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技术研究论文范文

2024-02-15

管理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从“审判中心主义”的视角来看,法院地位不在公检之上,侦查环节依然重要,要保障证据符合程序和实体要求。在过往“侦查中心主义”影响下,侦查取证工作在现场勘查、物证送检、口供以及证据获取充分与否等方面存在问题。适应“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命案侦查应及时全面进行现场勘查,提高物证提取保管及送检的质量,做好口供的记录、固定及证据证明等工作,提升命案侦查取证质量,为案件侦破和顺利进入审判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以审判为中心;命案;侦查取证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提出以来,如何正确理解其含义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一大焦点问题。在理论界,有观点认为以审判为中心是指案件办理过程中认定被告人有罪与否、由法院在实质化庭审中依法行使权力、以侦查和起诉作为审判的准备阶段;在实务界,有观点指出,该制度的实质是“在诉讼全过程实行以司法审判标准”。对于公安机关而言,如何适应“以审判为中心”这一改革趋势,对目前侦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以符合改革需求是一道“必答题”。本文以侦查取证为视角叙述其在“侦查中心主义”背景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改进侦查取证工作提出建议。

一、“以审判为中心”的内涵解读

近年来,类似“佘祥林案”“赵作海案”等冤假错案的出现凸显了以往庭审形式化的弊端,既影响着司法公正的权威,更警醒着司法工作者,因此我们应对“以侦查为中心”的刑事司法现状进行反思。从公安工作落实的实际需要来看,“以审判为中心”既是宏观的诉讼关系改变,也是微观的证据裁判规则转型。

对于诉讼制度改革,将侧重点放到审判上,尽力保障每一桩刑事案件能达到法律对于审判的要求,围绕审判这一核心有助于司法活动从根本上杜绝“病态”案件进入审判程序。要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制度改革,首先要对其内涵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对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制度的内涵进行解读。

(一)法院地位不在公检之上

从“以审判为中心”的实质而言,改革希望解决的是侦查、起诉、审判的职能构建问题。为了提高庭审实质化程度,法庭审理需要侦查人员、鉴定人员出庭,以保障控辩双方在法庭辩论环节充分举证、质证,以利于法官更了解案件事实。虽然这样强调审判职能的终局性,但其衡量的是诉讼关系,不会使公安、检察两机关完全依附于法院。

(二)侦查环节依然重要

“以审判为中心”是基于诉讼职能视角下提出的观点,在实践中,侦查活动作为刑事诉讼程序的开始,其核心是为审判服务。作为基础性的存在,侦查环节依然是刑事诉讼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于刑事案件而言,没有侦查环节对证据的调查,审判阶段就缺乏根基,因此,该制度对公安机关进行侦查活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侦查这一基础工作收集到的证据会影响刑事案件办理质量。

(三)以审判为中心要保障证据符合程序和实体要求

在客观来看,人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知是一种渐进式的逻辑证明,即从最初的全然不明逐渐趋向于真相。刑事侦查以还原命案事实真相为目的,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侦查取證程序和实体二者均符合法律要求才能推动案件顺利进入审理阶段。据此,笔者认为,“以审判为中心”是法院在审理命案过程中,对侦查取证过程可能影响当事人权利的情况,进行形式和实质两方面的监督,通过法院裁判达到保障权利和维护司法公正的目的。

二、侦查中心下的命案侦查取证

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证据需要经过查证属实才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因此在侦查取证过程中,要注重所获取的证据是否达到了相关要求。从近年来被平反的冤假错案来看,证据问题是导致此类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近年来部分刑事命案的材料进行梳理分析,笔者认为,“以侦查为中心”下的命案取证工作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场勘查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现场勘查不细致全面。现场勘查是获取命案基本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此过程中所能得到的勘查笔录、现场照片以及提取到的相关物证,对于推动案件查处工作顺利进行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正因如此,客观、细致且全面是勘查现场的基本要求,在此过程中既要依规对物证进行固定、提取,又要注重对现场特殊物证、隐蔽性物证的发现和提取。就目前实践而言,受惯性思维影响,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过程中,往往对命案外围现场和关联现场的关注不足,存在勘查简单粗略等问题;对于取证部分,侦查人员对客观存在的痕迹、物证比较重视,但对隐性证据的寻找和搜集重视程度不足,从而影响了司法人员对案件的认识[1]。

现场勘查工作的重要性不只在所获物证能给命案侦办提供证据和线索方面,更在于现场勘查的质量会对命案侦办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一个没有进行细致全面勘查的命案现场会增加侦破工作的不确定性。如陕西省旬阳县某起故意杀人案,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得到的29张现场概貌照片均无法反映出现场的全部情况,且现场部分物证缺乏细节,对于一起命案现场而言,这样的勘查工作显然不利于案件侦破,更不利于在庭审中接受质证。

二是现场勘查不及时。及时勘查命案现场对发现案件真相具有重要意义。受痕迹物证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环境的影响,其状态会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大而增大,即时间越长,物证遭受破坏的风险越高。因此,及时进行现场勘查不仅是工作规范的要求,更是客观需要,如果一桩命案现场的痕迹物证原始状态因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甚至导致关键证据灭失,无疑加大了案件侦破工作的难度。

三是现场勘查笔录制作不规范。现场勘查笔录作为法定证据种类之一,其客观、全面的记录,在经过庭审环节的质证后,能够作为重建犯罪现场的依据。实践中,命案现场勘查笔录制作不规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文书记录和程序两个方面。

在文书记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制式文书样式不统一;影响现场勘查结果的自然条件记载不详细;物证提取过程记录无法证明物证来源;勘查笔录内容与其他案件材料内容不相符,而在程序方面则存在侦查人员身份、签字等内容遗漏和缺少见证人及其签字的问题[2]。

