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语言文化论文范文

2023-11-27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女性专用的终助词有:わ、わよ、わね、の、のよ、のね、かしら、こと、ことよ等。男性专用的终助词有:ぞ、ぜ、い、か、な等。

わ:是最能体现女性温柔特点的女子用语。多用于年轻女性, 使语气委婉柔和。

(1) (1) わ表示轻微的意志, 主张或感叹, 惊叹意外的心情。与男性用语相比语气上毫无强加于人之感。使用时常为升调。

如:○知らないわ。/我不知道呀。 (表委婉语气)

○まあ、困ったわ。/哟, 怎么办哪? (表撒娇)

○きっとできるわ。/一事能办到。 (表意志)

○あら、きれいだわ。/哎呀, 真美啊! (表感叹)

○この季節どこでも込んだわ。/这个季节哪儿都很拥挤。 (表主张)

(2) わね和わよ:因为ね和よ语意功能较多, 所以与わ复合使用后, 意义更加丰富。如:○映画を見に行きたくないですか。

いいえ、もう遅いわよ。/表示主张、提醒。

○明日は英語の試験だわね。/表示认定、确认。

(2) の的用法较多, 根据不同的语调表达不同的意思。作用同わ—样使语气柔较缓和。

(1) 表示轻微的判断语气。用降调。

如:○いいえ、違うの。/不, 不对啊。○これですの、わたしのは。/有啊。 (2) 表示询问, 用升调, 语气柔和。这种用法男性也用。

如:○何をしているの。/在做什么?

(3) 表示要说服对方。这时の的语调较强硬。

如:○あなた、心配しないでいいの。/唉、快睡吧!

(4) のだ、のさ:男性专用终助词, 语气较为生硬。表示自己的判断或主张。

こと:作为叹词使用时为女性用语, 表示感叹, 断定, 询问, 征求同意, 劝诱等。ことよ、ことね分别表示委婉的断定和轻微的感叹。

如:○あら、きれいだこと。/呀, 真漂亮。 (表感叹)

○とてもおもしろかったことよ。/非常有趣呀 (表断定)

○これでいいこと。/这样行吗?表示询问。

○いいこと、お忘れにならないでね。/你可别忘了, 好吗 (表劝诱)

(3) かしら:女性专用, 语气委婉不生硬。表达两层意义。 (1) 表疑问? (2) 表示请求 (要求, 希望) 这时常与否定形式搭配使用。

如:○この水、きれいかしら。/这个水, 是干净的吗? (表疑问)

○少し日にちを延ばしてくださらない。/能不能往后拖延一些日子? (表请求)

○早くバスが来ないかしら。/车怎么还不来。 (表希望)

(4) ぞ与ぜ是典型的男性用语。ぜ比ぞ显得更随便, 更不拘礼节, 给人感觉语气粗暴。ぞ (ぜ) : (自言自语) 表示将断定和决议之事讲给自己听的意思。也可强调自己的主张或表示提醒, 警告。还可表示不确定的语气。

如:○今日は負けないぞ。/今天不会输。 (表自言自语)

○投げるぞ。/我可要扔了。 (表提醒)

○だれぞに頼もう。/委托谁办吧。表不确定语气。

(5) な: (用在句中间) 促使对方理解自己说的话。

如:○これは名、大切にするんだよ。/这个呀, 要加以爱护啊。

○おまえはな、あわてん坊だからな。/你呀, 真是个冒失鬼。

1男女性用语差异的成因及未来发展趋势

(1) 一直以来日本女性在日本社会中都处于从属地位, 她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是“女性”的特殊教育。从而导致了她们在语言上的表达特点:过多的使用一些语气助词来缓和说话语气, 从而不会直接的, 清楚的, 简洁的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比较而言, 男性是社会的主角, 一直以来社会对男性的重视, 以及他们所接受的“男性”教育, 使他们在语言上表现出来不同于女性的特点。 (2)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表明, 通常女性对社会地位的意识要比男性强烈和敏感, 女性要承受的来自社会的、要求语言正确规范的压力就比男性大, 特别是在日本社会, 女性的地位极其低下, 而这种社会位相的低下, 又使来自社会的压力无形中增大, 促成了女性选择“无力语体”或“弱者语体”心态的形成。首先, 女性肩负着养育儿女的天职, 在教会孩子说话和待人接物的过程中, 她们比男子更加意识到使用礼貌语言、规范语言的必要性。其次, 许多女性从事保育、服务、看护、医疗、教育、公关工作这类职业要求她们尊重人际交往的规则。这同样也要求她们在语言方面使用客气、礼貌的用语。

通过以上介绍, 可以看出在女性语中约束性的东西很多。但是, 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由于经济、教育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女性自身意识的改变使女性用语较之以往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有关专家们发现, 男女性用语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这也是当前日语发展的一个很大的趋势。

