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论文范文

2023-04-04

认知心理论文范文第1篇

1 心理因素触发歧义

以下是发生在一档电视娱乐节目中的真实场景。一位年轻小伙子在最后一轮竟答之后获胜, 赢得三千元的奖金。全场欢声雷动, 尖叫声口哨声不绝于耳, 小伙子也异常兴奋。

……

小伙子:“耶!”

主持人 (向获奖者表达祝贺后) :“你叫什么”?

小伙子 (手做‘V’字状) :“耶”!

(全场哗然, 接着笑声一片)

主持人 (一愣) :“你叫什么”? (重读了“叫”)

小伙子 (有些困惑) :“就, 就是表达兴奋的一种方式。”

(大家笑得更厉害了)

主持人 (很无奈) :“我是问你叫什么名字?

……

从表面看, 这段对话的喜剧效果完全由语言的歧义性引发, “叫”是个多义词, 既有”呼、喊” (cry, shout) 的意思, 又有“名称是、称为” (call, name) 的意思。但是也有人提出“叫”字在这段对话里所产生的歧义性对于别人也许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在初读这段文字时, 并不觉得“你叫什么?”这句话有歧义。这一点从节目现场参与者的笑声中也完全可以得到佐证。观众之所以笑, 是因为大家似乎都听懂了主持人的问话, 而单单这个小伙子没有。并且在主持人的“点拨之下”还不能心领神会。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不同词汇发生歧义的几率并非一样。有些词容易发生歧义, 而有些词却不是这样。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你叫什么?”是一句再平常再熟悉不过的话了。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把它理解为“你叫什么名字?”, 即“What’s your name?”。但为什么那位小伙子会误解主持人的问话呢?而且在主持人重读了“叫”之后仍然“无动于衷”呢?笔者认为, 此处的歧义发生已不完全是词汇多义本身的问题, 恐怕听话人的心理因素以及情绪所起的干扰作用更大。

由于经历了一场“你死我活”的紧张激烈抢答而最终获得三千元的奖金, 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此时小伙子全部的注意力大概都集中在获奖这一具体的另人激动的事件上。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是衡量注意程度的指标, 包括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的力度。注意也是大脑的一种机能, 而且受到意识 (心理) 的调节。注意的基本作用在于选择信息, 使之处于心理活动或意识的中心, 以便能被有效地记录、加工和处理 (孟昭兰, 1994) 。同时注意的容量是有限的。当一个人把大部分或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某一事件上时, 会忽略或漠视其他事件的发生。也就是说, 投放在其它事物上的注意力会相应减少。由此延伸到话语的理解上, 就会使听话人在话语信息的接收反应上显得迟钝甚至麻木。形成短暂性的思维定势。那么听话人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哪里呢?一般来讲, 会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听话人的大脑贮存了很多信息, 只有令他感兴趣的信息通常才会占有重要地位, 影响着听话人的心境。由于这个信息在大脑中处于兴奋状态, 使得听话人在接收话语信息之前, 会作出一个与之相关的预设, 从而根据预设对话语进行反应。这部分信息就会干扰听话人对新的话语信息的接收, 往往产生误解和答非所问。小伙子之所以没有对主持人的发问作出正确的反应, 是因为他依然沉浸在获得三千元奖金的巨大的兴奋和喜悦中, 才会在主持人重读了“叫”, 即将信息的焦点放在“叫”字上之后仍浑然不觉。可见心理因素和情绪对话语的正确解码有多么大的干扰作用。

再看下面的例子。

周朴园:我听说你现在做了一件很对不起自己的事情。

周萍: (惊) 什……什么?

周朴园:你知道你现在做的事是对不起你的父亲么?并且……对不起你的母亲么?

周萍: (失措) 爸爸。

周朴园:你是我的长子, 我不愿当着人谈这件事, 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 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萍:爸, 没有的事, 没有。

周朴园:一个人敢做, 就要敢当。

周萍:爸!

