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范文

2023-09-23

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范文第1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

3、如何理解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不断增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大要素

6、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及原因分析

7、新时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8、坚持改革开放,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9、论毛泽东的工业化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作用

10、邓小平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路线和思想方法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历史与现实逻辑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径维度

13、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及经验启示

15、抵御虚无主义思潮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6、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球价值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基

19、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理论逻辑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逻辑意蕴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24、继承与创新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5、在深刻把握世界大势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6、新时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7、浅析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8、方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

29、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0、新时代高职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问题研究

31、“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32、实现初心和使命的必由之路: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宝贵经验

34、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成果

35、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开创者

3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中国家的借鉴价值

37、井冈山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联系

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39、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0、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

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意义

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大道

45、试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统一

46、从根本上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

4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启示

48、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绩不容抹杀

4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嬗变及发展趋势

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范文第2篇

一、高校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

(一)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 各种不良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 甚至个别大学生在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的影响下, 自甘堕落。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要将其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这些思想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变化, 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2]。尤其是作为中国人的我们, 内心世界都是非常丰富的, 这也是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充分凸显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高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大范围宣传正确的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以便学生能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前进的方向。这样大学生在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之后, 便能够更好的将自身的人生目标凸显出来, 让其在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二)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时下, 我国高校正处于教育改革的深化阶段, 而当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其必然要具备良好的思想与政治觉悟以及过硬的专业文化素质, 方能切实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重担, 继而为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及发展做出突出贡献[3]。当然, 为切实达成以上目标, 则高校也应务必加强对此类人才资源的培养, 尤其是要培养满足现代社会要求, 且拥有良好信息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如此方能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提供人才方面的保障。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策略

(一) 从大学生精神成长需求出发, 讲好故事

基于当代大学生, 其个性虽普遍较为张扬, 但也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与此同时, 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往往也较为多元化, 对此, 为确保大学生认知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并切实树立起为人民与国家服务的先进思想, 则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教育工作开展亦当从学生的理想信念以及政策理念等多方面入手。除此之外, 为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成效, 则当代思政工作者还应务必联系当代学生的喜好。诸如基于时下这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则学生无论是在信息的获取或是其他各方面均对网络表现出了极强的依赖性, 对此, 教师亦可积极借助网络平台, 并以动画、视频等当代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引领学生思想, 切忌始终以传统的说教式讲解方法或高大全的榜样形象塑造, 如此方能避免学生对此产生心理疏离感, 进而让教师的说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共情、共思、共同进步。

(二) 借助新媒体技术, 打造思想引领新阵地

长久以来, 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方面已然习惯于利用学校的报刊、橱窗、广播、板报等途径, 而基于如今这种新媒体时代, 传统教育方式显然已较为落后, 加之内容的单一, 故也很难吸引当代大学生的关注, 更难以赢得他们的喜爱。对此, 基于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政工作开展, 教师亦当解放思想来打破传统课堂与网络之间的隔阂, 继而积极基于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来实现与学生之间“线上与线下”的实时互动, 如此一来, 既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确思想的熏陶, 又能规避大学生许多不健康以及不正确行为的产生[4]。诸如时下在校学生或社会公民, 其与周围人之间的交流已然习惯于运用微信、微博等网络交互平台, 对此, 教师亦加入到此队伍中, 以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与沟通, 则不仅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 且能避免受到现实世界的时间与空间限制, 以实现对学生的无障碍帮助与指引。继而在帮组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正确构建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 躬身践行, 强调知行合一

一直以来, 教育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计划的实施基础。对此, 作为教育实施主阵地之一的高校, 其任何时期均应秉持最新的社会主义思想, 并以此为指导来展开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由此方能让大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 继而在促进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同时为大学生实现自身理想提供一个良好平台。除此之外,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应积极将思想政治本身所具有的潜在价值转化为显性价值。要让大学生意识到, 自身的发展, 实则牵系国家的一切。而要体现对国家的忠诚, 则应切实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对此, 高校应务必为学生争取更多参与社会实践、创造社会价值的机会, 诸如让学生亲身参与义务支教、三下乡支农、志愿者行动等, 让现实生活来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与不懈奋斗的精神, 如此既能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又能切实为国家与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 继而可磨砺学生意志, 使其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与决心[5]。