摘要: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 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国家的语言都是和这个国家的历史, 文化, 政治, 经济息息相关的, 都不可能脱离此国家的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所以语言教学决不仅是孤立的, 单纯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讲解语言知识基础, 如语法, 句型, 句式等, 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此外还应该重视有关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让学生不仅要掌握该语言的基础知识, 同时还应该熟悉了解该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的知识, 把语言和文化历史背景很好的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地道的语言, 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用。

关键词:教学,语言,文化,终助词,女性用语,男性用语

参考文献

[1] 王宗和, 等.日语与日本文化[A].湖吴崇.日语的位相语及日本人的社会位相[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2] 顾海根.日本语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3] 王秀文.日本女性语及其形成的社会因素[J].日语学习与研究, 1994 (2) .

[4] 张忆杰.日语的男女用语区别[J].日语学习与研究, 1994 (1) .

[5] 长春大学学报, 2001, 2 (11) :1.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季林根主编的《日语教学与日本文化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打破了传统的研究思路,将日语教育与日本文化研究相结合,从教育、科研及社会服务几方面对日语文化研究展开教学实践探讨,旨在将日语介绍给国人,让国人对日语文化及日本文化教育有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将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使世界认识一个崭新的中国,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我国日语文化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作用。作为2013年度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国际研讨会纪念文集,《日语教学与日本文化研究》是集中日两国学者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编纂而成的一部日语文化研究代表作,对日语教育界及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体而言,该书可划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日语的教育研究。在这部分研究成果中,编者收集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例如李菁菁的《日语专业四级考试试题效度分析与基础教学探索》、李运博的《基础日语写作课程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等。总体来说,编者在这一部分中所选取的学术成果都是围绕着日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展开的,这也反映了我国学者对日语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很多学者在日语文化交流研讨会上展开了对日语文化教育及我国文化传播问题的具体研究,并探讨了日语文化教育及教学实践的改进方法,这对当前我国各高校日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日本文化研究。对此,国内的一些学者如王建民、付明飞、李晓宇等都以丰硕的学术成果论证了日本文化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例如:王建民在《圣德太子与中国大陆文化的吸收》中指出,中日文化的根源颇具相似性而且日本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借鉴了中华文化,可以说中日文化交流发展的一大优势就是二者具有同根性。余祖发在《试论<文艺上的自然主义>》一文中也强调,日本文艺上自然主义思潮的兴起是日本文化发展的转折点。这些都证明日语的发展离不开日本文化发展的转型与创新,所以我们在日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日本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如此方可提高我们的语言学习能力,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日本语言研究。刘曼等学者对日语的具体句型、语法研究得较为透彻,在《形容词连用形的副词形式与动词共起时的语义指向》一文明确了日语中形容词与动词的具体用法,尤其突出了日语与汉语在词性使用方面的差异。孙盛囡的《日语色彩词的象征意义——以“赤、白、黑、青”为例》从词语象征意义方面来凸显中日语言文化的特点,即通过以小见大的形式来突出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从而使学习者和教育者能够通过语言符号规律来了解两国文化的不同。从语言表象到文化内涵,该书的逻辑思路及阐述特点既总结了前人研究经验的共同点,又突出了个人思想的独特性。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将该书看作是编者对其他学者学术成果的简单整理,而应深入该书的核心,领悟编者的编撰意图。

四、日本文学研究。季林根十分重视对研讨会中各种文学研究作品的收集汇总,以提高本国学者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理解,通过具体作品来增强日语语言文化的感染力,从实践中提高对日语语言理论的理解。这部分主要立足于日本文化作品,从作品中提炼日语精髓,以期在教育实践中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对此,国内诸多学者颇有研究心得,彭芃在《村上春树<寻羊历险记>与卡夫卡<变形记>》一文中强调,日本文学作品深受西方文学思想的影响,对于日本文学作品的研究也可以同西方文学思想联系起来。孙宁和窦硕的《华夏目漱石文学教育的若干思考》则对日本文学的发展渊源做了较为客观的解析。总之,日语语言文化的发展孕育了日本文学,日本文学又为日语语言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五、日本经济社会。这一部分收集了部分学者对日本经济社会的研究,旨在让日语教育者与学习者从语言发展的客观因素出发,将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结合起来,提高日语语言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最终提高日语语言教学的整体实践水平。

总之,《日语教学与日本文化研究》集中了日语文化研究者的智慧与经验,是日语教学过程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经典著作,尤其是其中严谨的阐述逻辑,丰富的研究实例,更使该书的权威性大大加强。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所收录的研究成果都是日语文化研究最前沿的学术问题。相信这些成果一定能为日语教学、日本文化研究及其他日语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术指导。