作为证据使用时,一份勘查笔录若存在上述问题之一是极易被质疑的。如在湖北省孝感市昌县某起故意杀人案中,侦查人员对野外、室外现场分别进行勘查,但案件勘查笔录只有一份,记录时间长达45小时20分钟,且笔录中的光源为自然光,这些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记录必然会受到辩方质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也会因此产生困惑而难以进行判断。

(二)物证送检保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命案庭审过程中,控辩审三方越来越重视案件物证送检保管问题,物证或者其他送检程序上出现问题,往往直接导致该鉴定意见或结论无效。所以侦查活动要重视物证提取质量、物证污染、送检时间等问题,确保检验鉴定意见的质量。

1.物证提取质量有待提升。物证从提取到保存的过程是及时有效的才能让其在庭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实务中,物证提取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物证提取操作机械,物证完整性容易被破坏。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部分侦查人员对于可以无损提取的物证存在操作机械的现象。如果不对痕迹本身进行研究就机械地提取,就极易破坏物证的完整性,给案件侦破增加了人为因素的难度。

二是物证提取方法较单一,提取不够全面。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物证提取提供了多元的方法,但实践中多样化的方法适用度低、提取也不够全面。在贵阳发生的一起故命案中,侦查人员对一组连续手印的提取过程中,并没有完整记录其全貌和细节部分,导致该痕迹提取不全面,提取质量大打折扣。

2.物证存在污染情况。鉴定意见的采纳需要物证提取质量和保管质量的双重保障,如果一份待鉴定物证受到了污染,小到影响鉴定意见的正确性,大到影响案件的定性,甚至影响对犯罪嫌疑人的认定或排除。

物证所处环境和收集方式与其是否受到污染以及污染程度息息相关,由于物证污染的方式较为多样,所以本文着眼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即物证因侦查人员操作不当而受到的污染。一起命案的现场勘查中,除了案件遗留的各种痕迹物证外,参与侦查工作的人员也会在现场留下相关痕迹,从而增加了物证被污染的可能性。

不恰当的保管方式对于物证而言就是灾难,物证的保管方式对其所存在的证明价值具有重大影响。如在广东汕尾发生的一起杀人案件中,侦查人员收集到了不能确定归属的实物证据,但没有独立进行保存,导致该物证受到严重污染而无法进行鉴定,不能成为证据进入庭审质证阶段。

3.物证送检不及时。一份待鉴定材料是否能及时送检不仅对其证明价值产生影响,更影响着案件的诉讼和审判。深究物证送检不及时的原因有二:一是部分侦查人员认为被送检物证足以证明犯罪事实,不重视其他重要物证送检;二是物证自身条件因被送检的时间跨度长而发生变化,检验鉴定的必要性降低,从而影响了案件的侦办。

如青海西宁某起故意杀人案,据《DNA个体识别检验鉴定书》,主办机关在11月到12月间分三次将16份物证和样本送检进行DNA鉴定,经鉴定,16份送检物证只有4份样本检测出了人体DNA,且据相关证据获取记录记载,4份样本提取与送检时间均存在较大跨度,由此可见,不及时送检物证对证据价值会产生较大影响。

(三)口供的记录和固定存在问题

一是供述的真实性存疑。供述的真实性是其被采纳的条件之一,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真实性较易遭到质疑,质疑集中在兩方面:讯问笔录注重记录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无罪辩护部分较少甚至没有;讯问笔录内容与犯罪嫌疑人主观条件之间存在矛盾使其真实性存疑。

二是同步录音录像问题。我国诉讼制度对同步录音录像的设置有利于规范讯问行为,也有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自愿性。实践中,同步录音录像存在录音录像缺失、录音录像内容与笔录内容不相符、录音录像存在提前彩排的嫌疑等问题。

三是讯问笔录制作不规范。一份符合法律法规制作要求的讯问笔录有利于推动诉讼进程,但就目前而言,侦查讯问笔录的制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笔录制作的复制粘贴

诉讼活动中,每一次讯问得到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对于还原案件真相都至关重要,但近年来,部分案件中出现了讯问笔录复制粘贴的现象,极端情形中,还存在犯罪嫌疑人对作案过程的供述呈现一致和稳定的现象,即首次讯问与随后多次讯问中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内容一致,不同时间进行的讯问笔录居然出现了相同的错误,如此不真实的记录是无法让人相信其具备证明力的。

2.笔录制作的不严谨

对于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前,需要核对其真实身份,如果讯问笔录中对同一名犯罪嫌疑人的名字记录存在多种记载,必须认真进行核对以避免在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环节上出错,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在命案侦办过程中,细节更是重中之重。

3.讯问人员的“分身术”

对于一个案件侦办而言,同一时间段内侦查人员只能进行一项侦查活动,但实务中却存在部分侦查人员同一时间段内从事多种侦查活动的现象,对于讯问工作而言,如此“分身术”凸显的不仅仅是侦查人员对待案件的态度问题,更让公众对侦查人员是否严格遵守“二人办案”的规定产生怀疑。

(四)证据不充分

侦查取证获取的证据,如果形成不了完整封闭的证据链条,就难以达到命案证据证明标准[3],使命案诉讼工作陷入僵局,甚至导致无罪判决或不起诉情况的发生。

1.证据间相互矛盾导致证据链断环。命案侦查取证工作是以获取证明犯罪的证据为核心开展的,从犯罪事实出发对证据进行核查比对,对于收集到的证据要证明证据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目前,证据之间可能存在三个矛盾:一是言词证据之间的矛盾,为了逃避打击,命案犯罪嫌疑人在供述之间出现变化是正常的,这就需要侦查人员将获取的供述与其他相关证据进行比对,以保障言词证据的证明力,避免证据被排除;二是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之间的矛盾[4];三是实物证据之间的矛盾,命案侦查工作中获取的每一个实物证据所反映出的犯罪信息的指向性具有唯一性。证据之间存在的矛盾如果没有被调查核实清楚,就有可能为案件的诉讼活动造成阻碍。

