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论文范文

2023-03-01

民族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巴楚民族文化,作为与古老的巴、楚文化有着亲缘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区域文化,在创意产品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融合。本论文主要就巴楚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进行研究,从巴楚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背景入手,通过分析其具体内容,以及文化与创意产品设计之间的关系,对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巴楚文化进行剖析,对巴楚文化在创意产品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对创意产品设计进行前景展望。

关键词:巴楚民族文化;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不断发展,使得“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及地区文化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挖掘,各种特色文化都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巴楚民族文化因其浓郁的地域性和一定的典型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社会背景以及巴楚文化的精神表现,结合文化创意产品的特色,本文将对巴楚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进行深入研究。

近几年我国正处在文化复兴与发展阶段,各地区的典型民族文化都在不断地被发展和传承。通过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背景,各地区会设计并生产、出售符合当地特色的产品,对巴楚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进行研究,具有良好的社会背景。

(二)研究意义

巴楚民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区域文化,它主要分布于渝、陕、鄂、湘、黔五省市交界区域,以长江三峡为其活动中心。以巴楚文化为代表形式的文化创意产品同样具备着特殊的地域性和典型性,因此,研究巴楚民族文化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体现以及融合,这对于我国创意产品的发展以及市场推广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

对巴楚民族文化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体现开展研究,就必须结合巴楚文化中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进行研究,同时还要从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符号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领域出发开展相关研究,此外还要契合文化创意产品的特点,积极开展区域性的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路径研究。通过研究文化以及产品设计的涵义,寻求文化与产品设计之间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明确设计师在文化与产品之间的桥梁作用等。

二、文化与创意产品设计

(一)文化的涵义

文化的释义大体上有三种,一种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一种是考古学用语,最后一种为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它几乎涵盖了历史、风俗习惯、民族服饰等多个方面。对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元素进行充分挖掘,成为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灵魂。

(二)创意产品设计的涵义

创新是创意产品设计活的灵魂,也是产品设计不断涌现的源泉。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要敢于尝试多样的表现形式,避免陈规俗套。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源自地域民族特色以及风土人情。

创意产品设计与审美的优良属性,正成为产品核心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最显著的优势。这种优势正透过无数创意产品设计师及经营者汇聚成为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和产业势能,正在逐步地改造我们身处的时代,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改善着我们的生活品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并不是一件单纯的美学创作,还必须是一件可以体现价值的商品。

(三)文化与产品设计的关系

1文化是产品设计的基础,产品设计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创业产品设计在产品创意与文化内涵上越来越被市场和消费者重视和推崇,在销售和使用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更多的青睐。文化与产品设计之间存在着一种关联,即文化是产品设计的基础,产品设计是文化的载体,两者之间相互依存。

产品设计是物态文化的一种,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求而产生的创造性活动,而设计的方法是一种行为文化,设计会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并且相应地产生新的制度,来对人类的行为产生影响、进行约束。设计的理念就是精神文化,是文化形式的再创造,因此说文化是产品设计的基础。

产品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也是当代社会和文化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它是一个时代的经济基础、社会意识、文化艺术的集中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产品设计是文化的载体,设计中所包含的不只是外在的形态,也具有典型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

2设计师是文化与产品之间的沟通者

设计是文化与产品沟通的桥梁,而设计是一个把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理念转化成具象形态的产品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将文化与产品进行相互沟通。设计师运用自己的知识对于产品形式、材料、结构、制造以及使用狀态,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设计师需要通过自己一定的设计经验以及长期的美学素养来进行文化与产品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设计师需要根据文化属性和产品特性,走进文化浓厚的地域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去寻找原创的设计灵感,来使得创造的产品与文化具有十分高的契合度。

三、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巴楚文化

(一)巴楚文化的内涵以及外延

1巴楚文化的内涵

巴文化与楚文化是巴、楚两地域的风俗、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组合以及精神上的体现。作为历史性文化、地域性文化、民族文化的有机整体,巴楚文化从来是巴楚二元复合的文化实体。复合,始则耦合,继而融合。巴楚文化是两种文化在精神、物质、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巴楚文化具有许多代表性的地域元素,这就可以为巴楚文化在创意产品中的融合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持。

2巴楚文化的外延

就考古学文化来说,巴文化是巴文化,楚文化是楚文化,彼此的内涵和外延都不相同,这无疑是两种文化。而且,巴文化是蛮夷文化的一支,楚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支,彼此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考古学范畴内,对巴楚文化可以理解为在某个时空框架中既有巴文化、也有楚文化。巴楚文化的外延对于我国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各种特色产品的经营销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巴楚文化在创意表现中的运用

通过巴楚文化多地域、多民族的文化特色,挖掘巴楚文化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文化创意化传承保护与创新交融的方式。探索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化,特别是文化创意产品有别于其他产品的特殊内涵、特殊作用,有利于认识到独特的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发展路径。研究巴楚文化的关联性和地域性特征,通过其文化内涵获取设计元素并诠释其文化的传承价值,将设计元素适当地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开发中,以此来创造出独具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特色产品。

