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分析研究文献综述范文

2023-09-30

联合分析研究文献综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薪酬体系 薪酬改革

我国商业银行薪酬体系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比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第二类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例如中国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等。第三类是城市合作银行。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吸引地方财政,企业地方入股组建而成的。自从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的全球化,外资银行大量涌入,2006年底,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外资银行也随之全面进入。(陈焰,2006)银行核心竞争资源的开发重点已由物质资源转向人力资源,人才已经真正成为银行的战略性资源,对于银行竞争的影响愈加突显。国有银行与国际大银行以及国内股份制银行的竞争不仅仅是客户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如何打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树立竞争优势,良好的薪酬体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廖若宇,2009)而薪酬体系从狭义上看,就是薪酬等级制度,即根据内部一致性原则,按劳动的复杂程度、繁重程度、责任大小等劳动因素划分薪酬等级并支付薪酬标准的薪酬制度。薪酬等级的划分,可以反映劳动者之间的劳动质量差异。(李永周,2013)

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我国商业银行薪酬体系的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大多学者的研究都是在分块研究的框架下进行,即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中的某个阶层进行研究与分析。比如廖若宇在对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系优化研究中,通过对中外银行在薪酬体系方面的比较,借鉴国外银行在薪酬体系设计方面的成熟经验,来探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系能够实现的优化措施。他主要侧重于薪酬体系原则中薪酬设计内在公平性与外在公平性。(廖若宇,2011)还有胡晔和黄勋敬通过国内上市银行薪酬制度和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的比较中,发现国内上市银行薪酬体系比较注重薪酬的激励作用,员工薪酬水平的高低与业绩的好坏有因果关系。还初步建立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岗位工资制。他们薪酬体系的制定更为灵活、更好的体现了“效率优先”原则。这正是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系设计中所欠缺的。因此胡晔和黄勋敬两位学者提出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改革必须与认识制度改革配套进行,构建以业绩为导向的考评指标体系,改革现行的工资总额分配体系的建议。(胡晔、黄勋敬,2006)还有赵花对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系的研究中,发现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系缺乏长期激励机制、缺乏内部公平性、缺乏外部竞争性的问题,从而提出建立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动态的薪酬体系管理机制的解决措施。(赵花,2013)而童忠民在对城市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方案的设计思路研究中,提出了城市商业银行全面薪酬激励方案内容的“同心圆”体系模型,把薪酬策略分为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进而建立经济性薪酬体系和非经济性薪酬体系,以经济性薪酬激励制度为基础,以非经济性薪酬激励制度为保障,实现直接激励与间接激励,更好的培养员工的忠诚度与满意度。(童忠民,2014)曹海萍在对城市商业银行薪酬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发现某城市商业银行主要存在对银行主要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激励不足和福利被忽视的问题。从而提出,对不同类别的员工采用不同的薪酬激励方式,对关键性人才要重点奖励,提高福利待遇的意见。(曹海萍,2006) 梁宁在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薪酬战略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发现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薪酬体系结构中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主要是年薪与福利、股权等其他长期薪酬激励形式相结合。而对于普通分支行员工普遍实行等级工资制。包括等级工资、绩效工资和特殊职位津贴等构成。研究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薪酬总体水平比国有商业银行的薪酬总体水平高。但股份制银行薪酬体系存在高管与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大,高管薪酬缺乏透明度的问题。因此,梁宁提出提高高管薪酬透明度,合理规范高管薪酬的建议。(梁宁,2013)然而只有少部分学者从全局的观念出发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薪酬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措施。比如王蓉在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薪酬管理现状、问题与改革中,阐明了我国各商业银行薪酬体系主要由基本薪酬、绩效薪酬、福利性收入等方面构成。而股票期权、虚拟股票及员工持股计划等形式的中长期激励相对欠缺。总体来看,商业银行薪酬仍以短期为主,结构比较单一。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股票期权、虚拟股票及员工持股计划等形式建立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王蓉,2012)而邢翠鑫主要是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薪酬制度的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薪酬制度存在薪酬水平与外资银行相比偏低、薪酬结构不合理、薪酬分配不利于调动青年员工的积极性、福利没有起到激励作用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作者提出提高薪酬水平、优化薪酬结构、调整薪酬分配、改进福利政策的措施。(邢翠鑫,2012)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具体建议。李富国和杨智斌指出, 我国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的报酬整体水平偏低, 加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制阶段, 资本市场不很发达, 外部约束机制的运行条件也还不成熟, 不能发挥有效的监督约束作用。因此, 应制定合理的报酬激励方案, 提高对银行高层管理者的经济激励, 并在报酬合约中提高长期激励的比重, 强化其经营行为的长期化。(富国和杨智斌,2004)周素彦则认为,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激励约束双重不足的问题, 应当在薪酬体系的科学设计和互相协调中降低控制权收益在银行高级管理人员收入中的比例, 加强制度建设变银行员工的不可执行合约为可执行合约来改善激励约束状况。(周素彦,2004)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薪酬体系确实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向重点改革。首先是薪酬体系的设计需以人为本,从员工的需求出发。其次是制定合理的薪酬结构体系,避免高管与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过大。再次是制定合理的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最后是高管人员薪酬信息需公开透明。包括员工的基本工资、各种奖金以及额外福利等细节,推进内部信息交流和公共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 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焰,赵祥. 浅析商业银行薪酬机制[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6,04:20-22.

