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2023-02-19

第一篇: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关于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近年来,我们把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党政干部队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从加快经济建设,培

养经济型人才、开放型人才的实际出发,实施人才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但对照建设高素质党政干部队伍的高要求,对照发展县域经济的新要求,对照党政领导干部岗位的特殊要求,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客观上,党政人才队伍不能满足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一是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二是人才入口狭小。以往党政机关进人的渠道主要是少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军转干部安置、教师改行和干部聘用。但自1998年全面落实国家公务员制度,实行公务员过渡后,除领导干部调任外,基本无其它进人渠道。三是知识、年龄结构不合理。因进人渠道不畅,造成中青年干部和经济建设适用型干部严重短缺,导致事业发展后劲不足。四是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主观上,党政干部队伍中存在着满足现状,进取意识不强,作风不实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重干轻学”。在部分干部身上表现出“重实惠,轻信念”、“重业务、轻学习”、“重文凭、轻水平”、“重客观、轻主观”的现象。二是“能力滞后”。主要表现为满足现状,凭“老经验”办事,吃“老本”,忽视能力与素养的锤炼,不注重知识积累更新,出现能力与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现象。三是作风“飘浮”。主要表现在作风不实,方法简单,心思不正,在领导干部身上还表现为班子“离心”,“家长制”作风严重,热衷于搞花架子,搞“政绩工程”,工作行为“短期化”倾向。

党政干部队伍建设出现的上述问题,同样在主观、客观上也能找出原因。从主观方面分析,干部自身素质不高是造成问题的内在原因。不少人缺少系统的政治理论素养,即使是参加了在职学习也仅限于获得文凭,政治思想素质和理论素养、业务水平提高并不快,以致于素质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不能适应领导干部岗位的需要。有的担任领导职务后,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以致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客观上分析,首先是政策机制不完善,人才管理无序。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流动、激励等机制没有健全,地区、部门界限没有被打破,人才自由进出的渠道不畅通。其次是人才观念淡薄,市场竞争观念尚未形成。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不能接受,甚至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本地财政状况不好,引进和培养人才将增加负担,而拒绝接收任何人才。第三是人才培养缺乏规划和计划。人才的培养缺乏长期规划和近期计划,没有统筹性和针对性,导致人才使用经常出现断层现象。同时,培养的形式比较单一,规模小,接受正规培训机会少,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不足。第四是环境差、条件简陋,对人才没有吸引力,加之工作生活艰苦、待遇低,造成人才引不进,留不住。这一点从高校毕业生80流向外地和一些有能力的干部通过离职、辞职、提前办退外出就职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深化改革,综合运用教育、培养、选拔、使用、监督、管理等各种手段,牢固树立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的观念,制订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政策,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公平竞争、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良好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党政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

一、抓观念,完善人才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人才聚集的社会环境。

人才是科技、经济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党政人才队伍,是推进经济建设的坚实的人才保证。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大胆吸收借鉴外地好的政策措施,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有本地区特色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奖励、流动、保障等整体配套的人才队伍建设新体制。二是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上进行创新,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使各类人才的潜能在公平竞争中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和发挥人才的作用。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建立起“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等新的发展思路,让人才真正体会到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从而使本地区成为各类优秀人才向往的地方。四是敢于放手使用,使人才脱颖而出,促使人才发挥积极性,做到用事业留住人才、用事业引来更多人才。

二、抓基础,注重培养教育的实效性,努力

第二篇:对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为加快推进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市委组织部的安排部署,结合实际情况,近一时期,区委就党政人才队伍建设问题,通过座谈、专访和问卷等形式对全区各有关单位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工作,由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牵头,同时抽调两名退居二线的正处级老领导和区委研究室等单位共6名同志组成课题组。为了使调研更有普遍性,我们以系统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2份,占92.4%;在发放问卷的同时,在区直机关、街道、农村3个系统中,每个系统分别召开了一般干部、科级干部、处级干部3个座谈会,共计召开9个座谈会;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掌握全区党政人才队伍的情况,对区级有关领导和部分工委书记共计10位领导同志进行了专访。综合问卷、座谈会、专访的情况,我们对进一步加强全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下面的分析与思考。

一、对朝阳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的分析

截止到2002年底,朝阳区区属人才队伍总量已达2.8万人,其中党政人才4610人,占16.46%。

(一)朝阳区党政人才队伍目前具有下列特点

1、职务、年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1)职务结构:区级干部27名,处级干部779名,科级干部1724名,科级以下干部2080名,分别占总数的0.59%、16.9%、37.4%、45.12%,呈“宝塔型”结构。(2)学历结构:研究生304名(其中博士学位1名,硕士90名),大学本科2109名,大学专科1935名,中专以下263名,分别占总数的6.59%、45.75%、41.97%、5.68%,呈“枣核型”结构。

(3)年龄结构:30岁以下的862名,31-35岁796名,36-40岁1119名,41-45岁802名,46-50岁691名,51-55岁266名,56岁以上72名,分别占总数的18.7%、17.27%、24.27%、17.4%、14.99%、

5.77%、1.56%,30岁以下和51岁以上的是少数,31-50岁中间年龄段的居绝大多数,年龄结构呈“枣核型”。从职务、学历与年龄3个方面的结构形态看,朝阳区的党政人才队伍结构基本是合理的。首先,职务结构为“宝塔型”是正常的,干部的级别高低只有与人数的多少成反比,才符合管理学的要求和工作的实际需要。其次,在学历结构方面,现实“枣核型”的结构状态与目前工作的实际需要基本匹配。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日益受重视,公务员队伍里高学历的人必然越来越多,学历结构有从高到低发展成“倒宝塔型”的趋势,这种发展趋势,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也是朝阳区形势发展的需要。第三,年龄上的“枣核型”结构,是统计学中的“正态分布”状态。这种年龄结构是由干部队伍“老、中、青”年龄人数各自所占的比例需求决定的:31-50岁处于中间年龄段的人,是人生干事业的黄金年龄段,理应占绝大多数;50岁以上的人经验丰富,但是精力和体力上要有逊于中青年;30岁以下的年轻人,精力充沛、知识新、接受新事物快,开拓精神强,但实际经验不足,重在培养和锻炼,因而,干部队伍中 “老”、“中”、“青”三者在数量结构上,“中”的数量占多数,成“枣核型”是合理的。

2、党政人才队伍的龙头作用日趋凸现。近几年来,通过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采取各种教育培训等措施,尤其是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使党政人才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宗旨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北京市承办奥运和朝阳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成功,为加快朝阳区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区域国际化进程和推进国际商务中心区、高新技术转化区、文化教育发达区、富裕文明新城区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组织保证。特别是在同“法轮功”的斗争和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各级党政干部经受住了考验和锤炼,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党政人才队伍的龙头作用日趋凸现,还体现在党政人才队伍对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两支队伍所起的特殊作用上。近几年,朝阳区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这两支队伍的建设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党政人才尤其是领导干部队伍的建设有直接关系,因为在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这两支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党政人才尤其是领导干部通常是起到了领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伯乐等的特殊作用。

