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毕业论文范文

2023-05-13

日语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础日语教材;出版现状;编写方向

教材质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中主干课程的教学效果。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础日语是日语专业核心课程。教育部颁布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基础阶段为两年,教学对象是零起点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本专科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为高年级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依据,选用或编写适当的教材是高校教学的保证。教材编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在什么阶段学什么内容,还涉及如何让学生喜欢学、容易学等问题。基础阶段的日语教材题材应广泛,比例要适当,要注意实践性,以学校、家庭和社会等题材为主;适当选编包括日本文化、风俗习惯及科普常识方面的文章;语言应规范、生动、丰富,文章体裁应多样化,切实掌握好各种教材的难易度;教材应相对稳定,以便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全国高校日语专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下,除各大外语教材出版社不断编写和出版基础日语系列教材外,有些高校也根据自身办学特色编撰符合学校特色及行业特点的基础日语系列教材。文章在统计梳理我国基础日语教材出版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其编写特征,并提出相应策略和建议。

一、基础日语教材出版现状梳理

曹大峰把我国大学本科日语专业教学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以培养友好交流人才为目的,日语教学注重听说,重视语法句型;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培养专业人才和大学教师,提高日语专业知识能力为教育目标;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文化理解与沟通成为外语教育的热点和目的,这个阶段着重发展服务于扩大对外开放的日语教育;第四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大学日语教育迅猛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化的人才成为日语教育的重要目的,日语教育进入面向国际市场的外语教育强化阶段。当前,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日语教育也将开启新时代,进入服务国家“走出去”,传播我国文化战略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由此,各出版社和高校更加关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日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笔者以日语、基础日语、综合日语和专业基础日语等为关键词在亚马逊、当当网、京东和淘宝等网站搜索出各年次出版的高校日语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材,从1974年起大致有21个版本,共77本。

二、基础日语教材编写特点分析

1.遵循教学大纲,符合日语教学规律和学习要求

从1972年开始,我国高校逐渐开设日语课程,日语教材的开发也慢慢开始启动。1979年,国家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日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掌握语言和文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准确熟练的听说读写译日语的技能。基础日语教材版次1—4的教材比较注重日语语法教学,培养日语语言基础知识。1990年,国家颁布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开始侧重培养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这之后的基础日语教材开发在注重日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句型等内容的同时,兼顾日本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2000年,国家出台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修订)》将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为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各高校和出版社更加关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日语应用能力的提高。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公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各类涉外行业、日语教育与学术研究的需要。

基础日语的教材开发均是在国家颁发的日语专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指导下不断完善与更新的,体现了日语教学规律和外语学习要求。

2.出版社主要是外语教材出版社,编写团队以中方日语专家为主

在我国基础日语教材出版中,出版社主要是外语教材出版社,编写团队以中方日语专家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日语的原版教材开始进入我国,日本学者来我国高校任职以及我国日语教师到日本进修交流越来越频繁。中日专家合作编写教材也是交流方式之一,日本学者开始指导、参与我国日语教材编写工作。比如,《新编日语》(1992版)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周平、陈小芬主编,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森田良行指导,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宏教授和日本加藤明先生審阅。进入21世纪,多数基础日语教材实行了中日合作编写的方针,开发团队由中日双方日语专家共同组成,以中方编写团队为主。

无论从语言类型学角度来看,还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日语与汉语都有巨大差异。比如,日语在会话中很少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在句尾的终助词表达方式上非常丰富。如果没有日方专家、学者的参与,我国编写的教材内容可能就会显得不地道。我们在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根据学习者母语的不同其实会产生不同的便利和难点。那么,中国人在学习日语的时候,在哪些方面更容易学,在哪些方面更困难,作为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专家、学者应该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3.教材开发以纸质为主,配套学习资料不断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2003年以前的基础日语配套教材以纸质教材为主,从1992年的《基础日语》开始附带录音带材料,且录音带并不是一册书配一盒磁带,而是以高校为单位附带少量的录音带,学生只有复刻录音带才能练习听力。录音带存储量不大,一册书需要2盘磁带,也不方便携带。2006—2015年,这10年间的基础日语配套教材是“纸质教材+同步练习册+MP3光盘(或CD光盘)”。同步练习册与教材配套使用,与课本内容一一对应,一般包含课文相关文字、词汇、语法,以及听力练习等,并设有单元练习和总练习。配套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结构合理,有助于巩固学习效果。MP3光盘(或CD光盘)一般都附在纸质教材的后面,每本教材附带一个光盘,学生可随时下载,其存储量较大,携带方便。2016年至今,最后三个版本的基础日语配套教材是“纸质教材+同步练习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资源等。多媒体课件更加适应立体化的教学需求。通过在移动APP上配套更多的移动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并更加注重学习输出,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十五”期间,教育部开始对国家级规划教材实施立项,所申报项目由同行专家严格审定后再编写,并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规划教材应配上录音光盘,有的还须做成多媒体的立体教材。基础日语教材中六个版本的基础日语教材通过了国家级行政部门的审批,并符合国家规划教材标准。我国基础日语教材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

