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

2023-05-20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当代日本小说;历史;书写

日本当代文学与历代文学相比呈现出了一些新的态势。比如,作家更注重个性化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关注战争、社会、历史的题材增多,与此同时也强调表现自我。对传统也有一定的突破等。本文选取日本当代文学中的小说部分进行梳理,欲对其中的历史文化书写及其语境进行探讨。

一、战后初期日本小说中的战争历史元素及其语境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二战正式结束。在日本维持了近十年的战争体制和政治秩序宣告崩溃,战时的文化统治随之解除,文学也摆脱了战时的管制而重新获得表达的自由。在经历了短暂的混乱和迷茫后,文学界逐渐开始了复苏。在这样一种语境中,日本文学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45年12月,曾一度受到镇压的左翼作家发起成立了新日本文学会,并于1946年创刊了其机关杂志《新日本文学》,其代表作家宫本百合子、德永直等都发表了不少反映战争创伤、表现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作品。宫本的代表作《播州平野》描写了战败的惨象以及对战争的批判。小说透过主人公石田广子的女性视角,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为其发动的战争所付出的代价。其中描写了在原子弹爆炸中失去丈夫的寡妇的悲哀,以及在战争和原爆中失去三个儿子的母亲的悲痛,揭露了战争带给女性的痛苦和伤害。此外,德永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妻啊!安息吧》、长篇小说《静静的群山》、《蛤蟆》、《熬煎》等作品也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日本战后的历史转折以及普通工人、农民以及女性的不屈抗争的历史画面。

战后派作家尤其是第一批战后派作家中也有不少作品带有深深的历史烙印。第一批战后派作家的创作基本上围绕着战争体验和转向体验两个基点进行。如野间宏的《脸上的红月亮》、《阴郁的画》、《真空地带》、梅崎春生的《樱岛》、武田泰淳的《审判》、大冈升平的《野火》、《俘虏记》等。《脸上的红月亮》描写了主人公在经历过战争后才强烈意识到亲情的珍贵,表现了战争带给民众的伤害。《阴暗的图画》描写了主人公一面为革命者所吸引一面又不愿真正投入革命的矛盾心态。是表现转向体验的作品。画家勃鲁盖尔的《阴暗的图画》象征着年轻的知识分子的苦恼和痛苦。《真空地带》也是基于作者的曾在狱中服刑的真实经历而创作的,其背景仍然是战争。梅崎春生的《樱岛》以二战末期为背景,描写知识分子出身的军士村上在日本已处于美军包围的绝望的环境中的复杂内心变化,在向往生的美好的同时,揭露了战争的残酷,鞭挞了丧失人性的日本反动军队。武田泰淳的小说《审判》的主人公二郎因在战争中杀害了中国人而深陷于痛苦的负罪心理中。为了赎罪他选择留在中国,因为他担心回日本后自己的罪行会被淡化。这类带有自我审判性质的作品尚不多见,也反映出作家对战争的深刻反省。大冈升平根据自己入伍及被俘的经历,写成短篇小说《俘虏记》、中篇小说《野火》、《莱特战记》等,运用心理分析手法,描写被俘经过,反映战争后期士兵的厌战情绪、败局的不可避免和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并探讨了在生死存亡关头人的命运及其存在价值等问题。此外,战后派作家中也有堀田善卫的《广场的孤独》描写了朝鲜战争前后日本知识分子的动荡和不安。其小说《历史》则以1946年的上海为背景,反映社会的动荡。在日记《在上海》中表达了对侵略战争的自省与对昭和天皇的批判。战后派之后的“第三新人”的创作虽然已不再聚焦于战争相关类的题材,但其作品中仍能发现战争的阴影。如安冈章太郎的《阴郁的欢乐》、《海边的光景》,吉行淳之介的《在火焰中》等。