[2]廖若宇. 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系现状分析[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S1:140-142. [3]李永周 薪酬管理[M]. 41-42 [4]廖若宇. 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系优化研究[J]. 知识经济,2011,21:58+65. [5]胡晔,黄勋敬. 国内上市银行薪酬制度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启示[J].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05:31-36. [6]赵花.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系研究[J]. 经济师,2013,02:200-201.

联合分析研究文献综述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发表在各学术期刊上的数篇关于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角度出发概括了这段时期大学生消费观念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且归纳总结大学生消费的观念与消费行为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对象和范围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学术论文;综述

一、研究概况

1. 基于消费心理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从消费心理研究消费行为重点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过程, 一般采用的研究工具是价值系统(Value System)。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价值观在消费者行为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认可。例如,美国消费者行为学家亨利·阿塞尔(Henry Assael)认为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会影响其成员的购买和消费模式[1]。从消费心理和价值层面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代表性研究有:澳门学者吴绍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行为和模式的研究,台湾学者许家铭对大学生消费决策型态与价值观关系的研究、梁伊杰对台北市大学生参与休闲运动消费行为的研究、罗博铭对大学生绿色消费品消费行为的研究、任丽美对大学生生活型态差异对移动电话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等,大陆学者朱丽叶对大学生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倾向的研究、杨传忠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研究、宋绍成关于大众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李光南等对大学生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以及刘世雄对大学生消费存在聚群现象的研究[2]。以上研究的共同特征都是把研究重心放在消费者本身的消费决策的心理过程上,而产品只是参与研究的一个工具。

2. 基于特定商品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聚焦于大学生对不同商品的功能属性的偏好以及购买使用习惯等。在研究方法上,这类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大学生消费行为和特征,以定量研究为主[3]。例如,西方学者埃斯科菲( Escoffery Cam) 和米勒(Miner Kathleen R)对大学生上网获取信息的消费行为作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上网消费行为的差异与迷恋上网程度的差异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结论[4]。陈新光(ChenXinguang)、李小明(Li Xiaoming)、斯坦顿( Stanton Bonita)等学者研究了大学生的吸烟消费行为和心理,发现了大学生吸烟具有被动性、从众性和虚荣心等特征[5] ,黄小波、李一玉等实证研究了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发现体育消费具有齿轮效应,喜欢运动的人会越来越喜欢[6] ,霍力、杜文广实证研究了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发现大学生旅游消费具有较大情绪化特征[7],弓太生等实证研究了大学生鞋类产品的消费行为,发现大学生的鞋类消费具有追求时尚性特征[8]。以上研究管都从特定产品(服务)出发研究了大学生消费行为和心理特征。选择特定商品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优点是研究结论贴近市场、实践性强。本文试图吸收上述两方面理论的优点,将大学生消费心理和特定商品结合起来分析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和特点。

