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2024-02-13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强调儿童音乐教育与外部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在提升兒童音乐素养的同时致力于培养儿童的文化历史感。当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传统儿歌的缺位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传承,电子音乐的过度涉入则又阻碍了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不仅应珍视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价值,而且要善于维护儿童在信息化时代的主体地位,通过提升音乐教育与外部文化环境的融合程度促进儿童更好发展。

[关键词] 儿童音乐教育;传统儿歌;电子音乐;文化生态

健全的艺术教育是带领人类走向真善美的有效途径,它不仅串联起从过去到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串联起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接纳和爱。[1]学前音乐教育作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以及美育的重要形式,其目标不仅在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2]还在于通过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关联来赋予音乐教育更多的文化意涵和功能。[3][4]由于学前儿童学习的整体性、发展性和开放性,[5]学前音乐教育也就自我构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形态的文化生态系统,它既具有相对规范的实施形态,又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的交互,外部环境影响着学前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内容的选择。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是由一个社会与其环境互动的特殊适应过程造成的,[6]强调的是文化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以及相互适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前音乐教育日益走向复杂化和生态化,纯粹教育学意义或儿童发展意义上的学前音乐教育将不能很好地促进儿童的整全发展,不能很好地通过音乐教育来建构完满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对学前音乐教育进行分析,就是要进一步透析学前音乐教育的文化环境和时代环境,从而使学前音乐教育本身能承载和实现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教育与社会功能。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文化生态的外部形态表征

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一个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源泉,学前音乐教育中主体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彰显进一步凸显其对传统文化和时代背景的考量和吸纳。[7]亦即学前音乐教育既要从时间逻辑上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又要从主体逻辑上思考幼儿个体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进而寻求一种文化生态意义上的多重适应与平衡。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传统儿歌和现代电子媒体音乐系统是构成外部环境的两大主体,前者体现了学前音乐教育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承以及改造,后者则体现了幼儿个体与成人社会之间的关系规则以及音乐教育的人为性,而它们最终都将作用于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内容、开展方式以及评价。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的传统儿歌

儿童首先生活在家庭文化语境之中,而不同的家庭则分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社区都可形成不同特色的地方文化,而这些本土文化或传统文化构成了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历史和宏观地域来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且自成体系的儿歌文化。这些儿歌反映了某一民族或某一文化对儿童的认知,同时也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学前教育还未从家庭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前,音乐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化手段,它对幼童的道德、人格等的形成有着深远而厚重的教育意义。而在幼儿园出现之后,音乐又成为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8]传统儿歌不管作为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是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它都具有独立的形态和特定的文化价值及教育功能。例如,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儿童演唱的“嘎腊温”就是一种多声部的音乐,其曲调清新、内容生动且富有想象力,向年幼儿童传递了相应的知识。而广西壮族儿歌则既充满了儿童趣味,又富含生活内容,它是通过以幼儿易于且乐于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

传统儿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它所承载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文化内涵,凸显了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事实上,归属为同一个地区或者同一个民族的群体也有自身的文化体系,不同文化下的传统儿歌反映着各自的文化并对幼童进行生活、知识和文化的启蒙。例如,湘楚大地汉族所流传的儿歌就可分为湘方言区儿歌和西南官话区儿歌,其内容多是反映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的生产、生活知识,或以韵脚串接互不相干的多种生活景象,以此来启迪幼童的认识和思维。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的传统儿歌的文化多样性特征主要体现在音乐形态和内容题材两个方面。音乐形态是依不同历史文化和生态语境所形成的“地方性知识”,例如,湖南汉族传统儿童的调式音列就表现为湘方言和西南官话两种不同的区域文化特征。而音乐内容题材的差异则反映了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如在湖南安化民歌《麻雀儿麻》所涉及的种麻、绩麻、采茶等就是当地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音乐形态和内容题材方面的差异只是文化形态的差异,其实质则是整个文化生态语境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表达,传统儿歌对幼童的启蒙就是对这种独特文化特征的确认和延续。也就是说,传统儿歌反映了儿童成长的母体文化,要让儿童学会生存并成为一个有历史感的个体,就必须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将传统儿歌作为其自我展开的基本前提。[9]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的电子媒体音乐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各类电子设备和媒介已深刻地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可以拓展早期教育的时空、提升人类早期教育与儿童学习能效、优化早期教育环境、丰富早期教育内容与手段,但也会给早期儿童带来身体发育、社会认知与交往、情感发展、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阻碍。[10][11]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领域,以电视、网络、手机等为传播载体的数字化音乐以一种强有力的方式介入早期儿童的学习、生活及内在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子设备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儿童转变成了“媒体儿童”。电子媒体音乐系统不仅在技术上以强有力的方式进入幼儿的生活,还在音乐内容上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童年生活,而传播方式与音乐内容的交织则进一步消解了儿童与成人世界的边界,它也因此构成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外部环境。

当前,电子媒体和家庭、学校、同龄群体等社会化因素一起共同塑造了当代的儿童。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调查显示,32.48%受调查儿童平均每天花在Pad等电子产品上的时间为1~3小时。[12]国外研究也显示,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中,儿童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长达5000小时,远远超过他们学过的任何一门课程的时间,而从他出生到大学毕业,大约有12000小时的时间花在学习上,但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却达到了18000小时。[13]信息化时代改变了幼儿的音乐学习方式,媒体已经成为幼儿学习音乐和接受音乐教育的新的生态环境。电子媒体音乐对幼儿音乐学习的影响十分广泛,他们从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所习得的音乐已经超过了在幼儿园中所习得的音乐。研究表明,电子媒体音乐对儿童音乐偏好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14]作为一种新的音乐环境形态,电子媒体音乐系统利用其传播的便捷性,不仅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更为主要的是其传播的内容忽略了儿童的身份属性和文化特征,以去生态化的方式侵入儿童的精神世界,进而对他们的认知、情感等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文化生态的失衡

