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范文

2023-09-23

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范文第1篇

一、我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概况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个体工商户5133户,从业人员12753人,个体劳动者党员340名。建立了一个个私协分党委,11人个协分会党支部,支部书记都由相应的个协分会工作人员担任,建立1个行业分会党支部,即XX商会党支部。340名个体劳动者党员中,组织关系涉及到18个基层党委,其中在个协分会党支部的93名。共有私营企业336户,从业人员12019人,员工为50-99人的10户,100人以上的11户,有3名以上党员的21户,员工在50名以上但党员不足3人的6户,员工在100名以上,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1户,应建党支部21个,已经建立党支部21个,向企业派遣党建指导员19名。有外商投资企业18户,党员18名,应建党支部3个,已建立党支部3个。

(二)总体评价

我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总体发展态势是好的、成效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领导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全县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主要负责人经常过问,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并明确责任,确定专人抓落实。同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切实加强对本区域内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二是非公有制企业员工中党员比例逐渐增多。据统计,全县平均每15户个体工商户中有1名党员,个体工商户中党员所占比例较2001年增加了

2.25%。平均每1.2户私营企业中有1名党员,私营企业员工中党员所占比例较2001年增加了1.8%。24个已建立党支部的非公有制企业一年来新发展党员10名。三是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覆盖面逐步拓宽。两年来,全县建立私营企业党支部16个,使支部总数达到了24个,占应建党支部数的100%。四是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强。无论是走访、座谈,我们都感觉到:非公制企业党组织的参与作用、向心力作用、骨干带动作用以及监督协调作用等都有了较大提高,它们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大,位置越来越重要。

二、存在问题

(一)认识统一难。一些党组织和领导同志认为非公有制企业性质特殊,在整个经济中比重小,党员人数少,党建工作抓不抓关系不大,导致对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党务工作者认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情况复杂,党建工作难开展,存在抓不好的思想;有的认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任务繁重,存在没有精力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思想,导致精力投入不够,工作抓得不紧,方法不多。一

些党员头脑中存在着“雇佣”思想,认为党员和其他员工同为企业主“打工”,谈不上发挥什么带头作用;有的党员认为自己到私营企业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过不过组织生活无所谓;还有的党员感到在私营企业工作不稳定,不想把组织关系转来转去。同时,一些企业主对企业建立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心存疑虑,有的认为企业资产属个人所有,建立党组织没有必要;有的怕党组织活动多,加重负担,影响生产;有的担心党组织干预企业生产经营。因而,建立党组织积极性不高。

(二)党建工作开展难。一是组织建设难。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小,党员数量少,流动性强,建立完善的党建工作网络仍有较大难度。我县虽然对24个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都建立了党组织,但还有330个企业由于党员人数不足或没有党员,没有建立党组织。同时,由于我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数量本身就少,但党员的流动性却很强,如果几名党员一离开企业,这个支部就要面临撤销或与其他支部联合,影响党建工作连续性。此外,企业党组织班子成员配备,选择理想人选难度较大。二是党员队伍建设难。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由于教育引导不够,致使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群众对党的认识有所淡化,不能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发展党员工作比较薄弱。党员教育针对性不强,一些党组织对发挥作用的渠道和方式不清楚,工作只是停留在抓自身建设上。一些党员由于思想认谡上的偏差,也使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同时,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员不愿接转组织关系,因此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的底数难以摸清。介绍信放在“口袋”里,转而不入,致使管理失控。三是开展活动难。非公有制企业经营活动节奏快,党组织开展工作很大程度上受企业主的制约,客观上使得党组织活动、