3.消费心理和观念的研究

以消费结构为专题研究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心理学为背景进行的,或者为商业市场服务而展开,基调却基本一致,总体认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是不成熟的。徐兰宾认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稳,个性化、感性化特点明显;左新荣等认为还存在攀比心理、放任心理、虚荣心理、郁闷心理,而余展洪认为大学生的储蓄观念薄弱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注: “ 财商”一词由罗伯特·清崎提出“ 财商与你挣多少没有关系,它是测量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闫缨概括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为“ 趋同心理”,即大学生生活的社会化,使得他们的消费心理在社会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产生着相互的影响,并呈现出趋同现象。这种趋同现象,使得大学生们搭上宿舍、朋友、老乡的班车不停地“ 消费”着,在趋同心理影响下的消费行为,带来的问题是大学生的消费除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外,有的大学生忽视经济能力,在超出基本需要的前提下进行消费,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是大学生消费的原动力,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解释和研究。心理学可以采取试验的方式考查大学生消费的心理动机,社会学可以研究外界社会环境在塑造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作用,教育学可以通过教导灌输的方式来

二、分析与思考

我国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是在90 年代后半期兴起的,从各个学科角度对这一对象进行研究,在调查实践和理论上取得了相当有价值的成果,给后人留下了厚重的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 一)理论深度不够

在已有的研究中,80.5% 是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并且多半是进行一次简单的数据收集,或者描述性研究,而在更加深一层次的理论探讨还很缺乏,调查后达到的结果总是给人以“ 相似”、“ 千篇一律”的感觉,人们似乎可以在一开始了解到要研究的对象时就知道结论是什么了,于是每次研究的特殊性和个性消失了;虽然有19.5% 是以理论为主的非实证研究,但是经过查询后,这些研究基本上是教条式的论述。总的看来,大学生消费研究较多停留在经验性的表面研究,理论挖掘比较少,探讨深层的文化理论因素更是几乎没有。

( 二)研究方法缺乏综合性、多样性

从研究方法实施来看,多是采取概率抽样对大学生消费者个体进行选取,这样虽然可以获得较多大学生消费的基本情况,但是所采取的统计方法多是描述分析以及双变量相关分析上,或者比较肤浅,或者与理论隔离;另一方面,已有研究中几乎没有详细的个案分析,于是可能会存在探讨的变量有错位,或者不完整。因此,已有的大学生消费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对于探讨大学生消费的真实情况的可信度不高。

( 三)研究领域的延展性

通过文献回顾,知道已有研究已经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消费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但是,从文献研究内容的分布比例看出,多是对大学生消费的综合考虑,而对大学生消费的情况的具体研究不足,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考虑。第一,大学生消费文化。大学生消费者是社会的特殊消费群体,但是同其他群体一样也要受到传统和现代文化、家庭和社会风俗的影响,甚至在其审美观上当然也是后天形成了,因此,从文化上考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第二,研究领域可扩展性。已有研究的主题过于老成,多是重复同一问题进行没有新意的 反复讨论,虽然已有研究中可以看到与时俱进的影子,如对网络和信息消费的研究近两年来已有出现,但是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来说还是远远不够,如具体到短信消费,数码产品购买等消费行为却还是没有出现。另外,已有研究都是只看到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和其他因素对其影响,对于大学生群体消费特征的形成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影响却被大多数研究所忽视,这是值得拓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何结南、陆汉文:90 年代大学生消费研究述评《. 青年研究》,199(9 4). 2 李慧英等:大学生的消费———谈艰苦奋斗引导《. 沈阳医学院学报》,199(7 11). 3 刘志伟: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及企业营销策略《. 商业研究》,200(2 2). 4 卢思铮、何耐铭: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 1). 5 彭慧蓉、钟涨宝: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分析《. 经济师》,200(4 7) 6 彭锦霞:大学生消费状况分析《.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 5)

联合分析研究文献综述范文第3篇

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繁荣一直是世界的理想。自1986年开始扶贫开发以来, 中国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 仍有一些偏远地区, 山区生活水平低, 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没有明显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前的扶贫方式比较广泛, 没有采取有效措施。2013年11月3日, 湖南湘西提出“扶贫要切实可行, 地方条件”“扶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2014年年初将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提上政府工作日程。

所谓“精准扶贫”就是针对不同的贫困环境、不同的贫困户状况, 采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贫困的识别、帮扶和管理都做到精确的治贫方式。扶贫方式要从粗放式转变为瞄准式, “点对点”的开展扶贫扶贫, 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由上而下、由宏而微的, 从乡到村, 从村到户, 建立起一整套的扶贫管理办法。目前国内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理论逐渐成形, 其中关注较多的主要集中在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扶贫对象的选择以及扶贫的方式方法三个方面。为此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归纳, 并从对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中挖掘出可供后续深入研究的领域。