2.关键证据缺失导致无法形成完整证据链。一条完整的证据链中,其所包含的证据之间、证据与待证明的案件事实需要有较强的关联性,尤其是对案件事实具有极强证明力的关键证据(如作案工具)必须在侦查取证阶段及时收集和固定,否则将会给案件办理带来隐患。

三、审判中心视域下命案取证的完善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要求公安机关调整和完善侦查取证工作的方法、转变理念[5],在履行法定职责的过程中,以保障人权为前提对犯罪进行有效打击,促进诉讼制度改革措施在侦查阶段得以落地生根[6]。

(一)现场勘查

一是充分重视现场勘查。对命案现场进行客观、细致、全面勘查是取证工作的出发点,无论是为了符合执法规范化的要求还是基于命案取证的现实需要,都要对现场勘查工作予以充分重视,任何参与现场勘查的人员都需要将现场勘查工作视为取证工作的基石。

二是及时全面勘查现场。之所以要及时全面勘查现场,追根究底是为了避免案件发生后因人为因素和时间因素对遗留在现场的痕迹物证造成破坏甚至毁损。在实际工作中,侦查机关要严格落实“一长双责制”①,做到“一长四必”②,对于每一起命案,都尽最大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对现场进行勘查。

三是规范制作現场勘查笔录。要确保现场勘查工作主体人员的资格,勘查过程要分工明确,责任落实要到位;客观全面记录现场勘查过程,杜绝主观的臆断分析;为了保持勘查笔录的真实客观性,即使记录人员对相关物证、痕迹进行了个人主观分析判断,也不要将主观意见记录于其中;现场勘查笔录要对各要素进行完整记录,即笔录要对命案现场勘查过程中各相关要素——现场拍照、现场图示及录音录像要保持一致,做到笔录与各要素相互之间能相对应。

(二)物证送检保管

一是提升物证提取质量。采取多种方法对物证进行全面提取。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一个物证的提取能使用的方法永远不止一个,侦查人员要学会将多样化的方法用到提取过程中才能确保提取质量。如提取一个遗留在命案现场的工具痕迹时,可以先采取拍照法进行无损提取,然后看其是存在其他痕迹并进行提取,最后对该工具痕迹进行原物提取。通过培训提高侦查人员取证业务能力。目前,侦查取证工作中存在先进设备与侦查人员实际使用操作能力不相匹配的情况。因此,通过对一线侦查人员进行培训,有利于提升物证取证质量。

二是妥善保管物证。建议各地公安机关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统一的物证保管中心,并制定健全物证保管细则,对物证进行规范化管理,在保管细节方面,可以借鉴管理图书、档案的经验。加强对基层侦查人员的培训与指导,以提高其业务能力,改进物证保管工作。

三是物证送检要及时。公安机关应制定工作细则,规定不同种类物证的提取和送检时间,并以此作为考核的标准,让物证送检及时有制度上的保障。将物证送检责任落实到个人,负责进行侦查的工作小组应指定一名成员负责物证送检,主动与检验鉴定技术部门进行沟通,确保送检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要加强基层侦查人员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为做好物证送检工作提供人员保证。

(三)口供的记录和固定

一是依法依规进行讯问,确保供述真实。在证据标准门槛日益变高的今天,口供作为证据之一在整个刑事诉讼活动中仍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获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讯问要做到系统、客观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真实性。在系统方面,因为讯问是与犯罪嫌疑人进行正面较量,所以侦查人员在开展讯问工作之前,应以现有证据为基础制定详细的讯问提纲并仔细研究,不要毫无准备就开始讯问,让讯问陷入僵局状态。在客观方面,对于犯罪嫌疑人的真实情况要客观真实地记录,遇到方言还应记录方言的真实意思,此外,还要对犯罪嫌疑人由不供到招供甚至是翻供的真实情况进行客观记录,以保持真实性。

二是审查同步录音录像。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下,对口供的合法性审查要在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同时进行,静态审查讯问笔录,动态要对讯问过程进行审查,为口供发挥其作为证据的最大价值提供双重保证。因此,要规范和完善同步录音录像的工作,功夫应该要花在审查其完整程度上,由于经济水平差异而使同步录音录像受到影响时,侦查机关可以在规范制作同步录音录像光盘时需要附加必要的文字说明。同时,侦查人员应对讯问整个过程(开始到结束)的相关情况进行记录并与讯问笔录的记录内容保持一致,尤其是关于时间的记录。

三是规范制作讯问笔录。在笔录制作程序上要严格落实由侦查人员负责,做到谁记录谁负责;对笔录记录应进行审查,判断其是否真实、详细、准确。对命案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在笔录中要注重记录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和无罪辩解,对犯罪嫌疑人供述的案件情况、供述态度及转变原因都应进行记录。在笔录制作完成后,侦查人员应核实是否与同步录音录像存在不相匹配的地方,以避免和其他笔录存在矛盾影响合法性。

(四)证明标准

一是构建关联性较强的证据链。证据链并不是单个证据的简单相加,而是证据相互之间存在与犯罪事实有关联才能形成,对于命案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在侦查取证过程中,侦查人员应注重所获取证据之间的关联性,为构建完整的证据链提供基础。从现场勘查到锁定犯罪嫌疑人再到抓获犯罪嫌疑人并取得其供述,整个过程在任何一个阶段都需要有相关证据进行印证且能排除合理怀疑。

