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范文

2023-09-15

教学原则范文第1篇

任务驱动与问题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应该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要把教学改革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也要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开放学习与统一规量相结合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模式与评价管理中,既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创造、自愿参与、自我评价,也要重视教师的具体指导与教学绩效考评的统一要求。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可以化解教学难点,提高记忆效果,但应注意避免使教学表层化、肤浅化。适当加大学习难度,特别是抽象思维的难度,对于高年级学生、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原则范文第2篇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回顾和分析了我国体育理论界有关体育教学原则 发展的六个阶段的主要成果,并进行综述、评析了该体系整体发展轨迹、原因及其指导意义 ,并根据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体育教学的特点、发展趋势指出了体育教学原则的未来 发展方向,认为我国体育教学原则发展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原则研究中 将更加突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引进和吸收的关系;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 面发展;重视教与学的统一;构建全新的现代化体育教学原则体系将成为教学研究的根本目 的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体育教学原则;历史演变;展望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2-0081-05

A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eaching Principl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JIANG Xingu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516007,Guangdo ng, China)

major achievements in the six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 ion principles in the academic circl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It also su 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footprints, caus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overall dev elopment of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idea of the reform in the P.E. curriculum a nd the feature and trend of the P.E. teaching,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insight s of the dire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 teaching principles. They ar e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the humanitarian spirit will be mor e evident in the research of the principles. Second, the relations of heritage a nd development should be properly handled. Third, bringing in and absorb new ide as should be balanced. Fourth,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should be foc used. Six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should be integrated. Seventh, building a mod ern principle system for the P.E. education will be the trend and fundamental go al of teaching research.

Key words: teaching principl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historical evoluti on; prospection

1 近现代以来我国体育教学原则发展的历史回顾

1.1 引证借助与经验总结时期(1949年以前) 20世纪20年 代,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体育 理论学者受到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体育专家提出的“自然适应性”、“实用主义教学观”影响较大,如陈泳声先生所著《体育概论》( 19 34年)中,曾阐述了体育教学原则。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要有兴趣,要适应年龄,要适应学校 环境,要适合国情,应多采用自然活动。要适应气候,切合实际,应分别等级。可见,早期 的体育教学原则受“自然适应性”的教学观影响很大。

王学政编著的《体育概论》(1944年)所提出的教学原则,基本依据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桑代克的“学习与教学方面的根本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 律。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体育教学原则作了如下阐述:1) 按照准备律;任何活动之教学, 首先要引起动机,启发学习该活动之意向。2) 按照练习律;练习不可间断,并须有规律 ,练习时须认真出力,勿敷衍行事。3) 根据效果律;欲使学生长久练习一种活动,而不 厌倦每次练习,均须能引起满足之感觉,而欲引起满足兴趣则最关重要。4) 按照学习律; 学习的程序包括准备、练习、与效果之产生,从而达到学习目的。[1]

20世纪30-40年代,我国体育教学受到资产阶级教育家、心理学家提出的“自然适应性 ” 、“实用主义教学观”影响较大,能够引证或借助于当时自然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成果对体育教学原则进行论证,这无疑是教学原则研究的一大进步。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这 种认识实质上仍然没有超出经验总结或经验结晶的水平,对教学客观规律的概括水平还比较 落后,这些教学理论与观点,因阶级与历史的局限,还不能全面提示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提出正确的体育教学原则。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体育教学研究中,人们对教学规律、教 学原则、教学要求之间的界限尚不很清晰,从而导致对教学过程中基本矛盾划分的基础或采 取的标准多种多样,提出或建立体育教学原则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是其中也有许多可以借 鉴和继承的,对研究和发展我国体育教学原则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学习借鉴与引进时期(1949-1965年) 20世纪50年 代以来,我国主要学习与借鉴前苏联的体育教育理论。前苏联体育理论家 依•格•凯里舍夫、格•依•库库什金、科里亚科索夫斯基的体育教育理论在体育界与学术 界影响深远,体育教学原则基本形成了体系。

前苏联依•格•凯里舍夫主编的《苏联体育教育理论》(1955年版)提出的体育教学 原则体系由五项原则组成:1) 自觉积极性原则;2) 直观性原则;3) 系统性和连贯 性原则;4) 可接受性原则;5) 巩固性原则。

格•依•库库什金在其主编的《体育教学理论》(1955年版)中他提出了七项体育教 学原则:1) 教育性原则;2) 系统性原则;3) 直观性原则;4) 自觉性原则;5) 积极 性原则;6) 可接性原则;7) 巩固性原则。

科里亚科索夫斯主编的《体育理论》(1958年版)提出前苏联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 1) 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2) 直观性原则;3) 系统性原则;4) 可接受性原则;5) 巩 固性原则。[2]

前苏联体育教学原则理论体系主要受凯洛夫教育理论的影响,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实 质、因素以及教学对象的分析提出的,比较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偏重于教学过程中对 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前苏联体育教学原则思想和体系对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的体育 教学产生过极大影响。

我国20世纪60年代自编了《体育理论》教材。由教育部编审的体育学院本科教材,提 出了教学与训练原则,具体内容如下:1) 从对象的具体情况(特别是身体条件)出发原 则;2) 直观与思维相结合原则;3) 身体全面训练原则;4) 系统性原则;5) 合理 运用运动量原则;6) 训练的长期性和周期性原则。