(四) 建设互联网宣传队伍, 提高宣传水平

在高校开展宣传工作的过程中, 必须具备先进的工作观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从而用引导取代主导。因此, 高校在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过程中, 应该着重选好人选, 强化教育培训, 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 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 以便能够为大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针对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吐槽”与“拍砖”的问题, 所以在强化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够直接应用专制管理模式, 而是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堵不如疏的道理。同时, 通过强化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 全面了解他们的思想内容, 并给予针对性的引导, 并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正面发声, 从而直到警报解除。这样能够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讨论, 从而更好的实现组织与个人之间有效的互动。

三、结语

总之, 高校必须大力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并将其融入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以期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作用, 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摘要: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为此,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 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国家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本文主要论述了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如何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与经验, 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提供一些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策略

参考文献

[1] 齐卫平.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强化“四种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 2015, 16 (4) :4-9.

[2] 魏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高校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 2018, 28 (20) :168-169.

[3] 唐利.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6, 24 (3) :42-43.

[4] 茹义.高校新媒体大环境下的新闻宣传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7 (22) :87+169.

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范文第3篇

但由于地理位置、文化氛围和风俗习惯的差异, 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 在思想领域仍具有一定差距, 在对新思想的接受和认识方面存在许多瓶颈。因此, 在新时代使民族高校大学生“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着重要意义。

一、民族高校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现状

(一) 情感认同、内心拥护

延边大学少数民族学生虽然比例高, 信仰、生活习惯各有差异, 但是均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示拥护和支持。各族学生普遍认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通过对该理论的学习能够使自己全方位的了解我国各领域的发展理念, 各民族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二) 认识不深、践行不足

大学生仅知道民族高校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但对于该思想理论的内涵了解不够深刻。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未能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我国各领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对该思想理论的认识仅停留在书面报告阶段;第二, 仅在较短的、较集中时间内进行突击学习, 未能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第三,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外, 因条件限制, 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学生多为学生干部, 未使大部分学生更加详细、系统的学习该理论;第四, 经过系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生干部未能发挥最大效用, 在“为党发声”过程中, 宣传与推广效果有限。

二、在民族高校加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民族地区抓团结、抓发展, 都离不开教育这个基础性工作。如果对青少年放任不管, 他们就容易受错误思想特别是错误的民族观、历史观的影响, 甚至会走上危害社会、危害国家安全的道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 造就更多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一) 培养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人才的推动。人才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在地区之间都具有核心竞争力。从微观来看,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从宏观来看, 与俄罗斯、朝鲜接壤, 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 处于东北亚地区的核心位置。

但近年来该地区乃至吉林省全境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从深层次分析,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与人才流失。

延边大学作为延边地区唯一一所国家重点建设大学, 虽然生源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 在校生人数高达两万余人, 但包括延边地区朝鲜族在内的应届毕业生为了谋求更好地发展前景, 大多数选择离开延边, 而前往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加强民族高校的教育, 能够引导大学生认清民族地区的历史地位和发展前景, 增强大学生“富民固边”的历史责任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持久的输入具备良好政治素养和优秀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二) 维护民族团结、增强向心力的必然要求

“利莫大于治, 害莫大于乱。”延边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以朝鲜族为主, 朝鲜族同学凭借延边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与生俱来的语言优势, 相比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讲, 接触日韩等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障碍更少。

而青少年正处于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 缺乏政治鉴别能力, 极易容易受到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因此, 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通过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可以使民族高校大学生了解什么是新时代、新时代从哪里来、又该如何建设新时代;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政治特色以及经济特色;明确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才能实现安居乐业的和谐画面。

三、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困境

(一) 文化的适应性不足

延边大学历年生源形成了以朝鲜族为主, 以满族、蒙古族等其他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为辅的格局。

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同学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限制, 思想状况较为传统、保守, 对主流思想的接受能力和转化能力较弱。

(二) 认知水平有限

由于经济落后而造成的教育水平落后, 使来自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同学在少数民族中学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主要语言进行学习, 对汉语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有限, 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不深。

(三) 高校思政教师无差别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各民族学生施用同一种教学方式, 未能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案。经过综合考虑, 教师的教学方案将会采取折中的难度, 这不仅增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压力, 还间接地阻碍了接受能力较强的大学生的思想进步。这些因素都成为了阻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校园内的传播的困境。

四、对策

为解决上述困境, 我们必须找到问题的关键, 制定合适的方案, 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高校生根发芽。

