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技术部工作计划范文

2023-08-23

图书馆技术部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摘  要: 5G时代的到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旨在为师生提供便捷,高效、快速的信息资源服务,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把正确的数据、信息、知识推送给需要的人,实现空间信息的实时智能服务。本文以5G技术为支撑,探索了5G与图书馆应用结合的可能性,提出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新策略。

关键词: 5G;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

本文著录格式:吴博. 5G时代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 软件,2020,41(01):7073

【Key words】: 5G; University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

0  引言

5G是跨时代的技术,凭借极致的体验和更大的容量,它将开启物联网时代,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道迎来信息通信技术的飞跃[1],5G 时代的到来给图书馆发展带来了绝好的契机,中国在5G通信方面越来越明显的领先地位,也使国内的图书馆信息应用得先行之利,各方面能够领先一步。

現今社会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是促进教学科研创新、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重要学术文化中心。为了给各教学单位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传统的阅读推广服务模式已不能胜任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必须转变。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推广定位于营销活动模式[2]。如何有效地向信息需求者提供信息服务,为信息需求者提供层次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今后首要的任务。

1  5G的概念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指超高传输率、低延迟、支持大规模高密度高速度设备连接并具有高可靠性的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也即目前正普及的主流4G技术之后的下一代技术。

目前,移动通信中使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我国的频谱资源是固定分配给各无线部门的,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不均衡。与4G网络相比,5G网络频谱利用率将有较大提高,并适当利用高频带宽资源,克服这一严重问题。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趋于个性化和层次化,在生活中离不开通信网络。5G网络的目标之一是构建更加完整的网络架构,提高对各种新兴业务的支持能力,为用户创造新的通信生活[3]。5G网络的主要优势是数据传输速率远高于以前的蜂窝网络,最高可达10 Gbit/s,比现在的有线互联网快,比以前的4G LTE蜂窝网络快100倍。另一个优势是更低的网络延迟(更快的响应时间),小于1 ms,而4G是30-70 ms。在5G网络环境下,一秒钟就可以下载一部超高清电影。5G网络的特点是低延迟、高可靠性、低功耗。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存储和传播信息数据,使用了新技术和新标准的5G网络将对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和传播产生重大影响。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2  5G的影响

2.1  5G带给社会的影响

5G技术与4G技术完全不同,它不是基于第四代通信技术的演进,而是一个完全的创新和替代。关于5G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在2018年美国消费者科技协会(CTA)主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美国消费技术协会市场研究高级主任史蒂夫·科尼格在采访中表示,在消费电子的新趋势中,5G将占据主导地位,催生新业态,推动行业洗牌,5G是处理数字化背景下复杂任务的必备技术。5G技术将成为许多其他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高通公司高层就曾  指出,5G技术将成为自采用电力以来最重要的科技大事。

5G能开创新世界,依靠的不仅仅是超级速度,真正的优势可归结为:5G不只是在理想条件下可提供峰值速度,即使在室内或在拥挤地区,它所提供的网络稳定性也与超高速一样出色。5G可支持入网设备数量的爆炸性增长,单位面积内的入网设备可能会增至千倍[4]。爱立信预计,截止2023年5G使用量将达10亿。现在当你使用手机向一个网站或视频发送请求或在等到网络响应时,总会遇到令人讨厌的延迟现象。而如果使用5G,这一现象将减少到1 ms,即比眨眼还要快400倍,如此之快,也让一些公司看到了使用它发展远程手术的可能性。

2.2  5G带给图书馆的影响

(1)5G即时信息传输的变化。即5G网络的超高速、高带宽、低延迟、高密度、强移动性等特点的影响,使5G网络的信息传输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全天候、无限制信息传输[5]。

(2)借阅方式的变化。图书馆可以通过包括人脸识别技术在内的多种认证方法,使用5G高速网络对读者进行即时、可靠的认证。同时,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各类智慧管理系统,方便快捷的在各阅览区找书、阅读并完成借书还书操作。智慧管理系统自动办理相关手续,读者可在移动端接收确认信息。

(3)图书馆行业趋势的变化。在众多趋势当中,5G和人工智能将会对行业产生最为深刻的影响。5G与AI技术的结合,预示着数据时代的曙光。我们身处一个互联互通的社会,设备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些技术将进一步丰富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形式和内容形式。

(4)图书馆服务接口的变化。 4G时代的移动应用在5G时代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必将有革命性的改变。符合5G移动终端特点的信息平台将成为图书馆信息存储、知识发现和云服务的主要形式。高校图书馆提供服务系统的接口也必将改变。

(5)以数据为核心的变化。5G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能帮助我们全面进入数据时代,届时越来越多的决定和体验将依靠大量的数据来支撑。在数据传输速度突破瓶颈后,各领域都将获得新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信息传播的核心资源将进一步从内容和渠道向数据转化,数据的价值将通过多种服务和应用场景体现。

3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

在国外,高校图书馆从20世纪初开始提供信息服务,如2000年欧洲和日本的移动图书馆馆藏检索服务、2002年韩国首尔大学图书超期提醒、图书预借和移动图书馆信息查询服务等。随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开始提供手机查询服务,查询图书位置信息、开馆时间等服务。现阶段,国外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不局限于服务类型的差异,而且在服务内容、服务模式和服务方法上寻求创新性突破。2012年,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推出了第一款瑞士地区图书馆移动应用程序,逐步开始使用移动应用程序提供信息服务,2018年推出了新的在移动端使用的应用程序。现代图书馆需要结合信息技术加以改进服务现状[6]。