党员发展工作等难以开展。同时,非公有制企业中党组织由于活动经费存在解决难问题,使得党组织只能停留在组织党员开开会,读读报,少搞或不搞活动。四是作用发挥难。一些非公有制党组织书记在开展工作时,觉得理不直,气不壮,工作缺乏独立性。有的党组织书记工作能力欠缺,工作精力不集中,精力投入不够;有的对企业经营管理不熟悉,没有把党建工作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出现了“两张皮”现象。同时,从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队伍的现状来看,还不尽人意,党员数量不足。据统计,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员工总数18724,其中党员694名,仅占员工总数的3.7%。而50名以下职工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3.8%以上,却很少有党员,企业党员数量少,缺乏影响力。同时,党员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也影响了作用的发挥。据统计,在640名党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82名,占28.4%;处于普通岗位上的党员421名,占60.7%。

(三)机制不够完善。一是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机制。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主要侧重于部门抓,没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级党组织各部门的作用,在面上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二是工作方式方法陈旧。一些党组织没有正确把握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党建工作的特殊性,机械搬用国有企业开展党建的方式方法,工作定位不准,成效不明显。三是督查指导机制不够完善。督查指导的针对性不强,操作性不强。四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很好地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考核奖惩机制,形成表扬先进,鞭策后进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几点建议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县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既是当前的热点、难点,也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为进一步加强非公党建工作,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非公党建工作,必须增强党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思想文化建设,保证企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团结凝聚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广大员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把包括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内的广大人员教育引导好、团结好、凝聚好,我们党才能有更加坚实的阶级基础,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不可动摇的执政基础。

(二)加强工作指导。层层成立非公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加强非公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非公经济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任务,将非公企业党的工作纳入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部署并列入党建工作考评范围,逐步形成各级党委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部门共同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形成切合实际并具有XX特色的非公党建工作模式。

(三)抓好阵地建设。一是党建网站阵地。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抓好县委组织部党建网站建设,进一步开拓网上党建领域。逐步形成县委—乡镇党委总支、支部三级党建网络体系。二是党员教育阵地。各级党校、党建网站、电教播放点、教学点和党员活动室等,加强对社区、企业党支部书记、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三是党员管理阵地。对社区、企业中的流动党员逐一登记造册,分类实行单位管理、

行业管理、挂靠管理、社区管理、双重管理,形成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党员管理网络。四是宣传示范阵地。通过广播、电视、展版和宣传栏等,宣传党建工作的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批评不良习气,弘扬浩然正气,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五是社区服务阵地。主动深入了解社区居民、企业职工、广大党员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扩大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为加强非公党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硬件及经费保证。

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范文第2篇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

“混合所有”的思想并不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广受好评的, 这主要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以及人们保守的思想有关。当时的现实情况使混合所有制的发展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萌芽成长阶段。

经过较长的发展期, 混合所有制的经济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国家政策方面也得到了助力,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混合所有制”的概念, 并将“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将混合所有制的经济形式置于新的历史高度, 由此可以看出, 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和几次重要会议才最终确立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地位和方向, 但不变的是始终强调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强调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总的来说, 我们对经济体制的不断探索是对我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 我们在增进对我国国情认识的同时不断地改进、完善我国的经济体制, 使之更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 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

二、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形势

当今许多学者看好混合所有制经济, 认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地位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 在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条件和水平下, 并非公有化程度越高, 越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 古人讲, 过犹不及, 在经济领域也是如此。而且从现实角度出发, 国有企业目前确实存在一些弊端, 又称之为“老国企病”, 即目标不明症、反应迟钝症、臃肿僵硬症、思想僵化症的四大弊病。

而混合所有制可以有效改善国企存在的弊端。

首先, 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一般是多股权结构, 在企业这个微观层面上, 它可以有效协调不同所有权之间的利益冲突, 平衡利益矛盾, 使得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活力十足。其次,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的目的和作用是不同的, 国有经济成分的功能首先是社会效益, 其次才是经济上的盈利, 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不能仅仅依靠社会效益, 更需要经济效益, 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就可以契合这些需要, 与国有经济共同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总的来说, 混合所有制经济既能够对国有经济目前存在的弊端起到互补作用, 又能够迎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在适应多方需求的情况下, 混合所有制经济自然得以迅速发展。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

