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管理范文

2023-09-07

企业融资管理范文第1篇

李践博士的“砍掉成本”曾经风靡一时!他的每一招都堪称是企业降低成本的法宝,每招都有它的独到之处!企业应当降低成本,是不言而喻的,但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我认为应首先是对“成本”的正确理解。如此,才能有效地做到控制成本。

一、成本管理在于把钱花得恰到好处

有人说:成本管理是一门花钱的艺术,而不是节约的艺术。但如何将每一分钱花得恰到好处,将企业的每一种资源用到需要之处,这是大多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难题,从而就产生了企业的成本管理。传统的成本管理片面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降低原材料的购进价格或档次;或者减少单一产品的物料投入、降低材质;减少工艺流程,强调节约和节省,从而达到削减成本的目的。其实,这种观点是浅层次的。提高生产力、缩短生产周期、增加产量并确保产品质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本管理。

二、成本管理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是相对的、多元的

企业里的成本费用大致可以分为投资性成本和费用性成本,但它们的区分并不容易———哪些是投资性成本?哪些又是消耗性费用?参照李践博士的刀法,首先要考虑的是哪些应该“砍”,要“砍”到什么程度?哪些不能“砍”?如果不把好这个度,那再好的“刀”法也只能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把式”。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因为降成本而砍掉了“投资”,那无异于自己往前进的路上给自己设置了障碍,就更加得不偿失。

企业一味地追求降低成本,把成本控制看成是绝对的、唯一的,其必然不会获得一流的原材料,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人才,不会获得让客户满意的产品,自然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也就无法得到预期的收益,这样的成本管理无疑是失败的。而对于投资性成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对于生产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在原有的基础上降低一个点,可以说是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人力。即使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这是完全靠人的主观意识在控制,并不是一个合理有效的途径,更不是一个长期、稳定的持续控制的过程,成本控制的波动性就会变得很大。但是,换个思路,企业要是在改进生产工艺、设备改造上肯投入成本,从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上下功夫,从而形成的成本控制,这才是科学有效的。

而对于一些费用性支出,有的成本投入是可以有收益,有的成本投入是没有收益的,甚至有的成本增加完全产生于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企业的销售成本、业务洽谈前期所产生的费用、后勤人员的工资、办公用品、车旅费用、工人的劳保用品,生产性企业所需的水、煤、电、原辅材料等的投入费用、设备管理成本、质量管理成本、仓储成本、物流成本等等,在这些成本控制中,我们完全可以分析出,哪些是我们必须控制的,哪些可以控制,哪些是必需支出的。企业的成本管理不是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而是要一个需要多维度看待的问题。

由此也不难看出企业的成本控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元的。

三、成本管理应结合企业实际,科学设定,全员参与

成本控制应该是一份数字清单,包括可控费用和不可控费用。每月、每季度都由成本控制委员会汇总后发到管理者手中,超支和异常的数据就作醒目的标识。在月底的总结中,相关部门需要对超支的部分做出合理的解释。有效的成本考核也是成本控制的好办法。

增强员工的成本意识,也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让员工清楚从原、辅材料、半成品的消耗、水、煤、电、备品备件、劳保用品、通讯费用、办公用品、设备和其他易耗品等方面控制成本,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让成本控制直接与员工的薪酬挂钩,把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投入到成本控制管理中。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的成本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全员参与,才能有效地控制企业成本。

企业融资管理范文第2篇

摘 要:结合实际,针对浙江省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进行了评估。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感知

1 浙江省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概述

中小微企业是指除大型企业外其它类型企业的总称,具有涉及面广、数量多的特点,对于解决就业、经济增长等问题负有重要作用。浙江省中小微型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大、密集度高,各地级市经济大多形成“一乡一品”的经济形态,这也奠定了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大省的地位,大约98%的企业单位为中小微企业。相对于大企业以及上市公司,中小微企业在资金、人力、财税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市场经济的波动发展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冲击很大。

