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声乐艺术论文范文

2023-10-10

音乐美学声乐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以为:“科学、民族、多樣”综合声乐艺术探索、研究与实践,既涵盖了先进的声乐理念与体系、涵盖了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更凸显了当代民族声乐文化的现实。艺术实践证明:这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阳光之路。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由此所催生的公众审美情趣的不断变化,要求中国的歌唱家和教育家,在表演艺术样式上,在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等方面,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并不断地创新与变革,以便探寻更加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准确方向。面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未来之路,我们只有一如既往地追求歌唱表演艺术及教学艺术上的创新与多样,坚持以科学方法为准则、以民族传统为核心、以多样风格为目标,并将“科学、民族、多样”三位一体整合起来,辩证地处理与把握,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声乐艺术的与时俱进,这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大势所趋和必由之路。本文将以中国音乐学院马秋华教授“科学、民族、多样”声乐教学团队实践为范例,展开深入阐述。

[关键词]民族声乐;科学多样;未来发展;必由之路

一、宏观扫描:音乐文化多元化

人声是最赋予艺术表现力的“歌唱乐器”。世界音乐文化需要多种好声音,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更需要好声音。一花独放一点红,百花齐放满园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由此所催生的公众审美情趣的不断进步,要求中国的歌唱家和教育家,在表演艺术样式上。在教学观念、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不断地创新与变革,以便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准确方向。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来讲。一如既往地追求歌唱表演艺术及教学艺术上的创新与多样,必须坚持以科学规范为准则、以民族传统为核心、以多样风格为目标,并将“科学性、民族性、多样性”三位一体有机地整合起来,辩证地处理与把握。这既是艺术上的一种与时俱进,一种传统与现代,一种流行与时尚的交响,更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歌曲、歌剧创作以及民歌改编。以多种音乐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综合发展态势,它不仅为歌唱艺术创作奠定坚实基础,更使得歌唱艺术实践多样性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成为艺术与时代互融互通,相互衔接的必由之路。以中国各地区的民歌改编以及部分创作歌曲为例,比如:《摇篮曲》表现样式——那是母亲唱给亲爱的宝宝催眠曲,流传最广的当属东北的《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声啊。琴声儿轻调儿动听啊,摇篮轻摆动,娘的宝宝,闭上眼睛,睡在那个梦中啊……”:爱情题材的“小夜曲”——那是青年人唱给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动听小夜曲。最著名的是王洛宾改编并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经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有歌颂老人的夕阳之歌《夕阳红》:“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爱化做一片夕阳红……”。

就中国传统民歌这一种类型。在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几乎都有代表和反映着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歌。比如:《溜溜山歌》(四川民歌)、《跑旱船》(陕西民歌)、《想亲亲》(山西民歌)、《唱秧歌》(山东民歌)、《放风筝》(河北民歌)、《五更月》(青海民歌)、《孟姜女》(江苏民歌)、《小河淌水》(云南民歌)、《回娘家》(辽宁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湖南民歌)、《绣荷包》、《编花篮》(河南民歌)、《走西口》、《赶牲灵》(山西二人台)、《王二姐思夫》、《看秧歌》(东北二人转)等等,不论从种类还是数量,中国的民歌在世界上均可以称得上是最多的国家。

由于各地方民歌所处地域、风土人情、文化风俗、语言特点各具特色,因此促成了其风格迥异的演唱风格和表演样式。比如:南方民歌大多呈现出含蓄、委婉、细腻的风格特点;北方民歌大多则呈现出粗犷、豪放、直爽的风格特点。而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地方民歌以及由其改编、创作的歌曲、歌剧,成为歌唱家艺术创作多样性,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娱乐活动参照的依据和借鉴的基础。因此,风格多样的中国民歌,同时也成为人们解读中国音乐文化的十分重要的符号。

事实上,当下中国文艺舞台艺术实践中的歌唱艺术在表演样式及演唱风格的丰富多彩,的确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就民族声乐而言,多种演唱方法兼容并蓄——即多样性的表现风格,也就自然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这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声乐艺术本身生命力增加新鲜血液并不断强化的时代要求。

事实上。多样化的民歌风格以及歌曲创作的多元因素的集中融合是催生声乐艺术多样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20世纪中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历史。回眸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歌唱技巧、歌唱风格发展变化的基本路径。

20世纪初“学堂乐歌”以及稍后的“儿童歌舞剧”时期,当时流行的是一种可以称之为“自然唱法”:20年代末30年代,由于上海国立音乐院的成立以及少数音乐留学生的归来,中国的南京、上海等国统区,“着洋装、唱洋歌”——“洋唱法”迅速开始流行;同时,演唱黄自、赵元任、萧友梅等人创作的带有德奥艺术歌曲痕迹的中国艺术歌曲和西方艺术歌曲成为一种高雅和时尚。抗日战争时期,聂耳、任光、麦新等人的抗日救亡歌曲又掀起一股“抗日救亡歌咏”浪潮。此时,延安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正按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轰轰烈烈地开展搜集民歌、整理民歌、演唱民歌。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秧歌运动”在延安解放区全面展开。其后,新歌剧《白毛女》的成功创演,不仅开创了属于“中国制造”的中国歌剧的新的历史。同时也催生了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地走向成熟,以王昆、孟于、李波、郭兰英为代表的歌唱家创立了戏曲民歌相结合的民族歌剧新唱法——“戏歌唱法”。

新中国建立初期,音乐界发起的“土洋之争”促成了声乐艺术领域民族唱法和西洋两种唱法结合的历史,其后,在两结合探索的基础上,中国声乐艺术又向着“民族化”,“革命化”、“大众化”三化的道路上迈进。

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声乐艺术领域逐步达成共识,西洋唱法与民族语言结合或者民族唱法融进西洋唱法的种种优长,这非常有利于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但这种结合在演唱中也会出现一些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洋唱法”必然会被消化、融解,最终汇合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河流”之中。反过来,搞西洋唱法的歌唱家借鉴中国民族唱法清晰、准确吐字等种种优长并结合优美的音质、音色,又可以创造一种崭新的、独特的演唱方法。这种结合起来的方法既可以演唱中国作品又可以演唱世界各国优秀的声乐作品。从而,使我们自己的唱法能够实现更强的适应性和丰富的多样性。最终更好地为中国的听众、观众服务。

如今。“土洋之争”已经作为一段历史进入音乐史话教科书。但由此而引发“洋为中用、多种唱法并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至今并没有停止。

事实上,从20世纪50年代的“土洋之争”以及稍后的“土洋结合”实践与探索,尤其是1964年。中国音乐学院的成立,以金铁霖等教授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实践和探索,完成了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创建与形成,正是在这样的教学体系培养之下。一大批民族声乐歌唱家脱颖而出,极为鲜明地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声乐艺术成果。

新世纪初。关于民族声乐教学“学院派”与“原生态”的激烈碰撞在业内产生较大震动。这场跨世纪的碰撞和探索。其焦点无怪乎仍然是围绕着歌唱艺术风格。即多样性问题争鸣与探讨。

事实上。“真正的冲突乃是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内对中国文化发展现状和未来的话语权冲突。这样的冲突固然具有学术上的深层问题。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界和中国音乐文化的深层变化和内在冲突的结果。”

我国民族声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歌唱家理论家在歌唱风格方面进行艰苦地实践和探索。给我们留下许许多多理论学说。可以说“重个性风格”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一个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究其原因,因为汉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即中国的汉语和某些相近兄弟民族的语言有一个共同特性:就是字的声、韵、调和字的一字一音。一个字音又包括声母韵母和复合韵母。为了区别同声韵的单音节字意,每个字本身又有高、低、抑、扬,不同的声调,这种声、调、韵的语言特点造成了歌唱发音的复杂性。

