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

2023-04-10

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成才

引言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速度日益提升的时代,科技的发展速度显得异常迅猛,知识浪潮更是可以称之为“波涛澎湃”。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在职业的选择及怎样成才的时候,这可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因此,对于任何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在设计职业生涯的时候,都不可忽略的一个思考细节就是——显示的外部条件的考虑。现如今的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日益提升,所以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标准。

1.就业观的认识

1.1就业观的定义

就业观就是指人们对待某一种职业的态度、认知及心态理解,对于个人来说,就业观就是一种“感应倾向”,由认知、情感及行为三个部分构成。

1.2就业观是民生之本

就业观支配着当代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目标的期望、选择及定位,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和行为心态,而且对大学生的就业的目标有引导功能。对于大学生“遍地化”的今天,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出现了严峻状况,虽然这和其本身的素质有一定关系,但是站在社会宏观的角度看,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主要是因为“结构性的矛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我国未来的发展及前进过程中的一大至关重要的状况。

2.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2.1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精尖的人才的需求量将出现增长趋势。

2.2国家的经济政策发展,为大学的毕业生提供了较大就业空间。

2.3用人机制灵活多变,政府及劳动部门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问题的保障。

2.4各大高校的就业市场日益完善,就业渠道更加顺畅无阻。

3.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的倾向

3.1自主创业

创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自主创业不仅使社会的生活更加繁荣昌盛,而且可以使得创业人本身得到锻炼,这不仅是对社会财富的积累,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自己当老板”,自己给自己打工,独立创业,越来越受到当代的大学毕业生的青睐,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选择自主创业,目前而言,国家的政策在大学生的创业方面呈现积极的态度。

3.2选择考取公务员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其普遍认为考取公务员就是有了一个吃饭的“铁饭碗”,近年的公务员招录人才策略出现了不提升的趋势,凡考必进的制度更是为大学生就业的选择提供了更多优质机遇。国家对公务员的高素质、高知识的要求正好与当代的大学生大的条件相吻合,良好的工作环境及工作中的待遇薪资,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3.3选择进入企业

现如今,企业可以说是当下市场经济的主要承担者,同样是财富的制造者,是社会长远发展的长期动力及主要的动力来源。到企业去工作,长远发展的机会一般都较多,待遇薪资优厚,政策优化倾向。所以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来说,进入企业工作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4.大学生该如何应对职业发展中的挑战

4.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对于当下大学生来说,把握好机遇、勇于挑战,将职业的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人格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性意义,所以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极为重要。

4.2把握职业的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新兴职业种类越来越多,数不胜数,职业变迁率也随之加速发展,所以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把握职业的发展趋势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一步。

4.3掌握更多的知识以拓展知识面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各类学科呈现高度分化的趋势,学科的分支越来越多,但是彼此之间存在微妙的联系,相互渗透及交叉,许多较为偏门的学科及中性较强的学科,往往需要那种“五项全能型”人才,而这种人才一般可遇而不可求,所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是就业时的一块“敲门砖”。

4.4不可忽视的礼仪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注重自身职业素质及职业修养、注重职业形象及职业礼仪,都是在工作中脱颖而出的有力盾牌。

5.大学生的成长

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是今后工作的重要保障。明确自己的理论学习的目的所在,当今社会竞争尤为激烈,从不缺少“大学理论毕业生”,但是那种能够有超凡的动手能力的人屈指可数,所以大学生应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要盲目为了考试及学分而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分低能”的人。

抓住一切可以让自己实习锻炼的机会,对于大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往往来自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提高。摆脱传统的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提高。

当代大学生要有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在工作及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及素质,跟紧时代步伐,开拓创新,树立终生学习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结语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只有做到:淡泊名利、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才能在社会上得到一席立足之地,坚持自己的远大理想,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高精尖型人才,在改革发展的科技大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努力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使其呈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许洪波,王昕.主体意识的生成与主体地位的确立——对大学生群体就业观念及成才观念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8,08(05).

[2]赵迎欢,吴峰,刘莉,等.“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9(01).

[3]韩玉强,边红霞.论大学生就业成才导航体系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0,01(08).

2015年度校级项目名称:大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建设

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第2篇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编导专业优秀作品交流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编导专业是《大众DV》杂志巡讲的第八站。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培养学生的终极目的是结合网络时代的传播特征,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影视人才。学院力求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之内,在掌握影像表达的基本原理和手法的同时,瞄准新媒体、手机媒体、流媒体、拓展就业思路,鼓励扶持学生自主创业。

在进入学院之前,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影视基础,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同学们已经像模像样地做出不少作品。“爱情”可能是大部分校园短片的主要题材,但在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作品中却呈现出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同学们状态的改变:原来浮躁的心渐渐进入一种平稳状态,从自我的小圈子里渐渐融入社会,融入到生活中来。艺术是什么?生活就是艺术。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是经教育部、文化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艺术院校。目前学院已设有影视表演、导演、广播电视编导、摄像与录音剪辑、文化项目策划与管理、游戏策划与运营等三十余个专业方向。