二、新时期日本小说中的历史书写

随着时间的流逝,直接描写战争题材的作品也逐渐减少。但作品中的历史痕迹也不难寻觅。开高健的《发光的黑暗》、《夏天的黑暗》、《花谢的黑暗》则是根据1964年自己作为特派员赴越南战场采访的经历而写成。推理小说作家松本清张也著有《昭和史发掘》等深入探究日本近现代史的纪实性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饲育》写的是战争期间一个黑人士兵因飞机坠毁降落山村的故事。《广岛札记》则是1963年大江健三郎去广岛搞社会调查,对原子弹造成的迫害深有感触而作。《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中涉及到了日本万延元年(1860年)农民起义的历史。村上春树的作品多以都市、青春和恋爱为主题,但作品中也时有对历史的涉及和思考,其中《发条鸟年代记》中记述了发生在蒙古和伪满洲国边境的一段鲜为人知的诺门坎战役的内容。《寻羊冒险记》中也有羊博士为绵羊增殖去满洲进行实地考察等基于中日历史关系事实的小说情节。《1Q84》中女主人公青豆把阅读关于20世纪30年代满洲铁路的书作为业余兴趣,男主人公天吾的养父也被设计为战后返回日本的满蒙开拓团成员。这些关于战争和历史认识的笔墨显得琐碎和零散,在近年来的当代日本文坛已不多见。

三、日本文学中的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也称“时代小说”)是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类型。尤其在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当代文学中,其创作更为繁荣。出现了中里介山、直木三十五、大佛次郎、海音寺潮五郎、井上靖、司马辽太郎、山冈庄八、陈舜臣、吉川英治等一系列作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现代日本历史小说作家吉川英治、司马辽太郎、山冈庄八等。吉川英治先后著有《宫本武藏》、《新书太阁记》、《三国英雄传》、《新·平家物语》、《私本太平记》等多部巨作。司马辽太郎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描写江户末期的历史小说。他笔下的人物如坂本龙马等,如今已成为时代剧里反复传诵的典型。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西乡隆盛们在他的许多作品重复登场著,并多次被搬上影视屏幕。山冈庄八花费17年时间,完成长篇巨作《德川家康》,在当时引发了前所未见的“家康热”。之后他更以历史小说为主,创作《织田信长》、《坂本龙马》、《丰臣秀吉》及《伊达政宗》等名作。

除关注日本本土历史之外,也有一些根据他国历史而创作的小说,如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天平之甍》、《楼兰》、《苍狼》、《敦煌》、《孔子》、《杨贵妃》等大多取材于中国历史,以中国史传文学为素材进行创作,以此表现他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向往,对人生对历史的独特思考和见解。此外,太宰志的《奔跑吧,梅洛斯》取材自希腊神话历史故事,远藤周作的长篇小说《沉默》描写了葡萄牙耶稣会派传教士在日本传播天主教受到镇压的一段历史。

以上对当代日本小说中的历史文化书写进行了粗浅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当代日本小说整体而言历史元素颇为浓厚。其中以描写日本历史人物的作品为主,也不乏或整或零地表现历史事件的作品存在。战后小说中更是异乎寻常地涌现出了大量对二战中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灾难进行控诉和反思的作品,这一点与其他时期的文学创作都有明显的差异。但从作品数量以及思想内容来看,能够进行全面深刻进行战争反思的作品尚不多见。而且,在经历过战后一个短暂的时期后,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这种关注战争或具有战争历史元素的作品急剧减少,不仅如此,关注国家历史民族命运的作品更是匮乏,这一点与中国文学有着较为鲜明的差异。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资助(编号:SK20110401)

参考文献:

[1]何乃英.日本当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龙妹,曲莉.日本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王向远.源头活水:日本当代历史小说与中国历史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胡瑞祥(1971-),男,河南上蔡人,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日本文学及中日文学比较。)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 高等教育不仅形成了多层次结构和多样化发展的格局, 也形成了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办学的模式。陈至立在2004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曾提到:“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而向世界博采众长, 大胆吸收和借鉴各国教育发展和管理的成功经验, 引进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 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对外交流合作的大好形势和迫切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才有了蓬勃的发展。

