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2023-09-19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第1篇

摘要:在全球日渐变暖的环境威胁下,环境问题已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了。生态环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而把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研究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该文以四川省作为例子,简单地分析了下该省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对此做出了相应的研究与对策建议,从而达到使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关键词:生态与环境;区域经济;四川省;研究对策第1章相关范畴界定与理论概述

1.1 生态与环境

生态学的词义源于希腊,由“eC0”和“IOgOS”两部分组合而成,前者意指房屋住所,后者意指学科,组合意指“住所的研究”。生态和环境在本质的理解上面是不一样的,生态指的是某一生物(系统)与其环境或其它生物之间的相对状态或相互关系,而环境指的是独立于某一主体对象之外的所有客体总和。因为在研究要素中有着比较多的共通性,主要以人类为主体时,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替代性;当更加强调某个项目或者区域的人类与自然的协调性时,则存在着不可替代性,如“生态省”、“生态城市”、“生态住宅”等;当制订宏观区域发展政策时,生态与环境又组合成词使用,即生态环境或者环境生态。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在处理经济和生态的关系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悲观论,他们认为随着人口增长,生态破坏和资源耗费,经济发展已超出地球在现有状态下的承受能力,假如经济继续增长,将会导致人类社会的分崩离析,此看法的代表人物为威廉•福格特。另一种则是乐观论,他们觉得只有社会经济的增长,才能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人类才能开发新资源,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使人类真正成为大自然的主人,经济得增长有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危机,但它却是唯一能让人类社会免于毁灭的路径。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里科林•克拉克。在我国,对生态经济问题的探索中,马世骏教授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模型,亦被称之为生态环境优化模型。李锦、罗凉昭在《西部生态经济建设》一书中认为,应当建立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协调性、应用性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养分四部分组成,通过彼此循环,形成物质分解和物质合成的交替自然再生产过程。

第2章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研究

2.1 生态环境建设的提出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上升到了宪政的高度。1984年,环保被提升为“基本国策”。1992年《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整体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基本标志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和文化更加繁荣以及最后的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生活更加殷实”。 2003年,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2005年,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2 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原则及实现目标

1.坚持贯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原则。2.树立科教兴国的政策,加强科技创新的步伐的原则。3.实施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4.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交流的原则。5.大力进行重点突破,达到全面推进的原则。

2003年7月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规定我国生态资源配置的目标为: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和可持续发展调整。二.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使资源的承载能力不断的提高。三.不断努力推动扶贫开发政策,改善贫困地区艰苦的生活条件,并促使人们过上小康生活。四.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以及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和决策咨询服务体系。五.最大限度的控制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完善优生优育保障体系。

第3章四川省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研究

3.1 四川省生态环境问题

城镇污染逐步向农村蔓延。城镇化不断推进,但是很多城镇污水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并没有同步推进,产生的大量污水与垃圾得不到有效处理,污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小溪、河流之中,垃圾运往郊外农村直接堆置或简单地填埋。有的集镇虽建有污水或垃圾处理设施,但由于缺乏资金,处理不到位,甚至仅仅是一种摆设。据调查我们知道,四川省这些年来城镇的很多垃圾和污水已严重地危及农村环境,特别是在很多县城和一些小集镇周围地带,满地都是垃圾,城镇溪河污染问题很严重,很多地方都成为了废水沟。2.牧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在四川省西北若尔盖高原沼泽草地开沟排水,开垦土地,企图种植甜菜、油菜等作物。而若尔盖高原的海拔在3500m左右,没有绝对的无霜期,无法满足甜菜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热量条件。还有大规模开沟排水,很明显违背了自然法则,已经给当地牧民生活和牧业经济生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困难。3.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生产中,因农药、化肥、地膜等的不当使用,环境问题已日趋严重。就拿化肥来说,四川省这些年来每年所使用的化肥多达200多万吨,公顷都施化肥450 kg以上,比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还高。

3.2 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赖以生存的场所。我们现在所做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不可再生资源、生物使用资源及矿物稀缺资源为基础。所以只有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真正财富。2.经济的加速发展与延缓的效率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经济指标关系着社会资源的重要财富体现,因此生态环境就变得十分重要。现在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善生态环境。3.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阳光、空气和水这些最为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确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快乐的生活条件,也可以使人们在神清气爽,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无形中带来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3.3 关于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建议

1.依靠现代化科技,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强,现代科技项目就必须更多的投入,这就要求把生态保护与科研成果结合起来,形成防污治污的新生产力。同时也建立关于环保的相关合理产品结构与有序的生产流通渠道,使环保产品质量提高,建设好防污治污示范工程。2.努力提高环保意识,提升人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就要求各相关负责部门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使全民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理念,加大弘扬环境文化的力度,从而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3.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也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政府为农村制定符合他们发展的政策规划,大力地宣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村理念,要让农民心中有很好的生态观念,要让生态环境变得再一次青山绿水,自然,经济的发展也会得到快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雪松.徐守松.基于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6).