周朴园:公司的人说你总是在跳舞场里鬼混, 尤其是这两三个月, 喝酒, 赌钱, 整夜地不回家。

周萍:哦, (放下心) 您说的是……

(《曹禺文集·雷雨》)

从以上对话中可以看出, 自始至终周萍与周朴园两人的思路是在两条线上进行的, 也就是说他们想的是不同的两件事。周萍之所以把“一件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和自己与继母的私通关系联系起来, 完全是内在心理状况所致, 怕丑事败露的恐惧情绪使其对父亲的话作出了完全错误的预设, 也严重干扰了其对父亲的话语意义的正确理解。因此, 我们说, 此处话语歧义的产生与语言本身并无直接关系, 而是周萍的心理情绪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2 认知因素触发歧义

吃饭时, 爸爸对四岁的女儿说:“来, 爸爸给你夹块蜡肉”。女儿忙摆着小手说:“不要不要, 我不吃辣肉, 我不能吃辣!”

同样, 从语言的表层现象来看, 此处的幽默效果是由同音异形的“蜡”和“辣”造成的。从成年人的认识水平上来看, 很显然此“蜡”非彼“辣”。而对于一个四岁的掌握词汇有限、认知能力有限的孩子来说, 她会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là”字, 更不知道还会有其他发“là”音的汉字。

语言是认知对世界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 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赵艳芳, 2001) 。认知发展先于语言, 并决定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只有认识了的事物才能用语言表达。语言能力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认知结构。而这种结构相对固定, 他的思维活动不可能脱离或超越固有的认知范围, 所以对话语信息的预设、理解也相应地局限在这一范围内。在接收语音信息后, 对话语的检索、处理和反映都在这个认知结构中进行。听话人要根据听到的语音信息, 在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内寻找与之相同的语音信息, 根据检索出来的信息建立话语意义, 从而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话语内容等。如果听话人的认知结构中没有话语本身的信息, 检索出来的是与之同音的信息, 那么对话语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这也就是认知语言学中所提到的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指交际者双方各自不同的经验经历和知识等足以影响交际效果的各种认知因素。胡壮麟指出语境不限于现实环境中的情景或话语本身的语境, 而是一种动态的认知语境。假如发话人和受话人的认知语境发生偏差, 歧义或误解就会产生。

在上面的这段对话中, 由于爸爸和女儿的知识结构与经验均存在很大差异, 女儿在听到“腊肉”这个语音信息后, 就会按照自己知识结构中的信息来检索, 结果产生误解。也就是说, 如果交际双方对多义结构有共同的知识背景, 就不会造成误解。我们知道, 歧义根据语境有自动消除的特点。因此一个成年人结合吃饭这个场景会对“làròu”这个语音信息做出明确的理解。而小女孩儿由于自身的认识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有限, 也并不认为自己误解了爸爸的意思。前者是语境所致, 后者是认知能力所致。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义形成中的作用, 认为语言的意义生成与认知有密切关系, 这一点合理地解释了世界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

3 结语

从对以上实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存在于语言层面的歧义不见得在语用交际的过程中一定实现为现实的歧义。只有当它被一定的触发因素激活时, 才有可能转化为真正的歧义。而在歧义的触发因素中, 听话人的心理状态和认知体系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触发因素与我们传统研究的歧义的成因并不完全等同。虽然也属于歧义的成因, 但它是成因里面最直接、最具决定性的那部分, 它的存在与否直接关系到歧义能否实现 (叶文婷, 2006) 。对歧义的触发因素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语言歧义性的认识实现从静态到动态, 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 从而使我们对歧义的认识更加科学全面。

摘要:歧义是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无法避免的普遍现象, 也是语言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对歧义的研究越来越呈现出跨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特点。本文从心理与认知的角度探讨歧义触发的非语言性因素。

关键词:歧义,触发机制,心理,认知

参考文献

[1] 陈东东.语言歧义结构刍议[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6 (8) .

[2] 葛雪松.影响注意力的十大因素[Z].

[3] 胡壮麟.语境研究的多元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3) .

