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研究范文

2023-09-10

继续教育研究范文第1篇

摘要: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学历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实现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人才。文章借助 CiteSpace 软件对《研究生教育研究》创刊以来35年的刊载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研究发现: 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学科建设、学位制度、培养质量等方面; 研究呈现出“国家引导,政策推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研究团队”“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持续关注研究生培养质量”等特点; 推进研究生多元的招生模式、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推行研究生教育多元考核机制、加强关键新兴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生教育研究关注的趋势。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CiteSpace; 专业学位

一、引言

在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指出要积极扩大研究生的招生名额,一大批研究生院随之建立。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领导全国学位授予工作。我国的学位制度经历了从建立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从1995年起,高校实行国家任务计划与调节性计划“并轨”、学生缴费上学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人才培养矛盾所作出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举措。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招生,充分激发了研究生教育的活力。 进入20世纪以来,研究生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 2013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改革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2020年7月,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再次肯定了研究生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生教育建设的重点,对研究生培养和高校建设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研究生规模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中国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研究生教育研究》是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等机构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端教育类学术期刊,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刊;已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 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重要数据库及有关报刊网全 文收录; 2011年入选武汉大学 RCCSE-E 教育学类核心期刊,2012年入选南京大学CSSCI 来源期刊,2013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从1986年创刊到2021年已走过35个年头,以该刊作为研究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文献载体,对宏观地把握我国近年来研究生教育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趋势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文献来源与数据处理

(一)文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 数据库收录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所 有文献检索和统计。检索方法是在中国知网中选取高级检索,检索条件选定 “文献来源”选取《研究生教育研究》,选择日期为1986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1日,共检索到文献3140篇。 本文选取2010年到2021年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研究工具

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 CiteSpace 软件5.8.R3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通过对研究关注点的状况、研究力量的分布情况、关键词时区分布图 谱和突现词随时间变化来预测研究趋势。

(三)数据处理

为提高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我们把从中国知网中检索到的3140篇文章,以3年为一个单元,分成5组,进行数据的筛选。 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去掉“简讯”“信息窗”“学报”“培养单位”“资料”“研究生园地”中的会议通知等非学术性文献,最后得到1149篇有效文献。以refworks格式将文献导出,采用CiteSpace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

三、数据分析

(一)文献产出情况分析

1. 文献数量分析

文献数量分析刊文量是衡量研究生教育研究状况及趋势的重要指标。依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9年来的刊文数量,研究发现《研究生教育研究》刊文数量表现出五个阶段性的特点。如图1所示,1992—1995年,期刊发文量从85篇发展到101篇;文献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1996-2009年,文献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89篇一直下降到56篇;2010-2015年是期刊发文量快速发展时期,在2015年发表文献数量达到最高峰,达到1209篇。2016-2021年虽呈下降趋势,刊文数量仍在90篇以上。

(二)研究关注点分析

从CiteSpace关键词的检索中得到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在图谱中,关键词的字号越大,说明其出现的频率越高,研究的热度越高。从图谱可以看出,“研究生”字号最大,说明其研究热度最高。“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博士生”以及英国、美国的研究生及博士教育等都是围绕研究生教育展开的热点。

(三)研究力量分布情况

1.作者分析

发文作者的合作网络分析可以显示作者的合作强度。运用CiteSpace软件,时间选择2010-2021年,时间切片选定1年,Notetypes中选择Author,运行完程序得到的研究生教育研究作者分布知识图谱,可以看出高产作者之间连线较多,如图3所示。其中梁传杰、侯万锋的字显示最大,说明两位学者的发文量是最多的。其他作者分布比较分散。

2.机构分析

从发文机构来看,天津大学教育学院位居第一,发文量为14篇;其次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发文数量为12篇;排名第三和第四的是華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发表文献数量都为10篇;剩余机构发表文献数量为8-10篇。通过研究发现发文量排名前五的机构,主要是研究生院、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院(部),发文量比较稳定(见表1)。

四、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特点分析

(一)国家引导,政策推动

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受到国家政策的引导很明显。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后,研究生教育得到稳步发展。1980年,国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为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关键词的分析中,学位制度呈现为研究的热点,说明《条例》的发布,引导了学者对学位制度的研究。1993年,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发展应用型学科,提高人才素质,不同层次学校有不同的目标,要办出特色。为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研究生教育特色化研究。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推动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激发了学者对我国专业学位制度的研究。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与祖国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都是在特定时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质量人才所作出的重大举措。

(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研究团队

研究作者如;侯万锋、梁传杰、万明、王传明等发表文献数量居于前列。乔刚等学者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形成以乔刚、高耀王传毅、陈洪杰、沈文钦为主的研究团队,高产作者之间联系紧密。高产文章机构主要集中在“双一流”大学和经济发达的地区,显然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的开放程度为研究生教育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研究人员隶属于研究生院和教育学院。,邮编:(650000).

