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2023-10-04

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1篇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1.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非常不利。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只有敢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重视与认可,才能获得更好的人生发展。而通过实施案例教学,则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运动,引导学生将已经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累积创新经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我国的教育工作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学生的理论成绩得分很高,但是实践能力却非常低。通过实施案例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途径,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想法,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自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践能力便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非常重视团结、协同与合作,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少有涉及培養学生合作意识的教学内容,所以当前很多独生子女的合作意识较低。通过实施案例教学,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探讨、一同努力解决问题,便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合作意识培养。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1.引入案例

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编写教学案例,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快速获得其他的教学案例。但如果是使用他人的教学案例,教师就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改动,使案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这样才能有效引入案例。

比如,在“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兴奋区与静息区电荷分布的特点,理解动作电位传导的方式和兴奋的双向传导。教师就可以引入“蛙腿案例”,并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开展,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观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后续的探讨、实践,掌握膜电位产生的原理和动作电位传导特点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又能够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客观、形象、深入。

2.讨论案例

在实际案例教学中,对案例的探讨往往都不是在解决某一个问题,而是在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例如:(1)案例主要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2)解决问题需要收集哪些信息作为基础?(3)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4)解决问题决策的依据?(5)哪个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6)解决问题的具体实施计划如何?(7)如何将计划付诸于实践?像上面这样对问题进行细化看似过于复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阶段化的方式来简化这一系列的问题,如第一阶段开始介绍案例;第二阶段对问题进行探讨;第三阶段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第四阶段探讨如何实施方案。

例如,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教材后,结合已有知识,思考、讨论、理解实验是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时,讨论以下7个问题:(1)本实验中科学家选用了什么材料?有何好处?(2)根据实验材料,你可以提出几种实验假设?(3)探究遗传物质的关键是什么?科学家是用何种方法探究的?(4)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子最好用哪些元素?为什么?(5)搅拌离心后,上清液是什么?沉淀物是什么?为什么?(6)实验现象是什么?分析实验现象,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7)此实验能说明DNA具有哪些特征?

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同化、理解新知识的过程,是整合建构知识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行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启发、引导学生解决。

3.概括总结

对案例教学的概括总结,属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过渡,在这个过渡阶段中,教师可以引申出其他的一些相关问题来继续引发学生思考,或是为后续的案例教学开展埋下伏笔。同时,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分析教学的不足,并提出解决措施,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使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提升。

在现代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所以应当加大对案例教学的实践应用与研究力度,以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许丰.浅析案例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3.

?誗编辑 杨兆东

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理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法学教育进展迅速,培养了不少法学人才,为法治国家的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法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以致国内有知名大学的校长公开声称应取消法学本科教育。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可能就是学院式教学法与实践型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此,我国法学教育界也普遍认识到,必须深入改革我国法学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才能减少法学的教学与法学实践之间的冲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学的案例教学方法被引入、推广,进而得到推崇的,并受到了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一致欢迎。然而,问题在于,当案例教学引入我国法学教育多年之后,实践中的法学毕业生却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缓解。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国法学教育界的高度注意,因为该问题的出现,表明我国法学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能存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重新探讨案例教学本质的基础上,反思我国法学的案例教学方法,进而探索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出路问题。

案例教学的本质分析

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哈佛法学院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训练中,后来又逐渐扩展到商业、医学和管理学的教育领域中。然而,尽管有了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教育学界仍然没有在关于什么是案例教学的问题上,得出一个权威的界定。以下是国内外相关文献所提供的典型概念。

