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论文范文

2023-03-19

民族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汉语言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并强化传统文学教育,高校汉语言教学应积极开展古代文学鉴赏。古代文学鉴赏有着丰富的哲学内容,记录了古代当时所发生的真实情况,同时还可以体现出当时作者写文章的心情。汉语言教育较为枯燥且乏味,教师应在这一背景下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汉语言的魅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汉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阐述高校汉语言教学中古代文学鉴赏的开展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育;汉语言教学;古代文学鉴赏;对策分析

汉语言教学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其涉及到的中文知识教学较为广泛。以往传统的汉语言教学只关注表面,教学内容也较为简单,长此以往,则会降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汉语言教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学生学习基本的语言内容,需要提升教学层面,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国的汉语言知识,可以借助古代文学鉴赏来促进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积累,进而提升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和品位能力。

一、高校汉语言教学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各个领域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作为支撑,综合性人才逐渐成为了焦点,同时汉语言人才在社会上也十分稀缺。针对于这类人才来讲,语言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可以说是企业考核的关键环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人才素质方面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吻合。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满足社会应用性,同时将学科理论知识向着实践化方向转变,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们的文学水平与文学素养,进而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另外,汉语言文学教育需要关注和重视社会实践,这是学科教学发展的重点内容。

二、高校汉语言教学中古代文学鉴赏教育的开展对策

(1)古代文学鉴赏中的“知诗人、解诗题”

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是个合为事而作。”教师在高校汉语言教学中,在开展诗词文学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解读作者的个人经历与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学开展之前,学生应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解读诗词的思想内涵,进而掌握的诗词的内在情感,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学习:其一在学习开展之前查询基础知识,掌握作者的思想经历。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还可以指导学生在闲暇时借助网络或图书馆资料或参考数据来进行查询,并且收集作者的经历资料,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解读诗词内容。如在阅读李白诗词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李白先生的性格特点;其二还需要解读的诗词的创作背景。诗词是作者在特殊社会环境中有感而作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的搜索资料来开展解析。这种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信息收集能力,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的可以讲学生带入到特定情境中,进而使学生对诗词内容有一个精准的认知。

例如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道:“歌谣文理,与世推移。”可以说这首是个的文辞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经历紧密相连。另外,教师在讲述《赠汪伦》时,其可以先讲述汪伦邀请李白做客,即为汪伦在桃花潭中隐居,每天都在朗读李白的诗词佳作,进而对李白有了钦佩之情。然后听说李白要来安徽,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邀请他来到自己的住处。而李白也早早就听说过汪伦,在接到邀请之后便高兴的去了。但到桃花潭之后,李白感觉自己被骗了,眼前的桃花潭没有十里桃花,就是一个酒店的店名,这一景象并没有使李白恼怒,反而大笑起来,说道:“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之后汪伦与李白就成为了十分要好的朋友,在离别时,汪伦送给李白一首歌,使李白十分感动,随之写下了《赠汪伦》这首诗,这首诗因为有这个美好的故事而流传至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述清楚内容,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文学鉴赏中应“抓字眼,明文意”

汉语言文学教材中的课文主题都有着升华的特点,其主要是将词汇进行了浓缩,省略了一些部分,所以可以运用全文叙述的方式來进行逻辑重组,然后在进行解读。这种方式虽然看似较为简单,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着诸多障碍。因此,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需要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可以运用留、换、补、调、扩的方式,针对于“留”来讲,即为保留古今中外的词语,如地名、人名等;针对于“补”来讲,即为将诗词中的空白进行填补,使诗词的表述更加清洗且明确;针对于“调”来讲,即为调整诗词前后顺序,使其内涵更加明确;针对于“扩”来讲,即为将意思较为浓缩的词语进行展开,同时使晦涩难懂的诗词意思变得更加通俗且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诸多古诗词含义中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亮点,以此来使学生更好的品读与的体会古诗。例如在《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入作客他乡且十分怀念手足兄弟的情景中,之后在抓住关键词来让学生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思想之情。诗词中有诸多表述思念的词语,例如“异乡、异客、倍思亲”等等,教师切不可运用注入式讲解的模式来开展课堂教学,这样就违背了古代文学鉴赏教学的初衷。

结束语:

结合全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风景线,为保障其更好的流传,可以在高校汉语言教学中融入古代文学鉴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文学修养,同时还可以更好的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使民族更加团结。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依照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以此来提升高校汉语言教学融入古代文学鉴赏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樊向飞. 民族地区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策略研究——以西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 科教文汇, 2019, 000(006):68-69,74.

