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信息毕业论文范文

2023-03-05

经济信息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宏观经济管理可以根据当前市场的发展实际情况对国民经济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控,能够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经济信息就是对各项经济活动的信息进行总结和信息化的描述,其时效性和准确性能够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本文首先对二者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且介绍了经济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更好地利用经济信息让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合理和有效。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

引言:经济信息是当前社会经济形式的信息化体现,具有实时性和准确性,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在不停的更新。将经济信息用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能够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更多决策依据,有助于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正确的调控,当前市场环境变得越发复杂,我国以经济建设作为主要发展目标,所以加强对于经济信息的管理和建设,更好地发挥宏观经济管理的调控职能,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论述

1.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

宏观经济对当前市场的发展情况和市场环境进行分析,通过经济学、管理学等一些政策对经济的发展进行管理和调控,从而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宏观经济管理包含经济单体管理、部门经济管理等,在各个经济管理体系的协同作用之下,能够发挥出对于社会经济的管理调控作用。

2.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责

当前的市场环境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就是要让经济发展方向回归正规,从根源上找到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方向偏离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环境动荡且市场环境趋于复杂,宏观经济管理被分为短期阶段,中期阶段以及长期阶段。短期阶段一般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调控工作,由于调控周期短,调控的效果也较小,不适合长远发展的目标。中期阶段是以五年为基本的调控单位,对政策结构、经济贸易等进行调控,根据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调控工作。长期调控是为了达到长远的建设目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做好规划,在长期调控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所以一定要做好规划。

二、经济信息的定义

经济信息包括狭义经济信息和广义经济信息两个方面,狭义经济信息是指经济活动中获得的各种信息,广义经济信息是指在经济活动中获得的一些较为全面的,多方位的信息,二者的主要区别就是狭义经济信息注重在经济活动中对于活动内容的总结,广义经济信息一般拓展面较为广阔,包括经验教训和一些比较抽象的信息整理。

三、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构建信息系统

当前市场经济活动会产生大量的信息,需要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存到信息系统当中,然后通过分析,检测等技术手段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当前宏观经济管理一般包括核算系统和预警系统两大部分。核算系统主要是对于经济信息数据的管理核算工作,通过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最终得出当前经济的大致走向和发展情况,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核算过程中想要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就需要对信息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考虑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类影响因素,从整体全面的全角度完成宏观经济管理工作。

预警系统主要对各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监测,包括国家、市、县等,当发现检测地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偏离预期是,需要专业人员制定相关的经济管理办法,帮助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回归正轨,经济实现平稳发展。预警系统还可以对地域经济的走势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出该地域未来经济的发展情况,保证宏观经济调控的科学合理性和长远性,用整体的长远的目光来保证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加强经济管理职能

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设定有助于宏观经济管理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应当对经济管理的实际监管范围进行合理的划分,避免出现管理范围重复的情况。加强对于管理部门的问责制度,要使用制度和政策保证部门的管理者具有问责的权限,出现问题能够找到对应的负责人并且由负责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一些职能比较复杂的部门需要对部门层级进行简化,避免最终信息到达管理层时信息已经失去时效性。随着当代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数据库的建立能使实现实时信息的更新和共享,这样就能让经济信息数据发挥其最大的效果,提供精准有效的数据让决策部门能够更好地做出调控決策。

3.提升资源的整合力度

经济信息中会出现许多与经济活动关联的信息,如资金输入输出、经济体的转换等,经济信息收集数据时通过网络、文献等进行收集,要确保数据信息具有时效性和准确性能够发挥信息数据的最大作用。经济信息的收集应该以地域作为单位,能够帮助该区域的决策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经济调控计划。同时要学会利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实时对数据信息进行更新,保证当前数据信息的可用性,实现经济信息价值的最大化。

4.构建经济信息网络体系

当前随着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经济信息网络体系至关重要,能够统筹规划好各个领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数据,实现信息的实施更新,提升宏观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我国地域面积较大,一些较为落后的区域无法实现经济信息的实施统计和更新,所以容易导致经济信息在整合中出现漏洞,所以信息化的发展应该以区域作为主题,在信息化达标的情况下保证信息的完成性和时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管理对于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经济信息能够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所以必须要保证经济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在市场环境越发复杂的今天,应当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的各项制度政策,以区域为单位实现合理规范的宏观经济调控,发挥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学成.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04):1-1.

[2]华航.浅谈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1(12):226-226.

[3]朴英,朴华.浅谈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财富,2011(20):155-155.

