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研究生论文范文

2023-03-19

机械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近年来,机械制造行业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高职院校的机械专业教学应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文章主要对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教学改革模式进行分析,为促进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应用技能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引言:我国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的背景下,对机械制造行业的从业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高端技术人才成为企业需求的核心人才,由此为高职院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随着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高职院校机械专业的教学模式应该随之改变,对专业进行多元诊断,不断调整专业建设体系和课程体系设置,完善人才培养策略。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教学一定要将教学质量改革工作形成常态化。机械专业的实践性较强,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方式,培养更加专业化的实践操作型、创新型、职业型的人才,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全面提升机械专业教学水平,最终提升机械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机械专业教学模式的调整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来确定,这个调整过程需要多元化的分析,其中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了明确机械制造类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需求,学校教学改革相关人员应该对企业进行调研,了解机械类专业技术岗位对技术人员的能力需求,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还可以利用对毕业生回访的形式了解机械类企业的用人需求,通过对毕业生的择业、就业和创业经历,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弥补教学模式上的不足。通过教师座谈会的形式,对调研报告进行梳理,进而确定最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市场发展形势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企业所需,为教学模式的调整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和课程开发,扩充学生知识储备量

课程内容创新是机械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模式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我国向世界制造强国发展的背景下,创新成为机械制造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机械制造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更新迭代。为了适应行业的创新发展需求,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模式应该重点关注课程内容的创新性方面,根据行业的发展需求,及时淘汰教材中落后的理论知识,并且及时更新教学素材数据库,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现阶段机械类行业的最新知识,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为了适应机械行业发展的需求,可以开发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以适应本校的教学需求,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确职业化定位

机械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职院校是专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场所,因此首先要维护教学的实战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规划出实践课程的实践以及目标,然后根据理论教学进度科学安排实践教学时间,有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良好的环境以及先进的硬件设备,为了给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实训场所也是必备的,可以建設机械创新实训室、3D打印实训室、智能化实训室,同时加强开发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开展实训教学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开展订单班和学徒班教学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教学模式,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机械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与企业之间开展深度合作,实施订单班和学徒班。订单班主要是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学生从入学开始即具备双重身份,学生和预备员工。为了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可从招生开始即参与订单学生的培养工作,根据企业招工标准与学校共同商定招生细则,在学生入校后,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训教学等。订单式人才培养不仅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又能够保证机械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和就业保障。企业可派遣优秀的技术骨干人员到校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以师傅的形式开展教学,可有效提升机械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丰富学生的实践操作理论。

五、结束语

在我国增加对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手段。在调整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对企业的调研工作,详细了解机械制造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了解机械专业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师队伍改革,技能竞赛,校企合作等等都是机械专业调整教学模式的主要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本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方案,以适合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需求。

参考文献

[1]周金刚.基于创新创业的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9):133-134.

[2]侯毅.分析应用型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内燃机与配件,2019(16):271-272.

机械研究生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机械加工设备的安全生产管理与维修的研究可以从其原则、重要性、问题现状以及相关的改进建议入手。其原则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管理与维修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工业生产的基础,能够保障生产安全、降低生产成本。但目前也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设备使用不规范、重视程度不足、相关的制度不健全、设备维修效果不佳、缺乏管理与维修观念等。根据对问题以及原则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如加强对设备管理与维修的重视度、健全相应的规章、规范设备安全操作、引进信息管理技术、落实监督工作、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做好安全检测工作以及维修观念的培育等。

[关键词]机械加工设备;安全生产管理;维修研究

做好機械加工设备的安全生产管理与维修工作可以有效促进制造业的整体发展,对于工业发展也能够有较大的作用。安全管理和维修目前仍然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要求对其有进一步的系统研究,从其原则、重要性、现状入手,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1 机械加工设备安全生产管理以及维修的原则

1.1 安全第一

对于机械加工设备而言,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无论是管理还是维修工作,都必须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安全第一首要是保障人员安全,其次是工厂安全、设备安全。以该原则为前提再行开展相应的工作。

1.2 预防为主

对于机械加工设备而言,在故障发生前进行有效地生产管理与维保工作会比在事故发生后才采取措施节约更多的成本。也会使得管理与维修工作更能够收获实效。预防为主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则。

1.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生产管理以及维修工作并没有定式,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对应的措施,分析现场情况和设备要求、加工要求等,选择最合理的管理方式以及维修方式。

2 机械加工设备安全生产管理以及维修的重要性

2.1 工业生产的基础

在当前时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工业进入产业链的模式,而要达到稳定的产出率,设备的高效稳定运转是重要的基础。对于工业生产而言,只有将产品真正的完成才是最后的成功,生产车间如果出现问题,将直接导致生产的最后一环发生事故,由此可能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甚至是灾难。而目前,工业生产车间多使用机械加工设备进行运作,其安全管理以及维修的重要性十分突出。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以及维修维保工作,将会使得产品的生产效率以及质量有所保证。这也是工业生产的基础。

2.2 保障生产安全

对于工业生产以及机械加工设备而言,生产安全是避无可避的重要话题,也是使得生产达标、调动员工积极性、保障社会安全的重要命题。生产安全中机械加工设备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生产安全问题是长期存在的问题,特别在当前自动化生产越来越普及的时代,故障问题频发,做好管理和维修研究,能够及时在现场保障设备的运行,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降低生产成本