学院还注重开展国际交流,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高等艺术学府和专业机构在学历教育、学术交流、专家互访、学籍认证、课题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推动了学院国际化建设进程。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编导专业在学院:“给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的办学理念指导之下,立志于“两个导向”:第一是以专业教学为导向,第二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贯彻“两个根本”:“以学生为根本,以实践为根本。”

他们组成了生活

——《城市流动的符号》

使用设备 :索尼 PD190

后期 :HPx6400工作站Premiere2.0

点评老师简介

鞠薇

毕业于英国设菲尔德大学影视艺术系、电视节目编导,现任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编导专业教师。

拍摄这部短片的唐嘉鑫同学是一名四川籍学生,家乡也受2008年“5.12”地震的波及,因此我们在该同学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自始至终都有一股浓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存在。这一点在“85后”的当代大学生中并不多见,难能可贵。

这部《城市流动的符号》的题材相对比较讨巧。首先是便于拍摄,拍摄对象就在我们学院学生宿舍旁边的小吃一条街上,而采访中出彩的对象也是麻辣烫的一位店主。在跟踪拍摄数天后,导演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除了在镜头上呈现出店主进货、备材、配菜等一道道工序之外,同学们也了解到一份工作的不易,我认为这对本次拍摄有非常难得的意义。

学生时代拍摄短片的通病就图宏大叙事,往往忽略了身边近在咫尺的各种资源,但这部影片拍摄的内容让我们的学生注意到周边的产业链中不起眼的一个环节。不足之处是在处理群像式的纪录片的表达手法上,节奏控制和情绪把握上,有几个镜头机位再往上5厘米,或镜头再延长2秒钟,情绪可能就表达出来了。

学生导演简介

唐嘉鑫

高中开始担任江油电视台主持,策划电视节目,还策划了由江油市红十字主办的“爱心行动,让世界充满爱”和江油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奥运在心中,公德我行动”等大型公益义演宣传活动

别浪费了好题材

——《周日那午后》

使用设备 :sonyz1c

后期 :

笔记本电脑lenovoF41

Premiere2.0

点评老师简介

张冠仁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作家,代表作《鳟鱼怀念北冰洋》,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专职教师。

在拍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些“规矩”遵守,如果你违反规则,就会直接影响结果,比如这部影片。我们能看到拍摄固定镜头的时候,作者张雨乔还是不习惯使用三脚架。

在这个平凉路工厂改建民宅,对张雨乔来说堪称“场景奇观”,(颇似《功夫》中的猪笼城寨),因此许多镜头语汇背后都流露出主创人员的猎奇心态,但实际上导演对该场景以及拍摄对象缺乏事先必要的功课和了解。

反过来说,作为一个能体现导演原生态的作业,《周日那午后》还是有许多可观之处。比如镜头所涉猎的一般为普通个体的日常生活,除开一些过于明显的技术上的缺陷之外。

还保留了大量被摄客体与主摄者的看与被看的互相关系。其中尤以一个中年男子拿剪刀耐心处理螺蛳喂养乌龟的片段情绪最为饱满。导演故意选择了一个非常规机位——卡在中年男子的腰身处,不符合常规的影像表达叙事规则,但是运用于此却有独特审美效果。

在剪辑节奏上,人物衔接的先后次序安排方面导演都花了一番心思。因为片中呈现的绝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他们遵循自己早已习惯的生活节奏生活。在其中一位中年妇女洗刷铁皮门的镜头中,固定机位的长镜头,没有经过刻意的舞台调度,但是因为被拍摄者所处位置较好,因此前景后景都有行人路过充实画面,对该片增色不少。影片中的儿童场景给影片增添了丰富的趣味,缺陷是结尾稍显仓促。

学生导演简介

张雨乔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2007级编导专业

电影的“三奇”

——《少年阿顺的不眠日记》

使用设备 :JVC-201

后期 :HPx6400工作站Premiere2.0

点评老师简介

陈鲮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纪录片导演、电视节目编导

这个作业的创意源于导演孙晓钰自己的一次失眠经历,同时有自己所感兴趣的一种风格,创作了一部带有台湾风的大陆学生作业。

这种尝试值得肯定。一方面是想象力的拓展,从一个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放大成为一个具有戏剧化的情景,这种“不可思议”的人物情景设计是比较符合电影创作规律的。我们常说电影就是展现“三奇”(奇人、奇景、奇观)。在创作伊始,学生便找到一“奇”,为接下去的创作提供较好的基础。但最大的问题也出现在这个“奇”上。影像作品善于表现动作,诸如睡觉、吃饭、打球,都是比较好用影像来展现的。而非动作,如不睡觉、不吃饭、不打球,这种状态性的东西用影像表达就比较困难。因此,需要在非动作中寻找动作。最终学生没有寻找到合适的动作,导致大部分内容只是流于状态,这难免会变得没“戏”看。

