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学校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2023-10-10

特色学校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注重德育研究, 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根据“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努力探求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问题, 在抓好常规德育工作的同时, 勇于开拓学校德育工作的破冰之旅, 培养学生“对家庭负责, 学会孝敬;对学习负责, 学会求知;对集体负责, 学会关心;对社会负责, 学会报答;对自己负责, 学会成才”。以适应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家庭负责, 学会孝敬。学校坚持以德立校, 把“对家庭负责, 学会孝敬”作为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赋予“孝敬”的时代内涵, 拓宽“孝”的本质意义。要求学生每周回家做三件家务活;每一周主动的跟父母进行一次谈心;每学期都有一个进步, 给父母一个惊喜;每年岁末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

对学习负责, 学会求知。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 不断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有关知识加强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明白:在校努力学习, 这是每一个学生的天职;学习没有窍门, 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根据自身的目标、基础, 有选择性的、有计划性的读书学习, 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把知识运用于实践, 反复学习, 不断提高, 这是学会求知的必经之路。

对集体负责, 学会关心。良好的班风是每位学生对班集体负责的体现。为让学生学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 使其能够在集体中与所有成员和睦相处, 召开“榜样在我身边”、“决不服输”“团结就是力量”、“小处见大事”、“同学需要理解, 班级需要爱护”主题会, 开展“一帮一”、送温暖、班团干部竞选活动。学校制定相关奖惩政策进行激励, 班主任具体实施, 让“对集体负责”走进学生的心灵, 形成良好的班风。时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感悟他人给我的温暖, 学会对他人的关爱。

对社会负责, 学会感恩。为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 努力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每天的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于潜意识中萌动向典型人物学习的思想。只要努力奋进, 感恩的希望就不会遥远。学校积极整合周边教育资源, 让学生深入到机关单位、广大农村开展如慰问敬老院老人、科普农技宣传、普法宣讲活动, 进行体会“踏入”社会的辛劳与回报社会的快乐。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立志服务于社会的思想与能力。

对自己负责, 学会成才。对自己负责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让学生知道, 只有对自己负责, 成才就会有希望;只有刻苦勤奋、事事尽责, 克难奋进、不断进取, 才能化希望为现实, 才能化希望为现实, 收获成功的喜悦。比如, 让每位学生必须人人写成长日记, 记录自己的青春足迹, 成长经历, 成才过程;班主任及语文老师必须周检。德育处、校团委按月褒奖各个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校的学生在三年的学校生活中, 人人都有一次得到表彰的机会, 使人人成才的理念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美丽的倩影, 以至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推出特色项目, 丰富特色教育理论

学校在常规德育教育的基础上, 深挖教育内涵, 创新教育形式, 培植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特色项目。以德育、科研带动其他项目的建设, 以特色的思想建设学校项目。形成特色项目群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级, 比如, 体育、民族舞蹈、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 根据学校特色发展计划, 自订计划及课程目标、整合资源优势、自编校本教材, 按时认真训练、辅导, 随时总结经验。独特的教学方式, 亲切的教学内容, 特别的吸引学生, 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围绕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重点在德育立校、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科研兴校几个方面, 按照工作思路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在实践探索中引领特色项目走向成熟。

三、创建特色学校, 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在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中, 我们挥洒汗滴, 乐于奉献, 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学校特色建设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各种活动中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如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指导的能力、学会合作互助的能力、学会欣赏包容的能力等等。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渴求的, 比如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 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学校特色建设提升了学校常规管理水平。特色创建的过程是一个教育思维不断升华的过程, 伴随着特色教育的不断推进, 教师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有效提升。表现在管理层面上, 学校行政人员日益清晰了对于学校发展的思路, 合理规划了学校发展的愿景, 表现在一线教师身上, 广大教师除了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活动, 师德师风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热爱本职工作。有了自己对于教育的一份思考, 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 创新自己的育人手段, 提高育人水平。因此, 学校特色创建推动了学校发展。

走特色办学之路, 要不断地明确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不断地统一思想, 克服困难,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自主发展, 各显神通, 不断提升学校的竞争力、生存力。要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特色建设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要系统规划、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创建过程, 把特色内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产生特色效应, 真正实现特色创建创出特色。

摘要:本文从德育研究, 推广德育研究成果, 树立学校特色教育理念, 培养师生的良好素质,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特色学校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特色:在构思中孕育诞生

礼嘉中学领导一班人明白, 学校新建时间不长, 要取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必须走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发展道路。

为此, 学校领导开始了关于特色学校的构思。翻开学校办学的历史, 他们发现礼嘉中学的教育对象明显有两个不同的时段。第一阶段是迁校初期, 学校生源主要是转非居民、进城务工家庭的子女, 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与现代城市文明有很大的差距。第二阶段是随着礼嘉商务区的建立, 礼嘉片区入住人群结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高端人群将是礼嘉片区未来人群的主体, 学校生源结构将随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学校领导一班人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明确了学校发展的基本轨迹应为三步走:第一步, 实现从农村初级中学向城市完全中学的转变;2006年迁校, 物质层面完成了农村学校向城市学校的转变。第二步, 完成城市完全中学向城市合格学校转变, 实施城市化完全中学办学模式个案研究课题, 成为联招学校, 成为市级重点中学。第三步, 通过创建特色学校引领学校走向优质, 最终, 实现办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优质学校。

那么, 礼嘉中学要达成学校发展目标, 具体办法应是什么呢?那就是要通过创建特色学校, 引领学校走向优质学校。

什么是特色学校?学校领导一班人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就是办学有特色的学校;就是学校工作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一种独特的、稳定的、优秀的品质。

有鉴于此, 学校果断提出“以‘礼’为标, 以‘嘉’为本”的工作思路, 提炼出“培养现代城市人”办学理念, 挖掘“礼”、“嘉”二字的深刻内涵和外延, 整合学校有利的教育资源, 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 确定打造“现代礼仪教育”特色学校, 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个性。

其基本构思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确定“培养现代城市人”的办学理念。并在此理念指引下, 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现代城市人的素养, 包括:城市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文明意识、卫生意识、参与意识。

第二、让“凝炼现代城市素养, 收获幸福美好人生”成为学校每一位教职工的教育理想。校长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我不止一次的反问自己,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让孩子们未来生活更加幸福, 更加美好!”