第一, 混合所有制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的经济形式可以有效将不同利益主体有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力, 重点体现在国有经济和民营企业的有机结合。二者地结合在激发国有经济活力、鼓励私营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意义上, 混合所有制经济在促进社会就业、整合社会资源、提升整体经济水平等方面都做出巨大贡献。

第二, 有利于真正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有效发挥市场的作用, 合理有效的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敏锐地觉察到市场风向的变化, 从而迅速对自身的经营进行调整, 以有机迎合市场的时机和需要, 有助于真正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 混合所有制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并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在前文中, 我们已经提到了国有企业目前存在的弊端, 然而尽管国有经济目前存在弊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仍需得到保证。而混合所有制经济则可以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保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影响力、创造力, 当前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 有利于更加充分地打开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通道,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放到国有经济急需加强的产业和领域, 促进国有企业在结构优化、提升竞争力、推进创业和创新、改进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摘要:混合所有制经济是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为实现经济腾飞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与传统的、界限分明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不同, 掺杂着公有和非公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看似模糊, 但它却绝不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混合所有制经济始终是为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促进公有制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而存在的。本文主要谈谈自改革开放以来,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趋势以及现阶段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发展趋势,意义,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卓元.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什么样的经济[J].求是, 2014 (4) .

[2] 黄群慧.新时期如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J].行政管理改革, 2013 (12) .

[3] 卫兴化, 何召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弄清和搞好混合所有制经济[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5 (1) .

[4] 刘泉红.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载体深化国企改革[J], 前线, 2014 (2) .

[5] 彭建国.关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构想[J], 发展, 2014 (3) .

[6] 常修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N].人民日报, 2014-04-30.

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范文第3篇

【摘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这样一个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和基础的市场经济,与纯粹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优越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制度 优越性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经过最初十几年实践与理论的艰苦探索,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此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中国经济也随之进入持续的高速增长轨道。2010年之后,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继续朝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全面推进,中国经济发展依然充满了活力。在整个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不仅继续保持着全世界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不断得到提高。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道路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实现党所确立的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之路。
在多种经济制度和体制的比较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及其优越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要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及其優越性,一个比较直观的方法就是进行多种经济制度和体制的比较。在当今世界上,大体存在着四种主要的经济制度和体制:一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存在于欧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一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于古巴、朝鲜等国家;一种是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存在于非洲及中东等一些国家;一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说,存在于一些国家的前资本主义制度和体制,多半是一种封建的甚至是更为陈旧的制度和体制,这些制度和体制从根本上来说是不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因此,实行这种制度和体制的国家往往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存在于一些国家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计划体制,由于排斥市场经济机制,实行单一的计划管理,从而使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受到严重的束缚;同时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的封锁,这些国家又不得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无法广泛吸收整个世界发展的各方面文明成果。因此,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困难重重甚至是举步维艰。存在于欧美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体制,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和体制,并且在当今世界上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由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这种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已经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经济增长乏力、世界发展的日益不平衡、生态危机的不断加深等各个方面得到充分表现。相比于这些制度和体制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特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合,从而具有三个方面的优越性: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特有的政治优势;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三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这三个方面的优势和优越性的有机统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和体制,这正是中国经济社会不断获得稳步发展的制度基础和根本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秘笈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之所以发展不顺,一些国家之所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正在于要么是缺乏先进政党的领导,要么是政治体制混乱,各种党派之间无序竞争,内乱不断,甚至发生内战。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来说,从来没有离开经济的政治,也从来没有离开政治的经济,政治与经济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形成了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制度,既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度,也不同于一些国家的独裁专制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大政治基础和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治制度根源。
中国的改革要始终坚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一总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始终坚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一总原则,而不是像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那样,把经济体制改革变成了彻底放弃和颠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这样一个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和基础的市场经济,与纯粹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优越性。

我国现阶段的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两种主要形式。从国有企业方面来看,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具体来说:第一,国有企业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是实现党对经济工作的領导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党的战略方针的主力军,是实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目标的重要依靠力量。