对于加工设备的合理化的管理与维修将会使得设备的故障发生率有所降低,目前自动化设备也会存在超负荷运转的情况,设备出现故障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维修调整,势必會使得生产的效率降低,使得生产成本增加。并且一些设备如果没有及时的维修甚至会导致报废的情况发生,又进一步增加成本。

3 机械加工设备安全管理和维修问题现状

3.1 设备使用不规范

使用不规范是导致设备出现故障的重要原因。虽然目前许多生产工厂设备加工的自动化趋势明显,但是仍然需要根据设备的具体操作情况采用最恰当的操作方式。我国企业加工设备精度的日益提升已经成为重要趋势,设备的更新速度日益提升。对于操作要求有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但是许多操作人员对于使用的规章仍然呈忽视状态,长期的违规操作使得设备问题频发。缺乏相对专业并且与时俱进的操作培训,使得操作人员适应新型机器的能力越来越差,使用不规范成为设备安全生产管理以及维修工作中的重要难题。

3.2 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机械制造企业对于加工设备管理和维修的重视度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许多单位没有定期的保养维修规定,使得长期运行的机械加工设备的效果不佳,在后期更容易出现较大的故障问题,带来严重的隐患。绝大多数人员对于机械加工制造的短期效果更为重视,而对其长期的运行并没有较全面的考量,因而难以使得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工作懈怠情况普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3 相关的制度不健全

机制问题也是机械制造与设备安全和维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有效的监管机制的健全将会使得设备正常运行有足够的保障,特别是加工检修环节,制度的规范能够有效地解决检修混乱问题,使得加工设备运行更为规范,也是机械加工设备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只有在相应的设备管理制度与检修要求合理结合的基础上,管理制度才更为有效。

3.4 设备维修效果不佳

维修效果是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以及维修的重要检测标准,会受到技术的制约。因而提升维修效果的首要任务是提高维修技术,维修技术的提高依赖于企业的维修意识与维修研发能力。相应的单位必须重视设备维修对于机械加工整体的重要作用。维修工作人员没有学习意识也是使得设备维修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对于设备缺乏必要的了解,对于对应的技术与措施也没有相当程度的熟悉,自动化与智能化检测技术的缺失也会导致维修效果欠佳。

3.5 缺乏管理与维修观念

机械加工设备维护工作存在的首要问题其实是观念意识的淡薄。即使明白维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具备科学的维修管理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部分企业对于机械设备所能够带来的效益与收益十分的重视,却没有对管理和维修观念的培训有相应的投入,导致很多单位的维修多在事故发生之后才进行,这样的方式对设备的耗损较为严重,也会使得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更会增加设备的使用成本。管理和维修观念最重要的是“预防为主”的理念,要能够定期做好维保管理工作,以防范故障或者事故的发生。

4 机械加工设备安全生产管理和维修措施建议

4.1 加强对设备管理与维修的重视度

在企业内,需要加大对于设备安全管理以及维修的宣传,制定好安全操作以及相关的制度,能够使得全体员工对于管理以及维修的重视度得以提高。企业本身需要认识到该项举措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效益的增加所带来的利处,对设备的管理和维修工作加以足够的重视,调整自己追求短期利润的想法,从管理层到操作层全面地进行宣传。

4.2 具体规章的健全

组建好有关安全管理以及维修工作的专门部门,积极和部门进行沟通与交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对于日常常见故障和问题的总结制定出相应的规章,规范部门的工作。规章的制定要符合相应的法律规范,根据国家制定的一些标准和制度进行评估,来规范设备的使用,减少故障发生率。管理以及维修机制要机动灵活,制定值班表对于设备运行状况的检查有相当的必要。在相应的数据信息的规范下建立起问责机制,使得责任落实到个人。相奖励措施也能够对员工的责任心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4.3 设备安全操作规范

对于设备安全操作的规范是解决设备操作不规范的重要举措。设备的操作人数要有严格的控制,一到两个为最佳。“谁使用,谁管理”的操作意识需要宣传到位,使操作人员能够自觉地强化操作技术。对于更新设备的操作规范培训必不可少,必要时还可以引进国外的操作管理方法与理念,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使事故发生率降低。系统专业化地培训操作人员,在其上岗前、上岗时,都需要进行考核与培训,企业要能够根据实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操作人员。对于操作人员的学习能力要重点考察,以适应当前不断更新发展的设备,并提升其主动性。

4.4 引进信息技术管理

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帮助相关企业构建起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期搜集、分析与更新数据,从而及时地发现与预防设备出现故障与问题。人工智能技术也是当前在机械加工设备领域应用的重点,自动化、数字化技术等能够构建起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检测系统,实时地检测出设备运行的状况与容易出现的故障和问题。从而更为及时高效的通知到各个部门,使问题能够得到充分解决。

4.5 落实监督工作

在机械设备的维修中,要能够根据具体的状况调整生产计划,相应的管理部门要对于设备的生产维保工作有定期的监督。特别是对于保养工作,许多工作单位为了节约成本,会较多的忽略这一环节,而设备的保养工作对于机械加工设备的安全和故障率的降低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应重点落实润滑、紧固等内容和环节,并对保养的环节和时间进行详尽的记录。设备的管理需要有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与体系,由专门的部门以及人员进行落实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详细地记录,相应的报告撰写也会便于监督工作的开展。