(二)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成效主要有下列因素

1、各级领导对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必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首先,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是服务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北京要在2008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朝阳区作为北京市的人口大区、经济强区,作为首都现代化的标志区,作为首都国际化的重要功能承载区和奥运场馆建设的主要场所区,必须要求在城市管理上走在前列,为首都的发展作贡献。达到这样的目标和要求,就必须有一支优秀的党政人才队伍。其次,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朝阳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十五”计划中,朝阳区制定了“三化”、“四区”的发展目标,这是推动区域文明进步,确立朝阳区新一轮发展优势的客观要求。要实现“三化”、“四区”的宏伟目标,必须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党政人才。第三,加强党政人才队伍

建设是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执政水平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在不断加强,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在加速进行。要建设现代公共管理体制,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必须尽快使政府职能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转变。朝阳区要想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必然要求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党政人才队伍。

2、党政人才队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朝阳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发展水平快速提高,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成为首都的形象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与日俱增。朝阳区提出的“三化”、“四区”建设目标,为新世纪朝阳区的发展勾画出宏伟蓝图,也为人才施展才华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完善吸引人才政策,朝阳区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人才培养、使用的政策,大力鼓励各单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并适当提高了人才待遇。同时,朝阳区还制定了《朝阳区人才资源“十五”发展规划》,为区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这些都有效地优化了党政人才队伍的发展环境。

3、党政干部队伍制度改革步伐不断加快。近年来,朝阳区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干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不断深入,突出抓了规范入口、强化管理和疏通出口3个关键环节,逐步形成了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在规范入口,选准、选好干部方面:不断加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力度,认真推行干部考察预告和差额考察制度,积极推行公示制,进一步完善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并制定、出台了票决制度。在强化管理,管活、用好干部方面:首先,建立一系列干部考核指标体系,规范考核程序、完善考核方式,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业绩评定、职务升降、工作奖惩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加强了培训工作,充分考虑了内容的针对性、方式的灵活性、管理的规范性和结果的实效性。第三,做好班子配备工作,优化班子结构。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年龄上形成了以45岁左右干部为主体的梯次配备;专业文化知识上,处级党政领导干部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93%,比1998年底提高了17.6个百分点,领导班子内熟悉法律、金融、贸易、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的干部稳步增加;同时,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干部选配工作稳步加强。第四,强化了配套监督制度建设,并狠抓落实,确保监督到位。在疏通干部出口方面:制定了《关于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认定标准和调整试行办法》,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了干部“下”的认定标准;积极建立辞职制、任期制等配套制度,拓宽干部“下”的渠道。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下”的干部进行了妥善安置。

二、朝阳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朝阳区的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发展日新月异,目标不断刷新,领域不断拓展,要求不断提高、任务不断加重,时间不断提速,这些对党政人才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站在形势发展的高度,可以看出朝阳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数量不足、党政人才的知识专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现有党政人才队伍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整合、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一)思想观念与时代进步之间的矛盾。有的干部思想观念滞后,适应不了飞速发展形势的需要。朝阳区整体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三化”、“四区”建设要求从区属转向区域发展,形势的发展要求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视野要宽,思路要新,创新意识要强,但个别干部站位不高,视野不宽,思想守旧,分析问题,做事情还是跳不出老框子、冲不开旧模式,用改革开放前的观念、思路去理解和处理现实问题。有的满足于现状,缺乏进取心,吃“老本”,凭“老经验”办事,不注重工作能力的提升以及知识的积累与更新。部分乡干部向公务员过渡后,思想观念并没有跟着过渡,无法适应城市管理日趋正规化的工作局面,人们说的那种“富而土”、“阔而俗”、“人上楼,思想没有上楼”等类似现象,在党政干部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二)现有人才知识、能力的单一性与党政业务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党政工作的业务性质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对现代的领导干部,要求标准更高,虽然不一定要求其非得是某方面的专家,但是要求其对于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现代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知识,都应该有所涉猎,尤其是对与其所领导单位业务相关的知识更应该较为知晓。领导干部最好是个“通才”,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这是时代对领导干部素质提出的要求,可以说,“通才”与“复合型”是党政人才的特征,也是党政专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之一。而我们现在的公务员队伍,尤其是领导干部队伍,在这方面是有差距的。无论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来的干部,还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干部,都存在知识的进一步更新、丰富、充实与能力的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的问题。

(三)人才成长周期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之间的矛盾。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都需要时间,人才的成长更需要时间,俗话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是有其周期性成长规律的。尤其是培养一名成熟的领导干部人才,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问题的。而朝阳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为有二十几年改革开放成果的积累和势头的储备,现在已具有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和进入

了高速的发展阶段。经济与社会的这种发展的强劲势头和高速度,同朝阳区目前的现有人才成长速度是不匹配的。因此在调查问卷中,有93.1%人认为,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把人才培养作为系统工程认真抓好。

(四)人才的“画地为牢”与人才资源需要整合之间的矛盾。就整体形势来讲,目前人才基本上还归单位所属,部门所有,因所有制不同,单位性质有别,条块分割的现象成为人才难以相互流通,和真正实现社会化的障碍。尤其是党政人才,在社会上流动的概率就更小。其中,要引进外地人才解决进京户口就是一道不小的难关。调查中基层反映,目前处级领导交流的机会多,科级以下干部交流的机会少;区级机关交流的机会多,基层干部交流的机会少。同时,基层还反映,他们引进人才的自主权太小,一方面对所需人才不能及时引进,另一方面,对不需要的人,又难以解决人情关系问题。

(五)付出与回报不相符之间的矛盾。公务员待遇相对偏低,与其付出不相符,也是影响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因素之一。原来同样是国家干部,在党政机关当公务员和在企业当经营管理者,收入相差多的能够达到十几倍,致使有真本事的人不愿意进公务员队伍。这一点在应届大学生的择业观上也能体现出来,名校中的尖子生首选的是出国,次一等的选外企,出不了国、进不了外企的才选党政部门当公务员。所以党政部门引进的名校本地毕业生不多,到基层工作的就更少。而党政部门引入的外地生中,有的只是把进党政部门作为获得北京户口的手段之一,有了适当的机会,就“跳槽”走了。

三、加强朝阳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进一步深化对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