根据当前中小微企业发展态势,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桎梏是金融方面。在现有的银行体系中,中小微企业等小规模经济体能够得到的资金支持是十分有限的。为了解决筹融资等金融问题,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都依据相应的情况,颁布了相关的条例使得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等问题更加地便捷化和有效化。例如2014年中央各部门以及浙江省各相关部门连续颁布多项文件,如《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5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多措并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9号)、《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银监发〔2014〕36号)以及浙江省《支持小微企业上规升级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贷款保证保险合作协议》等等,这些措施的颁布都是各级政府为了中小微企业能够更好地解决金融问题。

浙江省各级政府每年颁布的金融扶持政策种类多、涉及面广,但是政府发布的相关金融扶持政策,能否切实解决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能提高政策实用度,更能对浙江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 浙江省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感知评估调查样本说明

针对检验各级政府发布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能否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评估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对于政府金融扶持政策的认同感以及感知情况等需要。我们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的共1885964家(截止2015年1季度)中小微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多元分析下的分层抽样以及在1:3000的最优比例下,得出1262份的总样本数量以及各地级市的分样本数量;实际共调查浙江省11个地级市共600家企业,共发放问卷1300余份。在进行抽样调查以及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数据采用了统计分析,对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对于金融政策的感知评估的多项因素进行了定性以及定量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本次调查中,企业类型、企业规模和种类以及企业的管理阶层分布均匀,企业选择上三大产业的中小微企业均有涉及;在调查者处于公司的管理层次方面,基层员工、中层以及高层领导比例均匀,能够从不同角度阐释对扶持政策的理解。本次调查面向的范围比较广泛,问卷代表性强,设计人群能够较好的反应实际情况。

3 浙江省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感知评估

3.1 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基本感知

3.1.1 政策重要性感知

由图1可以直观表明出政府金融扶持政策的积极意义,大部分(56.1%)的企业者表示政府的金融扶持政策较为重要,能够缓解企业所遇到的金融问题,较好地扶持了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在5分法评价中,积极度均值为2.81,即被调查企业人员普遍认为政府的金融扶持政策对于中小微企业有积极作用。

3.1.2 预期效果感知

图2 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效应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政府对于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是否能较好的达到预期目标”这一问题,感知为一般(43.58%)、较好以及上(48.02%)的被访问企业人员共计占比达92.5%,即绝大部分企业人员认为政府所出台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有一定的政策效应,能够较好程度地缓解金融问题。

3.1.3 配套设施连贯性感知

政府出台的金融扶持政策也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贷款政策,就需要银行的支持,需要一系列审核、批准、下放贷款等过程,所以配套设施的连贯性程度和完善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扶持政策的开展和施行。在调查中发现只有极少部分企业认为政府的配套设施存在较差的现象。即被调查人群在政策连贯性方面,总体上呈满意态势。

3.1.4 宣传力度情况

中小微企业种类复杂,涉及面广、数量多,政府对于政策的宣传力度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政策的实行。在分析中,我们采用5分法,由1至5分别表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层次。在数据分析时,我们可以发现该调查的均值为3.28,即为在一般和较差之间,简单来说即较多企业人员认为政府对于政策的宣传不够及时到位。且如图3所示,相关调查者对于金融政策的了解程度也不容乐观,不太了解(31.93%)及以下(9.75%)的人员数共计占到了总人数的41.68%。部分专业名词太过晦涩,对于那些未经过系统学习的企业者来说不方便理解。且调查人员在列举相关政策种类如金融债券政策和二板市场政策时鲜有人知。说明政策的主客体的信息没有充分匹配,不了解政策也就表明政策的实用性较差。

3.1.5 信息公开情况感知

图4 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公开性

信息公开指的是政府公开对中小微企业在金融扶持政策力度以及方式手段上等信息的公开。不仅有助于政府廉洁工作的开展也有助于企业主进行监督和进一步了解政策内容。在此次调研中,认为政府公开信息做的一般(39.46%)、较好(44.74%)及以上(4.52%)的企业人员所占比例达到88.72%,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在信息公开方面的工作成效良好。且在5分法的评价中,分数到达2.59分,说明企业主及企业工作人员对于政府公开信息表示信任和支持。

