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范文

2023-09-20

儿童心理范文第1篇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五个一“社会实践,我主要参加了留守儿童帮扶。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种状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加强和巩固教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是关注的重点对象。而我在与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感受着他们的生活与心理,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留和心理状况

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被送到了当地的寄宿学校,有相对安定的学习环境。与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虽然在生活上能够有所照顾,但是在学习上,年迈的爷爷奶奶给予不了任何辅导。留守儿童遇到学习问题时,采取向老师求助,自己解决的人数只占到25%。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去父母的约束后,往往容易受到祖父母的溺爱,失行为散漫。一些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情绪忧郁低落。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自闭,对他人漠不关心,不接受他人善意关怀等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上产生了严重的缺陷。诸如他们性格孤僻,情感相对冷漠;进取心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差,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等。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漏洞,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再加上当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还没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其他学生,健康成长状况也令人堪忧。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亲情缺乏、心态失衡

71%的留守儿童经常会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14%的留守儿童有时会想念父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

(二)习惯不良、学习较差。教育单调、安全难保

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调查中发现34%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撒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发生。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学校的身上,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

侵害的对象。侵害后又无亲人倾诉,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断点,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三)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暇照顾子女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给孩子物质和对孩子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等陋习,甚至导致了一些“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的产生。

由此,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帮助他们,我觉得:

1、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2、家庭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3、学校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护。

儿童心理范文第2篇

儿童心理辅导之所以必要, 反映了国家和政府在教育目标上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清晰认识, 也反映了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目标、发展途径、发展策略与方法的思考与探索。不仅如此, 儿童心理辅导对于社会的发展、学校的素质教育实施和个体的健康成长等都至关重要。

1.1 开展儿童心理辅导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的发展进步在给儿童带来了良好成长环境的同时, 也伴随而来一系列反面的社会问题, 这正反两方面的问题既为儿童心理辅导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也向它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 无论从为未来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言, 还是从教育主动应对社会转型给自身带来的新课题而言, 在幼儿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工作都不容回避。

1.2 开展儿童心理辅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不应该只针对学生, 学校心理辅导的种种方法和措施必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在对儿童开展有效心理辅导的同时, 让他们的家长和教师也学会辅导、学会正确科学的辅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总之, 学校心理辅导既是对素质教育的回应与支持, 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3 开展儿童心理辅导是个体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我国目前幼儿、小学生的教育现状, 在实践层面上, 学校心理辅导还远远未被落实, 儿童表现出许多与健康心理相悖的行为。就个体而言, 鉴于个体发展的需要以及早期经验对成长后期的重要影响, 儿童心理辅导在幼儿园、小学的推广很有必要。同时, 鉴于本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性, 本阶段实施儿童心理辅导也易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儿童心理辅导模式结构与要素

2.1 儿童心理辅导目标

儿童心理辅导模式, 其根本目标是遵循学生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以此目标来规范和统整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策略, 并着力建设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和过程。

2.2 儿童心理辅导内容

教学目标上, 体现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心理成长的目的, 将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明确置于其中, 即不仅包括知识和能力的增长, 还要包括学生情感的成长、良好行为和个性的养成,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人和谐相处;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定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把教育教学过程看成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单线过程, 忽视教育教学目标多维性的片面观点。

在教学设计上, 将教学内容特点与学生需要达成的相关学习机能、社会技能、情感态度技能相结合, 将心理辅导技术与教学技术相结合。通常, 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过程与步骤可分为六步:告知教学目标、引起与维持注意;提示学生回忆与巩固原有知识;呈现经过组织的新知识;阐明新旧知识的各种关系、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指导学生复习与记忆策略;测量与评价认知结构的特征。对于渗透心理辅导的教学来说, 其设计核心在于以学科任务与特点为基础, 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个性等多方面的发展为中心。具体而言, 可分为以下步骤: (1) 分析了解学生在有关教学内容上的认知准备、兴趣和态度; (2) 制定具体的心理辅导目标。在认知目标的基础上, 将有关学生情感、行为、个性等心理辅导目标具体化, 整合进整个目标体系中; (3) 立足教学内容, 适当延伸心理辅导主题; (4) 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一定的情境是激起学生积极而有效参与和建构的重要因素, 而合适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认真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点; (5) 发挥同伴影响、注重同伴互动。渗透心理辅导的教育教学经常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 借助于小组讨论, 成员之间可以分享彼此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促进同伴交往和相互的社会化, 矫正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 培养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6) 强化行为实践和行为塑造。行为实践便于学生获得真实的个人体验。