[2]左小平.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J].商业研究,2002,(9):41-43.

[3]张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1):10-16.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第2篇

[摘要]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精心设计有特色的旅游线路,打造出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是环北部湾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的重中之重。环北部湾区域旅游产品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区域旅游产品合作还必须拓宽和深化。文章在对环北部湾旅游产品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环北部湾旅游产品设计一体化、营销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具体思路。这对新一轮旅游开发建设和环北部湾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环北部湾旅游产品一体化

[作者简介]张瑞梅,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6

一、引言

袁正中(2006)指出,“21世纪第二个10年将是环北部湾的腾飞”之年。作为合作的先导产业,环北部湾旅游业风生水起。发展前景无限。在现有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利用好已有优势,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带动环北部湾的腾飞?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精心设计有特色的旅游线路。打造出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是环北部湾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的重中之重。环北部湾区域旅游产品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区域旅游产品合作还必须拓宽和深化。当前旅游产品与市场合作处于基础性观光旅游产品的合作,需要不断的升级才能满足人们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环北部湾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旅游产品种类多、品位高

环北部湾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兼收并蓄“陆、海、山、边”之优势,特别是品质优良的热带海滨沙滩和少数民族风情极具吸引力,品位很高,使得区域内旅游开发与合作潜力巨大。融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为一体,有一大批名扬海内外的特色旅游产品(详见表1),如三亚的亚龙湾、天涯海角,湛江的白沙湾,北海银滩,越南的下龙湾等,中越边境旅游、北海和防城港到越南下龙湾的海上邮轮航线,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

2、生态、休闲类旅游产品开发呈良好态势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环北部湾地区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民风民俗纯朴,这是环北部湾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近几年来,环北部湾区域生态、休闲类旅游产品开发与促销活动高潮迭起,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各种旅游商贸和节庆活动层出不穷。如北海的“珍珠旅游节”、文昌的“国际椰子节暨椰乡生态游”、儋州的“生态文化游”、防城港东兴的“中越边境旅游节”、“京族二月天”等等。目前,三亚-海口-湛江-北海-钦州-防城港-下龙湾-海防-河内的滨海休闲旅游线路连接起来已形成跨越环北部湾地区的一条虹形旅游带。

3、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提升

近些年来,区域内各方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强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使环北部湾地区在较短的时期内水电、通讯、交通、宾馆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得到了完善并上了水平,同时旅游管理和服务队伍得到了加强。纵观北部湾全局,环北部湾旅游交通已经构成了海陆空立体循环,食、住、行、游、购、娱等凡旅游线路所到之处均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受到良好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旅游管理队伍正茁壮成长。各旅游环节的管理和服务不仅实现了规模化和标准化,而且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开始向个性化服务的方向发展。

(二)劣势

1、结构、功能单一

目前环北部湾地区各方都以沙滩、海岛、海湾景观作为开发重点,以观光旅游为主,同质竞争的现象明显。环北部湾经济区尤其是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总体开发缓慢,多属于浅层次的开发,没能深层次发掘其文化内涵,没有形成整体开发的规模。此外,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化品牌。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目前正面临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总体来说,在旅游开发方面,环北部湾各地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尚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对民族特色的原生态的文化、民族旅游工艺品、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和开发相对不足。对环北部湾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也缺少深入的挖掘、研究和保护、开发。

2、缺乏国际旅游品牌

从目前的情况看,除三亚亚龙湾、北海银滩以及越南的下龙湾等有一定的知名度之外,环北部湾经济圈其他旅游景区、景点的知名度不高,旅游资源的品牌效应也不显著,还没有形成真正具有世界震撼力和吸引力的品牌,影响了该区域的旅游发展。没能很好地结合人文旅游资源。创出自己的品牌特色。由于缺乏别具特色、高品位的旅游品牌,世界级、国家级的旅游目的地的产品不多,环北部湾区域滨海旅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未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3、区域合作尚处初级阶段

由于旅游业与多重产业交叉并行,政出多门,在行业管理上必须同时接受若干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再加有关政策不稳定,旅游业难以从各种束缚中摆脱出来自主发展,利益上的矛盾使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受到很大制约。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恶劣,旅游服务的整体质量难以提高,等等,这些都是制约环北部湾旅游产品一体化的因素。

(三)机遇

1、政策支持

2002年11月,中方与东盟10国签订《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一致同意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2003年10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第七次10+1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从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一东盟博览会”;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吉隆坡出席第九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时,在《深化全面合作推进中国一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发展》的讲话中提出,把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和公共卫生确定为中国与东盟新的五大重点合作领域,旅游成为合作专项;2006年首届“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的举行,标志着环北部湾经济合作机制的正式启动。这一机制的建立。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适应了合作各方携手共进的发展需求,成为合作各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2008年初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国务院又相继批准设立钦州保税港区和凭祥综合保税区。这些赋予北部湾经济区的支持政策,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由国家旅游局牵头,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区参与编制的《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2、区域合作加强

