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论文范文

2024-02-23

认知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已形成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争议。本文在梳理外语学习策略的成就和争议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国内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外语学习 学习策略 研究综述

Key words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learning strategies; research overview

0 前言

20世纪60至80年代初期,研究学者对“成功学习者”的特性展开研究,拉开了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序幕。研究学者在分析成功学习者的特性和其运用策略的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学习策略理论展开初步探讨。80年代和90年代是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百花齐放的时期,心理学和二语习得领域从各自的视角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共识。但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和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学习策略研究领域容纳了多种理论观点或视角,这些理论在学习策略领域不断繁荣发展,使得各种理论观点相互交错,形成一个交织混杂的外语学习策略理论网络体系。进入21世纪,研究学者不再执着于建立统一的共识,认为学习策略本质上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理论上的统一反而会降低研究其丰富性和预测性(Griffith, 2014)。

国内对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文秋芳等(2004)将国内研究归纳为两个阶段,1984年至1992 年是外语学习策略的萌芽阶段,相关研究不多,成果较少。1993年至2003年为全面启动阶段,研究队伍迅速成长,研究方法逐步多样化和规范化。此后,外语学习策略研究进入全面繁荣的阶段,研究学者针对不同类别的学习者,如中学生、高职学生、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等各个层面,及各种学习条件和环境展开实证研究。

1 外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

1.1 外语学习策略理论构建

外语学习策略理论体系是一个综合多个相关研究领域的“连锁理论网络体系”(Griffith, 2014)。首先,外语学习策略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认知心理学关于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探讨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的理论为学习策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语言学习是一个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反应输出的过程。学习策略就是帮助学习者使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控制学习信息加工系统,以便更好地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过程性知识。学习者使用的方法和技术是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而控制信息加工的过程则是元认知策略。

1.2 外语学习策略的定义

对学习策略展开有意义的研究,定义尤为关键。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具体的促进学习的方法、技巧或行动。Rubin认为“学习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技巧或手段”(1975);Oxford也表示学习策略是一种“能够更容易、快速、快乐并有效地学习,更好地自我调控,适应新的情境的具体行为”(1990)。二是把学习策略看做是抽象的行为或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Griffiths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我调控能力,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控制语言学习而有意识地采用的行动(2008)。三是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过程和程序。Rigney(1978)认为学习策略是促进语言习得、记忆、提取和语言表达的程序和步骤。

综合多方观点,语言学习策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学习者为促进学习,有意识地采用的方法和技巧、程序和规则、调控方式等均属于学习策略的范畴。语言学习策略的过程中,学习者的目的性、主动性和应用水平是衡量学习者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也是制约学习者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1.3 外语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定义的多样化,导致学者对学习策略的分类也存在许多争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Rubin(1981),O’Malley(1985)和Oxford(1990)等,在外语学习策略实践研究中应用比较广泛。Rubin认为,学习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能够直接促进学习过程的认知策略是直接学习策略。O’Malley首次将元认知策略引入语言学习策略研究领域,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Oxford(1990)根据学习策略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将外语学习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前者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后者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

2 外语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

2.1 外语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外语学习策略与学习者的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Green & Oxford(1995),Park(1997)等研究发现学业成绩较好的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的频率高于水平较低者。Kyungsim & Leavell(2006)的研究表明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学习者在学业上的进步大于较少运用策略的学习者,这一结论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学习策略与成绩的关系。但并非所有学习策略都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但也有研究对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正相关提出质疑,Porte(1988)研究发现学业成绩较差的学习者在学习中也会使用学习策略,但使用的方法不合适;Gardner(1997)在对有经验的语言学习者进行调查后发现这类学习者不需要运用学习策略。

2.2 外语学习策略影响因素研究

学习者在使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学习者自身的特性、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等。

年龄和性别对学习策略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研究发现,年龄与学习策略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即年龄小的学习者多以具体任务为中心,使用的学习策略较为简单,年龄较大的学习者能灵活使用实用较为复杂、综合性的学习策略(Brown et. 1983; Ellis, 1994)。性别对学习策略的影响较为复杂,相关研究存在许多争议。Ehrman & Oxford(1989)、 Gu(2002)、Hong-Nam & Leavell(2006)、Cevdet Y€誰maz(2010)等研究发现女性使用社交学习策略、补偿策略和情感策略等的频率高于男性;Tran(1988)和Wharton(2000)的研究则得出男性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高于女性的结论。