(作者系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语言观 联想意义 句法 语域

在长期以来的外语教学中,尽管我们都认为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但是将两者分离开来或文化部分的讲授仅停留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地理、宗教等表层文化的现象仍很普遍。事实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包含语言的文化性质和语言的文化价值两方面的内容。语言的文化性质是指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文化价值是指语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体现文化和认识文化的一个信息系统。语言的文化价值具体可以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及系属归属等层面上。

在决定文化产生、发展的多方面因素中,或者说一个互构互生的原因群中,语言常常表现为主要原因,语言是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在语言文字音、形、义、语法四要素中,相对地说,语音、语法要素最具诱导建构文化的潜力。语音决定着文化的整体神态,语法决定着文化的具体骨骼肌肉。在语形上,汉语言文字倾向于多维、立体、建筑型结构,象形意味较浓重,自然性特点较强;印欧语系文字倾向于单维、流线型结构,完全符号化,抽象性意味较强。在语义上,汉语言文字中多义词较多,因而简洁、具有概括性;印欧语系文字中多义词较少,因而逻辑性、表意精确性较高。因为汉语言文字的象形性、自然性较强,所以它趋向于模塑出一种情理性文化。因为印欧语系文字符号化,抽象性意味较强,具有相对强的人文性,所以它趋向于模塑出一种事理性文化。中国文化是语形为主的、文字导向型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语法为主的、语言导向型的文化。

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彼此间互为反映。由于语言是民族文化中最鲜明的标志,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也必然会体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文化的巨大载体。萨丕尔认为“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看成是该语言群体所关注的所有思想、兴趣和工作的总汇”。因此,词汇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更丰富。汉语和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中国的很多成语源于历史或传说中的故事,如画蛇添足、叶公好龙、凿壁偷光等。而《美国之音》的节目“Words and Their Stories”中也讲述了一些单词和短语背后的故事。

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各自语言中的“词汇空缺”现象。中国的封建主义文化导致了汉语称谓的复杂化。不仅区分出长幼,如兄、弟、姐、妹,还要区分出父亲一系和母亲一系的亲属,而英语却笼统地一律称为uncle,aunt或cousin。又如,汉语中有人称代词“你”的尊称形式“您”,但现代英语中却没有。

Lado 认为词汇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为3种情况:形式相同,意义不同;意义相同,形式不同;同形同意,分布不同。其中第1种情况最为普遍地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即不同文化对于相同词汇而产生的不同的联想意义。例如,“早餐”一词,令西方人想到的可能是面包、牛奶、黄油;而令中国人想到的可能是油条、豆浆、稀饭等。英语中的“gay”本意为“cheerful,merry, happy”,但在今日艾滋病流行的美国,gay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同性恋”。这种联想意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就很难引起共鸣。提到“龙”字,中国人心中的感觉是神圣、吉祥,封建社会的皇帝被成为龙,中国人也自称为龙的传人。但在英美文化中龙是会口中喷火的丑恶、凶残的怪物。因此,如果把“望子成龙”说成 to hope one’s child can become a dragon ,便会让英美人茫然。由此可见,掌握不同语言中词汇表层含义之外的“超语言信息”,或曰“文化信息”应作为语言教学中的侧重点。超语言信息涉及许多方面,例如语用学中的语境信息;语义学中的词的七种词义;修辞学中的隐喻提喻;词汇学中的词的理据;社会学中的文化习俗;文学、历史中的典故等。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曾写过一首《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在英国,西风是温暖的,颂扬得有道理。而在中国,东风才是温暖的,西风则是凛冽的。中国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一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一句中的东风即为此意。英国的地址环境与中国的截然不同,故此,“the West Wind”在英国人心中的联想意义是美好的。英文中shepherd,sea,castle,nightingale等词对于英国人具有较为丰富的联想意义,对中国人则不然。同样,中文中可以使中国人引起联想的“南山”、“松”、“鹤”、“桃李”、“阴阳”等词也会令非本族语人感到茫然。”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在他的著作《语义学》中突出了词义的交际功能,把语义划分成七种类型:即理性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反映意义(reflected meaning);搭配意义(collective meaning);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并提出用联想意义来概括反映意义、搭配意义、情感意义和社会意义与内涵意义这五种具有非限定、可变化等特征的非理性意义,即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会联想到的现实生活经验,在使用语言时所表达的感情上的反应,并从广义上显示出特定语言集团的社会文化特征,有的语言学家称之为社会文化意义(social-cultural meaning)。

