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2023-09-10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最近阅读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位名师教<老王>》。主编是魏本亚、尹逊才,精选国内黄玉峰、曹勇军、程翔等十位知名语文名师同上《老王》这篇经典课文的案例,并进行观察、点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教学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这种教学艺术是基于教师对阅读文本的解读能力和处理能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给语文教学贴上了“艰难”的标签。

杨绛的《老王》,选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好多年了,编者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它叙述了作者与老王的交往过程,表达了作者的反思与救赎的情感。每一次上到这篇课文,都有不同的感受。下面仅仅是基于我的学生和我的解读来设计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揣摩语言,领会作者对老王的思想感情。

3、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关爱生活中的弱势人群,陶冶学生爱的情操。

【学习重点】

1、全面把握课文,概括内容要点。

2、揣摩语言,领会作者对老王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揣摩语言,领会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导】

注意紧绕文本,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联系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同时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言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理解文本。

【资料链接】

杨绛(1911—),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作者的丈夫钱钟书也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学术权威,其主要作品是《围城》。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走近老王

1、快速阅读文本,学会利用圈点批划法捕捉有关老王主要信息。

2、识记并掌握基本字词

伛(

)身

攥(

)着

惶(

)恐

荒僻(

) 塌(

)败 取缔(

)

骷髅(

) 滞(

)笨

眼翳(

)

愧怍(

)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

(二)、合作释疑——评说作者与老王

探究一:你是如何文末“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1、什么样的人是幸运者?文中的“幸运者”指的是谁?

2、什么样的人是不幸的?文中的“不幸者”指的是谁?

3、“愧怍”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样? 探究二:人物分析:

1、作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作者对老王的“愧怍”?找出相关词句进行评析。

2、老王:

找出写老王的语段,文章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老王不幸的? 再用“我心目中的老王是一个 的人,从文中 看出”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交换看法,互相补充。

(三)、拓展延伸——关注“老王”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老王”一样生活境况的人,你能举例说一说吗?你将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

(四)、巩固练习(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快乐,我达标,我进步!) 1.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以________为线索,兼用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

2.文中有一个词语“ ”能概括老王一生的命运,这个词语就是“文眼”,理解课文抓住文眼,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3.造句: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假如我是一颗星, ;假如我是一片云,

;假如我是一棵树,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

二、教学案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我在教学案设计时把这堂课分为:自主学习—走近老王、合作释疑—评说作者与老王、拓展延伸—关注“老王”、巩固练习等四个版块。

(一)导入新课

投影展示2005超级女声李宇春、著名男歌手周杰伦的照片与两位普通老人的照片。

师:以上我们欣赏了三幅图片,你认识他们吗?

生:认识李宇春,她是超女,我喜欢她的中性外形和个性的嗓音„„ 生:我也认识周杰伦,他的《双节棍》唱出了年轻人的心声„„ 师:大家认识第三位老者吗? 生:不认识!

师:生活中人们总是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关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关注过身边的普通人?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杨绛曾经关注过一个车夫,为他写下了散文《老王》。

设计说明:以一组反差相当大的图片进行对比导入课堂教学,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按照教学学案评价标准要求:读知目标、重难点、学法指导、资料链接等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要完成的任务及怎样去完成。

(三)环节一:自主学习——走近老王

师: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关切,现在我们就循着杨绛的笔墨,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快速阅读文本,学会利用圈点批划法捕捉主要信息:完成识记字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两题。 1.识记字词

伛(

)身

攥(

)着

惶(

)恐

荒僻(

)

塌(

)败

取缔(

)

骷髅(

)滞(

)笨

眼 翳(

)

愧怍(

)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

生:本文讲述了作者杨绛一家与一位残疾三轮车夫交往的几件事情。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

(四)环节二:合作释疑——评说老王:

1、老王人物形象分析: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老王人物形象的语段,谈谈你心目中的老王。建议用“我心目中的老王是一个

的人,从

看出。”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交换看法,互相补充。

生:我心目中的老王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人。从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里看出。

生:我心目中的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的人。从他在送冰时,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看出。

生:我心目中的老王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从他在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看出。

„„

师: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师:既然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可圈点,可旁批。 生:读课文、圈点批注。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小组成员交流体会,并选出代表展示与大家分享。

生:我觉得文中 “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消瘦与不灵活;

生:“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 „„

(设计说明: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注重多读,进一步深入文本理解质朴平淡语言下所包含的真情,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重点。)

2、作者人物形象分析:

面对老王的境况,作为作家的杨绛是怎么做的?从作者身上你有哪些做人的收获?

