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2023-09-20

陶艺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模块一:带你走进文明古国的陶瓷文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3、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我国的陶瓷文化 【教学重点】:

以我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陶瓷文化,引申到现代陶艺,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并将我国的古老文明升华为爱国情操。 【教学方法】:

1、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8至10人每组

2、对话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3、作品展示法:展示作品,引导学生说出陶艺作品的制作材料和方法。

4、图片展示法: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性,引导学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文化。 【教学内容】:

1、什么是陶艺,陶艺在我国历史文明中的地位,

2、陶艺的发展历史

3、现代陶艺的审美性 【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发问:在生活中,我们用得到哪些陶瓷制品?请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

第二问:大家知道这些多彩多姿的陶瓷作品是怎么样制成的吗?(引出陶艺的基本制作方法,为第二模块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第三问:刚才我们举了一些关于陶瓷的例子,大家知道人们是怎样发明并使用陶瓷的吗?(引出陶艺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世界各国的制瓷技术多是从中国传入的。第页 共 4 页模块教学试用教案——陶艺6/6/2017

在古代,外国人称中国为“瓷器之国”。直到现在,英语中的“china”一词的另一个含义就是“瓷器”。 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同是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通过人们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巧。中国的英文:China,这个名称来自于景德镇的原名:昌南镇,因为谐音所以就有了现在的英文名。

陶瓷品在人类的生活中已不再只有实用的价值,同时因为文化的演变,陶瓷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文化,多样化的风格及不同的型态用途,所代表的是人类审美观及生活品质的改变。

展示不同时期的陶瓷器图片,根据图片的说明提问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期,我国的陶瓷文化。展示国内外陶艺大师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陶艺的审美性。

模块二:自己动手制作几个陶艺小作品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示范两种陶艺制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利用两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能够制作出自己的作品 【教学方法】:

1、展示法:展示不同制作方法的陶艺小作品,请同学们说出它们都属于哪种制作方法

2、演示法:泥条盘制法、手捏法

3、学生自由创作:教师随时指导学生制作作品,引导学生掌握制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达到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陶艺制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教学内容】:

1、陶艺制作的材料和工具:陶土、纱布、垫板

第页 共 4 页模块教学试用教案——陶艺6/6/2017

2、陶艺制作的方法:(1)泥条盘制法(2)手捏法

3、制作要求:(1)生活中取材(2)影视作品、动漫中的形象取材(3)各种主题取材(小组之间协作共同完成主题)例如:交通工具、家用电器、游乐园等等

【教学过程】:

展示陶艺作品,请同学观察一下,并说出这个作品是什么,它属于哪种制作方法;

在制作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制作陶艺作品需要用到的材料、工具和制作方法。请大家认识一下我们课桌上摆放的材料和工具:陶土、垫板和纱布,并分别说出它们的用途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陶艺的两种制作方法:泥条盘制法和手捏法,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学生创作: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大家可以自由发挥,也可以根据黑板上的制作要求来制作作品。

布置任务:在下课之前,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制作出至少两件不同制作方法的小作品,并请部分同学谈谈创作作品时的感受

模块三: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

2、评价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互评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重点】:

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

1、鼓励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评价法:教师适当评价,对学生作品提出建议,以鼓励为主 【教学内容】

1、对本节课的内容做总结,回顾学过的知识,加深学生脑海中的印象

2、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创作想法和感受

第页 共 4 页模块教学试用教案——陶艺6/6/2017

3、鼓励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作品 【教学过程】

教师示意学生停止制作,这三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什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接下来,大家互相看一下每位同学是否都有自己的作品,是否完成了陶艺课程的课堂任务呢?

我们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说出在创作的时候,有一些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

每位学生在介绍之后,首先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再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并加以鼓励。

陶艺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一、高校雕塑专业开展陶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雕塑专业的不断完善, 陶艺课程的推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目前陶艺课程已经成为高校雕塑专业教学中的基础课程之一, 而在雕塑教学中渗透陶艺教学, 对于学生专业水平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有利于帮助学生打好雕塑专业基础。雕塑是一门造型艺术, 其主要通过雕、刻、塑等手段实现对材料的艺术创作, 雕塑与陶艺在材质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而围绕着材质而形成的陶艺课程, 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雕塑材质, 了解材料的特点, 这样其在雕塑造型中就能够产生“成竹在胸”的体验, 以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掌控能力。其次,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陶艺与雕塑的关键都在于实践, 学生在初学雕塑的时候, 由于对刻刀把握不灵活, 往往难以成型, 而在陶艺课程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本能出发, 对材料进行塑性, 提高其手脑配合的灵活性, 而这种能力能够很好地迁移到雕塑教学中来。再次,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是艺术的生命, 没有了创造力的艺术作品只能在不断的重复与模仿中失去生命力, 陶艺与雕塑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但是其对于设计者的创造能力的需求确是相同的, 在陶瓷课程教学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开放性的设计任务, 让学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 并在制陶的过程中加以实践,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不断发现自己创作中的问题, 进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创作水平。最后, 有利于继承并传播传统陶艺文化。我国的陶艺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 精美优秀的陶艺作品更是不计其数, 而由此形成的陶艺文化也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 在高校雕塑专业中渗透陶瓷艺术, 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的陶瓷艺术, 对我国陶艺文化形成初步理解, 进而推动陶艺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二、高校雕塑专业的陶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陶艺课程已经成为高校雕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且在帮助学生打好雕塑基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问题, 其实际效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例如课程结构不合理。雕塑专业的陶艺课程不同于专门的陶艺课程, 其主要的功能是服务于雕塑专业教学, 提高学生对材料的设计与造型能力,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高校雕塑专业的陶艺课程与专业陶艺教学并没有明显区别, 学生在陶艺课程中形成的技巧很难运用到雕塑专业学习中来;实践课程的不足。陶艺课程存在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陶艺作品创作,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挖掘其创造能力,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 以及陶艺的基础课程地位, 教师无法为学生安排丰富的陶艺实践操作机会, 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迟迟得不到提高。