当前,对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应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对党政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二是对党政人才概念的界定。在当前,对党政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问题,首先要排除一些人认为党政干部只是“万金油”,称不上人才,也没必要专门培养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各级党组织和领导要从党政人才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看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性;从党政人才队伍目前的现状,看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从当前形势飞速发展,看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同时,还要从党政人才队伍对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两支队伍建设所起的龙头作用,看加强党政人才建设的关键性。各级干部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从朝阳区整体和长远发展考虑,增强对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大局意识。对党政人才概念的界定问题,首要的是清楚人才的时代性特征。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才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不断丰富。改革开放初期对人才的概念,与现在人们对人才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当时的人才概念来界定现在的人才队伍,已经不适应。当今,人才的学历、职称这些“显质”特征,已经不是主要的,水平、能力这些“潜质”特征,才更为重要,尤其是工作业绩、成效应该成为判断人才的主要标识。对人才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做到不近视、不短视、不斜视,转变重文凭、轻水平,重年龄、轻精力,重能力、轻人品的观念。具体讲,党政人才概念的内涵中理应包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党政人才应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拥护者、坚定实践者和与时俱进的开拓者,是德才兼备具有较强执政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制定朝阳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

根据事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要科学制定、有效实施《朝阳区2003-2008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保证朝阳区人才战略的顺利推进。在制定朝阳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战略规划问题上,要牢固树立“人才强区”观念的主导地位,确立“两个龙头”的观念:其一,人才发展规划是朝阳区整体发展规划的龙头;其二,党政人才是人才整体队伍发展规划的龙头。要从全市、全国乃至世界的视角和站在社会未来发展的历史高度,制定出朝阳区人才发展战略。在人才战略规划的落实上,要借鉴抓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环环紧扣、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出实效。经过卓有成效的努力,形成素质高、能力强、层次分明、成效显著、布局合理、运转有序,具有朝阳区党政人才特色的人才格局,使朝阳区党政人才队伍在全市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三)加强朝阳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

其一,处理好发展事业与培养人才的关系。发展事业与培养人才两者不可偏颇,既不能为了发展事业,忽视对人才的培养或只使用不培养,也不能为了单纯培养人才,不顾事业发展的连续性和周期性,频繁地进行干部调动或轮岗。要在发展事业中培养人才,通过人才发展事业,做到发展事业与培养人才双促进、双丰收。

其二,处理好干部“四化”方针与实际需要的关系。干部“四化”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对“四化”的运用,同样要做到与时俱进。对“四化”方针的基本精神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但是,抛开不同中心任务的实际需求,机械地用一个尺度去卡不同类型的干部队伍、不同级别领导班子,同样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四化”的具体操作,要从朝阳区干部队

伍与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出发,分层次、分地区、分部门综合考虑。尤其是对知识化、年轻化两条,不能走极端,避免干部标准的片面化。

其三,处理好内部挖潜与外部引进的关系。内部挖潜与外部引进同样重要,要挖潜与引进并举。对急需的人才,要转变一概都得从外边引进的观念,要注重在内部挖潜,注重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在内部挖潜的基础上搞好外部引进。对外引进人才要从事业的实际需要出发,要从素质、能力多方面综合考虑,要注意引进既有“菜谱”,又会“颠勺”的人,并坚持引才与引智并举,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充分利用好首都丰富的人才资源。

其四,要处理好人才纵向培养与横向培养的关系。由于朝阳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趋势并存,不同地区、不同系统的干部其工作性质和内容会有一定区别,通过协调全区各单位、各部门做好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培养,更有利于干部的成长。

(四)进一步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

在干部制度改革方面,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力度。《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颁布后,对干部工作做出了很多新的规定,提出很多新的要求,已制定的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和制度,还需结合《条例》的规定,在实践中加以修改和完善;在创新选人方式,推进干部能下、完善考核、加强监督等改革的各个方面,急需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延伸。

首先,进一步创新选人方式。改进公开选拔方式,引进现代化测评手段,构建科学的领导干部素质及能力测评体系,对干部进行全面测评。积极创新选人方式。试行处级干部考任分离办法,探索与人才中介组织合作引进优秀人才的有效方式,拓展在更大范围、更大视野发现人才、挖掘人才的有效途径。要特别注意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工作,通过动态的管理系统明确其发展定位。培养干部要从基层做起,让人才到基层接受锻炼,使其在接触实际、接触群众中增长能力与才干。平常时期提拔使用干部应该坚持阶梯式晋升机制,但是在非常时期,如抗非典期间,打破常规,采取非常措施发现人才、破格使用人才,也是符合实际的。

其次,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着眼于建立权力与责任相统

一、 任免管理与使用管理相统一的管理机制,以职位说明书为基础,以实绩考核为重点,以研究制定不同系统、不同级别、不同岗位干部的考核指标体系为突破口,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对干部履行职责情况的考核评价,严格依据考核结果决定干部升降去留。干部任期考核与长期考核相结合,在干部任期结束后跟踪适当年限,设定量化指标,如评价其任期内引入的一些大项目的投入产出比,看其是否产生效益等,确保考核的全面性。促使干部管理从以职务管理为主向职责管理为主的转变,在为大多数单位创造平等、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的同时,对特殊岗位推行雇员制。适当提高人才待遇,应设立优秀人才奖励基金或对其特殊贡献进行特殊奖励,并帮助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免除后顾之忧。

再次,进一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培训内容上,应将业务知识培训同经济、社会知识更新相结合。在培训形式上,探索小班培训、学分制培训多种方式,改变培训形式的单一性。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可将岗前培训权适当下放到各工委。加强人才培训的监督工作,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把关。

第四,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借鉴“非典”期间对干部监督约束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行“阳光作业”,加大各项监督制度的落实力度,充分整合监督资源,健全监督体系,切实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同时,完善党政干部选拔工作的责任追究制和领导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并加强这方面的监督工作。

第五,进一步疏通“下”的渠道。结合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进一步细化、量化各类干部不胜任现职的认定标准。全面推行任期制,加强对干部任期目标的考核,探索依据目标考核实施末位淘汰的具体措施,对群众不认可、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完不成工作任务的干部,坚决予以淘汰;加大辞职制度落实力度,对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造成重大影响的干部,坚决予以调整。结合领导职数优化配置机制的建立健全,积极探索妥善安置、充分发挥“下”的干部作用的有效途径,加大有利于干部能下的配套制度的研究,保证干部“下”的渠道不断畅通。

第六,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将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作为优化区域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出发,研究制定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实施意见,切实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创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努力营造“愿意让人干事业、支持人干成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篇:基层党政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亚曼牙乡党政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中共亚曼牙乡党委

2008年12月23日

一、全乡基本情况

亚曼牙乡位于疏勒县城东28公里处,耕地面积31070亩,全乡辖15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3969户,总人口16378人(农业人口15370人),4200个劳动力。全乡共有29个党支部,党员880名,“三老”人员126名,有12个站所社,1所中学,7所小学,1所中心“双语”幼儿园,8所村级“双语”幼儿园,在园幼儿431名。全乡现有62座清真寺,宗教人士63名。