4.6 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体系的健全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因而需要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与具有較高理论研究水平的专家提供指导。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能够使得设备的安全生产和维修的流程化得到保障,并更加全面地考虑到机械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和混乱状况,更系统化地加以解决。详细的执行计划也会包括在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当中,也需要依照系统性的流程及时解决,将维修记录上传至系统中心,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好数据库,从而可以更好地总结出设备故障的更高发区域,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好执行计划,也有利于后期保养工作的进行。

4.7 做好安全检测工作

安全检测工作的落实也需要先进的检测设备作为支撑,对设备的零部件以及使用寿命进行预测工作,将数据存入到信息化系统中,各部门协调之下制定好相应的维保举措,充分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对于安全管理以及维修管理的有效性作用突出。

4.8 维修观念的培育

维修观念培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对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责任意识的增强,和维修以及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增强上。“预防为主,及时有效”应当是维修观念培育的基础,要让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均认识到维修的重心应当放在操作前而非事故发生后,从而使其能够端正态度,更有效的落实工作。

5 结语

机械加工设备的安全生产管理以及维修工作在加工生产中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对于整个制造业的发展也是基础环节,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也需要正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目前的发展形势和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措施。本文主要是从制度的角度出发对于安全生产管理以及维修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1] 周利,王丽君.机械加工设备的安全生产管理与维修[J].广西农业机械化,2020(3):33-34.

[2] 杨军.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安全管理和维修探讨[J].时代汽车,2020(16):20-21.

[3] 高淼.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维修探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0(14):36-37.

[4] 李承灵.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修[J].装备维修技术,2020(2):368.

[5] 王强.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修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19(24):154-155.

[6] 孙卓文.机械加工设备的安全生产管理和维修研究[J].科技风,2019(7):122.

机械研究生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强调了推行“互联网+农业机械化”的现实价值,并阐述了一系列“互联网+”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的构建思路。同时,结合安徽省长丰县农业机械管理局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切实推行农机联网、结合信息技术实施农业化作业模式的创新、加大在农机人才培训方面的投入力度,为“互联网+”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化展开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机械化;信息技术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有所变更,为农业机械化建设升级提供的技术支持。基于此,区域农机管理部门应当持续加深先进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应用程度,搭建生产指挥平台,依托网络实现农机数据互传,促使“互联网+”深入融于在区域农业机械化生产。

1 “互联网+农业机械化”的现实价值分析

“互联网+农业机械化”的建设与发展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及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农业机械化管控服务与推广应用工作升级的同时,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更好实现提供支持[1]。实践中,区域农机管理中心应當持续加深先进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应用程度,搭建生产指挥平台,结合网络完成向农机终端的数据传输,切实推行农机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以此保证“互联网+”可以深入融合在区域农业机械化生产方面。总体而言,在当前发展“互联网+农业机械化”具有极为理想的现实意义,值得重点探究与优化发展。

2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的构建思路分析

2.1 基于“互联网+农机服务企业”的服务模式

区域农机管理部门为该服务模式的主办主体,为区域农业生产的所有环节提供支持与指导服务,并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现代化管理。

2.2 基于“互联网+农机服务协会”的服务模式

政府部门或是区域农机管理部门为该服务模式的中介组织,组建起专业性更强的农业合作组织,即农机服务协会,结合信息技术为农机企业、农民群众提供服务,消除信息的不对称。

2.3 基于“互联网+农机服务合作社”的服务模式

基于个人或是农村集体资产入股的农机服务合作社为该服务模式的主体,依托集体资产进行购机,并投入农业机械化生产。

2.4 基于“互联网+农机服务联合体”的服务模式

农机企业依托协议所构成的服务组织为该服务模式的主体,保证在区域农忙时期最大程度发挥出农机设备的优势。此时,主要依赖于互联网全面掌握所有闲置农机信息。

2.5 基于“互联网+农机服务专业户”的服务模式

农机手为该服务模式的主体,依托网络接受专业培训,提升农业机械化生产效率。

3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化展开路径探究

3.1 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现阶段,出于对更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考量,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极为必要。在此背景下,需要在区域内组建起专项管理部门组织,对农机工作中互联网技术的引入规划制定与实际应用实践进行管理。总体而言,想要实现“互联网+”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化展开,推进“互联网+农业机械化”行动是必然选择,由此可以达到持续促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效果,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升级。

实践中,区域农机管理部门必须要主动联合区域内其他农业部门以及企业落实“互联网+农业机械化”工作,搭建并推广应用农机信息智能调度平台。在该农机信息智能调度平台的支持下,区域农业生产指挥、智能调度等功能得到高质量实现,能够实现区域农机化作业动态的及时掌握,为作业供求信息的精准发布创造更好条件,由此引导农机在区域内实现合理性且有序性的流动。同时,应当在全面实现农机作业电子智能实时监控的条件下,将监测设备逐步投放至更多农机设备及农业机械化生产环节中,以此促使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监测成为现实。另外,在农机社会化服务方面,区域农机管理中心应当主动与区域农机专业合作社远程视频的技术培训和监管指导;联合区域内的农机企业共同开发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云平台、农机信息智能调度平台,并依托该平台实现在区域内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农机作业的统一性调度,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调结构”及“补短板”[2]。