比如,郭松、吴雁泽、张权、邹德华等一大批歌唱家,他们是在洋唱法的基础上走民族化、大众化道路的典型代表。他们结合自己的唱法研究汉字的结构、特性,吸收中国民歌戏曲的某些优长。尤其是20世纪初期中国声乐界的“四大名旦”喻宜萱、周小燕、黄友葵、朗毓秀”等从国外留学归国以后。为了尽快实现自己演唱风格的“本土化”即民族化。避免产生艺术风格上的“排异反应”。她们甚至从汉语拼音字母“b、p、m、f”学起,同时又虚心地展开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学习和研究。最终创立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和教学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由我们国家自己培养出的歌唱家迪里拜尔。既能用纯正的西洋唱法演唱外国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又能用维吾尔族语演唱新疆民歌,被人们称之为“东方的夜莺”。

90年代的彭丽媛,更是将“民族、戏曲、美声”三者合一,创造出晶莹剔透的漂亮音色,极富魅力的吐字发音和大气磅礴的民族气魄。

期间,由金铁霖、马秋华教授培养出的吴碧霞和戴玉强等一批歌唱家。是探索多种歌唱方法兼收并蓄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演唱把外国艺术歌曲、歌剧,中国艺术歌曲、歌剧。甚至中外音乐剧流行歌曲都演绎得异常精彩。稍后培养出的王莉、龚爽等一批新生代歌者,他们以多种唱法互融互补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验证和加固了在科学方法基础上形成的兼容并蓄——多样性的演唱风格的探索之路是一条充满阳光的希望之路。

当今的声乐表演艺术领域,无论是美声、民族还是通俗歌手。每一位歌唱者似乎都十分清楚地认识到:歌唱的多样性犹如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因此他们不再将自己限定在一种语言、一种方法、一种风格、一种表演模式的“独木桥”上,而是将自己摆放在一个充满想象和充满智慧、能够随时调整方向四通发达的“立交桥”上。他们正在不断地强化自己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以及公众审美情趣,避免造成观众对自己的“审美疲劳”。也许正是有了声乐表演艺术创作关于艺术风格与个性的强化。才促成了当今舞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繁花似锦。

二、马秋华“科学、民族、多样”教学实践范例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随着传统的、农业化的声乐文明被充满了浓郁商业气息的现代化、都市化、大众情感化等因素所淹没或者被异化的可能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无论从形式到内容,尤其是传统民族精神传承的危机便会无情地向我们走来……

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瞬间融进光怪陆离的商品世界潮流。中国的声乐舞台与教学领域正面临着一个个性张扬与炫技时代浪潮的无形冲击。作为当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如何抽离疲惫,养精蓄锐?如何使其艺术生命焕发更加灿烂的光泽?答案显而易见,即——传承优秀传统,回归内心世界,就是回归质朴的生命原点,于喧嚣浮躁中沉浸下来,在困惑迷失中构筑精神家园,重溯源头,就是重新体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在思想的源头寻找意义的价值。汲取理论思维的文化力量。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广泛深入地挖掘、研究、保护、传承和开发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民歌,使其融人民族声乐教学,在声乐教学、演唱、创作、辅导、传播、理论研究以及审美消费、服务等等多个层面,得到有效的研发、管理和利用,进而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得到不断地传承。这是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研究所面临的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更是民族聲乐教育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与文化责任。

正是在这样复杂多变的音乐文化背景下,中国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授、教育家马秋华在民族声乐多样性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展开了积极主动的探索与研究,并取得卓有成效的艺术成果。

马老师申请的《民族声乐教学多样性研究项目》获得北京市政府的批准,随后她带领她的“教学研究团队”,秉承“科学性、民族性、多样性”的基本理念和准则,不仅在日常课堂教学当中,灌输和落实这种准则和理念。十分可贵的是。经过了一个阶段的教学成果的积累,她带领团队的师生,先后在北京、江西、广东、湖北等地举办“民族声乐科学性、民族性、多样性”学术讲座和演唱会。民族、美声、通俗、原生态、戏曲等风格迥异的作品呈现在舞台之上,师生们一展歌喉,凸显了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学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前瞻性。站在了当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学术前沿和历史潮头。得到普遍好评和赞赏——新时期的“学院派民族声乐教学文化”,为全国民族声乐教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方面,马秋华率领她的团队先后主编《中国经典民歌选集》、《中国民族经典歌剧戏曲唱段选集》(分为男声唱段和女声唱段)等教材的陆续出版。更为多样性教学和研究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马秋华教授民族教学为什么要始终强调和坚持“科学性、民族性、多样性”的审美原则,并实现三者合一、辩证互动?究其缘由,定有其深刻的历史时代因素和文化背景。

20世纪90年代后期,社会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高科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中西文化交融全方位开放。这一切都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念的转变:大众对艺术的要求不仅愈来愈苛刻,而且往往伴随着批评、挑剔的目光,人们的艺术审美完全由以前的单一、单纯转化为今天的带有强烈的主体选择性参与性。他们在尽情地享受着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所带来的审美愉悦的同时。也渴望着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原汁儿原味儿、味儿浓味儿厚、乡音乡情、意犹未尽的回归。“音乐和音乐的学术追问仍然只能是人类怀着乡愁寻找精神家园的本真活动”。与此同时。音乐理论界也开始用十分挑剔的文化态度审视着当代民族声乐艺术舞台上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并且,适时提醒人们对六十年来以民族声乐艺术土洋结合的发展模式以及专业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应展开冷静地思考和积极地讨论。同时,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如何在土洋结合的前提下,突出地表现自己传统的鲜明的风格特色等方面提出诸多建设性问题。

事实上,“20世纪中西音乐文化的第一次撞击导致了中国音乐现代化进程的开始。在这个进程的最初阶段完成了中国音乐从传统到现代的战略转型与重构。确立了中国音乐发展的多元框架。”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对土洋关系(即对于科学方法)的研究、认识与探索,逐步走向理性和成熟,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沿着一个基本思路。即往往以西方声乐艺术体系为范本,探索中西结合的基本思路,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然而,正如前面笔者已经提到的,这个基本思路似乎一开始就隐伏着一个较复杂的矛盾。即:洋唱法是以意大利语言为母语而生成的唱法,其美学价值是华声之情,美学理想是唯美。它用一种均匀、华丽、统一、完美的声音效果达到审美效应:“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更多受到语言语音影响,由此形成其形式上的若干自身特色。如音乐自身逻辑受到干扰,不得不采用最适应语言声调不定性变化的逻辑方式,但在咬字收音、清晰传达词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其美学价值是达意之情,美学理想是韵味,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响,音乐与开放的广场、简洁的舞美、伴奏以及生活化的氛围共同构成审美效应。由此,鲜明地体现其独异的民族特色和审美品貌。”相比之下,洋唱法则因远离语言语音的限制。固能更多地展开音乐形式运动的自身逻辑,达成纯音乐之美,但在语音的乐音化、音乐的乡土化以及表达乡音俚语的精微化上其思维及表现手段显得单纯和贫乏。再如,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效应具有较大的弹性。一首由地道的农民演唱青海的“花儿”或者陕北民歌“信天游”。更多的不是单纯的体现在外在的音乐形式,而是体现在那诉说不尽和难以割舍的意味,诸如乡情方言甚至里巷风情。

前已所述。经过了建国初期开始的旷日持久的“土洋之争”。使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中西声乐体系之间潜在的矛盾以及解决这个矛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时至今日,中国几代歌唱家、教育家、理论家为了更好地解决这道难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实践和探索。并在创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歌唱体系的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但离这道难题的完满解决或者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前和今后几十年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情趣。似乎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更多的歌唱家、教育家和理论家们去努力。

