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金融学论文题目范文

2024-01-07

本科金融学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学 本科 成绩考核 素质教育

1 引言

成绩考核是教育评价的有力工具,对教学活动主体及其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成绩考核改革作为金融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应当围绕新时期教学目标展开,必须符合市场对毕业生在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能力等多方面的要求。我国金融本科教学立足于培养通用型金融人才,采用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和全面性的教育教学,建立良好的学科基础,强调素质教育与能力的培养。[1]正如金融学著名学者-张亦春教授所说的,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应当“具有比较宽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运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的工作。”[2]大学生学生素质教育,包括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信息捕捉能力、应变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思维方法的锻炼和心理素质训练,这都是传统的教学成绩考核中很难体现出来。按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分析,当前大学考试,只注重对认知目标领域的前三个层次(知识、领会和运用)的测查,严重忽视了对后三个层次(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测查。大学所培养的人才,除了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有创造新知识以及正确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测查,非低层次目标测查所能实现的。[3]

2 现阶段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成绩考核存在的问题

2.1 现金融学本科学生成绩考核以期末笔试为主

教学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测试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口试、笔试等,但多数金融学专业课程较少地采用平时测验、中间作业、小论文、口试等方式进行考核,往往以期末考试的笔试作为最后的成绩,考试方式却很单调。虽然金融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已普遍形成制度,在许多学校、许多专业已有了规范化的要求,但在平时专业课程考核中,也只有少部分课程以小论文作为考核方式的。即使采用小论文作为考核方式,往往小论文质量不高,存在着大量的剽窃,更很少能将小论文与演讲相结合。尽管口语表达能力是衡量金融学人才质量高下的重要指标。但事实上,金融学专业课程以口试作为补充的考核形式极为少见。

2.2 金融学本科学生成绩考核记忆性内容偏多

现阶段金融学本科学生多数采用闭卷考试,从题型上来看,名词解释、简答、填空多属于记忆性内容。这些题型在多数考试中一般占整个试卷的30%以上的分数。而在金融学专业经常存在的论述题、选择题也会有较大的比重属于记忆性问题。从总体上看,金融学专业试卷记忆性内容占较大的比重,这也是为何许多学生选择考前突击的原因之一。

2.3 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过于重视外部考试,内部考试质量有待提高

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在就业招聘中非常重视学历、外语、计算机外语及计算机等级考试、专业资格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外部考试。许多学生带着数学、政治、外语以及各种会考资料来上课的,并认为外部考试较本学校专业课程考试来说对就业更为重要。一些高校的教学管理者也高度重视学校外部考试的结果,甚至将外部考试成为衡量该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这必然导致学生投入相当的精力到外部考试准备中。而教师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和校方政策,也会尽量在外部考试到来之际减少布置作业、适当降低考试的难度。

2.4 过于强调试题的“标准答案”评分制度

金融学专业在本科教学试卷评估中往往十分强调改革学生成绩试题的“标准答案”评分评定方法。这固然具有公平性、易于执行性、易于检查性等方面的优点。然而结合金融学专业的特点,由于学科理论发展非常快,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与学派,很多不同理论对同一事情存在不同的观点。完全的按照“标准答案”设计有时反而扼杀了学生们深入思考、质疑、创新的能力。这种唯一答案的考试方式有时会造成学生们的思想误区。如果将一些新近发生的金融事件以案例分析题出现,这样的考核很可以考验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洞察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深入思考的能力,然而假如以唯一的标准答案来评定,就会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教师所提供的“标准答案”是否一定是唯一的“标准”,存在质疑;另外,假如一味强调“标准答案”,那么就会对出题的体型、内容、方式形成了一定制约,于是一些没有得到教科书公认的,但很有价值的问题则不会出现在试卷中;再有,最终考试结果可能是机械记忆能力好的学生取得了高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们深入思考、探究、创新的学习习惯。