3.2 切实推行农机联网

“互联网+”视域下农业机械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融合应用互联网与农机设备,实践中,农机联网、农机统一监控管理成为主流发展趋势。此时,在物联网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支持下,所有农机设备均可以与综合控制中心保持连接状态,依托计算机终端即可完成农机设备运行情况的监控,并实现对作业质量的全面、精准分析,从而达到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目标。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区域农机管理部门应当积极联合区域内其他农业部门与企业针对不同农机设备开发管理终端及管理平台,例如,进行深松作业监测终端开发,并将其加设在土地深松机上;在该监测终端的支持下,依托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引入,土地深松机可以直接实现与农机深松作业监测信息化服务系统的畅通连接。在该服务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互联网通信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深松机具状态检测传感技术的优势,实时性落实对该农机设备作业过程、面积、深度等运行参数的全面检测、统计分析,并对相应信息进行可视化转化,方便农民群众及时、真实掌握农机设备运行状态信息,为农机管理工作的优化展开提供支持,并促使农业机械化生产效率表现出大幅提升的趋势。另外,可以同时将远程电子监测设备加设在农机设备中,推行作业的电子智能实时监控,使得针对所有农机设备运行情况、作业进度、工作质量的实时性监测成为现实,促使区域农业种植绿色增产的实现拥有更多技术保障。

应当积极搭建并推行“互联网+农机”模式,针对区域内存在的农机设备全部加装农机作业监管终端设备,数据顺利接入中国农服平台。农机作业监管终端设备“上岗”后,可在中国农服平台上实时显示车辆位置、作业轨迹、作业面积等信息。平台管理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处理农机作业的状态和数据,实时获取作业现场高清影像,为服务主体提供作业面积自动统计、农机实时监控、作业质量审核等服务,实现“互联网+农机”的大数据管理。数据接入中国农服平台后,各服务组织、农机手可以通过注册“农乐宝”APP处理工作、上报项目等。作为中国农服平台与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践相结合的定制化产品,相应平台APP”可实现项目数据的全程自动同步,避免人工数据录入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还可以帮助政府开展生产托管项目实施动态管理。预计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后,每年每个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机手可增收30%以上。设计并开发农机监管服务平台。该平台利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可以监测和查看区域内所有农机的作业情况和作业轨迹数据,对于不合规的情况进行大数据和AI判定,迅速予以调整控制。该平台的运用一方面便于农机监管人员实时了解区域内所有农机的作业情况,另一方面有助于农机主实时观测作业质量,了解作业面积,远程查看车辆作业轨迹和图像,高效管理车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缩减种植户在实际农机使用中需要投入的管理工作精力,并达到更好维护农业机械化生产质量与现实效率的目标。

3.3 结合信息技术实施农业化作业模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视域下,区域农机管理部门应当形成并在工作中深入推行“互联网+农机”理念,依托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深入性应用,形成基于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综合性服务,逐步实现农业化作业模式的创新。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出先进信息技术的优势,联合区域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多个组织部门,包括区域农机企业等,共同构建农机服务程序软件,并引导区域农民群众在个人移动终端上安装。在相应农机服务程序软件的支持下,农民群众通过在该软件内实时性上传农业生产信息与问题,第一时间在线上获取指导与帮助,以此保证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高效、高质量展开。同时,该农机服务程序软件的搭建与应用还为农机需求者与农机拥有者之间搭建起更加畅通的沟通交流渠道,借鉴“滴滴打车”模式实现农机资源的共享,确保农机作业有序流动。

就当前的农业生产环节与实践情况来看,虽然逐步在农业机械化生产方面引入信息技术,但是在“互联网+农机”方面的总体应用力度依旧表现出偏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基于这样的情况,应当积极搭建起“互联网+农机”专项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的打造,让农民群众在农机作业、农业机械的维修故障、相关政策信息了解等方面获得更好服务,迅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在此基础上,“互联网+农机”专项平台的构建还要持续进行功能性的强化,继续探索在购机补贴上从咨询、报名、审核、支付的整体性线上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大的便利和服务。

3.4 加大在农机人才培训方面的投入力度

持续强化在农机人才培养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是保证“互联网+”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升级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切实推行“互联网+农业机械化”理念的必然选择。实践中,区域农机管理部门应当积极联合区域其他农业部门与农业企业,共同展开定期性的农机人才教育培训活动。实践中,应当依托“理论授课+实践操作”的培训模式,详细阐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景与趋势,提升受训人员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正确认识;针对先进农机技术进行讲解,包括机械化联合收割技术、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免耕精量播种技术、无人机植保技术等等,同时围绕农机种类、农机安全操作、维护修理、农机操作基本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展开理论授课;组织受训人员进入农业机械化生产基地进行实践操作,并现场观摩多类农机设备结构及其运行情况、操作过程,结合农机设备实物向受训人员介绍各个农机设备的性能和特点。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持续展开对人才培训教育模式的创新,结合区域农业产业、农业机械化生产情况等完成对针对性农机实用新技术乡土教材的编制;联合各部门、企业以及区域内的所有村庄实施联合培训,促使先进农机技术、农业机械应用于养护技术、现代工业新技术等技术知识内容在区域内得到广泛推广及应用。另外,应当参考区域农民群众农机技术需求和农业生产实际,推行农机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区域农业机械化生产队伍、农机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区域农业机械化建设的升级。

