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出口论文范文

2024-01-11

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1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中摩擦事件屡见不鲜。为保障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我国及时构建了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并在出口活动中发挥出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口贸易摩擦也逐渐暴露出若干新特点,如何进一步健全预警机制已经成为时下的研究热点之一。

一、我国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现状

我国政府对入世后可能出现的出口贸易摩擦问题早有预判,自2003年5月开始,商务部便开始不断扩大产业损害监测的范围,将对出口产品的监测同样纳入监测体系之中,对部分重点敏感商品予以积极的预警监测分析,另外,还先后在以汽车、钢铁以及电子信息产品为代表的相关行业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各地方政府也逐渐意识到了建立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相关行动。整体来看,我国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得以初步建立,并带来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二、我国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初步构建了一个针对出口贸易摩擦的预警机制,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该机制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预警机制的理论支撑体系尚不完善

现阶段,国内外针对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而开展的理论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甚至无法为实践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为什么诸如美国之流的世界一流贸易强国却很少针对出口贸易摩擦预警问题进行研究?笔者观点是,贸易摩擦虽然是贸易大国经常性遇到的一个问题,然而,只有赶超型国家对这一类摩擦比较敏感,自然而然地尤其重视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构建和应用问题。该部分国家在使经济跻身世界一流的过程中,对出口贸易表现出了较高的依存度,即出口贸易能够很好地刺激国内经济的发展。然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进出口总额虽然相对偏大,然而,对外贸易依存度却普遍表现出相对适中的特点,因而支持国内劣势产业的发展以及做好国内就业工作才是这一类国家更为关心的工作,所以,其在贸易摩擦预警机制方面,大多将工作重心放在监测进口这一方面,很少对出口贸易摩擦进行研究。如美国的“扣动扳机机制”便是为了应对进口贸易而构建的。由于此类国家在贸易摩擦中普遍具有主动权,因此,贸易摩擦几乎不会给其带来严重危害,自然鲜有人针对“预警”问题进行研究了。

由上面提到的各种原因可知,我国有必要依托国内相关力量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二)预警主体间的分工尚不十分明确、职责尚未完全厘清

我国现阶段初步构建了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这三大主体在内的预警体系,然而,和日本等国的有关机制相比,其在预警主体间的分工以及职责厘清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首先, 存在政府缺位或者越位问题,未能充分做好理论指导、警报发布、政策或人才支持等方面的工作;政府“插手”了一些本应由行业协会负责的事宜。就政府职能角度来看,商务部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除去以上海为代表的少数地区外,大部分省级地方政府未能在预警机制中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基于行业协会视角来看,我国大部分行业协会具有鲜明的行政色彩,代表性不足,工作质量不高,同时普遍存在难以独立对外交流的问题。最后,企业对出口贸易摩擦所具有的危害性以及长期性缺乏系统认识,且实践经验严重不足;一些企业甚至存在严重的“等、靠”思想,“搭便车”行为比较常见。

(三)预警的时效性还不够强

现阶段,我国虽然逐步加强了贸易摩擦预警发布的时效性,然而,仍旧需要继续提高。只有尽可能早地发布相关警告,才能给涉事企业留置充足的反应时间。通常而言,预警的时效性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两点,一个是信息收集效率,另一个是对信息的整理能力。假若信息收集效率不高,再加上未能进行有效整理,那么预警的时效性势必会大受影响。

(四)预警机制的受益人覆盖面还不够宽

预警机制若想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则需要尽可能宽地拓展受益人的覆盖面。由前文提到的日本经验可知,当出现贸易摩擦的苗头之后,应政府以及行业协会联合发出警告,由行业协会负责会员商的召集工作,并群策群力商讨对策。然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对预警机制缺乏深入认识,对相关活动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再加上行业协会存在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贸易摩擦预警信息传输缓慢、不及时,即便为企业获悉,也可能因为企业自身素质问题而缺乏有效应对,使得预警机制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三、完善我国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对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理论的研究

对我国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其相当部分问题是因为缺少健全的理论支撑所造成的。 相关理论研究不仅要具有原创性,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填补空白的性质,由于可供参考以及借鉴的文献成果不多,开展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然而,基于我国现阶段和未来出口贸易摩擦所具有的危害性以及长期性考虑,进一步健全预警理论体系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应深化合作,政府不断加大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坚定不移地探讨和实施“治本”良策,如此才能使我国更快更好地由被动应对这种负面状态下解脱出来。还应加深企业对该项研究的认识,从而使企业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参与该项研究工作,并深化和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一起建立健全满足我国现实需要的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理论体系。

(二)细化预警主体间的分工、明确各自职责

由日本的经验可知,其贸易摩擦预警主体在分工上较为具体,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三者之间有机互补,构成了一个彼此配合以及各司其职的高效运转整体。其大企业等设置在国外的分支机构负责相关信息的收集,并及时传递给总部,同时和本国政府的驻外机构之间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待相关信息传递到行业协会之后,由行业协会负责会员商的召集工作,并共同商讨对策,绝大部分情况下,先由行业协会尝试着解决摩擦,假若需要政府帮助,则向政府及时反馈相关要求。政府采用立法形式赋予了行业协会一定权力,同时成员企业则以其为中心开展统一对外工作。整体而言,日本所采用的这套组合拳在解决出口贸易摩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我国应从中借鉴相关经验。