黑与白只是一对表示颜色的词,但在英语中,这两个词却具有截然相反的联想意义。在《和吉同义词词典》里至少有一半的“黑色”类的词汇是令人生厌的。例如:grime(尘垢)、devil(魔鬼)、foul(污浊)等.而所有的“白色”类的词汇都是褒义词,例如purity(纯洁)、chastity(贞洁)和innocence(清白)。红色在中国是吉祥和喜庆的象征。在用词上,有“走红” (交了红运,一举成名)、“红人” (受重用的人)、“开门红” (旗开得胜)、“满堂红” (全部是佳绩)等等。然而,在英语民族的语言环境中,因为红色与鲜血的颜色一样,所以常用于车祸、灾难、凶杀等方面。如red light (红灯)、red hunter(迫害进步人士)、red hands (沾满鲜血的手)、red handed(正在犯罪的)、red ruin(火灾)等。在英语中Congratulations一词,常具有经过艰苦努力才最终获得的联想意义,如果一个不谙西方文化的中国人在婚礼上对新娘说了这句话,极有可能会使对方产生“你终于嫁出去了,你终于找到了一张长期饭票了” 的误解。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只了解词汇的理性意义而忽视了词汇的非理性意义必然会导致 “交际阻碍”甚至“交际灾难”。

在语言中还有两类词语,禁忌词(taboo)和委婉语(euphemism),其联想意义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更直接。因此,不了解语言的这种“文化信息”,势必难以进行有效的跨文化言语交际。

在句法层次上,汉语和西方印欧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比照最为典型。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中长期农耕为主的经济模式达成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模式使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带有综合性、宽泛性、灵活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反映在语言和语言分析上就是注重言和意的统一,以神统形。英语则属于形态语言。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注重形式逻辑、抽象思维,表现在语言形态上就是以丰满的形态外露,表现在语言分析上就是最大限度的形式话描写。具体地说,英语强调逻辑,句子结构一般比较完整,主、谓、宾齐全,谓语动词为全句的核心,主语和谓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句中其他成分通过关系词与谓语动词发生关系,保持一种线性的联系。汉语则是以“流块结构”为主要特点,“句读简短,形式松弛,富于弹性,富于韵律”。

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系统的词汇和句法层上,而且还体现在语域层上。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忽视语域的文化特征,也极易导致“文化冲突”(cultural clash)

萨丕尔说:“言语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对于儿童来说,在习得母语系统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习得本国的文化系统;在内化语言系统内部组织规则的同时,也会内化文化系统中的规范。由此可见,明确语言和言语在外语教学中的辨证统一关系,通过语言学习言语并从言语中学习语言,进而掌握其中的文化意义就显得尤为必要。

所谓“文化语言观”,就是将语言与文化联系起来,从文化的视角来看语言,把语言看成主要的文化现象,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联系起来,将语言纳入文化的大范畴之中。用这种科学的“文化语言观” 指导语言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兼顾语言与文化的3种关系:语用和语义中的文化;语言使用的宏观环境(即文化环境);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篇章的主题内容。在传授学生外国语言系统内部规则及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地理、宗教等表层文化的同时,注重对词汇的联想意义、句法以及语域层等深层文化的发掘,将语言教学从文化的外显性转移到文化的内在性,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consciousness of culture acquisition),使文化学习成为一个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领域的“建构过程的学习”(acquisition of a constructivist process)。

〔参考文献〕

〔1〕张公槿,丁石庆.文化语言学〔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4.

〔2〕靳梅琳.社会语言学与英语学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4〕顾嘉祖,陆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侯庆海〕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在中国话剧史上,将小说改编为话剧来表现上海城市空间的剧作,应该为数不少, 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王安忆的《长恨歌》、白先勇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等,都算是一种经典的范例。根据金宇澄获得茅盾奖的小说改编的舞台剧《繁花》,也应该是成功之作。

如果说2009年北京人艺演出的《窝头会馆》象征着1949年前夕的老北京,是都市民族志的新范本的话,那么,2018年首演的《繁花》则是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新上海文化地理志的新景观。本文试图从城市文化地理志的新景观、诗性隐喻和修辞语言来阐释马俊丰导演的舞台剧《繁花》。

文化地理志的新景观

上海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90年代,经历了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就表现了上海城市空间停滞和发展的这两个阶段的历史。在这里,有一个哈拉尔德·韦尔策所说的地点志(Topographie des Ortes)和时间志(Opographie der Zeit)的问题。①

小说《繁花》是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表现上海的城市空间的,被认为是最好的表现上海的“城市小说”,而舞台剧《繁花》则是采用舞台布景和影像来直观地表现的,给你的感觉像是上海这个城市空间的文化地理志的新景观。

金宇澄小说《繁花》写六七十年代采取一半喜剧,一半悲剧的方式,这是《繁花》的诗眼,或者说戏眼。在舞台剧《繁花》中,这种文化地理志的新景观是通过多媒体影像和对话来表现。

姝华:此地真特别,皋兰路,旧名,高乃依路,高这个人,一生懂平衡,写喜剧悲剧,数量一样,就像现在,一半开心,一半吃苦。

沪生:不讲了,不讲了。

姝华:再前面,香山路,旧名莫里哀路,与高乃依路紧邻,莫里哀与高乃依是朋友,但莫里哀只写喜剧,想想也对,一百年后,法国皇帝上断头台,人人开心欢畅,就像此时,标准喜剧。

