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论文范文

2023-04-06

认知语言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确立阶段、成熟发展阶段以及继续发展完善阶段,并简要说明每一个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同时,还对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作了简要概括,对其中的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构式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描述;最后,指出了目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但是这些不足并不会影响认知语言学研究强劲的发展势头,反而会促进其发展完善。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发展阶段 研究领域 不足 发展完善

一、引言

近二三十年来,语言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即认知语言学,它是新一代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而成的一门新边缘学科。Lakoff在其代表著作《女人、火和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的前言中提到:“我们正处在思维研究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关键是要纠正我们两千年来关于思维的错误观念”(赵艳芳,2001:1)。至今,国内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已有十多年,许多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为认知语言学将是未来语言研究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二、认知语言学

由于认知语言学出现较晚,还在继续发展完善之中,再加上各学派对其理解不同,因此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可以由两个共识来定义,即概括型共识和认知共识;Taylor使用“认知语言学”这一描述性术语概括当代语言学领域的一场广泛的运动,它包括一系列不同的研究取向、方法和侧重点,它们通过一些共同的假设相互连接在一起。

以上是国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国内也有不少学者用汉语来定义认知语言学:王寅将狭义认知语言学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研究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李福印认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李福印,2008:13-14)。以上各种关于认知语言学定义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是在阐述认知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是在反对传统语言学理论尤其是生成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有其自身的哲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主客观相结合的经验现实主义认知论,简称经验主义,也可以称为体验哲学,其研究摒弃了唯心主义和客观主义,不同于旧的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在人的认知和语言中的重要性。体验哲学反对英美分析哲学和乔氏的心智观,发展了Putnam的内部现实主义,彻底改变了西方哲学的观点,对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被称为“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关于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学基础,认知语言学集成和发展了经验联系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的一些成果,崇尚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但否定了大脑作为机器的观点,从人的生理基础出发,提出了“身在心中,心在身中”的观点。(赵艳芳,2001:6)

三、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认知语言学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萌芽;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其学派地位得以确立;90年代中期以后步入稳步发展的阶段(李福印,2008:3)。这是三阶段的划分,但现在来看,应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这个阶段大致为1975~1985年,这期间出现了日后公认的四位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中的三位:Langacker、Lakoff和Talmy。Talmy针对英语中的空间关系作了一系列研究;Langacker的著作《认知语法基础》问世;Lakoff的语言格式塔观点和Talmy的“图形——背景”论点相继在此期间提出;此外,Lakoff和Johnson还合著了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成为隐喻研究的经典开山之作。

(二)确立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大致为1986~1995年,在此期间,Lakoff的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World、Langacker的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2相继问世,为认知语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Johnson出版了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 and Reason一书;Fauconnier发表了Mental Space: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一文;Taylor出版了Possessive Genitives in English一书;Goldberg发表了Construction: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Language一文。这些著作及论文初步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大致上确立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向和方法。1989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ICLC1),及其在第二年創刊的Cognitive Linguistics,标志着认知语言学学派国际地位的正式确立,即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范式的地位在国际上最终得到确认。在此期间,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的研究都得到较大发展。

(三)成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大致为1996~2006年,在此期间,最重要的代表性著作是Talmy的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I&II,这两卷本的出版使认知语义学得以系统化。在这一阶段,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在全世界展开,各地都纷纷建立了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在国外,最早从西班牙开始,随后,在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相继建立了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在中国,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首的6所国内知名高校于2004年开始举办“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并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前来讲学。(李福印,2008:6)

此外,这一阶段的认知语言学还与相邻学科相结合,發展出新的研究学科,如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诗学和认知意识形态研究等。

(四)继续发展完善阶段

该阶段的时间大致为2007年至今,代表著作有Evan&Vyvyan的A Glossa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和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Enterprise:An Overview;Fried&Mirjam的What is Construction Grammar;Greeraerts&Dirk的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and the Sociolog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Gibbs&Raymond 的Why Cognitive Linguists should Care More about Empirical Methods;Gonzalez&Monica的The Empirical Method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Kawachi Kazuhiro的Korean Putting Verbs do not Categorize Space Constrstively in Terms of“Tightness of Fit”;Lakoff的The Political Mind:Why You Can’t Understand 21st-century American Politics with an 18th-century Brain等。从这一阶段发表的论文及出版的著作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前阶段研究成果的总结上,出现了许多总述性和介绍性的著作;此外,认知语言学与其他相邻学科结合而成的新学科也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系统,如认知社会语言学和认知意识形态研究等。