1963年教育部编审的体育中专《体育理论》教材中,提出了七项教学原则:1) 自觉 积极性原则;2) 直观性原则;3) 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4) 循序渐进原则;5) 身体全 面锻炼原则;6) 合理运用运动量原则;7) 巩固提高原则。

上述这些原则较之20世纪50年代的体育教学原则体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学生的主动性 和能力培养方面有所重视,对指导体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受生物体育 观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注重的是学生体质的增强与体育技能的培养,加之受前苏联教学思想 和体育教育理论的影响,我国体育教学原则思想和体系表现出明显的移植现象,从上述体育 教学原则内容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这时期我国体育教学原则还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则 体系,其中不乏原文引用,移植现象十分明显,也反映了当时教学原则体系重体质、重技能 的特点。而对体育教学原则的阐述、确立是根据体育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教育学中的有关的原 则中引出来的,因而这些体育教学原则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对体育 教学原则的论述往往带有一种比较片面和比较零散的特点。

1.3 停滞与发展断裂时期(1966-1978年)

1966-1978年,我国教育事业遭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摧残和损失。“文化大革 命”掀起的极“左”思潮,搅乱了教学思想,冲散了教师队伍,打乱了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否定了建国17年来我国教育的一切成绩,我国教育事业完全陷入 了停滞状态。文化大革命的10年,我国体育课程走上了“以政代体”、“以军代体”、“ 以劳代体”的极“左”道路,其发展达到了顶峰,从理论到实践上,完全违背了体育课程发 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摧残和破坏,政治动乱、社会混乱,教 育事业就不能发展,体育课程发展也就停滞、倒退和扭曲。[3]这是“文革十年” 的 体育课程给我们留下的惨痛教训。对体育教学原则的研究处于空白区,形成发展上的断裂。

1.4 改革开放与探索发展时期(1979-1989年)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体育理论界开始致力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原则体 系,但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出现多种体系并存的现象。主要代表观点有:

1981年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写的《体育理论》教材中,提出了七项教学原则 :1) 自觉积极性原则;2) 直观性原则;3) 从实际出发原则;4) 循序渐进原则;5)

身体全面发展原则;6) 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7) 巩固提高原则。

金钦昌在《学校体育理论》(1987年)中提出了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体育教 学原则,整个体育教学原则体系共有七项教学原则:1) 自觉性积极性原则;2) 从实际出 发原则;3) 身体全面发展原则;4) 合理安排生理负荷原则;5) 直观性原则;6) 循序 渐进原则;7) 巩固与提高原则。[4]

王伯英、曲宗湖所著的《体育教学论》(1988年)把体育教学原则归纳为如下体系: 教育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正面教育原则、集体力量教育原则) ;科学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巩固提高原则);锻炼性原则( 全面锻炼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适宜的运动负荷原则、持续性原则)。[5]如此对 体育教学 原则的论述,与以往体育教学理论比较,有一定的突破,试图把教育学中所确定的一些教育 和教学原则与体育教学原则凑合在一起,而没有真正形成适用于体育教学过程的体育教学原 则体系。

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的体育教学原则体系可以看出,虽然在体育教育学原则体系的表述中 增加了教育性原则,表明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中已意识到体育教育规律的特殊性及教学与训练 的不同,但与五、六十年代的体育教学原则体系相比较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在表述形式上, 鲜明的层次性和具体内容上的丰富也反映了人们对体育教学认识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对 体育教学原则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对教学原则体系的研究采用 的是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一元论的观点,没有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学生。因 而,这一时期还没有真正形成适用于体育教学过程的、科学的体育教学原则体系。

1.5 渐成体系与相对稳定时期( 20世纪90年代)

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学论、方法论及体育科学的发 展,人们对体育教学原则的认识加深,体育教学原则体系的研究形成多种不同的思想观念。 研究的角度由教师一元论观拓展为教师与学生二元论观;生物、心理和社会多维体育观的产 生使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发生了新的转变,体育教学原则体系逐步完善,对教学实践过程的 指导也越来越科学。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全国体育学院统编教材《学校体育学》(1991年)指出,体育教学的应用,是通过执 行教学原则来体现的。根据体育教学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应贯彻执行的教学原则有如下七项 :1) 增强体质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 合的原则;3) 直观思维与实践相结合原则;4) 合理安排负荷与休息原则;5) 系统 性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6) 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相结合原则;7) 巩固与提高相结合 的原则。[6]于长镇在其主编的《体育教学论》(1991年)中指出,学校体育是整个教育中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教学应全面贯彻一般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则。体育教学一般性原 则有:1) 社会主义方向原则;2) 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自觉积极性、独立性原则;3)

直观性原则;4)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5)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6) 巩固提高原则。体育教学特殊性原则有:1) 身体全面发展原则;2) 合理安排 运动负荷原则;3) 掌握“三基”与发展体能相结合的原则。

吴志超、刘绍曾等编著的《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1993年)中,在研究体育教学 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拟定了教学原则体系:1) 教学准备性原则;2) 教学的教养、发展 和教育目的性原则;3) 教学的科学性、循序渐进和适应性原则;4) 教学的直观性启发 性和活动性原则;5) 教学的合理组织和因材施教原则;6) 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觉积极 性原则;7) 教学的巩固和实效性原则。[7]这个教学原则体系中每条教学原则都 有针对性 ,它们共同指导着教学过程的各个成分(教学准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 形式、教学检查和批评)。从内容上虽然与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学特点有所结合,但最终 没有走出传统体育教学原则的束缚。