三、基础日语教材编写方向探讨

1.适应新时代对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沟通的工具,而且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兼具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特征。新时代,高校日语专业教育应进一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现内涵式发展;坚定理想信念,牢牢抓住“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的根本性问题,做好教材建设,以适应新时代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同时,高校日语专业教育要强化特色,坚持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滿足社会对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期待,培养出了解国情、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输出为驱动,增加学生选择的自由度,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以听说读写译为主导的语言教学模式,着力推进“听、说、读、写、译”五位一体日语学习驱动体系,重新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8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日语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表明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日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异文化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多元文化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将这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精神贯彻到教材当中,是今后基础日语教材的编写者们面对的挑战。

笔者以日语中“自他动词”为例说明日语的文化内涵。日本人注重听话人的心理感受,在对话时会顾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对方添麻烦。日语中的他动词强调动作行为主体作用于某事物使其发生改变,传达的内容容易让对方产生心理上的负担,以为别人特意为我做了某事。而自动词则是动作主体自发地进行,注重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状态,客观地向对方表达ー个事实,不携带任何感情。因此,日语常用自动词来表达某种客观的结果,以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也就是说,他动词具有责任感倾向功能,而自动词具有体恤顾忌功能。例如,(1)お茶を入れた(入れた为他动词);(2)お茶が入った(入った为自动词),(1)含有说话人强调“我特意沏的茶,你得喝掉”这一信息,听话人会产生心理负担,而(2)表达了“茶已沏好”这一客观事实,不会给对方造成必须喝掉才行的理解,较好消除了对方的心理负担。

3.完善配套材料,致力于教材立体化、数字化和多元化开发建设

建设立体化教材是现代化背景下教材发展的必经之路。立体化教材是指“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及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教学出版物的集合”,其呈现形式一般包括电子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库、多媒体光盘、网站及论坛、在线视频和博客等。我国现有的基础日语教材主要以纸质教材、教材原文翻译、同步练习及课后答案详解为主,与立体化教材相距甚远。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翻转课堂、慕课和微课的兴起,任课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这就对日语教材的教学内容完善以及日语专业教材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语语法知识点比较细碎,助词分类多且每个助词都有多种用法,教材开发者要考虑将某些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等教学小视频,使教材适用于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基础日语教材的开发应积极利用平板电脑及网络媒体,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和3D等多元化资源,设计和运用多种形式的交互,开发APP应用程序、电子书、微信公众号及学习论坛,多维度、多层面探索交互式教学模式,打造基础日语数字化与多元化教材。

我国高校日语专业基础日语教材出版数量较多,出版严格遵循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符合日语教学规律,教材内容不断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与时俱进,配套学习资料不断更新完善。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基础日语教材建设也要把握前沿,适应新时代对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明确指导思想,统一教材编写标准。教材开发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鼓励中日合作编撰特色教材,推进教材的立体化、数字化和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一平.从《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的魅力看未来日语教材的编写方向[J].日本学研究,2018(2).

[2]马亚琴.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高职日语教材编写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8).

[3]游翠英,叶丽芬,黄翔.当前旅游日语教材回顾与问题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31).

[4]林洪.体现外语学习观发展的日语教材编写要点浅析——21世纪之后国内部分日语教材的梳理[J].高等日语教育,2018(1).

[5]吴小梅.日语专业教材编写与开发问题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6(7).

