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论文范文

2023-05-20

建筑与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建筑观念的简要阐述和比较,以期从中发现中国建筑设计观念演变过程中的缺失。并通过对当下时代背景的分析,找寻到当代建筑设计的历史定位,以求对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任务进行战略思考。

在当代语境中,何谓现代?何谓传统?在当代一片民族复兴的呼声下,更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寻找到当下的历史定位,才能正确的阐释它们。对西方现当代建筑观念的演变过程的研究,包括在建筑理论方面的学习,并要与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探索和实践总结联系起来考虑,以求对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任务进行战略思考。

中西方建筑的简要发展历程及比较

1.西方建筑设计观念的简要历程

沿着科技发展的脉络,西方建筑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渐进、演变、更替、转换的自我完善过程。工业时代初期,人们也同样陷入了理性与情感的矛盾之中,工艺美术运动因挽回宁静的田园生活而产生,但毕竟违背了历史的潮流而昙花一现。其后,又经历了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等,以建筑艺术为先导的艺术运动,使西方设计观念逐步的与工业社会的时代特征相融合。20世纪20-30年代,许多独立设计师,在“拯救众生”的价值取向下,提出了自己的设计观念,进行了多样的探索。例如:由格罗皮乌斯创立的“包豪斯”学派就是旨在让设计为社会服务,坚持现代材料运用,现代技术的运用,强调通过建筑外表能够立即了解到建筑结构的必要性,坚持设计上诚实,坦率的原则。他的代表作之一:法古斯工厂大楼,采用玻璃幕墙,突出内部建造结构,消除所有装饰细节。

当时另一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他丰富多变的作品和充满激情建筑哲学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城市面貌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从早年的白色系列的别墅建筑、马塞公寓到朗香教堂,从巴黎改建规划到加尔新城,从《走向新建筑》到《模度》,他不断变化的建筑与城市思想始终将他的追随者远远的抛在身后。当然,还有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在他设计的建筑中, 你绝对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流通空间”在二十世纪初这应该是个很前卫的名词,毫无疑问,这在当时属于创造性的突破。开创了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密斯·范·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从而将建筑设计与现代科技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有机建筑“学派的代表赖特,又为我们阐释了人与自然、建筑空间与自然的关系,打破了过去着眼于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进行设计的观念,为建筑学开辟了新的境界。总之,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使得西方建筑观念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后,这种精神又催生出更为多样丰富的创造。

中国建筑设计观念的简要历程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的安定和文化的延续性使建筑具有完善的价值体系。中国古建筑因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而成为世界四大建筑体系之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从商周萌芽至盛清成熟,一共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不断的充实和总结,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成就。而当代中国建筑,历经战争、政治运动、西方建筑思想的冲击再到高速变化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历史似乎太过破碎,回顾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建筑在形式上有了巨大的变化,但从建国初期梁思成与华揽洪之争;到80年代城市化进程迅猛袭来,85思潮的反思;再到当代,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风格已经塑造了中国绝大部分追求现代化的城市的面貌,设计师又陷入了“现代”与“传统”的两极对立之争,但这种争论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推进建筑设计观念的进步。

中西建筑观念历程的比较

对比中西方建筑观念发展历程,西方现当代建筑艺术是在延续的文化背景下,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有其渐进、演变、更替、转换的自我完善过程。有完善的建筑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经验;中国建筑观念的发展,除古代建筑外,现当代建筑艺术由于没有统一的文化价值观,缺乏文化延续性,建筑设计观念始终没有创造性的发展。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建筑理论体系。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历史定位及应持有的设计观念

多元文化背景下,在两极化的思维上,很自然的会产生所谓的“第三条路”想法——能不能把两极“结合”起来?中国的近现代化与西方不大一样,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否定的基础之上的,而中国建筑的现代化更是建立在传统建筑的废墟之上,我们的历史文化太过破碎,这就更加剧了情感与现实的矛盾。

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遗产,可惜基于历史原因,对历史传承与理论总结、开拓明显不足。上世纪50年代以来直至文革,中国建筑设计走过了曲折的道路,频繁的批判之后所造成的思想混乱与理论真空,至今仍然存在有后遗症;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一度与西方建筑在学术沟通上的中断,中国建筑界的许多人,对西方现代建筑的理论与实践,都缺乏全盘而贯通的了解,忽然又面对了所谓“现代建筑已经死亡”的尴尬局面,以及蜂拥而至的20世纪最后20年西方建筑理论领域中虽然驳杂却并不成熟的学派纷呈、莫衷一是的表面繁闹现象,使得中国建筑师,包括有才华的青年一代,一时间变得无所适从。近年来在建筑史学、建设实践方面虽然有可喜的发展,但还不能说对我们的理论建设起到了足够的影响。

当代许多建筑设计师,脱离历史背景,断章取义的复古,只能带来建筑设计观念的倒退,和文化价值取向的衰退。例如:近几年的房地产泡沫,大量楼盘套用概念,模仿形式,这些只是销售策略的一部分,没能真正给大众创造有价值的生存空间,反而造成了及其恶劣的的负面影响。

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现状看,中国经济虽位居世界第二,但科技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既无重大基础理论创立、也少有前沿科技的开拓、尖端科技极少,人民生活水准较低。

从当代艺术现状来看,中国传统艺术倍受冲击;文化认同产生困境;传统文化后继乏人;

而大批艺术家转而投入到,当代艺术中,例如: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观念艺术等。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变化、浮躁的时代背景下,“重视传统文化、回归民族主义”这句口号光靠我们曾经对形式风格的追随,就变得太空泛。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民族主义。一个民族文化的复兴不会由个人意志转移,而是由在历史进程中是否有其真正的价值(创造性、先进性)决定。