二是注重排除合理怀疑。一个案件中的证据链所包含的证据,均不是孤立存在的,更不能是相互矛盾的,它必须是与犯罪事实相互印证的,即命案证据链条的构建以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能相互印证为基础,这样既能避免言辞证据的不稳定性,又有利于进一步固定实物证据。对于刑事命案而言,侦查取证获取的证据应与构建证据链的工作是同步的,侦查人员应以非法证据排除意识为指导,面对收集到的证据,通过不同的比对方法来审查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做到及时发现并排除存在问题的证据。此外,在案件侦查终结阶段对案卷进行审核时,侦查人员应以检察官、法官的视角对案件证据进行反思,看其中是否存在可能会被排除的证据,严格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来检测已形成的证据链。

(五)提升命案侦查取证质量

一是谨慎审核隐蔽性证据。实务界对于隐蔽性证据有着高度信任,但隐蔽性证据可能与现有证据存在极大冲突,如鉴定意见或其他物证。然而,隐蔽性证据之所以具有验证其他证据甚至是揭露真相的功能需要犯罪嫌疑人对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存在记忆为前提,如果没有,其价值则会被大大削弱[7]。因此,如果隐蔽性证据无法与其他侦查人员已获取和掌握的证据之间无法相互印证,或不具有排除串供、逼供、诱供的可能性,则应慎重考虑对隐蔽性证据的使用。

基于隐蔽性证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局限性,侦查机关在使用前应对其进行谨慎的审核,为了符合“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要求,应注意收集可以与隐蔽性证据相互印证的其他证据,避免让隐蔽性证据成为孤证,不利于案件侦办;对于隐蔽性证据,侦查人员要以刑事案件诉讼过程证据证明的严格标准对其真实性进行审核、判断;注重保护隐蔽性证据的保密工作,避免隐蔽性证据被虚假补强。

二是注意技术侦查措施所获证据的运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的說法也适用于侦查工作,高科技手段在侦查取证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效率,可以打破传统调查方式的局限性,但从审判角度看,技术侦查手段的应用属于法律规定的秘密侦查方法,其秘密性特征在案件庭审中会遇到较多阻碍,所以在使用时,要对此类证据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审查,以降低其被排除的风险。对此,可以从实施技术侦查手段的环节入手,对审批手续制定严格要求,对于以直接取得证据为目的采取技术侦查手段获取的材料,若要在庭审中进行使用,则要严格控制其公开范围,依据证据材料本身情况对其进行转化后再进入庭审过程。

四、结语

提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初衷是完善现有诉讼制度,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就公安侦查工作而言,“以审判为中心”改革对于侦查人员办理刑事命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取证方面,证据证明标准门槛的提高使侦查人员要改变过去以侦查为中心的办案模式,才能适应新形势。侦查人员在侦办命案的过程中,为了让案件能顺利进入诉讼程序,让法律及时惩罚犯罪分子,取证工作就不得再以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为主而展开,要逐步转变为通过收集到的证据而得到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并将其与其他证据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较强关联性的证据链,让犯罪分子受到法律的惩罚。

作为刑事诉讼活动的第一道门,侦查取证工作在应对“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形势下,侦查模式的转型势必要走在最前面,在案件侦办的过程中,将“以审判为中心”可能产生的影响落实到侦查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侦查模式,以推进侦查工作尤其是在取证环节上符合法律法规的标准,强化程序意识、人权意识、证据意识与诉讼意识,让每一桩命案从侦查开始就得以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

注 释:

①“一长双责制”是指在局长领导下的专案组长负责制和刑技部门负责人负责制,是公安部党委为确保在命案侦破工作中实现“两降一升”目标,通过落实责任制强化侦破命案关键环节的工作,提高命案侦破水平而提出的工作机制。

②“一长四必”:县(市、区)公安局长对现场勘查工作负总责,在“必勘、必采、必录、必比”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李勇权.完善我国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工作的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9).

[2]李哲.现场勘查笔录中物证的合法性问题研究[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6(2).

[3]张书薄.论物证在证据链构建中的运用[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8.

[4]陈闻高.刑案侦办应如何“以审判为中心”[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6(3).

[5]樊崇义.以审判为中心的几个理论问题[J].法治现代化研究,2017(2).

[6]蔡佩玉.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对公安侦查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8(2).

[7]秦宗文.隐蔽性证据虚假补强问题研究[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6(2).

作者简介:黎施(1998—),女,汉族,北京人,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为刑法学。

(责任编辑:朱希良)

管理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杨梅是我国的一种特产水果,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多分布于我国贵州和广西等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水果种植不再局限于以往某一个区域中。相关种植人员需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土壤状况,制定完善的种植制度,并且保证种植产量及质量满足我国目前市场上的杨梅需求。基于此,对我国的杨梅安全栽培方案的基本条件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改良措施。

关键词 杨梅;安全栽培;品质优化技术

杨梅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水果,目前,楊梅种植已经逐渐趋于全国化,在杨梅种植的过程中做好安全栽培是保证杨梅种植质量的关键,而在杨梅种植时,需要从土壤的基础条件出发,并且积极采取相应的土壤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土壤在管理过程中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而在安全栽培的运行机制设置时,需要尽可能与实际要求贴合[1],并为相关的技术管理工作提供安全的保障措施,这样才能使改良机制和应用要求满足现代杨梅种植的需求,推广更为实用的杨梅种植方案,积极推广杨梅种植中安全栽培和育肥的具体方案并积极实施,这对于杨梅种植来说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1 杨梅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1.1 肥料的应用不合理

在杨梅种植时,安全栽培以及育肥条件是保证杨梅种植质量的重要基础,需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分析,明确其中的种植需求。就目前来说,许多农户在进行常规的杨梅种植时,长期应用普通化肥会导致杨梅种植区域的土壤板结,土壤有机含量明显降低,土壤的物理性质也会受到化肥的影响,通气效果受到影响。

