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防治论文范文

2023-12-10

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防治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针对黏性土地区考古现场地下水排水困难的问题,采用了构筑人工填砂导水排水沟的方法,在考古探方周边形成导水排水体系。现场模拟试验证明,该方法不仅能够排除黏性土中的地下水,而且能够隔断毛细水运动,从而有效控制地下水位,防治考古探方渗水,保障考古工作顺利进行。该方法同样可用于潮湿环境地下水浅藏地区的遗址保护和陈列馆渗水防治。

关键词:潮湿环境;黏性土;考古;地下水

引 言

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下游地区,人口分布比较密集,大小城市星罗棋布,社会发展历史悠久,人类活动留下了众多的遗迹。这些遗迹记录着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记录着古代人类生活生产方式,记录着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记录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也记录着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1]。其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5]的重点区域。这类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对优越,地势宽广平坦,以平原和缓坡丘陵为主要地貌形态,大气降雨量比较充沛,河流湖泊发育,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土壤以河湖沉积物为主,黏性土分布面积广,植被覆盖度高,物产丰富。从环境干湿度来讲属于潮湿地区或潮湿环境[6-7]。

在潮湿环境开展考古发掘,往往受到渗水和积水的干扰,严重时甚至造成水灾[8],使考古发掘难以进行。为此人们首先想到的办法是在考古挖坑中一边排水一边发掘,但这样往往会使发掘坑变成泥坑,不仅增加了考古发掘的难度,而且对土遗址文物造成损坏,丧失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人们也试想采用在发掘探方周围打井排水的办法来降低地下水位[9],但是,黏性土地层的弱透水性特征,使得打井排水不能奏效[10],就是在边长5m的探方周围打上4眼水井,也不能控制地下水位,也不能阻止黏性地层中地下水在探方缓缓渗出。可见,防治考古发掘坑中的渗水是潮湿环境黏性土地区考古现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解决黏性土地区考古现场渗水困扰的难题,保障这类地区考古发掘工作顺利开展,遏制地下水对遗址,尤其是土遗址发掘的影响,为这类地区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消除不良环境危害,我们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运用水文地质学理论和方法,设计了人工填砂沟导水排水方案,并经过实地现场试验,证明该方案能够有效地排除黏性土地层的地下水,降低考古现场周围的地下水位,同时能隔断黏性土中的毛细水运动,从而有效遏制或消除考古探方渗水问题。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设计

试验场地选择在位于长江下游的浙江省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试验基地,该区为潮湿环境黏性土地层分布区,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1m。在这里选择一块平地,按照1984年文化部《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通常的田野考古发掘坑的面积大小[11],布置5m×5m的考古探方,探方四边向外扩1.0m形成7m×7m的正方形,再向外扩1m形成9m×9m的正方形。然后在最大正方形的三个内角和一边中间的内侧各布置井孔(图1a),井径0.3m,井深要求超过考古探方深度0.5m—1.0m。4眼井均按抽水井要求成孔。成井以后,待井中水位稳定后观测其静水位,确定考古现场地下水位的埋藏深度。然后选取其中1眼井为抽水井(1号井),其他3眼井为观测井,进行抽水试验和水位恢复试验。水位观测采用地下水位记录仪,记录间隔设定为10秒;如果用人工观测,时间序列设定为:10秒、20秒、30秒、1分、1分30秒、2分、3分、4分、5分……直到水位降到井底。抽水停止后的水位恢复观测时间序列与上述相同,直到水位恢复到原始水位(静止水位)。

场地原状黏性土地层抽水试验完成以后,沿9m×9m正方形边线内侧开挖宽1.0m、深度超过考古探方设计深度0.5m的沟槽,充填透水性能好的砂砾(卵)石,临近地面0.2m填上原状黏土层,与原来地面保持一样(图1b)。这样用人工充填的透水层将原先打成的4眼水井联通起来,形成闭合的填砂导水沟。填砂导水沟施工完成,待井中水位恢复到静止水位,再次进行抽水试验和水位恢复试验,抽水井、观测井的布置与观测方法与第一次试验相同。

对比分析填砂导水沟建成前后的两次抽水试验结果,验证填砂导水排水沟设置的作用,验证该方法对考古现场地下水的控制效果。

1.2 黏性土原状地层中的抽水试验

2014年6月20日试验工作人员进入模拟考古现场场地,按上述规则布置了地下水抽水试验场地及井孔位置,聘请当地打井队钻进,7月2日成孔。随后连续3天观测各井水位,待地下水位稳定后,测定了各井的地下水静止水位,确定了试验场地地下水位埋深约0.6m。随后以1号井为抽水井,其他井为观测井,于7月6日做了场地原状黏性土地层地下水抽水试验和水位恢复试验。试验类型属非稳定试验[12],试验全过程中抽水井和各观测井水位变化监测结果如图2所示。