我想当下中国设计师应该从西方20世纪20—30年代的设计实践中吸取经验,去学习西方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建立人文精神。在他们勇于创新的实践案例中去学习建筑空间的语汇、建筑技术、建筑对人的关怀。回到建筑的本质,立足当下社会的科学、经济、政治、文化现状,融入人文精神,建立自己的设计思想,深入的、具体的做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95年后在国营设计院体系之外开始出现一些个人化、独立的建筑实践。以张永和、刘家琨、董豫赣为代表的一组青年建筑师,通过一系列工作,包括通过媒体积极传播建筑理念,形成了一种新文化气候。

张永和出生在北京,对于四合院、胡同、老北京的城市空间有着自然的亲近感。张永和曾说起,当时设计公社时,正值北京房地产起飞之际,建筑风格紧跟欧美脚步,缺乏自己的语言,他要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从其拥挤的城市空间移植到古朴的大自然中来。然而,把四合院搬到山林间,面对着大自然,建筑再采取一种闭合的姿态显然就不那么合适了,于是土宅索性和山壁合抱,形成半自然半人工的庭院围合。围塑起来的中庭,柔和地淡化了自然与人造建筑间的分际。

土宅位于长城脚下公社12个别墅的制高点,墙体为中国西部常见的夯土墙,在中国是相传已久的建筑形式之一,力图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而且隔热隔音的功效使房屋冬暖夏凉。粗糙的墙面不加任何修饰,在室内陈设和装饰上也尽量做到简单和自然:凹凸不平的青砖,原木的横梁,甚至不得不用到的混凝土的材料也未加任何处理。在这里,张永和对传统的理解表露无疑,他从另一个层面上给我们阐释了建筑和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契合。

刘家琨出生在成都,他设计的胡慧姗纪念馆以灾区最常见的坡顶救灾帐篷为原型,面积,体量,形态均近似于帐篷,外部红砖铺地,墙面采用民间最常用的抹灰砂浆,内部为女孩生前喜欢的粉红色,墙上布满女孩短促一生的遗物:照片,书包,笔记本,乳牙,脐带……,她的一生没来得及给社会留下多少痕迹,她不是名人,只是个普通女孩,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这里的纪念内容没有悲壮热烈和宏大喧嚣,只是关于一个花季少女的追忆。从一个圆形天窗撒进的光线,使这个小小空间纯洁而娇艳——这个纪念馆,是为一个普通的女孩,也是为所有的普通生命——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刘家琨提出的建筑策略是“处理现实”。相对于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经典语言的“高技”手法,“低技”的理念面对现实。选择技术上的相对简易性,注重经济上的廉价可行,充分强调对古老的历史文明优势的发掘利用,扬长避短,力图通过令人信服的设计哲学和充足的智慧含量,以低造价和低技术手段营造高度的艺术质量,在经济条件、技术水准和建筑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由此探寻一条适用于经济落后但文明深厚的国家或地区的建筑策略。

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他的理论著作多过建筑实践,在他的清水会馆设计用中融入了对中国园林的确情有独钟,从此中汲取的养分,最朴实的材料和形式,追求丰富而有意境。

他们按照“常规”直接设计建筑,而不是宏大空洞的意识形态象征主义。踏实的去探寻自身所处的文化语境和建筑语言。这些尝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建筑的希望。

总结

勒.柯布西耶说:“建筑被传统的桎梏束缚着,风格只是一种谎言”。传统不是抽象的概念和固定的形象模式,而是需要很多人花大力气去深入、具体地阐释。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定位:从古代传统建筑到当代建筑,中间存在近一个世纪的断裂,而对传统的阐释,如果脱离历史性分析,往往会导致建筑师纯个人喜好的形式游戏。空洞的口号和一味的形式化追求,都无法帮我们实现,具有本土文化的创造性理念。只有找到历史定位、回归建筑本质,才能既借鉴西方建筑师勇于创新、注重人文化的精神,又关照到了本土文化。建筑基本上是人类文献中最伟大的记录,也是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建筑与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文章以数字活化为时代背景,运用VR、App、和数字动画和数字纪录片等多种数字技术实现了北魏平城墓葬出行壁画的数字化继承与传播。使北魏平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走向智慧型与“活态”化。让广大受众更加直观、切身地领悟到北魏平城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在数字环境中形成了系统的历史传承链。

关键词  北魏;墓葬壁画;数字活化;传承

北魏是各民族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的时代。基于当时各民族互相融合的基本情况创作的北魏平城时代墓葬壁画中中原汉文化、鲜卑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等元素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体现出强烈的北魏时代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修复、艺术化复原及展示民族文化遗产,让群众能够直观的、自主的、便捷的欣赏文明成果,对历史文化数字化活化的探索与应用,成为了当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上具有极大作用,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势在必行。

本文以大同博物馆的壁画为主,结合文献资料和出土陶俑推测结论,将各个模块整合起来,运用多种数字化形式以破多罗氏为原型确认出北魏贵胄出行仪仗队列并合理演绎,最后将其展现。

1  北魏平城时代墓葬出行壁画元素分析

至今发掘的北魏墓葬中,发现出行仪仗图像的仅有两座,分别是山西大同沙岭村北魏太延元年壁画墓和大同智家堡北魏彩绘棺板墓。平城时代的其他墓葬也出现过出行仪仗中的部分元素,如随葬俑中的男女伎乐俑和百戏杂技俑、轻骑兵侍从俑、牛拉车俑。

南北朝朝代更迭频繁,所以北魏平城时期的出行仪仗没有全面、系统的文献研究资料。有的学者研究北魏的壁画墓时提到了出行仪仗图像,如:曹丽娟在《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研究》中对沙岭墓室北壁画面做了简单描述,并探讨了民族融合的影响[1]。有的学者从魏晋南北朝整个时期为切入点研究了出行仪仗的变化与特点,如:王霄凡在《南北朝出行仪仗图像研究》中介绍了北魏时期特有的卤簿形制和车舆制度。有的学者就出行仪仗中的某个方面进行了研究[2],如:张志忠在《大同北魏宋绍祖墓陶车模型浅议》中指出了几种出土车型的名称结构地位[3];白曙璋在《北魏乐舞百戏形象研究》中探讨了壁画中乐舞百戏形象所体现的价值意义[4],扬之水在《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卤簿图若干仪仗考》中对卤簿中持幡执节侍从的手执仪仗做了详细的描绘介绍[5]。