继续教育研究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分析国内国际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介绍发达国家国际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经验,提出我国应努力拓宽招生宣传渠道、建立严格的招生录取机制、优化国际化教学环境、提高服务保障水平等招生对策。

关键词: 国际研究生   招生工作   对策研究

从全球范围看,各国已将招收国际学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战略之一。2008年5月26日,日本政府提交了《今后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改革报告》,明确了将“接收30万国际学生计划”正式定义为国家战略[1](57-59)。英国政府非常注重国际教育的发展,在《战略》中,英国政府提出,“要建立一个面向所有海外学生的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教育体系”[2](86-93)。教育部制订的《留学中国计划》,2020年留学生规模达到50万,截至2018年,来华留学生总计49.22万人,已实现既定目标。国内外国际学生规模迅速增长,具有一定的国家战略意义,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就国内来华留学研究生招收管理出现的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国际学生招生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国际研究生招生工作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国际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意义

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家对外贸易发展。

2018年,全国人大一致通过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宪法修正案。加强国际教育,招收国际学生,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国家伟大战略的有效举措之一,可以促进国家对外贸易发展,推动国际经济、科研、文化交流与合作。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将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方式分为四类: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其中,境外消费是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最主要的形式[3](5-11)。2015年一年间,澳大利亚就招收了49.82万名国际学生,创造了逾190亿澳元的出口额和13万个就业岗位[2](86-93)。留学生教育便成为教务服务国际贸易的新兴产业。显而易见,大量来华留学生不仅能增加直接的教育服务收益,还能拉动相关餐饮、交通运输、旅游等服务产业[4](19-30)。

2.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实现内涵式发展。

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最显著的标志体现在以吸引海外留学生为主的教育输出水平上,包括国际学生输入的规模、质量及影响力等方面[5](88-92)。发达国家正是在国际学生的发展规模基础上,注重生源质量的把控,提高高校国际化水平。招收国际研究生,是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促进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够增强高校师生跨文化意识,加强跨学科的课程建设,而且促进高校整体各部门、各领域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有效提升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二、我国高校国际研究生招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缺乏足够的宣传力度。

目前,我国来华国际学生规模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国内高校国际研究生数量参差不齐。多数高校招生宣传主要采取线上方式,宣传渠道较为单一,依托本校招生宣传中英文网站、“留学中国”网等信息平台开展国际学生的招生宣传。通过对部分高校招生网站调研发现,一方面,高校招生宣传网站不够丰富。国际研究生来华学习,需要了解高校的硬件,也需要软件实施,比如校园文化。另一方面,招生信息更新较慢,有些高校仍是前几年的招生简章,国际研究生不能及时了解最新招生信息。此外,还未充分利用线下宣传方式及毕业生宣传。留学基金委和各省教育厅组织一些教育展,积极鼓励高校走出国门,去生源目标国进行招生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但考虑成本,有些高校未能走出国门招生。同时未重视挖掘优秀毕业生资源,校友宣传的积极效应未体现。

2.招生入学门槛不够高。

一方面,国际研究生留学申请材料不丰富。申请我国政府奖学金的材料一般包括学习申请表、签证表、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及成绩单、来华研究计划、推荐信、导师接受意向书、有效护照等。对于一些学科背景要求高的专业,对申请人的材料未明确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工作经历、科研能力,如小论文等,招生老师不能准确了解该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招生录取程序不够严谨。高校缺乏国际学生统一入学标准和规范的招生程序。

3.缺乏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和师资。

国际研究生留学因素之一是丰富的英文课程。大多数来华留学生官方语言是英语,汉语水平低,目前一些高校英文课程不够丰富,无法满足优秀的国际学生的合理需求。此外,学科领域缺乏国际化师资。由于学校投入不足,国际化师资队伍不够壮大。多数教师因语言沟通能力受限,英语课程教学质量一般,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研究生来华留学的动机。

4.留学生服务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来华留学的国际研究生主要来自亚非国家,经济欠发达,奖学金是他们主要的考虑因素。国内獎学金与发达国家相比,种类少,奖学金生名额少,经费渠道相对狭窄且资助力度不够大,某种程度上影响招生的吸引力。此外,国内缺少专门负责国际学生咨询的社会机构或部门,无法提供留学生关于签证、奖学金、勤工助学、就业指导等各类咨询服务,不能充分满足国际研究生的合理需求。

三、发达国家国际研究生招生工作经验

1.招生宣传力度加大。

为了招收海外留学生,英国高校成立了留学事务办公室,负责留学生的海外宣传招生、举办各类教育展、汇编多种语言的宣传材料。教育咨询服务中心是英国文化委员会的一个重要机构,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的海外市场开发,为大学和学院提供广泛服务[6](5-34)。日本政府通过加大宣传日本文化和海外教育,吸引更多留日学生。除了积极举办留学展外,日本外务省建立运营了有关日本留学的官方宣传网,Study In Japan(http:www.studyjapan.go.jp)[7]。德国为了招收国际学生,专门成立DAAD机构,提出丰富且有号召力的宣传口号,编制多语言的宣传手册,同时加大海外宣传力度,扩大海外影响力。

2.招生录取门槛高。

京都大学招收国际研究生,不仅注重对申请者的身份、留学材料的审核,而且加强对申请者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考核。哈佛大学非常规范申请者的入学标准。不但考查学生的个人素养和综合社会实践能力,而且加强对个人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语言水平的考查。同时,哈佛大学严格招生录取程序,层层筛选,择优录取。通过设立各学院国际学生招生办公室,将招生职能下放到学院,学院聘用专家组审核材料,决定拟录取名单,然后汇总到学校招生董事会,投票决定录取名单。

3.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

为了吸引国际学生,英国高校非常注重国际化课程的研发,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国际学生相关课程。德国DAAD每年投入近500万欧元用于扶持德国高校的暑期学校项目,提高德国高校在海外的知名度。据统计,目前德国已开设了350个暑期课程,这些课程基本采用英语授课,学分亦被认可[8](42-50)。澳大利亚为了培养全球精英人才,将跨文化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中。同时,通过增加国际化内容、开发联合办学课程和引进多语言学习等方式,加强课程国际化建设,提高英文授课率。

4.优化服务保障政策。

发达国家吸引全球国际学生,重要的政策是形式多样的奖学金。如德国,为优化留学环境,设立有专业精细化的提供外国留学生服务的社会机构,为外国留学生享有与本国学生同等权利提供必要的服务,采取“咨询”“生活辅导”“收费服务”等多种方式,提供住宿、社交、文化、语言学习、课程辅导等全方位、精细化的支持服务[8](42-50)。