3.2 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需求分析

3.2.1 中小微企业所需的外部环境

图 5中小微企业所需外部环境

在经济竞争中,影响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还有外部环境,例如信息的畅通度、行业的公平程度都会影响中小微企业发展。在调查中“政府宏观指导和支持”占比最大(28.59%),“完善的政策法规”的占比也达到19.76%,即被调查企业人员希望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通过颁布文件和完善政策法规等措施来解决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促进发展。

3.2.2 中小微企业所面临的发展问题

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多样的,比如资金缺乏、市场需求等。不同的问题会引导政府扶持政策方向的改变,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金缺乏”这一问题所占比例是21.79%,在序列中排在第二位;第一位是“人才不足”,约占25.5%;第三位是市场需求不足,所占比例为19.5%。由此可见,企业对于资金的要求非常迫切,政府金融政策必要性极强,中小微企业在资金扶持上的需求十分强烈。金融政策中应多偏向于扩大市场需求、提供补助或是投资资金。

3.2.3 中小微企业所需的金融扶持

图7 中小微企业所需金融扶持

资金作为企业的“血液”,为企业发展提供活力,但在现阶段融资成为了阻碍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如图7所示,被询问者中表示需要“增加融资渠道和提供临时周转资金”的人数较多(占比49.1%)是近一半的比例,可见需求的强烈程度。其它项金融政策如“提供临时周转资金”,“国家银行对中小企业开放贷款”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大。上三项政策都是关于直接融资的政策诉求,也间接表明融资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4 对策与建议

在对数据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了扶持政策在实际实施中的一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4.1 对“政府智囊团”的建议

4.1.1 宣传力度、角度、方式的改进

由数据分析第二部分“扶持政策的基本感知”第三小点“宣传力度”的分析结果可知政府对于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近半数调查者对于扶持政策表示不了解或者不太了解,对于一些专有名词甚至从未听过,所以政府首要的就是要加大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以更好地惠及多方企业。

4.1.2 颁布政策类型的改进

在实地问卷调研过程中,经过与被调查的交谈以及查阅的文献,发现政府对于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有效性集中在信息技术产业,而对于其它产业的扶持有效性不高。所以政府在出台扶持政策时,需要考虑到扶持政策对于各种企业的针对性,有的放矢,根据不同企业规模和性质,出台不同的政策。

4.1.3 深化金融创新改革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各类P2P融资模式应运而生,所以政府应该借助这个金融创新的黄金期,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从根本上拓宽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的途径。但也要加强对各类P2P融资平台的管控力度,杜绝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的产生。

4.2 给中小微企业自身建议

4.2.1 更加积极地寻求政策援助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调查员很明显的感受得出企业主以及金融财政主管对政府相关扶持政策的陌生。受力是相互的,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也是相互的,既有政府组织宣传不到位的原因,也有企业信息人员信息收集不完全的因素存在。因此企业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收集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寻求更好的政策援助。

4.2.2 反“反馈机制”的建立

相关企业在接受政府扶持政策以后,应该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政策的实施成果,这一相互的反馈机制是双向收益的。一方面企业能够很好地发现政策实施过程中对于自身的利弊,更好地趋利避害;政府部门也能够在广集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出更切合不同性质企业的政策。■

参考文献

[1]晏妮娜,孙宝文.面向小微企业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与决策优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4:74-78.

[2]郑庆民.互联网金融下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风险探讨[J].时代金融,2014.5:191-192.

[3]徐洁,隗斌贤,揭筱纹.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第4期:92-96.

[4]李俊英,彭浪.基于信息透明程度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改善对策[J].财会通讯,2013第四期.