生: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生: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生: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生: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生: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收获: 生:从作者身上我们收获了爱心,要做富有爱心的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生:从作者身上还看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平等观念。要真情对待每一个人,要人人平等,对社会上苦难的人要多进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师:对“老王”怀有人道主义精神,是这一单元以战争为题材的课文中经常提到的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劳动。作者一家正是怀有这种精神,才会如此的关爱老王。虽然作者做了这么多好事,但作者认为自己做的很好吗?哪句话最能体现? 生:最后一句话。

师:她为什么还会感到愧怍?请同学们想一想,前后左右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请代表发言。(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老师参与讨论。)

生:作者已经把关爱不幸者作为了自己的责任。并且自己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生: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作为幸运者,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爱所有的不幸者。

师:如果我们把善比作衡量道德的天平,只要我们用平等和人道做砝码那么爱的指针永远是平衡的。

(设计说明:此处让同学们理解以真情对待真情,作者对老王的照顾及关爱,让同学们从作者身上收获做人的准则。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

(五)环节三:思想共鸣——怀念老王

师: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作为他生前的作家朋友的“你”,难道不想从行动上为他做点什么吗?(点拨:作为作家“你”可以为老王写墓志铭、悼词、纪念文章等,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触!注意言简意骇!!!)

生:老王,你那天送冰到我家,虽然你的冰块比别人的大一倍,我还是砍了你价。对不起。假如你还活着,我一定请你到我家喝一杯热茶。

生:假如老王你还活着,我要去做你的孙女,好好照顾你。

(六)环节四:迁移延伸—关注“老王”

师: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老王”一样生活境况的人,你能谈谈身边最感人的故事吗?你将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

生:那些靠拾破烂维持生计的白发老人、、那些或跪或躺在路旁捡食残渣的乞儿、那喧闹街角相互搀扶着卖艺的盲人夫妇。。。。。。

生:虽然我们没有雄厚的财力,但我们有无限的爱,爱是人间的春风,爱是生命的源泉,爱是我们一次小小的帮助,爱是我们一个甜甜的笑容。以真纯的情感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

(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以一组新时代老王的照片为参考依据)

(七)环节五:同步达标 设计了3 个小题,意在让学生再次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突出重点,深化感情。

1.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以________为线索,兼用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

2.文中有一个词语“

能概括老王一生的命运,这个词语就是“文眼”,理解课文抓住文眼,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3.造句: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假如我是一颗星,

;假如我是一片云,

树,

;

;假如我是一棵如

清泉,

;

(八)环节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跟周围这些不幸的人相比,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呀!今天,我们能坐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我们又是多么的幸运呀!那么,幸运者应该怎样对待不幸的人呢?我们应该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不应该去歧视他们。同学们,请记住不要放弃每一次帮助别人的机会,因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五、教学反思

1、存在的不足:

(1)、时间整体把握的不好,造成前松后紧,以至于没能在最后的两个环节上进行充分的扩展,同步达标没能当堂完成! (2)、没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不够活跃,有些学生的能力没能充分发挥;等等

2、存在的困惑:

(1)、语文的课堂容量很大,环节紧凑,层层推进,与数学的容量相比确实大很多,怎样才能更好的在有限的40分钟之内最大限度的表现文本?在使用中怎样更好的兼顾落实达标与充分的活动结合?

(2)、就我们使用的学案而言,在使用的过程中对一些环节上作了不段的提升与完善,学案模式基本定型。但总觉的学案设计还不够好,还不能真正灵活使用,就语文课而言感觉有点束缚了老师及同学们的个性才能的发挥。怎样更好的发挥学案的作用?怎样更好的保持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使老师与学生的个性充分展示与提高还需要找个更好的切合点!