3.5 重点关注并推行“互联网+农业农机”的多样化发展

(1)发展“资源整合+农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区域性互联网技术已日臻成熟,中国将出现以整合农业物资分配的农业物资区域化服务客户端,便于农民在区域范围内合理配置农业机械化,达到省钱省时省力。

(2)发展“科学技术+农业”。农民种地靠经验,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科学种地、健康种地成为越来越多的农民和百姓关注的事儿。而“科学技术+农业”将会解决这一问题。

(3)发展,“科技进步+农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将会影响中国农业向科学技术进步与人工智能的转变,全家种地养全家将变成一人种地养全家。

(4)发展“大数据+农业”。互联网向数据转化的同时,大数据也将帮助广大农民分析出自己的土地适合种植什么、什么样的植物需求量大、市场的前景如何等问题,合理的指导农民种植土地,达到收入与土地的双发展,进而实现健康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3.6 加速发展区域“互联网+农机服务”技术服务

为了确保夏粮颗粒归仓、秋粮适时播种,区域农业部门应当大力发展“互联网+农机服务”技术服务,推动农机具安装智能化远程监控设备,承担作业补贴项目,增加农机服务收入。在此过程中,需要着重把握以下要点内容的落实:

(1)区域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建设农机精准作业监管与服务系统,针对区域内所有农业机械设备、推行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奖补项目的插秧机安装监测设备,具体而言,要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等农机配套安装作业监测装备。

(2)注定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云平台系统,对实施土地深翻、社会化服务项目的农机具作业面积、作业质量进行监控。

(3)在“三夏”期间,区域农业部门及时开展作业市场调查,做好机具供需、作业进度、作业价格等信息的收集分析,利用“互联网+农机服务”平台,做好跨区作业市场对接与机具调剂,合理布局机械,提高作业效率。

(4)区域农业农村局等农业部门应当展开合作,共同在区域內组织数字农机作业点的现场观摩活动、农机技术培训活动等等。

(5)加速并全力打造数字农机,逐步在区域内搭建起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努力拓宽农机发展新思路,巩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域、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域成果,努力打造机械化还田示范区和农机服务组织创建示范区。

4 结语

“互联网+农业机械化”的建设与发展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及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发展“互联网+农业机械化”具有极为理想的现实意义,值得重点探究。实践中,在积极搭建“互联网+农机服务企业”“互联网+农机服务协会”等服务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切实推行农机联网、结合信息技术实施农业化作业模式的创新、加大在农机人才培训方面的投入力度,提升了“互联网+农业机械化”的建设质量,推动了区域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升级。

参考文献

[1] 马千,兰天云,施文艺.“互联网+农机”融合 促农业现代化发展[J].现代农机,2020(6):7-8.

[2] 程海富,郭海龙.乘势而上久久为功书写农业机械化发展新篇章——山西省农机化生产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农机,2020(10):10-13.

机械研究生论文范文第4篇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概念,这其与现代农业息息相关。“概念乃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须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限定严格的专门概念,我们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的思考法律问题”[1]关于农业机械化的法定概念主要体现在2004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下简称《农机法》)第二条。农业机械化的含义应当包含以下内容:农业机械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不断处于发展之中的动态概念,其核心是适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逐步取代原有的较为原始的人力、畜力等生产工具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和经济效益。这种发展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当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研究农业机械化的相关立法问题,通过对农业机械化相关立法概况进行规范分析[2],依循立法价值、立法体制和立法内容三个维度探讨农业机械化相关立法的完善路径,能够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农业机械化的立法体系,解决其价值目标褊狭、立法体制之高位阶的立法滞后与低位阶的立法不完善、立法内容过于零散等主要问题,也能进一步优化农业法律体系结构,提升生产力的同时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机械化立法问题需要通过具体的立足于文本的研究,找寻关于农业机械化立法的不足,就我国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实现类型化[3]、规范化指引。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立法概况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立法已经初具规模,相关立法从各位阶概况到条文内容极为庞杂[4],伴随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1993年制定,2002年、2009年、2012年修改)的颁布,已经逐步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准部门法体系。

(一)法律

我国关于农业机械化立法的相关法律主要有2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04年制定)(以下简称《农机促进法》),这部法律共8章35条,就农业机械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个框架制度构建,把农业机械化这一范畴以法律形式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包括科研开发、农业机械质量保障、农业机械产品的推广使用、社会化服务、国家的扶持措施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1993年制定,2002年、2009年、2012年修改)中,也在第6条和第20条分别提到了与农业机械化相关规定。

(二)行政法规

相关行政法规仅1部,在2010年7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是对于《农机促进法》的进一步细化,主要针对农业机械化的问题提出了共22点具体指导意见,同时明确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等,并为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具体操作提供了可能性。通过该《意见》的颁布,规定了农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以及政策扶持制度,这为相关政府和部门的立法提供了蓝本,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立法的建设奠定了基石。