[4]张琼.有效应用经济信息 加强宏观经济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00(002):9.

经济信息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制度在产权不清淅或产权虚位条件下会产生“公地的悲剧”;在委托-代理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在激励机制不足的条件下可能产生“逆向选择”。本文从制度经济学出发,对由上述问题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制度经济学 会计信息失真 制度建设

会计信息失真会削弱政府宏观调控的效力和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导致投资决策失误从而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和国有资产流失。长久以来会计界对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我国在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时候有了会计理论界和会计实务界之间不同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方面和侧重点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了研究。主要有吴联生的会计信息失真“三分法”;谭劲松的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刘峰通过“红光实业”的案例从合约角度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也有些学者从道德伦理角度去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等。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会计信息及质量特征

(一)会计信息的界定 会计信息是通过会计核算获得的反映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可以客观地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成果,同时又是相关使用者进行预测、分析、决策的可靠依据。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提供财务报告,从财务报告中取得有用的经济信息,为决策者进行经营决策和从事经营管理提供依据。财务报告要符合用户的需要,方能发挥作用。

( 二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一般包括:决策有用性、相关性、可靠性、合法性、可比性决策有用性是会计信息最核心最根本的质量要求。企业会计之所以要提供财务报告,是因为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对财务报告使用价值的需要。决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选择,即在不同的可能方案中进行决断。这种选择的基础就是会计提供的信息。因此,是否有利于决策人进行决策,就成为评价会计信息的最根本的质量标准。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要对使用者有用,能够影响其决策。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指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可靠的会计信息只有与决策相关才会有用,信息的价格在于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会计信息提供后如未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或对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什么用,信息就不具有相关性。相关的会计信息必须能够帮助使用者做出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盈利趋势等某些预测;必须能够证实或证伪使用者的某些预测、帮助其评价过去所做的决策,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据之提出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措施;必须具有及时性或时效性。信息如果提供提不及时,尽管曾经相关,但时过境迁,就会丧失其相关性。不相关的会计信息就不应提供,以免增加无效的信息成本。在会计核算中坚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要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可靠性,是指会计记录应当以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所反映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要内容属实、数字准确、项目完整、手续齐备和资料可靠,使会计信息足以令人信赖。可靠性还要求会计信息应当如实表达、衡量、叙述所要反映的事项,并在这过程中不渗杂个人的偏见。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均以“合法”作为其先决条件。这一点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分不开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较之以往有较大的独立性,但会计核算的很多内容仍然要受到国家财政、财务、税收等制度和法规的制约。至于企业会计核算,还要受到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如投资法、企业法等等的约束,是很显然的。可比性是指经济情况相同时,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同;如果经济情况不同,会计信息应能反映其差异。可比性包含统一性和一贯性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横的方面看,各企业的会计核算均应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以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能够相互可比,这是统一性方面。从纵的方面来看,会计信息应该具有时间上的一贯性。企业按照制度的规定可以选择确定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损益计算方法等。这些方法一旦确定,便不得随便变动。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

( 一 )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会计信息失真就是指会计信息对它的使用者而言失去了真实客观性。从产生过程看,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根据是否由主观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失实,其标准应是当事人是否有故意使信息失真的动机。

( 二 )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 在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中,会计信息失真是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概括起来有两种情况:一是经济业务失真,即会计所记录的经济业务不符合客观事实,违背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二是经济业务的处理失真,即对符合事实的经济业务没有按照会计法、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处理。《经济日报》2006年12月23日报道了财政部抽审百户国有企业2005年会计报表情况,多数企业主要会计要素核算存在偏差。其中,81%的企业存在资产不实问题,共虚列资产37.61亿元;83%的企业存在所有者权益不实问题,共虚列所有者权益26.12亿元;89%的企业存在损益不实问题,共虚列利润27.47亿元;27%的企业明显存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不真实、不合规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诚信缺失不仅仅是一般企业,更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如琼民源、红光实业、大庆联谊、东方锅炉等;不仅是国内企业,更包括众多的国外公司,如安然、宝丽莱、伯利恒钢铁等知名企业,其宣告破产均与会计严重造假有关。虚假或严重失真的会计信息会严重影响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使他们根据虚假或失真的财务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同时也误导政府监管部门,使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这样也为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违法行为和经济生活中不良风气提供了温床。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一 )产权理论的观点产权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产权明晰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通过产权变动可以生成、启动企业内部利益激励机制,从而有可能提高企业经营者的努力水平与企业绩效。从学理方面看,企业的绩效具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和归因。其可察变量如资本利润率、企业成长和增长速度、市场份额、全员劳动生产量、产值、成本、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等,其特性或根源往往不是一维而是多维的。企业的绩效除了与经营者的努力程度、能力、风险态度等密切相关外,还受到不少非经营者所能控制因素的影响。在混合体制条件下,由于企业目标多元化,会导致激励不准确、不规范、不公平以及证券市场的投机行为等。企业经济关系主要是由产权派生的有关企业资产的权、责、利关系。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在相互交往的人类社会中,人们必须相互尊重产权。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所有者的效用,这也为会计规范提供了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但从现在的国有企业的产权来看,国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虚位使得国有企业很难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理性的”实际控制人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用财务来反映的企业经营效果容易产生与国家长远利益不一致的短期行为,会计核算容易产生以实际控制人的利益为核心,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从代表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管理机构来看,国资委等也不是国有资产的实际所有者,其自身又缺乏根本的利益动力机制,对企业的监督缺乏有效激励。在其它非公有制企业中,企业产权中可以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等相关主体,还有其它潜在的进入者,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如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已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给自已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某些产权主体可能存在的对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产权不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重要原因。