由于个体心理因素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学习者情感因素与外语学习策略关系的分析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国内外研究均证实学习动机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Gardner, 1985; Oxford & Nyikos, 1989; Pintrich & Schunk, 2002),在这一共识下,对学习动机的研究更加细化和深入。学习风格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和处理信息的较为固定的方式,具有稳定性和个体独特性。Cohen(1998)和Reid(1995)认为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密切相关。一方面,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通过感知和喜好、选择、策略形成三个步骤形成有效学的学习策略(Riding& Sadler-Smith,1997);另一方面,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有意识地使用不同策略来拓展自己的学习风格,增加自己学习风格的灵活性”(文秋芳,2004)。

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国籍等也是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的因素。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Tyacke等(1986)指出亚洲学生更倾向用机械学习策略,较少运用交流学习策略;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更多地使用补偿策略(Oxford, 1996);Griffiths(2000,2003)研究发现由于文化意识、语法结构和教育背景等存在差异,欧洲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高于其他国家的学生。

2.3 学习策略的培训

对外语学习策略的指导和训练是基于一个普遍认可的共识,即通过指导和训练,学习者能够获得有助于语言学习的策略,改进学习语言的方法,提高成绩。因此策略训练研究多从微观视角,针对目的语的特点,从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展开策略和方法指导与训练,提高外语成绩。

3 外语学习策略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综合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不难发现外语学习策略在内涵和外延方面的争议仍将持续,短时间内无法达成统一的共识。一方面,这种观点上的分歧是一件好事,使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更加多样化,拓展了研究的范围和广度,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理论上的共识,对外语学习策略的深入研究则存在一定的影响。

从研究的内容方面,今后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将更加侧重于外语学习策略的认知和元认知因素的探讨。通过研究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信息加工过程。宏观的外语学习策略研究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有限,未来的研究将针对特定类别的学生展开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语言过程中的各个层面,听、说、读、写等进行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和干预,提高学生语言学习成绩。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更加多元化,传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等仍将是研究的主要方法,但学习者叙述、教师叙述和有声思维记录等新的研究方法将成为传统研究方法的有效补充,使外语学习策略研究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

参考文献

[1] Griffiths, C., & Oxford, R. L.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andscap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Introduction to This Special Issue[J]. System, 2014(43):1-10.

[2] Oxford, R. L., Rubin, J., Charmot, A. U., & Schramm, K.. The Learning Strategy Prism: Perspectives of Learning Strategy Experts[J]. System,2014(43):30-49.

[3] Oxford, R. L., & Ehrman, M.. Adults’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in an Intensive Foreign Language Program in the United States[J]. System,1995(23):359-386.

[4] 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国语言文学,2004(1):39-45.

认知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影响因素;杭州市

一、问题的提出

决定消费者食品安全行为的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观认知而非风险本身,但消费者的风险认知往往扭曲食品安全风险,甚至和实际的风险水平相距甚远。[1]例如很多消费者忽视过多摄入脂肪会引发心血管系统疾病,低估不合理饮食结构的健康风险。更多时候消费者会夸大食品安全风险,例如公众对禽流感和疯牛病等突发事件的恐慌往往是非理性的。这类事件的后果虽然严重,但发生的概略非常小。从技术角度看,实际风险水平非常低,可由于后果的严重性,食品安全风险被严重夸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往往偏离技术角度的风险水平,甚至和客观的食品安全风险没有关系。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可能比风险本身更加重要。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消费者往往夸大自身面临的食品安全风险而形成恐慌心理,扰乱了公众正常的生活秩序。许多食品安全事件如红心鸭蛋事件、冠生园月饼事件等,事件本身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并不大,但事件引发的恐慌心理,在长期内抑制了相关食品的需求,并累及无辜企业,对食品行业造成了不必要损失。消费者夸大食品安全风险恐慌心理造成的损失,往往远高于食品安全问题本身。

国外学者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特别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偏差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主要由社会和心理因素决定,技术角度的食品危害对风险认知影响较小,甚至没有关系,而往往是消费者心理因素发生扭曲,放大了食品安全风险。[1,2]Slovic等利用因素分析方法,分离出了决定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三个公共因素,即风险的熟悉程度(familiarity)、恐惧感(dread)和风险暴露程度(exposure)。[3]恐惧感包括无法控制、致命后果、不公正性、对后代的高风险性、不容易降低风险、风险的自我增强、强制性等。熟悉程度包括是否可以观察到、暴露于风险下的人是否了解风险、食品危害的滞后性、新的风险,科学未知的风险、对风险负责的个人或机构的特征和声誉、感知到的政府行为的恰当性等。风险暴露程度包括暴露于风险下社会公众的数量和社会公众个人面临的风险程度两部分。Sparks和Sheperd[4],Frewer等[5]的研究也基本证实了恐惧感和风险熟悉程度是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

