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论文范文

2023-04-06

语言与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言 颜色 文化

1 赤、橙、黄、绿、蓝、靛、紫,使世界如此美丽,令江山如此多娇。生活中充满了五颜六色,万物着色,绚丽辉煌。人们生活在色彩中,与颜色结下不解之缘。颜色不仅装扮了缤纷的世界,而且有着超出其本意的内涵。颜色词也都另有其意。是不是颜色只在汉语中才如此神秘多变?其实,颜色在英语中也同样有着极其丰富而且和汉语非常相似的用法。我们从英语成语和谚语中就足以见其妙。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智慧在这里闪耀、聚焦。

1.1 +颜色词

(1)"deep/dark+color words": indicating the strong color

(2)"light/pale+color words": indicating the light color

(3) "bright/rich/vivid+color words": indicating the bright color

(4) "dull/dirty+color words":indicating the dark color

1.2 ”颜色词+英语”

This group indicates the different shades of the color. An adjective followed by -ish means "slightly…"

1.3 ”颜色词+颜色词”

This pattern indicates the mixture of the color. The former stands for the main color, while the latter functions as modification.

1.4 ”颜色词和颜色词”

Two colors coexisting in something without being mixed form a design and color.

2 English abounds with phrases containing color words. Colors may convey different messages to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Due to the respectiv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radition, some phrases containing color words have far surpassed their original meanings, forming different connotations

2.1红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red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happy occasions. On calendar, we can find that holidays such as Spring Festival are printed in red, which is called “red-letter days”, while ordinary days are in black. Besides, “to paint the town red” is to celebrate wildly, to enjoy oneself to one’s heart’s content. Another example is to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omeone”, meaning to give a hospitable and formal reception.

Similarly, We 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cut red couplets and applique to celebrate occasions like wedding and New Year. Besides, We have a very famous trademark “double red happiness” (红双喜) which is symbolic of good fortune.

2.2蓝

看来,蓝色是一种良好的单词来中国;蓝色的天空,不是经常,可以激发我们向往美好的未来;蓝色的大海充满不确定性引起无限的想象力。当然,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著名的歌曲“爱是蓝色等于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在西方文化中,然而,蓝色没有联系的幸福和想象,但忧郁和抑郁症。

He has been in a blue mood (or having the blues) since he knew that his failure in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this example, those two terms mean a sad or gloomy mood. Similarly, a blue Monday carries the same feeling. Usually after the happy weekends, we are likely to feel reluctant to attend school or go back to work, thus coming the expression-a blue Monday that can be accepted and understood by both cultures.

Blue is also often associated with high social status or being aristocratic. He is a real blue blood means he is from an aristocratic family. In addition, in U.S., a book with the names of famous figures, especially top government officials, is called blue book. Here is more to complement the word list of blue.

2.3绿色

英语称红眼病或绿色与羡慕,嫉妒和羡慕的意思。然而,在中国,用来表达描述同样的感觉是眼红或红眼病(字面红眼);一个完全不同的颜色一样的感觉!

In English, green also indicates lacking in experience, as seen in the phrase greenhand and greenhorn. The former suggests someone who is inexperienced and immature. The latter suggests an immigrant who is not familiar with local customs or untravelled.

By the way, the Chinese expression 戴绿帽子(literally to wear a green hat) means to be a cuckold. If we translate it word by word, misunderstanding or confusion will arise.

2.4黄

一般来说,黄在某种程度上是贬义,带有内涵懦弱、嫉妒、猜疑和卑鄙。证据在这里

Here is the proof.

yellow alert;alert in advance

yellow boy;gold coin

a yellow dog;a contemptible person

a yellow dog contract;a contract signed in the precondition that the employee will not join in the labor union

the sear and yellow leaf;an old age

yellow looks suspicious looks

yellow streak;tending to be coward and chicken-hearted

3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distinc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Sometimes, Chinese may not use the color words when they are used in English expressions and vice versa. Let us see a few examples contain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红.

