开始纷纷抢占农村电商市场。例如,2014年11月,京东启动了农村电商项目,并形成了京东帮服务店模式,可以为农村消费者提供配送、安装、保修等一站式服务。同时也形成了县级服务中心模式,用于承担代客下单、招募和培训乡村推广员等功能。2016年1月,京东与国务院扶贫办签署了《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推动京东农村电商的发展。阿里巴巴启动了千县万村计划,预计建设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 10 万个村级服务站。阿里巴巴还推出“农村淘宝”,设置农资、农具品类和汽摩配件等,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为丰富且针对性的消费选择(Shi and Yu et al,2018)。2014年,苏宁云商集团通过改造升级三四级市场的代购点、售后服务网点等,形成集销售、物流、售后、客服、招商等功能为一体的苏宁易购服务站。并且,苏宁云商集团计划建立10000家覆盖全国1/4的乡镇服务站,打通“农村电商”发展壁垒。总体而言,电商巨头积极进驻农村电商市场,推动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

1.3 农村居民对农村电商的参与度日渐提高

互联网在农村的加速渗透,使得中国农村网民规模逐渐增加,农村居民网购逐渐增多。据国家网信办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22亿,新增网民0.1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8.4%。其中,农村网民网络购物使用率超过45%,且农村网络购物用户数量的增速,在各互联网应用中的涨幅最快。另据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发布的《中国农村电子商务报告》指出,2018年上半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6323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906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9.6%。2017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共计实现12449亿元,较2014年翻了近7倍,如图1所示。在农村网购规模不断扩大刺激下,农村居民在消费的同时,也开始利用农村电商发展农产品上行。据统计,2018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305亿元,同比增长33.8%。可见,近几年,农村居民对农村电商与网络购物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日渐提高。

2、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电商物流配套设施与服务发展滞后

现阶段,中国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是,电商物流配套设施与服务不完善,无法满足农村电商市场的发展需要。具体而言,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均缺乏物流站点、仓储中心等设施,致使农产品无法长期存放。并且,冷链箱、仓库等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不足,加上农产品自身的易腐性,使得电商农产品易变质,进而产生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虽然很多农村的地方政府均在建设电商产业园,但却存在园区规划不合理、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这不但没有提升农村电商的服务水平,甚至进一步扰乱了农村电商发展秩序。除此以外,中国很多乡镇均有京东、顺丰、韵达、申通、中通等快递公司入驻,但却存在快递市场秩序混乱,缺乏统一管理的问题。乡镇地区的物流企业时常无法及时托运物品,导致农产品交货时间延误,既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又致使农产品面临质量风险。

2.2 农村电商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严重

当前,中国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便是产品同质化问题。在电商平台售卖的农产品,大多只进行初加工,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易被模仿,加重产品同质化问题。例如,在京东、天猫、苏宁等电商平台上,经常会看到阳澄湖大闸蟹、赣南脐橙、安溪铁观音、义乌红糖、长葛蜂胶、福鼎白茶等大家熟知的农产品,而地方特色的小众农产品却较为缺乏。且平台与平台之间、平台上的商家与商家之间竞争激烈,缺乏品牌意识,销售的农产品缺乏差异性。这一方面使得消费者往往无法判断品牌与农产品的真实性、可靠性,降低品牌农产品信誉度,另一方面也会因各自为战,无法有效整合资源,导致农产品收益降低,农村电商运营效果不佳。

2.3 农村电商发展的运营资金较为短缺

农村电商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资金方面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然而,由于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性的影响,中国农村电商发展的运营资金较少。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村电商发展的优惠不足。另一方面,农村政府自身的财政资金较少,不足以支撑农村电商的发展。一般而言,农村电商平台的企业为了增加自身收入,会引进新设备,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但由于缺乏前期资金,企业无法购入设备。并且,土地办理手续不全、缺乏质押物等问题的存在,致使企业很难通过抵押形式得到银行贷款。再加上当前,中国尚未建立与农产品电商发展相配套的融资方案和信用评估体系,使得农产品电商企业的信用融资工具不足。

2.4 针对农村电商发展的专业人才不足

农村电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化人才的推进。而由于农村基础条件较差,交通、娱乐、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整体收入较低等,当前农村地区的青壮年、高学历劳动力极少。即便大学毕业生,也很少会返回家乡工作。这使得农村缺乏高素质、综合型电商人才。在信息化程度提高、农村电商规模扩大和电商产业发展的同时,计算机、电商运营、网络销售、设计及管理等针对性专业人才的不足,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电商稳步发展。例如,在大丰区恒北村电商经营户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仅有一人,其他劳动力均为高中及以下学历。农产品电商经营者在网店经营时,普遍存在营销方式单一、网络技术操作不熟练、物流管理水平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缺乏后劲。

