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培训总结范文

2023-07-10

陶艺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陶艺成型方法

成型是陶艺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所谓成型就是将加工备用的泥料以各种方法做成具有一定形状和一定尺寸的生坯。 手捏成型:

手捏成型是制作陶艺最原始、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之一,也是初学陶艺、体验泥性最基本的练习,可以不用工具。光用手捏,有较大的自由度,只需要用手把泥团捏成你自己想要的形状即可,也可用雕塑刀等工具做成雕像,在泥半干时将雕像挖空。

泥条盘筑成型:

泥条盘筑是人类最古老的陶艺成型方法之一。它是用粗细一致的泥条,层层盘叠垒筑,按着渐次增大或减小的规律连接在一起,弯曲与变化,方便制作一些大型的、变化较多的形体,这种方法是拉坯等其他一些成型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也是现代陶艺创造中主要采用的一种成型方法。

泥片成型:

泥片成型就是将泥片通过人工或压泥机滚压成泥片,然后用这些泥片来进行泥塑造成型。滚泥片时,应把泥块放在两块布中间进行,从泥块的中心向四周扩散、(转动布块),注意泥的厚度,要符合所做陶艺作品的需要,制作时要利用泥的柔软性,可以像用布一样成型,而利用泥片的坚硬特点时又可把它当成木板一样来成型。泥板成型应用范围很广,从平面大立体,都可以进行造型变化。

拉坯成型:

拉坯是利用旋转的力量配合双手的动作,在拉坯机上将泥团拉成各种形状的成型方法,也是陶瓷制作中一种常见、传统的成型方法。但由于它的技术要求较高,所以练习者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掌握。拉坯是体验泥性、感受泥性最直接的方法。

平面造型: 平面造型,是泥塑创作中的浮雕创作形式,这种泥塑表现形式比较适合低领段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用陶泥做一个“饼”容易,做一个球就很难。所以在陶艺教学中,对于刚刚接触陶泥的孩子,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可以平面造型为主。在这种创作形式中,运用的泥塑技法会相对简单些,主要以压、画、添三种技法为主。在作品的表现内容上多选取孩子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物品。

立体造型:

相对于平面浮雕造型,立体造型在陶艺创作中更为多见。在创作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更自由地发挥创意,更加灵活地组合多种技能来进行综合表现,因此作品的视觉冲击更要明显强于平面造型。 手捏造型:

泥球成型:

泥条成型:

泥片成型:

综合成型:

快乐陶吧创作花絮

陶艺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本文试从一种崭新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当代陶艺,通过对中国当代陶艺研究方法的分析,阐述了中国当代陶艺无论从创作还是研究都停留在西方陶艺的阴影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学术地位和话语权。本文旨在提供符号学研究方法,寻求陶艺研究学术创新,以期使中国当代陶艺在赶超美、欧、日等国陶艺的同时,传承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取得中国陶艺应有的话语权。

[关键词]符号学;当代中国陶艺;研究方法;学术创新

肖 绚(1970—),男,景德镇陶瓷学院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符号学、模式识别;李兴华(1964—),男,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陶瓷美学。(江西景德镇 333001)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陶艺符号学研究”(项目批准号:GL0731)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江西省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支持的研究项目。

陶艺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了许多文化信息。虽然中国陶艺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但现代创作观念上的转变和新形式的探寻在20世纪80年代还处于萌芽状态,对中国陶艺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与中国陶艺今日所处地位不同,西方陶艺在其历史和现代之间维持着思想和学术的一脉相承性。由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中断,西方艺术标准成为“经典”话语权,西方陶艺理论甚至成为衡量中国陶瓷艺术成败得失的标准。但中西陶艺在其心理模式、符号系统、文化传统方面的歧异性,导致各自学术性话语之间语义学组织的显著区别。当中国传统陶艺按照西方陶艺理论使用较严格的逻辑标准加以分析时,前者的其他意义成分即会失去或减弱,所以建立中国特色的陶艺理论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本文是从符号学角度对当代陶艺研究方法进行反思和创新的尝试。

