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建筑设计范文

2024-05-03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第1篇

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

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

十.西藏民居: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第2篇

时间:2012.2.1~2012.2.8

活动内容:通过网络、相关书籍、走访民间艺人等方式,搜集河北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相关内容,并做整理和总结

调查目的: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增强对家乡的热爱,立志为家乡做出更大的贡献。

调查结果:

一、河北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简介

河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兼有平原、草原、高原、山地、湖泊和海滨的省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绚丽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河北民间艺术的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乡村古乐、民间美术、特色工艺、沧州武术、吴桥杂技…河北省区域内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特色鲜明,从总体来看,有着北方汉民族粗犷、豪放、淳朴、自然、优美的特征。如:

(一)戏曲。戏曲艺术是融唱腔、表演、舞蹈、身段、音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河北的地方戏种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如:保定老调、哈哈腔、安国老调、平调落子、横歧调、新颖调、四股弦剧、唐剧、唐山皮影、保定皮影等,但总体还是以河北梆子和评剧最为著名。这些剧种多以河北地方语言为基础,加之河北地方的民间审美方式,在经过数代人的不断加工改良后,形成完整而成熟的艺术形式。但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戏曲艺术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在适应市场经济,不失原汁原味的同时,进行加工、改良和革新,赋予其时代感,增强其吸引力,已是其问题的重中之重。比如,目前京剧与通俗歌曲之间的结合便是一种尝试,从而使京剧这门珍贵的民间艺术形式得以繁衍、传承,生生不息。

(二)民间舞蹈。河北省的民间舞蹈可以说是多姿多彩,被称为北方汉民族歌舞之乡,它以其优美和极富特色的舞姿和韵律在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上独放异彩。其类型主要有秧歌、狮舞和龙舞,具体主要有井陉拉花、昌黎跑驴、沧州落子舞、唐山地秧歌、盐山武术扇、邯郸永年小曲、曲周花车、邢台秧歌鼓、保定狮子舞、寸跷、地平跷和花鼓落子、张家口插花落子、二人台,承德春鼓和棒棒舞等。在这些舞蹈形式中,主要以秧歌舞最具舞蹈韵味,其主要特点是节奏与动作统一,表演各异,舞姿简洁,舒展、健美,边走边扭。

民间舞蹈均具有舞蹈画面的灵动性,有些秧歌舞还具有典型的戏剧性和人物性格,肩部与腰部扭动和双手摇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多数民间舞蹈手持扇面,脚下微颤,扇花舞动灵活、上下翻飞、肩部与腰部扭动,双手摇摆,就好象凤摆杨柳一般,给人以清新飘洒的美感。

(三)民歌。河北民歌从其类别上一般可分为:吹歌、山歌、小调。

1、吹歌:又名“响器班”,是一种以吹管乐器为主的器乐演奏形式。演奏乐器主要以唢呐为主,板胡、笙、管子、笛等加之鼓、锣、钹等打击乐加以伴奏。从地域上可分为冀中、冀南和冀东三个区域流派,这三个流派与地方方言及当地的戏曲唱腔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2、山歌:主要流行于北部燕山山脉和西部太行山区等地,由于地域、地理位置和审美习性等原因,河北的山歌除与晋西北的小调、内蒙古的爬山调、陕北的信天游在形式和风格上有类似之处外,更具风格粗犷,高亢质朴、热情奔放的特质。

3、小调:又称小曲,曲式多样,内容有反抗阶级压迫及外族侵略的民歌,也有表现节日喜庆、轻快活泼的歌曲,还有委婉、细腻的抒情歌曲等,象《小白菜》、《回娘家》、《茉莉花》等都属河北民歌,而且都是旋律优美特色鲜明易于传唱的小调。

(四)除此上述民间艺术形式之外,还有宣传宗教文化的乡村古乐,他们流传年代久远,但至今一直以古朴、优雅、独特的风格活跃于河北乡村,比如说保存较为完好的涞水县南高洛村的古乐就多次吸引世界各国的音乐专家前去学习、拜访。

二、河北部分特色民间艺术

(一) 藁城吹糖人

吹糖人是旧时的一个行业,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据说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木架分为两层,每层都有很多小插孔,为的是插放糖人。这玩艺儿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欢,见着就走不动了,不是缠着大人要买,就是跑回家去要钱,实在没钱的也不肯离去,眼巴巴地盯着这些糖人。有的小孩图快,就付钱买一个现成的;有的则指定形状要求现做。这时,小贩就用小铲取一点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后用嘴衔一段,待吹起泡后,迅速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内,用力一吹,稍过一会儿,打开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再用苇杆一头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糖人有各种形状,什么小鹿、金鱼、耗子、灯笼等,最惹孩子喜爱的是孙猴。孙猴做好后,要在猴背上敲一小洞倒入些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让糖浆慢慢地流出来,下面用一个小江米碗接着,用小江米勺舀碗里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或冷却凝固时,则连糖人孙猴以及江米碗、勺一块吃掉。这套玩艺儿称为猴拉稀,最受孩子们欢迎。