(三)部门规章

相关部门规章主要以“办法、意见、通知、复函、规定”的形式来规定。部门规章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规定只有1部,是在1983年颁布的《农牧渔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是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最早较高位阶的立法,也是最早对农业机械化问题的立法初探。该项立法的重点主要在于对农业机械化的技术推广问题,例如推广体系、推广程序、推广经费、技术承包和成果奖励等,对于其他方面规范较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规定是第6条和第7条。

(四)地方性法规

相关地方性法规主要以“办法、条例”的形式来规定,是基于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等上位法规定所形成的符合地方实际与特色的实施细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山西省农业机械化条例》,其对农业机械化的科技教育、质量保障、推广应用、社会化服务、扶持措施、安全管理、法律责任,这7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规定,较为完整、清晰地为农业机械化纵向发展构建了框架。《湖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在安全管理监督和法律责任方面的规定是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在第4章对于农业机械的管理主要包括了农机产品的注册、登记、安全技术检验、生产作业及管理几个方面,对农业机械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纵向的活动流程都做出了詳细规定,第5章主要涉及了农业机械化的法律责任。

三、我国农业机械化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更新明显滞后,具体环节规定模糊

1.高位阶的立法更新相对滞后、少数省份相关立法欠缺

通过对农业机械化立法现状的梳理,早在2004年就出台了《农机促进法》,共8章35条,从科研开发、质量保障、推广使用、社会化服务、扶持措施以及法律责任这六大方面来规范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但是可以看到近十几年来与农业机械化的相关配套的下位法律体系并没有相应完善。相关的行政法规仅有一部国务院出台的《意见》,部门规章仅有一部1983年出台的《办法》,顺应当时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主要规定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问题包括推广体系、推广程序、经费和条件、技术承包、成果奖励几个方面,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完善等问题都没有进行详细规定。

相关的地方性立法目前还不健全,特别是自然地理环境特殊的省份,例如西藏自治区发展高原农业和河谷农业,东北三省有广袤的东北平原发展专业化农业,都没有出台相关文件。“各地可结合当地的优势农产品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区域,进一步拓展农业机械化的服务和作业领域,突出综合性、多样性、优质高效性,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农业机械化与地区经济协调统一发展。”[5]即形成地理单元与行政区划紧密连接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格局。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农业机械化立法已经明显滞后于现实的发展,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在发展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2.基本管理中社会化服务环节尚待完善

农业机械化的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其中关于农业机械化活动的流程也有较为明确地规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在技术培训、安全监理、农机具及零部件供应、修理等方面迫切需要帮助和指导。农业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机械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都迫切需要农机化服务。”[6]从立法概括的梳理中不难发现,关于农业机械化活动有了较为完整的规定,但是对各个环节的具体化规范仍然不足,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的社会化服务这一环节,不管是在高位阶立法,还是在各个地方立法,都没有清晰明确的规范,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并不能达成良好循环,以至于农业机械化的社会化服务成效较低。

(二)价值目标略显褊狭,权利主体的切实利益没有得到重视

1.重经济利益轻生态效益

对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立法规定呈现出来的整体特征主要表现为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当前“我国已进人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任务。”[7]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的概念里必然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衔接,这是因为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生态效益。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化相关立法出现了明显的价值偏颇,在我国《农机促进法》第1条和国务院出台的《意见》,其中指导思想以及基本目标等都涉及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在农事活动中的使用机率,但没有提及农业机械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忽视农业机械化的生态价值,这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理念。

2.主体权责义务不够清晰,权利人的作用得不到重视

在《农机促进法》中规定的关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问题,主要是以政府为中心推动和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了在农业机械化法律关系中监管主体和责任主体分工不清晰的混位现象。政府的农业部门作为推动农业机械化的责任主体,还兼具了监管主体的身份。从农业机械化的科研教育、推广适用、社会化服务和安全归责问题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农民群体作为权利人,但他们的利益和作用在立法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农机促进法》中所突显的立法价值是一个以政府为主要核心的发展过程,权利人的作用在农业机械化立法中的各个环节都较为弱化,而现代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应当要求形成一个以权利人为中心,责任主体、监管主体和第三方相互作用的一个公共治理的局面。

四、我国农业机械化立法的完善方向

(一)立法体系初具规模仍需完善

1.加强高位阶立法的完善

关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建设,《农机促进法》是整个立法体系中的核心和灵魂。但是关于该法在我国的适用正处于尴尬地位,“作为全国农机行业的一部‘龙头’,很多基层工作者对《农机促进法》的评价也不高,认为其调研不够充分,原则性号召性的内容多,‘点’到为止,‘实招’少,是‘促进型’法律软的通病,同时文字含糊、语意不清,立法上的不严谨,使得《农机促进法》成了鸡肋”[8],应该结合农业机械化实践的基础,加以完善《农机促进法》,使之符合我国农业机械化建设的客观实际,增强其可操作性。针对农业机械化的主体权责问题,需要率先做出清晰地规定,将农业机械化的监督主体和责任主体进行区分,细化农业机械化的归责机制,将农业机械化从教育研发、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安全管理等方面都做相应地细化。