第三、通过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系列化、序列化。

第四、编写校本教材, 建立评价制度, 完善评估体系。

第五、充分发挥现代礼仪教育在塑造学生健全、健康人格上的作用。

创建:在行动中落实践行

礼嘉中学践行“培养现代城市人”办学理念, 围绕创建“现代礼仪教育”特色学校的目标,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1、基本思路。礼嘉中学领导班子认为:人的思想有多远, 才能走多远。于是, 学校在特色创建过程中, 深度思考, 明确了四条思路。第一, 将现代礼仪教育基本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体行为习惯;第二, 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第三, 坚持知行统一。教育学生学习现代礼仪知识, 引导学生不断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 并主动践行, 让其内化为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第四, 把现代礼仪教育作为德性素质教育的基础, 同整个中学德育教育结合起来。

2、具体实践。礼嘉中学领导班子认为, 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创建“现代礼仪教育”特色学校的基础。于是, 他们分为三个阶段来抓特色创建。第一阶段, 制度生成, 实施刚性管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第二阶段, 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 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第三阶段, 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 注重人文关怀元素, 实施精细化管理。

于是, 学校着力通过创建“现代礼仪教育”特色学校, 积淀学校特色建设文化底蕴。学校主要进行六个方面的尝试:第一, 编印《现代礼仪教育》校本教材, 成为现代礼仪教育进入课堂的载体;第二, 编印学生《现代礼仪成长记录手册》和评价体系, 实施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第三, 创编文明礼仪展示操, 让学生实现从认知到行为的礼仪教育;第四, 建立现代礼仪示范方队, 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第五, 科研助推, 引领学校特色发展。学校独立承担的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城市化背景下培养现代城市人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为特色学校的创建, 搭建教育实践与理论探讨的平台;第六, 开设选修课, 拓展学生视野,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学校主要从六个方面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第一, 学校开设现代礼仪主题班会课程, 由班主任承担专题讲座, 一以贯之, 形成特色;第二, 每年开展“春风化雨润心田”的家访月活动。第三, 举办“现代礼仪教育”主题文艺汇演, “现代礼仪教育”主题读书、征文活动等, 邀请社会人士、学生家长全程参与, 让他们感受学校现代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第四, 邀请校外礼仪专家作专题讲座, 联合社会公益部门举办“成长心连心”等公益活动, 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 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第五, 开展征集“十大陋习”、“告别不良行为习惯”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第六, 加强对外交流, 拓展学生视野。学校先后接待了美国国际教育代表团考察、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交流团到校参观考察和访问。学校于2011年获得了市教委、市外专局、市公安局颁发的聘请外籍专家资格证书, 2012年聘请了美籍教师柯鸥 (Keel) 为常年外教, 主要承担学生的口语教学。同时, 教育部公派学校廖朝礼老师赴英国讲学。

硕果:用汗水和智慧浇灌而成

礼嘉中学领导班子真抓实干, 在特色学校创建的目标与内容、形式与方法、管理与评价等方面, 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 学校的“现代礼仪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 学生行为习惯良好。在校学生言行举止符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学生基本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社会公德意识, 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第二, 办学效益显著。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重点中学、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卫生单位、重庆市安全文明校园、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重庆市最佳绿化单位等荣誉, 多次被评为北部新区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一等奖。通过特色学校的创建, 我校的学生、教师、学校都得以良好的发展。

第三, 促进了学校文化体系的建设。学校《培养现代城市人--办学理念的阐释》一文, 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 并获得重庆市第五届基础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完成了校歌《恰同学少年》MV的拍摄;《培养现代城市人》一书、《教育是一种智慧》一书, 分别由西南大学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于切实抓好现代礼仪教育, 为学生文明生活、幸福成长奠定基础, 于2010年被评为北部新区现代礼仪教育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阐述了体育特色小镇与特色小镇、体育产业之间的关系,并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数量(建多少)、分布(在哪里建)与类型(建什么样的),重点对当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模式(怎么建)进行分类研究。研究发现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模式主要有省地共建模式、“体育+”模式和PPP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PPP+L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高,社会资本进入门槛高;地产化趋势显现,体育成色不足;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跟风与盲目行为普遍;体育特色小镇的文化修养不够。

关键词: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建设模式

Construction mode of sport characteristic town in China

YAO Li-song

(Offic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210014, Jiangsu, China)

Key words:sport characteristic town; sports industry; construction mode

收稿日期:2018-03-20

作者簡介:姚利松(1990-),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体育产业。1体育特色小镇概述

体育特色小镇是特色小镇的衍生,既具有特色小镇的本质属性,又具有深深的体育烙印——体育元素、体育功能等。尽管特色小镇的功能具有多重性,且各功能间相生相成、协调构成特色小镇这一新型综合体,但毫无争议,其经济效益与产业价值是驱动其繁荣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社会各界更是将特色小镇作为新的产业形态来看待,将其列为新经济社会产业的一种。而体育特色小镇的产业价值当归属体育产业序列,是融合了体育、旅游、文化、健康等多行业为一体的复合型体育产业,可以说体育特色小镇是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与体育产业发展相交相融的产物。回顾我国特色小镇与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特色小镇的概念首次于2014年10月提出,同期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面开启了我国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体育特色小镇的形成可谓是我国经济社会与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体育特色小镇一方面丰富了我国特色小镇的种类体系,另一方面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人们日益增长、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体验式旅游、文化和健康等项目元素开始融入体育产业,无论是对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还是满足群众体育需求,体育特色小镇都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2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现状

2.1数量迅速增加

自2014年体育特色小镇的缘起至今,体育特色小镇在我国经历了由探索到酝酿,经过近三年的时间,已经成为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中可圈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赛迪顾问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仅有21个;随后在2015年数量迅速上升,达到47个;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同年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数量增长到81个,而截至2017年4月,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数量达到了150个。