刘清黎主编的《体育教育学》(1994年)中指出,体育教学原则就是一般教学原则在 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它是一般学科教学规律的特殊反映,是指导学生学习体育所遵循的法则 。体育教学不能没有个性,根据体育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体育的特点提出以下五项原则: 1) 健康性原则;2) 身心和谐发展原则;3) 适量性原则;4) 发展体能与运动技术 教育相统一的原则;5) 多渠道开展体育教育活动的原则。[8]

吴锦毅、李祥主编的《学校体育学》(1995年)认为,教学规律是确定教学原则的客 观依据。教学规律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是通过教学原则发挥的,从而,提出以下五项教学原则 :1) 自觉性与协同性相统一的原则;2) 健康性与娱乐性相统一的原则;3) 体能发 展与技能发展相统一的原则;4) 整体性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5) 直观模仿与启发 思维相统一的原则。

张洪潭在《技术健身教学论》(1997年)中,对传统体育教学原则进行了尖锐了批驳 ,指出传统的体育教学原则缺乏内在的联系,而且每一条教学原则与体育教学特点的对应关 系比较差,因此这些所谓的体育教学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实效性很差。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 “本体感受性、尽可应承、洁净低尘”三条原则组成的体育教学原则体系。虽然这一体系有 所创新,但在指导体育教学实践上似乎显得统摄性和概括性不足。

申建勇在《素质教育的若干体育教育原则探析》(1998年)中,提出了主体性、发展 性、全面性、因材施教和创造性五条原则。

总之,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学原则体系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受终身体育教学指 导思想的影响,体育教学原则表现出改变以往过分注重竞技技术及技能培养的倾向,而更加 注意心理负荷问题,同时全面发展的意义得以延伸。尽管由于人们对体育教学规律的理解不 尽相同,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尽一致,由此而提出了各具特色的体育教学原则体系,但基 本反映了我国体育教学原则体系研究的时代精神和当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时期的体育教 学原则体系发展趋于成熟,对体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更加合理。

1.6 课程改革与创新时期(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后,现代教育发展对学校体育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以及“素质教育”、 “终身教育”、“主体 性教育”、“创造性教育”、“学会学习”等思想的深入,体育教学原则体系的研究中也更 加注重体育的健康观、终身体育观等观念。在新的课程目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学者 对体育教学原则的研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讨。

陈建中在《探究新时期体育教学原则》(2000年)中,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 出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应贯彻:带生教学、科学健康、精教乐学、宽松有序、终身体育的原则 。

李祥主编的《学校体育学》(2001年)中,提出了发展学生体能的原则:1) 全面性 原则;2) 适量性原则;3) 持续性原则;4) 健康性原则。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 的原则:1) 方向性原则;2) 正面教育原则;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4) 集体力量教育的原则;5) 知行统一的原则。[9]

樊临虎著的《体育教学论》(2002年)中,提出了体育教学原则体系所包含的原则有 :1) 增进健康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相统一的原则;2)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 性相统一的原则;3) 适宜的负荷与间歇相统一的原则;4) 掌握体育“三基”与发展体 能相统一的原则;5) 直观性、启发性与活动性相统一的原则;6) 循序渐进与重点突出 相统一的原则。[10]

周登嵩、刘海元在《重构体育教学原则》(2002年)中,通过对传统体育教学原则的反 思,构建了学生主体性、身心全面发展、技能教学为主、兴趣先导、实践强化、为终身体育 打基础和全面效益等一套新的原则体系,并对其提出的依据及贯彻的要求做了论述,反映了 素质教育给教育理论带来的新观念。周登嵩主编的《学校体育学》(2004年)中,提出了体 育教学原则体系所包含的原则有:1) 学生主体性原则;2) 身心全面发展原则;3) 技能 教学为主原则;4) 兴趣先导,实践强化原则;5) 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6) 全面效益 原则。[11]

姚蕾主编的《体育教学论学程》(2005年)中,提出了体育教学中常用的原则有:1 ) 准备性原则;2) 学生主体性原则;3) 身心全面发展原则;4) 兴趣性原则;5) 直 观性原则;6) 巩固提高原则;7) 个性适应原则;8) 适宜运动负荷原则。[12]

毛振明主编的《体育教学论》(2005年)中,提出了体育教学中常用的原则有:1)

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2) 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3) 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 ;4) 提高运动认知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5) 在集体活动中进行集体教育原则;6) 因材 施教原则;7) 安全运动和安全教育原则。[13]

从以上的体育教学原则体系中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学、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 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体育教学原则体系的理论基础更加坚实,内容有效地反映出新思想 、新观念,体育教学原则体系的构建表现出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显然传统的体育教学原 则已经不能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需要更新体育教学原则。目前,我国 关于新课程与体育教学原则创新的研究还相当有限,明显滞后于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 的改革与发展。

从上述专家、学者对体育教学原则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教学原则深受苏联凯洛 夫教学原则的影响,总体上看这些体育教学原则的研究在体系和内容上随着人们对体育教学 的进一步的认识有了比较大的突破。但关于新课程与体育教学原则创新的研究还相当有限, 明显滞后于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我国体育教学原则还没有形成科学的 体系。我们认为造成以上原因是多方面的,体育教学原则是体育教学规律的反映,人们对体 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不一致,即使是同一条规律,由于理解不同,也可能提出不同的教学原则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体育教学原则的研究体现了对时代精神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反映和 吸收,但在理论的依据、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方法、原则体系及其表述等方面,还存在着 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说明体育教学原则内容和体系的多样化,反映了教学理论研 究深化过程中的民主气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对体育教学原则的研究仍然还面临着艰巨的任 务,现代体育教学原则体系还远未成熟和定型,或许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很显 然,现代体育教学原则内容研究和体系的构建,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体育界 的同仁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2 近现代以来我国体育教学原则发展的历史启示