一、当代陶艺和陶艺研究方法

(一)当代中国陶艺现状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对外文化交往的扩大,西方现代艺术的传入,价值观的多元化与市场经济的兴起,中国社会开始转型,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迅速发生变化,中国陶瓷艺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经济提供了陶艺家生存的环境,也成为引导陶艺生产的一个重要利益驱动因素。90年代初各地陶艺工作室纷纷成立,成为中国当代陶艺的主要创作力量。中国当代陶艺就此开始成为气候,与国外陶艺家交流也越来越多,中国陶艺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但当代中国陶艺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忽视了东方陶艺的传统,过多地打上了西方陶艺的烙印,成了西方现代陶艺的翻版,作品缺少中国陶艺符号元素和文化内涵,更缺少中国艺术特有的气质[1](P109-111)。其二,陶艺工作者大都只关心创作,而不关心理论,学术界对中国当代陶艺缺少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艺术批评。中国陶艺研究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结果是中国陶艺缺乏理论支撑和学术引导,缺乏理论研究和评价标准,根基不深,自然难达高峰境界!

(二)当代陶艺研究方法

其实对当代陶艺的研究绝不只是陶艺学科范围的问题,它涉及到中国造型艺术原始话语的许多方面,如社会与学术制度、作者动机、读者的理解、文化的结构、政治和历史环境以及艺术在特定社会历史下的功能等。显然中国陶艺研究还没有在这个层面上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还只处在初始阶段。

现有的陶艺研究方法主要有:

1.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方法在战后西方发展很快,这种研究方法在陶艺研究中也常常会被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其主要是借助行为主义、现象学、认知心理学等的理论和方法,对陶艺家及其作品进行研究,涉及艺术家的精神、情感、想象、幻想、动机、意志和人性等高层次品质。这种方法研究艺术家如何用特有的语言表达对社会的认识,认为陶艺只是表达情感,不必有具体框框,是一种行为和情感。

2.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目前有三种比较法被广泛应用。第一,集中的区域比较法;第二,控制比较法;第三,跨文化比较研究。陶艺学科的比较研究方法主要是借鉴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从创作者的性别、地域乃至国别等角度对陶艺进行跨文化、跨时代研究,从而对男性陶艺、女性陶艺、中国陶艺、欧洲陶艺、美国陶艺、日本陶艺、韩国陶艺等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找出一些共性的东西,也试图找到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种族、民族在审美习惯、审美制度、审美传统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以另外一种立场和眼光来理解和认识我们自己。

3.经验描述方法。陶瓷艺术是一种可以经验的现象,可听、可看、可触摸、可参与、可体验操作,不应做超经验的解释,必须做经验的解释,因此,描述和把握经验就成为陶艺研究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其主要从造型、装饰、风格、艺术价值等角度对陶艺进行研究,得出结论。[2](P82-84)

4.美学研究方法。美学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哲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任何艺术理论探讨陶艺如果从表象到深层,都无法回避哲学层面的对陶艺欣赏、审美、美学价值等根本观念和问题的界定。实现陶艺学科的健康发展,必须将我们的理论体系搭建在坚实的哲学基石之上,以哲学的方式阐释陶艺的本质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揭示陶艺学科的其他问题与规律。美学研究方法有助于当代陶艺找到一条与人类历史进程、与世界文化发展方向、与时代精神相吻合的中国当代陶艺理论发展的思想线索,奠定新的陶艺理论框架体系。

二、当代陶艺研究方法存在的缺陷

(一)以传统西方学术模式和西方文化为理论支撑,没有很好地处理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传承

20世纪,在西方强势文化流传的背景下,西方科学、哲学、艺术等在中国都拥有经典话语权。当代陶艺同样以西方为经典,以西方陶艺为学术标准。西方陶艺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无可厚非,但作为一种教条则阻碍和窒息了中国本土陶艺家的创作灵感和艺术表现力,导致中国没有出现更多有世界影响的陶艺家和有震撼力的经典作品。