2.2区域分布渐趋平衡

与传统新兴产业项目不同,体育特色小镇的区域分布尽管受制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但也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平衡。在特色小镇的先发地——江浙一带,体育特色小镇的数量与建设进程都走在全国前列,但在体育资源禀赋丰富的中西部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如西南云贵川渝地区,这说明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既需要当地经济的强力支撑,又需要以特色体育文化为内涵。

山东体育科技第40卷总第174期2018年第3期姚利松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模式研究No.3 20182.3类型基本确定

任何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启动之前都有其明确的建设蓝图,即建设什么样的体育特色小镇。通过对当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类型已基本确定,即产业型体育特色小镇、休闲型体育特色小镇、康体型体育特色小镇、赛事型体育特色小镇四种类型。

3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模式

在明确了当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多少、在哪里建、建什么样的体育特色小镇问题后,如何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即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模式成为社会各方关心的问题。建设模式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总结出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方式,是指导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成熟体系。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积极借鉴现有的成熟模式,创新发展新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进程。总的来说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共有三种较成熟的建设模式可供借鉴,即省地共建模式、“体育+”模式和PPP模式。

3.1省地共建模式

中国体育特色小镇的省地共建模式,即通过一定程序遴选具有一定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小镇,由省级行政单位(一般为省体育局或省体育局联合有关部门)与小镇所在的县级行政单位(县、区、市)签订共建协议,共同参与小镇的建设与管理。

省地共建目标的实现要求省地两级行政单位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建设要求省地两级政府在小镇建设所需的人、财、物等要素资源方面予以统筹协调,做到既能满足小镇建设的需要,又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共同管理要求省地两级政府能够形成由上而下的两级管理与监督机制,确保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有序推进和良性运营。

省地共建目标的实现要求省地两级行政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省地共建体育特色小镇对两级政府的岗位职责与要求不尽相同,省地两级政府在确保通力合作的基础上,还需进行合理分工、各司其职,避免政出多门、相互推诿。整体而言,省地共建體育特色小镇应以“地”为主,“省”则更多地为小镇建设做宏观上的谋划。

省地共建目标的实现要求省地两级行政单位有效对接、协同创新。有效对接是指省地两级政府在政策制定与实施、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实现上下对接;协同创新是在有效对接形成“协同”局面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创新小镇建设路径,实现“1+1>2”的效益。

3.2“体育+”模式

体育产业是体育特色小镇的核心,以“体育+”的模式积极引导小镇发展体育产业,是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核心任务。依托体育特色小镇既有的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科学合理地选择“体育+”对象,发展不同属性的体育产业,培育不同类型的体育特色小镇。因此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运用“体育+”模式,将小镇现有资源整合成适合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体育资源,是建成体育特色小镇的关键环节。从当前国内外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的现状来看,“体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亚类型。

一是“体育+用品制造”模式,产业型体育特色小镇是“体育+用品制造”模式发展的蓝图。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有众多以用品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小镇,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转变,以及群众体育的大力发展所激发出人们对体育用品器材设施的巨大需求,使得小镇原有的加工制造企业纷纷向体育用品业转型,而原有的小镇主导产业逐渐向体育用品业转变,最终形成今天的产业型体育特色小镇。

二是“体育+休闲娱乐”模式,休闲型体育特色小镇是“体育+休闲娱乐”模式的发展蓝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大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有了明显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在工作之余投入到休闲娱乐活动中去。而在诸多休闲娱乐中,回归自然、回归乡野成为人们放松自我、体验生活的绝佳选择,这就逐渐在都市圈周边的小城镇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休闲型体育特色小镇。

三是“体育+健康养生”模式,康体型体育特色小镇是“体育+健康养生”模式的发展蓝图。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带给我们更多闲暇时间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如都市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所诱发的一系列疾病,环境恶化对人类产生的危害等。人类历史上从未像今天如此关注自己的健康、热衷于养生,这就使得田园小镇成为人们健康养生的首选之地。运动有益于健康这毋庸置疑,但健康养生仅仅有体育还不够,还需要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和一定的医疗救护保障体系。“体育+健康养生”模式对体育特色小镇自身的要求较高,但这也是当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所稀缺的资源禀赋。

四是“体育+竞赛”模式,赛事型体育特色小镇是“体育+竞赛”模式的发展蓝图。体育竞赛是体育活动中最具活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等特点。一项成熟的体育赛事不但可直接为举办方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可大大提高赛事举办地的知名度以及基础设施、驻地人口素质的改善。尽管与城市相比,小镇举办体育赛事无论是在赛事运营还是相关配套设施服务上都有所欠缺,但小镇特定的区位优势与独特的资源禀赋对于举办“大众参与型”的体育赛事仍具有很大的优势。

3.3“PPP”模式

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培育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对小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所需投资数额巨大,这对于多数地方政府财政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尽管省地共建会给予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一定的财政拨款,但完全依靠财政输血来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显然不现实。弥补小镇建设资金的不足,还需借助社会资本,引进民营企业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即PPP模式。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非常成熟的融资模式,以政府参与全过程经营的特点广受关注,其本质是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形成的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PPP模式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达到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投资风险减小双赢的目标。PPP模式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有着巨大的优势,且已被政府与社会各界所认可。

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历史上,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也面临着与今天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资金短缺同样的问题,而正是通过运用PPP模式化解了融资难的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甚至可以说体育场馆是PPP模式的最佳应用案例。我国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体育场馆建设有着诸多共性:一是建设成本投入大;二是投资回收期长;三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四是既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又可以开展市场经营。因此,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领域,借鉴PPP模式在体育场馆建设融资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复制PPP模式在体育场馆建设融资过程中的应用,是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克服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突破点。