(一) 培养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的思政教师队伍

针对延边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以朝鲜族为主的现实情况, 培养一批朝汉兼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思政教师首先要将理论转化到实践中, 只有这样, 才能将该理论自觉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其次, 教师要从朝鲜族学生的角度出发, 最大限度的照顾朝鲜族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最后, 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活动, 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新思想,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的交汇点。

(二) 以民族文化活动为载体, 增强文化适应性

每个民族都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 都希望本民族的文化得到弘扬与发展, 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 更希望将本民族的文化展现给其他民族的大学生。因此, 学生工作者应该充分把握少数民族同学的心理, 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 通分为其创造条件, 找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和校园活动的聚焦点, 充分赢得各民族大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三) 通过网络传播, 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不断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能仅停留在课堂, 也应与时俱进, 走进学生们的生活中。互联网传播范围广, 时效快, 影响大, 方式新, 对于思政教育的开展具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高校应建立专门的传播平台和大学生运营团队, 在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尚未建立健全筛选机制的环境下, 加强网络思想阵地的建设,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大学生对思想的认知水平, 促使大学生群体成为新思想坚定的信仰者、积极的传播者、踏实的践行者。

摘要:民族高校大学生既具有一般高校大学生的国家凝聚力, 又蕴含着各少数民族的民族归属感。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当中, 是加强民族凝聚力、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的重要举措。本文就民族高校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程度进行分析, 阐述民族高校大学生在思想认识程度上的困境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认识困境,对策

参考文献

[1] 李忠伟.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以西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 2015 (11) :225-228.

[2] 孙妍, 孙国权, 赵虎.蒙东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7 (6) :167-170.

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范文第4篇

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落实到教育思想层面就是如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习总书记指出, 高校教育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明确高校思想教育的任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理论武装, 为大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各级党委和教育部门、高校党组织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哲学等思想理论教育, 是所有高校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 应该理直气壮和坚持不懈地抓好。”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人才培养, 需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和指引, 高校是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场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式。所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贯彻执行习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定不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时刻牢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使命性要求;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高校大学生, 切实落实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内涵,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战场, 思政课程是学习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方式。但是, 高校开设的各类专业课、综合素养课同样包涵思想政治内涵, 这些知识点与思政课的内容相结合, 可以让学生既能明白专业课程的应用价值, 也能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思考, 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 从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 有必要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实证调研, 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高校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路径, 即构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新机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导向教育机制。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证调查分析

借助网络平台,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385份, 有效回收问卷1385份, 有效回收率100﹪, 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一) 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情况调查

调查大学生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 44.45%的人选择“了解”选项;但有51.41%的人选择“了解一点”。

调查高校是否专门组织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 87.13%的人选择“是”, 11.71%的人选择“否”和“不清楚”。

调查高校通过什么方式组织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88.91%的同学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 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认知情况调查

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是否重要”, 58.02%的同学选择“非常重要”, 38.21%的人认为有“一定的重要性”。

调查对所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36.39%的同学认为“很一般”;调查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 82.91%的同学认为对素质提高有作用, 但有17.09的同学认为没有意义。

调查发现, 76.18%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发挥了有益作用;但同时, 66.05%的同学认为, 专业课教师也应当在思想道德领域注重发挥作用, 注重培养学生素质;73.08%的同学认为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同样能够起到指导作用。因此, 71.6%的同学认为专业课教学中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79.44%的同学认为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有必要融入思想政治育人元素;但同时也有39.4%和19.46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实际教学中, 77.29%的人认为专业课教师仅在专业知识领域发挥作用, 未能在思想道德领域发挥主要作用。

高达86.02%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其他专业类、选修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可以互为补充, 互相促进。72.41%的同学认为目前教学授课工作中专业课教学并未融入思想政治育人的元素。

对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 54.88%的同学选择“了解”, 45.12%的同学选择“不了解”;了解的同学中52.88%的认为“很有必要, 非常支持”, 33.88%的同学则认为是“国家提倡”的所以要支持;9.17%的同学“坚决不支持”。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一) 学生对思政理论课重视程度不足

尽管57.99%的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大学生非常重要, 但表明仍有近半数的学生认为不是特别重要, 从一线教师的反馈中得知, 授课过程中仍有部分学生表现出无所谓、左耳进右耳出的情况。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发挥效果一般

36.39%的学生反映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很一般”。侧面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未能很好的完全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