国内的认知语言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如高远、李福印的《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罗纳德·兰艾克认知语法十讲》和《约翰·泰勒应用知识语言学十讲》;王寅的《认知语言学》等。国内的认知语言学引进了西方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汉语研究,在汉语自身的特点上不断补充完善汉语的认知语言学理解系统。由于国内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引进认知语言学,距今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因此在汉语研究方面目前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研究系统,但在汉语的研究上已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

四、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及存在的缺陷

(一)研究领域

关于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划分,语言学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Evans将其划分为两大领域: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Fauconnier认为可将其划分为四个方面: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隐喻研究以及心理空间及概念整合理论;Dirven将其划分为五大领域: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基于现象学的研究、认知语篇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心理语言学。(李福印,2008:15-16)

从广义上讲,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语义学(Lakoff,Johnson,Jackendoff,Fillmore)、认知语法(Langacker)、认知语用学(Sperber&Wilson)、神经认知语言学(Sidney Lamb)、认知语音学(Dressler)和认知功能语法(James H-Y Tai)等分支;从狭义上讲,认知语言学仅包括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和认知功能语法。Lakoff和Johnson在《体验哲学》中主要围绕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词汇、语言能力和普遍性、先天性等方面对认知语言学中最基本的观点进行了论述。(王寅,2001:17)

目前,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等领域。

1.认知语义学研究: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它否定传统形式语言学的语音、句法及语用模式,将语义学视为有意义结构的认知表示法。认知语义学研究是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义的,其中心是概念内容,认为存在一个中间的认知构建层次将语言表达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这一研究与人类活动紧密相连。Lakoff和Tamly是认知语义学的主要创始人,Lackoff主要研究认知语义学中的概念隐喻,其《女人、火和危险事物》一书的出版奠定了隐喻研究的基础;Talmy主要研究一般认知能力与语言之间的具体联系。

2.认知语法研究:认知语法一直是认知语言学中最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一组体系和描写概念等,对语言成分和结构进行描写。认知语法是Langacker首创的语言学理论,代表作是《认知语法基础》。语言学中的认知语义学在某些方面受到了一些挑战,而认知语法多年来却仍根基稳固。国内关于认知语法的研究较多,不仅仅是对英语的研究,关于汉语的研究也成果颇丰。

3.构式理论研究:近十几年来,关于构式理论的研究开始兴起,构式理论将语义和句法相结合,发展出一种新的研究模块:“句法—语义”界面研究。

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专注于“句法—语义”界面的研究。构式理论内部有不同的派别,在理论框架和研究目标上存在很大差异,主要可以分为传统的构式理论和新构式理论两种。前者以Goldberg为代表,认为有一些意义属于构式意义,不能归于动词的投射作用,动词只是被纳入到构式中,并不能决定句法形式;后者以Hagit Borer和Teun Hoekstra为代表,认为构式的意义是通过句法结构按原则组合得到的,更着力于构建句法特征和构式意义的关系(沈园,2007:8)。在国内,从事汉语构式理论研究的也大有人在,如沈家煊、陆俭明等,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二)研究缺陷

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但目前已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虽然发展速度非常快,但存在不完善之处,如对一些理论的研究层面涉及较浅,同时由于各个学派之间所持观点的差异,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国内,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引进时间较晚,再加上汉语与英语系统之间的差异性,将认知语言学加以改进以适用汉语研究任重而道远。

五、结语

本文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确立阶段、成熟发展阶段以及继续发展完善阶段,几乎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同时,对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作了简要概括,对其中的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构式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描述;最后,指出了目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存在的不足,认为这些不足并不会影响认知语言学研究强劲的发展势头,反而会促进其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沈圆.句法—语义界面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寅.Lakoff&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J].外国语,2001,(4).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翟瑞梅 安徽合肥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230031)

认知语言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当前英语词汇教学对学生的认知建构、理解指导和记忆训练有所忽略,教师须要通过词汇出现的频率和应用的范畴进行分类整理,基于分类辨析建构学生对英语基础词汇的认知逻辑;须要基于生活链接和语境链接建构学生对英语词汇的理解逻辑;须要在课堂互动以及多种感官的调动中建构学生的英语词汇系统,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英语课堂,分类辨析,链接,记忆

