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范文

2023-09-20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1篇

提到“景观”或“景观设计师”,人们往往容易和“园艺师”,“园丁”和“造园师”混为一谈,将景观设计定位于简单的艺术创作,如花园设计,苗圃种植等单一的活动层面上。景观设计是一项设计内容丰富的,具有科学理性分析和艺术灵感创作于一体的,关于对土地设计的综合创作,并旨在解决人们一切户外空间活动的问题,为人们提供满意的生活空间和活动场所。景观设计可以说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学科,它的存在和发展一直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连,包括人们对生存生活环境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环境无意识和有意识的改造活动。这种活动孕育了景观设计学产生。我们回顾相关的历史,可以隐约窥视到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或者说是这种追求和改造活动形成的众多的学科如建筑、景园设计、画家等一起促生了景观设计的诞生。因此,在介绍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领域之前,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

2.景观设计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景观设计的产生;

4.景观设计的活动领域。

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

景观(Landscape):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的多种理解: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

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

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

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和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景观的地学理解:地表现象;综合自然地理区;地理单元。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改造、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加拿大景观设计师协会将其定义为是一门关于土地利用和管理的专业。

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景观设计师是以景观设计为职业的专业人员。参见:景观的含义,什么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职业是大工业、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2篇

1. 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

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 方法论: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3. 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4. 研究方式主要有: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实地研究 文献研究。

第二章

1.理论:通常指的是“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

2.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3.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的概念。

4.自变量:我们把那种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叫做自变量。

5.因变量:那种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6:中介变量;是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变量。

7.命题:我们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8.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9.经验概括: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者是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一种说明。

第三章

1.研究问题: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2.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

3.问题的重要性:是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4.问题的创造性:指的是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5.问题的可行性: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6.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与明确的陈述,已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7.文献回顾: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询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

第四章

1.研究设计:是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2.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3.描述性研究:所关注的焦点通常不在于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分布,而在于回答这种分布是怎样的。

4.解释性研究: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

5.;理论性研究:指的是那些侧重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研究研究。

6.应用性研究:指的是那些侧重于现实社会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特定的社会政策的经验研究。

7.分析单位:分析单位就是研究中将被分析和描述的对象。

8.区群谬误:他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

9:简化论:他指的是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10.横向研究:他指的是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11.纵向研究:指的是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

12:趋势研究:指的是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13.同期群研究:指的是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14.同组研究:指的是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第五章

1.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想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2.定类测量:它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

3.定序测量:定序测量的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

4.定居测量:它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

5.定比测量:定比测量除了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之外,还具有一个绝对的零点。

6.操作化;就是要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

7.指数:就是由多个不同的回答所构成的一个简单累加的分数。

8.量表:是一种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复合测量,即全部陈述或项目都是按一定的结构顺序来安排的,以反映出所测量的概念或态度具有的各种不同的程度。

9.李克特量表:

10.信度:即可靠性,他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11.再测信度:对同一群对象采用同一种测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先后测量两次,根据两次测量的结果计算出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再测信度。

12.复本信度:如果一套测量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复本,则可以根据同一群研究对象同时接受这两个复本测量所得的分数来计算其相关系数。

13.折半信度:即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折半信度。

14.效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15.表面效度:他指的是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

16.准则效度:他指的是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原有的一种测量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用新的方式或指标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作比较,看二者的相关程度,并用这种特定的相关系数来反映了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如果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与原有的作为准则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相同的效果,那么,其效度系数就高,我们就说这种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准则效度。

17.构造效度:他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

第六章

1.总体:总体是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

2.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3.抽样;指的是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出一部分元素的过程。

4.抽样框;他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5.抽样单位:就是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6.参数值:它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7.统计值:它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8.置信度:

9:置信水平:

10.简单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最基本形式。它是按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随机抽取n各元素组成样本(N〉n)。

11.系统抽样:它是把总体的单位进行编号排序后,在计算出某种间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间隔抽取个体的号码来组成样本的方法。