绘制于大同市博物馆大厅的壁画《北魏贵胄出行图》表现了北魏贵胄出行的宏大场面,壁画中的出行仪仗队伍可以分为前中后三段,前段为头戴鸡冠帽的前导骑兵和吹长号角的骑兵;后段为身着铠甲、装备完善的护卫骑兵;中段的中间部分依次为持幡执节步兵和乐舞百戏的鼓乐队、伎乐队、缘幢表演队,左右两列为头戴红色风帽,身穿红色风衣的执矟步兵,然后是近卫侍从和骑兵护送下的前导、传乘、墓主车驾。

2  北魏平城时代墓葬出行壁画数字活化策略

笔者决定以大同市博物馆的壁画为主,结合文献资料和出土陶俑推测结论,将各个模块整合起来,以破多罗氏为原型确认出北魏贵胄出行仪仗队列,并合理对北魏平城时代墓葬出行壁画叙事形式重构与活态性演绎的数字活化重构实践,对北魏平城文化的传承有着显著的意义。

由于本文北魏贵胄出行动画需要兼具形象直观性和历史严谨性,设计了具体仪仗车驾介绍和出行大场景浏览相结合的方法来变现。根据整理好的文献资料,结合画面的展现方式编写文案,从前到后介绍体现一定的逻辑性。重在表达出北魏时期出行队列结构的特有变化:队伍组成变得更加庞大,中心车辆从马车变为了牛车,侍从仪仗成为出行卤簿的主题。还在队列中增添了乐舞百戏的场景,这是汉晋时期未曾出现的情况,体现了鲜卑民族的送葬特色。介绍完每部分之后,整体概括了队列特点,井然有序,气势磅礴,然后升华主题,点明出行仪仗队列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体现出北魏时期礼仪文化的兼容多彩[6]。

2.1  剧场式活化

遗产数字化展示强调观众是展览的核心,突出人性化。跨媒体叙事扩展了建构内容无限能力,并将无穷的、离散的模块构成有意义的、连续的故事扩展到整个世界,拓宽了多平台叙事的方式;一个故事点的切入是观众兴趣产生的重要激发元素,而“博物館剧场”交互式展示能有效使观众积极参与到多层次的互动交流中,一个好的剧场故事互动展示是可以令观众记忆深刻并发挥其长效的[7]。

相对一般电影作品侧重记录实体动作发生的全过程而言,数字动画是一种在时空双维度上动态的再创造的综合视听艺术,是发生在非现实世界的“可能与不可能”,它可以强化人的心灵,把人引到最高尚的方向[8]。如何将表现的内容进行艺术思维的过滤,将图形材料化和影像化是笔者在创作过程中一直着重关注的问题,在《在北魏之一位贵胄的出行之范》数字动画短片的创作过程中从开始策划到后期制作一直贯穿着图形化和影像化的创作思维。根据整理好的资料前期编写文案时将壁画中的出行仪仗队伍分为前中后三段,前段为头戴鸡冠帽的前导骑兵和吹长号角的骑兵;后段为身着铠甲、装备完善的护卫骑兵;中段的中间部分依次为持幡执节步兵和乐舞百戏的鼓乐队、伎乐队、缘幢表演队,左右两列为头戴红色风帽,身穿红色风衣的执矟步兵,然后是近卫侍从和骑兵护送下的前导、传乘、墓主车驾。依据文案进行具体分镜剧本时,进一步将各分段多视角分镜,解说词和镜头相辅相成,互相推进,当解说词讲解到某一分段的某个元素之时,分镜头随之跟进,并通过特写专场到单独场景进行多角度展示和解说,通过这种分段式大场景和转场单场景的叙事手法,不仅向观者交代清楚整体队伍的排列结构、规模及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同时还可以把队伍中的典型元素以感知的形象符号构成的运动幻象传递给观者。使其对北魏墓葬出行壁画文化遗产有一个总体把握[9]。

2.2  新媒体活化

2014年故宫博物院推出10款App,其中《紫禁城祥瑞》一经推出就获得App Store编辑的青睐,推荐为App Store6月最佳应用,并一举拿下App Store 2014年度精选优秀App[10]。新媒体让古老的故宫再次焕发生机,故宫博物院出品的10个应用,让屏幕前的体验者通过指尖轻触开启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一窥清朝盛世华丽优雅的宫廷生活、绘画及建筑艺术等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这些体验者会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故宫博物院一系列文化遗产新媒体活化的案例表明,新媒体突破时空的自由性、操作的便捷性、互动交流的趣味性对于文化遗产的数字活化传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鉴于以上论述,笔者亦通过新媒体技术设计开发了数字活化作品《在北魏之一位贵胄的出行之范》,以求更好地保护以及传承北魏墓葬文化遗产。

2.3  跨屏展示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在人群中普及,提升用户参与感和视频观看体验的跨屏互动模式迅速崛起,成为了解文化遗产模式的一股新潮流。

《在北魏》正是在“大屏幕觀看+小屏幕互动”新的趋势下进行设计开发,基于HTML5技术标准,利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终端多维度、多屏幕增加用户的黏性,提高用户的参与感,从而构建了北魏平城时代墓葬壁画文化遗产的新兴多元媒介的传播渠道。为了实现《在北魏》的跨屏互动,笔者在设计之初依据当前手机主流分辨率1080×2160设计出可以自适应不同显示终端分辨率的统一界面,从而满足跨平台的实际应用。