1创意产品设计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不同地域文化之间交流的增加,通过产品设计将巴楚文化融入其中来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经济效益是一个行之有效方法。在这个融合的过程当中,巴楚文化为地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这也有效地促进了地域文化创意产品对外销售的道路。在这种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将具有浓郁地域性和一定的典型性的巴楚文化运用到创意产品包装上,这就可以更进一步地提高创意产品自身的附件价值,从而促进了创意产品的销售,以此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伴随着我国近几年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域都在发掘自身的旅游特色产品,增强当地产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从中获得更好的市场价值。为了提高当地特色产品在地域市场上的认同感,就应该将当地的特色文化融合产品其中。以巴楚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需要将巴楚文化的特色蕴含到产品中,将产品设计结合巴楚文化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进行产品的多元化设计,保证产品区域化合理发展,打造出独特的市场吸引力和特色产品来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2室内家居环境设计

巴楚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巴楚文化的表现形式异彩纷呈。通过挖掘巴楚文化中的图形图案、元素表现等,并以此作为室内家居环境设计中的特色设计要素,通过符号元素的方式来记载和传承,可以在室内家居环境空间中体现浓厚的地域特征,达到提升巴楚文化价值和竞争力的作用,同时增强人民对于巴楚文化的共鸣。

3建筑风格设计

如今,可以发现巴楚文化区域内的湖北宜昌地区的一些当代建筑设计中,有许多建筑的风格、外观、色彩等,都存在着巴楚文化与其他文化艺术之间的形式融合。这不仅提升了当地建筑的文化品位,也体现了浓厚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通过这些地域的建筑设计风格我们可以发现,设计师们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将巴楚文化韵味的设计充分蕴含其中,向人们展示着巴楚文化的魅力。这既是一种设计师将巴楚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从不同程度上让人们了解到多姿多彩的巴楚文化。

四、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巴楚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运用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巴楚文化和创意产品设计的涵义,同时我们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文化与产品设计的关系,以及设计师在文化与产品中间的桥梁关系。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巴楚文化,以及巴楚文化在创意产品中的运用的研究,都更加深刻地说明了巴楚文化的挖掘以及发展正在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展望

深入研究巴楚民族文化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体现形式以及融合度,不仅可以了解到巴楚民族文化地域性和典型性,以及巴楚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殊作用。还能够以此激发越来越多地挖掘形式內容更加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鼓励人们去关注更多的文化价值,掌握更多的文化底蕴,了解更多的文化体现,注重文化创意产品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殷科.巴楚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包装工程.期刊.2016年3月.

[2]赵应勇.民族文化元素在竹木类创意产品设计中的表达.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20年4月.

[3]任成元.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产品创意设计中的运用.国际会议.2011年3月

[4]李琳.巴楚文化在农产品包装设计上的运用研究.美术大观.期刊.2018年2月.

[5]魏静.巴楚文化中图形在茶馆设计中的应用.福建茶叶.期刊.2018年1月.

作者简介:

张洋(1983—),男,汉族,籍贯天津,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

民族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民族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广大民族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富民强区的战略抉择,并在民族地区呈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趋势;创意产业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是核心产业部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将创意产业发展理念应用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积极探索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模式,并提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创意;集群模式

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范围包括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11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片区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2012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农村人口2792万人。该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因相对边远和闭塞,武陵山片区内保存着完好的自然生态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特色。近年来,武陵山片区在国家政策和市场机遇的双重作用下,依托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民族文化旅游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发显现和突出。但在面临旅游市场竞争日趋加剧、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旅游环境承载力有限等诸多挑战和压力时,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发展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加快整合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加快融合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已经成为片区民族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关键性课题。

一、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溯源和现实基础

(一)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溯源

创意产业,又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它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裂变”出来的新兴产业。 熊彼特(1990)的长波理论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罗默认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多的新产品、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机会,所以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①美国学者凯夫斯(2004)认为,创意产业提供了与文化的、艺术的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创意产业集群”是在波特提出的“产业集群”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佛罗里达(2002)认为,创意产业集群与一般产业集群不同,它需要不同的政策和环境。阿伦·斯科特(2006)认为,创意产业具有城市聚焦化趋势,它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创意旅游”概念的提出始于新西兰于2003年发起了全国性的组织——“创意旅游新西兰”,该组织认为“创意旅游”自旅游开发之初就已存在。到2007年12月,格利戈·理查德在《旅游、创意与发展》中正式提出“创意旅游”概念。

国内学者对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研究与创意产业的的兴起是同步的。徐清泉(2004)则从产业分类视角定义创意产业;王缉慈(2006)更是从产业政策层面来突出创意产业;金元浦(2007)则认为创意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厉无畏、于雪梅(2005)从实证的角度,结合上海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新特征及趋势,探讨了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集群优势效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冯学钢(2006)探索了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尹贻梅、鲁明勇(2008)对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耦合发展进行了研究,对民族地区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从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成果看,关于民族文化旅游、旅游产业集群、创意产业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关于创意产业和创意旅游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普遍认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效融合,更加有利于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为研究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探索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模式指明了方向。但是关于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还仅处于个案实证研究阶段,基本上没有从产业集群角度去论证旅游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机理和具体模式,从而还未得出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基础