1.2 土壤环境对杨梅种植造成的影响

农业种植人员在杨梅种植过程中,需要分析种植地域,总结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种植研究中发现,土壤自身的物理性质会极大地影响杨梅的整体种植质量,所以种植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土壤的疏松程度、土壤的保水性能等因素都有可能对生态平衡产生一定的制约因素;而为了从根本上促进杨梅种植工作,相关种植人员首先就需要了解当地种植环境中土壤的特点,建立更为完善的生态平衡控制模型,这样有助满足现代化杨梅种植产量、质量的需求。

2 杨梅安全栽培的具体措施

2.1 选择合适的土壤育肥剂

在杨梅种植过程中,为了保证栽培的质量,我国杨梅种植人员会应用安全的栽培剂对土壤的状况进行改良。目前市面上最为常见的安全栽培剂以天然胶结剂和合成胶结剂为主,天然胶结剂是通过抽取腐烂植物的腐植酸并将其制作为多聚糖,能够有效调节土壤的pH值;合成胶结剂主要是由人工合成的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在种植过程中,天然胶结剂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将其溶解于水中,能够被土壤中的各种菌类降解,转化为小分子物质。但由于这种物质本身具备较多的羟基,能够与氯化物分子晶体有机结合,形成较强的氧原子氢键结构,所以这种结构能够有效使土壤中分散的粒矿物聚合体转化为稳定的结构。而在应用多聚糖进行降解时,能够改良粒团的水稳定性。目前市面上较为常见的人工合成胶结剂以聚丙乙腈为主,这种物质主要由乙烯、丙烯酸和丙烯腈共同组成[1],能够使土壤中的带电粒子以及正负粒子的状态发生变化,通过有效整合分散的结构,能够使土壤的肥力得到提高。

2.2 有效疏松土壤

在种植土壤的调节时,应尽可能根据当地的土壤环境和地质环境进行调整,保证在杨梅种植时,后续的工作具有高度实效性。相关种植人员需要全面分析土壤板结等各种问题,建立科学的指导措施,这样才能使土壤结构得到全方位改善,从根本上使土壤处于疏松状态,进一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尤其是在疏松板结土地时,需要结合当地的相关实验项目进行处理,可以根据疏松数据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进行分析,不断优化技术,整体提高安全栽培的操作水平。例如,需要密切监控在输送过程中的土壤变化状况,根据土壤的变化适当增加或减少相关的土壤配料,以提高杨梅种植项目的总产量,使土地管控工作能够按照流程化顺利进行[2]。

2.3 维持土壤的温湿度,提高土壤的抗病能力

在植物的种植过程中选择沥青乳化剂能够有助于抑制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同时还能在寒冷的季节保持土壤的基础温度。在现代农业植物种植研究中发现,如果在种植过程中应用沥青乳化剂保护土壤,其温度相较于正常日照的土壤更高。沥青乳化剂通常情况下来说,能够使土壤的温度高出0.81~1.51 ℃,而这一微小的优势能够提高土壤的抗旱抗病能力。

在现代种植研究中发现,应用预诊断以及健康管理模式,能够使土壤中的水分持有量得到提高;而在改良土壤时,通过提高土壤的吸水功能和水分持有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的质量,部分安全栽培理论研究人员认为,具有亲水基的沥青乳化剂能够有助于对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速度进行控制,提高土壤的水分持有量和延长持有时间。目前种植活动中采用的沥青乳化剂能够使土壤的含水量上升20%~30%,即使在土壤的1 m土层内,其含水量也会上升10%左右,所以具有清水机的沥青乳化剂能够有效控制水分的蒸发,对水分的蓄水能力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3]。

2.4 合理密植

杨梅具有极强的喜光性,所以如果在种植过程中密度过小,不仅会对土地的肥力造成浪费,还会导致漏光损失的状况较为严重。虽然稀疏种植能够提高杨梅单株的产量,但是这样会导致群体产量降低,但如果种植过程中密度过大又会导致杨梅叶片重叠,下层的叶片无法接受到光照,很容易过早枯黄而导致脱落。在杨梅种植时,其栽培密度需要根据品种和土壤的条件进行调整,

每667 m2地的杨梅种植量可以设置在120株左右即可,但如果杨梅的品种生长势能较为中等,可以在实际种植时每667 m2地的种植量增加至150株。而在实际种植时,最佳的种植密度大约为行距3 m、株距2 m,具体的行距和株距可以根据杨梅的状况和土地环境进行调整。

2.5 适时采收

在采收时,种植人员首先应观察杨梅果皮的颜色,成熟的杨梅果皮表面纹路清晰,并且具有良好的光泽度,与地面接触的果皮呈现暗黄色;再观察杨梅的成熟状况,成熟的杨梅果柄上的绒毛基本已经完全脱落,并且有萎缩特征,用手指轻拍刮面,能够听见清脆的声音为生瓜,而声音较为浑浊为熟瓜,无籽杨梅由于皮较厚并且较为坚硬,应用手轻拍杨梅的方式难以鉴别杨梅是否成熟[4]。在杨梅采收时,通常选择上午作为采收时段,这是由于杨梅在夜间经过冷却后内部的温度有所降低,而在采收后瓜的内部不会由于温度过高而出现呼吸作用过强

的情况。

2.6 施肥

施肥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活动,对于杨梅果树的生长来说,施肥也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由于人工培养杨梅果树而导致杨梅果树在生长过程中出现营养方面缺失[5]。在施肥时,应选择恰当的肥料品种,在施肥过程中避免由于肥料浓度的原因,导致对杨梅果树的根系生长产生影响。在肥料选择时,肥料的浓度和品种都应当根据杨梅果树的成长状况进行调整,树龄高的杨梅果树可以适当增加肥料的应用,而追肥则应当与杨梅果树的浇水活动相结合。