2.1 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原则研究中将更加突现

传统的体育教学原则比较重视体育教学的学科性、健身性和思想性,而没有论及到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是受当时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和对体育 教学规律认识影响的必然结果。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原则研究中我们要处理好科学和人文的关 系,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科学性,而忽视人文性的偏颇,对二者进行合理的整合,以人文精 神统合科学精神,树立人文精神也是科学精神的观点。纠正那种体育教学原则研究中的惟科 学主义倾向。体育教学论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属人的教学世界,它的 目的是促进人生活质量的改善,唤起人探求真、弘扬善、崇尚美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而不断 实现人的自我超越。体育教学原则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服务的,是为改进体育教学活动提 供指导的,它更要渗透和体现人文精神。这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更加注重和突出教学 主体性发展的问题研究。如进一步研究激发学生内部需求与动力问题,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 活动问题,师生民主合作与平等交往问题等等。这些旨在培养和激发学生主体性的精神,将 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原则研究中得到强烈体现。二是更加注重体育教学中情感性、审美性、艺 术性和协作精神、创新意识成分的含量,体育教学原则极其体系的科学化,应以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为鹄的。

2.2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众所周知,许多体育教学原则如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是我国历史上优秀的 教学思想和典型概括和提炼。它经久不衰,在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 是我们在当今乃至今后的研究中,应该继承的,但继承决不是教条的和保守的。我们应当依 据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并着眼于未来可能性前景,予于开放的继承。具体说来,有三 个方面的继承:一是批判性继承,即对我国历史上的体育教学原则进行深刻的剖析,去其落 后、保守的糟粕,取其合理、有益的精华;二是发展性继承。在对原有的体育教学原则进行 合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内容和形式,使其在适用范围上、时间延续性上、目的针 对性上以及内容的包容性上得到发展;三是创新性继承,即对原有的体育教学原则做出符合 时代要求的新理解,赋予新的内涵,使其更富有指导性和人文性。

2.3 处理好引进和吸收的关系

这是一个长期困扰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界的难题。以前,我们对这个问题处理的不好,主 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全面透彻地理解所引进的体育教学原则所赖以依靠和服务的体育教育教学 理论基础和它们的适用对象,也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把马 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当作僵化的教条,人为地肢解了国外体育教学原则。我们应当吸取 这方面的教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武器,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 ,来对待和处理外国的体育教学原则。凡是有用,就要引进,只要是有利于人的发展,我们 就应当吸收和运用,而不应像过去一样以政治的标准和尺度来剪裁国外的体育教学原则。我 们的体育教育理论要想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在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自力更生,艰 苦创业的基础上,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理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广泛 的借鉴当代其他流派的方法论,改善和完善现有的体育教学原则研究。

2.4 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与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教学目的相一致的 。突破以知识为主的教学原则体系框架,既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发展 非智力因素及个性品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已成当前体育教学原则研究及其发展 的一大趋势。如“情景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兴趣先导原则”等,人们还提出了建 立适应素质教育原则的体系,如“身心全面发展原则”、“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多 元化评价原则”等。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指出,要坚持“健康第 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 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据此,体育教学原则的研究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整体素 质全面发展。

2.5 重视教与学的统一

随着人们对体育教学本质认识的深人,对传统体育教学原则的片面性提出了诸多批评, 纷纷指责教学过程中重教轻学,传统体育教学原则的提出也多局限于对教师的“教”作规定 ,而没有对学生的“学”作指导。因此,要突破单纯从教学的双边性和统一性出发,既重视 对教师“教”的原则的研究,又重视学生“学”的原则的探讨。只有明确了为学而教的思想认识,才能彻底改变教学中为知识而教的“满堂 灌”的局面。因此说,主体性教学原则的提出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是科学的教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基本原则。所以,现阶段体育教学原则的研究必须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重视提 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增 进健康的能力。

3 展 望

1) 我国体育教学原则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体育教学原则的繁衍、发展的历程大抵 反映着体育教学论这门学科的演进史,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构 建了不同的体育教学原则体系,表现出了继承性与发展性共存的特点。研究者们对体育教学 原则体系赋予了一些新的理解和新的认识,表现出了一定的发展性特点,体育教学原则体系 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体育教学认识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 积累而发展、丰富。进入21世纪后,在渐入佳境的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及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下,我国体育教学原则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

2) 体育教学原则研究过程中,早期存在着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体系表述层次不清、内容 表达移植过多的问题。目前关于体育教学原则体系的研究并不多,尚未形成浓郁的氛围,多种 体系并存说明我国当代体育教学原则体系还未成熟和定型。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体育课程改 革,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都赋予了全 新的理念。因此,未来体育教学原则的研究一定要从适应新课程教学实施的需要出发, 应着 眼于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出发,立足于素质教育, 对传统体育教学原则进行扬弃;变革传 统体育教学原则的内容和形式,使其在适用范围上和目标针对性上得到发展;对原有体育教 学原则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理解,赋予其新的内涵。对体育教学原则的概念、地位与作用 、性质及特点、来源和依据等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

