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基地工作计划范文

2023-09-02

人才基地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总结报告

山西燃气工程技术学校燃气输配与应用专业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过两年的建设,现已完成全部的建设项目。

经自查,培训基地的各级目标与任务均已达到预期目标,成效显著,特色鲜明,影响良好。

现将我校实施山西省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建设概况

山西燃气工程技术学校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为2012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我省五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之一,为我校燃气输配与应用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建设基础

该项目相关专业在校生702人,有专业教师28人,专职教师17人,兼职教师1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人,实训教师12人。实训教师中,实习指导教师和具有高级职业资格的教师达到10人,占实训教师总数的83%。学员双证合格率92%,就业率100%,毕业生专业对口率95%,毕业生稳定率80%;年社会培训900多人次,高级工以上达到300人。

基地已建成燃气输配场站实训中心、管道综合实训中心、焊接实训中心、天然气液化与压缩实训中心、燃气PLC自动控制实训室、电子电工实训室、工业仪器仪表自动化实训室、输配电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电力电子实训室等12个实训室。 基地建设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发展道路,与“气化山西”主体企业在员工培训、燃起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在模式创新方面下大功夫,坚持技能特色与培养质量并举,辐射功能与带动作用并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办学实践。

(二)建设思路

根据《山西省关于实施2012年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要求,按照“立足燃气技术,夯实实训基础,注重内涵发展,加大模式创新”的思路,即:坚持面向燃气行业,以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为重点,着重进行课程体系、课程设臵、校本教材及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这一优势平台,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有效衔接,形成有利于燃气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基础、环境和氛围,推动我省燃气高技能人次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建设步骤

在确定建设思路的基础上,项目领导小组提出七个实施步骤。

一是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学校接受建设任务后的首要实施步骤。在认真领会和学习国家、省关于高技能人才培训相关文件精神的前提下,对新形势下加强高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内涵建设有了新的认识,提炼出新的理念,总结出新的举措,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原则要求、建设内容和实施步骤逐步从了解到认同,从认同到积极实践。

二是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大范围组织调研活动,全面把握燃气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脉搏,是基地项目启动之后的重要一步。组织广大教师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管道学院、武汉燃气热力学校、深圳燃气、港华燃气学院、山西燃气产业集团公司等区域产行业院校、企业现场进行调研活动,围绕高技能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和规格,对全国特别是我省燃气行业和企业进行全面调研,借助座谈了解、实地考察、网络查询和专题调研进行分析论证。通过调研所产生的分析结果,如燃气行业最前沿的发展动向、产业需求、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解、工艺流程等资讯融入到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中。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企业岗位设臵和燃气行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结合就业现状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探索燃气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途径与教学改革新思路。

四是开发适于培训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燃气行业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加强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研究和创新性探索,对课程体系进行认真深入的剖析和探讨。根据企业岗位实际工作的需要,充分考虑岗位能力、职业能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将理论知识与岗位能力的实际需求与实训环节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内容,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资格证书为纽带,产学合作的专业课程体系。

五是进行对象差异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根据高技能人才培训特点和教育活动的差异,注重加强培训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由单一的学历学生教学管理向学生和学员的综合教学管理转变。倡导“一体化、模块化、做学教”的创新教学模式。

六是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按照“引进、培养、交流、兼职”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核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优先配臵燃气专业的师资队伍,重点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兼、聘等多钟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互补、老中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师资队伍。

七是基于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学校与省内燃气企业主体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联系,在山西燃气产业集团公司、山西国化能源有限公司、山西国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沁水顺泰新能源有限公司的企业建立了校外师资培训基地。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与学校理论教师到生产一线顶岗的互动模式,来提升基地综合培训能力。

二、建设目标完成情况与成效

(一)建设目标

1、 通过2年努力,围绕燃气高技能人才培训,创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训模式,形成工学结合教育长效机制;

2、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培训计划的制订、课程设臵改革等方面积累高技能人才培训经验,建设“双师”型、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

3、建立健全培训能力评价考核体系。依托学校、立足行业、服务企业,将燃气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打造成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培训基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完成情况

通过2年努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围绕燃气行业、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设臵改革,使企业参与学校人才的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资格证书为纽带的、产学合作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适应了不同教学对象要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依托学校、立足行业、服务企业,为燃气企业培训员工达1300余人次;利用校企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核心竞争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认真分析企业岗位要求,确定岗位能力培养目标,依托“气化山西”战略需求,不断深化与山西燃气产业集团公司、山西国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国化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引入企业的生产工艺进入培训课堂,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订单式培养