第二,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支柱,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载体,体现着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比任何私有制经济形式都能够更好地发挥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比任何私有制经济形式都能够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和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我国国有企业一方面具有企业的一般属性,从而能够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参与市场竞争,为社会创造和提供有益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并为国家创造大量利润和税收;同时我国国有企业又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企业,承担着多方面的社会职能,在保障就业、劳动安全、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产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国家安全等各方面具有比一般企业更多的优越性和社会效益。

第四,国有企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从总体上来看,经过改革以后所形成的我国现有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规模大、管理规范、科研创新能力强,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中国企业多半都是国有企业,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我国国有企业具有日益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第五,我国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存在广泛的各种合作,已经有机融入市场经济和世界市场,已经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总之,国有企业的大量存在及其不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经济制度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保持了农业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性质,在政治上保持了党对农業和农民的领导,在经济上避免了土地私有化必然产生土地兼并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农民两极分化和大面积贫困化;另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把亿万潜在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解放出来,通过市场机制为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同时极大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我国开展大规模公共建设提供了独有的制度保障,使我国城镇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房地产业等各方面获得了高速高效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巨大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农业经营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所特有的制度优势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

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就业、税收、技术创新等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是指民族非公有经济,而不包括外资企业。由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得到发展的,因此,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相似的性质,即主要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另一方面,它又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鼓励、引导、调节和约束,从而使其综合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再重申“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则,并且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通过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和大力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继续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各种更为有利的条件。实践证明,进一步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保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活力和进一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所以说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因为这样一种经济体制从实践上来说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在理论上突破和超越了所有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市场经济必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前提,它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因此,西方经济学理论同样排斥和否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这正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至今不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理论来源。

受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被实践证明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成功的现实背景下,仍然有许多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抱着一种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其中一些人认为社会主义最终只能是计划经济,搞市场经济只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把我国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简单地完全归罪于市场经济;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如果中国要搞真正的市场经济,就只能按照西方国家的标准,进一步实行经济上的彻底私有化、政治上的所谓民主宪政。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早已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伟大成就超越了、否定了。实践已经并将继续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超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最先进的经济制度和体制,其先进性就在于,一方面它充分地发挥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另一方面它又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优越性,這两种优越性的有机统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迸发出巨大的活力,拥有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华网,2015年11月24日。

责编/宋睿宸 美编/李祥峰

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范文第4篇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此,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

(一)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

(二)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

(三)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四)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

(五)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

(六)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

(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

(八)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

二、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

(九)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十一)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十二)鼓励金融服务创新。

(十三)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三、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

(十四)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

(十五)积极开展创业服务。

(十六)支持开展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

(十七)加强科技创新服务。

(十八)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十九)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四、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十)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

(二十一)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二十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二十三)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二十四)建立健全企业工会组织。

五、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

(二十五)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二十六)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

(二十七)完善企业组织制度。

(二十八)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

(二十九)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

(三十)推进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

六、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

(三十一)改进监管方式。

(三十二)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关系协调。

(三十三)规范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收费行为。

七、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的指导和政策协调

(三十四)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

(三十五)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范文第5篇

选修课论文

课程名称生态信息学

论文题目如何发展生态经济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2011年5月9日

如何发展生态经济

————公益创业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即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

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国企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其中许多企业的发展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

如今,当“生态”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一些优秀企业举起了生态经济转型的大旗。现代商业模式应当与生态经济共同转型,实现公益与收益的并行,达成生态环保与经济利益的“双赢”,将消耗企业成本的简单公益行为,真正变成一种可赢利的投资行为,转化为企业积极的竞争优势。

那我下面就谈谈现在很热门的生态经济模式——公益创业。所谓的公益创业就是社会组织(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在经营过程中,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非营利机构采用创造性的商业运作模式提升其社会价值,

二是企业通过创造性地满足社会需要而提升其价值。

公益创业主要就是指这一类。但是即使是创办非营利组织,也可以应用商业机制和市场竞争来产生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实现公益创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经营所得