通过对《在北魏》的“多屏重组”,用户对于北魏壁画遗产的接触范围显著提升,一方面场景紧急转换时,在电脑上没看完的图文信息能实时同步到手机上继续浏览;另一方面更方便、更舒适的浏览体验,如在手机、iPad或PC上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浏览。这种“跨屏互动”的方式打破时空和媒介的限制,在完善互动体验方面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搜索、了解北魏壁画遗产信息,从而达到了解、传播北魏文化的目的。

2.4  内容为传播导向

在文化遗产新媒体活化作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笔者始终本着内容为中心的设计原则,抓住文化遗产内容为创作核心这条主线,辅以合适的数字活化形式来完成传播[9]。

2013年上映的电影《富春山居图》,无论是演员还是画面都堪称豪华;上映前是“动作大片”,上映后是“吐槽大片”,最终在豆瓣等主流评分平台上出现仅有2.9分的历史极低评分,观者们戏称已经无法用“烂片”来形容在观影过程中那种所产生的疑惑、爆笑、诧异、别扭、无聊、搞怪、想骂人、莫名其妙、俗不可耐、百爪挠心等百般滋味涌上心头的感觉。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尴尬感受?通过对影片的分析和网友的评论,我们不难找到其中的症结,上一场戏和下一场戏完全不连,动作、爱情、惊悚、抗日、警匪、暴力、主旋律甚至农村题材如此多的剧情元素生硬地混搭在一起,却没有中心内容。

同样新媒体活化作品中如何将文化遗产无缝融入观者的心理,引起观者的心理认同?拉近观者与文化遗产的距离?因此,笔者在资料整理和文案设计之时将更多的笔墨放在对内容深度的挖掘与重构,特别重点展现那些承载着深刻文化内涵的北魏平城时代墓葬壁画文化遗产为内容的信息进行活化传播。《在北魏》最终以跨屏形式去呈现,文字、图片、视频和动画在什么位置、什么地方、什么环节以及什么终端呈现都需要进行仔细斟酌与不断尝试 。对主要传播内容进行提炼与摄取并配以适合的数字活化形式,依据业界著名的设计师Robin Williams《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一书中讲到的四大设计原则:对齐、密性、对比和一致性进行排版,最终使得《在北魏》做到图文设计合理且美观、软件内容丰富而有趣,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大多数受众使用并提升大众的文化历史素养。

3  结语

渗透了社会习俗、传统礼仪、宗教观念,包含了等级、亲情、民族感情等众多复杂因素的墓葬遗产是北魏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墓葬壁画由于长期处于地下,其普遍具有毁损严重、不易保存、可读性差的特点,很大程度制约着北魏文化遗产本身和经济社会功能的发挥。数字动画、互联网与移动终端和VR等数字技术在获取与保存壁画信息、提升活化效果、有效传播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北魏平城时代墓葬出行壁画文化遗产活化过程中有着较高的适用性。在北魏平城时代墓葬出行壁画文化遗产的活化过程中,充分采用了数字动画、互联网与移动终端和VR等多种形式,这些措施的采用在墓葬壁画文化资源的可读性、可感性,弘扬北魏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1]。使得广大受众能够更加多元化的了解北魏文化,从而唤起全民对北魏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与热情。

参考文献

[1]曹丽娟.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9.

[2]王霄凡.南北朝出行仪仗图像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7.

[3]张志忠.大同北魏宋绍祖墓陶车模型浅议[J].收藏家,2008(2):81-84.

[4]白曙璋.北魏乐舞百戏形象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4.

[5]扬之水.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卤簿图若干仪仗考[J].包装工程,2019,40(10):1-7.

[6]王安霞.文化遗产的多元化视觉呈现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2):114-123,157.

[7]王霄凡.南北朝出行仪仗图像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7.

[8]贺艳,杨思,裴唯伊.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阐释与公众传播——以E-MAX“重返·西洋楼”沉浸交互秀为例[J].装饰,2019(1):44-49.

[9]梁海鹏.关中唐十八陵文化遗产的数字活化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9.

[10]伯咏归.基于移动终端的民族服饰文化数字化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5.

[11]苏卉,王丹.基于数字技术的大遗址区文化资源的活化策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2):124-125.

建筑与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1. 城市个性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无论城市面貌还是建筑风格, 它们在人们眼中应该是独特的。张钦楠在《阅读城市》一书中阐述“城市性格”时, 表述道:“城市是人类所创造的最美妙、最高级、最复杂又最深刻的产物”。当城外的人们初次进入某一城市, 首先感受的是该城市的特色, 如:建筑、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交通和饮食等。家乡人回到故里会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人们能从多视角发现城市的“灵魂”, 使城市特色像一股暖流融入人们心田, 滋润记忆复苏。例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 美国的白宫, 悉尼的歌剧院、西藏的布达拉宫它们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的个性, 成为那些地区精神、文化的象征。

2. 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是人们感知城市特色最直观的视觉印象。它是城市文化底蕴的体现。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 “标志性建筑一旦拥有了一段历史、一个符号或某种意蕴, 那它作为标志物的地位也将得到提升”。标志性建筑作为城市特有的标志, 它受到历史环境的、自然条件的影响, 并且与当地的文脉息息相关。是它们共同作用相互渗透创造出一个地区的经典建筑。标志性建筑表达了城市的特色、提升至了城市形象。如印度甘地纪念馆、埃及金字塔、比萨斜塔、兵马俑等世界性标志性建筑。体现了历史性、时代性, 是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产物。

3. 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深层解读

3.1 标志性建筑的意义表达

人们用建筑表达寄托思想, 不断对建筑中蕴含的意义进行探索。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地标建筑的意义在于, 它是可以和人们心灵共鸣、标注人们记忆的建筑。”

标志性建筑意义的传达方式在实践中是建筑师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文脉等的研究, 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饮食习惯等进行归纳总结、抽象提取、补充更新。以继承创新的设计理念, 营造出“心灵共鸣”的标志性建筑, 将其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载体, 文化传播的种子。