我国的北部湾作为泛北部湾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在区域内旅游合作上取得的成果可谓是有目共睹。目前。六市无障碍旅游区、两广九市(又称“4+5”)区域旅游合作机制、“4+2”旅游联盟、十市自驾车无障碍旅游联盟等已闪亮登场,相继出现。2005年1月1日。两广建立第一个无障碍旅游区,一系列的无障碍运作,使两广旅游产业的合作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合作步伐加快。2007

年以来,北部湾风生水起,广西、广东两地游客数量成倍增长。2009年6月,海南与广西签署的环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框架协议书明确约定。今后双方在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和客源共享、特种旅游、消除旅游壁垒、推进无障碍旅游、共同促销、共建旅游信息平台、实现旅游信息共享、人才合作与交流、市场监管和建立常效机制等方面加强合作。随着环北部湾旅游产品和路线的拓展,目前,三亚-海口-湛江-北海-钦州-防城港-下龙湾-海防-河内旅游精品线路连接起来已形成跨越环北部湾地区的一条虹形旅游带,形成环北部湾旅游圈的雏形。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使这一地区面临着相同的机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之间已经具有多渠道、多领域和多形式的良好合作基础。

(四)挑战

由于区域间旅游合作的竞争加剧。跨区域的旅游产品相继出现并相互争夺着客源。在中国,环北部湾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形成了竞争。相对于国外。环北部湾地区海洋旅游产品与美国的夏威夷、泰国的普吉岛等相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环北部湾目前主打的海洋旅游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并不具有优势。许多区域旅游合作推出的旅游产品如江浙沪旅游线路、新马泰旅游线路、西北五省的丝绸之路游等都已形成品牌。如何组建起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创建出具环北部湾特色的旅游产品。对于环北部湾的旅游合作而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三、旅游产品一体化思路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首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区域旅游资源的再次整合。环北部湾区内各方应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推动区域旅游资源的跨地区重组。形成更具有吸引力和更富效益的区域滨海旅游产品体系。

进一步强化区域内部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塑造出围绕区域核心整体形象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吸引力强的国际旅游精品则是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客观要求。环北部湾跨国旅游产品的整体规划要突出北部湾海洋文化特色,亚热带海滨自然生态环境特色以及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等。

(一)旅游产品设计一体化

1、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环北部湾地区实行旅游产品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该区域旅游业的优势互补,通过精选旅游景点、促进线路网络化以及在联动旅游开发、经营方面下功夫,取长补短,发挥整体优势。为了适应当前旅游需求由大众观光游览型向个性化、多样化、参与性强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应对现有环北部湾滨海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增加活动项目品种。设计各种参与性强的滨海旅游活动项目。以不断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要围绕海洋文化特色、亚热带海滨自然生态环境特色、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大力开发滨海休闲度假游、会展游、生态游、民族风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

在中越合作的基础上。应结合原有的滨海跨国游、中越边关风情游和生态游等旅游产品和线路,发挥环北部湾的南珠文化、异国文化、雷州古文化、海洋文化的优势,挖掘壮、瑶、京、黎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设计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积极开发“环北部湾滨海之旅”。推出多条环北部湾旅游特色精品线路。如中越京族风情游、海上下龙湾一浪漫银滩一南宁大明山壮文化风情之旅、天涯海角一亚龙湾一黎族文化游等等。

2、拓展线路、多方联盟

根据自然和人文资源特点以及交通状况、经济发展规划、客源市场分布等情况。对沿海城市的旅游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特色各异、多姿多彩、功能全面的沿海沿边城市旅游带。

逐步培育和形成南北陆路、水路旅游走廊,并逐步形成完善的区域旅游航空线路体系。开通北海、防城港、东兴与越南下龙湾、海南海口、三亚、广东湛江的海上旅游线。区际旅游线路可扩展到华南、西南片区,港澳地区,如桂西南旅游区、肇庆及珠江三角洲旅游区、港澳旅游区等。

鼓励动员全社会参与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分别组建环北部湾城市旅游联盟、西江五市旅游联盟、桂西旅游联盟以及各种形式的旅游景区景点联盟、旅游购物联盟。通过旅游要素的整合。组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购物等协会,建立健全协会自律机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旅游产品营销一体化