日本是亚洲经济、科技、教育发达地区。近年来, 中日两国的高校交流十分活跃。中日大学校长论坛、中日大学展暨中日大学论坛等为中日两国高校提供了全面交流的平台。日本高校同中国高校签订的协议数目高达3361个。中国教育部下属的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第一期 (2007—2011年)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选派学生的情况。这五年中, 被选派到日本的中国研究生共有1800名。2012年, 赴日公派留学人员总数为592人, 其中博士生数目为285人, 本科生数目为177人。

开展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的最终目的在于切实提高自身学科建设, 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然而尽管联合培养协议的双方互相承认学分, 但受限与文化背景、语言等诸多原因, 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课程对接, 许多课程依然是按照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 “以联促建”的目的尚未达到。在这样的背景下, 进行基础日语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思维模式,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采取灵活的课堂组织形式和能力考核形式,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思想, 提高学生的日语语言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的改革途径是势在必行的。

二、日语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内容

1) 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赴日教师在日本高校的研修情况以及参加该项目的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 参考日本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 对低年级 (1、2年级) 的基础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并优化, 实现与日本高校的课程的对接。

2) 教材。以基础日语课程现有教材为蓝本, 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到教学过程的实施等教学的微观层次探索应用型教学的具体模式。并参考日本高校的课程教材, 所有课程的全部教材均选用与日本高校教育接轨、近年出版的权威教材。

3) 教学内容:尽力做到课本知识和实时信息的相结合、与社会实际发展相结合, 进行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综合训练, 使学生全面掌握基础日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等相关知识。同时, 根据日本高校的专业设置, 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增加相关词汇、短文等内容的学习, 让意愿参加联合培养交流项目的学生在国内的学习阶段就了解一些对方学校的专业知识, 能够在后两年到日本大学学习时迅速实现知识对接。

4) 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日语语言能力, 也要熟悉日本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每年公派到日本高校进行的交流研修活动, 学习和研修日本先进的教学方法, 实现与教育教学方法的对接。

5)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基础课程阶段, 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的同时, 将教材知识与实时信息的相结合、与社会实际发展相结合,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更快地适应日本的社会生活。

三、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对1、2年级基础课程的设计和优化配置。这一阶段的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日语基础知识, 训练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所以主干课程的设置我们依然会沿用以往的设置方案, 重点是对于语言知识方面的要求, 具体要求如下:

语音方面:正确掌握各种音节的发音。

文字方面:准确认读和规范书写假名、汉字。

词汇方面:掌握基础阶段单词的主要词义以及常用词组的用法。

语法方面:掌握所学各类词汇的概念以及主要用法;掌握句子的基本形式、种类、成分。

基础句型方面:正确理解和使用所学句型。

2) 根据日本高校所开设的专业, 在基础课程阶段可适当开设相关选修课程, 或在基础主干课程的教材选择上、教学过程中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渗透, 让意愿将来参加“2+2”的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在国内就初步了解一些对方学校的专业知识。例如, 学生1、2年级在国内主要学习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 到了日本的大学之后选择的专业却各不相同, 有“经营信息学部”、“国际人文学部”和“传媒学部”等。如果在1、2年级时, 适当开设《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等相关课程, 或在《综合日语》等课程中渗透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则可以让意愿参加“2+2”的学生在国内的学习阶段就了解一些对方学校的专业知识, 能够在后两年到日本大学学习时迅速实现知识对接。

四、日语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实用价值

基础日语课程改革, 符合本科院校转型升级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要求, 将会有步骤地改变该课程持续多年的传统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建设等,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日语语言应用能力,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并对我校日语专业的其他课程以及其他专业的基础课程, 甚至其他高校的基础课程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 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教学内容改革。联合培养模式可以及时反馈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是否合理, 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

2) 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国际化学术交流的开展。在国外的学习和经历, 使学生获得了充分的国际交往机会, 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 培养自身的综合学术能力。

3) 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具备良好日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办学模式的形成, 高等教育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发展迅速, 国内日语专业也在逐步加大与日本高校联合培养的模式, 为了实现联合培养中的课程对接, 对国内日语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关键词:联合培养,基础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尚波.日本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研究[M].世界比较教育论坛, 2011.

[2] 田辉.日本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M].中国教育协会比较教育分会年会, 2012.