在教学策略上, 要有机渗透、适当渗透、灵活渗透。即在开掘教学资源和内容上, 在选择渗透时机上寻找心理辅导的合理渗透点, 使得教学教育中的心理辅导与教育教学过程自然切合在一起、有机融合: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 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间内集中渗透心理辅导的时间不宜过长, 超过一倍甚至更多的时间那就不叫渗透而直接就叫专门的教学了。在教学管理模式上, 选择适当的教学管理模式, 形成有效的教学管理, 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

在教学过程及其管理上, 应建立有效的规则, 加强反馈、奖惩得当。有关学者对有成效和成效差的教师研究表明, 两者在建立教学秩序、教学组织与反馈、实施奖惩等方面行为差异明显, 该研究为怎样做一个有成效的老师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导。见以下三表格 (见表1、表2、表3) 。

总之, 儿童心理辅导模式的结构要素既体现了该模型所坚持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的性质, 又便于教师理解、操作与成长。

2.3 实施条件

2.3.1 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

心理辅导的一个基本要义在于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心理辅导对教学的渗透, 也特别重视相互合作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在构建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从“天、地、君、亲、师”的神坛上走下来, 不再“俯视众生”, 而是平视学生, 带着几分探究、兴奋、好奇, 还有几分亲切、了解和理解, 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承认学生有选择的权利, 容忍和接受学生与自己的差异与分歧, 坦然面对自己的局限与不足, 相信学生的内在价值和潜能, 在学生处于困境时伸出援助之手, 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 也适时开放自己, 这样师生关系势必走向和谐与合作, 并达至深层的互动与影响。在这样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 教育教学渗透才可能结果。

2.3.2 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技能

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与技能包括:心理辅导的性质、理念、过程;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意义与技术;沟通与谈话的态度与技巧;评估学生问题的侧面、层次和步骤、方法;对学生实施干预的技术与策略等等。因此, 应该加强教师有关这方面的培训, 其目的和意义并不在于要使之都成为心理辅导教师, 而是使他们通过培训和参与, 接受心理辅导的理念, 形成心理辅导的意识和能力, 从而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的精神, 最终建立起健康的教育环境。

2.3.3 领导与组织

教育教学从来都是学校的立校之本, 学校各级领导都重视之至。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不仅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组织与策略, 还需要各教师的全身心投入, 没有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制度的保证几乎不可能启动与完成。因此, 领导管理职能的全面发挥, 包括组织协调、管理激励和示范引导显得非常重要。

2.3.4 教育评价体系建立

教育教学渗透的学校心理辅导模式, 还需要改革当前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起一个能够发挥学生潜能、保护学生个性、使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改革后的教育评体系应包括能够全面评估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系统和全面评估教师素质的评价系统。因此,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目的的教育渗透, 自我成长模式的心理辅导最终要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落实在最终的教育考核与评论中。

3 结语

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而以推动儿童健康成长为己任的教育更是责无旁贷。随着现代心理咨询体系的立足点从临床治疗向与心理成长与发展的转变, 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一个教育问题。

到21世纪之初, 心理辅导进入学校已经成为政府、学校和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的共识, 并得出结论:学校心理辅导模式是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和普及中必然面临的选择。一方面, 实践需要理论的导引, 另一方面, 实践也需要理论的总结。基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理论本身亦获得丰富与发展。尽管学校心理辅导在我国大陆的开展与普及是最近20年的事, 起步晚, 但由于有他人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在先, 为我们避免误区、少走弯路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摘要:心理辅导模式是体现某种心理辅导理念、目标定向、辅导过程、辅导方法以及促进心理辅导功能发挥的一整套操作思路。本文对儿童心理辅导模式进行研究, 为儿童心理辅导模式方面做出贡献。

关键词:儿童,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415~418.