截至目前,山西汇丰兴业燃气产业集团已与学校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2013年招收定向委培班学生98名,依托企业岗位需求制订教学计划,根据企业产业发展进行课程设臵,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学生毕业时获取毕业证书率100%,相关工种资格证书通过率达95%以上。 (2)企业员工技能培训

以输气工、综合计量工、管道巡检工、压力容器操作工等岗位技能为中心,坚持三结合:培训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训课题来自于企业项目,培训过程按照生产过程进行,培训质量按照技术指标检测,培训考核按照员工岗位职责考核;培训与鉴定考核相结合——课程学习针对企业员工,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培训内容与鉴定要求相一致;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培训地点、时间与企业充分沟通,员工进校培训与老师进企业送培训形式多样。 (3)课程设计突出工作过程等职业导向原则

课程体系建设基于企业岗位需求、工艺流程。根据燃气行业人才培养方案,基地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和重排,编制完成了燃气行业培训的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将每一期的理论培训课程和实训课程进行按项目编排,提升培训的针对性。

(四)资金使用与管理

2012年,省人社厅为我校下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后,学校立即向董事会汇报,并提出将培训基地项目建成为全省燃气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平台。省财政厅为项目建设划拨了100万元专项资金,学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自筹100万元配套资金。为了管好用好资金,使有限的项目资金发挥出综合效益,学校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各项财务支出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台账,规范使用和审批程序,严格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专人负责,统一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无计划、超计划使用资金。确保了项目资金使用规范安全,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当前,燃气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还面临着引领示范作用不突出,“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能力不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力度不强,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诸多问题,学校将会在今后的培训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 以上为我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情况总结,特此汇报。

人才基地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人才梯队建设工作进程:

人才盘点--选拔评估--培养方案--考核晋升

1.人力资源盘点:通过盘点了解整个集团人力资源现状。

2.关键岗位盘点:通过盘点了解公司关键岗位

实施机构:人才管理中心,各子公司人力资源部

1.培训课程;2.轮岗计划;3.继续教育;4.参与项目工作;

实施机构:集团人才管理中心、各子公司高层、人力资源部

1.后备人才考察,培养结果考核。

2.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及建议;

实施机构:集团人才发展委员会,集团人才管理中心。

1.各子公司领导或人力资源部提名,经过民主评议和测评,报集团人才发展委员会参审。

2.人才发展委员会对其进行发展力评估,明确其职业发展方向。

3.汇入后备人才长名单。

实施机构:集团人才发展委员会,集团人才管理中心,各子公司人力资源部

1、人才盘点:

各子公司根据公司生产经营需要,对本公司所有人才状况进行盘点,确定本公司需要储备后备人才的关键岗位。关键岗位是指对公司生产经营业务的稳定运行、公司经营效益的增长有着重要作用的岗位。关键岗位的范围包括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各专业线骨干,结合公司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关键岗位确定后,人力资源部负责建立关键岗位人员的发展档案,记录关键岗位人员的基本信息、考核情况、培训和其他数据资料。

2、选拔与评估:

根据人才盘点结果,对各级后备人才进行选拔评估,评估合格者将正式成为公司后备人才,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后备人才选拔的程序是:

2.1 提名:由各子公司高层或人力资源部提名候选人,或由集团人才管理中心根据人才盘点结果提名候选人,报集团人才发展委员会备案;

2.2 发展力评估:由集团人才发展委员会牵头,对各子公司提名人选进行民主评议和综合素质测评,评审合格者列入正式后备人选;

2.3 审核通过:将评议通过的人选列入后备人选名单,最终形成公司关键岗位和后备人选一览图,经集团领导同意后,交集团人才发展委员会审核备案。

3.培养方案:

各公司根据本公司后备人才名单,为其指定具有针对性的提升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包括培训课程、轮岗计划、继续教育、参与新项目建设等,各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培养计划的实施、跟踪和反馈。

3.1 培训课程:

各公司负责实施各项培训计划,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形式多样、内容实用的培训课程;各公司人力资源部建立后备人才的培训档案,对后备人才的培训内容、培训成绩等详细记录,并备案至人才发展委员会。

3.2 轮岗计划:

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侧重在为其提供宽口径的轮岗计划,按照后备人才层次有计

划的制定跨系统和跨单位的轮岗锻炼和考察,全面了解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具备多个岗位的工作经验,为职位晋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后备人才集团各子公司之间的轮岗由人才发展委员会协调安排;在公司多个部门之间的轮岗,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统筹安排;在一个部门内部多个岗位的轮岗,由该部门领导安排。