另一方面,个人感觉台湾偶像剧自成一体,可以说形成了某种类型,至于这种类型的好与不好暂不定论。但作为学生来说,对类型的模仿是影像学习较好的一种形式。学生为达到这种风格类型的效果,对近十部台湾青春电影进行了比对拉片,还特意找来了一位台湾演员,设计了台湾式的校服,这种认真临摹的精神值得鼓励。

在制作工艺上,由于剧情要求,大部分内容是室外夜戏。这对于学生作业制作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大部分场景只能依靠环境本身的照明。这一方面要求足够曝光,另一方面又要创造幽静孤独的效果。这中间一些取舍和设计都需要下一番工夫。尤其前期对场景的选择,除了气氛外,技术条件的考虑也需要提前测试。

最终呈现的效果还不错,看得出,前期准备是比较充分的。这对学生作品来说是比较可贵的。

说句题外话。大多数学生作业都是“信手拈来”,拍到哪儿算哪儿,前期没有充分调研。最终作品的呈现就难免糙陋,再好的创意都白白浪费。因此对于学生作业,个人更看重工艺上的严谨,而非创意的新奇。毕竟技术是学来的,而灵感是老师教不了的。

学生导演简介

孙晓钰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2007级编导专业

姑娘们,加油!

——《幸福可以等待》

使用设备 :索尼 HDR-SR7E 索尼 HDR-SR10E

后期 :HPx6400工作站Premiere2.0

点评老师简介

徐乐乐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剧本策划、大型活动策划、编导

写这篇文章前,几个姑娘们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纪录片跟拍任务,主题仍然是:关兴教育。这天,她们本计划去上海火车站附近拍摄,结果遭遇罕见台风莫拉克登陆上海,等我见到她们时已经是头发滴水衣衫湿透了,所有的雨具,据说是“全用来保护机器了”。

几个姑娘不容易,从决定拍摄以“关兴教育”的孩子为题材的纪录片开始,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无论什么困难和问题出现,全都默默咬牙坚持着,从来没听说过一句泄气话或者有企图半途而废的打算。关于“关兴教育”,其实从姑娘们报上选题之后,老师们就一直担心这会是一块儿“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所从事不良少年、未成年人不正当行为矫正的教育机构,规模并不大,而且实行完全的封闭军事化管理,也就是说,里面的学员,全部的生活基本是一成不变的;同时,为了保护其中未成年人的隐私和成长心理健康,该校校长可以说是尽心尽责,谢绝了上海的一切媒体对此教育机构提出的拍摄和采访。但是,不管怎么样,这几个姑娘是让人惊讶的,她们不但在初次探访后取得了自校长到老师及学生本人的全面首肯,并且在这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和整个“关兴教育”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于“关兴校长”(姑娘们爱称)主动提出,为即将毕业的姑娘们解决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让她们拿了毕业证就到“关兴”做专职教师,因为她们的“知心姐姐”形象塑造得真是太成功了……

社会各界如雪花般靠谱的评价,让我为自己有这样几个优秀的女学生而自豪,但是,说回到纪录片创作本身,可以说,这些姑娘在选择了这块儿“鸡肋”之后,并不知道这之后意味着多么艰难的拍摄。事实也证明,在近两年的拍摄过程中,至少一年的素材,是一群人处在迷迷糊糊的状态里拍下来的,无重点、无目的、无计划,“三无产品”全不能用。姑娘们在望着一堆素材束手无策时,都会感慨:“能拍出《幼儿园》实在是太厉害了!”《幸福可以等待》是姑娘们利用五一假期,自费去了主人公瑶瑶的家乡——丽水拍摄的,原因是他们想真正了解瑶瑶是怎样长大的,而不是仅听她一个人的诉说。这是个新的开端,虽然成片依然缺少很多纪录片里应有的必要元素,但是,我隐隐感觉到,五个姑娘:王紫、肖华美、邵云、黄英子、玄烨,对纪录片的拍摄和认识已经有了完全具体的认识,而姑娘们心中正在酝酿着更大的计划。加油!