三、提高高校雕塑专业的陶艺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

要想提高高校雕塑专业的陶艺课程教学质量, 学校、教师就应该从目前的教学问题出发, 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 用陶艺课程帮助学生打好雕塑专业基础。在教学实践中, 首先要调整课程结构, 巩固陶艺课程的基础地位。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 在雕塑专业的陶艺课程教学中, 学校、教师应该从提高专业教学效果的角度, 对陶艺课程结构进行优化, 以区别专业的陶艺课程, 如在课程中明确陶艺的概念, 明确陶艺教学的主要任务, 增加陶艺基本成型技法、装饰技法、烧制技法以及陶艺欣赏课程, 让学生的艺术性和技术性得到全面发展, 并在学习中进一步体会陶艺与雕塑之间的联系。其次, 明确现代陶艺的应用范围。我国陶艺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 不仅形成了精湛的技艺, 更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对于陶艺并不陌生, 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陶艺也逐渐突破了生活用品的范围, 向更加广泛的应用领域渗透, 如工业陶艺、实用陶瓷等, 而在雕塑专业教学中, 教师应该重视对雕塑与现代陶艺关系的分析, 并通过丰富的作品赏析, 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最后, 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课程调整中, 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造型、装饰、烧制等环节中来, 并在实践中观察材料变化情况, 以深化对不同材质的理解和掌握。此外, 教师还应该注重对教学方法的调整, 在实践中, 可以利用任务教学、合作教学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参与性, 并在沟通中激发创作灵感。

四、结束语

总之, 高校雕塑专业陶艺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陶艺实践, 深化学生对创作材料的探索, 并了解其运用范围, 在造型的过程中, 能够通过对不同材质的理解, 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 而这对于雕塑作品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 学校以及专业教师应该从雕塑与陶艺的关系出发,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 让学生在反复的造型与创作中, 提高驾驭材料、表达艺术情感的能力。

摘要:陶艺课程是高校雕塑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 通过陶艺教学,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材质的特点以及表现, 并在雕塑中能够进一步强化对造型的体会, 提高作品的艺术性。但是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的雕塑专业在陶艺课程教学存在着问题, 影响了学生雕塑基础知识的学习, 基于此, 本文从高校雕塑专业开展陶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出发, 结合教学问题, 探究提高高校雕塑专业的陶艺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

关键词:雕塑专业,陶艺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小飞.陕西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产、学、研一体化建设问题研究——以公共艺术专业雕塑与陶艺为例[J].知识经济, 2017, (05) :136-137.

[2] 张玉菲.高校雕塑专业的陶艺课程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6, (13) :134.

陶艺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 陶艺课程 教学

引言

因计算机技术、美术课程得到有效迅速的发展,从而使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大。当前高校的美术教育正处于由过去的“知识型”、“技能型”的教学模式过渡至“能力型”、“素质型”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时期,这种过渡变化是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均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课题[1]。如今,绝大多数的高校已经陆续增添了有关于美术专业学生的陶艺课程。这个科目重点强调了关于造型之类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视觉、触觉以及想象力等方面所产生的具体作用,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良好的优异感。同时通过开设陶艺课程,使学生进行学习陶艺相关的知识内容,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潜能,最终能够实现理论、实践二者相互结合一起。

一、创新思维在陶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缺乏原创意识及国际视野

在进行开设陶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严重缺失前瞻性。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会选取过去由前人制定出来的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只是反复强调工艺技术的一些知识内容及以模仿为主的几个学习方法。这种内容过于单

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对于现在的素质教育、新课改二者的实施均产生较大的阻碍。而从学生角度来看,其可以学到只是传统技艺的一些表面上的技巧,而几乎很少可以涉及到国际上最新研?l出来的教学成果,这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学生创新理念的发挥。在这种常规陈旧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一般只需要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要求按时完成的任务即可,这就严重地遏制了自己主观思想的发展[2]。所以,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必须对陶艺教学模式进行整改和创新,应充分参考国外一些高效的陶艺教学模式,并将根据国内实际的教学情况与其进行完美的结合,做到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2.缺乏开放性和兼容性的课程建构

