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范文

2023-09-19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范文第1篇

只选错的

1、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公有制和非公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正确

错误

2、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是边际效益率。生产要素流向边际效益低的地方。

正确

错误

3、判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是否为公共财政,主要看其收入来源,而不是财政支出结构。

正确

错误

4、农业现代化的一般和中国特色结合起来,才是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正确

错误

5、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多种经济成分不断发展,非公经济越来越少,独资企业越来越多,各种企业的财产组织性日渐增多。

正确

错误

6、我国的三大产业:工业、农业、服务业。

正确

错误

7、我国东部地区想继续保持经济不断增长,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还要向质量效益型企业发展。

正确

错误

8、建国初期我国重点发展农业,优于服务业,如今世界粮食危机严重,农业仍然是优于服务业发展。

正确

错误

9、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进口协调拉动。

正确

错误

10、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土资源划分为若干板块实行切合实际的区域政策。

正确

错误

11、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分为三大功能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

正确

错误

12、限制开发区如自然保护区等,有不允许开发的地区。

正确

错误

13、国土开发格局的区域划分,以行政区为依托,没有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正确

错误

14、各主体功能区之间,需要西部向东部产业转移。

正确

错误

15、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正确

错误

16、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的制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

一体化

多元化

丰富化

同步化

17、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实行( ),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立。

政企合并 政企分开 政企对立

政企同步发展

18、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需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 要实现公共服务,建立完善的公共体系,实现( )。

基本公共服务特殊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重点公共服务优先化

重点公共服务均等化

19、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对( )进行就业援助制度。

单亲家庭

军属家庭

零就业家庭

无子女家庭

20、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是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 )。

核心

关键因素

前提条件

手段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 )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私有制

混合所有制

公有制

公有制和私有制

22、《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出台出台和执行,有利于建立和完善( ),有利于提高我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国有资产

企业财产

公共财产

公有制财产

2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按单独编制,纳入本级人民政府预算,报( )批准。

上级人民代表大会

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当地财政部门

国家财政部门

24、建立起城乡公共服务的统一制度,要靠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 ;要靠全国形成统

一、规范、透明的( )。

财政直接支付制度

资产异地管理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25、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五个统筹”提到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要与农民接受服务的能力和( )相适应。

消费水平

消费喜好

消费环境

家庭收入

26、十七大报告指出:把过去主要依靠( )产业拉动,转变为一二三产协调拉动。

27、企业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为( )。①资金投入②取得技术效果③转化为经济效益④资金再投入

①→③→②→④

①→②→④→③ ③→②→①→④

①→②→③→④

28、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 )阶段。

大力兴农

先工业后农业

一元结构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29、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是在( )提出的。

十七届六中全会

十七届三中全会

十七届五中全会

十六届三中全会

30、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实行政企自觉分开,( )适当分立。

所有权和经营权

所有权和管理权

财产权和管理权

以上答案都不对

31、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主要用于( )的一种财政。

提供公共产品

提供公共服务

履行政府职能

履行宏观经济政策

3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针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投资的利润如何( )的一项经营制度。

收缴

分配

监管

使用

33、国家取得的下列国有资本收入及支出中,应当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包括( )。

从国家出资企业分得的利润

国有资产转让收入

从地方出资企业取得的直接收入

从国家出资企业取得的清算收入

3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整体与局部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政治文化发展

35、以( )作为划分企业类型的标准。

企业的财产制度

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

企业的资产规模

企业的盈利能力

36、自主创新包括( )几大创新。

新能源创新

技术的创新

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管理的创新

37、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中,公共服务包括( )。

“三就一保障”