抽水试验以定流量Q=51.87L/min进行抽水,仅仅用了1.5min,1号井中的水被抽完,抽水井水位下降迅速,抽出水量总计77.80L,观测到的水位降深s=2.45m。抽水停止时算起的水位恢复观测时间t =800mins,水位恢复比较缓慢。2号、3号、4号观测井水位在整个试验期间变化十分微弱,水位线紧靠横坐标轴没有明显变化(图2)。

1.3 填砂排水沟建立后的抽水试验

黏性土原状地层打井抽水试验完成后,按照试验方案,聘用民工和试验技术人员一起经过15天的开挖沟槽、填筑砂砾石,建成了预先设计的填砂导水排水沟。待试验场地地下水位恢复到原始水位后,于2014年7月23—24日,进行了模拟考古场地填砂排水沟建成之后的抽水试验,仍然以1号井为抽水井,2—4号井为观测井,抽水设施和试验方法与原状土地层抽水试验基本相同。试验类型同样属于非稳定试验,试验全过程监测的抽水井和各观测井水位变化如图3所示。

填砂导水排水沟建立后的抽水试验和水位恢复试验,平均抽水流量Q=0.84m3/h ,抽水延续时间tp=4.5h,井中水位降至井底后停止抽水,抽水井观测到的水位最大降深s=2.41m。随后开始水位恢复,延续恢复时间t =29.5h,直到抽水井、观测井中水位恢复到了抽水前的静止水位,即水位埋深0.6m。

2 试验结果讨论

2.1 填砂排水沟建立前的抽水试验讨论

黏性土原状地层地下水抽水试验表明,抽水井水位降深从0—2.45m变化,时间仅仅为短暂的90s。在这短暂的时间内抽水井水位迅速下降,图2所示的水位下降曲线紧贴纵坐标轴。短暂的抽水时间从井中抽出的水量只有0.0778m3(77.8L)。这些水量主要是抽水井井管中的积水,几乎不包括周围黏性土地层的渗出水。这说明黏性土含水层虽然处于饱水状态,但透水性和给水性能很差,不可能在短时间渗出[13-14]。试验显示该黏性土地层的渗透系数k=9.4362×10-7cm/s,对应的给水度μ≤0.10。 从水位恢复情况来看,抽水停止后800mins,抽水井水位恢复离静止水位约0.2m,第二天的观测表明,抽水井水位需要24—28小时才能恢复到抽水前的静止水位。这充分说明试验场地黏性土地层中的水渗入井孔速度是十分缓慢的。

从图2还可以看出,抽水井水位下降、恢复过程中,观测井水位几乎没有下降的迹象,就是距离抽水井4.5m的观测井也不例外。仔细观察才可以发现,在整个试验进程100mins后观测井水位有很微弱的下降反映。这一重要现象说明,周围黏性土地层中的水分缓慢向抽水井补充,也说明场地黏性土渗透性能的确很差。在这种地层中直接打井排水是不可行的,不能达到排水降低水位的目的,不能控制考古现场的地下水。

2.2 填砂沟建立后的抽水试验讨论

人工填砂排水沟建立后的抽水试验表明,抽水井水位降深从0—2.45m变化,抽水时间需要4.5h,总抽水量达3.86 m3。抽水井水位变化比较缓慢,这说明填砂排水沟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和给水性能,其中所含水量能够不间断地向抽水井渗流补充。现场渗透试验得到填砂层的渗透系数K=4.463×10-2cm/s,对应的给水度μ=0.32。从水位恢复情况来看,抽水停止1小时内抽水井水位恢复很快,停抽后的8小时内水位恢复较快,然后逐渐变慢,直到25小时后,抽水井水位和观测井水位均基本恢复到静止水位。

从图3可以看出,抽水井水位下降过程中,观测井水位变化明显,具有与抽水井水位同步变化的特征,距离抽水井越近的观测井水位下降越明显。这说明抽出的水量既包括人工填砂沟含水层中的水、抽水井和观测井井管中的积水,也包括周围黏土地层中的少量渗水。从水位恢复曲线来看,水位恢复的时间仍然长达24—30小时,这说明从黏土地层中的地下水渗入填砂排水沟的速度是十分缓慢的,而排水沟中的积水进入抽水井被排出是比较迅速的。可见,只要考古探方外围黏性土中的地下水渗入填砂排水沟,就很容易渗入抽水井被排走,就能够有效控制黏性土地区考古现场的地下水。

通过填砂排水沟建立前后的抽水试验可以看出,填砂排水沟的建立显著地改变了地下水的渗透性能和径流条件,利用人工建立砂砾石导水排水沟,可以有效控制黏性地层考古现场的地下水,只要及时抽出填砂排水沟中的地下水,就能保证考古探方没有地下水渗出,就能保证考古工作不受地下渗水的影响。这些效果已经在试验场地模拟考古发掘后续试验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3 结 论

长江下游黏性土层分布地区属典型的潮湿环境,具有水源丰富、地下水埋藏浅的特征[15],在这类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往往受到地下渗水的严重影响。采取措施有效控制黏性土中地下水,排除地下水对考古现场的干扰,是一项保障考古工作顺利进行,保障遗址本体免遭破坏的关键技术问题。

