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力学论文范文

2024-01-23

专业力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岩石力学是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强且教学内容繁杂。通过分析岩石力学教学的现状,指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岩石力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方面提出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案。研究成果对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學改革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岩石力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一、引言

岩石力学是主要研究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岩石对各种物理环境的力场产生效应的一门理论学科。对于具体的岩土工程,也涉及岩体在力场作用下的强度、变形与破坏以及岩体稳定性问题[1]。岩石力学是矿业学科的理论基础,是一门涉及地质和力学两学科的交叉学科。

岩石力学是内蒙古科技大学采矿工程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在《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版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我校培养采矿工程本科生和研究生奠定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岩石力学是反映采矿工程特色的标志性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能够运用岩石力学知识解决采矿工程中的常见岩石力学问题,为后续进一步学习矿山地压与岩层控制、露天矿边坡、煤矿地下开采、金属矿开采等专业课程打下理论基础。部分矿业类高校将其列为考研专业课,重要性略见一斑。

二、课程存在的问题

采矿工程是内蒙古科技大学的传统特色专业,为内蒙古等西部地区矿业领域培养了大量工程技术人才。由于地域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教学基础及师资力量薄弱,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矿业特色不明显。当前巖石力学教材内容单一陈旧,新岩石力学问题和实践技术工艺在教材中很少涉及,部分教学内容滞后于现场矿山生产现状。

采矿工程专业目前使用的教材主要是河海大学主编的《岩石力学》,该教材是依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大土木专业要求编写,与采矿工程专业联系较少、未能充分体现课程的矿业特色[2,3],需要增加含矿山工程中常见或典型矿山岩石力学问题,如采动应力场、浅埋深采动岩体力学、煤矿采场围岩控制、冲击地压等。这些问题已引起自治区教学工作者和现场工程人员的注意。

2.课堂教学模式落后。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未能充分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手段。在讲授知识时,采用“填鸭式”和“满堂灌”方式,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学生上课睡觉和作业应付的现象日趋严重,这必然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背离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岩石力学是一门力学理论与矿山工程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知识体系复杂且相对零散。由于受教学场地、经费和工程条件等因素制约,本校岩石力学教学体系与生产实践缺乏必要的结合,教师只能以课堂讲授为主,与实际矿山工程的联系较少,影响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

3.考核手段单一。考试是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检测教育目标达成度的重要工具。目前,岩石力学考核成绩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简单组成,考查内容主要体现在书本知识的记忆掌握程度,较少反映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僵化单一的考核模式也妨碍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三、岩石力学教学改革思路

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产资源赋存环境不断恶化,如高地压、高地温、高瓦斯等问题,采矿工程领域将涌现许多新的复杂研究课题。在一个较短学期,如何既能强化力学基础,又将这些课题之上的采矿岩体力学新知识加入教材,引入课堂,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解决类似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是课程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因此,“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明确大纲,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根据自治区采矿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要求和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矿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目标,认真修订岩石力学教学大纲,体现矿业学科特色。新版的教学大纲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更加适应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要求,并能反映学科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在新版岩石力学教学大纲指导下,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重新编排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先将岩石力学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篇和特色篇两部分。第一部分基础篇包含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岩体力学性质和地应力三章基础内容,基础篇重在强化力学基础。第二部分特色篇体现矿业特色,调整增加矿山工程与岩石力学相关知识内容,如露天矿边坡的稳定、采场与巷道围岩控制等。在特色篇的编排中,首先给出岩石力学问题的常见解决方法,如力学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计算和力学试验等,然后结合分析矿山工程实例,把相近的矿山工程问题建模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2.知识案例化,丰富教学手段。岩石力学部分知识内容抽象难理解,因此可以根据课程重难点部分,采用详细讲解的方式,通过一个或若干个设计实例或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课前,学生应该研读工程案例并认真分析案例材料,围绕案例进行相关力学方面思考,找出其中的关键性问题,弄清案例的关键问题和隐含问题,进而产生新的设想。例如在讲授高地应力内容时,可以引入当前煤矿深井开采所涉及到的巷道围岩控制等案例。