红人;a favorite with somebody in power

红榜;honor roll

红利;bonus; extra dividend

红运;good luck

红光满面;one’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

脸红;blush

红茶;black tea

红绿灯traffic light

我相信上述例子充分说明这一点。在许多情况下,它的基本含义是没有颜色的功能,但深刻的文化协会的有关颜色的功能。也就是说,不同的使用颜色词的英汉站出来当自己的颜色词不发挥重要作用。双因素可能有助于说明。首先是语言本身。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这两种语言。英语单词的特点是灵活性。然而,绿色中国将失去意义除非它是结合革命或其他词相似。二是超越语言的因素,其中包括文化因素等不同的习俗、传统和文化背景。无论上述差异的存在,使用的颜色词不能相同。因此,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使用颜色词。

参考文献

[1] 李密.颜色看中西文化

[2]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4

语言与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以及运用能力;但是按照正向迁移理论,这种教学模式势必会影响学生正确理解英语知识和准确发挥。将正向迁移理论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意识,从跨文化的角度了解英语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本文针对正向迁移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及其作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英语教学;正向迁移理论;渗透;作用

引言

语言迁移理论是在二十世纪60年代提出的,本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学生在进行第二语言习得的时候,普遍会存在语言迁移的现象。语言迁移包括两种迁移方向,即正向迁移(positive transfer)、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其中,目的语的学习中会受到母语的正面影响,即为正向迁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正向迁移理论,一方面可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取之精华,去其糟粕而传承中国悠悠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一、关于“正向迁移理论”的理解

迁移(transfer)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的概念是Robert Lado提出的,在他看来,当进行语言学习的时候,就必然会受到另一种语言的影响,即为“语言迁移”,其中的正向迁移是目前中国英语语言教学中较为常用的,即英语的形式与汉语的形式会同时出现,旨在提高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具体的英语教学中,就是让汉语对英语的学习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负向迁移与正向迁移恰恰相反,对英语的学习会产生干扰作用,因此负向迁移又被称为“干扰迁移”(interference transfer),具体的英语教学中,套用了汉语教学模式,或者汉语学习规则,导致英语的语言学习受到负面影响。关于语言学习中的正向迁移理论运用,诸多的语言学家都从实践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包括Brown、James和Odlin等等,都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针对语言正向迁移理论不断完善。

二、语言学家对正向迁移理论所持有的观点

(一)Fromkin提出的“普遍语法”理论

Fromkin是英国的语言学家,对于正向迁移理论的理解,认为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在Fromkin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虽然在形式上千差万别,但是从语法的角度而言差异性却很小,基于此而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Universal Grammar theory),其中主要阐述的是不同的语言形式所存在的语言普适性(Linguistic Universals),包括语法的组成、不同语言的语法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语言的使用规则等等[1]。要学好一种语言,掌握普遍语法是基础,其中涵盖有构词的规则和造句的规则,不仅这些语言的语法分类存在着雷同之处,而且语言之中还存在着语义普遍现象。当进行母语学习的时候,学习者就要首先了解语言普遍现象,在进行其他语言学习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母语与所学习的语言之间所存在的共性对所学习的其他语言进行理解。这种将母语与学习的语言之间建立关联性而对所学习的语言产生认知的方法,很容易使得学习者对所学习的语言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

(二)Selinker提出的“认知策略”理论

Selinker是提出“认知策略”理论(cognitive strategy theory)的语言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对于正向迁移理论的理解,认为语言的学习中需要从母语的角度进行理解,整个的过程中,母语都可以深化学习者对所学习的语言的认知,所以,目前并不会对其他语言的语言就会产生干扰(interference),而是对语言所产生的认知的过程(cognitive process)。学习者在进行语言学习的时候,不需要刻意地排除母语的影响,也不需要产生消极转移的心理,而是要采用有效的对策(strategy)对两种语言进行协调(intercession),基于此而对所学习的语言进行掌握,不仅能够对语言知识深入理解,而且还能够提升对该语言运用的技术能力。

(三)Reibel、Newmark提出的“无知假设”理论

Reibel、Newmark所提出的“无知假设”理论(ignorance hypothesis theory)中,强调了采用假设的方法是进行语言学习的有效途径。对于“无知假设”的描述,他们认为在学习新的语言的时候,就必然会经历无意识中与母语相比较的过程,这也是学习新的语言时所必须要经历的阶段。此时对于新的语言一无所知,就需要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新的语言知识进行弥补。语言学习者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用母语习惯学习目的语,这也是提高语言学习质量的一种方式。