学生导演简介

王紫萱

内蒙古包头人,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2007级编导专业

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由于它与现实联系紧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培育有较大影响,因此无论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爱国主义教育,还是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中国现当代文学课都在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培育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 爱国主义 审美情感 教化作用

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德育素质有所下降,而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由于它与现实联系紧密,因此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培育和提高有较大影响。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具有丰富的当代德育资源

爱国主义教育不管在何时何地都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思想意识的侵蚀,拜金主义思想正不断抬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正不断淡化,面对如此情况,教育工作者是痛心疾首的,但是强行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是否能达到目的呢?显然是不行的,弄不好反而适得其反。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相应地得到了发扬和光大。近百年来,爱国主义一直是涌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思想强音,进而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诞生就是爱国主义的产物。近代“小说界革命”的倡导者梁启超在他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译印政治小说序》等论文中认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可见他之所以提倡“小说界革命”是与他追求国家强盛、人民觉醒的爱国诉求联系起来的。在此思想的主导下,梁启超创作的《新中国未来记》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政治小说。当时的梁启超认为小说可以起到改造民心、凝聚民意、再造文明的作用,从现在的观念来看,这自然是夸大了文学的功能,而且近代文学革命先驱者们只是从文学的政治功能角度来认识文学的功用,此后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直受到各种各样的政治功利主义的影响。五四时期,中国白话文学的前驱者同样也是如此,例如,在周作人起草的文学研究会章程中,他们就认为文学不再是有闲阶级的消遣,而是对于人生和社会至关切要的工作。周作人不久之后就提出“文学无用论”来修正自己的这个观点,他认为有些组织试图将文学纳入到自己的范围内,让我们成为他们的工具,他认为从这个角度说,文学是无用的。他一方面认为文学不仅仅是民族的、阶级的,而且还是人类的,文学的立场不应当受制于一个阶级、一个组织的狭隘利益和观念;另一方面,他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性情、人情而已,并没有什么政治的功用。但是,五四时代,爱国主义依然是中国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主题。启蒙主义文学不管其外在价值形态如何,其骨子里几乎都是由“爱国”感情在支撑着。正如五四是一场爱国运动一样,五四文学同样奏响了爱国主义的时代乐章。中国现代,抗战时期的中国人民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凌辱,然而对于一个生性刚强的民族,这也正是激发其民族凝聚力、战斗力,展示爱国主义情怀的时刻。从芦沟桥事变到抗战结束,中国现代文学英勇地担负起了民族救亡的使命,无论是国民党统治地区(国统区),共产党统治地区(解放区),还是日伪区(沦陷区)、上海的特殊租借区(孤岛),尽管文学上的分歧也存在着,但是,在“救亡”这个最重要的旗帜下人们的文学热情是一致的。五四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关注的启蒙主题(“个性解放”主题),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也暂时退出了中心位置,让“救亡”成为文坛焦点。“救亡”焕发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昔日因各种政治文学观点而彼此对立的各家各派,这时均捐弃前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实现了统一。

随着1949年共和国的诞生,爱国主义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共和国诞生之初,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对立状态,因此许多作家将爱国主义和反美反蒋结合起来,特别是中国出兵朝鲜之后,许多作家勇敢地走上前线,进行采访创作,他们以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为代表,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鼓舞了一代人斗志的好作品。苏联解体之后,两个阵营之间的对立消除了,和平与发展成了世界政治局势的主流,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文学的主导面也发生了转化,转化到呼唤祖国统一、歌颂祖国历史、赞美祖国河山、宣扬中华文化方面来。如台湾著名散文家余光中,他就写了大量的散文,抒写祖国分裂给孤悬海外的台湾人民造成的痛苦,表达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渴望祖国早日统一;贾平凹虽然不是专写散文的,但是,他写的商州、静虚村等陕南风景、风土人情、文化生活情态,流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方面张承志也有突出的表现,他的《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无缘的思想》等等就是这样的佳篇巨制,《清洁的精神》中,他浓墨重彩地勾勒了中国文化源头处(先秦时代)典范人格的意义,歌颂一种清洁的“士”的精神,他以深沉的笔调描述了荆轲、许由、高渐离等清洁之士,表现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独到的理解与缅怀。从这个角度讲张承志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爱国主义“歌手”,他的爱国主义之歌不仅具有传统爱国主义感情的真挚,更有学者式的深刻与独到。除此以外,还有许多篇目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不再赘述。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对道德情感具有教化作用

第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审美对象具有道德内涵。

首先在自然美方面,我国社会学中自古就有“比德之说”,其实质就是强调自然美的特征能激发人的某种内在的道德情感。这其中最直接、最普遍的就是自然美能激发人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具有不同特征的自然美,有着不同的道德内涵,如驼之忍辱负重,竹之高风亮节,梅之铮铮傲骨,甚至一滴水也有“水滴石穿”的精神。社会美或者说生活美的本质就是社会伦理道德上的善,其内容是社会伦理的善和社会规律的真的统一。换一句话来说,生活美本质就在于善,凡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并从中能直观到人的本质力量的生活就是美的。《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一代代的读者,从而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有人说作者像陶渊明一样,为国人构筑了那一时代的“乌托邦”。因为多年以来,人们期待着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乐的生活。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国破家亡,内忧外患,在风雨飘摇的特殊历史时代的大背景之下,《边城》所构建的“乌托邦”最终幻灭了。然而,在这部作品里,一切都是那样的富含蕴味。纵然是最后爷爷的那份无奈的绝望,以及简朴的葬礼也富含水乡的阴柔之美。在这里我们体味到一种难以割舍的守望情结,无论是在爷爷、翠翠身上还是作者本人身上,都令人隐隐得感到那份情怀自始至终于心头萦绕难以拂去,并且千百年来,这种乡土情怀都归于一种对乡土虔诚的守望精神。由此可见,无论是自然美、生活美抑或是艺术美都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这样的教育,使学生都能够产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萌生好好学习,将来为家乡多做贡献,使自己的家乡变得更美好的愿望。