[3] 丁妍.日本高校创造性人才培养研究——以东京工业大学课程改革为例[M].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

[4] 尹贞姬.日本留学生政策与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5.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第十五代千宗室;中日茶文化;传承、发展与交流

本文拟题“从《〈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看茶文化在东瀛的传承与发展”,这是出于对当代茶文化发展的关心与认真思考。(1)笔者希望通过阐释当代日本最大茶道流派里千家第十五代千宗室(以下简称千宗室)的著作《〈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探讨其在中日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交流中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及其具有的学习与借鉴价值。

一、中国茶文化的东渡与日本茶道三千家的诞生

茶文化源于中国,自神农氏尝百草遇茶,陆羽撰写《茶经》称圣,历代茶人将儒、释、道三家融入其中,既有对经典的传承,更有与时俱进的流变;有对茶文化的坚守,更有跨越国界的交流与互哺。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赋予了茶文化浓厚的东方色彩,就中国茶文化传播的最大收益者而言,毋须质疑,当属东瀛日本,遣隋使与遣唐使随佛教东传将茶文化一并带入了日本,经历上千年本土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当今的日本化茶道体系。这种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机交融,被学者称为“复合形态的变异”。②日本茶道史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茶人当属千利休(1522—1591),他用高超的茶艺以及“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等茶道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作为一名茶人兼商人,千利休悲壮的切腹之死也令其名留史册。千利休的切腹原因至今未能完全解开,被称为了战国时代之谜,研究学者多认为是因为其“和”的思想有悖于丰臣秀吉的黩武之路而被勒令切腹,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当代日本三大茶道派别的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正是千利休的后人。在千利休死后,丰臣秀吉再次召见其子,允许恢复千家。当由崇尚“茶禅一体”的千利休的次子将千家茶道传至千宗旦的时候,千家茶道被发展得更为出色。千宗旦一生拒绝仕途,在全心发展茶道艺术的同时培养其子精于茶道,其子修建的“今日庵”“不審庵”“官休庵”正是当今日本茶道三大流派里千家、表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的发源地。

二、千宗室及《〈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中关于中日茶文化的阐释

在日本茶道三千家中,里千家逐渐成为了最大的茶道流派,其第十五代千宗室(现改称千玄室)所倡导的“一碗茶中出和平”的茶文化理念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千宗室1923年出生于京都,在就读于同志社大学法学院期间曾作为海军参加过战争,战场的经历使其深切地感受到了和平的重要,此后一直致力于通过茶道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推广宣传和平思想。千宗室的茶文化理念既是对先人千利休的茶道思想中的“和”的继承,也是自身茶道思想“道学实”的体现。千宗室著有《茶的精神》《茶中精神》《里千家茶道》等书,其中由南开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一书是千宗室在南开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的中文译本。书中引用确切的史料论证了日本茶道的由来与演变,勾勒出了日本茶道精神的理想世界。