传统儿歌和电子媒体音乐系统作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两个重要的外部文化形态,在其融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并非很好地支撑了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而是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失衡,这种失衡主要表现为本土传统儿歌的缺位和现代电子媒体音乐系统对儿童的“去生态化”规训。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教育日益珍视本土资源、本土文化的教育价值,各类本土资源不断涌入幼儿园课程实践。尽管如此,幼儿园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仍存在一定的隔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对传统儿歌的吸纳仍然比较欠缺,传统儿歌没有以传统文化的形式有力地影响着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传统儿歌的缺位主要表现为学前儿童对本地区、本民族历史传承下来的儿歌的疏离,尤其是广大少数民族儿童对本民族的传统儿歌缺乏了解,甚至是主观意愿上的排斥。传统儿歌应该是个体接受音乐教育的肇始,它向儿童传递了一定的价值观念、思想和知识,而幼儿园教育在较长时间内都经受着文化品性缺失的困扰,知识选择的西方化和城市化遮蔽了幼儿园教育的本质,使其难以提升儿童的学习和生命质量。[15]这样一来,本土传统儿歌就只以文本的形式存在,与儿童的生活则日益疏隔,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愈益成为一种缺乏生命和人文关怀的事物,无法很好地关照儿童的精神世界以及个体的历史性和人文性。在当前以主题来统整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背景下,整体课程理念在实践中倾向于将其理解为恢复儿童的经验和使活动心理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虽体现了知识性、生活性,但缺乏对文化的深层理解和融合,亦即文化的缺位。

此外,现代电子媒体音乐系统又对学前儿童形成了一种“去生态化”规训,遮蔽了儿童所特有的个性和年龄特征,消解了儿童的主体性。儿童之所以成为儿童,是因为他们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诉求,这是开展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当下各类电子媒体所生产的儿童节目及其传播的音乐存在泛娱乐化的特点,它们都以成人的视角、思维来叙述儿童,并在无意识当中催促着儿童的成人化。在泛娱乐化时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去生态化首先表现为在各类影像节目中充斥着成人的音调和身影,它们以成人的声音置换出了儿童的自然秉性,儿童愈发变得更像成人,他们也愈益热衷于接纳、表现成人的歌曲。其次,电子媒体音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和幼儿园环境营造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深刻的影响。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认识以及内容的选择蕴含着教师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偏好,甚至教师的无意识行为也会造成音乐教育或者音乐熏陶中儿童身份的遮蔽。它不再考虑音乐教育活动中文化多样性问题,也忽视儿童的主体性问题,亦即出现了儿童的缺位。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文化生态的改进路向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应该具有年龄和文化的双重适宜性,它应该成为儿童成长过程的精神家园。音乐既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它诞生于特定的文化生态又维护着特定的文化,也彰显了人类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在以心理化和经验化作为其开展逻辑的同时,要进一步关注其外部文化生态,从而使其自身更具有教育意义和伦理关怀。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不仅限于幼儿园,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也时刻受到外部文化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它既要依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又不能固封于此,我们应该将儿童音乐教育置于一个开放和相互联系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进行审视,并以此为基础来审视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价值、目标及其实践。面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外部生态环境的失衡,我们应该进一步确立以下两种观念:一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面向所有儿童转向面向所有文化,让音乐教育充分吸收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精髓,帮助儿童成长为一个更富有历史和文化感的个体;二是努力去除電子媒体音乐对儿童的规训,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儿童的方式来对待儿童,帮助儿童在成人及外部世界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参考文献:

[1]王任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1.

[2]施能婧.上海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童谣活动的现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1-2.

[3]赵雷.地方民歌融入高师学前音乐教育的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13(2):57-59.

[4]杨宏凌.多元文化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建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26-129.

[5]俞莉.在早期STEM教育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J].学前教育研究,2019(1):85-88.

[6]席婷婷.文化生态学理论及其实证解读[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2):107-110.

[7]李欢.新中国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嬗变与反思(1949-2012)[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141-154.

[8]陈喜.理念变迁与实践拓展:清末民初学前音乐课程设置政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2):114-120.

[9]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0(1):35-39.

[10]刘文,秦梦嫄,陈楠,等.幼儿数认知发展特点及其促进:平板电脑与面对面教学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8(11):3-14.

[11]吴兰岸,刘延申,刘怡.促进还是阻碍:全球视域下信息技术早期教育应用的SWOT分析及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6(10):3-17.

[12]张馨予,陈映秋,苏婧等.当心“电游”拐跑了孩子[N].中国教育报,2015-01-18(001).

[13]杨静.论电视对儿童的涵化作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4.

[14]杨慧.儿童音乐审美能力:在“自然”与“使然”的融合中生长[J].中国音乐教育,2018(10):21-25.

[15]左瑞勇,杨晓萍.在文化哲学视域下重新审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J].学前教育研究,2010(9):31-35.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教孩子童谣发现商机

今年26岁的许晓倩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一个农村家庭。2000年,高考落榜后她离开家乡到广州市打工。经在广州市工作的堂姐介绍,她在一家医药公司做了一名药品配送员,一干就是好几年。

2004年国庆节,许晓倩带刚确立恋爱关系的男友去看望堂姐,想让堂姐“参谋参谋”。堂姐有个7岁的女儿婷婷。许晓倩进门时,婷婷正放开嗓门在唱歌:“妹妹你坐船头……只盼那日头落西山沟,让你亲个够。”许晓倩觉得好笑,一时兴起也跟着唱。唱完了,婷婷突然问:“倩姨,为什么非要等到太阳落西山沟,才亲个够啊?”一句话问得许晓倩面颊绯红。堂姐没好气地数落婷婷:“小孩子家,唱歌就唱歌,哪来那么多问题?”婷婷不依不饶:“老师说过,不懂要问嘛!”许晓倩的男友急忙出来解围,说:“你每天放学那么晚,妈妈想你了,也只能等太阳落山你回家后才能好好亲你不是?”得到答案后,婷婷心满意足,几个大人却哭笑不得。堂姐摇着头说:“现在的小孩儿,真是难缠!”许晓倩的男友却说:“说到底,都是这些流行歌曲惹的祸。”

