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审计论文范文

2024-05-05

三公经费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预算编报说明

(一)总体情况

2018年,本单位部门预算安排的“三公”经费支出共 1 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预算 0 万元,公务接待费支出预算 1 万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支出预算 2 万元。

(二)“三公”经费增减变动说明。

2018年部门预算安排的“三公”经费支出预算 1 万元,比上年减少(增加) 0 万元,减少(增加) 0 %。其中:

1.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预算 0 万元,比上年减少(增加) 0 万元,减少(增加) 0 %,主要原因是 没有因公出国人员 。

2. 公务接待费支出预算 1 万元,同比减少(增加) 0万元,减少(增加) 0 %。主要原因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有关规定,强化机关财务管理,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在审核各项支出时,坚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合理安排的原则,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

3.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支出预算 2 万元,比上年增加 2 万元,增加100 %,主要原因是 省残联划拨流动服务车一台用于残疾人服务 。

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预算 0 万元,比上年减少(增加) 0 万元,减少(增加) 0 %,主要原因是 没有购置 。

三公经费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XX局(以下简称省局)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有效控制“三公”经费支出,根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三公”经费管理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局机关,XX分局和直属事业单位。 第三条 “三公”经费是指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

第四条 根据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和部门预算编制政策,合理编制“三公”经费预算,不得超预算支出。

第五条 严格“三公”经费监督,及时公开“三公”经费预算、决算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 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

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公务用车,是指省局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为履行职责,开展一般公务活动和安全监察执法所配备的机动车辆,包括一般公务用车和安全监管监察用车。

第七条 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是指单位公务用车购置费(包括车价、相关税费)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停车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经费使用实行

1 统筹规划,预算总额控制。

第八条 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批准的公务用车配备更新计划,编制购置经费预算;参照核定的编制数及定额标准,编制运行维护经费预算。

第九条 公务用车购置严格执行“先审批、后采购”制度。公务用车购置方案由省局办公室提出,经局长办公会意见同意后,由办公室、科技装备处、财务处、纪检组监察室共同组成采购小组,按照政府采购或招标方式统一采购。

第十条 加强公务用车油耗、维修、保险、过路过桥费、停车费等运行费用的单车核算,定期考核分析单车费用支出情况,有效控制和降低单车费用支出。

第十一条 公务用车原则上不得进行装饰和增配,确有必要进行装饰和增配的,要严格控制在购置价格2%以内,不得增加高档配置或豪华内饰。

第十二条 公务用车通过政府采购实行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定点保险,通过专用徽通卡支付过路过桥费。

第十三条 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程序:

购置费按照招标采购价格,经局长审批后,由财务处根据预算资金渠道统一支付。

燃油费、过路过桥费由办公室根据单车消费情况,适时适量进行充值,经财务部门审核、局长审批后转账支付。

维修费每季度结算一次,由办公室统一核算,经财务部门

2 审核、局长审批后转账支付。

保险费按照招标采购价格,经局长审批后统一支付。 零星过路过桥费、停车费、洗车费等杂费,由驾驶员填单,经办公室审核,财务部门审批,按月打入报销人工资卡。

安全行车奖励由办公室统计安全行车里程,提出奖励方案,经局长审批后,按月打入驾驶员工资卡。

第三章 公务接待费

第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公务接待费,是指由财政预算核定,确因公务接待需要而合理开支的费用。

第十五条 公务接待费实行预算总额控制、只减不增,严格审批、限额报销。

第十六条 公务接待应当在定点饭店或者职工食堂按规定的标准安排。

第十七条 公务接待费支出程序:

(一)在职工食堂安排的公务接待用餐,办公室按月统计用餐人次,财务部门按桌餐100元/人、自助餐20元/人的限高标准核算,列入公务接待费。

(二)在定点饭店安排的公务接待用餐,办公室按月结算,经局长审批后转账支付。

(三)在定点饭店之外安排的零星公务接待用餐,经办人凭有效发票在限额内据实报销。

第四章 因公出国(境)费

第十八条 因公出国(境)费是指由财政预算核定,用于出国访问、考察、培训,参加国际会议以及政府间合作项目等活动的经费,包括国际旅费、伙食补助费、住宿费、公杂费、城市间交通费、国际会议注册费、翻译费、个人零用费、培训费、境外保险费、办理护照、签证的费用。