现代人越来越意识到不同地域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虽然会有很大的差异,却各有其合理性,他们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只有通过其自身的价值系统,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有意义的解释。在艺术领域更是如此,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们用以交流与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不同民族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各自的情感交流与表达方式,在这一生活与文化圈内部往往是最有效的。所以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任何文化艺术都不能用一个标准、一个声音说话,否则在发扬一种艺术的同时,也是在摧残其他艺术。对中国而言,在睁开眼睛看西方,在海纳百川学西方的同时,绝对不能忘记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能忘记中国人在这个世界的各种场合、各个领域都要有自己的声音。陶艺学术研究同样要立足本国文化传统,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和理论体系。

(二)过分侧重心理学分析和肯定陶艺家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没有认真地研究当代陶艺如何走向大众

西方陶艺与西方当代艺术思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现代西方文艺思潮中,崇尚个性,关注内心世界,却少了一份对自然物的关怀,少了一份浓厚的文化根基。在这种思潮影响下,陶艺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物,陶艺只是一种创作模式和表现方法。当代陶艺应该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对陶瓷本质的理解和追寻,去体现创造者对陶艺的理解:比如社会、文化、宗教、哲学、历史等,发掘出独有的审美感受。也就是说继承优秀传统加以深化并融合自己的东西形成个性。缺乏文化,作品永远大不起来。

其实任何艺术的真正评论者都是大众,艺术要面向大众,艺术要关注大众生活,艺术要走向大众。而中国陶艺走向大众,就必须处理好艺术标准单一性还是多样性、审美共同性和个性、大众标准与艺术家个人标准等问题,陶艺研究必须在这些问题上下工夫并作出回答。

(三)只注重分析陶艺家个人风格,没有很好地研究和回答陶艺的时代功能和社会价值

当代陶艺研究更多的是分析陶艺家个人风格和作品的艺术性等微观问题,关注时代、关注人类精神、关注艺术的社会功能不够。其实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时代之外,艺术家也不例外。他可以保持对现实的批评,可以和现实有一定距离,但必须以自己的方式介入社会,必须勇于承担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实现艺术的社会价值。陶艺研究必须重视这个方面的研究,必须提醒艺术家承担社会责任。

与此同时,中国现代陶艺创作应注意解决好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关注现实生活,吸收现代文化艺术新思想、新观念;走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要开创陶艺新局面,还需要一种突破精神,一种前卫实验精神。

总之,艺术与艺术家的个性、与艺术家生活的时代、与特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和心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东西方艺术与东西方文化有内在联系,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体系,在表达方法、作品精神、艺术风格 、艺术欣赏等方面不能完全用一个标准和模式来评价。

三、用符号学研究方法研究当代陶艺的意义

符号学(Semiology)方法是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方法论探讨的重要方向之一,被视为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语义学和逻辑学基础,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数学”工具[3]。它是由19世纪末美国人皮尔斯和瑞士人索绪尔开创的,其主要方面包括对比较模糊的文化及学术现象进行精确的描述和对人文学术现象中的意义关系、因果关系、评价关系、行为关系进行较精确的表达和分析,以促进和提升对人文社会科学对象的理解和运用。许多学者认为21世纪将会是“符号学大有作为的世纪”。符号学方法有助于探讨与意指过程和交流过程中种种涵指可能性相联系的理性类型学,但目前还没有学者从符号学的角度系统地对中国陶艺进行研究。将符号学研究方法引入到陶艺研究将有助于揭示中国陶艺的文化内涵,不仅为解读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国现代陶艺家的创作能力,其意义如下:

(一)作为一种方法论工具,规范陶艺的学术标准

借鉴符号学研究方法,尤其是借鉴和汲取符号学的学术规范,将会有效弥补当前陶艺研究在学术方面的弱项,使掌握大量感性资料与经验性材料的学术研究群体,进一步注重学术规范、迅速提高研究成果水平,寻找更多学术途径,利用更多研究方法,通过更加多维的视角,以探索和解决诸多艺术学问题,从而进入当代主流学术界的视域,藉此改变艺术学的研究重心。

(二)更能理解陶艺符号背后的文化含义,有助于国际学术交流,提升中国陶艺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在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文化形式中,艺术和宗教最能体现人类的本能,最能反映人性中共同的一面,从而在这个层次上实现对话和交流。而各种民族艺术形式中的符号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最能表现一个民族真实的世界观和道德观。从符号学角度看,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有一套系统规范的符号体系,从造型、釉色、装饰、题材、风格等都可以用符号进行表达,其中传统陶艺的吉祥纹饰更具有明显的符号和象征意义。通过符号很容易让人看到其民族、地域、时代、文化特征,也与传统文化的精神完全一致。充分的符号学对话将有助于人们理解陶艺符号背后的文化含义,有助于国际陶艺学术交流。为达此目的,中国陶艺应按符号学方式加以再表述,以使其更便于和其他地域学术进行有效沟通。

(三)构建适合中国陶艺发展的符号体系

中西学术分类系统在其心理模式、语言系统、文化传统方面的岐义性,导致各自学术性话语之间语义学组织的显著区别,两套思维系统并未在理论的层次上彼此支持或建立有效的理性的联系,特别是在与语义学成分有关的部分之间,因为后者更紧密地植根于各自的历史、文化、学术环境。就中国陶艺而言,其生命力本来在于保持其传统思想方式的特殊风格,因而涉及到语言的、逻辑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历史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其意义涉及种种不同的语义学的和思想社会的层面,它只能在自己的传统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挥其精神感染作用和实现其艺术价值。

以西方陶艺为解释标准并未能增加对中国陶艺话语的理解。所以,当代中国陶艺家需要重新组织和重新表述中国传统陶瓷艺术话语,构建适合中国陶艺发展的符号体系,使其在现代学术和社会交流中发挥有效的作用。中西比较陶瓷艺术研究领域内部的障碍,只有通过进一步考察两种陶瓷艺术的不同概念组织,不同学术制度结构之后,才可以更清楚地加以揭示。需要指出两套艺术话语传统之间具有的不同的意义产生和作用方式的背景,以及在二者之间进行直接比较的不恰当性。我们并未否定两套陶瓷艺术话语之间对话的可能性。正好相反,二者之间有效的对话对于人类共同对艺术的理智探索任务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四)用全新的角度进行陶艺研究,提高陶艺创作能力

研究陶艺符号学有助于理解陶艺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关系,提高陶艺创作的水平。陶艺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利用陶瓷媒体传达信息,是一个求解过程而且是多解的,这一思维过程往往是借助于符号来进行的。通常在设计前期,陶艺家工作是意象积累阶段,是有意识地应用格式塔心理学和原型理论,做一些符号性的规整、分类、收集和研究,并在设计中采用构成的方法重新组合符号,为陶艺创作服务,而且采用了隐喻、换喻等手法来表达设计者个人的创作理念。

现代陶艺设计中的符号具有以下特点:符号功能是纯审美功能;构成的目的是信息的自我目的化;符号是以形、色等空间符号存在;符号的感知性是个体性的视觉、触觉符号;信道是单件手工制造;语义学规则依赖个人的感性;语构学规则受陶瓷工艺和陶瓷材料理化成型特性的制约。