企业融资管理范文第3篇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YBB324),项目负责人:夏李君

摘 要:物流运输是国民经济腾飞的基础,随着国家对物流运输业重视程度加深,物流运输企业融资规模越来越大,融资风险加剧。本文首先阐述中国物流运输企业融资现况,包括其现有融资渠道及企业现况,其次提出物流运输企业融资风险管理存在资产结构不合理、风险管理能力差、政策法规待完善、审批程序繁琐、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大股权融资力度、优化融资风险管理、完善国家融资政策、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等解决措施。

关键词:物流运输;融资风险

一、背景

现代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物流体系不断完善。2013年,中国完成货物周转量182977.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5.30%,其中公路、水路货物周转量分别为67114.5、86520.6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2.73%和5.89%,铁路货物中转量29173.9亿吨公里,基本与去年持平,这无疑为中国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截至2010年,中国万人公路保有量、万人铁路保有量和内河航道里程仅为30公里、0.69公里和12.59万公里,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物流运输业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城市及国家经济的发展。限制物流运输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阻碍就是物流运输企业的资金不足。

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是物流运输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源泉。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坚定了发展物流运输业的决心,大量的资金涌入也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契机。在“十二五”时期,国家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十二五”规划为物流运输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物流运输企业若想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则必须积极创新融资模式,扩大融资规模。

随着物流运输企业融资力度加大,融资规模不断扩张,相应的,融资风险也日益突出。因此,在物流运输企业融资的过程中,要时刻防范融资风险,为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改进管理模式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物流运输企业的融资现状

1.物流运输企业主要融资渠道

中国物流运输企业融资起步较晚,现有的主要融资工作主要围绕以下渠道展开。

(1)大力获取财政支持。物流运输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保障,通过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高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能够有效的调整我国失衡的经济结构。因此,在实行多元化融资方式的同时,国家应给予物流运输业更多的政策扶持,并通过财政拨款、税收减免等方式加大财政上对物流运输业的投入。

(2)融资租赁。物流运输企业的运转离不开以车辆、轮船等为代表的运输工具,这些工具的购置及修理占据了企业资产的很大比重。物流运输企业通过融资租赁能以较低的成本换取运输工具的使用权,并将资产所有权的绝大部分风险转移给出租人,减少资金周转周期。

(3)债务融资。物流运输企业的债务融资方式主要为向金融机构贷款和发行债券。其中,向金融机构贷款是发展较为完善,程序相对简单的一种融资方式,是企业融资过程中偏爱的一种融资手段。相比之下,债券融资对企业自身要求较高,但其具有节约中介资金、降低税收负担、扩大企业知名度的优势,随着“十二五”规划中政府对增加直接融资比重要求的提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债券融资的队伍中。

(4)股权融资。随着中国物流运输业的蓬勃发展,上市融资成为许多企业的重要选择。截至2012年,物流类上市公司已达到40家。股权融资相比于债务融资,最大的优势就是融资者在无需归还利息和本金的压力下获得大量资金,同时分散企业所有者的风险。中国物流运输业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不断完善下,股权融资有望成为物流运输企业最青睐的融资方式。

2.物流运输企业基本状况

面临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物流运输企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主题主线,行业总体实现趋稳向好、转型升级的新局面。2013年,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LPI)全年保持在50%以上。全年社会物流总额接近200万亿元,同比增长9.5%左右;物流业增加值达3.9万亿元,同比增长8%左右,两项指标增速均比上年略有放缓,仍快于同期GDP增速。

物流运输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融资规模不断加大,其资产负债率也处于较高水平,上图所示为部分优秀物流运输上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由图可知,在2008年时,多数物流运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仍处于较低水平,2013年时,物流运输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已经达到70%,处于一个较高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

三、物流运输企业融资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本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中国物流运输企业负债率普遍偏高,企业偿债能力无法保证。物流运输企业通过向外筹集大量资金以顺应时代潮流加大发展力度,扩张经营规模,进行技术创新,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当物流运输企业所有者资金不足时,负债资金有利于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然而,过度负债经营会扭曲资本结构,产生财务杠杆负效应,增大企业偿债风险,使企业陷入危机,甚至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如皖江物流企业,其资产负债率已高达80.22%,其全资子公司淮矿现代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日前因无足额资金支付到期债务,被民生银行上海分行起诉,至2014年9月5日,其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20多个账户已被全部冻结,冻结资金达到1.5亿元。物流运输企业应合理控制资产负债率,在维持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保障企业具有良好的偿债能力,确保企业信誉度。