2.7 枝叶修剪与疏果

杨梅种植人员在种植杨梅期间需要重视对果实的保护,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杨梅的结果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0.1%的硼酸液对杨梅开花前的叶面喷雾,这样能够提高杨梅的开花质量。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花期生长过程中过于茂盛的杨梅树进行螺旋形切割,可以将顶端的春梢剪掉约2 cm,并且合理管理楊梅果树的营养枝,这样能够保证第2年的结果率。

在进入花期以后,如果杨梅树的树冠过于繁茂,则有可能导致杨梅树内部的枝条枯死,针对这种现象需要及时修剪果树的树枝,将枯枝与病虫之完全去除,而通过修剪杨梅树冠与树枝,能够保证杨梅树各个部位都能够获得足够的光照。能够达到果树内外立体的效果。这种操作对于提高杨梅果树的产量,延长果树寿命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

3 结语

杨梅种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产业,而想要保证杨梅的产量与质量,就需要做好杨梅种植过程中各项指标的管理,尽可能降低土壤因素对杨梅种植产生的影响。做好安全栽培和培肥的应用,能够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使杨梅的种植产量和质量得到提升,使我国现代化杨梅种植利益最大化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婷,邓斌.“始兴杨梅”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J].源流,2019(12):36.

[2] 刘芳,阮宇峰.山地杨梅树有机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19,42(17):71.

[3] 张忠虎.杨梅品质优化和安全栽培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19,37(4):102,108.

[4] 张志荣.景宁杨梅罗幔安全优质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7,34(24):37,35.

[5] 梁森苗.杨梅品质优化与安全栽培技术研究应用[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1.

[6] 陈怡.浙江果业发展现状与产业提升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责任编辑:赵中正)

管理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不断增加、内容日益丰富,档案信息数量也在不断的提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新时期,如何解决档案管理方法落后现状已成为档案工作人员关心的重点。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有针对的提出了有关应对策略,旨在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创造有利环境。

关键词:档案工作;信息管理;信息化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在我国国家信息化战略指导下,我国各行业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这也为信息化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提供了机遇。面对新世纪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形势,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来树立科学的工作观念,以信息化为指导进行档案工作。

一、档案工作信息化概述

现代化、信息化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树立明确的管理思想、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科学的管理策略、组织行为、组织机构为方法进行,以期达到预计的工作目的。面对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新任务,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要树立明确的管理思想,牢牢紧抓科学技术,从而达到预计标准。而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耗资巨大的工程,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必须要明确目标、紧抓机遇,强调协调与统一建设目标,重视档案管理人员培训,进而保证档案资源建设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以便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在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背景下,我国档案工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也使得我国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做了具体规划,从而确保了档案信息化建设质量。目前,我国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十分突出,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这也是完善我国档案管理技术的重要依据,使得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健康发展。

二、档案信息化管理问题分析

1、档案管理滞后性严重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档案信息在建设构成中所取的成就日益突出,为档案信息建设提供了发展新机遇。但是在众多的档案管理中,档案现代话管理并没有因为档案信息化建设而转变,多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仍旧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这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他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在档案管理过程必须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并对这些技术和理念不断的进行改进,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建设档案信息化,最终为档案工作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2、档案信息管理缺少规划

档案信息管理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完善,这一变化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目前,人们对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断突出,传统的管理制度也已经无法满足我国信息发展需要,因此在工作中需要我们及时的整理,严格按照现有工作方式进行。但是受到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其管理效率的低下,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对于档案信息的管理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与了解,信息检索不规范,这些因素将严重影响档案信息的管理与质量,对此,在今后的管理中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统一规范标准要求。

3、数字档案资源短缺且结构不合理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传统的档案资源都是以纸质媒介进行存储与管理的,对于数字化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一定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管理人员并不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资源整理与利用,这对于档案信息的存储将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信息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难以保障。

4、档案信息化专门人才缺失

在我国,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档案管理人员因区域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经济相对于落后的地区,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更是缺乏,这就导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建设,对此,必须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推动其档案信息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档案信息管理应采取的策略

1、档案信息管理要统一规划、统一原则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加剧,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对于档案管理也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为了有效的将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达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以便更好的为各级机关领导部门服务,对此,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与制定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档案信息管理的特点,可以将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开展各项措施的管理活动。运用统一的管理规划原则进行文档管理,确保其信息的安全。

2、加强数字档案的信息管理

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由于其技术手段相对落后,随着时间推移,信息的质量以及服务水平都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对档案加强数字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不仅仅能够将信息进行统一管理,而且方便快捷便于查找以及信息的网上传输,使其档案资源更加丰富化,系统化。

3、加强档案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升档案信息管理质量

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提高其专业的档案知识管理工作技能,因其档案人员管理水平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档案信息管理化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此必须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建立一支信息化的管理队伍更好的為档案管理服务。

首先,应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使其熟悉的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并对数字化、信息化等管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与各科研院所建立联系,以各种形式加强合作和交流工作,从而为档案从业人员提供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使其能及时的对新技术和新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最后,要做好人才的引进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工作要加大力度,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四、结束语

在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往往更多的是对信息化、电子化的关注,而对档案的信息管理重视度不够,其实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应该是对档案信息管理流程的精简、优化和重组。但在我国现在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却仍在沿用传统的管理体制,使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明显脱离,与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具有很大的差距。对于档案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提高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对于公司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档案的信息管理工作应该不断的创新,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投入一定的资金,建设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为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高东.对我国档案工作中信息管理技术的分析[J].华章,2013.

[2]王尹芹.档案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及其改善[Z].