哈佛商学院曾把案例教学界定为“这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常以书面形式展现出来,它来源于实际的工商管理情景。学生在进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教育大词典认为“案例教学是高等学校在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的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能力”。国内有学者认为,“所谓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方式,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它不仅强调教师的教,更强调学生的学,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有相当大程度的转变。”也有学者认为,“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就某个现实的问题提供情况介绍,指出面临的困境、几种选择或已作出的行为,引导学生对这些困难、选择或行为进行分析、讨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已经做出的行为进行肯定、比较、矫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虽然在关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界定上,学界仍然存在着分歧,但这些概念却仍然可以表明案例教学的两个本质问题:即提供问题情境与重视师生交往。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强调能力的获得在于学习者自身的经验,而不是学习者的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活动的探究者”、“意义和知识的建构者”。简言之,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学习结果不是学生接受了知识,而是学生个体知识经验得到了改组。因此,在本质上,案例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可供改造的经验,这决定了,为学生所提供的案例必须为学生展示出一个真实和生动的问题情境。为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要注意的不应该仅仅是问题的结论,更要注意的是通过问题情境创设,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过程是通过与同学、教师以及周围其他环境的交往实现的。交往在教学中发挥着经验共享,使学生学会合作,发现自我,辨识分歧,学会理性辩论以及达成共识的作用。同时,交往的主体就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是平等交往的主体关系,而不是教师作为主体,学生作为客体的主客体关系。因此,在案例教学中的交往应是一种合作式的交往,交往的双方应创造条件,是不带支配性质的交往,放弃权威地位持相互平等的态度。可见,案例教学是一种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的教学。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推进者,是辅导者,教师是案例教学的重要角色,但不是课堂的操纵者、控制者。

我国法学案例教学中的困境及其分析

然而,案例教学方法重视问题情境与师生交往的本质,却在法学的案例教学中,被有意或无意的被忽略了。这使得我国的案例教学陷入了一种颇为尴尬的境地。

一是案例教学在价值上面临的困境。从法学教育背景看大陆法系教育的性质是一般性的人文科学教育,而非法律职业性训练,其价值目标在于培养理论型的人文知识分子,而不是应用型法律人才。唯这一背景中,我国法学案例教学的功能仅限于解释和补充说明所讲授的理论内容,甚至连解释和补充说明的功能都不曾具备,只是对所宣讲理论的简单的、毫无意义的重复。而在西方国家,其法学教育定位非常明确,即职业化教育,培养实践型法律人才。而案例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比如,在美国,法学本科生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的基础上,各法学院着重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法律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使他们“具有像律师那样驾驭、运用法律资源的能力”。英国法学教育目标也强调了职业教育,它将法学教育分为学术、职业训练和实习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注重法学理论和司法伦理的培养;第二阶段则通过案例培养学生的职业技巧;第三阶段通过在律师所实习保证学生得到法律职业能力的训练。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法学教育的目标是精英教育、职业教育抑或通识教育方面的定位仍然比较模糊。这就造成经过几年的本科教育,毕业生既没有熟练驾驭司法活动的能力,又不能较好地从事法学理论研究。法科学生的培养定位和目标决定着教学方法。从法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上看,它表现为职业教育和人文学科的理论教育的矛盾;从培养目的性上看,它表现为实践型人才的训练和学者型人才培养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案例教学法运用的价值就存在困境——我国的法学案例教学法是法学理论讲授的辅助工具性-价值,还是角色模拟体验实践性价值?

二是教师在案例选择上的困难。目前,教师就案例选择的渠道上来看,主要是通过网络、教学参考书、法院的判例、教师自己

接触的案例等。然而,这些案例在提供情境相关信息的完备性等方面大都有所欠缺。事实上,一个比较适合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是一个能够体现法律复杂纠纷,展示法律条文争议以及引起学生意见分歧的案例。一个过于简单的案例,事实上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比如在讲述合同的效力理论时,教师往往先将合同的生效要件加以讲解:“一般而言,合同的生效应当具备主体缔约能力、缔约人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三个要件方可生效。”然后,提供一个关于甲和乙签订了一个关于甲雇请乙去杀人的合同的案例来讨论该合同的有效性。对此,学生往往会异口同声答道:无效,因为合同内容违法。这样的案例分析显然是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合适的案例则往往比较复杂,仅仅通过相关报道或教师自身的表面接触是无法真正描绘出这种复杂性的。合适案例的严重缺乏,使得教师在选择案例上往往有着太多的限制。而如果就原有的这些渠道来选择案例,则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工和整理,并且在内容的复杂性、难度以及问题的设计方面都需要教师重新整理。所以,每设计一堂案例教学讨论课,都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力度和难度,在一学期中教师只能设计几学时的案例讨论课,不可能整个学期完全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有些教师甚至完全放弃了案例教学,而以举例子的形式加以代替。