四、我国高校国际研究生招生对策研究

1.努力拓宽招生宣传渠道。

招生高校需进一步利用线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平台,设计布局好本校国际学生招生的中英文网站。丰富网站内容并及时更新,以便国际研究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类奖学金申请的动态信息。加强国际学生在华学习、生活等文体活动参与的宣传报道,以便吸引更多的优秀国际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中国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拓宽国际视野,拥有世界格局。积极主动参与教育部和各省组织的海外招生教育展,加强学校的海外宣传。对有意向的国外高中和大学,可以进一步交流与沟通,主动招收优质生源。高校教师海外出访学习,可以携带国际学生招生宣传手册,加强国际学生对学校的了解认识。努力构建校友联络机制,加强校友宣传辐射效应。高校应在网站上建立国际学生校友电子通讯录,开发国际校友资源,并与校友保持联系,让校友参与到宣传母校招生工作中,扩大母校影响力。学校结合招生实际情况,可颁发校友荣誉证书。

2.建立严格的招生录取机制。

各高校应在国家公布的来华留学生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各自优势学科的特点、特色和人才需要,制定留学生招生标准和入学条件,并严格按照该标准招生[10](48-52)。语言水平只是入学标准之一,除专门的语言测试如TOEFL(美国)、IELTS(英国)、JLPT(日本)、Test Da F(德国)等以外,国外值得借鉴的面向外国留学生专业学习的入学考试主要有三种考核方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考试模式,主要是SAT考试;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即Test AS考试;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模式,即“日本留学考试”[11](53-56)。为了更好地将奖学金分配给真正优秀的学子,保证奖学金的使用价值,可以培养杰出的爱华友华学生,各高校应借鉴发达国家国际学生招生录取经验,学院招生工作人员初审申请者材料,研究生导师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专业水平的综合测试,并通过院级招生工作专家组,发挥各学科专家的作用,进一步审核学生材料,再汇总到校级招生工作委员会,层层筛选、选拔优秀来华学生。

3.优化国际化教学环境。

国际高等教育的衡量指标之一是具备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师资国际化不仅包括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校教师、专职及兼职外籍教师,而且包含赴海外进修和访学的高校公派优秀中青年教师。为了提高国际化水平,世界名校以各种优厚的人才政策吸引优质师资。瑞士联邦工科大学的外籍教师高达50%,剑桥、牛津、哈佛、耶鲁大学的外籍教师的比例均高于四分之一。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提出到2020年外籍教师的比例达到11.7%的目标,其余大学也提出了7%—10%的目标[12](35-39)。除更好地吸收和培养国际学生外,我国高校还应努力引进优秀外籍老师和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加强师资国际化建设。同时,高校应派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赴海外进修和访学,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方法,提高英语水平,积累国际教育经验,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适时优化培养方案,着力开发英文课程,提高英文课程质量。

4.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对于一些有意向来我国留学,但客观原因不允许的国际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奖学金等其他奖学金支持、帮助和鼓励他们来华学习,提高技能。河海大学设有中港集团奖学金、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院奖学金等企业奖学金,持续招收、挖掘更多国际优秀学生,培养和打造国际高端人才,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同时,我国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奖助金机制,通过“助教金”和“助研金”减免学费和生活费等方式,吸引国际研究生,并促进其认真学习汉语及专业课程,增强知华友华爱华意识,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了更好地稳固现有国际生源,吸引更多优秀学生,高校应提供更优质的管理咨询、后勤保障等服务,如提供留学生招生、学术发展、签证、就业创业等咨询后勤保障服务。澳大利亚移民局为了吸引留学生,简化签证手续,降低考察标准,并在10个工作日完成个人签证手续。我国应增加政府机关和公安部门联合举办的优秀国际学生在华就业、创业讲座,提供更多灵活的签证制度和就业创业保障政策,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高立平.策略与启示:对国外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考察[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2]刘强,荆晓丽.部分发达国家视域下的中国国际教育发展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6(10).

[3]吴敬.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背景下留学生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3).

[4]方寶,武毅英.高等教育来华留学生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近十五年统计数据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2).

[5]王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8).

[6]易红郡.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留学生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

[7]潘嘉屹.日本接收留学生政策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8]张伟.德国招收外国留学生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

[9]黄容霞,叶青.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6(5).

[10]朱志龙.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0(2).

[11]夏青.来华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1(02).

[12]陈曦.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以“留学生30万人计划”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

基金项目:2019年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课题“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来华留学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编号:yjsjg1917)。

继续教育研究范文第3篇

中国思想史上,老子赋予了“道”对万物本根性、规定性的意义,建立了道生万物、道统万物的一元化理论体系,极大地提升了传统文化的理论思辨性。他以经验实例论证了恒常之道的特征,将其灌注于日常生活中,教给人们如何认识事物、如何保持优胜和如何获得幸福。

如何认识事物

老子洞察天道,指出“反者道之动”,认为天道的本性是变动;变动的本质在于相反事物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这一理念奠定了认识事物的前提。

在论述思想时,老子列举了人们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相反属性:如有无、难易、高下、大小、美丑、轻重、静躁、刚柔、歙张、兴废、强弱、胜败、存亡、取予、进退、福祸、得失、清浊、明昧、久暂、终始、同异、人己、爱恶、贵贱、古今、智愚、结解、主客、损益、巧拙、成缺、寒热、亲疏、抑举等等,他归结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世界万物都包含着内在联结而又相互对立的趋势,对立趋势推动事物的变化,又寓含着变化的结果。