[2]于向辉.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古代文学通识课教学改革[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 32(09):149-150.

[3]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评《弦歌不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论稿》[J]. 新闻爱好者, 2020, No.505(01):112-113.

[4]曾鹏瑞, 罗美娟. 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开放教育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 000(008):P.105-106.

民族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少数民族文学网站作品发表平台基本以论坛为主,且多为诗歌、散文等抒情性作品,相比而言,以小说为代表的叙事性作品相对薄弱。一方面因为少数民族自身口头传统发达,另一方面与网络多媒体应用有利于抒情性的借徑有关。与之相比,叙事性作品发展显得相对缓慢。该现象反映出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网站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网络文学;抒情;诗歌

作者简介:王玉焦(1992-),女,汉族,贵州贵阳人,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纵观我国网络文学发展二十年,盛大文学已占据市场半壁江山,通过比较目前点击率相对较高如起点中文、晋江文学、潇湘书院、17k等知名文学网站,点击率较高作品多以穿越玄幻、武侠修真、都市言情等故事性、叙事性小说作品为主,几乎没有诗歌、散文类抒情性作品登上排行榜。

反观少数民族文学网站,侗族风情网的原创文学共计1393篇;三苗网原创小说65篇,诗歌400首,散文119篇,评论14篇;西北文学网中的文学作品数量居于首位,原创现代诗歌11221篇,散文随笔5436篇,小说故事1691篇,杂文1019篇。[1]数据显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网站普遍已形成创作以抒情性诗歌、散文为主的发展趋势。且诗歌、散文类作品点击率与影响力总体高于叙事性小说作品。较之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等网站,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叙事方面显得相对单薄。虽近几年网络文学开始为学术界重视,但对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关注度仍有待加强。

一、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抒情发达原因

(一)少数民族发达的口头传统

文学起源众说纷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摩仿说,认为文学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摩仿再现;劳动说则认为,文学是在劳动过程中生成并满足于劳动需要的一种呈现。综上,文学产生初期主体为人,形成过程是人在劳动生产中对现实生活一种摩仿记录的形式。在早期人类社会文字还未形成之时,文学传播方式依赖口语,后文字形成演变,在历史进程中成为一种重要书写符号。但言文分离导致古代书面文学精英化,直至书同文制度形成,文学才真正满足大众化需求。文字载体长期缺失,让少数民族地区相较于汉族更具口语优势。传统诗人也必定是口头诗人,他面对观众,在表演的压力下制作诗行,他掌握着程式的“词汇”,便能够运用口头传统习语流畅地讲述故事。[2]P64-65《亚鲁王》正是凭借苗族人民口口传承至今。在没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学发展相对划一,长期以来发达的口头文学衍生成擅诗赋韵文等抒情性作品的创作倾向。

(二)多媒体技术手段与文学相结合

网络为少数民族诗歌发掘了一个绝佳的展现平台。诗歌或通过音频压缩、视频剪辑等流媒体技术立体全息呈现,或可通过音标注音、图文并茂在论坛中发帖传阅。新型文字传播技术打破了文学因媒介限制而束缚自身发展与接受的局限。超文本形式写作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写手与非本民族网友文化交流。作者通过网络写作还能第一时间接受读者反馈意见,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作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因地理条件造成的空间制约,及时完成信息双向传递,缩短我国多民族间历史时代的距离。利用新媒体与文学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很好弥补了少数民族因长期擅长口语创作,非母语表达写作相对弱势的创作局面。

(三)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与风景意识

随着网络写作普及,越来越多少数民族作家投身到网络创作。少数民族无论是传统诗歌创作还是网络诗歌创作,均在诗歌中借风景深情思。“訾洲的烟雨,朦朦胧胧,遮掩了无数的懵懂,斩断了无数的意志,山与水的交错,演绎了无数的哀歌,一首不变的哀歌。”①(《不变的哀歌》)哀歌见证了历史进程,山水是土地上空间物化后的风景呈现。“空间本质上是一种观念化的概念,必须经历物质化才得以理解。”[3]P118诗人对土地有与生俱来的生命认同感,将民族的历史追溯到这片土地的存在,认为人是一个仰赖于土地存在的生命此在。对土地的描写就是一种风景叙事的表现方式。土地是滋养诗人创作的血液,是诗人不可割舍的文化之根。诗人借阿卡迪亚②寄托现实表达,“落鸿,在你瓜果飘香的季节,一位流浪诗人正悄悄走进你挺阔亿万斯年的铁骨胸膛。”(《落鸿行吟》)③游吟诗人是现代社会的一位流浪者,现实中不能追寻的理想世界转化为文字架构出一个超越历史概念的想象空间。诗人的边缘化让他迷失于“精神流亡处的森林里面。”④城市成了荒野,家园成了“肃杀的风景”。⑤诗人骋目远望,目及之处,是席慕容笔下的“次生林”,曾经的山水不再,诗人缅怀土地的方式就是通过想象再建一个乌托邦世界。