(四)Ellis提出的“最小方案”理论

Ellis提出的“最小方案”理论中,重点强调了语言初学者对语言的学习需要依赖于母语,但是,要提高学习质量,就要削弱母语与所学习的语言之间的距离,以避免语言的学习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因此而提出来“最小方案”理论(minimalist approach theory)。Ellis认为,要学好语言,就要将母语的影响最大程度地削弱,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上,寻求母语与所学习的语言之间所存在的相似性,并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对所学习的语言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存储的过程中,还要利用已经具备的相关知识。比如,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初学者往往是从中国式英语学起的,这似乎对英语的语言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干扰,但事实上在汉语的基础上学习英语,使得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并将英语语言用于交流。在进行外语语言学习中,如果学习者所掌握的母语语言应用水平与外语应用水平之间相差悬殊,就会将母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借用过来,以达到外语语言学习的目的[2]。对于外语的初学者而言,这是一种语言学习策略,也是每一名学生进行外语学习中所必须要经历的阶段。这就意味着,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虽然受到了母语的干扰,但是也得到了帮助而提高了外语学习效率。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正向迁移理论的基本原则

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正向迁移理论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进行,不仅要将母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要对学生英语语言学习中所存在的错误正确对待。特别是学生借用母语的知识而学习英语语言的时候,如果在应用方法上存在错误,教师就要予以正确地指导,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产生积极意识,而避免因为英语语言学习方法存在错误而产生消极情绪,对后续的英语语言学习造成不良影响[3]。作为英语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英语语言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做到指出错误的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心态予以纠正,以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并且树立积极向上的持久语言学习动机。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正向迁移理论的有效策略

(一)英语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大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发挥语言正向迁移效应的有效途径。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境,突出汉语语言的优势,让学生通过发挥想象力理解英语语言。具体操作中,英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成功地正向迁移。在一个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认知都会有所不同,就会在应用正向迁移理论的时候存在着差异[4]。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资质条件和具体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之后进行课堂情境创设。比如,教师在讲解“Merry Christmas”的时候,可以将中国的元旦和春节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用多媒体将这些节日的用语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对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区别。在讲解节日用语的同时,还要展示能够代表节日氛围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节日情境产生感性认识而明确为什么新年快乐 “Happy New Year”用的是“Happy”,而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用的是“Merry”而不是“happy”。通过发挥语言的正向迁移效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效率。

(二)英语词汇教学中正向迁移理论的渗透

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仍然是基础教学。对于学生而言,英语词汇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将正向迁移理论中的认知策略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英语词汇学习技巧,从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和理解语句涵义的过程中学习英语词汇。从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但也存在相通之处。英语教师就可以将相通之处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通过文化对比而对英语文化产生深刻印象,进而对英语的单词从理解文化的角度深化记忆[5]。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长幼有序、主次有分,在英语词汇中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诸如“师生”的英语表达为“teachers and students”,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尊师”,所以,教师是放在前面的,英语词汇中亦是如此;“夫妻” 的英语表达为“husband and wife”,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中以男为尊,所以,丈夫是放在前面的,西方文化中也曾经经历了很长时期的男权社会,所以英语词汇中亦是如此。通过对词汇的理解,就可以明确国度文化。需求到不同国度的文化共性之后,就可以将母语文化向西方文化迁移,并用于英语语言学习中,逐渐地,学生就会对英语语言产生认知规律[6]。正向迁移理论中的认知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文化中所蕴含的美感,随着英语知识学习的感性化而使得英语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三)英语口语教学中正向迁移理论的渗透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讲中国式英语,可以采用无知假设法,及时地纠正学生英语口语表达中所存在的错误。学生在采用语言迁移的方法学习英语的时候,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存在负迁移效应。采用无知假设法,就是英语教师要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错误及时纠正,以让学生随时获取正确的知识。英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英语学习角或者组织英语表演活动等等,为学生塑造英语语言交流环境,帮助学生排除口语表达时所存在的畏惧心理。此外,英语教师还可以在口语教学中融合英语文化知识,并对应性地讲解中国文化知识,使学生深化对文化知识的理解而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四)英语句法教学中正向迁移理论的渗透

在英语句法教学中采用普遍语法,是基于英语的音标与汉语拼音存在着相似性。英语教师指导学生对英语的英标和汉语的拼音的读音差异进行对比,过程中对英语的语音知识以掌握,实现了汉语向英语语言的正向迁移[7]。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在英语语句的发音学习中运用普遍语法之外,对于句法结构的学习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比如,在汉语语言中和英语语言中都有标示物的存在和人的存在的用法,语句结构存在着差异,但是语义特征上存在着相似性,而且信息结构上也有所雷同。在英语存在句教学中,就可以将汉语语句在语篇中所发挥的作用迁移到英语教学中,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英语写作教学中正向迁移理论的渗透