尽管PPP模式运作已十分成熟,且在多领域社会经济建设中尤其是在体育场馆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不同于传统的公共基础设施领域,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对当地居民的利益联系更加紧密。首先,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当地民众生活在地理空间上交织交融;其次当地民众的生活形态、乡风民俗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内容之一;再次,当地民众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环境改变的直接受影响者;最后,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目的就是为小镇再创新的产业、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当地民众既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参与者、投资人,也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受益者、经营者。因此各地区在运用PPP模式来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过程中,除强调政府与社会资本两大参与主体的合作外,还应注重体育特色小镇当地民众的投资、参与、受益的利益诉求,即PPP模式的升级——PPP+L(Local People)模式。PPP+L模式是一种结合融资、统筹、管理、运营为一体的综合型融资参与模式,其在保留原有PPP模式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协调当地民众参与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诉求和受益点,以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稳步推进精准扶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将当地民众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活环境的优化、收入就业的增加、精神素养的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当做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政府、企业与当地民众间更加和谐的三方发展关系[1]。

4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高,社会资本进入门槛高

与国外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不同,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多是以规划设计为先,明确其定位、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然后顺势打造体育IP[2]。在诸多利好政策推动下,以及居高不下的行业热度下,体育产业一直备受资本市场的青睐,而作为体育产业的新秀——体育特色小镇更是令资本市场追捧。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其中更是包括大量基础设施的兴建,其建设周期一般为2~5年甚至更长,其所需投资更是高达30~50亿元。巨额的投资与较长的投资回报期致使诸多社会资本望而却步,这一方面使得当前体育特色小镇为融资难而踟蹰不前,另一方面又将众多的社会资本拒之门外。对体育特色小镇而言,没有资本加持,将如履薄冰,负重越大,下沉也就越快。

4.2地产化趋势显现,体育成色不足

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历程中,离不开房地产业的投资,可以说房地产业对推动我国体育市场化、职业化、产业化发展都有着莫大的帮助。时至今日,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也可以看到诸多房地产企业的巨额投资,对此我们首先要对房地产业的积极参与表示欢迎,另一方面也要有所警惕。自从体育特色小镇火热伊始,有关这是体育故事还是地产生意的质疑就从未停止。在国家各方严厉限制土地开发而大力扶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之际,警惕房地产业在“禁止-支持”政策转换之间“夹缝求生”的意图似有必然。由于体育特色小镇的土地使用面积普遍较大,且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与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任务,因此,当体育特色小镇的热度不再,已获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土地使用权的地产公司或体育公司会不会将体育放在一边,而“专心”卖房子,是当下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最为担心的问题所在。而该类担心并未在有关政策中予以明确消除,即体育特色小镇需要用多少地、建多少房子,显然不能“一刀切”,但是与当前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大兴土木相比,体育成色明显不足。

4.3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跟风与盲目行为普遍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市场对政府的意向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尤其是中国经济在历经长期的计划经济时代向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在思想上都留有深深的计划经济惰性。这就使得在中央政府发布一系列政策扶持文件后,地方政府与企业投入热情高涨,而忽视了其内在的经济规律,以致于部分地方政府将体育特色小镇当作政治任务或面子工程来做。因此在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论证、市场调查不充分、小镇驻地体育资源禀赋未深入调研的情况下而匆匆上马体育特色小镇项目,这无形中大大增加了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成本,更为致命的是小镇的定位模糊,特色不突出,只是模仿建设现有的体育特色小镇,这就为其今后的运营埋下了隐患。更有甚者,有些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实际与市场需求,耗费大量资金一味追求“大而全”,多元特色一起建设,致使其特色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缺少突出的竞争优势,从而在不愠不火中销声匿迹。

4.4体育特色小镇的文化修养不够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体育特色小镇,游客消费的都是体验式服务产品,吸引游客的是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当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还停留在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层面,而对其软件——文化内涵的培育鲜有问津。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在于其“特色”的培养,而小镇的特色的载体不在于精致的楼阁,不在于高标准的体育设施,浓厚的地域文化才是孕育独特体育文化的母体。当前国内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非但没有将“文化修养”放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首位,更有甚者因开展体育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而将小镇原有的文化风貌、文化载体予以破坏。文化是体育特色小镇长盛不衰的内在驱动力,文化修养事关体育特色小镇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对文化修养的诉求,要求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挖掘小镇既有的民俗文化与地域特色,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小镇的体育文化与项目特色。民俗文化与地域特色是体育特色小镇文化的根,是体育特色小镇千百年来衍变过程中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的民俗文化与鲜明的地域特色,不但可以丰富体育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内容,增添多样化的消费体验,也为體育特色小镇未来的运营发展预留了开发空间,促进体育特色小镇产业链的完善。而体育文化与项目特色是体育特色小镇文化的魂,是体育特色小镇未来发展过程中核心竞争力的意识形态体现。

5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5.1创新体制改革,服务小镇建设

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为主向服务为重的转变。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建立适宜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政府管理机制,为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松绑。建立新型产权制度,兼顾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鼓励以公私合营的模式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改革创新财税体制,破解现有政策壁垒,对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对体育特色小镇的经营予以减税或免税的扶持。改革創新金融体制,降低体育特色小镇投融资门槛,设立专门投资基金与融资平台,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落实《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根本地位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土地管理使用办法,加快放宽土地经营权,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留出足够政策空间。

5.2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落实

各地各级政府依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遵循国家有关部委对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精神,制订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扶持政策。积极寻求与相关部委间的合作,研究出台推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税费价格、土地使用、投融资等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政策体系,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扫清制度性障碍、争取有利的政策性扶持,切实将国家对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落到实处。

5.3构建评价体系,引导小镇建设

注重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成效,构建符合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实际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在小镇建设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当下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内容进行归纳提炼,总结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所共有的要点,整合为我国体育特色小镇评价指标。针对每一体育特色小镇的不同特性,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坚持以评促建、评建结合指导方针,让评价引导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落实评价意见反馈制,杜绝评价结果纸面化,让评价体系真正成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指挥棒。5.4重视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

认真落实《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科学研判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运营所需人才的能力结构,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智库作用,加强同相关院校间的合作,为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定向培育相关专业型、复合型体育人才。依托现有的“体育产业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协助企业、高校与体育特色小镇之间的有效对接,推动“校企镇”之间的协同发展。重视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再培训工作,不断提升体育特色小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与服务水平。完善体育特色小镇人力资源的培育、管理、激励机制,支持具有从事体育活动经历的社会人员投身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为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与支撑。

5.5加强行业管理,监督行业发展

完善体育特色小镇的多方管理机制,全方位监督行业的有序发展。结合体育产业、特色小镇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定体育特色小镇行业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体育特色小镇的宏观管理。倡导部门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构建体育特色小镇的多方管理机制,共同监督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推行体育特色小镇的自我管理,鼓励体育特色小镇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体育特色小镇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体育特色小镇的产业统计,结合评价体系,对体育特色小镇的相关指标进行有效监测,定期发布体育特色小镇的相关统计数据。

参考文献:

[1]绿维创景.PPP模式升级方向——PPP+L模式创新[EB/OL].[2015-10-28].http://www.lwcj.com/w/ 1445331604

19861.html.