(三) 教育理念单一,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调查“学校通过什么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 发现多数高校的主要渠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占比达88.91%。教师和学生都会错误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应该且只能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 专业课教师只负责自己的专业课程即可。这种单一的教育理念导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专业课教师往往只专注专业知识的传授, 缺乏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甚至引发学生高智商但缺乏常识性的人生观、价值观。毕业后触犯国家法律法规, 甚至盗取国家机密出卖给国外的案例也是历历在目。

(四) 教育方式单一, 教育内容枯燥, 难以吸引学生

传统思政理论课主要以老师讲, 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 则希望有更多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调查发现39.57%的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方式单一”的问题。54.88%的同学认为针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应“创新授课模式”。

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导向教育机制构建

调查发现, 44.9%的同学认为针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高校应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从多元角度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中的思政”联动。

(一) 树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理念

落实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就需要在习总书记教育思想本位下转变教学理念, 引导师生树立大思政观教育, 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导向教育机制。在原有的“思政课程”教育基础上, “开启“课程思政”建设, 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即“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将所有学科课程纳入思想教育体系, 将所有教育工作者纳入思想教育队伍。因为“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 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

(二) 加强“思政课程”主战场、主渠道的功能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开展思政教育的“第一课堂”, 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贯彻学习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 也是最根本的主渠道, 是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进“思政课程”, 必须继续加强“第一课堂”建设,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2, 确立思政理论课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核心地位理念。

(三) 实施“课程思政”改革, 落实三全育人方针

“课程思政”的提出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单纯局限于思政课, 而是扩展到所有课程。专业类课程同样包涵思想政治的内涵, 同样能够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将高校开设的各类专业课、综合素养课中蕴含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与思政课的内容相结合, 可以使学生既能明白专业课程的知识内涵, 也能对自己的价值取向进行思考。因此, 有必要实施“课程思政”工程, 将所有的课程纳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机制中, 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这就需要做到:主体上, 转变师资队伍思想意识, 将所有教师纳入思想教育队伍;客体上, 改革创新课程内容, 将所有学科和课程纳入思想教育体系;方式上, 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新时代的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如上海交通大学采用的“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社会实践、网络教学”个环节的多课堂教育3。

总之, 希望高校通过改进教育体系, 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导向机制, 转变师资队伍思想意识, 进行课程思政化改革, 充分调动所有教师、发挥所有学科的思想价值引领和育人功能,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 把正确的思想政治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最终的目标。

摘要: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教育层面就是如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立德树人。高校教育工作要切实贯彻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必须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坚持“大思政观”教育。文章通过实证调研, 发现并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解决路径:树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全员全过程方位教育理念, 加强“思政课程”主渠道功能, 实施“课程思政”改革, 落实三全育人方针, 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参考文献

[1] 曹文泽.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N].人民日报, 2016-12-26.

[2] 高德毅.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_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J].中国高等教育, 2017 (1) .

[3] 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 2017 (7) .

[4]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5-05.

[5] 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N].人民日报, 2013-11-29.

[6] 陈宝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17 (22) .

[7] 习近平.加强高校创新教育[N].人民日报, 2015-03-11.

[8] 曹文泽.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N].学习时报, 2016-12-26

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范文第5篇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理论品质,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由于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获得了高度的科学性,成为人们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的科学手段和理论工具。所谓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所包含的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认识的真理性。科学性强调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揭示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卓越见识,是其思想深邃性和理论洞见力的具体表征。所谓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和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纲领所具有的实践指导性。革命性强调其应用于革命实践并指导革命实践,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获得思想魅力和理论活力的一面。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而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验证。科学性与革命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马克思主义展现了真理的魅力和卓越的力量,成为无产阶级最强有力且始终不可背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的学说所以万能,就是因为它正确。它给予人们一个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世界观”,“严格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只有一个,就是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着重揭示了在中国的情境中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党的建设的规律,并就这些方面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与中国国情和实际相结合的路线与方略,是科学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现实结合,也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党的各级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工作始终有科学的遵循,有科学思想的指引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为了准确把握其科学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则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实践性。在总书记看来,“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按照这样的逻辑理解,从科学性和革命性有机统一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就是新时代科学思想与革命实践的有机统一。从科学性上看,它坚持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从革命性上看,它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同时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以实践为本、实践为基的。它的革命性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针对性和恒定性上。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社会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纲领性指导。其本身不仅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而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