三是案例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困难。当前,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所担任的角色普遍是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从属地位。究其原因则与案例教学中班级规模紧密相关。案例教学的核心是引起学生的讨论甚至争论,并且将这种讨论和争论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然而,我们的法学本科课堂却往往是在一个空间广阔、桌椅固定的教室中装上一两百人。在这样的课堂中,案例讨论显然大打折扣甚至无从开始。作为替代性选择,由教师主导讲解案例就理所当然。然而,案例分析如果注重对法学理论的解释和说明,教师被置于传授者的地位而显得过于主动,从案情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所涉理论知识的深浅以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受控于教师,那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处于被动地位而非自主分析。而这种被动学习显然是无法帮助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建构,案例教学法也就失去了其应有之义。

我国法学案例教学的出路

针对以上的困境及其分析,笔者认为,法学案例教学要走出困境,体现案例教学的本质要求,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明确案例教学在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目标的定位不清严重影响了我国法学教育的质量,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为他们没有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尽管仍有分歧,我国应当尽快明确法学教育的定位和目标,或者不同的法学院根据自己的传统文化定位自己的学生,以便各法学院有的放矢,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笔者认为,本科阶段,在学生具备了一定法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当更加侧重逻辑推理和法律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应当是诸如律师、法官、公安等法律执业者。因此案例教学法对于法律教育的价值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法官角色体验。在案例教学中,不管人们是否同意该判决都必须首先从法官的观点即从诉讼意见出发来探讨问题。要求学生以一个法官角色从公平的司法角度重新审视这一案件,并就该案的判决发表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扮演律师角色和当事人的机会。它提供给学生一系列的具体争论,强迫学生扮演原来争论的双方和他们律师的角色,并重新演示这些争论。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了法律职业中不同角色的要求,有利于其认知的内化。另外,案例教学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在综合考虑各角色特点以及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自身的独立见解。

其次,要开发教学案例资源来建立案例教学库。案例教学的载体是案例,大量具有本土化、专业性、时效性特点的适合案例是成功开展法学案例教学的基础。结合教师的课题研究,开展案例调研,这是法学案例教学适合案例的主要来源。从某个角度上说,只有通过调研写作而成的案例,才能满足复杂性、关联性、启发胜等案例要求,从而适合于案例教学。案例调研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如文献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系统地收集被调查案件的资料,详细了解案件产生、发展及运作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努力找寻故事背后发生作用的各种因素,为案例的写作完成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其首要目的是为了寻找和发现事实。同时,实现教师案例调研共享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最好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由相关组织出面,建构全国性案例教学的共同平台,实现案例资源共享。

第三,要拆分班级,组成中班上课。在当前高校扩招的背景下,要在法学本科课程中实现小班上课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各法学院应该克服困难,组织中班进行案例教学,中班的人数应控制在60人左右,这样既可以维持课堂教学秩序,也能就案例中所体现的问题开展诸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具体教学形式,充分挖掘案例教学的能量,体现案例教学的真正本质。

参考文献:

[1]王志勇,张文夏,《面向21世纪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载《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转引自孙军业,《案例教学》,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3]孙军业,《案例教学》,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4]成光琳《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及思考》,《教学研讨》,2004年第2期

[5]张强,《法学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载《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4月上

[6]参见郭明瑞,王福华,《高等法学教育的反思与审视》,载《法制日报》,2001-09-02

[7]张强,《法学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载《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4月上

[8]张强,《法学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载《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4月上

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3篇

一、教学案例的基本要求

1.教学案例有明确的研究主题。确定研究主题后,要扼要说明研究的背景、动机与具体目标。

2、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产物,必须真实。对课堂教学情境的写真(对话式或叙事式),是教学案例的基本组成部分。