我国现阶段的短板之处集中表现在行业协会以及企业这两大方面, 首先,应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的职能,商务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尝试将那些原本应由行业协会负责的职能慢慢地还给条件相对成熟的行业协会;其次,应积极落实行业自律建设工作,行业协会在该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建立健全联络以及协商机制,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行约、行规以及承诺制度,并予以严格落实。有效发挥市场规则的积极作用,同时推动行业自律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从而更好地满足世界市场的实际要求。最后,应进一步降低小企业“搭便车”的可能,基于预警机制可能带来的收益规模,由成员企业分摊其运行成本, 如此一来,能够有效消除部分企业的侥幸以及观望心理,使其积极投入到這一机制的建设工作中来。

(三)提高预警机制的时效性

提高预警机制时效性,其核心目的在于为后续的应对措施争取宝贵的时间,将出口贸易摩擦消灭在初始阶段甚至萌芽状态。首先,应构建政府、行业协会之间的协调机制,作为政府相关主管机构应定期听取行业协会等机构提交的信心以及建议,并组织人力深入研究应对措施。其次,行业协会应不断加强和进口国的行业协会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及时且准确地收集有关出口贸易摩擦苗头的各类信息。再次,在健全预警机制的工作中,应积极动员和利用有关企业的力量,最大程度地发挥和利用相关研究机构的力量,从而获得集思广益的效果。最后,考虑到我国企业在海外经营领域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在现在和未来的一定时间之内我国政府以及行业协会应积极肩负起预警信息收集、整理以及发布工作。应积极利用商务部驻外机构所具有的窗口作用,为国内及时提供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市场动态等方面的信息。应深化和海关等部门的合作。(作者单位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项目逐渐建立起来,相应的经济环境问题也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其中,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手段,是一些发达国家凭借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优势地位进行贸易限制的方式,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项目产生了严重影响,需要贸易部门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性分析,提出具有时效性的解决措施。本文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入手,分析了对贸易项目产生的影响,旨在为研究部门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绿色壁垒 茶叶出口贸易 原因 影响

1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特征分析

目前,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结构中,主要遭遇的绿色壁垒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绿色技术标准造成的壁垒问题,由于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甚至一些技术已经达到了垄断地位,这就使得一部分国外发达国家打着环境保护的幌子,借助一些立法手段以及措施,对技术标准进行苛刻的改良,使得一些国外产品在出口问题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中,我国茶叶出口过程遭遇绿色壁垒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也是主要的问题之一。

第二,绿色环境标志也会形成严重的绿色壁垒问题,在绿色环境标志管理项目中,特别是在生产结构、使用过程以及消费项目中,要对环保要求展开综合性分析,实现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需求。在层层申请以及审批项目建立过程中,绿色环境标志的存在只是为发达国家提供了进口控制的理由和借口。例如,美国和欧盟发达国家的国际标准采标率已经到达了80%以上,日本制定国家标准,有9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我国茶叶管理项目中国家标准只有40%左右采用国际标准。

第三,在绿色包装项目中,主要是为了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对废弃物的控制,确保回收效果和再生管理机制的综合性优化,积极建立更加系统化的分解机制,应用不被污染的包装。尽管包装项目是以保护环境为目标,但是,这种运行机制为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控制项目提供便利,也使整体包转管理机制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甚至使一部分包装不符合相关标准的产品无法有效进行进出口贸易,引起贸易摩擦。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欧盟对于绿色包装项目一直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对食品进出口也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标准,对包装效果和包装材料等进行了规定。另外,要求整体回收率要控制在60%以上,循环率在55%以上,这些标准参数对于我国茶叶包装环节来说很难实现。

第四,绿色卫生检疫检控机制和管理措施也是导致壁垒形成的主要原因,多数发达国家对于过海关的产品和材料有非常明确的要求,要按照卫生检疫机制进行统筹控制,从而避免微生物以及添加剂等对货物产生制约和影响。但是,若是这种检疫检控机制过于严格,就会形成经济壁垒和进出口限制。

2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分析

2.1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内部原因

在茶叶管理项目中,内部原因较为重要。第一,茶叶生产技术落后和品质不符合实际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相关部门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较为淡薄。我国茶园的多数工作模型和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中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都较为落后,茶叶品质并不高。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农药大量使用会对我国茶叶出口产生影响,并且农药残留指标检测存在严重超标的问题,也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的制约和影响,会污染土地,导致恶性循环,甚至会对管理模型和管控措施产生影响。要对管理体系的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并且茶叶生产、茶叶种植、茶叶加工以及茶叶包装等问题缺乏有效解决措施,加之环保意识淡薄,也会使得管理模型和管控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相应茶产品遭受金属、病菌及放射物的污染问题相对严重[1]。第二,在实际管理结构建立过程中,由于企业认证意识并不强,也会导致整体管理模型受到限制和影响,甚至使整体管控措施和管理模型失去实效性,相关管理体系和运行无法发挥其实际价值,茶叶进口管理项目的绿色认证标准和相关工作落实情况也会受到影响。第三,茶叶出口项目缺乏品牌效果,规模和管控体系受到严重影响。在实际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由于多数企业主要是采取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这就对整个市场运行机制产生了严重的制约,甚至會使得相关管理工作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市场中真正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相关管理模型和控制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加之企业规模的限制,就会对相关运行体系造成严重的制约,其中主要的制约因素包括资金模块、设备模块以及技术模块不符合实际标准的问题,相应管理机制严重落后,也很会对整体管控体系的综合性升级产生制约,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茶叶品质的问题,我国茶叶不能在世界市场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品牌效应,使得整体管理机制受到严重的制约,也是使得相关信息和运行机制失效的主要因素,直接导致了我国茶叶出口企业的经济受到影响,相关茶叶企业无法同世界知名的茶叶企业抗衡。