老子以实例作论证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在车轴、陶器、户室等事物中,因为有了空虚的“无”,才具备器物的“有”,足见“有”与“无”的互相依存与难分。又如善恶相近、难易相成、福祸相倚、大智若愚等,都表明相反事物的内在相通性。

老子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深远的天道与物象常常相反。既然万物都包含着相反的趋势,那要全面认识一事物,就不仅要看到它的正面,还应把握其表象的反面,这才是合于天道的认识。《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给贪欲致病的贾瑞送来风月宝鉴,叮咛说不可照正面,只能照反面。整个故事寓意深长地告诫人们,正面的美好与反面的丑陋是同一对象,识透事物的反面才是关键;只看事物的正面,是危险有害的!曹雪芹看来是深得老子思想的玄奥。

老子从反面认识事物的思想是深刻而极富影响的,中国人历来相信利害相杂、福祸相倚、物极而反、赢缩转化的定则;主张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临强不畏,处弱无卑;人们有塞翁失马的挫折慰藉,也有月满则亏的成功警省。这都体现着对事物反面的顾及。

同时,老子这一思想也教给人们从反面入手的处事方法。欲取先予、知雄守雌、以曲求全,就是处事中主动占据反面,等待条件和机会、以反得正的方法。天下大事做于细,治大国若烹小鲜,以不争而取胜,无为而(无不)为,以无事取天下等方法,更是增益了人们的经验智慧,把以反得正的方法推广到生存生活以外的领域。

如何保持优胜

恃强而持胜是人的本能,然而,根据“反者道之动”,强大往往内含着毁灭,是危险的处世之道。老子因而提出“弱者道之用”——柔弱才体现道的精神。

老子始终从天道规律上看待事物。他说:“物壮则老。”强壮的事物跟随的是衰老和死亡,故难长久;另一方面,老子看到了柔弱之水的优胜性,发现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在强与弱的两相比较中,他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梁者不得其死,而弱小则富有生机。并据此提出“知其雄,守其雌”的持柔守弱的方法,意在保持

长久的优胜。

老子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理人都明白,但实行起来却不易。问题在于:“心使气曰强。”平静如水的心受到气的驱使,就会去逞强。老子因而指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别人只靠一时的力量,能战胜自己的逞强之气,才是真正的强大者。《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在与诸葛亮对阵的祁山战场上避战守弱,在与曹爽较量的政治斗争中称病处下,他常常主动地规避强大,但他却是三国博弈最后的胜利者。事实证实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现实性。

古老的易经思维崇尚阴阳和合,儒家推崇其中阳性的刚劲强健作用,主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老子则推崇其中阴性的柔弱和顺之德,认为“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从根源与本质上论证了阴柔属性的根本性。阴阳学说对阴阳两者的角色与功能这样划分:“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持静,为阳之内守;阳呈动,为阴之役使。老子的贵阴贱阳与儒家的阳尊阴卑,实际是在阴阳和合的世界上选择了不同的人生定位:崇阴守弱看重人自身的生存,尊阳进取则看重人的社会责任,两种处事方法体现着处世观与价值观上的不同选定。

如何获得幸福

幸福是人现实中的一种生活富足状态,又是人内心的满足性感受。老子没有使用“幸福”的概念,但他认为,有一种合于天道、顺乎自然的生活,人在其中无祸无咎,安于平和舒泰(所谓“往而无害,安平泰”),这就是幸福。

根据道统万物的理念,人们要获得平和舒泰的生活,就应遵循天地间的常道。“无遗身殃,是谓袭常。”不愿招致祸殃,就要因循常道。相反,“不知常,妄作,凶。”不识常道而任意妄为,自会引来凶险,失去幸福。

在生活中,人们把欲望的满足视为幸福的获得,老子则看到了事情的反面,认定欲望是幸福的天敌。因为奢欲贪得销蚀了人的满足感,使“欲望的满足”永难实现,从而使幸福沦为水中之月;同时,“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奢欲贪得促使人背离天道,没有满足,恣意妄为,人生灾祸大多由此而起。正是欲望破坏了平和舒泰的生活,哪儿还能带来幸福?

从表象上看,人是为了幸福才追求欲望,然而,天道运行与事物表象正好相反,人纵容了欲望,却从根本上失去了幸福,这是人类的误区和不幸。古典小说《金瓶梅》中的男女主人公心性机敏,大都生活富足,遗憾的是他们作了欲望的奴隶,欲望控身不自由,是欲望毁灭了他们的生命和幸福,使他们沦落成一个个可怜的人儿。当代社会的腐败案例,从来没有生计困窘的成因,无一不是贪欲在驱使,贪欲使人坠入身心受控、没有幸福的无底洞。生活的逻辑一再告诉人们:欲望的确是幸福的天敌。

欲望之门并不能通往幸福,老子主张从欲望的反面入手,以“无欲”来获取幸福。他要人们“无知无欲”“见素抱朴”,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生活中剔除欲望,时时感受到满足,这才是真正而长久的幸福。自然,多彩的生活对欲望生成难免有刺激作用,比如“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但老子认为,人应该自觉地抑制欲望,“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以便在朴素的生活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安于平和舒泰。在老子看来,消除了贪欲,就是打开了一生幸福的闸门。

老子论及幸福时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是一种无欲、知足、知止的长久幸福观。他叮嘱人们:“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大道本来平坦易行,但人们好走捷径,往往弄巧成拙。其实,剔除了奢欲,生活中知足知止,那幸福就在眼前。

