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危机下人口问题论文范文

2023-12-31

民族危机下人口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了相对于汉族宽松的生育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但同时也带了诸多的矛盾和问题。本文以新疆自治区为例,分析新疆少数民族政策、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新疆 人口与计划生育 少数民族

根据计划生育国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暂行规定》,实行少数民族可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并使得新疆少数民族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高于当地汉族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

1.新疆自治区少数民族生育现状分析

1.1新疆少数民族基本情况介绍

新疆现有53个民族成份。其中人口超过十万的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2005年末,新疆总人口为2010.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14.69万人,占总人口的60.42%。各民族人口數量及所占比率为:维吾尔族人口923.50万人,占总人口的45.94%;汉族795.66万人,占39.58%;哈萨克族141.39万人,占7.03%;回族89.35万人,占4.44%,柯尔克孜族17.15万人,占0.85%;蒙古族17.17万人,占0.85%;塔吉克族4.40万人,锡伯族4.15万人,满族2.46万人,乌孜别克族1.51万人,俄罗斯族1.12万人,达斡尔族0.64万人,塔塔尔族0.47万人,其他民族11.37万人,占0.57%。

1.2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快

据自治区统计局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推算:少数民族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98%,而汉族的年平均增长率仅有1.28%,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明显快于汉族人口。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13.1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2.63万人;汉族人口增加了49.0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9.81万人。由此可见,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要快于汉族,且超过了总人口年均增长1.7%的速度。

1.3新疆少数民族妇女生育率高,早育突出

新疆少数民族的生育水平绝大多数都在较高水平,特别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少数民族的生育率在全国范围内属于较高水平。同时,新疆各少数民族15~19岁妇女生育率较高,如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这与早婚比率较高有直接关系。早婚早育现象也加快了少数民族人口过快的增长。因此,进一步降低育龄妇女和生育率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1.4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多孩生育严重

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多孩生育构成较高,3孩及以上构成在40%以上有柯尔克孜、塔吉克等8个少数民族,并且15~19岁妇女的多孩生育也比较严重,相对较高的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生育4孩的有回、维吾尔、哈萨克3个民族;甚至维吾尔族还有生育5孩及以上者,可以想象这些妇女生育第1胎时很有可能还处于少年时期,这对产妇和婴儿的健康都很不利。

2.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矛盾和问题

2.1新疆少数民族人均收入水平降低

解放以来,通过国家的关怀和新疆人民的共同努力,新疆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新疆地大物博,但与其他地区相比,特别是汉族发到的沿海地区相比,新疆少数民族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却越来越大。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疆少数民族人口过快增长抵消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2.2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国家扶贫开发的难度加大

长期以来,对新疆少数民族采取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失控,而且,由于新疆大多数少数民族属于游牧民族,再加上新疆的生态环境本来就已经非常脆弱,人口的增长与放牧牲畜的增长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些地方植被被破坏,水土严重流失或沙化。2005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的76.3%,相差773元。全国尚未解决温饱的2300多万贫困人口中有一半是少数民族。

2.3严重影响了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和睦团结

当前,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少数民族人口由于迅速增长大大提高了在总人口的比重,而汉族人口因计划生育大大降低了占总人口的比重。新疆处于我国西北边境,一直以来都有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在煽动少数民族独立,对少数民族的优惠计生政策不仅使少数民族因多生而更加贫困,而且也因为多生造成国家扶贫负担的加重,进而影响民族团结和边境稳定。

2.4影响了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虽然新疆自治区一直把提高少数民族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接受基础教育的少数民族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但过快的人口增长还是影响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使少数民族文盲率不降反升。这种在人口生产商的越穷越生,人口素质越低的状况,造成了人口、生态和经济社会的恶性循环,而且,也削弱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群体对新环境、新机遇、新观念的适应和接纳能力,对新疆地区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3.结论与对策

通过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和计划生育状况的综合分析发现,新疆少数民族计划生育工作虽然总体上是成功的,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要想短期内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从长远考虑,目前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重视推广和落实建行生育奖励优待政策