后备人才的轮岗,一年内不得少于两个职位,一个职位的任职时间不应少于三个月。

3.3 继续教育:

各子公司为后备人才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如MBA课程班等,选派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后备人才参加继续教育,系统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素质水平。

3.4 参与新项目建设

集团应根据经营发展情况,安排后备人才参与特定的新项目之中,通过参与新项目建设,使其开阔眼界、锻炼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并由此接触和了解公司不同职能领域,提高任职能力。

4、考核和晋升:

各公司人力资源部在集团人才发展委员会指导下负责建立后备人才评估档案,收集后备人才所在部门的工作考核成绩、培训考核成绩以及参加公司项目建设等多方面的表现和成就,结合360度访谈与反馈,对后备人才进行全面总结和综合评估,最终形成后备人才发展力评估报告。评估工作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晋升名单。

后备人才综合考评成绩为“优秀”的,在晋升职务、培训机会等方面给与优先考虑;考评成绩为“满意”的,可以给与适当的培训和轮岗机会,帮助提升任职能力;考评成绩为“欠佳”者,取消后备人才资格,退出后备人才培养计划。

二、 两类人才发展模式:

1.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宽口径培养

培养方法:轮岗工作(不同系统)+挂职锻炼(不同部门)+新项目工作+继续教育

轮岗计划 复合型经营人才

2、业务/管理型专才培养模式:线性交叉培养

培养方法:业务或专业领域内轮岗+项目工作+继续教育+内部指导人培养,强调又红又专,在业务线和管理线上深度培养。

生产序列

首席技师

高级技师

技师

人才基地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规范管理

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了规范的培训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制度;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未发生过违法违规事件。

二、培训能力

(一)培训场所和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建设和安全标准,满足年培训10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二)培训目标明确,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具有与3-5个经济发展急需、短缺高技能人才培训的特色专业(职业)相匹配的实训装备。

(三)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规模不少于3000人,其中高级工以上培训占20%以上。

三、师资队伍

有符合培训要求的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师生比为1:16-1:20: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和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占实训教师总数的45%以上。

四、与企业合作 与至少5家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有5个以上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确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师资建设、研发课题和学生实习方案,并与合作企业共建了学生实习基地,聘请技师、高级技师和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担任指导教师。

五、项目产出

(一)构建完备的培训体系。基地建设实施一年后,围绕3-5个专业(职业),从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培训装备和能力评价等方面,构建成较为完备、系统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二)提升培训能力。增强规模化、系统化、个性化培训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基地建设实施两年后,高技能人才年培训能力不少于1500人。

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条件

一、国家级技能大师的条件

国家级技能大师应当是某一行业(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并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在带徒传技方面经验丰富,身体健康,能够承担工作室日常工作。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一)获得高技能人才楷模或中华技能大奖称号。

(二)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或具有技师以上技能水平,积极开展技术技能革新,取得有一定影响的发明创造,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三)具有一定的绝技绝活,并在积极挖掘和传承传统工艺上作出较大贡献。

(四)依托企业建立工作室,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有符合条件的技能大师;技能人才比较密集;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政策制度;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的费用不低于50%,能够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及包括场所、设备在内的必要工作条件。

二、项目产出

(一)具备固定的场所和必要的工作条件,定期开展活动。

(二)建立完善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办法,规范运作。

(三)通过传、帮、带,使技艺技能得到传承,每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年均为企业或社会培养8个以上青年技术技能骨干。

(四)将创新成果、绝技绝活、具有特色的生产操作法及时总结推广。

人才基地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1 高职营销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

1.1 只重建不重用, 没有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

首先, 大多高职院校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时, 过于强调专业与课程对口, 而很少统筹考虑多种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这样的实训基地不便于专业群的共享, 不能发挥它的多专业功能, 还没有做到一个专业开发, 多个专业受益。

其次, 基地忽视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锻炼机会。教师缺乏可持续性的进修学习和实际工作岗位的锻炼, 更谈不上大力帮助合作企业推行技术服务与开发市场。也难以保证学生实习实训的质量。