当前我国高校在陶艺课程建构方面的内容、形式均比较的单一,没有显著突出的时代特征,与其他学科存在较少的联系,这就致使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严重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同时,并且这种类型的学科在设置课时均比较少,从而导致了学生的陶艺知识的学习时间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缩减。另外,部分学生缺少认识与陶艺课程有关的知识,这就更别说其对陶艺的创新思维。

3.只注重学习技能,而忽视培养思维

陶艺教学在大多数的高校中通常只被重视对于技能知识的重点训练,过度地反复强调陶艺技法知识的重要性。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只会将学生限制在了教学目标当中必须要把握原料的属性以及成型方法等方面知识的范围,例如说粘贴法、手捏法以及施釉法等,但通常严重缺乏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的知识。教学评价要求过分以及反复强调陶瓷技术,进而忽略了学生在进行陶瓷质感过程中具体的体验和感受。这种过度重视对技术知识学习、而缺少对创新理念学习的教学模式非常容易致使学生进入到错误的学习区。目前,大多数的高等院校,把陶艺学科中的制陶、烧陶等技术的制作步骤视为教学中的重点学习内容,其所占的课时时间的比重是比较大的,这就导致了创新理念培养受到了一定发展的限制。并且,在陶艺审美方面的有关标准的制定也严格规定了必须要将规矩、精美二者作为其评价的标准,但是这样的审美标准就导致了学生对于陶艺的审美创造受到了限制,非常不便于学生进行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4.教与学的沟通缺少互动性机制

在陶艺课程发展的这几年中,虽然有大部分的教育学者在实施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呼吁高校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由于现阶段的陶艺课程的教学模式还未能够完全地打破,仍然还继续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再加上少数的高等院校的美术专业当中的陶艺课程与其他学科并未存在较强的互动联系,学生在陶艺课程的课堂教学当中依然只是教师的一个听从者,教师传授怎样的知识,学生只能一味的接纳,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并且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的内容知识也是深信不疑,这就致使了学生在进行学习陶艺知识的时候严重缺少对事物进行有效的批判及探索。学生不能够自主地进行创新,只能照搬照抄教师的风格,而教师也致使按照自己本身的审美观点进行评价学生的陶艺作品,这就大大地制约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多样性发展和思维的独立思考。

二、陶艺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现阶段的高校教育不单单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可以学到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必须要重点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陶艺课程属于可以有效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一门重要学科,在开展教学的时候的各个学习步骤均不能只是停留在技能学习的表面,必须要重点培养学生在陶艺学习中的创新理念[3]。只有将思维观念作为创新的学习基础,才能够使学生获取真正的进步。陶艺作品的具体的制作过程充分地展现了手、工具两者的完美结合,通过利用手的制作进而对大脑的创新思维进行激发。陶艺作品的创作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双手部的灵活性,并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制作者在陶艺创作中想象力的发展。除此之外,陶艺作品也能够将作者所具备的个性及想法进行充分呈现。通过利用手、脑的两者完美结合一起,进而在陶艺课程的化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自由发挥,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而且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敢于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针对陶艺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具体实践

1.课程设置遵从时代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学生在进行学习陶艺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先将思维定式进行摒弃掉,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彻底地将自己的心态打开,用心去感受及体验生活重的每一个细节,在实践学习的过程总能够清楚了解自己所掌握的陶艺知识,反反复复锤炼自己的学习技能,利用创新思维进行创造新的学习形态[4]。若是想要实现这些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陶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拥有比较大的耐心以及包容心,能够担任地起教练这一个角色,进而可以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的陶艺知识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采用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去实现教学目标。并且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需要进行适当有效的沟通交流,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相当重要的。

2.强调作品的原创性,通过“造型”整合所学知识

在实施教授陶艺课程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要尽量扮演好陶艺知识学习的示范性角色,不断利用鼓励性的语言去鼓舞学生运用自身的创新思维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真正作品。在进行陶艺课程的教学时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视制作技术和原理的学习,二是要充分地聚焦陶瓷造型的规律及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了解一定的古今中外陶瓷艺术的发展相关脉络以及要点知识的学习。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这个复杂造型的制作过程实施陶艺课程知识的综合,进而强化学生各个方面的整体素质。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与陶艺相关的活动,如国外或国内的一些优秀的陶艺展览,同时也可以去一些有代表性的瓷厂和窑址的进行考察,从而让学生可以真切地噶受到陶瓷器物所拥有的内在美以及丰富多彩创造形式,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陶艺知识学习的欲望以及创造的热情。

3.在教学环节上强调“教”与“学”的互动作用

在进行陶艺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勇于突破单向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而现阶段的陶艺教学模式应当实现互动化,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呈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人机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实际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利用设疑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及创造,挖掘其在陶艺创作方面的无限的潜能,并且针对各种不相同的观点实施分析与辩论,从而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启发以及补充,进而可进一步增进教与学的互动,获取高效教学效率,最终达到预期中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创新的能力,产生教学相长的作用。

4.在实际操作中实施分组合作制,倡导团队协作精神

给予全部的学生实施分组合作制,这样的分配制度可以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分工合作以及集体探讨的优势,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团队精神。而这种制度的提出是在学生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陶艺创作过程中具有的复杂性、交叉性。而分组合作制全面的落实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进行实际操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合作兴趣,不但懂了如何尊重他人,并且也可以呈现出团队合作的巨大的创造力和优势。另外,实施分组合作制该可以解决学生短时间集中应用场地、设备的矛盾,从而可以充分协调教学资源。