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了科学的理论分析和正确的政策指导,不仅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问题的科学判断和科学把握,而且构成严整的有逻辑的科学理论体系;不仅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精神,而且发扬了新时代科学理论的革命意志。正是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科学性和革命性融为一体的优秀品质,才使得它成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的理论瑰宝和精神财富,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和理论指导。

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紧密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理论,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是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紧密结合。马克思本人曾经说过:“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恩格斯也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十九世纪最先进国家的进步思潮,对它们进行了科学扬弃并结合时代与社会发展进行了创造,形成了既有思想根基又有思想新见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既不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也不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时代命题,总书记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与风险,都会提出新的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回答。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从继承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承,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和真品质,既沿着马克思主义所开辟的主题、道路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路和线索前进,也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从创造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它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所内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品格,结合着时代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进行了创造和革新,作出了具有时代特点的重大判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提出了众多符合时代特点、着眼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战略,书写了该思想“体现针对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的理论品格。由此,可以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前期理论成果基础上,立足于新时代的思想创造和理论跃升,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坚持中的发展,也是对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中的创造,是继承和创造的紧密结合。

体系性与针对性的高度融汇

马克思主义是包含着鲜明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和体系的整体性。从其组织结构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既直接针对某一或指向某几方面的现实问题,反映了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思考,同时各部分之间又不是彼此隔离、互不相关的,而是有着不可隔离的紧密联系。因此,体系性展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针对性表明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针对性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基本思想、观点和立场,所有方法都针对的是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世界中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所包含的矛盾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方法来解释和解决。这种针对性恰恰是针对各种问题而言的,针对性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旨在解释和解决具体的问题。体系性与针对性高度融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既来自于现实问题,又超越了现实问题;既注重了现实关怀,又上升为哲学智慧;既可以用于指导具体问题的解决,又具有普遍的方法论价值和思想精华的价值。马克思主义体系性与针对性的高度融汇,表明马克思主义无论在其理论形态还是其实践形态上都是“一块整钢”,而不是可以被孤立、被肢解、被割裂的对象。换言之,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体系性不容割裂,其针对性也不容忽视。

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也构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一思想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实际,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地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代表和反映着时代发展和社会演进过程中根本的、重大的命题的声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时代命题和根本问题,恰恰蕴含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主题。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现时代、在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针对性集中表现为:这一理论成果回答的是中国如何走向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大势,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的问题。这充分展现了其直面宏大时代命题的精神与勇气。

与此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以推进制度化改革为突破口,搭建了由政策到制度、由思想到理论、由理念到方略、由目标到步骤、由问题到出路的观念体系和理论系统,构筑了一个包含理论要素、理论逻辑、理论模型和理论基础的整体化的理论体系。就其要点而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是总的理论,是蕴含了发展目标和实践目的的理论;其他一系列具体的理论,如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治理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关于中国特色强军理论、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关于从严治党的理论等重要的理论内容,构成了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理论单元;在这些理论单元之下,又有更多的具体的政策化的理论分支和战略方案,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等等,是理论化的策略形态。由此,由各种层级的理论元素结合起来,共同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形态。在这一理论形态中,体系性的“四梁八柱”与针对性的“中国问题”高度融汇,使得该理论成为了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灯塔。

时空维度与价值尺度的有效贯通

所有的思想理论都是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产生和存在着的,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的产生所依赖的时空因素必然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特定时代和特定阶段、资本主义剥削和资产阶级阶级压迫在西欧国家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和客观事实后应运而生的。产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正是最大限度地彰显了其赋予受到奴役与剥削的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者的价值关怀,而成为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指导。时间和空间锁定的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存在的时空维度,对受到剥削和压迫的劳动者的关怀体现的则是马克思主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尺度。马克思主义越是被运用得充分和到位,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无产阶级和劳动者的解放就越是充分和到位。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它在哪里扎根,所存在的时空维度就与所呈现的对无产阶级解放赋予的价值尺度有效的贯通并融合在一起。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存在的时空维度与其得以产生的价值尺度恰恰是得到了有效的贯通,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源,也是其发展的动力所在。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成为纯粹形而上的理论,会被搁置起来而遭到废弃,也会因为不关心那个时代那个空间内存在主体的价值诉求而被抛弃。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特定时间空间中扎根,就需要并且必须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价值诉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命题在新时代的集中理论展现。从时间和空间上看,这一思想需要而且也只能产生于当代中国,产生于经历多年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实践之后、当中国逐步进入到发展起来的状态、中国人民逐渐由贫穷走向富裕的时代。然而,任何有意义的时代都不是“主体空场”和“主体缺位”的时代,相反都需要时代主体的参与和彰显,也都不能忽略主体的实践意愿和价值诉求。党的十九大在描述新时代时,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无疑是对社会发展前景和目标的预设,是对新时空维度中社会进步状态的描述。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新时代应与中国和世界人民发展与生活的价值意愿贯通起来。新时代可以理解为是调动中华儿女积极参与、共同创造各族人民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在超越了中国而进入世界视野,在更加广阔的世界时空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范文第6篇