不是为个人谋取利益,而是将所得造福社会。

社会公益创业是最近新兴的事业,是区别于商业创业的事业。

商业创业,已经是妇幼皆知,简单说来也就是拿钱生钱。也就是用一定的启动资金去圈钱。它的目的性就是创造经济价值。

而社会公益创业则不然,其是一些人基于社会使命和责任感的要求,为谋取公众社会利益的创业行为。

社会公益创业指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是一种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公益创业强调创业的社会利益的兼顾以及非盈利组织的创业。

公益创业的由来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就已经开始了创业培训,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且已经形成了模式,也拥有系统的教材。如曾于2002年获得美国教育图书出版界最高荣誉“金灯奖”的《创业培训课程》。中国公益创业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公益创业起步比较晚。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还在解决温饱和发展的问题,所以就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走进共同富裕。”现在已经有10%人富裕起来,70%的人步入小康。已经具备了发展公益的土壤。土地有了,但还是荒地。值得庆幸的是已经有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人士注意到了这一点,开始在一定范围内的小开垦。

这里我举壹基金为例。

壹基金的运作更像一个公司,整个管理、人事、公关、市场、业务、财务等,完全按照企业运营的方式来架构。为壹基金提供服务的咨询、公关、审计公司,都是世界一流的。麦肯锡、贝恩、奥美、德勤等等。

唯一差别是壹基金以公众效应、大众利益为目标,而不是以挣了多少钱为考量。可以说壹基金用公司的运营模式,融入了公益的内涵。

举一个例子说明壹基金应用商业机制和市场竞争来产生经济效益。

2009年8月27日,壹基金携手汇源集团在北京宣布战略合作。汇源集团向壹基金一次性捐助100万元善款,今后消费者每购买一瓶汇源果汁,将会有一元钱以汇源代捐的形式捐赠给壹基金。所有善款将用于双方共同关注的儿童、教育等领域。

当然,壹基金的运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受一些误解,正如壹基金计划执行主席周惟彦所说“懂的人会说你是公益创投,不懂的人会说你是在洗钱。”公益组织以企业化行为发展在中国似乎没有前车之鉴。而国外的公益组织的基金95%的钱是可以拿去做其他产业投资的,只要拿5%就做公益,就已经是一个发展正常的公益组织。所以公益创业理念的推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公益创业作为一种生态经济的表现形式,自然给社会和人们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方针,确定了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在转变就业观念、倡导自主创业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将创业限定在开公司、办企业等商业创业模式上,应当看到,公益创业同样大有可为。

公益创业是一个泊来概念,也译作社会创新、社会创业或公益创新等。牛津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认为,公益创业具备“公益性”、“创新性”和“市场导向性”三大特点。“公益性”意味着维护公共利益;“创新性” 意味着新思想的产生或新模式的创建;“市场导向性” 表明了其绩效驱动、竞争性和前瞻性。由此可见,公益创业,是指在社会使命激发下,个人或社会组织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利益的创业活动。

公益创业拥有庞大的社会需求。据民政部统计,我国有城市低保人口2200多万、农村

低保人口2620万,每年有近8000万灾民需要救济,同时还有6000万残疾人需要实施救助。随着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小政府、大社会”的日渐深入,一部分由国家供养、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将改制为民办公助的非营利组织,从而为弱势人群提供服务。转型时期庞大的社会需求将为公益创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公益创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据亚洲基金会调查,美国51%的医院、46%的高校、86%的博物馆、90%的艺术团体和58%的社会服务组织以非营利组织形态存在。中国非营利组织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为0.3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0%。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公益创业将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公益创业的低风险和高成功率有助青年大学生获得成功。

当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正在转变观念,将就业目光投向自主创业。但是,受社会和自身条件等因素制约,高校毕业生在商业领域的创业成功率并不高。但是对有意投身公益创业的大学生说,假设有两组各10个年轻人,在同样的学识条件和同样的热情投入下,第一组选择商业创业,第二组选择公益创业。结果是第一组成功者可能只有1到2个,而第二组成果者可能有8到9个,甚至可能10个全部获得成功!原因在于,商业竞争有排他性,你死我活,投入热情与成功率难成正比;公益创业目前竞争性较低,过多的是共同呵护发展,而且,公益创业的投入热情与成功是成正比的。