2.风险管理能力较差

企业风险管理要求企业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它以企业成熟的管理技术为依托、以融资活动为平台。中国物流运输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水平较为薄弱,在企业日常决策中主要凭借主观决策和经验决策,并未对决策的可行性进行科学分析,对风险的认识不足,难以识别风险、难以准确评价风险级别、难以妥善处理风险。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较差,未形成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严重阻碍了中国物流运输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3.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从本质上看,企业融资是产权制度的创新。不同的产权制度对不同规模的物流运输企业资金筹集产生不同的作用,政府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政策法规划定产权界限和产权利益。然而,当前中国相关政策法规并不完善,如金融机构融资服务体系和制度的不全面、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融资法律环境不对等、信用担保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致使绝大多数中小型规模的物流运输企业融资时面临着商业贷款成本高、市场准入门槛高、融资成本高且风险大的困境。政策法规不健全,无法为物流运输企业提供舒适的融资环境,加大其融资风险,提升其融资成本。

4.审批管理程序繁琐

审批管理程序繁琐,手续众多,造成中小型物流运输企业直接债务融资难。中国现有的企业融资管理多是套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较为成熟的法律法规,缺乏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系统配套政策措施,审批管理程序众多、耗时长,存在诸多制度性不足。以企业贷款为例,从提出申请、开展调查、有关资料上报,到初审、复审、最后审批等程序,其间要经过银行内部的多个部门层层落实,严重影响了贷款效率,延长贷款时间,增强融资难度,加大融资风险。

5.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多渠道的融资方式有助于减小企业融资风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然而,从直接融资方面看,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均实行十分严格的限制条件,对发行主体或发行人均有严格规定,因此绝大多数物流运输企业无法达到发行标准;从间接融资方面看,融资租赁虽然可以降低企业成本、转移设备损失风险,但其发展仍不成熟,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中小型规模的物流运输企业在难以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物流运输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加大了其融资风险。

四、提高物流运输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

1.加大股权融资力度

股权融资可有效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改善企业资本结构。中国物流运输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一旦企业决策失误,经营不善,就会面临破产风险。一方面,物流运输企业应加强现金管理,合理配置资金,提高其使用效率,并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以减免坏账风险。另一方面,对部分有能力的、发展前景良好的物流运输企业,应鼓励其设立发行股票进行股权融资,股权融资能够有效降低物流运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同时具有筹资风险小、筹资金额大、无还本付息压力、增强企业知名度的优点。

2.优化融资风险管理

优化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结构,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是发展中国物流运输企业的内在要求。第一,物流运输企业应注重吸收国内外成功经验,发挥后发优势;聘请国外有经验的风险机构和管理人员,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环境的控制,树立企业的风险控制意识,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易于全面贯彻的融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第二,物流运输企业应增强系统性风险管理理念,全面把握风险,达到见微知著的程度,从整体上提升物流运输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水平。

3.完善国家融资政策

国家融资政策的完善是发展中国物流运输企业的重要保障。政府应注重融资政策的完善,增强融资政策的开放度,结合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来放开多种经济主体的融资门槛。针对不同企业类型制定实施相适应的融资政策或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注重发挥不同企业特点,提供开放性的融资平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机会。如国务院正式公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抓紧解决影响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和鼓励物流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施兼并重组,尽快做强做大。

4.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开放金融市场。我国金融服务市场目前仍未完全开放,促使物流运输企业的利率、汇率等风险发生频率加快。第一,政府应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让市场来对金融资源进行配置,促进金融体制改革。第二,政府应大力开放金融市场,构建多种类、分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并主动开发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相适应的融资工具和金融服务。另外,要注重向西方国家学习,积极吸取资本市场开放的经验,进一步开放金融保险市场,加大保险在融资中的运用,为物流运输企业的融资风险管理保驾护航。

5.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不要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说明分解风险的重要性。中国物流运输企业在现有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应集思广益,积极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分散融资风险,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提高企业资本的运行速度。如物流运输企业可以尝试通过订单融资来解决资金问题,即物流运输企业将自己接受的订单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借款,将获得的资金用于购置完成订单所需的交通工具及工人工资的发放。或者利用当前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实行电子商务企业网络信贷、P2P或“众筹”融资这三种互联网融资方式。这些新型融资方式可以降低小中型物流运输企业融资难度,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机会。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01):10-18+53-93.