二、全乡党政人才队伍状况

截止2007年12月,我乡共有党政干部40名,其中女干部10名,党员干部35名,非党员干部5名,少数民族干部23名,均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从职务结构上来看,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有13名,科员以下干部27名,留疆战士6名,“五大”生9名。我乡党政人才队伍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一)从文化结构看,党政人才队伍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党政人才队伍文化程度向高层次较快递增,知识化建设取得明显效果。

(二)从专业结构看,党政人才队伍专业结构有所改善。乡党委、政府认真开展人才专业结构调研,摸清我乡人才的专业结构和布局,对急需的专业人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急需人才。

(三)从队伍整体看,党政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我乡通过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优化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的结构,强化党政人才的教育培训、选派人才挂职锻炼等途径,促进了党政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得到了提高,领导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处理复杂局面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基层党政人才的理论素质和任职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各级各类干部的知识、文化和专业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基层党政人才普遍都有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成长进步的良好愿望。

三、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在用人理念上,缺乏时代感、紧迫感。论资排辈、迁就照顾、求全责备的观念,封闭式神秘化的“伯乐相马”的观念,干部“下”就是处罚,就是犯错误的观念,都有一定的市场,真正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开放的人才观还没有建立起来。

二是在人才标准的掌握上,僵化、单一,存在着片面化和极端化倾向。片面强调文凭而不看实际水平,把高文凭与高层次人才等同起来,造成了有些党政干部想法设法通过各种手段甚至权力捞取所谓高文凭、高学历,而并非因需所学。从而给“假人才”以可乘之机。

三是在用人机制上,“上”的机制较为完备,而“下”的机制还很不健全。判断干部应该“下”的标准不明确、不规范,缺乏一个科学、具体、可操作性的标准,因而使一些干部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庸者”不下,也影响了能者的积极性。

四是在党政人才的“入口”上,还不够畅通。由于乡镇

基层大多数环境艰苦,进人渠道狭窄,近几年仅限于上级为乡机关分配留疆战士和“五大”生,这些人中大多家不在本地,存在后顾之忧,使得一部分人思想不在工作上,外流现象严重。

五是在党政人才的教育培训上,方法单

一、力度不够。培养的质与量要求上缺乏时代特点和长远性,培养的途径和方式方法上带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所有的人都是一种培养模式,造成个体能力素质与未来岗位要求脱节。

四、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支堪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因此,如何选准、育好、用活党政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为抓好发展“第一要务”选准党政人才

一是严把党政人才选拔关。既要与时俱进地创新用人理念,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又要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认真考察党政人才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业务能力。要努力将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注重把政策理论水平高、宏观管理能力强的人才选拔到关键部门和重要岗位。

二是改革党政人才选拔方式。坚持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不断提高选拔党政人才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积极探索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大力营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是拓宽党政人才选拔渠道。按照“总量要增长、层次要提高、结构要合理”的要求,打破地域、身份、年龄、行业界限,坚持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不拘一格选人才。在选人的年龄结构上,既要注重干部年轻化,又不能一味追求人才青年化;在选人的行业结构上,既要从党政机关挑选,又要从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挑选。

(二)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整合各方面力量育好党政人才

一是以执政为民为主线,培养党政人才队伍的政治品质。一要培养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要引导党政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转化为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转化为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二要牢记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要教育党政人才勤政务实、廉洁自律,体现立党为公的要求;要教育党政人才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保持执政为民的本色。三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精神振奋,才能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有所作为;精神不振,只会丧失斗志,一事无成。

二是以能力建设为重点,提高党政人才队伍的业务素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繁重艰巨的发展任务,要大力加强党政人才的能力建设。当前,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培养一大批科学决策、驾驭全局、处理矛盾、依法办事、开拓创新的能手。一是党校培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学历培训提高文化素质;三是政策法规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四是科学技术培训提高科技素质;五是实地考察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三是以创新教育体制为动力,构建党政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一次性学习终身受用的传统观念已经过时。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创新,加强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完善覆盖广、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构建党政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强化社会需求在党政人才培训中的重要地位,制定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估和监督办法,提高党政人才教育培训成效。鼓励在职自学,完善带薪学习制度。

(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科学的方法用活党政人才

当今时代,无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只有人才开发得好,使用得当,才会兴旺发达;反之,就会衰退。

一是知人善任。知人方能善任,这是用好人才的前提。要用活党政人才,必须掌握技巧,准确识别和考察人才。可以从独唱与合唱的结合中识别人才。真正的人才既能合唱,富有协作精神,又善于独唱,能够独当一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可以从“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结合中识别人才。真正的人才既能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又能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拓新局面。可以从群众评价与领导评价的结合中识别人才。真正的人才既受群众认可拥戴,也会受领导赞赏。

二是尊重人才。一要合理评价人才。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在此基础上,重在建立和完善党政人才考核机制,坚持考核标准科学化,考核范围合理化,考核方法现代化,考核程序制度化。二要做到用人不疑。对人才要大胆授

予职权,不能只赋职而不授权;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固执己见;对人才要明辨是非,不信谗言。三要激励人才。通过满足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激发党政人才的内在活力,开发内在潜力,保持勃勃生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是用当其才。唐太宗说过:“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用得其宜,则才著;用其非宜,则才晦。”一要用当其长。用人要扬长避短,真正做到“智者用其谋,愚者用其力,勇者用其威,怯者用其慎”,使人才的专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二要用当其时。要充分利用人才的最佳使用期,使才尽其用。既要克服“人才越老越好”的错误观念,及时发现和使用潜在人才;又不能“拔苗助长”,过早使用未成熟的“人才”而贻误事业。三要用当互补。组建一个班子好比设计一台机器,各部件组装得好,机器的效能就高;组装不好或者安错了零件,机器的效能就低,甚至是一台报废的机器。

第四篇:关于党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人才强国战略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三大基础战略之一,并首次将其写入党章。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已反复阐述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等科学人才观,而党和国家正着力重点建设的三支人才队伍即“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党政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全面实施“人才强国”、“人才强市”战略中,我市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面临着一个党管人才和自身成才的双重任务。要行使党管人才的使命,不仅要善于开发利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而且自身也应该并可能成为优秀的执政人才。笔者认为:党政干部成才的最佳领域,就在本职工作中;最短路径,就是履行好现职岗位职责,即所谓适职成才,或称岗位成才。