1、打造区域整体形象

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旅游者对某一旅游地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旅游发展的趋势表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趋向于区域的整体形象而非单一的产品信息。跨界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整合即是在对各区域单元旅游资源和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个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内在和外在价值进行提炼,确定突出区域个性、凸现资源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核心形象。并重新确定旅游区的名称和标识系统。环北部湾目前景区点比较分散,市场知名度低,通过树立鲜明、独特的整体品牌形象并在目标客源市场进行推广,是区域旅游整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要整合环北部湾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产品,按照以点连线、以线成片、统一策划包装、整体宣传的促销策略。实现区域内一盘棋、区内城市间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联动互补的新格局,形成合力,共同树立环北部湾地区整体旅游形象。作为共同的旅游载体和产品。应有其共同的文化主题和品牌形象。明确了共同的文化主题就有了共同的底色和基调,树立了整体的品牌形象才会产生整体的光辉和魅力。那么,环北部湾区域整体形象是什么?概括地说主要是典型的亚热带、滨海、边关特征和与其相交融的民俗风情。

2、联合促销

联合制订环北部湾区域旅游市场营销总体战略和实施计划,建立环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组织官方网站、旅游公共信息库和旅游信息公布平台。用网络和各种媒体强化宣传力度。重点要加强与主要客源国和地区宣传促销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应着重对周边几个客源市场加强宣传促销:一是粤港澳地区客源市场;二是大西南区域客源市场;三是东南亚客源市场。其中尤其是要加强与越南及其邻国宣传促销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为对方宣传旅游产品。对等互设广告,相互邀请记者考察访问,共同参加旅游展销会,共同组织旅游大篷车。此外,建立环北部湾旅游网站,使用中、英及东南亚各种语言版本介绍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

开展国内外大型促销活动,邀请旅游界和媒体人士入境参观考察,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旅游展。环北部湾中越两国各地旅游部门应在旅游产品宣传促销上联手打造“环北部湾滨海风情游”,形成统一的宣传攻势,谋求包括整个环北部湾旅游的整体综合宣传效应。

联合开展不同类型的大型社会、经贸节庆活动。已经开展并形成惯例的活动,注意在内容上加以充实提高,在规模形式上加以扩展和优化。其中京、黎、瑶、苗、壮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要进行科学的引导,对活动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之后要做认真的整理和升华,使其发扬光大。要联合起来走出区域,开展国内外大型促销活动,由近而远不断扩大影响。

(三)旅游产品市场一体化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证旅游服务质量。联合组织跨区域交叉检查,共同打击旅游行业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通过行业内部的对话协商,统一服务规范和收费标准,避免互相压价,恶性竞争。环北部湾各方要从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出发。打破壁垒,取消地区行政保护性政策,实现区域联动。取消禁止对来自客源地旅游车的限制,逐步减少自驾车旅游的过路费,真正施行“无障碍旅游”的畅通。

互相组织和输送旅游客源。积极促进本地居民到对方景区旅游,多渠道将本地接待的国内外游客引入对方景区。形成客源互流与共享的环北部湾区域旅游市场新格局。着重与越南合作开发中越边境游的客源市场,巩固提高广东、湖南、上海、浙江等客源大省的市场份额,大力吸引其他东盟国家的旅游客源。同时通过完善交通条件和改进旅游服务,提高区域旅游市场竞争力。

四、结语

如今,整个区域旅游产业“食、住、行、游、购、娱”各方面已基本形成规模化乃至产业化,还需要继续深化和不断完善环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实现旅游产品一体化,实现资源、产品、客源和市场的共享,促进共同发展,为新一轮旅游开发建设和环北部湾旅游的优化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使环北部湾旅游合作形成“资源共享、高效运转、功能完善”的整体形态。

[责任编辑:舒生]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第3篇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人类与环境的复杂系统中, 协调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是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关键[1]。Grossman等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 (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 简称EKC曲线) [3]。

近年来, 湖南省经济高速发展和其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的日益恶化问题, 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普遍关注, 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作者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 尤其对该区域EKC曲线特征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为分析该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提供决策依据。

2 计量模型和指标选取

2.1 计量模型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原理, 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 选取计量模型如下, 即yt=a+b1xt+b2xt2+εt (1)

式中:解释变量yt表示湖南省在第t年的污染排放量;xt表示湖南省在第t年的人均收入水平;a为常数项;b1, b2为曲线的回归参数;εt表示影响环境质量变化的其他控制变量。

2.2 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指标选取

研究选取的时间段为2001-2008年, 这一时间段内, 湖南省经济发展迅速, 选取年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指标;同时, 这一时段也是环境污染速度最快、污染程度最大的时段, 选取全省环境中的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为环境指标, 根据2001-2008年湖南省经济增长数据和生态环境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3]。

3 环境科兹涅茨曲线特征分析

3.1 数据计算结果

借助SPSS软件分别对人均GDP和工业“三废”排放量进行相关分析。根据HUSMAN检验结果, 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由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模型系数统计结果不显著, 改为如下计量模型进行分析, 即yt=a+b1xt+b2xt2+b3xt3+εt。 (2)