[4] 李宗宏.语言歧义性的跨学科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 2006 (4) .

[5] 李宗宏.词汇语用学与语言歧义性探索[J].河西学院学报, 2006 (6) .

[6] 柳燕梅.语言思维定势与话语理解偏差[J].张家口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5 (2) .

[7]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8] 宋协立.英语中的歧义现象[J].现代外语, 1985: (1) .

[9] 叶文婷.歧义与潜歧义[J].求索, 2006 (4) .

[10] 张维鼎.歧义的心理认知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 1996 (2) .

[11]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2006.

[12] 朱德熙.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J].中, 国语文, 1980 (2) :81~92.

[13] Dan Sperber, 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Second edition)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14] David.W.Carrol.Psychology of Lang uage[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15] F.Ungenerer,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认知心理论文范文第2篇

回想我教书近三十多年来的历程,有最开始的无所适从,有之后的摸爬滚打,有后来的慢慢适应。少数自尊心强的学生也曾使我黯然神伤,多动惹事的学生也让我为此伤神费力,诸多的另类学生曾使我小小的心脏翻江倒海„„蜕变的三十多年,数不尽的辛酸路中也曾收获许多幸福。三十多年来的时间,三十多年的班主任生涯告诉我,学生们无论出现任何的异常行为我们都不能以棍棒的形式解决,更不能因此作出一些过激的行为,而应该告诉自己他们还是学生,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是一时的头脑发热造成的,他们的性格具有可塑性,我们完全没必要太把他们的过错当回事,而需要当回事的是我们老师该怎样正确地引导他们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心态发生转变,我们老师们的心情才不会受到影响,我们才会更全身心地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我记得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位初一的男生。平时成绩不错,在班上的表现也不错,是老师们眼中的乖乖生。可是有段时间这名乖乖生出现了异常。那次,进了班上,学生们都在认真做题,他两眼圆睁,两只手握成了拳头放在桌上,嘴里不知道说什么,个子小小的他时不时还发出一阵阵愤怒的声音。当值日生告诉我这些情况后,我及时把他叫出去了解情况,当他告诉我他是因为别的班上的某一位同学的一句话、一种不可理喻的行为导致他非常生气时。我开始思索该怎样平复他的心情。看着他紧握着拳头,听着他脱口而出的那句:“我要去杀了他”的话语,我开始为他担心。我知道如果自己这样硬碰硬地用棍棒去打的话,这个学生一定会做出更过激的行为。我轻言细语地说:“老师知道你很生气,但是老师不想看到你这么生气,老师给你三分钟时间,好好把你的肚子里的怒气发出来。待会我们再接着聊。”说完这句话,我就转到一边。慢慢地,我看到他那紧握的拳头放下来了,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我知道他已经发完怒火了。我再次走过去,心想:果真每一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脾气,老师们还真的要习以为常他们的种种异常行为,不能随随便便地与他们大动干戈。这个时候,我告诉他同学与同学之间多多少少都会有摩擦,我们不能把这些摩擦无限地放大,而应该做一个心胸大度的人,必要的时候给予他们警告,毕竟还有老师在你们旁边。如果你真的„„我语重心长的那些话让他意识到了自己过于冲动的不对,也学会了遇到类似问题的处理方法。明白了这些,日后的他乃至整个班上的学生都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而这一切都是得益于自己当时的良好的心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方能解决好问题。

前不久,云南广南一位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马老师因为班上一位女生作业没做完便责令班上的其他学生脱光她的上衣连续趴在讲台上三四节课,导致该名女生心里受到严重的创伤。马老师的这种极端的行为的起因或许是为学生们考虑,希望她上课认真听讲,多汲取一些知识,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她的这种出发点是正确的,可是她的这种类似于变态的体罚方式确实不对。如果她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学生们在小学阶段种种差异性,行为习惯方面的种种不同性,她就一定能够正确地面对该名女生作业没做完的正常性。然后再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既然这名学生作业没做完,肯定因为其他的种种原因导致而成的,我该怎样让她意识到她的这种行为习惯不好,引导她下次得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呢?如果这位马老师是这样想的,自然就不会出现这种几尽残忍的体罚方式。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极其的重要。而教师拥有怎样的心态就决定着他们是否是一位心理健康的老师。