继续教育研究范文第4篇

摘 要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在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具有学科、平台、区域和国际化的优势,当前发展迅速,但需要避免若干办学误区,明确面向行业中高端人才和综合性人才开展教育培训,结合自身优势确立发展定位,通过实施品牌化、特色化、差异化的高层次发展战略,强化继续教育内涵建设、引导开展教学创新,加强教学支持服务,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厘清继续教育管理和各办学主体职能,加强全局统筹和品牌认证,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继续提升继续教育质量。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教育质量;功能定位;发展策略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可,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得到显著提升。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要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充分肯定了大学在发展继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鼓励大学开展多种形成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我国研究型大学在知识创新和未来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在继续教育领域中,研究型大学是否可以胜任高层次、高水平、高效益的继续教育项目,能否在全国继续教育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是当前高等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功能定位

(一)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通常根据不同的科研规模和学术水平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等类型。其中,研究型大学是指“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应用为中心,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文化繁荣、国家安全和科教兴国战略中起重要作用的大学”[1]。

大学继续教育也称为高校继续教育。有学者将其定义为由各级各类高校承担的,针对离开学校教育体制后的人群进行一定内容的教育活动,是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职责对外的补充和延伸[2]。也有研究者提出,高校继续教育即为普通高校等教育机构所开办的,以离开正规教育的在职成人为教育对象,对其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升的一种高层次教育形式[3]。可见,大学继续教育是一个区别于大学正规教育的概念,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有显著不同。

结合我国教育体制的实际情况,大学继续教育可以根据不同的办学主体或办学类型进行细分。前者可分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院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等举办的继续教育;后者可分为包括普通高校夜大学、函授教育、网络教育和开放教育等在内的学历继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和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在内的非学历继续教育。近年来,大学继续教育正在面临体制、模式、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转型[4],其中突出的表现就是由以学历继续教育为主向非学历继续教育快速发展的转变。

综上所述,我国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可以定义为由以研究为首要目的、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的高水平大学主办的,面向已经脱离学校正规教育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在职从业人员开展的,以学习者知识更新补充、视野拓展和能力提升为根本目的的一种高层次教育形式,尤其是非学历继续教育。

(二)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定位于行业中高端人才培养

研究型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过程,积极开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高质量的精品教育培训,实现行之有效的社会服务。继续教育的作用发挥充分利用了研究型大学强大的专业学科优势,包括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完整的学科体系,不仅在学历学位教育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且对在职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也积极促进了科研理论成果的应用转化。换言之,继续教育兼有研究型大学的三大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研究型大学的专业学科对应着庞大的行业,如公共管理学科对应党政管理系统、工商管理学科对应工商管理领域、教育学科对应教育行业、法学学科对应司法行业、医药学科对应卫生系统、建筑工程学科对应建筑系统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发展,大专以上学历已成为各行各业从业人员最基本学历的要求,那些专业化要求较高的职业,如教师、法官、医生等,硕士以上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在当今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从业人员已有的学历教育已无法满足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继续教育成为他们未来事业发展的必要环节。而这类继续教育必然是基于大专、本科之上的,更具专业性、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因此也必然成为站在学术研究最前沿的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

研究型大学往往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学校文化底蕴深厚,这些是其他教育机构和普通高校无法比拟的。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应发挥全日制教育的学科积淀,面向优势行业的高端领导者或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融入学校文化,能有效幫助学员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升前瞻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另外,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产学研一体化是现代高等院校发展的基本特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能更好地培养行业中的综合技能型、复合型等高端人才。

(三)整合资源,定位于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不同于高职高专的职业技能培训,是针对中高端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因而要突出“教育”的特质。一个现代型的中高端人才,需要拥有开阔的视野、前瞻的眼光、批判性的思维、较强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才能形成创新能力,推进事业的发展。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多学科门类齐全,可以突破专业学科的限制,提升优秀人才的综合型素质。例如,在医学继续教育中,不仅培训骨干医生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还应充分利用人文社科资源,用人文思想武装新一代医务工作者的头脑;在公务员继续教育中,不仅要让他们掌握最前沿的党政管理理论、方法和知识,也要向他们传授宏观经济、国际形势等知识,使他们在公共事业管理中有更广阔的视野,成为反思型、创新型领导者。

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将继续教育的资源充分整合,组织继续教育部门与大学各个专业学院、党政部门、学工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等进行通力合作,向学员提供丰富的、一体化的教育培训,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平台。同时,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培训市场开放,能在大学与各地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洽谈合作的过程中,建立起广泛的社会联系,促进各方信息交流,成为大学与地方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通常情况下,研究型大学在其所在区域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会承担区域发展的重大项目和人才培养任务,从而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规划和战略,与区域地方协同创新、共谋发展。在推进区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是人才培养。因此,研究型大学必须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的功能,将其科研成果融入到继续教育中,通过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以服务区域,推进地方的有序发展。研究型大学理应成为其所在区域各类在职从业人员的重要培训基地,立足地方及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引领地方及区域经济升级、转型与发展,从而使继续教育事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和促进力[5]。

此外,研究型大学與海外著名高校保持了长期合作,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从而建立了学术交流与资源合作的国际渠道。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经验,引进网络大学、大规模在线教育课程、国际间视频学术会议等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应用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满足来自本国、本区域的人才培养需求,不断适应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国内研究型大学与国外大学之间多元化交流与合作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继续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关标准也在日益完善中,研究型大学应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国际化标准的建设和应用中,实现与国外同行接轨。通过继续教育,学员可以获得境外高校的继续教育证书、提升职场竞争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也提升了国际声誉和国际地位。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现状与误区

(一)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正在快速发展中,办学热情持续升温,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呈现出以下特征。