六、板书设计:

老王

孤苦伶仃

善良淳朴 苦

生理缺陷

老实厚道 谋生困难

知恩图报

平等观念 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2、【投影出示1】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的坐在教室的一角。

3、听老师读画横线的话。

第一遍去掉“默默”,让学生体会“默默”说明了什么。第二遍去掉“总是”,再次体会“总是”说明了什么。第三遍去掉“一角”,体会“一角”又说明了什么。

整个这句话,我们读出了什么样的小英?(自卑、忧郁、孤单、沉默,板书:自卑)

4、是什么原因让小英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

5、那时的小英内心一定十分的——(生答:痛苦、忧伤、寂寞),他常常会想些什么呢?

6、过渡:多么可怜的小英呀!她对自己已失去了信心,她对生活已失去了希望,但是有一件事却彻底地改变了她,让我们先来看看改变后的小英。

7、【投影出示3】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这句话这样读行不行:她不再忧郁,她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甚至还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不行)为什么?(走进舞蹈房,更加说明小英敢于正视和挑战自己的缺点,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你认为省略号还省去了什么?谁来补充?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小英呢?(活泼、开朗、自信,板书:自信)

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就让我们高兴地来读读第5段吧!小英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分组读

1、5两段。)

8、读到这儿在我们心中一定留下一个很大的问号,是……?(小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因为什么?(掌声)从哪儿找到答案的?(指名读小英的来信)

过渡:掌声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二、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1、学生自由读

2、

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英的句子。

2、指名读学生划出的句子。

从这些句子中你有没有感受到小英的变化?哪些变化?(鼓励学生用“先、然后、最后”来说,如:小英先是胆怯、自卑、痛苦,然后变得感动,最后是感激。)是什么让她产生这些变化的?(齐说:掌声)下面就让我们来细细体会小英的变化。

3、体会小英的胆怯、自卑、痛苦和无奈。

【投影出示】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的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1)谁来读第一段话?

小英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那一刹那,小英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齐读。

(2)自由读第二段话,注意体会带点的词语。

“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小英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

小英想上去吗?(不想)为什么?小英能不上去吗?(不能)为什么?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儿红了”我们体会到小英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齐读。

(3)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引读)。小英一摇一晃地向讲台走去,走去,每一步都像他的心情一般的沉重,【投影出示】小英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地想:。

齐读大屏幕上的三段话,好好体会小英内心的那种自卑、痛苦和无奈。

4、体会小英的感动。

(1)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这掌声是什么?这掌声犹如什么?(学生自由说,并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2)从“骤然间”你能读出什么?(掌声响的突然,掌声响的让小英出乎意料)听到这突如其来的掌声,小英内心是多么的——(生答:感动)

(3)【投影出示】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齐读。此时小英在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投影出示】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她地想。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的

二、三两句话。(读出掌声的突然、读出小英的惊喜和激动)

5、体会小英的感激。

掌声渐渐平息,小英开始演讲了,她讲得怎么样?听了演讲,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同学们把要对小英说的话用什么表达出来?(掌声)这时的掌声又是什么?这时的掌声又犹如什么?(学生自由说,并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再次听到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内心又是多么的——(生答:感激)

【投影出示】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小英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心头涌动,她想说——(生答)小英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引读)

三、引导说话,读背作者感想

1、学到这儿,你心中一定也有许多话要说吧!对于掌声或对于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说,再次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一齐读读黑板上同学们自己对掌声的感悟。

2、学生读完后,教师深情地读——【投影出示】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请把这句话记在自己的心里。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策略与课例观摩

单元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讨论

本次培训课程,是基于新教材一年级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整体教学而设计的。

一、单元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单元目标的设定是遵循从核心素养到课程标准再到教学内容来设计的。核心素养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指针,也是小学语文研究的重要方向,更是未来教育的指向标。

在一年级新教材的运用过程中,核心素养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本次课程内容的呈现上,都十分突显。五篇课文的教学设计,都会从课文的本身延伸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基于《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同时,《课标》对一至三各学段的教学目标,都有明确而具体说明。所以,单元目标的制定,是从国家的宏观层面到学科的层面再到教材的教学内容这三个层面来设计的。

3.基于课程性质

日本的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里,论述了两种课程的模式,他把“单元设计”概括为两种不同的单元编制:

一种是“阶梯型课程”,即“计划型课程”。课程呈现让学生有一种一层一层的递级感,目标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我们单元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基于阶梯型,它是以“目标─达成─评价”方式来设计的。