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状态到产业化再到集群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创意产业伴随着整个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区域内特定的资源、环境、政策、市场、人才等基础条件。武陵山片区旅游业多年来的蓬勃发展,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提供了资源基础。武陵山片区内具有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妙趣横生的婚恋习俗、别具风格的民居建筑、色香味美的民族餐饮、众多各异的民族节庆,丰富、独特、深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武陵山片区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有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例如大湘西地区是武陵山片区的旅游资源富集之地,这里有迷人的山水自然风光、厚重的地域民族文化、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拥有12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7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地质公园;拥有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②。特别是区域内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中国丹霞地貌崀山风景区等2处属世界自然遗产,同时凤凰古城、龙山里耶、永顺老司城、通道侗族古建筑群等也在积极申遗。总体来说,大湘西地区旅游资源的品位高、层次多、规模大、组合好,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极具开发潜力,为开展旅游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2、明显的区位优势提供了环境基础。湘西州地处湘、鄂、渝、黔三省一市边界交汇腹地,接壤两省一市的千里边界线使八县市都有对外通道,张家界和铜仁两大机场直达国内外,吉常高速、吉茶、张花、吉恩高速使吉首成为全国高速网的交汇点,209国道纵贯南北,319国道横穿东西,黔张常铁路途经湘西北,枝柳铁路贯穿全州。这样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决定了湘西州必定成为湖南西部地区的重要旅游通道、基地和窗口,决定了湘西州将成为人流、物流、商流的必经之地,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国家加快集中连片地区扶贫攻坚提供了政策基础。当前,大湘西地区在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开发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在此轮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建5大特色旅游组团,打造12条精品旅游线路。而在这5大特色旅游组团中,大湘西地区占2个;在12条精品旅游线路中,有8条以张家界为出发地或目的地。此外,张家界还是国家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这都为加快大湘西地区旅游扶贫开发带来了难得机遇。

4、显著的发展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近年来,围绕“神秘湘西、休闲天地”主题,湘西州已经已成功的培育了“凤凰古城—找寻浪漫之旅”、“矮寨大桥—见证奇迹之旅”、“芙蓉镇—寻梦家园之旅”、“边城茶峒—小说意境体验之旅”、“坐龙峡—穿越幽谷之旅”、“奇梁洞—神游仙境之旅”、“德夯苗寨—体验风情之旅”、“猛洞河—张扬激情之旅”、“红石林-探秘海底之旅”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受到国内外游客青睐。龙山惹巴拉、古丈夯吾苗寨、凤凰乡村游、永顺小溪、龙山八面山等乡村休闲景点游人如织,“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事”成为游客来湘西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乾州古城“格朗渡”、“德夯玛汝”、“梦幻沱江”、“魅力凤凰”等原生态文化演艺节目让游客沉醉其中。随着世界旅游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不断增长,低碳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民族文化体验旅游等旅游产品将会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武陵山片区自然和文化多元性、神秘性、原生性等特点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据湘西州旅游局数据显示:2013年国庆节长假期间,湘西州共接待游客153.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19%和26.63%。

二、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探索

(一)从旅游创意吸引物处于不同区位和环境来看,武陵山片区可建设城市型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景区型创意产业集群、社区(村)型创意产业集群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是指旅游产业领域内地域上接近的相互联系的一定数量的旅游创意企业及相关企业和组织机构,通过商品和辅助活动而集聚在一起的一个有机网络系统,其形成过程也是创意吸引物的聚集的过程。当民族文化旅游创意吸引物在中心城中聚集,就可以建设城市型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如:建设凤凰古城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就是以凤凰古城为核心,将所有相关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吸引物以产业形式聚集,从而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型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在偏远而交通不便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吸引物也有可能在特定的景区或远离中心城市的民族文化村(社区)中聚集,从而形成景区型创意产业集群、社区(村)型创意产业集群,如:建设德夯苗族文化风情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德夯景区就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文化村,并远离中心城市,但因苗族文化风情浓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开发,使相关的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各种创意产业相继崛起,不断发展壮大后就形成了一个富有苗族文化特色的景区型或村型民族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

(二)从旅游创意产业关联方式看,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也可以建设文化趋同型、区位因素型、垂直关联型、水平关联型等模式