(四)网络运营机制的影响

少数民族文学网站具有民族属性,较之主流文学网站更凸显区域、文化特点。少数民族文学网站多以论坛形式呈现供网友阅读、交流,运营模式与主流文学网站截然不同。其原创作品发表在论坛上多是开放免费阅读,而专业文学网站旨在经营创收,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作的类型。收费阅读网站中,读者喜恶直接决定写手收入,所以以叙述为主的小说类型最能通过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情节博得读者青睐;而提供免费阅读的文学网站中,写手不仰仗读者生存,可随时记录下生活所思所感,加之网络开放自由,作品能及时网上发表,故多为当下瞬间性情感抒发的短篇作品。

二、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叙事滞后原因

(一)缺少系统整理写作素材

文学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创作素材往往来源于作者对身边人事启迪。当下主流文学网站中阅读量最大的当属小说文体,近年备受关注的《微微一笑很倾城》、《他来了,请闭眼》、《花千骨》、《琅琊榜》等,作品或悬疑或言情或武侠或玄幻,均不乏鲜明的分类标签和环环紧扣的情节线条。创作取材于现实生活,凭借作者生命体验加之主观想象进行创作,情节环环相扣,让人难以释卷。而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正是缺乏这种较为系统整理提炼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素材与民间故事的过程,创作虽多为抒怀身边事物或景色且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作品,但作者写作背景、成长环境与民族风俗多难为非本民族读者所理解,一定程度上造成阅读障碍,削弱了作品感染力与影响力。

(二)非职业写作的影响

专业文学网站通过签约分成有效激发写手连载长篇小说的创作动力,长期从事较大篇幅的小说创作一定意义上反促进写手叙事表达能力。商業化管理文学网站的模式既满足了消费者阅读需要,也反作用了消费者对作品类型的创作推动。而少数民族文学网站至今仍以BBS为主,未形成专业的文学网站。一方面因为少数民族网站不能很好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另一方面归因于网站建设固步自封。论坛形式作品发表虽拉近了作者与读者沟通交流距离,但也因此降低作品连载代入感。专业文学网站在沿袭论坛形式交流基础上,将作品分类整理,附上阅读标签,更便于读者阅读查找。商业模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作品的文学性,但这种网站与写手分成获利的新型模式也对作者本身形成了一种监督机制。

(三)网站访问量较低

网络小说近年呈现出创作篇幅越来越长的一种趋势。现正在起点中文网连载的《带着农场混异界》已更新至20739568字,位居字数榜第一,总点击率达4513159次。仅就影响力而言,主流文学网站作品创作能突破千万字和网站宣传运营有一定联系,点击率是作品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网站影响力相对较低,网站发表大部分作品很难得到推广知晓,仅为论坛内部小部分人之间的阅读交流。长篇连载小说缺少评论与点击率而难以为续,致使作者缺失更新创作的动力。

三、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

(一)网站维护不及时

和一般的文学网站多元化产业模式不同,少数民族文学网站构成相对单一,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对网站开发利用加以指导。公益性网站虽吸引了大量爱好文学的网友,但常因网站维护不及时,服务器设备老化,网页访问量瞬时激增会导致服务器瘫痪,页面无法浏览刷新出现很多问题。间接影响到写手创作与网友阅读,网页不稳定一定程度影响了写手创作叙事文体的连惯性思维。同时,网友也因此减少在线时间。形成了少数民族文学网站多抒情性的诗歌、散文类作品,短篇小说次之,中长篇小说极少的分布现象。

(二)影响力不及主流文学网站

产业化链条下文学网站发展迅速,网站引进技术人才管理平台,既有效保障网站正常运营,也实时根据市场调控网站管理机制,及时产业创新,技术改革。网站页面规划直接影响到网站定位。当下点击率较高的一些文学网站都将作品按照树状交叉式层级进行分类,如潇湘书院作品类别下有划分状态、资费、评价、风格、时代、标签,网友依据个人阅读喜好检索到目标书籍。按层级划分作品分类的方式能快速有效完成一次完整“搜索—阅读—评价”的文学消费过程。少数民族文学网站缺少对作者的激励机制,长期活跃发帖用户较少且创作以短篇作品为主,主题变化较少,难以吸引大量读者阅读。长此以往,网站访问量与专业文学网站拉开差距。