12分层抽样:他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13.整群抽样:它的抽样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

14多段抽样;它是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

15.PPS抽样;在社会研究中,有一种常用的不等概率抽样方法,叫做“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

16.户内抽样:从速哦抽中的每户家庭中抽取一个成年人,已构成访谈对象的样本。

17.偶遇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为对象,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对象。

18判断抽样;它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自己主观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

19.定额抽样;它是一种比偶遇抽样复杂一些、也进步一些的非概率抽样方法。

20雪球抽样:是一种极特殊的抽样方法。

21样本规模:又成为样本容量,他指的是样本中所含个案的多少。

22.抽样误差:就是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间存在的偏差。

第七章

1.调查研究: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2.市场调查:即为拓展商品的销路,以便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和利润服务,而围绕某类产品或某种商品的市场占有率、顾客的购买情况、商标的宣传效果等等所进行的调查。

3.民意调查:即对社会中民众的意见、态度、意识等主观意向进行的调查。

4.自填问卷法:指的是调查者将调查问卷发送给被调查者,由被调查者自己阅读和填答,然后再由调查者收回的方法。

5.结构访问法:则是指调查者依据结构式的调查问卷,向被调查者逐一地提出问题,并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在问卷上选择合适的答案的方法。

6.个别发送发:个别发送法是自填问卷法这一大类中最常用的一种。它的具体做法是:研究者将问卷印制好以后,派调查员依据所抽取的样本,将问卷逐个发送到被调查者手中,同时讲明调查的意义和要求,请他们合作填答,并约定收取时间、地点和方式。

7.集中填答法;先通过某种形式将被调查者集中起来,每人发一份问卷;接着由研究者统一讲解调查的主要目的、要求、问卷的填答方法等事项;然后请被调查者当场填答问卷;填答完毕再统一将问卷收回。

8.邮寄填答法:研究者把印制好的问卷装入信封,通过邮局寄给被调查者,待被调查者填答后再将问卷寄回调查机构或调查者。

9.当面访问法;研究者先选择和培训一组访问员,由这组访问员携带调查问卷分赴各个调查地点,按照调查方案和调查计划的要求,对所选择的被调查者进行访谈,并按照问卷的格式和要求来记录被调查者的各种回答。

10.电话访问法:是指调查员通过打电话的方式与被调查者联系,并在电话中对被调查者进行调查访问的方法。

11网络调查法;新的收集资料的方式,基于互联网的调查,或者在线调查,即指的是研究者利用互联网向特定对象发送调查问卷,同时也通过互联网将被调查者填答好的问卷收回的调查方法。

12.问卷:是调查研究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主要工具,它在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卷表格,其用途则是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特征。

13.开放式问题:就是那种只提出问题,但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答案,由回答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填答的问题。

14.封闭式问题:则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给出若干个答案,要求回答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第八章

1.实验;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2.实验组:是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刺激的哪一组对象。

3.控制组:它是各方面与实验组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其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

4.前侧:在一项实验中,通常需要对因变量进行前后两次相同的测量。第一次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前,称为前测。

5.后侧:第二次则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后,成为后测。

6.实验刺激:

7.匹配:指的是依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并将其中一个对象分到实验组,而将另一个对象分到控制组的方法。

8.随机指派:的方法是研究者用来解决试验中两组对象相同性问题的另一种办法。

9.双盲实验:指的是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来说都是未知的。

10.实验室实验:严格的实验研究通常在实验室内进行。

11.实地实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

12.准实验设计:各种缺乏实验设计中一个或多个“条件”或“部分’的实验。

13.经典实验设计;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为标准的实验设计。

14交互作用效应;二者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另一种外加的影响。

第九章

1.文献:其原义主要只包含各种信息的书面材料或文字材料。

2.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3.内容分析:无疑指的是这样一种研究技术,它对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与分析。

4.二次分析:指的是对那些由其他人原先为别的目的收集和分析过的资料所进行的新的分析。

5.现存统计资料分析:这种现存的统计资料,既可以为研究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又可以成为研究本身的数据和资料的一种来源。后一种情况下,研究就被称作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第十章