2.促进地方立法的完善

我国地理环境复杂,面对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这对各个地方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各个地方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机械化立法就是必由之路。例如山西、陕西两省地跨我国的黄土高原,东北三省也是地跨东北平原,广西、广东两省同为两广丘陵地带,因而具有相似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相同的地理单元在制定农业机械化相关条例时可相互借鉴,对于安全归责、技术推广、技术研发等方面,可以做到资源共享,逐步地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农业机械化立法体系,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二)农业机械化相关配套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1.健全农业机械化归责机制

在农业机械化法律关系中,出现了责任主体和监督主体不明晰的现象。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我国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机械安全管理法律制度。针对农机管理部门对农业机械的初次检验、年度检验和临时检验;农业机械的停驶登记、报废登记;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的考核、安全教育、证照核发、变动登记、年审、农机违章和责任事故的处理等一系列的问题在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大,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统一的标准,由政府主管的农业部门作为主要监管机构,联合交通运输部门和公安部门,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农业机械管理体系,对农业机械化的安全管理问题明确一个相对清晰的责任划分,方便农业机械的安全管理。

2.建立农业机械经营服务组织

农业机械化的社会化服务是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政府相关部门作为推进工业机械化的责任主体,有免费提供机械化信息、建立信息平臺、组织培训、出台政策支持农业机械跨区合作的职责,农民作为权利主体具有享有社会化服务的权利,同时也是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的天然监督者,可以从立法层面赋予农民作为权利人形成公共农业机械合作组织的参与权利,加强农民之间对农业机械作业的沟通和联系,政府责任部门支持、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机械化。农机作业公司则是农业机械化法律关系中的第三方主体,是最合理科学的组织形式,是市场主导的、提高社会参与度的重要媒介。目前农业机械的科技和创新水平亟待提高,一方面由政府财政支持鼓励自主创新研发,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更应当注重社会化服务,调动起第三方和权利人的作用,促进专业生产手段在农业机械化领域的应用,促使农机作业公司、农机合作社等各方主体形成良性的互动模式,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保障农业机械化的顺利开展,使农机化发展走上法制轨道。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反哺农业立法问题研究”(SWU1409403)

参考文献: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504.

[2]白建军.论法律实证分析[J].中国法学,2000,(4):15-19.

[3]参见【美】约翰.R.康芒斯.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44.

[4]北大法宝网.法律法规检索[DB/OL].http://www.pkulaw.cn/,2017年04月29日.

[5]刘士国、张道功.发达国家农机化立法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机化,2010,(3):18-20.

[6]施晓琳、张文浩.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配套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农机化研究,2000,(3):16-19.

[7]杨敏丽、涂志强、沈广树.国外农业机械化法规及支持政策[J].中国农机化,2005,(4):3-5.

[8]吴书明.从草根视角看《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实施与完善[C].载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写集,中国农学通报,2006.

作  者:苏天雨,西南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研究生

赵 谦,西南大学法学院行政法教授

责任编辑:刘小侨

机械研究生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逐渐被引入机械的制造与管理中。在这几年来已经是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就总体发展趋势而言,还有待提高。为了能够好促进计算机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应用以及发展,本文将就计算机在机械制造与管理的应用展开相关的调查分析,发现其应用现状以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可行的建议以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机械制造 机械管理

一、引言

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程度日益深入。尤其是在机械的制造以及管理当中,计算机技术已经作为一种创新辅助技术,促进机械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个发展趋势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趋势,扩展到与机械制造与管理行业相关的其他行业以及生产环节当中。在国内的一些较为有名气和规模的机械企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然成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以及促进企业综合发展的技术保障。

二、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相比起其他的集中性制造行业,机械的制造与管理是一种离散程度较高的行业。在机械的制造以及管理过程中,需要生产设备同时具有集加工和包装配送的功能和性质。由于机械的制造和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机械产品种类比较复杂,而且在构件的结构以及生产工艺上都有着一套特定的步骤以及生产流程。其中还要涉及到所需的机械加工设施以及器具等。这就给机械企业部门提出了这么一个技术要求。就是在新的机械制造和管理中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加工设备上也要同时具备一定的质量。那么,根据机械工业的种种特殊要求,计算机技术被应用于机械的制造与管理中。其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网络数据库组成的信息集成。第二个阶段则是在第一阶段的发展基础上,由机械行业的不同企业的经营以及贸易过程中所构成的贸易集成。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机械制造与管理实现了网络化控制,从而大大提高了机械行业间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

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与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说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机械设备的更新速度逐渐加快,计算机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因而难以保证机械制造与管理过程中都按照正常的流程进行。从而给机械企业的生产以及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

(一)机械装配程序不完整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因为机械制造与管理是一个工程量巨大而且相当复杂的过程,因此,很多的机械企业单位在机械的使用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机械的正常的装配步骤以及正常流程。并且,部门与部门之间在进行机械设备的交接过程中,并没能很好的进行协调等工作,导致了这样的一种不良状况的出现:一些已经出现损坏或者是需要维修的机械设备没能及时被交接单位发现并进行检修。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再次投入高负荷的作业环境中,机械设备就很容易出现问题。这样一来,就会给机械的制造与管理工作带来不少麻烦。对于一些维修无效,需要重新购买的机械设备,企业没能很好的查出需要负此责任的单位,给机械设备的管理造成了资金的漏洞,也给企业单位的资金存在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混乱,甚至还有可能影响到整个机械企业的经济利益。