金宇澄通过法租界的高乃依路和莫里哀路,隐喻了悲喜剧的意味,舞台剧除了“沪生不响”之外,选取了这段话,也是看中这段话的城市空间意味。

沪生:皋兰路公寓,是父母解放前就租的房子,蓓蒂住底楼,帮佣的绍兴阿婆,吃长素。小时候,和蓓蒂爬上屋顶,眼里是半个卢湾区。香山路,复兴公园,祖父独栋洋房一角,尼古拉斯东正教堂。

金宇澄《繁花》写阿宝从拉德公寓搬到曹杨新村,给人感觉他从小就生活在那里。可以作为一种新上海的生活方式来研究。这个苏联援建的工人新村,成为新上海的某种符号,但在舞台剧中只是写到地名,没有展开来表现,不能不认为是一大遗憾。《繁花》表现20世纪90年代基本是以酒店的包厢和徐总的客厅、饭厅作为场景。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而在话剧中则是两次,一次是在常熟徐总家,一次是在上海。这两次前后,在情节上都有呼应。这又意味着20世纪90年代,从事商业的都市人群,大都是在饭店的包厢见面。在这里,饭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征兆。

诗学隐喻:主题与情境

舞台剧《繁花》由温方伊编剧、马俊丰导演。此剧从编剧、导演到演员都是年轻人组成的,这意味着一代年轻人正在进入“繁花”时期。

导演马俊丰说:“金老师写的人物,螺旋向下了18层,舞台上的人物向下3层,我们看的是同一个点,只不過他更深。”②此剧选取了小说中的几组人物,沪生、阿宝、姝华、蓓蒂、小毛、银凤、海德、爷叔、小毛娘、汪小姐、李李、徐总、苏安,以及林太太、陆太太,还有兰兰、大妹妹等。原小说中的康总、范总、陆总等老总,梅瑞、白萍、吴小姐、金妹等女性删掉了,宏庆未出场。小说中那么多的老总,意味着一个商业化的时代,在舞台上没有完全展示出来。从小说到舞台,应该说,编导不仅仅是人物上的删选,更重要的是隐喻的集中,而且是采用了“诗学层面的隐喻”。③

《繁花》的主题是通过一首诗呈现的,这首诗是假托外国人写的,姝华抄的,在舞台剧中反复出现,成为一种具有诗学隐喻的主题。

梦中的美景如昙花一现,

随之于流水倏忽的消失。

萎残的花瓣散落着余馨,

与腐土发出郁热的气息。

在这里,昙花成为一种隐喻,成为全剧的主题。而李李对玫瑰花的恐惧,也是对所谓爱情之花的一种转喻。

但是,从小说到舞台剧的改编看,编导还是表现出了作品的主题,就像姝华在给沪生的信中所写的那段话:

年纪越大,越觉得孤独,是正常的,独立出生,独立去死。人和人无法沟通,人间的佳恶情态,已经不值一笑,人生是一次荒凉的旅行。

这封信是作为采购员的沪生在邮车中读到的, 姝华离开上海到吉林支边,生了三个孩子,沪生坐邮车出差,却出现了“人生是一次荒凉的旅行”,这是一种隐喻,在这里,表现了一种在整部小说和全剧中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中的现代主义的主题。

金宇澄写集邮、写军舰,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集邮爱好者、军舰爱好者。在剧中只表现了军舰,也许是因为军舰更有舞台的展示性。

全剧最具有诗性隐喻的是阿宝对于蓓蒂和钢琴的回忆:

阿宝:钢琴有心跳,不算家具,有四只脚。房间里镜子虚虚实实,钢琴是灵魂。……少女时代的蓓蒂,白裙黑琴,刚柔并济,相当优雅。但这是想象,因为现在,钢琴移动僵硬的马蹄,驮着白裙的蓓蒂,消失了,只剩空白墙壁和深深的马蹄印迹。

在舞台剧中,表现了蓓蒂家的钢琴被抄没的情境。在这里,蓓蒂和钢琴成为一种优雅文化的诗性隐喻,蓓蒂和钢琴的消失是全剧最具有悲剧性的一幕。

修辞语言:意象与象征

金宇澄在《繁花》的题词中写道:“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原作中的“不响”有人数了数,居然有1500个之多,这个“不响”,在舞台剧中很难表现。我总觉得可以在字幕中做文章,就像电影中的默片一样。

文学语言是和美学修辞相联系的。④因此,文学语言和美学修辞,可以称之为修辞语言或者修辞美学。编导采用童谣、诗词、评弹、歌曲等修辞方式来表现。如小说中原有的童谣:

酱油蘸鸡么,萝卜笃蹄膀呀,

芹菜炒肉丝么风鳗鲞,

红烧排骨么红烧狮子头呀,

韭菜炒蛋么两面黄。

这种童谣,在舞台上创造了一种生活的氛围。同时,舞台剧也采用了小说中原有的评弹表演的描写,如展示评弹先生的“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评弹女角的《貂蝉拜月》,“吴音呖呖”。剧终曲也是表现了一种怀旧的情绪。

如果说,童谣、评弹和歌曲只是全剧的一种诗意的氛围的话,那么姝华和阿宝说阿婆和蓓蒂变成鲫鱼和金鱼一段,是最有诗意的意象和象征:

姝华:蓓蒂对池子里叫,“阿婆、阿婆,让我变金鱼呀。”……夜里我看到,野猫叼了蓓蒂、阿婆一直朝南走,到了黄浦江边,猫嘴巴一松,鱼就跳进了日晖港,黄浦江里。蓓蒂讲,“姐姐如果想变,也是一条金鱼。”我讲:“姐姐不想做金鱼,姐姐做人。”

在这里,展现了从蓓蒂家到黄浦江边的城市空间的意象和蓓蒂、阿婆变成金鱼的童话般的象征。

导演运用转台、多演区、多媒体等手段,来展示舞台的假定性、空间性和意象性,如转台在一开场就出现了一座老洋房的模型,在转台上转。转台是中心的表演区域,银凤见阿宝、徐总请客等,都是在转台上表演出来的。多演区,在左侧的理发店,通过理发店的椅子来表现;后区的一楼姝华家,阿宝和她的私情就是在那个空间表现出来的;二楼的银凤家,小毛和她的偷情,也是通过那个空间来展示。多媒体再现上海两个时代的街景和建筑以及环境的变化,也采用了一些抽象的背景。结尾的多媒体是通过人的倒退来表现一种时光倒转,象征着人们的回忆。舞台音响的效果,符合国际流行趋势。

最后就是语言修辞。从小说《繁花》可以看出非常浓厚的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情结,舞台剧也有表现,如沪生的父母是军人,穿着军装,说着北方话。

不能仅仅将《繁花》看作是沪语剧,用方言来演话剧,很容易将《繁花》变成粤语剧《七十二家房客》。但具有话本小说风格的舞台剧《繁花》又必须用沪语来演出。

上海作为一种语言的存在,在三四十年代是存在的,就像当年上海的电影,虽然用的是国语,但确实很有上海的味道,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推广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颇有上海风味的“国语”衰微了——这种“国语”风味在中国台湾以变形的方式继续存在(就像张爱玲的小说继续影响台湾的小说一样)。

有人认为,上海一度失去了语言的存在方式。王安忆的《长恨歌》让我们找到了已经失去了的上海的日常生活,金澄宇的《繁花》则让我们找到了失去了的上海的语言方式。

金宇澄用上海话写作,让我们重新感觉到上海话的存在。他采用短语的方式来表现,人物、情节混杂一处。金宇澄写女人和老板的对话,非常精彩。基本是女人在独白,老板只是在听,即通过“不响”来表现,将一个个上海女人的心机展露无遗。而舞台剧结尾,说北方话的李李对阿宝,说出了自己在广东、澳门等地辛酸和悲惨的经历,并道出了恐惧玫瑰花的真正缘由,玫瑰花伴着英文的下流语言在李李小肚子上以刺青形式出现,在这里,玫瑰花成了城市空间的一种“恶之花”。

最后,我借孙柏的话说:“剧场之于城市,不仅仅生产着关于当下社会生活的种种隐喻,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即是一劳永逸地提供着关于这个城市的转喻。……剧场履行着它关于这个城市的修辞功能。”⑤确实,我们在舞台剧《繁花》感受到了一种诗性隐喻和修辞语言,在舞台上看到了作为文化地理志的上海城市空间的新景观。

(作者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导)

注释:

1.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李斌、王立群、白锡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

2.驳静:《舞台剧〈繁花〉穿梭至沪语旧时光》,《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35期。

3. 张沛:《隐喻的生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页。

4.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修辞》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5.孙柏:《客厅剧的复归:城市资本主义的剧场测绘学》,《寻找多数: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戏剧批评》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年,第19-20頁。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言 颜色 文化

1 赤、橙、黄、绿、蓝、靛、紫,使世界如此美丽,令江山如此多娇。生活中充满了五颜六色,万物着色,绚丽辉煌。人们生活在色彩中,与颜色结下不解之缘。颜色不仅装扮了缤纷的世界,而且有着超出其本意的内涵。颜色词也都另有其意。是不是颜色只在汉语中才如此神秘多变?其实,颜色在英语中也同样有着极其丰富而且和汉语非常相似的用法。我们从英语成语和谚语中就足以见其妙。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智慧在这里闪耀、聚焦。

1.1 +颜色词

(1)"deep/dark+color words": indicating the strong color

(2)"light/pale+color words": indicating the light color

(3) "bright/rich/vivid+color words": indicating the bright color

(4) "dull/dirty+color words":indicating the dark color

1.2 ”颜色词+英语”

This group indicates the different shades of the color. An adjective followed by -ish means "slightly…"

1.3 ”颜色词+颜色词”

This pattern indicates the mixture of the color. The former stands for the main color, while the latter functions as modification.