英语写作教学中采用最小方案法,可以利用母语的正向迁移效应对学生的英语写作进行指导,主要体现为应用汉语写作的构思方法布置英语作文的框架,但是要避免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写作英语作文[8]。学生在写作英语作文的时候,还会不断地了解英语写作与汉语写作之间所存在的差异,特别是英语教师按照正向迁移理论创设英语写作环境,就可以有效地排除汉语写作所带来的负面干扰,以使得最小方案更好地发挥作用,将学生的英语写作潜力挖掘出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质量。

五、总结

綜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间的经济关系日渐紧密,英语语言作为多国的外交语言,不仅促进了各国间的经济交流,还有助于文化交流。在语言教学中对于正向迁移理论的运用,就是在英语语言教学中,要与母语相结合,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开展教学。很多的语言学家都从自身的理论研究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观念,对应用该理论开展英语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倪博.浅论正向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理论前沿,2014(09):156-156

[2]施慧英.外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现象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3(01):17-19

[3]荣永昌,李维滨.对正向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2):166-168

[4]肖龙福,肖迪,宋依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06):55-57

[5]龚新梅.经济全球化下企业如何做好人才的培训管理[J].市场观察,2016(07):210-210

[6]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02):45-46

[7]蔡永良.关于我国语言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08):34-35

[8]刘润清.论大学外语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07):51-53

作者简介:1.廖文丽(1966-),女,湖南衡阳人,湖南警察学院英语教授。2.黄伟,(1966-),男,湖南警察学院英语副教授。方向:国际警务合作。

语言与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词语的文化内涵是词语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各级学校,特别是中学里的英语教学,必须充分注意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本文从讨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对比分析中英词语的文化内涵,并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中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中英语言;词语;文化内涵;英语教学

[文献标识码]A

Key words: the Chinese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s, words, cultural connotation, teaching of English

1. 引言

我国的英语教学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受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的影响,过分强调语言形式的掌握,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何自然,1997)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语言本身(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讲解,而忽视对学生使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样,大多数学生虽然学了十多年的英语,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对语法规则也很熟悉,但却很难用英语在不同场合与不同对象进行得体的交际。Widdowson(1992)提出过,在语言环境丰富的情况下,词汇和语法,就交际功能而言,词汇是主要的,语法是次要的。有的学者甚至将词汇分为一般词汇和文化词汇。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这类词汇是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直接和间接的反映。它与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丁群,2002)

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毫无疑问,英语教学也要为这一目的服务。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教学中,要对两种语言进行文化上的对比,不能脱离文化而教或学语言。

我们先说说文化。

文化,英语中的对等词为culture。这是一个含义极为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包括语言和文艺在内的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而广义上它则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特有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邓炎昌、刘润清,1989)

语言与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的进步起着推动作用。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一般说来,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Sapir在他1921年出版的论著Language一书中写道:“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英语教学必须充分注意和考虑文化这个因素。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教授语音、语法和词汇,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便准确地运用语言,而且要使学生了解讲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了解他们是如何用语言反映他们的社会思想、习惯和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从而能够准确理解他们的所言所写,并正确使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思想。

3. 中国学校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英语教育一般从小学就开始,一直延续到中学、大学乃至研究生学习阶段。在各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做法,那就是先教单词、词组,再讲授课文和练习。对于单词的讲授通常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局限在单词的字面意义上。课文的讲授则过分重视语言规则,即一个个的单词是如何组合成句子,某个单词或短语在这个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等等;另外,对学生所掌握词汇的考核也仅仅要求学生会读,会写和会用单词简单造句,而不管学生对于其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与否。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学生在十余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拼命记单词的音、形、义,背语法规则,脑袋里装满了单词、短语,但是难以说出几个像样得体的句子。许多学生,包括大、中学生,虽然平时注意听、说训练,能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交流,但由于对两种文明之间的文化差异知之甚少,经常出现用词不当的情况,如把“害群之马”说成“a black horse”,把“红茶”说成“red tea”,把“eat one’s words”说成“食言”,因此在交际中产生诸多问题。中、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传授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建立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感性认识,初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忽视了文化的传授,学生就可能缺乏恰当、灵活地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一些涉外场合就会犯一些“低级错误”,正如胡文仲和高一虹(1997)指出的那样:“‘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前者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犯“文化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对讲汉语的民族和讲英语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知道得太少。