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工具来增加课堂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对于必须掌握的基本力学理论和公式推导,仍采用传统“板书”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推导过程;对于大量的实物图形、三维空间概念、操作规程等较难口述的信息,尤其是结合矿山工程的案例,可充分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先进教学技术,通过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种表现手段,增加传授信息量[4]。例如在讲解非圆形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时,利用FLAC数值模拟软件建立非圆形巷道断面模型,然后在课堂上演绎此数值计算模型。

3.改善考查方式,培養学生综合能力素质。调整增加考试内容,由过去的两部分增加调整为4部分:平时出勤、分阶段性小测验、专题讲演和期末测试,其中平时出勤及作业完成情况占10%,分阶段性小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0%,自主选择的专题讲演成绩占总成绩的15%,期末考试及大论文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65%。采用这种考核方式能更加公平合理地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开阔视野。学生缺课严重的情况得到根本改善,考核效果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

四、结语

岩石力学最早源于采矿实践活动,作为采矿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行业特色鲜明,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矿山工程实践的联系。需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提高采矿专业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文.岩石力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1-2.

[2]王炳文.采矿专业巖土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8):61-62.

[3]黄明奎.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8,(4):82-85.

[4]王述红,唐春安,朱万成,刘泰强.数值试验在岩石力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6):140-143.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Rock Mechanics Course for Mining Engineering

LI Qing,HAO Chang-sheng,ZHENG Wen-xiang,WANG Chao,GUO Ling-fei

(College of Mining Engineering,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Inner Mongolia 014010,China)

Key words:rock mechanic;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ethod

专业力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生源参差不齐, 存在抵触心理

由于学校在对工程管理专业进行招生时文理兼收, 文科学生长时间没有受到物理学习方面的熏陶, 逻辑思维分析的能力跟理科生比要差一些, 因此在学习此课程时常常感觉力不从心。另外, 学生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工程力学比较难学, 这使得他们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存在严重的抵触心理。

(二) 学生对其重要性不够重视

《工程力学》是一门基础课程, 部分学生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偏管理, 学习这门课跟自身专业没多大关系, 因此会造成学生从思想上轻视它。另外课程本身由于理论性过强, 需要大量的公式推导和计算, 章节之间联系紧密, 容易造成学生前面学不会后面根本听不懂的后果, 所以学生容易出现畏难心理。

(三) 教学内容较多, 但课时相对较少

由于学院决策者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是偏向管理类的专业, 对专业技术方面的学习帮助不大, 因此对于工程力学的学时压缩到54个学时。而工程力学的教学内容是不变的, 包括理论力学中的静力学部分和材料力学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前后衔接性强, 需要大量课堂例题的讲解。要将这门课给学生讲透讲好, 大量的教学课时是非常必要的。

(四) 教学方式陈旧落后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 一味地给学生灌输, 学生只能被动地听, 这经常会导致学生听的昏昏欲睡。学生在课上不能及时地将问题及时地反馈给老师, 老师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 授课效果也很差。

二、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 加强思想上的重视

首先引导学生, 虽然我们是工程管理专业, 但是作为工程管理人员连最基本的工程力学知识都不懂, 别人可能不会信服你。其次, 引入大量与工程力学相关的工程和生活实例, 例如房檐下的悬臂梁截面是变化的, 有些梁结构为什么要做成鱼腹式等等, 从而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 加强重视。最后, 学好这门课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因为土木工程、机械等相关专业的考研专业课大多是这门课。因此, 学好这门课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二) 增强学生自信心,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大部分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理科基础薄弱, 再加上这门课本身理论性比较强, 知识点不容易掌握, 学起来相对枯燥, 学生存在抵触心理。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应及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采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 而不要一味地说学生问题, 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学好这门课的信心。同时, 强调这门课的重要性, 告诉学生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 部分后续的专业课会用到其相关的知识点, 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并且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地方性技术应用型人才, 这要求教学不能过于重视基本技能和工程技术的训练, 而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专业的重点内容和特色, 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优化。例如:工程力学围绕着理论力学中的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中的内力两大主线展开, 而材料力学中内力研究涉及到的几种基本变形用到的都是截面法, 并且研究方式都一样, 所以可以整合后放到一章里面讲。这样优化了教学内容之后也会相应的节省教学时间, 并且整合后层次更鲜明。