1.2 校企合作缺少深层次沟通

目前校企合作的最常见形式是学校与几个企业签订实习合同, 推荐部分学生到企业就业。这种校企合作只是把基地当作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 其合作方式表现为“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即学校各系部把学生送到实习基地, 由基地进行工作岗位安排, 带队的指导教师时不时到基地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但在此期间对学生的实习计划、任务、实施情况难以充分而准确得把握。更谈不上有效监督保证实习质量。企业由于参与校企合作的意识还不成熟, 认为培养学生岗位技能是学校的事情, 企业只管安排工作岗位。所以, 总把实习生当廉价的劳动力使用, 不是安排在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岗位就是在外面跑业务, 其结果往往是在学生的印象里造成所学的专业知识没有用处。更有的学生在实习中碰到挫折, 心理期望遭到打击, 因此参与岗位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1.3 对校外实训基地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措施

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效运作涉及到管理主体、管理形式、管理组织、管理保障等诸多问题, 是个系统工程。但是多数院校对校外实训的管理处于松散状态, 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专业带队的教师指导频度和力度都还不够。基地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也不够精细, 过程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以至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2 有效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指导原则

2.1 互惠互利, 创造效益的原则

互惠互利前提下的校企合作, 一方面要求学校要能为企业做好专业人才的储备、缓解劳动力紧缺的压力, 使企业乐意接收学生去实习, 并将其发展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另一方面, 基地企业也能很好的为学校服务。通过企业提供的真实市场环境使学校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 促使专业教师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 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 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也可使教师自身的实践指导能力和经验得到锻炼提高。

另外, 学校和企业还可以立足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创造效益。例如, 利用高校丰富的师资力量和智力资源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甚至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 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共同研究和攻克难题, 为企业排忧解难, 创造效益。

2.2 立足长远, 高效管理的原则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 从领导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制度的规范到科学严密的实训运作管理制度的建立、再到公正合理的评估机制的保障, 都要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学校与企业需要建立一种能促进和约束双方开展活动的长效机制, 驱动学校和企业在长期的诚信交往中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2.3 统筹整合, 区域共享的原则

提高实训基地建设的效率, 首先要从战略高度上树立统筹兼顾、区域共享的观念。用科学的方法组织当前的资源, 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要做到政、校、企立足长远进行统一的规划。实训基地要具有仿真性、先进性和通用性。让实训基地更贴近市场真实的环境, 能更有效地满足更多人的职业技能培训要求。一方面, 政府可以组织行业、企业、院校相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 制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另一方面, 符合建设条件的职业院校也可邀请教育厅领导、行业和企业技术专家、兄弟院校代表, 共同研讨、确定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 最终达成科学合理的共识, 指导建设功能齐全、辐射周边的共享型实训基地。

3 提高高职营销专业校外实训效率的思路

3.1 结合营销专业的实训计划, 创新多样化的实训形式

(1) 松散式实训形式。这种实训形式最大的特点是不固定, 即实训企业不固定、实训时间不固定, 企业、学校不受固定的约束。一般情况下, 企业的营销部门核心人员不多, 营销办公场所不大。作为营销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 可以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提供认知实习, 此时, 学生的主要实习场所不是安排在企业内部的营销部门, 而是在市场, 让学生认识企业的卖场环境, 增加学生对企业面向的市场的实际印象。在实习中也可以邀请企业营销部门的资深专业人员给学生讲解市场营销流程, 并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市场营销中的问题和难题, 增加学生对营销工作的了解。这种认知实习安排一般半天即可, 也不会对企业正常工作造成大的影响。所以是可以积极采取的形式。

(2) 培训式合作形式。这种形式是对学生在完成校内课程之后、在毕业之前进行的培训。培训内容是对真实市场项目的营销策划。这种培训式合作有固定的实训单位和场所、有固定的实训时间。培训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是长期、稳定的。双方要遵守合作协议, 认真履行职责。我们知道, 企业营销部门的工作量较大, 人员流动非常频繁所以需要有稳定的人才储备;同时企业也会因为业务的不断增长或者销售旺季的来临, 对专业营销人才有临时紧急的需求。虽然每年能从社会上招聘营销人员, 但真正能让其满意的人才却不多。由此, 一些企业就有了自己培训人才、灌输自己企业文化的需要。而即将毕业的高职营销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而且没有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人才标准来培训学生, 以满足自己选拔人才的需要。这样的培训式合作既可以为企业提供对口的人才, 又可以在短时期内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 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 引进式合作形式。这种方式是将企业引入校园。学校免费或者以低廉的租金为企业提供营销卖场。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训的机会的前提下, 企业只需要输入现成的产品和经营管理制度即可。由于企业开展营销工作不需要投入大型设备和机器, 因此, 对营销场所的面积要求不会太大, 2~3间实训室就能满足。学校也省去了高昂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费用。这样, 既可以充分保障了企业的利益, 同时, 学校对学生实习的全过程也更容易进行实时质量监控, 与企业的沟通也变得迅速而有效。这种形式有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2 制定校企高效合作的保障机制和监督考核方式