一、认知性路径:刷新党政干部适职成才的五个认识层面

认知层面是内在的隐性思维与外化的显性行为之间的衔接层面,其强化程度对思维与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影响到行为层面的成效。从宏观而言,现在对党政干部要特别强调适职成才、岗位成才,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从我党执政的资源性和成本性看党政干部适职成才的战略性。所谓执政资源,简指政党执政所必需的能量及其来源。一个政党的执政资源的强弱厚薄,主要是由党的先进性、成熟性决定的,由是否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决定的。且这种执政资源还须与时俱进,常积常新,不断发展,执政地位才能坚如磐石。执政是有成本的,执政的过程是对执政党已有资源的利用和耗费。执政的成本,就包括了各级各类党政干部、公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倘若执政人员无德不才,或为“庸才”、“危才”,那付出的负成本可就大了。引导党政干部适职成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应该成为我党优化执政资源的战略大计。有了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能够更有效地发挥现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全面地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科学、民主的决策,降低领导与决策成本;有了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能够充分发挥其人格魅力、创新活力,增强政党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因此,强化人才“第一资源”,首先须强化党政干部这“第一资源”中的“核心资源”。

第二,从新世纪党执政使命的艰巨性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广泛性看党政干部适职成才的重要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一切,都需要党的各级干部在各自岗位上成为行家里手乃至杰出人才。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仅需要千千万万的人才,也为千千万万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新的天地。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职业的增多,为每个人提供了日益广阔的活动空间,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自主成才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人人皆可成才,党政干部更需要也更可能立足本职岗位成才。

第三,从党政干部职位的特殊性与科学管理的需求性看其适职成才的必要性。我国各级党政机关,担负着组织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令的重要职责,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实施者。党政干部素质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各项工作和事业能否打开新局面,而且影响着党的威信、国家兴衰和社会进步。党政干部起着被领导与领导的双重作用,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同一般的岗位不同,起影响时,不是牵涉一条线,而是影响一大片。它有其种种特殊的规律和机巧,有待于悉心探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开放和改革政策的深入实施,各部门各地区在实践中提出了大量的新问题,需要采取各种重大科技、经济和社会决策越来越多,越来越需要各级党政干部成为软科学的掌握者和实践者,因为他们大都处在犹如交响乐“软件”——指挥的位臵上。正如一些外国专家考察我们的企业后所说的:“这个企业按我的办法管,设备不用换,产量可翻番”;“中国缺乏科学人才,但更缺懂科学的管理人才”。

第四,从干部队伍学力能力和担负重任的不适应性与学历教育和岗位智能的悬殊性看其适职成才的紧迫性。我们党执政能力同肩负的重任总体上是适应的,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尤其是需要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和做法,使各级干部真正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和谐的积极推进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以学历为主要目标的干部培训工作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不能代替岗位业务能力的培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丰富,各级各类干部因工作性质、内容的不同,所需专业知识结构也更细微复杂。据统计,我国社会各行各业社会需求和教育可以满足数量的比例为100:5。加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保鲜期”越来越短,各项事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大,对岗位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干部适职成才的迫切性。

第五,从干部队伍文化知识的既成性与管理研究的便利性看适职成才的可行性。党政干部队伍具备一定的文化理论基础,为岗位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些干部没有经过系统的学历教育,立足本职工作成才也是可能的。据研究,一个人的知识在学校获得的只占10%,90%是靠自学得来的。而作为软科学的管理等科学,是一门轻骑学科,投资少,效益高。它不要大型实验室及贵重设备,广大干部要在有关理论的指导下,凭借本职工作中的各种有利条件,悉心研究手头的数据材料,把定向专题的调查研究同动态多元的综合研究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把调研民主化同决策科学化结合起来,从而在适职成才的道路上迈出一个个坚实的步子。

二、实践性路径:摆正党政干部适职成才的五对辩证关系

实践层面是素质、能力外化的执行层面,宏观认知层面通过个体实践层面把认识转化为行动。实现党政干部适职成才,从干部微观践行的角度来说,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五对关系:

(一)在成才观念上,要正确处理谋职位心理和做学问意识的关系。谋职位同做学问,历来被认为是难以并行不悖的事情:要做官就不能做学问,要做学问就不能做官;做学问是文人学者的事,而做官似乎就是做事谋人搞平衡,无需多少真学问。这虽然是一种误解,但因多年来对领导干部的任免还没有严格的文化才学水准规定,所以在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读书钻研,做学问的风气还较淡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为适应新世纪新使命的高标准严要求,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一种搞研究做学问的紧迫感。党政干部因才智焕发而可能被提拨到高一级领导岗位,但这种升级是呈等腰三角形的(如图),因为越到高一级领导岗位,需要的人才量越少。党政干部因才智焕发也可能成为某方面的专家,这种升级则是呈梯形状的(如下图所示)。因为管理专家需要量大。因此,每个干部都要做好从管理的宏观上成才的准备。“当官一阵子,成才一辈子”;没当“××长”,应当“××员”;没当指挥官,就进智囊团,同样能发挥自己的专长。

(二)在成才实践上,要正确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工作和学习的矛盾,是干部培训工作和继德教育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我们历来强调,不要借口工作忙而不重视学习,也不要强调学习而过多地影响工作。提倡在职学习、业余深造,控制税产率,改变那种“中青年奔四化干部,老年人搞四化建设”的状况。要把在职学习和业余深造作为一种生存需要,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人生品位,让集体成为学习型组织,个人成为终身学习人。提倡适职成才,实际上就为工作和学习提供了“结合点”,促使干部想成才就从本职工作学起做起,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双丰收。譬如一个干部平时认真工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组织群众开展多种活动,按党的方针、政策处理问题,在大量工作积累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写成工作总结、调查报告、经验体会等应用性文章,然后又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把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写出相应的论文,最后在众多的理论积累的基础上,反复研究、比较、综合,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其中每一升华阶段的成果,都重新回到工作实践,一次比一次更全面、深刻、贴切。这样几经反复,就形成某一方面较完整和系统的才能了。(如下图所示)

(三)在成才目标上,要正确处理专才与通才的关系。对于以成为管理人才和领导人才为目标的党政干部来说,不仅要争取成为本职业务的专才,而且要争取成为谙熟管理知识和领导科学的博学多识的通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既有知识宽度又有专业深度的“T”型人才。还要成为“十”字型人才,即不仅知识面宽,在某一方面深入研究、有所建树,而且还能冒出来,成为牵头领路人。这就需要党政干部在培养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十六大要求的科学判断形势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依法执政能力、总揽全局能力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的五种执政能力的前提,努力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自学能力。要善于适应各种变革,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因而要善于向书本学习,善于查看文献资料,善于向社会学习,善于向一切内行请教,不完全依赖于正规化培训。二是思维能力。在执行任务时要长于研究,善于发现问题,因而要有较强的政治敏感、信息敏感和学术敏感,遇事能及时形成主张。三是决断能力。要善于分析,善于综合,能够抓住关系,准确决断。四是表达能力。要善于通过语言、文字、图表、统计等多种形式和电信、网络等多种载体传播信息,使之失真少、速度快、效果好。五是行动能力。要善于自己动口动手动脑,作调查,写文章,拟文件,搞反馈,熟练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录音录像、光缆传真等多种现代化工具。六是应变能力。遇到一些事先难以预料的突发情况和事件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应变自如,或化险为夷,或化难为易。七是协调能力。要善于处理需要许多人员或单位参与的工作项目,使人员之间或单位之间的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工作完成。八是交际能力。现代管理越来越需要涉外能力,因而要具备外交手段,善于横向交往。九是组织能力。党政群干部的工作水平的高低,相当程度上通过组织工作体现,具体体现在能将分散的人员、单位或事物拧成一股绳,使之具有作用于实现某一目标的整体效应或系统功能。十是创新能力。要善于革新,变“事务”为“事业”,开创工作和事业新局面。增长上述能力乃至适职成才的一个基本方法是“直接法”,即在知识不足不全的情况下,就直接对准创造目标,直接进入创造过程,根据实际需要补充新知识,暂不搞烦琐的知识准备。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以研究和写作带读书、带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节约时间和精力,有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最佳知识结构、焕发独创性思想,有利于快出成果。