在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早期实践始于2004年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提供的短信服务。此后,香港大学图书馆和上海大学图书馆也相继提供了手机短信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信息服务的种类逐渐扩大。目前,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智能设备和图书馆的高度结合,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如精准推送、智慧场馆、云课堂等服务在图书馆的应用,拓展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方向,强化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理念。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现在我国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更倾向于构建移动用户行为模式、用户信息接收场景、信息服务质量等。图书馆信息服务是知识环境下传统图书馆转型的主要方向。5G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是传统图书馆服务在移动平台上的延伸,它具有传统业务的一般特点和移动业务的新特点。优化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将是现代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設的发展方向[7]。

4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构建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核心内容是提高数字资源服务的规模和水平,5G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架构建设必须满足高校教师和学生迅速增长的信息需求,为用户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科技信息服务[8]。

4.1  构建先进的信息技术服务平台

以往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在信息查询和文献传递的基础上开展。5G网络环境下对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新的终端为高校图书馆读者提供智能信息服务。同其他院校一起开发新技术和新软硬件,研发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以满足读者的需求。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图书馆服务平台,探索无边界图书馆理念,不限时间地点提供智能信息服务。

4.2  创建高度智能的信息服务模式

现今高度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系统已应用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流通管理等服务上。随着5G、大数据、无线射频等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推动智能信息、智能办公和信息定制提供了可能。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中,在重视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要采集、开发和加工文献资源,引导用户共同建设图书馆信息资源。提升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深度和广度,保持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高校图书馆要实现智能化信息服务模式,应以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为建设重点,运用智能化信息管理改革创新管理形式、服务理念和发展理念。

4.3  实现智能化信息服务系统

高校图书馆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可以为读者提供多样化、层次化的信息资源。在智能信息服务系统与读者连接的基础上,研究读者的个人信息需求,分析读者在信息变化状态下的新需求,提供有预见性的信息服务。主动为不同读者提供文献资源,实质是达到“信息需求,按需服务”的目的。智能多样化信息服务系统具有很强的积极性、方向性、知识性和安全性,能够充分提高读者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满意度。

5  5G时代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新策略

5.1  信息的精准推送

高校图书馆信息精准推送服务将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各类行为,提升推送内容和服务质量,创新阅读方式,例如文献的口播和多媒体阅读等,支持游戏化场景的阅读推广。技术更新非常快,更多个性化的用户感官体验必然会给各类终端带来更高的性能要求。根据5G技术的高速传输能力,系统可以在云服务器上运行,然后利用5G网络将运行中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类信息精准的发送给用户,效果非常好,降低用户的设备成本。

5.2  5G技术与高校图书馆的深度融合

4G带动的全球经济活动中,信息和通信产值仅次于制造业,但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最高。这表明5G与图书馆在信息、教育、公共服务、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将有巨大的实现空间和经济潜力。因此,在5G时代,图书馆需要积极研究将5G技术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各类服务场景。如将5G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文化资源可视化建设、图书馆智慧空间建设、图书馆内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图书馆读者的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文献资源急速传递服务等领域。

5.3  高校图书馆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服务 平台

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信息资源集成系统[9],5G时代,高校图书馆将有各类服务终端如电脑端、移动端、监控端设备等,这些设备都可以采集大量用户信息数据,数据量庞大,如用户数据库的非结构化数据、书目数据库的结构化数据等。5G时代的信息服务将是多平台间的协同高速存储,计算协同服务模式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数据存储能力和数据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计算高速接入、大数据统计和全天候保障的服务模式,必将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

5.4  完善图书馆信息数据管理策略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必须完善用户信息数据的管理策略。在信息时代, 信息资源多以数据形式存在[10],数据容量的迅速增加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必然带来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到2020年,在5G技术的推动下,物联网普及后,大量的设备数据将被存储、处理并靠近边缘计算。在这个架构中,端点或节点位于网络的边缘,从物联网的本地设备和传感器收集数据,然后进行现场处理分析,保存并传到数据管理中心。在这种数据管理模式下,如何集成系统定义的广域网、防火墙服务、活动目录和专用分支交换等功能,以及如何使用人工智能算法在高可靠性模式下运行两台设备,都需要对现有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数据管理策略进行重新制定。

6  结论

处于信息服务前沿的高校图书馆面临5G时代的到来,必须全面改革现有的信息服务体系,吸引庞大的5G用户到图书馆来,利用5G技术的高速传输优势,使广大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获取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服务范围的扩大和图书馆职能的充分发挥都将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 刘炜, 陈晨, 张磊. 5G与智慧图书馆建设[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9 (08): 1-9.

[2] 段峰瑞. 试论应用型高校图书馆新时代下信息服务模式转型[J]. 晋图学刊, 2018 (10): 18-20, 38.

[3] 陈琪. 5G移动通信的发展及新特征概述[J]. 中国新通信, 2015 (12): 21.

[4] 张驰. 5G技术发展脉络分析[J]. 移动通信, 2015 (09): 5-8.

[5] 李歌维. 5G时代的图书馆变革与发展策略[J]. 图书与情报, 2018 (10): 94-97.

[6] 储节旺, 汪敏. 我国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 现代情报, 2018 (07): 15-23.

[7] 陈国栋. 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研究[D]. 山东: 山东农业大学, 2017.

[8] 楊晓娜. 论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J]. 科技经济导刊, 2019(09): 16-17.

[9] 王巧.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集的自组织模式研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8(09): 42-45.