由此观之,让众口难调的亿万人只吃“土洋结合”的套餐,其口味,其营养一定是过于单一,长期习惯了“满汉全席”的中国观众一定会百般挑剔:更何况用某种歌唱体系兼容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具有复杂、丰富语言特色的民歌,就目前发展现状来看,除已较好表现汉族和个别少数民族民歌以外,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歌还有待挖掘、整理、研究。因此,我们用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来审视马秋华“科学、民族、多样”声乐教学团队的艺术实践探索与研究,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须在现有已取得的艺术成果的基础上。从根本上跳出西方声乐艺术无形的文化“磁场”,从而最终实现民族声乐艺术在展开独立、现代和传统特色完美结合中的完全自由,即科学性;从对民族声乐艺术的音质、音色以及音域、力度等外在形式上的着力追求,即民族性,转向对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独特的规律、审美样式、表现形式、内在神韵等方面的深入实践与探索,即多样性。

马老师在实践中反复强调,失去了科学,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就失去了严谨、规范与系统性,就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失去了民族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就丢掉了自己的优秀音乐文化根脉精髓与灵魂;失去了多样性,中国民族声乐就不能有艺术上的丰富多彩,必将走向一条孤立无援式的獨木桥。然而,科学性使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充满新的活力。民族性使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坚守文化传统,多样性使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紧跟时代脉搏。不断适应社会及时代要求。

我们有理由坚信:“科学、民族、多样”理念指导下的民族声乐教学艺术。将引领中国声乐艺术向着健康鲜活的方面发展、成长。当然,犹如人的成长壮大过程一样,即便是其间出现了一些小的偏离也不足为怪。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过程,任何艺术成果都需要社会和时代来检验。

艺术发展的规律告诫我们。艺术的真理需要实践来验证,而这种验证不只是一两次,而是一直要检验下去。艺术上的许多先进理念和理论体系。都是逐步被人们认识到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也无例外!

我们热切地期待着。马秋华教授民族声乐教学“科学性、民族性、多样性”的探索与研究取得更加丰硕的艺术成果!

音乐美学声乐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声乐知识,以获得演唱状态能力和解决声音技术问题为目的,训练学生具有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声音控制能力。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无论哪一种方式最终目的都是要完成教学目标,合唱组合的教学形式就是其中的代表形式,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利用合唱教学特有的优势,可以弥补传统声乐教学方式的劣势和不足,对提升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合唱组合;应用

合唱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感染力极强的高雅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合唱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多声部合唱的能力及合唱基本技能。合唱训练是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集体演义多声部艺术作品的表演过程,能建立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如:音准、节拍、节奏、调式、调性、作品结构、音乐体裁、音色、音区、速度、力度等音乐元素)。同时,合唱也是最能体现团队振奋的精神和协调合作的音乐活动,对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音乐整体素质和实际运用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组合演唱课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一)丰富了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课堂演唱形式。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声乐课堂上却只有“独唱”这一形式,“组合演唱”则通过声乐小组课的授课方式,几人或十几人一组的课堂训练来编排重唱、表演唱等一些多人的演唱形式,使我们的声乐表演教学不再“单一”。

(二)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组合演唱要求演唱者必须做到統一、协调、细致,这包括声音、歌曲处理、情感、表演等等各方面。所以在编排过程中学生必须相互探讨,共同协商,这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舞台感。

由于组合演唱形式要求表演者不但要有高度统一的声音,还要有张扬而丰富的形体表现,所以在小组课的课堂上形体表演也是训练的重要部分,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是非常有利的。而课堂上学生之间的相互观摩,也使他们增强了舞台感,还能够互相学习,发现差距,把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四)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组合演唱中学生在演唱多声部的作品时,声部之间的相互干扰、协调,会促使学生提高自己对音准、节奏等多方面的要求,而音乐上的互动,将他们的演唱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进而乐感也会得到很好的提高。

(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组合演唱不仅需要老师的课堂指导、训练,还需要学生自己课下的组织编排,在编排过程中对于歌曲的处理,表现他们可以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或独特的设计,从而把作品完成得丰富、生动而具有新意。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精神。组合演唱的小组课由于授课人数、形式、内容与要求都不同于个别课,因此教学要多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优势,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有助学生社会性的形成 。

合唱是个集体性表演项目,它强调“和”,它需要参与者的无间合作才能将音乐美表现出来。合唱教学就是一个合作性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和学生合作过程。合唱作为集体性的表演艺术形式,需要音色统一,声部均衡协调、层次清晰,咬字吐字 规范、整齐。它要求的是符合共性的个性,在这一前提下,每个参与者都需要了解合唱曲目所要求的共性,这就是一个教学者和受教者的沟通交流过程。在了解理解共性后,参与者又要根据自己的个性,从音准、音色、音量、速度、节奏等诸多方面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声音,并配合其它参与者的声音,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集体共性中去,才能做到既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又能听见别人的声音。这就是参与者的一个沟通、协调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之间合作的过程。因此,合唱教学可以看作是一个个人和集体的融合过程,一个集体的形成和集体目标明确的过程,它需要每个集体组成部分的沟通、了解、协作、妥协,将个人目标组合成集体目标的过程,这和个人融入社会的过程是一样的。

二、合唱组合形式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唱组合形式在发声训练中的应用。

合唱组合不仅对于整体的音乐素养要求较高,对于个人的独唱能力同样要求较高,这样才能让再之后的整体演唱中,每个人都把握好本手歌曲的内涵,众志成城,完成歌曲演唱,而不是靠着几个人的独唱支撑一个合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习惯有音响的存在,然后每个人都做好独唱的训练,再去到专门的录音棚,聆听自己的演唱过程,通过客观的听自己的演唱过程,更好的对自己定位,找到需要更改的地方,更好的完善自身。

(二)合唱组合形式在声部训练中的应用。

在合唱的过程中,会出现高低声部和和声的划分,不能所有的学生从头至尾都按照独唱的形式演唱,那么合唱就成为了多人独唱,也就失去了合唱的意义。在借鉴众多组合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出,在一个组合中,每句歌词都有分工,有人负责高音部分,有人负责说唱部分,也有人负责和声,但是这种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歌曲内,演唱角色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在组合形式演唱的时候就要注意声部的划分,让合唱中有高低起伏之分,而不是一马平川。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歌曲声部的划分,挑选不同的学生负责或高音、或和声的部分,并且再换一首歌之后,这个分配也要重新安排,保证每个人对于每个声部都能训练,在实际的歌曲训练中也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歌曲合唱

时的状况,更加有真实感。

(三)合唱组合形式在舞蹈训练中的应用。

音乐和舞蹈从来都不可分割,舞蹈就是在音乐的基础上产生共鸣,身体的一种本能反应,舞蹈既符合歌曲的表现特点,也能为歌曲的表现力加分。并不是说要让每个学生唱歌的时候手舞足蹈,而是根据歌曲的意境起舞,集体舞的对视觉的冲击更大,再结合歌曲的听觉冲击,让合唱不仅能聆听,还能观看,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舞蹈的编排,让舞蹈对歌曲的演唱起到添色作用,在对音乐的节奏感把握上,从歌曲到舞蹈都准确到位。

三、结束语

合作演唱课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对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音乐整体素质和实际运用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安排合作演唱课程,发挥合作演唱课程对声乐教学的积极作用,以提升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艳. 组合演唱给声乐教学带来的启示——试论声乐小组课中组合演唱的教学[J]. 民族音乐, 2012(3):98-100.

[2] 薛静. 论流行音乐演唱组合课程的教学及舞台艺术实践[D]. 南京艺术学院, 2013.

[3] 崔燕. 试论组合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 当代音乐, 2015(9):70-71.