黏性土含水层渗透性和给水度极差,直接打井抽水不能排走其中的水量,不能达到降低地下水位的目的,不能遏制渗水对考古发掘的严重影响。

现场试验证明,在黏性土层地下水浅埋地区考古探方周围建立人工填砂排水沟,能使渗透系数k由9.4362×10-7cm/s增加到4.463×10-2cm/s,

给水度μ由小于0.10提高到0.32,能起到疏导地下水流动和顺利排走地下水的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地下水向考古探方入渗,保障考古工作不受渗水的影响。

人工填砂排水沟不仅能疏导排泄黏性土层中的地下水,而且能够阻隔黏性土层毛细水的运动。该项技术完全适宜于黏性土层地下水浅埋区考古现场渗水问题的防治,也适用于这类地区遗址陈列馆渗水的防治及地下水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方修琦,葛全胜,郑景云.环境演变对中国文明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古地理学报,2004,6(1):85-91.

[2]袁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年回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技术与生业研究[J].南方文物,2012(4):5-12.

[3]朱诚.对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环境考古研究问题的思考[J].自然科学进展,2005,15(2):149-153.

[4]王辉.国家“十一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J]. 成果展示,2012,70(8):72-75.

[5]郭怡,李泊提,孙国平,等.田螺山遗址古菱角埋藏环境调查与保护对策的初步研究[J]. 南方文物,2013(1):126-132.

[6]张明泉, 张琳,王旭东,等.考古现场土遗址保护中环境干湿度判定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9(4):465-469.

[7]王旭东.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理念探索与保护技术展望[J].敦煌研究,2013(1):1-6.

[8]覃政教,林玉石,高明刚,等.桂林甑皮岩遗址岩溶地下水水害成因及防治对策[J].地球学报,2011,32(1):107.

[9]刘佑荣,陈中行,周丽珍.大型平原土体遗址主要地质病害及其保护治水工程技术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19(3):11-15.

[10]叶正强,张森安.粘性土的渗透规律性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9(5): 121-125.

[11]栾丰实,方辉,靳桂云,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M].第一版.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20-47.

[12]刘嘉析,李定方.潜水井三向非稳定流的有限元解法[J].岩土工程学报,1980,2(4):49-60.

[13]宿青山,段淑娟.对饱和粘性土渗透规律的新认识及其应用[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4,24(1):50-56.

[14]许传福.弱透水层饱和粘性土中水分渗透规律研究[J].吉林地质,2008,27(1):30-32.

[15]汪珊,孙继朝,李政红.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5(6):30-33.

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防治论文范文第2篇

不断提高工程地质勘察数据的准确性, 对水文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 采取最为合适的施工方法, 从而能够在工程建设中减少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 并且可以有效保证工程建设的总质量。但由于在实际勘察中, 水文地质勘察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导致数据的准确性偏低, 进而对工程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甚至威胁建筑物的安全。因此, 工程地质勘察中对水文地质工作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1 水文地质勘察的意义

水文地质勘察是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 工程的实际施工中, 人们通常会忽视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意义, 从而导致岩土工程在施工中出现众多的安全隐患。目前, 我国工程建设中, 地下水是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内容, 不仅要勘察其腐蚀性的强度, 还需要勘察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 尽量减少因水位变化对工程造成的影响。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中, 工作人员对其认识度不够, 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 影响勘察数据的精确度, 导致工程设计参考依据失去准确性, 而设计以及施工流程安排都会存在安全隐患[1]。可见, 工程建设设计以及施工流程、工艺等都需要以水文地质勘察数据为依据。基于此, 工程建设单位以及水文地质勘察人员, 都应重视此项工作, 运用科学的方法查明水文地质情况, 并将真实的数据提交给设计部门和施工部门, 保证对工程进行合理的设计, 并进行施工安排, 增加工程建设的合理性, 减少或避免水文地质问题对工程造成的不良影响。

水文地质勘察中, 为保证其在工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需要结合工程建设要求以及施工地质环境等因素, 实施有针对性的勘察工作。其中, 地下水的真实数据资料是工程建设最需要的水文地质数据。因此, 应在勘察过程中, 掌握地下水腐蚀及水位变化的有关数据, 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判断工程建设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进而做好预防措施, 及时研究解决水文地质问题, 从而提高工程建设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 可以有效控制工程施工质量。工程地质勘察中, 水文地质问题不容忽视, 需要专业的勘察人员, 使用专业的、先进的勘察设备探测和监控水文地质环境, 从而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的水文地质数据。

2 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及其危害性

2.1 地下水腐蚀

不同环境下的地下水有不同的特点, 而水位的变化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同时, 受到季节的影响, 同一气候环境不同区段降水量存在差异, 同样对地下水位变化存在影响。地下水与地表水一样, 即可能具有腐蚀性, 主要由于地下水中应有很多的矿物成分, 若是受到污染, 水中的矿物成分将会发生改变, 且还会出现继续增加的情况[2]。因此, 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 工作人员需要对地下水的腐蚀情况进行取样实验。主要检测地下水中含有的矿物质, 并对其进行分析, 进而确定地下水的腐蚀程度;若是地下水中的某些化学成分过高, 会腐蚀工程建设材料。