2.2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外部原因

在对外部原因展开深度分析和集中调研的过程中,缺乏对环保意识和食品质量的需求,相关保护工作和项目运行效果也会受到严重的制约,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处理,但是,消费者在实际管理体系建立后,更加倾向于花费较高价格购买具有保障的食品,不愿用低廉的价格获取伪劣产品,正是由于消费观念的影响,进出口国家要在选择机制建立后关注产品的质量以及环保要求,结合绿色技术标准进行统筹分析和综合性管控。另外,国际政治形势也是对茶叶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2]。在国际形势相对平稳的环境中,各个国家的经济贸易暗流涌动,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的关注,在管理路径和管控体系的控制方面,要结合实际管理需求进行统筹处理和综合性管控,确保管理体系和管理效果之间的稳定性符合实际标准,也为管理结构的综合性升级提供坚实基础。

3 绿色壁垒对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3.1 绿色壁垒对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

3.1.1 绿色壁垒对茶叶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绿色壁垒对茶叶出口贸易产生的消极影响,会对整体经济贸易行为产生制约。第一,成本价格方面的影响,绿色贸易壁运行结构中,以严格的生产技术标准以及管控体系分析模型进行项目管理,会对检测标准进行统筹分析,确保管理模型和管控体系之间的稳定性发展,将其应用在茶叶企业项目中,会对其整体运行和管理机制产生制约,使得管理模型和控制措施之间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也会对管理模型造成严重的影响[3]。正是基于此,在我国茶叶生产、加工企业项目管理体系中,要达到发达国家的茶叶进口准入标准,就要积极践行更加系统化的控制机制,茶叶企业不得不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善生产和加工环境,使得整体成本管理项目受到影响,相关运行结构和管理措施失去实效性价值[4]。正是由于资金投入数额在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茶叶生产运行成本,会对整体管理机制的优化造成严重影响,使得项目升级和管控措施无法有序进行,相应地降低了茶叶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

另外,在实际管理标准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型管控,进一步提高管控体系的有效性、提高处理机制和控制效果,为了达到发达国家的认证标准和实际效果,结合相关工作标准和管理模型,提高处理效果的实效性价值,并且建立健全更加系统化的处理措施,企业不得不开展各项认证项目体系,使得整体管理效果失去效力。认证涉及项目的过程和管理体系和实效性管理体系之间缺乏有效连接,茶叶的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是非常关键的项目,整体运行过程复杂,会经历较长时间,这些也都增加了我国茶叶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除此之外,出口对经济力方面、行业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都是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管理需求进行统筹分析和综合性管理的过程[5]。

3.1.2 绿色壁垒对茶叶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绿色壁垒对茶叶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中,也有一些积极的意义。企业环保意识增强符合实际标准。在经济贸易中,茶叶出口屡屡遭遇不公正待遇,在不公平和抗議的同时,需要进一步促进生产项目、加工项目和包装项目的升级效果,确保事先建立检测检验机制,为茶叶企业资金和精力的全面投入奠定坚实基础。相关部门要从长远角度出发,积极践行更加系统化的管控机制,提高绿色贸易壁垒效果,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另外,在生产技术改进项目中,要积极建立更加系统化的管控措施,确保管理体系符合实际标准。但是,由于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过程中,长期的经营体系和管理机制会出现相应的改变,传统管理机制和管控措施存在技术性的严重落后,技术含量低的茶叶出口价格也相对极低,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管理需求进行统筹分析和综合性处理控制,确保相关信息处理效果和管控措施得以全面优化[6]。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借助严格的技术标准,进一步打压我国茶叶出口项目,尽管有环保体系和项目管理需求作为幌子,在实际管理体系建立后,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有效化解技术标准,在实际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积极践行更加系统化的处理机制和管控措施,将相关项目运行措施作为管理目标,为项目升级奠定坚实基础,保证国内企业进一步优化开展学习和掌握新生产技术,提高茶叶产品的质量品质,有效管理和应对壁垒问题[7]。

3.2 出口国绿色壁垒对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

在形成贸易管理体系的同时,欧盟对于茶叶出口产生的影响和制约因素较大,由于相关制度和管理体系种类较为频繁,会导致标准更加的严格。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欧盟实施的茶叶中农药残留新标准就对相关信息进行了集中调整和分析,其中,受限农药品种从6种一直增加到108种,农药从原来的29种增加到62种,相关信息和处理效果之间也存在相应的问题。除此之外,日本绿色贸易壁垒问题也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深度思考和集中管控,积极践行更加系统化的管控机制,在日本提出的食品农业化学品列表中,茶叶涉及农药已经达到251种,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我国茶叶的管理效果也需要进一步得到优化,积极践行系统化管理层级,清晰且正确的认知到相关问题的重要性,提高管理效果和控制机制,需要为项目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实际管理体系建立和落实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积极执行更加系统化的管控措施,将管理模型和运行机制作为管理重点,实现项目综合性优化升级,并结合相关管理要求提高自身管理效果,为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提供支撑,优化经济运行和管理效果,为项目整体化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武歌.基于国际标准差距视角下绿色壁垒对我国当前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38(08).

[2] 曹慧娟.强化政府职能突破安徽茶叶出口的绿色壁垒[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6,24(03).

[3] 符丽萍,魏聪辉.认清形势,开拓创新促进宁波出口茶业发展[C].2016宁波“海上茶路”国际论坛论文集,2016.

[4] 林畅,庄佩芬,黄娇娣,等.中国茶叶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兼论中国提高茶叶深加工水平的迫切性[C].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16.

[5] 管曦.中国出口茶叶产品的比较优势探讨——基于不同类别和包装的分析[C].2015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2015.

[6] 汪玲平.以科学发展观,开拓和保护出口茶叶名牌产品的效益[C].第十一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16.

[7] 顾国达,牛晓婧,张钱江,等.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日茶叶贸易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5,15(06).