3 以发展观对金融学专业成绩考核方式的再认识

3.1 金融学专业成绩考核的内容、形式、手段应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台湾张金鉴先生在其《行政学研究》中就作如下解释:“考试者,即对于应试者的知识、能力作抽样的测量或估计,用以推断其全体[4]。”我国廖平胜先生认为考试既是一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是不断延伸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规律性的发展过程中,考试认识、考试实践、考试评价三种活动的相互依据、彼此渗透和相互转化,构成了考试活动的全部内容和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廖先生认为:考试是一定组织中的考试主体根据考试目的的需要,选择运用有关资料,对考试客体某方面或诸方面的素质水平进行测度、甄别和评价的一种社会活动[5]。因此,金融学专业本科成绩考核的内容、形式、手段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变化。

3.2 金融学专业本科成绩考核应反映出复杂性知识的特点

金融学本科考试的目的、试题样式和制度设计等都应该以高级学习和复杂性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在高级学习中,学生习得的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符号,而是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真实问题的能力,而复杂性知识的实质也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了适应复杂性知识和高级学习的需要,必须重新厘定大学考试的目的,实现由考察知识向考察能力的转变,使考试成为教学系统中的一项有效活动; 同时应着力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使考试成为学生自组织学习系统中的积极要素[6]。

3.3 金融学专业本科成绩考核应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考试是素质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从教育模式的转变到教育行为的调整,考试改革将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7]。考试是促进素质教育及受教育者发展的一个动力系统,也带有强制性的控制渠道,在它的作用下,考试与素质教育再次达成统一[8]。金融学是一门不断创新的学科,而创新思维、探究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金融学的学科特点,在成绩考核中提倡、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创新教育的角度看,可以将学生“学习”的任务和过程定位于“创新能力的自我开发和培养”,将考核的客体定位于“创新能力自我开发和培养的成果和绩效”。这样的定位较有利于激励学生在开发、培养自身创新力方面的自觉性、自主性和积极性[9]。

4 实现金融学专业本科成绩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途径

4.1 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的过程考核

学校考试可分为形成性考试和终结性考试两种。终结性考试是指考试安排在学程结束时进行,通过考试对课程的教学双方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形成性考试则是指考试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考试了解教学双方活动现状,诊断教学症结所在,获取教改教学信息[10]。从目前我国高校的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本科的多数课程考试都安排在学期期末或学程结束时进行,属于终结性考试。这种考试方法一方面极大地削弱了考试在教学中的反馈作用,既不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也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平时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与锻炼的,因此,应当适度增加过程考核,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与引导,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平时的考核可以采用作业、课堂提问、讨论、报告、专题性的小论文以及阶段性测验等多种形式。阶段性测验的内容可以侧重对知识的考核,也可以增加一些超前性题目,引导学生自学下一阶段的内容。

4.2 实现金融学专业本科的成绩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应用化

考试应摆脱传统考试以“笔试、闭卷”为特征的单一模式,实现考试方法的多元化、应用化[11]。要根据金融学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检查评价的需要,灵活运用开卷、半开卷、闭卷、笔试、口试、操作、论文等多种考试形式和方法。金融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专题性强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专题研究来进行考核。对于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如证券投资分析、期货理论与实务、财务会计则应当侧重操作能力的考核,增加实务操作环节的考核,如上机操作考核、案例分析讨论等。还可以借鉴国外金融学专业的一些成绩考核方法,如让学生的演讲(presentation),或采取小组学习(group work)方式进行学习与考核。

4.3 加大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试命题权重

金融学专业的成绩考核必须体现教学目标,从考试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考试方式,反映出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试卷中不仅要包括背、写,更要体现分析、演绎、综合、创新、实际操作、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的测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命题,记忆性的试题要少而精,加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试题要占较大的比例,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以及进行探究性学习。

此外,金融学专业本科的成绩考核还需教学方式的改革结合,并建立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学成绩考核的不断完善;建立有效地教师激励机制,推进教学成绩考核改革。

参考文献

[1] 邵宇.论中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6).

[2] 张亦春.蒋峰.论面向21世纪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0(4).