(三)缺少民族特色宣传

少数民族文学网站至今主要沿用BBS网页界面,与专业文学网站相比,缺少对作品的详细分类整理与推荐指引。三苗网是一个综合性BBS民族论坛,其下有新闻、学术、文化、旅游、歌舞、文学等板块。就文学板块而言,网站发布的作品标题栏并不能直接反映作品内容大概情况,显示信息主要分为帖子主题、作者、发布与最后回复时间、浏览量四部分,而参照晋江文学城原创小说站网页界面,网友浏览信息更全面。在查询标题一栏,网站将作品检索大致分为范围、原创性、性向、时代、类型、风格、标签七部分,更便于网友浏览查阅。万维网形式页面更有利于作品推广与网站盈利。文学是否应该产业化是一个有待商榷的话题,但不可否认产业化运营能刺激新的文学增长点。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网站影响力均不及专业文学网站,未能突出宣传特色,缺少对网站的准确定位。

文学网络化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网页并不会取缔书页,网络文学本身还存在时弊。少数民族文学借助网络技术发展不失为善策。目前少数民族文学网站重抒情轻叙事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其发展前景。要如何改进才能扩大影响力,提高民族知名度,还需要网站经营者更多结合本民族实际实践探索一条符合民族文学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

注释:

①老山客.不变的哀歌[EB/OL].http://www.dongzu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6183,2014-12-30.

②雷蒙德·威廉斯.乡村与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1.

③蚩尤浪子.落鸿行吟[EB/OL].http://bbs.3miao.net/thread-55042-1-5.html,2010-8-6.

④波德莱尔.恶之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02.

⑤张承志.心灵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22.

参考文献:

[1]石曼婷.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2]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颜水生.现代中国文学的叙事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民族文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20世纪90年代初期,王富仁写作了一系列古代文学经典重读的文字。这些文字强调从自我感受出发,与文学经典传达的情感和经验直接对话,运用了诸多现代文本解读手法,将阅读还原成了审美体验的过程,从而实现了与古代知识分子真正的心灵沟通。王富仁的这些经典重读的文章,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如何在文本面前发挥主体性、有所作为的范例。

关键词:王富仁 古代文学经典 解读

20世纪90年代初期,王富仁写作了一系列古代文学经典解读的文章,最初发表于1991至1995年的《名作欣赏》上,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异常深远的影响。这组文章给中学师生提供了一种极具个人体验的阅读示例,又能被包容在中高考制度的整体框架中——换言之,这些解读并不以思想层面的标新立异自炫,它展现的是解读者细腻出色的艺术感受力和将现代文本解读手法作用于古典作品所带来的清新感。有意味的是,作者提到自己写作这些作品的初衷,是在某种低气压的环境中,试图通过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灵沟通,寻找自我內心的慰藉和安稳。在这样的背景下,解读者收发自如的学术功力令人称赞。自然,这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操作背后,也有王富仁当年实际任教中学所带来的个人经验和理解在内。在技术层面上,作者将现代文学的文本解读技巧应用于古典作品,以读者的身份——而非权威的阐释者或宣教者——与作品进行精神沟通,切入角度新颖,结论别具一格又平和稳妥。

王富仁的经典解读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从自我感受出发,将阅读还原为审美体验的过程,避免一系列既有结论对阅读活动的干扰。他曾谈道:

当我们一提到岳飞的《满江红》便想到它是一首爱国主义诗词,一提到杜甫的《石壕吏》便想到它反映了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生活,一提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想到它表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时候,它们的诗意特征便淡漠了。这些“主题思想”像横亘在我们心灵与诗之间的一道堤坝,使我们的心灵再也难以与诗的本身实现直接的拥抱。其原因何在呢?因为对诗的任何一种主题思想的确定,都把诗的各种丰富的内涵简化了,而诗意恰恰只有使心灵主要活动在直感的、情绪的、审美的,亦即难以言说的境地的时候,才能最有效地被表现出来。a

