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论文题目范文

2024-01-22

陶艺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现代陶艺主要传达现代人的观念和心声,特别强调对泥、釉及成品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强调创新意识,以充分展示设计者的观念和材质的美感。这些特质正是把它引入设计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设计基础教学;现代陶艺;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教学现状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根据调查发现,许多职校的发展方向与国家和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任务严重背离。首先许多职业教育学校,教学方法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沿用普通教育模式。但实际上自70年代以来,国外职教界开始探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而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获取。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特别是在艺术设计方向,职业教育的特点并没有体现,还是继续延续着传统的教育方法。

其次是在课程设置上,目前各校课程设置至今仍囿于“三段式”和“三大构成”的局限。这样的课程设置虽然优势和特点明显,但是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来看,并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只有将能力和创造力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问题分析

设计基础教学目标是培养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但作为职业教育必须重新审视自身,进行理性分析,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学科和专业的界限在日益淡化,且向边缘化发展。基础教学也应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兼容性,这样才有益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如果基础阶段过于强调专业教育,无形中将抑制学生的发展空间和选择的余地,将使其潜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挖掘。这样即使学生将来毕业了,获得了一定的文凭,也较难适应社会发展。

三、把现代陶艺引入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考

现代陶艺主要传达现代人的观念和心声,特别强调对泥、釉及成品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强调创新意识,以充分展示设计者的观念和材质的美感。从本质上说现代陶艺并不是以时间来界定的,而主要看作品中体现的观念和形式。这些特质正是把它引入设计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创新意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中普遍实施陶艺教育,目的不只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作为提高人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借助陶艺这种手脑并用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此外,我国作为陶瓷古国,普及陶瓷艺术的知识、弘扬优秀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也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更重要的是可以开拓教育对象的心智,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艺创作既是创造性活动,也是技术性很强的活动。从选料、成型到施釉、烧成,每个程序、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和变化的可能性。比如成型的方法很多:手捏、泥条、泥板、压模、挖空、拉坯等。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有着很多“意外”,为表达创作者的理念和创意提供了种种可能。因此,吸引着创作者不断地去探索各种造型、施釉和烧成的方法,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乃至艺术天赋得以激发和释放。陶艺的介入为基础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介质。陶艺活动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会动脑与动手,设计思维和肢体的协调能力能够得到训练,这样不仅使设计基础教学的内容得到拓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职业教育教学中,通过基础陶艺课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而这种手头能力的锻炼不仅刺激头脑的思维,做为基础课的一部分,更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2.拓宽文化视野。陶瓷有着悠久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除了可以丰富学生技术知识之外,还能陶冶情操、优化知识结构、扩大其知识储备。很多学生在的创作中显得平淡和乏力,没有广博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重要的原因。凡艺术大师无不是广泛涉足,博采众长的。这也是现在所倡导的“宽口径、厚基础”的提法相吻合的。虽然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并不是艺术家,但是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不正是使学生在职业化道路上有着更多选择吗?

3.塑造职业品质。在学习实践中,一些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投入到设计中去,缺乏坚韧的品质和勇于探索的激情。一件优秀的作品决不是偶然产生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特别是在市场的条件下,就业是一种双向的自主选择的活动,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必然将是一种优势。陶艺不同于别的材质,而是土与水、土与火的艺术。由于它的媒介物是可塑性极强的泥,可变性极大的釉料,以及烧制过程难以控制的火候,所以陶艺创作时常呈现出超越创作主体的艺术动机、艺术预期的现象。陶艺的制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品质。

4.提高学习效果。现代陶艺的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性思考。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部分。设计教育从本质上说是“训练设计思维能力和培养设计创造能力”的教育,建立起以培养人的创造力为核心的设计基础教育教学模式,一直是各类设计院校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现代陶艺的特定环境类似于一个工作室,教师与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空间中,在这种学习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会更加的流畅。教师的引导更为直接,教学指导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师的制作理念、制作技巧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这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利于调动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創造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陶艺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陶艺;传统陶艺;形体变化