[3] 刘彦文.马万昌.我国大学考试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2.p:75-78.

[4] 邵守先.大学考试改革的研究视角与方法[J]教育与现代化,2006.03(78).13-18.

[5] 廖平胜.论考试的本质与功能. 考试研究第一辑[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6] 赵蒙成.复杂性科学与大学考试制度的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6.3.p:12-16.

[7] 臧铁军.考试与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1997.7.6.

[8] 杨文斌.高校考试管理改革与素质教育[J]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2000.8.p:43-46.

[9] 王海亭.以考核制度的创新贯彻创新教育思想[J]中国高教研究,2001.7.p:72-73.

[10]田恩舜.创新教育与高校考试制度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1.p:20-22.

[11]周建国.建立素质教育型大学考试体系的构想[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0.1.p:61-62.

本科金融学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初步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指出了金融学本科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生;教学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更深度地融人国际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 完善。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地位逐步确立,个体的金融决策和金融市场的迅速成长已成为金融活动和金融深化的中心,从而对我国高等教育金融人才的培养和金融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的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必须对金融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调整。本文从金融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了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的改革进行探索。

1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伴随着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筹集、运用和流动。金融机构的全球化扩张,加之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金融活动日益突破国界与世界融为一体,从而带动了金融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从中国的实践来看,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

1.1金融开放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人世5年过渡期的结束,特别是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的逐步落实,国内金融机构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压力。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金融安全事关国家的安全,从而决定了高等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不仅能推动我国金融机构和体系能与世界接轨,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能力。

1.2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

新学科的出现,对金融学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挑战,对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冲击,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因为网络的出现而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拓宽了高等教育的空间。与此同时,信息传播速度极大的提高,使得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也必须要考虑到时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

1.3经济金融的发展变化给金融学教学带来了重大影响

近2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社会需要大量的懂得金融市场运作、掌握现代金融技能的经营者。特别是需要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然而,现时国内金融人才培养目标通常都只强调宏观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微观实践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不强,无法适应现代金融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2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2.1课程设置不辱合理,教材内容不适应金融业发展的要求

目前。国内的课程体系仍缺乏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重宏观经济理论和金融学的学习,轻微观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的学习;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不重视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知识缺乏系统性;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在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的困难。更谈不上去设计和开发新的金融工具;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

 2.2金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近年来,我国金融学科师资队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才流失的问题得到了初步控制,新增师资的学历层次也大大提高。但是。跟现代金融业发展和社会要求相比,就金融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在知识结构、人才层次、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术水平上还不尽台理,对国内外的金融理论与实践认识不够,对金融学先进的教学经验与学术动态,前沿发展等很难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不能适应国际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2.3重课堂讲授。轻学生主体启发与合作  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身内在的反思和体验是学习者自我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但是,我国高校一直都是采用课堂讲授,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启发式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缺乏结合实际案例。没有针对当前的经济现状或现实的经济事件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寻找答案,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擞趣。

2.4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轻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学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金融学本科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为不需要实验室,往往是重基础理论教学,轻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实验实践教学当成教学活动的补充,甚至是可有可无,这种状况弱化了教育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校在实验实践课程的条件和制度建设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实验内容单一,只停留在理论课程上的简单模拟,无法反映金融实践的快速发展;实验教学形式僵化,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基本上都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主动性较差,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实验室设备不足。制度建设不健全。

3高校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3.1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通才

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国际化、金融学微观化、数量化和交叉化的发展趋势的基础,创新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基础理论、实际操作技能、社会适应性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适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做到人尽其才。努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技能。

3.2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

顺应金融理论研究微观化的发展趋势,将课程体系的中心逐步从宏观转向微观,增设新的微观金融课程,如金融工程学、金融风险管理学、金融经济学、金融效率学等。加强学生对数学

本科金融学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基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要适应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根据金融学专业实训内容体系构建的校内教学与行业需求实际结合、立体化的原则,认为构建金融学专业立体化实训内容体系应从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模式和设计课程群实训项目,搭建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两个维度来实现,完成金融本科人才的专业操作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产业金融  立体化  实训内容