2.2 水位上升以及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

岩土工程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 与地下水存在密切的关联, 地下水位变化若是超出正常范围, 则会影响岩土工程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施工中为减少地下水位变化对岩土工程的影响, 需要对地下水位变化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针对水位变化对岩土工程的影响,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地下水位上升会对岩土工程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 而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众多, 如:含水层结构变化、温度变化、降水量加大、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等原因, 都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此外, 地下水位上升存在几种特殊原因, 即岩土施工中其结构强度、湿度等与施工要求不相符, 导致工程出现粉土管涌、淤泥质土流土破坏等现象, 从而危害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稳定性。

2.3 水位下降以及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

地下水位下降与上升一样, 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通常情况下, 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 表现较为明显的人为因素有:采矿、地下水被大量抽取、以及水库的维修改建等, 都会导致地下水位出现严重下降, 极容易造成地面开裂、沉陷或是塌陷等问题。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对地表造成的破坏, 严重影响建筑物本身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进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3]。因此, 为保证工程以及周围建筑物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应对人为因素加以控制, 建立减少使用工程周围地下水, 并控制各项工程的维修改建, 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现象。

2.4 水位频繁出现升降变化以及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

面对地下水位的下降现象, 我国地质勘察工作人员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 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尝试, 已经取得比较显著的成绩。但是, 与实际工程需求、工程地质勘察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4]。膨胀性岩石会受到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 出现一定的膨胀变形, 故而, 若地下水位反复出现变化, 则会导致膨胀岩石出现更大幅度的变形, 而在这种变形的影响下, 地面则会出现开裂, 最终破坏建筑物结构, 且在轻型的建筑物上结构破坏现象更为明显。此外, 地下水频繁出现变化的地点, 会受到地下水的侵入, 并将土层中含有的铝铁等成分带走, 导致土层失去有效的胶结物, 土层出现松动、含水孔隙加大, 而土层的强度以及承载能力则严重降低, 影响岩土工程基础施工的处理, 不利于岩土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

3.1 野外水文地质工作

工程地质勘察中, 水文地质野外工作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勘察形式。野外勘察可以获取全面的水文地质相关数据, 且数据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对于工程的整体设计、施工以及测评等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可以为其提供全面且具有科学性的水文地质环境数据[5]。工程地质勘察人员, 需要结合实际工作需要, 不断学习先进的勘察技术, 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进而提升勘察结果的精度;同时, 在工作中应重视水文地质勘察, 结合自身的实践工作需要, 不断创新水文地质勘察方法, 保证做到按照实际情况分析水文地质问题, 并结合恰当、科学的检测方法, 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地质勘察数据的精确度。

3.2 水文地质钻探工作

工程建设中, 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工作包括钻探环节。钻探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取杨鉴定及水文地质试验, 这一环节需要水文地质专业人员利用专业设备以及相关工具实施;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中, 钻探可以在多种复杂并存的环境下展开工作, 通过岩芯水文地质鉴定和水文地质试验, 获取水质化学成分报告以及水文地质参数, 为解决工程措施如地下水疏干排水、降水及其腐蚀性提供设计依据。

3.3 水文地质物探工作

水文地质物探使用最为频繁的两种方法为电法勘探和磁法勘探。其中电法使用较为普遍, 地形条件对电法勘探有很大的影响, 需要以岩石具有的电学性质作为基础条件, 对岩石的缝隙、含水性等电性条件进行分析, 需要专业人员使用勘测设备, 检测并确定岩层的物理数据, 进而对地下深层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判断并综合分析, 大致了解深层水文地质条件, 主要为水文地质勘探提供依据。

结束语

工程地质勘察是工程建设的基本建设程序, 而水文地质勘察又是工程地质勘察中重点, 地下水位的变化、压力以及地质结构等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对工程建设质量有直接影响。因此, 需要全面而认真的落实水文地质勘察工作, 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进而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为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提供前提条件, 有利于保证工程以及周围建筑物的稳定性。

摘要:我国工程地质勘察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 其勘察数据精确度越来越高, 为工程建设质量提供基础保障。但是, 水文地质勘察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弥补水文地质工作的不足, 减少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性。本文主要从水文地质勘察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勘察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工程地质勘测中水文地质的影响与应对[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7, (01) :40-41.

[2] 肖湘.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探讨[A].《智能城市》杂志社、美中期刊学术交流协会.2016智能城市与信息化建设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II[C].《智能城市》杂志社、美中期刊学术交流协会:旭日华夏 (北京) 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 2016:1.

[3] 孙杰, 崔英华.关于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分析[J].山西农经, 2015, (10) :83.

[4] 龚放.工程地质勘测中水文地质问题的探讨[J].四川水泥, 2015, (11) :50.