2 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中国在全县实施扶贫为单位, 扶贫资金只注重贫困县, 因而导致扶贫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也增加了扶贫资金的挪用风险, 许多真正的穷人被排除在外, 缺乏有效的支持。2006年王春华通过对个别贫困县的调研, 指出我国扶贫攻坚的反贫困资金外泄风险严重恶化是我国扶贫攻坚工作最主要的问题;不一致的项目选择和扶贫目标, 贫困难以获得财政支持帮助穷人;商业性农业银行实施扶贫资金的行为需要存在严重的矛盾。丁昭 (2014) 将共同基金纳入代理机构的贫困率和贷款利率进行四川省的实证分析。从制度角度来看, 共同基金对贫困户提供的贷款利率并不高,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贫困的本质不仅体现在经济水平, 在一点程度上也与能力的缺乏有关。对于贫困的检测体系, 虽然一些地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贫困检测体系,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仍有诸多问题无法解决, 要实现精准帮扶, 相关的正向激励举措仍需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探索。

3 扶贫对象的选择

扶贫人口的选择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如何区分真正的贫困人口和帮助真正的贫困人口, 筛选是实现贫困人口多样化的关键所在。只有确定贫困人口, 扶贫工作才能继续下去。

目前, 者关于扶贫对象选择问题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得出了很多不同的结论, 如2014年罗江月通过文献的总结梳理, 将扶贫对象选择方法总结个人需求法、指标选择法、自我判断法和基于社区的瞄准4种方法, 并对的国外扶贫学者进行了分析反思。邓维杰 (2013) 结合了贫困村自身的发展目标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 对贫困村进行了分类, 并据此提出了“贫困村分类指标得分法”。按照这种分类方法, 将贫困村按照其资源分为可利用资源村, 不可利用资源村和无资源村三种情况, 使得扶贫工作中对于贫困群体的选择可以更加的精准, 也提高了扶贫工作的精确性。朱晶 (2010) 通过价格变化对贫困人口的结构性差异进行分析, 分析了贫困测量对贫困影响的不同调整方法与贫困认识差异。通过Logistic模型对贫困进行测度, 相比OLS模型, Logistic模型在能选择到合适的概率切割点的情况下, 预测的准确率可达70%以上。但无论是理论分析, 还是模型实证, 这些研究都没能将农民的具体需求和主观能动性纳入分析框架, 因此。这些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是否可行仍需进一步加强实践的检验。

4 扶贫的方式方法

扶贫的途径和手段千差万别, 关键在于解决贫困人口的准确识别和相关机制的建设。找到目标, 实现突破, 合理的政策, 实现目标。2004年汪三贵等人提出, 除了要继续加强扶贫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外, 还应该增加社会服务领域投资, 以解决贫困人口教育成本和医疗成本过高的问题。郭培霞 (2007) 提出扶贫攻坚的方法要考虑其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应该融合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特征, 重新选择扶贫的对象, 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对象选择“瞄而不准”问题进行解决。全丞相 (2015) 提出实现产业扶贫的基本思路, 认为应该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针、对贫困农民的产业技能培训和科学的产业扶贫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出发。

5 研究展望

随着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的不断深入, 指导且应用实践的相关研究将成为主流。目前中国的研究尚处于理论层面, 没有得到有效的实践来证实理论的有效性, 贫困目标识别仍然是精准贫困的焦点, 资本流动和资本的有效管理也将成为后续研究的焦点。本文总结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前景。

5.1“精准扶贫”的意义解读

准确的扶贫不是村干部向贫困家庭捐款的所谓帮助。精准的内涵更是要准确的了解农民的项目, 农民是否有较强的投资意愿, 农民的项目是否值得投资等等。准确性不仅仅是体现在资本的投入, 更是思想的输入。让一些贫困家庭放弃“依靠别人”的观念, 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扶贫方式。如何做到“授人以渔”才是后续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

5.2 扶贫对象的识别

首先, 扶贫对象的识别要设立一个标准, 其判断标准是不是有效。其中在扶贫对象的识别要采取广泛的农民的参与制度, 如何建立合理有效公平的参与制度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还有就是如何解决乡村干部中优厚亲属, 委托代理等问题, 淘汰真正需要的扶贫对象。