[2] 李伯黍, 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13.

[3] 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通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245~247.

儿童心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心理 因素分析

1999年,教育部出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高达820万,同时还有大批的中职毕业生及为数不少的海外留学毕业生,然而工作岗位的增加远少于毕业学生的增加,僧多粥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之下,为了掌握高校毕业生对于当前就业压力的感知、认识与应对特征,帮助高校毕业生更好的适应就业竞争,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的分析显得愈加重要。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大学生在明确就业倾向、增强就业技能、应聘工作岗位等就业相关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早在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就已经提出就业心理问题并开始研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且大学生自主择业政策于上个世纪90年代方才实施, 故近年来,学者们方逐步开始关注并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夏建华,邓红(2015)指出,严峻的就业压力,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导致大学生出现了心理偏差,甚至是心里障碍。面向毕业生,则主要是由于对就业层次有较高期待,而现实与期待之间的差距,导致毕业生们出现较大的心理落差,引发自卑、不满、失落等不良情绪。沈焕泉(2015)指出,就业压力会引发毕业生的就业焦虑,就业受挫会导致毕业生们自尊受损,如果程度较为严重,毕业生会陷入心理危机状态。李磊(2016)认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夸大自身价值、浮躁冲动、犹豫不决、盲目跟风、依赖他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以上学者的研究均说明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和干预,进而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应对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但以上学者的研究更多是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中的消极特征,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中的积极特征鲜有探讨。因此,本研究将尝试呈现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特征全貌,以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相关研究进行一定补充。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构成复杂,既具有积极特征也具有消极特征。也正因此,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可以调试状态,顺利就业,而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受到就业心理的消极影响,出现就业困难问题。全面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有助于帮助高校毕业生扬长避短,从容应对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积极特征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积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业倾向更加明晰。当前大学生入校后便开始陆续接受就业培训相关课程,通过教师讲授指导,前辈经验分享,朋辈互相讨论,网络信息查询等多种渠道,在就业之前,大学生便已经形成相对较为明晰的就业倾向,对于自身日后的职业发展有明确的规划,并在就业前增强实力,积极准备,以尽量使自身条件能够符合就业倾向的要求。第二、就业心态更加理性。高校毕业生能够理性评估自身的专业、能力、经历、证书等因素,集中精力选择自己可以满足其要求的工作,以增加自身被录取的可能性。第三、就业态度更加积极。当前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切身感受此种压力,适当的压力转变为动力,催促着高校毕业生提前为了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积极争取心仪的用人单位和理想岗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消极特征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消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业焦虑。就业焦虑往往出现在两种情况中,首先,高校毕业生为就业做了充足的准备,但仍然担心会出现失误导致与理想工作失之交臂,就业时会出现过度紧张,影响发挥的问题;其次,高校毕业生并没有为就业做充足准备,就业时会出现慌乱,应对不足的问题。前者出现的结果是就业不理想,后者出现的结果是就业失败。此两种结果,都会引起学生焦虑,不安、怀疑自己,此类不良情绪体验对毕业生后续的就业行为会产生负面影响,削弱其自信心及主动性。第二、依赖他人。就业需要前期付出大量的努力,招聘季时处理诸多的信息,对脑力和体力都是一场考验。畏难情绪较高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会渴望依赖他人的帮助,走捷径获得工作机会,最突出的就是获得家长的支持。此类高校毕业生不会主动就业,一味等家长安排工作。此种就业方式是盲目的,被动的,很可能出现工作和自身能力或兴趣不匹配的问题,最终无法获得长久的职业发展。第三、过于功利。高校毕业生择业时应综合考虑工作地域、成长路径、晋升空间、工资待遇等因素,但是部分毕业生将工资待遇放在了首位,认为哪个用人单位提供更高的薪资便是更好的选择。此种过于功利的就业心理缺乏长远目光,只看眼前利益,往往会导致就业后的发展受阻的问题。

2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因素分析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行为通常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区域,涉及学生自身、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因此本研究将主要从此三个方面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因素。