(五)符号学研究方法有助于中国陶艺的学术创新

从学术创新角度看,创新不仅有理论的创新、研究对象的转移,还有方法的创新。不仅借鉴、学习西方当代人文科学新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创新,从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找历史话语、整理理论范畴、构建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学术创新。对中国当代学术来说,20世纪的学术始终未能摆脱西方学术的影子,没有能找寻一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本土学术现代化之路。当代中国陶艺领域研究学术语言和范畴很多是借鉴西方的,但如果借用符号学研究方法,用于整理中国本土的文化资源、学术传统,尤其是在陶艺研究领域以中国特有的符号——造型、色彩、主题、装饰等能指形式,进而深入研究这些符号背后的所指,从比较研究角度,从人类学角度去研究符号后面的宗教、人类行为、价值层面和生活方式,能够在更高理论层面研究和评价中国陶艺的理论和文化价值,也能够在一个较为畅通的对话平台,进行当代中国和西方陶艺的学术交流。从全球化和跨文化学术交流角度,实现中国研究材料和现代研究方法的互动,是一种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当代学术探索之路。

四、结论

对于中国陶艺来说,由于20世纪西方学术体系和方法的引入,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存在着一种近乎绝对的认识论断裂。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特殊的解释学,来处理此认知性的裂隙所造成的沟通困难。符号学方法,正是对此由不同文化模式造成的认识论断裂设法予以解决的一种努力,是从全新的角度进行陶艺研究,是当代中国陶艺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的尝试,目的是以此为媒介和平台同西方陶艺进行全面深入的对话。

[参考文献]

[1]吕金泉.现代陶艺的误区[J].艺术百家,2004,(77).

[2]张兰芝等.陶艺材质艺术语言表述探究[J].中国陶瓷,2006,42(12).

[3] 李幼蒸.历史符号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彭 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陶艺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摘要:现代陶艺主要传达现代人的观念和心声,特别强调对泥、釉及成品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强调创新意识,以充分展示设计者的观念和材质的美感。这些特质正是把它引入设计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设计基础教学;现代陶艺;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教学现状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根据调查发现,许多职校的发展方向与国家和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任务严重背离。首先许多职业教育学校,教学方法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沿用普通教育模式。但实际上自70年代以来,国外职教界开始探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而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获取。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特别是在艺术设计方向,职业教育的特点并没有体现,还是继续延续着传统的教育方法。

其次是在课程设置上,目前各校课程设置至今仍囿于“三段式”和“三大构成”的局限。这样的课程设置虽然优势和特点明显,但是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来看,并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只有将能力和创造力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问题分析

设计基础教学目标是培养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但作为职业教育必须重新审视自身,进行理性分析,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学科和专业的界限在日益淡化,且向边缘化发展。基础教学也应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兼容性,这样才有益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如果基础阶段过于强调专业教育,无形中将抑制学生的发展空间和选择的余地,将使其潜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挖掘。这样即使学生将来毕业了,获得了一定的文凭,也较难适应社会发展。

三、把现代陶艺引入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考

现代陶艺主要传达现代人的观念和心声,特别强调对泥、釉及成品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强调创新意识,以充分展示设计者的观念和材质的美感。从本质上说现代陶艺并不是以时间来界定的,而主要看作品中体现的观念和形式。这些特质正是把它引入设计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创新意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中普遍实施陶艺教育,目的不只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作为提高人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借助陶艺这种手脑并用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此外,我国作为陶瓷古国,普及陶瓷艺术的知识、弘扬优秀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也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更重要的是可以开拓教育对象的心智,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艺创作既是创造性活动,也是技术性很强的活动。从选料、成型到施釉、烧成,每个程序、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和变化的可能性。比如成型的方法很多:手捏、泥条、泥板、压模、挖空、拉坯等。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有着很多“意外”,为表达创作者的理念和创意提供了种种可能。因此,吸引着创作者不断地去探索各种造型、施釉和烧成的方法,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乃至艺术天赋得以激发和释放。陶艺的介入为基础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介质。陶艺活动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会动脑与动手,设计思维和肢体的协调能力能够得到训练,这样不仅使设计基础教学的内容得到拓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职业教育教学中,通过基础陶艺课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而这种手头能力的锻炼不仅刺激头脑的思维,做为基础课的一部分,更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2.拓宽文化视野。陶瓷有着悠久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除了可以丰富学生技术知识之外,还能陶冶情操、优化知识结构、扩大其知识储备。很多学生在的创作中显得平淡和乏力,没有广博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重要的原因。凡艺术大师无不是广泛涉足,博采众长的。这也是现在所倡导的“宽口径、厚基础”的提法相吻合的。虽然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并不是艺术家,但是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不正是使学生在职业化道路上有着更多选择吗?