上文中提到的结论性描述,无疑是以往解读活动一步步提纯的结果。但结论性的描述会受制于时代或个人的局限,对一名“新读者”而言,如果对论断的接受超越了个人的体验,则未必具有积极的意义。王富仁的诗歌解读强调从自己直接感受到的诗歌意境入手,将自己的心灵直接沉浸到诗歌所展现的丰富的心理流程和繁复的意象中去,用个人感受与诗歌传达的经验直接对话。如孟浩然的《春晓》这首人人熟稔的小诗,在王富仁的分析中,它首先被定位为诗人对自己描写的外部世界保持了一定心理距离状况下的创作,展现了诗人从朦胧的无意识到建立起自我主动意识的过程,即人从沉睡到醒来的一刹那间所感受到的春的意蕴;并进一步提示到,伴随这一过程的独特的精神境界,是有着玄妙意味的,这种玄妙之处可以感同身受,却不可言传——“艺术家的目的在于使我们和他共享这种如此丰富、如此具有个性、如此新颖的感情,并使我们也能领受他所无法使我们理解的那种经验。”b从文艺学的角度看,这更接近于“直觉”论的分析方法。“所谓‘直觉’,就是对解读对象的‘直接的领悟’,即当下的、突如其来的、直截了当的理解、觉察。”c

王富仁的古典诗文解读,无疑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如何在文本面前发挥主体性、有所作为的范例。如《江南》一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在以往的文学史论述中,多强调乐府民歌内容的写实性和音韵之美。王富仁在《江南》诗中却读出了自由的意味以及人类对自由的向往之情。该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莲叶茂盛丰美的样子,但后五句却很快将读者的关注点从“莲”转到了“鱼”上,鱼围绕着无穷碧绿的莲叶追逐嬉戏,是一幅自由自在的图景,而五个方位词,“间、东、西、南、北”的运用,因为涵盖了所有的方向,实则是没有方向、没有限制、无拘无束地游戏和穿行,更突显出鱼的自由和惬意。这种体验自然有着强烈的现代意味,它跨越的是历代对这首诗的分析、讨论和定评,将“现代人读古诗”变为“现代人读诗”,让读者与作品猝然相遇,将中小学古诗文讲解这种知识传递活动,还原为阅读审美活动;但作者紧扣文本,只谈个人体验,不代古人立言,亦不做颠覆性结论,将重读牢牢框定在审美范畴之中。这种稳妥性正如解读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时展现的,王富仁从刘兰芝的陈述——“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中感受到,这是一位意识到自我存在价值却在婆家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女子的自我申辩,在这种申辩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刘兰芝对丈夫的埋怨和失望,这无关爱情,只是平淡如水的婚姻中常有的抱怨。在这里,王富仁从正常的人的情感取向出发,认为“一个在夫家遭受虐待和歧视而又具有自尊心的女子,是不可能产生对丈夫的真正感情上的爱的,她充其量只能遵守传统妇德,尽到一个妻子对丈夫应尽的义务”d。接下来,王富仁又分析了焦仲卿这个人物形象,指出男主人公在兰芝被遣归时表现出的既同情又犹疑的态度,以及在自己的母亲面前缺乏独立人格的言行,都使得他缺乏获得一名正常女子爱情的基本条件。顺着这一思路推演开来,王富仁认为,刘兰芝的死是由于相继在婆家和娘家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的结果,她对焦仲卿的眷恋,只是由于对方维系了她在人世间的一丝温情。简言之,刘兰芝的死是为了绝弃薄凉无情的人生,而焦仲卿的死则是为了证明自己残存的自我意志,《孔雀东南飞》一诗是作者对人生与命运的思考,其中亦有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但却不是对刘兰芝和焦仲卿已有婚姻关系的歌颂。以往文学史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将《孔雀东南飞》定义为爱情主题,实际已是具有现代意味的划归和提纯操作,王富仁质疑该作品的主题,所采用的方式并非概念的拆解和历史场景的还原,他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采用了袁昌英改编同题话剧时相似的策略,为作品灌注了更多的现代心理活动和伦理原则,内涵的丰富早已突破了原有的主题归纳,实则扬弃并重构了对《孔雀东南飞》的解读理路。充分呈现“现代”所具有的丰富性,以凸显以往文本阐释的僵化和粗疏,这是王富仁的策略,也是现代文学学者重读古典作品的特色和魅力所在。

