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阅读论文范文

2023-03-07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范文第1篇

16、下列句子中最适合作为第②③两段之间的过渡段的句子是( )(3分)A、长城不是封闭、保守的象征。 B、长城是开拓进击的象征。C、长城是“限制文明空间的环”吗? D、长城与封闭、保守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作者认为,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有过“限隔华夷”“自我封闭”的负面影响,因而那种视长城为“巨大的悲剧纪念碑”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正确性。B、 本文运用事例论证法、比喻论证法等多种论证方法,阐述了“不在‘物为’而在‘人为’”的道理,肯定了长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积极效应。C、 作者认为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心目中长城所象征的底蕴是并不一致的。长城的历史悠久,但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却是现代的事。D、长城以其雄伟博大的景观所激发出的豪情壮志,积淀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8、请你概括出本文的观点。(6分)

19、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简要概述你对“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现代的事”一句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6、D (3分)

17、C(3分)

18、本文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长城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的心目中内涵是不一样的;长城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文明的聚汇线,促进了民族的团结;长城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答对1点给2分)(6分)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范文第2篇

4月13日,我们邀请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张真善同志为我校全体一线教师进行了一堂生动的讲座——主题阅读引领高效语文课堂。会上,张校长首先从当前学生真实的读书状况距离课程标准要求的差距及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然后谈了二小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单元主题阅读”,“单元主题教学”就是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简单地说,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里说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而是文化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如诚信、家乡、朋友、亲情,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惧怕等等。借助于主题,学生会觉得原来语文学习并不那么枯燥,原来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同时达到深化情感、磨砺思想的目的。主题阅读倡导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无痕迹教育,在教学中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培养孩子们自主阅读的能力。张校长谈的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更多的是真实生动的情境和自己的躬身示范,好多次会场响起了经久热烈的掌声。

通过这次培训 “主题阅读”教学,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教材不是课程的全部”,语文学习原来可以有如此广阔的空间和资源——“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何谓“大语文”?何谓“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它丰富而有生命力的内涵。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想要让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兴趣爱好,对学生展开语文阅读的引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习惯;能力培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教师要重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科学的开展阅读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进一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本文在实践分析过程,结合学生语文阅读实际,分析了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对策,希望分析能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阅读习惯的养成策略

1.1引导学生适其性择其书

小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多为感性认知,并且开始表现出兴趣与认知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导致学生在进行书籍阅读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部分学生在选择书籍时会选择趣味性较强的图文并茂的书籍,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在选择书籍时会偏好于鉴赏方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书籍推荐时,应该对学生的性格和喜好进行了解并据此做出推荐,比如,如果学生的性格偏向于理性,更加喜欢科普方面的知识,教师就可以为其推荐有关科普的书籍;当学生的性格更为感性,而且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可以向其推荐文学方面的书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书籍,可以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这对于培养学生进行阅读来说十分重要。

1.2打造喜爱阅读的氛围和阅读环境

针对小学语文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来让学生爱上阅读,通过对教室进行布置来让其充满书香气息。教师可以有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比如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或文章片段粘贴在自己的书桌上,学生在摘抄过程中会对查询相关书籍以及资料,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进行阅读。

1.3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拥有更加广泛的阅读量。在学生自学方面,教师不应该过多的进行干涉,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来对书籍进行选择,教师的作用很多的是引导。

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2.1布置课前预习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教师可以教学开展以前,布置预习任务,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在预习环节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的生字或者词语,能够自觉的去查阅字典进行理解和掌握,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有益。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理解,后续的学习过程会更加轻松。

2.2指导学生掌握高效阅读的方法

为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可以高效进行阅读学习,任课教师可以采用一下两种方法进行实际教导:第一种,可以采用圈点标记法,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经典优美的语句圈点标记,还可以对标记下的语句进行赏析点评,侧面加深记忆;第二种,可以采用知识扩展法来进行教学,因為学生阅读的主要资源就是语文教材,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为此,学生可以在完成语文教材学习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阅读其他课本,而且任课教师也应推荐有利于增加学生阅读兴趣的书籍。

2.2.1略读

为了让学生在对教材中的文本以及一些特定书籍与报刊进行阅读时,能够节约时间以便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与写作。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由于课文内容有限,学生要想对人与自然和地球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可以通过图书馆或者网络来对《人与自然》进行阅读。除此之外,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也需要经过多种不同途径来对相关书籍进行阅读,同时进行摘抄。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2.2.2精读