结语

学习陶艺知识不单单是在进行发扬光大古老技艺,同时也是一种对艺术魅力的追求,并且学习陶艺知识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发挥自己的主观思想,同其也是净化心灵的一种载体。在高校中进行开设陶艺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及价值。实施陶艺课程也是在进行传承发展传统文化,通过开设陶艺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全面感受到我国传统陶瓷文化所具备有的精神和内涵。陶艺课程可为手、脑二者的完美融合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陶艺创作的兴趣以及想象力。另外,进行开设陶艺课程还能够总结概括知识,从而可以将不同文化不同知识和谐地综合在一起。本文进行总结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陶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几点符合我国目前国情的陶艺课程教学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扬.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及其实践探究[J].美美术教育研究,2016,0(01):161.

[2]邱卓.创新思维视野下陶艺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啊啊[J].戏剧之家,2015,0(23):201.

[3]荆琦,董国娟.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转型期陶艺课程教学研究――以滁州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05):171-172.

[4]?剑.陶艺课程教学的整合再研究――以攀枝花学院陶艺教学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0(19):85-87.

作者简介

陶艺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本文试从一种崭新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当代陶艺,通过对中国当代陶艺研究方法的分析,阐述了中国当代陶艺无论从创作还是研究都停留在西方陶艺的阴影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学术地位和话语权。本文旨在提供符号学研究方法,寻求陶艺研究学术创新,以期使中国当代陶艺在赶超美、欧、日等国陶艺的同时,传承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取得中国陶艺应有的话语权。

[关键词]符号学;当代中国陶艺;研究方法;学术创新

肖 绚(1970—),男,景德镇陶瓷学院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符号学、模式识别;李兴华(1964—),男,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陶瓷美学。(江西景德镇 333001)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陶艺符号学研究”(项目批准号:GL0731)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江西省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支持的研究项目。

陶艺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了许多文化信息。虽然中国陶艺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但现代创作观念上的转变和新形式的探寻在20世纪80年代还处于萌芽状态,对中国陶艺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与中国陶艺今日所处地位不同,西方陶艺在其历史和现代之间维持着思想和学术的一脉相承性。由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中断,西方艺术标准成为“经典”话语权,西方陶艺理论甚至成为衡量中国陶瓷艺术成败得失的标准。但中西陶艺在其心理模式、符号系统、文化传统方面的歧异性,导致各自学术性话语之间语义学组织的显著区别。当中国传统陶艺按照西方陶艺理论使用较严格的逻辑标准加以分析时,前者的其他意义成分即会失去或减弱,所以建立中国特色的陶艺理论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本文是从符号学角度对当代陶艺研究方法进行反思和创新的尝试。

一、当代陶艺和陶艺研究方法

(一)当代中国陶艺现状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对外文化交往的扩大,西方现代艺术的传入,价值观的多元化与市场经济的兴起,中国社会开始转型,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迅速发生变化,中国陶瓷艺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经济提供了陶艺家生存的环境,也成为引导陶艺生产的一个重要利益驱动因素。90年代初各地陶艺工作室纷纷成立,成为中国当代陶艺的主要创作力量。中国当代陶艺就此开始成为气候,与国外陶艺家交流也越来越多,中国陶艺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但当代中国陶艺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忽视了东方陶艺的传统,过多地打上了西方陶艺的烙印,成了西方现代陶艺的翻版,作品缺少中国陶艺符号元素和文化内涵,更缺少中国艺术特有的气质[1](P109-111)。其二,陶艺工作者大都只关心创作,而不关心理论,学术界对中国当代陶艺缺少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艺术批评。中国陶艺研究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结果是中国陶艺缺乏理论支撑和学术引导,缺乏理论研究和评价标准,根基不深,自然难达高峰境界!

(二)当代陶艺研究方法

其实对当代陶艺的研究绝不只是陶艺学科范围的问题,它涉及到中国造型艺术原始话语的许多方面,如社会与学术制度、作者动机、读者的理解、文化的结构、政治和历史环境以及艺术在特定社会历史下的功能等。显然中国陶艺研究还没有在这个层面上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还只处在初始阶段。

现有的陶艺研究方法主要有:

1.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方法在战后西方发展很快,这种研究方法在陶艺研究中也常常会被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其主要是借助行为主义、现象学、认知心理学等的理论和方法,对陶艺家及其作品进行研究,涉及艺术家的精神、情感、想象、幻想、动机、意志和人性等高层次品质。这种方法研究艺术家如何用特有的语言表达对社会的认识,认为陶艺只是表达情感,不必有具体框框,是一种行为和情感。

2.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目前有三种比较法被广泛应用。第一,集中的区域比较法;第二,控制比较法;第三,跨文化比较研究。陶艺学科的比较研究方法主要是借鉴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从创作者的性别、地域乃至国别等角度对陶艺进行跨文化、跨时代研究,从而对男性陶艺、女性陶艺、中国陶艺、欧洲陶艺、美国陶艺、日本陶艺、韩国陶艺等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找出一些共性的东西,也试图找到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种族、民族在审美习惯、审美制度、审美传统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以另外一种立场和眼光来理解和认识我们自己。