(二) 乐亭皮影

乐亭县是乐亭皮影的发详地。乐亭话俗称老呔话,所以乐亭皮影又俗称老呔影。乐亭皮影是如何起源发展的呢?在这点上,乐亭流传着两个传说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汉武帝时期李夫人的故事。第二个传说是观音大士的故事。关于李夫人的故事,相传汉武帝失去李夫人后朝思暮想,寝食不安。大臣们为了安慰汉武帝,就做了一个方型的帐篷,又做了一个酷似李夫人的影人,然后告诉汉武帝他们能请人把李夫人的魂拾回来。汉武帝信以为真,就按大臣们的安排,端坐在方型幔帐中等待李夫人,大臣们就拿着做成的影人在幔帐外晃动,并掐着嗓子装出李夫人的声音。这个故事流传到乐亭以后,促进了乐亭皮影的发展。现在乐亭皮影在演唱中还大多掐嗓子呢。关于第二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南海观音菩萨带领徒弟韦驮和红孩儿到北方宣卷讲经,讲完经义,留下了经卷返回南海。以后人们用素纸刻制了观音菩萨、韦驮和红孩儿的影像,操纵着三个影人维续宣卷讲经。由此产生了乐亭影。到现在,乐亭皮影的剧本仍然叫"卷",唱影叫"宣卷",演出的油灯叫"海灯",皮影演员称"师父",皮影影人的造型脱胎于座堂的佛像。这些都是乐亭皮影渊源的传说。实际上,乐亭皮影的产生,跟其它文化艺术形式的产生有很多相似之处。乐亭皮影产生于乐亭县,是乐亭人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是皮影艺术在长期皮影演出过程中不断继承、改革、创新、提高、升华的结晶。乐亭皮影的雕刻和影人的造型上,主要源于乐亭古老的剪纸艺术和座堂泥塑,乐亭皮影的操纵主要吸取了木偶戏的表现手法。乐亭皮影的唱腔源于境内的民歌和民谣、俚曲等乡土咏唱。乐亭皮影的剧本,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新中国成立后也编排了大量的现代戏。

乐亭皮影剧目很多,具不完全统计,先后有500多个长、中、短剧目公开上演。这些剧目分传统剧和现代剧目。而传统剧目就占400余个。

乐亭皮影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通过幕上活动的人物来演绎故事,展开情节,刻划人物的内在性格。正因如此,乐亭皮影讲究外型构造和脸谱程式,这就涉及到了影人的雕刻,基本要求是"忠良者雕以正貌,奸邪者雕以丑形"。

乐亭皮影是以表演人物活动为主的动画性戏曲。影幕上出现的各种角色都是影子人。要让他表达人物感情,推进故事情节,就必须有人操纵,使其动起来,使没有生命的驴皮影子成为有生命的灵魂。在操纵上,以精细取胜,以灵巧感人。

乐亭皮影的伴奏乐器主要是四胡,这是皮影的主导乐器。配以扬琴、二胡、笛子、大阮等辅助乐器,使音乐更丰满,更厚实。打击乐器有鼓、板、钹、大锣、小锣等,以满足情节、唱腔、场面的需要。

(三) 景泰蓝水晶画

景泰蓝水晶画工艺起源于元朝,盛行于明朝(1450~1483年),属我国传统工艺。因其釉料颜色主要以蓝色(孔雀蓝和宝石蓝)为主,古称为景泰蓝。在明、清时代曾一度作为贡品,专属皇室贵族所拥有。被世人视为华贵、显富的象征,成为友谊和和平的使者。现在景泰蓝已变成了一种工艺品名称,而不是指单纯的颜色了。新中国成立后,景泰蓝制品已经被大众所熟知,并以其精彩绝伦的设计及其富丽堂皇的色彩,在国内外都赢得了极高的盛誉。 经过艺术工作者的努力,在借鉴景泰蓝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工艺技术研发出了新型的景泰蓝制品——景泰蓝文化工艺礼品。它的质地精良,用料考究,给人更直观的动态效果。在色彩上,画面完全是各种天然彩石本身的颜色,无须添加后天的任何人工色素,而天然彩石在我国极为稀少,价值很高,代表着吉祥和幸福,故用此制作的水晶画,就是它本身的价值所在。在图案风格上,既可制作抽象的画面,也可制作写实的画面,山水、人物、花鸟、动物、中国画、西方油画等不同风格的作品都能用该技术制做出来,每根金属丝都要一丝不苟地粘贴。表现每一图案轮廓的每一细节,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画面非常的精细、准确、到位!因此,画面的艺术效果浑厚庄重、图案线条精细清晰、豪华典雅,既有东方韵致,又具有现代风采,是传统和现代工艺加艺术的完美结合。该画的制作特点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油画、国画、玻璃壁画等平面画,能给人们更直观的动态艺术效果。同时它融合了国画、油画、白描等纯画技法,是一种集装饰、艺术欣赏、收藏价值于一体的工艺品。并可根据画面不同部分和表达意思的不同来选择大小不同的颗粒,使画面既能表现出其粗犷、原始、古朴、奔放的效果又可表现出其细腻的产品风格。

(四)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梆子腔的一种(梆子腔:戏曲声腔之一,因用梆子加强节奏得名。)解放前,它有许多名称,在河北本地叫直隶梆子、河北梆子、梆子腔;外地人称之为京梆、笛棒子、反调等;此外,也有人称它为卫梆子或山西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2年统一称为河北梆子。除北京、天津、河北广大乡镇以外,河北梆子还流传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武汉以及内蒙古等地。