只有各种旅游创意产业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性,才有可能形成旅游创意产业集群。以武陵山脉为核心的武陵山片区,是由多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县市区组成的地区,山同脉、水同源、民同族、习同俗等特点十分突出,在区内发展壮大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本来就具体很强的关联性和相似性,随着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成熟,旅游创意产业的渗透,导致区内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呈多样化、多无化。当旅游创意产业围绕共同的民族文化聚集时,就形成文化趋同型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如:湘西州的花垣、凤凰、吉首三个苗族县市,就可以围绕苗族文化风情为核心主题,有针对性发展以苗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创意产业,并有效带动其他相关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湘西苗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其他几个土家族县市整合土家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资源,建设湘西土家族文化旅游创决产业集群。当旅游创意产业因所处的共同区位而聚集,就可以形成区位因素型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如:湘西边区名镇——边城茶峒风情小镇旅游产业的兴起,原因是其素有“一脚踏三省”的之称,所处区位十分特殊,加上沈丛文《边城》文化的兴起,各种旅游创意产业围绕“一脚踏三省”而聚集,发展壮大后就可以形成边区名镇风情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垂直关联型和水平关联型的集群模式是以旅游创意产业之间层级关系而分的,当存在上下游关系的几个旅游创意产业聚集时,就组成垂直关联型旅游创意产业集群;要是处于平行关联关系的几个旅游创意产业聚集时,就组成水平关联型型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在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实践中,古城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均为平行关联关系,充分具备水平关联型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条件;民族工艺、民族医药等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可以发展成关联型旅游创意产业集群。

(三)从文化旅游创意吸引物看,主题公园模式、影视模式、艺术园区模式、节庆演出基地模式

创意吸引物是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灵魂,是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各类相关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将围绕主要创意吸引物聚集,从而形成以主要吸引物为主导产业的旅游创意产业集群模式。以湘西州为例,湘西属于湖南省文化旅游三大规划版块之一,是全省四条黄金旅游带之一。湘西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有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可以依托以上十分宝贵的公园资源,大力发展原生态自然体验为主题的公园创意产业集群。湘西还有以土家族茅古斯、摆手舞、梯玛歌、苗族鼓舞等为代表的歌舞文化;以土家织锦、苗家剌绣和苗家银饰为代表的服饰文化;以里耶秦简、溪州铜柱、老司城、南方长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吊脚楼、转角楼、冲天楼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巫傩、八部大王为代表的祭祀文化;还有以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这些重要的创意产业吸引物,可以聚集以民族历史和风情为核心的影视基地创意产业和民族艺术园区创意产业集群。湘西还有以三月三、四月八、赶秋、社巴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创意资源,为打造民族节气文化演出基地创意产业集群奠定了基础

三、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

(一)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制定民族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因地制宜发展武陵山片区的旅游业,是加快推进脱贫致富的关键举措。武陵山片区面临国家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又决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且要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示范的大好机遇。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属于新型高端旅游产业,是具有创造财富、增加就业潜力、富民强民的好产业,代表未来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武陵山片区旅游创意资源丰富,建议将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纳入武陵山片区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并予以战略扶持,成立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制定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二) 整合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链,发挥产为业集群的溢出效应

要加快发展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武陵山片区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依托区内的民族文化优势,发展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创意产业;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价值,发展红色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以生态建设为核心,发展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代表,发展民间艺术创意产业。统筹规划创意产业基地(园区)是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要重视基地(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充分依靠现有古城古镇、民族特色村镇、革命旧址等资源,创建有特色的创意产业功能区,支持有条件的创意产业基地申报省级甚至国家级产业基地。就武陵山片区而言,重点应加强民族民间艺术创意产业基地、红色旅游创意基地和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建设。

(三) 加快开发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本土品牌

武陵山片区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区,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做大做强区内旅游产业必须走创意之路,通过创意产业来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等,以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神秘性和体验性,提升武陵片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要大力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尤其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使静态旅游资源动态化和现代化。要通过创意性主题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可聘请全国著名导演等专家策划制作大型民族文化影视节目,将民族歌舞与实景演出融为一体,使生态旅游、民俗旅游、革命传统教育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片区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要在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方面突出创意元素,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艺术和美学价值,并通过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新闻出版等渠道,延伸旅游产品的创意影响力。

(四) 培养和引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专业人才

要依托片区内高校教育、专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培养人才,支持高等院校设立文化创意相关专业,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注重本土创意人才的培养。支持和鼓励吉首大学、怀化学院等有实力的高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培养输送专业人才。要营造有利环境,加大复合型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在推进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培养和引进并重,注重加强与国内外教学机构的合作交流,开办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新闻宣传人才等多期培训班,逐步建立起教育培训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大力引资引智,利用民族地区原生态、低成本的比较优势,辅以优惠政策,大力引资引智,吸引国内外知名的旅游企业及高端人才,发挥创意园区的集聚和引爆效果,吸引国际知名创意企业在片区内投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五) 构建完善的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作为跨行业、跨部门的产业,需要政府、旅游企业和专家群体的共同参与,尤其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和引导。要加快建立健全政府扶持体系出台鼓励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各项政策,重点扶持一批有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创意的企业和项目,鼓励企业和个人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活动、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登记,降低市场准入条件,拓宽准入领域,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要加大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创意成果和创意人才的积极性。要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品牌和市场推广、成果展示和交易、版权评估、创意设计培训和辅导等服务,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注释:

①查尔斯·I.琼斯:《经济增长导论》,舒元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3~36页

② 根据湘西自治州旅游局提供的相关资料整理

③尹贻梅、鲁明勇.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09(3):42-48.