千宗室在《〈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中就陆羽《茶经》对日本茶道的作用进行肯定的同时,也分析出形成日本茶道本质,并使其成为日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在书中序言部分,千宗室对何为茶道进行了表述,认为茶之境界在于它的娱乐性,能实现于现实社会中的高层次精神性娱乐的正是茶道。对于茶究竟是否生于中国,千宗室的判断是因为《本草纲目》中有神农尝百草,其中百分之七十有毒,以茶解毒的记载,或者曾有野生茶树在中国。千宗室确定随着佛教的东移,茶树也随之传入中国。通过相关史料的查找,千宗室感到详细描述陆羽以前的茶的相关论述中含糊者居多,茶书中被奉为最高最古的经典著作的应该就是《茶经》。通过对陆羽生平和相关著书的分析,千宗室得出陆羽著作可能有后人补笔,而对于陆羽其人,通过参照对比相关传说和相传为陆羽亲笔撰写的《陆羽自传》中的共同点,归纳出陆羽是家系不明的孤儿,虽其貌不扬且有口吃,却善辩且善思,嫌弃杂事而一心向书,所交之友皆为文雅居士,逝去时间与地点皆不详。千宗室在赞扬陆羽高雅人格与独具天赋的茶的世界观之后,提及在陆羽的精神基调中,包含着要从一碗茶中去感受通向其自然之根源的意志。而陆羽敢于取经纬中的“经”字于自己的《茶经》,是一种具有强烈自信与极大抱负的做法。通过对茶文化传至日本的史料分析,千宗室认为茶文化之所以自平安时代起兴起于日本,是使节、留学生和僧侣们为移植中国文化所做出的贡献,而这些中国使节们所继承的正是由陆羽首次集大成的茶的高超哲学和思想。千宗室从中做出了即使日本自古便有茶树,而真正将其作为饮料发现其价值性以及发现茶是人类追求向往自由王国不可缺少的喜悦感的却不是日本人,而都是以陆羽为首的中国诗人与文人们,正是他们告诉了日本人茶文化思想的哲学性。千宗室在通过研究分析荣西东渡与《吃茶养生记》后得出当时的茶文化已渐渐渗入到日本的武士和贵族阶层,而室町时代村田珠光等学者的出现则正式宣布了日本茶道的形成。至于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千宗室肯定了《南方录》象征着日本茶道“一期一会”思想的确立,评价正是基于传统的创造性才能经常地为其注入新鲜的感觉,成为明日之茶道的最为必要的真谛。千宗室在《〈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一书中通过引用确切的史料,在论证了茶文化思想诞生于中国的同时,也提出了日本茶文化是在对中国茶文化的学习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革新与创造。对于《〈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一书,专家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评价其为一部系统研究日本茶道源流及其所体现的文化精神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以茶为主题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专著。确认了中国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被后世尊称为“茶圣”的陆羽的《茶经》是最早和最高的经典之作。指出日本茶道虽然源自中国,但绝非中国茶文化的简单移植或翻版,将茶文化概括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幻想型、重视实物性能的养生型和升华为宗教审美意境的理想型。

三、结语

任何一种文化,当它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就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茶文化也不例外,这门诞生于华夏大地的综合艺术,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具有了浓厚的东方色彩,即便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茶文化仍然广受人们的关注与喜爱。这种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茶文化中包含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和文化形态的巨大影响力。正如千宗室在里千家网站中所表述的:“茶道は芸術性、宗教性、哲学性、社交性といったすべてのものを包み込む、まれに見る総合的な文化であります。私は、この60有余年「一碗からピースフルネスを」という言葉を掲げて、この茶道のこころを国内外を問わず世界中の人々に伝えるために努めてまいりました。このインターネット·ホームページを通じて、茶道の伝える「和敬清寂」の理念が本当の意味での世界人類共通の願いである平和と幸せのために少しでも役立つことが出来ればと念じております。”(1)千宗室提到的茶道是一门包含艺术性、宗教性、哲学性、社交性的全部因素的稀有的综合文化。六十余年中千宗室为了向海内外传播茶道之心而不懈努力,用毕生心血去为实现“一碗茶中出和平”茶文化理念而努力不懈,为茶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力量。其《〈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是我们了解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的宝贵参考资料之一。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日本人名;文化特征;男尊女卑;儒家思想

作者简介:杨亚(1993-),女,汉族,重庆万州人,吉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日语。

一、日本人名的特征

日本是世界上名字类别最多的国家之一。名字的长度也各不同,最长的由5个汉字组成,最短为1个汉字。现在日本的名字共有15万,但1997年出版的《日本姓氏大辞典》中,却有29万1129种。其原因是该辞典中,即便是同一个汉字,读法不同的汉字,和读法相同但字体不同的汉字都分开计算。现实中,7000种姓氏就覆盖了96%日本人。其中“佐藤”是最多的,大约有190万人,第二位是“铃木”,约170万人。而且,各个地区分布也是有规律的。例如东京及其近郊的神奈川、千叶、埼玉等地,“铃木”这个名字最多。北海道和东北各县“佐藤”分布最多。此外,关西和九州一部分布最多的则是“田中”和“山本”。

