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教学范文

2023-12-19

语文教育教学范文第1篇

稻庄镇中心小学

刘晓华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多年了,写作文成了孩子最头疼的语文课,我也经历了很多的困惑。作为一线教师,我从孩子的作文中,几乎找不到孩子的灵性与活力。甚至是很少的流畅的表达。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哪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哪去了?怎样才能让孩子的笔下充满灵性?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习作必须要有真情实感

1、让学生一吐为快

从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每个语文园地后面的命题作文是学生最头疼的习作,孩子们没有亲身的体验,生编硬造,实在是缺乏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真是惨不忍睹。清明节期间我们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了碰鸡蛋比赛,班上的热闹场面简直就是炸开了锅。我把整个的场面用相机记录了下来 再放给孩子们看,这样的习作立刻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心中有话不吐不快呀!精彩的场景学生用笔定格了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们创造抒发真情实感的机会。

2、欣赏是说真话的孩子

有一次批改孩子们的日记,发现刚转到班里的一个小女孩是这样写我的:”我的语文老师很年轻。我喜欢他,因为我感到她喜欢刚来的我。她的脸圆圆的,笑起来嘴巴有点大。不过她的声音很好听,像风铃的声音,所以上语文课时不会感到累的。她发火的时候脸板起来,声音很大,可我并不害怕,反而觉得她的样子很可爱。因为我知道她这样子是装出来的,她其实是一个很温柔的人。”我在班里朗读了她的作文,孩子们乐得哈哈大笑,是的,孩子的眼里折射的才是真实而美好的东西。鼓励孩子说真话,欣赏孩子的实话实说,更能激发孩子的写作灵性。

二、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

1、放大孩子的“闪光点”

在批改孩子们的作文时,我们往往第一眼看到的是孩子的习作缺点。因为我们是站在成人的高度,去看待孩子们的作文,因此会忽略孩子作文中小小的“闪光点”。殊不知孩子们交上作文后怀着怎样忐忑的心情来期待老师的评价。我们对孩子作文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孩子写作的积极性,抓住孩子的亮点不断激励,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增添写作的信心。批改作文时用红笔圈出一个好词,画出一个好句再加以赞美的语言,或者说在其他学生面前进行表扬,用心去擦亮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觉得自己也有“经典”,习作的世界中有了自己更精彩。

2、消融残缺点

语文教育教学范文第2篇

摘 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教育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其中蕴含的人文性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在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不利于语文教育成效的提升,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此,在阐述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缺失,从建立人本化的教育体系、提升教师人文素质、实行多样化教学模式等方面分析怎样将中学语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结合。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教育;人文精神

时代的进步促进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相关教育人员加强了对语文教育的关注。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中学语文教师同时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这两部分内容做出了深刻的思考。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是对学生情感和内涵的关注。通过这种关注启发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

一、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一方面,人文精神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精神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很容易产生拜金思想,且容易引发精神空虚等问题,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人文精神也逐渐不被人们重视。怎样呼唤时代发展下的人文精神成为教育界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中学语文学科是重要的人文性学科,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承担着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也是知识社会,终身教育、继续教育成为各个国家公认的教育理念,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具有个性、自我精神、发散思维、责任感的创新人才,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较高层次的人文精神,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

(一)学生个性的缺失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应付考试的思想,在无形中压抑了自己个性的发展。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仅仅围绕考试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学生价值观的迷失

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围绕语文教学大纲开展教学,主要是通过反复的阅读、背诵来达到预期的语文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雖然满足了中学语文教育要求,但是没有让学生看到语文学习的更多可能,使得语文学习出现了标准化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人文视野的狭窄

初中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来发展和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的。学生在语文听读训练中实现了从自然人到文化人的转变,在写作训练中实现了从文化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但是从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语文阅读面十分狭窄,知识面有限,且中学语文教学仍在不断删减篇目,从而使得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深度把握文章主题。

三、中学语文教育中弘扬人文精神的策略

(一)打造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体系

为了使人文精神更好地体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打造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体系,树立人本化的语文教育观。初中语文教育要着眼于人的身心发展,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二)通过个性化教学目标渗透人文精神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语文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活动形式,充分结合语文学科教学个性化、开放化的特点,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就某一问题展开探讨,在探讨中深化思想,形成独特的认识。