1.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2.个案研究:即对一个个人、一件件事、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

3.观察:指的是带明确的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地、有针对性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现象。

4.参与观察:就是研究者深入到多研究对象地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5.局外观察:即观察者处在被观察的群体或现象之外,完全不参与其活动,尽可能地不对群体或环境产生影响。

6.实验室观察:就是在备有各种观察设施的实验室内,对研究对象进行的观察。

7.实地观察:即是指在现实生活场景中所进行的观察。

8.结构观察:指的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明确的观察提纲或观察记录表格对现象进行的观察。

9.无结构观察:指的是没有任何统一的、固定不变的观察内容和观察表格,完全依据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所进行的自然观察。

10.无结构访谈:又称作深度访谈或者自由访谈,它与结构式访谈相反,并不依据事先设计的问卷和固定的程序,而是只有一个访谈的主题或范围,由访谈员与被访者围绕这个主题或范围进行比较自由的交谈。

11.正式访谈:指的是研究者事先有计划、又准备、有安排、有预约的访谈。

12.非正式访谈;日常生活地点与偶然碰上的当地人所进行的交谈,就属于之中非正式访谈。

13.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这一角色与完全参与者一样,但社会背景中的人们知道研究者作为研究者的身份。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3篇

3D打印又被成为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总体来说,3D打印具有相当可观的想象空间,可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像传统的制造业,以及汽车、消费电子、医疗器械、建筑工程等。这些领域都可以通过与3D打印结合,从而获得更好发展。

在3D打印技术不断成熟下,其产业潜力有望快速释放,市场规模扩张可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3D打印产业市场需求与投资潜力分析报告》统计,2016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达到159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将达354亿美元。

内涵

我 国 3D 打 印 技 术 起 步 于 20 世纪 90年 代 初 期 ,已研 制 出与 国 外 SLA、LOM、SLS、FDM 等 工 艺 方 法相 似的打 印设 备 ,并逐 步实 现 了 商 品化 , 尤其 在 大型金 属 构件 直接 制造 方 面 ,突 破 了技 术 方 面 的 障 碍 , 走在世 界 的前 列 。 目前 国内 已 有 部分企业实 现 了 3D打印 机 的整 机生产 和销售 ,东部 发达 城市 已有 企业应用 3D打 印设备 开展 了商 业 化的快 速 成 型 服 务。 3D打印在临床医疗应用案例

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

国际上用一个国家的碳排放量来衡量这个国家的能源消耗量。目前,我国的碳排放量位居是世界第一。联合国正在推动减少碳排放的国际合作,并规定每个国家允许的碳(二氧化碳)排放量。有迹象表明碳排放量将来可能替代纸币成为未来的货币,发达国家争着在中国建风能、太阳能发电厂就是在用这样产生的电能换中国大量的碳排放量以便将来买个高价。这些都是发达国家给我们弄的套套。人家的绿色能源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就是不给咱们也不卖。反而是利用这个建立起来的新规则继续奴役咱们。

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生活要求人们树立全新的生活观和消费观,减少碳排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低碳生活将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在低碳经济模式下,人们的生活可以逐渐远离因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带来的负面效应,享受以经济能源和绿色能源为主题的新生活——低碳生活。顾名思义,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中尽量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理念,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低碳生活是健康绿色的生活习惯,是更加时尚的消费观,是全新的生活质量观。 如何低碳生活

美国媒体2009年12月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机。过敏加重,研究显示,随着二氧化碳水平和温度的逐渐升高,花期提前来临,让花粉生成量增加,使春季过敏加重。物种正在变得越来越“袖珍”,随着全球气温上升,生物形体在变小,这从苏格兰羊身上已现端倪。肾结石增加,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增多,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年,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万人。外来传染病爆发,水环境温度升高会使蚊子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登革热、疟疾和脑炎等时有爆发。夏季温度升高,凉风减少会加剧臭氧污染,极易引发肺部感染。藻类泛滥引发疾病,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市政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肝脏和皮肤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良好生活方式。