交通

科技

通讯

能源

38、下列选项中属于公共财政的是( )。

税收

财政拨款给交通建设

国家支付的义务教育经费

外汇

39、国有资本中企业的改革包含( )制度。

政企分开

政资分开

利税分开

人岗分开

40、国有投资可以有( )形式,是相对非国有投资而言的。

国有独资

国有控股

国有参股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范文第2篇

情况开展调研

9月2日,市政协副主席、经科委主任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及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对我区居民主要消费品价格情况开展了调研。区委、区政府、区政协部分领导及区直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陪同参加了调研。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范文第3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区域发展长期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无论是从机会还是结果看,各地区人民在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保障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新论断为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构建和谐的区域发展格局,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标志着我国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到协调发展与共享发展的新阶段。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区域协调共享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落实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包括了分布于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国土上的全体人民。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广大的内地,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活跃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区域经济发展为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域之间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产业结构类同,无序竞争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据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5年,我国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分别比上年扩大了462元和545元。同时,各地区内部的“城乡收入差”比上年扩大500元以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差异扩大这种不协调的区域发展状况不仅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而且,还成为诱发或强化区域之间利益矛盾、妨碍社会和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合理的解决,与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在这方面,拉美国家的教训值得我们吸取。在上个世纪,部分拉美国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由于忽视了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社会各阶层之间、各区域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发展成果被少数人、少数地区所占有,结果成为引发经济增长下滑甚至低迷,社会动荡的重要根源。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既要求各个区域处理好内部的各种发展关系,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统筹好内部的城乡发展,同时也要求协调好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做好统筹区域发展,为本区域和其他区域的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做出积极贡献,实现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以推进区域协调共享发展为导向,更新区域发展理念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所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和践行的新理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作为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在区域发展中,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所提出的一条经济发展方针,目的是要控制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共享发展成果是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提出的新思想。早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提出,要“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增大全国经济总体实力,共同做大发展成果这块“大蛋糕”的有效途径,因此,也是解决区域之间发展成果共享失衡,实现区域之间利益合理分配的重要手段。反过来,实现区域之间发展成果的合理共享,可以有效调动全国各区域所有人民的发展积极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发展中区域、欠发达区域人民的发展热情,这又为各个区域在利益合理分配的前提下自觉地抑制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摒弃狭隘的区域利益观,积极、理性地相互开放,开展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只有如此,才能够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在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差异扩大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充分认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辩证关系,积极践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个新理念,对于正确指导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以创新区域发展制度和政策为手段,实现区域协调共享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求区域发展在制度和政策上进行创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差异扩大,各区域之间没有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各区域发展条件、发展基础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政策、公共财政制度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要求,进行区域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创新。那么,如何进行这方面的创新?如何形成区域之间统筹兼顾的共建共享利益协调机制?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一是要靠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二是要靠科学的区域规划,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三是要靠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各区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好各区域的发展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同时,要“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四是要靠科学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除此之外,必须改革和创新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和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特别是人口跨区域流动的管理制度及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通过合理的要素跨区域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合理的人口跨区域流动实现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四、立足长远,构建区域协调共享发展机制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规律,区域之间发展效率和效果的差异是一个长期的客观存在。这意味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也必定是我们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完成的任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河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来源:《光明日报》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范文第4篇

一、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状况

陕西省是中国在西北地区的重点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对于维护中国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社会价值, 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化使陕西省的区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但地方政府干预的负面因素也使陕西的区域经济在不断发展扩展过程中, 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

从人均CDP角度分析, 陕西省从1990年至2016年, 全省CDP的极值从以往的404.30亿元增长到19399.59亿元;人均GDP的极值也从1219元增长到51015元, 分别增长了46.98倍与40.8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极差也1990年的1175元, 增长到2016年的284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极差从1990年的360元, 增长到2016年的9396元, 分别增长了19.20倍与25.10倍。关中、陕南以及陕北三大区域的人均GDP极值也从1990年的580元, 增长到2016年的24273元, 扩大了4085倍。

从区域投资角度分析, 陕西省2016年的全社会固定投资额为20825.25亿元, 在“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关中协同创新发展以及陕北转型持续发展”的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下, 区域投资逐渐呈现陕南迅速、关中稳定以及陕北下降缩窄的局面, 其中陕南区域经济投资增幅了24.5%, 较2015年高出了1个百分点;关中区域经济投资增长了13.5%, 较上年增速提升了7.2个百分点;陕北区域经济投资收窄下降了2.5%, 同上年相比收窄了将近3.7个百分点。

从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角度分析, 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表明, 到2016年底, 陕南、关中与陕北为22:46:42。截止到2016年, 不同区域的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机构床位与医疗人员大体情况是, 陕南区域为50和59;关中区域为65和77;陕北区域为57和69, 从中可以看出, 陕南区域不管是在每万人卫生机构床位上, 还是在医疗人员上, 均较其余两地服务水平要滞后。同时,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 陕西省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费用要比城市地区高出近4倍, 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几个省份, 且这一收入差距明显高于国际相关警戒标准,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加大, 已经成为陕西省重点关注问题。