一种是“项目型课程”,也就是“登山型课程”。目标是山顶,但是究竟怎么走?有哪些路径?没有具体指出方向。“项目型课程”的单元编制是以“主题─探究─表达”的方式来设计的。 这两种课型在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一至五课是基于“计划型课程”,在语文园地和口语交际课程则侧重于“项目型课程”。

所以,本次课程在单元目标的制定上,实现“计划型课程”和“项目型课程”的交叉。而这两种课程类型的统整,连接,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目标是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进行设计的,它着眼于单元每一部分学习内容,并对学习内容进行统整,从而建立单元的整体学习体系。在制定时,要注意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与外延性。

1. 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把每个课时目标统整,建构起单元学习的总体架构。

通过对一年级第一单元教材的分析,统计出前五篇课文中有35个需要正确认读的生字,正确书写生字15个,再加上园地中正确认读的5个生字,正确书写生字2个。可以制定本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正确认读40个生字,正确书写17个生字。

②认识田字格,并依次会写:横、竖、撇、捺、点等笔画。努力按照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来写字。

2. 内隐性

内延性主要表现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两方面。

在教材解读过程中,插图、儿歌、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以及教材中呈现的图示都具有一定的教学和教育功能,基于这些内容,制定“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从阅读的视角来看,新教材从第一单元开始,也就是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喜欢阅读、爱阅读的好习惯。更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这些教学内容在目标制定时,既有外延性意义又有内延的作用。因为阅读兴趣的培养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要有社会不同的群体参与进来,除了老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还要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就是由学校延伸到家庭。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全民阅读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整体性的目标和内隐性的目标是一个整体,整体性目标引发内隐性目标,内隐性目标影响整体性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密不可分。

三、单元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学情

设计单元目标,要考虑学情。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  受到认知能力发展的限制,在适应课堂学习、学校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

 处于他律阶段,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关注。

 以无意注意为主,容易分心,容易受外界影响。

 有趣程度能延长集中注意和的时间;疲劳会加速注意力的衰退。

 趣味记忆,能提高记忆效果。

这就要求老师在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时,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制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核心素养在单元目标中的具体体现 核心素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体现为:

第一,要有家国情怀,爱祖国,爱中华民族。这种爱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在我们的识字教学中,在我们的儿歌教学中,在读插图过程上,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认知角度、心灵角度、思想角度都有所感悟。

第二,要树立文化自信。

新教材,特别是第一单元,力求让学生从一入学就树立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例如“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实际上是从《易经》的视角,指向我们的物质世界,它体现出中国古人对世界万物的认识。所以,学生在认识事物的同时,还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口耳目”中体现了国粹京剧的“唱念作打”,《对韵歌》的压韵,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这些怎能不让学生感受到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之情!

第三,积极交往,有效互动。

无论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应答互动,还是班内活动的参与,都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如“口语交际”这一环节,强调“你说我做”,就让学生在游戏中,训练倾听和表达的好习惯,更在同学间的互助,合作中感受团队精神。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对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形成乃至对于今后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与单课目标的关系,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单元目标一定大于单课目标之和。也就是我们单元目标绝对不是单课目标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整合。

第二点,单元目标统领单课目标。为什么课程目标的设计要采用单元式的介入?这是因为单元目标有利于对学生从小就建立起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培养,用单元目标统领单课目标,有助于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也是在课标中呈现的学习的方法和思路。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1.能正确分辨地图上的四个方向, 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2.在生活中能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找出东南西北方, 确定一个方向能够找出其他三个方向;3.在想象图形和物体的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方向感, 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给定一方向, 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孩子们, 用你们以前学过的方位词来描述一下你周围都有谁?