河北梆子大约诞生于1820---1850年之间。它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和河北农村为基地,逐渐向邻近省市传播。到1880年左右,北至海参崴(原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原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南至广州、福州、东至上海,西至乌鲁木齐,都有河北梆子班社的演出活动,是一个颇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全国性的大剧种。1920年后,河北梆子出现衰势;1930年后急剧衰落,濒临灭绝;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河北梆子才莸得新生,是最早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剧种之一。

河北梆子有丰富多彩的传统剧目500多个,有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有的反映阶级压迫,有的歌颂抗击侵略战争的英雄人物,有的赞美妇女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与向往,有的反映农村生活的风趣……在反映当代生活方面,自1890到1937年,河北梆子编演了150多个时装戏。

河北梆子的音乐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大慢板善于表现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正调二六板如行云流水,从容舒展。而反调二六板则哀怨缠绵、凄楚悱恻。

河北梆子的演员中有一批全国知名的杰出的人士,如田际云、魏连升、侯俊山、何景山,赵佩云(筱香水)、王莹仙(金钢钻)都以唱腔高亢优美、变化多端而为广大观众所热爱。这批演员是河北梆子舞台上的明珠,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使观众更加喜爱河北梆子这个剧种。名家辈出,大大丰富了河北梆子的表演技巧。生旦净丑各有自己的表演程式和特长。特别是旦行中的“花旦”行当,在清代末叶以其表演丰富多彩而独步剧坛。 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

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等。

(五) 武强木版年画

武强县是著名的民间年画之乡,地处冀中平原,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属衡水市管辖。武强木版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其丰富的内容是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武强年画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构图丰满,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中的佼佼者。武强年画除大量民间题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时代变革,以表达人们对国事的爱憎,对人生的美好期望。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并称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五大生产基地。

武强年画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一带很有影响,是春节期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画种。武强年画的制作工艺是先把图案刻在木板上,然后涂色印制在纸上,再点染上各种颜色,所以也叫木版水印年画。武强年画最早印制灶王爷、天地神、门神较多。

武强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品种繁多。有门画、窗画、炕画、斗方、条屏、贡笺、灯画、对联、中堂画、年历画等几十个品种,有单幅、对幅和多幅连环画等不同形式。内容大致可以分为驱凶辟邪、祈福迎祥、戏曲传说、喜庆装饰、生活风俗五大门类,根据劳动人民祈求人寿年丰、大吉大利的心理,通过四季花木、时鲜果品、动物形象等组合的画面来表现吉祥的喜庆气氛,采取象征、比拟、夸张、双关等表现手法,充分反映了民俗、民情和人民的思想愿望,被誉为“中国农耕社会的缩影”、“农民艺术的象征”。

武强年画一般在春节前上市,以满足人们贴年画的民俗需要。内容主要有六神(天、地、灶、仓、财神及弼马温)图像,为敬神活动所用,以祈求来年幸福康泰;祝福祈祥图,如《吉庆有余》、《刘海戏金蟾》等;镇妖辟邪图,如《钟馗》、《门神》等;反映世俗风情的,教人勤劳善良,修养品德的,如《女十忙》、《男十忙》、《渔乐图》、《打围郎》等,表现了男耕女织、捕鱼打猎的农耕社会民俗;有讽刺不良品行的,如《爱钱钻钱眼》、《扶上杆儿掇梯子》等等。一些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戏曲故事也进入武强年画的题材内容,如《三国演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蛇传》、《嫦娥奔月》等。

传统的武强年画,其题材多为气氛热烈,符合劳动人民祈求人寿年丰、大吉大利的心理,表达的是人们热切的希冀和愿望,像“五谷丰登”、“福禄寿”、“年年如意”等,都是武强年画的主要内容。它采取象征、比拟、双关等手法,表达出民间艺术特有的浪漫色彩。如:画一只喜鹊站在梅花枝上,则取名“喜上眉(梅)梢”;荷塘里一枝出水芙蓉,再画一条金丝鲤鱼,就取名“连(莲)年有余(鱼)”等等,都是通过画面上的事物来象征寓意吉祥的内涵。

六、河北部分地区的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

(一)保定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地带,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曾获得“戏剧之乡”、“中国民间音乐之乡”、“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等称号,这片土地滋养出大批的文学家、诗人、创作家、表演艺术家、书画家和多种文化工艺人才,是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同时,在保定广阔的农村还流传着大批的民间艺术:

1、保定老调

老调,又名老调梆子、老生调,从元代时尚小令“河西调”变化而来。“河西调”是流行于燕赵民间的一种小曲,清初曾在白洋淀周围和潴龙河以西的广大农村游行传唱,当时的民间花会也多唱此调。后来,一些艺人在“河西调”的曲调中加“滚唱”开始在舞台上搬演故事,成为老调剧种的雏形。老调剧种的成熟最晚不迟于咸丰年间,清末民初为它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韩大仓、高老寿、肖宽玉等一批老调艺人,剧目如《雕寇》、《临潼山》《忠保国》等100余个。到抗日战争前夕,老调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全国解放后,老调迎来了它的又一个兴盛时期。从1958年至1991年,老调曾先后5次进首都北京演出。