2.1 学生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构成十分复杂且不稳定,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一方面,学生在校接受专业和品德教育,对于正确的就业观有一定的习得。另一方面,家庭期望、社会风气也在不停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职业及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倾向会产生非常大影响,其中强势家长或“包办式”家长容易忽略毕业生的主观意愿。而社会中的功利风气、拜金思想更是直接负作用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对其就业心理产生不良的暗示及影响。以上各因素综合作用于高校毕业生,结果即是带来了其自身就业心理的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

2.2 用人单位因素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用最短的时间招聘到符合用人需求的毕业生,是就业招聘最直接的目的。受到就业法规政策的限制,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隐藏”部分用人要求,比如只招录男生,985、211生源,企业所在地生源。此类隐性规则的存在,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进而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为了高效地招聘到最适合的人选,部分企业会在招聘时,仅给学生很短的时间思考决策,否则变化将就业机会收回,此种做法会使学生无暇比较判断,浮躁不安,出于怕错过的考虑,往往匆忙签约,日后遇到更加心仪的单位再毁约重新应聘,这也是当前高校毕业生违约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学校因素

目前,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落实,自学生入校以来,便通过各种渠道,例如就业指导课、就业社团、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与就业能力。因此,高校毕业生在校招季开始之前,已经在心理和技能上对就业做好了一定的准备,辅之个人的地域偏好,兴趣爱好等个人因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愈加明晰和就業信心逐步增加。但是,学校更多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在就业心理辅导方面稍显薄弱,学生遇到就业困难,而感到焦虑不安时,往往只能依靠自身去消解,如若学生未能消解成功,那么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3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对策

3.1 重视就业心理的现状与变化

心理状态直接影响行为选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应该重视就业心理的现状与变化,把握其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强化积极的部分,引导消减消极的部分。同时,应该教育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心理有一定的认识,掌握正视就业压力,排遣就业焦虑的方法和渠道,发挥自身主体性。

3.2 继续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目前在就业指导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为学生在就业观念、就业技能、就业应聘等相关当面提供了诸多帮助。但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消极特征,此项工作仍有提升的空间。高校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正能量学习榜样,让学生逐步内化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创新进取等精神,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摒弃自私、功利、拜金等不良风气。同时,应当关注高校毕业生的独特性,了解不同学生的能力、兴趣,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逐步消除毕业生们的焦虑。

3.3 拓展就业心理辅导的渠道

高校在重视就业心理的同时应该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拓展拓展就业心理辅导的渠道,通过单独咨询,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在辅导大学生心理的同时,帮助其建立对自身的信心、缓解就业带来的压力、得到朋辈群体的支持,增强其自我帮助的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应对就业。

参考文献

[1] 胡先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8).

[2] 杨立敏.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及调适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2).

[3] 沈焕泉.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溯源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4).

[4] 夏建华,邓红.高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4).

[5] 陶华蕾.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

[6] 李磊.就业危机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0).

儿童心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措施

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天气干旱对农民种植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一、“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性格上存在很大的缺陷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 1

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2、“留守学生”行为习惯较差

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3、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4、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二、“留守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1、注重家庭教育

目前多数家长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做好学校教育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3、结合社会力量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往往在自我价值认知及人我价值认知领域都存在很大的问题,针对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来看,他们往往不能正确体会爱,认知爱,付出爱,所以作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者,要常常从孩子的视角分析他们的问题,不能一味的放纵也不能一味苛责,试着给孩更多爱,让他们学会体会,认知和付出。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曹绍平 陈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及对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NO.04

儿童心理范文第5篇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进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效的做好工作。

2、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

儿童心理范文第6篇

1.为了弥补留守儿童家长长期不再造成的父爱母爱的缺失感,使孩子们能够在一直感受到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让留守儿童与班级甚至学校内不是留守儿童的孩子结成对子,让他们的家长作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照顾留守儿童。 2.为了给孩子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照顾、教育与鼓励,使孩子们能够在正确的心理状态下成长,并且弥补有的孩子因为内向等其他原因不愿意主动与外人交流而造成的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大手牵小手”的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对子,通过与孩子们交流沟通,在每一天都对他们进行照顾。