精读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精读可以使小学生把全部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阅读的书籍上,从头到尾仔细阅读,还能对其中的深意进行思考。因此任课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文章内容语言优美生动具有深意的文章,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精读,促使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2.2.3摘抄评价法

摘抄评价法是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其中难点与精彩之处拥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考,标记后,进行注释,并且,还应将文中的名言警句与精彩段落进行摘抄,积累下语句可以用在以后的写作上。

2.2.4写读后心得

任课教师在课后应要求小学生时时记录日常心得体会。写读后心得的这种方法把听说读写完美结合,可以培养小学生在阅读课外内容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来提高小学生自身的阅读写作等能力。

2.3增加课外阅读量

由于语文教材的内容无法达到小学生阅读量的要求,所以为了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任课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类型有针对性的提供一些优秀的课外书籍,以此来满足小学生的阅读需求。任课教师应注意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应一一进行解答,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来提高其阅读兴趣。任课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读书类的课外活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共同取得进步的同时,加深其文学底蕴。

3结束语

总之,通过实践分析,总结了语文阅读课堂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及良好阅读习惯的对策,作为新时期教师,要提高教学研究能力,不断构建更加高效的阅读课堂。希望分析能加强阅读教学效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陶文清.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9(29):65-66.

[2]姚丽.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阅读教学[J].华夏教师,2019(28):47-48.

[3]朱海栋.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提升策略[J].华夏教师,2019(18):71.

[4]陈冬云.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J].亚太教育,2019(06):78-79.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生本化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倡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提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让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但是在生本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学习小组的建设,课堂学习活动的管理等。如何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生本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每一个参加教改老师的迫切愿望。下面就生本化的语文阅读教学管理策略浅谈一点做法。

关键词:生本化;阅读教学;学习习惯

一、生本化的学习小组建设

生本教育体系下的课堂,“小组是最基本的单位,学生的所有合作、交流、展示等学习活动都是通过小组开展的”。学生通过前置作业,对课本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就能畅所欲言,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自学的体验和感受,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是我们所追求的小组学习的理想状态。相反,如果没有建设好生本小组,就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1.科学地安排小组

我们在安排小组的组成时要通盘考虑所有的情况,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男女搭配、思想性格、各方面的专长、学习能力,还要考虑到是不是好朋友等多种因素。最后形成一个小组,在这个小组里有一个擅长组织协调的,有一个擅长语言表达的,有一个擅长管理的、有一个擅长思考的,每一个都是组长,都有事可干,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小组成为一个独立运作的小团队,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好的学生有发展,弱的学生有进步。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学会倾听

在生本课堂中,学会倾听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习惯。因为需要合作探究的问题往往是学生个体无法解决的难题,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如果你不会倾听组员的见解,你就很难突破问题的答案。因此,生本化的小组学习高效的基础是学生养成善于倾听的阅读习惯,在全班交流汇报环节中,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以获取好的思路和方法。在全班交流汇报环节中,全面、正确地把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倾听时,不仅要听清对方讲了什么,还要找出对方对文本的理解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异同……便于在听后对对方的发言做出评价、补充。

(2)学会质疑

古人云:“君子之学必好问。”质疑是生本化阅读学习、思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注意的是,质疑是需要开动脑筋的,是学生能够在独立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产生问题,经过大脑深入地思索之后,把自己的不解和疑虑在小组或是课堂中提出来,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和解答。而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度,就代表了他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质疑提问,把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内容弄懂了,那么就能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加深,学生也就自然进步了。

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有效合作的关键,倾听和质疑是学生合作学习必备的两大好习惯。

二、生本化的课堂活动管理

根据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可知:“儿童天生就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间的相互影响,让课堂成为多向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平台。让每个学生以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在小组中把自己自学的成果相互交流,答疑解惑,互学互助。每个小组的各个组长,既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

1.提供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

课堂上,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各自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根据分工进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阶段。各个小组成员相互听评课文的朗读,互考互教课文的生字词,并且交流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对不同的理解开展质疑、思考、讨论、争辩,一直到最后形成小组的共同学习成果。在整个过程中学习的环境是自由的、活跃的、快乐的。学生的学习环境越是自由宽松,学生所能激发的能量就越巨大。