在认知语言学中,储存和记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在此过程中,人们通过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分辨形成认知,通过链接生活或语境形成理解,在实践运用或科学训练中形成记忆。当前英语课堂词汇教学中教师忽视对词义的分类引申、较少对同义词进行辨析、缺乏对词义理解的生活拓展和语境拓展、较少向学生传授记忆策略等等,基于此,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探索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手段至关重要。

一、分类辨析———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认知逻辑

1.   分类辨析是实现词汇记忆的最佳途径

在认知语言学中,储存和记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在此过程中,人们通过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理解和加工形成自有的认知,并加以记忆,最终形成自己理解范围之内的知识[1]。词汇的本质理解是认知的前提,基于词汇加工形成的理解更能契合个体的认知,更容易实现对词汇的理解记忆。而分类辨析是实现对词汇基础认知的最佳途径。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在参与某个领域时,通过对领域知识的重构会自发形成鲜明的认知系统,同时构建自身在此领域解决问题和管理问题的能力。从英语词汇教学的角度看待认知语言学的这一观点,可以得到分类辨析能够体现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认知逻辑。

2.   词汇教学基于对词汇出现频率和应用范畴的归类整理

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词汇的分类辨析程度不够是当前英语词汇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英语词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句和文章,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词汇的能力,系统、科学地将英语词汇进行整理和归类,不仅提高学习效率,也提高学生对词汇的理解。通过英语词汇的分类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区别对待,然后循序渐进地形成自身的词汇系统,从而提高英语词汇掌握的效率。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实现分类辨析,要明确范畴词汇和非范畴词汇,尽可能避免盲目扩大词汇量。一般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基本词汇是范畴词汇,提高学生对范畴词汇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它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区别对待词汇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树立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英语词汇的使用技能。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辨认和区分词汇出现的频率和应用的范畴,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英语词汇辨认能力。

3.   词汇运用基于基础词汇的同义辨析

认知经验是英语词汇形成的基础,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词汇自身的学习和记忆,而且要将英语词汇与学习主体的认知连接起来,形成特有的认知机制,从而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记忆。在教学实践中,从最基础的词汇入手,通过讲解相关词性的变化丰富学生词汇量,并帮助学生构建英语词汇库,通过口语、阅读、写作等方式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英语表达形式。对基础词汇的同义辨析能够强化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培养学生生活中运用词汇的能力。但在目前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就逐个单词进行讲解,包括单纯的词性、汉语意思、拼写等,却忽略了对相同含义词汇的辨析。很多词汇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但是在用法上却存在很多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词汇的分类辨析会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将学到的词汇学以致用[2]。

二、链接———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理解逻辑

1.   英语词汇的理解源于语义网络的激活

语言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工具,学习者基于语言知识对事物进行解构和重组从而获取信息。词汇作为英语表达的基本元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现实生活中的概念相互联系并存在于特定的语言系统中,所以英语词汇的学习就是将原有语义网络不断激活扩展,并建立起科学的词汇体系的过程。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词汇学习强调词义节点的连结,从而实现有效的存储和记忆。因此,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连结词义结点,通过链接个体生活,链接词语运用的语境,激活大脑中的想象而实现词汇的记忆。以英语词汇中的一词多义为例,相同的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下代表的含义完全不同,熟练地掌握词汇的不同含义可以极大提高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英语词义的拓展分析,会导致学生理解英语语句的难度增加,会限制学生英语词汇体系的构建。但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更多的倾向于讲解英语词汇的结构以及词汇的基本含义,对英语词汇的其他含义讲解十分有限,致使学生没有办法全面学习和了解英语词汇的引申含义,对英语词汇的含义理解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影响了学生系统的词汇体系的形成[3]。

2.   链接生活理解词汇可以实现英语学习的生活价值

英语的生活化链接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化运用中实现对英语词汇的现实理解和学习价值实现。人们都是根据事物和现象和特性来认识事物,然后经过认知加工进行记忆。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将英语词汇与自己的生活实现链接,以加强对词汇的生活化理解,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促使其形成更有效率的记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语言是认識发展的产物,认知结构直接决定着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激活大脑中的想象图像对于学生记忆力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通过思维联想获取的知识更加具有稳定性,更加不容易被忘记。从这个种角度来看,创设情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记忆水平和对英语词汇的感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合理创设情景将词汇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学习。