3.塑造职业品质。在学习实践中,一些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投入到设计中去,缺乏坚韧的品质和勇于探索的激情。一件优秀的作品决不是偶然产生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特别是在市场的条件下,就业是一种双向的自主选择的活动,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必然将是一种优势。陶艺不同于别的材质,而是土与水、土与火的艺术。由于它的媒介物是可塑性极强的泥,可变性极大的釉料,以及烧制过程难以控制的火候,所以陶艺创作时常呈现出超越创作主体的艺术动机、艺术预期的现象。陶艺的制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品质。

4.提高学习效果。现代陶艺的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性思考。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部分。设计教育从本质上说是“训练设计思维能力和培养设计创造能力”的教育,建立起以培养人的创造力为核心的设计基础教育教学模式,一直是各类设计院校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现代陶艺的特定环境类似于一个工作室,教师与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空间中,在这种学习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会更加的流畅。教师的引导更为直接,教学指导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师的制作理念、制作技巧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这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利于调动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創造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陶艺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陶艺;传统陶艺;形体变化

0 引言

现代陶艺形体结构的多样性使陶艺家能够更自由地表达空间的丰富性。对作品形体的一种认识与理解便在这种多元结构和语境下不断发展起来。传统陶艺形体的造型主要是以同心圆的方式展现的,为了实用的目的,尽可能地使它的使用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现代陶艺则基本上抛弃了实用功能,更强调形体空间的视觉张力以表现现代陶艺独特的艺术魅力。

1 从对称形态向非对称形态的转换

在造型艺术中,对称的形态是指在三维立体造型形态中,视觉所看到的以中心点为分割线,形体的两面是相等的,形态变化也是一致的,这种对称的形态变化在传统艺术造型中比较常见。传统陶艺造型的对称性,是以器形的中心点为圆心,或中轴线为中心,通过拉坯手工成型来构建绝对或相对对称的形体,该形体两边的视觉张力是均衡的,形体变化不大,内空间的中空大多是为了满足烧成或实用的功能,外空间所围合成的胎壁所形成的形体变化基本上是向两边对称的。这些对称形态的形成一般都是靠辘轳车或拉坯机的匀速转动,在向心力的作用下,靠手的力量使形体趋向同心圆形态。

现代陶艺多元化的发展打破了这种单一对称的传统造型模式,更倾向于追求形体的不对称性。这种造型形态在视觉上所形成的变化方向、形体大小不是一致的,但从体量和视觉上看是均衡的。形体在形式上变化更为丰富,更为自由,外轮廓或凹或凸所形成的不一致的形态变化更彰显着陶艺家个性情感发挥的自由度和对美的理解与设计。例如,陶艺家露西·达克沃斯的作品,形体变化是由几个基本的几何形体在对称关系下,利用某个细小的局部采用方向的转变、体量的大小来打破形体上的绝对对称,在形式上寻求变化,在视觉上寻找平衡,在整体的对称中寻求局部的不对称。

色彩也是从视觉上构成不对称的一个重要因素。色彩有轻重感、冷暖感,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在形体上使用色彩对形体造成视觉落差,可以打破形体在形式、体量上的对称稳定感。例如,台湾陶艺家王修功的作品,形体是一个圆盘,造型上是中心对称的形体关系。而作者利用釉色的轻重感来打破形体造型上的绝对对称,以追求变幻迷离的视觉效果。