音乐美学声乐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分为两大部分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美,分别对其意义、分类和实践指导进行了分析说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有助于演唱者更好地诠释作品,有助于观众更好地欣赏作品,有助于审美主体和接受主体生成与创造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美主要分为声腔美、体态美和个性美三个层面。提高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美可以从加强表演技巧训练、重视情感表达和把握整体和谐等入手。本文第二大部分重点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民族特色进行了审读,主要包括情动于中,以情带声、以字行腔,以声传情、声情并茂,韵味悠长等。

关键字:民族声乐艺术 表演美 民族特色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且各具特色,经过历代的沉淀和传承,各族人民均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便是其中之一。它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变革、文化审美、民族风俗以及表达方式等大环境下,经过各地区各民族劳动人民不断地积累、创造而形成的带有浓郁民族风情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我国本土歌唱形式?譹?訛。从美学情境的角度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进行考量发现,其审美形式或者说表演形式其实是民众情绪情感的对象化形式,故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美是连接声乐表演艺术家与观众的重要环节。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展开文化交流,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要对自身的民族性不断地加强和保持,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真正屹立不倒走向全世界。

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美

1.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的意义

(1)有助于表演者更好地诠释作品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多种创作形式和配器手法来展现人们的生活情境。因此演唱者仅仅依靠声音的特质和技巧,很难形成其声乐艺术表演的特色,充分表达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时就需要借助一些表情和肢体技巧,在形和意两个方面演绎作品,从而使得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更具美感。

(2)有助于观众更好地欣赏作品

观众在欣赏戏曲、歌剧、戏剧等形式的表演时,通过舞台布景、造型设计、灯光美术等多种艺术相关手段来了解和感受作品的故事发展和角色性格等等信息,从而对作品的理解更加全面和具体。而观众在欣赏声乐艺术作品特别是民族声乐独唱艺术作品时,单纯地靠听觉来感受,会对作品的理解产生一定的滞后性,难以与演唱者产生共鸣?譺?訛。如果在演唱的同时加入与作品主题密切契合的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那么观众通过绘声绘色的演绎和诠释更好地与表演者进行情感交流,使得其对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更进一步。

(3)有助于审美主受体生成和创造美

任何表演艺术的目的都必然包含情感的传达,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艺术美的再创造。表演者是民族声乐艺术的主要载体,通过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歌声和精湛的表演把作品的主旨传达给观众,观众接收到情感上的传递而对表演者的艺术展现进行反馈,在这样一来一往的互动中,审美主体和客体产生共鸣,在体验美的同时也进行了美的再创造,共同将艺术作品进行升华。

2.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的分类

(1)声腔美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的第一大类就是声腔美。声腔美要求演唱者必须具备科学、动听和富有感染力的歌唱技巧?譻?訛。首先要综合运用气息和共鸣,能够做到声圆润、腔切满,其次要自如地控制声音,能够做到音高声不竭、音低声不虚、音轻声不紧、音沉声不闷、音强声不喊、音弱声不散,从而增声腔的艺术表现力。除了运用声腔技巧之外,表演者也要结合作品的民族特色,比如说在演唱时声腔的运用要符合当地民族的语言习惯,真正表达出歌曲包含的民族情感,从而赋予表演强大的生命力,为观众提供高级的听觉享受。

(2)体态美

体态美主要是指表演者的形体动作、面部表情、衣着服饰和仪态气质等要展现出美感。因为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者是直接面對全体观众的,观众和表演者在视觉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交流,所以表演者的形象气质是否符合人物,形体仪态是否优美得体,都会直接影响观众的审美感受。体态美并不是要求表演者墨守成规,但也不能无节无度,而是要根据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和情节的变化而相应地在举手投足、一举一动中变化展现?譼?訛。这就要求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家要加强自身的素养,深刻体会艺术作品的内涵与特色,这样才能为观众展示优美的表演。

(3)个性美

个性美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的升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作曲者对音乐的感悟不同,创造手法也丰富多样,使作品呈现出多样性特点。演唱者首先要在作品风格上下功夫,结合该民族的特色风情,准确地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值得注意的是,表演者不能直接模仿和套用其他作品。优秀的演唱者会根据自身的优势,在原作主旨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形成富于演唱者个性美的艺术作品。

3.如何在实践中提升表演美

(1)加强表演技巧训练

相对于发声技巧来说,歌唱者的表演技巧会比较薄弱,表演的学习也缺乏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表演技巧包括眼神技巧、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运用。眼神需要表演者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练习,经过艺术加工和美化形成具有灵性的眼神。表演者要训练灵动有神、含情脉脉的眼睛,可以借鉴戏曲中的训练方法来提高眼睛运用能力。比如上下左右来回转动眼球、近看、远眺、定神等。面部表情如喜怒哀乐等等则可以通过眼与面部的配合来训练。形体动作主要包括手部动作和身段。手部动作是人物性格特征和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有助于观众形成人物印象,从人物身上寻求请感共鸣?譽?訛。手部动作多种多样,演唱者要结合作品的表达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手部动作。除了手部动作之外表演者还有注意对整个身躯的运用,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在民族声乐艺术表演中,身段把表演者的身体划分为两轴三面,即以腰为大轴、以颈为小轴,头、胸和小腹为三面,大轴运身、小轴运神(眼神),以“两轴”支配“三面”。

(2)重视情感表达

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情感。在演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之前,演唱者首先要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清晰的认知,其次要充分感受作品的风格特色,才能在表演作品时降低不良干扰,做到有的放矢,准确表达出作品人物的情感。

(3)把握整体和谐

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中,一定要注意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只有整体和谐才能产生美感。首先,表演要与作品主旋律相协调。比如欢快热烈的作品,表演者就要运用动感较强和幅度较大的动作来表现,而悲伤哀怨的作品,表演者就要运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将内心的悲伤传达给观众。其次,表演要与歌声协调一致。表演者只有在视觉上和听觉上传达给观众同样的情感才能使表演有意义,从而更充分地表现作品。最后,表演要与观众交流协调一致。民族声乐艺术表演中,演唱者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带领观众走入作品的意境当中细细品味?譾?訛。

二、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特色审读

1.情动于中,以情带声

歌唱是情感的产物,歌唱中的发声、吐字、运气和行腔等都是为表达感情服务。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者要以感情为依据来调动声乐技巧和表演手段。这里所说的“情”是指演唱者在自身深厚文化底蕴和灵敏艺术感悟力的帮助下,准确地提炼和把握艺术作品的主旨和意境从而细致入微地表达出创造者的思想感情。只有演唱者自己首先被作品感动,才能在演唱作品时注入自己的感受,从而打动观众的心。

2.以字行腔,以声传情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一直秉承以字带声、字正腔圆的优良传统。语言是表达感情的重要载体,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语言形成受到各民族语言的直接影响?譿?訛。与国外的美声唱法不同,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唱法语言性比较强,重视咬字的清晰度。字头、字颈、字腹和字尾的出声、引长、收声和归韵等等多种唱字方法有机结合,并且有种类繁多的融字方法。字头的发音要简练、准确、清晰、有力,可以根据作品内容做适当的处理,比如加强语气或夸张等等。字腹的引长是能否做到字正腔圆的关键,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状态和明确的支点。字尾收引归韵,要求是简短有力,清楚明晰。这样才能达到以字行腔、以字带声的目的。自古以来,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就十分注重由情到声到形再到字这样由内而外的过程,不仅丰富了我国民族声乐藝术的延演唱方法,形成了我国声乐艺术的特色,也培养了一代代既有民族特色又有鲜明个性的优秀民族声乐艺术家。比如郭兰英老师,在她演唱的《小二黑结婚》、《窦娥冤》等唱段中,字正腔圆、以字行腔,以字带声,以声传情,完美地诠释了人物性格及其情感内涵。

3.声情并茂,韵味悠长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韵味是指通过作品语言的表达、声音的表现手法和感情的抒发方式等创造出意境深远,思想深刻的境界。字、声、情的表现要相互协调、相互融通,才能形成愉悦深情、传神动人的悠长韵味。歌唱中对韵味美的追求其实也就是对声情并茂这种艺术最高境界的追求。从古至今,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很多会出现“唱中有做,连唱带做”的情境,有时靠语言不足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就会嗟叹,当嗟叹也不足以充分表达情感时,就会引发肢体的动作?讀?訛。在唱中有做,表现了强烈的情感,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喜欢,这样的表现方式使演唱者更容易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反映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弘扬中华民族特色方面的美学追求。

综上所述,表演美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对表演美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论,并且对其实践指导也有积极的影响。在发展表演美的同时也要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特色进行透彻的审读,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继续得以传承,并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发扬光大。

注释:

?譹?訛马丹.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特征简析[J].大众文艺,2013(10).