3、教学案例的价值在于它能激发更多的教师参与研究主题的讨论与反思。因此,执教教师必须提供教学反思;反思必须紧扣主题,并针对课堂发生的真实的事件与情节。

4、教学案例还应该努力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有所“创新”,通过“案例评析”让更多的教师能够了解、关注数学教育的前沿问题、科研成果或发展趋势。

二、教学案例写作的基本结构和规范

1、案例的标题与署名

大标题是案例主题,小标题是教学内容(与教材课题保持一致)。如,“在估算过程中培养数感——北师大一年级下册‘套圈游戏’”。然后直接署上作者和点评人的单位、姓名。

2、案例的基本结构(允许有所突破,可以不拘一格)

①主题阐述:呈现主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动机或要达成的目标,着重呈现问题是如何提出(如教材编写意图与实际教学困难),以及问题解决思路。从简不宜繁。 ② 设计说明:意在说明本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创新之处。

③课堂写真:反映课堂教学过程,形式可以多样:记录课堂过程为主、对话式或叙事式。最好是片段式地撰写,有小标题。

④课后反思:反思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预设与生成之间的落差,或针对课堂发生的偶发事件。

⑤问题讨论(案例评析):必须聚焦问题,对问题的讨论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虚实并重,以小见大”。 教育理论的底蕴与教学实践的创新能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3、案例篇幅3000~4000字为宜

为了节省篇幅,上述的“设计创新”与“教学反思”这两部分可以没有,或者把它们提炼为问题,融入到“问题讨论”之中。

三、教学案例的课题与主题的研究建议

1.同一个课题可以多角度地开发研究主题。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9+?”一课,数学内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研究主题可以是“如何实现算法多样化”、“学生的计算策略与个体的思维差异”、“从数字关系寻找有效的计算策略”等。期待以市州(县区)或学校为单位的“同课题多角度”或“同课异构”的研究案例。 2.要重视研究开发下列主题的教学案例: ①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②学生学习的困难、原因与对策。 ③如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④开发适合农村学生的数学情境。

⑤数学教育理论或者教与学新方法的尝试,等等。

3.课堂教学案例中的课堂教学允许有失误,有败笔,关键是能否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和讨论,为后来者提供前车之鉴。这样基于优质课的案例也应该能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反思和讨论。

4、选定课题和研究主题后,以下内容应在教学案例中反映: ①包含哪些教学活动或环节?

②要解决哪些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和解决办法? ③需要记录哪些课堂事件或资料。

对学生的教学前测和后测是对学生学习进行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式。设计、实践、反思、改进设计、再实践、再反思„„,是形成精品案例的保障。

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4篇

单的反思,具体如下:

一、教学方面的经验

1.认真研究新教材及各章节处理方法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加强了新课程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断转变教育理念,认真研究总结,贯穿于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3.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教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题目,有意识地去锻炼他们思维应变、组织表达的能力。尽量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让他们在黑板上写板书,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化学实验教学情景集色彩、图像、声音、动感等多种特点于一身,使学生有置身于真实情景之感,达到良好的效果。

4.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近年来对环保、能源等社会热点的考查力度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觉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5.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很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因此我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多与学生谈心,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我表扬鼓励他们;当他们退步时我找他们个别谈心,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在课堂上尽量地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加以

称赞,激励他们喜欢上化学。

6.练习的选择:一份好的练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练习要进行合理精选,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使学生在轻松高效中掌握知识。

7.科学制定计划:制定出详细的教学、复习计划,明确其内容和要求。有了计划的引导就会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

目性。

二、教学方面的不足

我还应该多注重信息交流,主动与一些学校进行交流与学习,扩大资料来源,充分发挥信息互动,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我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

