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教育督导工作范文

2024-01-11

如何加强教育督导工作范文第1篇

定期排查。村党组织抓住春节和秋收农忙外出党员返乡较为集中的两重要时间点,提前介入,对农村外出流动党员进行全面排查,详细登记流动党员的外出时间、从业地址、从事职业、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建立流动党员台账,实行一人一表,并及时将登记情况汇总上报镇党委,及时更新党员信息, 确保流动党员“不遗漏”。

定期报告。村党组织在加强党员管理的过程中,教育引导党员在外出前主动向村党组织报告离村时间、务工或现居住地点、就业岗位、联系方式等,及时给他们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返乡后及时找村党组织报到,注销本人的流动信息,汇报本人外出期间的思想动态。对有用工单位的流动党员,要求其递交用工单位或单位党组织出具的本人外出期间的综合表现证明材料;对举家外迁定居的流动党员,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主动联系本人,由镇党委负责开具组织关接转手续,转入居住地党组织,确保流动党员“不离党”。

定期联系。流动党员外出时,农村党组织确定一名党支部成员或外出党员在家的亲属作流动党员为联络员,实行专人定向联系制度,及时发放流动党员联系卡,定期通过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信件、一声问候、一次走访与流动党员进行交流沟通,详细了解其思想、工作及在外参加组织生活、学习等情况,并作好记录存入档案,确保流动党员“不断线”。

定期培训。针对流动党员在外务工时间较长的实际,农村党组织采取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党员培训。对村干部集中带出的流动党员,要求村干部利用休息日、节假日或空闲时间开展教育培训;对流入地党组织纳入管理的流动党员督促其主动参加当地党组织教育培训;对单独或未纳入流入地党组织管

理的流动党员村党支部采取定期寄发文件、学习资料,利用信函、电话等方式实行自学。镇党委公开流动党员联系电话,接受流动党员的咨询答疑、情况反映、工作建议和困难帮扶等,确保流动党员思想“不滑坡”。

定期开会。农村党组织充分利用乡村传统集会和节日,抓住流动党员重大节假日等返乡探亲走友的时机,采取召开党员大会、座谈会等方式,通报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情况,商议党组织重大事宜,宣传上级党组织政策精神,听取流动党员个人意见、建议,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强化他们的组织观念和纪律教育,让他们正确行使党员的权利,增强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强化党员“荣誉感”和“归属感”,保持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确保流动党员“不离心”。

如何加强教育督导工作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首先从工会女职工干部的重要性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入手,引出加强工会女职工干部能力建设的必要性。之后从加强培训夯实业务基础、开展活动增强执行力和组织能力、加大教育引导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和制定强制措施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这四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工会女职工干部能力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女职工干部 能力 途径

一个企业要想发展的好,走的长远,要靠全体干部职工和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如何提高企业女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构成了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这项工作的重担就落在工会女职工干部的肩上。女职工干部是女职工工作的具体从事者和女职工组织职责的具体执行者。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好、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女职工干部队伍,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武器。作为一个工会女职工干部,她给人们的形象应该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广大女职工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女职工队伍的中坚力量。但由于社会认同度不高,企业重视度不够,女职工干部队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①文化素质虽已具备一定水平但学历仍然偏低。②兼职多、缺乏系统培训。③缺少执行力和组织能力④负担重,精力分散。

女职工是工人阶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改革、发展、稳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阶段,我省的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过程之中,女职工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工会女职工干部发挥其特有的组织引导作用,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女职工。因此加强工会女职工干部能力建设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加强工会女职工干部能力建设呢?从以下四个方面分别阐述。

一、加强培训,夯实业务基础

可针对女职工干部所在岗位需要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培训的指导思想应本着“学以致用”的方针,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

及需要设置不同的课程,力求突出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要拓展培训范围,对主要干部重点培训、新任干部及时培训、优秀干部优先培训、一般干部普遍培训,确保对各级工会女职工干部教育培训实行全覆盖。要丰富培训内容,从工会工作和女职工干部队伍的实际出发,突出工作需求和岗位需求,丰富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既要有工会理论,也要有工作实务;既要讲述工作方法,也要传授工作艺术;既要强化专业知识,也要注重综合素质培训形式可以是系统正规的长期培训,也可是一周至半个月的短期培训或针对性培训。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组织女职工干部到女职工工作突出的单位学习,举行现场经验交流,从而使女职工干部增强认识,看有榜样,学有示范。