日语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础日语教材;出版现状;编写方向

教材质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中主干课程的教学效果。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础日语是日语专业核心课程。教育部颁布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基础阶段为两年,教学对象是零起点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本专科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为高年级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依据,选用或编写适当的教材是高校教学的保证。教材编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在什么阶段学什么内容,还涉及如何让学生喜欢学、容易学等问题。基础阶段的日语教材题材应广泛,比例要适当,要注意实践性,以学校、家庭和社会等题材为主;适当选编包括日本文化、风俗习惯及科普常识方面的文章;语言应规范、生动、丰富,文章体裁应多样化,切实掌握好各种教材的难易度;教材应相对稳定,以便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全国高校日语专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下,除各大外语教材出版社不断编写和出版基础日语系列教材外,有些高校也根据自身办学特色编撰符合学校特色及行业特点的基础日语系列教材。文章在统计梳理我国基础日语教材出版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其编写特征,并提出相应策略和建议。

一、基础日语教材出版现状梳理

曹大峰把我国大学本科日语专业教学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以培养友好交流人才为目的,日语教学注重听说,重视语法句型;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培养专业人才和大学教师,提高日语专业知识能力为教育目标;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文化理解与沟通成为外语教育的热点和目的,这个阶段着重发展服务于扩大对外开放的日语教育;第四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大学日语教育迅猛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化的人才成为日语教育的重要目的,日语教育进入面向国际市场的外语教育强化阶段。当前,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日语教育也将开启新时代,进入服务国家“走出去”,传播我国文化战略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由此,各出版社和高校更加关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日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笔者以日语、基础日语、综合日语和专业基础日语等为关键词在亚马逊、当当网、京东和淘宝等网站搜索出各年次出版的高校日语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材,从1974年起大致有21个版本,共77本。

二、基础日语教材编写特点分析

1.遵循教学大纲,符合日语教学规律和学习要求

从1972年开始,我国高校逐渐开设日语课程,日语教材的开发也慢慢开始启动。1979年,国家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日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掌握语言和文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准确熟练的听说读写译日语的技能。基础日语教材版次1—4的教材比较注重日语语法教学,培养日语语言基础知识。1990年,国家颁布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开始侧重培养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这之后的基础日语教材开发在注重日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句型等内容的同时,兼顾日本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2000年,国家出台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修订)》将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为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各高校和出版社更加关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日语应用能力的提高。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公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各类涉外行业、日语教育与学术研究的需要。

基础日语的教材开发均是在国家颁发的日语专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指导下不断完善与更新的,体现了日语教学规律和外语学习要求。

2.出版社主要是外语教材出版社,编写团队以中方日语专家为主

在我国基础日语教材出版中,出版社主要是外语教材出版社,编写团队以中方日语专家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日语的原版教材开始进入我国,日本学者来我国高校任职以及我国日语教师到日本进修交流越来越频繁。中日专家合作编写教材也是交流方式之一,日本学者开始指导、参与我国日语教材编写工作。比如,《新编日语》(1992版)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周平、陈小芬主编,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森田良行指导,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宏教授和日本加藤明先生審阅。进入21世纪,多数基础日语教材实行了中日合作编写的方针,开发团队由中日双方日语专家共同组成,以中方编写团队为主。

无论从语言类型学角度来看,还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日语与汉语都有巨大差异。比如,日语在会话中很少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在句尾的终助词表达方式上非常丰富。如果没有日方专家、学者的参与,我国编写的教材内容可能就会显得不地道。我们在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根据学习者母语的不同其实会产生不同的便利和难点。那么,中国人在学习日语的时候,在哪些方面更容易学,在哪些方面更困难,作为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专家、学者应该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3.教材开发以纸质为主,配套学习资料不断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2003年以前的基础日语配套教材以纸质教材为主,从1992年的《基础日语》开始附带录音带材料,且录音带并不是一册书配一盒磁带,而是以高校为单位附带少量的录音带,学生只有复刻录音带才能练习听力。录音带存储量不大,一册书需要2盘磁带,也不方便携带。2006—2015年,这10年间的基础日语配套教材是“纸质教材+同步练习册+MP3光盘(或CD光盘)”。同步练习册与教材配套使用,与课本内容一一对应,一般包含课文相关文字、词汇、语法,以及听力练习等,并设有单元练习和总练习。配套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结构合理,有助于巩固学习效果。MP3光盘(或CD光盘)一般都附在纸质教材的后面,每本教材附带一个光盘,学生可随时下载,其存储量较大,携带方便。2016年至今,最后三个版本的基础日语配套教材是“纸质教材+同步练习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资源等。多媒体课件更加适应立体化的教学需求。通过在移动APP上配套更多的移动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并更加注重学习输出,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十五”期间,教育部开始对国家级规划教材实施立项,所申报项目由同行专家严格审定后再编写,并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规划教材应配上录音光盘,有的还须做成多媒体的立体教材。基础日语教材中六个版本的基础日语教材通过了国家级行政部门的审批,并符合国家规划教材标准。我国基础日语教材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