?譺?訛卢富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

?譻?訛纪丽莎.在学习中探索民族声乐艺术[J].剧作家,2015(4).

?譼?訛李巍.论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J].华章,2013(2).

?譽?訛梁丽.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风格探究[J].大众文艺,2013(15).

?譾?訛平丽华.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范畴及美学特色[J].劳动保障世界,2013(18).

?譿?訛宋乃娟.浅析声乐表演艺术应遵循的几项原则[J].北方音乐,2013(6).

?讀?訛骆定海.论民族唱法之韵味美[J].音乐时空,2015(16).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音乐美学声乐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歌唱艺术的心理因素中,经常会融入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来提高歌唱艺术演绎者的心理素质,尤其是歌唱艺术手段更是被经常性地应用,为的就是歌唱艺术对学生心理因素的有力助推。那么,歌唱艺术究竟对心理因素有多大影响力,对心理因素有多少助推作用,本文就这一课题,结合歌唱教学经验,作较为深入的探研。

【关键词】心理因素;歌唱艺术;重要性

一、歌唱艺术中的心理因素简析

所谓歌唱艺术,就是指人声音调艺术,是指歌唱艺术演绎者运用艺术化的语言、歌唱语言、科学化的歌喉以及艺术嗓音的结合塑造出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声音形象。歌唱艺术不同于音乐界的其他形式的艺术表演,如器乐表演等。相比之下,歌唱艺术能够更加准确清晰地表达出艺术作品的内容,更加贴近大众,更有利于听众了解艺术,也能使听众更深层次地投入艺术中。除此之外,音乐之所以为音乐,就是因为歌唱艺术在演绎时,观众是看不到演绎者声带的特殊震动和独有的发声技巧。同时,歌唱艺术演绎者在表演时其发声状态也是听众看不到、摸不到的,这就需要歌唱艺术演绎者在表演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方式去控制自身的发声,促进自己的声带能够以良好的状态去演绎歌唱艺术。由此可见,歌唱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歌唱艺术演绎者复杂心理活动,这就需要歌唱演绎者在艺术表演中能够控制、把握好自己的心理因素,确保艺术表演的质量。因此,心理因素对于歌唱艺术演绎者来讲是极为重要的,心理因素不仅关乎着歌唱艺术演绎者在舞台上的表现,更关乎着歌唱艺术演绎者在艺术道路上的发展,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心理因素是一名歌唱艺术演绎者演出的决定性因素,是歌唱艺术以最佳的状态呈现于观众面前的绝对基础,是歌唱艺术在不断发挥中更加重视、更加需要去思考的关键性因素。

二、歌唱艺术中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歌唱艺术中,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包括心理因素是歌唱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因素是歌唱艺术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心理因素是歌唱艺术不好捕捉的重要因素三个方面。

(一)心理因素是歌唱艺术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素质对于一名歌手来讲是尤为重要的,在面对成百上千的听众时,一个歌手的心理素质关系着其表演的状态。可以这样讲,心理因素是歌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更是艺术作品放在大众面前的过程。以梵高打比方,梵高是一位无可否认的绘画艺术家,在其没有发迹时,周围许多人認为他是一个神经病。而对于歌唱艺术来讲,一名歌唱家的心理因素关系着歌唱艺术的演绎,是歌唱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心理因素是歌唱艺术高低的决定因素

在上海举行的维密盛会中,我国超模奚梦瑶不慎摔倒在T台上,这不仅仅是会场事故,更是一个艺术演绎者心理素质的体现,歌唱艺术亦然。可以这样说,心理因素是歌唱艺术高低的决定因素,一个歌唱家在台上的表现是与自身的心理素质息息相关的,就像是陈奕迅曾经在台上唱错了一个k,这样的演出事故虽然是小,但却是一个歌手、歌唱家歌唱艺术高低的体现。从心理因素的方面来讲,想要做一个成功的歌唱家,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泰山崩于面前而面不改色。

(三)心理因素是歌唱艺术不好捕捉的重要因素

从歌唱艺术的角度来讲,心理因素是比较虚无的东西,什么是心理因素?谁的心理素质比较好?这是无从分辨的。简单来讲,心理因素就是一个歌唱家面对观众或是比较重要的场合能够拿出最佳状态的关键因素,对心理因素等各个方面来讲,不管这样的概念是否准确,心理素质素强有利于一个歌唱艺术者对于歌唱艺术的演绎,这是确确实实的。我国是文化大国,不仅文化历史悠久,歌唱艺术的发展在世界上可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也就衍生了“中国歌唱艺术”,“中国歌唱艺术”就是指综合我国的文化特色以及文化内涵而衍生的我国特色的歌唱艺术,而歌唱艺术演绎的好坏需要歌唱艺术演绎者在演绎歌唱艺术时要学习一些著名艺术家在舞台上的演绎,学习一些提高心里素质的方法等。

三、歌唱艺术中心理因素的影响

歌唱艺术与心理因素就像一对孪生姊妹,在心理因素和艺术的磨合期,还在不断的探索中,有时甚至是边应用,边总结,边总结,边更有效地应用,为此,不能不正视歌唱艺术在心理因素应用中产生的影响,从而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防止一些艺术人才因为心理因素而影响了正常的艺术水准发挥。

(一)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融合得还不够紧密

心理因素作为歌唱艺术演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可否认,歌唱艺术与心理因素在应用过程中融合得还不够紧密,有时在歌唱艺术演绎环节上会出现松散、疏漏的现象。那么,这种松散和疏漏在歌唱艺术与心理因素中势必会影响正常的歌唱艺术发挥,影响艺术人才的成功表演,都是因为融合不够紧密等原因造成的。

(二)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应用得还不够恰当

歌唱艺术因心理因素应用不当,这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歌唱艺术演出方案制定不妥、不完善的问题,也正因为在实际表演中经常出现应用不当的现象,产生出事倍功半的反面效果,严重阻碍了歌者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高度融入、科学融合的发展进程。

(三)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结合重视程度不够高

经常有人会错误地认为,心理因素只是一个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外在因素,对于歌唱艺术影响不大,故而导致重视程度不高,甚至有些忽视,正如本文开头中提到的,目前歌唱艺术与心理因素的融合还处于摸索阶段,歌唱艺术对心理因素的应用还处在边总结边前进的阶段,从而导致一些歌唱艺术演艺部门在歌者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结合方面做得不够积极,导致歌唱艺术与心理因素相结合时经常出现偏差。

四、歌唱艺术与心理因素有效结合的意见建议

在歌唱艺术与心理因素的完美结合上,在歌唱艺术推动心理因素的向前发展上,需要结合心理因素和歌唱艺术的相关教育经验,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加以提升。

(一)紧密结合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助推艺术提升

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紧密结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歌唱艺术似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心理因素相对虚化,不好捕捉,所以在二者的有机结合、科学结合、紧密结合上,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究。有机结合,就是要顺其自然,让歌唱艺术人才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科学结合,就是歌者在重要发挥节点、重要场合中,一定要在心理素质把握上不失常,自如发挥。紧密结合就是前两者都包括,也包括和涵盖其他如何场合、节点,都要充分发挥心理素质的作用,并且能够随时随机地与歌唱艺术相结合。不能否认,心理素质是对整个歌唱艺术人才的教育,在歌唱艺术教学中,单凭歌唱艺术演绎者学习,难以达应有的效果。这就需要融入歌唱艺术,歌唱艺术中心理素质的充分运用,关键中的关键,就是能够实现对人的整体性提高。在歌唱艺术的发挥中,心理因素更利于歌唱艺术演绎者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歌唱艺术高度结合后,既可以提高歌唱艺术演绎者们成功驾驭的能力,又可以陶冶歌唱艺术演绎者的艺术情操,有效开启心智之门,让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高度结合,成功培养出更多成功的歌唱艺术人才。