(四) 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师应结合课堂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学生讨论法、问题教学法、模拟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应充分体现“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例如, 在讲轴向拉压杆的变形关于胡克定律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用橡皮筋当课堂道具, 引导学生思考杆件的伸长量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改变橡皮筋的长短, 截面尺寸, 施加的荷载这些物理量, 来观察总结伸长量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讲物体的受力分析时, 比较适合采用讲授法, 给学生讲具体的解题步骤。总之, 对于不同的内容应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三、结束语

工程力学作为应用型民办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重要。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 工程管理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很多, 所以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从思想上, 对象上,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进行不断改革, 逐步完善, 这对于学院及学生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工程力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基础课程。由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力学课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 因此, 迫切需要对工程力学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新领, 张世芳, 等.工程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的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 (03) :179-180.

[2] 李艳芳, 蔡久评, 等.高职高专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总体思路[J].职教论坛, 2011 (03) :69-72.

[3] 刘新柱, 王冬, 潘佳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 2014 (01) :39-40.

专业力学论文范文第3篇

1 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依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 (四年制) 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规格》、《土木工程专业本科 (四年制) 培养方案》等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 土木工程专业分为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地下-岩土-矿山工程三个课群组, 并鼓励一主多辅模式的课群组。由此, 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的三大模块:基础模块、工程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 基础模块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构成;工程基础模块由结构力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和流体力学组成, 按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选修;专业模块则重点解决力学问题的计算、求解与数值模拟, 包括计算结构力学、有限元计算与数值模拟等课程。按照三大模块进行教学, 可以优化各层次教学内容的划分与组合, 满足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需要, 强化大模块相互之间的衔接与配合, 统一系列课程的改革要求[6]。通过注重与前修、后续课程的搭接, 避免了不同单门课程内容的重复, 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专业”,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 注重基础, 强化实践教学

基于“以理强工, 以工带理”的指导思想, 增加数学和基础力学的授课内容, 为后续相关力学的学习搭建基础平台。对于各门力学课程强调基本原理的讲授, 在讲解与工程相关的力学问题时, 注重以点带面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 具体的解答列出参考书由学生独立完成, 既节省课堂时间又为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留下空间。在此基础上, 要求教学应从理论培养向实践性教学转化, 从示范性教学向应用性教学转化。除了传统的实验以外, 任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实验内容, 提出符合工程实际的力学问题, 在“理论-建模-求解-分析”中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能仅停留在力学参数测定等基本的实验环节。

3 以内容更新带动教材建设

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教改的核心部分, 一方面对传统的经典内容加以精选, 通过贯通、融合和相互渗透, 以减少课程间的重叠及罗列现象, 这不仅有利于减少教学时数, 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使学生学会如何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 掌握课程的精华。授课过程中, 提倡学生中心论和精讲启发式教学, 淡化繁琐的数学推导与数字运算, 注重定性分析的作用、强化定量分析的方法, 基于基本概念的直观判断, 突出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其次, 要根据所侧重培养方向的要求, 适时对教材进行建设, 我校先后主编了交通版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土力学》, 修订、调整和编写了结构力学和岩石力学等校规划教材, 减少学生的课堂负担, 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接受课堂知识。