三、基础日语教材编写方向探讨

1.适应新时代对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沟通的工具,而且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兼具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特征。新时代,高校日语专业教育应进一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现内涵式发展;坚定理想信念,牢牢抓住“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的根本性问题,做好教材建设,以适应新时代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同时,高校日语专业教育要强化特色,坚持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滿足社会对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期待,培养出了解国情、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输出为驱动,增加学生选择的自由度,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以听说读写译为主导的语言教学模式,着力推进“听、说、读、写、译”五位一体日语学习驱动体系,重新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8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日语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表明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日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异文化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多元文化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将这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精神贯彻到教材当中,是今后基础日语教材的编写者们面对的挑战。

笔者以日语中“自他动词”为例说明日语的文化内涵。日本人注重听话人的心理感受,在对话时会顾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对方添麻烦。日语中的他动词强调动作行为主体作用于某事物使其发生改变,传达的内容容易让对方产生心理上的负担,以为别人特意为我做了某事。而自动词则是动作主体自发地进行,注重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状态,客观地向对方表达ー个事实,不携带任何感情。因此,日语常用自动词来表达某种客观的结果,以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也就是说,他动词具有责任感倾向功能,而自动词具有体恤顾忌功能。例如,(1)お茶を入れた(入れた为他动词);(2)お茶が入った(入った为自动词),(1)含有说话人强调“我特意沏的茶,你得喝掉”这一信息,听话人会产生心理负担,而(2)表达了“茶已沏好”这一客观事实,不会给对方造成必须喝掉才行的理解,较好消除了对方的心理负担。

3.完善配套材料,致力于教材立体化、数字化和多元化开发建设

建设立体化教材是现代化背景下教材发展的必经之路。立体化教材是指“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及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教学出版物的集合”,其呈现形式一般包括电子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库、多媒体光盘、网站及论坛、在线视频和博客等。我国现有的基础日语教材主要以纸质教材、教材原文翻译、同步练习及课后答案详解为主,与立体化教材相距甚远。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翻转课堂、慕课和微课的兴起,任课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这就对日语教材的教学内容完善以及日语专业教材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语语法知识点比较细碎,助词分类多且每个助词都有多种用法,教材开发者要考虑将某些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等教学小视频,使教材适用于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基础日语教材的开发应积极利用平板电脑及网络媒体,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和3D等多元化资源,设计和运用多种形式的交互,开发APP应用程序、电子书、微信公众号及学习论坛,多维度、多层面探索交互式教学模式,打造基础日语数字化与多元化教材。

我国高校日语专业基础日语教材出版数量较多,出版严格遵循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符合日语教学规律,教材内容不断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与时俱进,配套学习资料不断更新完善。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基础日语教材建设也要把握前沿,适应新时代对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明确指导思想,统一教材编写标准。教材开发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鼓励中日合作编撰特色教材,推进教材的立体化、数字化和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一平.从《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的魅力看未来日语教材的编写方向[J].日本学研究,2018(2).

[2]马亚琴.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高职日语教材编写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8).

[3]游翠英,叶丽芬,黄翔.当前旅游日语教材回顾与问题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31).

[4]林洪.体现外语学习观发展的日语教材编写要点浅析——21世纪之后国内部分日语教材的梳理[J].高等日语教育,2018(1).

[5]吴小梅.日语专业教材编写与开发问题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6(7).