0 引言

现代陶艺形体结构的多样性使陶艺家能够更自由地表达空间的丰富性。对作品形体的一种认识与理解便在这种多元结构和语境下不断发展起来。传统陶艺形体的造型主要是以同心圆的方式展现的,为了实用的目的,尽可能地使它的使用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现代陶艺则基本上抛弃了实用功能,更强调形体空间的视觉张力以表现现代陶艺独特的艺术魅力。

1 从对称形态向非对称形态的转换

在造型艺术中,对称的形态是指在三维立体造型形态中,视觉所看到的以中心点为分割线,形体的两面是相等的,形态变化也是一致的,这种对称的形态变化在传统艺术造型中比较常见。传统陶艺造型的对称性,是以器形的中心点为圆心,或中轴线为中心,通过拉坯手工成型来构建绝对或相对对称的形体,该形体两边的视觉张力是均衡的,形体变化不大,内空间的中空大多是为了满足烧成或实用的功能,外空间所围合成的胎壁所形成的形体变化基本上是向两边对称的。这些对称形态的形成一般都是靠辘轳车或拉坯机的匀速转动,在向心力的作用下,靠手的力量使形体趋向同心圆形态。

现代陶艺多元化的发展打破了这种单一对称的传统造型模式,更倾向于追求形体的不对称性。这种造型形态在视觉上所形成的变化方向、形体大小不是一致的,但从体量和视觉上看是均衡的。形体在形式上变化更为丰富,更为自由,外轮廓或凹或凸所形成的不一致的形态变化更彰显着陶艺家个性情感发挥的自由度和对美的理解与设计。例如,陶艺家露西·达克沃斯的作品,形体变化是由几个基本的几何形体在对称关系下,利用某个细小的局部采用方向的转变、体量的大小来打破形体上的绝对对称,在形式上寻求变化,在视觉上寻找平衡,在整体的对称中寻求局部的不对称。

色彩也是从视觉上构成不对称的一个重要因素。色彩有轻重感、冷暖感,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在形体上使用色彩对形体造成视觉落差,可以打破形体在形式、体量上的对称稳定感。例如,台湾陶艺家王修功的作品,形体是一个圆盘,造型上是中心对称的形体关系。而作者利用釉色的轻重感来打破形体造型上的绝对对称,以追求变幻迷离的视觉效果。

2 从平衡形态向非平衡形态的转换

任何物体能以某种相对稳定的形态在空间中存在、移动而保持不變,都必须处于这样或那样程度不同的平衡状态。任何一种形体存在于空间中,必然也就会受到重心与平衡规律的制约。在这一规律制约下,各种形体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丰富多变、优美动人的造型形态。平衡是物体在空间保持稳定的必要条件。各种艺术形态的塑造,大都表现为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形体的重心不能脱离了物体而存在,其稳定性就是它以这样那样的平衡方式在空间中保持不倒的那种特性。任何物体平衡程度如何,取决于物体的重心同支点及承重面的相对位置关系。

传统陶艺的造型形态,主要是以同心圆的形态展现其艺术价值,同心圆的基本形态要求使其造型形态具有对称性,平衡感。形体的中心点重心点大多是落在形体的正中心位置,给人的视觉感受上是平衡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传统陶艺中的瓶,碗、罐等,造型形态都具有平衡感、稳定感。

现代陶艺相对于传统陶艺而言,更强调了它的非平衡形态,形体变化更为自由,更为张扬。陶艺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打破了传统陶艺平衡的形态,重心点不再局限于承重面的中心位置,而是偏离了承重面的中心点,可以在形体上表现更大的艺术效果。在满足支撑点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使形体夸张变形,满足作者所要表达的空间张力。非平衡的形态更增加了形体的不稳定性,让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紧张感、方向感。例如,陶艺家安·特恩的作品《动物》,高度概括了动物的造型运动特征。动物的头部向一侧严重扭曲,整个形体由三个脚支撑,通过不平衡的形态特征来突出强化这种动物的性格特征。