第十九条

人事培训处根据总局出访、考察、出国培训等出国(境)任务计划及当年财政预算安排情况,提出省局出国(境)任务计划,经省局党组会研究后报总局审批。

第二十条 出国(境)任务计划的经费预算不得超过当年财政核准的出国(境)经费预算控制数额。财务处按照总局批复的出国(境)经费预算,合理安排经费支出。

第二十一条 各单位不得超预算或无预算安排出国(境)团组,不得接受或变相接受企事业单位资助,或向下级单位摊派、转嫁出国(境)费用。

第二十二条

出国(境)费支出程序:

(一)接到总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出国(境)费缴费通知后,人事培训处提出审查意见,经局长审批后,由财务转账支付。

(二)出国(境)人员回到单位一周内办理财务报销手续。按照《差旅费管理办法》报销出国(境)前后在国内发生的交

4 通、住宿、伙食补助等费用,并附总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开具的出国费发票。出国(境)期间发生的国际旅费、伙食补助费、公杂费、城市间交通费等各种费用不再报销。

第五章 “三公”经费监督

第二十三条 “三公”经费按规定预算科目列支。不得在“其它支出”科目列支“三公”经费,不得在培训费中列支出国培训费,不得在会议费中列支公务接待费(会议接待住宿费、用餐费除外)。

第二十四条 财务部门定期统计分析“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局长报告,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五条 经过总局财务司审查批准的“三公”经费当年预算和上年决算,应在10个工作日内,通过省局门户网站政务公开/财务信息栏目,按照财政部门规定格式予以公开。

第二十六条 财务处负责省局“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各监察分局、安全技术中心应在子站及时公开省局批复的本单位预算、决算信息。

三公经费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绩效审计 “三公”经费 评价制度

一、引言

“三公”经费是行政事业单位正常工作有序开展的基本经费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必不可少的支出。在“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背景之下,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建立了“1+20”制度约束体系。其中“三公经费”是反对浪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度的约束下,2013年1-11月中央和国家机关113个部门和单位本级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与2012年全年相比下降幅度分别为42.9%、38.1%、10.9%,31个省区市直属单位本级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与2012年全年相比下降幅度分别为36.2%、32.7%、15.3%。“八项规定”为完善“三公经费”监管提出了制度性的要求,保证了“三公”经费的合规性。

但随着社会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公众不仅仅关心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是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关心经济活动进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查和评价。因此引入“三公”经费绩效审计就显得十分必要。目前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领域,分析国内外政府绩效审计的差距,总结国外绩效审计的优点,提出改进措施,从战略、法律法规、评价指标建立、审计模式的角度完善政府绩效审计。有关细化政府绩效审计——“三公”经费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却相当有限,主要基于“三公”经费公开角度探讨绩效审计,存在对“三公”经费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绩效评价标准不够系统等问题。故本文从政府绩效审计角度探讨“三公”经费监管创新研究,构建科学的审计监督和问责机制,促进和完善相关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突破监管瓶颈与困难,提高监管效率与效果。

二、“三公”经费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高额“三公”经费需要加强管理

“三公”经费在国家制度的约束下,预算数近年保持着下降的趋势,财政部2014年预算数与2013年预算数相比,下降了49.75万元,民政部2014年预算数比2013年下降了80.35万元,审计署2014年预算数比2013年下降了60.71万元。但从2014年“三公”经费开支预算总额来看,依旧呈现高支出的状态,国家统计局2014年“三公”经费预算数高达10 596.29万元,交通运输部高达8 387.94万元(见表1)。

(二)开展绩效审计的优点

绩效审计是对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也就是“3E”审计,目前已经发展到“5E”审计,对“环境性”、“公平性”也展开了研究,绩效审计相比于传统政府审计,不仅能够解除受托经济责任,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观点,而且具有价值增值功能,通过绩效审计,为政府管理提出改进建议,让各项活动更有效的开展。绩效审计可以更加全面地核实政府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在传统政府审计重视事后评价的基础上,兼顾事前与事中监管。

在传统政府审计保证“三公”经费消费合规、合法的基础之上,开展“三公”经费绩效审计,适应了“三公”消费在公开过程中,公众对政府职能运转进行系统性、全面性和多层次性评价的需求。

1.公务接待费。在传统审计在检验公务接待开支是否严格遵守各项定额标准的基础上,绩效审计主要回答各项公务接待消费是否本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作风;公务接待的目的与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有更高效、更经济的方案。