[3]段睿辉.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性服务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3.

[4]张涛.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8.

管理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2009年国家测绘局下发文件要求大力提升测绘技术装备水平,加强测绘技术装备的升级换代。同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这充分说明测绘技术以及装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测绘学是研究地球内部、表面及外层空间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的各种几何、物理、人文及其随时间变化的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更新和利用的科学和技术。测绘学有不同的学科分类,主要分为大地测绘学、摄影测绘学、地图制图学、工程测量学、海洋测绘学。其中工程测绘测量学是测绘学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是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一、测绘技术应属于信息技术

传统的测绘技术领域包括大地测量技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地图制图与制印技术、海洋测绘技术以及测绘仪器制造技术等。当代测绘高科技主要是空间定位技术、航空和卫星遥感技术、地面一体化测量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通信技术和系统技术而带来的上述技术的集成。它是以研究地理信息为主要目的,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地理信息的几何物理性质的探讨,研究地理信息的度量方法,研究地理信息如何产生、提取、变换、检测、传递、存贮、识别和处理,以及研究如何表达和应用地理信息等这些均属于当代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凡是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与信息打交道的技术均应称为信息技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测绘技术应该属于信息技术范畴。

二、测绘技术的现代化要以信息技术为发展方向

测绘工作重点向开辟信息市场转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测绘生产管理方式从生产事业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测绘生产单位承担指令性任务的比重逐步缩小,而计划外的开发性任务将大量增加,城乡建设与规划国土的全面规划与整治、资源的调查与开发、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对测绘技术和测绘产品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这些因素必将导致测绘市场的活跃。测绘市场包括测绘信息市场和测绘技术市场两个方面。测绘信息市场侧重于测绘信息产品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内的交换和流通,测绘技术市场侧重于直接利用测绘技术进行有偿服务。可以预见,今后用户需要测绘市场提供的不仅是线划图产品,还要有影像产品;不仅是模拟产品,还要有数字产品、专题产品、硬件产品、软科学服务、动态信息等,这些都需要测绘行业去开拓。

三、测绘行业的主要技术政策

测绘高科技的发展,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导致测绘行业摆脱经典的测绘产业的组织和结构模式,但今后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测绘新技术体系不可能完全替代测绘生产中的常规技术体系,常规测绘技术仍将在测绘生产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测绘单位和测绘科技工作者必须把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和常规测绘技术的改造放在主要地位,要在常规技术和新技术之间,建立起一种适合本单位实际的过渡体系。实现测绘生产从模拟向数字化的转变,不仅仅是将模拟图转换为数字图,而是实现基础地理信息从采集、存贮、管理到产品输出整个流程作业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系统的、整体的。所以,测绘单位必须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全面加以实现。当前,测绘单位要全面完成常规测绘技术向数字化和自动化方向过渡的技术改造。

四、测绘行业要组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建立1∶500—1∶10000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地籍测量、地下管线测量等需要的机助成图系统,应有数据库、图形库编辑功能,能够和野外观测电子手簿实现接口。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一轮的更新基本图中,全面实现航测数字化成图(局部地区不排除全野外数字成图),并建立全站仪、电子手簿在野外直接对数字地图进行修测(大面积集中修测亦可采用航测数字修测),使数字化成图一体化。各类工程图施测,建筑工程、水利工程放样,市政工程的定线以及各种工程的竣工测量等均应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系统,其数据格式应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接轨。

五、GPS定位技术在测绘行业的应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国防部于1973年批准建立的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GPS技术的用途十分广泛,诸如海空导航、车辆引行、导弹制导、工程测量、动态观测、设备安装、时间传递、速度测量等许多方面,能为城市及各重点工程项目建立各等级的控制网和精密工程控制网,重点掌握静态相对定位原理、布网原则、精度要求和作业技术方法。学会网型的设计、仪器检验方法、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坐标转换、平差计算等问题的处理。在城市规划管理、市政管理、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灾害监测、气象学、土地管理等城市管理方面,GPS都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机遇。

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和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召唤,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测绘技术体系正在向以“3 S”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测绘技术体系转变,测绘行业也正逐步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过渡和转化。

(作者单位:郑州市中牟县天宇规划测绘队)

管理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前港口企业及公司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每个港口企业所需的物资占企业成本的比例越来越高,杜绝物资管理中的各种漏洞,控制好物资成本,将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本文主要围绕杜绝“物资管理漏洞,降低物资成本”的主题,结合本人多年来在物资管理系统开发维护方面的经验以及信息技术的特点,从物资领料需求的产生、物资领料计划的申请审批,及物资采购、发放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物资管理;成产成本;物资成本;领料需求;领料计划;采购计划;询价单;比质比价;跟踪监管

企业所需的各种物资在企业的经营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是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随着各大企业的转型,企业生产所需的物资占公司成本的比例越来越高,杜绝物资管理中的各种漏洞,控制好物资成本,将会大大降低各大企业的生产成本。

随着每一次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信息技术在物资管理领域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对物资管理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人员素质等各方面的原因,制约了信息技术向物资管理领域深层次渗透的力度和深度,致使港口企业的物资系统在物资管理领域作用一直起着记账、统计、查询等简单肤浅的作用,而不能起到规范物资管理,杜绝管理漏洞,支持领导决策等深层次作用。虽然当前版本物资系统,在这方面作了很多的工作,增加了大量的这方面的功能,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要么有的功能没用推广使用,要么有的功能只在小范围内推广使用,效果不是很理想。本文主要围绕杜绝“物资管理漏洞,降低物资成本“的主题,结合本人多年来在物资管理系统开发维护方面的经验以及信息技术的特点,从物资领料需求的产生、物资领料计划的申请审批,及物资采购、发放等各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物资领料需求的产生