3 从半封闭形态向开放形态的转换

一般传统陶艺都是存在于室内空间中,这种半封闭形态空间的大小与室内空间的大小、结构、颜色以及陶艺本身尺寸大小、肌理、色泽、展台等有直接的联系。随着人们“环境意识”与“设计意识”观念日益觉醒,公共艺术、公共空间一直都是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公共空间是连接人和环境的桥梁。当今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审美意识相互结合,上升到对人文因素的关注,公共艺术已经成为现代艺术思想和设计理念介入环境空间及人的内心对环境空间审美的代言。而现代陶艺凭借独特艺术表现力决定了它能够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介入到室外空间,参与到公共空间、自然环境空间中,从而从室内走向开放性的室外空间中。现代陶艺从半封闭空间到开放空间的转变实质就是周围环境空间的转变过程。从室内半封闭的空间形态到室外开放式的空间形态,正是陶艺形态介入空间的一种审美表达。

现代陶艺走向开放的室外环境空间其目的是要展示其空间的艺术性,即一种开放的形态变化。作品既要具备原创性和人文风格,又要将其所蕴涵的力度和张力拓展到广阔的公共空间中。现代陶艺在追求与自然环境空间共同作用的同时,应该以自然元素的联想,材质上的默契,造型上的呼应以及体量与节奏的把握作为创作基点,使陶艺作品自然地融入开放的环境空间氛围中,给环境空间增添一抹色彩的跃动和生活的激情。这种空间的建立是实现陶艺作品空间与自然环境空间彼此共存的、统一和谐的空间系统化关系以及创作者思维空间对世界观的表露。为了使现代陶艺融入开放的室外空间,艺术家必须改变陶艺的造型特征,使其在表现形式上,思想内涵上能更好地和区域文化背景、环境功能、科学技术相结合,将那些能体会现代人思想意识、感觉趣味和价值观念的陶艺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

陶艺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文章通过陶艺介入现代包装设计的实例,解析在现代包装造型、材质、色彩设计中陶艺的活用途径,指出富有传统中国味的现代陶艺包装,对继承与弘扬民族传统艺术、推进绿色包装设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陶瓷之国,中国陶艺品种丰富、美轮美奂,是中华民族精神之载体,是中华古国之代称。本文立足包装设计跨学科发展和对传统文化传承之思考,通过陶艺介入现代包装设计的大量实例,分析在现代包装造型、材质、色彩设计中陶艺的活用途径。

现代包装材质设计中陶艺的活用

材料是任何艺术创作都需要考虑的物质基点,是包装设计师必须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材料不仅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决定包装的设计工艺与质地属性,而且也对包装肌理效果的呈现至关重要。不同的设计工艺、质地属性与肌理效果能产生不同审美感受。陶瓷天然的矿物材质,既自然环保,又古朴典雅,陶艺的天然矿物质材质甚至一定程度上使包装设计产生了审美偏向,推向了包装设计装饰美与材质美的融合,对推进绿色包装设计的发展意义重大。毋庸置疑,富有传统中国味的现代陶艺包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如安徽“店小二”酒的容器设计,该陶器容器的原料为天然粘土,从质地属性上讲,其本身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有益于人体的健康,符合现代人对绿色、健康、环保的追求;从材质感官上讲,厚重的肌理形态,使品酒者能够在容器表面触碰到朴素、古拙,在触觉、视觉、味觉、嗅觉浑然天成的相互作用下,感悟到醇酒带来的全方位享受;从材质文化上讲,粘土这种天然的、含蓄的、古朴的内在气质,与我国酒文化中积淀的文化精髓十分吻合,因而大大的提升了“店小二”酒的文化意蕴。