[10] 安蓓.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优化策略[J]. 信息记录材料, 2019(04): 198-199.

图书馆技术部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1.1 3G技术发展概况

3G全称为第三代移动通信, 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格式。1999年3月, 芬兰第一个发放3G牌照, 随后欧洲、日、韩等迅速跟进, 截止2008年4月15日, 全球3G用户数已经突破6.6亿。第一代模拟手机 (1G) 只能进行语音通话;第二代GSM、CDMA等数字式手机 (2G) 有了短信、WAP上网等功能;第三代移动通信 (3G) 的数据传输速度及技术大幅提升, 使它处理多媒体信息能力提高, 服务范围扩大。

1.2 3G技术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

3G时代, 对用户最具吸引力的是能够享受更个性、更便捷的移动信息服务, 由于手机拥有随身携带和移动性特点, 以手机为载体下载、复制和浏览新型阅读方式, 正好满足了人们希望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愉悦身心需求, 因而手机阅读会给数字图书馆带来深远的影响。

1.2.1阅读方式影响

3G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系统后, 这些将很快得到改善。基于3G技术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向读者提供通过手机、PDA等携带型终端阅读服务, 而且手机卡号码具有唯一性和固定性, 在互联网中的资源通过IP控制难题就迎刃而解, 读者就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进行快捷、方便的阅读、学习、娱乐。

1.2.2服务影响

3G技术可以使图书馆网络系统与用户手机时刻联通, 为图书馆提供主动型服务提供了很多新思路, 如通过移动网络向用户手机发送其关注的新书信息, 图书在馆情况, 视频、音频更新情况, 还有在同一个领域其它读者所关注的重点资源等。另外, 图书馆服务对象是有着千差万别需求的众多个体, 个性化需求十分突出, 3G时代读者更是千差万别, 加强个性化服务是现代数字化图书馆发展当务之急, 3G技术为我们带来了新的个性化服务发展方向, 我们可以提供给读者更加直观、生动、准确的可视电话参考咨询;可以为读者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 利用手机短信提醒读者感兴趣书籍、资料信息;可以把视频教学资源和电子书籍资源相结合为读者提供“推进式”在线课堂等特约服务;Pc—Internet模式数字图书馆其服务范围几乎只局限于校内读者和少数校外读者, 而基于3G技术的数字图书馆其服务触角可以渗透到3G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 这就为图书馆开展为社会服务和经济建设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机遇与挑战

移动数字图书馆的价值在于信息获取更加及时和方便, 读者更能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 同时更利于图书馆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 使lib2.0从概念变为现实。

2.1拥有庞大读者群体

数字图书馆依托于3G技术的主要方面在于其网络资源。手机上网业务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手持终端的上网业务 (包括PDA上网) , 另一类是便携终端通过手机卡上网的业务。数字图书馆潜力用户群也主要存在于使用这两类服务人群中, 这两类业务有一个共同特点:用户多为中青年, 是新型用户, 互联网培养了这些用户的浏览习惯。他们习惯于查看电子资料, 习惯于用Google、百度在网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习惯于在网络上欣赏、下载多媒体资料, 也习惯于把大量时间放在网上, 甚至于他们随时随地都在关注网络信息, 这一切都为他们成为数字图书馆行业的优秀潜力用户群打下了基础。这个用户群体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 本身素质较高, 有获取大量信息的需求, 习惯于网络阅读, 如何发掘引导这个潜力用户群体就成为图书馆行业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2.2无所不在的网络图书馆

3 G本身就是一种移动通信技术, 它的特点就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有信号网络覆盖就可以连接到网上, 同时, 随着手机技术不断进步, 手机与PDA不断融合, 可以采用更轻便、更高性能的终端上网, 在克服了原手机网络数据传播速度慢缺点后, 这两者结合, 必将使数字图书馆用户摆脱空间、时间、设备限制, 更加自由地在网络上遨游, 以前一些不起眼时间段也将成为数字图书馆业务量新增长点:人们在坐车或候车空闲时间通过手机阅读自己喜欢的网络资源, 学生在公交车上通过手机浏览数字图书馆的视频资源, 白领在餐厅等待上菜的时候拿出手机通过数字图书馆提供的网络教材继续充电等等。摆脱了时间、空间、设备限制的读者, 可以利用更多空闲时间进行网上阅读, 这些零碎时间叠加在一起, 将产生巨大效益。

3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

移动数字图书馆本质就是信息服务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获取图书馆的任何资源。基于IEEE802.11家族的无线网络, 是移动图书馆应用的主要网络基础, 可直接使用Internet服务模式, 缺点是自己要架设网络, 且覆盖面小, 单个的图书馆是很难完成, 因而从根本上制约了移动数字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在3G时代, 公共无线网络覆盖面广, 为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1 流媒体数字资源建设

数字图书馆是将有价值的图像、文本、语言、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库等媒体信息进行规范性收集、加工和压缩处理, 提供网上电子存取服务。随着技术发展, 越来越多介质媒体如录像带、录音带CD、VCD、DVD等在图书馆资源构成中占有重要比重, 在图书馆业务处理过程中大量引入了流媒体、PDF、图片等等数据信息的处理, 这就要求数据库或者数据库平台也能支持这样的处理性能, 从而使读者获取信息来源从传统的文字逐步扩展到声音、图像, 甚至是互动式的音像资料。因此, 图书馆流媒体资源建设势在必然。