二、人名中体现的文化特征

(一)严格的社会制度

关于日本姓氏的起源,语言领域的专家们认为与天皇、宗教、地方特征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在古代的氏族社会中,存在着体现地区和职业特色的“氏”,后来统一了日本的大和王朝采用了氏姓制度,成立了由“氏”构成的统治阶级。到了平安时代,贵族和武士为了区别于平民阶级,而自称家名或者名字,这一现象也逐渐被社会所普及。在日本古代最有名的四个姓氏就是:“平”、“藤原”、“源”、“橘”,其中除了“橘”之外都是天皇赏赐的。另一方面,日本天皇中不存在姓氏。因为天皇象征着神,被认为是不属于任何氏族的天上人。在封建时代,只允许豪族和武士、商人自称姓氏。

(二)男尊女卑的观念

在那个没有幕府法令,仅依赖于习俗法的时代。武士的世界就变成了男人的世界。近代之前,日本实行夫妇别姓制度。但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要随父亲的姓。妻子是通过婚姻进入夫家,与丈夫血统不同, 因而婚后要继续用本姓。1876年, 明治政府颁布了“继续沿袭传统的夫妇别姓制度”的指令, 主张继续坚持夫妇别姓的制度。但此时大多数人才刚刚拥有姓,国民大多数觉得如果婚后夫妻还使用不同的姓,没有家人的感觉,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与团结。所以,1878年明治政府发布“民法草案”的188条规定:“妻子更改为丈夫的姓”。这是关于夫妇姓氏规定最初的法律条文。1898年,《明治民法》进一步确认了妻子改随丈夫姓氏的夫妇同姓制度。

(三)传统的儒家思想

日本的思想文化,包含了以下三个。一是日本固有的宗教“神道”。以及在日本很早就廣泛扎根的“佛教”。最后是《论语》带来的“儒学”。日本人曾在训读中国文字方面下功夫,发明了假名。明治时期引进了大量对应外语的词语。 于是形成了现在日本独特的日语。可以说日本人是以优秀的包容力和陶铸力来接受和演化外国的异质东西的。儒学也是以中国为源流经朝鲜传入的思想,以其优良的包容力和陶铸力来接受和吸收,可以说是根植于日本的历史风土而进化的。 因此,日本儒学和中国、韩国的儒学,比如在中韩的冠婚葬祭上经常出现的宗教性和礼学性格上有很大的不同。日本人的名字也受到儒学的一定影响。例如,“仁”字有两个人。肩并肩的两个人表现出对等平等、人类之间的交流。另外,它是种子中发芽的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东西。“仁”的意思是真心和体贴,再加上孝。人类爱人道主义的思想本身。毕竟,儒学的“仁”和基督教的“爱”、佛教的“悲”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而日本历代天皇、皇太子的名字都有“仁”字。

三、结论

和日本相比,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变得亲近了就不再用姓氏称呼对方,而是亲切的用名字互相称呼。其理由是,中国与日本相比姓氏种类较少,所以他人和自己姓氏相同的情况非常多,通过用名字互相称呼能表现得更熟悉。也可以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

[1]森岡 浩.『なんでもわかる日本人の名字』[M].日本:朝日新聞 出版,2012.

[2]森岡 浩.『日本の名字』[M].日本:エイ出版社,2015.

[3]刘元满.日本人名用汉字数量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2007.(4):140-146

[5]徐玉明.浅谈日本人的姓名[J].日语知识,1999.(12):46-47

[6]张小琴.日本人的姓[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4-67

[7]张敏,王娟.小议“日本夫妇姓氏”问题[J].黑河学刊,2010.(3):40-41

[8]邢运芳.中日姓氏与姓名的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2009.(2):259-262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日本人名;文化特征;男尊女卑;儒家思想

作者简介:杨亚(1993-),女,汉族,重庆万州人,吉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日语。

一、日本人名的特征

日本是世界上名字类别最多的国家之一。名字的长度也各不同,最长的由5个汉字组成,最短为1个汉字。现在日本的名字共有15万,但1997年出版的《日本姓氏大辞典》中,却有29万1129种。其原因是该辞典中,即便是同一个汉字,读法不同的汉字,和读法相同但字体不同的汉字都分开计算。现实中,7000种姓氏就覆盖了96%日本人。其中“佐藤”是最多的,大约有190万人,第二位是“铃木”,约170万人。而且,各个地区分布也是有规律的。例如东京及其近郊的神奈川、千叶、埼玉等地,“铃木”这个名字最多。北海道和东北各县“佐藤”分布最多。此外,关西和九州一部分布最多的则是“田中”和“山本”。