5.3 精准帮扶的措施

贫困的原因有很多,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原因导致贫困, 如何采取个性化的帮扶?是要增加民众的参与度?还是引入大学志愿者的形式?还有就是在扶贫的资金投放中, 资金的运用如何有效管理, 确保资金为贫困者所使用。

5.4 贫困的进退制度

在我国, 贫困的帽子实际上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投入以及更为优惠的政策环境。也正因如此, 贫困户似乎成了福利的代名词, 这也造成了我国很多贫困县、贫困户不愿脱帽的尴尬处境。因此, 精准扶贫应当要加大力度建立进退有序的管理制度, 需定期对扶贫对象进行监测。目前关于监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以及如何制定工作机制等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精准扶贫是新时期中央扶贫工作的新模式。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目标客体以及新的途径和方法日益受到重视。本文试图从目前关于精准扶贫的文献综述中总结和梳理, 为精准扶贫的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扶贫开发,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 王日旭.农村扶贫资金项目目标瞄准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农村经济, 2006 (3) .

[2] 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 2014 (6) .

[3] 邢成举, 李小云.精英俘获与财政扶贫项目目标偏离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13 (9) .

[4] 汪三贵, Albert Park.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与瞄准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 2010 (2) .

[5] 罗江月, 唐丽霞.扶贫瞄准方法与反思的国际研究成果[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4) .

联合分析研究文献综述范文第4篇

一、少数民族织锦技艺研究概述

继三大名锦研究之后, 少数民族织锦开始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其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其中, 由赵屹、田园编著的《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织锦》中, 对织锦有一个较为详细的阐述, 包括织锦材料的历史发展、各少数民族织锦及织造工具、艺术特征等内容的详细阐述。但是, 在瑶族织锦这一部分的阐述, 相对土家西兰卡普、苗锦、黎锦的制作工艺来说阐述略微简单。只大体介绍了瑶族最具代表的织锦“八宝被”以及瑶锦的艺术特征并未涉及瑶族织锦技艺。汪为义、田顺新、田大年著的《湖湘织锦》中, 重点介绍了湖南境内的土家族、苗族、侗族和瑶族四个少数民族民间织锦及织花带的地域分布与历史渊源以及它们的图案风格、工艺特色及传承与发展等状况。其中, 在书的瑶族织锦部分, 对瑶族织锦技艺, 织花带、织锦文化内涵以及整体的形态有一个比较详细直观的介绍。王秀霞撰写的《云南少数民族织锦及其织造技艺的挖掘》, 以云南少数民族织锦为研究对象, 归纳、总结了阿昌族、景颇族、傣族三类织锦的纹样、图案及其文化内涵, 分析其织物结构与形成原理等, 研究了织锦的织造技艺, 对少数民族织锦起到传承与保护的作用。

二、瑶族织锦技艺研究概述

赵盘保、尹亮发表的《瑶族织锦:亟待保护和开发的民族工艺》, 把织锦引入人们的视野, 把织锦的传承与保护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措施。聂郁琴撰写《红瑶织锦工艺文化研究——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小寨村为例》一文, 从红瑶织锦传统艺术入手, 深入分析工艺背后的文化变迁及其独特的传承模式, 阐述了红瑶织锦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并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 对于今后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进行了一些探讨。玉时阶的《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 对瑶族的民间纺织工艺做了简要论述。玉时阶发表的《也谈瑶族民间工艺》中写到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创造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对瑶族的织锦与挑花、刺绣、蜡染进行了详细的概括。为了解瑶族整体的纺织品种状况有一个大致了解。陈剑、杨颐珠、李书香、李明月发表的《湖南瑶族织锦技艺的现状与思考》一文中, 对瑶族织锦技艺的地域分布、工艺特色、生存现状及保护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综合阐述。集中介绍了分布在湘南江华、江永等地的瑶族织锦工艺, 是至今仍保留的经线起花工艺, 是唯一从正面织造的少数民族织锦。其中被面、花带、背带、口水兜、头帕等纺织品在现代生活中仍然备受欢迎。皮珊珊发表的《解析湖南江永瑶族织锦纹样的构成艺术与工艺制作流程》, 对湖南江永瑶族织锦丰富的图案样式、色彩构成、独特的手工技艺进行分析, 介绍了织锦工艺的制作流程。廖宸发表的《平地瑶锦带图案艺术解读》中, 从艺术和美学的角度对平地瑶织锦中锦带的用色规律以及布线方式、部分图案寓意、用途作了阐述。徐昕发表的《广西富川瑶族花带的织作及审美》中, 详细介绍了瑶锦之一花带的布线方式、织花步骤, 并且有详细的步骤分解图和挑线压线规律表, 为学习制作锦带提供了很大帮助。