要加快建立以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利益导向机制。根据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采取经济杠杆和利益调节手段,制定和落实符合自治区实际的福利、补助、保障、扶持、救助等政策,对计划生育家庭给予补偿,增加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农牧区计划生育家庭的收入。切实解决好“两女户”、“三女户”家庭的困难和问题,办好农村敬老院。扶贫开发部门在项目选择和资金安排上要把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作为优先和重点扶持对象,民政部门要制定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救助政策,劳动保障及其他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真正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从而增强人们节育少生的自觉性。

3.2要充分发挥宗教人士在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新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非常严肃,在群众中,宗教人士是德高望重的,其言行具有非常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首先,对少数民族宗教人士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政策、婚姻法等方面的系统、全面的培训,转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去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把对宗教人士的计划生育宣传纳入宗教统战工作范畴,建立健全的宗教人士例会、监督以及宗教界与计划生育部门沟通协调的制度,促使宗教人士积极参与计划生育。

3.3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避孕措施成功率

首先,要通过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避孕知识宣传,促使他们落实避孕措施。为此,要大力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宣传资料的出版发行。目前新疆广大农牧民的汉语水平非常低,绝大多数人根本就看不懂。因此,用各少数民族语言出版发行此类读物显得格外重要。此外,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开展少数民族语种的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也将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观念和丰富避孕节育知识。其次,提高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计生工作的效率与水平。通过大量采用科技手段进行计生服务,有利于更好的控制少数民族的人口过快增长。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摆脱“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对实现民族的繁荣与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搞好新疆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不仅是加快新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加强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克明.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人口计生工作的创新[J].当代贵州,2004(12):38-39.

2.张天路,张小戎.西部地区聚居民族的文化素质问题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4(5):67-71

3.张天路.西部民族人口的演进与问题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2(4):22-25

4.亚力坤·吾布里海日.新疆社会事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3):28-33.

民族危机下人口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1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创造更多高人力资本的岗位

教育的管道作用, 就是将劳动力人口在就业前分流为不同层次。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 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数在逐年增加, 2002年高校毕业生是145万, 2009年将突破600万。伴随着高校的扩招, 职业教育人数也从2003年的516万上升到2007年的810万, 并将在2010年达到800万。与此同时, 初中毕业生人数每年都要下降100万左右。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这就要求社会能够为高学历劳动力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劳动力市场转型, 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向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转移。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曾经很好的解决了转型过程中低端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完成了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任务、在存量上为2.5亿从乡村分离出来的农民工提供了就业岗位。在劳动力就业压力缓解的同时, 由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劳动力的行业需求, 也造成了整个劳动力配置结构的相对固化。

目前, 劳动力需求旺盛的几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 我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 制造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 但我国制造业的产品附加值非常低, 依靠廉价劳动力来占领市场, 大量的制造业从业人员是不需要经过高等教育的低端劳动力, 企业给大学生提供的是不需要高等教育就可以干的工作, 这是对人力资本的浪费。

因此,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增加产品附加值, 为高人力资本的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之一。

2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现状, 要求高校要适时调整学科专业

扩招对于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定的影响, 但并不是导致“就业难”的根本或主要原因, 而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由于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快速调整造成的。由于专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不能就业, 其具体表现为许多毕业生所学专业陈旧, 社会没有相应的需求或需求量较小, 而毕业生数量过大, 供大于求, 有的则表现为高校在短期内对一些热门专业急剧扩招, 相应专业毕业生激增, 出现热门专业不热, 供大于求的现象。同时社会上一些新兴行业急需大量的人才, 但相应专业的毕业生却供应不足。这种冷门专业, 过热专业毕业生滞销, 而一些新兴行业所需专业人才却供应不足而呈现出的专业结构性矛盾, 是制约当前大学生就业的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所以从这种专业结构性矛盾存在角度来看, 我国的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态势不是因为大学生的数量过剩了, 而是由于大量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所致。比如:目前全国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计算机、法律等热门, 学校都希望开设这些专业, 而没有考虑到培养特色、办学条件和市场的需求变化。盲目的扩大这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和人数, 使得这些原本很热的专业, 由于人才培养的过剩和质量不高, 导致了大量的法学, 计算机人才不能在本行业就业, 而被迫转行。中国高校普遍把研究型院校作为发展战略, 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侧重于学术理论研究而动手能力差, 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大量需要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 应该推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要尽量拓展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面, 在专业设置和课程选修上灵活化, 推行通才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