二、人名中体现的文化特征

(一)严格的社会制度

关于日本姓氏的起源,语言领域的专家们认为与天皇、宗教、地方特征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在古代的氏族社会中,存在着体现地区和职业特色的“氏”,后来统一了日本的大和王朝采用了氏姓制度,成立了由“氏”构成的统治阶级。到了平安时代,贵族和武士为了区别于平民阶级,而自称家名或者名字,这一现象也逐渐被社会所普及。在日本古代最有名的四个姓氏就是:“平”、“藤原”、“源”、“橘”,其中除了“橘”之外都是天皇赏赐的。另一方面,日本天皇中不存在姓氏。因为天皇象征着神,被认为是不属于任何氏族的天上人。在封建时代,只允许豪族和武士、商人自称姓氏。

(二)男尊女卑的观念

在那个没有幕府法令,仅依赖于习俗法的时代。武士的世界就变成了男人的世界。近代之前,日本实行夫妇别姓制度。但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要随父亲的姓。妻子是通过婚姻进入夫家,与丈夫血统不同, 因而婚后要继续用本姓。1876年, 明治政府颁布了“继续沿袭传统的夫妇别姓制度”的指令, 主张继续坚持夫妇别姓的制度。但此时大多数人才刚刚拥有姓,国民大多数觉得如果婚后夫妻还使用不同的姓,没有家人的感觉,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与团结。所以,1878年明治政府发布“民法草案”的188条规定:“妻子更改为丈夫的姓”。这是关于夫妇姓氏规定最初的法律条文。1898年,《明治民法》进一步确认了妻子改随丈夫姓氏的夫妇同姓制度。

(三)传统的儒家思想

日本的思想文化,包含了以下三个。一是日本固有的宗教“神道”。以及在日本很早就廣泛扎根的“佛教”。最后是《论语》带来的“儒学”。日本人曾在训读中国文字方面下功夫,发明了假名。明治时期引进了大量对应外语的词语。 于是形成了现在日本独特的日语。可以说日本人是以优秀的包容力和陶铸力来接受和演化外国的异质东西的。儒学也是以中国为源流经朝鲜传入的思想,以其优良的包容力和陶铸力来接受和吸收,可以说是根植于日本的历史风土而进化的。 因此,日本儒学和中国、韩国的儒学,比如在中韩的冠婚葬祭上经常出现的宗教性和礼学性格上有很大的不同。日本人的名字也受到儒学的一定影响。例如,“仁”字有两个人。肩并肩的两个人表现出对等平等、人类之间的交流。另外,它是种子中发芽的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东西。“仁”的意思是真心和体贴,再加上孝。人类爱人道主义的思想本身。毕竟,儒学的“仁”和基督教的“爱”、佛教的“悲”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而日本历代天皇、皇太子的名字都有“仁”字。

三、结论

和日本相比,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变得亲近了就不再用姓氏称呼对方,而是亲切的用名字互相称呼。其理由是,中国与日本相比姓氏种类较少,所以他人和自己姓氏相同的情况非常多,通过用名字互相称呼能表现得更熟悉。也可以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

[1]森岡 浩.『なんでもわかる日本人の名字』[M].日本:朝日新聞 出版,2012.

[2]森岡 浩.『日本の名字』[M].日本:エイ出版社,2015.

[3]刘元满.日本人名用汉字数量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2007.(4):140-146

[5]徐玉明.浅谈日本人的姓名[J].日语知识,1999.(12):46-47

[6]张小琴.日本人的姓[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4-67

[7]张敏,王娟.小议“日本夫妇姓氏”问题[J].黑河学刊,2010.(3):40-41

[8]邢运芳.中日姓氏与姓名的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2009.(2):259-262

上一篇: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下一篇:茶艺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