二、开展活动,增强执行力和组织能力

开展一系列活动,可举办女职工干部读书沙龙、论坛,举办一系列提升女职工干部素质讲座,开展女职工干部形象展示活动,召开女职工干部经验交流会,举办女职工干部工作成果展等。不仅可以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也可以就某些热点、难点问题邀请专家进行专场讲座或报告,扩展思路、开阔眼界。也可以就女职工工作计划中的工作重点进行讨论,集思广益,使工作计划顺利完成。总之,要创造一切机会,组织行业相近、规模相似的基层单位女职工干部进行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用事实说话、用典型授课,把活动办到现场、办到基层。女职工组织应为女职工干部提供大胆实践的机会,创造实践锻炼的条件。女职工干部则应抓住实践中的各种机遇,在工作中磨炼意志品质,陶冶道德情操,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才能培养、张显和完善自己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缺陷。除加强基层工作锻炼外,还可采取岗位轮换、挂职、交流等方式,使女职工干部能够在多种环境、多种岗位上得到锻炼,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在活动中强化执行力建设,培养理念渗透和行为养成,做到执行任务不找借口、落实责任不打折扣,营造岗位规范、岗位安全、岗位成才的良好氛围。使女职工干部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勤奋工作,打造一流的女职工队伍,增强女职工

组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加大教育引导,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加强学习是提升素质的前提。要解决好女职工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女职工组织要鼓励女工干部在工作之余参加电大、函大、自考等成人教育的学习,坚持在职自修提高。女工组织积极开展女职工“自学成才,自我达标”的终身学习的观念,有计划地安排读书自学,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要解决好学习方法的问题,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拓宽学习的广度,延伸学习的深度,增加学习的厚度;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夯实理论基础,完善知识结构,既要学政治理论、工会工作知识,又要学企事业生产经营管理知识。要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与工作实践融会贯通。女职工干部自身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危机感,结合本职工作需要自觉制订学习计划,广泛阅读有关女职工工作的业务书籍,坚持不懈地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开动脑筋,以干部素质的提升推动工会女职工工作水平的提升。

四、制定强制措施,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制定强制措施。利用文件的形式,规定女职工干部每季(月)上报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活动次数、投稿件数,以提高女工干部的写作能力。为提高女职工干部的办公自动化应用水平,在开展征文、调查报告、新闻投稿、下发通知时,要求必 须以电子文本形式上报,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培养了女职工干部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不少单位因自身发展的局限和多种原因,对女职工干部工作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激励机制。女职工干部的业务职称晋升未得到妥善的解决,女工干部素质对工作、对个人进步关系没有直接表现出来,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企业女职工工作干部的工作学习积极性。所以企业应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女职工干部多学、多干,真正体现工作干好干不好不一样。

所以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定期对女职工干部的德、能、勤、绩进行考核,对先进女职工干部进行大力宣传。而且还要积极落实她们的待遇,形成女职工干部的动力机制,以此来带动女职工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女职工干部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创造条件,提供机遇。调动和发挥广大女职工干部的积极性,使她们能乐于和安于从事女职工工作,为女职工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如何加强教育督导工作范文第3篇

人的生命是一个丰富、复杂的系统。其构成要素是位于不同层级, 相互关联的。完整的生命需求是多方面的: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精神的, 等等。只有在合理满足这些需求的基础上, 人才能健康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生命的过程, 关怀人的生命, 使人类过幸福的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个性。如果没有个性, 万物将归于无。个性是无论用什么东西都不能换的独有天地, 在这个天地中蕴藏着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和谐与美。世界上最丑的东西就是失去独创个性的模仿品。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把甲或乙独有的世界延伸开去。当然, 尊重个性并不是说要造就不可通融世界和不能调和的非社会的人。人本身是一个要求完成的动力因素, 我们所说的尊重个性, 就是指的这个独具之点, 它将启发和培养生命的萌芽, 努力使他获得他独具的、和谐的完美天地。