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3篇

内部能力分析

优势(Strengths)因素分析

中国的花卉行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中国经济20多年的发展,中国对花卉的强烈内需已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花卉产业的发展。目前,花卉产品是中国农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重要产品之一,我国应将花卉产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我国的土地、水资源稀缺,生物多样性资源相对丰富,气候与土壤资源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劳动力资源充足。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低廉的人力成本,是中国花卉种植业崛起的关键。实际上,由于气候温和,日晒充足,中国被公认为全球最适宜花卉种植的地区之一,而老牌种植大国荷兰由于纬度偏高,温度、日晒等自然条件相对欠缺,不得不广泛采取温室种植。种植成本相对较高,因此荷兰逐渐将种植业务外包,这也促成了发展中国家种植业务的崛起。而日本的劳动力成本很高,出口企业可发挥自身优势,将相同品种的鲜切花加工成花束,这一环节就很有潜力,此举可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利润空间。

劣势(weakRess)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花卉出口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小、品种少、效益低,经营管理水平较差,流通体系还不健全,运输成本高昂,不能长期或周年供应,普遍存在“重生产、轻流通,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出口手续繁琐,市场品种滞后,严重制约着中国花卉的出口。

缺乏专利技术

世界花卉消费市场目前的总体趋势是消费正由传统花卉消费日渐转向新优花卉消费,同时,消费的品种日趋多样化。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新优品种的培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我国花卉产业起步较晚,育种能力不强,新优品种严重匮乏。众所周知,知识产权保护育种人的专利权,在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优产品的情况下,要想扩大出口,就必须按照国际规则,通过支付品种权费,来取得国际市场份额。而目前我国花卉生产经营者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一些企业和农民白行栽种进口种苗,产品当然就不能在国际市场上流通。

从郁金香泡沫算起,荷兰的花卉产业已经具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并逐渐形成了高度分工的格局,生产、销售、科研、营销等各个环节独立横向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荷兰的花卉公司大多均专注于一个细分品种的研究,从全球各地搜寻花卉新品种,并进行无数次的品种杂交,改造成为荷兰自主品种进行规模生产,再通过种植、加工、质量控制等一体化优势,抢占竞争对手的市场。事实上,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荷兰的花卉物种并不丰富,荷兰的国花郁金香本是原产非洲的品种。通过吸收全球各地的品种并进行研发改造,荷兰一直占据花卉新品种的制高点。

近几年广泛流行的蝴蝶兰原产于中国台湾,早在1 950年就登上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并获得西方世界的关注,当时荷兰还没有任何蝴蝶兰品种。10年前,荷兰FIoricultura公司进入蝴蝶兰市场之后,蝴蝶兰的生产中心就逐渐由中国台湾转移到荷兰。据相关报道,荷兰首先广泛采集中国台湾的蝴蝶兰各个品种的苗种,并带回荷兰研发中心进行改造,通过杂交实验开发出适应欧洲气候环境的品种,为蝴蝶兰进入欧洲市场打下基础。之后,选育品种进入测试温室进行种植试验,通过对温度、照明、光量、湿度、肥料各个环境进行生长对比测试,并形成标准化的栽培种植手册,为下游种植业务提供作业指引。由于不断的研发和提升种植技术,荷兰逐渐成为蝴蝶兰市场的主导者,仅Floricultura一家公司的蝴蝶兰销售额,就是中国台湾全部出口额的两倍。而FloraHolland成交数据显示。蝴蝶兰是成交量最大的室内盆景品种,也是仅次于月季和菊花的交易品种,2007年交易金额达到2.18亿欧元。

对于确定的新品种,不同的荷兰公司还可能联合进行研发,在特定的研发课题下共享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了荷兰花卉产业整体的研发竞争力。在亚非发展中国家种植业务崛起的情况下,全球花卉业龙头荷兰一方面加强研发,继续在专利产品开发上保持优势;另一方面,将全国最大的几家花卉拍卖交易所整合一致对外,吸引发展中国家的花卉拍卖业务,进而巩固其全球拍卖交易中心的地位。

利益分配有限

由于缺乏专利花卉品种研发能力,发展中国家仅是世界花工的角色。在全球花卉产业链的利益分配中,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相关资料显示,花卉出口正成为肯尼亚等国的重要外汇收入来源,其中肯尼亚年出口创汇约为2.5亿美元,埃塞俄比亚的花卉出口也达到1.25亿美元。肯尼亚等国家虽然是全球性花卉种植中心,但是实现的利益有限。相关资料显示,荷兰鲜花植物拍卖市场(FloraHolland)每年成交额约40亿欧元,其中荷兰本国生产的花卉占成交金额的85%,而肯尼亚的花卉成交额则仅占5%。此外,荷兰作为花卉交易中心,除了花卉种植收入,配套关联产业还包括金融、物流、拍卖等多个层面,每个层面的规模均相当庞大。以拍卖交易环节为例,以交易额5%手续费率计算,FloraHolland每年收入约2亿欧元,按照欧元与美元1.6的比率计算,其拍卖收入是埃塞俄比亚种植收入的2.5倍。

此外,与全球制造业产业升级、低附加值制造业务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格局相似,肯尼亚等花卉种植中心的研发能力相对有限。在我国云南投资的外资花卉公司,多采取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即在云南环境优越地区白建种植基地,待花卉成熟之后直接加工出口,整个过程仅利用了云南的自然环境优势,对云南本地花卉在先进品种研发等方面发展带动十分有限。