饭后,婷婷让许晓倩教她唱歌,许晓倩便唱了一首《蜗牛与黄鹂鸟》的童谣: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阿嫩阿嫩绿的刚发芽,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往上爬……这首歌曲调清新,琅琅上口,婷婷边唱边跳,两遍就学会了。

几天后,婷婷突然给许晓倩打电话,得意地说:“倩姨。你教的歌我同学都很喜欢。都要跟我学,你能再多教我几首吗?”堂姐也极力邀许晓倩去玩,许晓倩便又去了堂姐家。到了堂姐家才知道,婷婷还邀了邻居家的几个孩子一起来学唱歌。许晓倩就教大家唱了一首儿歌:大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天天叫我早早起,几个孩子都特别感兴趣。

吃完饭,大家一起看电视,“情歌王子”张信哲正动情演唱《爱就一个字》,婷婷也跟着哼唱。堂姐皱了皱眉,对许晓倩抱怨:“真弄不懂,这明明是动画片《宝莲灯》的片尾曲,却偏偏也要搞成情歌,弄得孩子们天天跟着情啊爱啊地唱,对孩子会好吗?你教她唱的那些童谣多好,又健康活泼,又增长知识。以后你要有时间,就常来教她。”婷婷一听来劲了,说:“是啊,倩姨,我有好多同学都要跟我学呢,你教完我,我再教他们。”不等许晓倩点头,便伸出小手跟她拉钩。堂姐故意逗婷婷:“你倩姨周末教你唱歌,你可要付她加班费哟,没想到婷婷满口答应:“我把零花钱都给倩姨。”

还没到周末,堂姐就给许晓倩打来电话。说婷婷已经约好了几个同学周末一起跟她学唱歌,孩子们都盼着她第二天能去。见孩子们热情这么高,许晓倩有些疑惑,问堂姐:“婷婷这么喜欢儿歌,买些儿歌唱片让她学岂不更省事?’,堂姐说:“家里有儿歌唱片。可放了几次,孩子就不愿听了。’想想也是,毕竟是孩子,天性爱玩,一个人哪能坐得住。堂姐又说:“听说孩子周末要来我家学唱歌,好几位孩子家长还以为我办了儿歌学习班,特意打电话来联系……他们对孩子唱那些情爱类的流行歌曲也都很忧虑。’,{午晓倩不觉心里一动:办儿歌班,这倒是个好点子!现在的家庭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有需求就有商机,我何不办个儿歌班!

教童谣“生意”也能火

许晓倩立即跟堂姐说了自己的想法,堂姐非常赞同,可男友提出了反对意见:“现在学校都提倡素质教育,音乐课上一定少不了儿歌。再说,市面上儿歌磁带也不少,孩子想学,家长买几盘磁带就行了,谁会掏钱把孩子送到你这里来学!”许晓倩犹豫了,但她并没放弃,对男友说:“行不行,调查一下再说。”没想到,调查之后许晓倩更加坚定了办儿歌班的决心,因为她发现,学校的音乐课要么教孩子流行歌曲,要么被其他课占用了,就连她走访的几所幼儿园,也经常飘出流行音乐的旋律。家长平时要上班,没时间陪孩子学儿歌:即使有时候在家里放放儿歌唱片,因为没气氛,孤零零的一个孩子也无法静下心来学。

许晓倩决定暂不辞职,先办个班试试。她到教育部门去咨询,接待人员很支持她的想法,还说儿歌班不同于幼儿园,不用教育部门审批,但开业后要到教育局各个案,保证所教歌曲积极健康。

在堂姐的帮助下,许晓倩顺利办妥了相关手续。

婷婷的学校附近有一栋不大的旧厂房,还有个院子,位置很合适,交通也方便,许晓倩便租了下来。把房子粉刷后,她又买来卡通图画贴在墙上,做了些小桌凳,花1000多元买了一套音像设备和童谣磁带及光盘,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

在此期间,许晓倩没有间断教婷婷和她的小伙伴们儿歌,那些小朋友回去后跟自己的小伙伴一炫耀,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喜欢上了儿歌。此外,许晓倩还在一些小学和幼儿园门口散发广告,跟家长们宣传孩子学儿歌的好处,让越来越多的家长了解儿歌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2004年12月6日,许晓倩的“百灵鸟童谣吧”开业了。由于准备充分,当天就有20多个小朋友报名。许晓倩定的收费标准是每人每个月60元,学习时间是每个星期六和星期天的早上8:30-11:30,下午2:30—5:30,小孩的接送由家长负责。

开班后,报名参加学习的孩子陆续增加到40多人。这样,除了租金,许晓倩一个月就有了1000多元的收入,比她做药品配送员的月工资还高,而且每周只忙两天,许晓倩高兴极了。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取得让家长看得见的效果,她每天只教两首童谣,让孩子们完全记住,教的方式是先听磁带或看光盘,熟悉整个旋律后再逐句解释歌词含义,这样孩子不仅能唱,而且能理解。

许晓倩经常抽时间泡音像店,淘儿歌专辑。她选的那些儿歌,说、唱结合,生动活泼,深受家长和小朋友们喜欢。第二个月,又来了50多个小朋友,许晓倩干脆辞掉原来的工作,在“童谣吧”附近又租了两问房子,扩大了规模。这时的许晓倩心里已经有底了:儿歌终归是儿歌,符合儿童心理,是流行歌曲所无法替代的。

可出乎许晓倩意料的是,连续几个月都有七八十人报名的童谣吧,到2005年6月份却突遇“寒流”,人数骤减到二十几人。孩子们厌烦了吗?许晓倩急忙和一些家长进行联系,有的家长表示,每个周末都要接送孩子,一天跑四趟,周末时问被占用太多,打乱了他们的生活。也有一些家长说,期末统考将至,怕耽误孩子正常学习。