三、现状及发展分析

近年来, 许多学者开始意识到保护与传承织锦技艺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织锦图案品种繁多、制作工艺流程复杂、手艺人的消失, 给研究带来很多困难。大多都还只是停留在文献的考证以及文化内涵的研究上, 缺乏田野调查的真实详细记录。面对现有问题, 我们应深入到手工艺人的家中, 参与制作织锦工艺的每一道工序, 进行记录。与已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对比、补充。不仅对织锦的工艺流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发现平地瑶织锦技艺的变迁与该支系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社会因素, 以及该地区的地理生态环境都有着密切联系。所以, 在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受到重视的今天, 我们有必要对瑶族支系下的织锦技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为后人对织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摘要:平地瑶织锦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而且又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 织锦技艺濒临消失, 手工艺人消失。因此, 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许多织锦技艺逐渐走向灭亡。早期有关平地瑶织锦技艺的专业书籍与资料很少, 很难找到介绍平地瑶族织锦的系统资料。为了更好的了解平地瑶织锦织造技艺、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本文试图对瑶族织锦技艺进行梳理, 增进大家对广西平地瑶织锦技艺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平地瑶,织锦技艺

参考文献

[1] 赵屹, 田园.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织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1.

[2] 汪为义, 田顺新, 田大年.湖湘织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8.

[3] 王秀霞, 云南少数民族织锦及其织造技艺的挖掘.[D].苏州:苏州大学, 2012.

[4] 赵盘保, 尹亮.瑶族织锦:亟待保护和开发的民族工艺.[J].民族论坛, 2005, 12.

[5] 聂郁琴, 红瑶织锦工艺文化研究——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小寨村为例.[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 2013.

[6] 玉时阶.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与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1.

[7] 玉时阶.也谈瑶族民间工艺.[J].民族艺术, 1991, 01.

[8] 陈剑, 杨颐珠, 李书香, 李明月.湖南瑶族织锦技艺的现状与思考.[J].艺术生活, 2016, 02.

[9] 皮珊珊.解析湖南江永瑶族织锦纹样的构成艺术与工艺制作流程.[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4, 01.

[10] 廖宸.平地瑶锦带图案艺术解读.[J].美术界.2016, 08.

联合分析研究文献综述范文第5篇

1国内对教科书插图的研究

1.1 国内对教科书插图作用的研究

曾天山在《国外关于教科书插图研究的述评》一文中通过对国外学者研究的分析得出教科书插图在丰富教科书的内涵、提高教科书的质量、增强教育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宋振韶在《教科书插图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中认为科书中插图的作用有:直观作用:插图能使微观、抽象、复杂内容变得更具体,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实验指导作用,概括性作用,系统化作用,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各知识要点,掌握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激励作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励学生的的钻研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宄方法。培养能力的作用。[3]

1.2 国内不同学科对教科书插图的研究

物理学科:曹小利在《中日新版初中物理教科书插图的比较研究》中将中日新版初中物理教科书的插图进行分类。将其分为章首图、栏目图、文中图。其次根据文中的内容将文中图分为分为科技生活图、数据图表图、史料类图、引导图、实验图、结构图、原理模拟图。然后,结合梅耶的研宄成果,将插图按照功能分为装饰型、表征型、组织型、解释型四种类型。并给出了关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关于插图的分类,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主观性以及针对插图的内容如何建立一个可量化的分类标准。[4]杜爱慧在《物理教材的插图和运用策略》中以插图的教学功能为标注将人教版物理必修模块教材中的插图分为四类,分别为原理模拟图模型示意图、生产生活相关图肖像图、实验图(包括实验装置图、实验现象图、操作示意图等 )、知识表格数据表格等图表,并且针对不同插图的运用给出了一些建议。[5]祁映红在《中美物理教材插图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将插图分为:物理仪器、学史史料、自然现象、科技进展、实验探究、日常生活、概念原理等类型。通过研究得到了几点启示,第一,重视物理教材插图的科学实验研究。第二,重视物理教材插图的类别分布。第三,重视物理教材插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6]