现代包装造型设计中陶艺的活用

可以说,材质是包装设计的物质基础,而造型是材质的呈现形式。任何包装都是以一个具体形态而存在的,其功能也往往依附于造型而存在。将我国传统陶瓷艺术元素和现代陶艺的装饰形态,灵活应用到现代包装的造型设计之中,可以使现代包装呈现出特有的富有中国传统精神内涵(即中国味)的器物形态,这样既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商品外观设计的独特性、差异性、个性化及原创性的需求,同时也大大的延长了消费者享用商品后包装物的使用寿命与使用价值,因为好的陶艺包装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必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国窖1573”(泸州老窖)原浆酒系列包装中的两款容器设计,一款是“竹节”瓶(容器),即瓶身如竹。该款酒容器以“竹”为媒,将四君子之一的“竹”这一传统元素运用到包装上,使得这款陶艺包装有了气节,赋予了酒包装的力度,同时,仿“竹”的造型也十分贴近大自然,具有朴实自然的生活气息,可以说这样包装,本身就是室内陈设的一道亮丽风景。另一款“土陶”(瓶),其设计以出土的汉代陶质“饮酒角杯”为出发点,配套设计出土陶容器造型,外形底部大于瓶口、呈圆锥状,与“角杯”造型相似。这件仿汉代的土陶容器,形与神交相辉映,其古朴、简洁的造型同样不乏艺术

美感。

现代包装色彩设计中陶艺的活用

色彩是包装设计之灵魂。色彩的视觉张力是十分鲜明的,我国陶瓷艺术色彩丰富,色调自然,其中不少陶瓷的色彩是通过材料的化学反应天然生成。缤纷多姿的色彩为现代包装设计构筑了一个五彩斑斓、艳丽华美的绚丽世界。新颖独特而又个性鲜明的陶艺包装色彩,可以带给消费者或朴素悠远、或清新自然、或淡雅恬静、或明快华丽的艺术气息,这些色彩特性与现代包装设计师所追求的“生活艺术化”的设计目标及当今人们追求“完美生活品质”的理想是一致的。当前正盛行的云南红茶,其内部包装就是直接采用了红瓷,红瓷是湖南醴陵的特产,历史悠久,其声名远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独特的艳丽色彩,大气而又精致,及其适合作为特色产品的容器;红瓷大气、自然的色彩特性又恰好符合现代绿色包装设计的理念。又如青花汾酒的容器,白瓷瓶上青花,青色意蕴悠长、婉约雅致,具有鲜明的中国味,与瓶身上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相呼应,使汾酒立刻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

结语

在现代包装设计的中,材质、造型、色彩都是为包装及产品的需求而生的,其目的在于传达一种情感、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即人文性、人本性。诚然,现代包装设计不能忽视其人文性与人本性。国内外许多畅销商品品牌的包装设计都善于借助于情感、理念、文化来占领市场。引领市场。因而,给商品注入“文化内涵”是现代包装设计要实现的重要诉求。文章认为,活用陶艺,能够创造出许多富有传统中国味的现代陶艺包装,符合人们追求“完美生活品质”的理想,同时对继承与弘扬民族传统艺术、推进绿色包装设计发展具有重要的

意义。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作者简介:付薇薇(1983- ),女,硕士,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陶艺及艺术设计教学。

陶艺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兴趣;轻技法重创作;合作学习;成功感

陶艺这门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美术教学中已初步显示出了她的魅力,学生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锻炼。那么陶艺教学有什么好处呢?怎样进行陶艺教学呢?