1.4 ”颜色词和颜色词”

Two colors coexisting in something without being mixed form a design and color.

2 English abounds with phrases containing color words. Colors may convey different messages to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Due to the respectiv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radition, some phrases containing color words have far surpassed their original meanings, forming different connotations

2.1红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red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happy occasions. On calendar, we can find that holidays such as Spring Festival are printed in red, which is called “red-letter days”, while ordinary days are in black. Besides, “to paint the town red” is to celebrate wildly, to enjoy oneself to one’s heart’s content. Another example is to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omeone”, meaning to give a hospitable and formal reception.

Similarly, We 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cut red couplets and applique to celebrate occasions like wedding and New Year. Besides, We have a very famous trademark “double red happiness” (红双喜) which is symbolic of good fortune.

2.2蓝

看来,蓝色是一种良好的单词来中国;蓝色的天空,不是经常,可以激发我们向往美好的未来;蓝色的大海充满不确定性引起无限的想象力。当然,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著名的歌曲“爱是蓝色等于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在西方文化中,然而,蓝色没有联系的幸福和想象,但忧郁和抑郁症。

He has been in a blue mood (or having the blues) since he knew that his failure in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this example, those two terms mean a sad or gloomy mood. Similarly, a blue Monday carries the same feeling. Usually after the happy weekends, we are likely to feel reluctant to attend school or go back to work, thus coming the expression-a blue Monday that can be accepted and understood by both cultures.

Blue is also often associated with high social status or being aristocratic. He is a real blue blood means he is from an aristocratic family. In addition, in U.S., a book with the names of famous figures, especially top government officials, is called blue book. Here is more to complement the word list of blue.

2.3绿色

英语称红眼病或绿色与羡慕,嫉妒和羡慕的意思。然而,在中国,用来表达描述同样的感觉是眼红或红眼病(字面红眼);一个完全不同的颜色一样的感觉!

In English, green also indicates lacking in experience, as seen in the phrase greenhand and greenhorn. The former suggests someone who is inexperienced and immature. The latter suggests an immigrant who is not familiar with local customs or untravelled.

By the way, the Chinese expression 戴绿帽子(literally to wear a green hat) means to be a cuckold. If we translate it word by word, misunderstanding or confusion will arise.

2.4黄

一般来说,黄在某种程度上是贬义,带有内涵懦弱、嫉妒、猜疑和卑鄙。证据在这里

Here is the proof.

yellow alert;alert in advance

yellow boy;gold coin

a yellow dog;a contemptible person

a yellow dog contract;a contract signed in the precondition that the employee will not join in the labor union

the sear and yellow leaf;an old age

yellow looks suspicious looks

yellow streak;tending to be coward and chicken-hearted

3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distinc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Sometimes, Chinese may not use the color words when they are used in English expressions and vice versa. Let us see a few examples contain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红.

红人;a favorite with somebody in power

红榜;honor roll

红利;bonus; extra dividend

红运;good luck

红光满面;one’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

脸红;blush

红茶;black tea

红绿灯traffic light

我相信上述例子充分说明这一点。在许多情况下,它的基本含义是没有颜色的功能,但深刻的文化协会的有关颜色的功能。也就是说,不同的使用颜色词的英汉站出来当自己的颜色词不发挥重要作用。双因素可能有助于说明。首先是语言本身。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这两种语言。英语单词的特点是灵活性。然而,绿色中国将失去意义除非它是结合革命或其他词相似。二是超越语言的因素,其中包括文化因素等不同的习俗、传统和文化背景。无论上述差异的存在,使用的颜色词不能相同。因此,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使用颜色词。

参考文献

[1] 李密.颜色看中西文化

[2]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4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表现,文化是语言的承载。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分别是中西方文化的体现,包括两国人民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性、历史传承、思维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等。本文力图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由于文化的差异而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及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予以重视的一些文化盲点和误区,从而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流障碍和克服中式英语的习惯。

关键词语言 文化差异 思维模式

文化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词,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成果都可以统称为文化,既包括具体的如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也泛指一些抽象的概念。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包括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行为、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因此,处于不同文化之下的人们,他们的交际行为会受到不同文化模式的制约。由于中英两国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巨大差异,人民的生活习性和思维习惯也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一点在语言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学习一国语言的同时也应该了解目标语(target language)国家的文化习俗,以达到更好理解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目的。中外一些语言学专家们对此也已达成共识,胡文仲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教学必然包括文化教学”。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更提出:“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1993)。”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时要特别注意由于文化不同而造成的语言理解盲点、偏差和误区。