( 二 )激励与约束机制不配套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产权交易中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但实质上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和激励行为,因而企业要从所有权、经营权,剩余索取权等权能形成合理的安排。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效果并没有这么理想。如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如年薪制的固定的工资激励早已显现明显的不足,最容易形成高级管理人员在工资之外寻求额外的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这些收入的获得必须要有财务方面的配合,由此带来会计信息失真。而浮动的激励机制(如高管持股或期权)也容易产生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的逆向选择,虽然《公司法》、《证券法》对高管所持股份有限售的严格规定,也很难制止高管的频繁离职套现,目前创业板市场可见一斑。频繁套现结合财务造假是高级管理人员常用的手段,在企业没有有效的内控机制和完善的外部监督条件下,约束机制的缺乏给经营者过多的权力且缺乏有效监督,经营者为了自己的私利会实施违规行为,从而使经营者违规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损失,助长其违规行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预期收益很大而预期成本很低,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这就使得个体有了实施违规行为的冲动,因而促成了个体(甚至集体)的违规和违法行为,会计信息失真随之而现。

( 三 )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科斯奠基 “契约理论”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契约的一方当事人为资产的所有者,即委托人;契约的另一方为资产的使用者,即代理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代理人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独立自主地对企业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代理人以企业管理人的身份相对独立地对企业资产等进行经营管理活动,代理人成为了解企业的信息优势方;而股东、债权人、国家和普通员工则相对成为了信息劣势方,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因存在信息不对称。由于其利益目标也不尽相同,经营者完全可能利用各种会计处理手段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以欺骗所有者、债权人、国家和普通员工,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之间也可能有着不同经济利益,加上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就可能造成会计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编报虚假的财务报告,隐瞒真实情况。此外,从会计监督机制来看,目前,企业内部监督控制有着局限性,内部监督不到位,会计人员不独立,受单位领导指使被迫做假账。社会监督仍处于起步阶段,会计事务所虽然脱钩改制,但仍缺少标准的执业制度,政府监督大于社会监督力度,职责交叉,经常重复检查,使检查与被检查藕断丝连。企业领导同时管理会计与审计,内部审计不是处于董事会领导下。由于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厂长或法人的职权太大,由他们直接安排上任的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对会计法规、制度甚至原理都不熟悉,不可避免地做出错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另外有些企业负责人出于某种目的指使会计人员人为造假,而这些会计大多是厂长(经理)的亲属或心腹,往往对上级惟命是从,他们或虚增利润骗取贷款,或隐瞒利润逃税,甚或虚列数据来掩盖贪污受贿,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 一 )明晰产权关系,减少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对于国有企业,要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型国有企业引入非国有的战略投资者。同时,还要建立利益分配均衡机制,理顺国家、地方、企业及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兼顾各方利益。对于其它形式的所有制企业,也应当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同时所有者应当根据经济行为的结果为经营者确定一个报酬方案,即在这个方案下,经营者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所有者的利益。这样,所有者和经营者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基础,致使利益关系清楚,减少利益冲突,从而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 二 )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一般看来,经营者的干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根源,要想经营者自觉遵纪守法、不干扰会计人员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构建一套以经济奖惩为主要内容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方面要让经营者为企业付出的努力和贡献获得合理的报酬;另一方面,从制度和程序等方面对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采取惩罚性措施,同时要把利益一致的激励措施形成长期化趋向,减少短期套利行为,防止经营者短期行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三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的子系统,还受到内部企业管理状况的环境影响,公司治理结构作为重要的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将产生重要影响。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行规范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分配、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公司内部监控机制,以加强监控者对公司管理层行为的了解,提高其信息收集、评价能力,以及增加其监控手段。按照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对内部组织机构,形成严格、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财务约束,从而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弊端。