认知心理论文范文第3篇

物理是一门探究性较强的学科, 但教育现状决定了没有足够的课时来支持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以探究为主要方式来完成。往往教学任务重, 教学安排紧,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还是要多从学生内在特点出发, 将教学方案设计的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促使他们更有效的接受物理概念, 建立物理知识体系。这方面笔者认为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理论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学习和借鉴。

奥苏贝尔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 他认为:“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 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楚这一点后, 进行相应的教学。”在他看来, 学生的学习应有效, 有意义。为此他仔细区分了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之间的关系, 提出, “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 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非实质的联系”。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可见要做到有意义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教师讲和学生背, 学生对物理知识和概念是否掌握要以他是否能和内心中原有内容建立合理的联系来判断。比如高中物理中的曲线运动概念的掌握。不是说背下其定义就是掌握了, 而是要和以学的内容建立有逻辑的联系。如果能做到对用已知速度概念, 加速度概念, 受力概念来建立和曲线运动的概念的逻辑联系, 能很好的运用其观点来解释曲线运动, 那样才是对这个概念的有效掌握。

奥苏贝尔还提出了为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应遵循的两个原则, 一是逐渐分化的原则, 即让学生学习最一般、包摄性最广的概念, 然后再让学生学习较特殊、较具体的概念和细节, 以使学生能够下位观念类属于原有上位观念, 这样不但使新知识获得意义, 而且原有认知结构也得到改造。这种类属过程的多次出现, 将导致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二是整体协调原则, 又称综合贯通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材的安排和组织应注意包摄水平相同的观点、原理的异同, 要清楚地指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要求对己有的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的重新组合。这个原则是从横向的一面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以至章节的联系。这两个原则可以在下面这个物理概念教学安排中得到体现。

物理教学中探究尝试:长期以来高中物理教材中都是将力学运动学 (从直线到曲线) 和机械能等作为独立的章节依次安排在高一教学中。由于高中物理概念较为初中的要深入不少, 所以老师和学生注意力往往被吸引到如何“攻克”单个的物理概念上了。这样做不仅使很多学生很晚才能初步建立起对物理事物和过程的一般分析观念 (受力结合运动或者是用能量观点) , 同时也使一些学生在意识到宏观联系前学习独立的力的概念、运动概念、能量概念效率不高。根据以上理论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教学安排上的尝试。

具体做法: (1) 在具体教学前以初中习得内容为基础, 强调对事物的分析的两个角度, 即动力学角度和能量的角度, 让学生学习最一般、包容性最广的概念, 帮助其建立高一物理学习的“上位观念”。

(2) 正常力学内容教学中通过对力的定义和三要素的复习引导出对力的分类和强调力的矢量性, 进而学习受力分析的概念。即利用整体协调的原则, 对己有的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的重新组合, 使己有初中受力概念得到修饰, 认知结构 (如受力分析) 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接着以这个作为“固定点”发展受力分析结果的处理两套方法 (三角形法则和正交分解法则) 。完成力学的物理概念的教学任务。

(3) 运动学和机械能的教学也从“逐渐分化”和“整体协调”的两大原则出发, 不过在和以掌握的知识建立联系时要注意和力学章节的整和。

这些内容都是从一开始的帮助学生接纳宏观概念, 建立物体分析模式开始的。然后逐步的细化丰富和整和物理概念。如同从树的主干开始向细枝不断延伸。而要跨越教材的固定格式, 实施这些安排, 需要用到奥氏的“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其主要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 具有普遍意义的背景观念材料。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当然现在“先行组织者”的内涵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比如在教学前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也是其中一种。比如关于直线运动中S-t图象和V-t图象概念的学习, 提供一个比较性的“先行组织者”, 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V-t图象的含义, 同时也更容易把握他们间的区分。见表1ㄢ