我国社会公益领域发展晚、发育慢、能力弱、人才匮乏,急需大量的青年创业者和专业人才。随着非公募基金会等第三部门的迅速崛起,非公募基金会财力资源与草根组织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生态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一个青年人施展才干的大舞台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把开发中国的社会公益资源比作挖井,这口百米深井现在或许才挖了3到5米,越来越多的资源正在深处等待人来挖掘。

为帮助青年大学生解决就业、创业难题,需要改进目前的学校教育方式,公益创业是必然存在的趋势。

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范文第6篇

相关标签:调 查

农村信用社以支持“三农”、服务“三农”为宗旨,肩负着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如何更好地发挥农信社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支持农村经济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为支持“三农”、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生态,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转型跨越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不适应性凸显。一方面是金融产品供给总量不足,不适应人民群众急剧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金融产品供给单一,不适应金融服务公平性和均等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经营理念还受传统经营的影响,不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金融服务滞后,不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实现金融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农信社尚有很多工作要做。

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发展专业化经营。农信社拥有点多、面广、线长的优势,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信社正处于股份制改造阶段,在加快推进股权改造的同时,从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及自身转型方面看,需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差异化经营的问题。就是把人力、机构、费用、技术、品牌等诸多方面的配置向与自身服务能力相匹配的业务、客户、产品方面倾斜,应由主要针对农户生产性、消费性周转贷款,转向支持农业科技发展,集中有限的人财物资源,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生产等结构调整方面做出品牌,做出影响力,形成比较优势。二是专业化经营的问题。应在管理、战略、文化、服务、产品、业务结构、客户结构、收入结构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专业化的经营,力争让品牌影响力走在市场前列。专业化经营既是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也是适应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加快创新步伐,创新金融产品服务的提供方式。农村贫困,农民增收缓慢,导致农户抵押难、贷款难的问题仍较普遍。农信社要围绕提高金融产品供给效率这一目的,按照不同类型的产品特点,加快金融服务改革、开发和发展,构建多元化、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此外,要从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增强农业产业生产后劲,激活农业存量资产,快速增加农民收入出发,开发农民房屋、承包地、林地、荒山、采矿、商标等抵押贷款产品,提供方式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

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必须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信用建设是发展农村信贷的基础。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的薄弱状况,应加快农村资产评估、担保公司、征信登记等金融中介机构建设,建立一套针对“三农”特点、行之有效的定价机制,并开展农信评估、担保、评级工作,让农户树立起信用观念。还要抓住在中西部地区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分层次开展农村金融教育活动的机遇,组织好小额信贷业务和技术培训以及农村金融改革、农业保险、农业合作经济等方面的培训,解决好农信社与农村、农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切切实实推进农村信用体制建设。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形成能够使农民、政府、金融企业共赢的政策和措施。从目前看,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政策供给不足的问题。在农村信贷市场准入政策逐步放宽的形势下,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限,逐步提高市场开发程度,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造政策环境。二是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其中公共财政资金配置最为关键。要做出统一安排,使政府与农信社等地方金融机构真正有机结合起来,用好用活支持金融发展的贴息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通过客户结构转型,紧扣农业农村工作的发展思路:就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而言,要切实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瞄准设施蔬菜、