家长的话不无道理,频繁接送孩子确实会影响家长的周末安排。而且,到童谣吧学习的虽然大部分是幼儿园的孩子,但也有一部分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家长担心孩子的学业受影响也很正常。许晓倩迅速进行调整,一是设置一间学习室,学生周末可以带着作业来童谣吧完成,她还负责指导、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二是给孩子安排一个午休的地方,家长若无法按时接孩子,孩子中午可以留在童谣吧。为此,许晓倩又就近租了几间房子,还雇了一个员工专门负责孩子们的午饭,愿

意在童谣吧午休和吃午饭的孩子,每月只需多交50元钱。这一措施不仅“挽回”了一些“流失”的孩子,还吸引了不少路途较远的孩子。

2006年春节期间,“百灵鸟童谣吧”生意空前火暴,看许晓倩一个人忙不过来,男友便辞职过来帮忙。寒假结束时,许晓倩一算账,一个多月她就挣了将近两万元钱。

孩子受益我挣钱

2006年3月初,新学期开学了,许晓倩预料到生意将会受到一些影响。但她觉得,有这么好的基础,最起码也会有五六十个小朋友报名。谁知整个3月份,她只收了不到30个孩子,“童谣吧’’再次陷入低谷。有些家长说,儿歌也学会不少了,差不多就行了;有的家长则委婉地表示许晓倩没受过专业训练。不懂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说尽管教儿歌不需要太高的音乐水平,但儿童心理发展很重要,孩子们不能仅仅为了唱歌而唱歌。许晓倩恍然大悟,自己教儿歌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会唱,根本没把儿歌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于是她急忙买来有关儿童心理学和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等方面的书籍,恶补理论知识。

接下来的一件事更让许晓倩对教儿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个叫袁源的5岁小女孩,在家很懒。别说扫地、擦桌子了,连饭都要别人喂她才肯吃,家长很无奈。针对这一情况。许晓倩在教孩子们唱《我是一个粉刷匠》《我是妈妈的乖孩子》等儿歌时。有意识地让袁源单独唱,并把儿歌的含义如爱劳动、孝敬父母等讲得生动形象。袁源深受感染,渐渐有了改变,回家后经常哼着童谣主动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让许晓倩感受到了自己事业的价值,思想上也由当初纯粹为了赚钱变成了育人的同时顺便赚钱。

2006年4月,“百灵鸟童谣吧”的生意略有起色,但也只有三四十个孩子,而且年龄差别较大。最小的不到3岁,最大的超过7岁。这么多孩子在一起,难免有大孩子欺负小孩子。为了更好地发挥儿歌的教育功能,许晓倩一方面因材施教,一方面推出了“分班制”。她把原先厂区办公的一栋三层小楼租了下来,精心布置成了教室。然后,她以月薪600元请了两个幼师毕业的女孩,把“童谣吧”像幼儿园一样编成大、中、小三个班,2~4岁为小班,4~6岁为中班,6岁以上为大班,每班占一层楼。这样不仅解决了小孩子被大孩子欺负的问题,放儿歌时也不会相互影响了。

不同的班唱的儿歌也有区别,小班以益智类为主,如微数歌》《动物叫》《认识自然》等;中班以生活习惯类为主,如《刷牙》《交通规则歌》《卫生习惯歌》等;大班以劳动、友爱类为主,如《准的朋友多》《别说我小》《帮妈妈》等。

为使儿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许晓倩还和男友收集整理各地的儿歌、童谣,这些土童谣大多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富于童趣。更关键的是那些儿歌专辑没有收录进去,对孩子们来说,新鲜的永远是最有吸引力的……

接着,许晓倩还听取家长意见。专门辟了一问休息室,并备了象棋、扑克牌等,供家长在等孩子时小坐和娱乐。有的家长抱怨难得买到好的儿歌唱片,许晓倩便给他们介绍优秀的童谣专辑。一个家长很是不解,说:“你不怕家长们买到后就在家练习唱,减少你的收入啊?’’{午晓倩自信地说:“唱歌是要讲究氛围的,尤其是小朋友,儿歌的风格本来就是活泼热闹,一个人在家里唱绝对没有在这儿多人合唱的气氛好,加上我这儿还辅以游戏,那种气氛也是家里所没有的,就好像在家看电视永远比不上在电影院看电影那种感觉一样。”果然,不少家长买了儿歌光盘后,仍然送孩子来学习。

在家长送学生报名时,许晓倩还非常仔细地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性格等情况,对那些特殊性格的学生悉心教导,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为他们搞“成长记录袋”,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的变化。2006年7月,许晓倩接收了一个叫林文静的小女孩。因父母离异,小文静性格特别内向,很少和其他小孩嬉戏,和家长的交流也很少。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加上儿歌本身的诱因作用,林文静孤僻的性格逐渐有了改变,开始喜欢唱歌了。许晓倩又鼓励她多参与小朋友们的活动,还经常以她为主角做些唱歌表演的游戏。两个月后,林文静便和正常孩子无异了,还大胆地参加了童谣吧举办的儿歌比赛。其家长对许晓倩感激不已,硬塞了100元钱给她。

如今,“百灵鸟童谣吧”共开了5个班,日常总人数超过200人,费用也涨到每人每月100元,需午休和午饭的孩子加收50元,许晓倩月纯收入也超过了万元,今年暑假期问她每月的收入更是高达两三万元。

接受采访时许晓倩感叹:“现在社会发展了,儿歌相对于流行音乐已处于弱势地位。孩子们不会唱儿歌,却能把周杰伦的《双节棍》唱得,溜熟。《双节棍》节奏极快,吐词不清,不看歌词大人都不知道在唱什么,孩子们更是唱得糊里糊涂,还有一些被篡改后略带情色或暴力的灰占色歌曲,孩子们也成天挂在嘴边,这实在令人担忧。因此,我对自己的事业很自豪,也有信心把这项事业做下去,做好。”