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防治论文范文第3篇

1 关于地质灾害的概述

地质灾害是人为及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表现, 对环境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威胁。众所周知, 我国地大物博, 幅员辽阔, 海岸线长,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地质形态, 才会频繁的出现地质灾害。可若是出现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就有可能会危及大众的人身安全, 且还会给受灾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带来不利影响, 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所以, 必须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护, 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 当地政府都应当给予大力支持, 对出现重大灾害的地区, 应当加大关注力度, 设置地质灾害防治系统, 有效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 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2 地质灾害防治的作用

就目前地质灾害的情况而言, 其不光属于科学研究领域, 还属于社会公共学研究领域。从宏观角度出发, 地质灾害的防治不只需要及时消除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还应对利用地质环境引起重视, 目的是为尽快解决问题。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 就必须提高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基于此, 就应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加强研究, 降低地质灾害出现的几率, 同时还应及时处理地质减灾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为突显防治效果, 必须从以下方面开展, 分别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地质环境利用。

3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一旦出现, 其带来的损失无法估计, 就连引发的安全问题也无法预测。所以, 就需要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有效解决安全问题, 必要时, 还应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来进行防治。

3.1 创建地质灾害调查区域

就目前情况而言, 要想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 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必须在地质灾害频繁出现的地区创建调查区, 而且还需要成立特别调查小组, 专门研究地质灾害的地形地貌、气候等特点, 做到可以精确预测出地质灾害的发生, 并及时采用措施进行处理。除此之外, 还应依照地质灾害的特征合理划分等级。等调查研究结束以后, 调查小组还应对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的特征展开探究, 并采用有效措施防治地质灾害, 进而为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3.2 设置警报装置

为对地质灾害地区的防治成效进行分析, 必须事先在该区域设置警报系统。如果警报装置应用符合要求的检测技术, 就可以检测地质灾害, 而且还能在灾害出现以前, 将收集到的地质信息及时反馈给所需部门, 并积极采用防治措施, 目的是为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3.3 创建紧急处理制度

当前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也开始对地质灾害的处理提出严格要求。除了创建地质灾害调查区域以外, 还应构建灾害紧急处理系统, 尤其是那些频繁出现地质灾害的地区。此外, 还应采用先进技术, 并将其和相关资源结合在一起, 创建灾害响应制度, 并对其进行完善。一般来说, 上述机制主要是由网络信息平台、应急设备以及处理技术等组合而成。一旦出现地质灾害, 便能在短时间内到达灾区, 快速开展救灾工作, 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减少受灾损失, 稳定社会。

4 地质环境利用

4.1 利用建设工程地质环境

在工程地质环境建设中, 利用地质环境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具体可通过以下方面表现出来: (1) 对工程的地质信息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只有全面了解地质环境的风险种类, 才可以创建安全、稳定的工程地质环境。当然, 在建设地质环境的过程中, 还应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 避免再次出现地质灾害; (2) 树立长远发展理念。众所周知, 长远发展理念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就地质环境的利用现状来说, 人为因素不容小觑。 (3) 当创建工程地质环境时, 不光需要对工程和地质的稳定性进行评估, 还应当确立可持续发展观, 有效的提高对地质环境的利用。

4.2 区域地质环境的利用

在对区域地质环境进行利用时, 应综合考虑工程建设的特征。总体而言, 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点内容:一, 对区域地质环境的安全情况进行分析与判断, 并依照地质环境利用评价体系来了解区域的地质环境;二, 在了解地质资源之后, 还应合理利用其它地质环境。结合实际情况, 对地质环境进行细化, 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期间, 更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带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 当突发地质灾害时, 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来进行处理, 同时还应利用地质环境, 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落实到位, 并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摘要:最近几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开始对生产建设环境提出严格要求, 尤其是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单就地质灾害来说, 其会直接破坏生产建设环境, 而且还是毁灭性打击, 所以, 就需要及时应对上述情况, 并提前制定好预防方案。此外, 还应对地质环境利用引起重视, 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生产建设, 当然, 还有必要对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目的是为更好的明确工程建设的范围和规模, 从而尽快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利用,分析,阐述,研究

参考文献

[1] 汪磊.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风, 2017 (24) :104.

[2] 闫国芹.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 2016, 35 (10) :207-209.

[3] 王亮, 刘长宪.解析地质灾害防治及其地质环境利用[J].建材与装饰, 2016 (11) :205-206.

[4] 张朝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研究[J].科技展望, 2015, 25 (06) :129.