3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中小企业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的70%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 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一方面政府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要鼓励自主创业, 增加中小企业数量。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创业教育这一概念, 会议报告指出, 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有第三本教育护照即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在国外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 美国是创业教育最为成功的国家, 截止到2005年初, 美国已有一千六百多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创业课程并且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科研体系。创业成为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秘密经济武器。

我国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 其中就包括就业工作, 即: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是在总结我国近年来就业工作的实践, 深入认识扩大就业的规律, 科学分析我国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扩大就业, 不仅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 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劳动者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 更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政府政策引导, 创业基金补贴支持, 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 鼓励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4 高校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

目前, 不少高校都存在着就业指导人员不足、队伍不稳、素质不高的问题, 为此, 高校应加大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力度, 通过对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培训, 优化、完善就业指导队伍, 不断提高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确保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专业化、全员化和信息化。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解决他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大学生就业工作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

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加强“就业信息网”专题网站建设。网络已成为当今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网络求职招聘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是进一步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要求, 是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利用网络在就业工作中的平台作用, 为毕业生提供网络招聘、政策咨询、企业推介等综合性就业指导服务, 及时更新网站信息, 提高信息发布质量。学校就业职能部门应以就业信息服务为基本载体, 积极主动地广泛收集就业信息, 多方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同时大学生就业会遇到不少挫折, 心理压力增大, 一些学生的职业承受力和适应能力很差, 遇到挫折不敢面对, 怕吃苦, 怕担风险。有的因为公司第一年将其派往外地工作要求毁约, 不惜支付高额的违约金。有的因为公司条件差怕吃苦而毁约, 甚至有的因为公司地点偏僻也要求毁约。然而, 职业指导会通过测评、心理咨询等科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 消除恐惧、自卑、焦虑等心理, 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学校要进一步提供就业咨询以及心理服务平台, 以便及时给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后台服务。

5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近几年企业在用人标准上比以往有很大改变, 更加倾向于注重“品德”方面。“用人单位一改过去‘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的陈旧观念, 在招聘人才时, 更加看重‘德才兼备’。有些用人单位甚至将选才标准设定为:爱心比文凭重要, 敬业比水平重要责任比能力重要。”某一项对20余家中小企业用人需求调查数据表明:企业要求高职生具备适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 更加普遍注重高职生的职业道德和动手能力。85%的企业表示, 在招人时, 更关心应聘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业务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性人才的重任, 因此要把“德”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过程的首要目标。加强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是加强责任教育。一个人要自立于社会, 就要靠一定的责任感。对企业、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对自身负责任是作为一名成功人士必不可少的重要品质。其次是忠诚教育。在职业方面, 忠诚体现为对所在企业、从事职业的忠实状态和程度在大学阶段就要培养高职学生“干一行, 爱一行, 专一行”, 切勿朝三暮四, 见异思迁。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化、制度化管理, 提高学生修养水平。

加强诚信道德教育。正确对待职业活动, 遵守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是职业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但是, 近年来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新的挑战, 以及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不守信用、不守承诺的现象时有发生。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 并将诚信道德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 贯穿大学生活始终。毕业生在就业时应以诚信为本, 以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 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

总之, 大学生就业现状引起社会关注, 如何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就业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社会工程, 需要高校和社会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金融危机下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在现今的金融危机下,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十分紧迫而严峻。大学生就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如不解决好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 本文从现今状况下研究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帮助大学生更好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聂永江.高校校友就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江苏高教, 2007 (1) .

[2] 杨凤第.关于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1) .