若干张,无意刊发谢绝来索!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几乎完全成了全民的生活必需品,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音乐技术与音乐教育而言,“互联网+”模式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由于过度依赖技术而产生文化审美陷阱,由于工具主义而陷入消费主义的泥淖,导致主体性与情感性缺失等。技术是把“双刃剑”,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音乐教育水平,需要我们进行技术哲学的反思,将理性注入音乐教育的实践当中,实现全民音乐教育的良性全面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教育;技术哲学

毫无疑问,如今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可能,人们通过一个小屏幕就可以尽知天下事,当然包括音乐的学习与制作。五花八门的音乐制作软件似乎把音乐创作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一些网络社交软件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将音乐传播变成了一件极其容易的事情。互联网技术将音乐行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不管是属于文化范畴的音乐艺术,还是属于经济范畴的音乐产业,都受到了强劲的影响与猛烈的冲击。而音乐教育,无论是教学实践课堂,还是教学系统或是课程大纲政策系统,互联网技术都以不可抵挡的势头向前进军,将它的影响渗入音乐教育的各个领域。

1 什么是“互联网+”音乐教育

1.1 “互联网+”概念的发展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1]经过数年的实践,移动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不仅与现代制造业完美结合,同时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金融等线上服务的飞速健康发展。所谓“互联网+”,即将互联网运用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通过技术变革极大地提升各经济领域的创新实力与生产能力,实现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从而开创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这一概念一经提出,立刻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关注点和大热点。除了实体经济领域,“互聯网+”对文艺教育等产业同样起到深刻的指导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音乐教育行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音乐教育者要积极充分地主动认识互联网,进而理解并且熟练运用互联网的技术成果,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用互联网的工具性能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助力,推动音乐教育朝着更前沿的方向发展。

1.2 “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内容

“互联网+”音乐教育就是将互联网的技术发展成果运用于音乐教育的实践当中,实现互联网技术与音乐教育的双向联动,促进音乐教育的多元发展。传统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典型的“一对一”的沉浸式教学,师徒之间口传心授,学生做的是传承的工作,是对于老师教学内容的完全模仿,是一种实时实地的互动式讲授与接收。“互联网+”将音乐教育带入全新的线上时代,音乐教育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专业音乐教育与音乐专家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线上直播或录播的授课与答疑,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与个性化的辅导教学,实现了更加便捷的“互联网+”音乐教育模式,使传统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变革。

2 “互联网+”音乐教育的特征

2.1 开放互动

传统的音乐教育相对比较封闭,音乐产品与音乐从业者比较稀缺,进而导致音乐教育也比较单一,无法普及。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音乐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尤其是传播渠道的电子化、多样化与快捷化,使获取音乐资源成为一件极其容易与方便的事情,音乐教育的场所与时间也变得不受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音乐教育的开放性。

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音乐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音乐人的圈子也得到了扩大,因而各种新型音乐技术设备与新类型的音乐随之诞生。音乐技术与音乐设备的深刻变革,带来了音乐传播与学习过程的变化,互联网让音乐教育者与音乐学习者之间发生多方联动。音乐教育者可以将自己的课程多方分享,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对课程内容与形式进行改进;音乐学习者可以在课程学习之后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与需求,通过反馈推动音乐教育者以及音乐制作商进行技术创作的革新,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这是一个双向有效的实时互动模式。除此之外,由于互联网的即时互动性,在音乐教育与学习的大环境中,音乐教育者与音乐学习者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音乐教育者同时也有可能是音乐学习者,音乐学习者同时也有可能是音乐教育者。无论是音乐教育者还是音乐学习者,他们都是作为存在主体的人,而互联网技术将他们整合在一起,和他们一起的,还有音乐制作技术、音乐作品、音乐课程等,以上都是构成“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元素。但是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他认为技术与人的存在互为一体,反对把技术与人分开。也就是说,“互联网+”音乐教育,是互联网技术与音乐教育的联动,实现音乐教育者、音乐制作技术、音乐形式与音乐学习者的互动。

2.2 平等促进

传统的音乐教育受权威的控制和引导,无论是音乐风格、音乐品味还是音乐的创作发展,权威的音乐专家或评论家,甚至是一些大型的唱片公司,都有可能对音乐行业的发展产生垄断性的影响,将他们认为好的音乐置于市场上,市场上的音乐类型受制于他们的喜好。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平等便捷地获取到更多的音乐资源,推动音乐创作方式与音乐类型多样化发展,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音乐教育能推动音乐资源的平等发展。

音乐与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互相促进发展的。人类的音乐制作,从历史而言始于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无论是音乐的开发、编排,还是重新制作,都是通过技术来完成的。而音乐的发展也经历了从留声机、胶片、磁带、光碟到互联网“PC端+MP3/MP4”,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APP”无线音乐的嬗变[2]。因而我们可以认为,音乐本身就是技术的一部分,包括音乐实践活动中对音乐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的构建。从音乐与技术关系的表征主义来看,与音乐相关的技术无论是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精神科学方面,都既有技术的属性,又有艺术的属性[3]。“互联网+”音乐技术的发展迫使传统的音乐教育发生改变,音乐教育的模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和互联网一同步入了数字虚拟化和个性化的时代。从极端工具主义的观点来看,音乐技术在推动音乐教育向前发展,故而音乐实践即是一种技术实践。尤其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音乐技术出现了标新立异的趋势,音乐创作开始运用解构的方式进行,解构调性、解构旋律、解构曲式,因此一些音乐工作者开始理解音乐技术在音乐实践中的价值,并进行相关的运用。比如现在音乐学习者可以在网络上随时进行音乐的相关学习,而且有很多手机APP可以帮助音乐学习者快速进行音乐创作。因而从这一角度而言,音乐技术的使用会促进技术的发展,而音乐技术又会帮助音乐教育的实践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3 “互联网+”音乐教育的现实困境