建立一套完整的保障机制是促进和约束校企双方开展高效合作的基础。从领导协调、到日常管理、再到最终考核评价, 各个环节都要设置专门机构并配备合适的人员。由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或行业协会) 、企业、学院三方人员共同组成实训基地领导机构, 负责协调好各方的利益。由专任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共同进行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要求熟悉教学与生产的具体情况, 能很好地行使管理职能、及时处理各种复杂事件。要做好教学、师资、学生诸方面的管理工作。再就是要建立严格合理的评估机制, 从教学计划的执行、监督、评价到教师的配备、进修、考核, 学生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全面评价与指导。

保证学生实习的质量是提高实训基地效率的关键一环。因此必须对学生实习的全过程和实习结果进行严格考核, 才能督促他们真正的珍惜岗位实习的机会, 为培养就业技能打好基础。具体来说, 从进入实习单位的具体岗位开始, 企业就要对每个学生的岗前培训、上岗前考核、技能操作、岗上培训、实习岗位更换、职务提升等各个方面的行为表现进行全面记录。为反映岗位对专业人才的真实需求情况, 学校在考核环节应设计若干较为关键的行为和能力指标, 比如学生对工作的兴趣、工作主动性、工作质量、数量、学习能力、出勤等, 从而做出客观的评价, 考核合格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实训基地也应在学生顶岗实习签定表上简述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情况, 盖上公章后, 学生方能以此作为自己工作经历的凭证。

3.3 加强政策导向, 实现基地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教育主管部门在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效率的问题上应给予必要的引导与扶持。要对所管辖区域高职院校实训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行宏观引导、协调和推动。比如可以鼓励校际联合建立和使用实训基地, 由营销协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各校营销专业带头人及实训部门负责人, 共同制定实训培养方案、实训课程标准等, 并据此将基地资源进行整合、重组、运作、使用。要形成面向社会的更开放的系统, 使整合后的实训基地可以对外提供咨询、策划、培训、考证等服务, 不仅有利于扩大高职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既促进了实训基地建设的良性循环, 又带动了学校所在地区的高技能营销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总之, 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中, 我们不仅要重视基地建设的数量, 更应该注重质量的提高。只有有效地管理和充分地加以利用, 才能使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拓展思路, 实践科学发展观, 不断探索创新, 努力营造良好的建设和管理环境, 确保校企结合的教育模式够能顺利、深入、有效地开展。

摘要: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校外实训基地是提升高职类营销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关键平台。但目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普遍现状是重建不重用, 合作方式较单一, 缺乏规范化管理和缺少投入。因此, 本文重点研究了有效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应遵循的原则, 并提出了提高高职营销专业校外实训效率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营销专业,校外实训,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杜世禄.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2] 龚中良.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

[3] 首珩.共享型国家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34) .

人才基地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建设高职实训基地的原因

随着信息网络化素质教育的飞速发展, 学生有越来越多的方式可以学习到高职教育中的知识, 因此在不断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水平的基础上, 也应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其他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相比, 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 对知识接受的能力较弱, 那么就应该不断强化他们接受的知识能力, 让他们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积极性, 在高职教育中介绍素质教育知识学习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进行动手实践, 因此学校应该在校内建设一批具有专业性和规范性的校内实训基地, 让高职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感受到在企业工作中的情形, 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例如如果学校是与农业技术相关的高职院校, 那么就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开展食品检测、生物检测、食品加工等在企业中明确开设的部门的研究课程;如果学校是一些机械类的高职院校, 那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就可以包括机械维修、自动化、机械设计的实训课程, 帮助学生了解实训知识,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让学生更好的融入企业建设中, 增强学校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另外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整个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也十分很重要。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将给学生提供更成熟的实践技术与实践设备, 同时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也得到了一定水平上的提升。在校外实训基地中, 由于校外实训基地是真实存在的企业, 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训的过程中, 将会感受到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水平, 这就为高职学生在高职学校毕业后融入企业提供了帮助, 尽管在企业进行实训大学生更容易在一些大型的专业企业工作,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二、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 实训基地的建设