( 四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能够降低会计信息失真产生几率。对于会计的监督可以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其中外部监督包括了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它们与单位内部监督构成了《会计法》中“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但这里面存在了许多问题。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可直接使契约各方受到约束,有助于有序制度框架的建立和完善,从而防范不实会计信息的形成。因此就有必要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强化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发挥公司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尽管公司法及全民所有制企业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已对监事会人员、职责等做了规定,但绝大多数企业的监事会有名无实,监事会只有真正独立了,才能发挥其监督企业会计部门对外提供和披露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的作用,保证委托人的权益。会计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是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不断强化社会监督的机制。逐步依靠注册会计师对所有企业会计信息进行验证检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和可靠:严格注册会计师执业标准,强化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观念;提高注册会计师社会地位,强调其独立性,真正将事务所办成具有独立性的民间组织。另外还应该大力发展国家政府部门的监督,加强国家行政干预。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证监会等政府机关应加强对不实会计信息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同时应建立不实信息查询网,让企业和社会公众可随时查询提供不实会计信息的企业及责任人员,增加企业、经营者及会计人员的违规名誉风险和违规成本,通过政府的综合管制来改善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

( 五 )健全会计规范体系 对于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博弈主体不到位,是由于在会计改革之初,为了减少会计制度变迁的阻力,以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会计实务,即由政府直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这是无可厚非的。与此同时,每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要充分征求各方意见,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最终使准则能为各博弈方所接受。政府机构要维护该机构制定的准则的权威性,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要进行处罚。目的是使违反准则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会计规范体系为会计行为提出了约束条件,但具体执行过程中,会计行为的主体即会计人是否能自觉遵守,还要取决于其职业道德素质。现实中的会计人员,由于受到来自环境的各种压力,可能持有不同的立场。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经理人员道德规范、社会中介机构及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以及相配套的具体操作方法、评价标准、处罚规定、专门教育等。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从各角度认真分析其来源,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把因为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应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加以重视,只有这样,会计工作才能步入正轨,让它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促进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吴易风、刘凤良、吴汉洪:《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薛祖云:《会计信息市场与市场管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编辑 聂慧丽)

经济信息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需求 会计信息使用者 信息经济时代

会计的发展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变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所谓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目前,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将人们带入一个新时代——信息经济时代。它的到来,导致了许多新经济事物的出现,诸如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涌现、电子商务的盛行,呈现出市场过度开放化、市场需求趋于多元化、经营风险扩大化等特征。而正因为世界范围的电脑联网使原来越多的领域以信息流通取代产品流通,将生产演变成服务,将工业劳动演变成信息劳动,使企业的经营管理重点由生产转向人力资源、研究开发、广告营销、品牌战略等方面。那么,在这样一种全新的信息生产背景下,用户的会计信息需求将会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1 会计信息需求的现状

企业中会计信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在财务报告上,而财务报告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帮助其制定相关的决策。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有:企业投资人、债权人、企业管理层、会计人员以及与企业有经济业务往来的相关机构和组织。企业的财务报告为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企业要发展,必须进行经营管理,对于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地进行调整。会计信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而企业决策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所以会计信息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信息经济时代下,企业的信息必须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的需求,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

2 信息经济时代会计信息内容需求上的变化

2.1 对非财务信息的需求增加

会计信息的披露是由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组成,在经济时代下,一些新经济事物的出现,如金融工具、新技术等,这些给信息用户的融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也增大了投资项目前景的不确定性,对项目的投资预测变得困难。电子商务的兴起,完全颠覆了传统产业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下,商品的交易变得灵活,而因其自身的一些特征,投入、风险、收益较高,所以投资者对其仍然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价值估算已经完全不适应。所以会计信息用户转向了对非财务信息的关注,将非财务信息进行关注,可以增加对未来投资预算的评估,关注非财务信息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财务经济活动,提高决策的準确率,从而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基本都是支出,而很少盈利,但是电子商务发展之迅速,其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对长期决策规划而言,信息用户不要单单看到它的财务方面的信息,对其他的非财务信息也多加关注,如市场的占有率、商品的类型、网站管理模式、网站访问人数等,这些非财务信息发挥着巨大的价值,所以信息用户要多结合非财务信息来进行企业的投资价值的评估。