日语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在分析“双创”人才需求背景下高校日语教学改革必要性基础上,提出基于“双创”人才需求的高校日语教学改革措施:采用WebQuest教学模式;注重语言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在日语教学中融入日本文化学习;将日本企业的经营模式融入教学内容中;编写创新性日语教材;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关键词】“双创”人才 需求 日语教学 改革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我国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然而社会上“双创”人才仍较为缺乏。以日语人才为例,近几年来,日语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发展与应用,许多高校都开展了日语教学,但是由于大多数日语人才不具备创新创业素质,因此不能与企业、社会需求相适应。对此,适应企业发展需求,改变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方法,在“双创”人才需求背景下探索高校日语教学改革措施,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双创”人才需求背景下高校日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日语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首先,教学模式过于简单,仅仅针对某个方面进行讲解,不能达到很好地学习日语的目的,也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其次,一些高校在日语教学方面重点工作不突出,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完全忽视语言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体现为将考试放在第一位,只注重笔试内容,不重视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使大学生的日语沟通交流能力得不到提高,从而导致不能学以致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和日本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并且近年来我国日本企业不断增加,日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学习好日语十分重要,探索更有效的日语教学模式同样重要。基于社会对“双创”人才需求的增加,高校日语教学不得不进行改革,这就要求学校领导采取一些措施,老师积极配合,学生努力钻研,共同学习日语,培养出更多“双创”型人才。

二、基于“双创”人才需求的高校日语教学改革措施

(一)采用WebQuest教学模式。当前大多数高校都使用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单调并且没有学习氛围,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双创”人才需求背景下,教师应进行一定的转变。

WebQuest是由美国研发的一种利用网络媒体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即从以前存在的网络信息中选取一部分信息来进行学习,并且利用网络媒体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大学日语教学中。

WebQuest教学模式大致由情景介绍、学习任务、网络资源、探究过程、总结评价等五部分构成,据此教师和学生也相应地有自己学习的几个过程。这一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创新能力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对于设施的保护也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采用WebQuest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学会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

(二)注重语言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说和听方面能力。在日语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要提高学生听日语和说日语的能力,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使其可以用日语与人熟练沟通。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增加学生的日常口语练习,将词汇讲解、听力训练以及口语练习相结合,帮助学生说好日语、写好日语、读好日语,做一名专业的日语人才。

(三)在日语教学中融入日本文化学习。在日语教学中,高校往往秉承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往往找不到一个最优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日本文化的学习。语言与文化是相互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我们在学习日语的同时,还要了解相应的日本文化。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也有一些相同之处。在日语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这些文化的差异与相同点进行分析,让学生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词汇内容与语法知识。此外,在教学中融入文化元素,也有利于學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將日本企业的经营模式融入教学内容中。我们学习日语的同时,不仅要融入日本的传统文化,而且也要将日本的企业元素融入其中。日本企业和中国企业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团队合作”“拘泥小节”等是日本企业中突出的文化特点。日本企业的管理工作、奖惩员工的政策、培养员工的方法以及在工作上的创新等内容都可以给学生讲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日本企业员工的精简干练、勤奋努力、严格纪律等优秀的特点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还可以训练一些企业文化的项目,使学生更加了解相关企业的思维模式,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工作中。因此,教师应仔细研究日本企业文化的管理观念并且教给学生,帮助学生适应工作、融入企业。

(五)编写创新性日语教材。日语教材在日语教学的过程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日语的必备工具,还是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工具。教材的编写工作应结合老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学校的教学目标,从而编写出适合老师、学生使用,内容准确并且实用价值较高的教材。基于“双创”人才需求,教材在编写上应体现一些创新的元素,可以考虑将日本的文化内涵、日语的自身特点以及不同的学习方法等编入日语教材中,用最小的成本发挥出教材的最大作用,使得日语教学更加先进。

(六)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日语教学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学习日语也很有帮助。一些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标准,相应开展了一些专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都不能够达到很好的学习日语的目的。因此,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设一些特殊的并且与日语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例如对日本文学作品的阅读、对日本文化的品析等,学生通过阅读日本的著名文学,可以从语境中感悟日语的精髓,从而激发自己的灵感,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这些特殊课程的开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营造了学习日语的氛围,学生可以从中了解日本的社会风气、文化内涵等,日语水平也会逐渐提高,这对学校培养“双创”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上基于“双创”人才需求,对高校日语教学进行了分析,并且对此提出了详细的教学改革建议。现代社会对于“双创”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各个高校应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相应的改革措施,培养出更多的“双创”型人才,为社会更好地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高令君.双创人才需求背景下日语教学新途径探索[J].高教学刊,2017(6)