2.教师适时地指导提升

生本化的课堂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根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这并不等同于完全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以一堂课而言,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推动者,是教学内容提升、拓展的主要舵手。因为学生的发言具有随意性、粗浅性,甚至有时会走入认知的误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对于学习活动中有困难的,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提一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起到主导作用,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既要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又要让大家在分享中提升。

3.课堂小组展示

表现自己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总希望自己的学习成果能获得别人的认可,而课堂展示就是生本化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得别人认可的最主要的方式。因此,学生都非常喜欢在课堂上展示自我。每当阅读活动进行到小组展示的环节,各个小组都想一试身手。这就要求了小组成员提高展示的效率,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在小组中有明确的分工,组员间能够互相帮助,发言学生的展示一旦出现了“卡壳”或漏讲,其他组员马上要替补或是补充、提醒;小组展示时要求每个组员要声音洪亮清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听得到、听得明白;小组展示完毕后展示的组员还要和全班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对其他小组成员关于文本内容的询问和质疑给予正面的回答。根据前置性的作业布置内容,我们的展示方式也多种多样,包括发言展示、朗读展示、表演展示、比赛展示等。

参考文献:

[1]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J].教育研究,2003(2):16.

[2]保罗·弗莱雷.被压迫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临海市第五中学)

?誗编辑 王团兰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范文第5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提升语文的综合能力。因此,对于阅读教学的分析和探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阅读如何引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角度,对其具体的方法和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

阅读 引领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老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种单向的语文课堂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转变思维,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那么如何让阅读引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通过巧妙提问,引导阅读思维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备课的过程中,必须对教材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全方位的解析,对于文章的整体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思想以及整篇课文的情感递进方式等进行深层的剖析,然后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征、知识储备量来巧妙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应该是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采用循序渐进、追本溯源的方式来进行问题的设计。通过科学、合理地提出问题,才能让提问起到引导学生阅读思维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讲授《骆驼祥子》这篇课文时,在经过详细的解读课文内容、明确了阅读教学目标之后,根据阅读教学的不同环节提出不同的问题。如在自读环节,可以向学生提问“《骆驼祥子的》的作者是谁?文章大致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细读环节可以提问诸如“文章的基本线索是什么?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等问题,而在研读环节就可以根据课文的细节部分进行提问。

二、开展丰富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也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思维特征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辩论赛、语文知识竞赛、分角色对课文进行情境再现、讲故事等活动。具体的活动形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定,如一些故事性强、人物角色丰满的课文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一些语言优美的诗歌就可以鼓励学生尽情的发挥感情来朗诵;而一些知识性强的科学教育类课文,就可以进行以课文内容为基础的知识小竞赛。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对阅读的兴趣[1]。

三、形成诵读习惯,深化阅读感悟

诵读是指学生在进行课文阅读的时候能做到字音准确、正确断句、对课文的感情拿捏得恰到好处。在诵读的过程中表达出课文所包含的真情实感,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诵读的习惯,因为通过诵读课文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感悟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一些经典的优秀文章,只有经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对文章的修辞、结构、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深层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满。

四、巧用多媒体,营造阅读情境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教学手段的进步,现阶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在阅读课堂上也应巧妙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的表现形式,给学生营造一个阅读情境。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的情境、人物、语言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的情境中,方便教师在阅读课堂开展活动。例如教师在讲授《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中国各个地区著名的石拱桥的音像资料,并对其进行相关的解说,如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通过多媒体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情境。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领略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魅力。

五、布置阅读作业,强化教学效果

为了强化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布置各种形式的阅读作业。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并写一些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下一节阅读课开始之前,可以让同学们针对这个作业进行表达和交流活动;或者是对于结构严谨、修辞手法运用恰当,表达方式特别的课文,可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结束后,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仿写的活动,这不仅可以强化阅读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还可以要求学生对于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觉得经典、精彩、优美、有意义的句子、段落进行摘抄,并附注阅读体会,渐渐形成学生自己的語文阅读素材库。还可以针对课文阅读内容,在课堂上展开读后感的写作活动,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集体评选,将优秀作品在班级进行展示。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而强化阅读教学的效果[2]。

【结 语】

对于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必须突出阅读的作用。通过采取多种形式诸如巧妙提问,引导阅读思维;开展活动,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诵读习惯,加深阅读感受;利用多媒体营造阅读情境;通过阅读作业,强化教学效果等。只有让阅读引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苏敏.浅谈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7(28)

【2】马贵兰.让阅读引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3)

上一篇:高二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毕业考试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