缺乏完整的保障体系

花卉出口需要有完整的冷链保障体系,由于我国的鲜花生产从基地到采后处理及包装、仓储、运输的所有环节,几乎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冷链环节中断情况,致使鲜花售前保鲜期大大缩短,对到达目标市场后的品质造成了极大影响。其次,我国口岸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目前我国除昆明、上海、北京等少部分口岸有适合花卉除害处理的专业熏蒸库外,大部分口岸的熏蒸设施不能确保花卉质量和除害处理效果,给花卉的出口检验带来了潜在隐患。由于基础设施差,据河北宝硕集团农业分公司总经理刘月星统计,其公司出口的花卉有三分之一在到达口岸后要降价销售。因此,刘月星等一些花卉出口企业的负责人多次呼吁,加强花卉出口的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一些花卉产品的出口在检疫、濒危等证明的办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地区通关手续比较繁杂,不够快捷。例如,有的地区仅检疫证的办理就要一个月的时间,这对出口花卉的企业极为不利。

标准化水平低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贯彻推广标准化生产的工作严重滞后,栽培管理水平低,造成花卉产品质量不稳定,甚至低劣。国际市场对于花卉的需求量虽然很大,但对产品的品质要求却极为严格。比如许多国家进口花卉和苗木要求株高、干径都要统一;再比如很多国家为了防止植物危险性有害生物随进境栽培介质传人,进口花卉要求不带土,但我国由于栽培方式和观念的原因,目前栽培介质发展水平还不高,这样就造成许多产品被挡在了国际市场的大门之外。

外部环境分析

机会(opportunity)因素分析世界市场需求大趋势呈现增长

苗圃及庭园植物消费呈现正增长。根据美国国家农业部统计资料中心(USDA)的调查。这几年切花及盆花呈现负增长,而苗圃及庭园植物的产值则逐年增加,且产值占全美花卉产业的一半以上。日本的发展趋势也和此类似。

特种花卉前景看好。据专家预测,从21世纪开始,全球年均需要消费特种花卉约100亿美元,特种花卉市场前景广阔。特种花卉目前主要有三种:一是食用花卉。我国目前已开发的食用花卉有黄花菜等100多种;其二是药用花卉。具有药用功能的花卉可开发成既能治病又能滋养的天然药品;其三是香料花卉,如百里香、香回芹、千层楼、香水草、柠檬罗勒等。

存在新兴市场

俄罗斯花卉消费市场潜力大,且产品多依赖进口。中国土畜进出口商会花卉分会秘书长禁军考察俄罗斯市场后发现,俄罗斯市场的花卉产品90%为进口,目前进口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是荷兰花卉交易市场的五大用户之一,其中从荷兰进口的产品约占俄罗斯花卉市场50%份额,其他产品主要来自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等鲜切花主产国。

在2008年9月第十五届莫斯科国际花卉园艺展召开之际,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花卉分会和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花卉种植者协会分别组织带队前往俄罗斯交流考察。考察发现,鲜切花是俄罗斯花卉市场的主流产品。其中月季、百合、丁香等为主要品种。近几年。红掌、蝴蝶兰、榕树盆景、发财树等盆栽植物需求不断增加,中国盆栽植物直接对俄出口机会多、市场潜力大。此外,俄罗斯绿化苗木需求量也随着俄罗斯各大城市的改建而呈上升趋势。考察结束后,双方成员均表示,中国花卉出口俄罗斯市场潜力很大,但打通物流和检疫渠道是目前面临的瓶颈问题。

目前,我国直接出口到俄罗斯的花卉产品所占市场份额还不高。根据我国海关统计的数据,2007年,我国对俄罗斯花卉出口约66万美元,2008年上半年出口近59万美元,鲜切花是主要出口种类,分别占2007年出口总量的64.4%,2008年上半年总量的93.5%,其中月季占到切花出口总量的一半。

威胁(threats)因素分析

受金融危机影响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9月中旬开始,国外花卉市场出现量价齐跌的局面,大连市很多出口型花卉企业大都处于出口滞销状态。大连菊兰园花卉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其60%的产品曾出口到日本、奥地利等国家,往年冬季是销售旺季。但2008年三季度以来,其花卉出口订单数量下降730%-50%,花卉出口价格也在下跌。

全球金融危机给湛江花卉出口也带来了一定影响。湛江是全国最大的富贵竹生产基地。现今拥有出口富贵竹加工企业及其它花卉种植场已发展为17家,其中富贵竹加工企业14家,其它花卉种植场3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9年湛江富贵竹出口企业收到的出口订单减少。

日本与我国花卉产业联系非常紧密,日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花卉出口的晴雨表。日本花卉市场主要分为鲜花、盆花、花坛用苗三大部分,康乃馨、月季、菊花是日本进口量最大的三类鲜切花品种。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花卉分会介绍,2008年上半年以来我国花卉出口贸易减缓,原因之一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日本切花消费逐年下降,直接影响到我国鲜切花出口量。我国每年出口日本花卉产品占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鲜切花、鲜切叶出口对日本有较强的依赖性。由于我国花卉出口还存在无序性,很大程度上靠低价竞争,因此市场竞争力不强,利润空间逐年萎缩。

受国外同行竞争威胁

据越南海关总局2009年7月1 6日透露的统计数据,2009年1月~5月越南花卉(包括鲜花和干花)出口390万美元,同比增长117%。虽然目前越南花卉出口市场从2008年的31个减少至现在的20个,但是出口市场结构没什么改变。主要出口市场为日本、俄罗斯、中国、中国台湾和印度尼西亚。其中,对日本出口达1 00万美元,同比增长54%。