2.公务交通补助费。在国家取消公务用车的制度出台后,以公务交通补助费的形式替代“三公”中的公务用车。公务交通补助费绩效审计主要关注其分配的公平性,避免受“官位阶层”过多的影响。对于外出频繁的岗位,绩效审计主要关注其分配的科学性,避免因补助过低而间接导致的“懒政”行为。

3.公务出国(境)。公务出国(境)一直是难以监控的部分,主要从事前和事后加强绩效审计,通过绩效审计可以判断公务出国(境)各项消费的有效性与效果性,在达到预期目的的前提下,是否有更加经济的方案。

三、落实绩效评价,完善“三公”经费

有关“三公”经费的各项开支大都是服务性行为,有些效益是间接的、潜在的,难以对其进行量化性分析,因此在对“三公”经费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应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一)公务接待费实行分类评价制度

在公务接待绩效评价中, 应该根据被评价对象的特点进行分类,实行分类评价的原则,各部门按公务接待目的划分。如环境保护局依据开展的接待活动主题,分为以提升环境为目的的公务接待活动和提升内部管理、加强上下级交流的公务接待活动,以提升环境为目的的公务接待活动又细化分类实施绩效审计,如空气的改善、水质的改善、植被覆盖率提高等。例如各部门为治理水污染而产生的公务接待费用,带来的效益多少,我们无法去量化,因此要通过审计师去判断“三公”经费开支所带来的环保效益,通过对水质的检测,与其他年度的水质质量进行纵向比较,同时依据水质改善程度和“三公”经费的开支数额与其他省市具有同样性质的“三公”经费开支进行横向比较,通过两维度的比较来判断经费开支的“5E”性。因此,绩效审计应该对相似主题会议进行分类、汇总,最终在测试空气、水质、土壤等资源的质量改善程度和公职人员的自我评价上来判断其投入的有效性,以提升内部管理,加强上下级交流,监督公务接待活动产生的费用。

(二)公务交通补助费实行工作岗位评价制度

2014年7月16日党中央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方案要求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并将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对于降低公务用车开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绩效审计已由原有的“3E”发展成“5E”, “5E”包含“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环境性”,而公务交通补助最难保证的便是其分配的“公平性”,《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中规定:司局级每人每月1 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但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公务交通补贴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单位统筹部分,用于解决不同岗位之间公务出行不均衡等问题。

如何管理公务交通补助中的单位统筹部分金额,以及是否解决其不均衡的问题,是绩效审计关注的重点,因此在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公务交通补助应实行工作岗位评价制度,根据岗位的外出频率,判断公务交通补助的合理性,尤其关注补助过高的岗位,是否过多受到“官位阶层”的影响;对于外出频繁的岗位也要审查其补助的科学性。

(三)因公出国(境)费实行成果评价制度

公务出国(境)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和学习,由于受地域和时间限制,我们难以及时判断公务出国(境)产生费用的合理性,因此加强后期绩效审计就显得十分关键,通过对后期公务人员审核、评价,来判断公务出国(境)的有效性。以提升学术能力为目的的出国(境)活动,应以出国人员撰写课题的数量和层次、发布的论文数量和刊物级别、培养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作为绩效审计衡量指标;以提升教育水平为目的的公务出国(境)活动则以学校的升学率和科研成果数量来判断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结合定性分析,判断出国(境)各项开支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从整体上把握, “三公”经费绩效审计的主要衡量标准是:(1)该政府辖区的人均GDP指数,通过GDP指数的变动来衡量“三公”活动开展的“5E”性,投资于项目工程过程中产生的“三公”经费开支则通过项目的财务比率来进行判断。(2)公民对政府部门或项目的满意程度也可以体现政府职能发挥的有效性,通过民意调查,获取公民满意度指数,能够为绩效审计引入很好的评价指标。(3)内部经费有无贪污行为和贪污行为的数量可以折射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程度。依据这些信息,审计师进行判断,得出审计报告:一方面能够反映出政府的开支是否得到了预期结果,是否有效地使用了各自资源;另一方面为“三公”经费开支存在的改进空间提出建议。X

参考文献:

1.李晓慧,孟春.“三公经费”披露及其绩效审计研究——基于2010年“三公经费”披露及其引发的讨论的证据[J].财政金融,2012,(04).

2.甘肃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国家审计与政府绩效管理[J].审计研究,2012,(06).