民族危机下人口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就业是每个高职大学生所面临的重大抉择,前途问题主宰着高职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高职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一样,大都有着明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自信满满,渴望有一番大作为。与本科生相比,他们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当他们面对挑战与机遇,特别是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就会承受更大心理压力,并伴随产生各种就业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

1 社会: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良好就业环境

良好的就业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减少就业心理问题。为此,国家必须继续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针对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根据新的就业形势制定配套可行的政策和措施,逐渐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优化配置大学毕业生资源,保证就业市场公平竞争。在大学生就业的密集时期,社会劳动保障部门要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整顿就业秩序,规范就业行为,尽可能地减少就业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同时要广泛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等信息传递平台,保证就业信息的有效传递;要进一步增加就业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广大用人单位也要建立客观、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杜绝不正之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干扰,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就业竞争机制和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就业环境[2]。

2 学校: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全方位的就业心理指导体系

2.1 构建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构建就业心理指导体系也应置身于教育的大系统之中,而不宜孤立起来,应注意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项教育目标的沟通与衔接。在直接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同时,也应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顺利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服务[3]。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的建立应以开发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潜能、促进个体能动发展为主要目的,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生活适应、职业发展等方面来建立起就业心理指导的分目标。具体的说,就是基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就业心理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适应职业的能力,挖掘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使学生的素质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2 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的构成

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尝试将此体系作纵向和横向的两个切分。

2.2.1 纵向的大学生成材导航体系

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其心理生理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必须遵循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做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阶段性是指学生毕业前夕的密集性教育,连续性是指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侧重点不同的心理指导。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刚入校对于就业的概念十分模糊,要使他们尽快地进入状态,必须侧重于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导,帮助他们认清毕业时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并将压力及时转化为大学时期的学习动力。

2.2.2 横向的多样化就业服务体系

横向心理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引导。高校要发挥思政教师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有效的引导。引导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成才观教育,广泛开展择业指导、职业教育活动等。

二是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科学规范教学内容。首先要开设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系统地讲授就业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以及应聘技巧的指导等。其次要在德育课中融入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形成良好的择业心态和过硬的应聘技巧。再次要开设若干门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是采取多种活动载体和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作为就业心理教育的辅助措施。高校要注重发挥活动和实践的作用,将课堂教育与校内外活动结合起来,陶冶大学生的身心情操,促进大学生的心理自助与互助。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素质拓展训练、情境模拟练习等活动,让大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实习、参观和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融入度,引导学生在对社会和职业的理性认识基础上做好就业的准备。

四是针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救助和辅导。个体辅导的对象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认为团体教育不能满足或解决自己身心发展问题上的学生,他们希望通过进一步认识自己,更能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和完善自己的能力,主要采取一对一互动的方式进行辅导。第二类是有明显的心理冲突或心理偏差,即产生某方面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他们需要通过个别心理咨询、辅导和针对性治疗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就业困境。个体辅导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心理状况(包括能力、个性、愿望、价值观及职业发展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困扰原因、了解职业需求、正确评价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等个体辅导过程,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学生能增进自我认识,并做出适合于自己心理特点和能力范围的职业选择。

3 学生:理性认识社会和自我,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从容应对就业

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就业中遭遇心理冲突和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关键是在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自我调适,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当大学生们遇到就业心理问题时,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自我调节。

3.1 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来说,保持良好的心境是十分重要的。而良好心境的维持与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人际关系等有着密切关系。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才能坦然面对现实,并在任何时候都能积极乐观、健康向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遇到挫折时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很容易获得来自各方的帮助。

3.2 理性评价自己,科学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特点,适应的职业范围也有差异。因此大学生必须理性认识自己,才能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为自己寻找适合的工作奠定基础。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职业测评工具帮助自己理性认识自我,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也要有一个完整的把握[3]。给自己合理的职业定位,这样才能在就业中克服缺点、发挥优势,在众多的就业机会中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就业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不断的发展。

3.3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信心

就业市场的竞争是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在竞争中,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永远是决定胜败的第一因素。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就业的结果。因此,大学生必须在求学阶段就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思想、文化、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强化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3.4 正确对待挫折,自我调适不良情绪