3.1.1 流媒体技术

流媒体技术是一种以流 (Streaming) 形式进行多媒体数据传输的技术, 它可以实现客户端“边下载, 边播放”流式播放, 其特点是:播放效率高, 所需带宽小, 存储空间少, 版权得到很好的保护。由于流媒体文件不在客户端保存,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媒体文件版权保护问题。

3.1.2 文献资源流技术处理

在Internet上所传输多媒体格式中, 只有文本、简单图形可以照原格式在网上传输, 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虽然可以直接在网上播放, 但文件偏大, 即使使用专线上网, 也要等完全下载后才能观看, 这些类型的文献资源均要采用流式技术来进行处理以便于在网上传输;另外, 还有一些如Power Point文件、多媒体课件等内容也需要用流式技术进行传输, 需将其转化为流媒体文件格式, 只有这样才能搭建真正意义的移动数字图书馆。

3.1.3 流媒体信息服务平台构建

1) 流媒体服务器系统。由服务器和软件组成, 它负责对流媒体进行存储、管理和分发。

2) 流媒体数据库。它用于存放流媒体的各种检索信息, 使客户能快速地获取需要的流媒体信息, 这些信息是文献加工人员通过对流媒体外部和内容特征进行标引而形成的。

3) 流媒体编码工作站。通过比较压缩效率和性能等指标, 选择相同带宽条件下, 传输性能好、画面清晰, 速度流畅的流媒体数据格式进行数据流媒体转化工作。

4) 流媒体信息智能检索系统。读者通过关键词或关于所需信息的描述, 可以很方便地定位相关信息源。

5) 流媒体信息后台管理与支持。移动数字图书馆所面对的流媒体信息是海量的, 要将如此庞大的信息源有效地组织起来, 并能为读者服务, 必须拥有良好的信息服务系统。流媒体信息后台管理与支持就是负责信息处理、发布和维护。

3.2 图书馆WAP网站建设

在PC-Internet环境下, 依据HTTP协议及HTML、JAVA等语言来实现图文等多媒体数据访问, 这种技术模式在带宽较窄、时延较大无线环境中已经无法使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WAP协议提供了新技术:一是数据经过高度压缩, 以适应无线环境下较大时延和较小带宽。二是WAP会话层协议可以处理用户区不连续覆盖问题, 在传输质量达不到要求时可先将会话暂时挂起, 并在适当时机自动恢复会话, 另外, WML、WML Script是3G网络编程语言, 通过它们能够把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资源和各种新型的3G扩展服务系统和用户手机结合起来, 使读者能够通过手机读取这些信息、享受这些服务。其中, WML (Wireless Markup Language) 是适用于无线互联网的标记语言, 是XML语言的一种, 主要应用于无线互联网网页设计和显示, 定义无线移动终端收发Internet信息和用户接口等;WMLScript (无线标记语言脚本) 是WAP网页编程基本语言, 类似于Java Script和VBScript脚本语言。

3.2.1 WAP工作原理

当用户从WAP手机通过CSM、GPRS、CDMA等连接方式接入移动数据网, 并在浏览器中键入他要访问的WAP内容服务器的URL后, 信号经过无线网络, 以WAP协议方式发送请求至WAP网关, 然后经过通信协议编码和解码器的“翻译”, 再以Http协议方式与WAP内容服务器交互, 最后WAP网关将返回的内容压缩、处理成BINARY (二进制编码) 流返回到客户的WAP手机屏幕上。

3.2.2 WAP网站构架

WAP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图1) , 即WAP代理 (或称WAP网关) 、WAP内容服务器和WAP手机。其中WAP代理起着协议翻译作用, 通过WAP网关完成WAP—WEB的协议转换, 以达到兼容现有WEB应用的目的, 它是联系GSM网与万维网的桥梁。网关与服务器之间通过HTTP1.1协议进行通信, 这就意味着服务提供者几乎可以不改变信息内容, 只要增加网关设备就可以向移动用户提供信息服务;WAP内容服务器存储着大量的信息, 供WAP手机用户来访问、查询、浏览。

3.2.3 WAP网站内容服务器建设

首先建立一个WAP内容服务器, 通过配置IIS可以将WEB服务器配置为一个WAP内容服务器。WAP内容服务器建立后需要选择开发工具, 包括模拟器和WML网页编辑器。WML页面的开发和HTML页面的开发一样, 可以使用Notepad或者其它文本编辑器来编辑。目前专业开发工具有Nokia的Nokia Toolkit和Nokia WAP Server、Ericsson的Ericsson R320和Wap IDE、Up Phone的Up Phone SDK、Motorola的Motorola ADK等等, 并且可以利用现有成熟技术如ASP、PHP、JSP、ASP、.NET等工具开发动态WAP站点。

3.2.4 WAP网站访问方式

在手机中输入WAP网站的URL即可访问WAP网站, 为解决在手机上输入繁琐的域名问题, 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 (ICANN) 批准开放手机域名 (.Mobi) ;Mobi是手机域名的后缀, 即移动电话 (Mobile) 的缩写, 它像.Com、.net一样同属全球顶级域名, 如使用手机登录新浪网, 需要在手机上输入“wap.sina.com.cn”, 而“.Mobi”域名启用后, 手机用户只需输入“sina.mobi”即可进入新浪的网页。

从上述可以看出, 数字图书馆WAP网站建设比较容易, 难点是在WAP访问的后端数据库建设, 特别是流媒体资源数据库建设, 这是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