1 造成汉英语言差异的文化因素

1.1 地理位置的不同

中国和英国分别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两国的地理状况也截然不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多山多水的国家,因此,山水和土地也成为汉语表达中常见的事物。比如在汉语中有“挥金如土”这个成语,其英语对应的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在英语中用水来代替汉语中的土,正形象地说明了两国迥异的地貌特征: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土地就很多,而英国四面环海,水当然取之不尽。此外,由于英国是一个海洋国家,农业薄弱,工业渔业和海运业发达,在英语中还有许多习语是与海洋航海相关的,比如sail near the wind(迎风而行,引申为几乎犯法)在海上迎风而行,当然有很大的风险,其喻义不言而明。鱼也和英国人生活密切相关,在英语中以“鱼”为具体形象的比喻俯拾皆是:比如成语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drink like a fish(牛饮)。汉语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与此相对应的英语却说:“we lost hake but gain herring” (我们失去了鳕鱼,但得到了鲱鱼)。类似的例子还有,汉语描述在无强者的情况下,弱者也成了强者,喜爱用陆地上的动物,他们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而英国人却还是念念不忘水中的“鱼”,说“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小池塘里的大鱼)。

1.2 历史风俗习惯的不同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因此人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动物是牛,牛为人们耕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汉语中有成语如“气壮如牛”,“对牛弹琴”,“吹牛”等。而且英语中对应的成语分别是 as strong as a horse,cast pearls before swine,talk horse。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牛,其原因是中世纪以来欧洲的骑士精神盛行,所以马和英国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还可以发现以下的成语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因为以前英国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此外,对待狗中西方人也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狗在汉语词汇中通常是贬义词,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但由于西方国家习惯把狗视为他们忠诚的朋友,所以与狗有关的成语一般都是褒义的,比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a luck dog (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另外,中国人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在古代是汉民族的图腾物,古时候皇帝称自己是真龙天子。因此关于龙的成语也有许多,如: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群龙无首等。但dragon在英语中是一个贬义词,常用来指如恶魔撒旦般邪恶的东西。如英国史词Beowulf中的英雄就是以屠杀凶猛的龙而流芳千古的。

1.3 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英两国人民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这点也体现在语言中。中国人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从大到小,由远及近。这种思维模式可以称为具体一般型表达(Particular-General Patten)。比如在写信时对地址的描述:中国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京路小鸟花园B栋20楼145号。而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却相反,是抽象型的,从小到大,由近及远。因此以上地址翻译成英语应为:No.145,20/F,Block B, Xiaoniao Garden,Beijing Road, Huanggu District, Shenyang City, Liaoning Province, China。思维方式的不同体现在句法上也有差异,比如以下的例句:我本计划二月份去厦门游玩,但由于天气不好,不得不取消,这使我感到很失望。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汉语中可以用几个逗号简明松散地连接几个短的分句,先阐述具体的事实原因再最后点出后果及感受,句子的重心放在后面。而其英文翻译为:It was keen disappointment that I had to cancel the visit I had intended to pay to Xiamen in February due to bad weather。在英语中,需开门见山地说出主题,然后再一点一点地用从句或名词性短语来补充说明,重心放在句首,句法结构严谨。只要符合语法规(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8页)则,一个句子加上若干从句可以无限的延伸。由此可见中英句法的以下几个不同点:(1)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2)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3)英语句子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4)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多用动词。(5)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

1.4 意识形态的不同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在意识形态上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响,是一个很讲人情味的国家,国人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英美国家受到基督教义和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强调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提倡个性解放,突出了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表现在汉英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表示不同关系的亲戚有着种类繁多的称谓,比如哥姐弟妹,姑婶舅叔,堂兄妹表兄妹,外公婆和爷爷奶奶等。而与之对应的是,英语中brother, sister没有大小之分,要加上older 和younger才能表示,姑婶及远房女性长辈统一用Aunt一词就概括了,男性长辈也用Uncle即可,堂表兄妹一律用Cousin來表达,简明易了。而grandpa和grandma也没有汉语中所谓外内亲疏之分。英美国家人在受到表扬赞许时也不像国人那样通过贬低自我的方式来自谦,而是坦然接受,回答I am glad that you like it(很高兴你能喜欢它), 认为这是别人对他个人的肯定。此外,一些英语词汇也具有意识形态意义。如表达政治家这个词,不少英语初学者会用politician这个单词,而politician在英语中一般指那些惯用政治伎俩的政客,通常是贬义词。而statesman才是我们汉语中所指的政治家,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Kramsch,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3.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上一篇:卫生监督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树木园林绿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