[作者简介]廖霄梅(1977- ),女,甘肃天水人,广西科技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理论与实践。(广西 柳州  545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金融学本科人才立体化实训内容开发与教学效果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4JGB186)和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13JGB1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训的意义

相比于其他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金融学更贴近产业的要求。对于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学生而言,不仅要求其掌握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而且要求其具有综合实践能力。构建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强化实训和提升综合素质的实训教学体系及其实施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一)适应金融学科和行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金融理论从宏观的理论分析转向了市场化的研究,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行为进行研究,微观金融本身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因而在教学中应强调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通过不同实训课程群所形成的实训平台,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感,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另外,金融业发展态势较快,同时伴随而来的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些都迫使金融行业展开对人才的竞争。这些人才既包括高端的金融产品设计人才,也包括基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人员。为此,迫切需要高校构建和实施能与就业岗位有效对接、适应社会需要的金融学专业实训,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的金融管理人才。通过开设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实务工作情景,既训练了学生操作的基本技能,也加深了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与课堂理论教学的互补,还可弥补金融机构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彰显地方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窗口

全国已有一千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金融学专业。面对激烈的竞争,地方院校金融学本科专业在办学历史、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方面与研究型大学存在差距,其人才定位应该是“立足中上端的经营管理人才,兼顾少数高端精英人才,拓展中端和中下端的金融服务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应用性,应用性就是要强化实训教学,通过完善教学体系内的实训项目的层次、结构、内容设计,彰顯地方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二、金融学专业实训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校内教学与行业需求实际结合原则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一是随着经济形态产业的升级,规划的多个区域经济圈逐渐形成了自己区域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二是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金融学本科人才来说,不仅需要其具备较强的金融专业核心能力,而且要系统掌握产业投融资的知识和技能,熟悉产业运行、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地方本科院校要构建适合学校定位、彰显产业金融特色的本科人才实训教学内容体系,探索校内实训与金融行业发展需求“无缝对接”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适应未来充满变化的经济环境,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立体化原则

金融行业分布主要是银行业、基金和证券业、保险业,因此在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训教学内容时,可以分为银行实训模块、证券实训模块和保险实训模块。对于每一个模块的设计可以将相关的课程整合起来,做到“能力分层,课程分群”,构建一套以产业金融为特色的,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训内容体系,促进各个实训环节的对接和协作,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该体系融合“一个理念”(创新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并重)、“二个训练阶段”(课程实验和课程群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校外实践)、“三个能力提升”(业务操作能力、金融分析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四个设计维度”(认知与操作、分析与判断、风险与检测、协调与管控)、“五个保障措施”(设计开发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专责实践教学指导队伍、以实践化的理念指导教学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的构建原则(如图1所示)。

三、金融学专业立体化实训内容体系的具体构建

(一)能力分层,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模式

以经济和产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地方需要、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视角、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应用人才”为思路,不断调整、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按照课程的开设进展和相应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顺序和实训学时,形成“课程实验—课程群实训—金融学专业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四个层次的实训体系。前两年着重开设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主要目的是为后续课程和更深入的知识学习打好理论、方法及技术基础。因此,学科基础课的实训主要凸显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相关实验软件和一些数据处理的方法。目前这类实训课程主要是“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等。后两年开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专业技能和专业工作能力。专业课的实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金融业务处理、投资分析、投资理财咨询和综合管理能力,主要在应用性、实务性较强的“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保险学”“个人理财学”等课程开设实训环节(如图2所示)。