3.赵红.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财务与审计,2012,(06).

三公经费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供热采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直接的关系,供热企业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关注成本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要通过合理的审计,发现供热成本中可以削减控制的部分,尽可能降低供热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文章分析了供热企业的成本构成要素与经济效益来源,探讨了成本审计对供热企业的积极作用,并针对其中的一些关键点开展分析。

[关键词]供热企业;成本审计;成本绩效审核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3.074 冬季供热是北方寒冷地区的特色,因此也就催生了北方寒冷地区的特色企业——供热企业。虽然近些年南方冬季供热的呼声逐渐增大,但是北方供热企业,有不少实际上陷入到利润缩窄的经营困局之中。一些地区供热政府补贴减少,但是又存在市场限价,这导致供热企业的利润空间缩窄。因此,对于供热企业来讲,在新时期背景下,就要着眼未来,加强成本审计,切实降低供热各环节的成本,让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

1 供热企业的成本构成和经济来源

对于供热企业而言,成本构成来源于多个方面,这是企业需要清楚认识的关键。第一,原、辅材料费用。在供热过程中,会消耗大量原材料和辅助材料,比如原煤、燃气、燃油、水、电等,在长达5个月左右的供暖期中,这些原材料或是辅助材料,会消耗非常大的数量,这是供热企业最为直接的成本支出。第二,人工成本。供热企业具有非常的季节性特征,主要工作集中在冬季,夏季并不需要供热,也就是说一年12个月,有7个月左右不需要供热,这期间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为企业做出任何经济效益贡献,企业却需要负担工资成本。第三,设备成本。供热的实现,需要各类设备的支持,如锅炉、泵、管道等,都会产生大量成本。而在使用中,不断有设备故障需要维修,有些设备损耗过大需要更新,这些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第四,办公成本。在供热企业的正常工作中,会产生办公成本,这是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需要引起重视的。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成本构成之外,供热企业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成本。总的来讲,供热企业的成本是由多个方面的要素构成,在进行成本绩效审核的时候,就需要对这些环节形成清楚认识。

供热企业成本构成多元,而经济来源则显得非常单一,主要就是供热收费。根据吉林市城西供热有限责任公司2018—2019年冬季供热收费标准来看,具体为居民住宅27元/平方米,经营性用房33元/平方米,其他类用房29.5元/平方米,地下车库16.25元/平方米。和2017年相比,2018年供热收费每平方米下降了0.5元。假设供热面积没有增大,就意味着供热总收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加需要对成本加强审核控制,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2 供热企业成本绩效审核的价值意义

对供热成本进行绩效审核,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意义,这需要有关人士形成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为相关工作的開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能够提升供热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绩效审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发现目前成本中存在的不合理成本,对其实现控制。从目前供热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诸多成本支出中,确实有一部分成本是不合理的,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在原材料消耗这方面,一些设备老旧,导致热效率降低,这实际上就是增大了供热成本。通过合理的措施提高设备热效率,就能够提高原材料的使用率,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效用。通过供热成本绩效审计,就可以发现这些方面的成本特征,将其中不合理的地方揭示出来,然后予以有针对性的控制。

第二,可以提高供热企业的运营效率。成本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企业内部的运营效率。一些环节工作拖沓,流于表面没有落实到位,导致这些方面的成本明显高于正常情况。在进行成本绩效审核的同时,需要透过成本认识到背后潜藏的工作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解决处理,就可以将企业中一些冗杂缓滞的工作环节进行优化,从而实现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目的。

第三,有助于提高供热企业服务水平。加强成本绩效核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拿出足够的资金来改善设备和供暖条件,给居民提供更好的供热服务。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设备更换、管网改造都需要投入不菲的资金,企业效益越高,就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些工作,从而提高供热效率,让居民在冬季享受舒适的供热。

3 供热企业加强成本绩效审核的关键点

3.1 对原辅材料成本加强审计

原辅材料在供热中的成本支出是很大的,成本绩效审计就需要对这个方面加强审计。首先,用量审计。材料的成本和用量是直接相关的,用得越多成本越高,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因此,在成本绩效审计中,就需要对供热期所消耗的各类材料用量进行审计,根据实际的供热情况来分析材料用量。尤其是要注意对热效率的核算,看一看材料用量这个方面是否存在水分。其次,要对价格进行审计。在5个月左右的供暖期,供热企业不可能一次性采购所有的材料,都是分批次采购。市场价格本身存在波动,不同时间段采购的材料,价格也存在差异。在进行成本绩效核算的时候,就一定要找到真实的市场价格,对采暖期期间的材料价格有效审计,确保材料价格的真实性。