3.3 移动数字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建设

3.3.1 PC-Internet模式下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现状

目前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 主要是C/S或B/S系统结构两种体系, 适用于PC-Internet环境, 满足图书馆大部分业务工作, 有的系统如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短信平台, 可以使读者利用手机短信完成馆藏图书查询、续借、证件挂失、各种信息提醒等;ILAS推出了流媒体数字资源系统, 实现统一认证、计费、资源调度、流媒体播放控制、计时等功能及利用语音合成技术实现读者借阅查询、续借、证挂失的电话服务系统;汇文管理系统业提供短信服务系统, 实现到书提醒和超期催还、续借等功能, 这些主流业务管理系统在向3G图书馆管理系统方面发展作了有益尝试, 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这些功能仅仅是3G网络环境下应用的很小一部分, 还有很多功能亟待开发。

3.3.2 3G移动数字图书管理系统建设构想

1) 移动数字图书馆主要技术。

J2ME (Java 2 Micro Edition) 是一种高度优化的Java运行环境, 主要针对消费类电子设备如蜂窝电话和可视电话、数字机顶盒、汽车导航系统等, 随着无线应用与嵌入式系统愈来愈受人们重视, SUN推出J2ME平台, 它拥有Java技术优势并且受到移动设备厂商广泛支持。目前已经成为开发手持设备程序首选, 随着开发工具不断发展, 增加许多新特性, 而且Java技术具有开放性、安全性、跨平台性及庞大社会资源, 即“一次编写, 到处运行”特点, 使Java技术成为智能手机软件平台事实标准。采用Java技术后, 编写应用程序和提供服务的人就不必关心接受其服务的手机采用什么操作系统和芯片, 只要按照Java要求去写程序就好了;同样, 生产手机厂商也不必顾虑将来谁来提供增值服务。可以看出, 采用Java技术, 可以建立完整、高效的无线数据增值服务产业链, 从而为用户提供灵活、个性化、内容方式多样的服务, 因此, 它十分符合移动数字图书馆应用需求。

BREW (Binary Runtime Environment for Wireless) 是高通公司2001年推出基于CDMA网络“无线互联网发射平台”上增值业务开发运行的基本平台。BREW提供一个高效、低成本、可扩展和熟悉的应用程序执行环境, 着重开发可无缝植入任何手持设备的应用程序。制造商和开发人员可以随时对运行环境进行扩展, 提供应用程序需要的各种附加性能模块, 如“无线互联网发射平台”中包含的多媒体、多种连接方式、位置服务、用户界面、网络等功能套件。此外, BREW还兼容其它语言, 包括JAVA、FLASH。

BREW应用可以用Java、C或是C++来开发, 但是, 相对于J2ME平台, 它有以下不足:支持的移动设备仅限于CDMA手机;开发BREW应用程序需要向高通公司注册;支持BREW应用的手持移动设备目前在国内的比例不高。鉴于此因, 建议暂不在BREW平台上开发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客户端或预留接口待以后开发。

SMS (Short Message Service) 是指短消息服务。普通手机都具有短信功能, 每条短信有140字节容量, 它对手机要求较低, 有广泛的用户, 但由于短信传输数据量有限, 短信方式比较适合传输数据量较小业务, 考虑它普及率大, 可以将它作为移动数字图书馆的辅助发布方式。

MMS (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 多媒体信息服务, 又称为彩信。它最大特色就是支持多媒体功能, 包括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各种多媒体格式信息。彩信消息大小突破了短信140字节限制, 用户几乎可以完全不受信息量影响, 在一个消息中就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 所有类型的图书都可以通过彩信进行传输。由于彩信的良好特性, 可以将它作为移动数字图书馆主要发布方式。

通过对以上几种技术的分析和讨论, 可以确定将J2ME技术作为移动数字图书馆主要发布方式, 短信和彩信作为辅助发布方式。

2) 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结构 (如图2) 。

4建议

4.1 高度重视

面对3G时代挑战, 图书馆领导层、决策者, 必须高度重视, 组织力量进行研究, 把握动态, 制定数字图书馆应对3G技术挑战的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 做到心中有数, 沉着应对, 确保数字图书馆发展紧跟时代步伐。

4.2 制定移动数字图书馆发展规划

针对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难度大, 周期长特点, 3G图书馆建设规划制定就显得非常重要, 只有制定非常合理的规划, 3G图书馆建设才能一步一步的推进。

4.3 加强人才和技术储备

3G技术刚刚起步, 图书馆界对它还比较陌生, 人才和技术都比较缺乏, 只有有意识培养和储备这方面的人才, 才能在滚滚而来的3G浪潮中沉着应对。

4.4 图书馆内容体系整体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

目前图书馆拥有的大多数资源在移动终端环境中是无法直接使用的, 所以, 数字资源的标准化应该在移动数字图书馆内容体系建设时综合考虑, 不然就会变成相同的内容建立不同的格式, 这样对于图书馆的内容加工的工作量、服务用的服务器、存储内容的存储器都需要成倍的增加。因此, 图书馆在内容支撑体系上要着力于一个标准化的内容建设和多样式的组织与服务, 利用Html、Office格式、PDF格式等为主要的内容服务格式, 这样对于移动终端很容易利用, 这点非常的重要和有意义。

4.5 注意流媒体格式兼容问题

目前三种主流技术:Windows Media、Real Media、Quick time都是商业公司自有技术, 还没有国际标准的流媒体编码技术, 所以, 无论采用那一家的技术建立流媒体资源都必须考虑到以后与国际标准的兼容问题。

总之, 移动图书馆是图书馆现有服务延伸和服务互补的一个重要机遇, 图书馆主要精力应放在图书馆内容体系标准化建设和服务系统自动适应移动终端的设计上,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移动图书馆的服务优势。

摘要:随着3G技术日益成熟, 互联网发展趋势正在从PC—Internet向Mobile—Internet转变, 这为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图书馆带来新发展机遇,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将进入与移动网络相结合的新时代, 3G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进一步结合必将对图书馆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文中就3G技术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3G,数字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明珠.《深爱》:手机短信书揭露.“援助交际”.http://learning.sohu.com/2004/04/16/61/article219856181.shtml.