幼儿教育要关怀儿童的生命其次还表现在要关注并满足不同儿童的合理需求, 这是儿童获得幸福体验的关键。人是一个需要体系, 满足儿童的合理需要是成人的义务之一。对儿童任何合理需要的忽视或过度满足都会造成儿童生命的残缺不全, 而残缺不全的个体必然是不幸福的。所以, 区分儿童的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 把握好满足需要的“度”比满足需要本身更重要。马斯洛认为, 人的生命需要系统大致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并且这些需要的层次是由低到高的。教育应该遵循儿童生命需要系统的规律, 合理满足儿童的不同层级不同方面的需要, 并引导他们实现不断的升华和超越, 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关怀生命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幼儿教育要引导儿童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珍爱生命, 感受生命的尊严, 开发每一个儿童不同的生命潜能, 提升儿童的生命质量, 使儿童自身成为个体生命成长的资源。幼儿教育还要重视对儿童生命的终极关怀, 使他们在有限的生活中体验生命存在的无限的价值和意义, 在短暂的世俗生命中领悟永恒的幸福。

2 幼儿教育应珍视儿童的好奇心

儿童总有问不完的、千奇百怪的问题, 这是求知欲的火花, 是科学探索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点燃这一火花的唯一能源就是劳动中取得成绩的欢乐和劳动者的自豪感。要用恰如其分的分数奖励每一次取得的进步和每一次困难的克服”气并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这个奇妙的“把手”来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好奇心使儿童“把某样东西拆开、打碎以便认识它;或者‘拆开’一只动物, 残酷地扯下蝴蝶的翅膀以便认识它, 硬要了解它的秘密。这种残酷本身是以某种更深刻的东西为动机的:即了解事物和生命之秘密的愿望”。

在影响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中, 真正起作用的是内因, 好奇心是儿童成长的真正动因。但是, 在我们使用强迫、诱惑甚至体罚等一系列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强硬地把既定的知识灌输给儿童的过程中学习过程中应有的刺激—发现的喜悦、对结果的怀疑等同时—并消失了。好奇心在这样的教室里是多余的, 它己经被学习最大的敌人之一厌倦所取代了。如利用儿童的好奇心这种学习的原动力, 我们便只需将儿童引领到知识的湖边, 任由他们自由徜徉, 随时提供给儿童他们需要的帮助, 并分享他们收获的喜悦。儿童的好奇心以及进发出来的巨大的创造性会使我们看到真正的“教育丰年”。

未来世界是未知的, 即使是最有学问的老师也无法描述它的特征。但好奇心和创造性会使儿童获得把握未来幸福的钥匙。保持好奇心是儿童的权利, 幼儿教育必须尊重、顺从儿童的好奇心, 珍视并利用这种自发性的学习热情, 保持他们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制他;鼓励他发挥自己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 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 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3 幼儿教育应给予儿童自由

“教育能够是, 而且必须是一种解放”。关注并培育儿童的理性萌芽, 让孩子们进行自学自治的生活。给他们成为真正的“自由人”的素质、方向与锻炼。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培养对孩子未来的幸福真正重要的自由选择能力。自由选择是生物在物竞天择过程中适应环境的产物, 在人类这里, 自由选择能力经过了文化的濡化后变成了文化积淀的结果。教育可以发掘、扩展、增强、优化人的自由选择能力, 是提高人的选择能力和自由程度的最有效的途径。

当然, 我们要给予儿童的自由并不是不管不顾的放逐, 而是关注之下的放任。是在儿童发挥活泼本性的同时给予关注和指导。不斥责, 而是晓之以理;不压服, 而是说服;不是自征服, 而是要儿童自我发展。

“每个人一生中, 都曾经有过一个依照真性情生活的时代, 那便是童年。孩子是天真浪漫, 不肯拘束自己的, 他活着整个儿就是在享受生命”。让我们在宝贵的童年给予儿童宝贵的自由, 而给予儿童自由说到底就是创造 (或至少是不破坏) 使儿童自主地实现自己身上积淀的人类全部潜能的机会和条件, 使他们站在文化的前沿而又不为文化捆住手脚, 使他们在满足当前生存发展之需要的基础上, 自主地追求自己本性和潜能的实现, 自主地寻求超越, 成为如弗洛姆所期望的“普遍的人”、“完整的人”, 并经过努力最终消除“社会内在的伦理学”与“普遍的伦理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过人类应该过的幸福生活。