做好工作。

第二方面只有当以上思想工作基本过关了,奏效了,才能使教学效果上去。对于教学方面,我主要从以下五点入手,第一点:总体把握教学要点,如该学年,该学期有哪些知识点,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这样在平常教学中才有目标。第二点:注意和学生一起探索各种题型,我发现学生都有探求未知的特点,只要勾起他们的求知欲与兴趣,学习劲头就上来了。第三点:每节新课后注意反馈,主要作业与小测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订正。第四点:要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我反对题海战术,但用相当数量题目进行练习却是必要的,练习时要有目的,抓基础与重难点,渗透化学思维,强调一点是老师的练习要注重学生化学思维的形成与锻炼,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与打好基础,可以做到用一把钥匙开多道门。第五点:抓好后进生工作,后进生会影响全班成绩与平均分,所以要花力气使大部分有希望的后进生跟得上。以上五点教学方面的看法我本人只是想根据自身与本班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有机结合,最终想显露一定效果。

一、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备课是教师课前所作的准备工作。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既有明确的意义又有大致的范围,因此上课前教师(尤其对新教师而言)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通过认真备课来了解教学课标、熟悉教材、收集和组织材料,更应从备课活动中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减少教学时的不确定感,找到一个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就会显著提高。

在教学中,我更多的是从教材、教参出发来进行备课,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自认为讲解分析清楚的时候,学生却不知所云、鸦雀无声;当我自认为内容简单、不必强调时,学生却常在此出现错误;当我自认为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较好成绩的时候,学生的成绩却让我惨不忍睹。有时,在教学中我还会错误地认为化学学科在初三年级是起始科目、任何学生都没有基础;因此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了相同的要求、教学上也采用了相同的进度。这样一来逐渐磨灭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本已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较差的他们对新学科的学习更加失去了兴趣。

经过反思,我在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备课环节更注重“备学生”。我发现我们的学生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更缺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更多的是寄希望于老师直接的讲解。这一点与正在实施的课改精神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要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得先让他们学会主动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的陈述更少了、提问更多了,学生思考与回答问题的机会也就越多了。让学生在不经意中树立这种观念——想知道为什么,不能再坐等老师的讲解,自己要先行思考。对于后进生,我将教学要求适当降低、教学进度适当减缓、课后作业量适当减少,让他们觉得这门课程并不难学、并能保持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我也始终坚信——我们的后进生是“一桶金”。

二、课堂教学中适时渗透对学生的情感交流。 课改精神中一直提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要在学科教学中适时渗透情感目标。我一贯认为并不是只有班主任才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每一位老师都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关爱。我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教育,从他们身边的事说起,从他们所见所闻说起,不和他们说空话、讲大道理,而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校对他们个人的重要,力求在给学生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辅以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情感交流,拉进了我和学生间的距离,学生变得喜欢老师继而喜欢所教的学科,老师也能发现学生中的闪光点和可爱之处!

以上两点是我在一年初三化学教学中体会最为深刻的。我们需要改变的是观念,在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进而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初中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总结

11月23日 ,在于国宇老师领导下,举行了第二届环翠区初中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展示与观摩。会上于老师说:“实验是化学课程的灵魂。要在做科学中学习化学,在学化学中做科学。”的确,实验是学习化学重要的方法之一。众多老师展示了关于创新实验和实验改革的一些做法,让我眼前一亮,感受颇深。

一、应适当增加实验,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探究能力。

实验虽然重要,但限于篇幅,教材上不可能编制太多的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既可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倪桂静 老师和 周大炜 老师分别在水分子的运动和过氧化氢制氧气增加了实验,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不难看出两位老师的用心良苦和对学科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时,可补充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明显,效果很好,很能说明金属与盐溶液的条件,让学生记忆深刻。在教学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时,除做好铁锈的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外,还可增加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实验易做,现象明显。通过两组实验的观察,更能使学生理解酸溶液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便于学生得出和掌握规律。又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的教学中,可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闻气味。这样,既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环保意识,同时也增强了处理污染物的措施,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二、应以创新实验为突破口,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要求各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梁晓燕 老师在此方面的研究,让我豁然开朗。她说,化学源于生活,因为从生活入手,唤起学生探究意识。如,用木条燃烧代替每条燃烧;由医院输氧联想到过氧化氢制氧气代替锌粒与稀硫酸制氢气;硫酸铜与氢氧化钙反应代替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