一、让学生了解传统的制陶工艺和悠久的陶艺文化

中国的陶艺曾经长期影响着世界陶艺的发展,但近代却落伍了,特别是陶艺教育。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的前阶段,讲述了陶器的一些历史,并且让学生们欣赏了大量精美的图片和陶器实物,了解了陶器的整个生产过程、品种。这样使儿童更有好奇心和制作的欲望,儿童们渴望用双手去制作自己喜欢的陶艺作品,去表现心中的世界。

二、用创新观念来引导陶艺教学

我们必须要把创新思维融入到陶艺教学之中去,使其充满活力。我先引导学生进行泥塑,开始学生们都有极大的新鲜感,因为孩子们有爱玩泥巴的天性,大家开始随心所欲地捏一些造型奇特的人物、兽,但是在造型、方法、内容上显得很单调。学生和老师都要具有创新精神,特别是老师要起到表率的作用。

我认为开展陶艺课是最得够体现儿童的创新精神的。陶艺课材料简单是与泥巴打交道,大家的兴趣浓可以无拘无束地进行丰富的想象,眼睛看,脑子转,心里想,手上做,观察能力逐渐敏锐,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造能力得到发挥,欣赏能力得到提高,如此效果,则是其他一些课程难以比拟的。

三、怎样进行陶艺教学,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素质

1.首先是陶艺成形方式和装饰手法

中国的陶瓷艺术历史悠久,各种作品形式,种类层出不穷,品种繁多。那些陶器优美的形态,活泼奔放的纹饰,无不凝聚着先民的智慧和汗水。这些作品使用了许多不同的成型方式,我在本学期的教学中主要使用了泥条成形、泥板成形和拉坯成形三种方式教学。泥条、泥板成形比较方便成形快,变化的形式比较多样,更活性强。通过实践学生们接受得比较快,而且很感兴趣,能够做出自己想做的形象。拉坯成形的难度比较大,只能够做一些圆形的物体,这种方法在初期教学主要是尝试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

在陶艺成形的方式上我進行了泥条和泥板的整合,并且结合了挖、刻、划、拉等装饰手法,大大地拓展了陶艺的表现力度。学生们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做出一些自己喜爱的作品。

并且还结合儿童的特点待泥坯干了后涂上一些颜色进行装饰。在陶艺课上大家的兴趣特别浓厚,虽然说作品不是很精美,但是感到自己也能做一件陶艺作品也十分兴奋,我还要求同学们通过互相评价,展示,介绍来得到进一步提高。

另外,还指导学生们创新用其它方法来装饰自己的作品,使其更优美、精致。

2.在陶艺制作的内容上创新,具有儿童特色

在陶艺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其表现的内容十分广泛,从中无不体现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在今天,陶艺教学如何在继承古代陶器优点的基础上,创造出能充分体现儿童个性的陶艺作品值得我们思考。处于小学时期的儿童,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用手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东西,用心去表现自己的梦想。根据这一年龄段儿童的特点,我们应选取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来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我在陶艺教学中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什么东西最感兴趣,大部分学生都提到了小动物,卡通形象,动画片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回答却启发了我。在陶艺教学中能否可以融入儿童喜欢的卡通动物、人物呢?经过我的实践,卡通形象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表现内容。它简炼、夸张、拟人的造型比其他艺术形式更易理解。关键就在于把以往的平面绘画通过泥巴塑造成立体的陶艺作品,使其更加生动,进一步培养儿童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在陶艺教学中我还遇到一些难题,有时学生们总随心所欲地制作。我利用自己学习到的陶艺知识,对儿童进行最初阶段的启发,引导学生联想并开拓其想象的空间。开始,我示范制作了一些卡通形象,如:小乌龟、兔巴哥、皮卡丘等。来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了解制作方法。我还事先准备一些图片资料给他们欣赏、临摹,在临摹过程中还讲解了身体比例和基本结构的观察方法。让他们在不同的陶艺成形中发现美的造型,使学生们在自己制作过程中逐步深化对陶艺的认识、理解、潜移默化地掌握陶艺的技能,并在大脑中产生深刻的印象。并让陶艺通过卡通这种形式使儿童对陶艺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觉得“玩泥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