从发展阶段看,我国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相互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正在拉大。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双一流”高校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已经初步建立起完善的办学机制,学校高度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战略研究和部署,将继续教育视为同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些大学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引导下开展市场化运作,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进入了高端培训的快速发展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势头已经完全赶超学历继续教育,在业内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但部分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中,成人学历教育仍然占主体地位,非学历教育办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人事改革、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和办学规范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有不少大学尚未对继续教育进行系统研究和思考,缺乏主动开拓继续教育的市场意识,仍在被动地等待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指导性、扶持性政策,继续教育在校内被定位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而不被重视。

从办学项目看,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主要包括各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自考助学班、普通预科生及各种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培训等,其中办学重点是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培训、行业培训和国际教育培训等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继续教育项目呈现出专业化特点,具有专业背景的大学充分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开展培训。有的大学继续教育队伍已经能独立开发客户市场,辨别市场需求以制定项目,充分满足学员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的要求,但也有一些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市场开发能力较弱,勉强维持原有项目,较难开拓新项目。

从办学机构看,一些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从专门的继续教育学院扩展到其他专业院系,校内呈现出百花齐放。各个办学机构纷纷意识到社会对高校教育培训资源的需求,推出面向特定行业的非学历培训项目,尤其是很多大学的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专业学院利用自身的专业和师资优势,主要面向社会提供相关专业的短期培训课程,推出各类专题培训班,精心打造教育品牌,得到了社会好评。

从校内管理体制看,有的研究型大学专门成立了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实施继续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了管办分离体制,继续教育学院的部分行政管理职能被剥离后成为实体运作项目的办学单位。而继续教育管理部门代表学校行使对继续教育的监管职责。但也有的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沿袭原有的办学和监管的双重职能,既是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同时又是继续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

从校内外资源共享看,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中,学历与非学历项目已经开始融合。一些研究型大学建立了校内各类教育的衔接通道,网络学历教育优质的课程资源同时服务于普通全日制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与面授教育有机结合,开展混合式教育。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部分大学建立了继续教育资源联盟,开展了一些校际间的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互选。还有一些大学将部分继续教育课程向社会开放,如中国大学的MOOC网站集成了众多高校的千余门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学习者注册可在线学习,通过考核后获得课程成绩证明,并在取得学历继续教育学籍后,可免修相应课程,获得学历教育学分,形成了学习成果转换的雏形。

(二)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若干误区

1.办学定位不准,以创收为导向

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高度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把继续教育作为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把研究成果推向企业和全社会,成为了大学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途径[6]。但国内部分研究型大学对于继续教育的定位还不十分清晰,将继续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边缘位置,缺少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把继续教育看做学校的“副业”和“创收项目”,盲目推行市场化、产业化[7]。在“重收益、轻质量,重规模、轻内涵”的价值观引领下,部分继续教育从业人员为了提升培训业绩而开展虚假宣传,夸大培训效果,过度开展业务营销,脱离了大学人才培养的初衷和质量把控。培训项目对学员的专业、层次也不需要任何资质要求,缺乏统一严格的准入机制和标准,虽然形成了较大的校友数量,但对于大学的社会美誉度提升效果甚微,甚至产生消极影响。

2.内部管理体制不顺,市场运行机制落后

从当前国内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内部管理体制看,多数仍为管办合一的体制,即继续教育学院作为专门的办学单位,履行大学继续教育全部的办学职责要求,同时又作为管理部门,对继续教育办学开展自我监管,集“运动员”和“裁判”于一身。这种体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当前来看暴露出越来越严重的弊端,继续教育学院缺乏外部管理的有效约束,内部容易产生权职不清的问题,教育质量控制无法彻底推行。同时,继续教育学院垄断了大学所有的继续教育,缺少专业学院的学术支撑,不利于调动专业学院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我封闭,容易导致校内继续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降低办学效益。

继续教育的需求特点决定了市场运行机制必须做到“以需求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学员满意为目标”,实行“市场化、企业化、成本核算、自负盈亏”的灵活运行模式。但目前部分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仍按照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模式运行,根据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实施教育,靠政策来维持生源,缺乏激勵机制,更谈不上主动研究服务对象,做好市场需求调研,难以把握对企业和社会快速变动的需求,从而造成办学目标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

3.继续教育结构失衡,缺少顶层设计

国内的大学基本都将本专科成人学历教育列入到继续教育中开展统一管理。在特定时期,这种补偿性学历教育发挥了重要到作用,支持了全日制教育发展。但现在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研究型大学举办补偿性学历教育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一方面,低层次的学历继续教育存在重复建设、大量过剩的问题,占用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满足成人快速发展的精神文化和素质提升需求的高层次继续教育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优质资源共享程度低,供给严重不足[8]。

在人才培养方面,部分研究型大学习惯于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缺少专门的继续教育顶层设计[9],存在非常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仍然偏重于传授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缺乏成人学生所需要的应用性知识,忽视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方便灵活、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质量得不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10]。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实施品牌化、特色化、差异化的高层次发展战略

研究型大学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出发,顺应国家发展战略,围绕创新驱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学校的教师、资源、科研和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合作力优势,依托专业学科优势,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努力将自己的精品培训项目打造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继续教育品牌。

研究型大学可以因地制宜,拓宽培训业务范围,在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培训项目研发、教学方式方法、现场教学、教学支持服务和质量控制等方面不断积累经验,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占据培训市场的制高点,同时提升培训产值绩效,实现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形成差异化优势,避免和其他大学以及社会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开展恶性竞争。

(二)强化继续教育内涵建设,开展教学创新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应从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业人员资格认定、教学管理、师资建设等多方面改革,加强继续教育内涵建设,通过与行业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了解学员对高层次继续教育的需求,课程开发朝着综合性和跨学科方向发展,尽可能提高课程知识体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使受教育者能迅捷地适应变化中的世界[11]。