3.2 数据模拟

结合表1结果, 得到人均GDP与全省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之间的拟合方程 (3) 、 (4) 、 (5) , 所描述的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曲线图。说明:a表示截距项;R2为模型的拟合度;F统计量表示模型整体的显著性;自变量为人均GDP。

3.3 结果分析

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存在一定的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特征。曲线从人均GDP为6054元至人均GDP为8750元期间工业废水排放量随人均GDP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而在人均GDP为8750元时出现拐点, 至人均GDP为16000元期间呈下降趋势, 虽然其后回归曲线呈小幅上升的趋势但是2008年 (人均GDP为17521元) 的工业废水排放量较2007年有所减少。分析表明, 湖南省废水排放目前逐渐减少。调查表明,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了局部改善, 这一结果主要得益于政府对于湖南省产业结构的积极调整, 包括对重污染厂矿的关停和迁址, 同时加大了水资源环境的监测力度,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业废水的排放量, 检测结果得知, 湘江水质逐年有所改善。

湖南省工业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均处在倒“U”形曲线的左侧, 虽然没有到达拐点位置, 但已趋于平缓。分析表明, 这一期间湖南省工业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湖南省工业企业以有色金属冶炼、化工、水泥、钢铁等高污染行业为主, 而在近几年, 湖南省进行了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 有效地减少了生态环境污染。

4 研究结论

考察期内, 湖南省人均GDP逐年快速增长, 工业“三废”排放量等环境污染指数均较高, 人均GDP呈逐年明显增长趋势;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回归曲线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废气、固废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回归曲线仍未达到环境质量趋好的转折点, 依然表现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城市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现产业共生、资源再生、废物利用、减低环境压力, 从而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摘要:基于湖南省2001-2008年经济与环境统计数据, 构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 研究分析结果表明, 在考察期内, 湖南省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污染指数均较高, 人均GDP呈逐年明显增长趋势;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回归曲线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废气、固废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回归曲线仍未达到环境质量趋好的转折点, 依然表现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

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湖南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绿色理念

参考文献

[1] 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74-176.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第4篇

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就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枯竭的矛盾, 而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又需要金融的支持, 因此要对生态、经济与金融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认识, 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研究三者关系的现有文献有很多, 比如:廖进球、吕江林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研究了金融支持问题, 建议设立鄱阳湖投资基金;Norgaad根据协调发展理论, 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反馈循环来实现社会与生态的共同发展;惠晓峰、沈静以东北三省为例研究了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金融的关系;韩瑞玲等以沈阳经济区为例,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认为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环境建设速度有利于实现协调。然而现有的文献大多是研究生态、经济与金融其中二者之间的关系, 很少有研究三者关系的文献。

基于此, 本文将区域生态、经济与金融三者结合起来研究协调发展关系。本文首先文首先对区域生态、经济与金融三者之间的耦合机理进行阐述, 然后利用熵值赋权法, 借鉴耦合度函数构建生态、经济与金融的耦合协调模型, 最后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下属的6个地级市, 并利用201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三者的协调发展关系, 发现协调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有助于鄱阳湖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生态、经济与金融的耦合机理

区域生态、经济与金融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多层次性的系统, 由于该系统的构成要素较多且相互发生关系, 因此要实现该系统协调发展必须要解决的就是要研究其耦合机理。在区域生态、经济与金融系统中, 生态是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础, 生态环境越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经济是生态和金融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发展好能够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来保护生态环境。金融需要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下进行合理发展, 而金融一旦离开生态和经济, 就比较容易产生金融风险。金融环境良好有助于引导投资方向, 促进企业向低消耗、低污染发展, 同时也能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研究方法

耦合是指两种运动或者两种系统或多种系统之间通过相互影响等而产生一定作用的现象, 其实质就是各个系统之间的互动。耦合度则是来描述或度量要素或者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协调是指两种系统或多种系统之间的相关作用, 是一种和谐的、良性的关系, 是多个要素或系统协调发展的协调度。协调度主要用来度量耦合程度的大小, 耦合度主要是用来度量耦合程度的强弱。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C为耦合度值, 取值范围为[0, 1]。ui是指耦合系统中第i个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 由于本文研究是三个系统, 因此p取值为3。T为生态、经济与金融三者的协调指数, D为协调度, αi为待定系数。为了使D值便于比较, 本文使T值处于[0, 1]范围内。协调度D评价标准如下表2.1所示。

三、研究分析

(一) 数据选取及指标体系

本文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6个地级市委研究对象, 分别为南昌、景德镇、九江、新余、抚州、鹰潭, 然后从2016年各市的统计年鉴以及CNKI选取数据进行分析。本文根据熵权法, 在相关专家的建议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使最终的结果更能符合实际。