3.   链接词汇的运用语境可以实现英语学习的语用价值

英语词汇教学要引导学生链接词语的运用语境,从而实现英语语言的运用,因为将学到的英语词汇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词汇学习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句子来理解单词,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可以实现词汇学习的语篇意义和语言建构价值。一般情况下,记住一句话比记住一个词简单,主要是因为句子更多的被赋予了生活的内涵。为了加强学生对英语词汇的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单词放在具体的句子里进行记忆,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轻松的理解词汇的含义,也能提高其应用词汇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播放影视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单词的具体语境和含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通过画面感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记忆——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建构逻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少向学生传授记忆策略也是当前英语词汇教学的主要现象,在英语词汇课堂上,教师主要是对英语词汇的含义进行讲解,认为记忆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由于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词汇体系,也不擅长将英语词汇转化成自己理解范畴之内的特定事物进行理解,所以学生在背诵词汇过程中随背随忘,记忆效率相对较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极少向学生传授记忆策略,教师讲解单词的分散性较大。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1.   营造词汇记忆氛围,提高学生词汇学习兴趣

在英语词汇课堂上,教师应该致力于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迎合学生兴趣探索强化单词记忆的具体措施。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互动学习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互动本身可以营造课堂氛围,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在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记忆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成立词汇学习小组,小组词汇学习方式可以由组员自行制定,通过小组的方式增加学生之间的竞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以提高学生记忆力。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讲,在体验中获取和记忆的知识更加具有稳定性,基于此,教师要不断探究多元化的英语词汇教学手段,迎合学生兴趣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

2.   调动多种感官记忆,提高学生记忆效率

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前先预留出课上需要学习的词汇,让学生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英语视频,在视频播放结束后,让学生提炼出视频中包含的相关词汇[4],教师可以在此环节设置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发现得多的学生可以得到奖励,发现得最少的同学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英语相关的节目,如背诵英语诗歌、演唱英语歌曲等等。通过此种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同时摆脱传统课堂单一枯燥的词汇学习方法。

3.   进行科学的单词训练,强化学生记忆效果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语词汇作为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独立存储于人的大脑思维之中,而是与现实生活中的概念一一对应,分门别类地存在于语义网络中,并且彼此相互连接,词汇的学习其实就是在原有词汇体系之上不断激活和拓展,进而形成新的语义网络的过程[5]。由于语义网络中的词汇并不是单一存在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进行理解记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训练和巩固,可以促使词汇体系的构成和完善。学生在科学单词训练过程中,会自主培养自身引申和思考的能力,并自觉对英语词汇进行分类和理解记忆,从而提高自身对英语词汇的应用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由浅入深的教学理念,将英语单词意义复杂性进行降解,帮助和引导学生建立科学词汇系统,将分散的单词进行整合,使学生在应用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深化理解。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词汇记忆方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通过映射或者投射的方法进行记忆,例如鼓励学生将家里或者班级的具体事物贴上英语词汇释义,书桌上贴上desk,椅子上贴上chair等等。教师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单词的拼读训练,在此过程中,记录学生经常出错的词汇或者难于记忆的单词对其进行强化训练。教师还要加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训练,包括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在此类训练中扩大词汇量,并将其转变为自身的认知范围内,提高英语词汇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词汇系统,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成果,不断更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摒弃原有落后的词汇教学方式,结合学生认知特征和学习特点让词汇教学更加多元化,引导学生不断强化对英语单词的认知、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  温忠义.英语结构化教学模式建构与应用[D].重庆:西南大学,2015.

[2]  马晓丽.原型范畴理论在大学英语四级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1.

[3]  孙冬慧.汉语EFL学生反向迁移实证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4.

[4]  刘蕾.英语课堂教学中视频资源的优化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5).

[5]  娄惠茹.认知语言学理论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7(36).

[作者:贺高燕(1984-),女,河南周口人,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

认知语言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语言的三大要素是词汇、语法和语音,词汇是英语交际与英语学习的基础,词汇的运用好坏及掌握程度会对语言学习者“译”、“写”、“听”、“读”、“说”等能力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基础和主要思想,其次,深入探讨了英语词汇教学中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其中包括:加强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重视词汇理据理解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英语词汇;教学

一、 前言

语言的三大要素是词汇、语法和语音,词汇是英语交际与英语学习的基础,词汇的运用好坏及掌握程度会对语言学习者“译”、“写”、“听”、“读”、“说”等能力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但是英语词汇的学习较为困难,已经成为了语言学习者提高英语水平的“瓶颈”,甚至还有可能会丧失对英语学习的信心与热忱。从当前英语词汇教学现状来看,虽然很多英语教师都做了较多的探索和努力,但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教学效果不佳。教学实践表明:认知语言学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较佳。