[2]体育产业生态圈.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公布:故事VS生意?[EB/OL].[2017-08-11]http://www.sohu.c om/a/163791363_415197.第40卷第3期 Vol.40 No.3山 东 体 育 科 技Shandong Sports Science & Technology2018年6月June 2018

特色学校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近年来,学校秉承“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办学理念,认真开展以体育(体育、艺术2+1,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为特色的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特色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古宜镇中心小学位于桂北山区,是一所镇级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6888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1个,学生1500人,教职工63人,其中图音体专任教师6人。

二、建立保障机制,为体育特色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证。

1、机构到位。为全面推进幸福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的体艺工作,切实把“阳光体育”工作落到实处,促进“体艺2+1项目”活动顺利开展,有专人、专室、专班、专门经费,统筹和服务全校体育艺术工作,做到了全校体艺一盘棋,2+1项目有人管。

2、机制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执行校长杨清为组长、副校长韦焕青为执行组长、教务主任曹玉莲、政教主任李晓雪、大队辅导员侯翠月为副组长、体艺教师及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学校体艺领导小组。领导机构的成立,做到了任务明确、职责到人,使学校“体艺2+1项目”的开展得到了组织保证。

3、制度到位。学校将“体艺2+1项目”纳入了学校总体规划,制定了《 “体艺2+1项目”工作方案》、出台了《体艺工作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确保这一项目有步骤、有计划的开展,我们根据学校总体安排做到了“八个确定”:即定方案、定计划、定活动、定时间、定项目、定人员、定活动量、定评价标准,做到了各项活动有序开展。

三、加强硬件建设,为实施体特育色素质教育提供有利的条件。

1、加强场地建设。新修了场地,更新了广播器材,今年县教育局投资五十余万元新建了200米塑胶跑道。

2、加强器材建设。学校购置了大量的体育艺术器材,开辟了音乐

室、美术室、舞蹈室室,但音乐室有待增加设备。为了使各班能正常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争取全体学生家长的支持,学生自备运动器材如:跳绳用的绳子等等。

3、加强队伍建设。学校十分重视体育艺术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有音体美老师共6人,学校总为这些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先后参加区级培训,充分提高了素质。

四、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为体育特色素质教育提供有效途径。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体艺2+1项目课程。小学

1、2年级体育课每周4节,小学3—6年级体育课每周3节,小学音乐、美术课程均按要求开齐、开足。学校强化了课程意识,严禁挤占音体美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时间。

2、严格把握体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在体艺课堂教学的管理与推进中,注重特色化教学的实施,有效推进体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体艺课堂教学的质量,保证每一位学生接受优质的体艺基础性教学。

音乐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不仅会唱,会识五线谱,会深刻的理解歌词,会用自己优美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内涵,而且更能用表演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了教师理念的更新,学生自主性的发展,个性的张扬。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了解美,认识美,接受美,以美导真,以美引善,让学生的心灵在音乐美中升华。

体育学科组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方案,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适合于学生的特点、兴趣、知识水平、能力,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构建了有利于学生丰富活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体能得到了提高。

美术学科组则以(科幻画)为品牌理念,大力进行简约美术教学方式实验,并积极开发绘画、纸艺等课程,使之进入日常课堂教学,丰富了每位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五、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为提升体育特色素质教育提供展示平台。

我校“体育、艺术2+1项目”参与率100﹪。对于“体育、艺术2+1项目”,做到了全员参与,其中2项体育项目落实到位。

1、坚持 “两操”、“课外活动”及体育大课间活动。

全员参与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是我校落实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为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我校开展了“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尝试,以“广播操”、“跪羊图”、“兔子舞”、“少年先锋队队歌”为主要形式的自主锻炼,活动内容体现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学校充满了运动的活力。同时注重抓学生每天的常规体育锻炼,并把学生做好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纳入学校考核各班管理和工作的重要方面。

2.加强兴趣班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体艺特长。

我校利用每周五下午

2、3节课作为学生的兴趣活动时间。音乐组建了舞蹈、口风琴、鼓号等各种艺术兴趣小组。美术组开展了主题为儿童科幻画的兴趣小组;体育组开展了篮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体艺特长。

3.开展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活动。

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健康理念,积极开展各项“阳光体育”活动。使学生每人都能掌握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各项体质水平得到切实提高。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相关的锻炼和测试项目:50米、800米、100米跑、跳远、200米跑、400米跑,仰卧起坐、掷实心球、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运球等在这些项目练习的同时,各班根据学生的特长自行组织各种训练队,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班级篮球赛、乒乓球赛、跳绳比赛、拔河赛、踢毽子比赛等,通过阳光体育活动让学生的体育特长得到展现。

4.开展以两大节(艺术节、体育节)为主要形式的2+1创建活动。

每年举行“爱生学校体育节” “爱生学校艺术节”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学生积极展现自已的特长,充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平台。正如师生们所说的那样,一个活动就是一个平台,一个平台就是一片天地,一片天地就滋润着一地新苗。学校形成一个广阔的育人平台,一棵棵可爱的幼苗在这里茁壮成长。

七、成效

近几年来,我们承前启后,乘势而上,在体育、艺术教育上自主创新,敢为人先,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学生参加三江县中小学生运动会荣获一等奖。学校被评为柳州市体育先进学校,杨海燕老师被评为体育先进个人。

八、存在问题:

目前我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体艺专职师资不足问题。

总之,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我校已成为以体育为特色的学校,我们将继续努力,使体育特色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特色学校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家合万事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教诲,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千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然而当今社会,由于物欲膨胀,价值观扭曲及虚拟世界的冲击,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的心理趋势。学生们渐渐远离了感动,忘记了感恩,不少学生认为他人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一味索取,不懂感激,甚至对关爱厌烦、逆反。针对这种道德的缺失,情怀的失落,我校全面启动感恩主题教育活动,运用活动引领、细节渗透、文化熏陶等有效的策略,让学生找回感恩之心,领悟生命与成长的真谛。青少年学生只有知恩、感恩、报恩,才会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进而才会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真正的成德达才。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人要懂得感恩,感激养育自己的父母,感激教育自己的老师,感激帮助过自己的人。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是一个健康发展的人,才会真正体会到幸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要践行感恩,得从自己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一、感恩特色教育活动主题:

(一)感恩父母,拥抱亲情。

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是要我们常常关心父母,处处体谅父母,时时孝敬父母;少让他们操心,多为他们着想,多与他们沟通,多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父母,就是要体会父母的艰辛,尊重父母的劳动,做到不浪费、不乱花钱,培养勤劳节俭的好习惯。

(二)感恩老师,认真学习。

老师是我们人生成长的引路人,作为学生,我们要学会感恩老师。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完成每天的作业,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更大进步;努力拼搏,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异成绩来回报老师的教育培养之恩。

(三)感恩同学,珍惜友情。

我们每个人渴望得到他人的帮助,渴望得到纯洁的友情,那么就怀着一颗感激的心与他人无私交往。帮助过我们的,我们就不能忘记。当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手关爱他们。与同学交往,我们要用感恩之心,友好相处,真诚沟通,维系珍贵的同窗友情。

(四)感恩社会,帮助他人。

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关心社会公益事业,要常说感恩的话,常读感恩的书,勤做孝敬老人的事,积极宣传感恩的美德,用一颗感恩的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回报社会。

(五)感恩自然,爱护环境。

我们要感谢大自然造就了青山绿水,施舍了阳光雨露;我们要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美丽、舒适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做起,增强环保意识,珍惜大自然的供养之恩。

二、感恩特色教育活动保障机制

学校针对特色工作,专门成立了房山中心小学感恩特色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分管特色教育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 ,政教处人员、班主任、综合实践老师为成员,该小组成员大多数具有本科学历,都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组织实施能力。另外,学校每学期划拨一定的教育活动经费,保障感恩教育活动正常、有序、深入地开展。

三、感恩特色教育具体活动:

(一)营造感恩氛围,培育感恩文化。

1、大力宣传,广泛发动

我校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切入点,定为学校特色工作后,于2012年9月就召开全校学生动员会,揭开了声势浩大的感恩教育活动序幕,以后每学期初都再次进行全校动员。学校还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黑板报,校园广播进行广泛发动宣传,全校师生都参与到学校的特色工作中来。

2、观看影片,体会感恩

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至少观看了3次以上的感恩主题电影,比如《妈妈再爱我一次》、《漂亮妈妈》、《父爱如山》等,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观后讨论交流,同学们的心灵因此而受到强烈的震憾,同学们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3、校本资源,充分挖掘

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定期制作感恩专刊,利用教室、校园张贴感恩宣传标语;利用学校经费修建花园命名为感恩园,利用社会上的感恩事迹感染同学。让同学们处在一个感恩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4、感恩寄语,情真意切

学校在黑板报旁,专门制定“感恩寄语”专栏,要求所有老师轮值写上自己的感恩教育寄语。学校将这些寄语打印出来,张贴在每班教室,学生经常诵读,使其情操受到陶冶。

(二)结合学科教学,深化感恩教育。

1、发出倡议,感恩签名

学生干部高度重视征求同学意见,编制感恩倡议,要求全校同学都来践行感恩。领导小组制作了“感恩师长和同学,做文明中学生”条幅,同学们都在条幅上签了名。每学期各班要求学生签订“感恩承诺书”,张贴在教室,让学生时时铭记自己的感恩承诺。

2、传承文明,展现感恩

在实践活中,学生已积累了较多的感恩实践,仅仅是参与活动,是否能使学生的感恩行为更长久呢?他律的行为要成为自律的行为必须经过行为主体的反复实践和思考,所以学校举行了“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同学”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举办了“传承经典,感恩祖国”的诗文朗诵比赛;举行了“感恩之心”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同学们都积极认真参与,涌现出了很多很好的作品,深化引导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感悟到感恩思想的美和力量。

三、结合节日活动,生活中学感恩。

学校利用每年3月5日、3月8日、9月10日、10月1日、清明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假日,向学生发出倡议: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孝敬老人;帮父母做家务,为父母捶背等;给老师写一封信,寄一张贺卡等;为祖国说一句祝福语,出一期黑板报等;组织学生参加环保行动。同学们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释放出了积蓄已久的感恩情怀。

四、感恩特色教育活动效果。

通过感恩教育的开展,活动取得了显明成效:

1、 尊师重教氛围更加浓厚,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友好、和谐。

2、 校风明显得到改观,教学成绩显著提升,学生巩固率大幅提高。

3、 同学之间更加团结文明,促进了和谐文明平安校园的建设,打架斗殴、偷盗赌博现象明显减少。

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树立了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观念;使学生体会到感恩情怀,体会了感恩之美;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营造出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了我校学生和谐健康发展。

五、感恩特色教育活动推广的价值。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为教育内容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文教育。懂得感恩是幸福的源泉,是健康的心理的基础,是人品高尚的表现,是和谐社会的需要。

1、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方面。感恩教育有助于唤起中学生的感恩心,融化他们的自私、冷漠、自卑心理,培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改善社会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促使他们内省内察,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他们的善意,增进社会责任感,促进内心的祥和宁静。

2、感恩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品质,精神有重要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仍然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关键是要找到一个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而感恩教育就是一个最佳结合点。开展感恩教育是人性的需要与回归,也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和传承,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需要。

3、感恩教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感恩教育有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升其生命质量。

特色学校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放问卷调查、进行数理统计等办法,对湘西州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县存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足、专业水平偏低、收入水平不高、功能发挥不够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应采取提高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素质、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培训机制、加大体育投入、丰富指导内容等系列有效举措,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作用,推动古丈县农民健身事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