3.2 人工成本的审计

在人工成本这个方面,供热企业属于季节性行业,一年内人员的变动比较大,人工成本审计可以依照不同的岗位来进行,可以分为后勤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生产人员等。在进行审计时,首先就是要对人数进行审计。在一些地方有具体的核定规定,有规定就按照规定执行。若是没有规定,则可以按照同地区同类企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核定。计入成本当中的工资,不能高于当地类似能源供应行业的平均水平。而在福利、工会经费等方面,也需要有一定的限额,分别为14%和2%,不宜超过这两个数值。另外,未上缴工会组织的工会经费,则不能计入成本当中。至于社保和公积金,则依照当地规定据实核算即可。

3.3 设备成本的审计

在供热设备这个方面,成本的绩效审计可以分为厂区内设备与热力管网两个部分。一般来讲,热力管网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由供热企业进行日常维护,关于管网维护这部分的成本支出,是否要计入成本,这是审计中的一个重点。不仅如此,对于管网维护的必要性、真实性和实际费用,也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审计。至于厂区内属于供热企业的设备,不论是采购还是维修,都是需要计入成本的。另外,在设备出租、转让以及固定资产折旧这个方面,在审计时需要从固定资产原值中予以核减。

3.4 办公成本的审计

在供热期间,供热企业需要开展相关的工作,这就会产生一定的办公成本。在供热成本的审计中,需要将和供热无直接关系的业务招待、会议费用等成本扣减。同时,还需要关注财务费用的成本审计,则需要依照同期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以及相关手续费规定来进行审计。此外,还需要注意税务的审计,由于“营改增”的实施,已经有一些优惠政策导致供热企业税务面临许多变化,要加强审计,看看其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税务支出。

4 结论

供热成本绩效审计对于供热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相关人员需要了解到供热企业的成本构成,了解成本绩效审计对供热企业的积极作用,把握材料成本、设备成本、人力成本以及办公成本等方面的成本审计,将成本绩效审计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曹晓舟. 探究供热企业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J]. 财经界(学术版), 2015(21):243.

[2]邢俊娥. 供热企业成本绩效审计的关键点[J]. 时代金融, 2017(17).

[3]南召凤.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成本控制探讨[J]. 商业经济, 2018, 502(6):32-33,37.

三公经费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高校科研经费的日益增多,对其的有效使用问题也日益突出,建立健全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体系,加强科研经费监督将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结合2014年国发11号文件要求,在深入分析高校经费投入使用管理问题及其监管失灵原因的基础上,着重从监管主体、监管方式、监管基础和监管内容四方面,就高校建立健全科研经费内部监管体系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监管;体系建设

《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印发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意见》要求的有效落实需要政府、社会和科研承担单位的共同努力。近年来,随着高校获得各类科研经费投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其投入使用过程中的经费浪费和流失等违规违法问题也不断显现,影响着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提高和高校教学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2014年国发11号文件要求,在深入分析高校经费投入使用管理问题及其根本原因基础上,着重从监管主体、监管方式、监管基础和监管内容四方面,就高校建立健全科研经费内部监管体系提出对策建议。

一、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监管面临的形势

(一)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使用现状

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方面,总体上存在着结构失衡问题。首先,基础性科研经费投入比例偏低,基础性研究经费和应用性研究经费结构不合理,存在重“横向”轻“纵向”现象。其次,个体经费配置相对集中态势比较严重,易造成科研经费滥用和流失。我国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政策导致“学术大腕”易于争取经费,以及多部门分散支持科研工作造成“多头申报”科研经费,因此容易导致比较严重的集中现象和贫富不均问题[1]。再次,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结构不合理,间接费用补偿和人力成本补偿不到位,易造成教学资源被挤压占用和福利待遇“票据化”。《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规定:“间接费用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在组织实施课题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其中绩效支出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此规定适当调整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结构,提高了间接费用比例,增加了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性绩效支出。但在课题实际申报过程中,由于规定的模糊性和课题立项审核的严格性,导致由课题申报人主导的课题经费申报中的间接费用比例偏低,远远低于高校实际承担的间接成本支出[2]。