3、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构建

3.1 强化农村电商生态体系的内部结构

农村电商生态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强化自身内部结构,也就是農村电商主体,包括地方政府、核心龙头企业、农户、边缘企业、竞争企业、支持系统与环境系统等。具体而言,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物流设施等。同时,政府部门应探索建立信息交换、联合执法等制度,构建信息共享、协同监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与此同时,政府应规范农户的权利与义务,均衡农产品销售权益,实现农产品初加工与第一次的高效产权转移。农村电商企业应着力提升自身知名度,并不断开发农村市场,从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两方面增加企业收益。

3.2 优化电商生态体系的组织形态

建立科学的组织形态是农村电商生态体系构建的关键。因此地区政府部门应积极建立产业集群或产业园区,将农产品物流、商贸、加工、金融等合为一体,促进农村电商升级和集聚发展。地区政府还应以电商产业园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形成信息交易中心、区域性物流运营中心、电商服务中心等。同时,电商企业可采取连锁经营策略或战略联盟策略,充分整合正在经营的农村超市,扩大自身经营规模与知名度,为各方提供优质的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最后,企业应联合建立农村电商虚拟供应链网络,立足共同利益,通过联盟间的契约、合作等方式,建立虚拟组织的深度合作,将传统商业要素融入电商生态体系,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3.3 整合物流系统,提升物流服务质量

农产品在运输时需要冷藏运输或仓库保存,因此农村电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物流系统与物流服务质量的支持。因此,电商企业应积极与物流企业合作,整合物流系统,不断提升农产品物流服务质量。例如,电商企业可与菜鸟联盟、京东速递、顺丰等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优质物流系统,包括智能仓储中心、分拨配送中心等,提高农产品物流运输效率,同时降低农产品损耗,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时,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自建物流系统,由自身进行农产品物流配送服务。通过自建物流的高灵活性与强可控性,降低不稳定因素对农产品运输的影响,切实提高农村电商的物流服务质量。

4、结论

综上所述,在政府大力支持、电商巨头入驻和农村居民积极参与背景下,中国农村电商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物流配套设施与服务发展滞后,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严重,运营资金较为短缺等问题。因此需从三方面出发,构建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第一强化农村电商生态体系的内部结构,第二优化电商生态体系的组织形态,第三整合物流系统。借助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与农村市场的高度融合,推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喜才.产业链视角下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 2016(35):16-21.

[2] 何飚.产业链视角下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10):198-198.

[3] 郭征亚.产业链视域下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24):71-73.

[4] 张喜才,杨冬海,王莲花.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5-6.

[5] 吴钦,彭浩,胡茂,等.基于AHP的九寨沟县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134-133+142.

[6] 虞华,陈法金,刘秉洁,等.农村电商发展问题研究—基于盐城市第三次农业普查资料[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35):31-36.

[7] 曹玲玲,姜丽丽,仝爱华.经济新常态下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基于宿迁市农村电商的调查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6(8):347-349.

[8] 石全胜,余若雪,蹇洁.农村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8(12):80-83.

作者简介:

陶钰,硕士,讲师,现就职于盐城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电子商务。

区域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本文结合“高规”修改中所要求的内容,阐述了漏电火灾报警系统的设置场所及应用环境,并就如何预防由于漏电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损失提出了一些设计方法,其目的是防范由漏电引起的火灾和保证人身安全。

【关键词】 漏电火灾报警系统 报警 实时检测

一、前言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 (2005年版)的修改新增加了漏电火灾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解释是为了防范由漏电引起的火灾和保证人身安全。

为保证人身安全,低压配电设计部分已经对漏电流保护做了许多技术规定,应该是有效的;这次规范修改强调了要做出报警。对漏电引起的火灾,《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规定:每栋住宅进户主电源开关应设置300-500mA的带漏电流保护的主开关;公共建筑暂未规定。但这次“高规”修改强调了所有建筑的漏电火灾报警。

“高规”修改强调要自动检测漏电流、过电流,当超过规范规定时,要切断电源并进行声光报警,还要求报出回路地址、状态。这次修改提出的是漏电火灾报警系统,因此要用系统设计来解决。但它又与消防火灾报警系统有关,所以漏电火灾报警系统应与消防火灾报警系统取得关联。

二、漏电火灾报警装置的设置

2.1 设置范围

按GB5116-98附录D2所列的以下部分区域,应考虑设置漏电火灾报警装置:

D2.1 财贸金融楼票证库;

D2.2 电信楼、邮政楼的重要机房;

D2.3 商业楼、商住楼的营业厅、展览楼的展览厅;

D2.4 高层民用建筑和人员密集的公共活动场所;

D2.5 电力调度楼、防灾指挥调度楼的计算机房、控制机房;

D2.6 广播、电视楼的演播室,节目播出技术用房;

D2.7 图书馆书库、阅览室;

D2.8 档案楼档案库;

D2.11 科研楼可燃物较多和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室;

D2.19 体育馆、影剧院、大型放映厅的人员密集场所;

D2.20 高级办公室、会议室、陈列室、展览室、商场营业厅;

D2.22 面积大于50m2的可燃物品库;

D2.27 餐厅、娱乐场所、卡拉OK厅、歌舞厅(夜总会)、多功能表演厅、大型电子游戏机房;