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防治论文范文第4篇

1、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理

地质灾害通常情况下都是由于地球板块的结构或者是板块运动所造成的, 地质环境在不断地变化过程当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恶化, 甚至还对自然资源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由此可以看出, 地质灾害加剧了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 所以一定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防控。如果从自然角度来说, 地质灾害比较难预测和控制,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 仅仅凭借人类的力量是很难对其进行防控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 政府和相关部门越来越意识到对于各种地质灾害进行防治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引进了一些先进防治措施。可是还是存在少部分地区并没有对这一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被动层面上, 只是在灾害发生之后尽量减小其所带来的各种损失。而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主要应该从预防控制做起, 只有做好了预测工作, 才能针对性地作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地质环境主要包括了水体、大气以及岩石等多种要素。从狭义方面来说, 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在不断地演变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岩石风化物, 在具体演化过程中地质环境也相应地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由此可以得知地球不断演化过程可以促使地质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然后通过能量的相互作用和交替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质环境。在具体形成过程中会涉及比较多的因素, 比如生物圈、大气圈以及水圈等。这些因素相互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人们在对地质环境进行判断的过程中, 人们也可以据此断定地质运动背后的深层规律。然后通过对地质灾害的预测, 可以有效防控灾害发生时的危害, 以此来减轻其给人们所带来的损失。

2、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2.1 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区划的建设

在各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当中, 地质灾害调查区划的建设工作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具体评价调查工作当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对周边的地质界限进行详细出勘察, 对地质灾害发生的相关地质环境条件进行摸底查清;其次, 对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准确的预测, 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同时还应该确定出重大地质灾害的危险点;再次, 充分结合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和等级来制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预防方案, 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预警措施。

2.2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 完善的监测预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其主要是利用预警监测体系对相关的地质灾害进行充分的反映, 然后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一旦监测区域范围内的地质环境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那么预警系统便会及时发出警报, 提醒相关的工作人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尽量减小灾害为人们所带来的损失。

2.3 健全搬迁治理工程体制

当相关管理部门接受到监测预警信息的时候, 应该及时根据监测的数据结果对该区域的灾情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预测, 如果预测到灾害的危险等级比较高且波及范围也比较广的话, 应该采取搬迁措施以减轻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害, 同时也更好地确保了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大大降低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除此之外, 在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的过程中, 还应该对灾后的土地整理和地质环境合理利用进行一定的考虑, 从而更好地实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统一结合, 进一步达到防灾减灾以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双重目的。

2.4 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

我国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以及破坏性三大主要特点, 那么想要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给人们所造成的损害, 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条件来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处理方案, 方案当中应该包含对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应急处理体系的完善以及相关应急设备的配置。这样一来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 便可以第一时间严格按照相关的科学流程来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以最大程度降低地质灾害给人们所造成的损失, 尽量减少一切人员和财物损失。

3、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地质环境应用

3.1 构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

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过程当中, 其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更好地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就要求应该不断加强对地质灾害各种风险的防控和对环境安全的分析与研究, 不断建立健全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对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有效评价;其次, 对地质环境工程实际容量的评价;再次, 对工程地质环境相关功能区的评价;另外, 对治理各种风险调控和地质灾害防范的评估。在具体评估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结合该区域的实际特点来实施, 采用最为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对环境进行调查, 不断提升评价活动的合理性, 尽量减少地质灾害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

3.2 加强工程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

地质环境安全一般情况下包含了地质成分、地质结构、工程性质以及外部形态等多个方面, 不断加强对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可以更好地规避各种风险, 具体应该做到, 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加强对地质环境的合理开发的认识, 尽量做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 不断促进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对地质环境安全中的技术层次引起重点关注, 主要包括对建设工程区域地质的安全评价、建设工程单体地质安全评价以及建设工程场址地质安全评价。

总而言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地质环境来进行最为科学合理的预测, 并制定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不断提升地质灾害的防治成果。

摘要:由于地球板块的不断运动, 地质不断变化, 从而引起了各种地质灾害。虽然近些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 但是自然改造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在人们的改造活动过程中, 势必会给自然环境造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 而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也为防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鉴于此, 本文先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然后对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防治过程中地质环境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地质环境应用

参考文献

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防治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主要以农村水污染问题及防治策略分析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农村水污染防治具体情况为依据,首先分析农村水污染问题基本概述,包括生活造成水污染、农业活动造成水污染、工业活动造成水污染,其次从完善农村水污染防治机制、提升政府环境监督质量和执法水平、树立水资源保护思想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农村水污染问题的有效防治策略,进一步强化农村水污染问题的处理和防治效果,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农村水污染;问题;防治策略

Key words:Rural water pollution;Problems;Prevention strategies

最近几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脚步逐步加快,同时农村地区的投资建厂单位数量与日俱增,但是水污染现象愈加严峻,集中凸显在生活污染、农业污染以及工业废水等层面。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村区域居民用水量在增加,受到专业化水污染防治手段和途径的制约,导致水资源被严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友好建设。因此,新时代农村水污染问题的防治要科学化,从根源上控制好水污染问题,针对此种情况,笔者给出以下分析和建议。

1 农村水污染问题基本概述

(1)生活造成水污染。因为农村区域内居民生活缺少约束性,污染来源比较多,包括氮污染物与磷污染物等,影响到水资源的长久发展。集中在生活中洗涤用品、化肥材料和垃圾燃烧等,而农村居民的生活呈现集中化发展倾向,难免增加居民排放的污染物,破坏到农村区域附近的水资源。并且部分居民环保意识欠缺,生活习惯不佳,如果没有关注到水污染的问题,会促使水资源保护工作失去实效性。另外,农村先进的设备不够完全,在污水的处理上存在不科学性,导致诸多污染物没有按照规定的方式加以处理,破坏水资源的清洁程度,导致日常生活污染到水资源[1]。