如王富仁所言:“作为一个人,总想感觉到自己,感觉到自己心灵中的东西,而感受别人,感受别人的作品,又是感受自己、感受沉埋在自己心灵深处的思想、感情和情绪的唯一途径。”e王富仁的古典诗文赏析,十分注重分析诗人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和情感系数,行文时又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人生经历融入其中,这是古诗的新读,而解读者在古代文人和作品中进行精神追索的热切和虔诚,同样让读者心有戚戚焉。在屈原、陶渊明、杜甫、韩愈等人的作品中,王富仁读出了现代人的生存体验和精神意志。陶渊明的《拟挽歌词三首》,包含了从死者观察生者的视角及对生之意义的拷问。在传统的主流文化观中,人們更为重视的是对人生的评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对死后哀荣的执着,掩盖了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陶渊明却注意到,生者对死者的悼念仪式,原本只是为了排解生者的情绪和意愿。这一由死观生的写作视角,让人猛然醒悟——对身后名的追逐,会让自己的一生系于别人的意愿,失却自身的主体性,这是因袭的重负,也是人生的异化。讨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时,王富仁强调的是,诗人的孤独感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四维结构中体味到的“孑然独存,无所凭依”的感觉,这是一个有着使命意识的个体,面对人生的困境,又对所从属的精神谱系的信心有所保留时的缄默与痛楚。上述解读充分融入了王富仁的个人体验,这样的文字贯穿着鲁迅《摩罗诗力说》中“任个人而排众数,掊物质而张灵明”的精神力度,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知识界低气压氛围中,其中包含的感慨和期许,无疑会令读者动容。

另一个例子是王富仁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解读,他将这首诗理解为“一个老年人的悲哀”。在这篇赏析中,作者将自己的中学老师米中和儿时所见的一个孤寡老人的经历拿来与杜甫作比较。他们都在一连串的生活挫折和人生失意中落入人生的困境,在不断的人生理想破灭之后,他们努力打造一道最后的防线——一个精神上的“窝”。一旦这个“窝”像杜甫草堂上的那些茅草一样被风卷跑、被年轻人公然抱去,他们便陷入彻底的绝望。在王富仁看来,杜甫对茅草得失的担忧,象征着一个历经沧桑的老年人对已经改变了的社会的不信任和无助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展现的,正是这些经历了人生节节败退、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极端困窘的老年人脆弱的社会应对能力,以及对如何安放自己风烛残年的困惑。将普通人的经历与文学经典的情景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去探究文字所传达的人类共同的困境,从而拉近读者和经典的心理距离,使得王富仁的经典解读带有强烈的生命体验特征。从教学层面看,王富仁的解读方案是先赢得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性认可和亲近,再去处理诸如文字、音韵和思想等具体问题,以求事半功倍。

总体而言,王富仁的解读极为契合世态人情,这种世态人情无疑是遵从现代而非古代的逻辑。这批经典解读文字,更像是对鲁迅《故事新编》写作策略的致敬——在古人的躯壳中吹入现代的气息,使其鲜活,和现代人心灵相通。在艺术感悟力和历史知识背景之间,王富仁的知识结构可以保证自己的解读妥帖地处理二者的关系,但他的解读重心偏向前者;对于中学师生而言,这种文本解读的真正意义在于不为作品的先验性主题左右,在紧扣文本的前提下,表达个人在阅读时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a王富仁:《贾岛〈寻隐者不遇〉的解构主义批评——〈旧诗新解〉(十二)》,《名作欣赏》1993年第5期,第52页。

b柏格森:《创化论》,《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页。

c曹明海:《文学解读学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页。

d王富仁:《主题的重建——〈孔雀东南飞〉赏析》,《名作欣赏》1992年第8期,第17页。

e王富仁:《古老的回声·自序》,《古老的回声——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民族文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是文学的共同体,两者相互依存,同构共生。不过现如今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存在诸多问题,文学创作认为文学批评机械化、同质化严重,甚至趋炎逢迎,不能真实地评析文学作品的价值,文学批评又认为文学创作过于套路,毫无新颖,没有佳作。事实上,两者之间都应坚持以人为本,为读者服务,共同担负起构建时代精神的责任来。

关键词:文学创作;文学批评;隔膜

1引言

写作是表达人类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应伴随人们一生,然而在我国写作止于高中结束,很多人到了工作岗位可能连写一份工作报告都要去网上照抄照搬,而文学创作只是小众行为。近些年,文学创作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长篇小说每年出版量达到3000部,这些小说种类繁多,成功地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真实表现了现代人们的生活,在我国文学界出现百花盛开的局面。与此同时,文学批评也随之复兴,文学批评是对文学的做出褒贬评析,在文学共同体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不过随着文学批评与政权的逐渐分离,文学创作似乎得到了自由,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之间友谊的裂缝也越来越宽。

2唇齿相依,却彼此隔膜

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两者都在文学范畴里,不过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文学创作是一个个人化的过程,相对独立,文学批评却要从整体视角下考察一部文学作品是否符合文化传统或文化背景。没有文学创作,谈不上文学批评,所以文学创作是文学批评生存的土壤,为文学批评提供养料。而文学批评则是文学创作的生长剂,为文学创作催生助长,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的先锋。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相互依存,这在文学创作者和文字批评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共识。