摘要:人的生命是一个丰富、复杂的系统。其构成要素是位于不同层级, 相互关联的。完整的生命需求是多方面的: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精神的, 等等。只有在合理满足这些需求的基础上, 人才能健康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生命的过程, 关怀人的生命, 使人类过幸福的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本文就从幼儿教育应关怀儿童的生命;幼儿教育应珍视儿童的好奇心;幼儿教育应给予儿童自由等几方面就如何加强幼儿教育进行探讨,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幼儿教育,儿童,生命

参考文献

[1] 吴同喜.我国目前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多重误区及对策[J].克山师专学报, 2000 (4) .

[2] 赵婉莹.幼儿园国学教育误区及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 .

[3] 张霞.当前幼儿教育的误区浅探[J].石油教育, 1997 (4) .

[4] 杜素珍.略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观念误区及对策[J].当代学前教育, 2007 (6) .

如何加强教育督导工作范文第4篇

1 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

1.1 内心情感丰富, 具有创新意识

艺术类学生的认知风格大多为场独立性的, 他们在解读外界信息时, 倾向于依赖其个人的内部参照, 自我与非我的心理分化程度高, 对他人提供的社会线索不敏感, 行为是非社会定向的。其认知重构能力强, 较善于解决需要灵活思维的问题, 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 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1.2 感性、情绪化, 自尊需要强烈

感性思维为艺术类学生的主要思维方式, 这一特点益于他们感受到客观世界, 使得他们具有更为多姿的主观世界里的客观世界形态, 从而最终产生其艺术的创作。然而, 感性思维方式又使得他们的情感及行为, 易受到周围的影响, 易于情绪化。强烈的自尊需要, 使得生活学习情境中, 如若出现些不尽人意时, 会更容易引发其各种消极情绪。

1.3 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平日里, 他们大多人常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 不免让人觉着其似一盘散沙。但若有表现集体荣誉的活动和时刻时, 他们又常能在瞬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不禁让人赞叹其似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

1.4 具有较高的人际信任, 但同理心不够

他们大多人都有小班学习专业技能的经历, 在小班里他们能受到较充足的人际关注, 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信任, 懂得与人为善的交往之道。然而, 保持良好人际所必需的同理心不够, 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中, 表现出人际包容性不高, 从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 不免会产生一些人际冲突。

1.5 具有一定的完美主义人格特质

艺术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 常会对自己设定高标准, 凡事力求尽善尽美却又怀疑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 并且伴随着失败恐惧和批判性自我评价倾向的人格特质。这一特质是益于其艺术创作的, 能促使其不断的追求, 从而使作品精益求精。然而, 这一特点又使得他们常常不会轻易地去实践、勇于实践、持之以恒地去实践,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发展, 形成自我妨碍[1], 即为了回避或者降低因为不良表现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采取的任何能增大将失败的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

1.6 对专业以外的学科知识兴趣不浓

实用主义思想之下, 重视眼前利益, 而表现出获取知识的浮燥心理, 从而对专业以外的学科知识兴趣不浓。还有部分学生是由于过去文化知识学习的成功经验不足, 造成的信心的不足而引起的。

2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

2.1 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始终贯穿于这个过程中。教育只有符合人的心理特点才会富有成效。首先, 学生的心理倾向不同, 对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会采取不同的态度, 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其次, 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 决定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接受能力, 喜欢不同的接受方式;再次, 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到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 而且会影响到其对老师的态度。思想品德教育的心理氛围直接对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施加影响。因而, 根据人的心理特点, 将心理学原则和方法运用于思想品德教育中, 能较好地因人施教、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寓教于乐, 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2~3]。