2、满城寸跷

寸跷发源于满城东于河村,据说由宫庭舞演变而来,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县文化馆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对这一濒临灭绝的古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整理,并将其搬上舞台映屏。在1991年正月初一,由该县编排的寸跷舞《小羊倌》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在1996年和1997年被央视三套和七套分别做过专题报道。

3、易县易水砚

易水砚产于古易州,相传始于战国,盛于唐宋,为中国制砚之鼻祖,历代宫廷之贡品。在宋代,易水砚更为赵氏皇族所垂青,名列宫廷贡品之首。在清代,柳叶烟、磨盘柿和砚台并称“易州三宝”,为清廷贡品。积二千年之历史,制砚师汲取了其它行业的雕刻工艺,融绘画、书法诸艺术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江南纤秀细腻和北国刚劲浑朴的独特风格。在全国砚雕界独树一帜,使易水砚成为融文化、历史、政治之内涵及各种雕塑艺术手法于一体的艺术珍品。

4、涿州皮影

皮影艺术,俗称“皮影戏”,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是集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于一体,由艺人操纵用牛皮或驴皮雕刻的人物、道具,通过灯光照射,投幕在银幕上进行表演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提起中国皮影史,是不能没有“涿州”二字的。有人考证,现在北京、唐山,甚至承德、辽宁一带的皮影的来源就是涿州的皮影。涿州的皮影,被称之为“涿州影”。“涿州影”传入北京,有人说是在明代晚期。1957年青年节,毛泽东观看了皮影戏寓言故事《鹤与龟》和《鹬蚌相争》。2005年中国唐山国际皮影艺术展演的成功举办,说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项重要内容的皮影戏不会无声地湮没在历史中,它将再现生机。同时,“涿州影”作为涿州历史上一个亮点,也应拂去蒙尘,发出光辉。

5、安新苇编画

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生长芦苇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太平寰宇记》中已有“淀中有蒲柳多霞苇”的记载。淀内有苇田十二万亩,年产芦苇七点五万吨。白洋淀芦苇特有的皮薄、节长、韧性好的特点,具有很高的价值。淀内芦苇一直用来织席、打箔,而聪明智慧的白洋淀人又赋于芦苇艺术之魂,制作出了美伦美奂的芦苇工艺画,展现了白洋淀的自然风光,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内涵。

6、清苑哈哈腔

哈哈腔,是流行于河北省及山东省东北部广大农村中较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哈哈腔的别名较多,计有“柳子调”、“合儿腔”、“喝喝腔”、“合合腔”、“一道沟”、“小秧歌”、“四根弦”等。唱腔音乐明快活泼、通俗亲切,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歌色彩。

7、徐水舞狮

徐水舞狮素有“北狮之宗”之称。 1952年,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花会汇演,一举夺得金牌。1953年5月,舞狮队应邀到中南海,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总司令做了一场精彩的汇报演出。19

54、19

55、1956年国庆节大游行,狮子舞连续三年被选中,随彩车缓缓通过天安门前。先后有41人进入了国家正式文艺院团,13人被评为国家二级以上演员,直到现在,国内杂技界仍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吴桥杂技霸天下,徐水狮子顶呱呱”。

(二)邯郸

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7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休养生息。在邯郸悠久历史的进程中,孕育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后代子孙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绵绵7000余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十大文化脉系。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邯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磁山文化在这里发现,赵国在这里建都,荀子在这里诞生,秦始皇在这里启蒙,曹操在这里称霸„„

“邯郸”,独属于一个城市的名字,历经数千年不改,为中华地名文化之特例,寓示着她的悠远传奇。从上古神话到现代文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在邯郸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历史印迹与瑰丽华章。

1、广府太极

灿烂的东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清朝道光年间,在中国邯郸的永年县广府城,诞生了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和武禹襄,使永年县成为中国太极拳两大流派—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杨式和武式太极拳广为传播,尤其是杨式太极拳开武术健身之先河,使太极拳易于习练,成为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太极拳作为祖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瑰宝,就是从这里走遍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亿万民众热爱的体育健身运动。太极拳以集武术、医术、导引术为一体的科学的人体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及爱好者的重视和喜爱,广府的太极拳文化已成为中国的国粹而载入史册。被国家授予“世界太极拳夏令营基地”、“太极拳研究中心”、“太极拳之乡”、“太极拳圣地”。 如今,以杨露弹和武禹襄为代表的广府太极文化,已成为河北乃至中国向世界传播健康和友谊的纽带

2、成语典故之乡

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广袤地域的辉煌历史、深厚丰腴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披沙拣金,凝聚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据不完全统计,由邯郸历史和相关史书中所滋生、蕴积、提炼出的具有邯郸地方特色或与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达1500条之多,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等,它们以言简意赅、精辟神妙、富于哲理、寓于情趣、耐人寻味而成为中国汉语言艺术中的一枝奇葩。邯郸的成语典故,集中原与边塞之风韵、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瑰宝。这些成语典故中,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也有500条之多。另外还有众多的成语典故遗址景观。位于邯郸市赵苑景区内的“成语典故苑”,占地102亩,以园林为载体,以发生在邯郸的成语典故为内容,以碑刻、浮雕、绘画、自然山石象形喻义等多种艺术手法为表现形式,将发生在邯郸的成语典故再现世人面前。它以古喻今,鞭策鼓励后人,是中国唯一的以成语典故为主题的文化园林。 2005年10月26日,经中国文联批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邯郸市举行命名颁牌仪式,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成语典故文化已成为邯郸市十大文化脉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3、临漳撵花