这一环节是物资管理的起始环节,是物资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也是漏洞最大的环节。目前港口企业在这个环节的管理方式是这样的:每个月初,由各部门的技术员报采购计划,然后由各级领导进行审批,批准之后物资公司即可实施采购,几乎没有考虑物资公司仓库的库存情况,这样造成对大量已有库存的物资进行了重复采购,这样造成了大量物资的积压。而对物资领料,只要相关的司机开一张领料单,负责的技术员签字通过,既可领料,对领料过程基本没什么监管。这种管理方式完全是一种只控制采购,基本不控制领用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存在极大漏洞,只要司机和相关技术员串通好,即可私自领料.更有甚者,有的技术员或司机利用物资公司对领料人员不熟的漏洞,直接冒充司机或技术员进行领料,这造成了大量的物资流失,增加了生产成本。要杜绝这方面的漏洞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增加物资领料的事后监督监管机制;为了不耽误生产,产生领料需求后,可以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领料,但事后要进行物资领料的申请审批,由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对领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审查监督。这方面在现行物资系统中已经有了完善的申请审批流程,下一步只要加强推广使用即可。(2)在物资系统中增加对领用物资的跟踪监管程序,加强对领用物资的横向和纵向对比,以判断物资领料的合理性。这需要在物资系统中,对每一笔领料数据的使用方向都具体到单车,这样就可以统计一段时间内某个设备对某个配件的使用情况。所谓的横向对比就是:某个设备和其他想同型号设备在相同时间段内对相同配件使用情况的对比。如果其使用数量,明显大于其他设备的使用数量,则要审查其物资领用的合理性,以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所谓的纵向对比就是:程序根据该设备的以往使用情况算出该配件在该设备上的平均使用寿命,若该设备在平均使用寿命内反复领用该物资,则其领用合理性值得怀疑。

二、物资领料计划的申请审批

有关领料计划的申请审批,长期以来都是采用专人负责只针对少数大宗物资进行手工申请审批。这种方式存在两个问题:有的物资需要审批有的物资不需要审批,需审批物资和不需审批物资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这就为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极大的漏洞;“专人负责,手工审批”效率非常低下,一笔物资往往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审批完毕,这样往往能因为不能及时审批而耽误采购,从而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由于需要专人负责,像机械公司、门机队等用料多的单位需要安排专人负责领料计划的审批工作,这浪费了大量的人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开发一套物资领料计划申请审批程序,将物资领料计划申请审批都放到网上进行。这样可以将所有物资纳入到物资领料申请审批中来(对少量多次的物资可一会总成一张单),这样就杜绝了不经审批就可领料的物资的存在,使所有的物资领用都处在监管之中。物资领料计划每天都在固定的时段进行审批,这样就不需要专人每个部门去审批了,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节省了人力。

三、物资采购管理

当前管理物资的公司每月结存时,都有很大数量的非必要库存积压,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物资采购管理环节的混乱。现在由于基层公司一直把领料计划当成采购计划,上报到物资公司,物资公司据此进行采购,从而造成大量的重复采购。解决这个问题,需物资公司根据每一种物资的月平均消费量、供货期以及各种实际情况,对每一种物资设定一个保险储备量。以保险储备量为基准,结合库存情况,开发一套物资采购计划计算机自动生成程序。由计算机对上报的领料计划进行分析处理,自动生成采购计划,从而杜绝重复采购情况的发生,消灭物资的积压。

采购过程中,由于管理物资的公司每天都有上百笔物资的采购,每一笔物资的询价单都有业务员手工绘制填写,这大大影响了采购员的采购效率,我们完全可以开发一套询价单自动生成程序,由计算机自动根据采购计划自动生成相应的询价单,原先一小时的工作量可以用兩分钟就完成。

采购比质比价申请审批过程,当前主要以手工申请审批为主,采购员觉得需要经领导审批的,就手工制作相应的比价单,然后照相关领导进行审批,可以说比质比价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业务员的手中,领导的监督也只是一种被动的监督。解决此问题,可以将判断每一种物资是否需要比质比价的权力放到物资系统中去,由物资系统自动判断每一笔采购受否需要比质比价,一旦发现需比价而没比价的物资则不能入库。这样就可避免逃避物资比质比价情况的发生。

四、物资出库

物资出库环节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保证出库与领料计划的一致性,要想做到这一点,只要在系统中限制没有领料计划的物资不能出库即可。第二个方面就是,申请人和领料人必须是一个人,要做到这一点儿,须在系统中增加领料人员档案,在领料时自动显示领料人的照片签名等档案信息以供保管人员核对查验,杜绝物资冒领现象。

物资系统给物资的科学合理流动提供了一个平台,它本着“先有申请,后有采购”的原则,先让领料单位录入申请计划,经过合理的审批手续才能形成采购计划,采购计划要经过比质比价、合同签订、物资到货后经检验合格后才能办理入库,这样就从物资流动过程的起始端保证了物资流动的合理性。还有“供货商信誉评价”、“物资储备定额核定”、“超储物资处理”等功能为物资采购提供依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把库存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物资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具有方向性并且是紧密联系的,用户可以查询物资整个流转过程,这样就增加了物资系统操作过程的透明度,从另一方面起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物资管理系统将日常物资管理工作纳入到计算机管理,实现了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它彻底解决了数据错误难以查找、不能对物资流转过程及流向进行监督的问题,实现了物资管理工作的高效率、规范化、科学性、透明化,使日常物资管理工作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要运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克服我公司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程序开发人员开发出全面周密的物资管理系统,物资管理人员熟练充分的运用物资系统。只有程序开发人员和物资管理人员相互协调充分合作,才能杜绝物资管理中的各种漏洞。

上一篇:燃料电池技术论文下一篇:保障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