[2] 刘易, 赵明宇.《城外》与《洋葱》争“首创”4200字卖出18万天价[OL].http://ent.sina.com.cn/2004-08-08/0314467191.html.

[3] 李宁, 吴志强, 王利.高校数字图书馆移动通讯WAP网站设计初探[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7 (3) :63-66.

[4] 顾玉英.网络时代的数字图书馆[J].视听纵横, 2002 (2) :31.

[5] 林艺.WAP网站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 2007 (4) :37-39.

图书馆技术部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 数据压缩与存储技术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料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数据压缩和存储技术存储在存储单元里, 该存储空间中包含大量的数据信息。对于数字图书馆而言, 节省存储空间是最重要的课题。数据压缩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信息冗余, 在保持信息质量的前提下节省存储空间。数字图书馆首先将数据压缩, 之后将压缩后的数据进行存储。因此, 数据压缩与存储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 RFID智能化技术

RFID技术就是射频识别技术, 俗称电子标签。电子标签可以对有包装材料的图书数据进行识别和读取, 这节省了很大的人力资源。RFID智能化技术促进了我国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并且缩减了馆员的工作量, 提升了图书馆业务的工作效率, 为打造现代化高效数字图书馆精确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 移动阅读技术

现代社会通过移动电子产品阅读已经成为主要的阅读方式, 快节奏的生活理念和方式迫使人们无法通过传统的阅读方式阅读。然而, 移动电子产品作为移动阅读的媒介, 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难题, 并对人们阅读带来了便利。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iPad等移动电子设备, 通过APP无时无刻进行阅读。这种方式更好地激发了人们的阅读兴趣。

二、数字图书馆服务新的挑战

(一) 提升服务内涵

随着数字图书馆成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 传统的公益性和单一对象服务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数字图书馆的需求, 图书馆必须提升自己的服务内涵来迎接社会的挑战。图书馆提升服务内涵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第一, 提升馆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以专业化的素养服务各阶层读者的需求。第二, 提升业务能力, 熟练掌握新技术, 引导读者合理化、快速化寻找适合自己的读物信息。第三, 拥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馆员的信息资源收集能力和处理能力, 通过良好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内涵, 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二) 扩大服务群体和范围

传统图书馆服务对服务对象的空间、时间等有很大的限制因素, 馆员只能服务在图书馆阅读的读者, 这种状况难以最大化地传播图书馆文献资源。然而,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存储和传播可以通过网络无地域的延伸, 读者通过多种电子产品阅读介质进行阅读。这种服务模式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约束, 馆员的服务群体和范围都将急速扩大, 同时, 图书馆服务范围将会扩展到整个网络。

(三) 服务形式多样化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形式主要是现场阅读、纸质文献借阅等, 这种单一的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数字图书馆突破了的空间、时间等限制因素, 扩大了服务群体和范围;同时, 服务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开放式和多样化的服务模式逐渐应用到数字图书馆中, 读者也可以在数字图书馆中享受到自己特制的服务。例如, 读者可通过计算机查询、检索文献资源;推广先进的电子阅读设备和新媒体阅读方式等多样化服务形式。

(四) 加大教育服务功能

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为社会员工提供教育服务, 传统图书馆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其教育服务很难惠及整个城市的人员。然而, 数字图书馆依托于网上资源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和电子产品APP阅读的方式阅读文献资料。因此, 数字图书馆可以更好地完成教育服务功能, 提升人们对知识需求途径的便捷性。

(五) 尊重知识产权

网络信息非常繁杂, 每个群体或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上传、发布和传递信息, 这种模式有利于人们对于信息的传递。虽然在网络上的信息非常庞大, 但是馆员在进行服务时必须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商标权法》、《专利法》, 引导和宣传尊重知识产权。图书馆可以定期对馆员开展知识产权培训, 让每一个馆员都详细了解知识产权, 充分尊重知识产权, 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

三、结论

建设数字图书馆是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 数字图书馆可以更好地传播文献资料, 有利于社会人员的教育学习。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和拓展图书馆职能, 以人为本,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服务理念。在日常工作中, 不断提升图书馆馆员的服务内涵, 扩大图书馆的教育服务功能;通过政策扩大服务群体和范围, 并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形式。

摘要:图书馆是国家和社会信息资源的主要聚集场所, 它包含了社会的多种信息资源, 对城市以及本地高校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图书馆的服务模式随时代改革, 封闭的公益性服务模式和服务对象单一的管理模式也需随之彻底改变, 个性化以及多样化服务必将成为我国未来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主流。本文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展讨论, 最后提出新技术对图书馆服务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图书馆服务,数字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党焕珍, 赵连宝.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J].华章, 2012 (10) :45.

[2] 曾梅.近三年来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现状和热点分析[J].科教导刊, 2013 (17) :240-241.

[3] 陈媛媛, 曹兴芹.网络环境下现代图书馆服务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10) :121-122.