特色养殖、经济林建设、水利建设、产业升级等事关长远发展的项目,持续加大融资力度,有效发挥金融支持作用。

三、对策和主要措施

(一)以深入贯彻落实一条道路和两场革命的战略思想为纲领,审时度势,使内部各项机制建设成为农村合作银行做强做优的动力与活力。

1、体现四个着力,明确侧重点,争取在客户经理队伍建设上实现新发展。

一是着力加强客户经理等级制度和淘汰机制建设,建立以业务为主的等级评价标准和考核奖励制度,明确等级档次、考评周期、晋升或降级等动态管理的规则。二是着力提升客户经理信贷营销的能力和水平,对客户经理进行定期培训,提升其对贷款客户风险状况的综合分析能力。三是着力创新客户经理岗位的设置和定位,将客户经理营销和操作相分离;增设理财、风险等类别的专业客户经理,定期出具企业和行业的风险分析报告。四是着力改进客户经理的工作方式和作风,采用客户经理全天候密集上门营销的方法,并对客户经理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个人账户进行不定期排查,提高客户经理队伍的素质。

2、围绕五大中心,紧扣关键点,争取在网点标准化转型升级上凸显新优势。

一是围绕网点硬件环境改造为中心,全面分析网点所处地域的经济状况和客户结构,设置不同类型的特色网点。二是围绕网点功能、流程转型,根据网点业务发生的频率和复杂程度,对柜口设置、业务种类、设备配置等方面进行规范,实行分级差别服务。三是围绕员工服务行为规范为(博客,微博)中心,对员工服务行为进行标准化管理和培训,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营销技巧、风险意识,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四是围绕加强网点服务环境的监督为中心,将服务质量、客户的满意度纳入支行网点及员工考核,采取明察暗访、调阅监控录像、神秘人检查、随机询问客户满意度等方式,进行定期评比和通报。五是以转型试点网点的验收为中心,打造标杆网点,层层推进,定期验收,对其经验在全行推广。

3、坚持六项创新,找准切入点,争取在特色金融产品研发应用上确立新方向。

一是创新推出股权质押贷款金融产品,合理确定股权质押贷款的发放对象,通过对出质人和质押股权所在公司的资信、身份及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完整审查,评估股权的市场价值以确定质押贷款的金额,同时在贷后要求企业提供质押股权所在公司的财务报表,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二是创新推出网上银行金融产品,通过积极筹备、及时总结,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培训并投入试运行,争取早日对外开办丰收e网业务,为企业提供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三是创新推出特色银行卡金融产品,通过开发集存、贷、汇、理财等于一体的特色银行卡,为企业提供套餐式的优质服务。四是创新推出出口退税质押贷款金融产品,在发放贷款前与企业签订协议,对经国税部门认可的企业出口退税专户进行控制,贷款到期后直接从该账户扣除,帮助外向型企业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五是创新推出应收账款质押或收购等产业链融资金融产品,选择一些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开展应收账款等质押贷款,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六是创新推出商标权、专利权等新型质押贷款金融产品,满足企业个性化的资金需求。

(二)以继续努力当好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坚强后盾,顺势而行,使外部各项业务拓展成为农村合作银行抢占先机的保障与支撑。

1、注重三个实效,掌控平衡点,争取在企业多元化发展支持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注重在信贷支持的行业和企业类别的选择上求实效,不断加大对新兴产业如光机电、化工、生物制药等产业的扶持,持续加大对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扶持,重点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企业的扶持;做好传统行业如服装、箱包、童车、洁具等的跟踪和监测,强化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动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结构的调整。

二是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信贷支持的力度上求实效,对转型升级刚刚启动的企业的研发资金需求适当予以支持,推出技术改造贷款;对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档次的成长型企业给予挖掘和培养,积极主动地深入企业,为其排忧解难;对已经转型成功的优质企业进行重点支持,为其提供全方面、全过程服务。三是注重在信贷支持的不同发展模式和前景的企业差别上求实效,对资金实力较强、掌握相当技术、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大力支持;对自身资金实力不足、掌握相当技术的企业,提高抵、质押率;对自身资金实力不足、技术不稳定的企业,严格控制信贷投入。

2、突出六个强化,防范风险点,争取在企业异地办厂和对外投资信贷监管上提升新能力。

一是突出对外迁企业在资金监管力度上的强化,针对企业外迁信贷资金监管难度加大的情况,积极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要求外迁企业在银行开立基本账户,要求其平时用于异地所办企业的日常经营开支、出货运输等方面的资金通过开立在银行的账户进行划转;同时要求外迁企业提供相对规范的财务报表和业务经营资料,加强对外迁企业生产和销售状况的跟踪。