参考文献:

[1]查尔斯·I.琼斯.经济增长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冯学刚、于秋阳.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12)

[3]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湘西自治州统计局.湘西自治州统计年鉴[M].2010-2012

[5]尹贻梅、鲁明勇.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09(3)

[6]陈烈、孙海燕.旅游资源开发的区域性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03(1)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2A113);2013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3YBA282);2014年湖南省软科学重点项目(2014ZK2012);吉首大学科研项目(Jdy12034)

(作者通讯地址: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

民族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现代城市建设需要有凸显文化品位的新形象,这是城市发展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改革开放的经验向我们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元素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助推力。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文化软实力的博弈中脱颖而出,需要的是我们找准文化定位。云南省红河州最大的优势资源就是丰富多彩的民族元素,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红河州正在以打造“文化强州”战略为指引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一、在城市形象建设中融入民族元素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城市形象建设离不开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是打造城市形象的灵魂。红河州地处西南边陲,是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有10个世居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人民群众和谐共处、互帮互助,营造了亲如一家的民族氛围。在以哀牢山为中心的大山深处,哈尼梯田布列其中、“茶马古道”蜿蜒而过,铸造了温和柔顺与坚忍不拔相兼容的民族性格。现代红河儿女正是依托着丰赡的哈尼文化,为塑造城市新形象而努力,不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为创新民族文化产业而奋斗。经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产业为依托、助推城市新形象建设的生态发展模式。

二、从世界遗产角度打造文化软实力

民族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在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中需要以特定方式加以转换,才能让民族文化产业与城市新形象塑造建构起紧密联系。我们需要从自身做起,提炼民族文化内涵;还需要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优势产品上,以夺人眼球的创新性思维,推介本土文化品牌,使得沉睡在大山深处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成为推动红河州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在哈尼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中,梯田文化最为璀璨夺目,它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度同构”系统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完整地诠释了哈尼族将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建构起来的高超智慧,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2013年,哈尼梯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充分肯定了哈尼梯田的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多年来红河州充分利用哈尼文化资源,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梯田旅游文化产业,采取“推出去,迎进来”的战略思维,力求将哈尼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创造出西南边陲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新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同时,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不仅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也要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哈尼梯田正是哈尼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断摸索、艰苦奋斗創造出的优秀文化,理应被纳入到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中,成为助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构成要素。回顾哈尼文化的发展进程,哈尼族人民群众创造了以“梯田”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塑造了哈尼族崇尚和谐的文化基因,与当下的社会诉求联系紧密。将哈尼梯田和哈尼族服饰、饮食等文化元素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开来,使其成为超越国家形态、文化背景和时空限制的精神表达。

三、为城市新形象塑造找准支撑点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在人们不单纯满足于追求物质生活的多样性的时代,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国学热”到少数民族文化,迅猛发展的创意文化产业正在改写着经济发展的新蓝图。国内部分城市和地区依靠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创意无限的营销模式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新典范,也为世人展现了全新的城市形象。红河州作为我国唯一的哈尼族少数民族自治州,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哈尼族传统文化资源,元阳的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目。立足于红河州自身的文化资源和地理位置,我们正在加紧打造以创意文化产业为依托,具有地区性文化优势的生态旅游产业链。

以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打造红河州城市形象的现实支撑点,符合国家促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建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也将为保护和继承哈尼族传统文化资源提供良好的外在氛围。在落实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强化理论研究,深入探究哈尼族传统美学资源和文化传统,为提升哈尼族文化产业提供智力保障;其次,突出以哈尼梯田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体系,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文化产业,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再次,建构以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为龙头的产业链,促进地方经济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塑造全新的城市形象。

作者简介:

曹学光,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学,哈尼族文化。

民族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当今,保护、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库显得越来越重要和必要。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应注重地域性、系统性、规范性、多样性及濒危、无形优先原则。为了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地方高校图书馆要制定统一建设规划,争取多方支持;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拓宽信息资源搜集渠道;建立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注重服务于当地特色经济发展;注意知识产权保护。

[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在自己生息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地方高校是一个地区的智力资源库和文化信息中心,集聚了该地区的人才资源优势,因此,在保护、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责任重大。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本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库是保护、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举措和途径。本文以广西桂中地区为例,探讨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库的建设问题。

1 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是保护、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需要

广西桂中地区地处广西的中部,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其境内,辖有柳州市、来宾市及其所属的金秀瑶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其他八个县、区,人口约1 100多万,世居着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信息,有些有文字记载,但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的,很容易丢失和遗忘;另外,在现代社会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由于人们对传统民族文化价值认识的偏颇,也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影响,致使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濒临失传的危险。这一切都说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形势不容乐观。

1.2 是为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服务的需要

地方高校是面向地方培养人才的区域性教学型高校,地方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着重于应用型、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其教学科研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实践性。为适应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图书馆应在学科建设、专业分布上调整信息资源布局,建立本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这既要体现图书馆的馆藏特色,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研究本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地方特色的文化研究信息动态、最新研究成果和查询服务,为地方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3 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需要