3.通过对代理家长的培训,使代理家长在工作中能系统地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学习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使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健康成长。

4.通过上课讲解、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受训人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方面面了解的更多,更深刻。. 培训方式:集体培训

培训对象:志愿参加“大手拉小手”活动,并愿与留守儿童结对的老师、其他家长等。

培训地点:庾岭初级中学会议室 培训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年迈的父母身边,或托付给亲戚或雇佣“保姆”来照管孩子,这些人便成了“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这些人中,老人本身都需要别人来照顾,反过来,还要关照小孩生活,对孩子的学习更无法过问。亲戚、“保姆”都是本着不同的目的来看管孩子。能像自己的亲身父母吗?这样一来“留守儿童”日益成为社会,学校的难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上缺乏照顾,主动上缺乏约束。然而导至性格孤僻,纪律散漫等问题。那么又有谁能担负起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从社会,家庭方面着手,更需要我们学校的教育,作为教师怎样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呢?

二、活动准备

1、了解身边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

2、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爱的奉献》多媒体视频。

三、活动过程:

(一)认识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凸现

父母外出把子女交给了年长的爷爷奶奶,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发展趋势。诚然,这样可以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一些学生因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变得越来越懂事,自理能力不断增强,深深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他们勤奋拚搏,争取走进高级学府的大门来改变其生活轨迹。但不可否认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造成的很多教育缺陷更加重了学校尤其是班主任的责任。

(二)了解留守儿童

首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1) 缺乏父母亲情之爱。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有效监管。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过分地追求“升学率”,老师与班主任对学生更注重“优生”、“尖子生”,而忽视了这些在情感上缺失的弱势群体的问题学生。普通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更是微弱,而教育本身应该是一个全方位交叉式的作用力合成的结果,这样就显得学校教育苍白无力。

3、自身原因

(1)自我控制能力差。(2)身心发展不协调。

4、社会不良现象影响。

其次,“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

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很多留守儿童长期处在亲情缺失的状态中,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

2 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极易出现心理异常。留守儿童一般容易出现两种典型的性格倾向: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同时,由于很多父母只重视物质照顾,缺乏心理沟通,很多留守儿童还出现价值观扭曲,目标模糊等心理问题。

(三) 帮助“留守儿童”需要我们集体的智慧。

众所周知,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老师工作的重点,我们应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我们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我们应该多关心学生,尤其是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留守儿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借此机会呼吁我们广大教师同仁多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从而营造一个和谐而温馨的校园。

1、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 、耐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老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我们学校留守儿童的比例也高,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爱。我们作为教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沟通。用爱心去弥补他们所缺少的父母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园。“心有人爱,难有人帮”。只要我们有慈母般的爱,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2、关心“留守儿童”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留守儿童相对其他学生来说,他们是可怜的,他们没有父母的疼爱。因此,我们关心他们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用老师的“爱心”去换取他们的信任,这要求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他们不在感到孤独无助。 虽然我们不能给他们很多物质上的帮助,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真诚去感动每个留守儿童那颗幼小的心灵,从而激发他们好好学习,热爱生活。

3、关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谋远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的严重问题,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经常给孩子钱,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乱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利用主题班会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农民工在外打工的片段,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举办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填补了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另外,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

4、 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

3 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甚至动用刀子等器具,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为班主任,可利用每周的法制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5、 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许多留守儿童因成绩不好而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走上辍学道路。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或给他们开小灶,真正体会到了班级的温暖和学习的乐趣。

6、学校领导、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形成管理合力

多一份责任,少一分放任;多一分鼓励,少一分训斥;多一份关心,少一分随意;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责备;多一分赏识,少一分自弃。每天面对这些特殊群体,我们总是带着一份微笑,把阳光洒进每一名“留守儿童”的心田。

7、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全民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

可学习“石泉模式”---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学校为主、家庭配合、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六位一体”工作机制。

(四)小结

总之,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很重要。“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又要知道学生家里的电话号码。“一沟通”就是定期、不定期和他们取得联系,共同教育孩子,使他们能茁壮成长。

上一篇:快乐寒假范文下一篇:城乡低保提标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