(三)积极借鉴传统语文教学方法

传统私塾启蒙教育虽然存在弊端,但是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通过私塾启蒙教育中的反复熟读能够让学生自主把握文章的内涵,了解文章思想,加强自己对文章的印象,感受文章中充满魅力的文字。反复熟读会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牢固的知识系统,在受到外在、内在语言刺激的时候,就会根据脑海中的知识系统自主分辨出词语、句子的正误以及表达的优劣,形成自己的语感。经过长期的训练会帮助学生积累更多阅读经验,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四)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

初中语文教师人文素质的提升在弘扬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要提升教师人文素质。首先,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学识基础,除了掌握本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掌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法律、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学习增强自身魅力,言传身教,使得学生在自己的影响下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反映人类社会的人、情、事的学科,通过对语文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民族文化等内涵,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语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众多阅读文章中汲取前人的智慧,学习伟大人物的思想和价值观,将这种精神内化为个人意志、品德,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立新.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弘扬[J].课外语文,2015(16):190.

[2]桑金宏.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现代教育,2015(Z2):114.

[3]王雪梅.浅析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弘扬[J].赤子(上中旬),2015(14):183.

[4]李瑞瑞.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中人文关怀意识和行为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誗编辑 高 琼

语文教育教学范文第3篇

摘 要:初中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心理和生理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需要注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需要注重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快乐地学习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

关键词:中学生;快乐语文;课堂教学

一、引言

初中课堂应作为一个“乐园”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构建思维发展的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互动、合作等形式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确保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积极开展快乐语文课堂,将快乐教育理念切实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既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又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充分尊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培养,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通过角色转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大多被动地学习知识。为了能够打造高效快乐的语文课堂,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转换角色,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组织作用和教学指导作用。一方面,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了解和掌握,既要积极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又要及时对学生予以指导,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得以发展。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大胆质疑,提出独特且新颖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模式开展教学,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学文本,使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掌握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预留悬念,让学生学会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适当组织竞争活动,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知识关卡,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能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培养,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换自身的角色,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提供保障。

三、合理运用影像教学资源

在中學语文教学中运用精心剪辑的优秀电影,有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被改编成电影,教师可以发挥这些影像资料的教学价值,结合文本开展教学,在视觉艺术中融入语言艺术,使教学氛围得到优化,学生也能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学习的愉悦感。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欣赏影像之前引导学生阅读教学文本,也可以借助影像资料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处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难点知识。

比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教师需要研读教材文本,以文中所描写的环境为导向分析人物特点,接着,再与《水浒传》这部电视剧相结合讲述该部分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使学生思考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另一方面,文章着重刻画了“慎”的特点,为了能够成功押运生辰纲,杨志可谓是小心谨慎、殚精竭虑,将视频与文本内容融合分析人物的心态,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押运路途的险峻,由此真切地了解到文中人物的心理,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乐趣和魅力,展现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一面,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有效调动,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实现快乐语文课堂的构建。

四、总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快乐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还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因此,中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认知水平不断总结、改进和完善,既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快乐中获取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武宜凤.牵住语文教学的牛鼻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9).

[2]邹文艳.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5(35).

作者简介:马长发(1963— ),男,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教育教学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探讨在阅读教学中怎样通过审美教育来领悟真情、感受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语感。文章把一定的理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从课堂教学这个角度谈语文审美教育与语感教学的契合点。新一轮语文教育改革突破了语文工具性的藩篱,主张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的三维目标体系。这些是传统教学的缺憾,却正是审美教育、语感教学的所在。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感;语感教学;审美教育

读了高万祥的《语文的诗意》,我更坚信:语文教学是通向心灵的,是面向生活的,更是指向未来的。正如李镇西在该书《跋:“语文的诗意”即“人生的诗意”》中所说到的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的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的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语文”给学生以“真”,“人格语文”教育学生以“善”,那么“人生语文”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的。

由此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应该是语文教育的最高追求,语文教育的审美特征,又必须以移情注感、生活体验等形成语感作为其必由之路。在现实中有的学生精于数理化,聪明绝顶,叫他背诗,他三两下就好了,可就是不能玩赏其中的兴味;叫他作文,脉络清晰,就是缺少情趣;描述情感,或喜或悲,就是不知道当中还有失落、忧郁、愉悦、恬淡等,这样的学生是有缺陷的。美感教育的任务就是让我们在欣赏作品中体悟情感,洞察人性,丰富心灵,完善人格,培养一种对人类的深广的同情心。同时,使他们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物质功利社会里拥有一个憩息的后花园。