(二)课程分群,搭建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

课程分群是指将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又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课程编排到一起,构成一个“群”,系统地进行设计项目实训。如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学生需具备宏观经济综合分析能力,可将开设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整合为理论金融经济学课程群,基于课程群设计开发实训项目——金融与经济环境分析。针对资本运作能力的要求,可将开设的“金融实务课程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证券投资分析”等课程整合为产业金融课程群,来建立金融模拟试验和金融市场投融资分析与决策实训项目。基于课程群实训项目,将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夯实学生的银行业务操作与经营管理能力、公司财务分析能力、投资项目评价能力、金融风险分析与防控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又可以拓展学生适应产业金融投资业务发展与创新的能力、管理沟通与协调能力等。在课程群实训项目的基础之上,可以搭建以产业投融资为特色的金融学专业综合实训——产业投融资综合能力实训。该实训包括筹资决策平台、投资决策平台、直接融资平台、中小企业产业金融平台。

[参考文献]

[1]廖霄梅,甘平.基于提高实践能力的地方本科院校金融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建设[J].教育探索,2010(11).

[2]杨伶.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大学教育,2013(3).

本科金融学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金融专业金融教学;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可称为金融经济时代,因此金融学课程在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的培养方案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非金融类经管专业本科生一般都会开设金融学相关课程,有的称为《货币银行学》,有的称为《金融学》,并且在其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在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探究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当前非金融类经管专业金融学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取和教学内容编排不够合理。目前国内多数院校都选择《货币银行学》作为财经类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的唯一课程。国内比较这方面的经典教材是黄达老先生主编的全国优秀教材《货币银行学》(2003年改版以后更名为《金融学》),其他各校自编教材从内容上看基本也秉承该教材的体系。这些教材基本都偏重于宏观金融,而对于微观金融则关注不够。而且全国同类教材结构体系过于趋同,缺少针对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特色教材。从各高校《货币银行学》或《金融学》的教学大纲来看,教学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五大板块:一是金融基础理论,包括货币、信用和利率等内容;二是金融市场和机构介绍,包括对不同金融子市场的简介、对不同金融中介机构的简介;三是货币理论和政策,包括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等相关理论和政策;四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关问题,包括金融抑制、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等内容;五是与国际金融相关的内容,包括外汇和汇率、国际收支平衡等内容。这样的内容设计看似面面俱到,但正因为内容过于庞杂,而非金融专业对金融学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只有一学期36课时或54课时,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就是走马观花式的简单介绍,难以突出重点和专业特色,学生学后可能就是记住一些专业名词,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特征和规律还是摸不着头脑,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组织未体现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目前国内高校非金融专业和金融专业本科生使用的《金融学》教材基本是相同的。对于金融专业本科生而言,《金融学》只是其专业基础课,在学习完这门专业基础课后,还将进一步学习金融学专业的不同分支学科课程,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等,会对在货币银行学中所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而对于非金融专业本科普及金融知识式教学而言,由于缺乏后续课程对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因而需要在这一门课内使其对金融运行规律和机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对社会上的金融现象基本可以做出较为正确的解读,并且对于其本专业的学习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而从目前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来看,显然难以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效果。此外,授课教师基本来自于金融系或金融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有所侧重,而是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没有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3.教学内容改革没有跟上金融实践的发展。高校教学改革是年年在谈,年年在研究,但往往谈得较多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改革却谈得不够。特别对于金融学教学而言,教学内容改革显然落后于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一方面是我国的金融改革实践如火如荼、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却是金融学教学内容十几年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些金融实践的发展,需要在金融学教学中加以体现和解读,而如果沿用传统教材的内容体系,过于强调货币发展、银行运行和货币政策等内容,忽视对微观金融运行机理的分析,则会使学生因所学内容与实践脱节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达不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其原因其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原因。

1.新教材的建设因循滞后,缺乏前瞻性。从金融学教材建设来看,一方面过于注重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的延续性,没有根据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大胆进行内容设计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国内社科领域的研究大多重务虚而轻务实,亦即重宏观而轻微观,致使在教材内容选择和设计上还是偏重货币均衡、货币政策、通货膨胀、金融发展等宏观内容。而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发展以后,对于非金融专业学生感兴趣的有关内容,金融中介理论等微观金融方面的知识却没有在教材中得到应有体现。国内难以编出适合多种需要的优秀教材,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金融学教材由于各种原因难以直接作为非金融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因此,作为金融学教科书,教学内容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学生学习后能基本掌握金融的运行逻辑和规律,不致投身社会后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金融现象而手足无措。