3.2 标志性建筑的结构层面

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代表性建筑, 它本身即有区别于其他城市建筑的表现特征。如北京故宫“中轴布局, 左右对称,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建筑思想体现了“天覆地载, 帝道唯一”的皇权至上的思想。再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吸取了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 木构架结构, 层叠出挑, 结构稳定, 以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构件斗拱为原型。演绎了传统建筑的再生与创新。从建筑形体到各部分构件, 实现了建筑功能、结构、艺术的完美统一。从国家馆到地区馆, 以功能为主线, 做了由上到下的分区, 造型上主从搭配, 空间上采用了南北方向作主轴线的处理手法, 其展现出来的城市空间序列尤为壮观。国家馆居中升起, 高63米, 登高眺望, 给人以“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成功塑造了主题“东方之冠”, 中国馆空间场所处处弥漫着深厚悠远的中国气韵。

3.3 标志性建筑与历史文化环境

标志性建筑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特色。如西安大雁塔, 始建于唐代, 为楼阁式砖塔, 塔身呈方锥形, 整座建筑造型简洁稳重, 气魄宏大, 庄严古朴, 作为西安市标志性建筑, 承载着西安悠久历史文化。随着时空的变迁, 标志性建筑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 呈现不同的发展形态。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社会, 受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及建筑技术与材料的制约, 建筑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而近代, 由于外国入侵, 其殖民文化, 使我国有些城市建筑表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格。出现了大量带有殖民特色、异域风格的建筑。如天津的望海楼教堂其建筑风格是哥特式建筑, 而外墙采用天津当地的清水青砖, 立面装饰以砖雕为主, 砖雕是典型的中国工艺;结构上采用当地常见的砖木结构, 屋顶木屋架, 延续了天津的当地传统特色。

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因其深层的文化因素影响。不同时空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相互作用。以上海为例, 近代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 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文化共同生活交织。由此, 在上海这座城市里, 出现了不同的文化、艺术观念及表现形式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将近代的上海变成了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发源地。随之, 出现了中西合璧又具有上海独具风格的、带有欧洲各国特色文化的上海外滩;这片标志性建筑群, 成为了上海人文历史的代表之一。

4. 标志性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城市文化是标志性建筑的灵魂, 标志性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如:上海金茂大厦、苏州新火车站的设计采取继承传统与积极创新的态度, 从不同角度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1 实例一:“上海金茂大厦”立于天地间的东方之美

4.1.1 上海金茂大厦总体设计体现了对传统建筑元素的撷取和更新

上海金茂大厦设计在细部处理中, 将中国传统文化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之中, 使得该建筑高贵而典雅, 奢华而不落庸俗。整体上融合了现代和古典、传统与简约的风格, 突出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上海金茂大厦是单体建筑与附近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及高低错落有致的楼群一起构成了一个群体建筑, 成为都市一道靓丽的风景。

4.1.2 上海金茂大厦与中国历史建筑的融合

现代超高层建筑与中国历史建筑文脉相结合。高层建筑源于塔, 中国的塔又是源自印度, 但融入了中国文化和艺术之后, 中国的塔比印度塔更美。它沿袭了东方塔形, 阶梯造型以逐渐加快的节奏向上伸展, 表现出高层建筑少有的玲珑感。上海金茂大厦体现了中国塔的神韵, 钢结构和玻璃同样能演绎出有中国文化品味的建筑。

4.1.3 意蕴设计理念——传统哲学

上海金茂大厦建筑设计说明中阐述“金茂大厦两边垂直, 将自身耸立的主体比作是一支笔, 将周旁的裙房比作是一本书。”“自古来, 出圣出贤尽在朝阳俊秀之处, 清雅之地。……圣人于此推文, 创作阴阳地理之书, ……论天、地、人三才之正理……。” (源自李怀远的《地理原真》) 借此反映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中自然 (天) 、社会 (地) 与人的生存、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作用, 即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两大哲学支柱, ”为其设计理念。

上海金茂大厦正是由于深入细节的文脉传承, 使该设计方案成功地创造出蕴含中国文化价值的现代建筑作品。

4.2 实例二:“苏州新火车站”展示了苏州历史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苏州新火车站在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式、建筑色彩的设计上, 充分尊重苏州地域文脉, 与城市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协调。是一座“苏而新”的建筑。它与苏州本土的人文与文化环境相融合, 充分体现了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4.2.1 基于传承的创新——那是一片优雅的菱形艺术、凝固的音乐

苏州的城市建筑风格细腻、小巧、低调, 注重文化内涵。菱形造型是苏州市建筑的地方特色。苏州新火车站网架结构上用菱形做屋顶空间造型, 其地方特色赫然可见——其几何形式与通透的木构架相互穿插形成了丰富的界面表情。高低错落的小菱形屋面, 消除了建筑的庞大之感, 整个轮廓线如波浪般起伏, 极富动感。而随处可见的菱形图案更是将室内外的一致与苏式韵味发挥到极致;菱形几何体又源于苏州古典园林的花窗和铺地花纹的提取, 使城市记忆得到延续, 提升了城市品质。

4.2.2 建筑色彩与地域环境协调统一

色彩是城市文脉延续的重要元素。该作品以灰、白、栗三色为主, 建筑色彩控制以主色调、辅助色、点缀色三个方面来表现。既尊重了文脉, 又体现古城浓郁的历史气息。

连续节奏的坡屋顶为深灰色, 东西外墙面为白色, 二色形成的粉墙黛瓦的外观印象, 正是苏州古城传统建筑的精髓。栗色花窗格栅、深灰色踢脚、窗框, 以及色彩构成面积的大小、涂色位置、空间排列等, 从细节到整体形成完美的构图。既融合了城市文化特点, 又凸现了城市地方特色。