(二)恰当应用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实现艺术升华

这里所说的恰当,指的是一个程度词,因为心理素质运用得得当,才能实现歌唱艺术稳定发挥、超常发挥、升华极致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恰当应用心理素质与歌唱艺术,力保一个原则不能变,就是不能因为心理素质影响歌唱艺术,这也就是说的第一点,稳定发挥;超常发挥,是指歌唱艺术上造诣一般的歌唱人才,有时候也会因为心理素质的过硬与强大,超常发挥,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升华极致,则是心理素质对歌唱艺术的推动作用,从而实现歌唱艺术的升华,乃至升华到极致。应该说,心理因素是歌唱艺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课,歌唱艺术演绎者艺术素养的提升,情商素质的培养,都是培养歌唱艺术演绎者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歌唱艺术教育中的素质素养提升,成为歌唱艺术发展体系中艺术育人的重要途径,总而言之,心理素质与歌唱艺术的恰当应用,对于弘扬歌唱艺术事关重大,意义深远。

(三)高度重视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融入学习范畴

高度重视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并且在歌唱艺术中,把心理因素纳入重要的学习范畴,使得每一位正常成长的艺术人才都能够在歌唱舞台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有一个科学、强大、运用自如的心理素养。前面已经做出了重要性论述,具有一定的说服力,闡释中充分体现了歌唱艺术对心理因素较大的助推作用。由此可见,心理素质教育对歌唱艺术的必要性、有效性。确切讲,心理因素是一个独立而且完整的歌唱艺术演绎发展体系,其贯穿歌唱艺术教育全过程,即便是歌唱演绎者发展的初期、中期和后期,都要贯穿心理因素的培养。大教育家孔子说:“兴于计,立于礼,成于乐。”这短短的九个字充分描述出了包容和胸怀的重要性,足见心理素质对于一个歌唱艺术演绎人才的成长,尤其是歌唱人才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既然心理素质教育是贯彻于整个歌唱艺术演绎者的发展过程的,在心理因素的整个体系中,歌唱艺术的提高的过程也必将不离其左右,可以尝试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题教育等形式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就是离不开广义上的歌唱艺术,而歌唱艺术的提高恰恰与心理素质影响成正比。

五、结语

毋庸置疑,心理因素是在歌唱艺术发展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歌唱艺术的发挥与心理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预见,在二者的高度融合过程中,寓教于艺、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歌唱艺术必将在与积极心理因素的结合下,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元素。

参考文献

[1]何法元.心理因素在歌唱中的作用[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2]黄鸾,陈琼.“打破心理预期”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J].三峡大学学报,2005(02).

[3]陈晓敏,王廷玉.浅谈心理因素在演唱中的重要性[J].东北大学学报,2003(03).

[4]施咏.对音乐审美“异化”现象的剖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02).

[5]杨天君.声音色彩是情感的外在反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4).

音乐美学声乐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听众开始追求歌唱艺术的完美性,而声乐为一种较为复杂的歌唱艺术,以声音及歌词作为基本单元,并且囊括了声乐技巧、作品创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声音作为声乐最基础的条件,而声乐技巧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音乐的核心要点,声乐技巧与歌唱艺术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音乐的基础,声乐技巧的学习能够使歌唱艺术更好的展现在广大听众面前。本文对于声乐技巧和歌唱艺术的含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中的价值和作用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声乐技巧的理论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声乐技巧;歌唱艺术;价值;作用

引言

声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利用人声和歌词载体进行传播,并对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1]。声音作为声乐的基础,不仅涵盖了音色和音域,还代表了每个人的特殊性,音色和音域是天生的,但是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提高。而声乐演唱不但需要富有特色的声音传播,更需要的是艺术及情感的表达,声乐技巧相对于声乐来说,更像是一种表达情感方式的运用,情感的表现才是最终的目的,才是声乐演唱的灵魂,而技巧只是表达方式的运用[2]。但这并不意味着声乐技巧的随意性,在声乐表演和歌唱艺术表现时,声乐技巧仍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表现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声乐表演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也有助于歌唱艺术的表现。歌唱艺术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综合性艺术类型,在表现时则需要融合多种方面的内容,综合性地表现其深层含义,而声乐技巧的学习正是对歌唱艺术运用方式的一种补充,在灵活运用后能够完整地表达出歌唱艺术的深层含义。本文针对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中的价值和作用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声乐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声乐的含义

所谓声乐指的便是以人声演唱为主的音乐形式,也是一种对感情进行表达的艺术类型,其表现为:以人声带为主,并与口腔、舌头和鼻腔相配合,同时作用于气息,使得人能够发出悦耳或者有节奏感的声音[3]。其主要依靠的传播媒介为人声和歌词,并通过演唱情境的营造传达歌手深层次的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声乐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技巧也在发展中不断地加以完善,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目前按照唱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而按照歌手音域及音色的不同,还可以将声乐分为: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不过大众通常意义上的声乐指的是美声唱法[4]。唱法的不同代表的就是演唱模式的不同,也可以认为是演唱表现风格的不同,例如之前提到的三种唱法,这三种唱法的外在表现为风格的不同,而内在表现则为发声原理的不同。其中大众所通常认为的声乐代表,美声唱法以发声时的规范性和技巧性作为基础,同时还要求声音的共鸣性,所追求的便是声音的穿透性;而民族唱法强调的则是发声的自然性,以字正腔圆为原则,追求的便是演唱时音调的高亢和吐字清晰度;而大众最为熟悉的流行唱法强调的则是感觉性,追求声音的个性化,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强调情感的感染力表现,也是受众面最广的一种唱法[5]。音区的不同代表着形象塑造的不同,就像很多人所追捧的高音区,也是因为高音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感,可以振奋听众的内心感受;而中低音区则是大众最为熟悉的音区,因为中低音区具有普遍性,许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自学就能触及到,中低音区声音较高音区更为浑厚,可以用于表现细腻的情感,带给人深情的感觉,中低音区更有利于歌手情感的抒发。

二、声乐技巧的含义

声乐技巧是歌曲歌手采用各种方式,以提高演唱质量为目标的一种综合运用,并且其通常情况下包含了以下这些方面的内容:歌手的发音效果、咬字清晰度、气息的把控程度等方面。以上这些内容都涵盖在声乐技巧里面,对这些技巧的运用,也可以作为判断歌手声乐技巧水平的参考标准[6]。声乐技巧的熟练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歌手本身的演唱水平,而对声乐技巧的学习也可以帮助歌手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使得听众和歌手都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歌手技巧性的演唱方式,可以明确表达其个人情感。对于歌手来说,只有融入高超的技巧和充沛的情感,才能造就出真正有生命力的音乐作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唱法不同则相应的声乐技巧也不尽相同,因此就要求我们的歌手不仅需要掌握好各种类型的声乐技巧,更需要根据演唱内容和演唱效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变化,以适应不同唱法的技巧差别,最终达到更好的演唱水平。例如美声唱法,作为现代声乐的基础,其唱法的魅力就在于对于歌曲深层次情感的变化,这种唱法可以充分体现出歌手的共鸣效果,在增强音量的同时也对声音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美化;同时歌手还可以通过对发声器官进行调整控制,结合相应的演唱技巧,最大程度展现自身音乐作品演唱的表现力。