3.经验描述方法。陶瓷艺术是一种可以经验的现象,可听、可看、可触摸、可参与、可体验操作,不应做超经验的解释,必须做经验的解释,因此,描述和把握经验就成为陶艺研究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其主要从造型、装饰、风格、艺术价值等角度对陶艺进行研究,得出结论。[2](P82-84)

4.美学研究方法。美学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哲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任何艺术理论探讨陶艺如果从表象到深层,都无法回避哲学层面的对陶艺欣赏、审美、美学价值等根本观念和问题的界定。实现陶艺学科的健康发展,必须将我们的理论体系搭建在坚实的哲学基石之上,以哲学的方式阐释陶艺的本质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揭示陶艺学科的其他问题与规律。美学研究方法有助于当代陶艺找到一条与人类历史进程、与世界文化发展方向、与时代精神相吻合的中国当代陶艺理论发展的思想线索,奠定新的陶艺理论框架体系。

二、当代陶艺研究方法存在的缺陷

(一)以传统西方学术模式和西方文化为理论支撑,没有很好地处理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传承

20世纪,在西方强势文化流传的背景下,西方科学、哲学、艺术等在中国都拥有经典话语权。当代陶艺同样以西方为经典,以西方陶艺为学术标准。西方陶艺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无可厚非,但作为一种教条则阻碍和窒息了中国本土陶艺家的创作灵感和艺术表现力,导致中国没有出现更多有世界影响的陶艺家和有震撼力的经典作品。

现代人越来越意识到不同地域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虽然会有很大的差异,却各有其合理性,他们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只有通过其自身的价值系统,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有意义的解释。在艺术领域更是如此,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们用以交流与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不同民族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各自的情感交流与表达方式,在这一生活与文化圈内部往往是最有效的。所以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任何文化艺术都不能用一个标准、一个声音说话,否则在发扬一种艺术的同时,也是在摧残其他艺术。对中国而言,在睁开眼睛看西方,在海纳百川学西方的同时,绝对不能忘记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能忘记中国人在这个世界的各种场合、各个领域都要有自己的声音。陶艺学术研究同样要立足本国文化传统,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和理论体系。

(二)过分侧重心理学分析和肯定陶艺家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没有认真地研究当代陶艺如何走向大众

西方陶艺与西方当代艺术思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现代西方文艺思潮中,崇尚个性,关注内心世界,却少了一份对自然物的关怀,少了一份浓厚的文化根基。在这种思潮影响下,陶艺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物,陶艺只是一种创作模式和表现方法。当代陶艺应该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对陶瓷本质的理解和追寻,去体现创造者对陶艺的理解:比如社会、文化、宗教、哲学、历史等,发掘出独有的审美感受。也就是说继承优秀传统加以深化并融合自己的东西形成个性。缺乏文化,作品永远大不起来。

其实任何艺术的真正评论者都是大众,艺术要面向大众,艺术要关注大众生活,艺术要走向大众。而中国陶艺走向大众,就必须处理好艺术标准单一性还是多样性、审美共同性和个性、大众标准与艺术家个人标准等问题,陶艺研究必须在这些问题上下工夫并作出回答。

(三)只注重分析陶艺家个人风格,没有很好地研究和回答陶艺的时代功能和社会价值

当代陶艺研究更多的是分析陶艺家个人风格和作品的艺术性等微观问题,关注时代、关注人类精神、关注艺术的社会功能不够。其实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时代之外,艺术家也不例外。他可以保持对现实的批评,可以和现实有一定距离,但必须以自己的方式介入社会,必须勇于承担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实现艺术的社会价值。陶艺研究必须重视这个方面的研究,必须提醒艺术家承担社会责任。

与此同时,中国现代陶艺创作应注意解决好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关注现实生活,吸收现代文化艺术新思想、新观念;走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要开创陶艺新局面,还需要一种突破精神,一种前卫实验精神。

总之,艺术与艺术家的个性、与艺术家生活的时代、与特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和心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东西方艺术与东西方文化有内在联系,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体系,在表达方法、作品精神、艺术风格 、艺术欣赏等方面不能完全用一个标准和模式来评价。

三、用符号学研究方法研究当代陶艺的意义

符号学(Semiology)方法是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方法论探讨的重要方向之一,被视为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语义学和逻辑学基础,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数学”工具[3]。它是由19世纪末美国人皮尔斯和瑞士人索绪尔开创的,其主要方面包括对比较模糊的文化及学术现象进行精确的描述和对人文学术现象中的意义关系、因果关系、评价关系、行为关系进行较精确的表达和分析,以促进和提升对人文社会科学对象的理解和运用。许多学者认为21世纪将会是“符号学大有作为的世纪”。符号学方法有助于探讨与意指过程和交流过程中种种涵指可能性相联系的理性类型学,但目前还没有学者从符号学的角度系统地对中国陶艺进行研究。将符号学研究方法引入到陶艺研究将有助于揭示中国陶艺的文化内涵,不仅为解读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国现代陶艺家的创作能力,其意义如下:

(一)作为一种方法论工具,规范陶艺的学术标准

借鉴符号学研究方法,尤其是借鉴和汲取符号学的学术规范,将会有效弥补当前陶艺研究在学术方面的弱项,使掌握大量感性资料与经验性材料的学术研究群体,进一步注重学术规范、迅速提高研究成果水平,寻找更多学术途径,利用更多研究方法,通过更加多维的视角,以探索和解决诸多艺术学问题,从而进入当代主流学术界的视域,藉此改变艺术学的研究重心。

(二)更能理解陶艺符号背后的文化含义,有助于国际学术交流,提升中国陶艺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在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文化形式中,艺术和宗教最能体现人类的本能,最能反映人性中共同的一面,从而在这个层次上实现对话和交流。而各种民族艺术形式中的符号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最能表现一个民族真实的世界观和道德观。从符号学角度看,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有一套系统规范的符号体系,从造型、釉色、装饰、题材、风格等都可以用符号进行表达,其中传统陶艺的吉祥纹饰更具有明显的符号和象征意义。通过符号很容易让人看到其民族、地域、时代、文化特征,也与传统文化的精神完全一致。充分的符号学对话将有助于人们理解陶艺符号背后的文化含义,有助于国际陶艺学术交流。为达此目的,中国陶艺应按符号学方式加以再表述,以使其更便于和其他地域学术进行有效沟通。

(三)构建适合中国陶艺发展的符号体系

中西学术分类系统在其心理模式、语言系统、文化传统方面的岐义性,导致各自学术性话语之间语义学组织的显著区别,两套思维系统并未在理论的层次上彼此支持或建立有效的理性的联系,特别是在与语义学成分有关的部分之间,因为后者更紧密地植根于各自的历史、文化、学术环境。就中国陶艺而言,其生命力本来在于保持其传统思想方式的特殊风格,因而涉及到语言的、逻辑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历史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其意义涉及种种不同的语义学的和思想社会的层面,它只能在自己的传统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挥其精神感染作用和实现其艺术价值。

以西方陶艺为解释标准并未能增加对中国陶艺话语的理解。所以,当代中国陶艺家需要重新组织和重新表述中国传统陶瓷艺术话语,构建适合中国陶艺发展的符号体系,使其在现代学术和社会交流中发挥有效的作用。中西比较陶瓷艺术研究领域内部的障碍,只有通过进一步考察两种陶瓷艺术的不同概念组织,不同学术制度结构之后,才可以更清楚地加以揭示。需要指出两套艺术话语传统之间具有的不同的意义产生和作用方式的背景,以及在二者之间进行直接比较的不恰当性。我们并未否定两套陶瓷艺术话语之间对话的可能性。正好相反,二者之间有效的对话对于人类共同对艺术的理智探索任务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四)用全新的角度进行陶艺研究,提高陶艺创作能力

研究陶艺符号学有助于理解陶艺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关系,提高陶艺创作的水平。陶艺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利用陶瓷媒体传达信息,是一个求解过程而且是多解的,这一思维过程往往是借助于符号来进行的。通常在设计前期,陶艺家工作是意象积累阶段,是有意识地应用格式塔心理学和原型理论,做一些符号性的规整、分类、收集和研究,并在设计中采用构成的方法重新组合符号,为陶艺创作服务,而且采用了隐喻、换喻等手法来表达设计者个人的创作理念。

现代陶艺设计中的符号具有以下特点:符号功能是纯审美功能;构成的目的是信息的自我目的化;符号是以形、色等空间符号存在;符号的感知性是个体性的视觉、触觉符号;信道是单件手工制造;语义学规则依赖个人的感性;语构学规则受陶瓷工艺和陶瓷材料理化成型特性的制约。

(五)符号学研究方法有助于中国陶艺的学术创新

从学术创新角度看,创新不仅有理论的创新、研究对象的转移,还有方法的创新。不仅借鉴、学习西方当代人文科学新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创新,从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找历史话语、整理理论范畴、构建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学术创新。对中国当代学术来说,20世纪的学术始终未能摆脱西方学术的影子,没有能找寻一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本土学术现代化之路。当代中国陶艺领域研究学术语言和范畴很多是借鉴西方的,但如果借用符号学研究方法,用于整理中国本土的文化资源、学术传统,尤其是在陶艺研究领域以中国特有的符号——造型、色彩、主题、装饰等能指形式,进而深入研究这些符号背后的所指,从比较研究角度,从人类学角度去研究符号后面的宗教、人类行为、价值层面和生活方式,能够在更高理论层面研究和评价中国陶艺的理论和文化价值,也能够在一个较为畅通的对话平台,进行当代中国和西方陶艺的学术交流。从全球化和跨文化学术交流角度,实现中国研究材料和现代研究方法的互动,是一种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当代学术探索之路。

四、结论

对于中国陶艺来说,由于20世纪西方学术体系和方法的引入,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存在着一种近乎绝对的认识论断裂。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特殊的解释学,来处理此认知性的裂隙所造成的沟通困难。符号学方法,正是对此由不同文化模式造成的认识论断裂设法予以解决的一种努力,是从全新的角度进行陶艺研究,是当代中国陶艺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的尝试,目的是以此为媒介和平台同西方陶艺进行全面深入的对话。

[参考文献]

[1]吕金泉.现代陶艺的误区[J].艺术百家,2004,(77).