3) 构建全新的现代化体育教学原则体系,传统的体育教学原则过多地搬入了教学论中教学 原则的理论,已不能适应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学会 学习等一些现代的教育理念,给我国的学校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教学论的一些内容也因此 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构建全新的现代化体育教学原则体系,不仅是体育教学原则研究的根 本目的,也是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构建全新的现代化体育教 学原则体系既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借鉴与创新的关系,要吸收前人的成 果,扬长避短,去粗取精,但不能脱离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原则成果,避免 各原则之间分散孤立,力求适应时代发展提出的要求,为21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服务。现代 体育教学原则体系的构建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创新,改变以往“多而杂”的局面,根据现 代体育教学发展的趋势,从整体和综合的观念出发去构建。同时,要尽力使体系具有一定的 概括性,要具备应有的个性特征。教学原则将同课程改革一样,在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提 高教学质量方面有所突破,在既巩固基础知识又培养创造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在既提高素质 又发展个性方面有所突破,还要充分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反映教育教学规律,达到教育教学 的目的,构建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各教学原则相互有机联系的体育教学原则体系。体育教学 原则所具有的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原则内容研究和体系的 构建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学政.体育概论[M].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 :145-147.

[2] 〔苏〕科里亚科索夫斯基.体育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109-118.

[3] 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6-158.

[4]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86-97.

[5] 王伯英,曲宗湖.体育教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26-58.

[6] 全国体育学院统编教材.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37-49.

[7] 吴志超,刘绍曾,曲宗湖.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13 5-148.

[8] 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56-266.

[9] 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7-91.

[10] 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21-132.

[11]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64-168.

[12] 姚蕾.体育教学论学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29-35.

[13]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4-103.

教学原则范文第3篇

【摘要】汉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目前民族复兴背景下,汉字的作用尤其需要进一步强化。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大学语文教学,强化汉字书写的正确意识与书写能力。贯穿的原则有:回归大学语文教学本位的原则;教学解读的趣味性或故事性原则;多创造书写机会原则;实践活动牵动激励原则。将以上原则渗透在实践中,我们就能够紧密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汉字书写教育工作。

【关键词】汉字书写教育;体现;大学语文教学;原则

汉字是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明徽记,也是奉献给全世界的文明成果。它的存在,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协作与大一统,关系着民族的血脉相连与生死存亡。然而,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多媒体的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我们遭遇到了人们对于汉字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文明与文化的忽视、隔膜与冷漠,由于运用以拼音为媒介的电脑打字、手机输字,随之出现提笔忘字、写错别字、写潦草字、写网络不规范用字等等许多现象,如此下去,汉字的书写与运用被边缘化,陷入了艰难的境地。

诚然,汉字书写是在校大学生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将来他们职业发展的必备条件,然而,据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大学生们的书写水平有所下降,书写频率有所降低,书写意识淡薄且对书写的重视程度不足。有鉴于此,必须对大学生,尤其是对非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汉字书写教育,同时,需要借助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积极开展教育活动。

活动的开展,必须有章可循。笔者认为,在大学语文的课内外教学中,应着重贯穿以下原则:

一、回归大学语文教学本位的原则

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课程性质一般定义为工具性、人文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课程功能被扩大为思想教育、历史情怀、人文关注、情操陶冶等無所不包。但由于缺乏其准确的定位,包罗了其他课程的直接功能。因此,逐步被边缘化,造成一些学校将其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压缩课时,甚至于删除大学语文课程。

笔者以为,无论是大中小学,语文课设置的功能,绝对不能脱离历练语言文字的功能,其他的只能是依附功能。工具性是基础,其他特性只能是衍生。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认真地努力地把语文学好》中说:“学习语文,目的何在呢?就在于把‘听’‘说’‘读’‘写’四项本领学得好。”1978年,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倡导全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且提出了四点要求,其中的第一点就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应用能力。由此可以认为,开设语文课的终极目的,是想让学生借助对经典文本的学习,加强对作品所在文化场域内的字音词义的把握,从而精准地解读出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意义,并获得精神与道德的提升。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身的遣词造句能力,最终达到能够对于个人思想或主张进行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但是,在此漫长过程中,一个人要达到对汉字音、形、义的准确把握与运用,必然要经过反复的学习与实践,才有可能完成。因此,即使在新的课程标准之下,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所转型,即从原来的僵死的紧紧围绕肢解考试经典文本,转而灵活运用所学,解读陌生文本,但在这种情况下,经典文本的字词句篇仍然是基础中的基础,丝毫不能忽视。字词义不明或写出错字,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当一名学生成为非汉语专业的大学生后,虽然每天需要与书籍文字打交道,但他一方面对运用文字正确与否的关注度,远不如应试环境下那么深入;另一方面,面对数字化时代,常常运用的是拼音编码的智能汉字输入。在此,随着手写汉字的机会相对减少,提笔忘字、错别字、网络不规范字等应运而生,规范汉字的书写面临着深重的危机。

大学语文教学是在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下而独立运行的,它既是自由的,又是自我迷失的,对自己独特的课程本位承担不明。它首先应该夯实掌握汉字正确书写的天然任务,把握每个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再由此延展到对篇章结构之上的精神诉求的理解。诚然,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方面的,课内外,对于文字背后的文化解读,定然也会激起学生们的求知兴趣,如果说,课堂上由于时间及教学任务的限制,有可能拓展不深,那么,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完全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对中国文字的文化故事解读充分展现出来。