[2]谢暴,郑家房.“双创”背景下高职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以机械类专业为例[J].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

[3]柳百萍,任平,唐岭.“双创”背景下“专业—创业”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8)

[4]冶文玲,郑毅乐,赵付立.日语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路径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

[5]杨秀云.翻转课堂在日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0)

[6]陈亚敏.浅析日语教学中的“双向文化导入”——以中日成人礼为例[J].新乡学院学报,2015(2)

【作者简介】罗春霞(1986— ),女,壮族,广西宁明人,广西城市职业学院讲师,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教学。

(责编 苏 洋)

日语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日语复合型人才;日本文化;文化导入;人才培养

引言

社会主义新时期,掌握不同国家的语言,能够与不同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对日语复合型人才而言,仅掌握词汇和语法还远远不够,例如部分学生在交流过程对日本文化还不能完全理解,这是因为学生对日本文化中某些词汇和语法的理解和运用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对日本文化的关注。本研究将通过分析目前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以日本文化导入方法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以解决当下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策略,更好地提升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日语人才培养中日本文化的作用

中国的日语教学主要基于五种能力:听、说、读、写、翻译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牢牢掌握日语的基本知识,但是随着日语知识的增加,如何正确使用大量单词和语法知识成为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在和日本人交流时,即使没有语法错误,也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是文化差异的结果。根据文化的定义,今天常用的文化意义是广泛而狭窄的广义上的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由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属于文化的范畴。严格地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财富。以及社会和组织机构。在教授日本文化时,例如在日本概况介绍课程中,将花费大量时间介绍日本的地理、历史、气候和音乐,而牺牲对沟通进程具有深刻意义的语言,即解释不同文化间沟通知识的重要性不同文化交流的时候,不可能按照自己文化的标准来判断外国文化,把自己国家的习惯和价值观强加给日本人。因此,即使能流利地说日语,也可能会发生冲突,对两国国民的交流产生负面影响。例如,中国人见面时握手,日本人一般鞠躬,鞠躬的形式不同,是根据双方的社会地位、地位和人际关系决定的。但是,日本学生在任何时候都采取同样的复习形式,给对方造成了混乱。此外,邀请客人吃饭,在日本,被邀请方要先把所有的食物都吃了才礼貌,在中国一般需要少量的剩菜。我认为,这不仅是一个节约和非节约的问题,而且应该在一种深厚的文化中寻求。烤面包也是原因之一。中国人喝酒喝酒,一定要喝酒,日本也允许少量的饮料。语言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和文化记录的象征。并且文化也是语言内容和发展的动力因此,培养文化洞察力是当今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授日语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学习日本文化。

二、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入日本文化的实际意义

通过与一些日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交谈,可以总结出当前日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即使学生对有关日语知识及日语逻辑有所掌握,但是在日语写作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书写逻辑不通、语法错误等。第二,基础知识运用的不足。一些学生即使掌握日语基础知识,但是在运用的时候还是沟通不顺畅,且有时候还会出现错误用语。经过咨询专业日本教师得知,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对日本文化不是很了解。语言系统的形成来自不同的生长空间。在日语语言体系形成的过程中,日本文化在学习日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日本的饮食文化、艺术文化、精神文明和体育文化,学习者只有不断吸收并对日本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进一步阐明日语的逻辑规律和意义。系统地学习日语的语言体系后,学生可以从新的角度重新理解他们所学的东西,提高他们灵活使用日语的能力。

三、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日本文化导入的方法与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明确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革僵化的教学方法。日语专业的任课教师应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不能只凭着自己的经验教学,教学经验并不代表先进的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进步,某些经验教学模式已经落后。对此,高校教师应当不断加强学习,用先进的教育观念来充实自己,以适应现代的教育发展。与此同时,教学模式也应当不断改革创新,在新的理念下整合自身的经验,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自身的优势。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的开发和设置。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开设课程,培养市场认可、企业欢迎的各类人才。根据近年来企业招聘的具体情况,“工作经验”已成为日语专业人才进入企业市场的瓶颈。企业的职能大致可以分为生产、营销、财务和人事四类。公司所谓的“工作经验”就是这四个方面的经验。企业招聘人员也较重视说话和工作技能。