[2]张兰芝等.陶艺材质艺术语言表述探究[J].中国陶瓷,2006,42(12).

[3] 李幼蒸.历史符号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彭 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陶艺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摘要:现代陶艺主要传达现代人的观念和心声,特别强调对泥、釉及成品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强调创新意识,以充分展示设计者的观念和材质的美感。这些特质正是把它引入设计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设计基础教学;现代陶艺;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教学现状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根据调查发现,许多职校的发展方向与国家和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任务严重背离。首先许多职业教育学校,教学方法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沿用普通教育模式。但实际上自70年代以来,国外职教界开始探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而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获取。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特别是在艺术设计方向,职业教育的特点并没有体现,还是继续延续着传统的教育方法。

其次是在课程设置上,目前各校课程设置至今仍囿于“三段式”和“三大构成”的局限。这样的课程设置虽然优势和特点明显,但是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来看,并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只有将能力和创造力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问题分析

设计基础教学目标是培养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但作为职业教育必须重新审视自身,进行理性分析,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学科和专业的界限在日益淡化,且向边缘化发展。基础教学也应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兼容性,这样才有益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如果基础阶段过于强调专业教育,无形中将抑制学生的发展空间和选择的余地,将使其潜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挖掘。这样即使学生将来毕业了,获得了一定的文凭,也较难适应社会发展。

三、把现代陶艺引入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考

现代陶艺主要传达现代人的观念和心声,特别强调对泥、釉及成品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强调创新意识,以充分展示设计者的观念和材质的美感。从本质上说现代陶艺并不是以时间来界定的,而主要看作品中体现的观念和形式。这些特质正是把它引入设计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创新意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中普遍实施陶艺教育,目的不只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作为提高人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借助陶艺这种手脑并用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此外,我国作为陶瓷古国,普及陶瓷艺术的知识、弘扬优秀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也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更重要的是可以开拓教育对象的心智,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艺创作既是创造性活动,也是技术性很强的活动。从选料、成型到施釉、烧成,每个程序、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和变化的可能性。比如成型的方法很多:手捏、泥条、泥板、压模、挖空、拉坯等。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有着很多“意外”,为表达创作者的理念和创意提供了种种可能。因此,吸引着创作者不断地去探索各种造型、施釉和烧成的方法,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乃至艺术天赋得以激发和释放。陶艺的介入为基础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介质。陶艺活动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会动脑与动手,设计思维和肢体的协调能力能够得到训练,这样不仅使设计基础教学的内容得到拓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职业教育教学中,通过基础陶艺课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而这种手头能力的锻炼不仅刺激头脑的思维,做为基础课的一部分,更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2.拓宽文化视野。陶瓷有着悠久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除了可以丰富学生技术知识之外,还能陶冶情操、优化知识结构、扩大其知识储备。很多学生在的创作中显得平淡和乏力,没有广博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重要的原因。凡艺术大师无不是广泛涉足,博采众长的。这也是现在所倡导的“宽口径、厚基础”的提法相吻合的。虽然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并不是艺术家,但是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不正是使学生在职业化道路上有着更多选择吗?

3.塑造职业品质。在学习实践中,一些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投入到设计中去,缺乏坚韧的品质和勇于探索的激情。一件优秀的作品决不是偶然产生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特别是在市场的条件下,就业是一种双向的自主选择的活动,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必然将是一种优势。陶艺不同于别的材质,而是土与水、土与火的艺术。由于它的媒介物是可塑性极强的泥,可变性极大的釉料,以及烧制过程难以控制的火候,所以陶艺创作时常呈现出超越创作主体的艺术动机、艺术预期的现象。陶艺的制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品质。

4.提高学习效果。现代陶艺的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性思考。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部分。设计教育从本质上说是“训练设计思维能力和培养设计创造能力”的教育,建立起以培养人的创造力为核心的设计基础教育教学模式,一直是各类设计院校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现代陶艺的特定环境类似于一个工作室,教师与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空间中,在这种学习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会更加的流畅。教师的引导更为直接,教学指导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师的制作理念、制作技巧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这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利于调动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創造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陶艺课程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现代陶艺;传统陶艺;形体变化

0 引言

现代陶艺形体结构的多样性使陶艺家能够更自由地表达空间的丰富性。对作品形体的一种认识与理解便在这种多元结构和语境下不断发展起来。传统陶艺形体的造型主要是以同心圆的方式展现的,为了实用的目的,尽可能地使它的使用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现代陶艺则基本上抛弃了实用功能,更强调形体空间的视觉张力以表现现代陶艺独特的艺术魅力。