二、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原因分析

区域条件、地域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等, 是导致陕南等陕西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从整个陕西地域格局来看, 关中是内地与西南、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等的重要衔接地, 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加上其本身就是西北区域极为稀少的平原地带, 为该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相较而言, 陕北自然资源丰富但交通体系建设过差, 而陕南物资丰富, 但多山路, 交通也极为落后。另外, 国家在政治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制定上存在的地域歧视性, 低投入与地区自身的发展滞后性, 也给陕西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阻碍。再加上陕西地区在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区域先发优势与循环累积效应, 关中经济显著性高于陕南与陕北两地, 积累能力的差异性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区域经济差距。

三、实现陕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一) 发挥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机制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区域经济间的不平衡性, 为了将区域循环积累效应降到最低, 政府要提高对欠发达地区政策与物资的投入倾斜力度, 提高欠发达地区整体产业密度, 陕西与陕南地区政府要与相关机构协商交流, 根据地区优势特点与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投资, 加快对基础公共设施与交通体系的建设, 并适当提高陕西欠发达地区财政支付转移能力。

(二) 发展优势资源与特色产业

地域的发展关键在于构建系统完善的对外输出基础产业, 而这是建立在对本地优势资源的挖掘利用程度以及优势资源产业链条上。陕西在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与劳动力优势, 如大力扶植秦巴山的药材种植业, 发展西商旅游产业等。同时, 要构建产业联动机制, 塑造不同地域的标志性品牌, 带动周边以及整个区域的发展, 形成产业联动发展体系。

(三) 强化区域协调互助合作

陕西在发展中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将资金逐步引入欠发达地区, 逐渐形成区域协调互助共赢发展模式, 不仅要全面推动不同区域要素间的高质量流动, 构建资源共享互补机制, 尤其是在资金与技术等方面的沟通合作, 逐渐消除区域产业发展壁垒, 并且要提高对口区域经济发展支援,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构建陕西省内不同市县间的对口支援体系, 以关中与陕北经济发达市县为主, 带动陕南地区经济欠发达市县经济发展, 建立结对一对一帮扶关系, 互惠互利, 逐渐形成区域协同发展良好态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虽然当前陕西经济处于相对较高的发展水平, 但其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发展差距, 所以陕西需要充分发挥地区政府扶持与引导作用, 提高对欠发达地区政策与物资投入倾向性, 强化区域协调互助合作, 从根本上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中央集权逐渐向地方下放进程的推进, 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干预作用日益增强, 为地方政府成为市场经济独立决策权力主体提供可能, 但受地方要素差异性、地方政府政策发展侧重点等因素影响, 地方政府在经济干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这一发展大环境下, 如何有效缩短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构建特色化产业链条, 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已经成为当前陕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本文就是基于当前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现状, 积极探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 旨在为实现陕西省区域经济长久稳定性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陕西省,区域经济差距,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孔凡斌, 陈胜东.新时代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思考[J].企业经济, 2018 (3) .

[2] 杜传忠.经济新常态下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及对策[J].理论学习, 2017 (6)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范文第5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区域发展长期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无论是从机会还是结果看,各地区人民在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保障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新论断为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构建和谐的区域发展格局,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标志着我国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到协调发展与共享发展的新阶段。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区域协调共享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落实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包括了分布于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国土上的全体人民。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广大的内地,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活跃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区域经济发展为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域之间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产业结构类同,无序竞争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据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5年,我国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分别比上年扩大了462元和545元。同时,各地区内部的“城乡收入差”比上年扩大500元以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差异扩大这种不协调的区域发展状况不仅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而且,还成为诱发或强化区域之间利益矛盾、妨碍社会和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合理的解决,与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在这方面,拉美国家的教训值得我们吸取。在上个世纪,部分拉美国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由于忽视了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社会各阶层之间、各区域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发展成果被少数人、少数地区所占有,结果成为引发经济增长下滑甚至低迷,社会动荡的重要根源。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既要求各个区域处理好内部的各种发展关系,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统筹好内部的城乡发展,同时也要求协调好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做好统筹区域发展,为本区域和其他区域的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做出积极贡献,实现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以推进区域协调共享发展为导向,更新区域发展理念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所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和践行的新理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作为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在区域发展中,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所提出的一条经济发展方针,目的是要控制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共享发展成果是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提出的新思想。早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提出,要“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增大全国经济总体实力,共同做大发展成果这块“大蛋糕”的有效途径,因此,也是解决区域之间发展成果共享失衡,实现区域之间利益合理分配的重要手段。反过来,实现区域之间发展成果的合理共享,可以有效调动全国各区域所有人民的发展积极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发展中区域、欠发达区域人民的发展热情,这又为各个区域在利益合理分配的前提下自觉地抑制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摒弃狭隘的区域利益观,积极、理性地相互开放,开展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只有如此,才能够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在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差异扩大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充分认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辩证关系,积极践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个新理念,对于正确指导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以创新区域发展制度和政策为手段,实现区域协调共享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求区域发展在制度和政策上进行创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差异扩大,各区域之间没有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各区域发展条件、发展基础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政策、公共财政制度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要求,进行区域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创新。那么,如何进行这方面的创新?如何形成区域之间统筹兼顾的共建共享利益协调机制?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一是要靠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二是要靠科学的区域规划,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三是要靠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各区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好各区域的发展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同时,要“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四是要靠科学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除此之外,必须改革和创新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和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特别是人口跨区域流动的管理制度及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通过合理的要素跨区域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合理的人口跨区域流动实现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四、立足长远,构建区域协调共享发展机制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规律,区域之间发展效率和效果的差异是一个长期的客观存在。这意味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也必定是我们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完成的任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河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来源:《光明日报》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范文第6篇