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方面,局部上存在着支出失范问题。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种类繁多,科研经费使用规定也不尽相同,导致科研承担单位和科研项目负责人在使用科研经费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出现违规违纪违法行为。

(二)高校科研经费监管面临的内外部压力

一方面,外部监管越来越严,一是经费资助部门和主管部门等政府监管越来越严,除加强科研项目结题结算财务审计外,近年来,财政部门、教育部门、纪委监察与审计部门等都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情况加大了审计力度、开展了财务巡视、专项审计等工作,查处了一批科研教师、通报了一批案件;二是社会监督越来越深入和广泛,新闻媒体不断曝光一些高校科研经费腐败问题、浪费问题以及低效问题等。审计等外部监督的力度在加大,对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责任追究、结果公开等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规范。同时也在根据外部监督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现行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从政策角度保证科研经费得到有效投入使用。可以说,外部监督的加强对高校加强科研经费监管发挥了“倒逼”作用,促动并强化了内部监管工作。另一方面,科研事业稳定发展需要加强监管,一是高校自身的监管责任越来越大,高校作为科研承担单位,其法人责任更加明确;二是高校科研实力不等同于科研经费到款额度,高校将逐渐从追求科研经费到款转到追求科研创新、科研成果上来,必然需要高校加强管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既提高科研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自主性,又保证科研经费合规合法有效使用。

因此,在高校科研经费存在诸多不良状况的情况下,无论是为了适应外部监督的需要还是自身管理的内在需求,高校都应该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内部监管体系。

二、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失灵的原因分析

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问题在科研领域的反映,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既有外部宏观管理政策不合理、监管不到位原因,也有高校自身特性、内部制度粗放、监管宽松造成的。

在外部宏观管理层面,首先,科研经费投入的多头管理以及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政策的多样性,增加了科研经费监管的难度。其次,我国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与科学研究活动本身的规律不适应。如,科研经费的“分散投入、多头管理”的管理体制,造成管理制度的不统一和管理单位间的政策冲突,易产生“多头申报”和科研经费“过度集中”等后果[3]。再次,国家对科研项目监管缺乏力度,监督检查不深入、不彻底,在促进科技创新和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下,对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违纪事项处罚较轻,易使得部分科研人员产生侥幸心理。科研经费外部监管的虚化,进一步造成高校内部监管力度下降,重视不够,进而使内部监管长期处在“宽松”状态。

在高校内部管理层面,第一,课题制造成监管弱化。课题制在保证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在申报项目、项目研究以及经费专款专用自主权方面,曾经发挥着重要作用,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推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积极申请科研、开展科学研究,但同时也易造成课题组权力过于集中[4]。课题负责制和法人责任制之间的对立,出现课题组“老板”化,诱发科研人员动用科研经费公款消费,发生违纪违法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败坏了学术风气[5],削弱了学校的监管责任和动力,降低了学校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法人责任。特别在大力争取科研经费背景下,学校监管往往会被进一步弱化。第二,学术行政化导致监管矮化。高校越来越多的科研大腕担任行政领导,这种“学术权和行政权”在管理高层的交叉导致各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不愿坚持原则、不能坚持原则、不敢坚持原则。第三,利益共享导致监管虚化。很多学校为提高本校科研竞争能力,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进入学校,避免科研经费“体外循环”,在政策上鼓励教师多争取科研资金,重视科研资金获取、忽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4],通过降低间接费用承担比例、提供科研经费到款奖励、放松经费报销审核力度、对支出采取“形式上的审核”,对支出的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审核不到位等方式,为教师重复申报课题提供便利。第四,信息不畅导致监管盲化。由于我国科研项目存在多部门多头管理问题,一旦不同项目资助单位以及项目承担单位在科研项目立项、评审、结题、经费使用、经费审计报告等方面的信息封闭,易造成经费资助部门和社会监管存在盲区,必然易导致重复立项、分散立项等问题,也易导致校内监督、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不够。第五,职责不清导致监管分化。目前,高校内部各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职责不清、协同配合较差等问题,造成科研管理中的项目负责人、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等之间相互脱节、各自为政,相关部门在经费监管中分化,科研经费监管缺乏全面、系统和连贯。

三、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监管体系构建

本文在分析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失灵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着重从监管主体、监管方式、监管基础和监管内容四方面建立健全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监管体系。