临漳县西街撵花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当时有开封人氏刘子东在临漳西街以卖水饺为生,每逢过年,十五元宵节之际,为和老百姓一起凑热闹、闹高兴,就把自己懂的这些撵花中的小故事教于当时的西街村人王孟华(第一代),这八个故事都是有:①三教门;②赵匡印送京娘;③打渔刹家;④拾玉镯;⑤唐僧取经;⑥错断阎罗教;⑦抱盔;

8、琉璃鬼顶灯。然后由王孟华在西街村组织起一个小型的撵花队伍,一起热闹的演译这内容丰富的八个故事和老百姓一起闹元宵。从此,这个每逢元宵佳节撵花的风俗习惯就在西街村传沿下来,从未间断,每逢此时,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兴高采烈、有滋有味的争相观看,甚是喜庆和热闹,提升了不少的节日气氛。

4、磁州窑

磁县、峰峰矿区的西部地区,是绵延的太行山余脉,这里蕴藏着大量的高岭土,是制作陶瓷的天然原料。从北齐时就已开始烧造瓷器,并逐渐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观台和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两大窑场。宋元时期逐渐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从此薪火相传,绵延千年。其造型优美,装饰手法丰富,色彩对比强烈,题材广泛,技艺高超,瓷器产品在艺术上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它所创造的白地黑花的装饰艺术,集诗、书、画于一体,独具浓郁的乡土气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窑的最高水平。古来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说。 磁州窑以粗犷、豪放、潇洒的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创造了宋金元时期民间瓷艺的最高成就,体现出民间工艺强大的生命力。磁州窑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艺术中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沧州

1、武术之乡

沧州人民,自古以淳朴、刚直、勤劳、勇敢著称。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强悍之武风,历年久远,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据史籍载,沧州民间武术,兴于明,盛于清,至乾隆时,武术之乡已形成,至清末,则声扬海外。《三国演义》里夏侯惇率领的青州兵威震河北;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开封府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蒙冤发配沧州的故事,很多读者都耳熟能详。

沧州系多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汉与满、蒙古、回等少数民族曾发生过隔膜与误解,等不快之事,逐渐融洽。民族之间的不快,促武术发展;民族融洽,又相互交流技艺,更推动武术之发展。如今,我国的武术已逐渐外传,其中,沧州武术很受欢迎,少数民族武术以回族武术最盛。

沧州武林门类及独立之拳、械,除失传者外,计50余种,有六合、八极、秘宗、功力、太祖、通臂、劈挂、唐拳、螳螂、昆仑、飞虎、太平、八盘掌、地躺、青萍剑、昆吾剑、闯王刀、疯魔棍、二郎、苗刀、燕青,形意、戳脚、翻子、少林、埋伏、花拳、勉张、短拳、阴手枪、杨家枪、太极、八卦遍布各地。

沧州武术,流传年深,支系日繁,又在不断改进或创新,故虽一门类,而各支系套路多寡不一,拳械动作招式数量不一,演练速度亦不尽相同。但同一门者,其风格特点仍保留不变。

2、吴桥杂技

“杂技之乡”人们多以河北省吴桥县素称。据有关史料记载,吴桥杂技历史最悠久。当地人们把杂技叫作“耍玩意儿”,民间流传有:“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可见,杂技在吴桥县是十分广泛和普及的。

在吴桥县境内,无论是村庄农舍,还是田间地头,或是街头院落,到处可以看到演练杂技的动人场面。劳动工具或生活用具,都可以当作演练杂技的道具。有些杂技世家,从一两岁起就训练小孩子的杂技功底。2006年全县有几十个专业的或业余的杂技团,演员1000多人。平时有一两手杂技本领的人不计其数。 多年来,这个驰名中外的杂技马戏之乡,培养出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专业演员。北京、沈阳、天津、哈尔滨、重庆、昆明、太原、广州、西安、武汉等全国50多个杂技马戏艺术团体中,有许多演员来自吴桥。其中,有不少人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杂技表演艺术家。如中国杂技协会副主席、被誉为“杂技艺术之花”的武汉杂技团团长夏菊花,她的家乡就是吴桥。

3、刻窑 刻瓷(又称瓷刻)艺术由历史悠久的刻玉和石刻演变而来,起源于宋,发展于明,兴盛于清末民初,是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优质瓷器为载体,以精湛的刀法,将书法的韵致与绘画的意境镌刻于瓷器上,将书法、绘画、雕刻融于一体,使瓷器具有更高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在国际间享有东方艺术瑰宝之美誉,倍受世人青睐。

早期的刻瓷艺人一手执锤,一手执凿,刻瓷的表现手法主要以线条为主,内容也比较单一,主要以线条画配以简单的色彩或文字为主。 现在在天津古文化街等地还可以见到这种古老的刻法,基本上是在瓷盘上刻福字或者其他吉祥如意的文字。

近代,在以天津吴龙元为代表的新一代刻瓷艺人的努力钻研下,刻瓷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具上,吴龙元先生首创了“刀锤一体”,表现手法也吸收了国画、素描、水彩、版画、篆刻等特色,内容也丰富到无所不包的境界。