(二) 耦合协调结果分析

由于在社会当中只有经济水平提高才能改善生态和促进金融发展, 经济只是生态和金融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生态环境和金融的大力发展只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其中因素, 并不是充分条件, 所以区域生态、经济与金融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确定待定系数αi时, 听取有关专家意见后, 本文分别确定α1为0.2, α2为0.6, α3为0.2。然后根据有关数据和耦合协调理论公式, 计算出耦合度值C、协调指数T与协调度值D, 结果如下表3.1所示。

如上表3.1所示, 在生态方面, 抚州的分值最高为0.6579, 但经济和金融分值较低, 因此应将生态资源充分利用促进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生态分值最低的为上饶。在经济和金融方面, 南昌的分值最高分别为0.9638和0.8058, 而且生态的分值也相对较高, 表明南昌处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地位, 发展相对较好。

在耦合度方面,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6个市的分值基本处于0.25-0.4之间, 其中南昌的分值最高为0.3188, 抚州的分值最低为0.2638。在除掉吉安之后, 其他五市的分值处于0.3-0.4之间的颉颃时期, 表明这五市由于关注于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 而又由于生态的威胁阻碍了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从整体来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耦合度程度较低, 需要找出问题所在, 并解决问题提高耦合度。

在协调度方面,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6个市的分值基本处于0.25-0.55之间, 协调度整体较低, 其中南昌的分值最高为0.5152, 抚州的分值最低为0.2784。根据评价标准可以看出, 南昌属于勉强协调, 景德镇、九江和新余属于轻度失调, 抚州和鹰潭属于中度失调。综合来看, 由于抚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导致耦合度和协调度都最低, 说明三者之间的矛盾较大。而金融发展水平差的鹰潭市其耦合度和协调度却不最低, 表明他们之间可能没有相关关系, 同时也说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并没有效利用金融来促进经济和生态发展。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协调发展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 大力发展生态型产业。

抚州和鹰潭的生态分值较高, 但是它们的经济和耦合协调分值却相对较低, 因此它们可以根据现有的自然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生态型产业, 从而促进经济和金融发展。抚州农产业较好, 可以延长产业链发展加工业, 比如加工农产品从而推出农家乐等, 打造生态城。鹰潭的自然风景和文化资产较多, 因此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二) 打造新型的工业体系。

景德镇、九江和新余属于轻度失调, 都有工业发展基础, 但是之前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并不合理, 因此要发展成低消耗能源和污染环境少而且具有先进科技的新型工业体系。景德镇属于全国著名的瓷器产地, 可以据此发展具有创意的文化型产业以及旅游业。九江则可以依据交通便利等优势发展物流业, 而且由于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也可以发展旅游业。新余的经济分值较高, 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好, 因此就需要优化产业, 调整结构, 促进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三) 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南昌的经济分值和金融分值以及协调度都是最高的, 因此要加强和大力发挥南昌的中心城作用, 引领和辐射周边城市的发展, 尽快形成经济圈, 使周边得余江和丰城等城市可以一小时到达。同时也要强化昌北等经济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发展新兴科技和高科技产业等。

(四) 完善相关金融政策。

根据分析结果可知金融与耦合度或协调度没有相关关系, 说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并没有效利用金融来促进经济和生态发展。因此, 就需要完善相关金融政策, 发挥出金融资金的优势, 有效的拉动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对区域生态、经济与金融三者之间的耦合机理进行阐述, 然后利用熵值赋权法, 借鉴耦合度函数构建生态、经济与金融的耦合协调模型, 最后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耦合协调度较低, 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而金融却对其无影响。最后提出有关建议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金融,耦合协调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参考文献

[1] 罗静伟, 郑博福, 钱万友, 刘成林.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框架[J].南昌大学学报 (工科版) , 2010, 32 (03) :233-237+264.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第5篇

一、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内涵

基于组织生态学的研究, 将生态的概念引入创新创业体系, 既是创新创业理论本身的发展, 也是新常态时代发展的需要。本研究将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界定为, 在某一个地理范围内, 依赖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 持续构建以政府部门、科技创新企业、创业孵化基地、高校教育机构、金融投资机构、科研机构、创新创业团体、企业相关服务部门等创新创业要素的相互作用的生态体系, 拥有开放、多元、有机、共生等特质。

二、江门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现状

(一) 政府层面创新创业政策不断出台

江门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把创新驱动、加快发展作为江门第一任务, 在《2017年政府工作责任落实清单》中多项工作都涉及创新驱动。“2016年江门通过制定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江门创造2025”、《珠三角 (江门)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2016-2020年) 》”[1], 2015年至今, 江门市出台了23项创新创业有关优惠政策, 获得小微双创城市同年便出台了“雏鹰计划” (《江门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方案》) 及“1+15”小微双创扶持政策, 明确创新性、公平性和竞争性三大原则, 着力实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环境优化三大工程, 目前确定第一批重点示范基地项目57个, 重点公共服务平台项目36个, 环境优化措施32项, 逐项逐级细化方案措施, 落实责任。