(一)明确监管主体职责

《意见》明确提出:“项目承担单位是科研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在项目申报、组织实施、验收和资金使用等方面管理职责,加强支撑服务条件建设,提高对科研人员的服务水平,建立常态化的自查自纠机制,严肃处理本单位出现的违规行为。”科研经费监管主体,从高校内部来看,主要有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审计部门以及经费使用部门和课题组等,其既是科研经费监督者,又是使用者。高校科研经费监管者存在的主体同一化现象,往往易造成内部人控制,特别在学术行政化背景下,学校科研大腕往往又是学校校级领导或部门领导。所以,明确监管主体职责,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往往就是成功关键。

(二)改进监管方式

《意见》规定要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结算方式,实行“公务卡”以及银行转账方式结算;完善科研信用管理,建立“黑名单”制度;完善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建立责任倒查制度;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和向内部公开接受内部监督。从高校监管角度来看,需重点运用好信息公开、内部审计、“公务卡”结算等三种方式,关注全过程监管。

1.完善科研项目全信息公开。完善科研项目全信息公开,关键是做好全过程信息公开和全内容信息公开。在项目指南确定环节,包括指南征求意见阶段,科研资助项目一旦确定,应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申报垄断、权力寻租和不同部门科研项目资助的相同重复;在项目申报环节,应及时向社会公开不同项目的申报单位和申报人,以及申报书内容,减少虚假申报,减少预算经费编制的不科学;在项目评审环节,在做好事前保密工作的同时,对于评委评审结果应及时公开或反馈申报人,接受社会监督,减少学源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互换;在项目结题环节,除公开项目结题验收成果、专家意见外,应公开经费使用、仪器设备购置使用以及项目研究成果等情况信息。

2.加强科研经费专项审计监督。当前,高校科研经费专项审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绝大部分科研项目尤其是横向科研项目和限额以下、级别以下纵向科研项目尚未开展审计工作,高校内部审计也基本没有将科研经费投入使用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畴。加强科研经费投入使用的专项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学校纪检监察和审计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监管作用,让审计部门参与科研经费投入使用管理的全过程,组织有关人员定期审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实现科研项目结题财务审计双签字制度,实现内部审计人员对科研经费监管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3.大力推行“公务卡”结算。公务卡是财政监管主导下,银行面向高校在职职工发放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是一种新型的财政管理手段和工具。利用公务卡进行经费使用结算,可实现对资金使用的监控,避免虚报冒领劳务费和专家费、公款消费以及以虚假票据和业务套取资金等,实现从资金流上对科研经费投入使用进行有效控制。

(三)夯实科研经费监管基础

1.加强科研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一是宏观上,建立跨部门的全国性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系统,促进各部门科研项目统筹,减少重复投入、重复申报和虚假申报。二是高校内部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高校应在建立财务综合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等有机系统的有机整合,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信息化实现学校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管理。

2.加强科研经费监管组织协同建设。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管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明确高校法人监管职责和部门职责的基础上,需要加强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资产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进一步整合监管措施[6]。首先,需要协调科研经费资助方(政府部门)、学校内部科研管理部门(包括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课题所在院系)以及科研项目组之间的关系。其次,完善学校内部科研经费管理岗位,可在财务处内部设置科研经费管理科,横跨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负责科研合同、预算编制与审核、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再次,高校在科研经费监管中要充分发挥学校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作用,建立科研经费审计监督制度,将科研经费投入使用管理情况纳入学校或院系部门负责人离任或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范畴。

3.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改进科研经费监管工作,核心是科研经费投入使用的制度建设和并能有效落实。在制度建设层面,一方面主要是解决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政策缺陷,现今除完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结构,增加间接成本补偿和人力成本报酬支出外,关键是建立全国统一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规定;另一方面是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增强制度的针对性、适应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在制度执行层面,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制度培训服务制度,增强制度的接受性、理解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执行过程中的惩罚力度,严格制度执行。前者是监管的依据,后者是监管的重要落脚点[7]。

(四)明确监管重点,做好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管

科研经费监管工作应该伴随着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包括科研项目立项前、立项申报中、立项审批中、项目执行中、项目结题以及项目结束后的六个阶段。对于项目承担单位的经费管理来说,主要涉及项目经费支持额度及结构确定、项目申报预算审定、项目预算经费下拨、项目结题财务审计、项目结余经费收缴等监管环节;对于高校来说,涉及科研项目申报预算编制、项目预算经费使用、项目结题财务决算报告编制以及结余经费上缴等监管环节,包括经费预算管理、经费支出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和科研绩效评价管理等工作。