一、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现状

(一)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状

1.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分布情况。古丈位于湖南西部、湘西自治州中部,地处武陵山脉中段腹地,国土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城市化率35%,森林覆盖率70.49%,素有“茶叶之乡”、“林业之乡”、“歌舞之乡”、“举重之乡”的美誉。古丈全县管辖12个乡镇,为5镇7乡,共140个村;总人口14.4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5.4%。而经调查统计显示,全县各类体育指导员总数为145人,仅约占全县人口总数1/1 000,所占比例较低;并且地域分布不均衡,以默戎镇、古阳镇、罗依溪镇这三个靠近县城镇居多,约占指导员总数的65 %以上,而稍远的山枣乡、河蓬乡等较少,体育指导员与本地区群众体育需求度尚存在缺口。

2.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情况。根据本次调查统计数据来看,在现有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40岁以下人数所占比例为13%左右,40—50岁比例为26%,50—60岁比例为24%,比例最高的为60岁以上这类人群达到了37%。也就是说,在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行列中,有近一半的人群为即将退休或退休后人员,大多是退休的教师、干部等国家公职人员,总体年龄偏大,年龄形式趋于老龄化。

3.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及职业水平情况。能够从事社会体育指导的包括专业体育指导员和非专业(即业余)体育指导员。就古丈县情况,专职体育工作者包括县体育局、各乡镇文化体育站等体育专职工作人员及中小学校体育教师,所占比例较低。非专业(即业余)体育指导员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接受过系统培训、考取了教练员资格证书的;另一类是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的业余兼职人员,古丈县农村这类非专业体育指导员所占比例多。据统计,古丈县现有体育指导员国家级1人、一级16人、二级40人、三级51人,还有一部分没有级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水平能力不强,绝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学习过体育专业方面的知识,对体育专业知识了解不多,更谈不上理解某个体育项目的基础理论、动作要领、功效作用。

4.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引进及报酬情况。古丈县是偏远穷困的山区,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缓慢,体育指导员引进组织力度不大,学习交流培训不够,缺少新鲜年轻的人才进入队伍。现有队伍工作思路老套、创新意识不强,工作缺乏激情、指导能力不足。据统计,工作10年以上的占60%,工作5—10年以内的占30%,工作5年以内的占10%。并且,体育指导员普遍收入偏低,收入每月在2 000元以上的占32%,收入每月在1 000—2 000元之间的占46%,收入每月在1 000元以下的占22%;收入不稳定,除体育部门专门工作人员及学校体育教师有固定薪酬外,其他大多数体育指导员没有稳定收入,多数是无偿进行服务指导,更影响了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热情。

(二)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管理

1.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管理机构。据调查统计显示,古丈县体育指导员的组织管理机构一般包括体育局、乡镇文化体育站所、中小学校、体育培训学校、体育健身馆、体育运动协会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在县体育局的领导下,由各乡镇、村组、各行业协会、体育社团共同参与管理实施。县体育局是全县体育工作的中心管理单位,目前拥有工作人员13人(局机关3人、体校9人、场地管理1人);12个乡镇各有一个文化体育站所,共有专门工作人员24名。全县现有中学10所、小学11所,均开设有体育文化课,有专业体育教师40余人;有一所体育培训学校(玉玲举重运动学校),有专职体育教练5人(属体校编制)。有基层群众业余文体团队48个、业余指导员50余人,包括篮球、门球、健身广场舞、龙灯、苗族鼓舞、土家摆手舞、腰鼓、秧歌等多个门类,其中古阳镇、默戎镇、罗依溪镇就占了70%,其余9个乡镇仅占30%。有门球协会、小背篓篮球俱乐部、猎人篮球俱乐部、安踏篮球俱乐部、早晨队篮球俱乐部、科学健身协会 、红太阳健身协会、钓鱼协会、摩托车协会、自行车俱乐部、围棋协会、徒步山水间俱乐部等10余个单项体育协会,每个协会有1个以上指导员。这些协会、团队多分布在古阳镇(县城镇)及罗依溪镇等离县城近的大乡大镇,边远一点的小乡镇农村缺少。

2.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机制情况。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起步较晚。2001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正式颁布,标志着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已开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和职业化的发展方向。特别是2011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出台,更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全民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古丈贫困落后的山区,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落后缓慢,组织机构松散缺乏,管理机制不健全,工作人员配备不齐,缺少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及一套较完整、较健全的农村体育指导员组织、考核、激励、培训等机制体系。

(三)对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活动的研究

1.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活动项目情况。从古丈县体育指导员指导项目统计情况可见,在优势体育项目举重上,玉玲举重运动学校先后向州、省、国家队输送了龙玉玲、罗红卫、陈初富、向艳梅等一批优秀举重人才,多次取得世界、国家级比赛先进名次。舞蹈、球类为绝大多数人所擅长的运动项目,其中舞蹈类包括了广场舞、健身舞等,中老年人参与较多;球类包括了篮球、乒乓球等,干部职工中参与较多。民俗体育类包括龙灯、苗族鼓舞、土家摆手舞、腰鼓、秧歌、阳戏、汉剧、四方鼓、毛古斯、花鼓等,村、社区群众参与较多,随着相关部门对民俗体育项目的不断推广,使民俗体育的发展态势不断高升,越来越多的体育指导员把目光投向了这类运动。新兴体育类项目包括骑行、瑜伽等,其锻炼人群数量也不断攀升,在青年健身者中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古丈县体育局、总工会、妇联组织了一系列的全县性社会体育活动: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健身操比赛、苗鼓比赛等。