4 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当前, 以CAI为代表的电化教学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课堂, 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校园网的建设, 远程教育也穿插课堂。在实践中, 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可节省大量课堂时间, 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空, 另一方面还可增加一些与所讲内容相关, 而书本上又没有的工程实例。我们的课件大多数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完成的, 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同时, 在部分研究生的参与下, 还开发了部分计算分析软件, 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工程中都加以应用。

5 重视双语教学的作用

在改革的过程中, 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尝试, 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目前的力学教学内容的更新, 外文杂志、国际会议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头之一, 查阅外文资料也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 在课堂上采用双语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吸引力, 一位学生说:“双语教学使得我无法一心二用”, 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查阅外文期刊的热情, 《ACI Structural Journal》、《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等杂志学生争相传阅, 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更加尖锐、更富挑战性, 有力的促进了教与学的互动。

6 科技活动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针对理论和实践两大环节, 经近几年的完善, 采用的主要形式有:建模竞赛、实验设计和科技写作。

(1) 建模竞赛。主要针对岩土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指导教师给出模型的基本假设、模型的力学性质、边界条件等, 由学生自主设计, 即可求其解析解也可利用上机实习的机会, 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求其数值解, 对优秀的成果推荐到学术刊物并给与奖励。

(2) 实验设计。主要与科研课题相结合, 包括实验中实际条件的模拟、实验方案、试件制备、实验过程观测等, 还用部分同学所设计的简易实验设备都很实用和有所创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有益处。

(3) 科技写作。是与建模竞赛和实验设计结合进行的, 指导他们将所获得的成果与体会撰写成论文, 近年来, 学生的论文相继在应用力学与数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辽宁工大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前面提到的培养学生查阅中外文期刊的能力对科技写作起到重要作用。

摘要:按照我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要求, 对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内容进行了综合改革。通过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强化了厚基础、宽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 提高了学生学习力学的主动性, 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和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力学教学,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郝哲.土木工程专业中的若干力学问题剖析[J].沈阳大学学报, 2005, 17 (2) :6~11.

[2] 马崇武, 秦怀泉.力学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力学课程教学[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6) :135~137.

专业力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力学课时过少造成的教学矛盾及存在问题

在我校新的教学计划中, 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时由65学时压缩至48学时。如何在压缩后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信息量, 并保证教学效果, 就成了教师最重要, 也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此外, 建筑力学课程还存在如下问题:

建筑学学生一般将学习重点放在建筑设计等课程上, 不重视力学课程, 学习积极性不高, 反过来也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第二, 建筑力学的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缺乏创新, 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 由于课时过少, 易出现对教材内容简单压缩, 变成教材的简化版或浓缩版的问题, 不能达到教学要求, 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第四, 教学手段落后, 方法单一, 现代化手段引入不够。

二、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优化

(一) 结合专业特点精选内容。

作为未来建筑师, 建筑学学生必须准确理解力学有关概念。在教学伊始, 教师就要统筹规划, 确定哪些知识详讲, 哪些知识略讲。既要保证知识面, 又要保证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精简甚至删除公式推导过程, 着重阐明公式物理意义及其应用, 精讲、精练、少理论、多应用;减少定量计算, 增加定性判断内容, 把理论融入到实例当中, 结合工程实例分析, 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使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 结合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

建筑力学是结构选型等课程的铺垫和准备, 所以, 要把所需内容有机的融为一体, 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和整合, 联系工程实际选讲有特色的例题、和习题, 对各知识点进行重组划分, 重组课程体系, 使其更加合理和系统。

(三) 结合时代特点拓展教学内容。

为适应时代发展, 应该用新的综合性见解来学习建筑力学, 并探讨建筑力学与建筑艺术的内在联系。针对国内外代表性建筑, 从力学角度加以介绍, 开阔学生视野和思路, 发挥想象空间。传统的建筑力学是数学到力学, 但建筑学专业培养的是建筑师, 所以在建筑学专业中, 增加建筑力学与建筑艺术关系的内容非常必要[1]。