苏州新火车站演绎了水乡的诗情画意, 它用温柔纤细的江南情调堆砌出了恢弘大气之感。

5. 结语

在标志性建筑设计中, 要认真地对城市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究及提炼, 创造出更好的设计思想, 使城市历史文化与标志性建筑更好的相融于一体, 使标志性建筑与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与当代文化等结合起来, 使标志性建筑极具时代感, 又蕴含着城市文脉, 使城市特色得以延续。

每个城市, 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 这期间, 由于自然、风俗、社会文化和经济技术等的的不同影响, 出现了不同特色的城市文化和建筑风格, 最终形成了各个城市之间各自具有的特色形象。作为建筑设计人员, 我们更需在设计工作中, 去发现它、尊重它、传承它。将每个城市特有的文化记忆延续、更新、提升, 创作出具有城市特色和富有时代特征的标志性建筑作品。

摘要:本文通过审视标志性建筑现状, 从城市文化个性的角度出发, 对标志性建筑做深层解读, 阐述了城市文化与标志性建筑的关系;意在使建筑设计人员, 在标志性建筑创作时, 对城市文化给予足够的关注与认知──将标志性建筑融合本土文化、以积极创新的态度, 提升城市特色形象, 延续城市记忆。

关键词:城市文化,标志性建筑,传承

参考文献

[1] 张饮楠.阅读城市[M].上海:三联书店, 2004.

[2]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平, 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3] 周拥军.卫民.标志性建筑的原生与创新[J].中外建筑, 2007 (2) :54-56.

[4] 梓庐.文化传承的当代表达[J].世界建筑导报, 2015, (3) :6.

建筑与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一、高效建筑的文化属性

建筑具有科学技术与精神文化的双重特征, 是一个时代哲学思想以及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国很多的建筑杰作, 无不彰显着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发扬。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 其建筑更是要充分发扬其办学特色与文化内涵, 通过建筑这样恢弘的文化标签, 来为校园创建书香浓郁的文化氛围[1]。校园建筑作为社会建筑的一个分支, 具有江建筑艺术性的体现同时也有建筑文化特性的体现。其中建筑的艺术性在建筑发源之初的初衷即是淋漓尽致的发挥传达人们的对其艺术性以及实用性的期待, 人们也在不断繁衍发展过程中, 为建筑形态与内涵赋予了更多的当下时代的特征, 使其不断成为包含人类劳动成果、智慧结晶、文化形态、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以及风俗习惯的艺术性承载构造;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气候各异, 所以各地的建筑在形态以及内涵上都形成了较大的出入, 并在这种差异中形成了不同地区以及不同高校的独树一帜的建筑文化特性。

二、高校建筑与校园文化的纵向融合发展

1、建筑外部形式统一

中国高校的建筑规模与建筑形态在时间的轴向上延续了中国传统建筑威严、大气的特征, 尤其是有着有着发展历史的高校, 其建筑风格无不彰显着类似古代名门望族、达官贵人的建筑气派[2]。高校正门的修建注重大而威严、大而气派的建筑理念, 其通过这样的外部建筑形式, 暗示学生与社会这是一个进行精品教育的地方, 走进这里也就代表着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担当与责任, 并能通过高端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足迹。

2、建筑风格协调

大学是存储知识与传播知识的密集场所, 其中每栋建筑物都是文化浸润的产物, 见证了高校从诞生到繁荣的一系列历程, 很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找到了适应自身气质的建筑特征,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 并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例如清华大学建筑的新图书馆就在建筑风格上彰显了一定的艺术性与文化性, 其经过对建筑中窗楣的脚线、圆拱入口、檐口形态的仔细设计与推敲的方式, 在整体的设计风格上与校园的建筑风格遥相呼应, 并在新的潮流影响带动下实现了创新, 同时与原有建筑风格能够完美的协调与融合。

3、建筑模式的传承

梁思成在早年编著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中说到建筑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不能徒然的对古建筑进行照搬与模仿, 还需要充分发挥现代化的建筑思想与精神, 发扬高效建筑的现代化文化精神与态度。在高校建筑中, 具有重要使命与作用的莫过于图书馆。中国高校早期图书馆的建设更加偏向于欧美的建筑风格, 同时在内部布局上也受到了欧美建筑风格的影响与带动。在80年代中, 为了方便图书的储藏与管理, 高校的图书馆往往采取将图书馆设计为“T”型乃至“工”型的方式, 达到了结构简单、分工明确的优势。

三、高校建筑与校园文化的横向融合发展

1、校园建筑与周围建筑融合

建筑做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 在与周围的建筑与环境进行交融是并不是封闭与孤独的, 必须采用恰当的方式与周围的环境保持协调以及融合的关系。既要保证自身具有一定的存在感, 同时还有与周围削弱自身的突出感, 通过夹景、分景以及隔景的方式精妙的构建高校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3], 同时, 高校在扩张的过程当中还需要通过将建筑物设计成不同色彩的方式来保证整体建筑分为的跳跃与活泼。同时环境的介入也是展现高校环境个性的重要部分, 所以在建筑上一定要适当的运用城市中蕴含的人文特色。例如扬州大学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扬了现代化的建筑精神与理念, 几栋颇具现代化风格的教育建筑拔地而起, 同时为了与学校周围的环境保持一致与协调, 学校又通过统一的建筑风格, 与周围的毗邻的环境实现了创新与融合。

2、校园建筑与校园文化协调

校园精神文化汇总的学术氛围、政治舆论、学风、教风以及校风对培养学生的人格、身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营造出的团结、优雅、整洁、活泼等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主管能动性;粗俗、脏乱以及散漫的环境容易滋生学生身上不良的生活品性。高校建筑做为传播与弘扬校园文化与正能量的重要载体, 发扬高效求学中的求真务实、砥砺前行的坚韧品质与信念, 通过将校园建筑与校园文化相协调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总之, 一个承担教书育人使命的高校, 不断要在学术上充当先行者, 同时还要在建筑设计上充分发扬人文精神与内涵, 为师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提供宁静致远的人文环境与氛围。