[2]覃建群.现阶段公路交通运输企业筹融资工作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1(04):58+60.

[3]乔海曙,吕慧敏.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论研究最新进展[J].金融论坛,2014(07):24-29.

[4]陈丽芹,郭焕书,叶陈毅.利用融资租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企业经济,2011(11):168-170.

[5]俞云,琚向红.我国企业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现存的问题及其对策[J].商业研究,2005(12):93-95.

[6]乔海曙,谭烨,刘小丽.中国碳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金融论坛,2011(02):35-41.

[7]任源.交通运输企业风险管理控制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09(05):152-154.

[8]赵丽云,郑亚伍.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J].金融会计,2008(09):45-50.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2011年。

作者简介:夏李君,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企业融资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管理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1 中小企业融资管理的现状

资金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顺利发展,就必须解决好资金融通中的各种问题。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内源融资,主要是指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二是外源融资,其中又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以下本文将从不同融资渠道的角度,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作以下分析。

1.1 内源融资渠道分析 中小企业因为自有资金不足,我国积累有限,风险投资缺乏,导致内源融资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从世界范围看,中小企业在创业阶段基本上是靠内源融资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这是因为在创业阶段企业的经营规模尚小,市场风险较大,外源融资不仅难度大且融资成本高,因此中小企业不得不把内源融资作为筹集发展资金的主要渠道。从我国来看,多数中小企业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以内源融资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总体上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自有资金不足的现象。但总的来说,我国创业基金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实际投入运作的风险投资资本规模小、来源少,风险资本运营效果不理想,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

1.2 外源融资渠道分析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大部分企业尤其中小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所需资金。在我国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中,商业银行贷款占绝大比重,然而商业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方面一直存在着种种限制。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仅占银行信贷总额的8%左右,这与中小企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工业增加值的2/3,出口的38%和国家财政收入的1/4的比例是极不相称的。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内源融资贫乏,资源融资的道路梗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迫在眉睫。

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2.1 金融结构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没有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现阶段中国金融市场还是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比较发达。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余缺问题通过银行来调剂解决,银行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建设刚起步不久,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的完善尚在过程中,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大金融”很难满足“数量少,批次多”的中小企业的需求。

中小金融机构不够发达,没有形成面向中小企业的具有专业性质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导致对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不全面,没有针对性。从而加大了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打击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2.2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着外源融资的劣势

2.2.1 中小企业制度更新滞后 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过20世纪80、90年代的粗放型快速增长后,未能及时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仍停留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上。由于制度更新滞后,管理方式不科学,一部分中小企业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经营出现困难,大量产品积压,利润水平下降,内部积累大幅度减少,从而使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降低。

2.2.2 资信状况不佳,难以取得贷款支持 目前,中小企业的资信等级普遍不高,50%以上的财务管理不健全,信用等级60%以上都是3B或是3B以下,抗风险能力低,而目前银行新增贷款80%集中在3A或2A类企业,因此,中小企业由于信用风险太大,取得银行贷款受到限制。

2.2.3 中小企业的负担相对较重 税费负担也相对较重。很多借款项目需要验资等资格审查,其审查的过程复杂,成本也比较高。中小企业本身没有规模效应,不容易降低成本,失败的风险也比较大。借钱融资的方式是比较困难的。

2.3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地方政府的协调职能发挥尚不到位,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3 解决中我国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针对我国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解决对策

3.1 国有银行应转变观念,主动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国有商业银行应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的贷款环境,调整信贷政策,修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打破以企业规模、性质作为支持与否的条件,支持中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遵循公平、公证和诚信原则,逐步提高对中小企业信贷投资人的比重。商业银行在组织制度方面应创新,现在各国的商业银行除总行已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外,一级银行和二级银行也设置了中小企业信贷机构,制定和执行对本地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策略。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这一经验,改善金融服务,使中小企业能够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3.2 中小企业应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中小企业融资难,并非是所有中小企业都融资难,企业自身素质对融资问题有着重要影响。中小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并取得金融机构的支持,从加强自身建设来讲,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②是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③是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步伐。