二、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基础和主要思想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背景是第二代体验哲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属于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发源于上世纪70年代,成型于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认知语言学》杂志的出版(1990年)及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的召开(1989年)是认知语言学成熟的重要标志。认知语言学涉及了心理学、系统论、人工智能学等一系列学科,认为人类获得知识的根本来源于认知能力,无论是语言的运用,还是语言的学习,抑或者语言的创建,都要通过人类的认知来获得。认知语言学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侧重于对一般认知能力与语言之间的联系进行阐释,其主要理论方法包括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神经认知语言学)、Construction Grammar(构式语法)、Cognitive Semantics(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Grammar(认知语法)。

三、 英语词汇教学中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

(一) 加强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

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来看,大脑通常以中间层面开始来对事物进行认知,而中间层面所感知的范畴叫基本范畴,那么处于基本范畴等级的词汇自然就是基本范畴词汇。基本范畴词汇的使用频率较高,多为音节较少、词形简单的中性词语;与此同时,基本范畴词汇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可有利于构成合成词。例如,dog就是一个典型的基本范畴词,可构成多个不同含义的合成词,如doghouse、dogcatcher、dogcart、dogleg、dogeatdog,而dog的下位词collie、poodle或上位词animal则很难构成不同含义的合成词。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基本范畴词汇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将其放置在重要的地位。教师可适当分类整理基本范畴词汇或者总结归纳基本范畴词汇,将其形成一条有利于学生记忆、学习的 “语链”。例如,professional类词汇包括engineer、businessman、doctor、teacher、lawyer、soldier等,animal类词汇包括bear、dog、monkey、lion、tiger等,bird类词汇包括hawk、eagle、sparrow、parrot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够加深学生的基礎知识,又符合人的学习规律与记忆特点,教学效果较佳。

(二) 重视词汇理据理解

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来看,人的认知经验与词语的意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只是认知机制的一部分,是建立在人感知外部世界的基础之上。所以,很多认知语言学家均认为语言具有理据性的特点,如“body”、“leg” 等表示身体的词汇,虽然最开始仅仅只表达人的某个身体部位,但是随着语用的快速发展,在人的认知作用下这些词汇的涵义逐渐引申为“the body of a hill”、 “leg of a table”。由此可见,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务必要注意深入解析词汇理据,要让广大学生意识到词汇语义与词汇符号之间要有理据,不可任意而为,这样就可有利于英语教师提高词汇教学效率。与此同时,学生在记忆英语词汇时可借助于理据,带着理据来学习英语词汇,能够让词汇学习变得有趣。

四、 结语

总之,随着对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认识深度日益加深,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也会日益凸显,英语教师务必要有效利用这一工具来创新英语词汇教学方式,以便能够更好地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晓琴,徐李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教学法与基础英语词汇教学[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23(03):167-173.

[2]谈小兰.提高学生英语篇章建构能力——刍议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06):109-112.

[3]Jeanne M Wolf.Applying Schema Theory in the Japanese College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How to Comprehend More by Reading Less. [J].Silpakor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8,45(04):140-144.

[4]李素玲.对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一点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5(16):143-145.

[5]贺宇涛,靳惠玲.高职英语新教材的归纳法语法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0(18):111-114.

认知语言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在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语法知识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使英语教师的教学陷入了困境。因此改变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推动英语语法教学成为必经之路。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语法观的分析,探讨如何将其运用于英语语法教学,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语法观 大学英语 语法教学

English Grammar and Its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 Re-study on Grammar

TONG Shuang

(North Sichuan College of Pre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Guangyuan, Sichuan 628017)

眾所周知,英语语法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较为棘手的问题。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教师逐渐将教学重点转向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听说能力,而忽视了英语语法的教学。再加上语法教学形式单一和枯燥,从而影响了学生语法意识的提高。随着认知科学的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引入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而且提升了语法教学的教学效果。

1 认知语言学及语法观与英语语法教学的融合理论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将语言学和认知学融合在一起,以认知心理和个人经验为基础,以人的认知能力为根本建立起来的学科。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认知能力对语言的影响,主张从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角度解释语言和习得语言。[1]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依据和规律的。英语的句法结构通常是由认知、语用等因素构成,语义结构在语法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语言实际上是一个符号系统,是社会文化与观念直接作用的产物。只有理解和分析了语法结构背后的民族认知和外部现实,才能更好地说明和解释句法规则。语法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与人的认知能力息息相关。