文学创作者往往期待文学批评者能够读出自己作品里的细腻情感和作品里蕴含的真正价值及理念等,以此来使自己的作品得到公众的认可,扩大自身的知名度,激发自己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不过文学批评家并不会按照创作者的期望对其作品进行评析,由于文学批评者接受到的文学教育各不相同,面对众多的作品,只能按照自己所学到的批评套路对作品进行评论,要么搬来一些概念和生僻词语,要么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对作品里的内容却提到很少,有时根本没有参照文本,因此这种批评很难按照文学创作者的预期达到效果,自然让作家非常失望。所以在写作技术方面,作家们往往对文学批评家并不抱太大的希望,文学批评在他们眼中成了鸡肋[1]。不过文学批评者也经常对文学创作表示不满,指出文学界虽然创作出的作品数量和种类繁多,尤其现在多媒体时代,所有人都可以创作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却总是缺乏新意,不能使人眼前一亮,不能使人为之呐喊,真正鼓舞人心的作品太少等。文学创作者与文学批评者双方相互指责对方,友谊的船说翻就翻,使得它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逐渐形成了一层无法超越的隔膜。

3敷衍与痴爱,责任同构

文学的边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进一步延伸,文学批评也随着文学的发展而向前一步,文学创作失去文学批评,虽然不会对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变,但也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痕迹[2]。同样没有文学创作的文学批评,则会是纸上空谈,没有任何意义。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它们的最终服务目标,都是人。它们其实是对等互助、同生共构的关系。

然而在许多作品研讨会上,我们不难看到存在太多的敷衍现象。文学批评者在发言中对作品极力赞赏,他们经常高歌赞美一部作品,称其为“珠宝”、“完美的艺术”等等,也给于作家高度的评价,称其“优秀作家”、“先锋”等等,这些溢美之词太过泛滥,即使谈及作品的不足之处,也会稍稍带过,话锋一转,又转回作品的优势,批评者的这种态度使人很自然联想到红包批评、人情批评,这样反而使读者对作品本身降低了兴趣,也使文学进步的可能性降低,也会使文学界出现的有特色的作品销声匿迹。而文学创作者也会在公众场合公开表达对批评家的感激之情,感谢批评家对自己的栽培,感谢批评家对作品的欣赏,并立志以后会出更好的作品等等。

不过文学创作者在私下里会觉得,创作是个体的行为,是自己的宇宙,与文学批评着没有什么关系,文学批评者的评析对自己的作品并无实质性的用处。而文学批评者在谈到整个文学的形势时,则又义愤填膺,指出整个文坛都比较死寂,没有上好的杰作,整个文学界都为了逢迎读者而写作,太过媚俗。总之,文学创作者与文学批评家的隔膜越来越大,文学创作认为文学批评家对作品的分析太过僵硬,分析不做作品真正的内涵,所以越来越不信任文学批评家,而文学批评家也看不上文学作家,认为作家们按照套路写作,引诱读者进入圈套,或者作家只是把写作当成赚钱的手段,不会有真正的文学营养在里面。因此,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并没有做到并肩同行,同舟共济,文学创作者没有从文学批评家的评析里判断出自己作品的好与坏,而文学批评家也没有从文学作品中发现是否有实质性的进步。

尽管如此,存在即意义,即使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之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但都无一不可或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要服务于读者,它们是文学的共同体,注定要在每个时代留下脚印,是每个时代人们对文字对情感的表达方式,见证了时代的发展。所以解决当下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之间的间隙问题,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两者之间是同生共构的关系[3],尤其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作家和批评家,应坚持以人为本,致力追求真善美,

文学作品要反映人们的心声[4],而文学批评也要深入社会实际,分析作品对照现实生活所存在的缺陷,并真诚地揭露出来,这样才能真正提醒作家,使作家进步。因为文学批评只强调作品对读者的娱乐性质,却忽略作品背后的消极因素,那就没有负起文学批评的真正责任,只是敷衍了事。但是,无论是文学创作者还是文学批评家,应建立一种对文学痴爱的态度,文学批评家由于痴爱文学,才不能容忍文学作品里的负面影响,而文学创作者由于对文学痴爱,才应该坦然接受文学批评家真诚的建议,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文学水平上真正地提高。

当我国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时,文学创作应该积极地站出来,贴近实际,洞悉社会问题,参与时代精神的而构建。而文学批评也要介入现实,加强自身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以及对文学的理解,解析文学作品与现实的關系,帮助人们发现现实中的深层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洱.作为写作的文学批评[J].上海文化,2017(1):103-127.