(二) 创新创业资源平台迅猛腾飞

截至2016年底, 全市共建立院士工作站3家,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 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2家,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家,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3家, 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 省级工程中心115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 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家, 面积27万平方米, 在孵企业超过520家, 就业人数超5200人。新建6大基地包括:中欧 (江门) 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全国博士后创新 (江门) 示范中心、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中国 (江门) “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中国青创汇”创业创新服务平台、江门海创空间。

三、建设江门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发展建议

(一) 完善落实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

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的科学规划是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 江门市各个区、县创新创业发展严重不均衡, 同一经济区域内存在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同质化、重复化等现象, 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工作和政策对接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阻碍了创新创业体系生态化建设进程。健全工作制度, 改革人才工作领导体制, 完善日常工作协调制度, 建立健全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突出政策引领、强化资金保障、发挥考核作用。

(二)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公共基础服务生态平台

创新创业公共基础服务生态平台包含孵化基地、产业园区、创客服务空间、互联网数据中心、工商、税务等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等, 其中孵化机构最为重要目前江门市大型的孵化器、科技园是政府背景的事业单位, 有政府资源优势, 但是制度僵化, 市场化水平较低。因此, 江门市在保证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和孵化机构数量达标、硬件达标基础上, 资源整合, 建立健全质量建设的保障、协调机制、评价机制, 实现资源共享, 开放共赢的局面。

(三) 精细优质服务优化人才生态环境

“创新型公司的领导人往往是创始人企业家, 这些公司的领导人极具魄力, 敢于一马当先的创新”[2]。打造集科研开发、产学研结合、人才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人才服务专区”;加强创业帮扶指导, 积极推进各类人才与产业相融、与企业互动、与项目对接, 使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能够快速、便捷地设立公司、开展业务。

(四)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工作开展。

有创新, 创业活动才可能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的是创新创业活动是生产力的核心部分。江门市不具备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产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优势, 很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低,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足。因此, 要突出创新引领, 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与江门市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 带动江门市整体科技创新水平, 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微企业的培育力度, 增强中小科技型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以优化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建设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摘要:本课题基于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研究, 对新常态下广东省江门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工作的实践进行总结和探索, 提出了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 南方日报.江门:打造珠西科技产业创新中心[DB/OL]http://www.gd.gov.cn/ywdt/dsdt/201704/t20170407_249856.htm, 2017-04-07.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第6篇

根据中科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所2013年的研究及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报告, 天津、河北对北京雾霾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故应该考虑通过京津冀联手建立区域性大气生态补偿, 实现三地共同受益、共担成本、共同发展改善北京雾霾问题。

二、基础:地区联合治理

任何一个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都是一定的, 排放污染物一旦超过当地的大气环境容量, 就会造成大气污染。由于空气具有流动性,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是跨行政边界的, 其危及对象包括污染源地及邻近区域, 故而雾霾是局部地区污染与区域污染相互累积的结果。一方面, 立足传统行政区划、依靠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治霾方式必将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困局;另一方面, 由于环境资源是具有外部性的公共物品, 环境污染治理本身就具有整体性。所以治理雾霾应当打破行政限制, 统筹资源, 严格责任, 形成治霾合力, 建立京津冀雾霾联合治理的合作机制, 使雾霾治理由局部走向区域一体化治理。

此外, 2014年《环境保护法》第20条确立了污染治理联合协调机制, 国务院自2013年以来先后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文件, 推动区域协作机制建立建成。加之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以及国际上区域空气质量联防联控工作中积累了有益经验。这都为我国进一步开展雾霾区域联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模式:大气生态补偿

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还存在大量问题, 如目前的联防联控均带有临时性色彩, 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受地区经济水平不同、资源分配不均和环保意识差异的影响, 地方政府考虑问题多从自身利益出发, 在治理范围上做模糊处理, 企图将治理成本转嫁其他地方, 导致国家政策效果较差等。 (1) 以上问题的诱因来自多方, 但究其根本乃是区域主体的利益冲突未得到协调, 利益分配不当所致。而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正可以起到协调各主体利益, 保证生态保护常态化和可持续化的作用。

从理论出发, 生态资源具有外部性, 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往往具有共享性;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环境主体的利益冲突, 即受益者可以无代价的占有环境保护的生态效益, 而保护者却得不到任何相应的回报, 甚至很多时候还反受其累。

具体而言, 由于大气流通, 有一地区空气质量的明显改善会使周边区域受益;而与此同时, 该地区一方面可能为保护空气质量降低了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业投资, 短期内必然会牺牲其经济发展 (2) ;另一方面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地区又要斥资治理污染。在我国行政区域划分、GDP绩效考评机制的背景下, 各地政府更加在意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而对大气污染防治往往积极性不高;换句话说, 相较于“花钱献爱心”, 政府更倾向于“搭便车”。这种环境保护“政府失灵”的后果往往就是“公地悲剧”。