此外,关于氢气燃烧的创新实验,我有一些想法:例如:氢气的燃烧实验,常把氢气通过玻璃管然后点燃,燃烧时只观察到淡淡的黄色火焰而看不到淡蓝色,因为玻璃中含钠元素所影响的,可向学生如实相告。为了观察的氢气燃烧的真实现象,可以设计出不用玻璃管,改用注射用的大号针头代替玻璃管,这样就可以观察的燃烧的真实现象,实验更直观、更富有吸引力,最重要的是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如:氢气的燃烧爆炸创新演示实验:利用废弃的饮料塑料袋,把塑料袋的一角撕开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约三分之二体积的氢气,然后把剩下的水倒出,用长的导线插入塑料袋内,导线的另一端与打火机相连。老师按动打火机,塑料袋内的氢气被点燃而发生爆炸,声音响亮又没有危险,现象非常明显。学生观察实验后,异口同声说:“这实验真棒”。。成功的创新演示试验,不但给以示范,而且激励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以上是我在实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实验教学的价值显示出其无限的生命力。相信,随着课改的深入,不断地学习、反思、总结,实验教学一定能体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回顾多半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总结了几点经验: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 前几年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今年改用了沪教版的教材。新教材的内容顺序有所改变,知识面有所拓宽,用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健康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加强了新课程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断转变教育理念,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细心研究授课方法,总结出考试重点和热点,贯穿于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三、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教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通过提问有意识地去锻炼他们思维应变、组织表达的能力。尽量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让他们在黑板上写板书,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

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据了解近年来对环保、能源等社会热点的考查力度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觉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很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因此我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学生问问题的时候多与学生谈心,当他们取得进步时表扬鼓励他们;当他们退步时找他们个别谈心,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在课堂上尽量地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加以称赞,激励他们喜欢上化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六、练习和考卷的选择 一份好的练习和考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练习要进行合理精选,主要以练习册为主,资料为辅的方法,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使学生在轻松高效中掌握知识。

七、教学方面的不足

我还应该多注重信息交流,通过多半学期的教学,发现自己的知识面还远远不够,还要主动与一些学校进行交流与学习,扩大资料来源,充分发挥信息互动,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5篇

背 景:

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期以来,农村学校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研究较少,运用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能给学生自学、自练、自调、自控等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我们必须寻找和探索新的体育学习方式,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进行尝试。为此,我结合我校初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尝试,主要是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进行探索,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合作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更具有多层性和主动性的特点,学生能接受多个层面的信息,大大地加强了学生对知识、信息、情感、技能的充分交流。学生在合作小组中相互倾听、观看和帮助,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起到教师讲解、示范所达不到的效果。教师借以充分优化教学组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案例过程

(一):

本节课中重点内容是立定跳远。刚开始时我采用了传统的集体练习模式,可还练不到3组,就有学生反映:“ 李老师,太累了„„,很没劲的„„!”。还有的说:“„„太单调了„„!”听到这些话我立刻想到:对呀!这又不是运动队训练,应该改变一下方法。随即

我就对学生说:“那么,我们改变一下方法好吗?”听到我的话,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赞成。之后,我就把学生分成了八组(不分水平高低),每组安排水平较高的学生任组长,而且要求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尝试性练习——讨论——练习,一定要发挥小组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练习,效果确实不同,气氛很热烈,有许多原来成绩较差的学生最后都能有8—15cm不同层次的提高。而且,技术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课后,还有学生问我:“李老师,下次课我们还可以这样上吗?„„!”

案例过程

(二):

在技巧——远撑前滚翻(5—3)一课中,我采用了分组形式:A(a

1、a2)组为水平较差组,B(b

1、b2)为水平较高组。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时,我要求B组同学先观看A组同学演示。在随后的练习中要求A组同学通过观看B组同学的演示,由各小组长带领,进行讨论、分析A组同学的技术,然后对照自己的技术,寻找自己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最后进行改进练习并做好保护与帮助。再次,要求B组同学在进一步完善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想练习,先由小组长组织结合本组技术特点进行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创意,并进行尝试性练习(做好保护与帮助)。通过练习,学生积极性很高,各小组都表现得很团结。特别可喜的是,A组的同学技术提高很快,有好几个被提升到了B组,而且,B组的同学也有较好的创想„„!