图书馆技术部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1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就是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在一起, 通过光纤传输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的高科技技术。1993年9月美国副总统弋尔宣布了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 计划, 在全球掀了起强烈震动。日本、新加坡、台湾、欧洲共同体等国家和地区也都先后制定了信息基础发展计划。综观相关报道和研究, 我们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应包括以下构成要素: (1) 信息资源系统, 包括信息库、数据库; (2) 信息技术设施系统, 指硬件设备, 如光纤、卫星、计算机多媒体; (3) 信息管理和应用软件系统; (4) 信息传输基干系统, 如邮电通信系统; (5) 信息网络系统, 包括各种应用信息系统所构成的网络体系以及支持该系统运行的通用标准、“交通规则”和安全保障措施; (6) 信息消费系统, 指生产、加工、传递、反馈和开发利用信息的各类信息消费户及其对这些消费者进行培训的教育体系。由此可见, 信息高速传输网络是一项庞大的全球性信息系统工程, 它在给人类带来的信息资源共享、加速科技进步, 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 也必将给人们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带来根本性变革。首先表现在对传统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上, 现代信息技术把整个社会联结成交互的网络, 社会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 使人们传统的交流信息、获得信息的方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其次是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信息产业将得到充分发展, 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它以多媒体的发展为核心, 将带动许多相应的工业部门乃至科技领域的发展。再次就是合作与竞争的加强, 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 使各国各地区间的合作逐步加强, 同时竞争也更加激烈。

2 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造就信息时代, 人们处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环境之中。图书馆作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必将发生深刻变化。

2.1 观念变化

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和认识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时, 人们很少注意利用信息, 对信息缺乏重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日益成为重要的资源, 与原材料、能源共同构成当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而信息又是一种软资源, 其作用远远高于其它二者。信息社会的到来, 首先表现在全民信息意识的增强上, 这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动力。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收集、加工、传播机构, 如果仍固守传统的服务方式, 满足于保管好几本书, 那就必将被。因此, 图书馆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向信息服务业转变。如果整个图书馆界的思想观念能转变到这一步, 我们的图书馆事业将大有希望。

2.2 藏书变化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 图书馆可利用网络上的所有信息资源, 大大丰富馆藏。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采用, 越来越多的电子出版物进人信息网络, 图书馆原有的图书数据化后也可直接进人网络, 以往分散、独立的图书馆藏书将被连结成一个整体, 网络资源与馆藏资源密不可分, 相当于馆藏资源扩大了上百倍, 人类梦寐以求的全面文献保障体系得以实现。

2.3 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最近几年, 由于物价上涨, 图书馆新购图书日趋减少, 而出版物却逐年增加, 形成了图书馆不能及时、系统地反映各门学科的发展状况, 图书馆失宠于读者, 图书馆因此忧心忡忡, 渴望图书馆系统能够共享文献资源, 合理布局全社会文献资源。但是,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各系统图书馆的条块分割、图书馆之间的自我封闭状况没有得到改善, 图书馆资源共享一直停留于概念层面。而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后, 每个图书馆都是信息网络上的一个用户和信息源, 同时可发布或接收信息, 读者在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可利用网络上每个图书情报机构的信息资源, 图书馆以一个整体的形态出现在读者面前, 图书馆界关心、研讨多年的资源共享话题将得以实现, 现代信息技术为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资源共享的实现使合作发展馆藏成为可能。合作发展馆藏可以在图书的品种、复本等方面分工协作, 形成系统、地区及至全国一盘棋, 合理布局藏书, 既不影响服务, 又大大节约资金。

2.4 由传统服务到信息服务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 图书馆不再追求馆藏规模, 而追求服务质量, 真正摆脱“重藏轻用”思想的束缚, 由传统服务方式转到信息服务上来。图书馆将网络上的千千万万条信息经过筛选和浓缩后供用户选用, 用户可利用家庭或办公室的终端机将自己的文献检索要求传递到图书馆, 图书馆利用网络, 按用户的要求将自己检索的信息输出到用户的终端机, 这种交互式服务方式将缩短用户和图书馆的距离, 图书馆的业务基本上都由传统服务转变成这样的信息服务。图书馆通过良好的信息服务, 将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3 图书馆要抓住机遇, 弃旧图新

图书馆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应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转变观念, 大胆创新, 真正抓住影响图书馆发展的症结,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1 树立信息观念

信息社会归根到底就是对信息要充分利用。目前, 图书馆界仍然存在着“重藏轻用”思想, 以藏书数量的多寡, 有无珍善本作为衡量一个图书馆好坏的标准, 对读者服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工作中信息服务含量则更少, 这在信息社会里人们的信息意识普遍增强的情况下是不可取的。作为每一个图书馆人, 特别是图书馆的决策者每说一句话, 每做一个决定就应站在信息的角度去思考, 图书馆工作者只有在信息意识比一般人强的基础上才能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3.2 加强网络建设, 合理布局藏书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 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 电子出版物的普遍出现, 为图书馆网络化铺平了道路。图书馆对外应加强与其它图书情报机构的合作, 包括开展馆际互借、分工协作采购图书、共同制定工作标准等;对内需建立起本馆的信息资源系统, 如书目数据库、电子出版物、计算机软件、联机数据库等, 将信息观念渗透到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当中去。