2 从平衡形态向非平衡形态的转换

任何物体能以某种相对稳定的形态在空间中存在、移动而保持不變,都必须处于这样或那样程度不同的平衡状态。任何一种形体存在于空间中,必然也就会受到重心与平衡规律的制约。在这一规律制约下,各种形体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丰富多变、优美动人的造型形态。平衡是物体在空间保持稳定的必要条件。各种艺术形态的塑造,大都表现为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形体的重心不能脱离了物体而存在,其稳定性就是它以这样那样的平衡方式在空间中保持不倒的那种特性。任何物体平衡程度如何,取决于物体的重心同支点及承重面的相对位置关系。

传统陶艺的造型形态,主要是以同心圆的形态展现其艺术价值,同心圆的基本形态要求使其造型形态具有对称性,平衡感。形体的中心点重心点大多是落在形体的正中心位置,给人的视觉感受上是平衡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传统陶艺中的瓶,碗、罐等,造型形态都具有平衡感、稳定感。

现代陶艺相对于传统陶艺而言,更强调了它的非平衡形态,形体变化更为自由,更为张扬。陶艺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打破了传统陶艺平衡的形态,重心点不再局限于承重面的中心位置,而是偏离了承重面的中心点,可以在形体上表现更大的艺术效果。在满足支撑点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使形体夸张变形,满足作者所要表达的空间张力。非平衡的形态更增加了形体的不稳定性,让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紧张感、方向感。例如,陶艺家安·特恩的作品《动物》,高度概括了动物的造型运动特征。动物的头部向一侧严重扭曲,整个形体由三个脚支撑,通过不平衡的形态特征来突出强化这种动物的性格特征。

3 从半封闭形态向开放形态的转换

一般传统陶艺都是存在于室内空间中,这种半封闭形态空间的大小与室内空间的大小、结构、颜色以及陶艺本身尺寸大小、肌理、色泽、展台等有直接的联系。随着人们“环境意识”与“设计意识”观念日益觉醒,公共艺术、公共空间一直都是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公共空间是连接人和环境的桥梁。当今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审美意识相互结合,上升到对人文因素的关注,公共艺术已经成为现代艺术思想和设计理念介入环境空间及人的内心对环境空间审美的代言。而现代陶艺凭借独特艺术表现力决定了它能够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介入到室外空间,参与到公共空间、自然环境空间中,从而从室内走向开放性的室外空间中。现代陶艺从半封闭空间到开放空间的转变实质就是周围环境空间的转变过程。从室内半封闭的空间形态到室外开放式的空间形态,正是陶艺形态介入空间的一种审美表达。

现代陶艺走向开放的室外环境空间其目的是要展示其空间的艺术性,即一种开放的形态变化。作品既要具备原创性和人文风格,又要将其所蕴涵的力度和张力拓展到广阔的公共空间中。现代陶艺在追求与自然环境空间共同作用的同时,应该以自然元素的联想,材质上的默契,造型上的呼应以及体量与节奏的把握作为创作基点,使陶艺作品自然地融入开放的环境空间氛围中,给环境空间增添一抹色彩的跃动和生活的激情。这种空间的建立是实现陶艺作品空间与自然环境空间彼此共存的、统一和谐的空间系统化关系以及创作者思维空间对世界观的表露。为了使现代陶艺融入开放的室外空间,艺术家必须改变陶艺的造型特征,使其在表现形式上,思想内涵上能更好地和区域文化背景、环境功能、科学技术相结合,将那些能体会现代人思想意识、感觉趣味和价值观念的陶艺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

陶艺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虽然刚走上教师岗位,但是随着二个月来的教学实践,我作为语文教师,渐渐地明白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近年来,中学语文推进课程教材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少、慢、差、费”状况并未彻底改变。针对以上存在的状况,也为了更好地贯彻“二期课改”的精神,体现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特征,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具体措施:

首先,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而言,教师必须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具体来讲,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认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综合在一起,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每位老师必须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初中老师要制定出符合初中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不能从自己的接受水平出发来主观臆断教学目标,必须要考虑你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能不能切实地使学生完成;初中老师不能制定出适合高中生或者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目标。比如,上《鲁迅放学回来做些什么》时,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侧重的是德育目标,因为初中生在课余时间该干些什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也就是说他们正处于一个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候,所以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完成德育目标(通过对鲁迅兴趣爱好的了解,培养做事认真仔细的特点,进而向鲁迅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主。

更为主要的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要将三个维度隔离开来。语文学习是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感受来理解、体验、领悟、鉴赏内容,培养、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因此,目标的确定必然要考虑到字、词、句、篇的因素,考虑到蕴含在字、词、句、篇中语言知识和思想意义,但是,目标定位又不能从概念出发来落实字、词、句、篇,而是要从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语言运用规范的发现等角度来考虑。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养成教育,关键是要培养一代人的素养,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以这个为宗旨,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每一堂课,每一单元的教学,都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正确的价值观打基础;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要贯穿在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此外,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有重点。要将一堂课的目标与一个单元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结合起来考虑,有些目标应有适当的反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随机调整已定目标。

其次,语文教师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必须正确把握教材内容,熟读课文内容至少要三遍以上。我们说,要讲好课文就必须对课文内容有十分的把握,才可以在学生面前有话可说。所以,语文教师要有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要独立钻研,就要沉浸到文本之中,在读上下功夫。要在读的过程中,发现动情点、疑惑点,并依据动情点、疑惑点深入钻研,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或共鸣,或质疑,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与见解;要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借助相关资料和工具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领会、感悟蕴涵在文本中的道理;能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和自己的阅读思路,找到词句与词句之间、段与段之间以及关键语句、语段与文章中的作者思想感情的内在联系,全面、正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及时记录自己的感受,为确定教学思路打下基础。教师只有自己对文本有了很深的接触,只有自身能与作者进行交流;才能够带领学生感受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

再次,精心设计并合理实施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最重要的,不仅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认知水平;而且,更为主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先来说导入语的设计,导入语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比如:我在设计《鲁迅放学回来做些什么》的导入语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做个小调查,关于学生自己的课余生活。这个小调查符合学生实际,且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再说整体感知课文:要引导学生沉入文本,使他们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能不断地依据自己的已有积累和思想认识水平来体验和感受,并在体验与感受的过程中不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材编写者对话,在对话过程中产生共鸣,或产生疑问;要促进学生自觉地运用比较的方法,逐步地形成思辨能力;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及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要鼓励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集体探讨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教师要有“存疑”的意识。一堂课,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要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要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角色定位意识,集体解决有关问题,并能将小组共识和分歧点向全班同学进行介绍;对一堂课不能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内涵比较丰富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思考,一定阶段后再重新认识。还有,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要依据学生实际问题给以必要的点拨和指导,要以教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不断唤醒学生的已有记忆,认识感受新知,并在学习过程中激发想象力,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此外,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语感的培养。首先,教师要进行泛读一遍,再要让学生反复地朗读,粗读课文后还要让学生进行长时间的默读,沉入到文本中去发现问题,与文本进行对话。要培养学生熟读成诵的习惯。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文化现象,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相关的文化常识,了解不同阶段的重要文化思想和著名作家、作品,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的感受,能对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应结合课文阅读,向学生推荐有关的作品,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与感受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最好的学习方法便是良好的习惯,尤其是语文贵在平时的积累。

最后来谈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要培养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让学生在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主动学习优秀、典范的语言,并能吸收、内化,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2、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将对生活和社会的体验、认识与语文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写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想抒,要把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笔习惯放到重要的位置。应鼓励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引导学生形成写随笔、杂感的习惯。要让学生从现有生活中提取素材,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将对生活的实际感受与对未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表达自己的思想,表现自己的追求。

上一篇:艺术培训总结下一篇:创客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