(1)认知语言学与语法教学结合的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以中国知网为例,搜索“认知语言学”“英语语法”关键词,对此研究的论文多达22篇,硕士学位论文有1篇;2017年以“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语法习得研究”为题有2篇,全年共有6篇,2014年~2016年有10篇,充分说明关于认知语言学与英语语法教学的理论研究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热点问题,但是我们看到近几年对此方面的研究虽然多,但都不能成为学术界关心的主要问题,22篇文章中没有一篇刊自CSSCI或者其他它类的核心期刊,可见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共同关注。

(2)理论研究对实证分析支撑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理论研究较多,但对认知语言学与英语语法教学融合研究主要集中于认知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经验启示,或者探讨内容仅是在认知语言学中某一方面的理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应用,抑或是探讨对某一个具体理论的实践运用,这些都仅仅限于理论层面研究,较少在实践操作上去验证理论研究可行性,可以说是费时费力、毫无用处。

(3)全面正视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两张皮”差距。Geeraerts认为理论研究应该成为实证分析的前置程序,好的研究更需要理论升华,但是认知语言学与英语语法教学研究更需要一场“实证革命”。所以,我们倡导对认知语言理念中语法教学不宜再作过多的思辨性分析,而更应该关注实践实证研究。

2 认知语法观嵌入英语语法教学的理性思考

与上述理论研究相比,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选取了艺术、体育、英语、财务等专业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研、比较分析等研究方式,但是,在运用认知语法观开展语法教学中,我们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将教学重点放在英语口语上,对英语语法的重视不足。很多高校英语教师认为学习者经历了高中阶段的大量语法练习,他们所掌握的语法知识够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把大量精力放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忽视了语法的系统教学,仅仅局限于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2]另外,少数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语法知识的理论讲解,脱离了实践教学,难以实现学以致用。这样一来,语法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上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

(2)教学方法单一滞后。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停留在教师孤立片面地分析句法结构和语法规则,学生记笔记的状态,这种被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导致了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式学习,缺乏主动探索和学习的能力,不利于学生语法知识的主动建构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教师本身语法知识缺少系统性,对于语法背后的文化和民族知识了解甚少,在讲解语法时留于表面,不能灵活变通。[3]久而久之,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丧失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学生的长久学习,甚至影响英语语法的教学效果。

(3)大学英语的评价考核方式倾向于语言运用能力,对语法缺少有效的考核。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将期末考试作为评价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评价方式比较片面,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只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另一方面,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打击了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方面侧重于学生实际应用水平即学生输出能力,导致了在评价方式上更加强调听说能力的考核。在这种评价方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对语法一带而过,使学生陷入了语法不被重视的误区。

3 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1)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重视学习语法这一重要项目。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语法观,语法结构与学习者的认知体验有关。大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师可以在语法规则的内化上加深学生对于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解释,促进学生主动习得语法结构。首先,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语法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可以结合词汇和语音讲解具体的语法知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实际的应用练习。比如在讲解例句“He could afford a house as it was cheap”中的因果关系语法知识时,[4]教师可以不直接讲解例句中的单词或者用法,而是启发学生因果关系中可能用到的词汇与句式。即要求学生找到可以替换as的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再过渡到时态知识,最后对重点单词进行讲解和补充。这样的教学顺序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法概念的内化,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对语法知识的习得。最后,教师可以创造更多真实的语言环境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如开展英语演讲、英语戏剧演出等活动加深学生语法的体验式学习。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是帮助学生树立图示理论,加强新旧知识的关联。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旅游用到的语法知识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有关旅游的图片,再通过一段对话突出语法重点,吸引学生的注意 最后教师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原有的语法知识,主动构建新的语法知识。二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语法结构的形式和意义。传统的语法教学过分强调形式的练习而忽视了意义的表达,导致了学生理解不当或者表达不畅。例如以下两个句型(1)Out of the house ran Tom.(2)Out of the house Tom ran.这两个例句在形式上和意义上都有所不同。根据上下文语境的不同,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是“就是汤姆刚刚跑出那个房子”和“就是那个房子汤姆刚刚跑出来”。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和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表面结构去了解深层结构,即透过形式理解意义,而且要在阅读、听力和写作中融入语法教学,真正解决语言流利性和准确性的问题,从而提升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三是帮助学生创设语言情境,鼓励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运用语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英语文化和思维环境下学习英语语法规则,而不是汉语固有的思维模式。通过不同文化差异的对比,使学生加深语法理解。比如英语是静态语言,在表达时多用名词表示一个动作或者状态,汉语是动态语言,很多情况下使用动词,很少用其他词代替。