一、复习旧知, 引入课题

前面我们学过用前后左右来表示方位,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认识方向。 (板书课题:认识方向)

你知道了哪些有关方向的知识?你是怎样知道的?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方向标。

(课件出示带有方向标的几幅地图) , 孩子们, 观察这三幅图的右上角, 你们认识它吗?从这个图标当中你能获得哪些方向信息? (引导:向下是南方, 左西右东)

人们在绘制地图的时候, 为了便于观察, 方便交流, 通常按“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的方法来绘制, 这就是方向标。

读一遍“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边读边伸出小手指一指。

拍手巩固。上北拍拍、下南拍拍、左西拍拍、右东拍拍。

(此环节通过观察三幅地图中共有的醒目的方向标引导学生发现:人们通常按照“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的方法绘制地图, 并通过反复的拍手游戏进一步巩固, 加深学生记忆。这样的安排, 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巩固新知识, 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2. 在地图上辨认东南西北。

认识了方向标, 我们一起到图中去辨认方向。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个中心点, 也就是观测点。

(1) 出示例1:

以岗亭为中心, 用箭头表示方向, 标出东南西北。 (学生展示--课件显示) 。

(此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 在地图中先确定一个中心, 再画方向标)

(2) 以岗亭为中心, 说说它的东南西北方分别有什么建筑。 (课件出示:岗亭的东方是转盘)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引导说出:转盘在岗亭的东方。比较两句话:都是以岗亭为观测中心, 描述转盘的位置, 说法不一样, 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3) 以转盘为中心, 说说转盘的东南西北方分别有什么建筑? (课件出示:转盘的西方是岗亭)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引导说出:岗亭在转盘的西方。

(4) 比较“转盘在岗亭的东方;岗亭在转盘的西方”两句话, 这两句话都是描述岗亭和转盘的相对位置, 仔细体会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集体汇报。

(5) 我们加大难度, 敢不敢接受挑战?

学生完成填空。展示—评价。

这四句话都是描述岗亭的位置, 岗亭的位置没变, 为什么方向却不断地变化呢?组内讨论—代表发言。

小结:对于同一景物, 观测中心发生变化, 对应的方向也可能发生变化。

(2、3、4、5四个环节, 基于学生年龄和知识建构的特点, 本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 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合作、探究等方式, 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解决问题。)

(6) 孩子们, 你们自己选择观测中心, 说说其他建筑物跟它的位置关系。

(7) 巩固练习:填空, 并照样子说一说。

(6、7两个环节意图是锻炼学生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方位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为进一步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在生活中辨认东南西北。

孩子们, 刚刚我们是在地图上借助方向标认识了东南西北, 那么,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什么来辨认方向呢? (本环节, 重视挖掘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下面我们轻松一下。老师跟大家讲个故事。

国庆节期间, 张老师去四面山游玩, 因为景区风景优美, 张老师流连忘返, 直到天黑才想起宾馆, 风景区回宾馆的路纵横交错, 十分复杂, 走着走着就迷路了。张老师下午游玩时只记得宾馆在太阳落山的方向, 可是天已经黑了, 看不见太阳, 就找不着方向, 心里十分着急。忽然一抬头, 发现明亮北极星在张老师正前方的天空上。孩子们, 你们能帮助张老师找到回宾馆的方向么? (要等待, 让孩子说办法。)

同学们真聪明, 帮助张老师找到了回宾馆的正确方向。 (面向北极星, 所以前面是北, 后面是南, 左面是西, 右面是东) 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活中, 当我们面向北方的时候, 就是把我们在地图上认识方向的上下改成前后。 (板书:面向北方前北、后南、左西、右东。)

(数学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在本环节, 结合生活实际, 设计了自己假期游玩, 迷路的情节, 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共同交流探寻老师是如何正确返回宾馆的。它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了孩子们的小组合作意识。同时, 师生互动, 增进感情。还让他们懂得迷路时不要慌, 根据一些生活常识和自己所学知识, 先确定一个方向, 再确定其他方向, 然后, 确定目的地方位。)

巩固:假如, 我们现在面向北方, 在黑板上贴上北, 请同学们起立, 面向北方点点头, 面向南方拍拍手, 面向西方跺跺脚, 面向东方招招手。

(游戏巩固, 增强乐趣, 加深记忆)

看来, 我们要想在生活中辨认方向。首先, 要根据一些生活常识, 确定一个方向, 然后, 再去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孩子们, 今天早晨张老师心情非常好。我就在操场上面对太阳做了做操, 请同学们再来帮我辨认一下四周的方向?下面小组讨论, 完成题卡第2小题, 完成后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又快又准。 (小组展示汇报)