3.3 政府应为中小企业创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扶持其健康发展和壮大 扶持的重点应是有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方式上可提供特别贷款,中央和地方每年可拨出一定资金,对其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等。而对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财税部门可考虑给予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以增强中小企业的基本积累能力,鼓励和引导他们自筹资金。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国家应积极搭建直接融资平台,打通直接融资通道。4 结论

中小企业融资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与难题,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小企业与融资市场之间存在不对称,另一方面由于各国中小企业融资因具体国情的不同,更具有复杂性。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中,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因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和信贷配给更为严重,另外因市场、政策及社会等原因,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更为错综复杂。而国外先进的融资理论以及融资模式是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的,因此对于理论的学习与融资模式的比较,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有用的思路和借鉴。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关键是应从造成其困难的本质原因入手,以国外的理论和模式为借鉴,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特殊外部环境,从企业内外部环境优化方面,来探索适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这正是本论文的重点所在:探讨我国企业融资结构如何优化、建议加强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与结合企业成长特点选择各种融资渠道,另外加强企业外部环境治理如改善银企关系、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与加快建设中小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融资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活动,且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是不断变化的,因而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如何更好的完善企业内外部环境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安鑫.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集团经济研究.2006.(7).

[2]王德森.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07.(2).

[3]郑晶晶.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场现代化.

企业融资管理范文第5篇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市场资金形态日益丰富,资金运转形式也趋于饱和,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激增。中国市场化基础利率体系开始成形,但商业银行同业融资却不受存贷比约束,银监会有关部门起草的《商业银行同业融资管理办法》已成形,并与2014年2月开始执行。这一文件的形成,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压力,但是也再次引起了我们对同业交易的关注 ,也使我们更明确的看到了利率双轨制的套利空间,其对宏观环境下金融与稳定的影响也开始显现。这既是“看不见”的手在发挥积极的作用,也是资本趋利的天然本性。所以,在商业银行业务激增所引起的利弊同时存在时,我觉得其积极影响是大于其负面影响的,我们应对商业银行追逐经济利润的动机应予以肯定。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激增;积极影响

我国的银行同业业务是指以金融同业客户为服务与合作对象,以同业资金融通为核心的各项业务,是我国的商业银行最近最有代表性并渐渐发展成了主要融资业务的项目。例如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对于同业融资业务近年来呈现者“井喷”式的发展。

一、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井喷”式发展的积极影响

1、增强了跨地区的同业信息交流,可适当缓解银行同业信息不透明、不对称问题

在我国最基本的存贷款市场上,广大国民对于资金的分配最初主要是国有的四大银行,其次为其他的金融机构。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多元化金融体系的推动,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之间资金的互相拆借,同业业务的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收入、利润明显提高,这归功于国内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等进行的广泛、深入地合作。

2、加快了闲置存款资金,互惠互利

从一般型业务合作上,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互为客户,相互之间提供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一旦一些银行没有足够的贷款项目,就会出现内部存款过剩的情况 ,而存款过剩可能面临要支付高额的利息。利息收入仍是现在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主要利润来源,这样一来更加加快了闲置资金的流动性,提升了国内金融体系的整体竞争力。为了保证资金不滞留并能灵活流动产生价值,利用利率双轨制的套利空间,先将一部分资金融资给利率相比较高的银行进行短期的拆出,等需要时再进行借入来增加价值。

3、依靠同业负债可缓解资金流动压力

同业业务发展需求来源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差异的不断增大。在我国经济形势利好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客观上存在规模、网络、服务、顾客忠诚度以及认可度等多方面的差异,虽然每一家商业银行背后都有强大的国家信用在支撑,但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不同商业银行在存款市场上的竞争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部分存款增长乏力的银行就依靠同业负债暂时缓解流动性压力。