(3)完善评价方式,保证有效性和全面性。改变单一的以期末考试来考核学生英语水平的评价方法,采取综合考核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具体分为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和出勤情况和期末考试成绩,每项所占比例视情况而定。这种综合式评价制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保证语法教学的顺利开展。

4 结语

我国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认知语言学与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结合,能够探索出一条既有利于语法教学的顺利开展,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广泛运用认知理论开展英语语法教学,虽然还有值得探索的地方,但在实践中有一定的操作空间,需要我们教师长期去关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胡伟.认知语言学及认知语法对提高语法能力的詮释[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

[2] 廖光蓉.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 曾欣悦,刘正光.认知语言学对语法教学的启示[J].外国语文,2009.

[4] 吴晓明.谈认知语言学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大学学报,2011.

认知语言学论文范文第5篇

1 交际能力与语言得体性

1971年, 社会语言学家D.H.Hymes针对乔姆斯基 (Chmsky) 的“语言能力”提出了“交际能力 (c o m m u n i c a t i v e competence) ”这一概念。交际能力指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根据海姆斯的观点, 交际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法性 (grammaticality) , 即话语是否在形式上符合语法规则, 从语法、语音、词汇等语言系统本身的角度判别是否正确。

2) 可行性 (feasibility) , 指话语能否被人接受, 是否在实施手段上可行。用莱昂斯 (J.Lyons) 的话来说, 话语的可行性指的就是“说本族语的人在某一合适的语境下已经说过, 或者可能说的话, 并且是已被、或可能被操该语言的其他人所接受的, 确认为属于该语言的话语。”

3) 得体性 (appropriateness) , 指话语是否适合某种语境。有些话语在语法上可能, 在实施上可行, 但在语境上不恰当。例如:

A:What did the rain do?

B:The crops were destroyed by the rain.

对话中A问的是“你”, B回答的是“作物”, 与语境不适宜。正确的回答应是

4) 现实性 (done) , 话语是否在实际交流中经常使用。即懂得哪些话是常用的。桂诗春 (1988) 指出, 有些话语虽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 但在实际生活里, 却没有人那样说。例如在表达“现在是两点半钟”这一意思时, 操英语的本族人通常都说“It's half past two.”而不说“It's half after two.”虽然找不出什么理由来说明后者有什么不对, 这只是约定俗成而已。

概括的说, 交际能力是指能正确的使用语法规则, 在合适的时候表达合适的意思。例如, 在交谈中, 说话人必须判断所说的内容是否得当, 在某种社会场合下说是否适宜等等。根据海姆斯的理论, 语言的得体性属于社会语言能力, 是说话人判断“什么时候说, 什么时候不说, 说什么, 跟谁说, 何时何地说以及用什么方法说”的能力。他认为正确使用语法的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而另以语言学家Canale (1983) , 也提出了社会语言能力这一概念, 依照他的观点, 社会语言能力是指遵循一定社会文化规则的能力, 在实际交流中, 能根据不同的社会语言背景, 得体的表达和正确的理解。作为语言应用的重要原则之一, 得体性得到了研究者们足够的重视。但如何判别话语是否得体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Canale观点是, 能使交际者达到目的的话语就是得体的。而另一语言学家Charles也认为, 话语是否具有得体性要看它能否传递有效信息。他说 (1975) :“有效信息是得体的、清晰地、明确的, 是针对前面信息所做的回应, 表示说话人已经理解了你所传递的信息, 并有意识地、诚恳地同你交流。这里的理解是指说话人不仅懂得你所传递的信息内容, 也明白你的意图。”Charles在此强调了话语的意图, 语言的得体性恰恰体现在这一点上。