国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研究刚刚起步。在笔者收集资料中,周应恒调查了消费者对不同食品危害因素的担心程度,并比较了蔬菜和肉类食品的风险认知水平。[6]但尚未发现有学者运用国外成熟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理论对我国消费者进行深入研究的。因此,本文以杭州市为例做了以下三方面研究:第一,对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第二,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第三,针对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讨论相应的认知偏差干预措施。

二、调查与数据

问卷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杭州消费者对各类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包括9种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食品种类的选择主要参照了杭州市工商管理局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检测报告。第二部分调查消费者对各类食品危害因素的风险认知水平,包括10类因素。危害因素的选择除了参考政府部门的检测报告外,还借鉴了Smith和Riethmuller[7],Yeung和Morris[1]的研究。第三部分以蔬菜农药残留为例调查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调查项目最初来自Slovic等[3],Yeung和Morris[1],以及Knight和Warland[8]等的研究。根据他们的调查项目设计采访提纲,组织了一次小规模访谈并对调查项目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在此基础上形成问卷初稿,然后在一个居民区做了一次小规模测试,最终修改形成问卷正式稿。选择蔬菜农药残留作为具体调查对象是因为:(1)为了调查结果的确定性,不同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认知及影响因素是不一样的[7];(2)蔬菜农药残留是消费者最为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9-11]问卷的前三部分设计成Likert五点量表。第四部分是被试的人口统计特征。

调查按性别和年龄进行配额抽样,地点选择杭州市的菜场、超市、居民区等不同地点。在2007年3月份选择在不同时间段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417份,有效回收率为92.7%。

三、结果及分析

所有调查数据都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如下。

(一)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现状与特点

1.杭州消费者对各类食品的安全性持乐观态度。问卷中我们把食品安全性从非常安全(5)到非常不安全(1)分为五个等级,调查结果见表1。总体上杭州消费者认为市场上销售的食品是安全的,虽然安全性不高。在调查的9种典型食品中,8种的安全性评价超过中间值(3),但都没有达到安全(4)的水平。新鲜水果、蔬菜和豆制品被消费者认为是最安全的三种食品。安全性最低的干腌制蔬菜均值为2.73,略低于中间值(3),被认为只存在轻微程度的不安全性。

2.杭州消费者总体上忽视了自身面临的食品安全风险,虽然其风险认知与各类食品的实际风险水平存在一致性。杭州市工商局基于全年例行检测数据公布了2006年全年各类食品的平均合格水平,基本上可以真实反映市场上销售各类食品的安全状况 ,具体情况见表2。 除了新鲜水果和新鲜蔬菜的合格率达到99%以外,其它食品的安全性都存在程度不同的问题,例如,水产品和糕点糖果的合格率没有超过95%,但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两类食品的风险性。但至少在相对排序上,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与实际风险水平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消费者食品安全性评价最高的新鲜水果和新鲜蔬菜,居中的肉禽蛋和米面制品,最低的干腌制蔬菜都和实际质量检测合格水平排序基本一致。

3.消费者对各类食品危害因素则表现了较高的风险认知水平。问卷调查了消费者对各种食品危害因素是否“引起了严重食品安全问题”这一表述的态度,备选答案从非常同意(5)排列到非常不同意(1),结果见表3。风险认知水平最高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动物疾病和细菌污染均值达到或超过(4),消费者同意这四类食品危害因素引起了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说法。风险认知水平最低的生长激素均值也高达3.74,远超中间值(3)。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消费者明显夸大了各类食品危害因素的安全风险。杭州居民对市场上销售各种食品的安全性持乐观态度的同时,却认为相关危害因素引起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对食品危害因素的风险认知,也高于实际的风险水平。以蔬菜为例,蔬菜被认为是最安全的食品,但与蔬菜安全关系最为密切的农药残留却被认为是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而事实上新鲜蔬菜的合格率高达99%。

(二)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

1.影响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因素。问卷调查了杭州消费者对蔬菜农药残留的风险认知及对各类影响因素的认知。备选答案从非常同意(5)排列到非常不同意(1)。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同意“蔬菜农药残留是个严重的问题”这一说法(均值4.036,与同意值(4)无显著差异)。对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检验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影响因素的维度结构。首先检验变量间偏相关性的KMO统计量,发现其数值高达0.919,表明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Bartlett’s检验值x2=2842.182,p=0.000,表明球型假设被拒绝,指标间并非独立。调查数据非常适合做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方差最大旋转法进行正交旋转,综合考虑方差解释百分比和因子解释力,我们提取了三个公共因素(见表4)。因素1的特征根值为6.64,解释了51.06%的方差,包括蔬菜农药残留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无法直接观察、消费者没有能力评估农药残留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无法避免购买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购买时无法识别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现、周围人都表现出对蔬菜农药残留问题的担忧等,表示消费者对蔬菜农药残留问题的无能为力,可以命名为失去控制。因素2特征根值为1.09,解释了8.37%的方差,包括农药残留会影响下一代的健康、可能产生致命后果、对身体健康的不确定影响、影响到了大多数消费者、是消费者无法回避的问题等,表示农药残留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公众生活和健康的问题,可以命名为严重后果。以上两因素累计只解释了59.43%的方差,故我们又保留了特征根值0.94,能解释7.22%方差的因素3。因素3的项目包括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缺乏信心,以及政府对蔬菜安全管理重视不够等,表示对政府工作的不满意,可命名为政府失职。三因素累计解释了66.65%的方差。