经验体会:通过搜集、整理,我学到了很多不知道的民俗文化,也了解了不少民间艺术,同时也为家乡的独特而自豪。世界很大,有很多东西我们不知道,不清楚;世界很小,有些东西在我们身边,我们因为习惯而忽视。就拿方言而言,我们中国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同时,我家乡保定的不同县也有不同的方言,而这些方言,我认为也是一种民间文化,正体现了各地的文化特色。

理性思考: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日渐萎缩,众多民间剧种被电影、电视打得毫无招架之力,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正在逐步变小;城市“建设性”破坏和旅游“开发性”对民间艺术资源破坏严重,旧城改造的推土机把大量的老城民居中附着的文化精华,如砖雕、木雕、石雕、壁画等轰然推倒并碾碎,农村中一些具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街区、古建筑群在集镇建设中遭到破坏,民间艺术资源陷入经济越发展、破坏越严重的沼泽之中;研究人员和经费短缺制约民俗文化保护等等现状,让我们深思。对此我有几点建议:

一、加强民间艺术传承人队伍建设。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绝技、绝艺、绝活,要采取重点扶持政策,鼓励带徒授艺,使民间绝技后继有人,同时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尽快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民间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对长期从事优秀民间艺术制作、表演,形成风格、自成流派、有成就者,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要创造条件,促使民族民间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在中小学倡导成立兴趣班,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促进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二、树立全民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积极宣传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软实力标志的高度,鼓励人们更多地了解民间艺术资源,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对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的认识,增强全民保护民间文化的自觉性,培养人们对民间文化的感情,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支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第3篇

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

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

十.西藏民居: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第4篇

一、传统木构建筑美学特征及优缺点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木架结构、屋顶形式以及建筑装饰等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卯榫结构的形式真实有机, 极具逻辑之美;材料的色彩肌理温馨柔和, 具有朴实之美。传统木构建筑取材以木为主, 存在着取材方便、施工快、抗震等优点, 同样存在虫蚁侵蚀、霉变、易着火、梁架体系难实现复杂空间等缺点。

二、民宿来源及分类

民宿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一般认为来源于英国, 发展于日本和台湾, 后逐渐在内地壮大起来。在台湾, 民宿一般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 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活动, 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 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目前, 民宿的概念还在不断扩大更新, 民宿的分类也没有特定标准。一般而言, 按经营发展模式分为个体经营民宿和合作经营民宿;按地理位置分为城市民宿、乡村民宿和景区民宿;按功能作用分为纯住宿型民宿、体验型民宿;按风格特征分为欧式民宿、和风民宿、中国传统建筑民宿等。

三、民宿设计现存问题

大多乡村民宿由村民自发投资, 缺少前瞻性和整体性考量, 出现设计滞后, 功能不足等问题。我国疆土辽阔, 不同地方建筑风格各异, 且民风民俗众多, 为民宿设计提供众多素材资料。而纵观国内民宿设计, 缺乏特色, 流于俗套者比比皆是, 千篇一律的设计格调, 伪文艺家庭旅馆层出不穷, 鲜有立足于本土文化进行特色设计的优秀案例。

四、民宿设计的发展方向

民宿主要依托于乡村景观风貌及特殊文化资源, 其特色打造既不能照抄照搬城市里的设计手法, 也不能盲目的求新求变。从民宿的发展方向可感知到生态、人文与地域性的设计理念, 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城市人口密度大, 环境恶化, 生活质量降低等因素下, 逆城市化现象严重, 城里人渴望脱离城市的烦杂与忙碌, 回归到乡野的生活方式。“乡愁”文化在这种回归思想的牵动下产生, 对民宿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民宿设计朝着寄托乡愁的方向发展起来。

五、传统木构建筑与民宿的结合

目前, 对大量传统木构建筑未得到保护利用的问题, 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用评估分级的方式, 将这些建筑分为保护性建筑和一般性建筑, 并对不同等级的建筑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如一般性建筑可赋予新功能, 或转为商用或以纯居住为主, 以居住为主的建筑可打造成特色民宿等。

1、前期调研及准备

对传统木构建筑进行民宿设计前, 应对其所处的地理位置, 周边环境等做调查分析;对原建筑情况进行评估, 明确需要保留和改进的地方。中国各地区有不同的建筑环境及地域文化, 这些因素影响着设计的整体效果。如西南地区潮湿多雨, 紫外线弱, 常出现室内采光不足, 建筑材料霉变等问题。所以, 在设计过程中就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 或加大外墙的窗墙比, 或对建筑材料进行防腐处理等。

2、设计理念的提出

设计理念是设计过程中的主导思想, 影响作品的文化内涵及风格特征的形成, 一个新颖独特的设计理念能使作品取得与众不同的效果。如四川阆中花间堂, 在设计中提出在修复保留原建筑主要特征的同时, 融入现代设计美学, 打造古朴现代的高档民宿的设计理念, 使花间堂设计的最终效果与阆中古城的建筑风貌、人文风情相融合, 兼顾了传统建筑之美和现代设计的时尚雅致。