3.3 走信息产业化之路

近几年, 图书馆事业的徘徊不前证明图书馆仅仅从事传统服务是不行的。在商品大潮、信息浪潮的冲击下, 外面的世界异彩纷呈, 图书馆是社会复合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并且拥有大量的出版物, 这些出版物带来许多新鲜空气, 图书馆凭借这一优势, 可以源源不断地向社会提供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沿海地区, 特别是广东中山图书馆、深圳市图书馆等已经瞄准信息产业这个目标, 大力开发, 并且效益可观。我们觉得,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每个图书馆只要在信息开发上做文章是大有可为的。

3.4 对图书情报人员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开发技术知识培训

目前图书馆专业人员所受的教育大都是传统体制下的知识教育, 只适应开展手工作业, 图书馆业务各个业务环节, 面临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 每个图书馆都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知道如何发现、如何开发信息和传递信息, 只有这样才能在现代信息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快速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特别是对图书馆的影响, 提出了图书馆在千载难途的机遇面前要转变观念, 改革创新, 走向辉煌的理念。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张晓晶.信息高速公路与图书馆发展趋势[J].现代情报, 2004 (6) :62~63.

[2] 唐惠燕.图书馆面临信息高速公路的挑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98 (6) :22~2 4.

[3] 闻红.论图书馆发展的未来趋势[J].中国西部科技, 2009 (16) :96~96, 80.

图书馆技术部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世界上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研究现状

图书馆联盟是一个图书馆联合体, 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是它追求的目标。国外图书馆联盟起步早、发展快、较为成熟。像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 早已建立了在世界上较有影响的区域图书馆联盟, 如巴伐利亚州图书馆联合网等。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要晚于外国, 开始于二十世纪中期。在我国影响比较大的区域图书馆联盟有深圳文献港、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等。虽然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起步晚, 但由于赶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期, 发展也比较迅速, 取得的一些成绩还是令人瞩目的。当然, 我国区域图书馆联盟发展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 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集中在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发展上, 如区域发展不平衡, 东部快西部慢等, 与国外的区域图书馆联盟还有很大差距。

二、云技术下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的必要性

科技进步往往是事物发展的助推器。云技术在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云技术是在并行处理、分布式处理和网络处理的基础上, 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网络科学技术。它是一种IT服务, 具有巨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不同地区的图书馆利用云技术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平台。人们就可以在互联网上查看不同图书馆的文献资源, 使用起来很方便。在这一科学技术的帮助下, 结合具体的现实情况, 云技术下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的必要性就十分明显。下面具体说两点:

(一) 图书馆发展的客观需要。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和信息。像以前那样, 一个馆藏丰富图书馆就可以满足当地人的文化需求, 这在当代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由于信息量的极大丰富, 每个人的需求都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借助新的科技条件, 把不同地区的图书馆联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

(二) 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大城市把文化设施, 如大学、科技馆、美术馆等, 都规划到某一个特定区域。由于它们离得不远, 具有地理优势, 相互间的交流很方便。同时, 在通信、运输、人员交流等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费用。在一定程度上, 实现了资源的最大优化。比如, 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学城。

三、云技术下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的五大模式

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根据掌握的云技术的程度, 结合当地人们的文化需求、特点和现有的基础设施。在云技术支持下, 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模式:

(一) 存储数字化的资源。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的核心就是把文字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 方便存储。当下, 各科技公司推出了不同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和检索平台。由于联盟成员采用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和检索平台不统一, 从而形成了标准、规范等不统一的问题, 这就为资源共享、多馆写作等方面带来很多问题。采用云技术就会很容易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图书馆应采用云技术对数字化资源进行存储、管理, 并提供互联网服务。可见云技术对存储行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二) 区域性云技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大型的区域图书馆云技术共享平台。这个共享平台通过对服务进行时时分配和管理, 不同的图书馆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相互协作、获取需要的服务, 广大的用户也可以在上面交流沟通和享受服务。其实, 这个平台就是一个自适应的可控性服务系统。依靠这个平台, 各个图书馆可以使用各种服务, 而且可以开发和设计新的服务项目。用户群体通过在互联网上进行有效互动, 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体验和服务。

(三) 图书馆联盟进社区。由于人才和经费不足, 我国社区图书馆发展缓慢。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技术, 让专业的云技术设备商对图书馆进行自动化的托管。这样一方面社区图书馆可以节省一笔不小的经费;一方面用户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和独立的服务器, 只需通过一般的浏览器就可进行业务自动化管理。社区图书馆只需给用户发放一卡通, 用户就可实现联盟成员馆间互通服务和互借馆藏, 从而实现社区图书馆联盟的一站式服务。

(四) 云技术支持下的文献资源联合编目。文献资源联合编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 在云技术的帮助下变得切实可行。联盟在这个平台上把图书馆成员组织协调起来, 在统一的规范标准和管理的指导下, 把各馆的文献资源整合起来, 形成一个科学的文献资源联合系统, 为文献资源共享创立了条件, 同时为文献资源保护和研究做出了贡献。

(五) 云技术下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因为云技术具有强大的无线接入功能, 所以广大用户使用手机等各种移动设备也能享受图书馆的电子服务项目。云技术打破了以个人计算为核心的传统限制, 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取得信息、沟通交流的方式。使用户可以即时即地的使用联盟图书馆中的资源。

四、结语

在云技术的技术支撑下, 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在持续的发展和进步。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云技术为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图书馆采用云技术, 可以有效扫清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为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现代的图书馆联盟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世界上关于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的研究产生了一些优秀的成果。在此基础上, 结合云技术的发展和运用, 探讨云技术下的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的必要性和模式。

关键词:云技术,图书馆联盟,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 肖希明.信息资源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302-303.

上一篇:图书馆管理员工作计划下一篇:图书馆流通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