问卷信度检验说明:蔬菜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影响因素总问卷的系数为0.9258,失去控制因素的α系数为0.8628,严重后果因素的α系数为0.8664,政府失职因素的α系数为0.8278。信度检验表明本问卷的一致性信度很高,调查结果可靠。

2.人口统计特征变量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对因素分析中得到的3个主成分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年龄对失去控制主成分存在显著影响,65岁以上消费者比26-45岁(p=0.049)和46-65岁(p=0.019)年龄段消费者感知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失去控制的程度低。可能65岁以上的年长者经验丰富,对自己控制蔬菜农药风险的能力更加乐观。25岁以下比46-65岁年龄段消费者(p=0.031)感知到的失去控制程度低。可能我国25岁以下消费者自己应付蔬菜农药残留问题的机会少,对自己控制风险的能力比较乐观。性别和文化程度对严重后果主成分有显著影响,女性(p=0.021),大专及以上消费者(p=0.049)更关心蔬菜农药残留问题的严重后果。其他人口统计特征对失去控制和严重后果没有影响。性别、年龄、是否抚养小孩、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对政府失职主成分没有显著影响,表示不同社会群体对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工作不力持有相同观点。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1.杭州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具有3个特点:(1)消费者忽视和夸大食品安全风险的现象同时存在,主要表现为忽视日常消费各类食品的安全风险,夸大各类食品危害因素的风险水平;(2)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与实际的食品安全风险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至少在经常消费食品安全性的相对排序上;(3)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存在矛盾认知,对同一食品安全问题,出现了安全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价正相关的情况。

2.国内外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基本上由完全不同的因素所决定。国外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主要受对严重后果恐慌,及对危害的不熟悉性决定。我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受到三类因素的影响。最主要因素为失去控制,消费者必须面对,但又没有能力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次要因素有2个,一是严重后果,也即食品安全问题后果的严重性,二是政府失职,即政府没有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3.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政策,除了需要从技术上消除或控制食品安全隐患,也需要对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干预引导,消除或减少消费者的风险认知偏差。(1)明确食品安全宣传政策的目标。根据本文的研究,消费者忽视和夸大食品安全风险的现象同时存在,对食品安全风险存在明显的矛盾认知。针对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这种特点,食品安全宣传应该首先提高消费者对各类不合格食品的风险认知水平,加强不合格食品种类的暴光力度,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其次,食品安全宣传应该努力降低消费者对食品危害因素的风险认知水平。食品安全宣传应该如实介绍各类食品危害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可能损害,要强调不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引导消费者正确评估自己面临的食品安全风险以及风险食品购买行为。(2)采取各种措施消除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失去控制的感知。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控制感,可以降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水平,具体措施可以包括: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监管力度,降低消费者购买不安全食品的可能性,切实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丰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食品的供给,增加消费者安全食品的选择空间;严格食品标签管理,提高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改善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水平感知等。(3)改善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形象。政府的形象,包括消费者感知到的食品安全管理重视程度,消费者对政府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信任程度,事关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水平。政府除了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外,改善自己在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方面的形象对降低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水平也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YEUNG R M W,MORRIS J. Consumer perception of food risk in chicken meat [J]. Nutrition & Food Science, 2001, 31( 6): 270-78.

[2] ROSATI S,SABA A. The perception of risks associated with food-related hazards and the perceived reliability of sources of inform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39(5): 491-500.

[3] SLOVIC P,FISCHHOFF B,Lichtenstein S. Rating the Risks[J]. Environment, 1979, 21(3):14-20,36-9.

[4] SPARKS P,SHEPHERD R. Public Perceptions of the Potential Hazards Associated with Food Production and Food Consumption: An Empirical Study[J]. Risk Analysis, 1994, 14( 5): 799-806.

[5] FREWER L,C HOWARD,R Shepherd. Understanding public attitudes to technology[J].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1998 (1):221-235.

[6] 周应恒,霍丽玥,彭晓佳.食品安全:消费者态度、购买意愿及信息的影响——对南京市超市消费者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53-59,80.