为此, 作为促进生态保护利益驱动机制和协调机制的生态补偿应运而生。这一机制的核心原则为“谁污染, 谁治理;谁受益, 谁付费”, 强调保护者有权索取保护行为产生的生态效益, 而受益者因其获益应该向保护者支付相应的补偿。 (3) 生态补偿能将影响环境行为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协调参与者间的经济效益、社会利益和生态效益, 故而可最终使生态保护制度化、可持续化。2014年《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要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正是旨在为开展生态保护“保驾护航”。

从实际出发, 在京津冀三地关系中, 河北一直扮演着生态保护者的角色, 为京津环境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河北省环绕京津, 是京津重要的生态屏障, 有提供生态产品功能之责;而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原则, 承担提供生态产品功能的地区属于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区域, 可以说, 为消除京津部分工业项目转移所带来的生态负效应, 河北付出了经济和生态的双重成本。 (4) 首先, 北京、天津和河北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占GDP比重1.31%, 天津市为1.55%, 而河北省为2.54%;其次, 2012年三地的人均GDP分别为87475元、93173和36584元, (5) 可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河北省承担了较其他两地更重的生态治理任务。在缺乏合理补偿机制的情况下, 河北发展经济的动机必然大于其他两地, 参与生态联合治理的动机也较弱, 使得整个区域雾霾联合治理的强度低于社会最优水平。

可见, 无论从理论或实际出发, 以生态补偿缓解区域利益冲突的模式, 对京津冀实现雾霾联合治理而言都十分必要。

四、定位:区域大气生态补偿

区域生态补偿是指不同行政区划的政府之间进行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 以及在辖区内对某一地区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行为给予财政补贴、奖励或对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系统的行为予以赔偿。 (6) 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基本限于国家层面, 以中央政府为主导。但对于长三角、京津冀等雾霾重灾区而言, 除中央主导的补偿模式外, 区域内也应探索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理由如下:

首先, 依照“谁受益, 谁补偿”原则, 若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 理应由受益者向保护者提供补偿, 以平衡区域间的利益和责任, 实现社会公平。同时也可使生态补偿更能接近于市场原则下的“交易”行为;因为实践证明, 基于市场原则的补偿方式在补偿“效率”方面有着更好的表现, 也更易于形成一种长效的补偿制度。 (7)

其次, 生态补偿是一个系统性机制, 仅靠中央政府推进是不够的, 还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及市场的力量;以分担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 弥补资金、人力的不足, 促进生态补偿机制健全、完善。而北京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也完全有能力实现直接补偿。

最后, 国家的生态补偿标准较为刚性, 缺乏地域差异。相较之下, 区域生态补偿更便于开展除资金补偿以外的实物补偿和技术补偿, 即针对保护者的实际需求, 以物质、劳力、土地和技术扶持予以补偿, 而不仅仅是资金;这样既可以解决当地部分生产要素, 提高生态治理能力, 也可以转“输血”为“造血”, 将外部“输入”的环境保护转化为区域的自觉能动, 从而建立起生态治理长效机制。

五、治霾:以山东改革为新起点

多年来, 多个地区试点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都已取得初步成果, 但均以主体功能区为概念范畴, 以森林、流域、矿山等为实施对象, 大气生态补偿始终处于缺位状态;直到2014年山东首创空气质量生态补偿, 这种局面才被打破。依照《山东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规定, 2014年1月1日起, 污染物季度均值每降1微克/平方米, 地市可获偿20万元。

作为改革起点, 山东的生态补偿机制仍存在诸多不足:补偿仅发生在地市级政府和所属省级政府之间, 仍然没有实现同级行政区划政府间的补偿;补偿发生在政府之间, 没有纳入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监督;最关键的, 大气污染波及面广, 难以界定补偿者、受偿者和补偿标准, 因此《办法》科学性差。但也有不少专家认为, 改革“如果能够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便称得上是有益的尝试。” (8)

因此, 正确的态度是不应、也不可能期望仅凭大气生态补偿能彻底解决雾霾问题。而是要各地能深刻反思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切实行动起来, 合理分配各地的资源和利益, 联合治理, 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

关键词:北京,雾霾,治理

注释

11吴博.雾霾协同治理的府际合作研究:以“京津冀”及“珠三角”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 2014.4.

22 近年来, 一些雾霾重灾区大刀阔斧地关停并转移重污染企业, 所引起的经济损失和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33 马国勇, 陈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 2014, 30 (4) .

44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课题组.河北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6 (7) .

55 王家庭, 曹清峰.京津冀区域生态协同治理:由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引申[J].区域经济, 2014 (5) .

66 龚高建.中国生态补偿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24.

77 丁四宝, 王昱.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169-170.

上一篇:市政园林景观工程范文下一篇: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