4. 英汉词语的社会文化内涵

4.1 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文化词汇

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一些独特的词语,它们源于某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事件或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寓言、神话,成为独特的文化词汇,即只在一种文化中存在,在另一种文化中不存在的词语。如英语的cowboy,hippie,punk,American dream;汉语中的“气功”、“老油条”、“穿小鞋”、“八卦”、“观音”等等。至于俗语、谚语和成语中的例子更是多,如:“carry coals to Newcastle”,“kick the bucket”,“meet one’s Waterloo”,“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临时抱佛脚”,“此地无银三百两”,“狗咬吕洞宾”等等。这些词语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而十分生动达意,能在恰当场合帮助说话人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准确完整、生动形象。

4.2 不同的文化意象导致不同的语用联想

由于文化不同,对事物的观察角度和联想也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会用不同的事物来表达相同的语用意义。在英汉语言中,很多词语带有各自的民族、宗教的涵义,其不同的比喻性和象征性可赋予它们具有本质区别的联想意义。(顾群超,2000)如汉族人认为“虎”是百兽之王,因而在汉族人眼里,“虎”是力量的化身,是“勇猛威武”的代名词,因而有了“虎门无犬子”、“龙潭虎穴”、“虎踞龙盘”、“狐假虎威”、“九牛二虎之力”等汉语词语。但在英语里,许多词语中都含有“狮”,如:“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太岁头上动土),“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make a lion of sb.”(捧某人),“lion’s share”(最大的份额),“lion-hearted”(勇猛的)等等,这说明“狮”在英美等西方人眼中的地位类似中国人眼中的“虎”。

4.3 词语的语义和文化内涵不等值

同一事物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也可能含有不同的语用意义。因各民族制度、信仰、审美观和价值观不同,不同文化中的人会把各自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加以充分联想或扩展,造成语言词汇含义涵盖上的不等值。(丁群,2002)在一种语言中具有丰富的联想意义的一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符号。中国人常用“竹”来表达坚定、正直的性格;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竹”只是一个植物名称而已。又如在汉语文化中,常将教师工作同“蜡烛”连在一起,因为蜡烛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蕴涵,这在西方人看来却是不可理解。

另外,词的意义是多层次的,有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概念意义是词的本义;内涵意义指的是“一个词明确指称或描写的事物之外的暗示意义”。(顾群超,2000)有时,一语言中的某一词汇的概念意义与另一语言中的某一词汇貌似对应,而实质上涵义大相径庭,由此而造成的交际障碍问题更为严重。如“lost dog”与“丧家之犬”字面上相似,而各自文化蕴涵上的本质绝非一致。“狗”在英汉文化中都可以产生联想意义,在汉文化中是个贬义词,如俗语中的“狗眼看人低”、“走狗”等等;而在英语文化中,狗被当作宠物,被视为“人之良友”,在很多与之相关的习语中带有明显的褒义,像“Love me,love my dog.”,“a lucky dog”等等。

词语文化蕴涵上的问题常使外语学习者在词语习得中获得不确切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影响对目的语的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而学习者在词语习得时一般都满足于对词语概念意义的理解,而忽视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化蕴涵,一旦学习材料或在实际言语交际中涉及词语的文化涵义,许多学习者就不知所措或理解错位。

5. 应对策略

5.1 重视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同步性

所谓同步文化导入,是一种“文化渗透”,就是将文化因素渗透到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以文化讲解词语,保证语言教学的顺利进行。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对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会直接影响语言知识的输入。因此,教师在传授词语概念意义的同时,有必要把词语所蕴涵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引导学生挖掘和理解特定文化背景下词语的深层含义,恰当地使用词语。

5.1.1 词语的本义和文化蕴涵的同步教学

在教学中,不应为教词语而教词语,使词语与具体的语言材料相脱离;应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词语所依存的最好的文化语境,把词语和与其相对应的课文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结合文章内容,介绍有关文化背景,让学生从文章主题意义和所显现的文化中体会词语的文化蕴涵。事实上,对词语的文化涵义的获得也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例如,在Merry Christmas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就课文插图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掌握Christmas,season,Christmas tree,Santa Claus等涉及圣诞习俗的词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讲解有关圣诞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为正确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必要的基础。