继续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是师资质量,这也是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应通过不断补充吸收各领域知名专家和学者型领导干部,扩充师资队伍,形成以校内教师为主体、适当选用校外优质师资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为加强对师资质量的把控,研究型大学需要有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教师的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继续教育师资库,推行符合继续教育发展的师资准入机制,对教师开展资质审核。推行新师资试讲制度,对试讲后拟录用的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内容包括继续教育基本情况、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意识形态把控等,组织开展对优秀教师的教学观摩。在一些重点以及公共学科领域,可以充分挖掘本校教师的资源优势,组建稳定的专职师资队伍,建立和完善专职教师培养、晋升、考核评价和监督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或支持专职教师参加院级教研活动、外出进修学习、学术交流活动等,提高专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研究型大学在开展继续教育过程中除了教师自身不断更新继续教育内容,同时也需要管理部门引导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着力探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突出继续教育内容的前瞻性、实用性,如引入现代化、数字化信息技术,通过翻转课堂、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让学员成为课堂的主角,增加学员的课堂参与度;引入结构化研讨,引发学员主动思考;创设圆桌对话、论坛以及产学研对接等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员就行业困惑、发展瓶颈、创新难点开展深入探讨,并提出可行性运行方案,为社会合作提供有效路径;开发适应教学主题的现场教学基地,安排学员在体验中学习,促进学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三)加强教师教学支持服务,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由于继续教育工作内容的复杂性,要提升教师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师提供贯穿继续教育全过程的教学支持服务。在落实教学任务前,预先做好与教师的教学内容对接,提前将培训班授课背景资料和学员需求提供给教师,使教师能更好地联系当地实际开展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有条件也可以在项目实施前发起案例征集活动,力求将学员最渴求的案例知识引入课堂,促进学员对问题的思考。课后及时向教师反馈学员的教学评价,促进教师自我检查、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研究型大学也可以组织专家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指导,与负面评价较多的教师及时沟通、督促整改,通过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形成高质量总结报告。

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也需要同步提升继续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質,使之具备敏锐的社会洞察力、量身定制的能力、与他人交往与协作的能力等基本素质。首先,需要把握入口关,对报名人员实行准入制,建立相关的从业资质标准,必须通过科学的评估,达到标准后才能获得从业资质。定期进行考核,建立从业人员奖励与淘汰机制,做到优胜劣汰[12]。其次,需要定期开展自身培训,从业人员要坚持学习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大学要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多种类型的培训,内容包括继续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交流和沟通知识、从业人员工作理念、培训市场研判方法和能力、教学研发能力、相关的法律法规、项目管理及运作流程规章等。此外,继续教育虽然具有较强的市场化属性,但其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符合教育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所以也需要从业人员顺应继续教育规律,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深入开展科学探索与研究,促进继续教育理论体系发展丰富。拥有一支兼具市场意识和教育背景的专家型培训团队,是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的重要特征之一。

(四)厘清继续教育管理和各办学主体职能,加强全局统筹和品牌认证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要推动学校承认并重视继续教育在大学中的作用,把继续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进程中[13],使继续教育能获得与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同等对待。在继续教育管办分离体制中,主管部门要对各个专业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的继续教育项目进行宏观管理,构建培训品牌项目认证机制。专业学院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开展特色化教育培训,重点体现本院专业和学科特色。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学校继续教育办学直属单位,在综合性、交叉性基础上突出项目亮点和办学特色。

1.主管部门做好全局统筹,构建品牌项目认证机制

大学主管部门要做好全校继续教育项目的宏观规划和全局统筹,实行指导价机制,推进项目招标制度,避免各办学主体恶性竞争,推动合作研发一流引领、学科交叉、强竞争力的高端项目。同时也要针对教育培训项目趋同问题,积极推进培训品牌项目认证,包括规范项目审批流程、授予品牌特许证、明确品牌宣传使用权,建立培训品牌年审和抽查机制,定期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估,全面启动继续教育督导工作,确保继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14]。

2.将专业学院作为继续教育专业化的承担主体

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需要师资队伍专业化、课程设计专业化和理论研究专业化,这些都是以知识含量极高的专业学术背景为前提。专业学院拥有优质的师资队伍,掌握着该领域最尖端、最前沿的研究能力,具备开展继续教育专业化的先天优势,理所当然是研究型大学在特定行业开展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在开展专业化继续教育时,专业学院能迅速将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继续教育内容,针对学员需求开发针对性的项目和课程方案。

3.发挥继续教育学院的综合性优势

作为开展继续教育的专门机构,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可以充分利用灵活办学的机制,举办综合性较强的继续教育项目,发挥综合性优势。与专业性继续教育相比,综合性继续教育可以融合各个专业学院的师资和学科优势,尤其是交叉学科领域,通过多个学科的学习,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符合当今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培训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培训市场。同时,继续教育学院也可以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开展继续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为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改革起到示范作用。

随着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双一流”大学建设的不断推进,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充分发挥专业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各自的办学优势,重点加强内涵建设,彰显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趋势,共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继续教育新模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周其凤.研究型大学与高等教育强国[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3.

[2]劳逸媛.历史视野下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内涵、贡献和走向[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4):26-32.

[3]张静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探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

[4]余晋.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6(2):10-12.

[5]祝怀新,柳樨.发挥区域优势 推进高校继续教育发展[J].继续教育,2013(2):3-5.

[6]王慧芳.高等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中外名校个案研究的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7]林安春.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J].继续教育研究,2011(2):10-11.

[8]马勇.问题与路径: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7(5):4-7.

[9]吉喆.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方向、困难及其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6(11):133-136.

[10]蒋开球.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的几大误区与出路[J].继续教育研究,2012(7):6-9.