(二)校内聘请日本外教,建立专业教学环境

即使学校教师具有专业教学经验和对日本文化的深入了解,也很难构建一个完全专业的日本文化导入环境。原因是教师使用中文作为母语,教师通过学习知识——了解知识——等过程来传授日本文化知识,重新组织和传授知识,在这些过程中不断传播信息,从而导致信息消费。事实上,学生们不能通过老师的话给日本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此目的,教育机构可以聘请外国专业教师填补信息空白。日本外教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有着日本文化的亲身经历学校可以为学校的教师和外籍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日本教师负责基础教学和词汇及语法知识的传授外国教师负责文化传播,并向学生提供日本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和自然知识。同时,日本教师还可以与外国教师密切沟通,获取日本专业文化知识,并将知识融入课堂进口环节,以便从各个角度输出日本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创造。

(三)创造日语的学习环境

学习日语和学习其他外语一样,需要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对提高课外学习的效率非常有用需要考虑更多的方法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一是定期举行日本角聚集日本业馀爱好者,把他们分成小组,围绕一个话题自由讨论。没有必要具体说明个人和团体的数目,甚至没有必要设立主持人和专题,主要是为了用日语自由交流。如果有条件的话,邀请日本老师或学生参加比较有效行使说话能力也加深了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但是,應当指出的是,口角活动必须避免两三人或一个核心人物的讲座。虽然参加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日语的表达水平很高,但让所有参加者用日语交流是日本之角的精髓。第二,我们每天都要坚持阅读训练首先,《手册》的文字、文字和实例保证每天至少有30分钟的阅读时间,作为一种学习习惯,并努力保持这种时间。与此同时,尽可能多地退回反映日本文化的各种优秀文章,以利于理解。三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园广播中播放日本新闻等节目,营造文化交流氛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日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面很广,包括“日语教材改革”和“教师专业素质”等多方面。日语文化导入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如何将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融入日语教学中,是日语教学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课题。本文以日本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方向,研究分析了如何以日本文化导入为有效途径来培养日语复合型人才。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将日语文化层层引入,转变教师观念,聘请外籍教师,才能够将日语文化引入课堂。

参考文献:

[1]宋刚杰.宁夏地区日语人才需求现状下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宁夏理工学院为例[J].法制博览,2019(36):259-260.

[2]李凤忱,吕文华.应用型经贸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吉林财经大学为例[J].教师,2021(24):43-44.

[3]杨慧.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商务日语专业为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6):156+145.

[4]刘芳婷.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相融合统一的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94-96.

[5]田沙.跨文化交际背景下高校日语教学的文化导入策略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1):126.

日语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大学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生活,有渴望、有追求、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孜孜不倦,不断地挑战自我,改正错误,弥补不足,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思想品德上,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使我对我们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在学习上,我热爱自己的专业,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使我能对经济贸易和工商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原理由一定的了解。在专业知识方面精益求精,曾获过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在专业学习和体育运动方面都获得优秀成绩。英语、日语,电脑、普通话等方面的等级考试已达标。身为学生的我在修好学业的同时也注重于社会实践。本着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大学四年来,我一直在学校勤工俭学,并且帮助学院老师管理计算机房,提高了专业知识.并和同学一起做<21世纪英文报;和ChinaDaily的校园代理,提高了工作能力,积累了很多工作经验. 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立共赢、换位沟通、集思广益的优良习惯,我相信会有更大提高。

在工作上,对工作热情,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能力,和同学团结一致,注重配合其他学生干部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促进了团队沟通与合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生活上,我最大的特点是诚实守信,热心待人,勇于挑战自我,时间观念强,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作风。我崇尚质朴的生活.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所以一直以来与人相处甚是融洽.敢于拼搏,刻苦耐劳将伴随我迎接未来新挑战.

上一篇:电子政务毕业论文下一篇:初中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