(2)农业活动造成水污染。农业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尤其是农药的运用、养殖业和农膜污染等现象,因为农业污染和土地紧密关联,如没有及时解决水污染的问题可能会造成农耕退化的结果。农业活动占据农村经济体系的重要地位,农业污染处理难度比较高,污染程度较大,可能会导致水体富营养的现象出现。农业活动污染水资源一方面会直接表现在水资源上,另一方面会间接地体现在有害生物的大量繁殖上,导致水污染现象更加严峻。另外,农业活动引发的水污染涉及面积比较广泛,成为水污染的典型问题。

(3)工业活动造成水污染。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促使城市污染单位朝向农村污染转移,不仅无法处理水污染问题,还会增加农村地区的水污染現象,因为部分农村区域对水资源的管理缺少专业化监督部门,以至于废水排水的流程不够标准[2],或者直接把污水排放到河流以及湖泊中,加剧水资源的污染程度。在实际的工业活动中,尚未得到处理的废水成为水污染出现的集中表现因素,且废水中存有有毒气体,若无法保障加工与处理的科学性,会制约到农村地区附近水域的污染,具体来讲工业活动产生的废水中涉及多种类型的污染,因为不同的生产流程与技术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工业废水的治理难度也随之增加。

2 农村水污染问题的有效防治策略

水污染防治实效性不佳的因素包括环境保护立法不够完善、政府实施环保政策失去平衡与农村居民缺少环保意识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水污染防治优化凸显得更加重要。对于水污染的高效防治工作,要围绕如下几点进行。

(1)完善农村水污染防治机制。在农村水污染问题的防治过程中,要充分按照农村地区现有环境、地理特征以及经济进展情况,把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视作首要工作,针对性出台水污染防治的条款,细致标志生活垃圾与污水的处理方式[3]。在防治机制的制定中,针对和环境污染防治要点不相吻合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保证多个款项可以及时落实,保障农村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机制可以得到规范的实施。并且在保护水资源与排污层面,要按照实际情况执行地方性法律规定,地方政府加大水污染的防治力度,全面规划生活垃圾与乡镇单位防治流程的规划,为高效率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好准备。

(2)提升政府环境监督质量和执法水平。其一,政府环境监督质量的提升。政府环境监督对农村水污染问题的解决起到决定性作用,各个地区的政府要强化行政管理质量,按照农村水污染问题的情况开展防治措施。首先要及时优化产业现有结构,致力于高效与生态农业的发展,执行生态施肥科学技术以及防治科学技术,在根源上管理好农药与化肥的使用。或者选择厌氧生物处理法以及生物膜法处理废水,宣传节水灌溉技术,保障水资源利用率和化肥利用率得以增加[4]。除此之外,统筹规划乡镇单位生产流程,开展公平有效的环境保护评价工作,着手于这些单位的产业升级,尤其是污染环境的单位,要求管理者进行及时完善和整改。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在科学技术上,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在畜禽养殖的层面,规范处理畜禽的粪便,鼓励农村地区形成养殖行业与种植行业密切相关的工程[5],还要因地制宜地生产污水加工设备和先进技术。其二,强化环境保护执法。在环境保护执法期间,农村地区要创设专门的环境保护单位,通过中央机构对农村地区的水资源保护问题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和协调。各个省市政府都要完善环保机构的设置,配置对应分支机构,把环保部门视作执法主要对象,积极参与到本地环保工作中。在此期间安排地区性和流域性的环保执法单位之间互相协调,定期对环境保护的工作进行总结与归纳,及时找到环保不足之处,针对性改正执法业务,由此灵活地管理水污染防控操作,提高环境执法监督水平。

(3)树立水资源保护思想。水资源保护的实施者是人,人类具备的环境保護思想是制约水污染防治的关键因素。现阶段农村地区的居民对环境保护缺乏认知,而农民作为农村持续建设的中坚力量,要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在水污染问题的防治过程中发挥自身职能,大力推广环境保护要点,时刻以环境保护意识进行生活和生产。与此同时培训农村地区的干部人员,促使其意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在思想层面加强水资源保护效果。更新工作考核方式,引进环境因素的考核内容,做好水资源污染防控工作。及时控制农村地区环境的恶化发展,创建绿色政绩考核体系,树立农村所有居民的环境保护责任感于使命感,确保水污染问题得到实效性的控制与调整。

3 结束语

农村水污染问题的防治工作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现实价值,水污染一直是环保的重点话题,而我国水污染问题依旧无法从根源上得到解决,尤其是农村地区。引起水污染的问题因素比较多,涉及生活、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所以国家要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意识到农村水污染问题防治的重要性,明确水污染防治的目标与基础要点,通过完善农村水污染防治机制、提升政府环境监督质量和执法水平、树立水资源保护思想等,全面对水资源进行污染防治,在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条件支撑。

参考文献

[1]孟祥芬.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工艺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8(4):56-60.