2.缺乏激励教师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创新的有效机制。实际上,即使在教材没有更新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根据金融实践的发展和各个专业的特点,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更新和重新组合,从而达到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但从教师目前的现状来看,一方面自身知识结构没有随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进行及时追踪和更新;另一方面也缺乏主动进行大规模教学内容调整的动力和激情。

3.缺乏鼓励教学内容设计创新的教学管理体制。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要想取得理想的成效,还需要其他各个教学环节的密切配合,如大纲修订、课时安排、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现在许多高校为管理方便,往往规定教授同一门课的老师必须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统一制卷、考试、阅卷,这就极大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因为如果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就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选取和编排,这样就难以做到整齐划一,而创新又会冒一定的风险,有可能影响学生的评教结果,因此许多教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在落后的教学管理体制下沿袭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模式。

三、解决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于我国非金融专业金融学的教学内容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设计要体现不同专业的专业特色。首先,要选编适合非金融专业学生的优秀教材。可以组织专家专门编写适合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材,条件许可的要尽量选用英文原版教材的中译本或直接采用原版教材,因为我国现代金融理论基本都是舶来品,选用国外知名教材的好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到理论前沿,相对我国金融发展实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内容庞杂的金融学内容可以进行适当取舍和调整,对于与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重复的内容,如货币的起源和发展、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等,应该略讲或让学生自学;对于无法在其他课程学到而又不像金融专业学生有后续课程深化拓展的金融基础理论和运行原理,则应精讲。再次,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应该在传授基础金融理论和金融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有所侧重地进行内容设计和调整。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金融知识有不同的应用需求,比如,企业管理专业需要强调投资和风险管理以及银行管理理论,而会计专业更需要掌握银行等金融中介的运行原理,财务管理专业则需要侧重公司财务和投融资决策,而国际贸易专业则对外汇和汇率问题、国际收支和国际金融体系有更高要求——这样的内容设计,既能达到传授基本金融原理的目的,又反映了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实践性。金融学是一门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的学科,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使其掌握金融的基本理论和运行规律的同时,更应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内容进行精选精讲外,还应结合实际,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用所学金融理论分析现实中的金融现象。比如,讲货币政策,可以结合我国历次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讲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应等相关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讲股票市场,可以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变化讲解投资理财知识、风险管理理论等,这样虽然带有一定的功利心理,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将来出身社会的应对能力,还是十分有帮助的。

3.建立有利于教学内容改革的相关机制。教学内容改革的主体在于教师,因此应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探索。首先就是要改变当前的教学科研评价机制,使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付出的努力也能得到至少与科研方面相似的回报。当然教学研究和改革方面的评价可能不像发了多少篇什么级别的论文、拿到什么级别的课题那么好衡量,但只要管理机构有决心,也是可以通过设定指标进行评价的。其次,在具体教学环节,教学管理部门应对进行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大开“绿灯”,允许相关教师在内容设计、课程考核、教学方式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为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营造较为宽松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邹晓平.“研究型”与“教学型”院校的主要分类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2]何运信.非金融专业学科教学平台中“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12).

[3]徐颖.教学型大学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09,(1).

[4]张绍云,张家胜,陈会荣.《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几点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5]陈晓群.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0).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ACJYYB201111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蒋少华(1972-),安徽安庆人,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从事金融学和金融市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本科金融学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学;毕业论文;综合能力

一、民族院校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选题大而空泛,与实践严重脱节

好的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选题方法,选题随意,选题范围重理论轻实践,或好高骛远、求大轻小。例如,金融专业的同学前几年喜欢选诸如“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等,去年甚至有同学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有些同学选题犹豫不决、随意换题,不少老师都抱怨学生选题不和导师商量,当导师不同意时甚至随意从网上直接下载论文,结果不但影响了选题的质量,又不利于导师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创新与分析问题能力不足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也应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即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实践中,不少学生只为交差过关了事,不仅相关文献阅读十分有限,如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网上转载的各类文章甚至博客文章等,笔者甚至发现有个别同学的参考文献竟然是学院自己办的内部杂志上的文章,既不权威又不准确,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几年前出版的教材等,对于文献调查等基本收集资料的方法不会运用。同时,论文写作过程中又缺少相关的调查和实证分析,要达到深入分析,甚至要有所创新自然就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三) 论文结构不合理、语言表述欠规范,极个别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限