(四) 与建筑学结合, 适应建筑设计需要。

建筑力学是结构选型的根据, 力学本身含有美的要素。一个好的建筑, 总是以好的结构为基础, 而好的结构是以建筑力学为根据的, 所以, 美的形象是以建筑力学是否正确应用、是否与建筑学紧密结合相关的。扎实的力学功底对建筑师来说非常必要。

(五) 结合注册建筑师考试并覆盖其主要内容。

我国实行注册建筑师制度,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建筑师, 必须具备必要的力学知识。这一点体现在注册师的考试要求中:建筑师对建筑力学有基本的了解;对结构受力特点具有清晰的概念;对一些简单结构的弯矩图、剪力图能定性分析。所以, 内力图绘制不要一味强调计算, 而是要定性地分析, 给学生指明作图的意义, 有些习题可直接取自注册考试题目, 让学生体会力学的重要地位。

三、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一)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首先要创设条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让学生了解课程重要性。第三讲明建筑力学是后续的结构、选型等课程的基础, 学好力学再学习就相对容易。第四要强调, 一个不懂结构和力学的建筑师绝不是一个好的建筑师。第五要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既让学生了解课程重要性, 又让学生产生要学习该课程的愿望。

(二) 简化理论推导, 强化实际应用。

建筑力学中有许多公式的推导非常复杂、繁琐, 如何把握这些内容, 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正确运用。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 本着“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 首先向学生介绍公式推导的整体思路, 然后根据经验进行定性分析, 重点是最后结论及公式中每一个量的含义, 强化实际应用。

(三) 结合工程实践, 培养学生工程分析能力。

实践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力学理论进行工程分析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如讲授结构内力时提前带学生参观施工现场梁、板钢筋的绑扎, 向学生启发性的提出受力筋的排放、箍筋加密位置等与力学有关的问题;讲位移计算时带学生参观钢屋架、砼结构模板的起拱, 同样也提出为什么?返回课堂后边讲边对现场所提问题进行分析,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 信息的不断充实与更新。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 原先简单而单调的建筑形式已被造型各异、功能复杂多样的建筑所取代, 结构形式不断创新, 传达给学生的信息也应及时更新和补充。尽量增强授课内容的选择性和开放性, 拓宽学生知识面, 开阔学生眼界。通过各种图片、影像资料, 广开信息来源, 对课本内容有取有舍, 弃旧择新, 形成最新内容体系。

(五)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引入多媒体教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工具能够增强教学趣味性和生动性, 多媒体图文并茂, 可使用声音、视频, 表现力丰富。对加大教学信息, 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十分适宜。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大量的文字、图形等信息的输入工作从课堂上写板书移到了课前, 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不需板书节省的时间, 增加与学生的交流, 加入生动图片,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其主动学习、独立思维, 真正把学生当作教学过程的主体。

(六) 教会学生关键性的技巧, 总结力学的规律。

在教学中, 笔者总结归纳出易于记忆的各类口诀, 如截面法的“截、取、代、平”;几何组成分析的“双藤摸瓜”等, 有效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效果很好。

(七) 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针对课时过少, 可采用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教学中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难点, 尤其对一些比较简单、推理较少的一般性内容, 通过学生课下自学、教师课上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更为有效。这不仅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挑战,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比教师单方面的填鸭式教学, 更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笔者通过对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提高了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1]周新成.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教改主导思想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1987 (4) .[2]陈建国.关于《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 2006 (12) .

摘要:分析了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建筑力学课时过的现实, 探讨了建筑力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力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周新成.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教改主导思想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1987 (4) .