二、教学解读的趣味性或故事性原则

植物为了实现种子的传播,达到子孙的生息繁衍,其果实往往以华丽的诱人的外表和美味的果肉形式存在,吸引鸟类及其他动物采食,从而实现自身种子的迁移。如果只是无条件地借助物体实现迁移,恐怕难以最终达到自身的目的。借助诱人的条件,遵从互利互惠的原则,反而能够完美地达成自身远大的目标,我们说,植物是有智慧的。无独有偶,要达到良好的汉字书写教学目的,首先要考虑如何从吸引学生上做文章,印度著名的总理尼赫鲁曾说过:“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是一首优美的诗,一首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日本幼儿开发协会理事长、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也说过:“汉字是智慧和想象力的宝库。”教师要从许慎的“六书”造字法入手,解析常用字的间架结构、造字用字所指、背后意义、古今义;罗列甲骨文、金文、小篆等的写法;陈述历代文字学家析字逸闻趣事。由此引起学生对文字的兴趣,从而达到对文字的准确认识,以期最大限度地消除错别字、网络乱用字的存在。

大学语文的课时有限,课堂上不可能把大量的用字一一解析,需要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充分展开,比如开展汉字听写大赛,通过参赛者由对声音刺激,产生对汉字字形的记忆捜拣,直至正确写出或出现书写失误,然后,让教师阐释出一字一画的造字缘由、组词意义、应用语境、出错原因等等,以此提高参赛者与参加学生识字用字的准确率,大大增加考察辨析中国汉字音形义的数量,将对汉字书写的教育落到实处。

三、多创造书写机会原则

本着对国家与民族文字安危负责的态度;本着对培养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本着对学生正确运用汉字的态度,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为数众多的书写机会。虽然大学语文的课时量一再压缩,由此造成的书写机会相对较少,但是,如果我们去合理创设的话,还是有许多时间的。

首先应对学生记录笔记加强监管,学期初,对笔记标准进行强调;学期中,抽查与批改相结合;学期末,收回笔记,进行整体评价并计入学生平时成绩。在此过程中,除了考察记录的整体情况,还应侧重于对汉字书写的审视,凡发现错别字及字体潦草等不规范现象,应限期纠正。其次,每学期要有两次以上的小论文作业,作业涉及对所学作家作品的评价、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评述、学习收获等等,还要关注学生的书写是否规范。再次,课堂教学活动加入常用汉字听写活动,听写之后,教师出示正确汉字,让学生比对自己出错之处并查找出错原因,以此警醒学生对汉字书写的关注。最后,进行课外的要求人人参与的硬笔及软笔书法大赛,提高学生们对文字书写的规范性及艺术性认识,由此达到高层次的文字审美教育。

实践证明,随着书写机会的增多,刺激加大,文字的音形义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的深处,从而达到规范汉字书写的目的。

四、实践活动牵动激励原则

地方本科院校要向应用型大学转轨,势必增加学生实践的广度与深度,据此,课堂上难以充分展开的课程,理应放在第二课堂展开。大学语文课程的任务有多种,听说读写不可或缺,“听”就是作为听众,能够听懂对方的话,并迅速归纳总结出对方说话的要义。“说”就是能够用语言快速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直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读”就是能够读懂文意、归纳中心、阐述观点;“写”就是能写出语言简洁,语句通顺、无错别字的文章来。围绕这样一个任务,可以设定开展许多实践活动,如锻炼听说的辩论赛、朗诵比赛;评判写作能力的征文比赛等等。这些活动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参与兴趣,并且易于取得良好的效果。

汉字书写教育活动要想在第二课堂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大学语文第二课堂的牵动。因此,课外可以组织汉字听写活动、汉字书写测试比赛活动、书法比赛等活动。活动结束之前,要及时颁奖表彰,使学生从中获得参与活动的愉悦感,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激發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他们的语文视野,既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又锻炼了其交际能力,从而推动与激励了汉字书写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汉字书写教育是一个庞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借助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很好地展开,但还要得到学校各部门的理解与支持,这样会在一个更好的平台上开展工作,会更有利于推动汉字书写教育的常态化、有效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认真地努力地把语文学好[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2]牟玉华,叶冬连.数字时代大学生汉字书写危机[J].现代大学教育,2012(5).

附 注

基金项目:(1)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汉字书写危机与大学语文实践活动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GH16H262;(2)西安思源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6立项课题“应用技术大学借鉴古代书院教育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15SYGP051。

作者简介:吴玉军,1968年生,河南省内黄县人,讲师,硕士学历,教研室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编辑:郭恒)

教学原则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水平高速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而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汉语作为中国的标志性语言已经吸引了许多外国学生的注意力。汉语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在各个国家的影响力空前提升,诸多国家先后开设了孔子学院和汉语课堂。所以,如何激发外国学生对汉语以及对汉语文化的兴趣至关紧要,趣味性在汉语教学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概述了趣味性原则的定义、趣味性教学的定义以及笔者在海外教学总结的几点基于趣味性原则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创新。

关键词:趣味性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 创新

笔者在菲律宾任教期间,有一个老教师问过我一个问题,他说:“黄老师,你这么年轻,学生会怕你吗?学生能听你的话吗?”我说:“我不需要我的学生怕我,如果他们对我的课感兴趣,自然就会听我的话”。作为一名新手教师,我知道自己有非常多的不足,为了让学生喜欢上我的中文课,在增加课堂趣味性这一方面,我一直在摸索。在知网上看过几篇关于增强对外汉语教学趣味性的论文,我才慢慢有所了解。趣味性原则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首先得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大量的模仿、重复、记忆等机械性活动,容易使人感到单调乏味。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到讲解形象生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松地学,快乐地学。学生只有对汉语产生了兴趣,才能更好更有效地进行学习。但是我深知,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过分依赖趣味性,依靠趣味吸引第二语言学习者,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目的语已经具有一定水平的学习者,吸引他们最根本的东西应该是实用性等,所以教师在运用过程中要合理适度。