2 语言得体性的认知心理学原理

在交际中, 人总是以信息的寻求者, 传递者, 甚至信息的形成者的身份出现, 人们的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人们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 也像通讯中的编码与解码一样, 必须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转换和加工。交流中有效信息的传递就是心理编码和解码的过程。Chomsky认为语言的得体性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后天习得的。大脑好像一个符号系统。人们首先对外部世界的人和事物有了感知和认识, 然后对其进行归类, 即编码, 形成内部表征。在交际中, 内部表征就是人们已经历过的话语表达方式、情景语境以及各种知识。起初这些东西都是杂乱无章的, 但人们会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逐步调整。交际中的信息处理过程是这样的:说话人首先对交流的结果做一个假设, 然后试着选择适当的语言以达到这个结果, 使实际的语言运用和有关的假设相匹配。匹配过程有三:形成假设、检验假设、匹配。

假设的形成主要以说话人经历和已有知识为基础。在某种特殊场合下, 一个人首先需要根据自己的特定知识对当时的情景做出假设, 并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当的话语。也就是说, 对具体的情形做出具体判断并用具体的话语来表达。在交流中说话人自然会对先前的假设进行检验, 看所说的话是否真的符合假设的要求, 即能否达到实际的交际目的。如果不能达到交流的要求, 那么说话人就必须重新选择其他的表达方式, 检验也会再次进行直到达到交际目的为止。交际中的信息处理就是说话人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得体的语言的过程, 通过不断的检验和选择, 使语言的使用和先前的假设相匹配, 而匹配的结果又被储存在大脑中, 形成新的知识。这类知识在大脑中不断积累, 成为一定的知识单元, 又叫图式。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 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 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在皮亚杰看来, 认知过程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的、可变的心理活动。他反对行为主义→R公式, 提出S→ (AT) →R的公式, 即一定的刺激 (S) 被个体同化 (A) 于认知结构 (T) 之中, 才能作出反应 (R) 。个体所以能对各种刺激作出这样那样的反应, 是由于个体具有能够同化这些刺激的某种图式。这种图式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即能过滤、筛选、整理外界刺激, 使之成为有条理的整体性认识, 从而建立新的图式。皮亚杰认为, 图式虽然最初来自先天遗传, 但一经和外界接触, 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 图式就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起来, 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交际活动中的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话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说话人首先需要根据经验判断和理解当时的交际背景, 才能恰当的、有原则的选择语言。得体性原则是话语选择的一个重要依据。

3 语言得体性的实现途径

Grice在他的会话含义理论中提出了“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 即参与会话的人必须选择适当的时间, 所说的话应符合该会话目的。这条原则包括:第一, 量的准则 (Quality Maxim) , 指所提供的信息满足并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第二, 质的准则 (Quality Maxim) 即努力使你说的是真实的, 不要说虚假的和缺乏足够证据的话;第三, 关系准则 (Relevant Maxim) 即所说的话要与主题一致, 贴切自然;第四, 方式准则 (Manner Maxim) 即表达应简洁、清晰有条理, 避免晦涩和歧义。交际者必须本着合作的原则, 把谈话按照共同的目标进行下去, 才能有效达到交际的目的。当然, 要实际交流中要使话语得体自然, 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随机应变。但Grice的理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笔者认为要做到得体的运用语言首先应该真实自然的表达。不论口头表达还是书写, 话语应真实自然。不虚假, 不修饰才能自然得体。真实自然的语言表现出说话人合作的态度, 由于真实, 才不会啰嗦;由于真实, 才不会说废话, 才能简洁扼要的表达。其次, 在说话中应注意语言技巧的使用。合作原则要求人们在交际中运用最直接, 最有效的方式进行交际。但在社会实践中, 人们为了提高表达的得体性程度, 往往会使用一些语言技巧, 如偏离、委婉、模糊、避讳等。当然这些语言技巧使用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 使交际顺利进行, 因此, 大多数是能遵循合作原则的, 但有时也有例外。如偏离常规的语言表达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委婉语的使用又违反了量的准则, 提供了超出所需的信息, 它还违反了表达简洁的方式准则;模糊语的使用显然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而避讳语则违反了量的准则和方式准则。因此, 这类表达手法在使用时应特别引起注意, 应该恰当的、有限度的使用, 否则就会使语言晦涩难懂, 或产生歧义。

摘要:语言的得体性与交际能力密切相关。语言缺乏得体性, 则交际无法顺利进行。得体的表达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 说话人需要经过接受、分析、选择等认知行为才能准确得体的完成交际任务。

关键词:交际能力,得体性,认知

参考文献

[1] Bonvillain, Nancy.Languag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Prentice-Hall Inc.New Jersery, 1997.

[2] Brown, P.and S.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78.

[3]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1.

上一篇:c语言论文下一篇:语言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