每个人的兴趣、习惯、个性都不同。让学生们在经历了一段示范临摹之后,儿童掌握了一定技能、技巧。我在下个阶段儿童运用创作活动中,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卡通形象,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从而创造出有情感,新颖独特的陶艺作品。

3.陶艺教学方法要不断变化,具有新颖性

(1)利用本土资源,指导学生们收集一些有关陶艺方面的资料,拓展他们的知识面。组织了部分学生去参观了陶器厂,了解陶器的生产流程,为学生们介绍陶艺知识。请陶器民间艺人对学生们进行指导,欣赏优秀的陶器实物;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在健康娱乐的活动中受到激励,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使整个陶艺教学活动寓教于乐,学生在活动中求知,求美,求乐。

(2)在教学中要组织开展讨论活动,可以把学生中对陶艺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交给大家讨论。我发现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提出了大量问题,例如“什么是陶艺?”“怎样用泥来制作?”“泥坯又如何变成精美的陶艺品?”“如何装饰自己的作品?”等等。发动学生敞开思维,集思广益,在平等讨论中自我解决问题。并且把学生们搜集到的陶艺方面的资料如“历史背景,艺术流派,陶艺的材质,工具设备,工艺过程等内容在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小结。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拓展思维。

(3)我们还要走出校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发展。关键在于把自己的作品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出去。学生们看见自己烧制出来的作品都显得异常兴奋。我组织了学生搞一些小型的展览;陶艺精品义卖;参加各级比赛等。使他们的学习成果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增强了学生们进一步学习的信心,还体验了生活的滋味。

总之,陶艺教学也是美术教育的一种形式,通过陶艺教学来锻炼学生手、心、脑的结合;把学生们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优势。经过我本学期以来的实践,我认为适当的陶艺教学还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形式。在我们的地方资源中展开陶艺教学也是很有益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地方特色。本文只是我的一些浅薄的看法,我希望陶艺教学能真正融入到美术教学中,使其拥有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小学美术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安丽艳.西部素质教育.2015(18)

[2]做陶艺到底做什么[J].廖建明.陶瓷科学与艺术.2015(11)

[3]用啤酒调制化妆土装饰陶艺器皿的尝试[J].王新会.陶瓷科学与艺术.2016(01)

[4]谈小学美术课的生活化教学[J].张艳红.中国校外教育.2016(02)

[5]民间美术在农村基础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和作用[J].胡丽婷,罗坚.艺术教育.2010(10)

[6]现代陶瓷艺术[M].安徽美术出版社.夏德武编著.2002

[7]陶艺教室[M].湖南文艺出版社,王奇.张温帙著.2001

[8]美术文献[M].湖北美术出版社.《美术文献》编辑部[编].1997

陶艺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Li Daimei graduated from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Now she is a professor and master’s tutor i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Design, member of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and China National Arts and Crafts Society, deputy director of Ceramic Art Committee of Shandong Artists Association as well as vice-president of Shandong Modern Ceramic Art Research Institute. In recent years, she held many solo exhibitions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also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relevant displays, wining lots of grand prizes. Many of her artworks have been collected by famous museums and organizations such as Jinan Art Museum, Shandong Provincial Museum and Culture Ministry of Egypt etc. Besides, she also published several personal monographs and collections of artworks.

李岱玫,畢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现代陶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重要展览:

2018年举办个人现代陶艺展“埴之艺语”,济南美术馆。

2018年《手艺·壶》参加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上海大学美术馆。

2017年《手艺·朴》参加“界·尚”第三届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山东博物馆。

2017年《粤北人家》参加中国女画家协会、山东美术家协会、山东女书画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女书画家作品展。

2016年参加山东省陶瓷绘画展,山东出版社美术馆。

2016年“风的巢”参加第二届陶艺大展,中国美术馆。

2016年4月参加中埃文化年“墨色风华·中国女艺术家埃及采风创作水墨作品展”,开罗。

2015年1月在山东盛世美术馆举办“三人行现代陶艺展”