三、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运用音色的变化表达情感

在歌手进行演唱时,其音色的变化既是歌手本身的特色,也是一种声乐技巧的使用方式。音色主要来源于歌手本身,但是歌手也可以通过声乐技巧的使用来对音色做出一些适应性的改变。作为歌唱艺术中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音色既是存在于抽象概念上的,也是存在于现实的。其抽象概念上的表现则可以理解为听众对于声音传达情感的延伸与描绘,例如:在一些欢庆时刻所演唱的歌曲,通常歌手会表现为声音的欢快和开朗,其音色一般为高亢洪亮,给听众传递的也是愉悦的情感;而在表达哀思的时候,歌手的声音则表现为思念与痛苦,其音色一般为低沉悲伤,给听众传递的也是哀愁的情感[7]。针对不同风格、情感和类型的歌曲,其音色都应该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变化,适合的音色与相适应的演唱方式进行组合,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情感。而想要对音色进行改变则需要在演唱时采用声乐技巧,例如:聲门状态的开启和关闭,声带的振动频率,喉头的位置高低,气息的运用程度以及共鸣位置的不同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使得歌手音色匹配歌曲的需要,在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时都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音色更多来自歌手本身,即便通过技巧对音色进行调整也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其调整幅度不大;并且歌手的性别、年龄及生理状态的差异性仍然存在,并且也会对歌唱时的音色表现造成一定影响。

(二)运用声音虚实变化丰富情感

在歌曲演唱时,歌手能够通过声乐技巧来完美展现出其内心的情感变化,而情感变化的体现就是通过歌手声音强弱虚实的变化向听众传达真挚的情感。而声音的强弱虚实就在于“渐”字的理解,通过抑扬顿挫以及快慢强弱结合的方式来展现歌曲的情感。这种表达方式就在于控制和分寸的掌握。在歌曲演唱时,需要根据歌曲内容和情感来针对性地进行声音的变化,在渐快、渐慢、渐强、渐弱的方式中不断进行调整,以匹配歌曲想要传达出的情感和内容,“渐”字的发展变化能够带来不一样的情感,可以作为纽带对情感及方式进行联结,保持歌曲演唱的完整性和自然性,更有利于歌曲情感的表达[8]。强弱的虚实变化就是“渐”字运用,在演唱时承接好前后之间的变化,使其过度自然,就能更好地表达出歌手的充沛情感,使其歌曲的艺术表达更为传神。

(三)运用声音强弱变化表现层次感

在“渐”字的掌握中,强弱层次的变化也是歌手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在使用强音及弱音时,需要结合歌曲的深层含义来进行处理。无论强音还是弱音的使用,都需要点到为止,要对强弱程度进行控制,不能随意超出歌曲需要的范围。强音可表现为兴奋和从容,以歌曲感情的延伸作为标准,当歌手进行演唱时应当很自然地控制声音的强弱程度,不要过于刻意地表现强音,更不能从头到尾一直都是强音,控制着使用强音,把其作为丰富情感的一种方式来使用能够更好地表现歌曲。而弱音相较于强音来说,则是一首歌曲中涉及较多的部分,在歌曲的演唱中,弱音与强音并非是对立的关系,更像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8]。弱音并非为压着唱或者缩着唱,不可表现为气息的孱弱。正确的弱音唱法应当与强音类似,情感的丰富性与共鸣腔的运用,在充足的气息中展现出饱满的情感,并且同样需要歌手放开声音进行演唱。歌手在演唱歌曲时,多使用强弱音来表现出歌曲的层次感,還可以丰富情感,使得歌曲更加耐听。因此,歌曲演唱中的强弱展现能够促进情感和结构的发展,有助于音乐作品的表现和思想情感的展示。

(四)运用声音的快慢节奏来表现歌曲的韵律

演唱时的速度是一个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因为完整的歌曲演唱速度不可能是一致的,所以针对歌曲快慢节奏的掌握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所有歌曲都有其韵律感,其节奏的流畅性和连贯性要求了歌手对于快慢程度进行把控。时快时慢就是对节奏的简要概括,要求歌手在演唱时把控好节奏,一定在原节奏的基础上来进行演唱。当歌手演唱时应当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流畅感,保证歌曲的旋律美,对于歌曲情感的表现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在演唱快节奏的歌曲时,把控好节奏感,跟着歌曲的节奏,不可抢拍;让面对慢节奏的歌曲时,就应当以流动感的形式缓慢地往前推进,做到情绪的递进感,保持情感的充沛。

(五)运用延长高音增强高潮处感染力

就像一篇文章一样,高潮是其结构中最重要的内容点,而歌曲演唱也同样如此。歌曲的高潮就是对一首歌曲主题内容的集中展现,也是一首歌曲中思想情感最为充沛的地方,其通常位于整首歌曲旋律上的最高点,且一般表现为高音[9]。当歌手进行到歌曲高潮处时,其情感和旋律由于之前的铺垫,也不断积累达到了顶峰,因此歌曲的高潮演唱,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听众的情绪,对于歌手来说也是整首歌曲演唱中最大的考验,这是对歌手声乐技巧水平的集中展现。而对于听众来说,高潮部分的演唱能够满足其心中情感上的需求,同时也会强烈表现出艺术感染力。歌手可以通过对于此部分高音时间延长,来进一步满足听众这种情感需求,从而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六)特殊性声乐技巧

声乐技巧多种多样,除了一些常规的表现技巧,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技巧,例如:颤音、哭腔和气声等。颤音作为各种唱法中较为常用的声乐技巧,其原理可分为两种,即利用气息或者声带形成的声音波动感和起伏感。颤音在美声和流行唱法中较为常见,这种技巧能够有助于歌手情感的表达,并且体现出歌手的个性化声乐技巧;哭腔也是一种丰富情感的表现技巧,通过对喉咙气息的加重,可以形成类似于哭泣的声音,合理的运用能够有助于提高歌曲演唱时的感染力,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演唱氛围;气声是一种非常规的发声规律,在演唱时声带还未闭合的情况下,使气流从中通过,发出一种特殊的气流声,这种技巧同样能够提高演唱时的感染力,使得情感表达更为真挚,能够营造出一种真实感[10]。

四、结束语

声乐和歌唱艺术都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这种高深不仅仅在于其技巧方面的学习和加深,更在于歌手情感的酝酿。因此,当我们决定成为一名合格的歌手的时候,就代表我们需要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和内容,而在对歌曲进行演唱时,也要形成自己的音乐想象力,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完整的音乐世界,并根据歌曲及情感的需要综合性地运用多种技巧和方式来表现歌曲。对创作意图的解读,作品情感的表达,歌曲旋律的节奏,音乐风格的转变等方面的知识,才是一个合格歌手应该具备的个人音乐素养。声乐技巧的使用能够有助于歌手情感的抒发,是十分值得学习的表现方式,熟练掌握声乐技巧并进行合理的使用才是更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买尔哈巴·阿不都吉力力.浅析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中的表现[J].北方音乐,2017,37(37):56.

〔2〕段晓雨.声乐美学在歌唱艺术中的作用[J].北方音乐,2017,37(02):182-182.

〔3〕王倩倩.浅析情感表现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J].当代音乐,2018,615(06):99-100.

〔4〕刘德崇.浅谈“字千金,唱四两”对于歌唱艺术的重要意义及演唱技巧[J].明日风尚,2017,(13):10-10.

〔5〕程虹.关于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中价值与作用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8,38(18):69.

〔6〕罗晓川.浅谈声乐演唱中吐字咬字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8,38(6):58-58.

〔7〕庞娜.中国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北方音乐,2017,37(18):225-225.

〔8〕陈蓉.浅析情感在声乐演唱教学中的重要性[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0):26,28.

〔9〕陆康.浅谈声乐演唱中连音训练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7,37(11):64-64.