二、同业融资业务潜在风险及隐患

1、规模风险

因为同业拆借业务没有规定限额,银行可不断通过同业拆借业务来实现资产负债表上资金规模上的虚增。从存款项目来看,以工商银行平凉分行和浦发银行兰州分行两家分行同业拆借业务为例:因为浦发银行在某段时间储备有多余的闲置短期负债,为增加资金的流动,浦发银行协议拆出一部分资金借给工商银行一部分资金,浦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总资产未发生变化,只是资产科目的互相调整。但当工商银行借入资金后,其资产规模将上升。在会计期间末,两家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合计的总资产比之前增加。所以,如果这种银行之间同业拆借业务越来越多而且没有限制的时候,就会产生潜在的规模风险。无限制的现金流波动将加大流动性风险。很多商业银行都有过度依赖同业资金的现象,无限制的同业融资会直接增加宏观金融的不稳定性。规模风险的持续存在以及持续增加会影响银行对现金流的准确预测,也无法合理匹配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埋下了风险隐患。从贷款项目来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信贷规模的持续收紧使得商业银行借助同业业务渠道满足企业的信贷需求。从中间业务来看,银行将同业业务的低成本资金更多的投向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规避了监管的同时使得同业业务逐渐呈现出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一面,相应的规模风险也会加大。

2、资产端与负债端期限错配,产生流动性风险

我国的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在运行过程中一直伴随的风险就是资金的流动性。成立期限短、发展还不稳定的一些商业银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试图通过,拆短投长,将拆借来的同业资金投资于期限较长、利率更高的其他资产形式或者进行返售资产买卖。在货币政策宽松,国家政府积极鼓励,同业利率较低时,举这一行为带来的将会是高收益的回报并且充分的利用了同业拆借资金,可以说银行之间可以达到互赢。可是,当国家为规避通货膨胀,市场经济运行不景气的时候,同业资产之间资产端和负债端这种期限错配很容易让银行陷入资金困境、资金链断层的资产流动性风险。而央行此举的初衷就是部分银行的不理性行为,导致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风险大增。同业业务与流动性风险具有互逆性。换句话说就是对期限错配偏好的互逆性上,银监局对于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对同业业务期限错配的约束。但是商业银行期限错配对同业融资盈利很重要。在金融机构资金的流通紧张,同业业务部门却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时候,银行内控部门出于对自身的保护往往会严格控制资金外流。而市场利率又可能出现上升可能,银行可能错过盈利的好机会。

3、增加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

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的利好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之间紧密联系到一起,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种行为过于频繁的发生会大大加大金融风险关联度,金融体系特有的防火墙作用渐渐减弱。银行之间一件很小的风险事件,可能会通过金融机构这种越来越紧密的关联度更隐蔽、更快速的扩展到整个金融机构,类似于蝴蝶效应。大大的增加了宏观金融的流动风险。商业银行平台之上的各种业务是同业业务的同业的创新业务。为了提供柜面互通、支付结算和资产托管等服务,通过输出联网,在总的清算系统中接入各小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这样一来,各小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也成为了平台服务上的商业银行的主要同业资金来源。这种平台上的合作模式具有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优点,但是也加大了风险敞口,而且交易对手也过于集中。

三、对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的一些看法

就目前来看,同业融资业务在国内才刚刚起步,一些已经开展同业融资的银行还仅仅处于粗放管理阶段。而国内整个金融机构对同业业务的发展的认识及定位仍然很模糊,导致涉及同业业务的机构业务部不明确,资金清算、营销的组织形式松散。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过多或过少。从国内金融体系的宏观经济主动性来分析,同业融资业务是银行间融通资金、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以及对利率双轨制的执行和套利空间都是一种促进作用。国家应该积极的鼓励同业融资业务的发展(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存款市场拥有绝对优势)目前银监会已出台相关的《商业银行同业融资管理办法》(银监会9号文)来规范引导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经营。各个银行内部也应积极加强管理规范经营,比如一些大额同业业务报银监会审批或备案、限制同业业务派生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建立健全银行同业业务会计准则。(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许波;安阳师范大学;《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现代经济信息;

[2] 李刚、王晴、贾亦真《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趋势研究》;银行经营管理

上一篇:小区物业管理下一篇:初中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