5.1.2 言语交际与词语文化蕴涵的同步教学

不同语言中的概念意义相近的词语在文化蕴涵上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书面语篇上,在言语交际中也表现得很突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同一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的不同内涵和不同理解容易造成交际失败。例如,有一些英语初学者介绍某人的爱人时喜欢用lover一词,英美人士对此颇为惊讶,因为lover表示“情妇或情夫”之意。外国人纳闷:一向在这类问题上小心谨慎的中国人,为何公开表白自己有lover呢?汉语中的“爱人”在英语中的对应词应是husband或wife。因此,教师在传授言语交际的技能和策略的同时,应注重词语文化涵义的输入。具体来说,在英语教学中,对那些具有独特文化蕴涵的英语词语,教师应适当介绍和分析其与母语中相近的词语在语用上的差异;另一方面,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由于不了解词语的文化蕴涵而犯错误,应及时纠正,以免习惯成自然,形成不正确的交际模式。应该使学生了解差异,懂得如何在实际语境中理解和运用得体、符合目的语规范的词语和语法,以使交际顺利进行。

5.2 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学生灵活掌握词语的文化涵义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英汉文化的差异,并进一步做到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感受其文化,掌握相关词语的文化涵义,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

5.2.1 充分利用录像课

录像课上利用原版教学带或电影进行教学。在看录像时,不仅要注意片中人物对话的内容,更要注意日常生活的情景,观察人物的姿态、表情、动作等非言语交际手段。例如,人们是如何随着彼此间熟悉程度的改变而使用相应的称呼;男女同事间、朋友间谈话的礼貌距离;某些诸如耸肩、摊手等肢体语言表示的含义等等。所有这些,对于了解英语文化,真切体会词语在实际语境中的涵义至关重要。

5.2.2 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传输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原版短篇故事、剧本、小说、原文报刊杂志等,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价值倾向、社会关系等等,以使学生更好地从深层文化角度看待西方文化。从学习词语的角度讲,则可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提高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语言运用的能力。

5.2.3 利用第二课堂

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活动时多参与诸如英语角、英语沙龙一类的活动,激发他们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兴趣。这有利于从整体上、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尽量使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词语进行交际。另外,定期举办有关文化方面的讲座,开设扩大学生视野的选修课,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化”一类的课程。这都可大大激发学生了解文化、学习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注重文化间差异的意识。

6. 结论

综上所述,了解英汉文化是学习英语的必由之路。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汉文化间的差异,就难以真正掌握英语。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同样,我们的英语学习也不能脱离英语词语所反映的文化和历史。如果只顾语言,而不管语言所赖以存在的文化,我们就很难准确地理解、得体地再现语言的真实涵义。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语言结构,而且要注意把词语和其所蕴涵的文化联系起来。

该文同时发表在“雅信达英语互动网”www.EnglishVod.net和“认真企业网站”www.TopEnglish.net。

参考文献

Widdowson, H. The changing role and nature of ELT[J]. ELT Journal, 1992(4).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丁群. 英汉互译中词汇文化内涵的体现与处理[A].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顾群超. 从“lost dog”看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A].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胡文仲、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萨丕尔.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语言与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1.1 历史文化的不同, 在中西习语上的表现

在当今世界中, 公认的对世界文化影响最大的源流有两种, 即以希腊、罗马为起源的西方文化和以黄河长江流域为发祥地的东方华夏文化。西方的作家往往从希腊、罗马神话故事或《圣经》中引经据典, 而中国的作家则常借助于成语或谚语。学习英语若不了解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的内容, 就很难知道阿喀琉斯的脚踵 (Achilles’heel) 是“不易被人发现但又致命的薄弱的环节”的喻义。Achilles是半神半人的人物, 他出生后被母亲提着脚跟在冥河中浸泡, 全身刀枪不入, 只有脚跟是致命之处。后来在征战特洛伊时被敌人发现这一弱点, 战死疆场。达摩克利斯之剑 (Damocles sword) 为“临头的危险”, 源于希腊传说, 古Syracuse国王命其廷丛达摩克利斯坐在以一根头发悬挂的剑下, 以示君危。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的含义, 那对于这些习语也就无从理解它们的意思。

1.2 文化背景的不同, 产生词语感情色彩及内涵的差异

奈达曾经指出:两种语言完全对应的词是不多的, 这就导致两种语言对应词之间存在词义范围、词义色彩、语义结构、语用等力面的差异。因此, 学习英语就要学习其文化。例如, 英语中唯物主义 (materialism) 和唯心主义 (idealism) 并无褒贬可言, 而汉语中对唯物主义持肯定的态度, 带有褒义, 而对唯心主义则持否定的态度, 带有贬义。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在表达农民时要用farmer来代替peasant。其它如中国的龙 (dragon) , 凤凰 (phoenix) , 狮子 (lion) , 狗 (dog) , 孔雀 (peacock) 等词在西方的文化中都与中国人所讲的内涵存在着差异, 对于学习英语的人来说, 掌握这此差异显得尤其重要。