学生在高中物理的学习多数是系统的学习, 知识之间容易混淆的情况很常见。因此,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的了解和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相关的理论和策略是帮助学生有效学好物理的必要手段。

摘要:物理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门很难的基础学科,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确实有着不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的知识。本文中作者根据奥苏贝尔的认知教学理论, 结合实际物理教学过程, 对一些物理教学设计作出尝试性调整, 探讨如何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有效学习”。

关键词:物理教学,认知心理,奥苏贝尔

参考文献

[1] 李小文, 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施良方.中学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

[3] 奥苏贝尔, 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4] 王伟杰, 钱宝林.奥苏贝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在成人教学中的应用[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认知心理论文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76例, 均符合CCMD-3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BPRS总分<40分) [2]。将其随机分为药物联合认知心理治疗的A组和仅药物治疗的B组, 各38例。2组患者均无严重器质性疾病, 且在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平均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及职业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继续给予药物控制, A组患者采用认知心理治疗配合药物治疗方式, 而B组仅给予药物治疗及简单的健康教育, 疗程为3个月。每周治疗2次, 每次45min。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治疗重的, 试图改善患者的思维过程, 使其认识到自身的歪曲信念、思维、情感及其妄想、焦虑等情绪, 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行为, 增加患者用药及配合心理治疗的积极性, 使其积极地参与治疗过程。帮助患者改变或放弃不合理的想法和信念, 学习合理的观念等。治疗3个月及随访1年, 对2组患者的BPRS评分、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 (ITAQ) 调查、复发率及治疗依从性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处理, 进行t和χ2检验, P<0.05有显著差异, 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3个月并随访1年, A组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 评分明显低于B组,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 (ITAQ)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1) ;A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B组, 随访1年, A组复发率也明显低于B组 (表2) ;2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在我国一般人群中年发病率平均0.3‰, 2/3患者需住院, 但仅一半患者能获得治疗。精神分裂症一般病程分为发病前期、前驱期、进展期及稳定期四期, 进展期患者症状突出, 出现人格崩溃、幻觉、妄想、自知力丧失, 且有严重的思维、情感、知觉障碍, 主要依赖药物控制。稳定期后虽然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思维情绪较稳定, 但是患者的阴性、情感、认知损害症状仍存在, 极易出现病情复发及加重[3~4]。认知心理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 通过引导患者正确认知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疗法, 使患者的自知力及妄想症状等都得到很大改善, 但这一疗法需要患者的配合, 而稳定期患者易接触[5]。因此, 对稳定期患者加强药物及认知心理治疗是促进患者康复及预防复发的关键。本文将两组患者分别采用药物联合认知心理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2种方式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采用认知心理治疗的A组患者BPRS评分明显低于仅药物控制的B组, 且治疗依从性的评分明显高于B组, 复发率显著低于B组, 充分说明A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B组。总之, 采用认知心理疗法配合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肯定,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及情绪障碍, 帮助患者自知力恢复及改正其治疗态度,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有效预防了病情复发, 是理想的治疗及预防方法。

注:与B组相比, P<0.01

摘要:目的 探讨认知心理疗法对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76例, 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稳定后, 将其随机分为2组 (A组和B组) , 分别进行抗精神病药物联合认知心理治疗和仅给予药物的治疗方式, 疗程均为3个月, 并对2组患者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 评分、自知力与治疗态度、复发率及治疗依从性等方面进行1年的统计比较。结果 治疗3个月并随访1年, A组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明显低于B组,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B组, 病情复发率也明显低于B组。结论 认知心理治疗在患者康复期能很好地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 疗效显著, 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有利于患者自知力恢复。

关键词:认知心理治疗,精神分裂症,复发

参考文献

[1] 夏金校, 高赛男, 泰国兴, 等.认知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8, 23 (2) :1702~1705.

[2] 邹敏.病程和药物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 2007, 20 (2) :4~5.