对于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来说, 实践是高职教育的灵魂, 高职学生必须有良好的实践基础, 只要实践基本功十分过硬的高职学生, 才能如愿以偿的进入到自己理想的企业中, 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自我。如果基本的职业实训技能学生掌握的不够牢固, 那么在结束基本的理论知识教学好, 对于那些基本的实践技能不成熟的学生来说, 很多企业可能不会接受这些学生, 因为这些职业技能不过关的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 企业可能会花费较大的精力对他们进行再次培训, 造成企业的经济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与此对比的是那些具有扎实的职业基本技能的学生, 他们在进入企业实习后将会得到企业相关负责人的重视。有以上这些原因, 可以得出:实训基地的建设必不可少的, 相关的告知元宵才发现了这一句时候, 对校园内的相关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和完善, 一些发展较为完善的高职院校, 已经建成了一系列校内实训基地例如计算机实验室、机械工程实验室、食品研究实验室和服装设计实验室等, 这些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为将要进入企业进行实习的学生提供了模拟的机会, 实验室内的专业技术设备, 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帮助学生改正在传统的学习中的不良实践习惯。专业的事训基地将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人才, 给老师和学生提供实验的平台, 进行相关拓展实验的开展与研究。这些校内实训基地,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和老师进行相关的技术实践, 同时在课余时间内也可以开展一些专业的科研工作, 实现了校内实训基地的有效利用。

(二)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训基地是指学校和企业各自投入一部分力量用于建设一个是实训基地, 学校提供优秀的素质人才, 企业则负责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与真实的企业管理模式, 帮助学生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 了解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素质人才, 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训基地建设中分为三个模式, 第一个为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刚刚所提到的将企业生产引入到校园内学校学生送入生产线, 让他们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了解高职教育实践的重要性, 提高他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这样的模式帮助企业借解决了一部分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 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名额不充足的问题, 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在一定上实现了资源互利共享, 解决了企业和学校的难题, 也帮助了学生的实践发展, 实现了多赢。第二种校企合作模式为劳动与教学相结合, 工学交替, 这种教学模式是指将同一年级的学生分为两批, 第一批在学校学习素质文化知识, 另一批进入实训基地的企业进行真正的实践学习, 劳动与教学相结合, 工学交替的这种教育模式, 提高了实践的速率, 减少了学校资源不必要的流失, 提高了企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学习到了专业的实习能力与实习技术。第三种校企合作模式为校企互动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企业的相关专业负责人将有权参与到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 在传统的合作模式下, 一般是由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 但是这种情况下的教学计划存在弊端, 这种弊端就是制定教学计划的老师并不真正了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到底需要怎样的素质人才, 这样就会造成学校过于的偏向于基础知识的教育, 或者是实践技能的教授, 而并不能做到两者兼顾。而上专业的企业负责人参与进来, 则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 提高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 真正成长为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专业人才。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训基地的建设, 将有效的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一个高职学生来说, 实践能力高于知识的接受能力,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训基地内,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培养出了一批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 校办企业实训基地

在一些高职院校的校内, 存在着一些由学校主要承办, 学生作为企业内主要劳动人员的企业, 企业内的主要领导如经理、董事长等职位学校专业的任课老师进行担任。这种校办企业对人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 老师为专业负责人, 学生是实习劳动人员, 企业是出资投承建的主要承建方, 一般而言, 校办企业实训基地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考验, 在校办企业实训基地中的企业一般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具有较高的要求, 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 如果被推送到这些企业实训基地中的企业后, 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 对企业的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 由此一般在校办企业实训基地中的公司和工厂会选在专业能力较强的高职院校内进行建设生产, 专业能力较强的高职院校会大大加速公司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

二、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成果

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实训基地, 培养了许多符合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高素质和专业实践技能的优秀人才。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的高职院校提供了优良的口碑, 具有优秀专业素质的高职院校愿意将学生送入高职实训基地, 而这些学生在进入高职实训基地后, 又会给相关的工厂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从而就会产生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实训基地的探索主要有以上几个部分构成, 相关的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教育, 帮助学生发展实践技能, 将优秀的素质人才输送到高职实训基地中, 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加速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民对于文化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通过在校企合作的高职培训基地中进行工作实践, 在现实工作中找到了满意的单位, 具有十分可观的报酬。本文笔者作为实训基地的内部工作人员, 将以专业的角度谈一谈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工作。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职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李学平, 宁红英. EDA技术课程“工学结合”课程改革[C]//无锡职教教师论坛.2012.

[2] 支芬和, 田玲, 李英侠, 王磊.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基本特征、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A].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 (2005-2007) [C].2008.

上一篇:青年人才工作计划下一篇:政协人才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