1.2.1 化 学学科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梅耶(Mayer)对教科书中插图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将教科书中的插图按其功能分为四大类:装饰性插图、代表性插图、组织性插图、解释性插图。[7]李鑫在其硕士论文《新课标下高中三套化学教材(必修1)中插图的比较研究》一文中从梅耶(Mayer)研究的角度,将高中三个版本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插图进行四大类型的归类, 并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分析对于高中学生化学学习有利的插图类型并且提出了对普通高中化学实验教科书编写的建议。[8]钱扬义在《化学插图面面观》中对化学教科书中的插图进行分类分为:化学学科插图、学习心里插图、认识过程插图。[9]此外,还有对化学学科教科书插图功能进行相关研究的。其中有徐良秀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插图的功能及使用策略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在综述国内外插图研究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插图的功能进行具体的分析。[10]赵宗芳在《高中化学教科书插图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从教育学的角度指出化学教科书中的插图有以下功能:(1)提示性功能:其中章首图,概括地表达了该章将要学习的内容,起到提示的作用。 (2)引起兴趣,激发动机的功能:与文字相比,插图以直观的视觉方式传达信息,显示的信息比较具体生动,容易引起学习者的联想和刺激他们的想象,提高了学习者学习的兴趣。 (3)补偿性功能:由于化学教科书中涉及的实验现象、实验仪器、实验装置与设备以及化学药品等比较多,单纯用文字表达,不利于于学生理解,配上插图能够更直观的将信息表现出来,显示的信息具体。 (4)美化版本的功能。[11]马学梅在《不要忽略化学教材插图的潜在功能》一文中就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的插图作一探析, 将化学教材中的插图的功能分为激趣质疑功能、知识理解功能、情感教育功能、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功能”、环境教育功能、STS教育功能、可持续发展教育功能、学科渗透功能。[12]王诣婧、王后雄在《中美化学教材图表系统的比较研究》中对我国人教版化学必修教材和美国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概念和应用中》的图表进行了统计、比较和分析,得出了我国化学教材在编写和教师使用教材图表时应丰富化学教材图表的形式和内容; 平衡化学教材图表的类别分布;注重化学教材图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重视化学教材图表的使用策略。[13]

1.2.2 数 学学科

在数学学科中对插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初中教科书插图的研究。如苏兰洁在其硕士论文《“苏科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特征分析及使用现状研究》一文中将“苏科版”初中数学教科书按组织形式可分为:独立图、发散图、序列图和多层图。按插图的功能分类可以分为:装饰类型插图;提供数据信息类型插图;数学实验探究类型插图;引导数学思考类型插图;数学概念、数学模型示意插图。按插图在教科书中所处位置分类可以分为;章首图、栏目图和文中图。并且通过对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入反思,提出建议。[14]陈翠花和周志鹏的《初中数学教材插图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主要针对初中数学教材插图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进行探究。[15]孟庆蕊在《插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主要对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16]张楠《初中数学教材插图的分析与比较》———以“人教版”和“北师版”为例中以《数学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 “人教版”和“北师版”的教材作比较,选取正文中的插图,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比分析法三种方法对教材插图展开细致而深入的比较研究。先将插图从内容、数量、章头图和新课引入部分的插图等四个方面来对比,总结出两版本插图的图文特点,进一步分析插图的功能,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北师版”图文特点,以便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初中数学教材插图, 为教材编写者提供修改建议。[17]此外,关于教材比较研究的还有陈倩的硕士论文《小学数学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的比较研究》;[18]张维忠和李芳奇的《新加坡与中国数学教材的特色比较》,[19]严文海的硕士论文《“人教版”与“北师版”新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的比较研究》,[20]费祥历等的《数学实验教材的比较研究与实践体会》。[21]还有的研究是针对数学插图的“负效应”的研究,如刘明的数学插图“负效应”的分析及应对策略,对数学插图的“负效应”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数学插图“负效应”的策略。关于数学学科教科书插图的研究还有针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曹梦雅《小学数学教科书插图使用的研究》[22]以及韩玉昌、任桂琴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新教材插图效果的眼动研究》。[23]