2.2 对企业无形资产信息的需求增加

现阶段,企业的会计报告模式,往往还是以有形资产进行计算,在信息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如产品的品牌、产权等,这些无形资产的信息价值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所以企业无形资产信息也应计算在会计报告中,而不是单单以有形资产信息计入到会计报告中。信息经济时代,电子商务企业和高科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全部资产中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比例,甚至更多,所以企业中更要重视无形资产所带来的价值,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未来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信息需求量在加大,这也是符合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3 对未来信息的需求增加

信息经济时代,财务的报告是由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组成,而由于信息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也随之增加。企业中未来的信息需求在财务报告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而历史交易信息不能满足用户制定决策所需的信息,所以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对未来信息的需求在日益增加,而关注未来的信息,是企业评估和预测未来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内容。所以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用户对未来信息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3 信息经济时代会计信息质量需求上的变化

3.1 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

在传统的会计信息中,较为注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信息经济时代,对会计信息注重的较多的是决策的有用性,而不再单纯追求信息的可靠性,所以会计报告的单一化,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经济时代用户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信息用户在对企业信息需求上,偏重于自己的需要,同时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提炼、处理等,使信息完全被企业所用,提高信息的使用率,在这个过程中,对信息用户会对会计相关信息进行风险的评估和预测,对会计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以最大程度地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

3.2 对会计信息时效性的要求

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传递的速度之快,所以使得商品的一些特征在较短的时间可能出现变动,而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电商行业而言,如果采用原来半年的财务报告,对信息使用者而言已经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4 会计信息披露形式需求上的变化

形式的需求,顾名思义,是对会计信息的表现形式、物质载体等的需求,对形式需求中最主要的3点:一是会计信息载体的形式;二是会计信息的传播方式;三是会计语言的表述形式。计算机技术在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计算机的特性:存储量大,计算功能强大等,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时,可以随意组合数据得出使用者所需要的会计报告,及时为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纸质形式转向了网络财务报告形式。

总之,在信息经济时代下,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与传统手工会计时代的会计信息需求相比,在信息的质量和范围上都有了一定的变化,信息的供给与需求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有着必然的联系。信息的供给能够引导信息需求,而信息需求可以对信息供给提出要求,所以根据不断调整的信息需求,信息供给要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调整好信息的供给范围,对财务报告体系做一定的改革,使信息披露的质量得到一定的保障。信息需求和信息供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我们要在不断的发展中,适时地调整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相互之间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以保证会计信息市场的健康发展。

5 结语

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是,需要其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所以会计信息系统必须能够准确地了解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为其提供所需的有价值的信息,除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外,还要考虑到使用者的其他用途。所以,在信息经济时代,会计信息的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未来的发展中,还会结合经济环境的走向,对会计信息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不断适应经济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华金.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会计信息需求分析及政策建议[J].商业会计,2018(11):89-91.

[2] 费陈宇.基于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研究[J].财会学习,2018(12):147.

经济信息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是维系用户数据安全,提供稳定可靠服务的重要措施,该文以信息安全概念入手,分析了引发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原因,并以此给出了解决思路,通过提升计算机软硬件保障以及应用者的应用水平,提升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软件;安全;保障

1 计算机信息安全简述

计算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主要是指保护用户数据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可用性三方面的内容,计算机的应用渗透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防建设的方方面面,其应用的广泛性以及面对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问题,使得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尤为重要,下文将分析引发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和解决思路,为提升计算机信息安全提供一定的参考。

2 引发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信息系统所依赖的操作系统造成的安全问题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是计算机各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大管家,操作系统的安全性保障不足是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一般而言,操作系统引发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操作系统漏洞,这种问题通常是由操作系统设计时的逻辑或者编码缺陷和错误所引起的,以最为常见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而言,服务拒绝漏洞、热键漏洞、帐号快速切换漏洞、UPNP服务漏洞等都是常见的操作系统漏洞;其二,操作系统组件的安全问题,例如提供Internet服务的IIS组件中MSADC可以使得恶意攻击者执行远程指;其三,是操作系统安全设置的问题,例如不用用户的权限分配问题、管理员账户的弱口令问题等都是操作系统安全设置方面的问题。通常而言,由于操作系统管理着各种软硬件资源,因此其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波及面相对比较广泛。