[7] SMITH D,RIETHMULLER P. Consumer concerns about food safety in Australia and Japa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1999, 26(6):724-41.

[8] KNIGHT A J,WARLAND R. Determinants of Food Safety Risk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J]. Rural Sociology, 2005, 70(2): 253-75.

[9] 周洁红.消费者对蔬菜安全认知和购买行为的地区差别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113-21.

[10] 周应恒,彭晓佳.江苏省城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支付意愿的实证研究——以低残留蔬菜为例[J].经济学季刊,2006(7):1319-42.

[11] 王恒彦,卫龙宝.城市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及其对安全果蔬消费偏好和敏感性分析——基于杭州市消费者的调查[J].浙江社会科学,2006(11):40-47,9.

认知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情境认知;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姚璋,湖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强化教育工作的成效,需要将情境认知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从而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情境认知理论概述

所谓情境认知,主要所指的就是学习、知识与智慧的情境性,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对于知识的学习与活动情境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尽量做到情境化,将知识学习与实践之间相互联系起来。学习者可以通过概括的方式将知识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外一种情境当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效率与质量。针对情境认知理论本身来说,其包含以下四个核心元素:

第一,情境。所谓情境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景环境、地点、场所,其对于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基于个人的经验完成对于全新知识的学习,以此达到提高自身知识宽度的效果。通过情境迁移,可以达到对于相同类型知识学习的迁移。

第二,内容。在情境认知理论中,学习的内容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所指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概念,当学习者专注于学习的内容当中,可以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的真实情境中。

第三,激励。有助于学习者对于自身所学习知识的深入理解,激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欲望,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并且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监控能力以及自我纠错能力,对于学习者的学习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评估。所指的便是基于情境的评估测试,其具有极为重要的用途,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将侧重点放在认知发展以及对于不同领域的学习深度评估,也就是说,评估需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及复杂性,以自我为参照,同时对于自身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评估与评价,找到在学习过程中的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二、将情境认知理论应用到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中,为了全面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强化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认知能力,教师需要将情境认知理论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完善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够符合科学理论的指导,以此充分发挥高校在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中所投入的各项教学资源。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中,将情境认知理论应用在其中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动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动力,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以构建起学习、思考、实践的知识学习框架,并且能够在学习中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努力,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在学习中还可以将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各项信息充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起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脉络,从而充分强化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成效。

三、情境认知理论的特点

1.知识情境化。针对情境认知理论来说,其最为显著的一项特点便是知识情境化,在该项理论当中强调,知识的学习与教育活动的开始都与综合实践之间产生极为密切的关联,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进而获得相应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在持续的实践活动当中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积累到大量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量,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获得学习能力。具体来说,随着人的生活实践不断丰富,其本身所掌握的知识量也日益增多,而教育的本质便是教会学习者在生活与实践当中汲取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含量,并且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当中形成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成效。

2.学习生活化。在知识情境化理论中,知识生活化也是一项重要的特点,所谓知识生活化,也就是说,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但可以通过课本进行学习,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拓展知识含量,达到优化学习成效的目的,这对于知识的学习起到了指导性的意义。所以,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用情境认知理论可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当中对于知识进行学习与拓展,经过自身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总结便可以达到加深知识认知程度的效果,同时也能使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效果更佳,进而在不断的实践与总结中获得良好的英语翻译能力。

四、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1.转变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理念。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为了将情境认知理论充分融入其中,提高教学工作的成效,并且促进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首先需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转变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理念,将全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其中,从而改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质量,提高学生培养工作的成效。对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来说,教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只注重理论教学的情况,并且在教学工作中,仍然采取老旧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这就降低了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效率,导致在该项工作当中所投入的各项教学资源出现浪费的情况。基于此,需要高校在该项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并且对于英语翻译教学工作进行充分的分析与探讨,结合当前时代模式下全新的教学理念,从而对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作出改善,并且能够将情境认知理论充分应用到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保证高效英语翻译教学工作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情境认知理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在學习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可以充分发挥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所投入的各项教学资源。

2.创新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为了全面保证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质量,提高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强化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还需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创新高效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该项教学工作,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并且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对于当前时代模式下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进行学习与探究,且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当中,从而全面保障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在实际当中,教师需要对于英语翻译教学工作做出细致的分析与总结,在总结中综合英语翻译教学的特点,以及本班级当中学生学习能力、思想认知、性格特点等方面情况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与学习,从而掌握学习的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

3.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中,为了将情境认知理论充分应用到高校英语翻译的教学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以有效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同时,在教学当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对于学生进行积极且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加入英语翻译的学习中,并且能够展现出良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在英语翻译学习当中所遇到的困难,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进行情境创设,给学生安排实践内容,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随后在课堂当中还可以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再相互讨论与沟通,通过讨论与沟通的步骤可以使学生充分交流对于英语翻译学习的心得,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从而使学生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也提高了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效率,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量,拓展学生英语翻译学习的深度与宽度,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措施,不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官能动性,还使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质量得到了优化。