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受国内外各界关注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 这部著作既源自经典,又有许多原创性思想,指导我党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必将经得起历史考验,这部著作不仅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读本,而且也必将成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新成果、走好新型现代化道路的经典教材。  集中反映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

 充分展现出习近平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以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源于中华优秀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原创性思想体系。 

 传承经典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的姊妹篇,其与第一卷构成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整体。这部著作中有很多历史典故和引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体现了习近平同志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这部著作的开卷篇,即为《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不仅点明了全书的主题,而且体现了十八届党中央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党中央的党的理论和实践主题的凸显和传承。 思想原创

 这部著作是习近平同志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发生历史性变革所做出的原创性运思的结晶,充满了习近平同志深邃的个人思想和鲜活的语言魅力,比如“打铁必须自身硬”“发扬钉钉子精神”“自己的问题必须由自己‘买单’“弱鸟先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等等,都是习近平同志的原创性话语。  将会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文献

 越深入地阅读此书,就越能体会到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作出的决定性贡献;越细致地阅读此书,就能越深刻地理解习近平同志能够赢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度评价和衷心爱戴、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和全党的核心的原因所在。  内涵丰富

 党的十九大用“八个明确”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这些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在这部著作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第二章

实践检验的时代性行动指南 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 这部著作生动记录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习近平同志对十八大以来的领导实践规律所做的独特性阐释,是经实践检验了的具有鲜明时代性的行动指南。 回应时代

 经典不仅因其思想原创、内容科学、内涵丰富,而且因为其背景宏大,能反映且开创伟大的时代。这部著作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对新时代的科学把握和倾力开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历史进程  突出实践

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不仅让人们更真切地领略到习近平同志的宝贵实践品格,而且更直接地学习习近平同志以非凡的政治智慧、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责任担当  科学指南

 这部著作反映出,习近平同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创造出人民群众更加美好生活的光明前景,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同和好评,为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

(一)党的十九大用“八个明确”

 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新变化  这些时代变化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

(三)这部著作正是习近平同志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回答  这部著作正是习近平同志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的科学探索和回答。  验证先进性和真理性

 这部著作记录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如何得到解决、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如何办成,令人振奋、给人启迪、催人奋进。这些伟大实践成果验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性和真理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 实践检验的时代性行动指南

 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伟大慧的结晶,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 被证明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也必将在未来的实践中得到发展。  第三章  现代化道路示范的世界意义

 新时代,中国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 新时代,中国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实现这一历史性迈进的指导思想集中写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必将成为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型共识,这部著作也必将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和深入研究,显现其经典名篇的世界意义。  世界眼光

这部著作的第十四到十七专题,围绕中央召开的外事工作会议、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重要国际会议 道路示范

 这部著作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这些巨大发展成就表明,独立自主、改革创新、和平发展这条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正确的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好,也越走越宽,

 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新型现代化榜样示范意义的参考书  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克服理论自卑、走出西方现代化理论陷阱,走出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的示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 分别阐述、充分展现、广阔情怀

 分别阐述了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合作共赢、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充分展现着习近平同志着眼未来,放眼全球的广阔胸怀。  中国智慧

 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新的安全风险不断袭来。针对这些全球性挑战,习近平同志深刻阐发了矢志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 坚持正确义利观

 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等重要思想

 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充分体现

 这部著作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充分体现  随着新时代外宣工作的展开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进一步广泛传播,这部著作所体现的中国领袖的风范,所承载的创造人类美好生活的光辉思想,必将以其重要价值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著作。

 现代化道路示范的世界意义

上一篇:史上最全的装修宝典范文下一篇:污水处理厂整改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