〔10〕王红星.浅析歌唱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艺术表现[J].北方音乐,2017,37(18):58-58.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音乐美学声乐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临沂 276000)

【摘要】国内外关于歌剧表演的研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关于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逐渐成为艺术学者关注的发展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就当前优秀的歌剧表演作品,深入分析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对于歌剧表演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将简要分析,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有效的促进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研究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

【关键词】歌剧表演;角色形象;塑造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关注精神文明享受。歌剧从剧本走上舞台,其中音乐、美工、表演、管理、建筑、服饰、历史、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歌剧表演涉及的知识相对较多,一部好的歌剧作品,离不开这些重要的组成元素及各种元素综合在一起产生的效果分析。如何根据歌剧表演的特点及形式,深入分析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成为发展歌剧表演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的相关探究,并积极的完善歌剧表演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有利于歌剧艺术的发展。

一、歌剧表演艺术的相关概述

我们都知道,歌剧表演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情况下,歌剧表演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丰富的表演内容,每部歌剧作品表演,都是集戏剧、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的,在给人们带来艺术美感的同时,也不断的启发着人们的智慧。在欣赏和学习歌剧作品的过程中,深入分析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探究问题。追踪溯源,歌剧最早是启蒙于文艺复兴时代,经过不同的社会文化发展时期,歌剧表演由于起源于欧洲,在欧洲诞生了诸多的艺术家,也正因此,让人们可以感受到很多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为了更好的欣赏和创造歌剧作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这一发展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针对歌剧表演的特点,深入分析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成为非常重要的探究问题。

二、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

(一)熟悉需要塑造的角色形象

在歌剧作品中,熟悉需要塑造的角色形象,是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主要内容之一。在进行歌剧表演的环节,表演者需要针对自身塑造的角色进行充分的了解,包括剧本与歌剧部分的内容,在阅读剧本和记忆歌词的时候,要综合整个歌剧作品的主体情感进行感受,通过理解剧本和歌词,明确其中蕴含的艺术情感和角色形象产生的背景,进而有效的调整自身的状态和表演行为。因此,在歌剧表演中,熟悉需要塑造的角色形象非常重要。

(二)角色形象的声音塑造

在歌剧表演中,角色形象的声音塑造作为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的内容之一,也是表演者需要重视的一部分内容。歌剧表演中不同的角色形象,声音也是不同的。歌剧表演者需要通过对角色形象声音的塑造,将角色的性格、年龄及形成的背景充分的表现出来。通过角色形象的声音塑造,为角色形象塑造增加色彩,进而提升整个歌剧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歌剧表演者如何针对这一特点,有效的进行表演非常关键。因此,在歌剧作品的表演中,有效的角色形象的声音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角色形象的性格塑造

在歌剧表演活动中,角色形象的性格塑造,也是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内容之一。歌剧表演者如何针对作品的情感特点与背景特点,进行角色形象的性格塑造,对于歌剧表演力的提升,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角色形象的性格塑造,需要歌剧表演者切实的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并抓住角色性格的特点,通过角色形象的性格塑造的方式,增加歌剧艺术感力,给观众呈现更好的艺术表演。因此,在歌剧表演活动中,重视角色形象的性格塑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表演内容。

(四)角色形象的行为塑造

角色形象的行为塑造,作为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的内容之一,也是影响歌剧表演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歌剧表演活动中,表演者不仅需要通过演唱的方式进行表演,也需要利用大量的肢体语言、行为动作塑造角色形象,提升歌剧作品表演的效果。歌剧演员在舞台上的形象是一个综合性的展现,不仅仅需要其在舞台上奉献出优美的歌声,还需要歌剧表演者有现场表演意识,注意自身的肢体语言对于歌剧表演效果的辅助作用。如果在表演过程中仅仅对歌声投入过多的关注,而忽略了肢体语言对于歌剧形象的塑造,那么对于歌剧任务的诠释,以及整体的情感表达等都会受到影响,最终的歌剧呈现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歌剧表演过程中应当在保持优美演唱水准的同时,注意对自身的舞台肢体动作表现,不仅能够辅助歌剧表演者的歌声诠释,同时还可以使整体的演出更加丰满生动,使任务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在歌剧表演中,角色形象的行为塑造,有利于表演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更好的诠释作品所蕴含的艺术情感,进而实现提高歌剧表演艺术效果的目的。因此,在歌剧作品表演中,角色形象的行为塑造,是表演者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

三、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

(一)重视音乐情感练习

在歌剧作品表演中,重视音乐情感练习,是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重视音乐情感练习,有利于引导表演者全面的了解歌剧作品形成的背景、歌剧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尽量查找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通过对这些资料的了解,促使表演者更好的理解歌剧作品的主要情感基调,并在音乐情感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身表演需要的情感。重视音乐情感练习,提升自身的音乐情感表现力,是每个歌剧表演者都应努力的方向。因此,为了提升歌剧作品表演的效果,重视音乐情感练习,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重视声音练习

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声音练习,也是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歌劇作品的表演中,深入分析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不但可以促使表演者更加积极的进行专业学习,而且有助于帮助表演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歌剧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进行歌剧作品的表演中,通过重视声音练习的方式,促使表演者在实践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声音表现力,进而在进行歌剧作品的表演中,能够通过具有特色的声音表演,来完成角色情感的诠释。因此,在歌剧作品的表演中,重视声音练习,对于提升表演者的角色形象塑造,也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三)做好基本的准备工作

在歌剧作品的表演中,为了更好的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促使其全面的诠释作品的艺术情感,做好基本的准备工作也非常重要。在进行歌剧作品的表演活动之前,表演者需要歌剧表演工作做好一切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熟悉剧本、歌词,深入分析表演的语气、行为等内容。通过歌剧表演的方式,往往能够传达出表演者自身对生活的态度和想法。为了更好的诠释歌剧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做好基本的准备工作,是一项非常必要的事情。

(四)准确的把握角色的性格

在实际的表演活动中,准确的把握角色的性格,是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歌剧作品的表演中,准确的把握角色的性格,有助于表演者通过自身情感与作品情感的有效结合,准确的表达出作品的艺术性,给观众带来一定的视觉享受。在歌剧作品的表演中,准确的把握角色的性格,可以帮助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弥补由于自身条件的不足,对歌剧表演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进而顺利的完成歌剧中自身角色塑造的任务。因此,重视准确的把握角色的性格,也是表演者应充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五)利用声音来创造人物形象

一般情况下,利用声音来创造人物形象,都是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之一。人的声音根据音色、音质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运用不同类型的声音,可以塑造出不同的角色形象,达到不同的表演效果。因此,歌剧表演者可以在表演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角色需要对声音进行修饰和把控,从而使声音表现更加接近歌剧角色的需要。此外,歌剧表演者还应当注意在表演过程中要尽量选择适合于自己声音的角色形象,这样在表演过程中就会更加自然,从而能够为角色的表现增光添彩。利用声音来创造人物形象,能够结合表演者的声音条件及作品的情感特点,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歌剧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进而全面的表达歌剧作品所蕴含的艺术情感。

(六)运用面部神情、肢体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在歌剧表演中,运用面部神情、肢体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是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之一。歌剧表演者在进行歌剧作品表演之前,应努力通过运用面部神情、肢体动作来尝试塑造人物形象,并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特点。通过一定的练习活动,加深自身对歌剧作品的了解,并在表演的过程中,认真的体会剧本中的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有效的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促使可以出色的完成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因此,在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分析中,重视运用面部神情、肢体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歌剧是将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相结合,展现丰富内容和浓厚艺术性的一种表演艺术,对于提升人的艺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歌剧的欣赏和学习中,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根据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的特点,深入的进行分析,促使艺术学者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对于社会精神文明事业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歌剧欣赏及学习的过程中,重视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分析,对于提升人们的审美意识与艺术修养,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勤.试论歌剧《屈原》中婵娟角色的形象塑造与声乐技巧[D].武汉音乐学院,2009.

[2]杨姗姗.论大型情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中“木兰”角色的形象塑造[D].西南大学,2011.

[3]周晓雯.论银环角色形象在歌剧表演学习中肢体的塑造[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6,(7):109-109.

[4]任程.关于歌剧表演艺术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探讨[J].大众文艺,2012,(18):109.

[5]李力.淺论民族歌剧中演唱技巧与形象塑造的关系[J].菏泽师专学报,2001,(3):92-93.

[6]蔡占科.浅析多明戈对威尔第歌剧角色”奥赛罗”的形象塑造[J].艺术评论,2011,(4):99-104.

上一篇:法制诚信建设探析论文范文下一篇:特色学校体育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