特色馆藏是指一个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料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一个图书馆中独具特色的部分馆藏;二是指一个图书馆总的馆藏体系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一般所说的特色馆藏是指第一个含义[1]。其特色又包含了学科特色、地方特色和校内特色三方面[2]。广西桂中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是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信息源。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本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库,既为全社会特别是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素材、史料,又充分地体现了地方高校鲜明的地域、人文环境,具有鲜明的馆藏特色。

2 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库收录的主要内容

2.1 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名胜资源

广西桂中地区目前还遗留有一些历史名胜,它们用实物形式记载着少数民族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状况,为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例如,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忻城县土司衙门,是中国境内唯一保存得最完整的壮族土司建筑,该建筑群占地达4万平方米,被誉为“壮乡故宫”。忻城土司衙门采用砖木结构,既具有中原古典宫廷建筑的特点,又具浓郁的民族特色。对土司文化的挖掘、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是保护中华民族文化及壮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2 表现民族风情的建筑资源

广西桂中地区现存的一些独具民族风格的建筑,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同胞的聪明才智,并以民族图案标识的形式为人所知,这些特色建筑是历史文化保护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建筑的很好史料。例如,壮族民居、侗族干栏式民居等,尤其是侗族鼓楼和风雨桥,更是其中的瑰宝。鼓楼是侗寨的中心,是祭祀和举行盛大仪式的场所,同时又是大家休息娱乐的场所。鼓楼是一座纯木结构的建筑,底部为方形,中置火堂,四周镶木板,设长凳[3]。而侗族风雨桥一般建在寨河的下游,是一种杉木组合的托架支梁式木桥,其构思独特、结构科学、造型优美、功能多样。据不完全统计,桂中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现有鼓楼159座[4]40、风雨桥106座[4]52,马胖鼓楼、芭团风雨桥、程阳风雨桥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3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体育项目资源

民族传统节日和传统体育项目是民族历史发展的活化石,集中展现了民族生活方式和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深植于中华大地上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需要进一步挖掘的文化宝库。桂中地区各少数民族的节日和体育项目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柳州市鱼峰山脚下每年的“三月三山歌节”是为了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鱼峰山歌圩;融水苗族同胞传统的斗马体育项目和芦笙节也别有情趣;金秀瑶族的同胞则每年都过“盘王节”,纪念瑶族的始祖盘王;三江侗族同胞的“抢花炮”是民族体育运动会正式的比赛项目,被誉为东方橄榄球;现代的侗族抢花炮活动已由宗教祭祀活动向娱乐、健身、旅游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广西侗族抢花炮文化在与体育、民族旅游的融合中得以快速发展[5]。

2.4 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资源

桂中地区的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音乐和舞蹈是最具代表性的。壮族的山歌随着刘三姐的故事响遍八桂大地;侗族大歌可称为侗歌的精华和代表,被称为“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2009年已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的团结舞——多耶舞也很出名。

2.5 各少数民族其他信息资源

桂中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其他信息资源也应作为搜集的内容。例如,桂中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分布状况、分支构成、数量变化、语言文字、婚丧习俗等内容均应列入搜集内容之中。

以上的收录内容基本涵盖了桂中地区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收录的形式应包括实物、图片、原稿、模型、实况录像等。

3 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的收录原则

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库的过程中,为使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用在刀刃上,在明确了收录的主要内容后,还必须明确收录的基本原则。

3.1 收录文献的地域性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政府都比较注意挖掘当地文化,以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可以说,离开地域性,少数民族文化即失去了滋养的土壤。而且,即使同一个民族,因为居住地不同,他们所属的支系不一定相同,风俗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收录桂中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时,必须突出地域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展现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

3.2 收录文献的系统性、规范性原则

在收录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时,既要力求把桂中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搜集完整、有序,又要具体、全面反映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搜集到的文献,对于纸质原始文献要按统一著录标准进行标注,数据库数据规范要依照国家标准GB/T2901-92《数目信息交换用磁带格式》及该标准推荐执行的“中国公共交换格式(CCFC)”制定。

3.3 收录文献的濒危、无形优先原则

所谓濒危是指遗存在少数高龄老人记忆中的传统文化;无形是指语言与歌舞及传唱艺术[6]。这些文化遗产很多没有物质载体,也极容易随着老人的故去而失去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要本着抢救、保护珍贵文化遗产的态度优先搜集、整理濒危、无形的文化遗产,并通过现代音频、视频网络技术加以保存下来。例如,2009年,地方文化工作者首次在忻城县发现一种古老的壮族歌曲——悲歌。这种歌曲是壮族同胞在各种悲伤场合唱的歌曲,目前只有少数高龄壮族老人会唱,他们手中还保留有完整的歌本,全用壮文书写。如果不及时收录保存,很有可能失传。