教学反思:

1.合作学习模式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充分展现了教师能围绕学生的“学”而教,并较好地发挥、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比教师单纯讲解、示范、反复练习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地提高。

2.合作学习改进了以往传统教学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形式,给学生创造协作学习提供切实可行的条件。

3.采用“思考—尝试—结论—练习”的教学模式,注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想一想”“练一练”“问一问”“试一试”,寻求自己解决问题方法。

4.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个人所追求的结果不仅有益于他自己,而且也有益于小组的其他成员。合作的努力,使得学生们都投入了一种追求互利的活动过程中,大家拥有一个共同的命运。在合作学习情境中,通过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协作互补,共同努力,共同提高,从而达到整体优势,况且在体育运动中,很多项目必须通过合作配合,才能够完成。因此,学生为了完成某个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就必须具有协作意识。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自控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5.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为了共同争取小组的胜利或荣誉,就需小组每个成员都要进步,而这就是在小组成员中建立了良好的人

际关系。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并肯定在进步中小组每个成员的价值,致使差生受到了其他组员的尊重,提高了差生的自尊心,有助于学生,特别是差生尊重需要的满足。

6.合作学习注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在充满温情和友爱的宽松学习环境中互相交流,协作学习。通过学习活动满足学生的“乐趣”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这样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易改善学生间关系,养成与他人平等相处的良好习惯。

初中体育课篮球教学案例

八年级 佟海峰

教材分析: 《篮球》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体前换手变向运球是篮球中应用最广泛的运球变向技术。它简单实用,经常练习可以提高运球突破能力,提高手控球能力和手脚协调配合程度。在本节教学中、手脚协调配合与保护球动作. 教学背景: 篮球运动很普及,有着广泛综合性很强的健身娱乐游戏。它能有效培养参与者的高度协作精神和默契配合意识,它是在规则约束下进行的,有利于养成遵规守纪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因此,篮球运动是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而我校经济欠发达,校园场地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实施新课程和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典型素材。 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可塑性大、好奇心强。本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篮球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身体素质发展还不平衡。

他们对篮球较感兴趣,但自制力较差,注意力容易转移,体育锻炼习惯尚未形成小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有待培养。 设计理念:

新课程中的体育教学应“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设计思路:

1、情景导入。用CUBA主题音乐《相信自己》烘托气氛,使学生一到球场就精神振奋,跃跃欲试。充分利用有限的场地、合理的布局,结学生尽可能大的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

2、身心准备。通过游戏“抓尾巴”体会身边的变向,通过“跟我学”感悟运球的变向,使学生身心得到充分的准备,为下一阶段学生打下基础。

3、技能学练。从原地的体前换手变向运球,到行进间的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从无人防守下的体前换手变向运球,到消极防守下的体前换手变向运球,再到一对一体前变向运球突破上篮,逐步巩固技术,最后安排小组游戏,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循循善诱,环环相扣。

4、整理放松。听音乐放松练习,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结束新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篮球运动的锻炼价值,培养参加篮球运动的兴趣与爱好。

2、初步掌握体前变向运球技术并能运用这一技术摆脱防守。

3、有创新、敢于表现自我,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场地器材: 篮球场两块、篮球40只、小垫子(障碍)20张、录音机台、小黑板1块、挂图。 教学流程:

一、 新课导入,调动情绪。

师播放CUBA主题音乐《相信自己》。

师:同学们知道课前音乐是什么比赛的主题曲?

生:(大多数)CUBA。

师:同学们能列举几个你喜欢的篮球明星吗?

生:(七嘴八舌)姚明、巴特尔、刘玉栋„„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本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项新的篮球技术——体前换手变向运球,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科学训练,将来一定能为班队、校队的篮球队员。[有的学生还在为自己所喜欢的明星而争论,有的学生若有所思憧憬着美好的蓝图,有的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达到了调动情绪的目的。]

二、身心准备,诱发兴趣。

1、“抓尾巴”游戏。

师:在上篮球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下“抓尾巴”游戏,好不好?