(二)对引入计算机技术的意义认识不足

机械企业对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与管理的引入意义认识不足的,其只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企业对机械制造与管理方面的技术创新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则是对自身的机械设备的创新意识不强。要知道,国内大多数的机械单位都是属于中小规模的。引入计算机这一技术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对于机械企业来说,在技术上接受计算机技术的融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机械制造与管理过程中,需要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就更加深入了。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意义不被重视,是机械制造与管理领域的一大瓶颈。

(三)缺乏机械设备的维护以及管理

由于一些机械企业在机械的制造以及管理过程中,为了一味追求眼前比较短暂的经济效益,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机械产品在制造和管理过程中的保养以及维护。虽然说计算机技术的融入使得机械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这并不代表着企业单位就可以忽视机械生产设备的维护以及保养了。在机械的制造和管理过程中,企业急功求成的现象并不鲜见。这种长期超负荷的作业状态,不仅给作业人员带来高强度的工作,还会导致机械设备的质量的不到有效的保障。

四、相关的建议以及应对措施

(一)培养机械设备管理的专业人员

近几年来,为了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国内大部分的机械企业都开始设立了自己的机械管理部门。并培养一批专门从事机械制造与管理的人才。然而由于受种种原因的限制,使得机械管理部门存在着人员流动方向极其不稳定。因此,机械企业虽然建立了这种所谓的机务管理部门,但是该部门在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与管理的应用发挥的作用不大。对于这种情形,相关的机械企业应该及时发现问题的存在,然后对部门或者单位进行一个有针对性的培训。由于机械企业在这方面的培训欠缺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进行培训授课。举个例子,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机械企业可以向学员授教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与管理中的应用的意义,并就此展开其应用现状是什么。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可以对学员解释一下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机械行业的实际操作流程,尤其是在机械制造与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步骤等。另外,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机械企业可以灵活安排培训的时间以及地点。由于不同的企业员工对于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行业的应用认识尚且不足,那么相关的培训人员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让员工认识并掌握机械在制造和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企业的机械制造与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完善机械制造与管理制度

一个完整的机械装配程序对于一个机械企业的良好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实现企业内部机械设备的良好运转,就必需要具备一个健全的机械装配程序。由于一些机械企业在计算机技术操作人员的欠缺,以及一些机械设备在制作与管理过程中就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例如设备的设计设计上,或者是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外皮磨损老化等缺陷,机械设备本身存在的问题,再加上相关的工作人员欠缺计算机技术的熟练掌握,导致在机械的制造以及管理过程中没能具备一套较为完备的程序以及操作系统。对此,机械企业应该有的放矢,采取一些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机械设备的故障进行有效的判断。由于计算机技术在机械企业的应用是一门较为复杂的技术。因此,为了保证机械制造与管理的流程能够顺利进行,机械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对策,来达到有效保证机械设备的质量的目的。通过一系列准确的计算机测验以及数据记录,总结出有效的设备数据信息,从而帮助专业人员准确判断出机械设备的问题,以此维持机械的制造与管理正常工作秩序的进行,提高整个机械企业的工作效率。

(三)提高机械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

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与管理中的应用实质上就是一种机械企业创新意识的有效体现。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于机械制造与管理有着非同小可的发展意义。尤其对于一些数控技术来说,不仅成功摆脱了传统的数控机床的制作工艺,而且还有效帮助机械企业避免了不少人为作业所出现的失误,为机械企业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机械企业应该认识到这么一个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对机械的制造与管理起到一个十分科学并且合理的管控作用,使得企业的生产更加趋向于一个井然有序的生产运作流程。通过加强企业在机械制造与管理方面的创新意识,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在机械行业的进一步融入程度,还可以提高机械企业在机械需求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因此,机械企业应该在机械制造与管理方面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应该如何有效提高并改进企业的机械设备的性能?正是这类问题的解决,才有可能帮助企业实现一个新的技术创新层面。在平时的机械生产过程中,企业可以向一些较为闻名的机械生产国家学习并借鉴机械制造与管理方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例如德国的机械行业就是一个不错的学习对象。通过借鉴他们的生产以及管理的行业经验,总结出规律,不断壮大企业自身在机械行业市场的力量。

五、结论

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与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说是当代机械行业发展的一大亮点。计算机技术因为拥有强大的计算功能以及操控功能,成为各个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工具。正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的有效融入,不仅大大提高了机械制造与管理的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了机械企业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更是推动了整个机械行业的有力发展。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与管理的过程中,机械企业应该在机械制造与管理制度,相关的专业技术操作人员以及企业自身创新意识的提高等方面下功夫,切实为国家的机械制造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波;计算机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1997年06期

[2]秦鹏;平面盘型凸轮机构智能设计和仿真系统的研究及开发[D];山东理工大学;2006年

[3]周新建;信息技术革命与新一代制造模式──敏捷制造[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4]白明光;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先进制造模式[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5]张淳,付铁,刘昌祺;平面凸轮机构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0年05期

上一篇:专业写毕业论文下一篇:机械专业论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