2014年7月参加清华大学“杜大恺新水墨高研班”作品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览馆。

2014年9月作品《风的花》入选第12届全国美展,西安。

2014年11月《手艺·壶》参加第八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

2013年在山东鲁银美术馆举办“青韵海上花——李岱玫现代陶艺展”。

2013年9月作品《手艺·壶》系列入选“界·尚”第二届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山东省博物馆。

2012年作品《会议》入选第八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杭州。

2011年作品《路口》入选“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山东济南园博园国际会展中心。

2009年作品《折翼的天使》入选第11届全国美展。

2006年陶艺作品《向天歌》入选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6年《余》入选“第三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艺术家提名展”,上海。

2006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2届世界陶艺大会。

2004年陶艺作品《向天歌》入选第10届全国美展。

2004年《五行》参加法国巴黎“中法文化年”艺术作品展。

2004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世界陶艺大会。

2003年系列陶艺作品《荷塘——月、梦》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陶艺展。

2002年组织举办“陶艺在今日”第二回展,山东省现代艺术馆。

2002年作品《在路上》参加中国佛山现代陶艺国际研讨会暨中国佛山现代陶艺作品邀请展。

2001年陶艺作品《丽人行》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陶艺评比展,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2001年组织举办“陶艺在今日”第一回展,山东省博物馆。

获奖:

2001年作品《丽人行》在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中国陶艺评比展中获奖。

2003年系列陶艺作品《荷塘——月、梦》获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陶艺展银奖。

2004年《向天歌》获建国55周年全国美展山东省展区一等奖。

2006年作品《余》获第二届现代手工艺学院展暨学术研讨会学院奖。

2009年作品《折翼的天使》获建国60周年全国美展山东省展区一等奖。

2012年作品《路口》获山东陶艺展金奖。

2014年《风的花》获建国65周年全国美展山东省展区一等奖

2015年作品《时代青韵·1》系列作品获2015第二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

出版:

2001年出版画集《今日陶艺》,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2年出版个人专著《无性别道情》,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8年出版个人专辑《走近陶艺家》,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7年出版《中国窑口——当阳峪窑鹤壁窑》。

收藏:

2017年现代陶艺作品《风的花》,济南美术馆收藏。

2016年新水墨《捷克之克洛姆罗夫小镇》《皖北人家》等被埃及文化部收藏。

2015年《色之幻》被山东省博物馆收藏。

2013年《手艺·壶》被山东省博物馆收藏。

陶艺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要:陶艺文化历史悠久,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它代表着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研究陶瓷文化艺术对于了解中华文明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重点概述了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历程,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文化 陶瓷艺术 传统文化

一、概述

陶瓷艺术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陶瓷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进步,技术和工艺也越来越成熟,研究该文化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同时能激发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自己的祖国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骄傲。本文重点概述了陶艺的发展历程,从文化的角度来论述陶艺,更有助于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也有助于我国陶艺的发展。

二、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历程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陶瓷艺术就是如此,社会环境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特别是稳定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推动文化艺术的进步。陶瓷文化在我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因此,工艺越来越成熟,更有助于推动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陶瓷艺术源远流长,作为中国的象征之一,它在不断发展,从商周时期到近现代,它都在不断发展,但是也受当时环境的影响,有时也会受到阻碍,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在不断进步的。灿烂的中华文明铸造了它的发展,从唐三彩到青花瓷等,每一个瓷器都有其独特的特征,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每一件瓷器都栩栩如生,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芒,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财富。陶瓷艺术在不断跟随时代变化,这也使陶瓷艺术得以延续,同时,它也能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因此更有利于其发展。陶瓷艺术在运用中国古典元素、绘画、雕刻等工艺来进行装饰时,更能体现我国陶艺的特点,同时,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它也在不断加入新的时代元素,体现当代人民的时代精神和新的生活,因此,不仅增加了实用性,而且更能展现当代文化。