美感教育是情感的,符合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是“直觉同化”的语感提升的结果,如果没有把一个字、词、句乃至篇、章从情感的高度上认同,那么也就不了解“夜”除了作“昼”的反面讲,还有更深广的内涵;也就不会明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更不会理解林黛玉为什么读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听见“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之辞,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真的文学在此,真的语文教育也在此!因此培养语感才是美感教育的唯一途径。美感教育的情感性,形象性,而非理性分析和抽象晦涩的特征都和语感的特征不谋而合。

人人皆知美学史上著名的例子——濠梁之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感与语感的契合。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的态度是审美的,而惠子是逻辑理性的态度。“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鱼的从容出游的运动形态由于与人的情感运动态度有同构照应关系,使人产生了移情现象,才觉得鱼之乐。”在美感教学中,鲦鱼可以是“欧阳修”,也可以是“奥楚蔑洛夫”,可以是“海燕”也可以是“紫藤萝瀑”。庄子说“出游从容”而非“我乐也”也是“立象以尽意”“文以象立言”的典范,从而更形象。唯形象,才具体、才生动、才直感。教师就是在“形象”的教学中浸润,感染学生的情思的。要不,美感教学就会首先失去了审美的对象,语感也就无从生成了。

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手难抓两条鱼”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语文教育,应着力于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强调什么审美教育,只能造成语文教育目标的多元化,顾此失彼,无助于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和效率。这是一种褊狭认识,把语文教育和审美教育分割开来,对立起来,不利于学生语感的生成。其实,他们不是两条鱼,而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鱼有两鳍,鸟有两翼,车有两轮,去其一,鱼不能游水,鸟不能飞翔,车不能起动,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审美观,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和效率。在语文教学中他们是一家之亲,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

王国维和蔡元培最早提出“语文教育应该跟审美教育结合起来,把美作为教育的宗旨之一”。那么,语文教育中的美育是不是就是帮助学生分辨美与丑呢?我认为这仅是美育的表层任务。更深层次的是美育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像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这四者构成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而我们学生在这四个方面都不能够,这样的人必然是缺乏创造力的。

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的美、科学的美以及语言的美,在语文教材中都有生动的反映和鲜明的表现。如诗歌中的意境美;散文中的构思美,情感美;小说中的形象美;议论文中的说理美;说明文中的情趣美。这些美的因子单靠翻字典、词典,做练习,沉浸在题海中是难以领略的,它要求老师、学生、文本之间互动,展开多元对话,进行心灵交流,真切让学生从心灵上,情感深处认同它们, 才能有收效,也就是说“直觉同化”生成语感了,才能真正领略美的内涵,这是大语文教学观(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体现,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最好诠释。

为了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其语感,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有关的审美媒介,精心创造审美情境

如在讲解《登泰山记》一文时,我首先由唐代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开始让学生领略泰山的博大、雄深。

这种美的意境让学生神往;接着在范读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展示泰山的壮美及作者的行踪路线,尤其在介紹文本泰山的人文景观,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时,多媒体更加直观、形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加深了他们的理解,提升了他们的语感再加上形象、直观的板书:

这样,学生记忆和理解就更加容易了。

二、发掘教材的内在美点,揭示深层的审美情趣,增强其语感

发掘教材的内在美点,揭示深层的审美情趣,领略美所隐含的高尚情趣,让学生在美中真正体验,增强其语感。如在教读《项脊轩志》时,抓住“亦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悲”“喜”情感线索,结合朱自清的《背影》,孟郊的《游子吟》,林觉民的《与妻书》来品尝文中所蕴含的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挖掘出在平凡之事、琐屑之事、普通之物中流露出的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读后感人肺腑的人情美摧人泪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情感体验过程,语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开辟审美通道,启发学生审美想像

康德说:“想像力是创造性的”。我们知道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空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蔽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也常蕴含在生动逼真的意境。

在教学中以艺术形象为审美通道,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像,不仅可使学生领悟深层次的艺术美,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平淡之中发现神奇,获得审美愉悦和满足,从而有效地增强语感。

如在讲《敕勒歌》时,开始学生觉得没有多大意思。于是启发学生审美思考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勾勒出了草原画面的背景?哪些是该画的主体形象?它们各占多大的比例?学生顿时活跃。直观形象地问题,给看似简单的诗歌以极大的形象美,学生在想像,联想中去感悟、体验,语感也就提高了。