2.2 应用软件造成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

应用软件是计算机解决特定问题的专门性的软件,如常见的办公软件Office、聊天软件MSN、视频软件Windows Media、专业的作图软件Photoshop等等。应用软件带给用户方便的同时往往由于软件设计问题引发了一些安全问题,例如Office应用程序出现的MS12-027漏洞,相对而言应用程序所造成的安全问题相对于操作系统而言影响范围较小,但也同样不容忽视。除此之外,一些来源不明的应用软件或者用户贪图便宜下载的破解软件也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问题,该类软件捆绑木马、病毒等恶意程序,容易致使用户数据遭受完整性和保密性的破坏。

2.3 计算机硬件造成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硬件是软件系统得以运行的必要支撑,而硬件引发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计算机硬件物理环境的安全稳定性问题,主要包括计算机电磁破坏、静电的干扰、供电设备的稳定性、物理设备防偷盗功能以及湿度温度对于计算机硬件的损坏;其二,是使用一些不安全的硬件设备,例如在机关单位使用家用的路由设备,随意将可移动磁盘在有重要数据的主机上进行拔插等,都给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留下了可乘之机,很容易的就可以发动远程攻击。计算机硬件安全问题是人们容易忽视的信息系统安全方面,人们往往更多的关注于木马、病毒等带来的破坏,殊不知硬件带来的数据丢失损坏往往是致命的。因此,在保障信息系统安全方面,选用质量上乘的硬件设备也是计算机系统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方面。

2.4 计算机应用者操作水平以及安全意识不足引起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应用者是操作计算机完成各类工作的主动行为者。其操作水平以及安全意识不足也容易造成计算机安全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基本计算机操作水平,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一些年长的计算机应用者身上,由于对于信息技术的陌生性无法进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第二,缺乏信息系统安全操作意识,该类人员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往往心存侥幸认为信息安全远离自身而进行一些危险性的操作,例如关闭防火墙、随意将主机暴露在公共网络之上,在操作完成邮件后不能进行安全推出;第三,不能合理的使用计算机各类应用软件,例如在注册用户名/密码时使用弱口令,将本地的打印机设备随意的在局域网内共享、不加限制的共享本地文件等都是非常危险的操作。总之,计算机应用者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基本的安全操作技能也是导致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方面。

3 构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

3.1 提升操作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首先应加强操作系统的安全性。操作系统的安全保障手段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应定期对操作系统中的漏洞进行“打补丁”操作,通过“打补丁”操作能够有效地减少由于操作系统漏洞引发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例如Microsoft公司发布的Windows7 SP1补丁包;第二,关闭操作系统中不常用的服务组件,加强操作系统的审计,例如关闭不对外提供网络服务的IIS组件,删除Windows Media Player避免常见的信息泄漏和脚本执行漏洞;第三,更新或者升级不被操作系统厂商所支持的操作系统或,例如及时的升级Windows xp系统或者安装Linux操作系统减少安全风险。正如上文所述,操作系统管理着整个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资源,其安全性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加强其安全保障是非常必要的。

3.2 提升应用软件安全保障

应用软件安全有效拓展了计算机功能,是计算机完成特定工作的必要软件支撑。提升应用软件的安全保障应从应用软件选择、更新维护以及使用三个方面进行加强。首先,应用软件的选择,应从正规的、可靠的、知名度较高的软件供应商或组织下载所需要的应用软件,坚决杜绝使用被破解、来源不明的应用软件;其次,是应用软件的更新维护工作,更新维护一方面能够提升带给用户更加便捷的可用性,另一方面更新维护往往对应用软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修复的过程,因此做好应用软件的更新维护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最后就是应用软件使用的合理性方面,例如FTP文件服务应禁止匿名访问,通过分配给用户登录名和密码来确保文件服务器的安全性,同时还有一些远程软件的应用,在方便自身的同时容易造成安全漏洞,因此在一些具有保密性数据的PC上应尽量的杜绝该类软件的应用。总之,应用软件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实现特定功能的程序集,提升其安全性能够有效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3.3 提升计算机硬件安全保障以及安全组件的运用