在当今随着电子商务业务的兴起, 物流更是进入到了大多数普通人们的生活当中, 对传统生活、生产方式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对我国《物流术语》标准的解读, 我们可以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基于客户的运输需求, 通过对保管、运输、包装、装卸、流通等物流基本服务功能的集合, 来实现货物由集散地向消费地的地理流动。这里的货物包含范围较广, 如半成品、成品、原材料、信息等。就物流产业的特点来讲,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 产业聚合特点, 物流运输涉及范围较广、行业类型较多, 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 需要各行业的通力配合来实现, 这也就体现了其对区域各行业的聚集能力。二是, 市场化发展特性, 物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其产生和发展都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三是, 技术先进性特征明显, 尤其是现代物流业的兴起, 使得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多的被引入到了物流管理及运输的各个环节当中, 在提升物流管理便捷性的同时, 也赋予了物流业更强有力的科技感。

2 区域物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

2.1 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交易成本的影响, 而物流业的兴起则为区域经济交易成本的降低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渠道。尤其是由区域物流产业所构造起来的完整的物流运输节点和线路体系网, 能够通过产业集聚以及资源聚合作用的发挥, 在充分保障货物运输安全的情况下, 实现低成本货物运输;其次, 物流产业的资源、行业聚集效应, 能够有效推动区域内各种资源的充分流动, 促进区域内良性经济发展环境的形成;再次, 区域物流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区域物流行业聚合作用的发挥, 能够在区域经济市场上发挥极大的经济效应, 使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最后, 区域物流的崛起能够通过降低区域间贸易壁垒的方式, 来为外贸行业在区域内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2.2 区域经济推动物流产业良好发展

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区域内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 无论是物流业在区域内的发展规模、形式、服务内容等都会受到区域经济需求的制约。区域经济对物流产业的发展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区域经济能够依据自身发展情况, 而对区域物流的发展提供不同层次的外部资源支持。如, 交通运输线路的建设、网络通讯线路的完善、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财政支持等等。一般而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 其区域物流发展程度也越高、体系建设情况也越为完善;其次, 由于区域物流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区域经济的整体结构也会对物流产业结构的布局和调整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扩大化, 区域物流业必须通过创新改革计划的实施来不断完善自身市场服务能力, 以更好的贴合区域市场发展需求;最后, 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进入到区域物流市场当中, 促进本区域物流业服务水平的提升。

3 区域物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对策

区域物流与经济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 因此要想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加大对区域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为此, 首先要强化区域政府部门对区域物流的管理体制改革力度, 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管理职能, 通过消除区域封锁、破除行业垄断等措施, 为本区域物流行业的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 政府部门要连同区域各行业, 结合区域经济物流服务需求情况以及区域内交通、信息建设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发展建设规划, 为区域物流业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 政府要发挥其区域连通作用, 通过区域物流合作工作机制的建立, 打破区域限制, 深化区域间不同行业之间的物流合作, 以促进区域物流一体化局面的形成, 为本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

摘要:在区域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物流作为一种集配送、装运、包装等服务业务为一体的新型产业, 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更好的发挥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实现区域经济的变革式发展, 我们有必要就当前区域物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展开一番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同时也希望借助以下研究能够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更多的可参考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物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雪, 樊相宇.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物流能力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J/OL].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6, 38 (11) :30-34.[1]韩雪, 樊相宇.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物流能力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J/OL].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6, 38 (11) :30-34.

上一篇:教育活动方案范文下一篇:生肖祝福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