[3] 邓良华, 李耀东.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 (15) :1702~1705.

[4] Haddock G, Barrowclouqh C, shaw JJ, et al.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 V.social activity therapy for people with psychosisand a history ofviolence: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J].Br J Psychiatry, 2009, 194 (2) :152~157.

认知心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组织文化;管理会计;信息认知

一、引言

对大规模信息的相关性和环境不确定性的存在性研究表明,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增加,会使得对大量信息的使用和有用意识的要求增加,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大规模信息的使用就越高,决策的准确性也将相应提高。鉴于大范围信息的特点和现代管理会计信息具比较相似,因此,可以尝试将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应用于对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的研究。本文结合管理会计的权变性特征,同时结合组织文化特性,研究了管理会计信息的认知和利用。

二、管理会计的权变性特征

适应组织变革的重要手段就是管理会计的权变性。它重视外部的环境以及未来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决策。同时,在企业战略决策中,不仅要求企业组织利用其内部信息,而且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的信息。管理会计的权变性是根据管理会计信息进行整合并向决策者提供这些信息。在决策对象意识、可选方案、对这三个阶段的可选评估等方面的权变管理会计,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权变管理会计的核心理论是组织结构及其管理都必须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权变理论的出现,人们逐渐意识到世界上没有“普遍最优”的管理会计制度。为使企业组织更加有效的运作,其组织结构和控制系统必须适应环境,因此要强调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适应性理论分为选择适应、互动适应和系统适应三个阶段。权变管理会计理论有助于认识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并且帮助企业选择适当合理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工具。企业不拥有资源的数量,而是如何利用资源的数量,这是现阶段许多企业所倡导的。凸显出当前管理会计在发展阶段的核心管理理念,即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组织的管理效率和效率的目的。权变管理会计理论的不仅涉及诸如战略管理、绩效评价、预算编制和成本制度等的管理会计控制系统,也涉及评价和应用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的效率和有效性。管理会计的权变性更加注重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更加重视,使得对信息的认知和识别以及运用更加重要,尤其是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认识。

三、组织文化

由于组织文化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它的概念难以定义,但许多学者同意它是由企业所有,只有企业独有,植根于社会结构的理解、价值、信念或期望,或认知事实。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和基本信念蕴含于其组织文化中,即组织文化指导着组织的所有活动和行为,不仅影响员工的一般态度和行为,而且影响和影响对特定事件、做法和策略的态度。组织文化的核心思想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企业也是围绕人们的行为活动达到经营盈利的目的。组织文化对企业业绩以及管理层决策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對信息的传播和认知,尤其是管理会计信息的认知形成的。

组织文化与环境的不确定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组织价值观、规范和信念的总和形成组织文化。增强组织对内外部信息的认知,影响管理会计信息的认知,并与行为指导中的管理会计特征产生共鸣是组织文化的解释和传递功能。组织内部因素相对而言便于控制,相应对策也易于制定。然而,由于外部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度,因此对外部环境的预测的相应对策的采取都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由于管理者一般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内外部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必须重视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认知。没有认识到不确定性的管理人员往往认为自己具有很强的决策能力。例如,在相同的环境下,也存在差异,一些组织或个人也能够强烈感受到环境的不确定性。即使在相同的环境下,当强烈感受到环境的不确定性时,管理者自身的决策结果通常也是不稳定的。当然,决策方法将根据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水平变化。然而,决策者的认知环境不确定性能力是决策方法变化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客观可测环境的不确定性。从内生的角度看,组织文化的差异是组织文化与环境不确定性的相关性的决定性因素。组织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微妙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总而言之,决策、人际关系和沟通文化是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最主要的影响。组织文化差异可能对行为决策的两种影响:一是决策者对自己的文化进行价值判断往往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第二,决策模型的变化只要是由于决策社区的不同背景。不同的环境使得组织文化差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也表现为冲突的形式。文化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是外在事物本身的存在。这种认知模式已经超越了文化相对主义的文化理论,被认为是文化的对立面,缺乏沟通和心理阐释的可能性,在动态的文化背景下,真实的动态心理活动的可能性。组织文化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是多样的。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人们的认知加工过程中,人们都具有动态的作用,可能使人们走向权利或犯错误。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客观操作环境没有直接相关性,这在实证研究中都有证明。即使在相同的商业环境中,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换句话说,环境的不确定性将影响会计信息的利用,组织文化将影响人们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态度。然而,管理会计信息与环境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关系。管理会计信息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环境的不确定性水平。因此,为了提高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认识,必须重视组织文化。