埃塞俄比亚的花卉出口市场也在逐年扩大。埃塞俄比亚花卉出口的大幅增加得益于政府在该领域重视程度和投入的加大。目前,共有18家企业在从事花卉出口的业务,而且企业的数量正不断增加。有关部门也表示,将尽一切可能为从事鲜花产品出口的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由于纬度跨度和海拔高度差距均较大,埃塞俄比亚虽地处热带,但各地温度冷热不均。全国范围大致可分为三个气候区:一是海拔2400 m及以上的地区,气候较凉爽宜人;二是地处1 500 mA2400 m之间的地区,气候比较温暖:三是地处1 500 m以下的地区,气温比较炎热。全国年平均温度为1 3℃。全国范围一年大致分为旱季和雨季。平均年降雨量为1 179.6 mm。这种特殊的气候特点,使其在花卉及园艺领域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将投资重点放到花卉种植领域。(未完待续)

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近年来,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不断,有观点认为,我国大规模的加工贸易出口使得对华贸易摩擦日益频繁。但通过对涉华反倾销、反补贴的数量、国别分布和产业分布的特征进行总结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遭受的反倾销、反补贴份额与对外贸易份额不对称,加工贸易出口主要目标国(地区)和涉华贸易救济措施发起国(地区)之间严重不一致,我国加工贸易程度较高的产品并非是涉华贸易救济措施主要涉案产品。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可能是贸易摩擦的潜在诱因之一,但绝不是主要原因,不能以此作为批评我国合理发展加工贸易的理由。

【关键词】 加工贸易 反倾销 反补贴 贸易摩擦

1979年欧盟对我国糖精、钠盐的反倾销指控,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国际贸易摩擦。1995年到2012年6月30日,世界对华反倾销指控高达884起,占同期世界反倾销指控总数(4125起)的21.4%;对华反补贴调查57起,占同期世界反补贴调查总数的19.6%。面对这种严峻情况,有观点认为,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过快增长引发了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早就存在的与有关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如与东盟国家存在大额贸易逆差,与欧美国家存在大额贸易顺差;二是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因此,为了探讨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与贸易摩擦的关系问题,本文将从我国贸易摩擦的特征着手,实证分析加工贸易出口与贸易摩擦的关系。

一、我国贸易摩擦的特征

1、我国遭受的反倾销份额与对外贸易份额不对称

我国贸易摩擦的显著特征是频繁遭到国外反倾销指控和调查。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世界各国对华反倾销调查总数为884起,占同期世界反倾销调查总数4125起的21.4%。世界各国对华反倾销措施总数为643起,占同期世界反倾销措施总数2649起的24.3%。而直到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时,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也只占世界贸易总量的9%。2011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的10.4%,货物贸易进口占世界货物贸易进口的9.46%,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4.38%,服务贸易进口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的5.98%。由此可见,我国遭受的反倾销份额与对外贸易份额不对称。

2、对华反倾销发起国分布集中

1995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印度是发起对华反倾销调查数最多的国家,高达150起,占印度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总数的22.6%,约占同期世界对华反倾销调查总数的20%。接下来是美国、欧盟、阿根廷、土耳其、澳大利亚、巴西、南非和墨西哥等,分别发起对华反倾销调查109起、109起、88起、60起、35起、35起、35起、32起。对华反倾销调查数占同期世界对华反倾销调查总数的比重超过5%的国家或地区有印度、美国、欧盟、阿根廷、土耳其,由以上国家或地区发起的对华反倾销调查占同期世界对华反倾销调查总数的53.7%。对华反倾销调查占该国反倾销调查总数的比率超过25%的国家有阿根廷、巴西、土耳其、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均为发展中国家。

3、我国遭受反倾销的产业(产品)分布集中

1995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机械和电器设备产业是遭遇对华反倾销调查最多的行业,分别为222起、175起、110起。纺织,树脂、塑料及制品、橡胶及制品,石料、陶瓷、玻璃及制品,杂项制品也是遭遇反倾销较多的行业。从比重来看,我国植物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鞋、帽、羽毛、花、伞,石料、陶瓷、玻璃及制品,机械和电子设备,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仪器、钟表、录音机等产品遭遇的反倾销调查数占各自同期世界反倾销调查总数的比重都在20%以上。甚至全世界只有我国的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类出口产品遭遇了反倾销调查,调查总数为5起。而2000年,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额只占世界化工产品贸易额的2.1%,2008年提高到4.7%。由此可见,我国一些产业(产品)遭受的反倾销比重与对外贸易份额不对称。

4、我国遭受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数量较少、分布集中

与对华反倾销相比,对华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数量较少,但国别分布和产业分布集中。1995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世界各国对我国出口产品一共发起了57起反补贴调查,占同期世界反补贴调查总数的19.6%,其中美国发起32起,加拿大13起,澳大利亚5起,欧盟4起,印度、墨西哥、南非各1起。从产业分布来看,对华反补贴调查主要集中在贱金属及制品行业,一共31起,机械和电子设备7起,纸、纸制品5起,化工产品5起,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3起,纺织品和木、软木、藤及制品各2起,树脂、塑料及制品、橡胶及制品,石料、陶瓷、玻璃及制品各1起。同一时期,世界各国对我国出口产品一共实施37起对华反补贴措施,占同期世界反补贴措施总数的21.8%,其中美国实施24起、加拿大11起、澳大利亚和欧盟各1起。从产业分布来看,对华反补贴措施也主要集中在贱金属及制品产业,一共21起,其中,机械和电子设备4起,化工产品3起,纸、纸制品和纺织品3起,木、软木制品2起,纺织品2起,树脂、塑料及制品,橡胶及制品,石料、陶瓷、玻璃及制品各1起。