2国外对教科书插图的研究

联合分析研究文献综述范文第6篇

税制改革是一个过程, 它是对税制设计和结构的改变来提高社会福利。税制改革的种类有很多, 它包括起征点、税率、纳税档次的变化, 还包括政府出台的对各种新税种的出台的鼓励和旧税种的摒弃。税制改革包含几个重要方面: 增值税的征收从生产转向消费, 这样激发使得企业的进一步投资; 增值税的征收面更加广泛, 对于一些金融服务行业缴纳的营业税转为增值税。

二、对我国税制改革有关问题的研究方法

2004 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税制改革的政策, 我国的税制改革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我国的税收制度还不够完善, 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距离。而纵观众多学者, 多采用两种研究方向: 外国税制比较与借古论今。

( 一) 外国税制研究

黄立新和张璇 ( 2010) 分析了在欧洲发生了债务危机之后世界税制改革的方向, 认为世界税制改革进入了增税期, 提高货物和劳务税成为税制改革的重点, 开征银行税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趋势, 加强征管是各国努力的方向。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 2012) 认为国外税制改革呈现六个特点: 1. 顺应经济全球化, 优化税收制度的趋势进一步明显。2. 对税收制度的结构的整顿逐渐成了重点。3. 税制改革中占有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减税。4. 减轻对社会保障税的纳税负, 降低就业率。5. 开源增收成为当务之急。6. 环境资源税收备受关注。

( 二) 对我国古代及近代的税制改革思想的借鉴

孙文学、刘佐 ( 2013) 主编的《中国赋税思想史》研究了中国每个历史阶段最主要的赋税制度, 通过对赋税制度的时代特点、思想特点、社会特点等各方面分析总结, 进而得出赋税对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夏国祥 ( 2003) 认为民国税制思想从积极方面看: 对国外税制改革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我国应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税制结构。从消极方面看, 当时的国情例如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 使得税制改革不能很好的坚持下去。

三、现今关注的主要问题

龙军, 朱君 ( 2007) 认为: 税制结构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我国现行税制的主体结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有的税种搭配和税制要素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结构和税源结构的发展变化。现如今市场经济是鼓励流通的, 而流转税所占比的变大与市场经济的流通性相悖论。

岳鹏星 ( 2016) 认为就我国现状而言, 同样由于纳税人权利没有得到完全的保障, 特别是制度层面的保护, 而导致了我国税制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行政性主导下的设定税种、征税, 且征管方式有待提高。我国现行税收体制下行政性的税制表现在税种的设置以及征管方面。全国人大作为立法机构通过的税种较少, 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

四、简要评价

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是税收制度选择的基础, 是税制改革的动力和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我国对现代税收制度的建立加大关注度, 而且现代税收制度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保障。具体来说, 我国构建的现代税收制度应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虽然学者们纷纷提出了一些较完善的改进措施, 但仍避免不了存在改革难度, 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保证不完善等。我国的税制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改革, 虽然这条路还很长, 但是只要我们坚持, 克服困难, 就一定能够得到长远的进步。

摘要:合理的税收制度有助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有利于社会的公平性, 是我国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经济的高速发展, 让我国的税制紧跟着时代不断地改革, 使其更加科学和合理。2012年, 随着我国“营改增”试点的开始, 我国税收体制逐步发生改变。“营改增”后, 我国的税收管理体制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些弊端与问题, 迫切需要我们及时进行税收体制的深化改革。因此, 本文对近些年学者对我国税制改革相关问题研究的关注点进行汇总和总结。

关键词:税制改革,改革有关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立新, 张璇.欧洲债务危机后世界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J].税务研究, 2010 (12) :90-93.

[2] 世界税收信息[EB/OL].http://www.citri.org.cn/wtax/beijing/, 2009, 2010, 2011, 2012 (1-12) .

[3] 孙文学.中国赋税思想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4] 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M].北京:商务出版社, 1999.

[5] 夏国祥.中国近代税制改革思想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 2003.

[6] 岳鹏星.税收法定视角下我国税制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J].领导之友, 2016:20-25.

上一篇:领导班子问题整改清单范文下一篇:绿化施工组织设计样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