参与竞争就难免要遇到挫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各种心理挫折其实这并非坏事,关键要能正确对待挫折。大学生应善于从困难、挫折、逆境中吸取经验教训,汲取勇气、能力和智慧;应通过对挫折原因的科学分析,找到合理的心理调适方式[4]。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个人自我调适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自我静思法、自我转化法、自我适度宣泄法、自我慰藉法、松驰练习法、理性情绪法、环境调节法、广交朋友法等。

3.5 培养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在就业竞争中,具有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大学生往往能在就业中占得先机[5]。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来源于平时的点滴积累,首先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日常小事开始训练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其次对人对事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能人云亦云。当今社会处处充满竞争,大学生离开校门走向社会就不得不接受优胜劣汰的洗礼,亲身体验现实的严峻性和挑战性。大学生要自觉培养自己敢于竞争、敢冒风险的心理素质,要敢于向社会挑战,扩大就业成功的机会,使自己成为竞争社会的强者。

摘要:一场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暴席卷而来,使本已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形势的转变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伴随产生了各种就业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针对金融危机下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从社会、学校、学生三个方面寻找合适的解决途径,以增进高职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就业率。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心理,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 文学禹,夏红球.形势与政策[M].吉林省吉林市: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李贞涛,闫荣双.论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的构建[J].青少年研究,2005(2).

[3] 龚惠香,朱慧,赵惠芳,等.大学生择业矛盾心理的分析和择业健康心理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2(1).

[4] 周艳萍.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分析与对策[M].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民族危机下人口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1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1.1 焦虑心理

金融危机中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式, 毕业生对就业问题普遍表现出焦虑的心理, 表现出浮躁、忧愁、烦恼、内疚、不安等不适当的反应。

1.2 自卑心理

部分毕业生在多次就业受挫的情况下, 表现出信心不足, 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在求职时往往表现为胆怯、害羞, 怕别人瞧不起, 更怕竞争失败的打击, 采取退缩性的自我防御。

1.3 自负心理

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校期间当过学生干部或个人综合素质较好, 从而产生自负心理, 尤其是在就业问题上盲目乐观, 导致其工作定位严重脱离实际, 错过就业机会。

1.4 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部分大学生不能自主地选择就业单位, 总想通过外部因素的作用找到工作, 或当要作出选择时自身不能决断的心理状态。

1.5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 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 而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在择业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缺乏独立的见解, 盲目跟从别人的选择。

1.6 功利心理

金融危机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因此在择业的过程中, 有些大学生表现出急功近利的特点:以物质待遇的好坏、工作辛苦与否作为衡量标准, 讲实惠、重功利。

1.7 挫折心理

大学生的挫折心理表现为在求职的过程中遭遇挫折后, 感到失落、悲观、自惭形秽, 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 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 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

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2.1 要客观看待自己的个性, 学会评价自我、合理定位

所谓个性, 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体心理水平。心理学研究表明, 个人的自我评价越接近实际, 自我产生的心理障碍就越少, 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反之, 过分地高估或低估自我就会在实践中出现焦虑、紧张不安以及狂妄自大等不良心理状态。因此, 面对就业问题, 毕业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已经具备的内在素质和能力, 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时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测试自己的职业性格和气质, 明确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这样才可以保证在择业过程中赢得主动。

2.2 了解客观实际, 调整就业期望值

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学生的就业期望局限在经济好的地区, 效益好的企业、单位范围内找工作。许多大学生存在不当的就业观念、对社会的人才需要以及各种职业的特点并不了解, 成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 应该多了解社会、认识就业形势、获取职业信息, 特别是对于本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特点, 自己喜欢的职业的工作特点、工作能力要求等要有充分的了解。还要了解当年的人才需要状况与发展形势特点, 各地方人才市场、人才交流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的情况等。毕业生应根据市场变化正确分析就业形势, 调整就业预期, 适应就业大市场的需求。