计算机硬件安全安全保障主要是在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的防盗、防电磁破坏、防恶劣环境破坏等方面的保护,另外,为了防止突然停电对于重要数据丢失的影响可以采用UPS供电设备,伴随着标准化机房建设,未来计算机硬件安全保障较之传统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为了提升信息安全方面保障,运用一些安全软硬件设备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常见的防火墙硬件技术为例,通过在内外网之间安装防火墙设备能够有效的过滤各类数据,通过在各网络各个层次添加各种级别防火墙设备,能够做到IP数据报、应用数据流等多维度的数据保护,另外三层交换机提供的VLAN子网划分技术在企业多部门数据保护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需要提及的是,目前无线网络的大量应用也使得无线路由器的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建议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限制登录IP,网络访问加密以及MAC地址绑定等手段提升无线网络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应在计算机主机上安装杀毒软件,目前常见的有诺顿、小红伞、360等安全防护软件,通过傻瓜式的操作便可方便做到操作系统的安全保障,因此合理运用好安全类的应用软件也行之有效的办法。总之,提升计算机硬件保障以及安全组间的运用也是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的重要方面。

3.4 提升计算机应用者的安全操作意识和技能

加强计算机应用者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水平能够有效提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首先,指定的计算机操作制度,尤其在一些涉密的机构应做好制度方面的设计,应根据工作实际需求,指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例如不可以将计算机主机带出办公场所、不可以对计算机硬盘数据进行刻录、定期对计算机审计报告进行查看记录;其次,定期对应用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一方面使其形成必要的信息安全意识,在安全意识方面可以以真实的案例进行教育,通过真实案例能够有效增加应用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充分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应加强其安全操作水平,使其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例如通过清理用户Cookie数据、关闭长期不用的计算机端口、定期更改计算机登录口令等具体的操作实现用户具备较强的安全操作水平。

综上所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涉及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计算机硬件以及计算机应用者等诸多方面,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应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最终实现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龚雷. 应用安全透明支撑平台体系结构与模型研究[D].郑州: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3.

[2] 张小平. M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研究[D].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3] 何洪峰. 论网络论坛事前审查制度[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4] 朱素平. G市国税内网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研究[D].南宁: 广西大学, 2013.

[5] 袁晓冬.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安全存在问题及建议[J]. 金融科技时代, 2013(2).

[6] 朱莹莹. 计算机信息安全保障形式探索[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15).

经济信息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在百度词条中有这样的解释:“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①不同的媒体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及手机等,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这里的融合可以指两个层面的融合,一是表现形态的融合,二是内容的融合。

目前,融合新闻在传统媒体中也有,例如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前每天下午“我的今日之最”栏目,就是从互联网上寻找选题,结合是电视新闻报道和演播室嘉宾评论而产生的节目样态。目前,虽然广播电视影电视总局规定对于网络博客等不能直接在电视媒体中展示,但是网上的数据、资料、信息,在传统媒体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常态。在央视改版之后,晚间“24小时”栏目就根据有不少根据网上的图片整理的排行榜等子版块。

不过,目前总的来看融合新闻在互联网数量是最多、最丰富的。由于互联网的传输、更新速度比较快,且把关人制度比传统媒体要弱化,同时也借助网络的匿名性特征,融合新闻展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史蒂芬?奎恩博士绍说,“全能记者”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能够用手机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第二个层次是一个记者能够在一天内为网站写稿,又能提供视频和博客新闻,还能为报纸写稿;第三个层次是能够为报纸写深度报道,又能够为电台电视台做纪录片。

一、网络融合新闻的报道模式

网络融合新闻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新闻有较大的不同。

以电视新闻类节目为例,电视节目可以从网络取材,增加选题的来源渠道;可以开通网上讨论区,在电视节目中摘录讨论区中的留言;也可以在电视的平台上就网上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辩论等等。但是电视的播出性质决定了其收看的一次性特征,新闻类节目播出完成,也就意味着新闻时效性的一次性利用已经完成,重播往往也只是短时间内的一次重复。至于纸质媒体,虽然在查阅方面较有优势,但是纸张也不易存留。

相形之下,网络融合新闻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存留很长时间,且经过了复制转载,在不同网络空间里留存。需要了解什么样的新闻信息,只需要通过搜索引擎的关键字查找,就会找到从几千条到几十万条不等的相关信息。而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得网站对做融合类新闻,特别是重大新闻的融合报道非常重视。而在此类新闻报道中,新闻专题已经成为最常使用的模式。

网络新闻专题可以进行实时更新和修改,并且速度上也优于电视、报纸。另一方面,网络专题报道取多家之言,对观点精辟的博客文章进行转载,将其置放于同一专题版面上,便于读者查找、阅读、比较、评论;而电视新闻、报纸的专题报道大部分还是自身调查采写的结果,较少会借鉴其他媒体的文章和观点,即使有时候在评论中会提到一二,也不会全篇摘取和转载。