3.1 无理性的音乐

从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无论对艺术享受还是对艺术创作来说,一切都是体验”[4]一言,我们可以了解到他认为艺术的美学表现在于主观经验的客体。他批评形式主义意义而言的“美学”思想是受“物质与形式”主导的[5],但同时他也指出,计算思维已经进入了人类的主导思维,这是一种笛卡尔主义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人将自己设定并确保自己为主体……以整体形式存在的存在状态被认为是一切可以产生和解释的事物的代表”[6]。因此,个人和审美对象的分离被认为是经过测量和计算解释的。人类的理性进入一种“被抛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未必会按照笛卡尔所说的理性去反思我们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存在”的经历,一种“非理性或文化约束的存在方式可以改变其行为的可能性”。[7]在理性被抛弃的时代,人类对音乐的审美也进入了非理性的领地,导致音乐与音乐教育沦陷。从本质上来看,音乐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但是技术和工具的发展使文化潮流具体化,尤其是在理性“被抛弃”之后,工具主义更是成为音乐教育的旗帜。人们开始习惯运用技术进行音乐的创作学习与传播,这种音乐学习与音乐教育很难不忽视音乐背后文化意蕴的审美。

3.2 被消费的音乐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已经使人类进入了消费至上的误区,因为现代技术使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模糊化,似乎如今所有东西都可以是消费和使用的资源。在此意义上,人类将音乐以及音乐的技术过程变成了自己的消费对象,由于人类的技术手段和目的,音乐成了“为我存在”,而不是“按其应有方式”存在,只关注个人累积利益使音乐的艺术价值与教育价值无处可寻。在“互联网+”时代,音乐产业由于受到商业化模式的启发与影响,也加入了消费导向和利己主义的竞争当中,这无疑加剧了工具主义的盛行[8]。由于数字音乐与互联网数据传输的便捷性,大量的音乐资源与音乐知识以数字化的形式存档,而这些音乐又会通过大数据的筛选,频繁进入学习者的视野,学习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消費这些音乐,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音乐的思考。这种技术导向的音乐欣赏与教育,很可能将音乐变成一种纯粹的、符号性质的消费。一旦我们不了解这些音乐的创作与传播过程,那音乐教育就只能沦为音乐商品的“机械加工机器”,这对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无疑是一场大灾难。

4 “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哲学反思

4.1 开放心态,辩证认识

毫无疑问,互联网等技术对于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只是由于人们对于技术本质的理解出现偏差,进而导致对于技术的过度依赖,从而人们步入了机械审美与消费主义的误区。因而我们必须持开放心态辩证去看待技术,一方面,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确实给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音乐从业者应该主动培养创新思维积极学习利用好这一工具,为“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生命活力。但同时,我们也要提高警惕,深刻反思音乐技术,音乐教育还是要以艺术性、人文性为基础,我们在音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该拒绝对于音乐技术的依赖,努力克服工具主义和消费主义,辩证地将技术与音乐教育相结合,为音乐教育开创新的发展方式。

4.2 加强学习,丰富内涵

为了更容易把音乐“卖”给观众,基于消费导向的音乐通常是一些简单的重复,这些音乐都是通过低共鸣的“死亡无人机”去传达各种音乐的符号和声音,与此同时再赋予一些口号式的寓意[9]。这种音乐教育把实在的人和艺术对立起来,将技术和艺术分割开来,是一种功利性的教育,会严重阻碍音乐教育朝着健康平衡的方向发展。因而我们必须加强文化历史的学习,同时还要对互联网技术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做到技为艺用,加强音乐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创作到传播再到教育,从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对音乐教育的新模式进行探索,善于利用技术实现音乐艺术教育的融合发展。

4.3 开展交流,坚守价值

“互联网+”音乐教育是一种新的发展形态,一个新事物的发展,总是在螺旋式上升中前进的,在这一过程当中,音乐从业者需要加强交流,而互联网工具的价值与便捷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跨时空的即时交流,推动音乐教育的创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大发展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在得到极大满足之后,开始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音乐因具有娱乐性,很容易沦为消费品,在市场交易中丧失其文艺性,这就需要音乐从业者坚守文艺素养,将音乐的艺术性与美学价值内含于音乐活动的实践当中,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同时,提升艺术审美与修养。

5 结语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音乐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容易将人引入消费主义与工具主义的陷阱,所以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加强思考,反思“互联网+”音乐教育的现有环境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实现“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现实的可行性路径。

参考文献:

[1] 朱峰.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D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05/7103283.shtml,2015-03-05.

[2] 李姗.关于“互联网+”音乐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73-78.

[3] 毕源红,张震.科学技术的祛魅与音乐艺术的觉醒——解析现代音乐技术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矛盾的新视角[J].文化学刊,2011(6):52-55.

[4] 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7.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22-26.

[6] 赵周宽.海德格尔论美学之可能性[J].晋阳学刊,2011(01):90-94.

[7] 赵庆波.技术虚无主义:从海德格尔到福柯[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31-36.

[8] 泰勒.新资本主义的音乐[M]//国际媒体研究百科全书.伦敦: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13:151-170.

[9] 潘知常.美学的边缘——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6.