2.3 提高职业成熟度, 培养求职技能

职业成熟度是在具体的求职活动中影响就业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提高职业成熟度首先要有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 对自己的就业活动要充满信心和热情, 同时能够冷静思考、理性分析。在就业过程中要积极参与自己的职业决策, 并能够独立进行职业决策, 同时在现实条件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要能在个人愿意和现实之间达成妥协, 实现先就业再择业。在就业时须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求职技巧有制作自荐书、写求职信、公关礼仪、面试艺术、建自我网页等。另外, 求职也是一种艺术, 一些大学生在面试中显得没有礼貌, 说话过于吹嘘或谦逊等等都是不利于求职的, 应了解一些公关、礼仪及接人待物等方面的知识。

2.4 坦然面对就业挫折,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 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面对挫折, 毕业生正确的做法是:正视挫折, 客观地分析原因, 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同时要冷静分析自己的心理准备是否充分, 对就业信息是否充分了解, 择业的心理期望值是否正常面对挫折要学会改变认知, 进行自我安慰减轻不良情绪的困扰, 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面对挫折还要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轻松自信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只要主动调整就业心态, 及时寻找对策, 同时注意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消极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摘要: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难题。本文试着探讨在这严峻的形势下,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参考文献

[1] 吴秀明.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调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6.

[2] 罗品超.论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来源及调适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 7.

[3] 黄国俊.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中国科学与技术出版社, 2006.

[4] 王玲.心理咨询[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

民族危机下人口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人口政策 经济发展

一、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一)、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内容

两个公理: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

两个假定:如果人口不受到抑制,将会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却只能以算术级数率增加。(1)

两个抑制:现实抑制,对已经出生的人口施加限制,增加死亡率,抑制人口增长使物质资料与人口之间保持平衡;道德抑制是指通过晚婚、不结婚、不生育等措施来降低人口出生率,阻止人口增加。(2)

(二)、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评价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预示了人口发展的方向,但没有考虑人口增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找不到一个人口增长不受到抑制的例子,因此两个级数是否准确也无从考证,该理论仍具有很大的缺陷。

两个抑制作为平衡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增长的因素是合理的。而且,马尔萨斯所指出的人口增加与土地资源增加之间的矛盾在客观上是存在的。积极抑制和消极抑制从主客观两方面指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方法。

二、我国人口的发展及对计划生育制度的分析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提出背景及历程

人口增长不仅受政策的影响,还受到人口发展自身规律的作用,更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3)

1954年11月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总人口为 601938035人,大大超过中国人口数量为四万万五千万的固有观点。(4)马寅初在《新人口理论》中写道:从累计资金和加速累计资金的角度,从保证工业原料的供应、促进科学研究、保障粮食供应等等角度提出了中国应该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增长。1971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被写入了我国宪法,为控制人口提供了法律保证。1980年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二)、计划生育制度的作用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口的发展发生很大的变化。图1、图2对比显示了计划生育制度实施前后我国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计划生育制度实施以前,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达到了30‰以上;计划生育制度实施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经历一番波动后持续降低,并在1998年之后一直低于10‰。这些都说明计划生育制度对于人口的控制的作用明显,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缓和,国家对人口的调控作用明显。

(三)、计划生育带来的问题

1、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2001年——2009年工业在我国GDP中的所占比重一直在40%左右浮动,第二产业仍是我国经济结构的主要部分。而人口红利对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高达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这表明在计划生育政策下,新生人口逐年减少,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与之对应的人口红利也在减少。由此可见,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性别比例失调。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显示大陆男女性别比为105.20:100,(以女性人口为100),人口比例的不协调也最终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

三、结语

重新审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对处理我国的人口问题很有借鉴意义,为我国人口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政策制定的依据,有利于切实解决好我国经济与人口两者的关系,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朱泱、胡企林、祝和中译

2 陈孟熙《经济学说史教程》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邬沧萍、谢楠《1980—2010 中国人口政策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4 杜丽群《中国的人口现状与对策分析基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新思考》

5 《中国人口年鉴》1995、2010

上一篇:煤炭企业会计核算论文范文下一篇:坝基防渗工程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