第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文学艺术的审美活动都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在审美活动的伊始,人的情感便伴随着审美感知活动而萌生。主体会移情于对象,出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现象,客体被心灵化了,人格化了,因此,在审美活动中欣赏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事实上,欣赏者也只有充满着情感才能真正感知与把握对象。审美教育只能是一种情感教育。我们这样说,“不仅因为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是审美的前提,贯穿审美的全过程,还由于它表现为审美的最后归宿。美育的过程就是人的情感理性化的过程,在美育过程中,用各种美的形象来触发人的情感,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从而对受教育者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作用,进而陶冶人的情操。”

三、道德情感依赖于审美情感的陶养

道德情感与审美情感具有直接同一的关系:审美情感的发生过程本身就是道德情感的培养过程。例如:路遥小说中的成长叙事。路遥笔下进城的乡村知青身上大多都有一种浓烈的苦难意识,敢于主动去迎接、承受和与苦难抗争,始终都能高扬理想主义的旗帜,他们对理想的执著痴迷以及悲剧性的追寻与结局,带有一种浓郁的宗教情怀,充满了崇高悲壮的意味,“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充满了照亮人心的生存智慧,教人明白这样一些道理:沉重的苦难也许并不坏,因为,坎坷和磨难会帮助你获得精神上的成熟和人格的发展;平凡的生活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平淡乏味,因为通过劳动和爱,我们完全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感,完全可以感受到人生真正的幸福。”许多成长中的年轻人,从中汲取了面对困难对的勇气和力量以及成长的经验。有人因此称路遥的小说是青年“人生的教科书”。通过老师的介绍,很多同学都在课下阅读了路遥的小说,从中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在面对挫折时,不再那么容易被困难吓倒。当然,德育学和美学虽然可以从不同角度将文学欣赏过程分别分析为道德学习过程和审美过程,但实际上,这两个过程是共存和同一的。此时人类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的原初统一的情感心理结构被还原为活生生的现实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的同一性,为审美教育在道德情感的培养方面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审美情感具有了陶冶道德情感的作用。

蔡元培认为,美育之所以能够陶冶情感是因为美的对象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之见,又有超脱性以诱利害的关系;所以紧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人’的勇敢;这完全不是由于知识的调教,而是由于情感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去发现、去整理教材中的德育思想,采用各种教学方式细水长流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总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对政治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延续。完成这一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具备了特殊的功能,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强德育渗透,有效地做好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周保强.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J].犯罪研究,2008,(3).

[2]常军.道德情感教育探微[J].现代教育研究,2007,(5).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易健.美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的生命的教育[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

[5]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白鸽 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458030)

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目前在大学校园中微电影十分的流行,本文主要是从当代大学生的性格出发,与微电影发展相结合,通过微电影作品的思想性来透析当代青年的时代精神,然后将微电影作为一种大学生流行的文化现象进行探讨和研究,进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微电影的发展与青年时代精神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  时代精神  微电影

一  微电影中的时代文化

在我国的大学校园里,自从2008年以来微电影就发展得非常迅速,开始慢慢蹿红于网络,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力量。如今网络发展非常迅速,网络视频的业务发展也不断的壮大,互联网已经开始慢慢地取代传统的电视播放平台,开始形成一种网络的视频播放平台。全国乃至世界上的一些主流的视频网站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使得一些热门的电影版权价格也随着竞争的激烈和升高。这种大的环境下使得一些视频网站开始制作自己的电影,这种微电影的制作是一些视频网站很好的一种选择,自制的微电影不但成本较低,还能够保证很多网站在运营中的主动权,这种情况也使得微电影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当然,作为社会的顶梁柱,大学生在校园中制作的一些微电影也慢慢地进入人们的视线,虽然没有一些专业的视频制作经验,但是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已经慢慢与一些时代文化进行结合,现在文化的研究也开始涉及到一些心理学与经济学,因此本文主要是从大学生制作的微电影中来研究当代青年的一种时代的先进精神,剖析当代大学生的一些心理状态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把握住大学生的青年群体与微电影之间的一种互动机制,进而更加深入地研究当代青年文化的内涵和动力,并通过微电影解读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精神风貌与心理状态。