1.3 思维习惯的不同, 表现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文化的形成往往离不开语言, 而语言上的差异多与思维习惯有关。如在谈到地名的排列顺序时, 中国是由大到小, 而英语则是由小到大。姓名的表达是中国人姓在前, 名在后, 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 名在前, 姓在后。汉语说“这个老人的左眼失明了。”英语为“The old man is blind in the right eye.”而不能说“The old man’s left eye is blind.”再比如, 在一些动物比喻方面, 在形容一个人非常健康时, 中国人说是:“体壮如牛”, 而英语则是“as strong as a horse”。中国人所说的“落汤鸡”和“胆小如鼠”, 英语分别为“a drowned mouse”和“chickenhearted”。

1.4 社交文化不同, 导致用语上的差异

社交文化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个人范畴, 另外一个是社会范畴。在个人范畴上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比如, 外国友人称赞“Your dress is very beautiful.”我们则常常很谦虚地说“No, no, 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one.”结果使人家很尴尬。正确的回答应该是表示感谢, 即“Thank you.”或“I’m pleased you appreciate it.”

社会范畴包括阶级、民族、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称谓上, 中国人习惯把“李老师”说成“Teacher Li”, 这是不符合英语中的称呼的, 如果把外籍老师也称为“Teacher Smith”, “Teacher Mary”, 人家会感到不知所措, 正确的称呼是“Professor Li”, “Professor Smith”, “Mr.John”或“Miss Mary”。

在禁忌方面, 由于文化的不同, 从而使语言禁忌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表示病痛、死亡等方面的语言, 英汉语言中均属禁忌范畴总之,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 语言禁忌所涉及的范围都非常广, 如不了解, 就会在交际中造成非常尴尬的局面。

2 跨文化交际学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 跨文化交际学可以从多方面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与语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语篇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如对话、讲话、告示、文章、诗歌、小说等属于语篇内容中国人和欧美人在篇章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别, 因此英汉两种语言的篇章结构与其思维模式相关, 在外语教学中, 应当十分重视这种差异, 特别是在写作教学中, 了解篇章结构的差异, 可以使学生写出更符合英语特点的文章。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内涵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的非常复杂的文化信急交换过程, 涉及语言和文化的多种因素, 这是外语教学应引起重视的重要问题之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由于文化的不同, 翻译中出现的误区是极其常见的, 如“They are big potatoes” (他们是大腕) , 有人误译为“他们是无用的人”。但是在英汉翻译时, 虽然英美国家的文化和中国文化不同, 但也有相对应或相似的文化成分, 如“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 “burn one’s boat” (破釜沉舟) , “a tooth for a tooth” (以牙还牙) 等。

总之, 在外语学习中, 只学习语言材料而不了解文化背景, 犹如只抓住了外表, 而不领悟其实质。掌握文化差异, 对提高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必须合乎各种不同文化的准则, 否则就无法完全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摘要: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跨文化交际主要是研究文化、交际、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在交际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的领域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意识等课题。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文化因素通常是制约语言使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文化的对比, 指出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形式上正确的句子, 而语言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进而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 克服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 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3]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 张德鑫.汉英词语文化的不对应[J].世界汉语教学, 1995.

语言与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具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逐渐推进,各国之间的文化有了非常密切、频繁的交流,汉文化对于国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我国来说,在很早之前文化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与其他各国之间形成了密切的交流,而在这过程当中,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更加的深远。发展至今,日语的许多语言文化当中都能够找到汉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当中,许多的专家与学者针对汉语言的文化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同时也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关键词:汉语;日语语言文化;影响;对比意义

引言:

针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联系非常的密切,日本有许多的文化都会与中国文化有着非常类似的地方,对于我国文化的吸收同样也是日本文化发展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在所有的文化发展过程当中,语言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明显的。伴随着世界各个国家的交往日益的频繁,日本所吸收的中国语言文化当中的净化往往都会作为日语语言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基础,同时在吸收国外一些国家语言文化的情况之下,也形成了自身所独有的日语文化内容。