3.4 收录文献载体的多样性原则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记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发展和生活演变,由于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在收录时间上要古今兼顾,内容上要“普”“专”结合,载体形式应多样化。应根据文献的具体类型、完整程度和图书馆的技术水平选择不同的载体。一般而言,应该是图片文献和实物文献、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并重,各扬其长。

4 [JP2]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P]

4.1 制订统一建设规划,争取多方支持

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馆藏数据库是一项繁杂的工作,要有条不紊、有计划地进行。高校图书馆必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制订具体目标,落实资金来源、资源采集方式和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和任务。此外,还应该积极取得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以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顺利开展。

4.2 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搜集、整理少数民族文化信息源是一件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搜集、分类、整理、补缺和网络制作的各个环节不仅需要具备图情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网络制作技术,并对桂中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熟悉,具有较强的信息挖掘能力,能时时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及时补充、完善资源库信息。这需要高校和图书馆合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信息人员,否则,这项工作无从展开。

4.3 拓宽信息资源搜集渠道

信息源是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的主要问题,只有具有丰富、权威的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资源库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首先,高校图书馆要尽可能地拓宽文献搜集途径。图书馆获取文献的途径主要有订购、征集、复制、交换、呈缴、捐赠等。地方高校图书馆要获取全面的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应积极鼓励社会机构、民间和个人捐赠;对于散落民间的珍贵文献可以进行有偿地采购、收购,而大量的信息资源,特别是原始的文献,则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搜集,通过实地采访、制作模型、实物拍摄和搜集手稿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还应与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和其他高校图书馆联合,利用各馆的资源优势,整理出其中的缺失文献,使资源库的信息更全面。其次,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的各种搜索引擎对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的桂中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整理、过滤和综合分类,进行有效重组,把随机、无序、分散的信息序列化,并按规范标准进行分类索引,建立读者导航数据库。再次,地方高校图书馆还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搜集灰色文献资源。地方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大力搜集相关的传统文献(包括书、刊、报及电子资源),还应充分利用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联系密切的优势,搜集有关当地科技、历史、经济、文化的各种灰色文献[7]。通过搜集灰色文献,不仅可以准确获得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建设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信息,而且可以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4.4 建立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桂中地区的各个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应本着资源共享、互补互利的原则进行合作。根据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优势,结合各自的专长,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数字化、网络化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必要条件。馆际间通过签署信息资源共享协议,建立文献传递和虚拟参考咨询管理平台,集各成员馆的数字资源于一体,由导航系统引导读者进入数据库,使各类读者都能共享信息资源,实现社会效益和信息资源库利用率的最大化。

4.5 资源库建设应注重服务于当地特色经济发展

广西桂中地区不仅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贫困,经济发展缺少支柱产业。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库必须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为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地方政府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作智力支持。把正在兴起的绿色生态旅游业推向市场,增加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提高他们的文化生活质量。例如,柳州市就很注重柳州市所辖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据悉,2009年11月,“探秘三省坡”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正式启动。它是侗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完好的核心地区,它将被打造成湘黔桂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8];同月,首座苗族生态博物馆开馆,它位于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馆内舂碓、苗锦等300多件苗族“文化”展品及周边秀美的梯田、特色吊脚楼加上动听的笙歌、优美的舞姿,吸引了区内外近千名游客前往观光[9]。

4.6 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产权保护

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搜集和传播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知识产权问题。虽然中国《著作权法》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保留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属于合理使用,但复制的数量受到严格限制,而且只限于本馆收藏的范围,所以,如果图书馆要把少数民族作品、工艺品、歌舞、文字等信息资源数字化,制作成馆藏数字文献,就必须取得作者或得到著作权机构的理解和支持,签署授权代办协议;另外,通过其他搜索引擎得到的文献,著作权不属于图书馆,图书馆没有修改权利,只能整合和利用,如果超出合理使用范围,就有可能侵权。

总之,广西桂中地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为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资源库提供了[JP2]坚实的基础,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建立科学合理的民族特色馆藏体系,以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依托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为当地的民族文化保护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 金以明.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6):93—97.

[2] 李 玮.试论高校图书馆藏书结构的特色化[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5(1):33—34.

[3] 颜其香.中国少数民族风土漫记(中)[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1:326.

[4] 杨筑慧.侗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5] 周 华,钱应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57.

[6] 白 晶.赫哲族文化遗存数字化抢救若干问题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9(5):27.

[7] 苏利英,等.浅谈地方性高等院校专业教学与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20.

[8] 韦国政.“探秘三省坡”在三江启动[N].南国今报,2009-11-11(2).

[9] 龙林智.首座苗族生态博物馆开馆[N].柳州晚报,2009-11-27(6).