四、结语

高校建筑是展现高校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的重要名片与代表, 为了切实保证建筑风格在当前的高校中能够得到良好的融合与创新, 高校切实需要在校园文化与建筑的纵向融合发展上注重外部形式的统一、建筑风格协调、建筑规模继承等特征, 在建筑与校园文化的横向融合发展中, 通过将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协调融合以及校园文化相融合的方式充分彰显建筑在校园中的独特作用。

摘要: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重要载体, 往往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沦为一座过于表象化的载体类型。大学校园中的建筑作为承载与弘扬教育内涵的重要场所, 是注入校园文化的最佳选择, 同时也是彰显校园精神与文化内涵的重要名片。为了保证高校建筑与校园文化中得到更好的融合与发展, 建筑需要通过追溯万物归属领域的方式传达校园文化的使命与内涵, 并通过建筑这首无声的诗提升高校发展前景。

关键词:高效建筑,校园文化,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应勇, 姜慧敏, 张海霞.中外高校校园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6:40-43.

[2] 孙爱华, 刘亚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 2017, 11:87-88.

建筑与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全球化语境下,地处中国北疆的内蒙古也不可避免受其影响。审视内蒙古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现状的同时,深入剖析其衰落原因,呼吁在经济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入地认识、整理和重构内蒙古地域建筑文化。

关键词:全球化;内蒙古;地域建筑文化

Key words:Globalization;Inner Mongoli;Reg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1 引言:全球化及其特征

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概念始于国际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全球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讲,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

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汇聚融合。

2 全球化对地域建筑文化的影响

在建筑领域,全球化带来了最新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以及先锋的理念、时髦的建筑语汇,使建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对全球每个角落的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地同化,这种同化作用有时对于地域建筑文化是毁灭性的打击。

“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渐隐退。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由于建筑形式的精神意义植根于文化传统,这势必导致建筑魂的失落。”[1]在全球化语境下,建筑师如何应对这些存在于全球和地方的变化?建筑创作受地方传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多大?这些是对全球建筑师所提出的共同问题。

由于地域建筑文化根植于特定地域和文化,是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气候条件长期作用形成的居住生活模式,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大多数地域建筑文化仍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在与全球化广泛的斗争过程中,地域建筑文化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更新和发展,异化着全球化。实质上,正是这种全球化同化地域建筑文化与地域建筑文化异化全球化的有机统一过程,构成了当今建筑发展的主题。所以,全球建筑师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地域建筑文化,把弘扬地域建筑文化作为对抗全球化的有力武器。

1999年于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通过了吴良镛先生起草的《北京宪章》,《北京宪章》对于21世纪的建筑发展方向起到了指导作用。“在经济大潮、国际建筑文洪流的冲击与交融之中,呼吁捍卫自己的文化,发挥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声音日益高涨。”[2]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筑师将更多的目光关注与不同地域的建筑保护、继承与发展。建筑的地域性、民族性以及建筑创作中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建筑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北京宪章》更加明确了全球化背景下,建筑师的地域化、民族性的创作和研究方向。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一方面实现了经济的巨大进步和繁荣,并带动了建筑业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导致了新时期欣欣向荣的建筑市场面临地域文化的失落所导致的建筑文化的严重危机。吴良镛先生对此不无忧虑地指出:“繁荣的建筑市场中的设计竞赛,广义地看,是科学技术与经济实力的竞争,也是地域文化的竞争。一般说来,科学技术与经济竞争的目标和要求较为明显,‘指标’具体,而建筑文化的竞争、设计艺术匠心的酝酿则较难捉摸,但非常重要。……有人说21世纪竞争将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对建筑来说,颇为确切。中国建筑师理应熟悉本土文化,才能够赢得这方面的竞争……”[3]

第四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新疆设计研究院王小东先生在其获奖感言中指出:“在西部的建筑师同样会遇到全球化与本土化,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统一性与差异性,确定与模糊,整体与个体,碰撞与吸收,建筑与非建筑等在当代建筑创作领引人思索的诸方面的问题”。[4]作为立足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师王小东传达出一个信息——地域文化、本土文化和全球化并存、碰撞并吸收其时代精神重生已获得了建筑界的认可。了解建筑文化的真实含义,尊重人、尊重社会、尊重环境、尊重历史,具有高水平的建筑文化鉴赏力成为对一个建筑师的基本要求。

3 迷失的内蒙古地域建筑文化

全球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内蒙古地区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雷姆·库哈斯曾概括说:“亚洲等大陆渴望拥有广普城市,它是完全‘人工化’的,就像好莱坞摄影棚一样,每周一清晨都焕然一新”[5],快速发展的中国沿海地区亦然,身处中国北疆的内蒙古亦然。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内蒙古地区和其他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的地区一样,急于“追赶”发达地区。在追求改革发展的名义下,渐渐抛弃自己原有的地域建筑文化。内蒙古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深厚而独特地域建筑文化渐渐迷失在快速发展的滚滚洪流之中,结果正如艺术家陈丹青所言:“几代人的历史失忆造成的文化失语,导致当代城市建筑风格冲突、历史冲突、文化冲突中呈现出一派行政景观。甚至这种政府主导的建设行为一度接近疯狂的地步。”

2005年5月17日,是一个值得被历史铭记的时间。正是在这一天,随着一声巨响,刚建成四年的呼和浩特市公安局11层指挥大楼瞬间灰飞烟灭。这次爆炸当然不是恐怖袭击,而是政府主动拆除,规模之大被称为“西北第一爆”,其目的是给拟建的所谓169m高的“西北第一高楼”——金鹰CDB腾地方。富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疯狂的建设行为却是源于一个骗局。最终,“西北第一高楼”没有建立起来,这场闹剧以政府被骗巨资而骗子被绳之以法的结局草草收场。由“西北第一爆”,笔者联想起建筑史上另一个著名的爆炸——1972年7月15日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帕鲁伊特·伊戈(Pruitl Lgoe)居住区的几栋楼被爆破拆除。[6]如果说詹克斯先生把其作为现代主义死亡的标志,笔者认为这“西北第一爆”也理应成为目前建设方式终结的标志。