当学生出现诸如人际冲突、学业倦怠的问题时, 采用心理的角度帮助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让其认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从而改变错误意识, 纠正行为, 以获得较好地思想品德的教育效果。例如根据年级的不同特点, 制定教育内容和目标, 重视学生积极心理的塑造。 (1) 对于大一新生, 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活动。通过一些适应性的心理游戏, 促进他们彼此间的迅速沟通与交流。在组织管理寝室人际关系时可借以“家”的概念, 来帮助其尽快找到一种对陌生环境、集体的归属感。同时, 通过其师兄师姐的“亲友团”, 来促进其尽快消除陌生、敞开心扉, 建立友谊, 找寻到对集体、学校的归属感。 (2) 大二侧重于自我意识教育,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增强自信。 (3) 大三则侧重于受挫心理及爱情心理的教育。 (4) 大四以生命教育及感恩活动为重。

有关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也是心理学知识与方法的具体运用, 这有益于学生提高就业意识, 有助于其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1) 大一以邀请本专业领域的一些成功者, 进行专业介绍会和创业就业访谈、报告会等, 意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择业观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教育, 加深对专业的了解。从而, 尽早让学生了解企业用人要求, 本专业的市场法则、规律, 了解就业前景, 进而去有利于规划学习和职业生涯、增加社会经验。同时, 在分享成功者的个人成功经验的同时, 激发其对专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大二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或创业计划大赛, 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后, 提高创业和就业意识, 构建创业和就业理想。 (3) 大三则进行模拟招聘大赛, 意在训练实际的应聘能力。 (4) 大四为具体就业指导会和信息会, 给予更为细节的就业信息和指导。通过个人咨询或集体指导, 以及系网站就业信息公布, 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就业。

2.2 通过同辈教育,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通过其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 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进行学习, 还通过观察或听取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而学习, 强调了他人和榜样对青少年的影响。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 在其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 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处于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更多关注周边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因素中的普遍道德原则取向[4]。因而, 运用同辈教育, 是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方式之一。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艺术设计学系服装设计专业的迎新活动为例其运用Party的方式来进行, 在Party的随意、轻松、甚至带着几分浪漫的氛围中, 新生之间、新老生之间, 互相认识沟通。Party中, 模特们穿着老生们精选的其自我设计和制作的服装作品游走于会场, 主持人相应地简介各设计者的设计理念。Party的最后, 以播放国际服装品牌的最新发布视频为收尾。不少新生表示这场Party, 他们不但相识到不少人, 见识到老生们的风采, 而且认识和体会到自己的专业, 这比专业介绍会上, 专业老师们的精彩介绍带来的认识和理解, 要更为深刻和生动, 更增强了其对今后在校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消除其初来乍到的迷茫。

2.3 通过做好纪律教育、礼仪教育,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纪律教育中, 可根据其具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的特点, 引导其注意个人的不良行为表现, 将有碍于集体形象, 从而使个人行为受到自我约束和集体约束。班级中制定考勤制度, 以帮助其约束自我, 并在每学期末, 对纪律表现最优者进行奖励, 树立纪律标兵的形象。对于学生的一些不懂得谦虚、礼让,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同理心不够, 可通过礼仪教育, 使学生能“知耻而后勇”。礼仪教育开展形式以主题班会及自主学习等形式, 以及相应的开展一些礼仪为主题的比赛或话剧表演形式来巩固和加强, 从而增强礼仪文明意识, 增加礼仪文明行为。

摘要:本文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艺术类学生为例, 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 然后分别从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通过同辈教育、通过做好纪律教育和礼仪教育三个方面, 对如何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特点,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同辈教育,纪律和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1] Garcia T.The Role of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J].In Pintrich P R (ee.) .Understand-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SanFrancisco:Jossey-Bass Inc, 1995:29~4 2.

[2] 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3] 欧阳文珍.品德心理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5.