4.合理安排英语翻译教学课程。对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来说,为了保证整体教学工作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地开展,还需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合理安排高校英语翻译课程,保证高效英语翻译教学获得合理的课时安排,这样才能为教学工作质量的优化提供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考量到行业内对于英英语翻译人才的能力需求,随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于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这样可以充分保障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更加具有目标感,从而优化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到应用情境认知理论,在课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情境认知理论,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并且通过情境认知理论对学生进行正确性的引导,以此强化教学工作的成效。同时,还要对于当前的英语翻译教学课程安排做出统计与分析,在发现其中课程安排存在问题后,便要采取措施对于课程安排进行改善,以此保证英语翻译教学的课程安排更加科学且合理,从而全方位改善教学工作的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中,为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需要将情境认知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以此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方式完成英语翻译课程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全面强化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韩璐.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探究[J].英语教师, 2018,18(05):82-84.

[2]连晓慧.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探究[J].品牌研究,2018(07):225-226.

[3]李瑞芳.基于情景認知理论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3):108-109.

[4]王蓓.情景认知理论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J].校园英语,2015(08): 66.

[5]李虹.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5):112.

认知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几年前中国茶业竞争,主要集中于产区品类和价格关系,以及经销商数量。近几年茶市场消费力增强导致竞争加剧,大量资金涌入茶行业。随着大型茶叶企业跑马圈地,品牌和营销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说,茶叶企业的市场表现和品牌构建能力,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未来中国茶行业的竞争格局。

反观消费形态相似的其他行业,有营销界人士评论“7万家茶企不敌一家茅台”。其实就盈利能力而言,这并不夸张。近十年,中国酒行业迅猛发展,特别是白酒行业在资本市场出尽风头,毛利率不断高攀,中国白酒四强企业的市值超过5000亿元。虽然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对此解释说,7万茶叶企业的产值只是农业产值,如果加上茶叶流通后的升值,中国茶行业的产值超过了1000亿元。即便如此,同样是有着强烈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白酒和茶叶,在产业发展及资本市场上,却有着云泥之别。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产地,本土品牌缺失成为中国茶行业的遗憾。中国茶业品牌已经退出世界顶级品牌竞争行列。中国白酒在10年前也遭遇“小散乱”的低迷岁月,但借助资本市场募资,经过多轮整合,不断扩大规模、兼并弱者、做大品牌,目前行业集中度极高,龙头企业品牌价值巨大,是中国优质产业之一。中国白酒市场化和品牌化发展给了茶行业一个借鉴的方向,让更多的中国茶叶企业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随着茶行业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国茶企业加大市场化和品牌化运作的力度,在未来的5年内,中国茶行业将出现多个分茶种(如红茶、铁观音、普洱等品类或吴裕泰茶庄等渠道品牌)的品牌巨头。

品牌营销

综观中国茶行业与市场格局,从茶种植的规模化到营销、品牌等现状,中国茶行业资源保护、品牌营销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外。中国茶叶市场一向认品类而轻品牌,虽然形成了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等著名的茶叶品类,却没有几个茶叶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这是中国茶行业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茶人心中的痛。

茶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特殊的地位,中国人对这些香气独特的树叶子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感—“雅”,可以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俗”,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传统茶文化的复杂性,让茶叶的品牌内涵构成变得难以琢磨。同时,市场扩大让茶叶企业在终端控制和品牌建设方面措手不及,营销速度比不上消费者成长的速度。

渠道及终端能力薄弱是一个方面,而就品牌发展战略而言,品牌营销的原点在于对消费者行为和心态进行研究。中国茶行业缺乏对消费者的基础研究,以及缺少对渠道终端进行有效控制的基本营销手段,没有足够多的消费者研究数据和报告,也没有成熟的茶品牌成功案例可供参考。比起其他行业,不管是酒行业还是快速消费品行业,中国茶行业要学习很多东西。事实上,对于消费者行为研究、品牌构建基本要素、品牌接触点管理等,中国很多茶叶企业领导者认知比较模糊。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茶叶企业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2012年,可以说是中国茶行业品牌化运作的发力之年,无论是竹叶青推出春茶计划、华祥苑举办东方文化巡礼活动,还是吴裕泰百年茶庄微营销,都表明中国茶企业正在集体进入品牌营销时代。一些大型茶叶企业开始与专业品牌管理机构合作,例如峨眉雪芽茶业公司与灵思营销机构就品牌构建进行战略合作,涵盖了视觉体系重塑、终端管理更新、品牌策略、2.0时代网络互动营销及媒体公关策划等品牌营销板块。