四、设计审美议题和目标,寻找审美光点,进行审美体验,展开审美鉴赏

这是把语感分析和语感实践结合起来培养语感的方法。审美议题的设计和目标的确立离不开语感分析,而审美体验与鉴赏则是语感实践。

正如洪镇涛先生所言:“在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的交叉作用下,感性→理性→感性,螺旋式上升,语感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如在讲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相国小姐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唱的第一支曲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我设计审美议题“曲中营造了怎样的离别意境?流露出了崔莺莺怎样的情感?通过分析、体验不难知道,这支曲子前四句描绘了凄凉萧条的暮秋天气: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白云,地上到处飘落着黄花(菊花),萧瑟的秋风阵阵吹过,避寒的北方大雁一行行向南飞去。这秋景渲染了浓烈的氛围,衬托出莺莺为离愁别恨而烦恼、痛苦、压抑的感情。用字极为考究,四句一组,两两相对:碧——黄,色彩惨淡;西——北,空间冷落。

接下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主人公的自问自答。在这里我又设计审美议题:这两句哪两个词最富有情意?蕴含最丰富?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通过共同分析,鉴赏可知:秋天的树叶经霜变红本是自然现象,但是为离别而痛哭了一夜的莺莺心目中,这红叶是她眼泪染红的,是为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尽得风流,把人的主观情感投印到客观景物上,使主观色彩更加浓郁,更加形象,更加美丽。一个“醉”字语出天然,脱尽豪华,客观景物都不得不为之感动,为之倾倒。这一染一醉主客体融为一体,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到了极致的境界。通过品尝该曲的语言美,领悟其意境美,感受其情思美,在美的熏陶中很快乐的提高了自己的语感。

正如孔子云:“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美感与语感其实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方面,因为你一旦感受到了事物的美,你一定对该事物有较深刻的了解,对美的感受越深,你对事物的理解也就越深,美感与语感相辅相承,相与产生的。也好比叶老所说,你要了解一个字、词、句、篇、章等的意思,仅靠翻字典、词典,参考书是不行的,还必须自己去感悟。由此可知在阅读中加强审美教育、‘寓教于乐“是提高学生语感行之有效的途经。

参考资料

[1] 高万祥.语文的诗意[M].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5.

[2] 江明.问题与对策[M].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0.

[3] 李海林.言語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

[4] 韦志成.论语感及其训练[J].中学语文,1994(1).

语文教育教学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重视积累,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学写读书笔记,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把握答题的技巧,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积极进取。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关注方法;注重积累;终生学习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从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一路走来,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但是,不管多么艰辛,无论怎样困难,我都无怨无悔。送走一届届毕业生,又迎来一届届新生,周而复始,几个轮回之后,如今,我已增添了不少白发,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了许多。或许有人会问:“这样做值得吗?”我会斩钉截铁地回答:“非常值!”我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不断努力拼搏中,生命之花才会更加绚丽多彩。每当面对新的一届学生稚嫩的面孔时,我心潮澎湃。总是思考着:三年后,他们参加中考时会有怎样的成就?他们应该有怎样的成就?我思考着、探索者、追寻着、观察着,寻找着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点滴变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引导着、鼓励着。渐渐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也增强了,自然而然,学生的語文成绩也就提高了。我所带的每一届学生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全乡质检、全县统考中,在平行班里都是最好的。当学生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时,我也欣慰地笑了,我认为这是对我付出的最好回报。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我想方设法地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设计导语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力争一开课就吸引学生,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例如,我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想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中记录了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今天,我们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个导入语中“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在对学生的鼓励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古代文献中记录了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简洁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再比如,我在教学《咏雪》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下雪了,你们最爱做的是什么呢?堆雪人?打雪仗?现在我们来看看古代文人的家庭在雪天都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个导入语中,首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回忆自己在下雪天做些什么,学生的思维随之活跃了起来。接着切入学习内容:古代文人的家庭在雪天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其学习兴趣自然浓厚。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二十多年以来,我坚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语,其效果不可估量。另外,教师在批阅作文时,要灵活机智,根据学生的作文内容,对学生及时恰当地进行鼓励。例如,有一位学生在写春天的美景时意识到“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美妙动人的。我在批阅时写了这样的评语:“你的观察很细致,你描绘春景的句子优美动人。你写得很恰当:的确,一年之计在于春。你正处在人生之春,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很关键,你应该好好把握,勤奋刻苦,努力求知,争取在三年后的中考中考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高中。加油,你是最棒的!”这样的评语将学生的写作和学习实际紧密联系了起来,而且在肯定和鼓励中明确了学生奋斗的目标,学生学习的动力会大大增强。