如何加强教育督导工作范文第5篇

一、中职生品德教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职生品德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有这些方面:

品德现状与社会改革出现不适应的矛盾。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等环境对德育有教大的影响, 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平等、公平交易原则反映到学生的道德上则是过分强调索取、以自我为中心, “人人为我”, 许多学生认为社会上只讲求利益, 市场经济就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 金钱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 导致拜金主义在一定程度泛滥。

家庭教育的急功近利带来的问题。学生家长重智轻德, 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 其他什么都不重要, 甚至把自己的“成人本位”社会价值取向直接传递到学生的心理。认为孩子如果按传统教育, 让他们成为一个有集体观念、谦让、乐于奉献的人, 那么孩子就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 若按政治课讲的那一套去做, 孩子则非傻不可。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存在的思想问题比较忽视或偏袒, 造成与学校教育相反的效果。

学校品德教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1) 长期以来, 学校德育工作虽讲究品德教育, 但脱离学生实际, 脱离社会实际, 依然是灌输空洞的跟不上时代的需要的教育内容。形式单一不够灵活, 方法刻板不够生动, 大话连篇;只注重资料台帐是否齐全, 做表面文章, 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 表现为学生的双重人格——思想观念与行为表现不一致。 (2) 教师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或根本不重视品德教育, 尤其是受升学压力影响, 只注重书本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传授和谆谆教导, 思想上轻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 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使学生缺乏辩证的思维去对待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还认为思想教育是学校或班主任的事情, 与己无关, 从而使学校和班主任表现出对消极现象穷于应付和不能适从的状态, 只能努力消化和适应各种变化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学生选择能力的误差。中职生自身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 部分学生以自己的兴趣、态度来认识事物, 表现为学生对传统教育冷漠与疏远。对“新潮”事物和时髦行为诸如染黄发、剃光头、戴手饰、佩手机有一种特殊偏好, 只从个人生活境遇出发, 以个人的情感和态度看事物, 缺乏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进行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密切配合, 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 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 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 当代品德教育尤其应强调如下几点:

1、大张旗鼓进行道德教育。

在学校课表上安排道德教育课程, 品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 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 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 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 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 以身示范”,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到, 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首先不做, 让学生耳濡目染, 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平凡中的伟大, 现实中的教育, 滴水石穿。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 意志品质薄弱, 性格尚未定型, 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 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 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 不是纸上谈兵, 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 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 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 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3、提倡个性发展教育。

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中职生主要是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二十一世纪, 人们的审美观易受影视、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的影响, 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 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 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个性发展不是自我发展, 以自己为出发点, 以我为圆心, 以利益为半径, 画一个自私自利的利益圈。

4、全员育人的观点。

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育管理学生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 生活乃教育, 社会乃学校。我们要充分调动所有教育者教育管理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参加对象是全体老师, 改变以前非班主任教师对管理工作一般很少知晓。现在要求全体教师了解班级德育工作的内容, 参与班级德育管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结合班级德育工作实际, 充分发挥所授课程的育德功能, 力争课堂效果最大化。

课堂教学包含教学与育人, 所有教师均要注重自身的思想建设和师德修养, 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学生接触, 以自己的人格和模范行为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教育者的形象;所有教师应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 深入班级,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了解班级活动的开展情况, 与班主任老师共同做好学生工作, 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

把“八荣八耻”, 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引领青少年养成“热爱祖国, 服务人民, 崇尚科学, 热爱劳动, 团结互助, 诚实守信, 遵纪守法, 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成为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摘要:中职生思想品德的现状令人堪忧, 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对他们进行正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共同责任。

如何加强教育督导工作范文第6篇

1 传统美育观念的局限性

1.1 单一的学校美育观念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第一个提出了审美教育的主张。希望以“美育代宗教”。开始确立了美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从此, 人们都把美育视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美育成为教育的专利, 其他部门很少有人关心。过去我们一直将教育的主要任务都划归到学校里面去, 将青少年视为主要的教育对象。这样以来, 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的美育, 其实施对象和活动自然也随之被封闭了起来。这种狭隘、封闭、单一的学校美育观念, 对于整个民族精神文明, 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1.2 单一的艺术美育观念