二、网络融合新闻的特征

1、图文并茂。网络融合新闻的专题报道首先要求就是图文并茂。受众在选择的时候,对于新闻标题后面加个“(图)”字的新闻,点击的欲望比普通文字新闻要高。而且,与纸媒的呈现方式不同,网络融合新闻的图文往往是多图少文,在一则报道中有多幅图片供受众浏览,更加符合读图时代的受众心理。

2、声画并行。在融合新闻中,突破了纸媒只有文字图片的局限,将新闻信息转化成声音文件和视频文件在网络平台呈现,甚至可以将这四者有机结合,因讯制宜,任意组合融合报道,使得整个报道更加生动、立体、直观,真实性和公信力也因此而得到提升。

3、互动并存。②网络融合新闻报道区别于电视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新闻背景和各方观点等信息与新闻事件前因后果等共时性并存,在同一页面通过不同链接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前后并存的样态对于受众的选择更加自由,突破了“我播你听”的单向传播方式。

三、网络融合新闻中单篇报道的写作特点

正因为有了专题报道的形式,融合新闻的单篇报道文章在写作特点上也与传统新闻写作有了较大不同。

首先,融合新闻的单篇报道普遍较短。原因有三:第一,网络受众在阅读网页时较阅读报纸杂志和看电视时更容易疲劳,所以短小的报道可以保证受众用较短的时间浏览新闻内容;第二,在融合新闻专题报道形式下,背景和相关事件并不需要在每篇报道文章中一一呈现,这些背景和相关报道在网页下方的“相关链接”或整个专题报道的其他链接中呈现,既节省了字数又避免了信息重复;第三,在一些图文并茂甚至包含了音频、视频信息的单篇报道中文字只是用于对多媒体信息进行解释说明的,报道文章主体在于音视频文件,所以不需要过多文字。

除此以外,融合新闻的单篇报道还经常使用小标题。文章越来越短,为什么还反而要设小标题呢?其实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方便读者更快的阅读消息。在短篇幅报道中使用小标题是对文章各段落内容的概括总结,可以让读者在打开该网页的第一时间浏览到这些小标题,然后决定是精读还是泛读。

四、目前的网络融合新闻不足之处

由于融合新闻还处于一个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许多方面还受于技术的限制,所以目前的融合新闻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从外在形式上看,大部分新闻门户网站都能把新闻专题页做得精美有序,也非常注意从标题形式上把重要新闻和次要新闻区分开来。但是一旦进入新闻正文页面,字号、字体等便千篇一律没有区分了,有时甚至连小标题的字号、字体也不与正文有所区分,再加上经常插在正文当中的动态广告分散注意力,读者看起来反而更累。

从所表现内容看,经常浏览融合新闻的网民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只有平铺直叙的描述事件,让人觉得平淡无味,没有使人关注下去的欲望;还有一些新闻是所谓的“标题党”,即记者或编辑故意把标题写得很劲爆,但仔细阅读报道之后却发现标题言过其实,甚至标题和内容之间完全无关。而融合新闻中作者不明确、来源不清晰等问题也严重影响着融合新闻的良性发展。

从传播效果上看,融合新闻的传播效果并不好。一方面,一些新闻专题中的有效信息所占比例太低,标题和报道内容之间相去甚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受众信任度的磨损。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网络融合新闻中的视频和音频传送需要较长的时间,许多读者因为音频、视频信息无法像文字信息一样马上看到而放弃继续阅读;

总的来看,目前融合新闻还没有成一个比较成熟的体系,技术的突破也尚未完成,特别是如何能让立体式报道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形式上的作用还没有定论,所以记者和编辑们也还在摸索当中。加之网媒记者和编辑们缺乏专业的求实精神和职业的新闻采写技能,最终导致了目前立体式报道的融合新闻中缺乏特别成功的案例。

五、网络融合新闻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4G时代的来临,手机很有可能以融合互联网和广电网的方式,或者以自行形成网络的方式,成为下一个融合新闻呈现的重要平台。总的来看,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融合式新闻将突破原有的媒介属性,借助了多重媒介表现的手段,获得受众的普遍欢迎。

首先,平台将更加多元。除了目前的网络平台,随着手机技术壁垒的突破和数字交互电视的出现,融合新闻将在更多的平台空间中实现,也将更加深刻地影响大众的生活。

其次,报道更加专业。随着技术的完善和观念的更新,将会有更多的新闻从业人员转向到新媒体领域工作。目前,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许多学校非常重视网媒从业人员的输送。这些高层次的新闻人才将对融合新闻专业性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经济信息管理论文下一篇:经济硕士毕业论文