[2]谢三桃,杨富宝.巢湖流域磨墩水库流域水环境污染源调查及防治对策[C]//(第六届)中国水生态大会,2018.

[3]王勇清.探究大中城市水污染状况及治理措施[J].建材发展导向,2019,17(08):63-64.

[4]刘萌.制药行业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水污染分析及其污染防治措施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9(4):14.

[5]曾雪梅,李力群,方晨雨,等.用于控制微流域及农村面源水污染的生态拦污坝技术研究[J].云南化工,2019(5):52-53.

收稿日期:2020-05-11

作者简介:邱文霞(1990-),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

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防治论文范文第6篇

1.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 但二者是不可分裂的, 在外因的作用下会加剧内因的变化, 因此, 在分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时既要考虑到内因, 又要考虑到外因。

1.1 内因。

内因主要是地壳运动而造成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地壳运动的威力十分巨大, 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 使原有的大陆和海洋消失;引发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其破坏力巨大、波及范围广、难以提前预测, 产生的危害十分巨大。

1.2 外因。

外因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而造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自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 为了发展经济, 大肆掠夺自然资源, 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又反过来制约人类经济的发展。比如, 人们对地下矿产资源掠夺式的开采方式破坏了地质结构, 人为改变了地质结构的受力平衡, 最终导致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地下水、岩石、砂石等看似不太起眼的物质均对地质结构的受力平衡具有重要的影响, 但只要人类发展需要这些物质, 它们便会被大量的挖掘, 从而加速了地质灾害内因的变化。

2.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2.1 地震。

地震是非常典型的地质灾害, 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 地球上板块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 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便会形成地震。地震的破坏力极强, 还会引发次生灾害, 比如滑坡、泥石流等。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 地震灾害较为频繁, 因此, 在进行岩土工程时, 要尽量避开容易发生地震的区域, 以确保人员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2.2 滑坡。

滑坡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震会引发滑坡, 在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也容易发生滑坡灾害, 加之近年来人们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乱砍滥伐, 破坏了山体的植被, 致使岩土被沙化, 再加上雨水侵蚀和温度风的作用, 加剧了滑坡灾害的发生。

2.3 泥石流。

地震可以引发泥石流灾害,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造成泥石流灾害的重要原因。在相同降水量条件下, 植被茂盛的岩石, 其表面凝结性能要远远高于植被稀疏的岩石结构, 在洪水的作用下, 裸露在外的岩石结构很容易产生泥石流灾害。

2.4 坍塌。

造成坍塌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地下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采, 致使整个地下成为了一个空壳, 当地面无法承受岩土工程的重量时便会发生坍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也有了飞速的提升, 为了缓解用地压力, 开发地下空间便成为了新的发展思路, 地下室、地下车库、地铁、地下商城的建造对地质结构造成了巨大压力, 增加了坍塌的风险。

2.5 地表变形。

地表变形主要包括地表的塌陷、沉降、位移、裂缝等现象, 造成地表变形的原因与上述几点地质灾害息息相关。从表面上看, 地表变形的危害要远低于地震、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地质灾害, 但实际上, 地表变形潜藏着更为巨大的危害, 如果在变形的地表结构上进行岩土工程, 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3.1 保护生态植被。

岩石表面的凝结性能下降是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通过荒山绿化、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岩石表面的凝结性能, 绿色植被的根系可以牢牢的根植在地下, 减少岩土风化和水土流失现象, 从而达到防治地质灾害的目的。植被保护工作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要做好对现有植被的保护, 禁止乱砍滥伐, 另一方面要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覆盖率, 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3.2 加大执法力度。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造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因此, 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大执法力度, 对私自开采砂石、岩石、地下水、矿产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在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要对工程所处区域的地质环境进行认真的考察, 不适合进行工程建设的一律不予批准。此外, 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 对各类工程施工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 防止在施工中出现挖掘山体、岩土沟槽的行为。

3.3 工程措施。

在岩土工程中, 为了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可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来进行防治, 比如遮挡和支护工程、护坡和加护工程、压脚和卸载工程等等。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可以降低出现地质灾害的概率, 具体采用何种工程措施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如果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则需要采用多种工程措施来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

3.4 避让措施。

避让措施主要是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避让, 以免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比如, 在雨季, 要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区域的居民进行临时性转移, 避免出现人员的伤亡。为了控制避让成本, 应该采取就近原则对居民进行安置。如果某个区域内地质灾害频繁, 且仅靠人力难以预防, 则需要进行搬迁避让。在搬迁时要做好居民的安置工作, 保障人民的利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 岩土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 既有内因, 又要外因, 因此, 在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时要认真分析其灾害成因, 以确保防治工作的有效性。除了地震无法预防之外, 其它岩土地质灾害都能够通过人类的干预而降低发生的概率, 因此, 我们必须要坚持不懈的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根本上解决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问题。

摘要: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进行详细介绍, 并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防治

参考文献

[1] 徐诗婷.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与防治[J].江西建材, 2015, (22) :228+234.

上一篇:西部高校设置安全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