现在一提起审美教育, 人们马上就会想到美术与音乐的教学及业余的各种文娱活动。诚然艺术是美的最集中的表现, 是审美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提高青少年对艺术的欣赏及创造能力, 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但应试教育却把艺术当成了美育的全部内容。而应试教育又片面强调考试课程的考核。于是音乐美术这两种艺术形式是最易于对学生进行考试考核的。“一幅画画得怎么样;乐理知识懂得多少”, 这些就成了衡量一个学生美育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但一个学生音乐、美术的技能训练, 成绩好坏, 并不一定反映该学生的实际审美能力。我就碰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一个在期末考试中音乐、美术得了双百的学生, 却在暑假旅游期间, 因在多处名胜古迹上留下了“到此一游”的污迹, 而被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扣留。难道说这是一个美育成绩优良的学生?他连最基本的社会公德都不懂, 怎么说得上美育优秀呢?这是传统审美教育的悲哀。另一方面, 艺术也不是审美教育的唯一途径。德育、体育、各科教学中, 都可渗透美育的成分。总之, 审美教育的目的并不限于艺术才能的培养, 音乐美术成绩的高低, 更重要的还在于人本身的艺术化, 审美化。

2 素质教育中的美育观念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强调的是各种素质的整体性。德、智、体、美、劳要和谐全面发展。因此, 审美教育要加强对各学科:语文、数学、物理、体育、劳动等和各种社会生活对象;市场、竞争、环保、家庭等的美育功能的开发和利用。变单一的、狭窄的、封闭的美育观念为全方位、完整的、开放的美育观念。

2.1 学校全方位美育观念

所谓全方位美育, 就是要将美育的内容渗透到学校的各门课程, 各种活动中去。过去我们把美育看成只是美术课与音乐课的任务, 与艺术教育相等同, 这当然是片面的。实际上,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成功的讲授往往能够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一堂课能不能达到审美的效果, 既取决于对讲授内容的深刻、准确、熟练的把握, 同时也取决于形象化手段的使用等。人文课程中的审美因素比较明显。例如在历史课中, 有关岳飞的业绩、语文课中关于鲁迅的骨气等等, 都可以打动学生的情感, 进而起到一定程度的道德教育作用。体育课中的美育因素也很突出, 体育本身也可称之为身体的艺术教育。在体质方面。体育锻炼能使人身体健康、动作协调、姿态潇洒优雅;在意志方面, 可增强人的拼搏精神及公平竞争的观念;在情感方面, 能使人得到愉快, 获得休息。数理化课的讲授内容多是抽象的原则与公式。其中的审美因素, 不太明显, 需要特别予以挖掘。在许多公式原理中都可以发掘出美来。例如:中学物理中E=mc2这个著名质能相当定律所表现的高度简洁性;中学化学中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所具有的高度和谐性等等。劳动教育中也包含有美育因素。劳动与美本来就是密切相关的, 劳动过程体现了人的能动力量。当人们面对自己的劳动产品时, 便会产生一种创造的喜悦感;劳动还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协调发展。因此, 为了能在各门课中都体现出美育的作用来, 各专业的教师都应该学点美学理论, 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

2.2 社会生活全方位美育观念

美育不是学校的专利, 应是整个社会都关心的问题。社会美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理想人格的建设。包括理想道德教育和一般的文明教育。社会可以利用各种艺术、娱乐的形式。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来实施 (包括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 , 也可以利用各类社会团体来实施。因此, 各级各类学校要与各种社会团体亲密配合, 不仅搞好校内的各项教育活动, 还要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开展好校外的各项教育活动。家庭美育也是社会生活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和睦的家庭气氛, 优雅的室内装饰等。一个学生一天的时间除了上学外, 其余时间大多在家里。学校应与家长密切配合, 协助家长搞好学生的家庭美育工作。保护大自然, 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是审美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大自然中孕含着无穷的美。高山流水, 森林荒原既可以使人怡然自得, 也可以促成一颗美好的心灵。为此学校应多开展些户外活动, 带领学生走出钢筋水泥的丛林——城市。走向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陶冶美好的心灵。大自然是人类的亲密朋友, 对自然环境采取什么态度, 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到名胜古迹乱涂乱抹以及随意捕杀珍奇动物的人, 决不可能是一个充满仁爱之情的人。让我们去热爱大自然吧, 使人类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 大自然必将成为培育人类美好情操的良师益友。

摘要:该文分析了传统美育观念的局限性, 单一性, 提出了素质教育中的美育观念应是全方位的, 进行了新旧两种美育理念的比对分析, 从而更好地发挥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适应素质教育的改革。

上一篇:人才培训计划实施方案范文下一篇:如何加强财务监督力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