(四)在成才内涵上,要正确处理权力因素与非权力因素的关系。随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加速和民主意识的加强,干部成才过程中应有意识淡化权力因素,增强非权力因素。一是区别权威与权力之不同,注重提升自身的威信。有权未必有威,无权未必有威,有权无威者可怜、无权有威者可敬。干部的威信在内涵和实质上不是以权力为核心,而是以威望为核心;在外现形式上不呈强制状和唯命是从状,而是自觉状和心悦诚服状。提高威信要注意以身作则,表里如一,公正待人,言必信,行必果,使人由衷信服。二是区别思想工作与行政工作之不同,注重提升疏导能力。应增强干部除行政手段之外的思想教育能力,主要是对问题疏能和引导的能力,包括能否抓住苗头,防微杜渐;循循善诱,耐心细致;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等等。三是区别职业与职位之不同,注重提升的本职调研能力。要强化科研创造意识,并形成成果,努力使自己成为本职业的学者、专家。四是区别非正式领导与正式领导之不同,注重提升影响群众的能力。要有意识培养和利用这种非正式领导能力,如适当兼任技术业务工作,以普通成员身份参加群众活动,用自己良好的素养影响和带动群众,起正式领导过程中难以起到的作用。五是区别非正式沟通与正式沟通之不同,注重提升信息反馈能力。近些年来不少领导干部在本单位或网上推出了“领导信箱”、“改革建议簿”、“我的博客”,举办“大家谈心里话”、“民情面对面”活动,进行对话、恳谈,群众无压抑、无拘束地反映心声,领导无折扣、无挑剔地接收信息,继而又通过这些非正式沟通渠道面对面、心对心、实对实地做好疏导工作。干部在这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理应增强。

(五)在成才效应上, 要正确处理显性政绩与隐性政绩的关系。干部在工作和成才过程中自然注意其效应和效果.如何衡量和评价?有人认为政绩就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政绩”,而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政绩”搞得再好,也是白干。于是,不顾广大群众的意愿和承受能力,大搞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对发展教育、保护环境等需要长期努力才能显现出成绩的事业,以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但无法显示成绩的事情,则漠然视之,不感兴趣。个别人甚至认为取得“政绩”就是为了能够引起上级的兴趣和赞赏,于是脱离实际,沽名钓誉,大搞中看不中用、劳民伤财的“路边工程”、“风光工程”,为个人的提拔重用攫取资本。要引导干部认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作决策、想事情、干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由此,衡量和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乃至成才效果必须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标准,其他衡量标准只能以这一根本标准为转移、为尺度。

三、管理性路径:强化党政干部适职成才的五个有力抓手

适职成才虽然主要依靠个人结合实际工作刻苦努力,但组织上创造成才条件也必不可少。组织人事层面要由“重人事”向“重人才”转变,由“以事为主”向“以人为主”转变。实现党政干部适职成才,从组织、领导和管理的角度,要着重强化以下五个“抓手”:

其一,抓全面培训,建立和健全干部的上下岗制度。要深入贯彻中央批准下发的《干部教育条例》和"十一五"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把"大规模培训"的数量要求与"大幅度提高"的质量要求统一起来,实现干部教育培训效益的最大化。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干部,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培训干部,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干部,真正把学习中的收获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各级党政组织要把本行业本单位干部的学习成才,逐步由自然成长向科学的系统的定向定量培训过渡。要把干部培训、工作、考查、提拔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根据干部所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模式,建立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臵,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在继续提高干部基础知识水平的前提下,以管理科学为中心,帮助干部逐步实现由实际知识向理论知识升华,由零碎知识向系统知识提高,由熟悉一般知识向精通本行业知识转移,由比较陈旧的知识向现代科学知识更新。在步骤上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实现在职干部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第二步逐步实施按事业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有计划地训好一批批干部。在方法上要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传、帮、带”的手工业学徒式,而采用现代化的科学的方法,以符合生产科学化、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新时代需要。为了给党政干部适职成才提供入门的钥匙,展示努力的方向,要制定各类干部岗位必备知识的规范,试行干部岗位必备知识合格证书制度。干部按岗位进行必备知识规范培训后,经教育单位考试合格,由用人部门发给岗位必备知识合格证书。现职干部没有合格证书的要通过培训获合格证书。今后要逐步做到先培训后上岗,长期不能通过岗位合格鉴定的要下岗。

其二,抓优化教育,帮助干部建立最佳知识结构。优化教育是促进干部适职成才的强大外力保证。优化教育首先是职业道德教育。“德者,才之帅也。”适职成才首先是职业道德够格。党和国家机关的干部要公正廉洁,忠诚积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对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在建立这些良好职业道德的同时,还要在优化教育类型和干部知识结构上下功夫。在教育类型上,要改变传统的全日制脱产培训的单一形式,建立以干部培训场所为联络点的多渠道、多规格、多形式的立体交叉网络结构。各级党校、干校、承担了干部培训任务的高校、中专学校要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刊授、函授、网络教育,努力把上述干部培训场所建成智力辐射中心,尽量扩大覆盖面,使广大干部能在本职岗位和工作之余多方面地接收传播而来的知识信息。在知识结构上,要改变知识构成单一化的倾向,建立具有新时期干部教育特色的最佳智能结构,因而要求课程设臵多样化和教育内容综合化。党政干部最佳知识结构,我认为应该包含两个大体相当的部分,其中基础知识为一部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专业知识为一部分,包括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彼此互相渗透、融会贯通。其中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是基础,要熟悉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尤其是本职岗位的管理和领导学问,应达到较精通的程度。有一位高校学者提出干部应用写作与管理技能同步优化的“五个台阶”:以短小材料为起点,培养发散思维;以总结报告为重点,学会细密布局;以工作研究为难点,强化创新能力;以调研论文为硬点,优化综合素质;以说写竞赛为沸点,提升整体水平。这种“同步优化”模式不妨试行。