作者简介:杨莉(1996—),女,甘肃张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

郭继海(1963—),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哲学和认识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阐述了现代音乐教育的课程要求,以及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音乐学科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对利用网络开展自主性学习的程序,对于音乐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变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保护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具体的体现。

【关键词】激发学习动机;评价

前言

在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不仅教学方法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应用到了音乐教学中。现代网络下的音乐自主学习,就是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产生的一种音乐教育新模式。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利用网络技术收集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整理分类,主动参与音乐、探究音乐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会获得知识的收获,同时也会使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会如何与他人交流与合作。以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相比,网络技术支持下的音乐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生动,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的具体实施,有利于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利用网络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授课,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使原本单一静态课堂教学,转化为声像图文并茂的动态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一、学习的必要性

(一)教育改革的深入所决定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学习同一内容所需要的时间、以及需要他人所给予的帮助是不相同的。因此在授课中往往采用同一标准,去要求具有差异的学生,导致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老师所传授的内容,却不能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有的同学还需要老师的进一步讲解才会完全掌握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还有的同学则完全不理解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则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差异性基础之上的一种引导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并完成知识再创造的教学活动。信息技术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化,使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的整合起来,信息技术的介入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的手段,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学生们获得的知识远远地超过了音乐课本所呈现的内容,丰富了音乐教学的课堂容量,网络所提供的音乐信息与知识,以其生动的画面,动听的旋律,将音乐以多彩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音乐方面所具有的潜能得到开发。在网络的支持下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音乐教育改革的目标。

(二)网络为学生自主学习音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去音乐教学所使用的资源主要来源于书本、CD、磁带等,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与普及,网络中的音乐教学资源渐渐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网上音乐资源非常丰富,大大的丰富了音乐教学的手段。

网络中的音乐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网络技能以后,就可以通过网页的检索机制,查询到自己需要的音乐资源,获得自己所需要的音乐知识,进行自主高效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向他们推荐一些音乐网站与图书馆站:超星数字图书馆、儿童音乐网、古典音乐网、中音公司网站等。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在网上建立一个用于指导学生学习的网页,就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予以解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向学生提供一些音乐论坛,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与其他音乐爱好者的交流中加深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和对音乐的深入思考,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適合学生现有学习状况的远程音乐教育课程,使学生可以打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聆听其他教师的音乐课。

二、自主学习的程序

(一)确定音乐学习的目标

学习首先应知道自己想学习什么,要达到怎样的标准,通常情况下学生自主学习时学习目标应由自己确定,如果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其认知还不够成熟时应由教师帮助制定学习目标,另外刚刚实施自主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在其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前,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编写的自学辅助提纲,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应教会学生设置学习目标的方法与原则,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引导与启发,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挖掘网上的音乐信息资源,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关键,激发学习动机也就是学生产生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应善于把握课堂,通过引导与设置问题以及鼓励的方法,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可以采用表扬的方式激发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观察每一位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与学习中的闪光点,并及时提出表扬,如通过上一阶段的自学老师发现同学们有很多的进步,有平时不敢唱歌的同学将自己的音乐作品放到网络平台上与大家分享,老师听了唱的非常动听,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引导触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自己尝试获取知识。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应抓住适合的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自主探究

现代网络下的音乐自主学习探究是指在完成教学目标或者是自学提纲的前提下,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搜索与本节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然后将有用的资料整理归类,在其中寻找对自己学习有帮助的知识,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质疑与解疑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本节课设置的教学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除了以上音乐自主学习方式以外音乐网络探究型学习、社会音乐调查学习等学习方式,但是无论那种学习方式教师都应把握好以下三方面:

一是自主学习应本着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学习模式的作用,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方式。一般来说自主教学应按照“教学”、“导学”、“自学”这三个顺序实施。在低年级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不具备自学能力因而采用教学的方式进行音乐学习。同样在高年级试行自主学习模式的初期学生还没有形成能力时也应采用教学的方法。学生在掌握了初步的自学方法以后,教师即可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对于那些能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要居于表扬,而对那些不能够自主学习,对于学习采取敷衍塞责态度的同学要给予批评与督促,以保证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

第二把握好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对于刚接触自主学习模式的学生来说,由于其还没有完全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没有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正在培养中,因此自主学习的时间可以长一些,低年级学生进行音乐自主教学时可以将自主学习的时间放在课堂上,而年龄段较高的初高中学生由于学习的内容较多可以采用课内外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完成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上音乐资源信息量大、形象生动、视听结合等优势欣赏音乐作品,欣赏中感受歌曲的人文内涵、旋律、格调,陶冶自己的情操。为了更好地感受歌曲的内涵,豐富自己的音乐知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音乐作品的流派、歌曲词、曲作者的生平、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有关歌曲的创作轶事等,加深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第三,保护学生的个性

音乐创作,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化的创作。缺少个性的创作人,其歌曲创作的歌曲也是缺少个性的,也就不具备打动人的魅力。音乐教育作为音乐传承的一种方式,想要为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也应走个性化的道路。其授课方式、手段应具有鲜明的学科色彩。而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其个性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网络为音乐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在全社会普及网络的今天,学生的音乐学习已经不在拘泥于课堂,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进行音乐学习。各种软件的出现如仙子邮件、MOO虚拟环境、新闻组等,为学生自主音乐学习及与其他同学进行音乐信息、作业、活动等方面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使音乐信息的获取、提炼更加便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四)总结与评价

学习完成后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评价从而及时发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学习过程中参与的程度,探究方法是否科学、问题的解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讨论、谈话等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协调精神、参与方式等进行了解,并给予形成性评价。评价内容使学生的优点与缺点都显现了出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反思的同时明白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与提高。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是音乐教学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学生学习音乐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教育改革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的落实教学实践中,网络技术的成熟自主学习方法的实施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促进了音乐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兰魁,李宝杰,程宝华.音乐教育中信息手段的建立与实践[J].交响-西安音乐学学报,.2003,(3):82-85.