按照我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笔者所在高校也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的相关规定,但不少学生却达不到这些要求。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在论文评阅环节要求:(1)内容:立论正确,方案设计、论证、计算正确;内容完整充实,论文结构合理;结论正确;工作量足、难度适当。(2)水平:有独特的见解与创新,或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对所学专业知识有较好地运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或应用价值。(3)格式:全文格式、中英文摘要、参考文献完整且符合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数据、图表完整,图纸规范。而不少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或者出现头重脚轻,即前面的概念、发展历程、问题现状等罗列较多,而后面的原因分析和相应的对策部分十分简略;或者是另一极端,前面的分析介绍简短,而后面列出的建议对策动辄十几条,甚至有的问题分析和后面的建议几乎没有直接关系,论文质量堪忧。笔者还遇到过极个别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有限,完成规范的毕业论文有相当的难度。

二、影响民族院校金融学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论文写作中投入精力十分有限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又遇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直到毕业,除了考研的同学外,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上面。而一般毕业论文撰写正好是这段时间。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都知道,毕业论文成绩对找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论文并不重视,投入的时间十分有限,甚至个别学生在答辩前两三周才与指导老师联系,论文写作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与提高。笔者每年指导的学生中,总有个别同学忙于实习或各地找工作,要等到最后才与老师联系,考虑到就业的压力等老师往往无法严格要求学生。笔者所在学院的老师还发现,对毕业论文投入较多精力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工作落实得较早的学生,自然毕业论文也写得比较规范;那些工作一直没有落实或落实较晚的学生,很难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毕业设论文撰写上,论文选题和质量自然存在不少问题。这在二本院校中应该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民族类高校。

(二)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投入不够

影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指导教师投入精力的多少。毕业论文指导一般从学生选题、拟订论文提纲、收集资料到规范写作、反复修改等过程中都要给予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而现在高校教师本身也存在攻读学位、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等压力,再加上论文指导的报酬通常都不太高,因而面临指导动辄10来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实际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指导论文的时间、精力必然相当有限。如笔者所在的学院,老师平均指导的学生通常在10个左右,甚至有些学院的个别教研室老师指导学生有时多达15个以上,教师的指导任务相当繁重。尽管毕业论文早就布置下去,但学生往往集中在最后时间才联系导师,这时在正常的教学、生活之外,导师的指导工作量突然增加。所以,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老师也是希望论文只要过得去就行,论文质量的提高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三)学校对毕业论文答辩等管理流于形式

与国外高校的“宽进严出”不同,国内高校多年来普遍实行“严进宽出”原则,只要学习成绩、学分修够了,很少有高校在学生临近毕业之际在毕业论文环节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对论文自然采取东拼西凑的态度,毕业论文答辩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尤其是现在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反过来使学校在论文质量把关和就业率压力之间偏重就业率的提高,自然就会更加放松论文答辩及其管理环节。因为高校每年都面临一次就业率的排名,甚至第二年招生指标、招生计划等的变化都与就业率直接相关,论文质量的提高也就被忽略了。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毕业论文成绩=评阅成绩(60%)+答辩成绩(40%),且答辩成绩不能低于60分,但在答辩中,即便对极个别答辩学生想给低分,考虑到就业形势以及民族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文化基础等综合因素,最后往往也是手下留情。