我所教的八个学生中,有六个都是华裔,这六个学生已经能说得一口流利的华语,有的已经是HSK6级的水平。我本科是播音主持专业,所以想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运用趣味性原则,用一点自己学过的知识,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趣味性原则的定义

趣味性原则是指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用一些比较有趣的教学语言、教学活动或者表情动作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欲望,力求把上课讲授形式从主动变为被动的一种教学原则。如果遵循趣味性原则,对外汉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灵活处理汉语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因此,趣味性原则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同时也是一个基本要求。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最能体现趣味性原则,对外汉语教师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恰当的肢体动作、生动的教学技巧、饱满的激情等最大限度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趣味性原则指导下,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把原本形式单一、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汉语课堂变得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和多样化,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来。

二.趣味性教学的定义

趣味性教学是指在趣味性原则指导下进行的一种教学,其教学实施过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教师讲授水平、教材内容、教材设计形式、课本语言、教学节奏、教师肢体语言、教学表达形式和整体教学设计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需要以授课形式和课本内容的兴趣为出发点,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一种非常轻松且愉快的状态下接收课上所学知识和内容。当然,趣味性教学也有它自身的局限,对外汉语教师在任教的过程中,要注意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当地教育文化特点、当地外语教育文化特点、当地汉语接受度、任教学校教学文化特点、任教学校外语教育文化特点、教室多媒体设施、学生的汉语水平差异、学生家庭背景等。

三.基于趣味性原则的对外汉语教学创新

(一)巩固发音基础

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就发现很多学生的中文发音是一个大问题,有的平翘舌不分,有的鼻边音不分,有的舌尖前音和舌面前音分不清,更有甚者让人一听他说话就知道是一个外国人在学习中文,四个声调完全混乱,为此,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方法来练习语音。

1.绕口令。针对学生的发音问题对症下药,平翘舌音发不好的学生,我会给他打印一张练平翘舌的绕口令,課间就可以练习,比如“隔着窗户撕字纸,一次撕下横字纸,一次撕下竖字纸,是字纸撕字纸,不是字纸,不要胡乱撕一地纸”。鼻边音发不好的学生,我会给他打印一张练鼻边音的绕口令,比如“男篮有个蓝教练,女篮有个吕教练”,以下类推。

2.儿化和轻声。事实上,有些学生的中文已经说得很好了,但还是不够地道,又或者儿化和轻声没说好会引发歧义,是因为儿化、轻声还没能熟练掌握。比如说“爷们儿”,如果没有儿化就很不地道,“头”如果没有加儿化就表示脑袋,加了儿化就表示领头的。

3.语音语调。在这一方面,最基本的就是阴阳上去这四个声调。首先我会告诉学生这四个声调的调值分别是多少,阴平是55,阳平是35,上声是214,去声是51。学生会自己拿手势比划。接着我就开始带读四字词,“中国伟大,花红柳绿,资源满地,山河美丽,山明水秀”等。语音语调的课是和儿化轻声安排在一起,每两周一节。

(二)创新课堂活动

为了让学生自信地说中文,并让他们的汉语输出最大化,每两周我会花一节课的时间举办各类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

1.演讲。一般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准备,演讲的主题是“我”。我会提前放视频让学生了解演讲者在舞台上的表现,并告诉他们演讲的姿态应该如何到位,比如眼神,手势,走位等。让我惊喜的是,有的学生非常重视这个活动,他们会在其父母的指导下完成一篇演讲稿,在演讲的当天,着装还非常正式。

2.辩论。辩论的题目都是和中学生所面临的生活问题相关,这样一来,他们会比较有想法有共鸣,比如“初中生应不应该带手机来学校”“中学生应不应该谈恋爱”“网络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和演讲一样,我会提前给学生播放辩论的视频,给大家介绍如何辩论,学生也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准备,查资料。前两次辩论我都是采取正反两方辩论的形式,但在后来我采用了听证会的方法,即提供八个身份,学生抽签选定自己要的角色,代表该角色的身份围绕辩论题目展开讨论。

(三)活用视频教学

这是我经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因为每篇课文我都会运用视频来教学。视频的内容都是和课文知识密切相关。如,在学到“山洞”这个词的时候,我给学生找了一个中国黄龙洞的视频,这会让学生意识到,原来“洞”除了原始人类和各类动物居住,在现今还成为了景观,。有一次我在讲“多么”这个语法点的时候,我给学生找了一段中国内蒙古大草原的视频,我让学生边看视频边用“多么”说句子,学生开口便说道:“草原多么大啊!牛羊多么多啊!天多么蓝啊!天气多么好啊!人们多么幸福啊!”在讲到“沿”这个语法点的时候,我放了《变形记》里面山区的一个片段,看完以后让学生用“沿”说句子,学生答道:“他们沿着山路回家,沿路都是山区”等。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顺便介绍中国的风景文化。

四.结语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学习多元文化教学,把枯燥无聊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趣味性原则的指导下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关于趣味性原则更加高效的利用,值得我们继续探讨。以上三点是我利用趣味性原则和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所总结的教学上面的小方法,但都是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去开展。在实际汉语教学当中,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尽力为学生树立一个综合、立体、丰满的汉语形象,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汉语教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薛慧媛.趣味性原则在韩国小学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安阳师范学院,2019.