自1987年第一起对华保障措施实施以来,截至2008年,国外共启动91起对华保障措施。其中,发展中国家启动62起(土耳其14起、印度11起、菲律宾7起、阿根廷5起、印尼4起),占同期世界对华保障措施的比重为68.1%。这62起涉华保障措施涉及11个行业,其中,涉及轻工产品的案件数最多,为24起,占比38.7%;其次是化工产品,为15起,占比24.2%;第3位的是建筑材料工业,为10起,占比16.1%。涉及上述3个行业的案件所占比重高达79.0%,可见,对华保障措施案件的行业集中度较高。从涉案产品来看,保障措施案件调查重点在中低附加值的产品上;在涉案的轻工产品中,鞋类产品、玩具以及食品是发展中国家调查的重点;但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涉华保障措施调查已开始涉及部分高附加值产品。

二、加工贸易出口与贸易摩擦关系的实证分析

1、从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别分布看

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国别(地区)分布比较集中,体现出新“三角贸易“的特点,从东亚国家(主要为日本、韩国、台湾)进口中间产品,加工后主要出口到欧美等国。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前五大伙伴国(地区)依次是美国、香港、欧盟、日本、韩国。2012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前五大伙伴国(地区)依次是美国、欧盟、香港、日本、韩国。1995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对华反倾销调查前五大发起国依次是印度、美国、欧盟、阿根廷、土耳其。但印度、阿根廷、土耳其在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中所占比率很小。以2007年为例,我国加工贸易向印度出口额为66.99亿美元,仅占向美国出口额的4.6%,占向欧盟出口额的4.9%,但印度却是发起对华反倾销调查数最多的国家。另外,截至2010年年底,发展中国家(土耳其、印度、菲律宾、阿根廷、印尼等)是对华保障措施的主要发起国。

可见,我国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国(地区)和对华贸易救济措施发起国(地区)之间严重不一致。如果说是加工贸易出口导致了我国频遭贸易摩擦,那么从现象看,我国以发达国家和东盟为主的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地区和对华贸易救济措施发起国(地区)应该多有重叠才是,但实际情况是发展中国家(主要为印度、阿根廷、土耳其、巴西、南非、哥伦比亚、秘鲁、埃及、印尼等)才是对华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发起方。这说明我国频遭贸易摩擦并非由加工贸易出口造成,至少可以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并非是国外启动对华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原因。

2、从对华贸易救济措施涉案行业(产品)来看

1995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对华反倾销调查涉及最多的行业是贱金属及制品、化工、机械和电器行业,对华反补贴调查主要集中在贱金属及制品、纸品行业,对华保障措施主要集中在轻工、化工行业。但是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据Koopman,Wang,Wei(2008)测算,2002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占行业总出口比率最高的行业是电脑、通讯设备、文化和办公用品、电脑附件、造船业,比率都在90%以上,而金属制品的加工贸易出口比率为43.2%,人造化工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比率为58.3%,特殊化工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比率为46.9%,纸和纸制品的加工贸易出口比率为50.7%。

可见,我国加工贸易程度较高的行业(产品)并非是对华贸易救济措施主要涉案行业(产品)。如果说加工贸易出口使我国频遭贸易摩擦,那么遭到贸易救济调查的行业(产品)应该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程度较高的行业(产品),比如电脑及附件、通讯设备、文化和办公用品等,但事实又并非如此。国务院发展中心的一项调查也表明,我国的被反倾销产品绝大部分是由一般贸易出口引起的,针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反倾销案例占比不到全部对华反倾销案例的5%。加工贸易出口之所以不易被反倾销,基本原因在于加工贸易出口大多仍利用了外方原有的出口渠道,出口量和价格均由外方控制,不会出现一般贸易存在的乱打价格战的情形。

三、结论

无论是从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别分布来观察,还是从对华贸易救济措施涉案行业(产品)来分析加工贸易出口与贸易摩擦的关系,都不能得出我国频遭贸易摩擦是由加工贸易大规模出口造成的这一结论。相关国家(地区)出于自身经济、政治利益考虑与我国频发贸易摩擦,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是可能的潜在诱因之一,但绝不是根本原因,不能以此作为批评发展加工贸易的理由,更何况贸易摩擦的大部分对象是我国的一般贸易出口产品。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在一个非贸易自由化的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对外贸易肯定会对原有国际利益格局造成冲击,贸易摩擦避无可避。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也说明,加工贸易是我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来发展自己的一种有效方式。单纯地将贸易摩擦的原因归咎于加工贸易的发展是不合理的,这不仅不能避免贸易摩擦,还会阻碍自身发展,使自己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更被动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隆国强:对加工贸易的评价[J].经济研究参考,2003(1).

[2] 徐慧竹: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因素及调整对策[J].经济问题,2007(1).

[3] 曹宏成:产品内贸易:原理、效应及对中国的适用性分析[D].复旦大学,2008.

[4] 吴新辉:国际贸易摩擦及我国的对策研究[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9(9).

[5] 肖婧:微笑曲线与中国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0(3).

[6] 龚震:反倾销困局——我国对外贸易为何摩擦频繁[N].中华工商时报,2004-09-28.

[7] 李昕:中美贸易摩擦[J].国际贸易问题,2012(11).