二氧化碳会使温室效应加剧,但在通常条件下空气质量预报中不报二氧化碳的浓度。此外,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超过50%的时候会引起窒息,所以应当避免到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的地方去(例如储藏蔬菜的地窖),在去这些地方前要先通风。

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如今,这股风潮逐渐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生活发展,生活物质条件的提高,随之也对人类周围环境带来了影响与改变。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

如今低碳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悄然走进中国,不少低碳网站开始流行一种有趣的计算个人排碳量的特殊计算器,如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的低碳计算器,以生动有趣的动画形式,不但可以计算出日常生活的碳排放量,还能显示出不同的生活方式,住房结构以及新型科技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还要减少开车。

低碳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同时也成为人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它给我们提出的是一个“愿不愿意和大家共同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 但是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节电、节气、熄灯一小时„„从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前提是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尽其所能的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 更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战略选择。提高“节能减排”意识,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一起减少全球温室气体(主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意义十分重大。“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选择“低碳生活”,是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也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低碳是提倡借助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把消耗的能量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保证人类在地球上长期舒适安逸地生活和发展。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4篇

自有性、生物性、时效性、创造性、能动性、连续性。

人力资源的基本功能

获取、整合、保持、评价、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理

战略目标原理系统优化原理同素异构原理能级层序原理互补优化原理动态适应原理激励优化原理公平竞争原理 信息激励原理文化凝聚原理

3.人力资源管理常见的误区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5篇

性能:一般来说, 性能是一种指标, 表明软件系统或构件对于其及时性要求的符合程度;其次, 性能是软件产品的一种特性, 可以用时间来进行度量[1]。

性能测试:就是用来测试软件在系统中的运行性能的。性能测试可以发生在各个测试阶段中, 即使是在单元层, 一个单独模块的性能也可以使用白盒测试来进行评估, 然而, 只有当整个系统的所有成分都集成到一起之后, 才能检查一个系统的真正性能。

负载测试:在一个确定的软硬件环境下, 对所要测试的模块或系统, 加载一个确定的负载 (压力) , 对模块或系统进行测试, 探测模块或系统在这个确定环境确定负载下的性能表现。它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模块或系统在给定的负载条件下的处理性能。

压力测试:不断给系统或模块增加负载 (离线增加) 下的负载测试。它的主要目的是是通过确定一个系统的瓶颈或者不能接收的性能点, 来获得系统能提供的最大服务级别的测试。

强度测试:系统资源不足 (内存不足, CPU不足, 空间不足) 下, 正常负载下运行系统或模块下的系统性能。它的主要目的是考查系统或模块稳定运行所需要的最少资源。

2 性能测试的目的

执行性能测试, 一般是基于以下4个方面的部分或全部。 (1) 是验证系统在给定的条件下处理性能是否达到设计目标与用户要求。 (2) 是探测系统在给定的条件下极限处理能力。 (3) 通过对系统各参数的调整, 测试系统的最优性能配置。 (4) 通过性能测试发现功能测试难以发现的缺陷。在我们日常的性能测试中, 第1种测试目的是最多的。第3种要求较高, 相对来说, 较少用到。

3 性能测试的主要指标与来源

软件性能测试常见的主要指标有:响应时间, 吞吐量, 并发用户数, 资源利用率。

响应时间是指对请求作出响应所需要的时间。我们常说某个软件的性能好不好,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 主要是指响应时间是否足够快。响应时间就是软件性能测试中用户最直接感受的性能指标。一般情况下, 响应时间越短, 系统的性能越好。然而, 响应时间却没有一个标准的值来参考。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系统处理的客户请求的数量。该性能指标直接体现了软件系统的性能承载能力。一般可以用请求数/秒或字节数/秒等来度量。