陶瓷艺术在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更为广泛,如餐具、装饰品、手工艺品等都用到了该工艺,可以用它来进行装饰,起到美观的作用;也可以用它来做餐具,从而方便人们生活,陶瓷艺术最早是在我国出现的,由于古人的智慧在古时就已经有了餐具等工艺品,以便于使用,因此,它的实用性从古时就已经出现了,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现代陶瓷艺术在古时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不论是在质量还是在外观上都有了明显的转变,现代陶瓷艺术也更加注重它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设计过程中也注意添加一些中国元素,如龙、花纹、鱼等元素,增添了古典韵味的同时也增加了观赏性,除此之外,它在发展过程中还结合了其他元素,使陶瓷艺术有其独特韵味。它也注意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改进,陶艺也注重吸收外来文化,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同时,陶艺在工艺上也采用了其他原料,除了泥土,还有一些特别的原料,从而在材质和工艺上存在差别,但是该差别则增加了陶瓷制品的质量,使其具有特有的优势,过去的陶瓷制品不耐摔,但是现在的陶瓷制品在采用了新原料之后增强了抗摔能力,因此,更受人们的喜爱。以上是陶瓷艺术的实用性,下面是从它的美观度(美学上)进行分析。

陶瓷艺术除了具有实用性,其观赏性也非常强,下面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陶瓷艺术。陶瓷艺术鉴赏性极佳,从我国古代的陶艺中就可以看出来,它具有古典美,精致别致、栩栩如生,如古代的青铜器、唐三彩、青花瓷等,无一不渗透着古典美,凸显中国古代文明特色,瓷艺的发展与当时的历史文化有关,展现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和韵味。如从原始时期的瓷器来看展现出了简朴粗犷的特点,战国时期的瓷器则展现好战的一面,隋唐时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势,瓷器大多雍容华贵,到了明清时期,则精致典雅。所以,不同时期的瓷器展现了当时不同的社会风俗和社会状况。但是不论是在哪一时期,除了追求实用性的同时,也追求其外观靓丽,追求美观度。陶艺在发展过程中也注意体现意境之美。特别是古代陶艺,在制作过程中也注意追求意境,陶艺也注意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到瓷器中,如古诗词、山水画、古典元素等,都增加了其艺术价值和表现力。我国陶瓷艺术注意在其工艺上和制作上进行改进,不仅运用新技术,也在不断改进,运用这些元素等增添了意境,如在瓷器上题诗、画各种山水画等,在意境上使陶艺达到了极致。如青花瓷在“素胚上勾勒出青花和各种花纹”,运用各种工艺在瓶身上勾勒各种花纹和样式,都体现了意境美。

三、陶瓷艺术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上文着重分析了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历程,因此更有利于读者了解陶瓷艺术,陶瓷艺术是我国灿烂文明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应该继承和发扬该文化,促使陶艺不断发展。艺术创作者也应该结合时代变化,不断改进陶瓷技术和工艺,以生产出更符合标准的陶瓷制品,同时,要不断改进陶瓷艺术,以提升陶艺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弘扬和发展该文化也有利于保护我国的陶瓷艺术,促使其不断传承,以使其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四、总结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利于陶瓷艺术不断发展,研究该文化也有利于提升我国陶瓷艺术的工艺,有利于我国陶艺不斷发展,不断取得突破,在材质和质量以及鉴赏性等方面都发挥其作用,同时要不断继承和发扬该文化,以促使其取得进步,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隐喻的存在和语言特性[J]. 刘训立. 美术观察. 2016(09)

[2]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汪芳莉,吴俊芳,倪艳翔. 职教论坛. 2015(26)

[3]浅析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J]. 廖亦彩.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06)

上一篇:财政相关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诚信大学生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