3、设计过程及实施

1) 建筑设计

基于传统木构建筑上的民宿设计不能推到重来, 而要在传承保护的同时力求创新性突破。即保留原建筑特色和优点的同时, 针对所存在的问题, 进行设计提升、功能升级。比如传统建筑的组合式屋瓦结构是独具特色的视觉要素, 其美学性值得传承;其坡面层叠的瓦片能产生利于空气流通的缝隙, 使整栋房屋冬暖夏凉, 其实用性值得借鉴。又如传统梁架结构极富结构之美, 代表着高超的木构技艺, 可对其进行修复加固, 保护性利用。

2) 庭院设计

庭院设计追求与周围建筑环境协调统一, 园内各组成部分有机相连, 并通过植物、铺装、构筑物等营造出具有意境的视觉效果。传统建筑庭院往往缺乏整体规划, 缺少人性化、生态化的设施, 在设计改造中应适当增添休闲设施、布置景观小品等, 给整个庭院增添活力和生活气息。传统院落中随处可见的砖瓦、石板、旧木家具等, 可创造性运用于墙地面装饰。总之, 对传统庭院进行重新规划设计, 应立足于原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设计理念在形态、色彩、肌理上进行整体性考虑。

3) 室内设计

传统木构建筑的室内空间狭窄, 功能性、舒适性都难以满足现代人对居住空间的要求, 在对其进行民宿打造时, 可在造型、色彩、肌理等多方面上进行新旧融合。造型上, 传统木构建筑结构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 空间造型及家具选用时应结合原建筑格调, 力求协调统一。色彩上, 传统木构建筑由于大量运用原木、砖石等自然元素, 整个空间自然古朴却略显单调, 选择一些彩色饰品对空间进行点缀, 能打破了木质空间的单调沉闷, 使整个空间焕发生机活力。材料上, 选用与原建筑材质相同或相协调的材料进行设计, 能延续原建筑的风貌特征, 取得空间色彩、肌理上的和谐。

六、结语

民宿有别于现代酒店, 不追求高端与奢侈的陈设, 而通过家一般的氛围营造, 带给人温馨舒适的居住体验。特色民宿设计应根植于本质, 结合地域人文和自然生态资源, 去追求有灵魂、有生机、有特色、有人情味的表达, 以满足现代人对功能和审美需求。

摘要: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各地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如何进行特色民宿设计成了热门话题。本文主要针对民宿设计缺乏整体规划、特色不突出等现象, 结合传统木构建筑的优缺点, 进行简要分析基于传统木构建筑的特色民宿设计。期望对特色民宿设计提出一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传统木构建筑,特色民宿,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延, 代慧茹.民宿分类研究[J].江苏商论, 2016 (10) .

[2] 赵菁.浅谈当代民宿设计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7 (02) .

[3] 王明泰.试谈对民宿设计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 2015 (19) .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城市设计的存在问题和设计误区,从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出发,指出在城市设计中以公共利益的考虑为出发点的重要意义,公共利益在城市设计中的内容和目标,及在城市设计中实现公共利益优先的目标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公共利益;城市设计;公共空间

1 当前城市设计的存在问题

目前,城市设计在指导城市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城市设计实例(详见图1),如《深圳市宝安中心区城市设计》、《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中心商务区城市设计》等。

图1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

然而,由于城市设计的三维直观效果更便于充分展现城市的风貌特色、空间形态,令一些地方官员盲目追捧,把城市设计当成一项地方的形象工程、政绩项目来操作,过度的行政干预和欠缺科学的长官意志令城市设计变成了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工具,有些城市设计师的价值取向也过于强调个人意志和审美情调,城市设计出现了一些设计误区,如不顾地方实际盲目攀比追求气派、雄伟的空间格局;为追逐空泛的城市形象而过度设立大广场、行政文化中心、滨水绿地、地标等公共空间,从而浪费了大量的宝贵土地;抛弃地域文化特色,盲目崇拜“欧陆”、“简约”、“古典主义”风格建筑,造成地域性、文化性的缺失;或破坏自然环境的安全格局、漠视富有人文特色的城市肌理;形式化地追逐中轴线、空洞地强调空间结构或联系等等,不一而足。

2 城市设计的目的是实现利益的平衡

2.1 城市设计的本质内涵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中定义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旧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 可见,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和环境,其主要工作内容是设计、控制和塑造城市的空间秩序,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 [1]。

2.2 城市设计中的利益主体

城市设计一直以公共利益的“代言人”自居,但实际上城市设计屡屡受挫,以至其“代言人”身份不断受到公众的质疑,城市设计师甚至成为备受公众批评的“牺牲品”,主要原因乃主宰城市设计命运的是社会各种利益主体的相互利益博弈的结果。传统的城市设计工作惯于物质空间安排的思维定势,运用一定的技术设计或措施,试图建立城市形象和空间物质环境,对城市设计的内在利益属性和实施机制较为忽视。而实际上,城市设计工作无不围绕着利益问题而展开, “是协调社会不同利益的一种工具”,其“核心问题是利益协调问题” [2] 。在兼顾长远效益的前提下,能确保社会各种利益的平衡的城市设计,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建立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2.3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取得利益的和谐

城市设计中要以公共利益为原则,并非排斥私人利益的存在,相反,只有满足私人利益的合理诉求,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利益,“只有当公共空间满足公众的、整体的利益而非少数人的、局部的利益时,才会真正地表达和谐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实现私人利益也应该成为城市设计的目标之一,而优秀的城市设计应该是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最大化的统一。