[2]毛郭平.问题·原因·对策——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J].西北民族大学报.2020(5):182-188.

[3]毛郭平.“多元对等互动”视角下的文学批评[J].学习与探索,2020(2):170-178.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信息:肖一诺,女,2000年10月,汉,湖南省衡山县人,大学本科,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创作、文艺学等。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民族文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现代文学教学中“怎么教”问题是教师们在教学改革中实验最多、用力最为集中的方面,本文试图总结近三十年教学实践和有关教学论文作以梳理归纳,以期对现代文学教学的实践与改革有所启迪和帮助。

【关键词】现代文学  教学法

如果说“教什么”是教师们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考虑的问题,那么,“怎么教”这一为了达到既定目标、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则是教师们在教学改革中实验最多、用力最为集中的方面。这既如黄修己所反复“呼吁”的——“现代文学教学也要百花齐放”[1],也如范志强所认定的——“相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更为重要”[2],更多的现代文学教师的探索与实验已经在他们的教学论文中留下了充分的证明。

就近三十年的主要教学论文来看,现代文学的教师们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繁杂而又多样。据初步统计,大约有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研究型教学、创造型教学、比较教学法、教师讲述分析法、师生共同分析法、学生讲析教师小结法、学生独立分析法、舞台演出法、诗文朗诵法以及电化教学、影视剧的播放、多媒体与网络的利用等20余种。如果按照它们在论文中出现的频率和教师们论述的深浅度来考察,比较具体、常见的则有如下六种:(一)启发式教学。它在杨占升的《改进教学漫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3期)、周筱华《以学生为主体探索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新思路》(《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等论文中曾经被多次提及,而又在曹安娜的《现代文学启发式教学的探索》中(《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得到了详尽的论述。而总括他们的观点,这种方法强调师生间的双向互补与互动,主张以疑问、询问、设问、反问或者课堂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二)讨论式教学。这种方法与启发式教学紧密相连,它除了在上述曹安娜、周筱华的文章中被同时论述外,卫奉一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之浅见》(《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论文则给予了明确的界定,即它在包含启发式教学的师生间互动的情况下,更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锋,并且,这种方法还要求教师应有对讨论内容的统筹安排,学生则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三)比较教学法。这种方法在王志明的《电影电视与现代文学教学》(《广西高教研究》1999年第2期)和上述卫奉一的文章中被从一般比较的意义上进行理解,他们要比较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改编前后的异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版本差异、同一时代不同流派的社团及其作家作品、同一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以及同一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等等;而田玲华的《比较文学方法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芦海英的《文学比较介入现代文学教学探析》(《淮海工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则把比较文学中的一些方法和思路借鉴到现代文学的教学中来,她们所强调的是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中外作家作品之间、同类主题不同作家的创作之间以及不同的人物形象之间的比较。(四)开放式教学。这种方法曾经在陆嘉明的《开放型交叉系统教学法初探——现代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性思考和实践》(《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中较早地得到了系统的论述,而后的梁丹译、姜彩燕等也都分别著文进行了大力肯定与提倡。从他们的表述来看,无论是“教学内容实行开放”,还是“思维方式实行开放”,抑或是“教学形式实行开放”,其实最根本的就是把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起来。(五)电化教学。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所谓“电化教学”,其实就是通过放电影、电视、录象或录音的方式來辅助教学,它在80年代中期以后的现代文学教学中被普遍地运用。王圣杰的《现代文学课的形象思维教学》(《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宋凤英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方法初探》(《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年第3期)等论文都认为电化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它既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够加深对现代文学原著的理解,同时还能够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六)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比电化教学更为先进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主要是利用以录音机、幻灯机、投影仪、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设备所构成的“多媒体”制作课件进行教学。由于它能够集声音、视频、图像、文字、动画等各种信息于一体,因而在中国的计算机和因特网得到迅速发展的90年代末期以后,便很快被包括现代文学在内的各科教师所使用。对此,李柏青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现代文学〉教学》(《琼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姜彩燕的《现代文学教学中的美感教育与历史认知》等论文都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并且,他们都认为多媒体课件具有简便快捷、内容丰富和形象生动的特征,既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学生。

参考文献:

[1]黄修己:《现代文学教学也要百花齐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3期

[2]范志强:《从创新教育谈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上一篇:文学理论论文下一篇:古典文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