并发用户数:同时向系统 (服务端) 发送请求的数量。该性能指标直接体现了软件系统 (服务端) 承受最大的并发访问的能力。针对我们的oce, 则用caps来度量。实质是并发用户数请求/秒在我们通信计费领域中的对应指标。

资源利用率:主要是指系统的各种资源使用状态。这里资源主要是指系统CPU占用率, 内存占用率以及系统的I/O统计情况。通过这些资源占用率就可以评估所测系统对资源的要求以及相应可能出现的瓶颈。从而为系统调优提供方向指导。

4 性能测试一般过程

性能测试工程师从接收到一个性能测试project后, 一般要经过下面六个过程。即“性能测试需求分析→制定性能测试计划→测试设计→测试开发→测试执行→测试结果评估”这六个基本阶段。

性能测试需求分析:主要是明确我们性能测试的目的。通常情况下, 性能测试工程师会接收到类似“给o c e做一下性能测试, 测试一下免费资源赠送进程的处理能力”等测试需求不是十分明确的测试任务。面对这样的测试任务, 就需要我们对这样的测试需求进行分析, 将非常抽象的测试需求转化为相应的性能指标值。获取相应的性能指标值就是我们的测试目的。如“测试一下免费资源赠送进程的处理能力”, 根据我们免费赠送进程的设计与实现就应转化为“免费资源赠送进程每秒插入多少条赠送记录, 免费资源进程运行时资源消耗等”测试目的。

制定性能测试计划:性能测试需求分析阶段主要是明确我们测试目的, 性能测试计划阶段为实现这个目的而必须要做的规划与设计。它是整个性能测试过程的成功执行的指引、监控与保证。在性能测试计划中应包含测试目的 (测试性能指标值) , 测试策略, 测试环境的要求 (软硬件) , 测试数据准备, 测试资源需求 (人力与财力) , 测试进度, 测试风险评估, 测试需完成的相关文档等关键要素内容。其中的关键要素内容, 可查阅相关文档。

测试设计:在本文主要是指测试用例设计。性能测试用例的设计依据是业务建模。业务建模是指对系统各种关键业务场景的抽取以及它们之间比例的确定。业务模型的成功建立是成功执行性能测试的关键。业务建模的方法一般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借鉴相同系统已有的模型。二是分析历史数据。有时候, 在这两个方法都无法展开时, 根据2~8原则进行建立。

测试开发:性能测试一般是借助于性能测试工具进行的。但工具是需要通过开发相应的脚本才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即使有的项目可以采取录制的手段获得脚本, 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需要对脚本进行相应修改与调试才能满足我们性能测试目的。另外, 工具不是万能的, 有些项目不适用于已有的工具。此时需要我们进行必要的软件与脚本开发, 如开发动态库使目前的工具能支持我们的测试需求, 或者是重新开发相关的模拟器与挡板程序以及相应性能统计分析工具。

测试执行:测试执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在测试环境与测试数据准备妥当之后, 根据业务模型建立的业务场景直接运行相应的测试用例。测试执行过程要注意的地方有3个, 每次测试前的环境恢复, 测试过程与结果的监控, 测试后环境的清理。其中, 测试过程的监控, 主要是指系统资源使用情况的监控, 如 (cpu利用率, mem占用率, I/O频度) , 同时也包括特定要求的其它监控, 如磁盘占用率等。

测试结果评估:根据每次测试过程中监控到的系统资源使用情况, 以及借助于自动化工具给出的测试结果分析报告或采用脚本 (或分析程序) 对日志文件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分析报告, 对照测试目的, 从而得出测试的结果是否通过的结论。同时对测试分析与统计的结果要进行评估, 评估测试结果与真实理论结果之间的偏差。并写成测试报告。如果测试结果与期望值差距太大, 要在测试报告中分析原因并写出自己的改进建议供研发人员参考。