目前我国的文化主要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两种类型,强调文化的结构是一种动态的阶梯,一般来讲,主要是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是主文化的一个补充,在每个社会中都会包含很多的亚文化,大学校园相当于一个小的社会,其中也包含很多的亚文化,这些亚文化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是身心发展十分迅速的时候,良好的亚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如作为青春励志微电影的代表作《老男孩》向我们呈现了青年追求梦想的故事,从多个角度讲诉两个对艺术充满热爱的青年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梦想的过程。影片中肖大宝和王小帅对迈克尔·杰克逊的模仿,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梦想在现实中的投影,是一种励志故事对每一个有梦想青年内心的慰藉。每一位观众心中曾经都存在过一个“老男孩”,他也为自己的梦想而做出过不懈努力。

二  从微电影看当代青年的时代文化精神

1 从社会功能上的角度出发,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大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压力,现代社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当然对于青年而言也不例外。市场的发展存在着竞争,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样存在着新老文化意识形态的竞争,当代青年不得因为应对生活压力而做出一些以往从未有过的选择,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时,他们不得不正面直视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残酷与失败,不得不从根本上提升自身心理抗压能力。压力是工作前行的动力,作为当代青年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据权威机构调查发现,当代世界范围内的青年每天迫于工作压力,自行压缩交通、吃饭、休息时间的比例非常高,甚至于很多青年在吃饭这一件事情上完全是以“感觉饥饿”为标准来执行的,效率已经成为当今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的唯一准则。这就决定了他们在选择休闲方式时要达到短时间内即可能放松的效果,他们根本不可能花费几个小时去做一些消遣活动,因此微电影的效果在当今时代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社会给当代青年精神带来的压力有多大,未来微电影市场的前景就有多大。微电影这种大众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娱乐消费品,青年精神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是可以通过这一形式得到一定程度发泄和减轻的。微电影这一新兴产品恰逢当今社会大环境,当代青年在工作中所面的各种压力渴望得到释放,用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的微电影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给他们提供一个后现代化的虚拟空间,让他们能够利用科技社会提供的各种高科技数码工具实现感官上轻松愉快的直观体验,这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是首次出现。《老男孩》是一部较长的微电影,影片给观众所带来的感动不言而喻。对那一段青春的感悟,时光的回忆促使我们不由自主地的思考未来生活的发展方向,未来奋斗的目标。青涩的青春是我们无法再回去的,在这部充满黑色幽默的微电影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梦想就在那里,只要我们勇敢去追,不懈努力,它最终不一定能够实现,但它会离我们越来越近。“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我们不缅怀失去的时光,我们憧憬前进道路上的风景。

2  以全新的模式对艺术内涵加以诠释,实现整个行业革命性的创新发展。不管是从制作成本上,还是从后期特效处理上,微电影很多方面均体现着低门槛、广泛互动等特点,这也可以说是近些年微电影发展迅猛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当代青年思维活跃,在为人处事方面更讲究“自我”,这一时代性格特征在当今大多数微电影中都有所表现。传统电影制作有着非常明确的分工规则,可以说是细致入微,而且这一规则一旦确定下来就很难以改变。这对于制作团队个人思想的发挥、技能的展现,均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现阶段微电影拉近了传统电影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特别是一些草根作品,投资小、影响大,使得每一个社会公众都可以或者都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电影梦。单单从这一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看出微电影对于当今电影行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此外,微电影的整个制作过程没有那么复杂,这一点也正迎合了当代青年群体的兴趣,以至于吸引众多青年投身微电影事业当中。当代青年并不是所谓的“不守规矩”,他们是在向“墨守成规”挑战,他们的生活需要创新元素,需要富有激情。正统权威的传统电影制作已经无法承载当代青年的思想,已经无法满足当代青年的电影梦,与其加以限制,倒不如“放任”其自由飞翔,这样才有利于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才有利于当代青年的成长。

3 从内容生产上看,体现消解崇高的生活态度,满足颠覆传统的快感体验。现在也有很多舆论在讨论当代青年的时代文化精神,人们可以观察到青年一代的一些特征和他们的行为与当今文化的一种联系。他们现在的文化氛围与近代的一些激进的青年文化是不同的,当代青年似乎对一切无法呈现于传统媒体的新鲜事物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得到一种颠覆传统的快感。

目前看来,我国在校大学生的个性十分张扬,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与众不同,这样才能展现出自身的一些特性,对着这种现象有利也有弊,在某些时候可以通过微电影来展现出来,好的方面可以继续发扬,舆论比较大的方面可以抛弃。这种比较简洁的微电影不但能够满足青年的一些心理需求,还能够给社会带来一些正能量。这些微电影可以通过一些视频网站的分享和转载就可以达到如同病毒一样的传播方式和效果。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心理机制的作用下,青年群体会根据个性化需求选用不同的媒介、选择不同的信息去满足不同的心理需要。比如在观看如《四夜怪谭》《酒店星座爱情故事》等游走于敏感禁忌话题边缘的微电影时,就满足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同时释放了心中压抑的情感,达到了自我宣泄的目的。