(结合生活实际, 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4. 小组活动。

(1) 假如, 我们现在面向北方, 在黑板上贴上北, 请3号小组说一说你们的东南西北各是第几小组;请1、2、4、5小组分别说一说3小组在你们的什么方向。 (2) 1、2、4、5组的其中一个小组选择方向牌举起, 另外, 三组按照位置选择方向牌举起, 3号小组做裁判 (适时间而定) 。

(此环节采用形式多样、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让学生参与练习, 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这些活动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说说你又哪些收获。

1. 绘制地图通常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方向绘制;2.东西相对, 南北相对;3.确定一个方向, 如何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好了, 同学们, 假设你们还是面向北方, 向坐在你西方的老师鼓鼓掌, 说“老师, 你们辛苦了!”请向坐在你东方的老师们挥挥手, 说“老师, 再见!”再向坐在你南方的老师们鞠个躬, 说“欢迎下次再来!”。

(本环节, 通过谈话, 教会学生在归纳学科知识的同时, 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特别结束环节, 更是在互动中既复习巩固已学知识, 又对学生进行了礼仪教学, 恰倒好处。)

反思:

本课开始, 教师跟学生一起玩关于方向的游戏, 从已有知识“前后左右”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引出站的方向不同, 所面对的事物也不同, 所以, 用这些词来介绍物体位置有局限性, 从而产生学习新方位词的需要。学生对东南西北的方位词的掌握还比较抽象, 需要大量感性支持和丰富表象,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学习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了解“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在练习的设计上, 为让学生感悟数学就在身边, 出示了校园地图, 请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地区说说相对位置。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也加入了爱家乡、爱学校的教育。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公有制

市场经济

理论突破

制度创新

结合可能性

企业改制

正文: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在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过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社会的部分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其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1】

二、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在过去,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而今,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我国的领导者通过一系列科学理论的实践和检验,在经济发展的要求之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寻找到一条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经济道路,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根据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建设。政治制度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济制度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

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

(一)、性质与形式的关系:

市场经济是公有制采取的经济形式,公有制是市场经济依存的经济制度。

(二)、理论突破与制度创新

二十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出版的经济学著作、辞典和教科书,普遍把市场经济定义为:以私有制为基础,通过自发的市场机制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经济制度。不仅如此,在西方经济学界,曾经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也是把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词,认为市场经济是一个制度属性的概念。“自由市场经济,严格的讲,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它是由自由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所独立决定的,尽管在所有国家中市场自由存在一些限制条件,通常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语”。【3】《现代经济学辞典》对市场经济的解释是,“一种经济制度,在这种经济制度下,有关资源配置和生产的决策是以价格为基础的,而价格则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工人和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自愿交换产生的。这种经济的决策是分散的决策,而不是由中央计划当局决定。”

1992年10月, 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基本思想,在党的十四大上系统提出了社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这一命题的确立是建立在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基本认识的理论创新基础之上的。长期以来,在理论认识上一直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是与不同的社会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来看, 任何社会都要解决好对资源进行高效率配置的问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计划和市场是对资源进行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 它们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因而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其实质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不涉及到社会经济性质的改变。这就明确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本的前提。

第二, 市场经济在总体上比计划经济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 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但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这一方式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显著的优势,因而也就具有更高的效率。从总体上说,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比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具有更高的效率。所以,必须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第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作为资源

配置的一种方式是不具有制度属性的,但是, 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并不等于搞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走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

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可能性分析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特点是市场经济存在的直接原因

市场经济是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也是市场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对于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存在条件和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条件,这一点意见也是一致的。问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不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尽管公有制集中表现了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但在这种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还存在着利益上的差别,其中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内部、集体所有制企业内部以及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利益差别。所以,要实现这种经济利益联系,必须是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来体现既是一致又有差别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二)、公有制是商品这一天然平等派的最好的客观基础

马克思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力商品买卖中存在着形式上平等而实际上的不平等,所以,尽管资本主义把商品经济推向最高峰,但尚未完全体现商品这个“天生平等派”的全部内容和特点。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不再是受剥削的对象时,才能真正体现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等价交换,才完全实现了商品这个“天生平等派”的要求。另外,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商品自由贸易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场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但生产社会化,而且生产资料的占有也是社会化的,这就打破了私有制条件下由于私人利害关系相互隔绝和相互封锁的经济界限,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更加自由和广泛地进行商品贸易活动,使市场经济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价值规律的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必须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只有这样,国民经济才能协调发展,达到生产和需要相协调,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不可能服从整个国民经济的统一计划,这就必然导致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生产资料、劳动产品的巨大浪费。当这种生产和消费比例关系严重失调时,价值规律就会强制性地使之达到一定的比例平衡,这不仅不是价值规律的破坏作用,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它说明生产和消费失调的根基不在价值规律本身,恰恰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可以有条件也更有效地通过宏观调控,使经济活动自觉服从价值规律的要求,为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条件。