[收稿时间]2010-06-29

[作者简介]杨彦春(1971—),女,馆员,图书馆学硕士,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

民族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郑剑锋,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

摘要:要想实现地区的全方位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民族关系作为基础,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之间彼此良性的互动能够有效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要从完善相关政策着手来形成民族文化互动的局势,包括民族文化产业、地区的就业以及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只有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才能高效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文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经济实力不断提高,民族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我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方向与整体步伐,还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睦、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就必须保证国家民族的团结,保证党的领导和长期治理工作,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就目前来看,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整体上还不能达到平衡、持续和协调的状态。

1.民族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相关问题

一定历史环境条件下某个民族的畜牧业、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以及电力资源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总和,具有国际性、民族性、地区性的特点称为民族经济。民族经济也因此具有复杂性和相对落后性。一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政府就非常重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民族社会稳定的问题,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都是关注热点。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且民族经济也受益匪浅地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成效,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支持民族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不断促进民族地区保障民生的各种工程建设,加快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步伐,不断强化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但是我国的民族经济发展在实际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成为阻碍和制约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接下来主要阐述一下我国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1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发展环境状况不好

一些少数民族所在的地理位置都比较特殊,相对中心发展城市比较偏远就导致了他们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及时更新来满足生活需求。虽然我们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但是仍然有一些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连基本的电路通道都没有建成,更不要说医疗保险以及人身安全等问题了。很显然在这些地区想要促进经济发展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基础设施落后、地区偏远以及交通不便利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阻碍该地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进步与区域环境的改善。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整个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都是农业经济来支撑。在这种民族区域缺乏商品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引进外商投资就变得相当困难。因此许多民族地区主要靠当地的一些民族企业来推动经济发展,表现出来就是发展马力不够强硬,与发达地区形成差距。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缺乏基层的成功经验指导,使得民族经济状况整体不佳。

1.2传统观念制约发展,缺乏内在动力

很多研究人员认为我们传统历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经济的发展。虽然少数民族的文化、政治以及宗教信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长期历史形成的民族观念还是存在并影响着民族经济的发展。一些固有的民族观念模式导致民族地区的人民心理思考和生产方式的局限性,进而直接制约民族经济的生产发展。由于我国民族地区大部分都是处于相对偏远的边疆地区,而且民族具有聚居性,即使可以保证生产力集中,但是却不能避免生产方式单一以及生产模式落后的局面,制约了整个民族经济的发展。另外很多现代的经济理念并没有在少数民族地区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总之民族地区的思想观念落后和地理位置偏远是造成民族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2.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民族经济发展

2.1改变民族地区人才科技的相关政策

我国的民族地区主要面临两个窘况,首先是对人才的浪费和流失;其次是没有科学技术支持,不能全面协调人才发展。我们必须要强化科技与人才之间的关系来改变这种发展状况。

在少数民族地区引进高科技人才是很有社会价值的,但是少数民族地区本身有自己的地域特点和风俗人情,所以引进的高科技人才必须是符合当地市场需求且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要让这些人才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他们的最大价值和潜力,要时刻关注人才政策改革完善的时效性和高效性。第一、我们要有目标的引进投资和工程建设,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严把投资关,以防出现重复低水准建设。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是首选,因为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资源浪费流失的问题。当然也需要高科技人才来引导安排各层次人才的协调统筹发展。第二、我们要开设科技培训班,通过各种科技培训培养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最好还可以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来促进经济发展进步。第三、人力资源管理要与科技人才、项目政策等结合起来,创新改革方案措施,招揽更多的人才共同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开创民族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2.2强化与民族整体的互动

现代社会的开放使得很多文化资源成为了大家共享的东西,而不再是谁家所独有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不能是该地区独有的,而是要与其他地区民族共享。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资源的抢夺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接受所有对民族经济发展有利的其他文化资源。第一、我们要将文化资源与民族区域经济开发相结合,吸取各种文化精华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产业。第二、我们要促进民族区域文化资本的融合,改革并完善各种融资政策。有些经济学家把文化资本称作第四种资本,同时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目前我国民族区域文化产业投入有很大的资金短缺,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较宽的融资渠道,来优化整体资源配置。第三、强化执行力度,提高团队整体的素质。要不断强化相关的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和开发程度,建立健全相关的执行监督机构,对相关执行人员要进行素质技能培训。第四、我们要不断改进相关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从涉及到文化产业的价格、投资、税收、技术、人才、组织和结构等方面着手改进和完善。

2.3民族地区的就业政策

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当地宣传起正确的择业观,不是像过去一成不变的就业理念,而是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外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加强对当地人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出更多市场需要的人力资源。其次,就是国家要颁布适当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现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更能发挥它们的优势,大部分人都是在中小企业工作,中小企业就像是生产就业岗位的机械。而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企业本身发展就比较缓慢,再加上行业不集中,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所以就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政府部门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并出面做一些项目推广活动,建立一些发展基金,放宽其贷款政策等。最后我们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网络。我们可以将劳动需求信息及时通知相关的想要就业的人民,促进有效的人力资源流动。另外可以完善社会就业保障体系来吸引更多的人才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建设中。

总而言之,只有把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提高民族区域经济效益。(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戎.西藏的人口与社会[M].北京:同心出版社, 2013. 125.

[2]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174.

[3] 林拓.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6.

上一篇:地理教学论文下一篇: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