三、完善民族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一些建议

在面临持续的严峻就业形势下,民族类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提高需要各方的努力。

(一)学校要加强论文质量的全过程管理

民族类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条件,努力探索切实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途径,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如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适当提高导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报酬,努力提高教师积极指导论文的积极性;又如,近年各省(市)教育厅(局)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抽查和评优等,在职称评聘、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向毕业论文工作有所倾斜;再如,进一步落实毕业设论文写作与实践的联系, 加强民族高校与民族地区生产部门、企业之间开展协调工作,为学生论文选题、写作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另外,民族类高校有些汉语水平确实较差的学生,可否采取其民族语言写作和答辩,至少不要和其他高校一样搞一刀切,真正发挥论文写作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考察和提升功能。

(二)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应早作准备

针对目前就业与论文写作的冲突,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也应宜早不宜迟。如果前面几年的学习中没有思想准备和材料积累,仅在几个月乃至最后一学期或一年的时间里,要完成从选题、研究到写作的全过程,确实很难指导或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如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就应先学习一些指导论文写作的有关论著,提高文字修养;还要选读一些本专业的优秀论文,从中学习写作经验和了解学术动态;掌握做简单的文献综述的方法和基本格式等;对本学科领域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些专题或方面,有意识地积累资料,为论文写作进行各方面的准备,还可适当缓解导师集中指导的繁重任务。

(三)学生要正确认识论文写作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客观地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生没有就业压力,可专心致志做毕业论文;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应聘时若已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工作会落实得较早、较容易。而毕业论文的写作,正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基本要求。所以,学生应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对其就业、毕业论文完成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夏鲁惠. 高等学校毕业设计( 论文) 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 2004,(1):46-48.

[2] 曹士云.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若干误区的审视与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85-87.

[3] 周建涛,李欣.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北航经管学院金融(保险)专业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91-95.

本科金融学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重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高等院校依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本科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然而,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以课堂理论为主,实践动手锻炼相对较少,这给学生造成了毕业论文仅仅是形式、不是很重要的错觉;还有,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不得不以学生就业为主,而找工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重叠,考虑到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于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查就有所放松。因此,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致使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滑的现象。

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的态度,切实扭转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态势,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这个阶段,在金融学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金融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又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学识和认识问题独特视角,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之在苦苦思索之后,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首先,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以学生为主展开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督导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外,学生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情况,及时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指导老师,尽快得到正确的帮助建议。再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最后,该成绩也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必要成绩之一。在指导老师认为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后,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答辩专家小组,通过答辩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符合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的,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

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和论文正文两大部分。通过填写开题报告,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确定各自适合的论文题目;了解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找出该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明确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阶段,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判断和界定所关注的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划定在金融学领域,以符合所学专业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掌握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进程,了解相关学者在研究本问题时的研究思路、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等,从而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确保使通过自己的研究,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通过对论文基本内容的设计,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论,对所研究的金融问题形成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认识。

在论文正文写作阶段,学生要首次独立地思考如何围绕开题报告确立的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展开研究工作,比如,根据开题报告要求,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如何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如何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提炼?根据金融学相关理论的要求,如何运用掌握的资料说明、支持文章的观点?

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金融问题,并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三、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演练

获得一份适合所学专业、令人心仪的工作,是每一个即将毕业大学生的美好愿望,然而,不可回避的是时下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而用人单位也希望招聘到的新人马上就能胜任相应的工作,能够独当一面。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在职场上,同一个单位中,每个员工都想表现出自己的优秀品质,因此职员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应该属于文案性质,有的时候,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就被指定完成项目课题的申请、结项或其中某一环节的工作。而撰写毕业论文恰好就是系统地培养和锻炼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过程。学生填写的开题报告就相当于课题的申请书;毕业论文正文就大致相当于课题的研究报告。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难和疑问,就可以理所当然的从专业指导教师那里获得答案和指导,从而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锻炼。反过来,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利用这段时间,那么,其科研能力得不到锻炼;在职场中也很难得到同事的系统指导。这样,该学生就不可能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就会影响到该单位对他(她)的评价。所以,为了能够胜任未来工作的要求,学生就必须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写作。[责任编辑 陈鹤]

上一篇:景区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法律史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