一、汉语对日语语言发音方面带来的影响

在日语当中,汉字发音对其影响非常的深远。由于我国历史在不断的进行发展,我国自身在汉语言发音方面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有着不一样的变化,同样,汉语言文化的进一步变化与发展也会对日本语言的发音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具体的汉语言当中,主要表现两方面的形式,首先,是直接可以按照汉语言当中的发音,另外一种就是针对汉语言发音基础之上进行改进,形成非常特殊的语言发音方式。除此之外,日语的汉语发音过程当中,虽然似乎依据汉语发音来进行模仿的,但是由于我国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汉语的发音并不是一直的,所以就目前来看,日语当中的汉语发音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中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吴音,这就是我国最早流入到日本当中的一种汉语言发音的表现形式。第二种就是汉音,历史上和日本交流最多的就是隋唐时期,伴随着隋唐文化的逐渐发展,汉语言文化在日本当中也有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这一发展历史阶段,进入到日本的汉语言发音方式就被称之为汉音,汉音主要就是隋唐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发音,第三则是唐音,唐音主要是在宋朝之后逐渐流入到日本地区的,这个时候流入日本的发音方式也主要是当时我国南方地区所表现出来的发音方式。

二、汉语文字对表达含义带来的重要影响

汉语言拥有者五千多年悠久的发展历史,其表现非常的丰富,在许多的历史发展阶段,汉语言表面文字完全一样,但是在表达的意思上却有着不一样的内容。汉语言在进行表达的过程当中往往具有非常大的技巧性的特点,在许多的发展阶段,都需要依据具体的语言才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汉语言的表达含义。由于日本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受到汉语带来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汉语言表达的过程当中,日语当中的一些不同的句式和语言都会受到汉语所带来的表达上的影响,在日语当中越来越简化的句式结构,尽可能淡化语言所展现出来的逻辑性,进而不断增强语言当中所展现出来的情感表达。

三、汉语对日语的书写格式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在日语文化表现当中,在针对书信进行书写的时候,也会采用一定的礼貌用语,这不仅仅被称之为是一种特殊的书写习惯,同时也是书信当中展现情感最具体的一种特殊的方式。日本的语言文化当中所展现出来的具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在针对日本的调查过程当中也可以发现,日本的信电表达方式语言在汉语当中的表达方式都有着非常多的相同点,在信电的封面,我们所书写的一些非常详细的邮编地址或者是收件人等等,这些都是汉文化日本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内容。汉语言对日本语言文化的影响也是非常的深远,伴随着现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也逐渐取到了书信以及信电在人类生活当中的重要的地位,但是汉语言针对日本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依旧非常的巨大,不仅仅在日语的书写方式上会产生变化,汉语言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也已经逐渐融入到日本人們的日常生活过程当中,由于汉文化对日本文化所带来的深远的影响,所以,日本的许多的学者也都非常沉浸在研究中国文化当中,这也促使我国的文化传播更加的丰富。

结论:

综上所述,日本的文化发展深受汉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伴随着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一些主流文化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演变,我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一直都没有中断过,并且伴随着两国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和沟通,汉文化也在不断的对日本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除此之外,汉语也逐渐成为了日语发展过程当中值得借鉴的重要的对象,并且针对日语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注重对日本文化的分析与研究,特别是针对日语文化发展以及演变,对于进一步了解日本历史,了解日本精神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发展意义,这也是两国之间不断发展和推进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汉语与日语的相互影响研究[J]. 胡杰,刘晓飞.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05)

[2]汉日语中副词的意义分类与比较[J]. 鲁畅.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3]浅谈汉语对日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比意义[J]. 邵寒梅. 语文建设. 2013(36)

[4]浅析汉语对日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比意义[J]. 穆牧.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01)

[5]散议汉语对日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比意义[J]. 张敏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2(S1)

[6]汉、日语言中“反义词”的对比──以“反义词”的作用为中心[J]. 赵晶华.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1(03)

[7]汉语对日语语言文化的影响研究[J]. 邓圆. 语文建设. 2015(26)

[8]浅谈日语语言特征及其对私小说产生的影响[J]. 孙苗.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12)

[9]汉语对日语语言的文化影响分析[J]. 于之润. 北方文学. 2020(12)

作者简介:郑奇荣(2000.2.7),性别:男,民族:汉 籍贯(福建省泉州市),单位(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文学与社会科学系)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上一篇:语言文字论文下一篇: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