1 从对称形态向非对称形态的转换

在造型艺术中,对称的形态是指在三维立体造型形态中,视觉所看到的以中心点为分割线,形体的两面是相等的,形态变化也是一致的,这种对称的形态变化在传统艺术造型中比较常见。传统陶艺造型的对称性,是以器形的中心点为圆心,或中轴线为中心,通过拉坯手工成型来构建绝对或相对对称的形体,该形体两边的视觉张力是均衡的,形体变化不大,内空间的中空大多是为了满足烧成或实用的功能,外空间所围合成的胎壁所形成的形体变化基本上是向两边对称的。这些对称形态的形成一般都是靠辘轳车或拉坯机的匀速转动,在向心力的作用下,靠手的力量使形体趋向同心圆形态。

现代陶艺多元化的发展打破了这种单一对称的传统造型模式,更倾向于追求形体的不对称性。这种造型形态在视觉上所形成的变化方向、形体大小不是一致的,但从体量和视觉上看是均衡的。形体在形式上变化更为丰富,更为自由,外轮廓或凹或凸所形成的不一致的形态变化更彰显着陶艺家个性情感发挥的自由度和对美的理解与设计。例如,陶艺家露西·达克沃斯的作品,形体变化是由几个基本的几何形体在对称关系下,利用某个细小的局部采用方向的转变、体量的大小来打破形体上的绝对对称,在形式上寻求变化,在视觉上寻找平衡,在整体的对称中寻求局部的不对称。

色彩也是从视觉上构成不对称的一个重要因素。色彩有轻重感、冷暖感,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在形体上使用色彩对形体造成视觉落差,可以打破形体在形式、体量上的对称稳定感。例如,台湾陶艺家王修功的作品,形体是一个圆盘,造型上是中心对称的形体关系。而作者利用釉色的轻重感来打破形体造型上的绝对对称,以追求变幻迷离的视觉效果。

2 从平衡形态向非平衡形态的转换

任何物体能以某种相对稳定的形态在空间中存在、移动而保持不變,都必须处于这样或那样程度不同的平衡状态。任何一种形体存在于空间中,必然也就会受到重心与平衡规律的制约。在这一规律制约下,各种形体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丰富多变、优美动人的造型形态。平衡是物体在空间保持稳定的必要条件。各种艺术形态的塑造,大都表现为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形体的重心不能脱离了物体而存在,其稳定性就是它以这样那样的平衡方式在空间中保持不倒的那种特性。任何物体平衡程度如何,取决于物体的重心同支点及承重面的相对位置关系。

传统陶艺的造型形态,主要是以同心圆的形态展现其艺术价值,同心圆的基本形态要求使其造型形态具有对称性,平衡感。形体的中心点重心点大多是落在形体的正中心位置,给人的视觉感受上是平衡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传统陶艺中的瓶,碗、罐等,造型形态都具有平衡感、稳定感。

现代陶艺相对于传统陶艺而言,更强调了它的非平衡形态,形体变化更为自由,更为张扬。陶艺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打破了传统陶艺平衡的形态,重心点不再局限于承重面的中心位置,而是偏离了承重面的中心点,可以在形体上表现更大的艺术效果。在满足支撑点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使形体夸张变形,满足作者所要表达的空间张力。非平衡的形态更增加了形体的不稳定性,让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紧张感、方向感。例如,陶艺家安·特恩的作品《动物》,高度概括了动物的造型运动特征。动物的头部向一侧严重扭曲,整个形体由三个脚支撑,通过不平衡的形态特征来突出强化这种动物的性格特征。

3 从半封闭形态向开放形态的转换

一般传统陶艺都是存在于室内空间中,这种半封闭形态空间的大小与室内空间的大小、结构、颜色以及陶艺本身尺寸大小、肌理、色泽、展台等有直接的联系。随着人们“环境意识”与“设计意识”观念日益觉醒,公共艺术、公共空间一直都是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公共空间是连接人和环境的桥梁。当今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审美意识相互结合,上升到对人文因素的关注,公共艺术已经成为现代艺术思想和设计理念介入环境空间及人的内心对环境空间审美的代言。而现代陶艺凭借独特艺术表现力决定了它能够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介入到室外空间,参与到公共空间、自然环境空间中,从而从室内走向开放性的室外空间中。现代陶艺从半封闭空间到开放空间的转变实质就是周围环境空间的转变过程。从室内半封闭的空间形态到室外开放式的空间形态,正是陶艺形态介入空间的一种审美表达。

现代陶艺走向开放的室外环境空间其目的是要展示其空间的艺术性,即一种开放的形态变化。作品既要具备原创性和人文风格,又要将其所蕴涵的力度和张力拓展到广阔的公共空间中。现代陶艺在追求与自然环境空间共同作用的同时,应该以自然元素的联想,材质上的默契,造型上的呼应以及体量与节奏的把握作为创作基点,使陶艺作品自然地融入开放的环境空间氛围中,给环境空间增添一抹色彩的跃动和生活的激情。这种空间的建立是实现陶艺作品空间与自然环境空间彼此共存的、统一和谐的空间系统化关系以及创作者思维空间对世界观的表露。为了使现代陶艺融入开放的室外空间,艺术家必须改变陶艺的造型特征,使其在表现形式上,思想内涵上能更好地和区域文化背景、环境功能、科学技术相结合,将那些能体会现代人思想意识、感觉趣味和价值观念的陶艺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

上一篇: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范文下一篇:数学期末复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