D2.31 商业、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厨房;

2.2 漏电火灾报警装置应安装在以上区域配电箱的主开关处:

当仅有一级漏电火灾报警装置时,其所警戒的区域计算漏电流值不应大于250mA(或额定漏电流动作值500mA)。

1、当设置一级漏电火灾报警装置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考虑划小报警区域或设置多级漏电火灾报警装置。

2、在需要设置二级漏电火灾报警装置时,二级漏电火灾报警装置应安装在该区域的分配电箱的主开关处,其装置所警戒的区域计算漏电流值不应大于150mA(或额定漏电流动作值300mA)。

2.3旅馆、饭店、公寓、公共浴室的插座、照明配电支路服务面积大于150 m2,其计算漏电流值大于150mA,应在末端支路装设漏电火灾报警装置。

2.4 按配电设计要求配置的末端支路漏电保护开关动作电流在30mA及以下时不纳入漏电火灾报警系统设计。

2.5 上下级漏电火灾报警装置应满足动作电流和时限的配合要求。

1、为了保证有选择地切断故障,要求上下级漏电火灾报警装置的额定漏电电流动作值之比为2.5~3。

2、如果要求在时限上满足选择性动作,只要利用上一级漏电火灾报警的断路器带短延时脱扣器使之延时动作,并应符合配电设计保护电器的配合要求。

三、设计中考虑的因素

根据以上要求,在设计漏电火灾报警系统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要选用合适的防火漏电报警器,最好具备漏电和断路、过电流双重保护的内置塑壳断路器。防火漏电报警器电子感应电流的大小,应具备下述功能。

1) 过、欠压动作保护:(当相电压高于275V时,发出声光报警动作;当相电压低于155V时,发出声光报警动作);

2) 漏电动作保护:(一般为漏电动作电流200mA、300mA、500mA可供用户分档选择);

3) 漏电电流动作液晶数码显示;

4) 过载声光报警动作;

5) 故障动作语音拨号报警;

6) 短路、漏电声光报警动作;

7) 本机动作实时记录(过载、过压、欠压、漏电外触发);

8) 故障类型识别指示;

9) 联动实时记录配电柜内的开关电器(断路器)动作时间;

10)外部控制(远程控制切断负载电源);

11)可与感温探测器、感烟探测器、可燃气体探测器联动控制;

12)可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实现远程切断负载电源(24VDC);

13)故障动作记录并可查询;

14)自检(仅对本机电路进行自检);

15)专用组态软件,实现微机远程控制循环与多太报警器进行操作。

四、漏电火灾报警系统的结构

漏电火灾报警系统为微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全总线智能技术,组成分布集散的监控系统,便于设计、施工和布线管理。

1) 产品应具备标准化接口,监控计算机可对分散的报警器集中调度、控制、保护、监视、显示,达到用电安全管理、控制、保护、分析与一体的通讯智能化系统,并便于实现与消防联动。

2) 大屏幕液晶显示。基于WINDOWS平台,全汉化的图形界面,操作人员可通过形象的图形加文字菜单及联机帮助,具有全局事件的响应功能,以动态图和声音提示系统设备的异常。

3) 组态软件实现网络管理并具备有事故记录、状态显示、相电压显示、负载功率显示、漏电动作电流显示、用户负载档案、故障动作语音提示等功能,所有状态均可在微机的浏览界面上显示刷新。

4) 监控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灵敏度、快速响应速度、大容量的记忆存储功能和较高的实用性。

五、设计方法

如何使漏电火灾报警系统设计符合规范要求,建议在具体设计中掌握以下几点:

1、掌握设计范围。需要考虑漏电火灾报警的,高层民用建筑(含住宅)设计限定在进户的电源开关处:公共建筑应为人员密集、装修高级、有易燃物品的场所,达到一定的面积空间或功能区。为了保证人身安全,应按低压配电设计规范要求设置漏电流保护。只需对其中重要的回路实行系统的检测和控制,如高级宾馆中的总统客房等。

2、防火漏电报警器的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中防火漏电报警器一般设定漏电动作保护电流为200mA、300mA、500mA。根据不同建筑类型选用不同的档次。根据选定的档次要计算某一面积空间或功能区的漏电流可能的实测值。对于较大的区域应设置多个防火漏电报警器。

3、漏电火灾报警系统的电源应按消防电源处理。

六、结束语

漏电火灾报警系统是设计的新课题,规范提出了实时检测和报警双重要求。但由于目前对漏电流的实时检测技术还够不成熟,并且可应用的产品很少,因此,掌握过程参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达到漏电流设定值时系统要做出报警和控制。只要每一个漏电保护器带输出辅助接点,消防报警和联动控制器增加输入/输出模块,增加漏电火灾报警显示盘,就完成了漏电火灾的系统计算机管理,并构成了完整的火灾报警联动系统。

参 考 文 献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 (2005年版)

[2]《火灾自动报警设计规范》GB5116-98

[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上一篇:就业公共管理论文下一篇: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