差异化竞争

越来越多的茶叶品牌开始向汽车、3C类等品牌运作成熟的行业学习,投放广告,进行事件营销,以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虽然中国茶叶品牌在营销体系构建和终端管理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大益的代理商控制体系,天福的扩张模式和选址技巧,八马和华祥苑使用代言人、开展高端礼品茶营销等等。

正是因为之前中国茶叶企业普遍规模小、营销理念及手段陈旧,反而对中国茶企业的市场化、品牌化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茶叶品牌营销,业内人士有一个共识:太爱茶的人很难做好茶营销,因为往往受到个人主观意愿的影响;不懂茶的人更做不好茶营销,专业隔膜导致难以驾驭品牌营销的手段。因此,这就要求茶叶企业和专业的品牌营销机构,既要理解和喜爱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又要有丰富的多行业品牌营销经验,善于借鉴、融合,最终形成自己的茶营销体系。

以川茶中的峨眉产区品牌为例,峨眉高山茶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如今,川茶的主流品牌集中在峨眉山,峨眉雪芽和竹叶青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峨眉高山绿茶”区域强势品牌。在品牌塑造方面,峨眉雪芽和竹叶青通过差异化营销,分别形成了具有“个性化”品牌印记的品牌形象。两者同处峨眉高山茶产区,竹叶青起步早,营销运作非常规范,而峨眉雪芽虽说起步晚,但是其背后的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实力雄厚。而且峨眉雪芽控制的区域是峨眉高山茶的核心产区,自然条件极为优越。竹叶青借助现代营销手段,突破区域限制,把消费者对峨眉高山茶形成的品类认知转为对竹叶青的品牌认知,成功塑造了高端绿茶品牌形象。而峨眉雪芽则基于自己的资源优势,以及中国西部第一家旅游上市公司—四川省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的优势,以其他茶叶品牌所没有的“大峨眉山旅游产业”作为渠道优势,通过对产区资源的深度挖掘和资本运作,塑造自己的峨眉雪芽品牌。

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元祝认为,峨眉雪芽更注重把资源转化为资本,以此形成良性的循环运作机制,品牌的核心价值观是资源可持续利用,在保护稀缺资源的同时,进行品牌建设,挖掘品牌价值。

目前,峨眉雪芽品牌升级的战略规划是:首先,基于“中国珍稀高山林间茶”的品牌定位,开展峨眉高山茶产区营销,重点突出高海拔出好茶、世界双遗产保护区林茶共生、峨眉佛文化及养生文化,以形成峨眉雪芽独有的品牌调性和茶品口感差异化。其次,围绕顶级茶品定位,以消费者为核心,进行消费行为和意识形态研究,针对创意表达、终端陈列、茶品销售话术、媒体沟通、媒介推广等进行规划和完善。

未来,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品牌竞争都是竞争的最高形态。当中国茶企业真正进入品牌竞争时代,中国茶叶品牌将重新回到世界巅峰。

认知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面对农村幼儿所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我们需要积极分析,并快速采取合理的对策,确保幼儿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幼儿教师需要发挥榜样与监督作用,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情境,营造合适的氛围,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教育,发挥出家庭教育的力量,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提高卫生教育的效果,进而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关键词]农村;幼儿;良好卫生习惯;问题;对策

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减少幼儿患病的几率。保证幼儿健康成长,需要对幼儿卫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农村地区的幼儿主要是隔代照顾,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赚钱,导致幼儿缺乏科学的卫生习惯引导,出现各种形式的卫生习惯问题。因此幼儿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幼儿卫生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非常重要,尤其在幼儿阶段,需要积极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但是通过对农村地区幼儿卫生习惯的分析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系统分析农村幼儿卫生习惯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对策。

一、农村幼儿卫生习惯问题分析

(一)个人卫生习惯方面

餐前、便后洗手是幼儿所需要了解并践行的良好卫生行为。部分农村幼儿即使了解此项内容,却无法践行,进而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如常见的手足口病等。农村幼儿经常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则是老人家的“教育理念”,因此农村幼儿难以形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除此之外,有些农村幼儿甚至没有睡前洗脸与洗脚的习惯,这会滋生许多细菌,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

(二)饮食卫生习惯方面

饮食卫生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水平,主要因为“病从口入”。部分农村幼儿的爷爷奶奶会拿手抓食物给幼儿吃,幼儿通过模仿学习也会逐渐形成这样的饮食习惯。此外,部分家长未能给幼儿提供勺子,致使幼儿使用筷子非常吃力,进而导致他们通过手抓的方式进行饮食,而手上的细菌极易被食物带入体内,最终出现健康问题。