四、组织文化与管理会计信息认知

每个人的个性都是天生的性格和后天经验的产物,保持完全统一的人格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是,经验表明,,即使存在微小的差异的人们,只要属于同一文化圈,他们仍然会有大致相同的认知。行为本身在同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将以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活动,或者它将具有某种特定的形式,这显然已成为一种“常识”。

管理会计信息也会受到组织文化的影响,同样就像组织文化影响信息认知一样。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是建立在其信息支持系统之上的,组织成员展开相关活动是其目的之一。然而,即使是为某种目的而设立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其组织成员开展的活动基本都是在认知组织文化的基础上,,但是仅仅因为组织文化的不同,结果通常相差很大。一些组织可以根据预期目标充分行使其职责,并完成其任务;然而,一些组织的开展的活动不仅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而且还产生了反作用。例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预算松弛”现象。在管理会计系统中嵌入某种目的有时候代表了一些组织有效且积极的职能,但是在别的组织中缺积极的效果,这种现象大都是组织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有用的管理信息越早被认知,企业越快对此做出应对,对企业的积极效应就越大。组织文化作为企业的内部力量,对管理信息的有用性的认知具有重要的作用的,其根植于企业中,属于冰山的下部。在既定的企业环境中,企业同时受着内部环境和外界环境的双重影响,且外部环境本身就蕴含着组织文化,环境的不确定性与组织文化的交互影响,成为管理会计信息认知的约束因素,进而波及管理会计信息认知的有用性和相应的实施效果。

管理会计信息往往围绕着对公司的影响,而且不仅是对外部环境和未来事项的单方面信息收集,有时是管理会计信息的转换。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必须在建设和运行方面投入相应的时间和成本。管理会计信息仍然重要,即使它被认为是事后信息。在对分析方法存在疑问时,决策者还将考虑使用未经修改的原始信息。另外,原始信息在不了解计算环节的情況下,很难被充分有效的利用。对于管理会计信息利用程度和环境的不确定性水平增加之间,不能考虑一个简单的相关方程。管理会计信息的使用需要考虑管理会计信息的成本和有用性,成本是需要经过客观衡量,而有用性是一种应用的延伸,。组织文化在有用性的认知方面,会反映出每个人的价值观,并且多少会影响每个人的价值观,。组织文化对管理会计信息有用性具有正向相关性影响,提高了企业管理认识和对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监管;也有助于提高管理会计系统的有效性和管理会计系统的透明度,和可视性。因此,围绕组织文化的内外部因素,通过优化组织文化,通过规范和完善管理会计制度来提高信息有用性的认识,将对管理会计决策的价值发挥积极作用。

五、结论与展望

上述研究表明,组织文化作为企业组织的一种内部力量,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有用认知具有积极的相关作用;管理会计的信息认知有助于提高管理会计系统的可视性和透明度,提高管理会计系统的有效性。因此,为了使管理会计控制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管理会计的效率和效果,需要通过优化组织文化,提高信息有用性的识别和分析,提高人们管理会计信息的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巧根,冯圆.企业文化与环境经营价值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13,(08).

[2]刘旭阳,景刚.基于组织文化的会计行为优化研究[J].财税研究,2016(05).

[3]周凌寒,刘迅.会计文化及其建设的几个问题的认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

作者简介:李胜珑(1990- ),女,汉族,河南省平顶山市人,河南大学商学院会计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会计学

上一篇:本科心理论文下一篇:心理成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