5 结语

本文主要从性能测试的基本概念、测试目的、性能测试的指标以及性能测试的一般过程进行了相应的论述。重点阐述了几个易混淆的几个基本概念与性能测试的一般过程。因篇幅关系, 性能测试的一般过程中的部分概念与内容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与实例说明。本文旨在明辨概念与如何进行性能测试提供一般的方法指导。与实践相结合的部分, 准备在后续的小文中单独进行总结。另外, 上述性能测试的一般过程是我在实际性能测试过程中的总结, 有些小的项目不一定完全适合这个过程。因此, 具体的性能测试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裁剪。

摘要:首先对性能测试中易混淆的且必须要掌握的概念进行了阐述, 接着论述了性能测试的目的与主要性能指标等基本概念, 然后着重讲述了软件性能测试的一般过程, 为如何进行性能测试提供了一般的方法指导。

关键词:性能,性能测试,负载测试,响应时间,吞吐量业务建模

参考文献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6篇

1物理概念渗透的设计方法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包含了三项主要内容, 即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学好物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学好物理的首要前提即是掌握物理概念。对于物理概念的渗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设计了三种思路,即兴趣培养、认知概念和应用概念,即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的眼光来看事物。

第一,在兴趣培养方面,笔者采用了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实例的方法,结合课题知识,以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物理这门学科。如筷子在水中会呈现折射状态,死海不死的原因;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某国飞行员在执行飞行任务时将子弹当做昆虫而随手抓住等等。

第二,在认知物理概念方面,笔者设计了 概念理解 “三部曲”应用于课堂。一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引导他们了解什么是物理;二是更多的创设课堂情境来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感性认识;三是利用物理学家典型的物理示例来启发学生的物理思维。实践证实,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客观认识,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在应用概念方面,笔者为学生们设计了一个课外学习计划,其中包含了两项主要内容:一是将每天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记录下来, 每周由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总结;二是将学生划分为数个小组, 为每一组都布置课外探究任务,将实验融于其中,让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不断动手、动脑课外探索中应用掌握的物理概念, 了解物理概念的内在结构和形态特征。

2物理规律渗透的设计方法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刚刚完成从中学到高中的蜕变过程,对于新鲜事物的掌握能力还处在一个界限不甚分明的初级阶段,对物理规律的积累还停留在简单认识的位置。因此,在高中阶段,对于物理规律渗透的设计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对物理学的理论诠释方面,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与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些简单明了的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切实掌握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了解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综合来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规律”理念应体现在四个方面: 1介绍物理学科中涉及到的看似平常的事物原理;2介绍物理学科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识;3介绍物理学科中涉及到的大自然规律; 4介绍物理学科中涉及到的大自然中的事物运行规律。在物理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当首先抓住学生们的好奇心理,通过对这些相关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产生一系列的疑问, 并且这些问题还是学生迫切需要了解, 以及需要学习的。而这是教师的态度问题,并是理念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切实加强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物理学习方法渗透的设计理念

学生的学习方法关系到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构建高效课堂,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对学习方法的渗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教育实践中,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每堂课都给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每堂课都为学生解答问题,首先说,这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课堂教育的优化工作应当着眼于细节,针对课堂教学内容, 把物理教学的每堂课都当做是解答学生问题的过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课中 ,笔者首先以问题进行引导 :1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2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其次拿出准备好的实验道具: 质量相同的道具小车、光滑的水平板、砝码、细绳、以及夹子等,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过程,笔者在一旁做教学指导。在实验过程中,作者鼓励学生尝试着通过多种方法对问题进行验证解答,而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即是验证物体运动的状态以及找到导致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从而对定律内容进行验证,即: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而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如此,通过这样的引导,则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效能,最终促进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概念、规律和方法是高中物理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三个基本要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大多各要素的诠释力度,拓展并完善物理基础知识,注重发掘其中潜在的教育价值,使其能够更好的为打造高效课堂而服务,并为落实新课改要求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摘要:概念、规律和方法是学习物理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物理概念等同于物理思想,而规律和方法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渗透物理概念、规律和学习方法。本文对如何渗透进行了设计,对渗透的过程进行了诠释,以期为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而献计献策。

上一篇:别墅设计范文下一篇: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