3公共利益在城市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3.1 强调城市设计的过程化

传统的城市设计沉醉于终极的设计蓝图,过于强调技术手段来勾画一个理想的城市设计效果,政府机构热衷于将其作为现届业绩进行宣传,唤起民众对政府和未来生活的信心,城市设计师也为其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自我陶醉,但城市设计的真实意义却不在其最终的产品,而是在于城市设计编制和实施中的过程。现实中的城市设计蓝图仅是设计的一个概念,用于引导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代表一定时期的公众意志和价值观念,但在快速城市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观念频繁更新的改革年代,难以保证其规划预测的科学性,以及城市设计的规划期末能否按其蓝图呈现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环境。

3.2 城市设计中公共利益的内容

城市设计中,公共利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董慰等认为城市设计在内容上可表现为为公众供给公共物品和提供公共服务两个层面[3]。要确保城市设计以公共利益为优先,城市设计必须“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

4 在城市设计中实现公共利益优先的目标的设计思路

4.1 城市设计应从物质、技术设计走向公共政策的编制

传统的城市设计强调物质空间设计,以技术手段落实空间环境,在计划年代以及物质建设高速发展的改革开放初期,对指导城市建设、营造城市公共空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早期过度重视经济发展、片面追求速度等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土地危机等引起了人们对传统物质设计手段的思考,在改革进入更为成熟阶段的今天,人们呼唤更为人性化、更好代表公共利益的设计方法,人们对城市的追求不再停留于物质上的享受,而更倾向于精神上的需求,如对城市设计的参与权、知情权等,城市设计的手法更需要跨行業的技术支持,因此,城市设计已经跨越了纯粹规划或建筑、环境设计的专业领域范畴,而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来定位,更加符合现时社会公共利益对城市设计的要求,“缺乏政策内涵和功能的规划,将是无效的规划” [4] 。

4.2 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的城市设计思路

4.2.1 建立紧凑型城市,提倡土地功能混合使用

传统的城市设计所体现的宏伟、气派的城市空间形态经常是以牺牲大量的宝贵的土地资源作为代价的,是对公共利益的严重挑战。土地政策的紧缩,令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担负着既要保证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又要确保生活的空间环境的满足,因此,在城市设计中采用土地使用紧凑的、适当提高建设强度的设计方法符合实际发展的需要,同时,抛弃传统设计中简单运用功能分区的思路,提倡土地功能之间合理的混合使用,更能有效节约资源(详见图2)。

图2 台山市广海湾滨海新城城市设计

4.2.2 建立公共空间体系,创造宜人的友好环境

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开敞性共享空间,亦即非建筑实体所占用的公共外部空间以及室内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形体环境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5]。城市设计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设计城市的公共空间环境,建立公共开放空间秩序,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体现,深圳宝安中心区城市设计将各种公共空间如滨水、市政、体育等开放空间进行有机分布和整合为有秩序的公共空间体系,最充分地保障了根本的公共利益。详见图3。

图3深圳市宝安中心区城市设计

4.3 以优先建立国土、环境安全格局来实现公共利益

在现时的国土、环境形势下,体现全国跨区域性的公共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的国土和环境安全格局,影响着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中忽视土地的健康利用和破坏自然过程的现象时有发生,如选择了不合适的土地建设城市新区,或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生物过程搞开发建设等等,这种对国土和自然环境的安全格局的不重视令城市长远的公共利益受到了挑战。城市设计可“用景观安全格局的方法通过对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的分析,来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 [6],以此作为城市设计建设用地的底线,形成城市设计空间形态的基本框架,最大限度地保障全民的公共利益。

4.4 城市设计应充分保障公共安全

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也是城市设计中关注公共利益问题的主要内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传统的城市设计对公共安全的关注重视不够,公共利益的实现也无从谈起。公共安全的城市设计“关注实际空间中的安全体验和安全品质,基本内涵是指为实现城市公共安全的目标而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 [7],贯穿于城市设计的全过程,从总体城市设计到微观层面空间的具体落实安排,都需要从公共安全的角度形成设计思路来建立健康的、安全的、舒适的安全空间体系,也是城市设计的本质要求。

5.5 关注城市设计的社会、心理属性是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方面

城市设计师惯于从自己的主观意念出发来建立城市的特色和场所意义,未能全面表达公众的意志,应“通过对城市居民的公众印象调查和访问,从中归纳、分析和提炼出来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才可以作为城市设计创作思想的依据[8]”,从而更真实地在城市设计中体现公共利益的需要。

以上仅从几个方面原则性地分析了在城市设计中如何体现公共利益优先的设计思路,不在技术手段上作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希望以此引起城市设计中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并以公共利益的优先為出发点,改变传统的城市设计思路,建立更为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石楠.试论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城市规划,2004(6).

[3] 董慰,王广鹏. 试论城市设计公共利益的价值判断和实现途径.城市规划学刊,2007,(1).

[4] 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2007.

[5] 城市规划资料集,第5分册,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俞孔坚等.“反规划”途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 蔡凯臻,王建国. 基于公共安全的城市设计,建筑学报,2008,(5).

[8] 王世福。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上一篇:高中教育知识下一篇:教育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