二是突出对外迁企业和对外投资企业在信贷政策调整上的强化:对外迁企业,以租赁和购买当地土地与厂房两种不同的类型为区分,在扶持方式和支持力度上进行区别对待;对投资房地产的企业,做好专用账户开户、预售资金监管等工作,注重企业自身资本实力和资金链状况。

三是突出对外迁和对外投资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灵活性上的强化,结合企业的行业性质、资信状况、贷款期限和经营情况,建立利率定价的风险溢价机制,实行差别化的上浮利率,来获得风险补偿。

四是突出对外迁和对外投资企业经营效益跟踪上的强化,关注企业信贷资金流向,强化对其风险的预警与分析。五是突出对外迁和对外投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筑上的强化,深化与信用担保机构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使针对企业的信用评级更科学合理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

六是突出对企业主行为决策和风险承担上的强化,强化第二还款来源的落实,要求外迁企业和对外投资企业的企业主签订无限连带责任承诺书和补充协议,将个人资产用于企业担保,同时要求大股东也签订个人连带责任协议;提升企业主的还款意识;转变经营观念,以评估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市场发展前景等要素的信贷决策行为,来帮助企业主作出合理化的投资决策。

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简称区联社)自2005年9月成立以来,带领全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植根八桂、服务“三农”,在短短五年中,走过了一段辉煌历程,成长为一个资产优良、实力雄厚、运行安全、服务快捷、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当前,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成为全区分支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金融机构。

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着力打造“广西人自己的银行”,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不转向,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和县域金融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实施“五大工程”促进“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

从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到今年8月底,全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2975亿元,其中累计发放“三农”贷款1907.28亿元。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广西农合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085.20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502.73亿

元。区联社连续5年被自治区政府授予“金融机构支持广西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最近又获“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和支持中小企业先进奖项”。

――实施农户小额信贷品牌工程。区联社充分发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优势,努力打造服务品牌,扩大农户贷款覆盖面,满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信贷资金需要。从区联社成立到今年8月底,全区农合机构累计发放农户贷款1303.49亿元;农户贷款余额达621.62亿元。区联社着力构建发放千家万户农村小额贷款的平台,增加支农信贷投放渠道。近年来,全区农合机构累计向各类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发放贷款41.94亿元。

――实施产业化企业服务工程。区联社积极推进“龙头企业担保+农合机构授信+农户承贷+农业政策保险”、“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模式,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2009年,区联社与自治区农业厅签订合作备忘录,计划3年内向全区农业产业化提供信用额度100亿元;与自治区林业厅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框架,计划在5年内为我区林业产业、林权制度改革等提供260亿元的信贷支持。据统计,自2007年以来全区农合机构累计向林业、桑蚕业、糖业、酒精淀粉业等广西优势特色农业发放贷款274.91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广西优势农业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实施中小企业扶持工程。按照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的要求,全区各级农合机构积极做好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一是制订小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机制,让利于企业;二是创新服务机制,建立小企业贷款服务中心;三是推行产品质押担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活体产品抵押贷款、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贷款、流动资金最高限额循环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金融新产品。截至今年8月,中小企业贷款余额579.43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份额居全区各金融同业之首。区联社2007年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小企业融资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实施农村消费信贷工程。围绕政府实施家电、农机具、汽车“三下乡”工程,积极支持农户购置家电、农业机械、自用车和其他各类耐用消费品的信贷需求,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配合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累计投放近3亿元贷款支持农贸市场建设,改善农村商品流通和消费环境;修订和完善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贷款管理办法,提高县域、乡镇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的信用贷款额度,支持其购建房、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等。2005年以来,全区农合机构累计发放各类农村消费贷款近100亿元。

上一篇:扫黑除恶学习计划范文下一篇:网管转正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