1.加强科研项目预算的全过程管理。高校科研预算管理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立项申报阶段的预算编制管理、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的预算执行管理和科研项目结题验收阶段的预算决算管理三阶段。首先,预算编制监管方面,科研项目在立项申报阶段,需要根据立项申报要求以及申报研究项目特点,科学合理准确地编制预算。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加强对项目申报预算编制的服务工作,包括政策解读、知识培训和编制指导等。另一方面,做好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审核工作。建立项目申报预算审核审批制度,所有待申报项目预算都必须经过财务部门和审计工作的共同审核。其次,预算执行监管方面,确保经费开支严格按照预算标准、范围和进度列支是监管的重点。一方面,财务部门应及时反馈科研项目经费执行进度,服务科研人员做好经费支出安排或预算调整,避免出现应付未付、串账户支付等问题;另一方面,加强预算执行审核,严格审核科研经费是否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再次,预算决算监管方面,加强科研经费预算执行决算监管是正确确定结余经费、应对财务结算审计的重要环节。

2.加强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审核控制。加强科研经费支出审核,是保证科研经费支出符合项目预算,避免违规违纪违法使用科研经费的重要保障。第一,明确项目负责人、会计审核人员的审核监督职责,注重科研经费支出是否符合预算规定及相关规章制度。第二,加强审核力量,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增加专职科研经费管理科室和人员,对科研经费支出项目进行严格审核。第三,实现项目预算结构化控制模式,通过会计核算与预算结构化控制相互控制,实现按照项目预算结构实时控制支出。第四,及时反馈科研经费支出进度,加强经费支出过程性控制,减少科研项目结题财务决算审计过程中的调账发生以及科研结题时经费报账滞后等问题造成的部分经费没有使用完等问题。第五,加强会计基础规范建设,严格票据要素内容和报销手续,严格资金支付手段,全面推行“公务卡”报销制度。

3.加强科研经费成果管理。科研成果包括科研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技术成果,加强科研成果管理,不仅关系到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关系到科技创新,更关系到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8]。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成果产权管理,防止科研成果私自转让、无偿转让和流失,维护国家、学校和科研人员的合法利益。

4.加强科研绩效评价管理。2005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要求:“各高校要逐步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制度,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评价考核是加强科研经费监管的最后环节,它在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绩效评价,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型进行评价,从而促进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提高。

本文在分析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失灵原因的基础上,从监管主体、监管方式、监管基础和监管内容四方面构建了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监管体系。当然,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监管体系的完善以及作用的发挥,还需要外部监管体系的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席西民,李会军,郭菊娥.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优化配置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03-107.

[2] 黄永林,李茂峰.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教育与经济,2013,(3):3-8.

[3] 王永益.科研课题制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6):29-32.

[4] 陈阳.论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监管[J].教育会计研究,2014,(1):19-22.

[5] 姜晓玲.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创新[J].会计之友,2006,(12中):83-84.

[6] 王春举,揭筱纹.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14,(6):55-57.

[7] 课题组.关于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工作的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5):112-118.

[8] 卿文洁.我国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体系构建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1,(4):137-139.

[责任编辑 吴明宇]

三公经费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单位:(盖章)XXXX公司工会(2011)

XXXX公司工会经审会

关于对XXXX公司工会2011年工会经费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 XXXX公司工会委员会:

按照XXXX总工会的要求,我会于3月19日—3月20日对2011年的工会经费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XX公司XX职工平均人数XXX人,固定资产XXXX万元,工资总额XX万元。

二、审计情况,

经审计,XX公司工会XX收入合计为XX元。其中:会费收入XX元、拨交经费收入XX元、上级补助XX元、行政补助收入XX元、其它收入XX元。

支出合计XX元。其中:职工活动费共支出XX元、维权支出XX元、业务支出XX元、行政支出XX元、事业支出XXX元、其他支出XXX元。

本结余XX元,累计滚存XXX元。

三、审计评价:

根据经费使用的具体规定,经审委员会审查工会经费收支明细账及经费支出原始单据,各项支出所列内容均符合《工会法》之相关规定。

四、存在的问题:

本没有职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支出。

五、审计意见及建议:

建议在职工教育、业务培训方面给予一定的投入,以增强职工

及工会干部的工作能力 。

XX公司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

上一篇:旅游投资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银行内部审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