二、农村幼儿卫生习惯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发挥示范与监督作用

幼儿已经具备初步的认知能力,所以幼儿教师需要将简单的卫生知识传授给他们。幼儿阶段主要以形象认知为主,通过模仿进行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幼儿的心理认知特点,发挥出示范的作用,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在培养幼儿的洗手习惯时,许多幼儿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正确洗手,只是单纯用水冲下即可,这样的方式显然无法保证幼儿的健康。因此幼儿教师需要进行正确的示范,在示范过程中进行讲解,让幼儿知道洗手的要求,并逐渐掌握正确的吸收方法。真正影响卫生习惯的因素在于“坚持”,所以幼儿教师需要发挥出监督的作用,让幼儿将正确的卫生行为保持下去,并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如在幼儿运动结束后,幼儿教师需要在旁及时观察每位幼儿运动后的行为,若发现有幼儿没有洗手,则需要耐心引导他们。又如在餐前阶段,幼儿教师可通过播放《勤洗手讲卫生》儿歌,加强学生对餐前洗手行为的认知,确保对幼儿的卫生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引导。

(二)重视卫生习惯养成教育

农村地区幼儿园除了进行常规的教育活动外,还需要重视卫生习惯养成教育,适当增加与卫生有关的主题活动,如饮食卫生、个人卫生等,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活动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如刚入园的幼儿,需要从基础的卫生习惯开始,通过游戏、故事与歌曲等方式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能够掌握丰富的卫生知识。寓教于乐比单纯说教效果要好,幼儿也更容易接受与改正。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需要让幼儿认识到校园规矩,让学生意识到不良卫生习惯的后果,进而严格要求幼儿改进。部分幼儿可能会采取哭闹的方式进行抵制,但仍然需要严格要求并通过耐心地讲解,让幼儿认识到讲卫生的重要性。若长时问保持这样的状态,并坚持进行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幼儿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氛围

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卫生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氛围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卫生行为。首先,幼儿教师需要正确看待农村幼儿身上所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尤其不可存在“歧视”心理,需要尊重与爱护幼儿,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调动幼儿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幼儿教师习惯以最高的标准要求幼儿,或者规范幼儿行为,让他们了解到什么是对错。此方式显然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所以不可因幼儿出现卫生习惯问题而斥责他们。幼儿教师需要激发幼儿自主教育的积极性,与幼儿共同营造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氛围。例如:幼儿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以“卫生”为主题制作装饰品,这样幼儿在园内随处可见自己的杰作,通过装饰品的提醒,促进卫生习惯的形成。幼儿卫生习惯的前提在于良好的师幼关系,农村幼儿的父母时常不在身边,所以教师需要多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卫生习惯培养方面坚持正面教育,通过鼓励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创设丰富的情境,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在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过程中,创设丰富的情境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还能够在情境中训练幼儿养成正确的卫生行为。首先,幼儿教师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始终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进而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健康快乐的一天”游戏,幼儿教师引导他们模拟一天所需要做的卫生行为,加深幼儿对正确卫生行为的认知。又如:幼儿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幼儿呈现正确的餐前、便后洗手方法,强化幼儿的感官体验。

(五)通过家园共育,提高卫生习惯教育效果

幼儿园需要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提高卫生习惯的教育效果。幼儿的家长是幼儿园开展教育的重要力量,若家长与幼儿教师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必然会解决幼儿所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

首先,幼儿教师需要进行家访,加强与幼儿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农村地区大部分的幼儿监护人为爷爷奶奶,所以他们的出行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通过家访形式对幼儿卫生习惯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引起监护人的高度重视。幼儿教师应让监护人明白,幼儿卫生习惯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不仅在幼儿园需要保持,在家中应同样如此。

其次,幼儿教师需要加强与幼儿父母的联系,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到幼儿所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一起交流、分析。家长则可通过幼儿教师的反馈,通过电话与视频等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爱护。他们在盼望父母归来的心理驱动下,也更愿意改正所存在的不良卫生習惯,希望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父母。

最后,幼儿园需要积极地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对家长的卫生教育方式进行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专题讲座的主讲人既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经验丰富的家长,针对幼儿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讲解。家园可以共同制定卫生习惯培养计划。因为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个幼儿所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也不同,所以需要通过计划确保卫生习惯教育的针对性,每隔一段时间对教育内容进行总结,并积极进行优化与调整。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家长会与开放日等活动,让他们了解幼儿在园内的卫生习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卫生习惯教育指导。对待家庭教育困难的农村幼儿,需要采取合适的帮扶措施,加强对此类幼儿的教育,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状态,尽最大努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上一篇:c语言教学论文下一篇:视觉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