其三,抓应用研究,把党政各项工作都作为科学来对待。把党政各项工作都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纳入科学化的轨道,造成工作中人人找规律、个人讲科学的气氛,能给干部适职成才带来最有利的环境。这就需要各级党政组织尤其是县以上组织,把以管理科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研究和应用研究列入重要议程,有计划、有布臵、有实施、有检查、有总结。近些年来不少党政机关组织召开了干部论文、调查研究报告和经验体会交流会,会前出好题目,提供研究信息和参考资料,会后辑录成果并给予表彰;许多党政组织都设立了调研机构或群众性的研究团体,有部署有验收地开展好调研活动,使一大批干部提高了思想业务素质,增强了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值得注意的是,党政干部的本职科研,不必一味强调搞纯论文,许多有见地的调查报告、情况分析和专题总结等,都应属于研究成果。当然,要努力实现:透过表象找问题,透过问题找原因,透过原因找对策,透过对策找经验,透过经验找规律,透过规律找理论,用这种“透过现象找本质”的“六透六找”方法增强工作的科学性。要建立干部科研档案,载入的科研成果要作为提拔晋级的重要依据。近些年来各级党政机关都涌入了一批研究生和大专毕业生,他们学术敏感性强,治学基本功好,可注意发挥其研究工作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但他们工作经验少,适应能力差,应有意识让这些新干部与老干部多多开展“互帮、互助、互补”活动,促使新老干部都成为既有工作能力又有研究水平的本职业务专家。有一位高校学者提出干部平时积累和临时说写的“九九归一十步曲”:用正眼看一看,用侧耳听一听,用脑子闪一闪,用心思悟一悟,用笔头记一记,用空闲翻一翻,用线索串一串,用模式仿一仿,用标题亮一亮,九九归

一、一气呵成。这种应用步骤也不妨一试。

其四,抓领导带头,责成党政负责干部率先成为综合性人才。要实现“领导抓”,首先要“抓领导”。鉴于领导干部工作的性质和职能要求,其适职成才的重要途径是亲自动手动笔。早在新中国建立才半年时邓小平同志就过,“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用笔写出来传播就广,而且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了”。党政领导干部亲自动笔,观点从哪里来,材料哪里来?这就促进自己养成平时认真读书、看报、阅读文件和注意积累资料的习惯,养成乐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勤于观察事件分析问题,善于总结实践上升理论的习惯,从而既克服思想懒惰、作风飘浮等官僚主义弊病,又能锻炼成为某方面的专门领导人才。当然,亲自动笔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需要有饱满的政治热情,拼命的工作精神,强烈的进取心、事业心和责任感,需要合理安排工作、善于利用时间,有的还要扫除文化上的障碍。只要坚持动笔,就能消化理论知识,积累实践成果,逐步在本职岗位上成才。正如一位党政人才部门负责同志提出领导者要努力争当的“五型”干部:理论要精通、知识要融通、信息要贯通,力求做学习型干部;思路要开拓创新、工作要常抓常新、方法要推陈出新,力求做创新型干部;脑中要有全局、心中要有大局、手中要有布局,力求做谋略型干部;站起来要能说、坐下来要能写、走出来要能干,力求做复合型干部;对待事业要有激情、对待工作要有热情、对待群众要有真情,力求做服务型干部。

其五,抓模式转变,形成组织成功、个人成才的好机制。一是方位上变“灯下暗”为“灯下亮”。党政干部处在党委或行政身边,工作忙,事务多,有时忙于抓基层,往往会忽视自身的建设。领导也可能放松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宜约法三章:班子有决议,率先向机关干部传达、贯彻;要求基层做到的,机关干部先做到;精心安排领导同志过好双重组织生活。机关干部要利用离“班子”近的优势,借用领导者的良好素养,以求自身建设“近水楼台先得月”、“明灯之下光更亮”之效。二是职责上变“一头沉”为“两肩挑”。党政干部一头沉入实际工作、一心奋战在第一线,这无疑是求真务实之举。但这显然还不够,一边工作,一边总结;一边实践,一边学习;一边继承,一边创新,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这才是较为完整和全面的工作职责和成长轨道。要提倡工作业务和调研创新“两肩担子一同挑”、“两项考核一块搞”、“两类成果一起要”,促进岗位工作科学化。三是方式上变“中转站”为“变电站”。党政干部往往位于领导和群众的“接合部”,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和管好事务、参与党(政)务、搞好服务的任务。满足于对上级文件、旨意照抄照转,显然是不够的,而应进行种种“变压输送”,富有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四是作风上变“只唯上”为“只唯实”。参谋助手的职能和党内民主的机制,要求党政干部履行陈云同志所教诲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党政组织的领导干部则应增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多多掌握协调艺术,广泛深入地开发利用信息,上下左右纵横交错地分析比较,理论联系实际地准确判断事物,说真话,办实事,树立起执政者的好形象,具体体现如:“脑”中有规划,“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腿”上有韧劲,“身”上有魅力,“背”后有人才。在自身适职成才的同时,引领群众也在不同的岗位上成为有用之才。

综上所述,党政干部适职成才,不失为优化党的执政资源成本、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升执政能力水平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种极佳路径选择,应纳入执政立国、人才强国和人才强市的大战略大布局并大力实施。当然,适职成才的层面和路径尚不止上述,还可以从更宽的层面、更优的路径去拓展和深化。这就需要党和政府齐抓共管,上下左右一起努力,把这项利党利国利政利民的系统工程夯实建好。

第五篇:市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实践证明,要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党政人才队伍。如何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党的十六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党的组织部门在干部制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在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我市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http:///]

(一)从总体上看,我市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较好。近年来,我市尤为注重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在优化班子结构、选好配强班子、调动干部队伍活力、强化干部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行了公开考选、竞争上岗、全程征求意见和“零起点”培养等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全市党政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得到了提高,领导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处理复杂局面、驾驭全局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得了到增强;各级党政干部的理论素质和任职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各级各类干部的知识、文化和专业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

(二)从结构上看,我市党政人才队伍建设趋于合理。近年来,我市注重干部选拔培养和轮岗交流,使得人才队伍建设趋于合理。一是全市现有副科级以上干部769人,其中县级干部49人(含担任非领导职务和享受县级待遇的7人),局级干部720人(正局级187人,副局级533人);35岁以下干部90人,占11.7%。大学以上学历干部390人,占50.7%。二是全市女领导干部81人(含县级4人),占10.5%。7个党委工作部门中5个部门配备了女领导干部,25个市政府工作部门中13个部门配备了女领导干部(共21名);10个镇街中有9个党政领导班子配备了女干部(共20名)。全市党政群一把手女干部达到5人,其中镇长1名,市直部门一把手4人。三是全市非中共党员干部19人(含县级5人),占2.5%。全市共有5个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配备非党干部,有3个镇配备非党领导干部。四是全市现有党政干部14800人,其中公务员1800人,事业干部13000人。