2011年4月5日,美国《时代》周刊一篇题目为《鬼城》的文章把鄂尔多斯康巴什推向了中国城市建设的风口浪尖。这座一期工程方圆32km2的新城镇,目标是打造可容纳100万人的新城镇,並将它定位为鄂尔多斯的政治文化中心,总投资达50多亿元人民币。 作为可与成吉思汗的“恢弘皇城”媲美的公共建设工程,康巴什充斥着各式各样“舶来”的豪华建筑。但是,这座炫富式的城市群落从2004年建设至今,仅两万八千多人入住,甚至出现了“车头比人头多、街上的清洁工比行人多”的“鬼城”现象。当然,任何新建城市,如南昌的红谷滩新区、广州的天河区都是经过多年发展才演变成繁华都市,加之内蒙古地区本身地广人稀,康巴什“鬼城”的出现是暂时的也是必然的过程。

由康巴什“鬼城事件”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经济快速发展,疾风暴雨般的城市建设,各种文化和建筑思潮争相登陆所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近五十年来,地区间的交流在不断增强,是本土建筑文化的视野也得到了拓展,这对内蒙古地区的进步和建筑文化的繁荣,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内蒙古地域建筑文化的自身的脆弱性及外来建筑文化的强势性,在交流中本土文化明显的处于劣势,面临着被完全同化的危险,少数地域建筑文化在保护和弘扬地域文化的旗号下,沦为了商业操控下城市建设的噱头(图1)。同时,外来的建筑文化若不尊重本土地域建筑文化,不能很好地与之融合,也不会被当地民众所认可,从而渐渐失去光泽,甚至枯萎死亡。

内蒙古是一片神奇的热土,在历史的长河中,多种文化的交融与共存孕育了深厚的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然而,在全球化语境下,内蒙古传统地域建筑文化在迷失中步入衰落,状况令人担忧,其直接原因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内蒙古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形成特定的文化语境,“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的建筑创作几乎等于严格的命题作文”[7],极大地增加了建筑创作的难度。而活跃于内蒙古建筑领域的大多数建筑师、规划师所接受的“标准化”、“模式化”的建筑教育,使他们缺乏对内蒙古各地地域建筑文化的深入了解,没有保护、弘扬地域建筑文化的意识。在实践中,往往体现为照搬或模仿外来建筑形式的能力有余而挖掘本土地域建筑文化潜力的能力不足。各种所谓“追赶世界水平”的尝试更加剧了本土地域文化的衰落(图2) 。

其次,在内蒙古城市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陈旧简陋的密集老城区与高楼林立、马路宽阔的新城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图3) 。这种对比也进一步强化了公众、政府和建筑师、规划师普遍轻视本土地域建筑文化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们习以为常的对有着深厚内涵和广泛影响的本土地域建筑文化视而不见。“全盘否定”和“彻底重建”的论调日渐高涨,在这种形势下,客观真实的延续地方建筑文化和深入具体的挖掘民族建筑文化的声音日渐衰弱(图4,图5)。

第三,对内蒙古地域建筑文化研究长期滞后,导致建筑师、规划师在继承和发展地域建筑文化的实践中无据可依。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历史环境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几十年来未能系统地开展这项工作;另一方面,不少学术权威受到文化中心论的影响,始终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作为研究的重点地区,而对地处边疆,经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往往不够系统深入。正如北京大学副教授王昀所指出的:“对于中国来说,建筑本身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民族对于建筑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形成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它是丰富多彩的东西。而我们现在把建筑变成了一个好像有正确道路的事,这太确定了。”[8]现在,这一趋势还在延续、扩展,它的影响已波及内蒙古地区建筑文化的方方面面。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内蒙古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一方面是成片的历史街区被彻底拆除,为一幢幢不伦不类的仿古建筑或 “舶来建筑”取而代之;另一方面,“地域建筑文化符号”的随意拼贴已到泛滥的地步,却鲜有能够体现地域特色的新建筑问世(图6,图7)。面对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的困境,作为活跃于内蒙古地区的建筑师的代表人物——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张鹏举教授深深地体会到由建筑师和公众不同程度的“集体失忆”引发的“文化危机”所导致的尴尬后果,深刻地指出:“历史上,内蒙古地区建筑、城市、文化的关系是有机的、统一的和互依互存的。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中所体现出有关‘场所感’、‘全面可持续发展性’、‘以文化为中心的城市发展’,以及他们背后的游牧文化的深层内涵,都是等待我们去继承和发展的传统文化,也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代某些重要问题的可依之据。”[9]

在经济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深入的认识、整理和重构内蒙古地域建筑文化,是一项意义重大且十分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陈凯峰.建筑文化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6:1-14.

[2] 吴良镛.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3.

[3] 吴良镛.《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总序(一)——论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J].华中建筑,2002(6):1.

[4] 王小东.第四届梁思成奖获奖感言[J].建筑学报,2007(3):2.

[5] [荷]雷姆·库哈斯.广普城市[J].王群,译.世界建筑,2003(2):64-68.

[6] [英]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M].李大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4.

[7] 佚名.当代西部城市与建筑论坛[J].时代建筑,2006(4):78-85.

[8] 朱雷,臧峰.差异性的建筑教育对非工科院校建筑学院的访谈[J].时代建筑,2007(3):40.

[9] 杨永生,王莉慧.建筑百家谈古论今:地域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6.

责任编辑:于向凤

上一篇:中国会计文化论文下一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