生:好!

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规则、要求及注意事项,特别强调安全。

学生分四大组一对一分别在四个半场区域进行游戏。

[学生区域散点尽情游戏,一个个反应快速、灵活机敏、既激发了兴趣,又为有球变向做好了身心准备。]

2、“跟我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随着《灌篮高手》的音乐、节奏来做“跟我学”。学生很急切地拿起球跟着教师做动作。

[这一活动指在让学生熟悉球性,发展左手运球技巧,增强学生对球的控制能力,进一步为变向运动做好准备,教师可以先做几种主要的球性练习后,启发学生自创球性练习,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

三、循循善诱,掌握技能。

师:同学们能不能在原地左手运3次后换到右手3次。(师生示范原地体前换手变向运球。)

生:简单了。(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

师:很好,接下来,请同学试一试在行进中完成换手运球。(师先示范行进间体前换手变向运球。)

学生分成四个区域,由运球走逐渐过渡到运球跑来完成体前换手变向运球。

(学生刚开始练习很认真,但练习一段时间后热情逐渐下降,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改变练习方法。)

师:好!刚才同学们都练习得很好,但是哪位同学能回答我体前换手变向运球在什么时候采用?

生A:在突破时。

生B:在上篮时。

生C:在运球时。

生D:在遇到防守摆脱时。

(学生思维很活泼,众说有理。)

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尝试一下在消极防守时运球体前变向突破。

学生两人一组,分别在四个半场区域进行练习。

[学生练习很认真,一部分同学能完成老师的意图,但大部分同学体前换手变向运球遇到防守后不能完成或出现背向、侧向运球等不正确的动作。]

师: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挂图。

师讲解答疑,出示图解并进行示范,指出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改进技术动作,学生认真听讲、观察、相互讨论,指出相互间存在的不足,小组练习。(变向运球时动作要快,运球高度要降低,蹬跨、转体探肩要迅速,注意保护球。运球队员欲从左侧突破时,先用右手运球,吸引对手向右移动,这时运球队员突然用右手按拍球的右侧上方,向左侧变向运球,同时右脚向左前方跨出,用肩、腿护球,接着迅速换左手按拍球的后上方,运球超越对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体前换手变向运球的技术,有些小组体前换手变向运球成功突破后上篮,而有些小组练习一定次数后兴趣有下降趋势。

四、巩固技术,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想一想,除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变向运球方式?看谁用变向运球成功突破上篮次数多。

学生开始练习,有些小组自动地相互挑战和比赛。

[这一环节指在巩固技术,拓展能力,展现自我。]

师: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我们将面临交通,通讯、环保、体育场馆建设等许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相信,中国一定能出色的办好2008奥运会,请各小组利用球作道具,设计出我国各行各业“同心协力,举办奥运”的忙碌场面。

队伍散开,学生分组讨论,自行设计,友伴组合,积极参与,共同创造。他们设计出各种体育游戏和造型,如太极、八卦、五环等。 游戏方案——“同心协力举办奥运”。

全场设置交通、通讯、环保、安全、体育场馆建设等五人障碍,四组学生分别用体前变向运球穿过或绕过一个个障碍,到达对面,把球放成“2008”字样(第

一、

二、

三、四组分别搭成“2”、“0”、“0”、“8”的字样),然后 快速返回与第二个人击掌接力,先完成的小组为胜。

[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体前变向运球技术,磨炼了顽强拼搏意志品质,接受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培养了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弘扬了优良的体育道德风尚。]

五、整理放松,恢复身心。

师:同学们,让我们随着“拍手歌”的音乐节奏一起唱、一起跳吧!学生们围成一圈唱歌和跳舞,身心愉悦,模仿动作,完全放松。

教师小结,点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布置课后内容,安排器材回收。学生有序归还器材。

[引导学生课后自觉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注意科学锻炼的方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课后反思:

上一篇:反倾销案例下一篇:心理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