4 从营销模式上看,改变生硬灌输的广而告之,诉求情感共鸣的信息传达。现实中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微电影中的广告插入持有宽容的态度,他们认为把一些品牌的传播与微电影相结合起来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电影艺术创作的一个必要的环节,是可以接受的一种行为。这主要是微电影与以往的电影和电视的区别,以往的电影和电视中都是以强迫的形式把一些品牌推销给观众,如今微电影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策略,它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是一个很真实的实例展现给人们,让人们感兴趣,这样就避免了观众在看电视中产生厌烦,这也是微电影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这种剧用情感共鸣的信息传达,不但能够达到批判传播的目的,而且这种温和的方法,更多地被运用到作品对某些观点和思想的婉转表达,实现受众更愉快的接受。与传统的影视作品不同,微电影在诠释作品深层次内涵时,更注重采用这种情感共鸣手法,将主题思想隐含的更隐秘,却更容易令人理解和信服。于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当代青年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表达,较之以往显得更复杂、更感性、更委婉、更隐秘,对于充分了解当代青年的精神思想和意识形态也就更加困难。当然,认识到这一点也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从中剥离和凝练出当代青年的时代精神。

5  从传播方式上看,满足身份认同与社会互动需求,获得自我实现的价值感。作为“后喻文化”形式的微电影符合当代青年逆向型行为方式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被同辈人认可的行为方式选择,更能通过参与其间而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它的传播方式有着极强的互动性、参与性和自主性,迎合了当代青年渴望得到自我身份认同和参与社会互动的心理特征,满足了青年受众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社会交往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电影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通过镜头把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琐碎的事情“高大上”的表现出来。微电影不仅仅开拓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从根本上提升了传统电影的内涵,使得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能够“慢”下来,让人们有时间去关注身边所发生的每一件“小事情”。当代青年是国家未来的期望,是我国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对他们思想的促动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根基。当代青年对于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其自身生活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这一代是中国历史上受到最好教育的一代,怎么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充分发掘他们思维深处的“金子”是每一个媒体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是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呈现出全球化、碎片化的特征,而现代性所带来的焦虑以及不安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微电影的刺激性、随意性、丰富性及互动性是传统电影院难以比拟的。正是由于微电影的“后现代”娱乐特征,社会需要进一步关注微电影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微电影有可能成为社会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注:本文系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发展轨迹和培养策略研究——兼论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及理想信念”的阶段性成果,负责人:张春梅,编号:14JD710033。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 黎萌:《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版。

[4] 尹鸿、曹书乐:《影视传播研究前沿》,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王蕊,渤海大学讲师;张凌铎,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本科在读)

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我国社会正处在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 揭示了其价值观变化的内在成因, 并提出加强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对策。

关键词:价值观 美育 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他们的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与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及中华民族的兴衰挂钩。

为此,笔者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开展了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湖南省五所高校部分学生。具体分析如下。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总体趋势

1.在调查的学生中,89%大学生主流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普遍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及社会政策,他们大多拥有理想追求,人生态度比较积极,能够把个人价值实现与服务社会统一起来。他们对诚信有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努力学习,要求上进,学习动机明确,但是自我督促能力较弱,部分学生的大学时光并没有充分利用,对大学这个重要阶段不够重视。

2.据调查,95%的大学生在价值选择方面呈现出复杂多元性。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进取,敢想敢做,具有创新意识,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在价值取向上,理想与务实同在,崇高与世俗共存,往往出现空腹高心现象;他们在价值实现上,自致与先赋同求,物质与精神共享, 往往出现剜肉补疮现象;他们在价值目标上,个人与社会兼顾,传统与现代并存,往往出现避实就虚现象。虽然这些复杂的观念交横绸缪,像一把双刃剑,但这也正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普遍崇尚、追求个性自由和多元化发展的特征。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

1.拜金主义,缺乏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功利化。在调查的学生中,20.1%的学生认为大多数人追求利己主义;14.8%的学生认为是功利主义;13.6%的学生认为自我价值体现在金钱的多少;12.6%的学生认为体现在权利的大小;23.5%认为是社会名望的高低;36.6%的学生认为生活是否舒适也可作为自我价值体现的标准。可以说,部分学生缺乏高尚的理想信念和情怀,他们比以往更加追求现实和功利,追求实用、实惠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他们的价值目标从注重长远目标向注重当前的现实目标转变,所以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实用化、快餐化和功利化的倾向。

2.重视个人利益,忽视集体荣誉,价值选择个体化。调查中有21.13%的同学认为“大公无私”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做不到的,并表示,不损人利己就行;73.4%的同学持应该尽量做到的态度。认为愿意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学生只占有6.8%;39.0%的学生认为大多数人抱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思想;不知道的占10.17%。部分学生把追求个人價值和个人利益成为价值选择的基本方向,表现在:更多考虑自己利益,不参加集体活动,不愿关心和帮助他人。