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采用1990~2010年江苏省的相关数据,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江苏省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出口贸易的增长,污染物排放呈总体上升趋势,同时深入研究出口产品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即工业制成品出口量的增加极大程度上加剧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出口贸易;环境污染

1引言

多年以来,出口贸易一直是推动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江苏的出口贸易总额逐年高速增长,对外贸易依存度显著提高。其出口贸易总额从1990年的29.44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2705.5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近29.05%。在实现对外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江苏省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环境质量变化问题。工业废气排放量逐年上升,从1990年到2010年,废气排放总量从5047亿m3上升到31212.9亿m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也呈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2234万吨上升至2010年的9062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则变化不太显著,废水排放量基本保持在20亿吨以上。经济的增长往往会带来环境的恶化,然而,经济的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江苏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二者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如果出口贸易对环境污染有负面影响,那么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是否会对环境污染也造成影响?这些都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2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出口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寻求解决出口贸易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办法。Copeland和Taylor实证认为贸易发展将会导致更多的污染排放。Grossman与Krueger(1991)最早将国际贸易的环境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方面,建立了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的基本框架。Chichilnisky(1994)认为,在自然资源的产权界定和环境规制方面,南方国家比北方国家会更宽松,贸易自由化将导致南方国家更专业化于资源密集型产品,当产品规模扩大后,环境会进一步恶化。Esty和Geradin指出,经济一体化会导致越来越多的环境避难所,这是因为某些国家实施的低环境标准和松弛的环境管制措施对该国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能起到推进作用。vanBeers和vandenBergh(1996)侧重于从方法论角度评论贸易和环境外部性之间的相互关系;Antweiler等人(2001)运用回归方法进行了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此外,Ederington和Minier(2003)以及Winters(2004)等学者都各自对贸易和环境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对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张梅认为经济增长、自由贸易的进一步会扩大导致环境恶化。李慕菡等(2005)通过对相关产业进出口和污染情况的分析,得出了我国国际贸易中污染产品的环境转移客观存在的结论。叶继革、余道先(2007)用统计性描述方法从更加微观的层面上分析了具体行业出口量的扩大对环境污染的不利影响。党玉婷、万能(2007)等人对我国1994-2003年的对外贸易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的进出口易从总体上恶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但是,也有学者并不认同贸易增长对环境污染造成负面影响。李秀香等分析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出口增长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与出口增长没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张连众等利用31个省市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表明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陈红蕾、陈秋峰(2007)建立计量回归模型,以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指标对我国贸易开放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减少污染排放量。

综上所述,中外学者普遍认为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联系。基于此,在一个相对具体的区域内,在相对稳定的经济和政策条件下,研究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更符合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为一个地区的经济良性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选取了1990~2010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江苏省出口贸易及贸易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得出若干有助于推进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结论。

3实证分析

3.1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江苏1990-2010年江苏出口总额(其中包括2000-2010年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借助Eviews6软件,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实证分析江苏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贸易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

3.2指标选择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三废”即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气排放物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3个指标度量环境污染程度。出口总额作为出口贸易指标,并且为了进一步研究需要,选取初级产品出口额、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作为指标分析产品贸易结构对环境的影响。

3.3数据采集

本文所选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等。具体如表1、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一阶差分以后的初级产品出口额及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与环境污染存在相关关系,一阶差分后,初级产品与环境污染存在负相关关系,工业制成品与环境污染存在正相关关系。可以认为贸易结构中,相较于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加更能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

3.6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是分析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协整分析的结果反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需要进一步验证。考虑到经济中通常出现的时滞效应,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时,本文将对滞后各期的X与Y1、Y2之间关系进行检验,其检验结果列入表7内。

表7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

原假设滞后阶数F值P值结论Y1不是X的Granger原因29.555410.0024不拒绝X不是Y1的Granger原因20.426470.6610拒绝Y2不是X的Granger原因34.604310.0254不拒绝X不是Y2的Granger原因30.683350.5805不拒绝Y3不是X的Granger原因22.306510.1362不拒绝X不是Y3的Granger原因22.361070.1307不拒绝检验结果显示,在滞后二期的情况下,拒绝X不是Y1的Granger原因,即X是Y1的格兰杰原因。其余情况下,均接受原假设。这就说明,江苏出口总额的变化是导致是工业废气排放量变化的原因,而出口总额变化不会导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及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变化,究其原因,笔者猜测可能与所选分析数据较少,导致无法得出结论有关。

4结论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出口总额和工业废气、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水排放指标分析,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出口贸易的增长会加剧环境污染。以江苏为例,随着出口贸易的逐年增长,贸易规模的扩大,工业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江苏省的环境污染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因而,控制贸易的规模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一味地扩大贸易规模,意味着扩大生产,增加污染,因此企业须制定全年生产计划,不能因盲目追求利润而扩大生产规模。同时,政府也应发挥作用,指导企业安排生产,不能只关注GDP数量而忽视GDP质量。

第二,出口贸易结构会对环境污染产生影响。由于在初步的回归分析中,虽然拟合程度高,但是系数的斜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随后进行一阶差分,重新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在出口产品贸易结构中,初级产品出口额及工业制成品出口额都与环境污染存在相关关系,但是初级产品与环境污染存在负相关关系,工业制成品与环境污染存在正相关关系。可以看出,我省出口产品贸易结构中,尤其是工业制成品更能影响我省环境质量。因此,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对于减轻我省环境污染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降低出口商品中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商品的出口比例,加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等附加值高,污染低的产品。积极促使生产高污染、高耗能产品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必要时,甚至可以关掉这些高污染企业。

第三,出口贸易是影响江苏省环境污染的原因。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出口总额的增长,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会导致各类环境污染排放(诸如工业废气排放量)有上升趋势,加重了我省的环境污染。因此,加快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有利于改善环境。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结构,通过发展绿色经济,不仅能够引导产业结构优胜劣汰,也能更好地提高自然环境的利用效率,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红根,卞琪捐,王玉霞.中国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

[2]叶继革,余道先.我国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

[3]赵银徳,李晓蕾.江苏省环境污染与人均GDP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2008.

[4]傅京燕.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动态与评述[J].国际贸易问题,2005.

[5]李慕菡等.我国国际贸易中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J].国际贸易问题,2005.

[6]张连众,朱坦,李慕菡等.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3.

上一篇:次贷危机论文下一篇:地域管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