[2](美)S·拉塞克和G·维迪努著:《基础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所介绍的可视化方法的成功之处既在于其优美的艺术设计,更在于其通过将音乐转换为图形从而使听障儿童也能通过观察图形对音乐产生新的理解,并使用图像处理技术进一步对音乐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音频可视化;数字图像处理;听障学生教育

一、可视化技术在音频方面的应用

1.音频可视化的定义和常见形式。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兴起,我们能将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信息以更加清楚直观、更具艺术性的方式展现出来。音乐可视化是指一种以视觉为核心,以音乐为载体,以大众为诉求对象,借助多种新媒体技术等传播媒介,通过画面、影像来诠释音乐内容的、视听结合的大众化传播方式。它能为理解、分析和比较音乐艺术作品形态的表现力和内外部结构提供一种直观视觉呈现的技术。尽管听障人士不能像我们一样聆听音乐,但音乐传达出的数据之美却能转化为图形,同样为听障人士所享受。

传统的方式常用频谱图或波形图进行音乐可视化。音乐的频谱图是指某一单音信号(即瞬间声音的声波)通过物理方式的转换,获得的以振幅(即音量的大小)为纵轴,频率为横轴的频率成分分布的图像。[3]频谱只能表现瞬间的频率震动,不能对整首歌曲进行宏观的把握。多数音频可视化也都是采用类似的方式对每个时间片采样到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并以更加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其关联的数据都是频谱。音频处理软件中使用的音频波形图也是一种音乐可视化,它能让人一目了然的对整个音频的走势和特征有大体的掌握,但更适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缺少动感和观赏性。

2.音频可视化对于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非常必要,它的目的不仅是弥补特殊儿童听说能力的缺失,更在于通过音乐欣賞尝试体会正常人能感受到的美好,增强自信和表达、理解能力,释放不良情绪,改变孤独、自闭的行为方式。[2]音乐活动能使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下忘却自己的缺陷,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提升儿童的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促进身心和谐发展。[4]

听障儿童不能直观的感受音乐,通常利用“通感”(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相交换,将甲感觉用于表示乙感觉)的形式将音乐带给正常人的感受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对听障儿童进行音乐教学。现在常见的听障儿童音乐教学法有通过感受物体振动传达节奏概念的“律动教学”、通过手语歌词理解音乐内容、结合律动教学练习舞蹈的音乐教育等等。越来越多的“别样形式的音乐”正帮助听障儿童更好地认识音乐,感受音乐。

二、一种新的音乐可视化实现方法

1.用Web Audio Api提取音频信息并进行可视化。本文介绍的方法基于Web Audio Api,获取音频数据的方法是用audio标签将音乐嵌入网页,并设置analysernode(分析节点)对网页上的音频数据进行实时解析。Canvas实时绘制每个时间片的采样数据,观察者既能经历图形创建的过程,又能在歌曲结束之后对整首歌有宏观上的体会和把握。

图2.1所示的可视化用一个正十边形的雷达图将音频的频域由高到低分成十个部分,并将音频数据映射到其中,反应每个部分的能量大小,数字标号示意了由低频到高频的排列顺序。绘图点距离原点距离越远表示该分段能量越大。这种可视化方法利用了不同音源发声频率不同的原理,后面的分析与比对也将基于这样的数据提取。图2.2展示了其中两个在网页中将雷达图放在艺术场景中进行观赏的情形。将绘制路径颜色与背景相搭配,在播放音乐的同时进行绘画,这何尝不是一种艺术创作呢?通过在精心制作的场景中观察图形的变化,听障儿童可以感受到音乐的律动,并根据图形的意义体会音乐内容。

图2.3所示的可视化是对当前时刻的频率进行采集、计算并以顺时针扫描的方式绘制。每个瞬间在画布上留下的痕迹拼凑起来可以像拼图一样展示出一幅比较完整的画卷。《舟山鼓乐》是一首只有鼓声参与其中的音乐,由于其声音的不连续性,造成多个连续的峰,每一声鼓点的可视化结果都如一个花瓣般非常美丽。听障儿童据此可以体会到音乐的美好,弥补身体上的缺憾。

2.以C++为基础用MFC比对获取的图片信息。分析用数据采用了图2.1所示的雷达图。由于每一帧的绘图结果都叠加在一起,为了对能量大小做加成平均得到平均路径,绘图时设置了透明度。计算时由中心点沿着分段的分界线发出十条射线,将黑色的深浅作为加成的权重。得到平均路径后即可将两首歌进行比对(如图2.4-2.5所示),同一首歌的两个版本差异最小,同一位歌手风格相近的歌曲其次,而风格、内容相差较大的两首歌很有可能在不同的频段各有发挥,如纯音乐能量较小,主要集中在中低频,而热情奔放的流行乐和电子乐在低频和高频部分都大有作为。

3.建立音频数据库对音频内容进行推测。目前有很多音乐检索的方式,包括基于音频分析和索引的内容检索法、基于情感语义相似度的音乐检索、基于歌曲属性关键字的文本匹配法等。[1]这些方法通过提取歌曲中的声学特征,基于音频内容对音乐进行分类和检索,这说明歌曲中的情感和语义是可以由科学的方法分析出来的。基于这个原理,本文用人工标注法构造音频数据库,将不同频段的能量大小作为区分不同类型音乐的识别特征。将同一标签的多首乐曲数据进行平均以达到训练的目的。图2.6展示了此方法的初步实验结果。

三、对相关方向发展的展望

本文所介绍的方法优点在于新颖独创,有艺术性,缺点在于提取数据麻烦,人工参与部分多,数据库太小,因此准确性尚且较差。目前对于音乐内容的提取及可视化研究还比较少,但“听歌识曲”,“哼唱搜索”等基于音频内容分析的音乐检索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音乐软件中。相信未来从音频中提取更多信息的技术一定大有所为。笔者作为本科三年级学生,学识和技巧实在有限,但希望本文提出的观点能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学者和专业人士对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思考和认识,不断完善相关领域的研究,为听障儿童带去福音。

参考文献:

[1]周利娟.基于情感语义相似度的音乐检索模型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2]孟妍妍.浅论聋哑儿童音乐教育[J].研究生论坛,2009,(11):80-81.

[3]成蒙.从音乐到图形——音乐信息的可视化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4.

[4]吴跃跃李平平喻秋兰.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性质、特点及教育价值[J].中国音乐教育,2008,(11).

Visualization Method Aid Music Education in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LIU Ming-qi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of BJFU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Key words:music visualization;digital image processing;Hearing-Impaired student education

上一篇:审美心理论文下一篇:儿童心理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