(四)、由公有制决定的按劳分配原则同市场经济的原则也是一致的

市场经济通行的原则是等价交换。所谓按劳分配,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劳动者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而他只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获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显然,这里通行的就是调节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的交换而言)的同一原则。”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符合市场条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分配不公,违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因为这不仅无偿占有其他劳动者的劳动,而且侵犯了国家和集体的经济利益。又如,在经济领域存在的腐败现象,也不是市场经济本身所带来的,因为它破坏了按劳分配原则,同时也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其实质是无偿侵占别人劳动的剥削行为。以上只是浅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可能性,至于如何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五大有关经济改革方面的论述给全国人民提出了一个很大的课题,还需要通过今后的几年甚至更长的实践作出回答。【5】

(五)、市场经济的运行反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性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反映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通过市场联系建立起来的商品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关系都反映着资本家的利益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反映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6】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企业还可以自愿从事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展开平等竞争,形成多元的经济主体,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2、在分配制度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兼顾效率与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从而使按劳分配在收入分配中占主体地位。

3、在宏观调控上,兼顾群众的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这样的特点,才会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才能够协调高效运转。

(六)、经济体制改革不得不利用市场经济关系,并把市场引入社会经济生活领域

1、社会主义实践中市场作用的加强,表明市场不是制度因素

2、社会主义国家不得不抛弃高度集中的、排斥市场和市场机制作用的计划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七)、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求公有制有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也为二者结合提供了基础。

(八)客观必然性

1、计划经济已不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2、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经济从粗放型阶段向集约型阶段过渡,集中地计划经济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1)社会的主要任务从阶级斗争转到了经济建设,个人利益代替政治热情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经济反战才能够外延式为主转变为内含式为主,技术的创新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3、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基础

(1)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基础上。由于时代的变迁,历史条件的变化,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公有制的程度低,其内部存在利益差别全社会还不能完全直接统一地安排生产和分配,这就必须通过商品经济形式及其市场机制实现社会生产活动的联系。因此,商品经济形式就不能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中消亡。

(2)社会主义的这种商品经济与前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小商品经济不同,它不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作为自然经济形态补充的经济形式,而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作为资源配置基本形式的发达的商品经济。

五、二者结合的路径分析

(一)思想更新

建国初期,我国一度采用计划经济体制,在其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发展之时,中共领导人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我国经济体制的一次突破性的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计划经济的根本变革,它不再是计划经济,而是市场经济,有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1.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

2.市场对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

3.间接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经济形态。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7】

邓小平的这些经济理论,从根本意义上说明了市场经济与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存在兼容性,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极大推动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我党制定改革方向和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

(二)企业改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经济体制。要想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就应该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对传统的公有制形式进行改革,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制度性改造,使它符合公有制的本质要求。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顺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企业的基本制度,没有企业管理和市场经营方面的有效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不起来的,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也是难以实现的。

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制度创新思路的根本途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需要,是适应政府转变职能、是解决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有效机制,是解决企业社会负担过重问题的有效方式。

对原有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是原有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此外,内资公司改制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改为内资企业是比较特殊的形式。

1999年8月12日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大连主持召开东北和华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讲话,提出: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加强党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的领导。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保持和促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的必然要求;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大力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切实解决国有企业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8】

结语:从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实行至今的成果可以看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在合理科学的框架之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资料所有权和商品生产有着必然的联系,市场经济是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运行方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还存在着复杂的经济利益差别,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完全直接统一安排生产和分配,而必须通过商品经济形式实现社会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这些特点的存在决定了现实的公有制中存在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也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之下,市场经济必定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适应了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它不仅包含了市场的一般共性,也包含了社会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有效地宏观调控之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互兼容的前提之下,使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能够稳定有效地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下一篇:教学改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