专业力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对经典力学范围内现行的惯性观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对于惯性要区分:个别研究对象的性质与存在的性质;保持某种状态的性质与改变某种状态的性质;物理学规律的动力学特性与审美性。

关键词:惯性;存在;空间

惯性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它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础性观念,并且惯性问题也是经常被物理学界讨论的一个话题。可是,尽管经典力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大部分的物理教师在此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混乱性,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惯性进行了讨论,望引起大家的共识。

一、惯性表现为周围空间对处于其中的物体的约束

大家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一个物体,只要不受外力作用,原来静止的就会一直静止下去,而原来运动的则会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这里的问题在于:惯性是否是物体的性质?

依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任何物体均具有惯性。因此,惯性不是被研究物体所独有的性质,因为这一性质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也就是说它与物体的个別特征无关。甚至惯性的存在与个别物体是否存在都无关,这个物体不存在,惯性会在另外一个存在的物体上表现出来。所以,惯性只能是存在的一个特征,是被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在此对象上的表现。换一句话说,它是存在于物体周围的一种条件,一种约束。

二、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无关

通常认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是据于这样的理由:质量大的物体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其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这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所得到的基本结论。而事实上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变化,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难还是容易是与惯性无关的。质量才是反映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难易程度的物理量。惯性所揭示出的物体之性质不在于其使(或抗拒)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或代表改变的难易程度的能力,而在于它的保持某种特定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惯性只能用存在或不存在去描述,而无大小之分。

三、惯性是一种令人十分安全的、舒适的、和谐的存在之性质,它使物体的存在行为非常简单而美好

而人们也往往由于常见到这种存在的简单性而忽视了它的深层含义。静止的永远静止,运动的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惯性就是将存在如此单纯而重复地显现在人们眼前。惯性不是由于个别物体自身所具备的原因(诚然,所有物体均会表现出惯性)而存在,它也不是我们的一种吃力的、需要支撑的、痛苦感的反映,事实上,它是存在之美感的绽开。因而“惯性是物体对任何改变其运动状态的外来作用的阻抗的性质”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不当的。因为这一注释还是从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分析而来的,在这一注释中已经隐藏了牛顿第二定律及对惯性与物体质量等价的认同感。

其实,凡是背离了这两种物体的存在情况而用惯性去解释其存在原因的,作者以为均属一种不当的诡辩行为。可是这种诡辩行为不仅麻木了人的脑神经而且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书,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惯性有不利的一面,高速行驶的车辆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制动常造成交通事故。所以,在城市的市区,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以利于行车安全。在这里,不能及时制动是由于惯性还是由于制动力不够大等其它因素?略作思考,读者就可判断出是由于制动力和质量及路况等因素。将惯性看成一种破坏力是十分荒唐的。而发生交通事故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车辆质量较大,路况较差,而相应的制动力在如此质量的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很小,不能使车辆很快地减速,从而在短时间内停下来。倘若对于质量较大的车辆来说制动力也允许更大,路况较好,那么作者认为还是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制动车辆的。总之交通事故与惯性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没有惯性,那么车辆的状态将不可控,更不用谈“交通事故”了。并且,这个例子中的“高速行驶的车辆”及“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的字句很容易使学生认为惯性和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误导。

世间万物正是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状态,和谐共处,我们首先认识惯性,然后才能利用惯性,并采用必要手段改变物体状态,从而改造自然为我们服务。

结束语:

所有的老师都要求学生不要把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谈,可是当我们的老师用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待惯性,也就是说,把惯性与牛顿第二定律混为一谈的时候,对学生的这一期望是合适的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当教完一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后,就要求学生用它们解释自然现象。事实上,物理学中有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不是要求我们去解释自然现象,它没有这个功能,它只是告诉我们要去感受些什么,它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一种推理的方式,而是一个判断的原则:它促成我们的判断更接近于自然之美的呈现。

参考文献:

[1]王斗勇,江艳芳,唐松战.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惯性”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7(12):189.

[2]阳轶军. 高中物理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与实践[D].湖南大学,2018.

[3]邓钧藏.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惯性”分析[J].经贸实践,2016(23):227.

上一篇:工程制图论文下一篇:职业卫生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