我们十分熟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利用上课前的三分钟让学生朗诵“初中必背古诗文”。从学生七年级一开学一直坚持到他们九年级毕业,每节课前都从未间断过。三年下来,学生对初中必背古诗文能熟练背诵默写,在中考“古诗文默写”这一题中,每个学生都能拿高分。同时,也为学生在中考中做好“诗歌鉴赏”题和“文言文阅读”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求学生课前朗诵还有众多好处,能提前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提前做好上课的准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学生反复诵读中,有助于他们理解诗文的含义,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们知道,检测反馈是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检测,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用每节课的前三分钟提问检测。提问的方式是叫八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其余同学合上书,在练习本上写。提问的内容为上一节课学习的生字、词语、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还有与上一节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重点问题。从这些内容中抽查三至五个,并当堂订正。黑板上写的同学相邻两个相互交换批阅并改正,在练习本上写的同学同桌两个交换互阅。每节课坚持这样做,能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而且还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节课叫在黑板上写的八位同学随机叫,每一位同学都有叫到的可能,这样能促使所有同学认真复习。教师能根据提问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从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学习,达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语文学习中,阅读很重要。从七年级一开始一直到九年级,我要求学生每天中午花半小时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的内容首先选择初中每一册语文课本附录中推荐的名著阅读篇目,并在阅读方法上做适当指导,要求学生采用精读、跳读、浏览等多种方式。在阅读过程中要熟知相关的故事情节,可以做好摘录笔记,可以写读书心得。其次,让学生阅读初中生必读的其他文学名著。再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关的书籍来阅读。比如天文、地理、科幻等方面的书籍都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适当的选择阅读。另外,要求每一位学生利用一个假期阅读两本名著,并写好读书笔记,在开学上交。在老师的督促下,每一位学生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而且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了写作素材,通过做读书笔记,是在不断地练笔。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提高了。另外,也为学生参加中考做了一定的准备。学生有了名著阅读的相关知识储备,就能较好地完成中考试题中的“名著阅读”这一部分题。

“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准备一桶水。这些都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备课。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法、备学法、备学情、备教学重难点、备中考考点等。比如,我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时,根据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的中考考点,设计了以下古诗文默写题:1. 《观沧海》中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象的景象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 《观沧海》中表达诗人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我在教学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根据中考考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地勸勉和宽慰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友人宽慰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组中的两个问题虽然问法有细微的差别,但回答的诗句是相同的,通过这样的问题练习,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再比如,我在教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根据中考考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 《次北固山下》中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教师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心系中考,巧妙融入与中考考点联系紧密的训练题,定会事半功倍。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恰当地渗透语文学法的指导。比如,我在教学马南邨的《不求甚解》时,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今天我们学习马南邨的《不求甚解》。(二)检查预习效果: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效果。第一题,请同学们写出《不求甚解》的作者,他的笔名,他的作品。第二题,听写词语:不求甚解、狂妄自大,甚和妄两个字分别注音。(检查的同时叫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然后订正。通过检查教师不但掌握了学生预习的情况,而且有利于督促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使他们把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我在合作探究环节设计了以下问题:1. 《不求甚解》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最终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找中心论点是近几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题中必考的题目,这一问题的设计落实了中考考点的训练。2. 第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之后,从而明确:运用了举例论证。作用是:以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为例,论证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高明的。3. 第八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学生探讨之后,指出这一段引用了陆象山的话,应该是道理论证。教师肯定之后,接着追问:引用陆象山的话是什么论据?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明确是道理论据。最后归纳总结:第八段运用了道理论证。作用是:引用陆象山的话作为道理论据,巩固己方观点,使论证更严密。寻找某一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写出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作用,也是近几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题中常考的题目。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中考考点设计相关的问题加以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教师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自己主动探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融入中考考点的训练题,关注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做题方法的训练。使他们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积极进取。

作者简介:李胜斌,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党家岘乡初级中学。

上一篇:语文教育学下一篇:初中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