[11]祝怀新.终身学习背景下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职能探析 [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58-62.

[12][13]祝怀新.论大学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63-68.

[14]柳樨,郑燕芬,祝怀新.高校教育培训品牌项目认证机制的构建[J].继续教育,2014(1):21-23.

继续教育研究范文第5篇

摘 要

每个现代公民都应该树立起一个良好的环保意识,环保意识的强弱能够非常真实的折射出自身的素养,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对外形象,因此环保教育应该从娃娃开始抓起。在开展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对废旧的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不管是对于幼儿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还是对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独立的个体,幼儿教师要对幼儿树立起发展的儿童观,并充分的尊重幼儿,将废旧材料中所包含的教育价值充分的挖掘出来。加强对材料的安全性等的重视,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废旧材料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彻底的渗透。

【关键词】绿色环保;教育环境;废旧材料;环境创设

教育环境在无形中的起到的作用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废旧材料,基于此不但可以让我们非常快速的进行取材,还能够让资金得到极大的节约,可以说对于教育教学资源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告诉我们,到处都存在着幼儿教育资源,因此要采取多种方法让丰富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幼儿园环境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幼儿园可以通过加工和制作废旧材料,从小就对幼儿培养起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不但帮助幼儿园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同时也让幼儿园把更多的财力都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中。

1 废旧材料再次利用的作用

幼儿园环境在无形当中给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在幼儿园中加强对废旧材料的充分利用,对于从小培养幼儿绿色环保意识是有非常有帮助的,每个现代公民都应该树立起一个良好的环保意识,而这就需要从小加强对幼儿的环保教育。在进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加强对废旧材料的合理利用,不管是对于幼儿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还是对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2 廢旧材料的分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随处都可以看到废旧材料,它拥有着非常多的种类。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当中,幼儿教师可以对废旧的材料进行归类,废旧材料主要分为两种,其中一种就是立体型材料,则另外一种就是平面性材料。平面材料中包括的有面、点材料等。点材料包括的主要有瓶盖及废纸片等。则线材料包括的主要有绳子及吸管等。而面状的材料则主要包括废报纸及包装纸等。废布料则主要包括的有棉布及餐巾纸等。

3 废旧材料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利用方法

3.1 平面材料

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幼儿积攒一些瓶盖,并对捡一些随处都可以看见的树叶,让幼儿通过对废旧树叶及石子等点状的材料构思,将这些平面材料拼贴在一起,并组合成不同图案的形状,诸如组合成我们在道路上经常看到的交通工具等;将幼儿的想象力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并通过对蛋壳的点拼,然后制作出一个非常好看的平面图案,最好对制作出的平面图案进行相应的装饰和美化。

3.2 立体型材料

由于立体型材料本身就拥有着非常丰富的造型,因此教师可以将本身已经有色彩或者是形状的材料进行利用,或者是也可以对立体材料进行加工,比如通过缠绕等方法对材料自身的造型及色彩进行相应的改变,或者是对不同的卡通动物造型的利用。借助不同的杯身花纹然后进行手绘,并对不同色彩进行变化,进而制作出一个非常可爱的卡通鱼造型。将牙膏盒作为制作的材料,然后开展制作长颈鹿的活动,教师和幼儿对如何制作的过程共同进行探究,并通过对墙饰作品的制作,让幼儿充分的参与到整个活动当中,对幼儿的勤俭节约的环保意识进行更好的培养;引导并且对幼儿进行鼓励,让幼儿按照自己想象的方式去进行制作,然后创造出不同风格造型的长颈鹿。因为没有对标准进行特别统一的规定,而这样反而能够让幼儿将自身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

在幼儿环境创设过程中,对废旧材料有着非常高的利用率,让幼儿积极的参与到利用材料和创设体验过程中进行创作的快乐。在对操作和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幼儿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认知结构,这对幼儿的创造力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4 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就要做到对幼儿应尽的教师责任,则首先需要教师做的就是要树立起一个发展的儿童观。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不但要热爱幼儿,同时也要充分的尊重幼儿,不能将知识以及技能强加给幼儿,应该从幼儿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并对幼儿的兴趣爱好进行充分的了解,加强对幼儿的全方面发展,积极的开展探究式的学习,以便能够取得一个显著的教育效果。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不但要对自身的知识库存进行不断的丰富,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加强对自己绘画及手工方面方法上的完善,让废旧材料中所包含的教育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非常大胆,而且还需要特别细心,并且加强对材料的可操作性方面的重视,并尽可能的得到幼儿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灵活的将幼儿教育在废旧材料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真正的做到寓教于乐。让幼儿之间学会相互合作,然后对材料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真正的让幼儿愿意参加到实践活动当中来。

5 结束语

对废旧材料的利用是幼儿园教育环境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通过在幼儿园中对废旧材料的科学合理的利用,让其具有的独特的教育效果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同时也让我国勤俭节约的美德得到了保持和发扬。对于废旧材料科学合理的使用,不但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也在无形当中对孩子的多种能力进行了培养。在未来的工作以及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如何让对这些废旧材料进行收集及合理的利用,这就对我们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幼儿教学工作者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去寻找答案,争取创作出更好的环境创设作品,帮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娜娜.浅谈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15(10):40-41.

[2]李慧.废旧材料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对幼儿表现力与创造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旬,2015(22):181-183.

[3]高静.浅谈幼儿园环境创设在礼仪教育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17):28-28.

作者简介

吳艳彬(1963-),女,大学专科学历。现供职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新城区博物馆北门赤峰实验幼儿园。小学高级职称。研究方向为幼儿创意手工及环境创设。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新城区博物馆北门赤峰实验幼儿园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024000

上一篇:专科机电一体化下一篇:机电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