二、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

近年来,我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委的部署要求,认真实施“科教兴兖”和“人才立市”战略,始终把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大事来抓。

(一)建立健全党政人才组织网络。建立党政人才管理机构,形成了领导到位、责任分明、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组织和工作体系;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了党政人才选拔工作制度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业绩档案和目标档案管理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党政人才,经济上给予重奖,政治上给予荣誉,使用上提拔重用;建立了党政人才信息网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到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党政人才1.4万多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二)重视培养和造就各级各类党政人才。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了培养造就党政人才力度。一是强化党政人才教育培训。坚持“纵向到底,横跨到边”,注重抓载体、抓主题、重实效,在培训中做到“六个结合”,即理论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学历教育与干部培训、培训与使用、课堂培训与挂职锻炼相结合,大大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同时,建立了党政人才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坚持干部考学、述学、评学制度,把干部受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考核、任用、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建立了培训计划申报备案制度、定期检查制度、信息通报制度以及全员培训档案制度;建立干部全员培训竞争机制,激发了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拓宽干部选拔任用视野。2002年面向社会公开考选了8名非党干部和7名女干部,2003年公开考选了10名正副科级干部及乡镇武装部长。今年我市又实施了“三个一批”工程,加大了优秀年轻党政人才的培养,注重了在实践中选拔培养干部。即选调一批,从2004年应届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中选调30名到镇、街道担任党委、政府主要部门助理职务;选派一批,从镇、街道、市直有关部门选派了10名35岁左右、大专以上学历党政领导干部,到温州瓯海区和深圳侨商国际联合会会员企业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挂职锻炼;考选一批,面向全市考选了20名30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优秀年轻干部到镇、街道、经济开发区担任镇长(主任)助理职务。

(三)选好用好各级各类党政人才。发挥党政人才作用,重点在选,关键在用。我市注重党政人才选用结合,壮大了党政人才队伍。一是严

把党政干部入口关。在选拔任用工作中,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牢固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和科学的选人标准,严格按照“凭政绩、看德才、重民意”的要求,注重党政干部政治素质,努力将坚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并注重将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宏观管理能力或专业知识水平的干部选拔到

部分关键或重要部门的领导岗位上。二是改革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坚持探索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大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公开选拔、交流轮岗、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改革传统的选人方式,转变选人观念,努力将优秀人才集聚到党政干部队伍中来。党政机关中层领导职位试行竞争上岗,使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机关中层岗位。三是疏通“下”的渠道。通过实行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试用期制度,以及加大调整不胜任现职和不称职领导干部力度等措施,及时腾出领导岗位,用以安排优秀党政人才。今年以来共调整交流干部80人,其中提拔45人,重用8人,交流11人,到龄离岗16人。

(四)做好高层次党政人才的推荐和引进工作。近年来我市按照向上推荐、向内引进的原则,做到高层次人才的推引结合。一是严格程序要求,做好副县级后备干部推荐工作。按照济宁市委组织部《关于调整充实县级后备干部队伍的通知》(济组通[2005]4号)精神,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对县级后备干部人选进行了推荐,经过综合分析、通盘考虑,严格了选拔条件,注重了公论,考虑了民意,推荐出15名县级后备干部人选。对15名初步人选分成熟9人、比较成熟3人、需要进一步培养3人等情况,其中40岁以上9名、40岁以下6名(35岁的3名、35岁以下的1名、女干部4名、非中共党员干部1名、少数民族干部1名)。二是强化措施,做好省委组织部选调生和高学历人才安置使用工作。注重省委组织部选调生的接收和管理工作,建立了省委组织部选调生信息库,将现在我市工作的56名选调生信息全部输入微机,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选调生座谈会,及时了解选调生的工作生活情况。同时,加大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充实镇街、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力度,吸引了更多高学历人才回兖工作,壮大了党政人才队伍规模。

(五)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改善党政人才队伍结构。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上级政策规定,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兖州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意见》等,对妇女干部、党外干部配备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措施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三、我市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的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和现实需要相比,同兖州的发展目标要求相比,我市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仍然不够,人才智力储备的优势不明显,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零散的、一般性的教育培养与造就高层次党政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教育培训仍局限于一般性的轮训、培训上,缺乏刚性的规模培训措施,形不成培训的合力。党政干部的实践锻炼机会少,层次低,面不够宽。

二是培养方法途径不能满足党政干部的实际需求。培训和锻炼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还不强,渠道比较狭窄。同时,方式方法上显得比较单一,手段不多不活,制约了党政人才队伍的发展。

三是人才层次偏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少、年龄老化,外向型、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缺乏。

四、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既不能因为个别方面的政策措施相对超前而盲目乐观,也不能因为某些状况一时难以改变而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极端重要性,强化工作措施,调整人才政策。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工作新格局,加强对党政人才和其他人才工作的领导。党管人才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管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局,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着力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组织部门要切实履行牵头抓总的重要职能,建立党政人才工作协调机制。

(二)继续调整和优化党政人才队伍结构,建立一支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党政人才队伍。按照“总量要增长,层次要提高,结构要合理”的要求,在年龄、文化程度、专业、层次、性别、数量和部门和单位分布等结构方面做好工作,尤其是研究生以上高学历高层次和紧缺人才需要大力引进;经济类、法律类和管理类人才需要加快培养开发。适合镇街、综合经济部门、对外经贸和招商部门、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各类专业和紧缺人才也需下大力气培养和引进。要不断充实法律、经济、城建类专业党政人才。

(三)继续改进和创新党政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方式,下大力使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应当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遵循人才供求的客观需要,继续改革和创新党政人才的培训方法、渠道和机制,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激励制度,努力提高培训质效。使用方式要更加灵活多样,不断加大党政人才到不同机关、上级有关部门、农村和沿海发达地区交流挂职的力度,在实际锻炼中增长才干,以促进党政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人才价值的充分实现。

(四)继续深化和推进党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培养吸引使用优秀党政人才提供制度和环境支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有机结合,积极借鉴国内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制度的改革成果,不断创新党政人才的管理、培养、选拔任用、监督和考核奖惩制度,积极推进干部制度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建设,努力探索实践党政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为优秀党政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提供良好的制度和环境支持。

(五)坚持正确的人才工作导向,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加强对人才工作在政策、环境的舆论宣传,营造党政人才等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要总结推广党政人才工作的新经验新做法,树立党政人才工作的新典型。要广泛开展思想宣传和发动工作,动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人才观念,做好党政人才工作,促进整个人才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景区检票员的岗位职责下一篇:竞聘税政科科长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