3.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导致价值评判标准错乱。近年来,西方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不断的打击侵蚀,使得当代大学生忽视我国五千年来传承的优良传统文化, 在调查中就有将近35%的大学生崇尚和追求西方文化。并且由于大众传媒的无孔不入,部分明星的高消费、高享受也已成为部分大学生学习的风向标。由此,价值导向的偏差使得价值评判出现偏差的现象,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在价值选择和判断上存在错乱和困惑的复杂心态。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成因

(一)社会转型环境因素

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社会价值体系的解构与建构,这会使人们的价值观呈现新旧交替复杂多样的态势,不同价值观相互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价值迷茫,产生了道德失范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一些社会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也使当代大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负能量,从而对个人前途和国家未来产生困惑,在彷徨中他们转向崇尚自我,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得失,信奉“有用即真理”,唯利是图、利己主义,金钱成为唯一追求的目标。

(二)西方文化的侵蚀和中国传统文化“德”的断裂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西方价值观传入中国,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现代西方主流的哲学主要是建立在人性是自私的,在这种哲学的倡导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随之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色情暴力等颓废、消极的思想也在不断侵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甚至造成思想混乱,这就是西方文化的精神危机。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德”受到冲击并大大的被弱化,这就直接导致了传统文化在传承上的断裂,使得西方利己文化更加肆无忌惮的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

(三)信息时代媒介融合态势下对“德”亵渎

在媒介融合态势下,信息传播范围空前扩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任何媒介上获取信息,了解社会动态,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所有区域的信息交流以及互动,在媒介融合态势下人们可以虚拟沟通,形成文化大融合。但是这样的形势也繁衍出了泛滥成灾的随意性、浮夸性、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的信息,严重影响了社会道德风气,形成了对“德”的 亵渎。

(四)学校教育机制对“德育”的不健全

一直以来,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对“德育”教育置若罔闻,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存在着内容僵化、形式单调、针对性不强、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存在强调抓学生分数而忽视思想品德培养,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智轻德”现象。对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其问题的有效约束机制。这些都不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重塑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社会环境、历史文化、媒介传播以及学校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关乎理念、载体和环境的复杂的系统构建过程。下面将从理念确定、载体搭建及环境创设三方面来探寻其教育对策。

(一)确立“以美养德”的美育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更新“以美养德”美育教育理念,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促进大学生价值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大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迫在眉睫。要消除大学生价值观困惑及纠正大学生价值观偏差,首先是要确立一套科学的符合国情民情的美育教育理念,使之成为一种教育方法。这套科学的教育方法无疑要用“以美养德”的美育教育理念来作为理论支撑。因此,当今教育界一定要以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为契机,构建适应形势发展的新美育教学体系,努力实现用“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重视“以美养德”,培养和塑造具有完美伦理的大学生,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和自然观,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善与恶,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德育并非只表现为约束人的道德规范,约束人是为了发展人,成全人的德性,为人所享用。成功的德育能使每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二)搭建课堂教学与“四进”相结合的“以美养德”教育体系新载体

改革与创新“以美养德”课堂教育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参加五四青年节主题活动中,提到当代大学应该广泛开展“四进四信”活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四进“即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改革与创新“以美养德”课堂教育新模式就是与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相结合,这样才能得到大学生对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才能让大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进行体验和感悟,使价值观念得以心理组织和内化。

创新“以美养德”课堂教学内容。注重“以美养德”的价值观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还要把“美的艺术”之外的生态、环境、身体、影像、仪态、哲学等进入到美育的理论视域之内并恰当的引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和他们的专业学习、人际交往和求职就业融为一体;辐射到社会的真实运作中,和社会的时事新闻、重大事件、发展动态联系汇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艺术修养和生活、生命、时代熔铸在一起,加深对美育教育内容的认知,引发深刻的情感共鸣,实现对美德价值观的认同。

(三)创设“三维一体”的美育价值观教育环境

创设“学校、家庭、社会”的美育价值观教育环境。大学生处于特定的校园文化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其价值观的形成必然受到这三种密切相关熏陶和影响,因此,改变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应着力改善和优化“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使其“三维一体”形成合力,引领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在学校层面,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設,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用“美育”来内化品德。在家庭层面,父母要克服家庭环境中的功利化、自我化等不良价值取向,多做出正面示范,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充分交流和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充满温情的环境中领悟正确的价值取向。最后在社会层面,要充分发挥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价值观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宣传正能量,加大美育宣传力度,帮助大学生把正确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李培铭.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对策[J].新西部.2016.03 .

【3】刘晓迪.浅析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与对策[J].科教文化.2017.07.

【4】郭立婷.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与重塑[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2

【5】陈曦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及对策-以徐州某高校为例[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6

(作者介绍:欧阳玉子,湖南商学院会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育教育)

上一篇:大学生学生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孝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