2.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活动场所及经费情况。在调查中还发现,有限的活动经费、有限的活动场地、简陋的体育设施等也是影响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挥专业作用的主要因素。首先,经费问题是制约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最大障碍。古丈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能用于体育建设的经费远远不足,大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都是无偿服务、无偿指导,没有足够的经费不能很好的开展社会体育方面的活动。其次是场地缺乏、设施简陋。古丈县仅古阳镇(县城镇)有一个德润体育文化中心,集“体育竞训、全民健身、景观休闲、游憩集会、抗灾疏散”于一体,并配套了专门的体育设施。其他乡镇虽然也建有健身场地,但都比较简陋,很多场地选在学校、单位、酒店周边较大的坪场,配套的体育设施落后匮缺。特别在贫困的农村有的只有半边篮球架,有的是只有一张破烂的乒乓球台,有的场地挂靠在村部,多数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只能局限于节日传统的山歌、舞龙、舞狮等民间文化体育活动。

二、古丈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农村体育重视不够、农村体育事业薄弱

古丈县县一级的体育工作机构包括群众性体育协会因多种因素的制约,大部分集中在县城镇,触角也很难延伸到农村。乡镇虽然设有文化体育站所,但工作人员配备不齐,乡镇、农村文化体育专干不专职,常常被抽调从事其他工作,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加之对体育工作缺乏科学长效的指导规划,对体育工作人员缺乏规范有序的组织培养,导致农村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队伍萎缩、人员老化,城镇、农村分布不均衡,与本地区群众体育需求差距大。

(二)体制机制不健全,人才引进管理较难

体育指导员的管理组织的缺乏分散,体育指导员的引进、组织、管理、培训、激励等一系列体制制度不健全。准入门槛和入职待遇不高,难以留住现有的优秀体育人才,更难以吸引优秀的年轻专业人才,加之对现有的指导员组织管理不善、培训交流力度不够,导致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偏低,专业体育指导员数量少,专业化水平不高,指导技术单一、指导力量薄弱。

(三)经济条件相对落后,配套设施跟不上

古丈县是国家和省、州确定需要重点扶持和照顾的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县。县财政非常薄弱,能够投入到体育事业建设的资金更加有限。经济实体不足,缺乏配套的体育活动场所、设施,农村体育指导员没有报酬或津补贴、多为无偿性服务,导致体育指导员工作热情度低,整个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不快,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发挥不大,严重制约了古丈县全民体育事业的发展。

(四)群众体育氛围不浓,体育指导作用发挥不大

农村体育活动的主体是农民,而在古丈县偏远贫困的山区80%以上的男女青壮年外出打工,剩下多数是老人和未成年人,农村农活较多,农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精力有限。而且农民观念比较落后,“干活就是锻炼”的思想根深蒂固,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无论是开展体育活动的人数还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都偏低,活动也多为健身操、广场舞、苗鼓等更适宜于中老年人参与的项目,体育指导员指导项目较单一、作用发挥不大。

三、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扩大优化农村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

推动农村群众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能,是各有关职能部门应尽的职责。县委、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把农村体育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经常研究体育事业发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并将落实情况作为对乡镇、职能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各级文化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体育事业发展及体育人才培养长远指导规划和工作方案。

(二)健全组织体系,不断提高农村体育指导员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体育工作部门及体育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形成体育部门为主导、社会体育协会为主体、各种社会体育组织广泛参与,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组织体系。制定并施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要求、服务标准、道德规范和工作守则,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和工作规范化建设,使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有章可循。不断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等级制度、培训制度、注册登记制度、服务考核制度、表彰奖励制度,逐步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法治化。组织发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经常、广泛开展科学、安全、方便、高效的体育健身指导服务。

(三)完善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农村体育指导员专业水准

按照“以用为本,学用结合”的原则,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交流制度,增强培训、交流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科学制定培训大纲及年度计划,规范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根据古丈人文、民俗、爱好等实际,设置培训内容,增加特色培训内容。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做好培训基地设施配备及师资队伍建设,拓宽培训渠道,探索体育技能培训的新办法,丰富培训方式和内容。组织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展示和交流活动,推广各地、各单位的有益做法,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聘请组织专家、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到基层巡回讲课辅导;定期组织县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外出观摩大规模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开阔视野。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不断提高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健身指导专业水准和服务水平。

(四)加大体育投入,不断强化农村体育指导员活动保障

切实加强体育事业投入,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体育健身指导服务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保障。积极争取在县财政预算中列支一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经费,在用于全民健身的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经费,并随着体育经费的增长逐步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经费的投入;在重点保证培训经费下,资助社会体育协会开展活动,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体育健身指导服务配备必要的装备、音响、灯光等,提供工作、交通补贴。积极争取企业和社会赞助,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多渠道。鼓励各类社会团体、群众组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体育健身指导服务提供物质保障。

(五)丰富活动内容,全面发挥农村体育指导员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乡村文化协管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爱好者的积极作用,借助国庆节、春节等民族重大节庆日,组织开展富有古丈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民俗活动。继续发挥县总工会、妇联、团县委等群团组织的号召作用,以“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为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全面参与的社会大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文化体育“三下乡”活动,经常举办以乡镇、村为参赛单位的各种文体比赛和文体活动,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体育需求。

(六)强化宣传推介,充分激发农村体育指导员事业热情

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媒体、宣传栏,开办社会体育指导员栏目,制作社会体育指导员宣传片、宣传册、宣传画,宣传、树立社会体育指导员良好的公众形象,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社会认知度。组织体育健身技能和理论学术水平较高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社区和农村村镇开展宣讲、辅导和交流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筹划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先进评选表彰活动,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广泛进行社会宣传,激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社会志愿服务的楷模,成为推动全面健身事业的中坚力量。

结语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动,要加快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建设,推进农村体育事业建设发展,就要多渠道、多层次地引进、培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分发挥农村体育指导员的积极作用,使农村体育指导员真正成为“全民健身的宣传者、科学健身指导者、群众体育活动组织者、体育场地设施维护者、健康生活方式引领者”,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的健身活动走向科学、健康、有序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古丈县志编辑部,古丈县委党史办.古丈县志:第24篇[G].卫生体育,2014.

[2] 程小毅.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J].科技信息,2008,(15).

[3] 周章师.贫困地区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的思考[N].右江日报,2010-03-23.

[4] 曹素芳.龙岩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及其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2010,(4).

[5] 刘胜.我国农村体育人口偏少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

[责任编辑 仲 琪]

上一篇:音乐美学声乐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保温质量问题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