[2]程若娟.论趣味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D].兰州大学,2015.

[3]杨亚新.趣味性原则在对外少儿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2.

(作者介绍:黄创,沈阳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硕士,国家汉办优秀志愿者教师;孙琼,沈阳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

教学原则范文第5篇

【摘要】关爱学生,热爱语文教学,认真钻研教材,这都是激情点燃语文教学的源泉。课堂上更需要老师的激情燃烧。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激情

最近听了不少语文课,有位教师的课让我印象深刻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她上得很认真,让你很难找出明显的失误,但总觉得课堂效果不佳,缺少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后来细细一对比,才明白她的课堂缺少的就是激情。因为缺少了激情,所以课堂教学显得有些平淡;因为缺少了激情,所以学生的学习也就有些被动。曾经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告诉我:“上语文课很容易,但要上好却非常难,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要有激情。”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

那么如何使语文教学激情燃烧呢?我针对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并借用专家学者的话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爱”是点燃教师激情的源泉

1、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要使学生热爱你的教学,你就得对他们有激情,这激情就是—学会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体贴与温暖后,才会对教师敞开心扉,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也只有建立在这种情感基础之上,教师的课堂讲解才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之与自己达到共鸣。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反之,如果教师平时对学生漠不关心,缺乏爱心,而只是靠仅仅在课堂上用情感去打动学生,往往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无私的真诚的爱学生,才能使我们产生教学的激情。对学生有了爱,才会有宽容,才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容纳学生的种种过失;对学生有了爱,才会有忍耐和信心;对学生有了爱,也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爱”是语文教师产生激情的源泉。

2、语文教师的职责是教好语文教学,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激情那就得—学会爱语文教学。俗话说得好:“干一行,爱一行。”既然我们选择了教书这一职业,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职业中去。一个语文教师,只有热爱语文,以当语文教师为荣,才能以这自豪感去感染自己的学生,才能以饱满的激情去培养学生丰润的语文情感;一个语文教师,只有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母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才能把汉语的魅力用最璀璨的语言、最激情的文字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奇妙无比的享受。

二、课堂是检验激情的主要阵地

所有课前准备说到底都要拿到课堂上检验是否有效,而课堂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存在许多课前无法预知的因素与可能性,学生的反应课堂可能产生的氛围都是无法预知的,这就需要一个老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与驾驭能力来对课堂进行调控。经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不长,只占15-20分钟。如果一堂课始终高度紧张,节奏单一,学生便会出现“大脑疲劳”的状态、教学效果也不好,而学生对于老师课外话题的反应一般较为感兴趣、怎样做到张弛有度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大胆进行创新尝试,本着“一课一得”“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我便采用了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

1、激情的导入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次听一位教师教演讲词的有关知识,她首先是做了三分钟即兴演讲,内容是关于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当她慷慨激昂地说完最后一句话时,学生都情不自禁地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接下来学生纷纷要求上台演讲并自己归纳出了演讲词的特点。试想,这样的课怎么能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进行语文课堂导人时,老师一定要充分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激情,比如猜谜、幽默、号召等等,这些也都可以激发感情.吸引学生。

2、带表情诵读。诵读是进行语文教学时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手段,而绘声绘色地朗读则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把课堂气氛引向高潮。在课文中,每一段文字,甚至每一句话,都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甚至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会蕴涵不同的意思。所以.老师要想调动学生的情绪,就必须在读或者教学生读这些文字时,带上恰当的情感,根据文字描述的内容,不时地变换情感。比如,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时,“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但是每次现都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感情;第一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亲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二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眷恋之情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无比愤恨之情;最后一次,则抒发了作者决心为祖国而战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感情不同,所以朗读时用的语气、语调、语速也应该稍有差别,读第一次时,应该深情、缓慢;读第二次时,要含蓄些;而读第三次时.则要深情、坚定,语调也可以适当提高。

3、用激情做课堂小结。教学结尾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如果设计得巧妙、精彩,无疑将会给这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一个巧妙的结尾,仍然应该以推动学生的情绪为目标。越是离下课的时间近,学生走神的现象就越严重。而课堂结尾多是总结性的,具有统筹整堂课的作用,如果学生在这几分钟走神,仍然会降低听课效果。所以,老师仍然应该想方设法抓住学生的心。具体实践方法可以是美好地畅想未来、激情地讲述明天、有趣地拓展思路等等。比如,教《校园的那篇树林》一课时,老师可以提出“在校园的树林,我们还会做什么?”“在校园的------,我们-----------”这样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交流。

充满激情的课堂,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热闹,而忽略了课程任务。在教学中,老师的激情不是肤浅地铺垫,不是声嘶力竭地叫喊,不是矫揉造作地表演,而是一种真实的、由衷的、感人的、振奋人心的情感流露与释放。

语文是一门陶冶人性情、提高人修养的学科,也是各学科中最具有情感性的学科。这个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更需要有激情。审视了激情,充分认识了激情对整个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就是为了引起大家真正關注语文课堂的生命和命运,关注语文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让我们都满怀激情徜徉于本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神圣的语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激情燃烧吧!

上一篇:游泳教学下一篇:微格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